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0:45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如何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利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是当今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

企业跨国发展的理论依据

随着国际分工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以全球化为显著特征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全球范围内国际直接投资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是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各国应根据本国的资源禀赋来选择国际分工的定位。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我国企业选择正确的“走出去”的市场、行业和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李嘉图和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局限性,其前提是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难以在国际间流动。

随着贸易壁垒和要素流动壁垒的减少与降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许多假设条件已经改变,经济全球化包括自由贸易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一国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本地资源,还包括外来资源,这时一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已不像过去那么突出。经过投资和新技术的采用,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也可以被新材料所替代。经过人力投资,以及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还可以克服劳动力数量不足的矛盾。因此,除了一部分不可替代的资源如石油以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仅以比较优势来确定对外发展战略,虽然能获得暂时的利益,但不能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比较优势并不是最有利的。竞争优势才是国际竞争中的关键因素,重要的是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也就是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的原义是“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通常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上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

在国际经济合作中,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必然具有竞争优势。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存在区别,它们主要表现在:比较优势是静态竞争力,难以改变,竞争优势是动态竞争力,可以改变,拥有了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了现实竞争力,拥有竞争优势才真正拥有现实竞争力。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是一种低层次竞争力。竞争优势虽与基本生产要素有关,但更多是与机制、政府质量、管理水平、人力资本、产品品牌、技术创新等高级要素有关,在更高层次上决定了竞争力。比较优势主要强调地区之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竞争优势主要强调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发挥比较优势强调各地区产业发展应“扬长避短”,增强竞争优势更强调各地区产业发展的“优胜劣汰”,但完全套用比较优势理论可能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不可否认,企业要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去发展,但是在“走出去”发展中仅强调比较优势,而忽略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与培育,从而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变,就会囿于现有的市场和产业,难以向欧美等技术要求高,附加值也较高的市场发展,难以实现由一般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

以核心竞争力指导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思路是:首先,定位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分析培育获得该核心竞争力所应具有的比较优势及其他条件。第三,分析现有的比较优势,以及转化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所需比较优势需要开展的工作与条件。最后,逐步实现这些工作,获得这些条件。仅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则其思路为:分析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合作。两者的区别在于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不单纯是现有比较优势的发挥,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的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转化,进而确立企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企业跨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把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和培育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培育核心技术战略,包括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确定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一般是指在某个局部环节领先,还是整个过程效果的领先,就目前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现状来看,应当建立某个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点是产品技术水平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如果不能发挥核心技术优势,被市场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产品差异化及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预期价值的一种经营战略,产品差异化最明显的方法就是修正产品或服务的客观特性,突出产品特色。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发展新的有价值的、不同于同类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减少竞争的威胁,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当然,在实施产品差异化的同时,还必须把成本放在首位,即成本领先战略。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外包战略。外包是指企业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外包就是把不属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包出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来临,企业不可能只利用自身的资源去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敏捷组织、组合式组织和虚拟组织的相继出现都是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外包策略可以弥补企业发展核心能力时的资源不足问题。

政府出台并完善对企业的融资支持措施。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私人投资增长幅度加大,政府出资项目逐步减少,对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支持可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以提高自己的劳动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同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强化协调职能,使企业发挥所长,实现共赢。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策略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需要创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

[3]兰国庆姚昌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3

内容摘要:跨国经营中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每个跨国企业面临的课题。本文提出了跨国企业应以提高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战略决策、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整合培育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关键词: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的深入,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热潮不断升温,我国企业如何开展跨国经营、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壮大自己,已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跨国经营中企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每个跨国企业不得不解决的课题。

企业跨国经营需要培育核心竞争力

跨国经营战略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特点是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战略决策、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企业文化的整合才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一)坚持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的竞争活力

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就市场竞争主体而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转换机制,激发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二)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企业发展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现代企业应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或战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利润定位、资源定位、技术定位、战略定位的整合。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发展战略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才能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把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作为一个构成要素来考核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在目前的考核指标构成中尚属一个创新。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而这些技术又必须具备独特性、不可仿造性,即异质性。如果核心竞争力不具备这种最起码的特点,就不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在企业内部资源中最能体现“核心”二字的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而企业今天的核心技术不等于是明天的核心技术,在异质的基础上求发展,从发展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地发展,企业的技术才能始终走在科学的前沿,成为企业的核心。

(四)健全完善营销网络,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企业核心营销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实际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体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方面,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必须通过市场配置才能体现。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常见方式是低价销售,但这种最为简单原始的营销策略很难构筑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反倾销日益严重的今天还容易遭受别国的反倾销。只有将企业生产的合适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的送到消费者手中,企业才可能在维持既有市场地位的同时,不断开拓出新的市场。因此独特的营销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巩固现有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提供竞争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提供客源保障,化解各种潜在的威胁。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中谋求到竞争优势必须拥有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

(五)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

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组建行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企业在目前的无序市场竞争中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只有具备这种规模优势,才能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具备竞争力。这种规模不是一种企业自己的生产规模,而是一种通过资本经营、品牌经营,所能控制的一种生产规模、市场规模、资本规模,即是现代意义上的规模。

(六)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国际市场文化多元、各异、生活习惯不同,企业只有在不同的区域使用不同的国际化人才才可能满足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因此如何使这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性人才在认同企业既有经营思想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融合当地文化习俗是企业确立跨国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

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就是核心生命力,它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反映,这种综合实力包括了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企业的信用、信誉、形象、文化,无一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

我国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遇到的问题

(一)宏观方面的问题

1.体制、机制滞后。跨国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政府的鼓励和各个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国跨国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受到了现有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制约,有些机制甚至对于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阻碍。特别在税收制度问题上,我国的现行税制对跨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有抑止作用。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主要是增值税和所得税,并不能有效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前期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但投资资本支付的增值税却得不到抵扣。同时,前期的研究开发成本不能计入当期成本,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值较大,这样需要交纳的税比较高。这样的税收政策实际上没有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各种原材料和能源等消耗,没有鼓励少投入多产出。另外,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所得税是“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这种税赋不公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国内跨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于他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品牌产品。

2.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要走向世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资金、技术、人才力量。根据创新的企业规模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一个企业只有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具备创新能力。国内很多行业都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具有的集中度。行业内企业规模大多很小,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很差,企业没有能力持续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国内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活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政府对于侵权、仿冒的企业处罚很轻,有的紧紧是赔款了事。这就使得侵害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成本很低,因此有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基本上靠仿冒生存。政府如果不加大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那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创新,没有动力去打造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二)微观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不足。创新是现代企业动力的源泉,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我国的企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技术较少,而且大多数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自己研发的技术设备就更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技术大都比较落后,即使是三资企业,引进的也大多是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硬”技术,以工艺流程、图纸、专利、专有技术为主的“软”技术比较少。由于自主创新的难度大、技术开发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很多企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创新中去,而是选择引进现成的技术,所以创新的动力不足。

2.知识产权成果和制度落后。技术专利和标准是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标志,企业通过专利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从现状上看,我国的专利状况在整体上处于一个“低端”水平,企业很少意识到制定自己专利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虽然近年来国内对于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视,但是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专利的申请上都有很大差距。我国在加快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

3.企业内部缺少激励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而激发人的创造性要靠科学的机制。在我国因科技创新缺乏激励机制,以致目前创新不足。国内科技企业特别是国有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一般没有分取股权的权利,所以留不住优秀的人才。除了期权激励外,目前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过高,而这些风险没有其他相关方面来承担,导致创新信心和动力不足。

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策略选择

(一)加大r&d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在信息、知识和智力上的大胆投入和高新技术的推动,从而以雄厚的资金支出来支撑智力资源的占有。因此,必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机制,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加速技术进步,提高创新能力。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用科技创新提高自身综合实力。而政府应从资金、环境、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强对其的孵化与培育:给予融资方面的担保支持,不是直接资助,而是在信贷方面为企业向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担保;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减少行业进入壁垒,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构筑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人才缺乏等矛盾,依靠政府力量,强化中介服务功能。

(二)加快组织管理变革,建设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要加快制度改革的步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有利于跨国经营的组织治理结构:企业的组织管理系统是指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系统体现的对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组织、激励、控制的系统。其中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基本依据,而企业的组织系统是管理体系运作的载体。管理体系是否合适,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也包括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要适时进行组织创新,以配合技术创新的需要。只有拥有了基于全球市场的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才能拥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三)探索全球化营销战略,推进企业品牌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化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企业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不仅要靠它能提供优良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众所公认的品牌。因此,创建品牌也是我国跨国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和战略重心。由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其主要生产特征的,自主创新的品牌产品较少。随着我国与国际规则的全面接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注重,这无疑对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的跨国企业构成了最直接的生存危机,因此我国跨国企业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意识,开发出自己的核心产品,可以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细分,采用品牌的扩散和多品牌战略即率先拥有较强的品牌优势的企业,在其已取得名牌称号的产品周围,构建“卫星式”的多品牌系列,从而阻止国外跨国公司的进入。

(四)注重企业适度规模,构建跨国经营联盟

跨国企业不一定都得把规模做大、范围铺得很广,这主要看来自于企业自有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滚动发展能力。因此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把增强自身竞争优势放在首要位置。当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跨国企业实力还过于单薄,单凭自身既有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我国的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与世界跨国公司展开竞争,还必须充分发挥好本土联合优势,构建各种企业跨国经营联盟,这对于提高规模效益、扩大技术优势,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无疑起到巨大作用。跨国企业集团可在集团内实行垂直分工的专业化生产,调整和改变原有企业“小而全”的不合理结构,实现集团核心层、紧密层甚至在半紧密层之间的人流、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独特的文化优势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4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途径;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能超越竞争对手的地方,它具有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相融性、动态性等特点,能够为股东和顾客创造价值,能够帮助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所独立具有的,企业长期形成,能够支撑企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竞争优势,并具有延展性,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其实质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价值,更强大的实力,拥有对手所缺乏的条件等等。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二、影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因素

1.信息化建设滞后,市场敏锐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薄弱,具体表现在搜集、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还很落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能很好地把握重要机会,不能抵御外部的威胁。一些企业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市场敏锐性和适应性较差。

2.人力资源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目前,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差,使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实施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者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产生错位,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不够。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贡献率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多数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研发机构不健全,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创新意志和能力不强。

4.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落后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形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及其作用了解得不够深入,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依托信息体系的培育,加强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如何搜集和运用信息也成为当代企业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要很好地获取、处理、传递、利用信息,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全面落实企业信息化战略,达到企业资源的整合,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要运用信息化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还要通过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产品、新服务、新思路层出不穷,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行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培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员工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企业才能进一步稳定发展。

(2)建立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要着眼于员工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企业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对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机制。

(3)有效地激励人才

企业要为创新型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创新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做到奖励与惩罚要分明,企业要创造员工发展的有利条件,让员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因而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充分认识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同时政府要加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4.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企业的内涵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不可少。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精神食粮,企业文化将引领企业走得更远。企业要想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塑造和创新企业文化,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和个人提升。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大潮中,企业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宫雪梅.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2]徐敏生.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7.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5

我国钻井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钻井企业成立于建国初期,伴随着玉门油田的开发,在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口油同时新中国的钻井公司也从这里起航。通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在2008年率先完成了企业整合,将钻井业务分离出来,成立了单独的钻探公司来加强自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其它两大石油集团也对钻井行业进行了整合,使得我国石油钻井企业迎来的新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钻井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已经初具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人员优势。由于我国钻井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不断的从各个大中专院校引进人才,使得企业的基层员工的素质不断的提高,打造出来一支技术业务水平过硬的队伍。与此同时,钻井企业的国有化现状,使得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态度积极,员工队伍稳定,这是其它国外钻井公司不能比拟的。

政治因素。我国石油企业由于良好的国有化背景,使得企业在国内的宏观环境优越,使得在国内市场的业务基本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便于将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去开拓市场,开展业务,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装备优势。我国钻井公司不断投入资金购入新型的钻井设备如ZJ70DBZJ90DB的陆地钻机型号满足9000米以内各种井型的施工需要,同时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海洋钻井平台,由于这几年的半潜式海洋平台的引进使得我国海洋钻井技术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发展海基,陆基设备的同时对钻井周边设备的引进,如顶驱,气动卡瓦,自动猫道等使得钻井设备更加完整,高效。

技术优势。我国钻井公司下属的钻井队均具备独立完成常规直井、调整井、定向井和丛式定向井的施工能力,多数钻井队从事过中深井与深井、小井眼井、复杂及深水平井、分支井、大位移井和控制压力钻井经历,具备与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合作,完成各种复杂条件下各类特殊钻井施工的能力。通过多年研究和联合攻关,已形成了一整套先进适用的钻井系列技术,在提高钻井速度、保护油气层、降低钻井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巨厚盐层钻井技术,高密度钻井技术,强水敏地层防塌钻井技术,小井眼井钻井技术等优势技术。同时固井,测井,钻井液方面技术的发展形成的一套完善的钻井服务体系。

管理优势。今年来,钻井企业先后引进国外的QHSe管理理念,取得iSo9002认证以及国际钻井承包商会员的资格。同时依据Q/SY1002.1-2007、GB/t24001-2004和GB/t28001-2001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文件化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形成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追求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目标,使得钻井公司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对内加强资源整合的机制,对外不断适应和发展的管理理念。

核心竞争力对外国企业的不足

人员情况分析。自从2000年我国加入wto开始,我国的钻井企业才大规模参与到国际石油开发的行业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主要海外业务分布在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对我们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成为了极大的威胁,使得我国出外人员思想不稳定。由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短暂,我国钻井企业的国际化人才的短缺对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形成了瓶颈。同时,国有企业人员的冗余,使得企业有时形成了尾大不掉,好的制度在基层得不到良好的实施。

创新问题分析。虽然我国近年技术的飞速发展,但是距离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掌握的技术水平虽然比较全面但是自己的专利产品不多,只是在一味的模仿,没有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创新的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

企业文化问题分析。企业文化的缺失,使得我国钻井企业的员工保留着对“国有企业”这几个字的热爱,总是认为这几个字就是铁饭碗,对企业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尤其现阶段物质社会,员工的自我价值这种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真正的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对我国钻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培养选拔人才。当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所有的执行、管理、决策全是人才进行的。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队伍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人力资源部门要出台规范的制度流程、组织专业的讲师队伍、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基础操作、基础知识、员工安全知识,企业文化等全方面的培训。具备基础的岗位技能与职业方向后,公司将根据个人安排在基础岗位上加以锻炼和了解。对于老员工,要将成功的经验、优秀的习惯、过硬的技术快速而有针对性地传递给同事,同时培养员工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最后对所有员工的能力和工作表现加以评价,并建立档案,对其中优秀的员工加以总用,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发展。

增强科技研发能力。随着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钻井工艺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尤其是钻井技术的复杂性,极大地挑战我国钻井企业的创新能力,我们不应一味的跟随国外企业也得钻井工艺的发展步伐,应该根据自身具体的实际需要解决在钻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同时与各大中专院校以及研究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尽快总结出一套在钻完井过程中成熟的理论,超深井的配套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的工程难题。

在钻井工艺的发展也注重钻井配套设施、设备的发展,重点引进自动化水平高的海基和陆基石油钻井设备。不断引入钻井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来提高钻井效率。此外,加强对固井、测井、钻修等其他钻井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形成一系列的竞争优势。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效应;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34-03

近些年,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在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力地带动了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参加国际贸易活动就如同在控制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好则收获颇丰,掌握得不好则会遍体鳞伤,因此,在面对这把双刃剑的时候,我国企业要做好准备,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处于有利地位。

1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面对国际贸易的复杂形势,我国企业在进行不断的自我改革和自我发展,力求从各个方面提升企业自身实力,从而确保在国际贸易中的胜利。那么,针对我国近些年的国际贸易情况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进出口贸易结构良好

前几年,我国在出口方面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了我国对外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的不断转变,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贸易类型也有所改变,突破了我国传统出口中的一些局限。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使得一些原本不能出口的产品也实现了出口。针对进口来说,随着我国近些年内需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加强了与外国企业之间的进口贸易,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在进口和出口双面同时进行,在贸易方面取得了较为平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毋庸置疑,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进出口结构,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

1.2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上的规模有所突破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则是我国企业向国际贸易发起的又一次挑战,那么,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甚至是在国际贸易中曾经引起过质疑,但这种质疑只是暂时的,我国企业面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挑战,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自我创新,改革对外贸易方式,最终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上能够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都有所表现,2012年,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五百强评选的过程中,新老企业齐上阵,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又一次名列前茅,这些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了领军的作用,为我国国际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再者,由于国际世贸组织的一些有利政策,比如说透明度不断提升、歧视性明显下降、贸易壁垒逐渐消除等,这些都是国际世贸组织为参与国提供的优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之,伴随着国际贸易组织优势的不断体现和我国企业的不断努力,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规模有所扩大。

1.3 在国际贸易中,民营企业增速快

近些年,我国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作用不断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甚至是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民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和进步备受瞩目,积极活跃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也在进行革新,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2012年的国际贸易500强企业论坛中,刘匡元提出来要在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的排名外,单独增加一项排名,即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排名,在此基础上取消中国民营进口额前100名的排名。这无疑体现了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决定也从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性越来越强。

2 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办法

伴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所要面临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我国企业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从多方面着手,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稳固提升,突破现有状态。

2.1 加强观念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在我国市场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都充当着主体的地位,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企业要利用好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进行观念的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体现创新理念,不局限于企业原有的发展状态,使企业能够在新挑战面前有信心,并能够及时抓住机遇。这种勇于挑战和敢于挑战的信念就来自于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企业的经济实力则来自于企业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做到了不断创新。而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使得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新鲜事物会充斥到我国企业发展中来,面对这些新事物,我国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吸取优势,以一种创新的头脑去面对新事物,并吸取新事物中的优点,为我所用。因此,企业的不断创新不仅仅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机遇,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两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位居我国对外贸易500强的首位,在500强的评选中当仁不让,那么试想,如果没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时俱进的创新,该公司又怎会在不断更新的国际环境中取得优势、获取胜利。因此,企业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开了技术是万万不能的,许多企业的发展都在依靠技术来进行,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深入到了企业当中,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的创新,使新技术能够在原有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稳固的基础,取得更好的应用。同时,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我国企业也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人才采取严进严出的模式,引进专业人才,对人才进行人性化培养,使之真正地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样以中石化为例子,其优秀的作风成为了行业内的典范,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三个环节,即:资源、技术、市场,这三个环节作为中石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技术位居其中,足以证明技术对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对技术的重视。伴随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它们将技术的优势不断体现出来,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技术创新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将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提供更多的机遇,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

2.3 通过品牌效应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作为一个行业中佼佼者的象征,不仅仅是一个荣誉、一种地位,更是一种象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树立品牌形象,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任何一个品牌都具有一定的区分功能,即能够使本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分别开来对待,很多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根据品牌鉴别产品质量,许多品牌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品牌效应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世界上比较知名的一些鞋类品牌,如Chane、Louis Vuitton、Dior、Versace、prada等,这些品牌首先从它们的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看,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价格上,也远远高于其他鞋类产品,在质量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因此,在企业彰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将质量和诚信等多方面融入到品牌中,使企业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还将是一种信任感。同样,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对于品牌效应十分重视,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也十分强大,它们从商标的管理为起点,将商标从注册、使用、保护等不同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足以看出来它们对品牌的重视。

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走向国际化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文化往往是最容易打动人、最容易赢得赞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引进先进国内外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的企业文化,从而在企业内部树立统一的价值观、营销理念、道德感念,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的同时,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企业文化革新,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进程同步。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够一成不变,但又不能千变万化,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经过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建设总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形成了诚信、合作、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在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过的程中具有独特性,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

总之,在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利用外在条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教训,更加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充足的能力面对挑战,从而取得国际贸易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吕劢.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0,(49).

[2] 张奇,高文斌.浅谈中国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宏观战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7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世界贸易往来逐渐快步走向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在相互作用下频繁,各国的贸易能力在相互影响下加强,各国经济逐步开放,贸易壁垒大幅度削减。目前我国正逐步加大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削减关税、减少保护等措施,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日益加深。当前对外贸易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变化,从传统的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业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际工程承包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与升级发展。其突出的特点是:模式不断创新发展,产业分工体系深化,国际承包商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营管理日益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重视工程安全和绿色建筑,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承包商不断进入国际市场,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承包商及双边和多边金融机构越来越认为最低价中标的竞争模式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正呼吁建立一个透明、高效的投标程序,确保只有那些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项目的承包商才能通过资格预审。一些国际上大的承包商已经开始从单纯的承包商角色越来越多地向开发商角色转变,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移,使得国际工程承包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深化。这种产业分工体系深化的意义将十分深远,它拓宽了国际工程承包高端市场的广阔前景―开发工程项目、投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之后,核心竞争力理论很快成为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和实践问题。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之所以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是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分不开的。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规模与价格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看谁能赢得持续的领先优势,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长期制胜的根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许多经济学家针对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理解。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调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这是核心竞争力最初意义上的定义,以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区别于企业的核心能力。

2.强调持续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要素,保持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源源不断的竞争力来支持。

3.强调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这一理论的代表者是麦肯锡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企业各环节的配合,包括技能、文化、人力等。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突出强调多种资源形成的综合优势,并且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

4.强调能力性。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时提出了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生存发展能力、夺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有效整合生产要素的能力等。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的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真正构成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等资源的总称。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尤其重要。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获得的基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定者、执行者、创新者和评估者。

2.创新能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熊皮特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战略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战略。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源泉,企业只有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3.管理体系。管理体系包括企业家的决策能力、推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系统的优势,产生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把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

4.品牌价值。品牌是决定市场竞争的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下,品牌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5.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为企业成员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它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和组织形式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和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研究

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从1979年发展到现在,虽然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距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关键的一环,而正确认识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就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及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行业特点,组成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产品的开拓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是一项集设计、施工、设备、劳务等多项资源为一体的工程,产品没有可替代性。如果要在工程承包领域进行业务扩展的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进直接产品,不是被动地跟着市场建设项目生产所需产品。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另一个重要行业特点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同时还需要带动相关产业或地区的发展。因此注重产品的开拓竞争力是树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2.业务的关系竞争力。工程承包业务的顺利完成,不仅依靠于企业自身的执行力,而且还有赖于工程实施环节中各个合作伙伴的执行能力和配合程度,因此良好的关系营销竞争力是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领域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合作领域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合作伙伴,一类是供货方,一类是买方。

就供货方来说,合作的关键要素体现在价格方面,供货方的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而供货方的配合程度也将影响工程的进展速度。就买方来说,我国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所在国多是发展中国家,项目业主多是代表项目所在国的政府部门。这些国家多是经济实力不强,普遍缺钱,需要援助,但具有一定的资源,而中国的国内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目前国家采取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将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等业务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市场换资源”、“工程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等途径,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

3.资金的融资竞争力。由于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自身的实力不足和金融支持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条件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的“瓶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资产总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较高,导致其融资能力有限;二是对外承包工程的传统市场主要在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其政治、金融和商业风险都较高,承保条件要求高、保险费率高,加重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成本负担。三是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以带资承包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主要是依靠出口卖方信贷为国外大型工程项目融资,提高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影响了企业再融资的能力,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汇率风险。

为实现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尽快突破融资瓶颈,扩大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的产品和程序,更好地满足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要积极探索适合国际市场的融资渠道和担保方式,尤其是应积极探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所通行的项目融资方式;推动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建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积极推动国际承包工程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展项目融资渠道。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管理模式国有企业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以指导经济为指导思想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高竞争强度的要求。现代国有企业领导层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如何改进管理模式、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通过分析国企现有的管理模式对核心竞争力的制约性,提出符合企业现状的改进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陈旧管理模式导致核心竞争力偏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偏低,除了受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的企业制度,员工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足,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形成等因素的影响外,主要还受落后管理模式的影响。

1.管理模式陈旧,企业整体利益受损

传统国有企业采用以关系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其中包括物质至上、论资排辈等方式。此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应对市场经济快速增长和竞争压力日趋严峻的需求。在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引导下,国企员工表现出工作效率低、工作积极性低下等现象。

在关系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内部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勾心斗角上,从而忽略了企业的整体利益。管理职位的论资排辈扼杀了员工升迁的希望,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低下,而不具备相关能力的人员却占据着中高层管理职位,使得企业管理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受管理以物为主思想的影响,企业管理呈现出以物为主、忽略人本管理的现象。

正是由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国企员工把重心放在为自己谋私利上,忽视了工作的职责所在,导致企业整体利益受到损害。

2.核心竞争力受重视程度不足

国企的管理者并没有跟随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变原有的观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由于要应对当前的竞争压力,过分强调当前利益,许多国企并未考虑到企业长远的发展。

因此,当前国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通过采纳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改进管理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强调整体利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国企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需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国企必须将经济效益、企业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标。而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强调企业整体利益的核心地位是目前国企管理模式改革的首选之路。降低职位混乱、公款滥用等情况发生的概率可以通过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得以实现。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以保障所有者的利益作为最终目的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公款滥用等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确保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而,通过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施是目前国企改进管理模式、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联结企业与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员工工作积极性及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联结员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让员工认识到,只有企业整体利益提高,个人的利益才会相应的提高,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联结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最有效方法是采取年终奖励机制,对表现优良、对企业做出特色贡献、已经按时完成工作指标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金作为奖励,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提高其工作效率。员工认识到企业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促使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研发等各种能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3.加强财务管理,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

职务侵占、公款滥用等现象在国企现有的关系管理模式中滋长,持续损害着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因此,国企的首要任务是借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审核力度、领导直接负责制等方式,改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降低公款滥用等现象的发生,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审核财务票据、企业决策者直接管辖财务部门、构建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还能够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保障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提高核心竞争力。

4.加强信息化管理,增强应对能力

是否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准确并快速的做出反应,是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信息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保证企业信息流的畅通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信息,采用财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发掘其隐含的市场信息,并将信息快速地提交到企业决策者手中,为企业能够针对市场信息做出快速准确的应对提供支持。信息准确做出的决策才能正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处于有利的位置。

三、结论

管理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针对现有管理模式中的不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改进是目前国企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解决了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保障了企业在激励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怡:现代企业管理目的分析[j].市场与管理,2008.6

[2]陈磊:对传统国有企业管理方式存在问题的分析[j].西南工业,2008.3

[3]张淑云:现代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改革[j].西南工业,2008.11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9

abstract:managementanditsinnovationareimportantfactorsinimprovingthecorecompetenceofenterprises.thisarticleaimstoexplorethestrategyofmanagementinnovationtoimprovecorecompetenceofenterprisesunderthebackgroundofeconomicglobalization,deepeninnovationinmarketingandsalesmanagement,procurementandsupplychainmanagement,humanresourcemanagement,benchmarkingandgreenmanagementconcepts.

关键词: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绿色管理

Keywords:managementinnovation;corecompetence;gree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26-02

0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竞争力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管理及其创新正是将这些来源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因素。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之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多方面的扩展,mckinsey&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本文将其界定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中能使整个企业保持稳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成果。

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特殊能力,有它自身的特征如下:①有用性。指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带来较大的最终价值。企业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最终还要由用户来评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用户认可的实用价值。如英特尔公司的中文界面操作系统为大量电脑用户带来了快捷和稳定的超值享受。②独特性。指核心竞争力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极高的进入壁垒,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份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越可以凭借其核心竞争力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③叠加性。即两项或多项核心能力一经叠加,便可派生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而且这种新的核心能力往往不止是原来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类似于管理学中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2中国企业竞争力现状

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多种因素有:技术创新能力、经营决策,营销网络等等。但是现阶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体制和机制。现阶段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从体制方面来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产业布局及企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没有集中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而是面铺得太广、点设得太多,甚至广泛存在于一些没有优势的领域。第二,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垄断行业是我国国有经济最集中的领域,但是这方面的改革滞后,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没有起步。第三,公司治理效率很低。中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我们国家对于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革的进展缓慢,投资主体多元化远没有达到,包括上市公司。另外,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之间的制衡关系、协调关系也是非常不完善的。

以上这些体制问题,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影响到经营决策怎么更加适应市场变化。共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今后有许多方面努力,需要在体制改革方面做文章,针对上面的问题,推进和深化改革。

要提高企业竞争力需要从各个方面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工作。本文从管理创新视角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3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创新策略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联系的一种能力。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包括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重新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的创新。本文以企业职能部门的管理视角而言,企业管理创新包括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类创新。

3.1市场营销和销售管理创新基于市场营销和销售视角的管理创新,即依托市场营销理念并对企业进行管理,是将具有战略性的营销目标视为一个项目,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分解为多个互动的工作任务,并用专业的项目管理方法优化管理的模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多变,迫切需要创新管理理念来指导市场营销实践。目前基于市场营销视角的管理主要障碍有:决策部门支持不力,营销管理人才匮乏,组织基础薄弱,监控制度不够完善及营销管理文化缺失等。营销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快速多变的营销环境,使得营销管理面临的变化增多、不确定性加大,管理的复杂性增加,业务活动中交叉增多、相互依赖性增强。面对不断更新的环境,迫切地需要从市场营销的视角加快现代管理改革的步伐,提高营销管理水平。面向团队、面向成果、面向变化的,把传统管理职能与营销管理职能有机融合,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本质上需要全员参与,强调团队精神,讲求沟通与合作。加强市场营销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2将企业信息化引入管理创新机制中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目前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为: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如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经理信息系统等;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因特网(internet)、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

将企业信息化引入管理创新机制中,可尝试通过这些途径:①业务流程重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就是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②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创新。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主要指企业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零售商、顾客所进行的精致化整合,以达到市场、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同步化。管理的目的旨在使企业较科学地管理由中间商,到产品,到客户的整个过程,从而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给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快捷便利满足顾客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越企业界限的集成管理模式,将整个采购和供应链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③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指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业。企业组织的虚拟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企业内部的虚拟化;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企业内部的虚拟化是指将企业一些传统的运作方式改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作,以实现企业组织的虚拟化,如网上证券交易。它具有交易功能,而这种交易完全是无形的。使企业商务运作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更快、更准确地传递信息,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3.3人力资源管理创新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只有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培训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具体体现为:①传统培训转向“激励”培训。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传统培训只要员工的工作年限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参加,而激励培训需要员工的素质提高到某一岗位、某一层次的水准才可获得。②强化培训质量。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培训的结果是使用,检验培训效果的唯一途径就是看其在岗位上发挥的作用是否得以提高,在强调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过程中,强化岗位考核,以业务绩效考核为基础,把学习培训目标和绩效贡献率做为考核内容,从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及劳动生产力。

3.4引入标竿管理其含义有二:一是寻找本行业世界优秀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二是通过不断地与优秀的“标竿企业”相比较,有系统地改善与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和竞争力。其发展态势有两个特点:第一,企业营运引入标竿管理,并将自己塑造为本地标竿企业。通过塑造自己为标杆,有动力和压力保持不断向上的状态;第二,在标竿的选择上,强调自成一格。有的侧重在管理流程上,有的侧重在工艺流程上。

此外,还有绿色管理的兴起。绿色管理是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形成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其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服务、引导社会绿色消费、树立企业绿色形象等等。在企业管理方式上,一是倡导绿色设计;二是采用先进技术,向清洁生产转移。

4结语

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个持续进展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管理来保证其实现,而管理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长期从管理思想理论、管理制度、管理具体技术方法等层面持续不断创新,以期促进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S.贝特曼.斯考特・a.斯奈尔.管理学――构建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金河.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管理创新体系[J].科学管理研究,2009,(9):259-260.

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篇10

在美国遭遇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债务危机情况下,拜登副总统对美国经济发展还能如此信心坚定,靠的是什么?不由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如拜登所说:美国有最好的大学、一些生产力最强的工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全球最有胆识的企业家。由此可见,美国经济支撑点在企业,优势在于美国有最具创新力的企业。今年3月份由着名科技杂志FastCompany(快公司)评出的2011年度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公司,排名前三位分别为苹果、twitter和Facebook,均为美国科技企业,全球500强企业中美国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居各国之前,特别是前50强美国占近2/3。美国企业在全球经营与竞争中具有超常竞争力靠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背负省国资委领导的重托,前往美国世界500强企业学习,学习期间重点围绕“美国企业创新及核心竞争力培育机制”课题,展开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本部分着重写美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永续创新的发展理念

美国企业把市场和顾客需求作为企业第一宗旨,针对市场需求和顾客需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创新产品,使企业产品、服务永远能够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以上意思进行分析,举例)

2.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强,始终处于行业领域技术垄断地位

纵观美国知名企业,特别是500强前几名企业,多为精密制造业、科技尖端企业,就算一些肯德基、宝洁等生活服务轻工业企业,也拥有在该领域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每个企业大多拥有本领域垄断技术。举例分析:

3.员工素质高,团队创新力强

员工素质高:一是善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于人才毫不吝啬,承诺办美国绿卡,给予高待遇,在长期发展中,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二是员工人人心系企业,把企业发展与自己发展紧密相连,人人愿意为企业奉献智慧,

团队创新力强:企业领导人员有战略眼光,中层管理和每位员工对企业负责。

4.全球化战略和营销模式

企业发展立足全球化,产品设计立足全球化,能够根据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同类型人群特点和需要,设计企业产品,使企业产品能够在全球各个国家占领市场。

纵观世界500强企业,营销组织体系覆盖全球,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在国外建立自己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更快捷。

5.企业基础好、规模大、品牌优

美国世界500强企业,有的都是老牌企业,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充足的人才,在规模上具有优势

二、美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主要指企业自身条件和优势

1.高度重视创新,在创新上舍得投资

花钱鼓励创新,花钱买创新

2.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

3.注重发挥每位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挖掘每个人潜力

4.企业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高效灵活

管理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管理模式先进,人力资源绩效评价

5.重诚信,塑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二)外部因素:主要指政府及社会为企业创新营造和环境和政策

1.立法支持政策

2.税收支持政策

3.创新服务支持政策

4.融资及贷款政策

5.政策采购及扶持政策

6.实施SBiR和SttR计划

三、中美企业在创新机制及核心竞争力培育上的差异化比较

1.科技水平对比

2.市场机制对比

3.政府政策对比

4.法律环境对比

5.创新体制结构对比

四、创新机制,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

1.发挥政府指导和服务功能,建立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1)法律政策

(2)财税政策

(3)融资政策

(4)创新服务

(5)其它政策

2.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改革,苦练内功,提高自身创新力和竞争力

(1)文化创新

(2)制度创新

(3)技术创新

(4)经营模式创新

(5)战略创新

3.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并购联盟,通过外部扩张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