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0:49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1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能源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方式的选择又是能源战略的核心。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但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危机。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全球能源消耗量将比2001增长54%,工业国家的能源消耗量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将比目前增长一倍,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的40%和发展中国家增长量的70%。面对全球经济和人口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发展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为了应对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UnFCCC)的补充条款,该议定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规定,在2012年之前,工业化国家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在内的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相对于1990年要降低5.2%,以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险。这一文件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齐聚哥本哈根,商讨未来数年内的全球气候政策。减排指标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最关键的内容,各国落实减排目标的时间表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技术转移等具体问题也都列在议事日程中。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特别是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燃煤火电对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选择。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优势,新能源产业是关系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也是一个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成长性高、关联度强的新兴产业。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并将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一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创造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各国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能源寄予厚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各大经济体均将该产业放在了本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位置,希望通过推动其发展来拉动经济复苏。在此背景下,第四次新能源革命的进程将可能进一步加速,而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重要引擎。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全球经济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在当前的全球能源变革中,新能源被认为是能够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因而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二、美国、欧盟和日本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1.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成第一块实用硅太阳能电池,60年代太阳能电池进入空间应用,70年代进入地面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美国制定了有关法规和政策,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1978年联邦能源委员会提出了《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1979年的《能源税法》为开发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五年的加速折旧方案。1990年的《大气污染洁净法修正案》则从环保角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若干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1998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综合电力竞争条例要求制定一个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以实现2010年美国7.5%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份额目标,即在国家或地区政府确定合格的可再生能源与技术范围的基础上,用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目标期限内限定了强制性市场份额,即要求电力经销商出售的总电力中必须有规定比例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源于与众不同的发展历程、鹤立鸡群的国际地位、居安思危的战略思维,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以超前的眼光看待未来的战略产业布局,在依靠航天、新材料、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尤其是it产业称雄世界多年以后,从小布什政府开始,美国就未雨绸缪,把对未来战略产业的设想纳入自己的宏观规划,并把目光锁定在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兴战略产业上。2005年8月8日,布什总统签署的新能源法案提出,给予能源生产商上百亿美元的优惠税收补贴,其中72%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美国计划在未来20年内以新能源代替中东石油进口量的75%。到2040年,美国每天用氢能源取代1100万桶石油。2007年12月国会又通过《美国能源独立与安全法》,规定到2025年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其中900亿美元投入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600亿美元用于碳捕捉和封存技术,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和其他先进技术的机动车,再划拨200亿美元用于基础性的科学研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重振实体经济,必然扶持那些生产技术制高点由美国掌握的产业,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不二选择。奥巴马上任伊始,即大力推行能源新政。不仅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而且从技术和资金层面对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奥巴马一改前任政府不负责任的做法,重塑美国政府形象,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逐步推行新能源外交,拓展新能源国际市场,期望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带动美国经济复苏,进而在21世纪继续维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1200亿美元的科研(含基建)计划中,新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占468亿美元,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性投入占100亿美元;20亿美元追加科研投资则主要分布在航天、海洋和大气领域。《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为可再生能源融资提供了便利和支持。2009年3月,美国能源部推出一项总额为32亿美元的节能减排资助计划———“节能和环保专项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出钱资助各州、市、县、托管地、原住民居住地区等实施节能和环保计划。2009年6月,美众议院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则进一步详细地阐述了美国新能源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发展清洁能源经济,提高能源效率。该法案对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电标准、碳捕捉和封存、清洁交通、州级能源与环境部署(SeeD)基金、清洁能源发展管理部门、智能电网和输电、建筑节能、照明和家用电器节能、工业节能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减少全球变暖污染。该法案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减排辅助项目、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成本控制措施、排放配额分配、炼油厂和商业燃煤发电厂、碳市场监管、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HFC和黑碳等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和要求。2009年7月,美国财政部和能源部宣布,将拨款30亿美元用于全美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开发,支持估计5000个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形式可再生能源生产工厂。2009年9月,宣布成立城市固态照明路灯组织,协调解决众多城市在LeD路灯照明标准上存在分歧的问题。2009年9月中旬,美众议院通过10亿美元的风能法案,能源部对美国三所高校进行财政投资,加大对风能研究的财政支持力度。美国准备在三年内让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倍增,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并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到2015年新增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到2012年做到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占美国发电总量的10%,到2025年占到25%,实现过去30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可见,新能源是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新能源革命的开始,新能源革命的成功实施,将促使美国以高消耗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节约、环保、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变革,实现美国几十年来所追求的能源独立。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这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规定,在新能源研究项目最初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美国政府一般给予100%的资金补助;在基础研发和工业性试验阶段,资金补助的比例维持在50%~80%的水平;即使在生产工艺研究和产品定型阶段,为有效降低研发投资风险,补助比例一般也不低于50%。2009年9月,《美国创新战略》将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美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竞争力。此外,奥巴马政府还希望凭借美国在国际舞台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力推新能源产业,逐步改变美国及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框架,引领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的领头羊,成为制定新的国际规则的领导者。因此,美国对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必将加速该产业在美国及全球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推动新能源产业。美国除了通过立法制定能源政策引导能源的使用外,美国政府还在预算资金上向新能源采取倾斜措施。2010年5月7日,政府推出的能源部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当中,有264亿美元用于能源部的能效与再生能源局。这项预算旨在大规模扩大使用再生能源,同时改进能源传输基础设施。预算案还用于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以及其他科研项目。美国还对生物能源进行补贴。在美国,生物能源补贴在这些领域是合法的,包括促进能源独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利用生物能源工厂、支持农业收入、改善乡村发展。消费者补贴也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会得到减税优惠。依据不同的新能源车型,得到的税收优惠差别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住房所有人如果使用节能的绝缘材料、门窗,以及取暖和制冷设备等,可以获得最多500美元的税收优惠。安装太阳能电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30%的税收优惠,安装风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多达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利用地热泵的房主也可获得最多2000美元的税收优惠。美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美国经济,并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美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甚至将研发新能源称为美国新时代的“阿波罗计划”。如果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计划”能够逐一实现,对世界能源格局和发展趋势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将拥有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优势,成为清洁能源、新能源研发大国,主导并引领—场“能源革命”。

2.欧盟。1997年欧盟颁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白皮书,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12%,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欧盟的能源构成中要达到50%的宏伟目标。2001年欧盟部长理事会提出了关于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共同指令,要求欧盟国家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其全部能源消耗中占12%,在其电量消耗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到22.1%的总量控制目标。欧盟于2003年提出了从常规化石燃料向完全融为一体的、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氢能源和氢经济过渡的大胆计划。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认为,改变能源供应可能是继实施欧元之后通向欧洲一体化的下一个重大步骤。欧盟提出,在今后20年内投资6000亿欧元,建立起“泛欧能源网”,通过欧洲国家的能源综合利用、调配确保能源供应和安全。欧盟计划到2010年22%的电力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从2003年开始,欧盟就开始大力推进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进程,作为其扩大在国际事务中占主导地位的博弈手段。为此,欧盟各国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相关产业化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发展战略成为欧盟全球气候控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3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欧洲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亦称《绿皮书》。2006年3月23日—24日,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春季高峰会上重点讨论了该项战略。虽然各国在开放本国能源市场的速度和建立欧洲统一能源监督机制方面仍存在分歧,但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就加强能源合作与协调,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进一步改善能源内外市场,加强能源研发,发展可持续能源,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等重大政策方面达成了共识,一致同意建立欧洲共同能源政策。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80%。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各国为了强化其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获得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德国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新法案,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从现在的14%增加到2020年的20%。法国环境部于2008年11月17日公布了一项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计划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3%,相当于每年为法国节省2000万吨石油。欧洲议会于2008年12月17日批准了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以保证欧盟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与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几乎同步,2009年1月26日,由德国、西班牙和丹麦发起的国际新能源组织(iRena)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正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新代言人”,其宗旨是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扩大使用新能源。该组织将致力于推动全球性的能源结构转型,扩大新能源的使用量,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建立自己的新能源工业。2009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09年10月7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一份题为“为低碳能源技术发展提供投资”的政策文件。欧盟委员会2010年4月28日在布鲁塞尔提出了一项鼓励发展清洁能源汽车(以电动车为主)和节能汽车的战略,旨在推动欧盟清洁节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减少汽车排放污染,提高欧盟汽车业在绿色节能领域的技术水平。欧盟委员会2010年11月10日了未来十年欧盟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有竞争力、可持续和确保安全的发展战略》。根据新的战略,欧盟未来10年将从五大重点领域着手确保欧盟能源供应:第一,建设“节能欧洲”,以交通和建筑两大领域为重点推动节能革新,促进能源行业的竞争,提高能源效率。通过节能行动,实现欧盟国家平均家庭每年节约1000欧元的能源费用。第二,推进欧盟能源市场一体化进程,制定统一的能源政策,在未来五年内完成泛欧能源供应网络的基础设施改造,主要是成员国内部以及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建设、供电网络建设、新能源网络建设,把欧洲所有地区纳入统一的能源供应网。第三,制定和完善“消费者友好型”能源政策,为全体欧洲人提供安全、可靠、负担得起的能源。第四,确保欧盟国家在能源技术与创新中的全球领先地位。第五,强化欧盟能源市场的外部空间,把能源安全与外交相结合,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与主要能源伙伴开展合作,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

3.日本。日本的能源资源极为贫乏,大部分能源依靠进口。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8年其能源自给率仅为17.7%,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日本同时又是世界经济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如何确保国家能源供应安全,是日本政府面对的重要挑战。为此,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法规,一方面积极促进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节能技术及应用,努力做到“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既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依存度。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1980年,日本推出了《可替换能源法》,设立了“新能源综合开发机构”(newenergyDevelopmentorganization,简称ne-Do),开始大规模推进石油替代能源的综合技术开发,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水力、废弃物发电、海洋热能、生物发电、绿色能源汽车、燃料电池等。1992年,日本修正了1980年制定的《可替换能源法》,为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内的替代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1993年,日本政府将“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阳光计划)“、节能技术开发计划”(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合并成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七大领域,即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系统化技术、基础性节能技术、高效与革新性能源技术、环境技术等。其中,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温差发电、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太阳能。1993年日本制定《节能支持法》,以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日本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从1998年起都要完成每年提高1%能源利用率的政策性指标。同时,政府对企业安装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改进能源管理技术等,提供一定的支持性补贴和减税优惠。同时,1993年起,日本开始实施“世界能源网络”计划,深入研究氢及其基础设施技术,希望到2020年逐步推广氢能。1994年地球永续发展高峰会在里约召开后,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新能源基本指南”,日本第一次正式宣布发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并正式宣布了日本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基础,即在国家层面上,要求政府全力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在地区层面上,要求当地县市政府全力配合宣传,使私人企业、一般大众了解此项基本政策。为了摆脱对进口和传统能源的长期依赖,日本近年的能源政策把重点放在节约传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方面,以期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发展。1997年4月18日,日本制定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LawonpromotingUseofnewenergy)(它也被称作《新能源法》),设立专门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及保证;同时,对进行新能源引进的事业者进行支援,对环境协调性能源供给设施建设事业补助,进行新能源发电实地试验补助,对清洁能源汽车的补给进行补助等。该法定义的新能源包括供给方新能源: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风力发电、废弃物发电与热利用、生物质能发电与热利用、温度差能;需求方新能源:清洁能源车、天然气热电联产、燃料电池。此外,一般也将地热、雪冰热、输出功率在1000千瓦以下的小水电、波浪能和潮汐能等列为新能源。《新能源法》规定,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法》规定,投入能源事业的任何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全力促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推广工作。在行政上,政府通过必要措施以加速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在法规上,为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进入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专门设立了提供低息贷款及保证,以及提供各类信息和专业技术。该法的目的是为确保安定稳妥地供给适应内外社会环境的能源,在促进公民努力利用新能源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顺利推进新能源的利用。该法于1999、2001、2002年进行了三次修订。1997年12月,日本内阁决议正式通过“环境保护与新商业活动发展”计划,作为政府到2010年实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将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工业列为15项新兴工业之一,并且在构建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商业化过程中,建立问题反馈追踪系统。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是刺激市场需求,促进降低成本;二是积极研发新技术,减少成本;三是降低手续费用和放宽限制;四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和制度,五是培养大众的认知程度。日本根据2001年6月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新能源部的报告,在2002年1月新能源法政令中把生物质增加到新能源的范围中,2002年3月发表的“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推进大纲”中将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导入目标的新能源。2002年12月7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的六个相关省府———农林水产省、内阁府、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联合提出的“日本生物质能综合战略”,构筑了日本综合利用生物质能作为能源或产品,实现可持续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社会的蓝图。2003年,为了支持节能、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日本政府在经济产业省下,组建了作为独立法人的日本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neDo既负责组织、管理研究开发项目,也负责提供研究经费。neDo的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日本的产业竞争力;二是解决能源、环境上的技术问题。2003年4月,“关于电力公司利用新能源的特别处置法”,规定了新能源电力的义务购买量:2003年电力公司购入新能源的义务为73.2亿千瓦,到2010年将扩大到122亿千瓦,把新能源电力在电力销售中所占的比重从2002年的0.2%提高到2010年的1.35%。2004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目标是在2030年以前,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扶植成商业产值达3万亿日元的支柱产业之一,从而进一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度,提高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新能源产业领先世界。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了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全面推进国家在节能方面的工作。如果说在此之前,日本节能减排的目的主要在节能上,即减少对油气能源的消耗上。那么在此之后,节能工作的重点就开始向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上。2006年5月31日,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了以保障能源安全为核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从发展节能技术、降低石油依存度、实施能源消费多样化等六个方面推行新能源战略;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日本制定了四大能源计划,其中之一就是节能领先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能耗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系统的改善,至少提高30%。针对低碳社会建设,日本政府也提出了非常详细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减排中期目标定为2020年较2005年减少15%,长期目标定为2050年比现阶段减少60%~80%;2020年要使7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量提高到目前水平的10倍,到2030年要提高到目前水平的40倍。为提振本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太阳能产业),2008年11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其他三省《推广太阳能发电行动方案》,提出了多项促进太阳能利用的优惠政策,将太阳能发电作为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日本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中重点强调了发展节能、新能源、绿色经济的主旨,其宗旨是细化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如提高太阳能普及率措施、发展环保车措施、发展生物技术和产业措施等。日本在2009年颁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八个能源战略重点:(1)节能领先计划;(2)新一代运输能源计划;(3)新能源创新计划;(4)核能立国计划;(5)综合资源确保战略;(6)亚洲能源环境合作战略;(7)强化能源紧急应对;(8)制定能源技术战略。为了促进电动车等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确保日本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日本政府将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10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部)公开了名为“新一代(次世代)机动车战略2010”的日本国内机动车产业指导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轿车(HYBRiD)将在整体乘用车的销售比例中应占到50%。战略的内容中显示,根据推测,在未来数年中,全球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将大大增加。为了确保日本在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日本政府决定将采取“官民一体”协作机制,日本政府将在未来制定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和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同时汽车企业对该目标的达成将帮助政府完成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的目标。日本政府在2010年6月18日发表了《能源基本计划》。该计划预测,到2020年日本所使用的新能源相当于2455万千升原油,到2030年达到3213万千升原油,这个计划如果用太阳能电池来实现的话,到2020年,日本太阳能电池的普及程度要达到2005年的20倍。”

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将乘势前行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2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性行业,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领域,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内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低碳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能源技术创新,为新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新能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一、加强风电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质量

“十二五”时期,国内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29亿千瓦,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新能源产业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不断出台,风能及太阳能应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质量提升期。国家正在加快实施电力体制改革,逐步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企业降低造价,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形势下,新能源企业更需做好电力市场需求预测与分析,建立前期、基建、生产、运营全产业链精益化管理模式,从源头上树立高标准理念,努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规划设计环节,就风电前期选址、规划、风机选型匹配、工程建设等各阶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研究,依托测风、运行等大数据优势,充分考虑自身风资源条件、风电机组性能、电气设备损耗、风机设备和集电线路、交通工程等造价因素,基于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为风电场量身定制最优的精细化设计方案。在工程建设中,树立“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全参与”的优化设计理念,应用最先进的风电行业新技术,强化风电场建设和生产的高效衔接,确保风电场的投产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管理上,充分利用风电场集群优化调度和集中控制技术,实现风电场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跨区域、多机型的机组运行性能对比分析,优化各类发电机组的协调运行,实现风电集群整体效能最大化。加强“能源互联网+”技术在风光电站运维领域应用,提高移动运维、远程专家协同运维能力,加强智能终端应用,不断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发电能力;加强电网适应性技术研究应用,优化控制策略技术,提高风功率预测能力及高低电压穿越适应能力。针对早期风电机组设计、安装缺陷导致的达不到设计值、安全稳定性差等突出问题,运用叶片延长、安装增功组件、控制系统升级等多种风机技改提效技术,提升设备综合效能。

二、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风电新气流技术、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不断突破。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并同时了《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推进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现代电网关键技术、能源互联网技术、节能与能效提升技术等重点技术创新任务,加快实施智能电网、物联网、储能、微电网的综合供能区域试点。可以预见,“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综合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将为新能源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低风速发电技术,拓展风电开局。过去风电场较多分布在三北地区,受“弃风限电”问题影响较为严重,随着国内大叶轮、混合塔架、柔性塔架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风电开发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囿于我国风资源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且随着优质风资源规模逐渐减少,加快低风速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对于拓展我国风电开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能源企业和风电制造企业要加强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联合应用推广,积极探索适合风资源区域特点以及地理环境要求的低风速风场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我国低风速风场开发技术实力,实现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学布局。

加快风电消纳技术的研究应用,拓展风电利用空间。风电并网和消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需要在加强各类电源之间、电源电网之间相协调,区域布局及项目与消纳市场、配套电网以及调峰电源相统筹之外,还要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快速调节电源,研究压缩空气蓄能、电化w储能等大规模蓄能技术及示范应用。积极推进风电供暖消纳方式研究和建设,把富风季与供暖期高度重叠的不利因素变成冬季风电大发的契机,由绿色供电向“绿色供电、绿色供暖、绿色新能源汽车”多位一体能量转化模式发展。同时,建立风电场与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微电网技术的应用,加快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接近负荷,是分布式发电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关键,对于提高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微电网也是电网配售侧向社会主体放开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强对先进储能、微电网技术及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研究,形成完善的新能源微电网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集成分布式能源及智能一体化电力能源控制技术,将各类分布式能源、储电蓄热(冷)及高效用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电网及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形成先进高效的能源技术体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适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队伍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撑。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企业为新能源技术集成平台,以示范项目为纽带,依托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体系,抢占前沿技术的应用先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新能源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风电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新能源技术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队伍培养,提升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3

一、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经验

作为高效率低污染的产业,新能源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能源产业。美国通过有效的财税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政府利用财政支持来提高居民住房的能源利用效率,还通过出台免税政策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例如,1993年美国政府就开始针对居民用户节能设施推行免税政策,特别针对生产性商业性用户加大了免税比例,最高可免征40%的税收。德国于2000年4月出台了《可再生能源优先法》(eeG),规定优生推广应用新型能源,通过提高新型能源企业的生产利润和降低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风险来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除了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税收优惠法律外,德国还针对传统能源产品开征税费,在1999年4月1日对柴油、汽油等传统石化能源产品开始征收生态税,通过国家税收杠杆来抑制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市场,同时提高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新能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以上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财税政策案例对于加快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在有利的财税政策刺激下,新能源产品能够拥有成本价格优势,较低价格能够吸引消费者试用新产品。因此,财税激励措施降低了新能源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市场风险。第二,有助于市场营销宣传。调查显示,享有政府财税补贴政策的产品更能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国外企业经常利用这一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进行产品的营销宣传,这一措施也值得我们推广应用新能源产品时借鉴。第三,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能够对新能源产品产生市场引致效应,刺激和拉升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量,市场的良好表现必然带来新能源产品生产规模的进上步扩大,规模化生产就会导致成本的降低,这样有助于形成新能源产品规模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发达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而目前我国主要侧重于政策的规划与引导,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广度还明显不够。美国除了在政策制定等方面支持外,还在资金投入、税收抵扣方面进行补贴和扶持。日本政府不仅支持前期研发,而且还大量推广示范性新能源产业项目。虽然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政府对新能源产业并未建立健全的支持体系,尤其是财税政策支持,而且针对新能源产业的专门政策较少,支持措施较为单一,缺乏长期稳定的财税政策机制。作为我国中部地区能源消耗大省和“两型社会”综合建设试验区,湖南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从健全财政税收政策入手,加速推进湖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现行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在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新能源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但与湖南优势产业相比,新能源产业在湖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贡献度还不高,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湖南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仍然存在些许问题。

一是财税政策存在分散性,不成体系。湖南省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但部分政策制度不够健全且操作性不强,特别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总体不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例如,湖南省通过设立“风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财政补贴,虽然促进了风电设备产业化发展,但对于风电运营性企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导致整个风电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湖南新能源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存在分散性,没有建立针对整个新能源产业链条的配套支持政策,没有形成财税政策合力,尚不能满足省内新能源产业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同为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则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追加0.25元/千瓦时的用电补贴,同时对家庭式光伏电站和符合条件的分布式电站项目给予最高4元/瓦的投资补贴,而湖南目前暂未有此方面相应的政策措施出台。”

二是财税政策存在短视性,成效不大。目前湖南新能源产业财税政策存在短视性,部分政策是为应对国家政策而做的政策响应,缺乏市场调研,没有从长远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视角考虑财税支持问题,只顾及局部和短期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没有从整个产业链出发来对全省新能源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不能很好地解决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政策诉求问题。例如,2010年湖南省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签发的《关于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显得比较单一,财税支持政策仅限于政府补贴、减税免税等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省内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政策缺陷。比如,较少涉及政府性财政投资,缺乏系统、合理的投资政策;直接减税层面的较多,税收激励的方式使用较少。湖南关于支持新能源产业的财税政策存在短视性问题,没有形成支持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期性财税政策体系。

三是财税政策存在时滞性,执行不力。目前湖南支持新能源产业出台的财税政策没有随社会经济目标而相应作出调整,部分财税政策无法紧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节奏而存在时滞性,并且部分财税政策缺乏有力的执行和监管。以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2010年开始,每年从省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信息产业专项资金中按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但该项支持政策并未对资金的使用方法和支持对象进行具体安排,也没有明确政策落实的督查机构,导致该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省内各市对本地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水平不平衡,各项财税支持政策没有很好地在各级地方政府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新能源产业财税政策的支持效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执行过程中受到耗散。

三、构建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

虽然目前湖南省已经出台了多项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但部分财税政策存在分散性、短视性和时滞性的问题,没有形成政策支持体系,各项财税政策尚未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应有的支持效应。为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湖南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政府应该建立起相应的财税支持体系,使之不但响应新能源产业的行业需求,而且契合湖南产业经济的现实诉求,通过发挥财税政策这一重要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新能源产业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新能源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构建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财政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并在政府各项支持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预算投入,采取预算拨款、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增加新能源产业财政投入,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1.财政预算与投入

(1)实施领域。因新能源产业是一种高新科技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要求大量资金投入,政府特别需要在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研究开发与技术示范两大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其一,在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领域。新能源发展涉及到许多基础产业领域,包括风电场的规划建设、太阳能装置在居民住房的普及等,这些大型工程的实施和改建都需要财政投入。例如,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风力发电前期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量是很大的,像风电的主机、塔筒、变电站等设备投入都很大。加上,风电场一般都处于偏远地区,物流运输的不便利也提高了风电场运行与维护的成本。“一般一个5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场的投资就高达4~5亿元。”其二,在研究开发与技术示范领域。新能源产业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产业发展对技术依赖程度高。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基本技术趋于成熟,但这些新能源利用技术在进入商业化阶段后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而成本过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经济的规模化进程,需要通过先进设备及技术研发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政府应在以上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这是支撑湖南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2)具体形式。专项资金投入、政策性银行支持。由于新能源产业项目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成本,且项目经营的风险较大,民间资本不敢轻易进入这个产业领域。因此,政府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财政支持。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以帮助新能源企业解决资金困境问题。通过政府部门大量的前期投入和持续支持,特别是政府给予关键技术研发领域的重点资金支持可以加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程。

2.财政补贴

政府财政补贴主要致力于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和产品示范推广阶段,在制定新能源补贴措施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应该重点聚集投资补贴、产出补贴、价格补贴和消费补贴这四个方面。(1)投资补贴。为扩大新能源产业的融资空间,可采用投资补贴的方式推动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增加对新能源科研创新技术的财政补贴力度,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速度。(2)产出补贴。借鉴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成功经验,政府加大针对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补贴,通过财政性产出补贴来降低新能源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新能源企业规模化发展。(3)价格补贴。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固定费率建立新能源产品的定价制度,有利于解决新能源产业“高风险、高壁垒”的问题。例如,风电的价格补贴政策能够有效解决风电场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4)消费补贴。例如,风电用户补贴、太阳能用户补贴等。政府通过补贴对消费者进行政策引导,有利于新能源企业的产品宣传和营销,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3.新能源产业创业投资基金

借鉴发达国家公益基金制度,将电费附加、排污费等收入建立新能源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期、成长期的新能源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技术研发、系统升级以及大规模推广应用。

(二)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根据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现实情况,遵循长远规划和全面综合考虑的税收优惠原则,构建一套能够切实推动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1.建立新能源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

企业所得税在引导社会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使湖南新能源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政府需要建立新能源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制度,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为提高新能源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对新能源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相关费用准予所得税前扣除,对于与技术相关的折旧部分,特别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加速折旧等准予抵扣。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4

一、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与其他省份相比,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太阳能而言,青海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高原大气层相对稀薄,日光透过率高,气候干燥、降雨量少,云层遮蔽低。全年日照时数达2500-3650小时,柴达木盆地更为突出,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3600小时以上。总辐射量中直接辐射量的比重约为62%。据测算,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煤1623亿吨,相当于电能360万亿千瓦时。就风能而言,资源也很丰富。青海90%以上的地区,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年平均可用风能密度在65-100瓦/平方米以上。其中年平均风速3.5-4米/秒以上,全年可利用风能时间在4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风能密度在100-150瓦/平方米以上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据测算,年风能资源理论折合785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电能1745亿千瓦时。

(一)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以硅材料为主的光伏产业链初步成型。通过政府有效引导和支持,青海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青海华硅能源有限公司、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等一批新能源龙头企业。一批单晶硅、多晶硅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以青海尚德尼玛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企业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二是太阳能光伏应用初见成效。太阳能光伏应用在青海省起步较早。90年代以前,青海省的光伏发电市场主要由国家扶贫项目支撑。近年来,青海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加速,截至2011年底,青海已实现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容量1003兆瓦。三是太阳能热利用的推广应用取得一定进展。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实施小型公益项目、生态家园工程、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和三江源能源建设工程、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等,太阳能在青海省广大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二)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适应高原风况的风机研发取得突破。青海省风力资源总体蕴藏量巨大,但风能密度低、风向乱等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风力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研发已取得重大突破,具备了产业化生产的条件;二是风力发电场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垂直轴风机的研发成功,解决了我省风电开发的重要技术制约,青海省海西等地区均有开发商进行测风试验等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推进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青海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传统重化工业的比重,降低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有利于推进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全省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二、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产业薄弱,配套能力不足

青海工业经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基础仍然薄弱,产业规模小,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链不合理,新能源产业相关配套设施和材料制造等上游产业项目在省内未能形成,技术研发、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等对外依存度较高。

(二)部分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尚待突破

以青海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机构不完善,高层次人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差,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机制尚待完善,影响了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青海省产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高科技人才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缺乏

新能源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由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气候等原因,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科技人才缺乏和有职业技能的产业工人不足,已成为制约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之一。

三、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指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需要从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方向、技术与经济、产业布局等方面,尽快制定和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与能源电力、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规划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针对新能源产业各领域产品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任务和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在做大、做强基础产业的同时,尽快提出一批具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设起点高、发展前景好,与上游产业规模相匹配的产业建设项目,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前期工作,为产业发展打好项目基础。

(三)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产业发展

建议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项目招商与项目建设期间的补助和贴息。同时,结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结合省情实际,出台青海自身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产业发展。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扶持,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新能源产业作为青海省的一个新兴产业,投资相对较大,技术相对复杂,对资金、设备、人才的要求较高。通过政府有关机构、市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导一批有技术、有市场的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到青海投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拓宽渠道,吸引多种资金投资青海新能源产业,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5

湖南新能源产业也已起步,以湘电股份为代表的风电设备制造业、以长沙中电48所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制造业已走在国内同业的先进行列。但其他一些起步较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发展极不平衡,制约甚至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大发展和进步。

如何科学、有效地拓展和管理好湖南的新能源产业,即时为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产业链实时基础数据;如何专业地为生产企业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所求,建立和组织行业战略联盟机制,统筹解决新型企业所面对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1.能源需求

由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我省每年从外省调入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调入电煤超过2500万吨,调入石油超过600万吨,调入天然气超过9亿立方米。可见能源紧缺仍然是影响和制约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这些都属于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的范畴,因此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

2.新能源及其产业

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除化石能源等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目前尚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亟待推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推进新能源技术、新能源设备研发,完全符合湖南四化两型建设需要。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研发、风电设备制造以及生物质发电等方面已具备一些领先技术和龙头企业。但要将其打造成新型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3.能源管理

能源管理涉及从整体规划到具体生产、调度、计划分配、使用维护及节能降耗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提出新能源产业战略研究的课题,就是试图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新能源产业战略模型(数据库结构),为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分析、制定新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依据,这对于推进湖南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千亿元支柱产业具有前瞻性意义和作用。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昭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其中所列七大新兴产业有四项涉及节能环保产业、现代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各级政府需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前瞻性角度来认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千亿元支柱产业没有前瞻性眼光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高度重视,统一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展开新能源及其产业研究各方面的工作。湖南必须尽快制定省级中长期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要陆续进入年度计划,并将新能源发展工作切实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

1.支持鼓励技术创新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鼓励、支持研发机构和科技人员锐意创新,追踪世界前沿科技,发挥风电设备、光伏制造技术既有优势;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投入,结合湖南农林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及设备开发应用,不断培植新的以及更多的技术优势行业,在各级政府及科技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建立和健全省、地(市)级风电、光伏、光热、地热、生物质能以及新型燃料电池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做到最大力度地支持新能源技术创新,最大效应地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2.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科专业强势以及各级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积极推行产学研道路。具体来说,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组建湖南省新能源战略研究会,作为社团机构,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院所以及生产企业各方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宣传贯彻国家能源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战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着力于能源经济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积极推广;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科研成果市场转化,促进新能源生产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对接交流与合作。在展开长期研发技术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新能源产业联盟机构,形成优势互补的联盟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3.积极帮扶新能源企业

政府层面要大力支持、扶植新能源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做到有效管理现有企业,积极培养新生企业,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切实形成支柱型中长远发展模式意识;社会层面则调动以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新能源战略研究会(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协会的科技创新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另外,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行业产业联盟机构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帮助新兴中小企业克服技术难题,统一、协调地推进行业壮大、发展,进一步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的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6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可行性;对策

一、河南省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河南省新能源储量

(1)河南太阳能、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的日照时数在1926~2639h左右,月平均温度/10e,日照时数/6h,天数在200~300d,年太阳辐射总量5000~5850mJ/m2。目前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比较成熟。此外,据专家检测,河南共有8处风能丰富区,主要分布在方城县、黄河故道、南襄通道和豫东平原等地。据专家测算,可供河南省开发利用的风电装机容量约100万kw,大约相当于70.1万t标准煤。

(2)河南省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农村禽畜粪便产量和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巨大,可供开发生物质能。国家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对河南省的生物资源进行普查,显示河南省有丰富的黄连木、文冠果、油桐等树种用以开发生物柴油。

(3)河南省具备核能开发潜力。国家有关部门考察显示,河南省的南阳、信阳和洛阳等地具备建设核电厂条件,如果三地核电厂全部建成,输出电能将达到每年840亿kwh(折合标准煤2800万t)。

综上可知,河南省新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每年开发利用储量至少达到5710.3万t标煤,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二)河南省新能源开发现状

河南省在新能源发展上,太阳能和风能处于起步阶段。生物质能有所突破,生物柴油利用水平超过了38%,相对较高,而太阳能和禽畜粪便利用水平不到16%,风能和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水平很低均在6%以下,核能和生活垃圾的利用率近于零。但是河南省具备发展核能的潜力。

(三)Swot分析河南省发展新能源的可行性

(1)河南省开发新能源发电的优势。我省具有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前景。经过调查,生物质能、水能、光能等资源比较丰富且具备发展条件。新能源发电可以与丰富的传统能源发电相结合,实现国家的低碳经济和中原崛起。

(2)河南省开发新能源发电的劣势。虽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法已经颁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河南省对新能源战略的开发力度和落实的还不够深入。风能、太阳能在较长时期内也很难成为主力能源,仅作为补充。投资力度和重视不够,人力资源缺乏,导致新能源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很缓慢,短期内难以有大的发展。

(3)河南省能源发展中存在的机遇。河南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丰富。响应国家的低碳政策。发挥优势,因地制宜,重点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既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使这些地区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河南省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发展新能源,提出了发展新能源规划,完善相关法律,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

(4)河南省能源发展中存在的挑战。新能源发电属于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面临的相关技术难题还很多。在能源的大规模使用方面,还会碰到经济成本过高的障碍,这又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稀缺性等方面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不稳定。发电机组产出的电力储存有难度,如果电网中这些新能源机组产生的电力比重较大,还会对电网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因此,近年来提出来智能发电。

二、河南省开发新能源的经验借鉴

河南省地处中原,风能和小水电发展不如西北和西南地区有优势。光伏产业发展不如江苏、浙江、甘肃、新疆地区。但是河南省的农业种植面积大,畜牧业储量达。我们要利用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优先发展生物质能。美国和巴西植物乙醇燃料发展进步,大量用于汽车燃料,大大缓解了化石能源危机。美国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先进。我们河南省可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吸引外资和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为我们所用,使生物质能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农村能源发展的战略对策

加快技术进步和开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河南省政府应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的水平,鼓励企业投资,禁止焚烧秸秆,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化肥,对回收秸秆企业予以补贴。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秸秆利用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引进。沼气生态型配套技术来实现垃圾废物再利用;利用秸秆生产建筑材料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实现集约型产业等等。

(二)河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2014年,通过增加使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促进能源优化结构调整,实现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0.5%。加强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南阳15万吨/年的纤维乙醇项目建设,推进纤维乙醇联产沼气、垃圾焚烧及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使太阳能热水系统,地热采暖和制冷设施得以推广利用。完善新能源产业配套体系的发展。以技术创新指标考核企业业绩避免跑马圈地的项目。

(三)新能源产业保障措施

(1)增加政府投入。重点支持河南省新能源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关键技术,如核能开发等尖端技术,在农村地区增加清洁能源项目、提高城市太阳能利用率以支持建设项目的发展。

第一,灵活的财政政策,支持研究和开发。政府应该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新能源技术开发平台。对于省政府出资设立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可以允许研发出的新技术,以技术许可证等形式,低价位转移给所需企业。第二,开辟风险投资渠道。政府应制定创业投资相关政策来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逐步放宽机构投资者的限制,为他们提供新的资金渠道,可以鼓励河南省新能源企业采用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实现技术创新。

(2)注重新能源产业生产与加强环境保护相结合。新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环境评价与节能降耗有机的结合,积极生产的同时也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

四、结语

在石油煤炭价格持续走高,环境恶化,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的今天,人们对新能源的期盼是前所未有的强烈。政府应树立危机意识,积极鼓励发展新能源,这有助于解决我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供电问题,有助于优化我省能源结构,以此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省应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国内成熟技术对优势新能源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改革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使新能源产业克服高成本、低市场化、技术落后和投资不足的问题而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实现我国全面小康建设和生态建设做出贡献。参考文献: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7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发展模式钻石模型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7.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33-03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背景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初步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产业格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各地区都制定了明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但是如何找出一种发展模式,能够快速有效地组织、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的要素,加快其技术创新,并使其生产规模化,最终产品市场化,各地区依据自身特点选择各自适合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产业发展模式的种类及其效果

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是在要素条件约束下,整个产业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包括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和产业一体化模式。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是产业内相关的众多企业、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彼此之间资源共享,并有密切的人员、信息交流,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生产组织模式。

产业联盟(industryalliance)是指产业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市场优势,寻求新的规模、标准、机能或定位,企业间结成的资源与知识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一种合作模式。

产业纵向一体化,企业沿产业链扩张并在产业链若干环节上布局其经营业务叫做纵向一体化。

他们都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相似的经济学原理影响产业的发展要素,主要的原理如下:1.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交易费用主要由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经常性三个因素形成。这三种组织模式都可以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的经常性,并且在联盟内降低资产的专属性,最终减少交易费用;同时由于各个模式都能够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规模适中,其有效地减少了组织费用,所以三种组织模式都有效率。交易成本优势,为产业提供了流通良好的要素市场,使得产业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获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专利、人才、信息等这些要素。2.外部性理论认为三种组织模式都可以把原来产业内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更好地解决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共性问题,使得要素更有效地配置,提高产业的运行效率。3.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三种模式都可以有效地集聚产业资源,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企业的“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的资源在产业内流通,可以利用共同的交通、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可以分享共同的信息资源,可以拥有共同的专业人才市场,可以共同吸引风险基金。从这个方面说,他们有利于政府对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秩序维护力度,并且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4.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三种模式都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三种模式都能有效地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使企业共同投资基础设备、联合研发、联合采购、联合销售等达到规模经济。同时,由于不同产品生产企业之间可能产生范围经济。5.知识溢出效应认为三种模式都能促进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人员、信息交流,使得产业内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经营模式等信息,被产业内企业模仿、改进、再竞争。这种知识的溢出效应可以有力地减少企业的经营技术风险。6.合作竞争效应:三种模式都能实现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了解、合作,活化资源,实现了资源互补、文化兼容、相互合作的企业关系。同时保持一定的竞争机制,保持产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和组织创新,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能够使得产业保持一个有效率、有活力的市场结构。

根据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现状,选用轴轮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比较合适。以一汽为轴心,其他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电机制造企业及电控生产企业等关键零部件厂商分布在一汽周围与一汽紧密合作,同时又保持独立性。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主要目的为研发新的技术,使得新能源汽车能够尽早地规模化、产业化,所以它应该属于开拓新领域型联盟。三种模式如图1、图2、图3所示。

三、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因素

(一)产业的“钻石模型”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波特钻石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6大因素:1.要素条件;2.需求状况;3.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5.机遇;6.政府作用。六大因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幼稚期的钻石模型”

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所遇到的要素约束不同、市场需求不同、支持和相关性行业不同、企业关系不同、政府作用不同、风险不同,决定了其每个发展阶段都应该有其特有的钻石模型,吉林省新能源汽车幼稚期钻石模型如下:1.幼稚期面临较大的要素约束,主要为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人力约束、技术约束和资金约束。我们选择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企业、科研、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作为新能汽车产业发展的人力约束;产业的投资额度及融资便利性表示资金约束;用研发费用的投入和专利成果衡量技术约束;2.产业幼稚期市场需求不高,我们用产业的收入规模表示本地市场需求,产业的外向度表示人们对产品的认知。3.支持性产业和相关性产业:产业幼稚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要素瓶颈为人力、技术和资本,所以我们选择研究所及风险投资机构;4.企业战略和结构:幼稚时期,产业组织结构正在形成,产业格局未定,市场秩序混乱。我们选择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度、兼容性及互补性衡量这一因素的大小;5.产业机遇:幼稚期内,由于国家的产业技术标准未定,产业面临较高的技术风险;由于产业的风险高于收益产业面临资金风险;产业的运营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运营风险也是影响产业的主要风险;6.政府作用:幼稚期选择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秩序的维护程度,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补贴等优惠政策。

(三)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幼稚期的钻石模型”因子分析

1.实证以上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幼稚期钻石模型,从吉林省新能源汽车整个行业抽取企业、研究所及行政单位,专家学者做问卷采用(Likert的5点量表),并进行因子分析;2.Kmo结果为0.757,Bartlett球体卡方检验值为0.000表明可以做因子分析;3.通过主成分法得出19个共因子,其特征值按照从大到小一次排列,本例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要求选取了6个共因子,这6个共因子的累计可解释方差为76.078%,表示提取变量中76.078%的信息;4.进一步通过Varimax旋转方法使得变量负荷到一个因子之上,方便因子命名,然后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得出各指标在因子上的权重。

通过因子分析法实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幼稚的钻石模型,六个要素的重要性依次为:产业风险、政府作用、条件要素、市场结构、市场需求、支持行业,这与产业幼稚的特点相吻合。幼稚期产业低收益高风险,很多企业不愿意介入,尤其产业的技术标准没有确定,产业技术不确定的情况下,更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所以产业风险是影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政府作用因素,幼稚期产业缺乏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保护性优惠政策。再次是要素条件因子f3,新能源汽车是由传统汽车工业分化而来的产业,吉林省有着完整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发展新能源汽车有着资源优势,因此要素条件因子f3在第三位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真正从事新能源汽车研究和生产的企业不多,企业间的市场行为对产业发展影响不是太明显,市场结构因子f4排名第四;同时可以看到政府作用因子f2,要素条件因子f3,市场结构因子f4三者权重产别不大,重要性基本相同;新能源汽车市场远未打开,吉林省现在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主要在公共交通领域和政府采购,所以市场需求因子f5排在第五;相对于其他因素支持产业因子f6排名第六。

四、各个发展模式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影响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我们通过研究各模式对产业发展因素的影响,进而评价各个模式的优劣,所以指标体系如表所列。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评价指标的隶属度

评价集是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模式评价结果的直接描述,一般可以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记为V=(V1,V2,V3,V4,V5)=(较差,差,一般,良,优)。[2]本文采用德菲尔法,通过一组十个专家,对吉林省新能源汽车各个发展模式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个发展模式评价

通过公式Bi=wi•Ri来进行单因素评价,这里采用加权平均型的模糊合成算子将wi与Ri模糊综合成得到评价结果向量Bi。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bi为单因素评价结果,wi表示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rij为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j等级的隶属度。对B的所得结果进行归一化,并取以上结果的矩阵形式,经过归一化处理得出矩阵B如下:

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表明方案产业联盟模式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较好,

【参考文献】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8

关键词:技术轨道;汽车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109-01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2012年颁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2006-200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自主研制的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相继问世。作为我国的传统汽车产业大省,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是吉林省汽车企业及汽车管理部门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一)大型整车生产企业属地优势

近两年,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公司。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期投入非常大,需要强大的整车制造企业的带领。吉林省有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在“九五”期间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理论研究和研制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新能源汽车项目,这是吉林省发展新能源汽车较大的优势。目前,一汽在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奔腾B70的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料电池车型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混合动力乘用车市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已经实现大规模生产,进入产业化阶段。7.3m、10m和12m三种规格的纯电动客车已经通过试生产,部分车型开始在全省试运行。此外,一汽集团也初步规划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路线、车型,以及试运行时间表。

(二)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生产优势

吉林省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长春和辽源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能力达到0.8亿安时,形成从120aH到400aH多种系列产品,为纯电动客车和汽车提供配套实验。长春锂源公司还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研究机构专门进行以锂电池为运行动力的研究和开发,锂电池所需原料磷酸铁锂已经开始生产,目前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2000吨。此外,电池隔膜纸研发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具备年产4400000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三)人力资源优势

作为我国最先设置汽车专业的高校――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实力的科研人才,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着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汽集团技术中心作为中国一汽的技术核心也始终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工作,关注动力设计,试制车型,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吉林一汽集团专门成立了电动汽车的研究机构。目前,有40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新能源汽车,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开发团队,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做了充分的积累和准备。此外,吉林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长春物理所等院所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数据信息,因此,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四)产业联盟初步形成

吉林省成立了包括中国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产业联盟的形成,能够有效整合省内在新能源汽车研发所需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现有研发团队根据技术优势明确分工,集中优势资源对于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技术攻关。这一联盟优化了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资源,为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提高资金和人力支持。

(五)拥有示范推广平台

2009年长春成为全国首批“十城千辆”示范城市,这一平台极大地促进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国家的政策性补贴,另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方面的压力,有助于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普及。

二、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可供推广的品种单一

吉林省内完全具备产业化条件的产品实际上仅有一汽的客车和混合动力轿车奔腾B70。纯电动客车的三个关键组件仍处于实验阶段,零部件供应仅仅依靠国内的供应商,开发进展缓慢,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都未进入国家产品公告目录。市场前景较好的纯电动微型轿车还未投产,技术储备不足,车型规划不合理。

(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吉林省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主要依赖于一汽集团,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企业数量较少,技术含量低,缺少必要的技术储备,不具备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如:驱动电机、电子集成技术、动态综合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还未试制投产,核心技术水平较低,产业链不完善,不能有效支撑整车出厂的技术需求,其他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产学研合作还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知识产权保护及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共性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小

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等为主的技术研究方面。从产业共性技术的服务能力来看,共性技术政策还未最终明确,研究平台相对分散,未能形成稳定、完善的经费投入和运行保障机制。

三、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策略

(一)出台技术标准

电动汽车的推动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电动汽车的技术标准是产品的生产、使用、交换的技术依据,但吉林省电动汽车起步晚,相关标准的制定相对落后。现有产学研之间的合作研究较为松散,难以集中所有的优势和关键技术,汽车企业无法通过合并和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研发来初步确定相关标准,在行业内通过骨干企业的运行来进行调整。地方标准可以先于国家标准出台。

(二)搁置路线争论

汽车企业要搁置技术路线的争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蓄电池成本、技术不成熟和充电条件的限制,是阻碍大中型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因素。混合动力汽车其动力系统中70%的技术与传统燃油汽车共用,可以带动蓄电池等核心部件技术的发展,促进大、中型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作为过渡车型有显著的减排效果。中小型电动车所需的蓄电池成本也只有中型汽车的一半,运行成本仅为同级别传统燃油汽车的1/3,小型电动车可用220V民用电充电,慢充时的功率只相当于一台家用空调。

(三)掌握核心技术

首先,实现传统汽车的技术升级;其次,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核心部件突破瓶颈制约;第三,选择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首要突破口;第四,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是汽车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主攻方向。

为了避免重复投资和浪费,应加强技术研究所的集中度,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政府应该建立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增加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投资,培养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能力。通过科技拨款和政府补贴来促进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展开研发,支持汽车行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促进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升级。完善行业中介服务网络,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创新力。根据共性技术开发的需要,建立公共信息和公共数据、科技基础平台的有效共享机制,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吉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合力。

(四)重视品牌建设

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设计美学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造型设计特点以及造型设计与市场销售之间的关系。引导重点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产品造型设计进行项目规划,组织力量在车身外形设计、标识设计、色彩库建设等艺术设计方面开展工作,形成面向市场需求终端和体现吉林特色、东北风貌的总体思路和方案,使新能源汽车产品能够在外观造型等方面吸引消费者,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品牌战略可以提升产品的影响力,创造附加价值,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品牌建设,这既有利于作为吉林省传统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又有利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部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9

国家已经在新能源汽车认定、消费补贴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目前政策效果尚不明显。2009年1月23日,财政部和科技部颁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200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在5000辆左右,其中95%以上是用于公交等领域的商用车。2010年6月1日,国家四大相关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贴6万元,补贴力度不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私人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依然冷清。各大车厂频繁在车展作秀,宣布成功自主开发并量产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却难以率先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产业发展尚缺“地利”、“人和”。

研发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可以避开内燃机等国外零部件企业占绝对优势的领域,但新能源汽车作为面向未来的交通工具,不是对传统汽车的简单改装,需应用大量先进电子与机械技术。目前决定产品性能与成本的关键――电子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能力不足的现状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巨大障碍。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从先进电池材料与制造工艺、大功率功率器件与模块、多路电池管理芯片、高精度传感器、高速车用微控制器等基础电子产品,到混合动力耦合装置、车用动力电池模组、驱动系统控制总成、电驱变速箱、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制动等新能源汽车电子零部件,再到整车和系统集成、网络通信和控制技术、强电安全技术、电磁兼容性技术等整车共性技术,形成自主可控、强大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才能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国内外公司纷纷投入资金,以期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获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国内企业也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的巨大竞争压力。其中不少企业原本与汽车行业关联性较弱或无关,例如电力公司、电池企业、电机企业以及电子信息企业,却对推动产业和市场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这些企业迫切地寻求与汽车企业的合作。政府只有通过产业链整合,推动国内外企业、新老企业合作,才能为产业发展聚集更多的资源,并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使投资尽快转化为效益,才能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新能源产业发展篇10

abstract:Hezecityisinacriticalperiodofreform,developmentandeconomictransformation.it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ransformingthepatternofeconomicdevelopment,achievingindustrialupgradingandbuildingregionalsciencedevelopmenthighlandtomakescientifictop-leveldesignofindustrialdevelopment,improvetheindustrydevelopmentpolicyenvironment,promotethescientific,rapidandcluster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hightechnologyindustry.newenergyindustryistheimportantcomponentofthehightechnologyindustry.thisarticleanalyzesthelong-termdevelopmentstrategyofthenewenergyindustrythroughbuildingenergyindustrytechnologyroadmap.

关键词:新能源;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产业技术路线图

Keywords:newenergy;biomassenergy;solarenergy;windpower;industrytechnologyroadmap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59-03

0引言

菏泽市正处在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引导创新资源加快聚集,推动高技术产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集群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区域科学发展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能源产业技术路线图按照“技术领域-技术基础-关键技术-技术路径”这条主线进行分析。基于菏泽的产业技术基础,结合菏泽新能源产业规划以及相关专家的指导意见,确立菏泽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德尔菲问卷结果,综合考虑技术综合重要度指数(技术推动重要度和市场拉动重要度的综合)、预期实现时间和技术发展路径,以时间序列系统描述菏泽各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的时序。

1菏泽市新能源产业技术基础

近年来,菏泽市依托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持续的项目建设和科技投入,已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其中生物质发电起步最早,同时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以及相关的设备制造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依据菏泽市产业基础同时结合专家建议,将菏泽新能源产业划分为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LeD产品制造四个领域。

1.1生物质能领域在生物质发电领域,单县、巨野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曹县、牡丹区和成武等生物质发电项目也在陆续建设中,目前菏泽已具备了灰色秸秆、黄色秸秆、灰黄秸秆掺烧工艺,并引进了丹麦Bwe公司生物质直燃锅炉技术,同时也采用了国内制造的第一台生物质直燃发电机组,带动了生物质发电设施的国产化进程。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领域,生物质电厂产生的草木灰已经作为生物复合钾肥的生产原料,农村沼气工程全面展开,秸秆纤维素分解生产乙醇、供热燃煤机组掺烧农产品废渣废液改造、生物质成型燃料、薯类秸秆液体生物质燃料生产、大型畜牧养殖沼气发电工程等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阶段,掌握了棉籽、动植物脂肪酸等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的技术。

1.2太阳能领域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热水器设备制造产业快速成长,重点发展了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真空集热管生产及热水器成套设备生产项目。在太阳能光伏电站领域,单县、巨野、郓城、鄄城等多个10~15mw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正在建设中。在光伏产品装备制造方面,先后形成了单县舜亦新能源光伏发电、宇泰光电产品、巨野鲁麟有机硅单体生产、光伏发电逆变器等一批晶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池板及相关组件生产项目,并陆续竣工投产,初步形成了光伏电池300mw的生产能力,具备正面叠加多重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技术等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的技术。

1.3风能领域风力发电领域,菏泽正围绕黄河滩区、单县浮龙湖水库及黄河故道等区域,开展风场测速等准备工作,建设规模总计200kw,项目建成后预计发电量达到4亿kwh。风电设备制造方面,巨野巨益新能源、成武呈祥电气等风力发电设备生产项目已竣工投产。

1.4LeD产品制造LeD产品制造领域初具规模,单县宇泰光电科技、牡丹区路达光电科技、曹县LeD路灯一体化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具备了LeD路灯灯具、LeD外延芯片、大功率激光器件和LeD显示屏等产品以及LeD产品封装等技术。

2新能源产业国内外技术热点

基于菏泽新能源产业技术基础,采用专利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新能源领域当前国内外的技术热点。

2.1新能源共性技术目前,新能源共性技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智能电网的智能型与灵活性技术。未来的智能电网将通过分布式发电技术、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并网技术、自动化控制、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主动的用户需求侧管理,并通过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生的电力整合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目标。二是先进高效的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既作为负载也作为电源将为电网的稳定和可靠运行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大规模直接储能技术,以及与热泵技术和热电联产技术相关的热蓄能技术将是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2.2生物质能领域生物质能共性技术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能源植物筛选与培育,包括拓展能源植物及生物质原材料种类,提高能源植物光能利用效率,从育种、种植到实现规模化采收与运输;在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方面,生物质高效直燃、混燃、气化供热及发电技术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生物质发电领域中,清洁高效的生物质直燃、混燃、气化发电技术及设备是生物质发电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具体包括生物质气化发电与热联供系统、生物质锅炉和物化转换技术、大型低热值燃气内燃机组。生物质燃料领域方面,生物质液体燃料中乙醇、丁醇以及生物柴油的生产技术是目前主要的热点;生物质气体燃料以农业废弃物制备合成气为主要方向;生物质固体燃料主要趋势集中于开发提高能量密度、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技术、生物质燃料炭化技术。

2.3太阳能领域太阳能共性技术热点集中于太阳能分布式发电、太阳能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互补式发电技术,以及用于建筑的太阳能热利用及光伏发电一体化(BipV)和长周期储热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方面,按照利用的温度分为低温(

(>500℃)利用,按照关键部分――集热器的不同分为主要用于太阳能热水器的平板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技术,以及用于聚光太阳能发电(CSp)的槽式、塔式和碟式聚焦器,未来趋势为超大规模高温蓄热技术以及耐高温、耐腐蚀高效率集热器和高温传热工质的核心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目前主要有三种技术:晶体硅电池未来需要降低硅消耗量,进行多晶硅副产物综合利用;薄膜电池未来需要提高转化率,降低光衰减,并开发研制铜铟镓硒等新兴薄膜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未来重点将在于对追踪器的研究与开发。在光伏电站方面,未来趋势在于突破大规模、分布式、适用于离网和微网运行的技术。

2.4风能领域风能领域中,关于风能资源评价的热点在于不断完善资源评价的模型、标准、检测和认定体系,建立风能资源、条件和运行经验数据库,改进风力发电系统运行采用的预测模型。陆上风电场领域主要涉及在风电场和风电设备两方面,其中,风电场热点集中于风电场优化设计技术,主控制器及数字风力发电场调度和并网控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系统核心技术。

2.5LeD产品制造领域LeD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大功率白光制造、大功率激光器(LD)、光伏与LeD结合、器件封装技术以及LeD高效驱动和智能化控制技术。

3菏泽市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选择及路线图绘制

基于菏泽市新能源产业技术基础,根据专家意见,确定未来重点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LeD产品制造四个领域,并筛选29项关键技术或项目,结果如表1所示(技术综合重要度满分5分)。

根据研究结果,近期(0~3年)主要发展的技术包括太阳能与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的微网技术、提高光伏电站的能效及使用寿命等13项,中期(3~6年)主要实现的技术包括与当地农业畜牧业相结合的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农业废弃物制备合成气关键技术及装备、黄河故道大型风电场开发等11项,远期(6~9年)主要发展的技术包括光伏电站智能化、LeD高效驱动和智能化控制等4项,长远期(9年以上)主要实现非粮能源作(植)物育种、种植、规模化采收、储运技术及相关设备技术,进而实现生物能源植物原料的育种与产业化。新能源产业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

4结论

菏泽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涵盖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LeD产品制造四个领域。其中:生物质能领域,菏泽市采用了国内制造的第一台生物质直燃发电机组,已有多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同时,农村沼气工程全面展开,生物质成型燃料等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项目已进入前期阶段。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确定了8项技术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近期重点突破生物质发电技术及装备,以及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中期实现生物质发电热点联供,生物质制备合成气和乙醇的技术及装备;从远期来看,争取实现能源作物从育种、种植、采收到存储的产业化。

太阳能领域,菏泽市在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业具有一定基础,多个10~15mw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正在建设,舜亦新能源和宇泰光电等一批太阳能电池、电池板及相关组件生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确定了13项技术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近期重点提高太阳能集热器和光伏电站的能效,以及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微网等技术;中期进一步降低光伏电站的运维成本,促进光伏发电的分布式应用;远期则努力实现光伏电站的智能化,并开发高效低成本的薄膜电池。在提高能效和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光伏发电的智能性、灵活性以及与其他能源的互补性。

风能领域,菏泽正在围绕黄河滩区进行风电场建设,并依托巨益新能源、呈祥电气等企业进行风电设备生产。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确定了5项技术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近期,完善风力发电基础构件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中期在完成风能资源评价和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大型和分散式的风电场开发,并通过研发轻量化叶片等提升风能发电设备的寿命和性能。

LeD产品制造领域,菏泽市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具备LeD路灯、外延芯片、显示屏的生产能力以及LeD产品封装技术。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确定了3项技术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近期重点突破LeD与光伏结合的关键技术;在远期则努力实现LeD产品的高效驱动和智能化控制。

近年来,菏泽市新能源产业总体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但结构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突出,制约了经济在高平台上持续快速发展,科学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待进行。该研究成果明确了菏泽新能源产业的建设方向,可有效避免各区县之间的产业趋同恶性竞争,促进同类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公共技术平台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全面推动菏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该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能够为菏泽市科技创新把握大致发展方向,加速创新要素集聚,在探索和把握新时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化高端论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汤倩,金银亮.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