银行市值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7:55

银行市值管理篇1

关键词:上市银行;市值管理

一、绪论

2014年初,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7月,证监会也开始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意见并征求各方意见,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工作作为联结股东和上市公司的重要纽带,以及持续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和估值水平的重要途径,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层面,16家a股上市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面对新形势,也迎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1)加强市值管理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内在要求。股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同股同权后,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财富形式已不再是净资产而是股价,这就要求上市公司经营目标从原来的利润最大化逐步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

(2)市值管理是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国内银行业而言,市值管理更具重要性。一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巴塞尔协议三的要求下,受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有再融资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有市值管理理念。二是国内银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通过日常的市值管理工作,能够将自身特点和竞争优势主动地向市场和公众展现,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各自经营发展的特色,进而促进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

(3)加强市值管理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上市银行树立市值管理理念,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树立良好企业文化、建立股权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管理,不仅能够实现自身市值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还能够对整个市场产生示范效应,从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

市值管理来源于价值分析与管理。英国价值管理协会(iVm)提到价值方法是由miles在1940S开始萌芽,1950S发展成价值分析技术以改善现存产品的价值。一开始价值分析主要被用在辨别与消除不必要成本,然而当价值分析广泛地由产品进入服务、项目与管理程序时,它也提升绩效,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而非仅注重成本。Departmentofenergy(1997)认为机能分析、替代案分析、价值分析、价值控制、价值改善、价值提升与价值管理是名词不同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本研究将其统称为价值管理。美国价值工程学会(SaVeinternational)提出价值方法可以被用在成本或绩效需要被改善的地方。而该改善可以被用金钱量测或其他重要的因素如生产力、质量、时间、能源、环境冲击与耐用性,价值方法可被用在硬件。例如,建筑物或其他建设标的,与软件方面如制造与建造流程、健康管理、环境服务、程序、管理系统与组织架构等。afnor(1985)定义价值分析是竞争力创造性与有组织的方法,其目的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Departmentofenergy(1997)认为价值工程是由合格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在改善产品、系统或程序上的绩效,可靠度、质量、安全成本,运用机能执行分析。Gibson(1998)提出是一个系统化流程,应用于评估资本项目必要的机能或绩效,以获取金钱的最佳价值。norton&mceligot(1998)将之定义为一个系统化、多重训练的努力去分析项目的机能,以达到最佳价值和最佳市值。Bone(2000)则认为是由组织以小组为基础的方法,去发掘产品或服务的机能,以挑战他们的目的与发现更有效的方法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中国对于市值管理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晚。施光耀(2005)最先提出了市值管理这一理念,认为上市公司需要从股东、股价和股本三个方面进行市值管理,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朱陵川(2007)则提出市值管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是必要的,有利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三、市值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金融及银行监管政策愈发严格,市场对银行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上市银行市值管理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1)经济运行逐步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保持稳中向好,但“三期叠加”的态势更为明显,经济增长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再平衡成为主旋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也面临监管政策趋严、资本压力加大、投资价值低估、融资效率降低等诸多挑战。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上市银行估值持续低迷。从2011年至今,银行股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都与“白菜价”为伍,甚至于拖累“白菜价”的标准一路走低。上市银行纷纷跌破净资产,银行的市净率0.8倍~0.9倍间徘徊居多。从市盈率方面来看,目前上市银行的市盈率多在4倍至7倍之间。据统计,在2008年上证指数探底1664点时,银行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仍分别达到8.4倍和1.98倍的水平。可见,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3)创新市值管理工具受限。除常规的业绩路演、反向路演、主动信息披露等投资者关系管理手段外,上市银行能用于市值管理的工具较少,且操作起来经常困难重重。例如,回购,在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情况下,能够增厚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对提升股价具有很大帮助。但目前中国上市银行普遍面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缺乏回购的资金。截至2014年6月末,16家上市银行披露的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大多都临近或已跌破监管红线。又比如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一度也被市场认为是银行股的重大利好,中小股东纷纷呼吁上市银行大股东和高管带头“买‘(白)菜’回家”。股权激励也还需管理部门“制度先行”,此前金融国企股权激励已经被叫停,且至今尚无松动迹象。随着银行高管“限薪”等政策出台,后续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市值管理方式,有望得到解禁和补充。

四、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措施

市值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公司价值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整合,前者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在价值最大化,而后者的目标则是使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在价值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是经营业绩和公司治理,这两个要素与投资者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市值管理的三大支柱。其中,经营业绩是根本,公司治理是保障,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桥梁。再次,我们从投资者关系管理角度,浅谈上市银行市值管理措施。

(1)主动披露。严格规范的信息披露是股东平等获得知情权的保证,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信息的官方渠道。从监管的角度而言,公司需要根据有关法规,履行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要求。而投资者关注的信息,要远远大于强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因此,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及市值管理工作,不仅要求上市银行披露一些股价敏感的强制信息,还要主动披露一些对投资者有用的信息,即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为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上市银行有意识的自觉选取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并将其纳入披露范围,通过主动披露赢得市场信赖,并达到提升股价、促进市场信心的作用。

(2)精细管理。目前,投资者结构呈多样化发展。专业机构、法人、个人等不同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了解的深浅不同,投资风格、风险偏好千差万别,关注的问题也各式各样。如何更好地实现市值管理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精细化开展工作,持续跟踪、总结、分析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主要特征,并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征,设计出针对性的沟通方式及内容。通过建立机构投资者数据库,将证券、基金、保险等专业机构、企业法人、中小个人投资者等投资者按照资金规模、投资偏好、选股策略等进行分类管理,并制定差异化的沟通策略。

(3)创新沟通方式。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了更多高科技的手段和工具。目前,网上路演、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沟通形式逐渐开始被使用。为提高沟通效果,上市银行应主动学习,应用各种最新的沟通技术,通过创新与投资者的交流方式,更好地实现与投资者良性互动沟通,提高与投资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除传统的业绩说明会、新闻会及一对一路演外,上海证券交易所目前也在帮助上市公司尝试通过网上业绩说明会、集中路演等形式与更多的投资者沟通,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提升推介效果。同时,通过设立投资者热线、在公司网站开辟投资者关系专栏和开通董秘信箱等形式,可进一步增强上市银行与中小投资者的沟通渠道畅通。

(4)做好预期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有效引导投资者预期,得到公平的市场定价并不断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要达到上述目标,沟通内容是关键与核心,交流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与投资者沟通的效果。路演沟通材料紧抓公司的战略重心,紧跟市场关注的热点,顺应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谭红梅,张小南.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吴夕晖.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探讨[J].消费导刊,2009(05).

[3]冯贞,刘星.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并购的研究[J].

商业时代,2009(30).

[4]刘文.市值管理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应用[J].世界经济情况,

2008(04).

[5]刘国芳.上市公司离不开市值管理[J].中国企业家,2007(13).

[6]唐志勇.市值管理“3板斧”[J].上海国资,2007(05).

[7]蒋陈.客户关系管理的运用策略初探[J].现代金融,2007(02).

[8]巴曙松,矫静.上市公司如何提高市值溢价[J].新财经,2007(01).

[9]茅宁.企业价值创造与管理者博弈――对经济增加值方法的若干反思[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1).

[10]蔡建春,李汉铃.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演进、现状及其改善

[J].管理世界,2002(09).

[11]方芳,闫晓彤.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与思考[J].经济理论

与经济管理,2002(08).

[12]胡波,宋文力,张宇光.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实证分析[J].

银行市值管理篇2

关键词:管理理念;价值管理;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16-02

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全部公开上市。通过股改上市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初步实现了股权多元化,规范和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境内外投资者的要求,还需要必须具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传统的“以规模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切实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寻求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从规模效益管理转变为价值管理

1.深化价值管理是上市银行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依托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往往忽略了自身的信用,非理性地强调“做大规模”、“效益立行”,而过度的规模扩张导致银行自身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于公开上市的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市场提出的资本回报要求,即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为此,上市商业银行要逐步将价值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经营管理当中,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优化原有的管理模式,通过对价值的管理实现业务长期持续的有效发展。

2.价值管理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协调。上市企业的价值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支撑企业股票价格(或称股票市值)的价值。价值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价值管理手段,实现上市企业市值最大化,进而实现股东价值(即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但是,由于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资本回报不仅仅简单地表现为通过会计核算体现的银行盈利,更主要的是衡量经过风险因素调整后的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价值增加值等新的指标,是建立在风险控制、持续发展等长期行为基础上的企业价值的增加。利润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必定增加,上市银行的整体价值,并不仅仅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已经实现的利润,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即剔除风险因素后的真实盈利水平。

价值管理的核心就是强调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有机协调,实现业务组合风险与收益的匹配。一方面,价值管理强调控制风险,要求通过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各项业务的发展都有充足的经济资本可以覆盖风险;另一方面,价值管理又是促进业务发展的基础。价值管理不是单纯地排斥风险,而是排斥以过度风险为代价的“非健康”发展。只有银行将价值管理作为重要的标准依据,银行才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3.上市银行要运用价值管理理念指导经营管理实践。价值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1)切实保证资产质量的真实性。银行上市后,各方面对资产质量的监管都更加严格,任何资产质量的变化都将被真实披露,并直接体现为风险与收益的调整。可以说,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贷款质量和减值准备增减的影响,资产质量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盈利的真实性和在市场上的信誉,进而影响到银行的市场价值。无论从满足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还是从促进银行稳健发展和良性运作的角度,都需要上市银行在夯实资产质量方面下工夫。

(2)促进资本配置的不断优化。上市后的商业银行要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战略目标,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引导业务发展方向,实现最优化的收益风险组合,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

1.“以客户为中心”是现代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必然趋势。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连接商业银行和客户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随着客户自身管理水平和金融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客户已不满足于通过银行办理简单的金融业务,而是希望通过银行的专业服务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特别是由于中高端客户业务规模大、议价能力强,大大压缩了银行基础性业务的盈利空间。面对这种情况,银行要注意捕捉不同重点客户的新需求,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等多种方式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仅要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更要挖掘和发现潜在的客户需求,引导客户创造新需求,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使银行价值得到提高。

“以客户为中心”体现了现代化金融服务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一种经营理念的转变,即面向市场,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管理客户关系,通过有效的分层管理,发现优质客户,争取优质客户,培育优质客户,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客户为中心”要求商业银行在全面研究和分析客户现实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银行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在业务流程设计、产品开发、渠道建设、柜面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并满足客户不同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在实现客户价值提升的同时促进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金融服务开发与产品设计。客户融资方式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群体的喜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产品和服务组合是上市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针对集团客户财务集中管理需求而推出的资金归集和现金管理业务,针对个人客户日益强烈的理财需求而推出的多样化的理财产品组合都是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

(2)不断完善组织框架、业务流程和服务方式。要以客户满意度作为流程设计的核心,实施服务流程再造,建立起一个对客户需求能够作出快速反应、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市场营销组织体系。一是加强促进降低成本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向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二是要加强客户群体细分,在充分考虑机会成本和综合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强化对优质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三是要加强客户服务方式的创新。逐步丰富和完善电话银行和电子银行产品的基本功能和内涵;通过培养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服务的意识,积极分流和引导柜面客户到电子渠道办理业务;逐步提升后台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稳定程度,使客户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银行服务,有效降低搜寻、操作和使用成本。

三、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就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价值管理的必然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全面风险管理可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

银行市值管理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银行业;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银行业的运用分析

2005年8月25日,财政部在充分研究iaS39和我国实际情况后,了财会[2005]14号文《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暂行规定》),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金融企业实行。2006年2月15日,在广泛征求《暂行规定》修改意见的基础上,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金融工具的定义、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分类、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及金融资产减值等账务处理原则都给出了具体的规范。堪称金融会计的基本准则。其他3项准则《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都是《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延伸。4项准则构成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完整框架。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放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核心地位,银行可以以当前市场状况对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及时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在收益中得到体现。这样能更加真实、公允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风险管理量化信息,更加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有利于增加市场约束和透明度等等。但是,公允价值的使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同时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一)公允价值获取难度大,运用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在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最可靠的做法是采用市价法。其次是类似项目法,最后才是估价技术法。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性依次增强,获取的难度依次加大。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中的大部分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所谓“活跃的交易市场”,这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就必须依赖于估价技术,但理论上同时要求估价技术应最大限度地使用市场输入变量,最小限度地使用主体特有输入变量。然而,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且欠规范,利率和汇率未完全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不够成熟,即使有一些相对有效的交易市场,也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国在运用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缺乏市场参考标准。此外,对于没有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来说,由于公允价值需要借助于估值技术来确定,而选用哪种估值技术,建立什么样的估值模型,都需要主观判断。既然是主观判断。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判断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于是不同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差异、高管和会计人员道德水平及执业能力的参差不齐等都会影响着公允价值的“公允”,使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受到质疑。

(二)会计信息可靠性降低,银行业绩波动加大

公允价值虽然能够及时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并在收益中得到体现,但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1、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当银行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化时须及时确认。直接计入损益或权益随着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幅增加,必定会导致银行利润波动,加大经营风险,银行业绩的波动的可能性会加大,例如发生未预期的利率变动、资产信用质量严重恶化等。2、尽管新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有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商业银行提供的理由、事实或依据包含人为的主观分析和判断,这就加大了监管部门判断或评价这部分收入或损失的真实性或合理性的难度。3、对一些非市场化的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确定模型的选择,目前国内还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

(三)对市场反应过于灵敏,易于引发金融危机

1、新会计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使得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紧密关联,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银行的财务报告中,银行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2、我国的工、中、建等原国有商业银行虽已上市,但国家仍是第一大股东,政府对银行业仍存在着隐性或显性的担保。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资本实力有限或者监管乏力的商业银行往往倾向于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以期获得高回报。易导致资产的泡沫化。当资产泡沫化出现“风吹草动”迹象的时候,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会将这些金融风险放大,银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由此迅速恶化,很可能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而银行业特有的风险分担机制此时就会转换成风险聚积效应,促使投资与信贷活动的终止。同时,政府也会因援救倒闭或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财政开支,从而诱发货币危机。这样,就会同时出现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并相互加强,相互交织,最终加剧金融危机演化的进程。

二、银行业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启示

虽然公允价值的运用在我国银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方式所具有的科学性。而且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会计计量属性相关研究的实践进程来看,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同公允价值计量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的合理性,即便在美国目前金融危机的环境影响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仍然坚持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计量的SFaS157准则。所以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只是一种计量工具,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本质原因,它在表层将风险资产和负债以一种“公允”的方式反映出来。它虽然对金融危机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新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应用不当或过度运用而造成的负面效应,不足以构成对它的总体否定。因此,随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的大量运用,要充分考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地设计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公允价值计量,使实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最小化,从而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地实施。为此,笔者分别从会计准则制定者、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会计准则制定部门

在今后制定的准则、规章和指南中,应该强化披露与公允价值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分析和评价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遵循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每一资产负债项目公允价值获取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及原因。由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性质、时间及所处环境不同,所采用的公允价值获取方法就有所不同,如有的项目直接以其摊余成本列示;有的采用市价法或重置成本法获取;有的则采用现值法或期权定价法取得,所以,会计报表附注应能说明各项目选择某一特定获取方法的具体理由。2、在确定采用某种公允价值获取方法后,应列示影响该方法使用的重要因素的具体情况,如在采用期权定价法时。应重点说明该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各基本参数的获取情况等3、重大重估差异及其成因。对一些公允价值与其账面成本差异较大的项目,应重点说明其影响及形成的环境和原因。

(二)银行业

1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提高行业风险管理水平

加快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从而促进整个银行业管理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大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行业风险管理上,银行业要尽快提高对金融风险进行确认、计量和分析的技术,构建公允价值计价模型系统,统一公允价值来集标准,不断积累计量模型所需的数据信息,实现对复杂金融工具的估值和处理。同时,应加快包括会计核算、公允价值计模型等相关系统的改造进程,为全面、有序地推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 建立健全现代风险管理机制

新会计准则强化风险管理导向,公允价值的取得、确认过程就是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过程,银行业应以实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为契机,加快建立并完善现代风险管理机制的步伐。(1)商业银行的董事会、风险管理部、各业务部门等应分别对风险负有明确的职责,清晰地界定银行所有职能部门和各岗位被授予的对于风险的限额和定义。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使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2)商业银行应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要求和银监会有关风险指引的规定,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具备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各项政策和程序;具备反映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的管理流动性战略,并且建立识别、评价、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及日常管理流动性的审慎政策和程序;具备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评价、监测和缓解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3)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针对银行业风险披露的现有缺陷,按新准则规定强化商业银行各类风险敏感性和剩余期限的分析过程以及模型计量的假设、前提条件等相关信息的披露。完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纵向报告和横向交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为银行业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三)银行监管机构

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并了《银行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监管指引》,该监管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在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时必须具有恰当的风险管理系统,不能用于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金融工具,必须提供关于公允价值选择权对银行影响的基本信息。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选择权,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了防范其可能对金融系统带来的危害,银行监管机构应要求各商业银行保持公允价值估价政策的稳定性,除非变更对公允价值的估计更精确。此外,银行监管机构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的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因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对严格的公允价值估计程序的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加强银行监管与证券监管、保险监管、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形成监管合力,严格监督检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继续借助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的力量推动金融工具新准则实施到位,对于违反会计准则规定的行为,根据情节进行严厉处罚,并向社会公众公告。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指南(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银行市值管理篇4

我国于2006年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对金融工具进行了重新分类,对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要求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由于银行业涉及到大量的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文献以规范性研究居多,实证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依据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数据,选择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l4家上市银行(由于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上市时间较短,本文予以剔除)可获得的财务报表作为分析样本,从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波动性角度实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影响,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本文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1)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作出定价决策时,会兼顾净收益与净资产,如果二者与股票价格或其变化保持实证式的相关性,就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回归法中的价格模型,考察公允价值使用前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本文选用的模型是价格模型:其中,pit为i公司第t期期末的收盘价,epSit和napSit分别表示每股盈余和每股净资产,α0反映了模型中忽略的、与定价有关的信息,εit是随机误差项。选择样本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6年(2004~2009年)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并对股票价格进行复权处理。运用eViewS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模型中的epS和napS在5%的置信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都有正向相关性,说明上市银行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越大,其股价就会越高;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高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可能与银监会偏重于资产负债表的持续监管思路有关,也反映了投资者相对于上市银行的现实业绩更加注重其长期价值;模型调整R2为0.27,高于新会计准则执行前的调整R268.75个百分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下净资产和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显著上升。

(2)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使得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内容更丰富。新会计准则将原来于表外核算的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要求对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进行分拆,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负债的数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表内核算将使报表使用者对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了解。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完善,采用估值技术和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以及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难度较大。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是有条件的,即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外部审计情况看,14家上市银行年度报告连续多年全部被外部审计师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可比性。由于金融工具将在相同的时点、根据同一原则进行估价,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使会计信息之间可比性大幅提高。以我国同时在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2010年末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这5家银行经审计后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无差异。

(二)对财务波动性的影响从银行净利润和股东权益两方面进行考察。

(1)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科目上。该科目综合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当期损益的影响程度。从2010年14家上市银行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有7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7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总体上看,14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合计为29.23亿元,占净利润合计比重的绝对值为0.51%。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整体影响不大。从2007~2010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率(即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程度)来看(见表2),四年间14家上市银行敏感系数的标准差呈下降趋势,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波动影响趋缓;中国银行的敏感系数相对较大,四年平均系数绝对值大于9%。从单个银行看,2007~2008年,由于我国股市处于牛市行情,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致使大多数银行实现公允价值净收益;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部分银行公允价值产生了净损失。2010年,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银行中,绝对值最大的是建设银行,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6.59亿元,绝对值最小的为深发展银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0.18亿元;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的银行中,绝对值最大的是宁波银行,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为1.04亿元,宁波银行也是公允价值变动额占净利润比率的绝对值最大的银行。从标志变异指标来看,2010年14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率的极差为5.72%,标准差为1.36%,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即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银行的净利润造成了较大影响。

(2)对上市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反映于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从总体上看,2007~2009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股东权益比值的平均绝对值分别为2.63%、2.43%和0.66%。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合计为-36.25亿元,占股东权益合计数的比率为-0.12%,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的整体影响较小。从单个银行看(见表3),2007年11家银行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为负值,只有3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为正值;公允价值变动额占股东权益比例最大的是民生银行,为13.51%。2008年、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占股东权益比率为负值的银行分别减少至4家和6家;在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占股东权益比率为负值的银行增至12家,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是深发展,为-3.96%。上述分析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对个别银行的股东权益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结论

银行市值管理篇5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资本

一、经济资本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最早提出经济资本并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是美国信孚商业银行(现在已并人德意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就开始根据所计算的风险,确定交易方所占用的资本,根据所占用的资本向交易方收取费用,目的是通过计算风险条件下的收益及分配,反映风险水平的交易限额以降低风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大量贷款损失的冲击,一些领先的银行认为需要一个更好的量化信用风险的方法。早期包括Jp摩根、蒙特利尔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他们的经验很快被同行所采纳。经济资本这一体系不断的到更多的部门。银行也逐步实现了这一体系在全行范围的整合,包括巴克莱银行、澳新银行和花旗集团等机构,后来也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经济资本体系。

普华永道与人智库最新联合发起的一项名为《有效资本管理:经济资本成为行业标准?》的研究。这项调查针对全球200多位资深服务高管人员,调查结果表明,有44%的受访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经济资本,且另有13%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中使用经济资本。较之监管资本模型,使用经济资本的受访公司,95%已经或者预期将实现更有效的资本分配。

经济资本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掌握风险和回报之间此消彼长的微妙关系,让决策更加准确犀利,让价值创造持续更加长久。其作为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第二,经济资本是银行衡量资本充足率的有效工具。经济资本将银行的风险考虑在内,它的驱动力是经济因素,而不是简单的监管规则,因此它可以帮助确定银行应持有的资本的最佳水平,并且也可以用来测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第三,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当资本远远低于经济资本的时候,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反之,若银行的会计资本、监管资本大大地超过了经济资本则表明银行资本运用缺乏效率,银行应该更有效利用剩余的资本,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经济资本常用于设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的限额。

第五,经济资本是银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从而断定是否增加了银行的整体价值。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将各种不同的风险、不同的交易通过经济资本这样一个可比的统一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银行、各个交易的风险调整后的盈利水平,达到揭示银行、每笔交易对银行整体价值创造的贡献水平,从而为银行整体中的资本预算、为制定激励和薪酬方案奠定基础。新古典理论不足以解释银行中介角色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由于m&.m理论认为银行的资本结构与价值创造无关,所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所需保持的资本比例之间没有关系。银行的资本结构与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密切相关。银行资本可以替代风险转移,起到缓冲的作用。

二、资本的内涵及其框架

(一)经济资本的概念。

商业内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在没有任何监督当局的监管规定的情况下,为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的损失,银行到底需要多少资本?银行的所有利益关联方分别承担了各自愿意承担的风险,他们都不希望银行发生“挤兑”现象,不希望银行发生破产、关闭的危机,因此所有的利益关联方会关心这一临界点的位置,并且会一致的寻找防止“挤兑”现象发生的最低资本数量。这个资本是纯粹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被定义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eC)是一个概念。不同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它是银行实际需要的资本,因此也比其他资本概念具有丰富得多的含义和特征:

首先,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数量,而且是一家银行计量风险,衡量业绩,制定战略,计划业务,计算和配置资本的管理系统。它的最主要功能是避害和趋利:防备风险和创造价值。不同于RC,eC作为银行的管理系统,它参透到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包括银行经营最终目标、战略决策等最高层次的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开发、业绩衡量等中级层次的管理;个人业绩评估、报酬和激励机制等最基层的管理。

第二,它是在没有监管要求的状态下,银行开展业务必须持有的资本量。其数量由银行每日从事业务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风险量所决定。

第三,它对资本的计量不是基于或账面价格,而是基于现有或价格(marktomarket)。银行一旦上市,即有了市场价值——市场对其股票的估价。并且股票的流动性随着二级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提高。这对银行意味着:资本虽然是最为稳定永久的资金,但其持有人——股东却不是。股东作为理性的人,他们选择投资某家银行,是因为在经过比较之后,认定投资该银行可以带来最大回报,或者说,同量投资的机会最低。这就决定了他们和银行的关系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银行业绩好,股价高,投资者峰涌而至,一旦银行出现危机,跑得最快的正是这些股东。这又意味着,银行在最需要资本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难从市场上筹集资本的时候。并且股东抛售股票,会使银行的市场价值迅速下跌。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负债的市场价值,市场净值为负,则意味着经济破产。这就迫使上市银行,特别是交易活跃的银行,必须时时关注其市场价值波动,并用市场价值,而不能仅仅用帐面价值计算资本充足。

第四,由于eC是用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的差额来反映银行的资本额,所以只有它可以代表银行真实的净值。

第五,从定性上看,银行的eC总量由表内外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风险量确定。由于风险是一种损失可能性,而非已经发生的损失。所以在定量上,不能只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衡量,而必须通过对某一时间内银行全部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全部风险,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来分析计算eC实际需要量。

第六,eC和RC都是银行为了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而提留、储备的资金,必须具有永久和随时可动用的特性,不得用作银行业务需要的固定和流动资金支出,最多只可投入最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如美国监管规定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将其资本等值存款存放在其他美国银行的信托帐户,作为损失担保,即是对经济资本留置备用的具体要求。因此eC不应当包括营运资本支出部分。

经济资本虽然是虚拟的资本,但仍属于资本的范畴,表明银行需要这个数量的资本才能抵御银行面临着的风险,如经济资本数量大于股东投入的资本,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非预期损失是一个风险的概念,是银行所承担或所面临的风险一个计量标准。经济资本与非预期损失两者联系如此紧密,正好验证了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关系,即银行承担风险就需要占用资本,资本对银行风险自然产生了约束的作用,银行只能承担与其资本实力相当的风险,否则将受到监管部门、市场的约束;风险最终需要由银行股东投入的资本来抵御,最终将对银行股东权益造成影响。

(二)资本的基本框架。

资本管理必须实现银行各利益关联方(监管当局监管、法规规定股东实际资本最低限制、内部资本营运目标、风险管理)的协调一致,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这个目标在短期表现为创造资本收益,长期看为股东创造持续稳定的资本回报,使股权价值的增值或银行市值的持续稳定上涨。

第一,以至上而下的方式来评价银行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主要通过收益波动的方法,用风险盈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计量。这是由以及银行在市场上开展的经营活动决定的。

第二,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集中性风险等银行主要的风险类型风险计量的基础上,由下而上来确定经济资本计量,这种方式与自上而下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形成一种补充。

第三,以经济资本配置为基础,建立起以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个指标体系,以eVa、RaRoC为核心,构成了银行eVa管理模式。

三、基于经济资本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优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二)引入经济资本,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意图对所面临的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但却难以确保在集团层面或业务单元层面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对很多金融机构而言,稳健、安全的经营是计算经济资本需求最显著的动因。花旗商业银行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前几年,花旗商业银行一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先是花旗商业银行被迫为20世纪80年代对南美洲的贷款进行巨额的冲销,然后又在90年代遭受了美国住房贷款损失的巨大打击,集团的经营出现了问题。集团未能对风险进行精确的测量无疑是一切损失的根源。我国商业银行应吸取其经验教训,有计划,分层次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市值管理篇6

(一)公允价值确定问题

公允价值是参与交易的双方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交易事项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类似的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是由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信息传递中的阻断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并且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种类繁多,市场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认等问题,极容易导致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使管理层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银行收益的波动性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过去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会引起商业银行收益波动性的增加。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商业银行收益波动性的增加只是暂时的,而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并没有发生改变。公允价值计量只是体现在银行对外公布的信息资料的波动变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和管理方法可能并不存在任何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收益波动性的增加会向外部资本市场传递商业银行经营不稳定的信号,因而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回报,进而提高了银行融资的资金成本。所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

公允价值的运用会造成会计要素在计量时出现多种情况的选择,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能识别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一些项目的公允价值可以直接依据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有些资产和负债项目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这就需要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时点、金额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造成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难以发挥。

(四)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得到可靠的计量。这些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取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估值模型的构建、市场询价,并结合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估值模型本身十分复杂,对目前商业银行相关人员、计算机系统的要求很高。从而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估值技术、风险管理政策及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挑战。

(五)未实现利润的确认、分配及缴税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导致的未实现利润的增加可能会使商业银行承受来自股东分红的压力,商业银行管理当局很难向股东解释清未实现利润的虚拟性。而未实现的虚拟利润并不会给银行带来现金流入,如果分红就会导致商业银行手中现金减少,不利于商业银行长期的经营和管理。其次,因公允价值产生的未实现利润如何征税也存在问题。未实现利润和损失不可能跨期抵消,因此未实现利润所在会计期间征税不可避免。因此目前各国的普遍做法仍限于对已实现利得和损失进行征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变动又无法在各期之间保持平稳,如何从税收和财务会计的角度来分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不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一)改进公允价值的评估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一套统一的、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准则和可实施的细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压缩采用估价技术的伸缩空间,从而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含量。商业银行运用公允价值构建风险管理框架应该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要求商业银行会计部门定期向银行管理层提供信息,反映银行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银行财务状况和盈利表现的影响。

(二)加强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存在着某些重要信息的披露遗漏,而且在信息披露格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建议银行监管当局监督各家银行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情况,制定详细的银行信息披露规范,增强银行有效信息的披露量,保证银行信息的横向可比性。监管当局应当要求银行定期提供关于银行如何运用公允价值的辅助信息的监管报告,来评估银行使用公允价值对整体风险计量、资本充足率和盈利状况的影响。此外,出于监管的目的,监管当局及时制定与新会计准则相适应的监管报表体系,通过统一报表内容和格式,规范财务信息的报送,增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以便进行有效监管。

(三)加强对公允价值获取信息披露内容的规范

今后制定的公允价值准则、规章和指南中应强化披露公允价值获取的相关信息,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分析和评价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由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时间、性质及所处环境不同,采用公允价值获取方法就不同,如有的则采用现值法或期权定价法取得,有的项目直接以其摊余成本列示。其次,在确定采用某种公允价值获取方法后,应列示影响该方法使用的重要因素的具体情况。

(四)深化商业银行改革,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学习国外银行的相关经验,采用先进技术,如数据库和数据库挖掘技术,建立涵盖全部管理信息和业务的数据平台。逐步引进银行先进管理系统,如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专业化系统,把公允价值的计量的不良操控和失误控制到最小范围。新会计准则有很多规定十分复杂,原则多是导向的,很多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从制度上加以约束、规范,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进行惩罚等,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复杂判断和处理的能力,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

(五)构建公允价值的计价模型系统

银行市值管理篇7

关键词:自然属性;社会属性;银行商誉

众所周知,信誉是银行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而商誉又在银行信誉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银行对于商誉的管理和维护早应上升至一个崭新的理论与实践高度,尤其是在现今信息多元化的知识型社会,竞争、合作、碰撞日趋频繁,无形资产越来越凸显其作为一家银行获得同行业优势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有力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深入研究分析银行商誉的价值分割对了解该银行运作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给银行商誉价值的构架与管理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因此,加强对银行商誉价值构成要素及其分割机制研究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银行商誉的内涵

16世纪中后期,早期的商誉概念开始形成,在当时,理论界对此没有重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组织管理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渐趋完善和专业,商誉作为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竞争优势,使得学者们纷纷对其展开研究。学者们对商誉的研究各执一词,其中最令人信服和最具影响力的见解出自美国当代知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他提出广为人知的“三元理论”: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及总计价账户论,这为企业商誉价值的评估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方向。

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类型之一,在愈加频繁的股份收购、合并、资产出售或重组等资本运作中都需要对商誉及其价值构成要素进行界定。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理解银行商誉,给出的定义也不大相同,但归根结底银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创造经济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可将银行商誉解释为银行经营过程中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不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价值,表现为商业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在某些方面借鉴了“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实质的理解。

二、哲学视角下的银行商誉价值问题

(一)银行商誉价值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属性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体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是高级的物质形态。人的自然属性体现在通过饮食、呼吸等方式循环往复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此来推动自身肌体的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个体人不能小群体地或孤独地生存和活动,必须主动频繁地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和关系,才能抵御敌害和改造外部世界,谋取食物,生存下去。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逐渐演变生成人的社会属性,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用哲学的思维研究银行商誉价值分割问题,对商誉价值具体驱动要素的构成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富于启迪。笔者认为,当今社会银行业高速发展,各类银行间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要想身处其中又立于不败之地,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技术、网点等方面的资源,设计更畅通的管理架构,创新产品,增强自身实力,更应该注重与外部的联系,与多方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建立良性密切的关系,将银行的发展置于整个宏观的市场环境中考量。这种内外部维度的价值整合化和哲学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可将哲学上对人类属性的阐述类推到银行商誉价值分析上,发掘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商誉价值属性界定

综上所述,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可定义为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为指导,银行在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组织文化等内部管理方面具备超越同行业中其他银行的优势,且该优势可转化成银行超额利润的能力。银行商誉的社会属性是处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他利益群体,且这种影响力能产生超额获利能力,表现为银行规模、市场地位、与外部关系及银行的社会声誉等竞争力。

三、商誉价值分割机制

(一)商誉价值分割的原则

要想对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需要对属性的具体内容指标化,分割银行商誉价值,构建合理有效的要素体系。驱动因素的细化分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及可比性等。具体而言,分割的具体要素要能够科学反映银行商誉及其特征,全面呈现银行商誉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要素的设计需考虑现实可能性且具有可比性,避免琐碎繁杂或过于粗略,以便于银行业间各银行商誉的比较。

(二)具体驱动要素分析

到目前为止,商誉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被所有人认可接受的观点,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一一列举。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对银行商誉的认识,现将商誉价值分割到其具体驱动要素层面,以期凸显商誉的具体构成因素,培育银行的竞争优势,推动价值提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自然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自然属性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及组织文化等,这些指标构成自然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人力资源是企业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在现代化企业中作为知识技术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围绕人力资源这一块的竞争也逐渐展开。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人力资源层面包括员工职业素养、薪酬福利情况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具体要素。其中,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符合现代银行服务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树立银行良好形象,从而影响银行商誉价值;银行薪酬福利情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之一,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努力且高质量完成工作,创造超额收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可实现员工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协调统一,帮助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银行各方面资源的优势。

(2)客户信息资源是银行资源的重点,要想在当前不断开放和拓展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坚持了解和研究客户,全方位把握客户整体信息,维护和发展客户,更好地挖掘客户价值。文章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客户信息资源层面包括零售客户信息和对公客户信息。银行主要的两种客户类型是零售客户与对公客户,零售及对公客户信息资源管理可实现准确识别通过战略选择下的客户群体对银行的价值,将优质和效用最大的资源分配给为银行创造价值最大的顾客群体中,从而达到商誉价值和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银行的组织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是银行保持良好竞争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银行发展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组织文化层面涉及银行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管理水平和经验三个方面。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可形成包括银行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氛围、工作作风、管理者作风等内容,有利于塑造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组织结构是银行战略思想与经营风格的体现,是确保银行能够有效管理的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管理水平和经验能指导和促进银行的各项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确保商誉价值的稳定提升。

2.社会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社会属性具体包括外部关系、市场因素和社会声誉等,这些指标构成社会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外部关系层面可分为与政府关系、与客户关系及与其他银行关系。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以银行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银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吸引潜在新客户,长此以往有利于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银行与其他同业之间的关系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银行需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多良性合作,少恶性竞争,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与壮大。上述关系都可以让银行取得超额利润,提升商誉价值。

(2)银行商誉下的市场因素层面可分为规模与市场地位、产品的创新优势、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银行规模和市场地位是指银行已有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市场认同度,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网点布局和数量、市场份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为银行资产找寻到更可靠和效率高的渠道,取得不错的经济收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银行在促进自身发展进步之时,也要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回馈与贡献社会。这些市场因素能推动银行高效健康发展,提高竞争软实力,为银行创造更大的商誉价值。

(3)银行是信用的中介和载体,它的基础作用是能够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这除了自身实力的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具有优良的商誉和社会声誉。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社会声誉层面包括审慎经营程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风险预警机制。审慎经营规则的内容有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可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促进银行资产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一方面是保护存款人利益,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是鼓励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竞争活力的有效途径;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在于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银行能够及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从而巩固银行超额获利的能力。

四、小结

本文首先借鉴“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本质的理解,解读银行商誉的特定内涵,进而从哲学视角展开对经济学领域商誉价值问题的思考。接着以人类属性的阐述为切入点,创新定义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对每一类属性层面继续细分,分析具体驱动要素,从而构建银行商誉价值的分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孝哲.论人的社会属性[J].天府新论,2006(01).

[2]王孝哲.论人的基本属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05).

[3]蒋德锋.基于模糊数学的对传统收益法评估商誉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4]纪文倩.基于商誉-净资产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2.

[5]朱锡庆,黄权国.银行商誉评估的计量经济模型[J].求索,2004(06).

[6]王诤诤.商业银行商誉价值评估的计量研究[J].价值工程,2009(11).

[7]张琰,孙玉婷.基于aHp法的商誉价值分割研究[J].中国资产评估,2012(12).

[8]杨尚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自创商誉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2007.

银行市值管理篇8

一、《准则》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新出台的《准则》重新确立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方式、更新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式、将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纳入了表内,这些都突破了现有会计体系,将对金融企业的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

(一)取代现行按流动性的分类方式,改为按持有意图将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和计量

《准则》改变了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分为长短期资产负债的做法,以企业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进行分类计量。

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贷款和应收款项(不包括立即出售或近期出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金融负债划分为两类: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资产负债的分类决定了计量关系,并对损益产生影响。

(二)取代现行风险准备金按五级分类法的计提方式,改为逐笔按现金流折现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现行的金融资产准备金制度主要有:财政部会计司2001年制订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金融司2005年最新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人民银行2002年制订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在专项准备方面,三个制度基本趋同,都按贷款五级分类设定相应的比例按大类计提。矛盾比较大的主要体现在对于一般准备的规定上,财政部的两个制度中规定的一般准备是在税后计提的,而人民银行规定的一般准备是在税前计提,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并且在计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纳入银行附属资本。

《准则》替换了原2001年会计制度相关准备金内容,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取代五级分类法,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并且对金额较大的资产要逐笔计提。所谓现金流量折现法是指一笔贷款计提的准备为账面价值与未来可收回本息现值之间的差额。

《准则》与现行制度相比,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交易性资产不提减值准备;第二,只有在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的客观证据时才计提准备;第三,不是分类按比例计提,而是以每笔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础;第四,对尚未识别的风险不计提准备(见表2)。

(三)取代表外核算,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以公允价值反映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财政部在《商业银行统一会计科目及报表制度》中将银行所做的各项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掉期、期权、期货和远期外汇合约等放在表外核算。

《准则》则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并要求对本规定试行之日前没有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在本规定试行之日按公允价值入账,同时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如衍生金融工具已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但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应在本规定试行之日改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

二、《准则》对银行业的影响

《准则》基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39号的内容,而国际会计准则是融合了美国、英国会计准则的产物,可以说主要是基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而制定的,目前只有欧盟要求上市公司于2005年全面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我国尚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而言,《准则》的出台将金融企业特别是股改上市银行的会计改革推到了国际前列。以《准则》为基础的全面的信息披露将银行的业绩与风险全部暴露在投资人和市场面前。所以,《准则》表面上看影响的是银行现行会计政策和信息体系,但深层次的影响是,推动金融企业和银行监管部门建立有效的、完善的金融市场,并按国际规则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上市银行若执行《准则》,会造成其资产负债及损益账面的重大调整,除非银行已按国际准则进行了审计调整。

(一)对银行财务报告的影响

金融工具构成了银行的主要资产负债,《准则》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对于银行财务报告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财政部暂时只要求上市和拟上市银行适用该《准则》。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行、建行、工行已上市,农行也正在做股改准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占比较大,《准则》的实施将对银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这些上市及拟上市的银行来说,《准则》对其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实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新划定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改变了财务报告披露形式。

按照《准则》,资产负债按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图分类,财务报告在形式上将按此披露为交易类的、持有到期的、贷款及应收款、可供出售的。对贷款存量分类讲,银行只需将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合并反映即可。对投资产品分类讲,必须按规定要求将存量投资进行交易、持有到期或可供出售的分类,以符合计量要求。由于大量投资在历史初期并未明确其交易或持有到期意图,对于被列为交易的投资,当市价与账面价值差异较大,出现亏损时,按《准则》要求银行应确认其账面损失。但对银行讲,对投资产品分类的难度较大。同时,对于新增投资,银行投资部门在做交易时,应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合理预期,决定是持有到期还是随时出售,并且一经确定不能改变,否则审计将对已划分类别进行重分类。

2.以现金流量折现逐笔计提减值准备,对银行资产和利润产生影响。

《准则》关于减值准备的要求较为谨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操作起来相对复杂。首先判断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成立时,才能计提准备;其次,规定对于金额较大的应采用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逐笔计提,应考虑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抵押品价值、实际利率等因素,目的在于要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准备这一财务资源。我国上市银行目前基本上是按五级分类按大类计提准备,定性的因素多,也尚未考虑抵押品的市价等。两种方法计提出来的准备金存在差异,对当期的资产和利润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

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带来了资产负债的波动,并改变了损益计算模式。

按照《准则》,交易类资产、负债和可供出售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可理解为市场价值,这虽然提高了财务报告与市价的相关性,反映了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但在这种计量方式下,资产负债将会随市价而波动,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另外,《准则》要求报告期内将公允价值的变动带来的利得或损失直接确认为损益或权益,改变了传统的损益计算模式,形成未实现的账面损益,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造成会计与税务对损益认定的差异,如果按递延税项法,将产生更多的递延税资产或负债。

4.将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从表外转移至表内,对资产负债及损益产生影响。

近年来,在金融市场自由化的环境下,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日趋明显,而杠杆效应又是一把双刃剑,能大赚也会大赔,由衍生金融工具操作不当导致的巴林银行破产、中航油事件等,使国际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关注。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39号借鉴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将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损益,其目的在于让投资人及时了解企业所从事的金融衍生交易的潜在盈亏情况。我国金融企业和大型涉外国有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境外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也已经起步,并将有较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出台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揭示。但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银行各时点的资产负债余额会因此有较大波动,同时这种在报表中反映的盈亏是未实现的,投资人还应结合对市场的预期进行投资决策。

(二)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准则》的实施要求银行应有集约化经营管理基础、完备的信息数据环境与强健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这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求银行完善投资决策体制,建立合理的前、中、后台内部控制机制。《准则》的四分类要求银行从交易账户或银行账户做出选择,这对银行投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部门和财会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投资效果,这使财务会计政策与投资决策的关联性更强,财会决策作用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2.要求建立完善的准备金管理体系。《准则》关于减值准备的管理要求,说明准备金不仅仅是一个财会数据,而是要求银行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准备金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是融合风险管理、信贷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综合系统,以便准确判断风险并合理地确定准备金资源。

3.要求信息数据及时、信息分类清晰。公允价值是有时效性的,要求系统处理信息的时效性要保障,市价采集标准也要统一,操作差错率要减少,否则都将反映在资产负债或损益表上,形成数据失真、损益失真。

4.要求建立合理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由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很多交易产品无法取得合理的公允价值,按照《准则》,在缺少市价时,银行只能采用估值技术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估值技术包括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当前的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但估值技术应当是市场认可或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可靠的,这要求银行一方面要拥有充足的历史数据,同时要掌握市场相关参数的配置。

5.要求较高的职业素质。《准则》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和技术,涉及银行多个部门,会计的概念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簿记,需要高水平的会计职业判断,现行银行内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员急需加强国际会计准则的培训和风险管理基础的专业培训,以提高职业素质。

(三)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由于财务报告是银行监管的重要基础,国际会计准则39号修订稿出台,引起了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广泛关注。对我国来说,银监会关于资本的管理规定是基于老巴塞尔的产物,而财政部出台的规定则基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内容,从这点来说,银行会计的要求超越了监管的要求。对于《准则》的出台银监会非常重视,并正在考虑配套落实相应的监管措施。《准则》对银行监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认可。目前,我国银监会关于准备金的规定与财政部出台的新《准则》有所不同,首先,两者对于准备计提的基础不同,前者不仅要求对于有证据表明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同时也要求对尚未识别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后者仅要求对于有客观证据表明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其次,两者计提的方法不同,前者是按大类计提,未考虑个体差异,后者严格按照单位资产的损失情况计提;另外,前者在资产质量确定的基础上,所有银行都按一个比例来提取准备,现金流量折现法则不然,首先要依赖于银行对于损失情况的主观判断,对于同一类资产,各家银行的判断不同可能导致计提的准备不同。上市银行实施《准则》后,银监会不仅要考虑是否接受现金流量法计提的准备,还要考虑对两种计提方式带来的差异如何处理。

2.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权)益对资本的影响。按照《准则》,交易类资产负债和可供出售类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化带来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损益或权益。这将使银行所有者权益的波动幅度变大,银行监管部门要考虑这样的波动对资本监管带来的影响。

3.账面未实现损益对税收政策的影响。按照《准则》,财务报告上体现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未实现的损益,这种损益是否纳入当期应税所得额,现行税收政策未予明确。如果不算作税收基础,则造成会计与税务的时间性差异,按照新出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银行应在账务上采用递延税项的处理方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三、对于银行业实施《准则》的建议

鉴于目前市场条件和内部管理条件不到位,我们建议银行业实施《准则》应做好以下准备:

首先,建立准备金管理系统,处理好与核心系统、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的接口问题。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对预期损失率按照《准则》的要求进行调整。同时,加强信贷管理和抵押品价值管理,使客户经理了解新的现金流评估方法,从信贷管理的第一线判断贷款发生减值的可能性,并提供依据,以对未来现金流进行合理评估。

其次,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在投资决策初始即考虑会计分类政策影响,引入真正的财务决策参与机制,又要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需要,建立清晰的风险和收益考核指标。

银行市值管理篇9

关键词:久期;外汇风险;久期缺口

中图分类号:F830.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071-02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计量

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计量一般采用以下方式:

1.由于我国外汇管理长期奉行单一、稳定的汇率政策,外汇管理严格,汇率缺乏弹性,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敞口的计量也比较简单。但是随着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的汇率弹性加剧了外汇敞口的波动,由此给银行带来的不确定损益日益明显。当汇率向着不利的方向变动时,外汇敞口就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损失。因此,外汇敞口的计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净汇总敞口(thenetaggregateposition,简称nap),即银行各外币多头头寸形成的长敞口与缺口头寸形成的短敞口相减后的绝对值,是以日本金融监管当局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银行业所采用的计量银行外币总净敞口的方法。当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高度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可以相互抵消,在这种情况下nap计量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计量方法。如果外汇敞口组合中的货币变动高度相关时,长头寸外币敞口与短头寸外币敞口之间的外汇风险就不能相互抵消,采用nap方法计量就低估了银行的外币总净敞口。

3.汇总短敞口(shorthandaggregateposition,简称Bap),即在银行各外币多头头寸形成的长敞口与缺口头寸形成的短敞口之间取值较大的一方。Bap计量法是由英国银行监管当局(Bankofengland)提出的,后来被其他国家所采用。Bap计量方法也是巴塞尔委员会在计算银行外汇风险的资本要求时采用的计量外币总净敞口的方法。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1日起施行)中的相关规定,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外币总净敞口采用的是Bap计量法。目前,对外汇资产、负债Bap管理是避免汇率风险的关键,由此,我们引出用久期理论进行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

二、久期理论的结论

一般说来,商业银行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的持有期间即是通常所谓的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的“剩余到期期限”。

但是,“剩余到期期限”这一概念还不足以准确刻画商业银行所拥有的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的风险特性及其闭合程度。在“剩余到期期限”这一含义的基础上,至少还应该考虑到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两者之间在汇率水平以及汇率的发生频率等方面的差异。同样,不同的外汇资产间(或不同的外汇负债间)风险水平的对比,也要同时考虑到“剩余到期期限”和“汇率水平以及汇率的发生频率等”几个层次因素的综合效应。由此,引入了所谓的“久期”(或持续期)概念,并以久期的长短来刻画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的风险特性。

假设某商业银行拥有一笔剩余期限为n期的外汇贷款。该笔外汇贷款在每一期末的利息数量分别为R1,R2,…,Rn。则“久期”(D)的计算公式可以写为:D=[∑t・Rt]∑Rt。显然,“久期”这一概念的涵义大约相当于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的加权平均剩余持有期限。

macaulay(1938)提出了一个能够充分地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因素的“久期”(mD)概念:mD=[∑t(pV)tRt]∑(pV)tRt。其中,(pV)t为该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第t期现金流量的折现因子。

如果令p=∑(pV)tRt;然后将p关于市场汇率(r)的一次导数记为p′,则有:

-p′p=mD(1+r)

公式(1)反映了单位市场汇率的变化对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价值的影响。一般把D=Dm(1+r)称为“修正的久期”。不难看出,修正的久期越长,既定市场汇率的变动对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市场价值的影响越大。

三、久期外汇缺口风险管理策略

作为企业,在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净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即收益性)当然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由于外汇资产、外汇负债和净外汇资产之间的线性关系,净外汇资产也同样面临着市场汇率变动的风险。

令(mD)a、(mD)1和(mD)p分别为总外汇资产、总外汇负债和净外汇资产的“久期”。根据久期的可加性,有:(mD)a=w1(mD)1+(1-w1)(mD)p,其中,w1=La。进而有:(mD)p=[(mD)a-w1(mD)1](1-w1)。

“久期缺口”[(mD)gap]的定义为:(mD)gap=(mD)a-w1(mD)1,因此有(mD)gap=(1-w1)(mD)p,进而有:(mD)p=[ap]×(mD)gap。

不难得出:Δpp=-(mD)p×[Δr(1+r)]=-[ap]×(mD)gap×[Δr(1+r)],所以有:Δp=-(mD)gap×[Δr(1+r)]×a。因此,当“久期缺口”为正时,商业银行的股东权益会随着市场汇率的提高而减少,随着市场汇率的下降而增加。而在“久期缺口”为负数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股东权益会随着市场汇率的提高而增加,随着市场汇率的下降而减少。只有在“久期缺口”等于零的时候,商业银行的股东权益才会与市场汇率的变动无关(也即实现了完全的“风险免疫”)。

这说明,当“久期缺口”为正数的时候,随着市场汇率的提高,外汇资产市场价值减少的幅度要大于外汇负债价值减少的幅度;随着市场汇率的下降,外汇资产价值增大的幅度更大于外汇负债价值增大的幅度。当“久期缺口”为负数的时候,随着市场汇率的提高,外汇资产市场价值减少的幅度要小于外汇负债价值减少的幅度;随着市场汇率的下降,外汇资产价值增大的幅度要小于外汇负债价值增大的幅度。而当“久期缺口”为零的时候,外汇资产与外汇负债的价值会同升同降,且变动幅度相同。

据此,商业银行可制定“久期缺口”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如下:

(1)如果(mD)gap近乎为零,由于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净外汇资产价值的影响很小,所以不需要对市场汇率的波动过于关注,风险管理的重心应该是维持好(mD)gap近乎为零这种近乎“风险免疫”的状态。

(2)如果(mD)gap大于零,由于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净外汇资产价值的影响明显,且呈负相关,所以需要关注市场汇率的风险,且其重点应该是关注市场汇率上升的可能性。

(3)如果(mD)gap小于零,由于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净外汇资产价值的影响明显,且呈正相关。所以也需要关注市场汇率风险,但其重点应该是关注市场汇率下降的可能性。

(4)由于商业银行总外汇资产的价值越大,市场汇率的波动对净外汇资产价值的影响越明显,因此,大银行对市场汇率的变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上述策略都是假定“久期缺口”既定的前提下得出的。其实,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主动地调整“久期缺口”的大小,以实现企业净外汇资产的市场价值至少非负的目标。

四、政策建议

1.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汇率变动的预测。汇率波动是产生外汇风险的主要因素,把握汇率波动方向,对波动幅度进行准确的预测。没有准确的预测外汇风险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商业银行对外汇业务的定价也离不开对汇率波动的预测。根据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原则,汇率波动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定价的高低;汇率波动的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如何使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例如,是采用空头策略还是多头策略。目前,常用的预测汇率波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本因素分析预测法,它要求首先确定与汇率波动有关的经济变量,然后建立具体的汇率预测模型,模型检验通过后代入相关的数据就可以据以预测;另一种方法是技术分析预测法,它是把历史上若干期汇率实际值做成图形、表格、形态、指标等为手段,用数学、统计学、价格学等理论对市场汇率走势进行预测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两种方法同时使用,相互验证。

2.商业银行要加快引入汇率风险计量模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要在认真评估本行外汇风险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并实施完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案,按照国际先进银行的标准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外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要清晰制定从高管层到操作层有关外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从操作层到高管层的报告政策及路线;要建立分工明确的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权限结构和责任机制;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报告体系和信息系统等。商业银行董事会要完善外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通过有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规范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管理行为,控制外汇风险暴露程度,是可能发生和存在的外汇风险和风险损失掌握在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3.商业银行重视引进和培养精通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管理领域的人才。外汇风险产生的主要领域来自外汇交易之中。外汇交易特别是外汇衍生品交易最容易产生巨大风险,国外由于外汇操作失误而导致银行损失惨重甚至倒闭的案例屡见不鲜,如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大和银行等。目前,国内银行从事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业绩表现不够理想。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交易人员、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与国外同类银行相比,差距尤其明显,辛辛苦苦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因此,人才对于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银行市值管理篇10

【关键词】新金融工具准则;上市银行;影响

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收益的影响

(一)对上市银行利润的影响

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以后,将给商业银行损益确认的标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最显著的就是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计入损益或权益。金融工具的价值受到利率、汇率、价格等指标波动的影响,随着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大幅增加,势必造成期末利润的波动性增加。同时,根据新准则,银行持有金融资产的收益和损失不是在报告期末反映,而是要立刻确认,这将缩小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对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

在不良贷款方面,新准则改变了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传统做法,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相比之下,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更具有相关性与客观性,也更符合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但是在操作上难度也更大。由于减值准备是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备抵项目,所以对减值准备计提的规定使得银行利润的可控性进一步下降。同时,也带来了有关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额是否会发生异动的疑问。由于新准则初始运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式的改变究竟会给计提准备带来多大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据,因此,对银行损益和收益的影响程度尚不能准确评判。

(三)金融资产转移使上市银行收益复杂化

在终止确认中,银行针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转移由此引起的损失和收益的确认,有两种可选择的方法,即确认、调整当期损益并先在权益项目中列报或者待金融资产出售后再计入损益。以上述方式确认的损益与按收入费用相配比的传统模式确认的损益共同组成了银行的最终经营利润,这不仅不符合传统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且使银行期间净利润的内容更显得复杂化。

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

(一)对上市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银行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将会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金融工具的重估值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波动。因此,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要求银行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反映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从风险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价属性的引入,不仅仅是一项会计准则的变化,而且会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控制技术手段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

(二)对上市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在国有银行的存款账户中,存在着大量忠实而低成本的居民储蓄存款。这些存款对市场利率的变化不太敏感,流动性较低,而对国家声誉的依赖性很强,双方形成了强大的资本联盟,是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所不能比拟的。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有绝对控股集团成为这些银行的超级大股东,所以即使在国有银行上市后,这一部分的资本仍然非常稳定。但是,新准则的实施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有银行的广泛应用及其财务报表的充分披露,将导致损益的波动迅速反映到财务报表之中,扩大银行业绩的波动效应。更为突出的是,随着银行经营业绩的下降及随之而来的金融资产贬值,尤其在我国目前这种特殊的资本结构情况下,将严重影响银行的声誉。声誉的损害使核心存款持有者对改制银行信心剧烈恶化,那么这些存款就会退出核心存款行列而转变为一般存款。如果在现有银行体系中盲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将单个银行的损益变动升级为银行系统的信用风险。

三、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监管的影响

(一)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从银行稳定角度看,银行信贷质量要在准备金中得到体现,不仅要求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而新会计制度要求,银行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才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准备金是资产面值与未来全部现金流量贴现值之差,这与银行内部会计制度预测到的贷款组合发生的损失不一致,也与银行监管的审慎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改变权益的范围,使监管资本计算的范围也要做相应的调整。特别是部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将计入资本公积,使得监管资本偏离了审慎的要求,不符合会计谨慎性原则,所以监管部门有必要根据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数据实时对监管资本的计量范围进行调整。主要涉及负债和权益分类,可供出售资产、公允价值选择权以及现金的流套期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对监管资本的影响。同时,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变化与衍生工具的表内核算,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时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组成部分也发生变化,监管部门应对权重和转换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审慎的前提下在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

(二)对上市银行自身会计监管的影响

1.银行在公允价值运用中,由于客观计量和主观因素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进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这样对会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修改监管资本计量范围的方式进行解决,但是要剔除会计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公允价值能得到真实的反映,则需要在会计监管方式上进行创新。银行业监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商业银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加快开发内部评级法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正向激励与严厉惩罚并重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的管理,密切关注会计信息的变动情况,切实防止会计核算方法的滥用,逐步完善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机制。2.对会计监管队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准则非常复杂,要求更高,它的实施对银行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管将带来巨大影响,很好地理解银行的会计要素及其处理方法是非现场监管分析和风险评级的必要条件。而现阶段的会计队伍和监管队伍的自身素质令人担忧。所以,开展对银行业务的会计核算,特别是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十分紧迫。监管部门要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会计监管人员分析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及风险状况的水平,提高银行会计监管能力。

(三)促进了监管协调,解决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和税收政策

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公允价值计量部分业务时,需要对未实现的损益进行确认,与税务部门据实纳税的基本原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会影响银行的各项税收负担。此外,我国会计制度、税收制度以及监管当局对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监管部门应与财政部、国税局加强沟通和协调,明确未实现损益纳税的税收政策、贷款损失税前的抵扣标准等,以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监督标准和会计标准良性互动,使金融监管和会计监管协调发展。同时,应当改进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银监会与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工作协调,合理划分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和职责。

四、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金融风险形成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迅速变化和监管机构自身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使得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管理层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存在政府公开或隐性的担保,资本实力有限或者监管乏力的金融机构往往会在利益驱使下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领域,导致资产的泡沫化。资产泡沫化的微观机制在于金融中介将投资集中在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而宏观经济态势和微观经营主体对经营前景的错误预期以及各种基金、保险和投资银行机构的大量出现,再加之全球电子交易系统和国际游资跨越国界的迅速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资产泡沫的加速生成、积累与演化。当资产泡沫化出现“风吹草动”迹象的时候,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会将这些金融风险放大,将进一步减少国有银行的核心存款。同时,银行的信用风险也迅速加剧。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会由此迅速恶化,很可能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而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特有的风险分担机制,此时就会转换成风险聚积效应,促使投资与信贷活动的终止。政府也会因援救倒闭或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而支付巨大的财政开支,从而诱发货币危机。这样,就会同时出现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并相互加强,相互交织,最终加剧金融危机的演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陈小悦.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