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18:31

在线课程教学篇1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工科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宝贵的训练场[2-3]。环境工程实验更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综合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然而,目前的环境工程实验还存在诸多问题,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新时代对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因此,将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与在线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环境工程实验在线课程并进行教学实践。在该教学模式下,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加强了师生互动,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工程实验是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修读完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基础实验之后修读的一门综合性必修实验课程。与前面的单科专门实验不同,环境工程实验需要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解决水、气、固、噪声等方面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其在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复杂环境工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环境工程学科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综合分析来看,传统的环境工程实验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项目老旧固化问题严重,面对环境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由于受到经费、设备、场地等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项目的更新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学生不能接触到学科前沿,学科视野受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二是实验课能力的培养比较单一,大多只注重实验技能和操作,而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现代实验和科学研究,除了实验操作能力之外,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图表的绘制、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是必需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这些能力很难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三是授课方式大多还停留在野填鸭式冶教育阶段,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很少去思考原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足,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5]。四是师生互动交流较少,下课后教师只能通过纸质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不及时,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也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2环境工程实验在线课程建设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依托学校超星公司与学校共建的泛雅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授课、答疑讨论、作业提交、课件下载、课程考核等基本教学活动,并尝试建立仿真实验项目,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2.1教学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线课程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拥有比传统课堂课程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建设上,一是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包括课程基本介绍、主讲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任务书、教学课件、章节思考题、网上测试题等基本学习资料内容,各教学资源的模块和相关功能见表1。学生通过分配账户登录课程网站后,即可获得与实验相关的所有教学资源。与传统实验课纸质资源相比,学生获取学习资源更加方便快捷,可随时了解相关课程内容。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学习能力强、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可以提前进行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的同学可以顾复习,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上述基本教学资源外,还提供了与本课程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知识拓展的相关网络资源链接,包括论文链接、网站链接及本课程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6]。这些教学资源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受实验条件限制的实验项目,接触学科最新发展前沿,紧跟时展,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

2.2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革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优势。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课程通知,布置教学任务。例如开展某项实验时,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提前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原理,进行相关实验设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文献调研能力。实验图表的绘制采用电子方式,与现行的科技需求接轨,也锻炼了学生利用科技软件进行图表绘制的能力,为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线课程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在线课程进行实时答疑,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随时向教师求教,教师及时给予答疑解惑,能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在线课程平台也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可由教师或学生发起某个问题或讨论话题,整个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开展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就某一话题自由发挥,思想的碰撞不仅会产生有意义的火花,也能让学生具有参与感。除此之外,学生也可将实验过程拍摄的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网上平台,随时复习回顾,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获得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

在成绩考核方面,利用在线课程可改变过去较单一的成绩评价模式。利用在线课程的实时记录和在线计时功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用时等进行过程学习打分,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效果,综合考察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此外,可利用在线平台开展在线测试,布置和批阅作业,可从答题时间和正确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实现了绿色无纸考试,也使考核更趋于公平合理。通过在线课程能加强过程性评价,实现了多元化课程成绩评价方式。

在线课程教学篇2

【关键词】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

在线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运用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就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而言,在线课程教学途径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学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时间,同时不必拘泥于短短的课程时间,对相关知识随时学习与了解的需求。但是,当前这一教学手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挖掘,继而给予改善。

一、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

在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普通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观察,进而不断对课程内容、讲课进度等进行随时调整。例如,在讲授财务报表的填写内容时,一旦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疑问,就会给予必要的举例说明以及深入分析。但是,在线课程教学中,仅仅依靠视频画面,难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只能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人数,对于学生在知识接收上不能得到客观的反馈。虽然,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邮件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就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但是,这种文字形式的交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总之,在线课程教学无法使教师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性以及接受程度,故而难以不断对课程加以优化与改进,从而降低在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网上课程教学枯燥、僵化

就当前大多数的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学单一、枯燥的问题。这可以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体现。首先,在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以口述结合ppt展示为主。这种形式较为枯燥,主要以语言与文字形式呈现,缺乏立体感与灵活性,往往导致学生滋生倦怠感。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一味将课程说明、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案上传至在线教学平台。这种方式呈现出大众化特色,毫无个性化,也难以区分教学重点,不能满足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总之,当前单一的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丧失学习积极性。

3.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反馈与评价

在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中,传统教学方式上,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往往根据学生统考的成绩、平时的作业成绩综合表现状况以及平时的课堂纪律等。当实施在线课程教学后,难以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反馈与评价,同时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评价上,除了学期末的终结性考核,没有相关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的措施

1.借助技术手段,尽量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针对当前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难以充分互动这一问题,需要借助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不断优化在线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设计上加上视频互动、信息交流等相关支持软件,同时可以借鉴当前企业应用的视频会议形式,开启在线的视频教学。通过上述技术创新,能够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通过视频的“面对面”教学。

2.促进学习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教学趣味性

在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了有效避免枯燥感的产生,在相关在线课程教学中,应当从在线学习材料上着手,提升其吸引力。设置在线教学内容时,尽量避免应用篇幅较长的文本叙述形式,适应融入一些较为灵活的教学元素,如案例演示、动画设计等。即借助科学手段来适当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提高其学习兴趣。此外,在设计课程时,应当突出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在线课程教学方式,能够提高不同的学习环境供学生选择,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再者,可以增设评论板块,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着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反馈与评价

不管任何专业,评估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是否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造机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最终的考试成绩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线课程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对学习过程加以反馈与评价,教师应积极开拓多种方式来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三、结语

在线课程教学为当前高校初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首先对这一教学方式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例如师生互动性差、教学单一以及缺乏学习过程反馈与评价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给与高校初级财务会计专业在线课程教学一定的借鉴与帮助,使得这一教学手段得到不断的优化与提升,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财务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琬.在线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重庆电大为例[J].软件导刊,2011,10:175-176.

在线课程教学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场线整合”“线—场—(线+场)”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英辉(1977-),女,吉林伊通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与会计。(吉林长春130122)黄海林(1977-),男,安徽宁国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吉林长春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4-02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备受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却常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足、课下缺乏师生互动或互动效果不佳受到严重影响,缺乏针对性教育。为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效果,尝试探索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场线整合”模式解析

所谓“场线整合”,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的“在场教学”模式易受时空约束、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难题,又可以避免“在线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过高的问题。“场线整合”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同时都具有“在场”和“在线”两种模式。不同模块和不同操作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场—场—场”(典型的传统“在场教学”)“线—线—线”(典型的“在线教学”)“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场—线—线”“场—线—场”和“线—线—场”模式。根据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三种模式较为适用。

(一)“线—场—场”模式

该模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在线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公开教案,并且根据学生在网上的疑问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并整理课程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场上课”即教师结合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现场授课,这使得整个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场练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通过现场的师生、生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能力。该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资源途径和展示场所,适用于专题性的教学内容。

(二)“线—场—线”模式

与前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中的“在线练习”要求课后作业在网上进行。针对上课内容及问题,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具有时效性、自主性和情境化等优势。多数认知性质的学科,大都适用于该种模式。

(三)“场—场—线”模式

该模式中的“在场备课”和“在场上课”均与传统教学模式接近,只是在练习环节,考虑到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外界条件的限制,使用“在线练习”的方式。该模式适用技能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专题化、知识整合性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融会贯通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以及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特点,对“场线整合”教学模式中的“线—场—场”模式和“线—场—线”模式进行结合,即采用“线—场—(线+场)”模式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使这两种较为适用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该模式中的“在线备课”“在场上课”与其他模式相同,只是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强调以“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教师进行“在场上课”以后,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设计练习题目和内容,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练习案例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做知识准备并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提供指引,为在场练习的良好效果奠定基础。该模式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高校教学“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包含课程概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由几个不同的专题组成,内容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业绩考核与评价;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讲授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前两个模块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第二个模块为核心;第三个模块属于学生了解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质课程,满足“线—场—(线+场)”模式的适用条件,在硬件允许的条情况下,可采用该模式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另外,“管理会计”课程需要学生以会计学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并融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的沟通,使“供需”信息畅通并且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而“线—场—(线+场)”模式正是以其强大的沟通优势成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

三、“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在线备课策略

“在线备课”是“场线整合”模式中相当具有特色的环节。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特点,可以采用增减结合的在线备课策略,即教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一个详简适中的教案,包括教学背景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教学的延展学习和知识拓展的相关提示。学生通过阅读教案了解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并与老师在线沟通、反馈信息,教师针对普遍的疑问采用增策略,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解答疑问,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采用减策略,将该部分内容剔除出在场授课环节。

(二)在场上课策略

“场线整合”模式中的“在场上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一致,但由于该模式中“在场上课”之前已有“在线备课”环节的师生互动,因此,该环节将表现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较传统教学将大幅提高。

(三)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

“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模块是“管理会计”教学针对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场线整合”模式进行的改进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将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在网上与学生共享,通过具体的案例与之进行交流,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分析指引,与之交换意见,从而确定最终的练习内容。然后,通过强化为主的在场练习,将各种开放性的作业作进一步讨论,并且用来指引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当然,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全部教学环节的练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有所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能力为指引,合理安排练习策略。

四、“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场线整合”教学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从2006级开始,开展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8级开始引入“场线结合”的教学模式。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优秀率为9.18%、10.26%,与2004级、2005级的9.42%、9.51%相比有稳步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2.88%;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不及格率为5.44%、4.63%,与2004级、2005级的4.17%、3.92%相比,虽有所回升但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降低到了3.23%;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社会实践评价优秀率为9.33%、10.19%,与2004级、2005级的6.28%、7.11%相比有较大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4.15%。由此可见,引入“场线整合”模式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都有了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2008级会计专业全体2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2.8%的学生认为“线—场—(线+场)”授课模式具有新颖性,有83.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80.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效果更好,86%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较以前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不够准确等。因此,在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组织课程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应认真分析“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管理会计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应组织好教学内容。“场线整合”模式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主,要求“管理会计”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按“线—场—(线+场)”模式组织好。

第三,应仔细研究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的各项教学安排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各个互动环节都应该关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四,应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沟通渠道。“线—场—(线+场)”模式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建立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完善“线—场—(线+场)”模式教学的必要保证。

第五,应加大对多媒体等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线—场—(线+场)”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积极支持,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从而使该模式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力,吴国平,薛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

[2]周谦.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5).

在线课程教学篇4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系统;在线教学;跨平台;多元化教学

1引言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将最新计算机教育技术和手段融入教学,促进《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提质增效,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努力和实践的内容。今年疫情突然来袭促使高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课程教学也由面授变成了线上。如何通过合适的教学平台科学的整合各类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线上教学课程,是最近一段时间主要的改革实践方向。

2跨平台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平台的选择上,以平台功能丰富、方便师生教学、保证学习效果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了慕课、钉钉、微师、QQ群课堂、学习通登多种学习平台的特色和优点,最终确定学习通平台为课堂基础平台,整合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视频资源,并以QQ群和分屏直播为课堂主要互动平台的跨平台多模式教学形式。三个平台都为学生日常熟悉和使用的交流平台,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分别展现不同的学习内容,有利于熟练上手,避免单一教学模式造成的学习疲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课程学习质量和效果。通过脑科学研究发现,人对于新知识的接受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景内容、语言内容,文字内容。而在记忆效果上,文字、语音、画面混合的多媒体信息记忆效果远高于单媒体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录播视频为基础、直播讲授为主体、ppt展示为辅助、电子书制定内容学习为补充的多元化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引入情景化教学、思维导图、情景知识记忆、课堂问答互动、话题交流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每章学习任务点之后开辟了应用实践、考研园地、思维园地等特色栏目,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系统思维形式。

3课程分半教学法

在课程教学设计时,为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采用了课前学习+课上巩固交流的分半教学法。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放在课下,课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内容巩固、学习交流和学习效果检测上。课后学生主要通过上一节课各项学习材料,进行本节课知识的总结回顾(每一章都思维导图知识总结作业)和作业互评。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如下图1所示。

4教学展开过程

课程进行利用学习通学习平台、将mooC网、QQ群等多种不同平台的各自优势,将课程教学高效有序组织起来。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4.1课程准备与资源

教学准备时,为给学生提供尽量丰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除了进行课件、教案、教学进度、作业题、试题库等常规备课准备外。还进行了教学视频及配套资源、教材电子书、教材配套的课后题电子答案库、教材配套学习指导与题解电子书的准备。在网上经过多渠道学习和比较,最终选定以一门中国大学慕课的课程教学视频为主,1门B站教学课程为辅进行网络录播视频教学。教师提前进行了基础资料上传和教学任务点。

4.2课前学习阶段

课前阶段学生手机下载学习通app或在电脑端通过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登录进入课堂,完成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和预习和测验。每节课在学习通设置学习进程和学习任务点,每个视频的长度大为10-15分钟。既考虑到课程学习进度和内容的需要,也考虑学生课前学习时各门课程时间分配比例,每节课发放2-3个视屏的课前预习任务,并一个课前测验,检测课前学习效果。课程在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点后还设置了指定话题讨论,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同时每一章根据内容需要设置了实践用用拓展内容、考研和软件考试内容以及拓展思维科学学习内容的学习点。

4.3课中学习阶段

课中阶段分步骤进行,提前1天教师在学习头通和QQ群本次课程学习通知和学习提纲。接着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在QQ群进行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知识点串讲。在串讲过程中采教师取随机提问、全班讨论等形式进行课程互动,在直播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实时连麦和文字留言方式进行实时提问和互动。为检验学生本次课上学习效果,教师直播完成后每节课都给学生预留30分钟左右时间完成一个课上测验和话题讨论。在学生课上测样和讨论进行阶段,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实时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质量和进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在QQ群以留言或语音形式和学生交流。

4.4课后复习阶段

课后阶段学生主要是通过回顾复习课前和课中学习资料进行课程作业完善,主要照顾到部分由潜在学习困难的学生,QQ群和学习通用不同的方式提醒学生追赶学习进度,不要落下学习任务。同时每一章后都设置了思维导图的知识总结作业,需要课后完成。完成后的思维导图作业设置了学生互评,一般在课程结束后1周内进行。

5课程特色

结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效果,发现目前课程学习有以下几大特点。

5.1多元化教学方式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特征,利于提高学习水平

人类大脑对情景化动态信息记忆最深刻,课程学习内容设置上,以利于大脑接受的音视频动态信息为主,以ppt多媒体课件的信息呈现为辅,以电子书的文字信息为补,使信息呈现形成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的层次性展示,符合大脑思维认知规律,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5.2多样化的作业评判机制,可以多层次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和督促

在学生作业的评判阶段,采用了三种方式,对于单选、多选、填空为主的学生测验和作业采用了系统自动评分的方式。对于计算、简答等内容的学生作业采用了教师评分反馈的形式。对于开放性、学生论述为主的作业采用教师反馈加后期作业学生互评模式,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回顾和学习。

5.3课程应用实践、考研园地、思维园地等特色栏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

计算机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而《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考研的核心课程,课程深度和难度比一般专业课程更高,教学知识点更密集。但由于教学课时所限(40课时理论课时),在以往课程教学中不能在课上讲解过多工程应用和考研加深的知识,造成有的学生把握不好本门课的总体知识系统结构。由于疫情影响,课程教学由课堂面授为主改进为网络教学为主,使得课程设计时有课程空间可以为学生展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程应用实践、考研应用等内容。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科学学习和高效思维的能力,开辟了思维园地,介绍最新课科学学习方法和增进思维水平的名家观点。

在线课程教学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moodle教学在线大学数学构建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61-02

1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理念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学生学习、课程模式、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也可称为“颠倒课堂”,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调整课内和课外的时间的分配,将学习的主动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专注于拓展项目的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推广问题,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利用课堂时间讲授课程的基础知识,课前,学生需要自觉、自主在课前和课后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查阅需要的材料,以保质保量完成课程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后,学生需要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辅导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课前、课后的主动学习和认知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是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一种变革,是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行为,教师的辅导和答疑作为学生对知识巩固提高的手段。“翻转课堂”教学是建构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表征过程,通过自学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教师积极联系学生的知识背景,加强引导,教师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目前中国教育教学改革浪潮运动中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内涵上有所重复和叠加,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传道更加灵活和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和课后实践中去,让老师更加灵活安排课程,做到因地制宜。

2基于moodle在线的大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2.1精心组织教学团队,变革教学框架

2011学院是南京工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14所“2011大学”之一,为探索重构中国优秀本科教育,培养卓越科技人才,实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的战略目标而专门成立的人才培养改革高地。大学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课程是每一所工科院校工科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moodle在线是该校自主设计的教师与学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针对大学数学课程特点,实行基于moodle在线的大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首先组成教师教学团队。精心组织,挑选优秀、善于教学创新改革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其次,为了更好衔接中学数学和大学数学的相关知识,对中学教材认真研读,总结相关的知识点和公式,以纸质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最后,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认真做好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框架修订,打破原有的大学数学教学框架。例如:将高等数学分为五大模块,即空间解析几何、微分学、积分学、微分方程和无穷级数,有利于学生在相似内容上形成类比,举一反三。另外,挑选国外优秀教材《托马斯微积分》作为学生主要参考书,挑选优秀的大学数学视频课程作为学生自学的主要学习视频,提供网易公开课以及可汗学院的国外优秀课程便于学生课后学习拓展,在每个模块,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教师灵活安排相关课内拓展知识点。

2.2善于构建学习体系,形成系列化教学模块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在2011学院的大学数学的教学中得到了践行。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学习入手,剖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学生自主,教师辅导型”的有效学习支撑体系。结合该校2011学院本科生现状,重点构建大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1+4+1”模式,其中第一个“1”表示大学数学“翻转课堂”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男女同学的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适当将选课班级分成10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研究。“4”表示模式实施的4个核心模块,即教师引导性实验交互式教学模块、学生课前学习模块、师生课堂互动模块和教师助教的课外辅导模块等4部分。第二个“1”表示学生的发展性综合评价,主要包括阶段性测试、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评价和综合测评等4个部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协同创造能力。

2.3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形成互学互助机制

认真做好开学第一课的准备工作。为学生介绍大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模式实施的具体方法,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利用南京工业大学moodle在线教学平台。及时上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相关视频、优秀作业案例等相关教学资源。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易公开课和可汗学院公开课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学资源。建立学生qq群,在线回答学生问题,为老师和同学交流提供了平台。开始使用educreations软件制作微课,为学生的视频学习作适当补充。在教学方法上,大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主要分为5个阶段,即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授、翻转教学、课外辅导和课后答疑,聘请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作为助教,课外辅导时间和教师讲授时间按照1∶2执行,课后答疑时间和教师讲授时间按照1∶1执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较为充足的辅导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3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大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是存在着不足和需要学校支持和协调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需要进一步整合大学数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调整,形成适合大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特有的教学内容。

(2)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各个环节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本科生助教的辅导质量。

(3)结合大学数学“翻转课堂”,利用ipad,walframaph和维基百科,整合优秀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161.

在线课程教学篇6

关键词:图书馆利用教育;在线课程;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91-03

1高校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涵义

“图书馆利用教育”,又称为“读者指导”、“读者教育”、“用户教育”、“用户指导”等等。图书馆利用教育是针对读者为学习求知识的目的,进展到为研究、创造的目的,更发展到为不同行业需求的特殊目的而实施的利用教育。是教导学生认识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了解馆藏所在,以及学会利用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来完成图书馆查询的一项活动。是为了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图书馆利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认识图书馆,进而教导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项目的支持下进行自我的学习和研究。学校图书馆利用教育主要意义是教导全校师生具备利用图书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他们能熟悉馆内的各种设施,了解并学会操作馆内的各项资源,知道如何通过服务项目,寻找所需的信息,以解决学业或生活上的问题。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主要是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包括阅读指导、利用指导和配合各科教学使用图书馆指导。在网络资源普及后,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的指导范围已从图书馆实体的馆藏扩大到虚拟网络资源,并融入信息素养的技能,目的在培养学生具有搜集、分析、组织、评估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内涵已增加许多层面,加入在线目录查询、电子资料库的使用、多媒体教材及数字化资源,图书馆利用教育通过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学生可利网络学习,教师可分享数字化教材。图书馆利用教育加入信息素养的技能及多媒体的运用,可让原有的图书馆利用教育更充实活泼,也更符合时代需求。图书馆利用教育已由传统授课方式转向强调教导学生学习如何思考、观察、判断和取用所需的信息,朝向多元化的学习,透过图书馆利用教育,培养学生能有效搜集、分析、分析、整合、评估及运用信息,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图书馆的功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的任务已有转换,由原本被动的服务转化成主动的服务,扩大为有效的协助师生找寻、使用、评鉴与利用信息,以为终身学习做准备工作。图书馆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设备与服务,可使学生在优质的环境下学习,从事自我探索、研究和学习活动,亦可使学生具有寻找、掌握、选择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图书馆有责任教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技能和善用图书馆里的各项资源。图书馆提供教师教学与课程设计的资源中心,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场所,也是学校的信息、学习、教学、阅读、娱乐与服务的中心,成为教学资源中心。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为搜集、组织、保存、利用图书和非书资料,提供阅读、流通服务,传统图书流通服务,馆藏以图书、期刊、视听资料、教材为主,多设置在一间教室。而现代图书馆除了收藏图书、保存文献外,还应用数字化科技来搜集、储存、检索资料,成为教学资源中心,并提供阅读、流通、参考咨询及信息检索等多元化服务,在馆藏方面除了图书、期刊、视听器材外,还提供网络资源、数字化学习等,并设有专有的图书室。因此,现代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所扮演角色将是提供学生多元化的服务和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率的使用信息,当图书馆转型成为教学资源中心后,透过学习活动,协助师生探索、找寻、组织、使用和评估信息,使其具备信息素养的能力。

3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困难

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及数字科技的快速成长,高等教育更须培养师生信息素养能力与提升校园学术研究的风气。而大学图书馆兼负有支持教学、协助研究、提供信息及服务等任务,所以图书馆设置利用教育课程为其使命,适应数字科技的发展,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可通过网络提供便利的在线教学,以扩大学习者推广图书馆各项服务及资源。以往学习环境的提供大多由教育相关单位规划、设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但随着信息网络环境的普及应用,远距学习、远距教学、数字学习、电子学习、在线学习等相关名词的应用相继出现,使得学习者学习的场所不再限定于学校、单位,只要具有网络链接的设备与环境,即可随时随地进行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因此,随时代变迁,图书馆利用教育也随时代的需求改变而进行重整,所以如何符合新时代学习者的需求,将是当前最重要的挑战之一。

目前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1)图书馆信息部门缺乏有效支持,图书馆作业软件的设置包含向厂商采购或合作以及自行开发两种途径,一般图书馆发展小型操作系统多采取后者,除了经费考虑外,也符合实际作业需求。图书馆利用教育采用的web2.0工具虽不是太复杂的技术,但也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科技背景的人员才能胜任,图书馆的it部门人员便是最佳人选。但图书馆经常遇到的难题便是信息人员无法有效支持,馆员只好采用网络上一些免费软件闭门造车,成效自然不理想。

2)馆员能力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馆员平常忙于馆务与教学,工作负荷已很繁重,无法经常进修学习,往往跟不上新科技的脚步,对于不断更新的工具和平台无法有效掌握。有些web2.0工具需要一些操作技巧,馆员也必须花时间去学习。

3)容易遭受网络上的破坏有些web2.0工具提供自行编辑的功能(例如wiki),在网络上开放供多人协同创作,可以轻易增删和编辑内容,而且通常都不需登录,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合作的写作方式。此种工具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利于共同创作和分享,虽然立意良好,但往往被一些心术不正的读者恶意操控或加以破坏。

4)读者的参与度不高web2.0强调互动、分享,读者对图书馆推出的服务也许感到新鲜,但参与讨论或回馈意见的兴趣并不高。图书馆员对web2.0和新技术勤于学习,希望可以熟练地运用在工作上,但当导入这些技术于图书馆利用教育时,要花很多力气和时间制作内容(例如互动教材、影音档案),千辛万苦推出服务后,如果读者反映不够热烈,不免要自问一声值得吗?

5)经济的压力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度膨胀,图书馆的经费总是不断在紧缩,此种情况国内外皆然。经济因素迫使图书馆不能太多资源于读者的教育是明显的事实,但校园内也有另一股支持的声音,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对学生终身学习态度的养成至为重要。图书馆如何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做好这项工作,的确是不容易的事。

6)缺少评估web2.0越来越流行已勿庸置疑,它对图书馆利用教育的价值也已得到认同,但我们对它运用于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了解,无法有效改善。如果能有更多仔细的评估,探讨学生对web2.0技术的接受度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将有助于图书馆员更确认web2.0运用于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潜力,并找出最适合的工具。

4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实施现况及需求

大学是研究、发展与传承学术文化的重镇,培育优秀人才的摇篮;图书馆是搜集、组织、收藏与传播人类知识文化的宝库。因此,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是为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大学能否达成教育目标,图书馆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所以,大学图书馆须加强实施图书馆信息利用教育,以发挥本身重要的教育目标。

提供大学图书馆服务的努力方向,也确立了图书馆利用教育在大学图书馆服务项目的重要地位,将图书馆利用教育列为参考服务或读者服务的必要业务之一。信息网络时代,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馆与网络资源利用教育。大学图书馆设置信息网站,提供教学网站或在线课程,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检索及运用数据,大学图书馆为提升读者信息搜集与应用能力,奠定终身学习基础,应积极推展图书信息利用教育,大学图书馆应举办图书馆导览、参考工具、数据库检索、网络资源图书信息利用相关教育活动、大学图书馆应协同教学,并开设图书信息素养相关课程,利用教育课程在图书馆中扮演提升读者信息素养能力的角色,应经常举办此类相关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图书馆利用教育应用网络的方式,主要是将课程的教材上网,部分课程并具影音功能,图书馆利用教育网络教学课程仍十分有限。图书馆传统以实施讲授式课程为主,为开设各学期的新生导览、数据库利用及网络资源介绍等课程,必须动用大量的馆员人力且未能提供学习者随选课程,因此利用数字学习机制,通过设置在线课程,可提供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络自学,且能扩大图书馆的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图书馆设立的教育目的。

5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实施在线课程的意义与目的

黄淮学院图书馆为大学们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和资源,通过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实施可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推广到学生中,在信息时代,以网络进行教学的在线课程,更可提供学习者另一学习的渠道。采用在线课程,好的网络教材可增进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加学习渠道、提供适性化的教学环境及具备互动式多媒体特质的教材。提高使用者的学习意愿。扩大参与学习的学习者,使图书馆利用教育的推广教育目的得以延伸,以增进师生信息素养能力与提升校园学术研究风气。

图书馆实施在线课程的目的是:跨越时空限制:网络的一个特性在于它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服务,使得读者能在需要的时候弹性利用。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使学习变得更为实时与易得。满足信息需求:学习者信息寻求行为改变,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增加。加速学习成效: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者复习机制,可作为实体课程之外的辅助工具,更可成为学习者自学的工具,以加速学习成效。提升图书馆利用效率:透过在线课程的教学,学习者透过课程学习图书馆馆藏、电子数据库、馆际合作等各项资源的利用及了解各项服务,以达成图书馆资源及服务推广的目标。图书馆服务多元化:提供不同学习管道,使图书馆服务更多元化。提供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倾向于个人化的学程,不受限于传统的学制,也不必在固定的规范下进行。而图书馆利用教育不仅是教导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技术,也是教育读者终身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在线课程的设置更能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提升。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愈见普及,图书馆利用教育朝向网络化也势在必行,虽然通过网络的在线课程更可超越时空障碍、学习者可重复学习,以达到自身的学习迁移内化为个人知识等优点,但仍须考虑在茫茫网海中,如何吸引学习者意愿,使学习者主动到学习性网站及在线课程进行学习。

6在线课程实施建议

将图书馆利用教育课程开设为在线课程,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服务,馆方可随时提供服务。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学习者可依照个人需求进行学习。节省馆方人力及时间,解决人力不足问题,降低人力成本,并减少开设重复性课程。服务多元化,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管道,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增加学习人数,实体课程受限于场地参加人数有限,在线则可增加参与学习的人数。实施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在线课程,图书馆利用教育设置在线课程将会遇到的主要影响执行的因素是馆方的经费及人力匮乏,其次是在美工动画、信息技术及教材设计方面及馆内政策,图书馆对于在线课程的设置采取积极与正面态度。

1)在图书馆管理层面,在线课程仍须定期更新内容并配合相关技术,大量的人力及经费如何长期维护乃为重要的课题;在线课程是时代趋势,团队的力量才能支撑图书馆,必须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依图书馆馆实况,设置特色课程,宣传图书馆在线课程的特色,可使他校学生了解本校特色。

2)要使用者方面,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计不同的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要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学习者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习者充分利用上网学习在线课程,发挥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在线课程的实际效用。

3)在课程规划上,让在线课程与实体教学课程可同时并存,即为实施两者合一的混成式教学课程;设置在线课程可作为学习者的辅助教材,协助便利学习查找数据的方法;课程宜增加模拟示范操作部分,模拟实际于各网站及数据库检索过程。此外建议课程可先针对较实用且基础性课程为优先规划,例如:图书或报纸资源搜集的课程。

4)在教学理念及目标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推广图书馆利用教育及各类资源,使学习者了解并善于利用图书馆各类资源。希望提供学习者无时空限制且自主选择课程,可节省及避免重复投入馆方授课的人力。教学设计上,利用传统教学、数字化教学、活动设计等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融入各个学科领域的内涵,使课程更为丰富和多元化。教材皆由馆员自行设计及制作,内容以讲述式呈现为主,辅以实际操作画面。教学环境与资源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影音设备,于独立工作室或办公室内进行教材制作及录制授课内容,录音仍由负责馆员自行录制。

5)在课程规划及开设过程中,馆内可配合支持设备及经费,前置作业大约需进行一个学期,内容包括:调查馆内各单位需求、任务小组分配、调查国内外图书馆制作在线课程的实例、电话访谈国内几所大学图书馆制作情形、评估制作课程的软件报告等。

6)课程名称及授课时间:除图书馆导览及利用教育的课程外,尚有各类主题资源的教学,授课时间大约以一个小时为主,包括:图书馆导览、数据库使用教学、新鲜人指引、endnote书目管理软件、英语听力训练、搜集数据的方法等。

7)加强馆员的专业训练,目前图书馆在线课程大多为初行阶段,馆员常需要身兼数职,馆员除原有业务外仍须投入时间及人力制作课程,人力的需求在图书馆是一项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馆员为新挑战,在各馆人力缩编情况下,希望可藉由教育训练课程培育馆员自行制作在线课程的能力。在教案设计与教材制作上,建议有专人负责,另可鼓励馆员参与相关研讨会以学习在线课程制作技巧。

8)加强宣传推广,若馆方已建置完成在线教学课程,应加以适当宣传及推广教育,以使更多用户得知图书馆的新服务及使用方式,并且可成为校园信息化的一环。

9)课程评鉴:由于目前馆方仍实施及规划少部分在线课程,馆员人力仍以执行为主,除课程单元部分提供课后测验外,尚无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做评鉴或问卷调查。

7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在线课程在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中的使用者需求及应用情况。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实施在线课程,以设计适性化的教材,依据知识类型的不同设立教学目标,研究调动学习者自主参与课程学习的动机。积极宣传及推广建置完成在线教学课程,以网络进行教学的在线课程,更多地为使用者提供多元学习渠道,图书馆为大学的心脏,在信息科技的进步下,通过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实施可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推广,实现符合时代趋势推广图书馆利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薛调.美国大学图书馆利用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4).

[2]周芳.高校图书馆利用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丁明霞.图书馆利用教育在南疆高校的探讨与实践[J].技术与市场,2015(12).

在线课程教学篇7

摘要:嵌入式系统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技术领域,做好“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是诸多高校追求的目标。本文系统分析了“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并阐述了“三点一线”教学方法在湖南大学“嵌入式系统”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当前,嵌入式系统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工业制造、过程控制、通信、仪表、仪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电子产品等方面均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领域,可以说,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技术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于2005年开始开设了“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三点一线”教学方法的应用,即突出三个教学重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验教学为重点;以“学”“用”结合为重点;抓住一条教学主线:以嵌入式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嵌入式项目为驱动,以“教、学、练”三层递阶为手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进行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重点

1.1“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

“嵌入式系统”的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强。嵌入式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工业自动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电子工程和电力系统等。随着嵌入式技术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广泛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课程是嵌入式技术的基础性课程。

(2)综合性强。“嵌入式系统”是软件和硬件设计的完美结合,它涉及电子信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诸多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容,如操作系统、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编程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算法、计算机网络和z单片机技术等多门课程,有很强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较高要求。

(3)实践性强。“嵌入式系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来系统提升嵌入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设计能力,可以说,如果缺乏了实验的“嵌入式系统”课程学习就是纸上谈兵。

(4)潮流性强。嵌入式系统学科发展非常迅速,随着嵌入式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必然要持续跟踪嵌入式技术的新发展,不断修正教学计划,才能适应社会对嵌入式人才培养的需求。

1.2突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

嵌入式系统作为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核心组成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其本身就是由硬件和软件紧密捆绑在一起实现的,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体系必须是软件和硬件两条线并行。在具体专业培养计划设计过程中,依据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确定了嵌入式专业的知识架构,并以此为线索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开设了支撑“嵌入式系统”的基础课程有:“数字/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据结构与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同时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的预备课程“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基础”、“嵌入式处理器”等,真正做到了使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衔接,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需求相适应,较好地满足了嵌入式专业教学需要。嵌入式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1.3突出实验教学重点

“嵌入式系统”课程作为软硬件并重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实践经验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大多数高校没有足够的条件让学生自己独立构建复杂的硬件平台来学习硬件知识,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现有的硬件测量和评价平台,实验教学工作基础较为薄弱。

在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安排中,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嵌入式技术知识,本着了解技术发展状况,紧跟技术发展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重点突出实验教学,建立了以武汉创维特公司JXaRm9-2410实验箱为平台的实验环境,通过实验使得学生接触目标开发板,了解掌握集成开发环境的构建方式和工作模式、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JtaG调试方法等知识内容,进一步深入理解嵌入式系统理论,积累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开发方法和开发技巧的经验。在课时的设置上,加大实验教学的课时,实验教学的课时设置为32个课时,与课堂教学的课时相等。同时,在实验教学的建设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力投入资金,创建专用的嵌入式实验室。我院先后投入400万元资金,购买了40套教学实验设备,设立了面积达1500平方米的专用教学实验室。二是做到“教”“练”一体,自行编写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实验教材。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上,不仅要求课堂授课老师同时要担负实验室的教学指导工作,同时还要求授课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自行编写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实验教材,做到“教”“练”统一。三是举一反三,精心准备实验项目。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不仅仅是使用实验设备配套厂家提供的试验项目,而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实验设备的实际特点进行扩展,设置更加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1.4突出“学”“用”结合重点

嵌入式系统设计作为面向产品设计的应用性课程,不仅仅是建立理论概念,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建立面向工程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方法,更加贴近社会实践需要。为此,在课程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了解把握嵌入式方向的新技术、新知识,并且将这些新技术、新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具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配强教师队伍。负责“嵌入式系统”课程的主讲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嵌入式系统研究和开发经验,部分教师还是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线科研人员。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队伍保证了课程课堂讲述与实践工程相结合,更加突出各部分知识内容的具体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工程思维的培养,变灌输式学习为启发式学习。二是完善增强教学方案。紧密结合企业的核心技术,以实用性和前沿性为建设目标,深入分析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需求,着眼于企业界普遍关心的核心技术,动态调整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较大程度地体现嵌入式领域的特点,紧跟技术发展的需要,课堂实例更加贴近实际项目,为培养出业界更为需要的人才打牢基础。三是放开眼界谋求发展。及时跟踪分析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参照调整我们的课程安排。

2“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主线

2.1以嵌入式发展趋势为导向

在“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着眼嵌入式发展的总体趋势,根据实际嵌入式系统产品的项目开发流程安排教学内容讲授的先后顺序,课程内容的安排具有软硬件系统的综合性、软硬件技术的基础性和主流软硬件平台的前沿实用性,具体教学内容共10章,划分为四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1)概论。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嵌入式系统的定义、组成、特点、发展概况、应用领域等;

(2)嵌入式硬件系统。阐述各种典型的嵌入式处理器和嵌入式设备的特点与工作原理,并且,作为嵌入式处理器的一个实例,分析aRm内核体系结构及aRm处理器的选型和调试方法;

(3)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常见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嵌入式软实时操作系统的种类及选用标准,进一步以目前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Vxworks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为例,详细讲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组成、多任务环境的工作原理及其交叉开发环境的使用;

(4)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编程。从软件工程角度给出了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开发流程步骤、调试手段与测试工具,详细介绍了嵌入式软件相对通用计算机系统一些独特的编程技术和优化方法。

2.2以嵌入式项目为驱动

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课堂讲解演示实验项目和学生实践训练项目两个方面,精心进行了实验教学的设计。其中课堂讲解演示实验项目是嵌入式weB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安排在每章节知识点讲述之后,该实验项目划分较细,目的在于巩固课堂讲述的知识内容;学生实践训练项目是移动手持ip电话的设计与实现,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四大部分讲述完成之后,该实验项目划分较粗,目的在于综合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这两个嵌入式系统产品开发实际项目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更好地对课程教学活动起到驱动作用。

2.3以“教、学、练”三层递阶为手段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知识信息传递手段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知识信息的巩固主要靠作业来实现。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传统的“教、学、练”体系进行了革新,摒弃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探索建立了教师课堂讲解演示、学生个人单元实验和团队合作实践训练的三层递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边学边做”,进而提升至“做中学”的创新能力,具体的教学方式是:

(1)根据实际嵌入式系统产品的项目开发流程安排教学内容四大部分讲授的先后顺序,即首先是嵌入式处理器的选型、硬件电路的设计,接着进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型和移植裁减以及驱动程序的开发,最后是嵌入式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和优化。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若干知识点都以“嵌入式weB服务器”实际项目作为案例进行讲解和演示,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嵌入式系统产品开发的范例,做到“教有所指”。

(2)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若干知识点,不再以作业作为主要的知识掌握辅助手段,而是设置了与课堂讲授同步的多个单元实验,并且要求实验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以实验的完成情况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到“学有所得”。

(3)在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设计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实际项目“移动手持ip电话”相应内容的实战训练,并且项目实战训练内容与四部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也随之完成项目的开发实现,做到“练有所成”。

2.4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

目前,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网络以其跨越时间、空间的特点,能够快速便捷地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更新,网络的出现也正深刻地影响着学习方式的改进。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手段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作用,通过校园网的学院自主学习系统和“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网站等网络平台,公布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上载教学讲稿、授课课件和演示案例,开设问题讨论空间和教师答疑信箱,实现了传统教学的课堂讲授、问题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为学生的自学、复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了实时和非实时的通道,更好地实现了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的教学结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嵌入式系统”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效果体现

几年以来,在“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三点一线”教学理念的应用,目前,我校嵌入式系统专业基础课程特色更加突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选用自主编写的教材作为课程教材,且在学科领域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广泛性;中青年学术梯队培养进一步强化,教学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课程改革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资源与课件的建设不断加强,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改革与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大大增强。2007年,嵌入式系统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2007年,由仲向远、熊必扬、林闽琦、严坤四名同学组成的Showpa团队,在我院的组织指导下,以“基于RFiD的便携式指纹识别防伪设备”为参赛项目参加“第二届iBm大中华区power构架设计大赛”,跻身决赛。2008年9月,《教育部精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三层递阶教学体系的系统化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结论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迅猛发展,嵌入式技术方面的发展和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探索“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方法,我们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三点一线”教学方法在我校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掌握知识程度不深等问题,在探索培养面向市场、面向技术发展前沿人才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还有其他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我们也仅仅是就“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基础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一家之言,希望对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金敏,周翔,金梁.嵌入式系统――组成、原理与设计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李曦,周亦男,周学海.“嵌入式系统设计”系列课程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2004(4):48-51.

[3]尚利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8):7-9.

[4]韩德强,孙燕英.北京工业大学“嵌入式系统”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6(8):12-14.

在线课程教学篇8

关键词:《电子线路CaD》项目式教学教学改革

1.引言

《电子线路CaD》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它是学好本专业的关键。它涉及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电子工艺、pCB制版工艺等多方面的电子基础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1]。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理论为主而实践辅之,教师很难顾及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学生也会对该课程失去应有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为了达到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使教学更好地符合职业教育的内涵,我们对该课程加以开发,建立教学项目,把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课程融合在一起,以岗位需求安排理论教学,再辅以实践实训[3]。本文以《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为例,就项目式教学改革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讨。

2.教学内容的项目化设计

所谓项目式教学模式,是指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并围绕着具体的教学项目来组织和展开教学任务,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4]。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整个学习的灵活度。

项目式教学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项目化,根据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

结合项目教学法内涵,我们在《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模块的设计上,遵循“项目导向课程”的原则,总共设计7个基本项目,即protelDXp2004的使用、光电隔离电路设计、多级放大电路pCB设计、555定时器应用电路pCB设计、nRF24L01无线测温电路、智能路灯自动控制器电路设计和其它CaD软件介绍。基本项目来源典型产品案例,以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个项目环节,实现了课程内容的“项目化”。项目要求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用protel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按照电路设计的一般流程,绘制电路原理图、印刷电路板的方法,从而具备设计印刷电路板的能力。

3.教材的项目化开发

项目化教材是项目化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目前《电子线路CaD》课程教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不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教材由相应的本科教材经过适当删减而成,或者由原中专相关专业的教材经过内容的一些深化处理而来;还有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校本教材;也有的是由出版社出面,组织几个学校的教师在一起经过几次会议和讨论联合编写出的。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与高职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高专教材的特征与要求。(2)实践性不突出,学习效果有待提高,容易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本门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操作。(3)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4)多数教材较少涉及工艺知识。

根据项目化教学特点与教材的编写原则,我们编写的《电子线路CaD》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特色:(1)根据电子线路CaD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职业能力需求,组织单元内容;(2)与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写;(3)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写作体例,学习和实训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交叉互动;(4)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与企业紧密结合,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势,注重引入典型产品案例“任务导入”、“理论要点”、“工作要点”、“知识拓展”等形式组织教材内容。(5)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教材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结合这些特点,我们把电子线路CaD课程分为7个项目,用任务牵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以使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对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4.教学考核模式功能化

根据《电子线路CaD》课程的特点和整体设计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检查,重在测试学生的上机和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考核分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的费时,设备的爱护。实验,此项为10%。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每次上机训练项目的质量综合评价来评定。

(2)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制作小产品”+“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上机考试方式,时间45分钟,命题范围涵盖课程的所有章节,考核的内容有:软件的各项操作方法,电路的各项数据的正确性,数据的分析,图纸及印制电路板的合理适用性。在题型结构上,主要包括基本操作和熟练掌握部分。把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列为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上机考试占30%,制作小产品占50%,顶岗实习10%,学生态度表现占10%。考试内容可以建成题库,考试时由教务处任意抽取一套。考教分离,考试成绩更能真实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

考核模式功能化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5.教学检查反馈

一方面,跟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将毕业生在相关技术岗位工作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中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导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全面收集学生在学习《电子线路CaD》课程中表现出的智能优势、倾向和弱点;定期对学生的智能发展状态作出评估;根据反馈和评估结果,分别与学生和教师协商,改善《电子线路CaD》课程结构和学习策略。

6.教师团队的组建

对于《电子线路CaD》课程教学的学校主讲老师,我们要求其具备电子线路理论知识,具备设计印刷电路板的能力及实际工作经历,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向导的教学法。对于企业兼职教师,我们要求其从事过印刷电路板开发设计及调试维修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每位教师要根据实际工作情景中的技能,按照技能难易程度,安排模块项目学习进程。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训练项目负责。

7.结语

通过《电子线路CaD》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我们以项目导向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新的教学方案,把课堂基础知识讲授、课程项目设计密切结合为一个有机体,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适应了高职高专综合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实现了从高职学生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雅倩.电路设计与制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吴全全.项目教学法――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收获之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6).

[3]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9.

在线课程教学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电子线路教学

电子线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它的掌握和理解情况,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与之相关的专业至少包括电子类、信息与通信类、自动化等,所以无论是从课程的深入学习来说,还是从专业技能的拓展而言,深刻掌握电子线路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必须的,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由于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但是从笔者所了解的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来看,目前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材知识的滞后性,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仅仅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很多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进行电子线路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堂知识讲授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仍然是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取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参考其他学者在该方面的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试图在电子线路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性的学习理念,注重构建该门课程学习环境上的开放性,学习方式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引入及其特点

研究性学习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广义而言,就是在所有课程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中融入探究式学习方式,而在狭义上,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对各种社会生活书本现象的观察,来进行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研究问题,自我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理念在学习方式上的创新,其中重点的突出了手段上的创新,即研究。该种学习理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它是在主体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教育背景下提出来的,与以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不同,它非常强调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自己所适合的方式来探究所感兴趣的问题。因而。研究性学习理念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之处,它所拥有的特点首先是学习的主动性和交互性。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更多是依靠自我的体验和知识的储备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理解。同时研究性学习理念还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在该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在局限于课堂上,可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地点。当然其所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如此,它更加体现出对于实际问题的回应和研究,为实践提供更多的有益的理论和结论。

2研究性学习理念在电子线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理念提倡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但是同时也应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和要求,在电子线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创造一个合理的学习情景,但是不一定需要提出具体的问题,而是将思考的空间更多的给学生,通过创设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包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具体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情景导入,主要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情景导入,通常情况下,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如在复杂电路图讲解初期,首先展现出一幅较为复杂的电路图,学生在初步接触时,难免有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教师进行必要性的适当程度上的指导,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关键性作用。如教师可以让个别同学谈谈他对该问题的看法等等,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其次,研究性学习理念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手段上就需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尝试更加有效的课堂的组织形式,将学生进行不同组别的分配,共同协作进行任务的完成,在更大的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来拓展研究的范围和空间。

在线课程教学篇10

关键词: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日益融合,强力推动着高校教师深入思考如何引领“互网原住民”的学习行为,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线开放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具体体现在:首先,很多高校对mooC的特点与定位认识仍有模糊。相当多的在线开放课程都制作成了晦涩难懂、讲授枯燥的“传统课堂再现”,许多教师只是将传统课堂进行简单直接的录制和上传,生动性不足,趣味性不够,未能完全体现“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的课程定位和应用目标;其次,教师在进行在线教育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诉求,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行为主体的积极反馈,教学单向化程度较重,对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群体整体行为偏好的改变研究不足,课程适应性较差;第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视频角度很少变换,富媒体的形式使用有限,使得在线学习的年轻受众审美疲劳,降低听课者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当然,也会进一步降低视频课程的传播度,使其陷入“有制作,无受众”的尴尬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华北电力大学管理沟通课程团队基于管理学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构建中国大学慕课“管理沟通”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之路。

一、在线开放课程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管理沟通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涉及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商务写作、人际关系学、逻辑学及行为礼仪等多门学科知识,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是其9门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有以下特点:一是课程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没有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效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二是管理沟通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只依赖有限课时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三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用性很强,其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功底同样扎实的技能型人才。

我校“管理沟通”课程团队正是以课程本身特点为核心,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效用,在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体系以及教学保障机制上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构建了“3-4-6-3”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积极的反馈和较好的成效。

1.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着开发建设有影响力的在线开放课程的宗旨,课程建设团队始终把“量、亮、靓”的三个教学设计理念贯穿课程始终。

第一个“量”:“大规模”是慕课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课程在初期吸引一定受众形成规模效应后,其影响力才能在中后期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学习者。本课程定位着眼于让更广大的人群受益,结合学科特点,以“通识教育”为方向,确定了人人皆宜的以“沟通”为核心的课程主题,从更广泛的角度满足大学生群体和社会大众的学习需求,提供大家都关心的科学知识。

第二个“亮”:在知识呈现时,从学习者角度换位思考设计教学活动,抓亮点,重价值。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从定义到类型、从概念到作用的讲授模式,“管理沟通”课程力求小案例、亮启发,让学生在故事感知中增强“成长力”,提高“应用力”,努力做到教学内容有亮点,课程讲授有妙招,不再用一种授课形式满堂灌,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从而调动更多人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个“靓”:要体现对新时代学生的适应性和启发性,“靓化”授课形式,教学视频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让学生感受更新颖,更易沉浸在课程教学中。同时,创新性地将电影、动画、互动论坛、主题研讨等多种富媒体表现形式融入课程中,激发学习者去看、去听、去学、去问的学习热情,从单向接受转化为双向互动。课程所构建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更加迎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围绕构建新时代创新型在线开放课程的核心诉求,课程团队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学术性,能够引领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原理、科学规律,并能够积极参与探究和互动,夯实理论基础,提供行为依据。(2)普适性,从适应更广泛、对象更多元的角度出发,为课程学习者传递具有通用价值的沟通的科学知识和实践体系。(3)趣味性,将生动幽默的语言形式、异彩纷呈的视频内容与特点鲜明的案例分析相融合,努力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4)应用性,以提升实际应用技能为导向,以活学活用为原则,设计模块化知识、单元化内容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为大学生成才之路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四个教学目标,“管理沟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科学规划,不同形式的课程知识点更具针对性,一次只针对单一且完整的点状知识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系列化、体系化,使得学习者的职业技能能够块状吸收、叠加增长。

3.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的思路及做法

在慕课的制作和运行中,我们将场景化教学、卡通动画、话题讨论、微信平台、嘉宾座谈、影像资料这六种信息技术手段与“管理沟通”课程深度融合,形成了“六位一体”的全新教学体系。

(1)场景化教学,区别于传统的“随堂录制”的网络公开课,课程所使用的教学视频全部由专业的公司制作。根据章节内容选择不同主题场景,教师直接面对摄像机进行录制,追求面对面的亲切感,努力拉近屏幕两端师生的距离,加深学习者对于所学理论的认知和记忆。

(2)卡通动画,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的趣味性,“管理沟通”慕课多次使用了卡通动画的形式来呈现教学案例,以便更加适应新一代学生的审美习惯和学习情趣。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特别选取了一些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制成动画,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韩信治军、杯弓蛇影等,这些纵古论今的形象阐释,让学习者更加印象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管理智慧、沟通哲理在现代社会组织中的意义和价值。

(3)影音资料,影视资料是富媒体教学的重要展现方式之一,也是新时代学生关注和喜爱的表现形式。本课程视频中有序穿插着丰富的数字影像资料,如在课程第四周第二讲“演讲技巧”部分,加入了俞敏洪在中央电视台《创业榜样》中的演讲片段和奥斯卡获奖影片《勇敢的心》的微小视频,教师以此为视角,综合阐释有关演讲技巧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第二周第一讲“西方的主要人性假设和相关理论”部分,展示了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的精彩的无声表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西方经济人假设的具体表现。影视资料与沟通课程的紧密结合,既迎合当下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时代感与普适性,在本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4)话题讨论,针对在线课程互动性较差的这一短板,我们课程团队充分利用课程平台的优势,加强了与课程配套讨论区的应用,让选课同学打破时空的隔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首先,我们在课程中设置了互评环节,选课的同学需要针对课程中设置的特定话题,在讨论区相应的帖子中进行发言,并评价其他同学的发言,才能获得对应的分数,这个分数会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其次,我们在课程进行中,穿插了“一周一话”活动。结合当周的课程,课程团队在讨论区提出一个互动话题,让大家在讨论区对应的贴下回复,优秀的回复会被推送至课程配套的官方微信平台并给予额外加分。

(5)微信平台,为了更好地做好在线课程建设,给学习者更为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本课程建立了配套微信公众号一一沟通的力量,在课程进行期间,通过通知、作业展示等方式吸引选课同学关注、引导学习者学习行为。

微信公共号分为沟通启智、典型案例、课程动态、学子风采、管理大师、名著导读、电影导视、师生问答、心理测试等多个板块,在课程进行的前中后全时段,对关注者进行一周一次的内容推送,全方位多角度地将课程内容与课外拓展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大家的课余时光,增加课程黏性。同时,微信公共号也是一个面向学生的窗口,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消息的方式对课程提出建议、对老师提出问题,公众号会以“洱语”为专栏,展示师生的问答,课程变得更加丰满、立体。

(6)嘉宾座谈,长达数十学时的课程只由一位老师存在,容易导致课程变得枯燥。课程团队邀请知名教授、企业专家、海外学者等各类社会实践者开展嘉宾客座讲堂,促进理论实践相互融合,让学生更贴近知识的实际应用情景。我们先后邀请到了来自企业界及海外多年从事中外交流的老师,以职场沟通和跨文化沟通为主题,定期定时与学习者展开互动,丰富了授课形式,促进了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加强了对课程内容的内化理解。

“六位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将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旨在保证学习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教师团队保障方面,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单一主讲教师孤军奋战的情况,“管理沟通”慕课教学团队包括多学科教师、企业家、公益活动家、海外知名文化人士等多层次教师团队,以不同领域的沟通管理实践为背景,从不同视角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及问题解答,让学生掌握从理论到应用的复合型知识,引导学生们学以致用。

学校制度保障方面,通过官方网站、办公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我校慕课的开课及发展情况,并在本校园范围内张贴宣传管理沟通慕课的精美海报;将慕课设定为全校公选课,学生选课并在网上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认证证书后可以获得大学教务处认可的学分;在课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提供了政策、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与制度保障。

慕课平台保障设置讨论区,进行每周一话、主题研讨、嘉宾访谈,同时通过群发公告绑定课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课程相关知识、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作业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了双向交流的信息化途径,延伸了数字化资源学习体系,扩充了学习内容。以上全部的功能都可以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来实现,这就为课程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

二、总结与思考

基于“3-4-6-3”的理念、目标、思路和实践,“管理沟通”慕课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与运行,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在网易公开课和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开课两期,选课人数达到51284人,课程总选课人数在经管类课程中名列前茅,主讲教师被评为“中国大学mooC2014-2015年度优秀教师”。

结合管理沟通慕课的有关经验教训,课程团队认为,课程定位的准确性是课程取得成效的前提。在设计在线开放课程时,应包含两个要点:第一,瞄准目标群体,明确此课程更适合于哪一类人群,人群越聚焦,其内容就越精准,吸引力更大;第二,在知识呈现时,以特定人群受益最大的角度出发,从学习者角度换位思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者的价值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