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规模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0:40

简述规模经济篇1

一、建立经济数学模型的步骤

模型的建立要遵循可行性和实用性,同时在设计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一是深入地探知经济问题,总结经济问题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二是使用假设的途径把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化,运用数学的方法,将各种复杂的变量进行归纳建立模型。因为模型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所以不能过于简单。考虑模型实施的难易程度,进而又不能太复杂。这需要分析人员对于所得资料的判断程度和准确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这个模型的难易程度。通常根据模型和经济的关系通常分为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数学规划经济模型四种。用数学语言描述经济问题,进而得到某种经济意义的模型我们通常称之为数理经济模型。它是以定义形式而存在的,就是运用理论和规则表述经济问题中的量的关系。用数学数量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建立模型我们通常称之为计量经济模型,它是统计、数学和经济三种理论知识结合产生出来的。以统计学为基础是它的主要特性。数据的完整是这种理论存在的前提。投入和产出的分析为基础是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的主要特性。投入条件和产出的数据是这种模型的主要探讨对象。这种模型存在的条件就是遵循恒等式关系。以系统的部分与总体存在线性关系为假设主要以线性代数为研究工具。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产品地区间的平衡关系和相关的经济活动,都会在这种模型下反应出来。以数学规划理论和方法建立的模型称之为数学规划经济模型。研究对象的数值会被这种模型进行优化,同时反映出经济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选取最佳的方案进行解决。

二、构建和运用经济数学模型时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模型对现实的反映是相对而言的,相关的经济范畴的建设是否合理,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否有着科学性和说服力。在建立数学模型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对所研究的对象要做严谨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

2.在经济实际中只能对可量化的事物进行数学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而模型概念是无法进行数量分析的。尽管经济模型是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的离开具体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就无从对事物的数量进行研究。经济上的量是在一定的界定下的量不是数学中抽象的量。

3.在模型建立的初期要顾及到相关的约束条件。数学方法有着逻辑紧密和推算准确的特性,这决定着数学模型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如果要确立模型的成立,大多需要假设条件的满足。

4.动态的经济现象用建造的经济模型去分析要注意,时空中不可量化条件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一般处于次要因素,但有时会上升到主要因素。

三、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应遵从的主要原则

1.假设原则。这种原则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对而言经济问题的存在不是一种矛盾造成的,复杂的矛盾进行交错,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排除干扰因素这样的假设在更接近实际的情况。假设的时条件的影响的大小、变量的大小和模型的适用范围等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

2.最优原则。这个原则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变量和体系相互作用并且优化使得达到最佳。二是无约束条件极值存在而达到效率的最优、资源配置的最佳、消费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简述规模经济篇2

一、经济数学模型的基本内涵

数学模型是数学思想精华的具体体现,是对客观实际对象的数学表述,它是在一定的合理假设前提下,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用数学符号、数学命题、图形、图表等来刻画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当数学模型与经济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经济数学模型也就产生了。所谓经济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经济现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实践经验,归结成一套反映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和一系列的具体算法,用来描述经济对象的运行规律。所以,经济数学模型是对客观经济数量关系的简化反映,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量的依从关系的数学描述,是经济分析中科学抽象和高度综合的一种重要形式。

经济数学模型是研究分析经济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它是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中间环节。它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对经济现实进行简化,但在主要的本质方面又近似地反映了经济现实,所以是经济现实的抽象。经济数学模型能起明确思路、加工信息、验证理论、计算求解、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作用,特别是对量大面广、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更离不开经济数学模型的帮助。运用经济数学建模来分析经济问题,预测经济走向,提出经济对策已是大势所趋。

在经济数学模型中,用到的数学非常广泛,有些还相当精深。其中包括线性规划、几何规划、非线性规划、不动点定理、变分发、控制理论、动态规划、凸集理论、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矩阵论、微分方程、对策论、多值函数、机智测度等等,它们应用于经济学的许多部门,特别是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二、建立经济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1.模型准备。首先要深入了解实际经济问题以及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及原始背景进行细致观察和周密调查,以获取大量的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分组整理。

2.模型假设。通过假设把实际经济问题简化,明确模型中诸多的影响因素,并从中抽象最本质的东西。即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得到原始问题的一个简化了的理想化的自然模型。

3.模型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已经掌握的经济信息,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来刻画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把理想化的自然模型表述成为一个数学研究的题材——经济数学模型。

4.模型求解。使用已知的数学知识和观测数据,利用相关数学原理和方法,求出所建模型中各参数的估计值。

5.模型分析。求出模型的解后,对解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即这个解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达到了建模的目的?根据实际经济问题的原始背景,用理想化的自然模型的术语对所得到的解进行解释和说明。

6.模型检验。把模型的分析结果与经济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考察模型是否符合问题实际,以此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如果模型与问题实际偏差较大,则须调整修改。

三、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应遵从的主要原则

1.假设原则。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经济问题向来错综复杂,假设正是从复杂多变因素中寻求主要因素,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提出接近实际情况的假设,从假设中推出初步结论,然后再逐步放宽假设条件,逐步加进复杂因素,使高度简化的模型更接近经济运行实际。作假设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关于是否包含某些因素的假设;关于条件相对强弱及各因素影响相对大小的假设;关于变量间关系的假设;关于模型适用范围的假设等等。

2.最优原则。最优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各经济变量和体系上达到一种相对平衡,使之运行的效率最佳;其次是无约束条件极值存在而达到效率的最优、资源配置的最佳、消费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由于经济运行机制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优可能性,我们在建立经济数学模型时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函数进行。

3.均衡原则。即经济体系中变动的各种力量处于相对稳定,基本上趋于某一种平衡状态。在数学中所表述的观点是几个函数关系共同确定的变量值,它不单纯是一个函数的变动去向,而是整个模型所共有的特殊结合点,在该点上整个体系变动是一致的,即达到一种经济联系的平衡。如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形成的均衡价格和数量,使市场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市场配置的最优。

4.数、形、式结合原则。数表示量的大小,形表示量的集合,式反映了经济变量的联系及规律,三者之间形成了逻辑的统一。数学中图形是点的轨迹,点是函数的特殊值,因而也是函数和曲线的统一。可以认为经济问题是复杂经济现象中的一个点,函数则是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图形就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机制。所以,数、形、式是建模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解决客观经济问题的三个要素。

5.抽象与概括的原则。抽象是思维的延伸,概括是思维的总结,抽象原则揭示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延伸到经济本质,挖掘其本质的反映,概括是经济问题的纵横比较与分析,以便把握其本质属性,揭示其规律。

四、构建和运用经济数学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经济数学模型是对客观经济现象的把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经济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时,必须以客观经济活动的实际为基础,以最初的基本假设为条件,一旦突破了最初的基本假设,就需要研究探索使用新的数学方法;一旦脱离客观经济实际,数学的应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构建和运用经济数学模型时须注意到:

1.首先对所研究的经济问题要有明确的了解,细致周密的调查。分析经济问题运行的规律,获取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明确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条件不太明确,则要通过假设来逐渐明确,从而简化问题。

2.明确建模的目的。出于不同的目的,所建模型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建模目的可能是为了描述或解释某一经济现象;可能是预报某一经济事件是否发生,或者发展趋势如何;还可能是为了优化管理、决策或控制等。总之,建立经济数学模型是为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所以建模过程中不仅要建立经济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表达式,还必须清楚这些表达式在整个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在经济实际中只能对可量化的经济问题进行数学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对不可量化的事物只能建造模型概念,而模型概念是不能进行数量分析的。尽管经济模型是反映事物的数量关系的,但必须从定性开始,离开具体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就无从对事物的数量进行分析和讨论。

4.不同数学模型的求解一般涉及不同的数学分支的专门知识,所以建模时应尽可能利用自己熟悉的数学分支知识。同时,也应征对问题学习了解一些新的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建模提供了强有力的辅助工具,熟练掌握一些数学或经济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Lindo也是必不可少的。

简述规模经济篇3

关键词:数学;数学建模;经济;应用

经济现象具有多变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日趋紧密,日常经济形势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复杂多变。而日常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现象同样存在着诸多的变化的影响因素。如何应对这些难以把控的变量,做好风险的预估、成本的核算、进行最大成本的规划,所有这些都可以借助数学知识、应用数学建模为工具进行较为理性的计算,为经济决策、企业规划提供重要的帮助。

一、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简称,实际上数学建模可以称之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借助数学工具应用已知的定理定义进行合理的运算,推导出一种理性的结果的过程。数学建模是可以联系数学和外部世界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工业设计、经济领域、工程建设等各个方面,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进行问题的求解和推导,实际上,都是一种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的主要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的框图形式:实际上,数学模型的最终建立是一个反复验证、修改、完善的动态过程,很少能够通过一次过程就建立起完美适合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上述过程的多次循环执行:1.模型准备:分析问题,明确建模的目的,统计各种信息数据;2.模型假设:根据建模目的,结合实际对象的特性,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化,提取主要因素,提炼精确的数学语言;3.模型建立:根据提炼的主要因素,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建立各个量(变量、常量)间的数学关系,化实际问题为数学语言;4.模型求解:对上述数学关系进行求解(包括解方程、图形分析、逻辑运算等);5.模型分析:将求解结果与实际问题结合,综合分析,找到模型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数学上的优化,建立稳定模型;6.模型检验:将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验证,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二、经济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经济类问题因为其特有的特点,可以按照变量的性质分为两类:概率型和确定型。概率型应用于处理具有随机性情况的模型,可以解决类似风险评估、最优产量计算、库存平衡等问题;确定型则可以基于一定的条件与假设,精确的对一种特定情况的结果做出判断,如成本核算、损失评估等。对经济问题的建模计算实际上是一个从经济世界进入数学世界再回到经济世界的过程。建立经济数学模型,需要首先对实际经济问题和情况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然后通过细致的观察梳理,抽出最为本质的特征性的东西。将原始的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提炼为一个较为理想的自然模型,然后基于这个原始模型应用数学知识建立完整的数学经济模型。

三、建模举例

随着网购的日益普及,诸多电商平台都建立起自己的配送仓库,通过提前库存一定量的商品,达到配送时效短,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如何增强库存的流通,减少库存费用成本,降资金占用,是每个电商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库存过多,导致商品积压、资金占用,且库存费用高:库存过少,导致商品脱销缺货、紧急配送,物流成本高,并且影响销售。如何合理的安排库存量,从而达到合理的动态平衡呢?假设某价值1元的小商品,每次订货综合费用为25元,月需求量为1000件,设需要分x批次进货,为保证不脱销库存量需要保证为每次进货量的一半。并且知道库存保管费用为成本的20%。那么,应当分为几个批次进货,可以在保证货物供应的情况下达到成本最低呢?

四、结语

简述规模经济篇4

【关键词】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潮流计算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同样获得了更快的发展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对电力供应质量设定了更高的标准,需确保电力调度的科学合理,潮流计算方式属于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非常关键的一类计算方式,其计算结果更加精确,更加科学合理,因此,潮流计算在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简述潮流计算方式

1.潮流计算的定义

潮流计算就是通过已知电网接线模式、参变量以及工作环境,把电力系统中的母线电压、支网电流、电功率以及线损进行计算。利用潮流计算可以找出工作过程中的母线电压、支网电流以及电功率是否处在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若不在承受范畴,则需应用科学的应对方案,针对整体系统的运行模式实行调节。进行电力系统计划阶段,运用潮流计算模式,可以为电力供应规划和电气装置的选取提供合理参照,且潮流计算模式还可以为自动设备整定计算、继电保护计算、稳定计算以及故障计算保留初始信息。

2.电气量运用潮流计算方式

该计算方式是基于电力系统的连线模式、工作环节以及参变量等已知因素,进行稳定情况的电气量计算。通常状况中,已知要素为电源、负荷节点功率、平衡节点电压、相位以及枢纽部位电压,要求进行计算的电气量为节点电压、相位、支路电流、电功率以及网损。

3.该计算方式的作用

该计算方式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进行电力系统计划的阶段,通过潮流计算方式可明确系统中的电源、连接点,电网规划以及无功补偿。系统顺利运作和检修阶段,应用潮流计算方法,可以符合负荷调节、输电线路以及变压器工作稳定的标准规定,所以,潮流计算方式对保证电力系统运作的稳定性具备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两种方式

基于电力系统的工作情况,其能够分成离线计算模式与在线计算模式,离线计算模式通常应用在系统设计与系统工作模式的规划当中,而在线计算模式通常应用在电力系统工作监测与控制过程中,由于潮流计算模式的持续进步,其能够分成传统计算方式与人工智能计算方式,以下则简述此两种方式。

1.传统计算方式

该计算方式包含: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方式和二次规划方式。其具备的优势为:①可以基于目标函数中导数明确搜寻范围,所以计算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较少;②解析阶段清楚,计算结果更加可靠。该计算方式的缺陷为:①针对目标函数和限制因素存在制约,有时需进行简化与近似值处置;②或者运用相对繁复的混合整数计算方式直接进行处置,或者把离散变量做持续化处置,获得其最优数值之后,有很大的可能性导致最优解转化为不可行解。

2.人工智能计算方式

该计算方式为一类新式的模式,其和潮流计算的传统方式存在差异,并非基于精准的数学模型。该计算方式最有代表性的为:遗传计算方式、模拟退火方式以及粒子优化方式。该计算方式具备的优势为:①和导数信息没有关系。当前许多优化阶段的目标函数为不可导,如果运用传统计算方式前则只可以实行假设与近似值评估,此举明显对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②该计算方式具备随机性,极易脱离局部极值点,其属于全局优化计算方式之一;③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具备内在并行性,其操作目标为可行解,消除了内在并行性性能方面存在的缺陷。该计算方式的缺陷为:①算法的表现不够稳定,其在相同问题中,实例存在差异,则计算结果也存在差异,导致结果不够可靠;②按照概率实行计算无法确保一定得到最优结果;③该计算方式中部分控制参变量需依照个人工作经验进行设定,因此要有一定程度的实验阅历或者专家参与。

三、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潮流计算的应用

进行电力系统经济调度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基于计算结论,明确系统运作经济性的必要前提,以针对系统的工作模式实行优化和调节,满足系统运作经济性的标准。以下将具体分析潮流计算方式在线损、变损以及工作模式损耗阶段的实际运用效果。

1.在输电线路线损计算的应用

实行线损的计算阶段,利用潮流计算方式可以获得经济潮流信息。潮流水平可以基于线路功率相位差因数、有功负载以及无功负载的参变量计算线损。

比如,现在有一条长度38.1千米,规格LGJ-150输电线,若潮流数值为20兆瓦、功率相位差因数0.9,则其线损0.24兆瓦,线损率1.18%;若潮流数值30兆瓦,功率相位差因数0.9,其线损0.57兆瓦,线损1.91%;如果潮流数值50兆瓦,功率相位差因数0.9,其线损1.95兆瓦,线损率3.9%。

因此,当潮流数值低于30兆瓦,线损率低于2%;潮流数值高于50兆瓦,则线损率高于4%。所以,这段输电线的经济潮流需低于30兆瓦。工作人员能够基于获得的结果,制定经济性方案,以达到能源节约要求。

2.潮流计算方式在变损中的运用

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潮流计算方式把变压器处在各种负荷中的损耗和变损率进行解算,比如,现有40mVa变压器,与功率相位差因数0.95、铁损0.026兆瓦的条件下运行,如果负荷5兆瓦,铜损0.027兆瓦,则变压器变损率0.54%;如果负荷15兆瓦,铜损0.035兆瓦,则变压器变损率0.233%;如果负荷35兆瓦,铜损0.082兆瓦,则变压器变损率0.234%;如果负荷40兆瓦,铜损o.lo1兆瓦,则变压器变损率0.253%。因此,15兆瓦-35兆瓦的范围内,变压器变损率0.233%-0.234%直接,更具备经济性。

3.潮流计算在运行模式损耗中的运用

针对多电源式供电所,能够利用潮流计算方式获得各种运行模式中的线损,以明确运行的经济性条件。

比如,当前变电所运用两类供电模式,一类应用LG-150,38.2千米的输电线,一类应用LGJ-240,24.3千米输电线。如果潮流数值20兆瓦,功率相位差因数0.9,则第一种运行模式线损0.24兆瓦,线损率1.18%,第二种运行模式线损0.15兆瓦,线损率0.76%;如果潮流数值30兆瓦,功率相位差因数0.9,第一类运行模式线损0.82兆瓦,线损率1.91%,第二种运行模式线损0.52兆瓦,线损率1.23%;如果潮流数值40兆瓦,功率相位差因数0.9,第一种运行模式线损1.12兆瓦,线损率2.8%,第二种运行模式线损0.72兆瓦,线损率1.79%。所以,第二种供电模式和第一种供电模式相比更有经济性。

总结: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进步,电力系统中的调度工作更加关键,所以,电力公司需掌握潮流计算方式,进行电力系统经济调度过程中科学应用潮流计算方法,确保电力调度运行数据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保证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最终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林崧,蔡晓.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潮流计算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1(03);177,201.

简述规模经济篇5

关键词:主导产业;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天津市;第三产业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10

中图分类号:F127;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43-06

StudyontheSelectionofLeadingindustryoftianjins

tertiaryindustryintheContextofBeijingtianjinHebei

CollaborativeDevelopment

LiUKaiwei

(Schoolofeconomic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BasedonthecooperativedevelopmentoftheJing-Jin-Jiarea,thispaperstudiesonthepolicyrecommendationsforthechoiceofleadingindustryoftianjinstertiaryindustryduring13th-Five-Year,bybuildingupanimprovedestebanmodelofSpatialShift-Shareanalysis.Resultshowsthat,finance,leasingandbusinessservice,researchandtechnology,waterconservancy,environmentandpublicfacilitiesadministrationarepropitioustobetheleadingservicesectorsfortianjinafterspecializeddevelopment.intheend,itputsforwardsomerelevantpolicyimplications.

Keywords:leadingindustry;estebanmodelofDynamicSpatialShift-Shareanalysis;tianjin;tertiaryindustry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我国都将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亟需通过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目前,我国从经济总量看已位列世界第二,但从产业结构体现的经济质态看,仍然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是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之路任重道远。

未来五年,也即“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6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列入主要目标。因此,研究如何选择主导产业、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最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实践需求与理论呼唤。

根据Chenery的经典论述,当一个区域的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即工业化第四阶段以后,该区域在保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将实现其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向持续高速增长的转变,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将在我国当下与未来一个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不能被简单理解为量的调整,不能被简单等同于各产业部门在份额上的变化。必须意识到质的提升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即必须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理解为一个促使要素和资源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的过程。以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经济体为例,在新西兰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一直占据重要比重。若仅从产业份额分析,新西兰似乎工业化进程缓慢,但其实质上是通过高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带动了其他各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最终推动了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我国在推进以第三产业为驱动力的产业结构升级时,不能以损害资源配置效率为代价,追求表象上第三产业量的上升。因为这种短期内揠苗助长的人为调控,会在支付巨大的机会成本后被经济发展规律强制纠正过来。所以,在选择第三产业主导产业时,必须让量的表象服从质的内涵,助力那些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部门发展壮大。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任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其内在因素与邻近区域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体。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塑造区域协调新格局”的思维逐渐被运用到许多经济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时,同样应该将这个问题放在区域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下加以审视,从而给出可以促使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等区域发展目标。这说明,京津冀地区被国家寄望能够成为“十三五”期间包括产业结构协同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而根据刘伟、张辉的测度,201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产业结构高度分别为1826、1253、0713[1]。天津市恰处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中间水平,具有代表意义。

因此,以天津市第三产业为例,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研究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是对政策导向热点地区的积极回应,更可以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

1研究动态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经Dunn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2],是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统计方法。该方法将一个区域目标经济变量(如收入、产出、就业等)的增长分解成国家、产业结构、竞争等3个可加的分量。近40年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在国外区域经济、政治经济、市场营销、地理学和城市经济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具备不少优点,如:技术操作上相对简单易行,数据搜集上相对简便易得,分析结果上相对简洁准确等等。但是,模型设定时的简洁也带来了解释现实问题时的局限。

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一个明显局限是:没有考虑产业结构分量与竞争分量之间的交互影响。esteban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同位变量来解释这种交互作用[3]。这样,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就包括了国家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和纯竞争分量之外的第四个分量――分配分量。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另一个明显局限是:没有考虑区域之间不同强度的相互影响,而是假定某一区域某一产业目标经济变量的增长受到来自其他区域相同的影响。显然,在空间数据分析中,这样的假设是存在缺陷的。因为相比于非邻近区域,一个区域受到的来自邻近区域的影响更大。为探究上述空间因素对偏离―份额分析结果的影响,nazara和Hewings提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将区域之间有所差异的相互作用引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之中,推演了20种含空间结构和不含空间结构的目标经济变量的增长分解公式[4]。mayor和López为同时克服上述两个局限,在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基础上做了esteban拓展,创建了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空间模型[5]。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我国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史春云等将国外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研究动态以述评的形式介绍到了国内[6]。吴继英和赵喜仓详细介绍了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并将该模型适当变形后用于1999~2008年我国31个省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7]。吴继英和赵喜仓以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例,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8]。李艳玲对传统偏离―份额分析做了空间模型上的扩展,将其应用到河南2006~2011年各产业经济增长分析中[9]。蔡翔和熊静运用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空间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各产业就业进行了比较分析[10]。

简述规模经济篇6

[关键词]电网规划;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tm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73-01

电网规划的目标是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最优发展。其目的是根据电网发展及负荷增长情况合理地确定今后若干年的电网结构,使其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电力安全可靠地输送到负荷中心的前提下,使电网建设和运行的费用最小。

1.电网规划的特点

电网规划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根据规划期间的负荷增长及电源规划方案确定相应的最佳电网结构,以满足经济、可靠地输送电力的要求。其研究的内容包括网架规划、无功规划、稳定性分析及短路电流分析。电网规划可分为输电网规划和配电网规划两类。另外,按规划期长短可分为短期规划、远景规划和长期规划3种。短期规划研究主要用于制定较短水平年如5年的网络扩展计划,确定详细的网络结构方案;远景规划研究一般针对一个较长水平年如20~30年,它通过对未来各种发展情形的分析,给出根据环境参数进行技术选择的一般原则;长期规划研究介于两者之间,它用于电网10~20年发展规划方案的制定。

2.电网规划的常规方法

2.1⒎⑹接呕方法。启发式优化方法是一种以直观分析为依据的算法,通常是基于系统某一性能指标对可行路径上的一些参数作灵敏度分析,并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择要架设的线路。启发式方法又分为逐步扩展法和逐步倒推法。

2.1.1逐步扩展法是根据灵敏度分析的结果,以最有效的线路加入系统逐步扩展网络。逐步倒推法是将所有待选线路全部加入系统,构成一个冗余的虚拟网络,然后根据灵敏度分析,逐步去掉有效性低的线路。启发式方法的优点是:①简单、直观、灵活、计算量小、计算时间短;②易于同规划人员的经验相结合;③应用方便,相对数学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数学模拟电力行为。缺点是:①无法严格保证解的最优性;②不能很好地考虑各阶段各架线决策间的相互影响。

2.1.2灵敏度方法。灵敏度方法是最早使用的启发式方法,基本思想是以某种有效性指标与决策变量的灵敏度关系作为启发式的准则,从待选线路中选出当前最有效的线路作为选中的架线。该方法的优点是:①原理简单,实现方便;②易于同规划人员的经验相结合;③不需要考虑收敛问题,简单易行。缺点是:①只计算一条线路的指标,没有计及线路之间的相互影响;②从全局的角度确定架线方案,无法得到全局最优;③需要大量的灵敏度计算。

2.1.3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电网规划采用的一种新的优化方法,它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进行搜索和优化,可以考虑多种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特别适合于整数型变量的优化问题。遗传算法利用简单的编码技术和进化机制将规划问题抽象为纯数学问题,便于同时处理整数变量和连续变量,对于大型电网规划问题不需要分解处理,直接将网络的运行计算结果计入评价值,避免了由于分解或线性化造成的误差。遗传算法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通过交叉和变异等逐步完成进化,最终逐步收敛到最优解完成进化,相对灵敏度分析、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更便于执行;②多点寻优,不受搜索空间的限制性约束,不要求连续性、导数存在、单峰等假设,可以考虑多种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使其在解决电网规划这种多目标、多约束、非线性、混合整数优化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③遗传算法在获得最优解的同时也能给出一些次优解,这为规划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规划方案提供宝贵信息,弥补了数学规划只能求得单解的不足;④适于解决组合优化问题;⑤能以较大概率找到全局最优解。缺点是:①和算法收敛有关的控制参数,如种群规模、交叉率和变异率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②在参数选取不当时,有收敛到局部最优点的可能性;③计算速度慢。

2.2数学优化方法

数学优化方法是对电网规划问题作数学描述,并处理成有约束的极值问题,然后利用最优化理论进行求解。数学优化方法虽然理论上可以保证解的最优性,但通常计算量过大,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困难。主要原因是:第一,电网规划中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问题的阶数也很大,因此建立模型十分困难,即使建立了模型,也很难求解;第二,实际中的许多因素不能完全形式化,通常需要对原问题的数学模型作简化处理,因而可能丢失最优解。

2.2.1整数规划法。1974年,Lee等人把输电网络规划表述为一系列的0-1整数规划问题,并利用0-1隐枚举法进行求解。整数规划法的优点是:①对解决小规模的问题效果较好;②采用0-1隐枚举法,使得整数规划问题在0-1整数规划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进,并大大减小了整数规划的规模。缺点是:①当规划变量个数增加时,会遇到“维数灾”问题;②当待选线较多时,计算时间较长。模糊规划是具有模糊参数的一类不确定性规划,它不仅涉及到非线性规划的复杂算法,还用到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

2.2.2模糊规划法。模糊规划法采用严密的数学理论处理模糊性问题,较适合于求解不同量纲、相互冲突的多目标优化和综合评判问题,最后的目标通常不是某一指标达到最优,而是最大的综合满意度。在模糊规划模型中,通过模糊化处理各种不确定性数据,并通过模糊规则来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为模糊规划提供数据。模糊规划法之所以能用于电网规划的原因在于规划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该方法的优点是:①能够处理不具有随机性的不确定性问题;②提供了对研究对象多种属性的选择方案;③能够处理规划过程中现象和因原诸方面的表示模棱两可的问题;④算法简单易行,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缺点是:①在线处理能力差;②需用其它模糊算子进行模糊优化,当引入其它模糊算子时,势必又导致其模型变成非线性,从而影响计算效率。模糊规划法是目前电网规划中研究的最充分的一种方法。灰色理论是描述信息不全造成的不确定因素的工具。该理论最初被应用于电网规划的负荷预测,后来用于变电站选址及规划方案的选择。

3.结语

电网规划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网更新改造的依据。合理地进行规划可以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电网规划方法尤为重要。经过多年来不懈地研究和发展,智能优化算法发展十分迅速,在电网规划领域取得重大的进展。另外层次分析法以其能解决多准则、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特点跻身电力行业,在电网规划的决策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简述规模经济篇7

【关键词】盲信息;模糊评价模型;电网规划

在电网规划过程中,不恰当地描述不确定性信息会造成电网规划方案失真问题,进而导致最优化作用的损失。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电力行业已经发现的不确定性信息具有一定的未确知性、灰性、随机性和模糊性,所有的现实中不确定性均为其综合。所以,部分电网规划方案选择了场景分析法对多种同时存在的不确定性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然而,该方法也存在无法准确量化的缺陷,因而较难求得因场景或是不确定性因素过多所造成的模型求解困难,而本文所述的盲信息模糊评价模型则能够对各类不确定性信息进行准确描述[1]。

1盲信息的模糊评价模型

1.1盲信息的定义

假如αi∈g(i),αi∈[0,1],i=1,2,……,n,f(x)是g(i)定义中的灰函数,同时,

…………………(1)

其中,n表示f(x)的阶数,α表示的是f(x)总可信度,αi表示的是f(x)的αi可信度。

假设j≠i,如果,αi=[X2i-1,X2i]且αi≠αj,则将f(x)作为一个盲信息[2]。

1.2盲信息的模糊评价

利用模糊理论能够对边界模糊的事物进行公式化、结构化的描述,在其具体应用过程中,特别有助于对所描述事物进行程度性的评估。然而,在以往盲信息模糊评价的过程中,均为对有理数进行的模糊性描述。笔者提出了一种灰性与未确知性相结合的盲数模糊性评价方法。

如果,式中,表示a(-)集合函数的隶属程度,X表示全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通常利用梯形和三角形的函数隶属程度,则f(x)的盲信息对a(-)集合的隶属程度可表示为:

…(2)

其中,n表示的是盲信息阶数[3]。

2以盲信息模糊评价模型为基础的电网规划

2.1盲信息模糊模型对评价电网规划可靠性和综合经济性

在多目标的电网规划优化设计过程中,可靠性指标与综合经济性指标是这样的评价内容,笔者通过对两项指标实施模糊的满意度评估,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了优化改进,从而防止两项指标发生量纲不同的问题,而且,这一模型有助于决策人员按照具体情况权衡电网规划方案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并给出各类指标的评价结果:

………………………(3)

潮流增设线路后的等式约束条件为:

………………………………………(4)

……………………(5)

其中,plmax和pl表示的是l线路上的有功功率极限值和有功功率,L表示的是i方案下的线路集,和表示的是节点负荷相量与电源功率向量,表示的是节点相角,B表示的是网络节点电纳阵,β表示的是一般情况下,线路所能够负荷的过负荷概率极限值,β通常小于1-d,在较为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为0,其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在n-1的状态下不会长时间运行,因而一般情况下需要设置与故障状态相比更加严苛的潮流线路约束条件[4]。

2.2盲信息模糊模型对电网规划可靠性的评价

根据盲信息给出的节点功率值,能够获得不同支路潮流值的概率分布情况,按照n-1的基本原则,笔者将柔性规划的基本原则引入了电网规划方案的可靠性评价过程中,并得出以下结论:电网规划方案中有部分潜在的线路,这部分线路的过负荷概率较小,且可以通过电源功率调节和需求侧管理等措施来避免这种过负荷问题的影响,若仅仅利用网络拓扑的改变来避免过负荷的影响,则会大大增加其成本。所以,需要在相应的可靠性范围内,以最大限度的经济投入来实现电网规划方案可靠性水平的提高。但笔者提出的盲信息模糊评价模型的可靠性,则能够保证决策人员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评价该方案的满意度[5]。

根据盲信息潮流得到的n-1的可靠性评价公式为:

…………………………(6)

其中,pjmax表示的是线路j的潮流极限值,Ci表示的是i方案下的线路集,Xi表示方案集中的第i个方案。

2.3电网规划方案成本的模糊评价

在评估电网规划的经济性时,可根据所选择的线路制造成本相互累加,对总成本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7)

其中,n表示待选的支路数,m表示j线路的待选回数极限值,Xji=0,1,……,m表示方案i中线路j的回路数,Cj表示盲信息的待选线路j的单回线路成本,Xi表示方案集X中的第i个方案[6]。

电网规划方案决策人员在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估时,可将其视为模糊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通常用梯形函数或是三角形函数表示这一模糊评判集a的函数隶属程度,本文选用梯形函数对其隶属程度进行计算,具体公式为:

……………(8)

其中,x表示的是公式(7)中的F(Xi),其盲信息形式与公式(1)相同,a、b表示的是电网规划决策人员按照自身具体情况给出的电网规划成本的不接受值和满意度。

3总结

本文所述的简化计算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盲信息运算所增加的计算量,盲信息模糊评价模型能够对场景的可能性进行准确分析,从而在理论上为备选方案的场景适应性提供了保证。盲信息模糊评价模型有助于决策人员对电网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和分析,从而在电网规划模型中体现决策者的思路和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从而保证决策过程中决策人员的主动性。盲信息模糊评价模型能够对全部不确定信息进行综合性处理,从而提高各类信息的有效利用率,与单一的不确定性模型相比,本文所述模型的可用信息较多,因而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金华正,程浩忠.电力市场下的电网灵活规划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6(2).

[2]聂红展,吕盼,乔伊,姚秀萍.基于熵权法的输电网规划方案模糊综合评价[J].电网技术,2009(11).

[3]高赐威,程浩忠,王旭.盲信息的模糊评价模型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9).

[4]程浩忠,朱海峰,王建民,等.利用盲数Bm模型的电网灵活规划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9).

简述规模经济篇8

关键词: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

abstract:ForagriculturalfinanceistheshortplankofChinesefinancialsystem.efficiencyisthekeyproblemofChinesefinancialdevelopment,asaresult,itgraspsthehingetodiscussChineseagriculturalfinancefromtheperspectiveofefficiency.aimingattheinterfluvebetweenmacro-Financialefficiencyandmicro-Financialefficiency,andbasedontheshortplankofChinesefinancialsystem,thispapertrytoanswerthequestion“ismacro-Financialefficiencyconsistentwithmicro-Financialefficiency?”Firstly,thepaperappliesregressiveanalysisandpanel-Datamodelondividedeconomiczonestotesttherelationshipbetweenfinancial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ofGuangdongagriculturalCreditSociety.theempiricalResearchrevealsthattheoutcomesofpanel-Datamodelaremorenotablethanonesofregressiveanalysis,thefinancialdevelopmentpromotestheeconomicgrowthinGuangdongprovince.Secondly,thethesiscomparesmicro-FinancialefficiencyofGuangdongagriculturalCreditSocietywithfourstateownedbanks.wefindthatmacro-Financialefficiencydoesn’tconsistentwithmicro-Financialefficiency.

Keywords:macro-financialefficiency,micro-financialefficiency,empirical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1-0074-06

一、引言

资源配置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范式。Koopmans(1957)将资源配置效率划分为宏微观两个层次,其后在微观层面取得较大的进展:Leibenstein(1966)的X效率理论、Charnes(1978)的Dea方法、Berger等人(1994)将上述研究成果引入银行效率研究;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特殊形式,以Fama(1965)的有效市场理论为代表的股票市场信息(资源)效率自成一体。相比之下,宏观经济效率与宏观金融效率离实际应用均有一段距离。

尽管上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最新进展(Levine等,1997)强调金融功能观(merton,1995)、法律因素与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但仅以储蓄――投资转化率(SLR)等单指标代替宏观金融效率。近年来,李广众和王美今(2003)、王志强和孙纲(2003)、沈军(2006)等人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沈军(2006、2008)在金融发展理论的框架下,从系统与资源的双重视角构建了金融效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体系。

在微观金融效率研究方面,Berger和Humphrey(1994)与Young(2001)等人通过研究证明,X效率是决定金融机构经营绩效至关重要的因素。Ranganetal.(1988)运用Dea方法检验了215家美国银行的技术效率;Sathye(2003)对印度的银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学者(魏煜和王丽,2000;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张健华,2003;王艳颖,2004;刘汉涛,2004;朱南等,2004;王聪等,2007)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运用Dea方法(及其改进)、tobit回归模型对中国银行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虽然研究银行效率的文献较多,但由于投入――产出中采用的变量不同、采用的实证方法不同,使得现有的结论不能得出比较一致的观点。为此,一些文献在实证方法与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上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在实证方法方面,平衡计分卡原理、二次相对评价与“超效率”模型以及标杆管理等原理与方法被用来弥补Dea方法本身的不足;在变量选取方面,不少文献注重把握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尽管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紧密相关,但上述文献梳理充分表明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研究已出现分野。由此我们很容易提出这样以下问题: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的关系到底怎样?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一致吗?中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在该问题上更为突出吗?

相对而言,单独考察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GlennD.westley(1997)对拉丁美洲国家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政策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信用合作社的绩效主要依赖于债务人的还款激励和影响信用合作社审贷能力的其他因素。neilesho(1999)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了合作金融机构成本效率的决定因素,分析表明,债券类型、规模、期限、平均存款规模、利率差是相对成本效率的显著的决定因素。GunterLang(1999)用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了德国合作银行之间的并购效率。结果发现,被并购银行的效率要低于相同规模银行的平均水平,但接管银行几乎相当;不能证明并购有明显的效率收益,但并购公司的差异将逐步缩小。

由于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对农村合作金融的实证研究文献较少。徐笑波、郑英陶等(1994)论述了中国农村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基本上属于定性描述,实证上也只是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相似的研究有宋宏谋(2003)。张兵、朱建华等(2002),姚耀军(2004)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大多支持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针对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研究出现的分野,聚集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我们探求两种效率之间的关联。为此,本文从宏微观金融效率两个方面探讨了广东农信社的金融发展。一方面,考察广东农信社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检验广东农信社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是否促进了广东农村经济的增长:其一,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广东省农信社作为一个整体对广东农村经济的可能存在的促进作用;其二,根据所得数据,将农信社所在地区分为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运用panel-Data模型分析农信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广东农信社的微观金融效率与四大国有银行的微观金融效率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尝试回答“宏观金融效率是否与微观金融效率一致”的问题,从而将金融效率研究拓展至新层面。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走效率型发展之路的若干设想。

二、广东省农信社宏观金融效率实证研究

广东省农信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所代表的宏观金融效率研究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广东省农信社作为一个整体对广东农村经济可能存在的促进作用;

第二,根据所得数据,将农信社所在地区分为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运用panel-Data模型分析农信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1993-2004年广东全省农信社以及广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汕头、潮州等十八个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广东省十八个市的农信社相关数据,我们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较发达和欠发达等三个地区,其中,发达地区包括广州、佛山和东莞;较发达地区包括江门、茂名、惠州、汕头、湛江、中山、珠海以及肇庆;欠发达地区则包括韶关、潮州、阳江、梅州、清远、汕尾和河源。根据以下实证分析所选取的变量,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和相关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料中心、《中国统计年鉴》(2004光盘版)、《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中宏数据库(高教版)、中国经济信息网等。文中的计量分析均使用eviews5.0。

(二)回归分析

1.变量选择与定义。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节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要揭示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我们将使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状况,另一组则反映农村经济增长状况。本节先以广东全省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再通过地区的划分进行panel-data模型分析。具体指标包括:

(1)合作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金融发展规模首先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的绝对数量及其人均金融资产额来衡量,而基于一国国民财富扩展的金融发展规模则通常采用戈氏和麦氏两种指标来进行衡量。Goldsmith(1969)提出金融相

关率(FiR)概念,其完整表达式为m2+L+S/Gnp,其中m2为货币存量,L为各类贷款,S为有价证券。麦氏指标则是指mcKinnon(1973)在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时所使用的货币存量(m2)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Levine和Zervos(1998)认为,m2与GDp的比值即不能度量负债的来源,也不能度量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金融部门的功能,进而他们认为银行信用是度量金融发展的有用指标。arestis、Demetriades和Lintel(2001)考虑了在不发达国家国内信贷的作用,而设计了L/GDp这一指标。国内学者(2002)、李广众、陈平(2002)以及史永东、武志等(2003)也利用该指标来进行相关研究工作。本文参考上述指标,得出了反映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农村合作金融相关率,表示为RL/RGDp。其中,RL表示农村合作金融的贷款余额,RGDp表示农村GDp。该指标与经济增长在理论上是正向关系,即金融相关率越高,贷款规模越大,就可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计算时,RL为广东省农信社年度贷款总量,由于广东省尚未开展农村GDp的统计,本节以按行业增加值计算的广东省农业GDp来代替。该指标简记为RFiR。

(2)合作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结合王志强、孙刚(2003)的研究,本节中的金融发展效率是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效率,即存贷比(deposits-loansrate),该指标简记为DLR。理论上分析,若金融发展效率越高,则意味着该指标越小,即存款转化为贷款规模的比例越大,或是贷款增加幅度大于存款增加幅度,将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具体计算时,则为广东省农信社的年度存款与年度贷款的比值。

(3)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是用GDp增长(Cheng,1999;Darrat,1999;Ram,1999)或用人均GDp的增长(Jung,1986;DenetruadeandHussein,1996;odedokun,1996)来测量经济的增长,朱琴华(2001)提出了对我国进行农村GDp核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由于目前没有广东省农村GDp的数据,本节考虑以农村人均纯收入来作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记为RinC。

2.主要变量的统计特征。我们先对所选取的变量及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直观的结论。具体见图1、2、3。

图1体现了1993-2004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图2说明了1993年以来,尽管金融相关率指标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上看广东省农信社贷款规模呈大幅上升之势。其中,1995年该指标较低,为120%,而2002年的相关率指标高达195%。由图3可知,在样本期内存贷比指标的值都大于1,而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农信社把从农村地区吸纳的存款转化为贷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在不断提高。

为了减少数据变动幅度,我们对RFiR、DLR、RinC三个指标取自然对数值,分别记为LnRFiR、LnDLR、LnRinC。如图4所示,图中的三条折线分别反映了我国1993-2004年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LnRinC)与广东省农信社发展规模(LnRFiR)、发展效率(LnDLR)之间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人均收入与农信社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均为正相关关系,也验证了上述的理论分析。

3.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还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简单相关系数的计算,试图反映出农村经济增长与合作金融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1。

表1所显示的系数符号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农信社发展规模与发展效率指标均与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呈现出正向关系。

4.回归结果及因果关系分析。

(1)回归结果

回归模型以LnRinC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LnRFiR和LnDLR为解释变量,来反映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eviews5.0软件提供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以上变量进行拟合,得到主要结果综述见表2。

表2说明了当解释变量为农信社发展规模时,它与农村经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规模提高1%时,农村经济增长也相应提高1.18%;当解释变量为农信社效率,效率提高1%时,推动农村经济增长0.91%,得出的结果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即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只不过我们这里特别分析了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或者农村经济的增长是否也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规模和效率的提高呢,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进行分析。

(2)因果关系分析。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原理,我们分别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5.简要结论。通过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得知,在样本期内,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率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这说明了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主体,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它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证分析也反映出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合作金融规模扩大的格兰杰原因,这也表明了农村合作金融并没有随农村经济增长而发生相应的质的变化,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增长。

(三)panel-data模型分析

前面我们以广东全省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农信社规模与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那么,在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农信社对当地经济的促进效应是否与上述分析是一致呢?结合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本小节把广州、佛山、东莞等十八个城市分为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运用panel-data模型分析农信社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影响。

1.数据处理。按照广东省十八个市的农信社相关数据,我们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发达、较发达和欠发达等三个地区。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信社规模以及农信社效率等三个指标分别取其平均值来进行具体分析。

2.确定模型形式。我们判断是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来进行分析,这一过程主要利用Hausman检验来完成。

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H0是:个体效应与回归元不相关,即随机效应。选择如下检验统计量:

其中,和分别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中的系数向量,而和分别为和的方差阵。

和、和可以有固定效应估计和随机效应估计直接得到。同时,服从分布。

根据固定效应估计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由(1)式计算可以得到Lm=21.2148,而在9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为5.99146。所以拒绝原假设,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3.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运用eviews软件中panel-data模型中固定效应分析方法,我们得出广东省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与农信社规模和效率的估计结果,详见表6。

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panel-data模型的分析要比回归分析的结果来得更加显著。与回归分析结果相比,农信社规模与效率对农村经济有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panel-data模型分析中的样本容量增多,使得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现实;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截距项看出,发达地区的农信社对当地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较发达地区的作用次之,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就相对小些,这一结论与我们的理论预期也是相符的。相对而言,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发达地区对资金有较大需求,其中不少来源于农信社贷款,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广东农信社微观金融效率分析

限于数据的可获性,本文未严格区分微观效率与绩效两概念。在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绩效指标方面,国内大多数学者运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当年利润与农信社总资产的比值)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当年利润与农信社净资产的比值)等财务指标来进行分析,也有一些研究同时采用上述两个指标。结合笔者所采集的数据,本文分别采用Roa和Roe指标来衡量广东省农信社微观金融效率,并与四大国有银行进行对比。

对原始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具体结果详见表7。由表7可以清晰地看出,1993-2004年,广东农信社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值分别-0.002117、-0.160180,均为负值,这反映了样本期内广东农信社的整体绩效较差。其中,总资产收益率的总体变化和波动幅度并不大,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相对比较大;其次,样本期内广东农信社总资产有了明显增加,2004年的总资产约为1993年的6.6倍;再次,广东农信社的不良贷款规模也比较大,样本期内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为36.85%,同时,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距也相当大。这也从一定侧面反映了广东农信社的贷款投向不很理想,有相当一部分的贷款成为不良贷款。另外,从广东农信社的法律诉讼费用来看,样本期内的均值为1021.25万元,从统计曲线看,1993到2002年呈直线上升之势,2003年有所回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信社相应诉讼案件也在不断增加。我们还选取了1997-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Roa和Roe指标与广东省农信社相应指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广东农信社的Roe指标明显低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体结果见表8。

四、相关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相关结论

本文以广东省农信社以及18个城市的农信社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微观金融效率状态,分析结果基本上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实证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变量的选择、模型的设定以及数据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未对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两点主要结论:

1.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点在广东省分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也从相当程度上说明广东农信社的宏观金融效率较高,该结论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吻合。限于数据的可对比性,本文运用Roa和Roe指标为农信社微观金融效率的替代指标,并与四大国有银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农信社微观金融效率较低,该结论也与我们的理论预期相吻合。

2.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从效率角度探讨农村金融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广东农信社的相关实证研究否定了“宏观金融效率与微观金融效率一致”的命题。

(二)政策建议

1.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是一系统工程,从系统上重新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将为全面提升中国金融效率进而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奠定基础。白钦先(2004)提出,必须从战略上、整体上、根本上中长期思考与解决中国农村金融体制问题。所以必须对中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构建以国有商业性金融(中国农业银行)和国有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与主体的,以商业性和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两翼的(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保险、特别是农业保险等)的,以兼具商业性与政策性双重属性的、地方性农村合作金融(合作银行和信用社)为庞大基础的中国农村金融新体制。

2.尽管造成中国农村金融困境有许多历史性的原因,归根结底,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可归结于多目标错位问题。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中,其多目标错位,即效率(赢利性目标)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合作制目标(为社员服务的原则)、政策性目标(服务三农)、规模性目标等目标,将上述多目标由错位到归位,把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是解决中国农村金融困境的必由之路。

3.从理论上讲,微观金融效率是宏观金融效率的基础,没有微观金融效率支持的宏观金融效率是暂时的空中楼阁,如何通过提高微观金融、进而带动宏观金融效率的提升是解决中国金融体系“木桶效应”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King,RobertGandLevine,Ross.1993.FinanceandGrowth:SchumpetermightBeRight[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Vol.108:717-38.

[2]Laportaetal.1998.LawandFinanc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06:1113-1155.

[3]巴曙松.当前农村信用联社体制的缺陷及出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7,(8).

[4]白钦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w].政府咨询报告,2004.

[5]胡方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经济学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9,(9).

[6]李广众、陈平..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多变量VaR系统研究[J].管理世界,2002,(3).

[7]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8]沈军.金融体系效率的涵义、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J].金融发展研究,2009,(3).

简述规模经济篇9

【关键词】微电网经济运行综述

1引言

近日,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微电网的关注。微电网是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控制装置和负荷结合,能同时提供冷、热、电能的智能化微型电网[1]。

近年来随着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能源电力领域也逐渐开始寻求绿色化、清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国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发电技术日臻成熟之际,微电网作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平台,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微电网的推广应用一直以来受到经济性的阻碍,因此微电网的经济运行研究成为微电网能否大规模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2微电网经济运行研究现状

对于微电网经济运行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尚未有成熟、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大多在借鉴传统大电网经济调度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微电网作相应研究。

在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调度领域,由于各水火电机组的耗量特性大致相同,可以利用所谓的“等耗量微增率准则”来对有功负荷进行最优分配,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而对于微电网,包含的发电机组多种多样,且各自的耗量特性各不相同,因而无法参照“等耗量微增率准则”进行经济运行,只能参考传统大电网,按照一次能源消耗(或者成本费用)最少的调度准则来进行最优化分析计算。

从数学上讲,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即常规水火电机组间有功负荷的最优分配

问题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2]:

在满足等约束条件和不等约束条件:

的前提下,使目标函数:为最优。上述式子中,f、g分别为等约束和不等约束条件,C为目标函数;x、u和d分别为状态变量、控制变量和扰动变量。

微电网的经济运行问题也属此类问题,但由于微电网中各可再生能源机组的耗量特性大相径庭,导致了其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个性”。下面从微电网经济运行研究的技术方面,简要总结目前的研究现状。

2.1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方面,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通常以系统全局经济效益最优,即全系统一次能源消耗最少或全网有功网损最少为目标函数;而对于微电网的经济运行,目前大多数研究以微电网的运行成本最少为目标函数,即:

式中F为微电网在一日之内的运行成本,具体包括燃料成本、运维成本、初始投资折旧成本、污染物治理成本以及并网型微电网与大电网的电能交易成本等等,都是关于各可再生能源机组有功出力pi的函数。各类研究选取的理论依据各不相同,因而可能各种成本函数也不尽相同,选取的成本模型越精确,就越能准确的用来描述表达微电网的运行成本。

2.2等约束条件

与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一样,等约束条件主要考虑微电网系统的有功功率平衡。

2.3不等约束条件

与传统大电网的经济运行一样,不等约束条件中需要考虑潮流约束和各机组的有功出力约束,除此之外微电网经济运行的不等式约束还需考虑相关机组有功出力的爬坡率约束、与大电网相连的联络线功率约束以及储能装置约束等。这些约束条件限制着上述目标函数,即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范围。

2.4求解算法

微电网的经济运行是一个非线性规划数学问题,此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多种多样,传统的方法有优先顺序法、动态规划法、拉格朗日松弛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缺陷,因而出现了一些例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混沌蚁群算法、小生境算法[3]等新型优化算法及其改进算法,均已在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上述典型非线性规划问题,是研究微电网的经济运行问题时参照大电网的经济运行研究思路得出的,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学者基于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提出了微电网经济运行的概率数学模型[4],从另外一条途径解决了微电网的经济运行问题。

3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简述了微电网经济运行的研究思路。随着微电网参与的电力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微电网的经济运行研究中考虑的因素将逐渐丰富,因而不管是数学模型,还是求解算法都将亟待得到改善,以更加贴近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1]王成山,.分布式发电、微电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2):11.

[2]陈珩.电力系统稳态分析[J].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81.

[3]王新刚,艾芊,徐伟华等.含可再生能源的热电联供型微网经济运行优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8):22-27.

简述规模经济篇10

一、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金融研究的对象具有可计量性

金融学要反映金融活动中的数量关系,金融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可计量性的。同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一样,金融现象和过程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这就决定了把数学方法应用于金融研究是完全可能的。金融活动中也存在大量的数据,比如,证券交易,期货等等。在进行金融理论研究时,搜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并运用数学模型对货币金融活动中的利率、汇率、货币供给与需求、收益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高度的精确性,严密的逻辑性

由于其固有的抽象性可使金融研究借助于数学方法的抽象,更好地发现现实金融问题背后的经济变量函数,使复杂的关系得以清晰化。由于其固有的精确性,采用数学方法可以准确的研究和描述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由于其固有的严密逻辑性,使得数学分析成为科学推理的主要手段,可以使一些用其他方法难以说清的逻辑关系得到简洁明了的说明。比如,马科维茨证明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从而使金融投资理论由老祖母的经验成为严谨的科学。

二、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局限性

(一)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金融学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复杂、不容易被量化的特点,存在着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习俗的,心理的等。而数学模型对现实的把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因此数学模型的理论前提不得不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与现实市场的状况在某些时候是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就失去了它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结果的预测也丧失了其应有的准确性。次贷危机、五大投资银行的衰落,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数学方法应用目的不明确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对某些现象之所以要用数学而不用其他形式的语言去描述,就是因为它能够比其他形式的语言更简练、更准确地将该现象表示出来。如果达不到简练准确的效果,就应该采用其他的语言形式。而不应该以渊博的数学知识作为傲视同仁之资本,用以掩饰金融理论贫乏之尴尬。例如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试图用随机微分和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金融问题,但至今成效甚微,甚至于应用方面出现了致命的偏差。

三、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金融工程学

在金融工程的研究方面,所适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数学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方法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统计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它随机分析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但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的结果,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工具。

(二)金融数学

数学以其精确的描述,严密的推导已经不容争辩地走进了金融领域。在金融证券化的趋势中,无论是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历史数据,寻找价格波动规律,还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复制金融产品,谁最先发现了内在规律,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尽管由于森严的进入堡垒,数学进入金融领域受到了一定的排斥和漠视,然而为了追求利润,这种排斥和漠视逐渐转为关注,甚至是重视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