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29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园林绿化可持续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S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32-01

城市是人们生活聚居的场所,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出现了城市化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给环境的建设带来了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园林绿化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来保护城市环境,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强调了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综合考虑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实质以及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仅仅要对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还要通过人工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模拟自然的生态园林,园林绿化可以归结为是通过人为工程实现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加强对园林花、草、树木的管理,实现自然空间的资源合理再生、扩大空间和持续利用。绿色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主要是自然空间,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加强对城市自然空间的维护,其发展规模影响到城市结构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未来。

2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保证城市生态效益的发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衡量生态效益的重要标准。城市园林绿化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可以共享于社会公众,可见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必将引起城市各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重视。

3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城市园林绿地是通过人工作用对城市建设中受到破坏的自然植被等生物多样性进行恢复和挽救,这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对城市自然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互争夺城市空间,城市绿地等生态场所也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呼吁城市建设决策者重视保护绿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绿地是生态平衡的宝库,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保护绿地才能促进生物物种的丰富,营养梯度级增多,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更趋复杂和完善,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双重效益

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城市园林不仅能够优化城市环境,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行业,城市园林建设不仅仅可以优化环境,还可以增加城市的艺术文化建设,为人类生活服务。城市园林建设为人类社会创造环境的同时,还满足了文化、科学、艺术的融合与和谐,同时具备文化审美价值。集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科学于一体的园林建设充分体现人与环境的自然和社会性。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仅重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还要重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水平,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双重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各部门从上到下必须重视城市绿化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努力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耀兴,康文星.对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08(27).

[2]田荣润,张海成,刘冰,等.浅谈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08(8).

[3]田荣润,张海成,刘冰,等.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

[4]张瑞元.论三明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2005(3).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设规划;问题;意义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应当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在我国,城市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城市建设,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的支撑之下,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多少的城市,在建设时,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建设方式是得不偿失的,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频频出现环境问题,如雾霾、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思考,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需要国家的引导,国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从城市建设方面入手,将城市转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体系,打造出一批优秀的生态文明城市。

一、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对这一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尤其是在一些旅游行业的广告中,常常会看到生态文明城市这几个字,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城市叫做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又是什么,下面我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我们要对生态文明进行了解,所谓生态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出现,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生产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它也将人类社会带入了工业时代,工业文明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在工业文明阶段,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生产上,一味追求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不断向自然界攫取资源,工业文明具有一定的弊端,虽然在这个阶段内,人类社会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却是不可逆的,于是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为例,英国伦敦在当时被成为雾都,处于一片灰蒙蒙的色彩之中,也正是因为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于是,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在生态文明下,要求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人类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全面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普遍追求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所建设出来的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极其适应人类居住的区域,在生态文明城市中,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使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高效的利用,使经济得到了科学的发展,使生态社会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属于一举两得的手段。生态文明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模式,如今,各个国家都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几乎每个国家都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列入到了本国的发展目标当中,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开始加快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步伐。

二、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背景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工业文明带来了一系列恶果,在工业文明之下,人们变得愈发贪婪,人们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生态环境进行索取,以此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这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之中,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始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除此之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持续消耗,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急需一种新的文明,来挽救工业文明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生态文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城市建设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我国开始将生态文明城市列入到发展目标当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三、传统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布局不合理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城市布局,在对城市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后,才能开始进行城市建设,但是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布局不合理,在设计城市的布局时,要考虑到多种因素,首先要考虑到建设地的人口和经济结构,其次,要考虑到建设地的自然条件,这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来说分布的城市较少。城市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城市结构常常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各个功能区的布局上,城市布局的不合理,不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对资源的消耗过大

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应用到自然资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问题在于,能否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对资源的消耗量是十分巨大的,社会生产需要消耗掉大量的资源,并且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无疑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此以往,若资源的消耗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可能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

(三)环境污染严重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之中,存在着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在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传统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发展速度,只要能够提高发展速度,即使是牺牲生态环境也无妨,这种发展观念是绝对错误的,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影响之下,城市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牺牲生态环境去换取社会的进步,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最终人类要自食其果,接受大自然的惩罚。

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意义

传统的城市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生态文明城市的出现顺应了时展的需求,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节约资源,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生态文明城市之中,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之中,人们会有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在接受自然资源的同时,人们会对自然环境进行维护,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城市对社会生产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的方式上,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对资源的需求量大,最重要的是,在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生态文明城市的社会生产中融入了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使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率,这能够有效的节约自然资源,使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的落实。

(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在传统的城市之中,第二产业产业占有较大比重,也就是工业是最主要的产业,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在进行工业生产时,需要燃烧矿物燃料,在燃烧矿物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工业废气,这些工业废气会扩散在大气之中,严重影响到了空气质量,酸雨等环境问题与工业废气的排放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工业生产所排放出的废物会流入河流之中,污染水源,给河流中的生物带来生命威胁,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在生态文明城市中,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优化,第二产业的规模将得到控制,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增大,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减少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三)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

在我国的传统城市建设中,付出的资源及环境代价是极其惨痛的,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话,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愈发突出,这使得民生问题开始逐渐凸显,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能够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首先,在生态文明城市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态环境之间,所处的状态都是十分平衡的,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更加满意,有利于幸福感的提升,与此同时,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社会矛盾将会得到重视,相关部门会及时对社会矛盾进行解决,这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解决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自然会得到提升。

(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

环境问题不仅仅我国面临的问题,如今,环境问题早已成为了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世界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有效举措,我国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国际上能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五、生态文明的特点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之前,我们必须对生态文明的特点加以掌握,在此基础上,更好的投身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去。

(一)可持续性

生态文明的首要特点就是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从生态系统出发,实现了自然、社会、经济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将生态系统的可承载能力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告别了落后的社会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目标,而生态文明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和谐性

说到生态文明所具备的和谐性,我想大家都很容易理解,生态文明的和谐性是十分明显的,生态文明将人类与自然界联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部分都会相互影响,人类影响着自然,同时,自然也影响着人类,如此一来,人与自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之间不再是从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是建立起了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也正是生态文明和谐性的体现。

六、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体系研究任何工程建设在开展之前,都需要做好详细的计划,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规划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进行规划时,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对规划进行定位,其次,要明确规划的原则,在此基础之上,要确定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最后,要明确把握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完成这些工作,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一)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定位

规划定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进行规划定位时,要考虑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作出整体定位,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经验,确立城市的发展特色,打造出一流的生态文明城市。第二,要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功能进行定位,人们对不同的生态文明城市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时,要对其功能进行准确定位。第三,要对生态文明城市的产业进行定位,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离开了产业,城市也将难以发展,因此,必须要对产业进行定位,在生态文明城市中,一般以第三产业为主,在第三产业中,包括着很多方面的内容,要依据城市的不同特点,确定其产业类型。第四,要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形象进行定位,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有些生态文明城市,被称为旅游城市,旅游景观就是其形象,以此,要根据城市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形象。

(二)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原则

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时,需要有一定的规划原则,从目前来看,规划原则有四个。首先,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原则,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考虑到环保而不在乎经济的发展,要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建设地的自然条件和承载能力等因素。还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之中,常常忽略了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要注意到这一问题,实现整体性发展。最后,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特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特色,在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建设区域的特点,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将建设区域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灵魂,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在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要时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十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号召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发展。

(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

在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时,要基本建立起一个总体的思路,首先要确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保障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其次,要采取一定的社会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使居民、企业等一同参与到建设之中来,最后,要采取调控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进程。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我们必须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宗海波.探讨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0).

[2]逄晓婷.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12):51-53.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3

——在“双创“动员暨社区管理工作大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举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动员暨社区管理工作大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而及时的会议。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是进一步加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大举措,更是我县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我们建设局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双创”工作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结合我们建设系统实际,认真抓好落实,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创建责任意识

最近,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XX城市建设成为充分体现地方产业优势的轻纺XX之城、充分展示江南水乡特色的水上XX之城、充分拥有优美生态环境的XX之城、充分洋溢历史文化精粹的XX之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是建设XX中心、打造XXX名城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县委提出的“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目标的有力举措。因此,我们将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创建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局系统进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把创建工作列入局系统各单位重要工作日程,采取针对性措施,全面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化规划刚性,突出体现城市个性

搞好城市规划,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是“双创”工作的先导和依据。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中,我们将着重突出城市规划三个环节,一是调整完善规划工作思路,重视城市个性特色。按照XX中心和XX名城定位,立足山水风光、轻纺特色,充实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做好“纺织、山、水”文章,形成城市鲜明个性。二是抓好各项城市功能性规划的编制完善。今年重点完成大小坂湖城市休闲区块规划、瓜渚湖综合开发详细规划、柯北分区规划、县域居住点规划、县城市政设施规划、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等八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加强规划管理,实施规划联席会议制度,体现规划刚性。

三、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今年县委县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城建形象年”主题,并确定实施“百亿城乡统筹双十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城市市政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百亿元。我局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总投资为19.5亿元的群贤西路、青峰路等10条城市道路和9条地块支路建设工程、城区生活污水泵站干管铺装等市政工程、群贤路综合改造等景观工程、古运河二期整治工程和拆迁安置房建设工程,并完成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三馆一广场”建设、内环河整治工程,全面提升城市框架、城市功能、城市景观、城市社区形象。

四、创新城管体制,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管理比城市建设更重要。要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我们将以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四优”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文明执法、依法管理的力度,努力实现“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人居环境。一是进行城管体制改革,对城管队伍进行公开招考、双向选择、末位淘汰,充实城管力量,提高队伍素质。二是以提升人居品位为出发点,完成投资1100万元的湖东路综合改造、3000万元的城区道路维修、650万元的5只垃圾中转站建造、231万元的社区路灯、楼道灯改造,557万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三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对城区河道、道路、桥梁、小区进行重新命名,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四是加大城区交通秩序整治,合理设置城区停车点,完善标志、标线,规范车辆停放秩序,严禁各种货运车入城,取缔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保证道路畅通。五是做深“亮化”文章,对城区高层建筑夜景灯光实施统一设计,同时改造城区大型户外广告灯光,全面提高“亮化”水平。六是抓好环境绿化净化工程,要力争在拆迁城区房屋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建设“城市森林“,新增城区公共绿地70万平方米以上。同时环卫作业采用机械化操作,加大道路洒水、冲洗频率;改革垃圾袋装方式,减少二次污染比率。七是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大力宣传《绍兴县物业管理实施办法》,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积极配合社区搞好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质量。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4

肖来青

[摘要]城市个性表现为城市某些构成要件的专有性或显著性。这些专有性或显著性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城市化浪潮中,就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成熟的城市个性,具有多重性和多元发展的特点。城市个性多元发展,才能形成城市内涵的丰富性和巨大潜能。城市个性如同人类的个性一样,不能仓促“打造”,只能自觉培育与涵养。培育城市个性必须坚持承续与创新的统一。

[关键词]城市个性多重性多元发展生命力与竞争力培育

无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还是在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城市总是处在一个个战略节点上,其作用是支撑和推动性的。而要使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好,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成为必然。在人们普遍具有这种共识并由此产生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可以量化的实力上,更表现在不可量化的个性特色上。

一、城市个性: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也有个性,换言之,一个真正的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一座真正的城市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但是,人也罢,城市也罢,其个性又有鲜明模糊之分。鲜明的个性给人印象深刻,模糊的个性容易使人淡忘。所谓城市的个性,不是指城市与农村的区别点,而是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点。这种区别点不在于城市的细枝末节的不同,而在于城市主要构件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个性鲜明的城市,在主要或重要构件上往往有其独特性(专有性)或显著性。而正是这种“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最”的东西,形成了城市无穷的魅力和赖以恒久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向往和憧憬一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物质和文化的独特个性所吸引。在巴黎,我们时时为其高雅浪漫的拉丁气息的个性风格所陶醉;在罗马的黄昏,目睹台伯河的静静流淌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废墟,我们为其载满历史苍茫感的个性风格而感动;在威尼斯,你处处可以呼吸到刚朵拉小舟挟着亚德里亚腥海风扑面而来的热情;在维也纳,一草一木都洋溢着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华章。就国内来说,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时尚、西安的古朴、苏州的精致,千百年来,魅力永存。

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特色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也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就全局而言,城市走个性化发展之路,才能形成城市间的相互协作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城市的个性愈鲜明,其对周边城市的协作互补作用便愈强,也就愈容易产生出个性化的经济和个性化的人文,而它们又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城市的个性。但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看到与这种认识相反的现象,这就是多年以来我国一些城市一直存在的盲目模仿的通病:城市的规划建设不是在城市的个性特色上做文章,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追求最大的广场、机场、剧院和超高建筑。这种情形正如一位专家的比喻:一个中小城市建一个特大的广场或剧院,就象一个打着赤脚的农民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一样怪难看的。一些大城市,过分追求建筑的华丽的气派,结果就象俗气十足、打扮妖艳的贵妇。城市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丧失殆尽,城市的个性特征一天天从人们的心目中淡化和消失,城市的生命力与竞

争力就彻底葬送在盲目效仿中。这绝非发表危言耸听或自惭形秽的言辞。中国城市“同质化”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国内外专家的普遍看法。德国建筑学会会长汉派尔在看过中国的城市建筑之后,感慨万千:“现在我驾车从北京向内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哪里?我可能是在迈阿密、新加坡或在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一个样,没有各自的特殊的个性,只有从写的字上我才能看出是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好的未来。我到过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地发展中一步步失去自我。”①汉派尔的这番话,应当成为我们的警策。

二、城市个性的多重性与多元发展

有一位文学家在论述人物性格时说过,成熟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重性的,并多元化发展着。跟成熟的人物一样,成熟的城市,其个性特征也大都表现为多重性和多元化发展。人们总有这样的经验:成熟的城市个性鲜明、强烈、丰富、稳定。这其中的“丰富”二字,即指城市个性具有多重性或多元性特征。就是说,一座城市,可以同时在空间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等诸方面具有自己突出或独特的个性特征。以位于湖南西部的怀化市为例,从地理风貌上讲,它是山水城市,以此区别于高原城市、沙漠城市、滨海城市等;从产业或资源优势上看,它又是稻城(杂交水稻的故乡)和桔柚之都(冰粮柑的发源地),以区别于花城、煤城、瓷都、药都、服装之都、丝绸之都、水晶之都、玩具之都等;从文化特色上看,它又是稻作文化之乡,以此区别于游牧文化、边贸文化、古都文化等;从艺术方面讲,它还是傩戏之乡,以此区别于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花鼓戏之乡等地域艺术。对于城市的个性,还可以从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在一定区域的功能上,区分为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旅游休闲城市等;而至于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更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至于生态城市、信息城市、学习城市、法治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都不属城市个性的类别,而是每座城市都应力求实现的目标。

城市个性的多重性或多元化发展,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又为城市自身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在城市多重或多元个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长期的互动和互补中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这种组合本身又是一种特定的(或个性化的)、稳定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城市的任何一种个性特征都更为稳健,它们更不容易因外部影响或冲击而消逝。相反,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特别是凭籍某一产业形成单一个性的城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时兴时衰,波动很大,有的甚至一厥不振。当然,同一城市的多重个性,不一定具有同等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城市个性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常常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此时某一个性更受市场青睐,彼时另一个性更具市场诱惑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它是人们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然,也是市场竞争规律使然。个性多元化发展的城市,由于“元”与“元”之间有相互弥补和相互牵动的作用,就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应当说,丰富的城市个性,就是丰富的城市资源。或者说,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个性是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常常忽视个性的多元化发展,而取个性单一化之道,虽然有时也产生了风暴般的轰动效应,但总难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怪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除了某些领导者决策草率之外,恐怕还有知识缺乏的原因。我们常常从媒体或会议上看到一些城市围绕一座城市的个性在争论:你说这是它的个性,他说那是它的个性。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出现这种争论,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城市个性的多重性。

城市个性多元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城市自身的稳定发展上,还在于它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人们常常看到,个性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不仅对城市内部的凝聚力要远远大于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也要远远大于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这期间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个性多元就是资源多元、能量多元、优势多元,因而它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自然就是集合式的了。而“集合”的巨大效力不仅因为量的增加,还因为能的良性互动。与此相反,个性单一就是资源单一,能量单一、优势单一,当然,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之有限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张扬城市个性的鲜明性、强烈性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张扬城市个性的丰富性、多元性。一座城市,只有当它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时,才能更具影响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承续与创新结合,培育城市个性

鲜明而丰富的城市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地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因由。中外历史证明,现代工商业城市,起源于传统的商业城镇,即农业时代的城镇。在农业时代,城市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历史的积累过程。它没有预设的发展目标,没有政府的强制推进(政治性、军事性城市除外),只有因“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个性化特点。就是说,农业时代的城市个性是“自然”发育而成。目前,世界范围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乎都是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晶。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时代,因而中国的城市个性基本上属于自然发育而成,许多城市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经济”的烙印。工业时代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巨大的工业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需依托城市条件,资源集聚和高效率生产又使工业城市“像闪电般迅速成长起来”,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化”时期。因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个性,在这一阶段演化为城市的同质化发展,城市出现了惊人的相似。用工业化的思维建设和发展城市,城市由“自然”的演进过程变成了“快速”生产的过程,由“个性化的成长”变为“共性化的制造”。所以,我们看到:工业时代的城市较少个性,即便有个性也多属急功近利“打造”而成(如同制造机器)。由于它缺乏本土的历史与文化根基,城市个性非常脆弱,常常一夜之间就消失掉,寻不回。信息革命的出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于时间短,尚无明显的结果。但信息革命揭示出的一些深刻变化,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的高度密集,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城市的运行加速,城市科技化、现代化成为必然;同时信息的快速交流,又促使城市发展走兼容并蓄之路;而信息化又让人们产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想见,现代城市一方面要在兼容并蓄中走向现代化,一方面又要发掘和展示自身的个性,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就是说,信息时代的城市,将在兼容并蓄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曲折上升的,人们的认识无不如此。许多人会把兼容并蓄“简化”为仿造甚至“克隆”。因为这样省事得多(信息化为克隆创造了件)。然而,克隆的随意性,意味着克隆自身的贬值。既不要克隆别人,又要避免被人克隆,这才是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启示。据此启示,笔者认为,城市个性的发展,必须既保持自身历史文化传承(不易被人克隆),又要大胆拓展和创新。即是说,城市个性既不能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又不能仓促“打造”,而只能积极地培育。克隆技术虽然发展很快,据说已经达到克隆人的先进程度,但是,它能克隆人的肉身,却无法克隆人的文化内涵。在高科技时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筑也许能够被克隆,但含有鲜明深厚的地域精神文化的城市个性却永远无法被克隆。(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此论及城市个性发展时,力求避免使用“打造”、“铸造”、“塑造”之类的词语,而使用“培育”一词。)其实,真正的城市个性都是无法克隆的。因为它是城市物质载体与历史文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过去和现在时光的高度浓缩。这样的城市个性只能是培育和涵养而成。

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拼弃盲目克隆的陋习。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千城一面”尴尬的出现。有些城市不是根据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本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人为地过度开发建设,大事铺张和奢靡浪费。不是以尊重和保障市民的生活发展权利为前提,而是满足于表面上轰轰烈烈,结果变成脱离社会发展现实的短期行为。城市建设不是在特色和个性上做文章,而是在“大”与“高”上相互攀比。

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注重维护好历史传承。城市的内在支撑点主要在于其特殊的环境,离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城市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推倒了很多含有特殊文化遗产的古迹,这也无形中毁掉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我们应当记住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彭守仁老先生的那句话:“城市发展应该从过去的历史中走来,城市是各代历史的展现,有过去现在而且相互包容的对比。”②

培育城市个性,还必须注意从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的结合上拓展和创新。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处理好城市个性的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城市这个有机体和人一样,真正的风貌在于内在素质的反映,浓装艳抹与事无补,只能进一步揭示自身的内心世界。”③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在一个民族风情极浓郁的城市,要建造清一色的欧式建筑,且要让满街身着民族服装的同胞,去跳西方舞蹈,那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吗?所以说,城市个性的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应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城市个性不是孤立地表现在外在的物质载体上,而是更内在地表现在城市的人文内涵中。实践和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城市个性,才能赋予城市各种外在物质载体以内在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这样的城市个性,愈是渊源流长,其城市的内在生命力与竞争力愈加持久和强烈。通过它,不仅可以看一个城市的容貌和神韵,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底蕴和历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城市个性,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创造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二是要处理好承续与创新的关系。在城市个性这个系统中,承续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承续,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没有了城市的未来和希望。没有个性化的承续和创新,也就是没有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们说城市个性要保持历史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把历史的东西,不分精芜,全盘托出,而是要在承续中扬弃,在承续和扬弃中拓展与创新。优良的城市个性是承续与创新的统一。仍以怀化为例,稻作文化是这座山城的个性之一。其根基蕴含于当地旧时盛行的巫傩文化之中,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稻谷崇拜。但是,当今怀化人民弘扬的却是它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袁隆平精神为内核的现代稻作文化品性。这一城市个性,既有历史的承传性,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既有深厚的根基,又有盎然的生机。假如有人要在这座新兴城市,全盘搬出巫傩文化,大街小巷尽是道士巫婆作法,那么,它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吗?所以,我们在强调承续城市个性的时候,并不排斥对现代先进文化的吸收,否则,这种城市个性就会变成封闭僵化的古董。应当说,一座城市的个性,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和未来的。因此,既要重传承,又要重创新。

注释:

① 《城市导报》2001年12月4日第4版,转引自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② 《池洲日报•九华周刊》2004.1.30

③金经元《译序》,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页。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怀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5

【关键字】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城镇规划;原则

1生态文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镇规划

生态文明是特别重要的传统工业文明的文明成就,深刻的反思,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这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人类的长远发展为重点的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包括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也是人类和社会环境,和谐的关系。一方面,生态城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关键。

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在建设生态城市,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建设生态城市,你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的人口在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生态系统的核心,其价值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时,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生态意识,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的发展,建立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可见,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的动态规划。因此,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网络必须考虑使用该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治疗的整体生态城市链接的元素,必须是进入体内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如使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统计,建模,和生态过程,生态工程和其他必要的技术手段,全面规划协调,必须把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层面,不同的地域空间规划结合总体思路研究和联合倡议,努力让“全球思维,本地行动”的基础上,重点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确定的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周期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目标或结果。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经验

2.1近年来,上海、天津、哈尔滨、张家港、扬州、绍兴、成都、秦皇岛、唐山、长沙等大、中、小型城市都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总体来看,有关生态城市及其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无论从规划的理论认识、成果的科学性还是实施的有效性,仍然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在: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

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生态城市缺少一个适合它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在“生态城市”的理解和定位是不准确的不够,使得在整个规划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规范性;

第二,不同地区,城市的规划部门,实施不同部门的部门管理,建设和管理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林业部,农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也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不能与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既包含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方方面面,又包括大、中、小型城市以及生态县、生态省、生态市等不同的区域。编制规划最终的目的是执行,而执行的效果如何,则需要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衡量。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由于对新思想观念、新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生态城市规划一般都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使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虽然有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但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此外,由于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较新的规划类别和概念,广大公众更是比较陌生,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缺少了规划主体的参与,一方面造成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公众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造成生态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

2.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2)采用综合集成的分析方法

3)统筹兼顾,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

3.1思想观念保障

生态城市的规划,实施,以科学发展,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规划理念,以单纯的经济增长前景,改变的速度和质量并重的理念发展;要专注于追求物质财富的概念,到追求生态财富观;要高能源消耗,低输出成一个高科技的生产和消费概念,高产量生产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消费者的态度;静从以前重点城市的形象美,进一追求的动态生态美。

3.2制度体制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任然需要国家的制度体制来保障,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施,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变革,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颁布金融,银行,税务,工业和消费等方面的制度,如回收废料回收公司税收减免,贷款等优惠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税奖励,优惠贷款和财政激励政策,鼓励节约资源,引导绿色消费,调节利益分配,抑制生态破坏,鼓励创新和改革,促进生态文化,规范和谐。

3.3科技人才保障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中,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最显著的标志,是基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上的。此外,城市生态效率,而且还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着眼于技术创新,还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上。围绕重点领域,加快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基础,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清洁产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工程和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生态城市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环节的关键技术,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资源浪费,生态安全建设,开展专项研究,组织科技示范,并加强相关技术的推广。

3.4资金政策支持

资金政策是确保有效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统筹使用预算资金,专项资金,用于环境的保护和补贴,城市建设,水利,土壤侵蚀,生态公益林补贴和其他专项资金的使用,并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建设项目重点倾斜,统筹安排,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结语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城市的生态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6

10月8日下午,全市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提升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持常态长效,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质量,努力建设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市委书记李国胜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摆向阳主持,市委副书记吴祖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树群出席。

市领导张家明、王全周、楚耀华、牛亚东、罗军、王金启、王玉娟、刘彦华、岳爱云、李建仓、曹月坤、王清辰出席会议。

李国胜指出

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新时代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文明城市创建是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是塑造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一项举措,进一步锚定目标、善作善成、久久为功,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转变,让新时代的商丘更加文明、更加出彩。

李国胜强调

要把握关键。要坚持结果导向,找准方式方法、抓好重点关键,全力以赴朝着目标奔、朝着任务赶,锲而不舍地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文明城市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坚持政治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扛牢责任、有序推进。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双提升。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盯市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攻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文明城市建设融合起来、贯穿始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文明城市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坚持全民参与,积极主动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大力营造“文明城市、从我做起”“城市文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要坚持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理、依规创建,常态化宣传实施《商丘市民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力倡导践行《商丘市民文明公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大力实施网格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广泛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院等“微创建”活动,解决好基层治理的“小问题”“老问题”。要突出绿化重点、绿地管理,狠抓整改落实,持续巩固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确保我市园林城复查工作顺利通过。

李国胜强调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7

一、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认识和把握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强化现场办公,提高组织领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大对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有力推动创建工作逐步深入开展。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责任目标管理体系。科学的目标管理是确保创建成功的前提。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与“十二五”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宏观管理。要结合我市实际,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创建规划》,科学制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任务分解表》和具体的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重点任务、工作目标、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落实到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实施责任制推动,做到任务具体,责任到位,确保创建任务一件一件完成,一项一项达标。要集中时间和精力,采取突击战、攻坚战,切忌“马拉松”式创建。

三、建立严格规范的督导考核体系。加强对创建过程的督导与考核是确保创建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探索与保持“三办合一”(优化办、创建办、目标办)的督导方式,逐步完善工作方法,督促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周、月份、季度检查通报制度,加强动态管理,不定期地组织各种督促检查活动,包括组织新闻媒体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创建工作进行视察,组织区、办事处、社区之间互查互评,及时掌握创建进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成果,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纳入干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地激励机制。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城市魅力;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09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随着大范围的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可喜现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雷同化趋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人们已认识到“文化化”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虽然城市化这一概念指明了城市各方面的建设由传统及次传统趋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及目标,但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其“文化化”也必须凸现出来,否则,所谓城市化也就没有了根基。文化学者钱穆曾这样说过:“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以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②这一论断从历时性的角度指出了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所在。显然,文化对于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理念、性格和气质所表现的城市生命力所在。

一、城市文化的唯物史观释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无疑属于城市文化深层次的物质性基缘。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对此要说明两点,其一,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笔者仅是以此来框括本文;其二,所谓“具体与直接的显现”是指物质和精神两个范畴,这种显现是具象而非意象。

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至少包括意识形态的因素(理论)和社会心理的因素(民俗)。但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显现归纳为城市文化的内涵或动态文化,那么这种显现在根本上就构成了城市的理念。

城市理念是城市文化最本质的反映,这一点并不抽象,所谓反映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直接外化为城市管理的职能组织和领导作为、城市整体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成果、市民的文化倾向和人文素质,甚至外化为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城市理念的形成也受城市社会心理的影响,有着对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的继承。但同时,随着城市理念的形成,其也制约着城市传统中的糟粕并创造着新的文化元素。当然,这与城市的开放度、包容度有关。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曾这样表述:“城市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剧场。这说明,无论是剧场的设计还是社会行为的演绎,均离不开城市理念的导引。”②如果说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那么城市理念就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理念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但表现出的却是具体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城市理念不仅充溢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也活跃着新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前者在于传承,后者则在于创造。而就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在延续着城市的人文传统,而新生文化生态无疑在大张旗鼓地呼唤商业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理念中包括了传统与维新两种价值观,看似互不相融,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讲,也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意味,新陈代谢是其规律。更何况,在当今城市及城市文化的评估体系中,商业文化作为重要机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果一味地单边推崇经济效益产出而不顾文化生态的平衡,必定会使商业文化形而上学甚至异化,如此将严重破坏城市原生态的文化价值。另外,城市理念必须剔除小生产意识的价值观。从动态文化的角度讲,城市理念中的小生产价值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反动,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起导引作用时的“短期行为”及“短期效益”,而忽略了城市永恒价值的传承和创造。

城市理念直接铸造着城市性格。城市性格即城市市民思维及其生活方式的人文特点,也就是说,城市性格蕴涵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其反映的当然是城市文化及其理念。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改造中,城市性格无疑已成为城市异质的典型区别,譬如北京之厚重的国都气质,上海之艺术的小资情调,温州之经济的商贾色彩和天津之实用的平民情结等。我们一般把成都看成是休闲的城市,把深圳看成匆忙的城市等,实际上就是在述说着城市异质的性格特征。

城市文化的物质范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城市的规划与建筑,我们也可以把城市文化的这种物质显现看作是城市文化的外延,或称静态文化。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任何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史,在不同时期所营造并留存下来的标志性建筑及特色建筑,就凝固为历史,也即人们所认为的“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或许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看成是诗歌、音乐或纪念碑,但我们从中所解读到的,仍然是特定城市的特定文化,所以说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静态凝固或历史积淀并不为过。如近代历史上的北京,其方方正正的庄严建筑表现了大一统的皇家封建文化,上海唯美的欧式建筑表现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洋径浜”文化,而天津沿海河遍地广施的民居则表现了市井的平民文化等。另外,城市规划同样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倾向,如华盛顿的城市规划以国会山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以象征民主;而伦敦的城市规划则是以代表神权的西敏寺、代表王权的白金汉宫和代表民权的国会大厦等三处为中心延伸而成,以此表示伦敦乃至英国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也是城市建筑的魂魄,因为城市的发展过程一定伴随着城市文化的产生、传播、积淀及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而这些肯定会在城市的建筑中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构成了特定城市表现在外的文化特色。而这种由城市建筑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是其地域文化与其实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从而形成为城市的静态文化现象。这说明,文化是塑造城市建筑特色的主要依据,著名建筑学家阿尔居曾说,城市建筑的“特色是生活的反映,是文化的积淀,甚至是民族的凝结”。在此还应指出,城市文化不仅以静态形式积淀于城市建筑之中,同时城市建筑反过来还会对城市市民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或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影响着城市理念的铸造乃至城市性格和情操的陶冶并培育着城市的亲和力、创造力及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今经济竞争愈趋激烈的时代,一个有着反映特色文化的建筑的城市,至少会在旅游业中显示出其文化旅游的价值和竞争力,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和江南的周庄古镇群。也许当今旅游业正悄然形成由自然旅游向文化旅游转移的特点,正是搭了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性格及其所蕴涵的城市文化这趟车。

二、城市文化的历时性延续与共时性创新

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申和弘扬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这两个主题。所谓延续证明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而所谓创新意味着城市文化在当代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不可否认,由于经济、传媒及消费的日趋发达和社会化,致使城市正在走向雷同,如雷同的城市文化传播形式、雷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雷同的城市商业环境等。这正如人们所说,走在天津的滨江道就等同于走在北京的王府井,那种热火朝天的商业表象掩盖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但也正是由于此,才在客观上迫使特定城市不得不去挖掘自己原生的文化生态,并加以保护,这包括整理和传播其已被埋没了的动态文化现象以及修复和重建被遗忘了的静态文化形态。同时,城市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中,在主观上也不得不去观照并重视新生文化生态并对此加以吸收和创造,这其中包括了城市理念形态的更新和城市建筑状态的创新。

一般来说,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城市创造并积累着物质财富。但不能否认的是,城市同样是文化的中心,也在创造、积累并延续着人文财富。任何城市都有着其文化特色,积淀下来,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的生命力,不仅仅指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而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构成的城市文脉才能说明城市的厚重感。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已成为主题的必然趋势之时,城市文化的延续也成为当务之急。当今在我国兴起的城市建设中,其走向正在趋同,同样的商务高楼,同样的世纪大道,同样的中心广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CBD开发与建设,致使城市正在悄然形成“城市空心化”。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空间生活模式被打破,原生的文化生态也势必会受到冲击。文化传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联结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看作是一种具生命状态的现象,那么,城市文脉就是遗传密码,其始终贯穿于新与旧的交替之间。正如鲁迅在评价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所说:“旧形式是采取,又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联系。”③其实,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才能使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城市性格乃至整个城市更具生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城市因雷同的建筑而趋同已成为事实的话,那么,以城市文脉的延续为标志的城市文化的传承,才能展现出特定城市的特有魅力。特别指出的是,在如今大兴土木的中国城市改造中,必须重新评估老城区的文化价值,或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老城中极具文化价值的静态文化形态加以重点保护,已成为城市文化及其传统得以延续下去的必由之路之一。”④这不仅涉及其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记忆”,因为城市中某些原生态的文化因素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记忆”在静态的文化形态之中,在这种“记忆”中,城市文化中被积淀的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从而使得城市在变,而特色依然。

当然,城市文化是随其历史而演进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城市文化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映,生活在变化,文化当然也更新。随着城市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传播方式的丰富,文化本身也必然会衍生新的因素,所谓先进文化也就在其中了。谈到先进文化当然离不开创造,也即城市文化需要延续,更需要创新。不过,城市文化的创新应以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为基点,并以开拓城市未来发展为原则,目的是使城市具有永恒的价值。也许当今城市的文化创新是受了经济动力的驱使,反过来看,城市文化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对此,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早有预言:“在新世纪,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其对地方整体经济具有乘数效益,将使城市发展大受裨益。”⑤不可否认,当文化与经济联结在一起时,文化也就有了浓厚的商业消费色彩,而城市文化的创新当然也就包含商业因素。从主观上说,我国的一些中心大城市能否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商业文化已然构成重要指标;而从客观上看,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扩张力同样也离不开商业文化的创造与弘扬。以深圳为例,在倪鹏飞所著《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no.1》中,其调查数据显示:“深圳的整体竞争力位列亚洲前三,而其文化竞争力也名居前列。”⑥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无疑是源于其极具现代经济文明色彩的商业文化元素与氛围。

还应指出,城市文化的创新同样也表现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上,这绝不是说大厦越高越能说明城市文化的创新性,而是指城市的空间设计、建筑风格是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维,是否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是否顾及了人性化的目标,是否演绎了城市性格以及是否承载了先进的文化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在创新中注重原生文化生态的传承,又在延续中创造新生文化生态元素。

三、城市文化是彰显城市魅力的依托

从根本上说,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化的特色,即使是城市唯美的建筑和精致的景观,其实也是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因为,城市是形象了的文化。

从逻辑上看,谈到城市文化与城市魅力,就势必会涉及城市的竞争力,这是指城市文化是城市魅力的资本,当然,资本是一个经济范畴,从这个角度讲,城市魅力实际所显示的是城市文化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产出就形成了城市的竞争力。在城市的竞争力中其文化资本价值并不是唯一因素,其中还包括教育、人才、环境等其他资本价值因素,但是文化资本价值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当代乃至未来城市的竞争,在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而在本质上确实是文化的竞争。

那么,如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呢?当然是增强城市的魅力,而城市魅力的增强就在于城市文化价值的突出显现,尤其是在城市趋同的今天,这一点已成为必须。一个城市在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势,归根结底就要看其文化无论在动态上还是静态上,是否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风格与文化理念。

在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目前我国的城市改造中,更多的是注重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确实是旧貌换了新颜,但又有多少包含着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呢?其实用性与短期性由此可见一斑。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从表面看似乎是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失误,但其深层根源却是城市理念在导引上的失落。

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是在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基础上而形成的,也可以说这实际上是城市的软环境,所谓城市的魅力及其吸引力就是从此而产生的。托夫勒就曾这样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向哪里转移。”⑦这说明,无论是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城市魅力已然成为输赢的关键筹码,而城市魅力所展现的其实就是城市文化。

注释

①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2年,第131页。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④汪寿松:《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⑤[美]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44页。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9

城市,既是人类社会形成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的面貌是一个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最直观的反映,城市所表现出来的色彩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也以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渐渐引起关注。

关键词:

城市色彩;历史文化;市民心理

一、城市色彩设计的内涵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小城市迅速崛起,城市开始不断扩大,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着城市化加深,城市中的多样文化也逐渐流失。但是,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它的语言,而在城市文化中最直观的代表应该就属城市色彩了。城市色彩,是由城市所有空间中物体部分的色彩累积而成的。其中包括,大地、石头、植物、河流、建筑、交通、广告等自然环境颜色和人文环境颜色。同时,由于光的折射原理,还会产生颜色被周围环境影响的情况,物体本身固有的颜色,会因为制作的材料、肌理、受光程度、反光程度而产生不同的环境色。所以,城市颜色还可以分物体单色和视觉影响色。同样的白色,依山而建、依海而建、依林而建,或是独立存在,它的视觉效果颜色变化是大不相同的。对于城市色彩的运用更取决于它的特点:

(一)文化性。城市色彩通过建筑、道路、灯光、户外广告等构成了城市丰富的色彩搭配,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比如以橙黄色系与橙红色系为主色调的罗马老城,显示了她不朽的尊荣和雍容华贵。极大地保留了历史遗留的文化色彩,为后人默默地诉说着罗马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如图1)。

(二)整体性。对于城市而言,标志性的符号与植物相互搭配、呼应,形成特有的记忆组合,这样的记忆组合不论是放大或是缩小,其均为一个系列、一个整体,而城市中的颜色也是如此。城市颜色的搭配与运用能更好地反映该城市的文化与魅力。如法国巴黎,因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常年阴雨,极少见阳光,在城市颜色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物全部被刷成奶酪黄与深灰的建筑墙体与屋顶。因此,奶酪黄与深灰便成了巴黎的标志色彩,人们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样的简单明确、整齐划一的搭配便会得知自己是身在巴黎。

(三)公共性。公共性也就是城市色彩的公共价值和可识别性。在城市空间中可以通过色彩,简洁明了地看出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俗易懂又显而易见,不论是男女老少都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同时也加强了城市的艺术氛围与文化代入感。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紫禁城,为了表现出皇家的风范与威严,其顶部用黄色琉璃瓦,墙为朱红色,颜色跳跃鲜亮,彰显了皇家的雍容华贵。而普通百姓的房屋则为一律的青灰色,这也是为了表示当时的权力集中制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四)持久性。当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色彩当中,并且与城市的整体色彩氛围统一和谐时,那这个专属这座城市的色彩就在建筑上得以长久的传承与延续。比如:北京,在2000年定下了古旧建筑以灰色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因而,当我们想到北京时,第一时间便会想到青灰色的老胡同与四合院。

(五)多样性。简•雅各布斯说过:“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而城市色彩中的结构也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涉及到城市的经济、环境,还有大众的审美和表现色彩的材质、灯光、技术等不同的排列组合,所以,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城市的色彩效果。综上所述,城市色彩设计不仅展现了城市特色,而且也传达了城市的文化精神。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城市的色彩,它向我们诉说它的底蕴,因为每座城市的故事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当用颜色来表现时也是独一无二的。当城市色彩真正能体现出城市的内涵,那么这座城市是不朽的,也是这座城市文化得以传承的最佳表现。

二、社会文化心理分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城市的面貌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居民生活质量和地域文化传统最直接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促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而在如此高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缺乏对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由于我国在城市色彩上滞留时间过长,研究水平不高,导致中国的城市色彩越发没有特色,越发同一化。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科学依据,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同时,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色彩越发重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发展城市,是一个保证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也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以,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色彩上,就是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治理、提高环境质量的需要。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互联网、数码电子、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共同交流沟通更加方便了,但是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界限却正在逐渐削弱。在日益高涨的保护环境的呼声中,人们渐渐意识到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城市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密切相关。城市色彩强烈的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建设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理。如何通过城市色彩来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在今天全球城市化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从学术角度来看,中国对于城市色彩发展的长期忽视,导致了中国缺乏该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使中国与国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在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对城市色彩有较早的意识。以日本为例,在1918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硬件环境(交通、公共卫生、空气环保)进行管理;1968年出台的《新城市规划》,其主旨在于创建一个“可居住、可工作的城市”;1992年日本又颁布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由此可见国外对城市色彩和规划的重视。因此,建立一套可供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色彩进行控制和设计的理论及操控体系,对于弥补我国色彩景观研究领域的空白、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城市色彩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也可以防止“色彩污染”。“色彩污染”是城市化进程深化的产物,是由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出现的。“色彩污染”是指在城市中,由于颜色运用不当而对人们的心理、生理和城市景观造成的不良影响。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高品质要求意识也在逐渐形成。因此,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具有和谐统一、美丽宜人、且能够恰当反应地方文化和传统的良好城市景观。

三、南京城市色彩设计与市民文化心理需求分析

由于现今城市高速发展,而本该丰富是多样的城市色彩也越来越趋于雷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时代特点的城市,更应该在城市色彩表现中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强烈的代表性。从地理位置来看,南京的特点应该是“虎踞龙盘,山、水、城、林”式的江南园林,更是山水丰富的风水宝地。而走在南京城中,不仅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雪松,还能够看到遮蔽天空的大梧桐。所以大面积的绿色也是南京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色彩(如图5)。从历史来看,民国时期南京的建筑风格曾受到西方影响,大多以石料、木料建造,给人以淡雅、朴实、肃穆的感受;同时,青灰白的色彩风格也表现出南京含蓄、古朴的性格特点。从民族艺术来看,每逢节假日便可看到丰富多样的秦淮灯彩,生动艳丽的七彩南京泥人。而南京的云锦,配色富丽明快,主调鲜明强烈,具有一种庄重、典雅、轩昂的气势;青、大红、黄、墨绿、深蓝、白、黑之间搭配得和谐秀丽,浓而不重,重而不艳,繁而不乱。这样的配色手法与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配色是一脉相传的。不仅如此,云锦还使用了大量的金银线,用在花纹边上,既调和统一了全局色彩,还使整个作品增添了富丽堂皇的绚丽气息,更加赏心悦目,这也是云锦特有的艺术特色。对于南京城市的色彩设计,不仅需要自然、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承,更需要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的色彩认同。有些专家认为,在南京古代文化中,明代的历史文化规模宏大,不可忽视,底蕴之深厚令人惊叹。明代历史文化的代表一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明孝陵,二是明城墙,三是明故宫,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要数明故宫了,它虽规模宏大,但其中的布局之严谨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因此,他们认为,南京城市颜色的选择应是暖黄色为主。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南京民国时代的文化才是南京历史上最具特点的。其代表一是总统府,二是中山陵,三是大量的民国建筑遗址。所以,南京的颜色应是浅灰色调,这样不仅传承了当时中西结合的文化和复古风格,而且也是民族与西方建筑结合的不同韵味。另外还有不同观点,因南京的空间特点是“山、水、城、林”,所以,南京的颜色应是浅绿色的。当然也有很多民众认为,能给人们优美、悦目和舒适感受的色彩,才是最好的城市色彩。还有的人认为,因平时自己的工作复杂烦躁,需要一些亮色,所以觉得南京应选择黄色;也有人认为,太花俏的南京并不好看,乳白或浅灰更显得干净整洁;甚至有人认为,砖红色更能显出南京的庄重与璀璨。当综合大众对南京的城市印象和深入研究南京城市特点及文化底蕴后,可以发现这些色彩都处于暖色调的范畴。但是,作为一个老城,南京的城市活力色彩就稍逊一筹。因此,在主色调中加一点明亮的颜色,这样可以增加南京城市的明快、活力和动感。由此也可看出,城市色彩的设计应该来源于市民文化心理的定位。

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南京凝结的城市意向中包含丰富的人文信息。意向是社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南京的建筑群落和历史文化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不论是民国时期留下的浅灰色系石材建筑,还是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覆盖,都可以得出南京城市的基本颜色。这不但展示了南京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南京的文化传统,凝聚着南京市民内心深厚的家园情结。

四、结语

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的经济中心;不仅要保护好本身的历史风貌,更要让城市具有现代感,体现出南京的儒雅与活力。与此同时也要强调城市个性的差异,尊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期待。可以实行“公民参与”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仅具有全民参与的代入感,而且更有利于了解市民心中的期待,指导城市努力的方向,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南京越发展越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参考文献:

[1]梁晶,贺瑞珂,周玲.基于地域文化的南京城市意象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5,(03):25-27.

[2]宋立新.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城市文明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人文和谐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27-02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2年底城镇化达到了52.6%,也就意味着中国已经有几亿人从农村到了城市。然而,中国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城镇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城镇化片面追求城镇化的速度,而忽视城镇化的内在质量和生态环境,从而引发了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与资源问题。现今,摆在中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面前的最大难题,是人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以生态危机为本质的危机。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则明确阐述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因此,中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必须尊重生态与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盲目性建设和求量不求质的粗放型建设,必须走“生态文明型、环境友好型”道路,即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探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一、生态文明对城镇化的指导意义

城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力,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取得很大成就同时也会造成许多问题,人类必须对城镇化的负面效应加以限制,这需要正确的理论方法加以指导,需要生态文明的全局性、可持续性作为发展的导向。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范围内。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用全面、长远的眼光部署城镇化。政府推进城镇化需要着眼于全局,从整体上筹划安排,整体规划人口、资源与环境,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达到各自功能和整体功能最优,使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在时间、功能、发展速度上交互促进和协同完善。改变以往单纯的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简单地以GDp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标准,狭隘的、盲目的追求发展速度等粗放性发展方式。

在城乡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大城市要发挥辐射和传导作用,增强城市与农村的产业交流,打造城乡一体的工业农业相结合的产业系统,以此带动周围城镇产业发展。并且城市的发展要综合导,城市宜居性、循环型、美观性、舒适性、低碳性和可持续性等其他方面,生态文明整体观对解决城镇化偏向发展、不平衡发展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乡镇的建设中,要注重区域间的广泛协调性,包括在人口、用地、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环境与职能、以及政策区域发展协调等。例如在建设农村合作社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历史、产业和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选取既适易于人类居住和发展又不破坏环境的地址进行建设,全面把握乡镇城镇化的正确方向。

第二,随着城镇化不断的发展,城市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工业化学需氧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增长0.48%和0.44%。致使城市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城镇化的推进导致大量乡村居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在生活和生产上给城市造成污水、垃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增长量。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侵占了大量的绿地和植被,致使温室气体和各种有害气体无法被吸收、过滤,土地黏着力下降、城市失去遮挡沙尘的屏障,沙尘天气与水土污染越来越严重。

因此,生态文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节能降耗的新型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生活。

二、以生态文明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我国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以土地财政为主要驱动力的,这种以地为主的城镇化降低了城镇人口、资源和产业的密度与联系,导致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镇经济缺乏自生能力等众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病症”。未来要全面、和谐的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倡导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利用生态文明技术的科技创新刺激经济增长点,并且对城市现有的工业系统进行绿色改造。

生态文明产业是指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生态文明产业能够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降低工业与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和有害气体,改善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可以预见,生态文明用品将在未来的市场上成为主流产品,例如,清洁燃料取代汽油和柴油、可降解的分子材料取代塑料制品、太阳能和核能逐渐取代化石燃料等等,而生态文明产业将改变现今的生产方式甚至逐渐取代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产业,我国政府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采取综合手段对生态文明产业的发展予以鼓励和支持。第一步,国家要将发展生态文明产业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对发展生态文明产业以文件或者政策的形势加以规定,将其列为今后城镇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督促和监督地方对生态文明产业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并且配合各种文化媒介对生态文明产业进行传播和宣传,造成舆论影响,教育民间大众和政府官员对生态文明产业予以重视和支持;第二步,在财政政策上,政府首先要引领和加大对生态文明产业的投资力度,建立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对环保投资的投入产出和成本核算机制,利用财政拨款、金融政策和发展民间资本市场等各种经济手段,为生态文明产业注入资金,并且加速地方的产业结构向生态文明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其次,国家要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粗放经营的企业利用财政政策限产,制定高税率税种促其淡出市场。再者,要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规范,对超出额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收取增值税,而对促进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的公司、企业以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贴息等各种措施给予施援。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城镇化完善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甚至全球各个地区的气候都逐渐变暖,并可能已达到临界点,而超过这一临界点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变化,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将会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张,工厂排放了过多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

中国的城镇化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对过程中工厂排放的气体量加以规范,必须尽快构建并且完善碳交易市场,这对缓解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空气污染趋势日益严重的现象,解决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雾霾天气也尤为重要。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市场化,企业为使排放成本最低则会主动减排,这可以使企业被动接受政策转变为主动响应政策,有利于促进企业对减排技术主动科技创新。

碳金融市场作为新兴市场,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及产品做铺垫,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对各种金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创造或引进新的碳金融银行产品包括碳现货、期货、期权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为政府和消费者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有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低价获得碳减排额度,然后通过高价卖出获利。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应该在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为政府和消费者构建碳排放交易平台,不仅有利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低价获得碳减排额度,然后通过高价卖出获利。

四、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打造双重“美丽城市”

城镇化进程中会不断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走向城市生活,城市在对待这些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问题上,不仅要切实解决其就业和居住等基本的生存问题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各种身心和谐问题,展现城市的包容胸怀。城市政府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政策和技术手段,促进农民工在城市中和谐安定的生活,提高中国城镇划的质量和人文情怀,建立更加稳定、更加人性化的现代城镇规划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使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文化的高品位,提高精神的舒适度,使其乐在其中,和谐共处其间,使每一位农民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更加热爱城市。城镇化只有满足和谐和稳定这两个因素,才能打造物质和精神双重美丽城市。

第一,城市要为这些农民工创造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因为这些农民工刚脱离乡村生活,无法在短时间内自主动掌握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此时需要外力帮助他们在精神和文明上快速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城镇化注入文化因素,建设具有东北特色的包容性、和谐式城市,打造和谐社会和幸福城市生活。这样不仅会使城市居民更好的接纳农村兄弟姐妹,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也可以使农民工在精神上摆脱自卑的束缚,从内心中更乐意接受热爱城市生活。

第二,城市应该为计划在此地长期居住的农民工和其家庭成员解决城市户口的问题。因为这些农民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城市生存繁衍,或者将农村的家庭搬迁至此城市。农民工的户口问题,关系到农村务工人员孩子的出生、上学问题和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等等一系列问题。如果此问题得以解决,不仅解除了农民工的搬家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节假日铁路、公路拥挤堵塞的问题,尤其是对缓解春运的压力起到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