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1:30

药理学的意义篇1

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传统教学手段形式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应用可显著改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传统板书和挂图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1]。多媒体技术可实现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医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学校教改项目的支持下,作者从以下工作入手,对《药理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模式等进行了适当调整和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做好准备工作,找准切入点,选择突破点

首先,要找准出发点,从教材出发,以专业为基础,从网络下载有临床应用意义的用药图片、音乐、及流程图等作为素材,采用临床护理用药的案例作为课件制作的重要切入点,为课程讲解做好充分准备。其次,根据专业内容进行编辑、整理,最后制成可视性强、可听性好、可感性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多媒体课件。比如在抗组胺药章节中选用过敏患者到医院就诊的案例作为切入点,既避免了药理课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又切合本节课的授课实际,实现了教学与临床的完美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3]。

2多方位表达,深层次剖析

多媒体技术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能够制作成同一版式的课件,因此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课件制作对于制作效果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抗组胺药一节的课件制作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去编辑、整理、全方位把握课程内容,恰当地运用动画模拟、分层展示、超级链接、临床实用处方及完整的实物展示深层次剖析,实现教学目标。

2.1运用动画模拟技术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抗组胺药一节中作用原理的处理当中,采用动态的药物向受体一步步靠近并最终结合的动画图片展示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情境,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美感,在箭头的使用上利用向后闪烁移动的方式来展现一种方向和趋势,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药物与受体结合的全部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在演示药物与组胺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时,应用色彩不同的两种图形同时运动与受体结合的情形来展示竞争,最后利用两个动画人物的对话体现药物与组胺的竞争情况,在演示中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移、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并结合声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动感和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自我挖掘大脑内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达到教学目的。

2.2集中要点,分层展示,合理利用超链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抗组胺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进行分层显示。在处理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中,比如组胺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时,即可采用分层超链接的方式,使用标准的气管与支气管模型展示气管与支气管在组胺作用下收缩的情况,诱导学生深入浅出、有条理地学习,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知识点,而且便于学生课后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复习。

药理学的意义篇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96例病例选自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排除原有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5例,女61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41.85±20.11)岁。

1.2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当天静脉血糖水平将其分为a组(血糖3.9~6.1mmol/L)43例、B组(血糖6.1~11.1mmol/L)35例、C组(血糖>11.1mmol/L)18例。根据入院后24h内最差的生理及生化指标进行apaCHeⅡ评分。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表1结果显示,3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病死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糖代谢障碍在危重症中的作用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危重症患者常伴有血糖升高,一般认为,高血糖的发生源自创伤、感染后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和炎症介质释放过度而造成的代谢紊乱状态,高分解代谢及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血糖升高的直接因素[1]。aop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aopp时除了应激导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的释放增多,及出现胰岛素的分泌相对减少和胰岛素抵抗外,乙酰胆碱蓄积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肾上腺髓质,可引起相应部位的兴奋而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进一步促进血糖的升高。关于血糖水平与aopp的关系,曹义战[2]等认为aopp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中毒程度有关,中毒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同时也认为aopp患者血糖水平越高,反映机体受应激越大,相应地造成机体损害越重,并发症和病死率也高。本组结果显示,血糖水平与死亡呈正相关,提示血糖可作为aopp预后的一个指标。

apaCHeⅡ评分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评定危重病预后、疗效、病死率的方法之一[3]。有文献报道,apaCHeⅡ评分为19分时,患者死亡率为79.65%,评分>20分时病死率高达80%~100%[4]。本研究证实,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说明其同样适用于aop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综上所述,血糖和apaCHeⅡ评分可作为预测aopp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传统的aopp中毒程度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的是血清胆碱酯酶和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经常会被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aopp中毒程度不相平行所困扰。因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可将血糖和apaCHeⅡ评分与传统的判断标准相结合来判断aopp患者的病情,这样可能会更有助于指导我们对aopp的抢救治疗。

参考文献:

[1]BloomgardenZt.inflammationandinsulinresistance[J].DiabetesCare,2003,26:1619.

[2]曹义战,晋兴,罗荣高,等.血糖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静脉血中的变化.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1):1249―1251.

药理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2型糖尿病;依从性;药学服务;药品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8(b)-0077-02

2型糖尿病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常伴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多药治疗,因此患者用药依从性成为疾病控制的关键[1]。糖尿病及并发症涉及多药治疗,如何预防药源性损害的发生,保障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及aDe发生情况的评价非常必要。传统的医-护用药指导在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等方面效果不甚理想,需专业药学服务的加入。该课题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随机分组、对照研究,评价药学服务对于患者(在院到出院后的一段时间)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满意度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几项指标的影响,其结果为药师更好地参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1样本选择与处理方法

1.1样本入排标准及分组法

试验入选标准:以2型糖尿病为第一诊断入住该院内分泌科患者,意识清醒,可无障碍交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因其它原因造成意识不清者。②未经允许自行改变用药方案者。试验分组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样本随机分配到实药学干预组和对照组中,药学干预组,由专业的药师按糖尿病药物治疗路径提供药学干预,对照组样本只接受医、护进行用药指导。试验样本数据由专人处理。

1.2药学服务方案

参照2型糖尿病患者(在院与出院)药学服务路径进行药学干预[2]。

1.3观察指标与随访方法

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用药依从性,药品不良事件(包括总的和严重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临床药师定期电话随访,调查患者用药依从性[3]、满意度、用药偏差情况与药品不良反应(aDe的严重程度由两位专业人员协商评价)等内容,记录在药学随访问卷表中。随访内容:①对照用药品种与用法,询问服药方案是否有改变,指导合理用药(用药时间、方法、频次等)。②询问是否服用处方外药物。③监护药物不良事件,并教育其预防方法。④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

1.4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并用(x±s)、[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样本病例分组

该实验共纳入样本124例,排除了12例不符合入选条件与退出的病例,进入随机分组样本共112例,其中,药学干预组有58例,对照组54例。一般资料中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用药品种数、住院情况、受教育程度及付费情况等指标是均衡的,具备可比性。

2.2考察指标结果

考察指标结果见表1。可见,无论患者是否在院,药学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药学干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都提高(p<0.05),满意度调查显示,药学干预可提高服务满意度,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中,住院与出院患者的非常满意度分别占70.1%和65.4%,对照组中,两者的非常满意度分别占5.2%和7.4%。用药偏差,住院期间两组的用药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院后药学干预组出现用药偏差的几率18.2%低于对照组的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事件中,药学干预组中,住院与出院患者的总的aDe发生率分别占32.3%和38.5%,对照组中,两者总的aDe发生率分别占6.5%和4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来看两组之间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出院后与在院发生严重aDe概率分别为15.2%与6.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2型糖尿患者在长期多药治疗中,常会对疗效产生怀疑影响其用药依从性。该课题问卷显示,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原因包括:对新药有抗拒感,害怕产生不良反应,担心药物疗效;多药治疗中容易产生漏服;忘记及时备药而中断治疗;用药搭配不对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也容易产生不良反应,进而动摇患者继续用药治疗的信心[4]。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原因:患者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及次数;使用外购药品(保健品);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合理,如缓释片、控释片的磨碎等。

两组在院和出院患者的药物治疗中,总的aD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院后对照组患者中严重aDe的发生率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患者出院后的药学干预的跟进工作存在必要性。

在临床上对于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药师的用药指导有重要意义,不仅帮其掌握单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在多种药物联合用药时可有效避免药物之间的冲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对保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5]。

综上所述,有必要为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该试验未将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效果的相关指标纳入,样本量较小,缺乏长期的跟踪随访等,今后在优化实验设计,扩大样本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RheemK,Slocumw,ZiemerDC,eta1.patientadherenceimprovesglycemiccontrol[J].Diabeteseduc,2005,31(2):240. 

[2]李妍,高玉霞,刘丽亚,等.药学干预对于接受多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81 

[3]陆大其.药学干预对于接受多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142-143. 

药理学的意义篇4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中药调剂

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制药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

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3.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4.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散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

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2.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漫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1.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常用浓缩、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第八章浸出药剂

1.掌握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第九章液体制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4.了解灌肠剂等其他液体药剂的概念与制法。

第十章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关键;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注射剂常用溶剂的种类;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选用和质量要求及处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及乳浊液的质量要求和制备要点;容器处理及分装等。

第十一章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黑膏药、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软膏剂与黑膏药基质种类和性质。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基质的种类。

第十二章栓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和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要求;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特点以及栓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栓剂的发展概况以及包装贮藏要求。

第十三章胶剂

1.掌握胶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2.熟悉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十四章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十五章丸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的含义与应用。

2.熟悉滴制法制备丸剂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的包衣与质量检查方法。

3.了解丸剂包衣种类与方法;丸剂的染菌与防腐;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第十六章颗粒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第十七章片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气雾剂与气压剂

1.掌握气雾剂和气压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药物经肺吸收的机理。

3.了解气压剂的含义、分类和制备方法。

第十九章其它剂型

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熟悉海绵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了解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离子透入剂与沐浴剂的特点及应用;了解丹药的特点、制备和防护措施;了解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与棒剂的含义与用法。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技术、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

2.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其他新技术(如磁性微球制备技术、前体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等)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的慨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含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发生配伍变化后的处理方法。

2.熟悉药理学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类及其发生原因。

第二十四章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新药的含义与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管理规定。

药理学的意义篇5

【关键词】临床药学服务;头孢菌素类;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均接受临床药学服务,男28例,女22例;年龄24~76(51.26±10.21)岁;病程1~7(5.02±0.22)d。另采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受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均未接受临床药学服务,男23例,女27例;年龄22~75(50.36±11.05)岁;病程2~5(4.01±0.14)d。所有患者均同意接受研究,签订同意书,且院内伦理会准许该研究。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药学干预:护士遵医嘱指导患者服药时间、剂量及方法,说明相关不良反应,提醒用药事项。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行临床药学服务:(1)加强监管医药处方。临床药师严格按照《医院处方管理规范》、《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监管院内各科室用药状况,设置医疗质量评审标准,严格审核医药处方,并报告评审结果于上级医务科,批评、处罚不合理医药处方的开具医师。加强医师、药师沟通,及时纠正用药不足。药师定期抽查急门诊处方,调查抗生素用药情况,核查用药方案合理性,并纠正错误之处。药房取药时应严格核对处方,若发现不合理之处,及时与药方开具医师联系,并核实。(2)设置药物咨询台。在药房设置咨询台,安排专门药师解答患者用药疑问,为患者积极提供用药指导,告知规范用药事项。(3)不同科室派驻药师。医院安排一名专业药师在每个科室,药师密切配合医师工作,协同查房、会诊,按患者实际病情确定药物方案,医师开具药方后,需经药师核查,重点关注药物的用法、剂量、配伍等情况,若发现不合理,及时告知医师修改。(4)加强药师、医师学习培训。医院定期组织药师、医师培训,学习药理学、药物配伍、抗菌药物等知识,并涉及临床医学学习。定期考核培训内容,考核成绩挂钩绩效,要求医师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用途、不良反应,针对病原体合理用药,若一种抗生素疗效确切,尽量勿用两种及以上抗生素。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设计头孢菌素类规范用药问卷表评估2组医师、药师的药物知识掌握情况,从药物的处方质量、剂量方法、药物配伍等方面评价,总分100分,分为熟悉掌握≥90分、一般掌握60~89分、掌握不佳<60分,掌握程度=(熟悉+一般)/总例数×100%[3]。观察2组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物知识掌握程度

观察组医师、药师的药物知识掌握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合理用药情况

观察组重复用药、不合理选择用药、配伍不当、剂量不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6/50)低于对照组的36.00%(1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药理学的意义篇6

   一、药德的内涵

   药德是药事道德的简称,是指药学工作者在思想、情操和言行、举止等方面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1]。它可以调整服务人员和药学人员之间、药学人员之间、药学人员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也是一般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药学领域的表现。“仁爱济世、清廉守正、精修慎用、勤勉谦和”是我国传统药德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医药价值观的高度提炼。其中,重义轻利、珍爱生命是其医药价值观的核心。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新的形式以及新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提出了新的药德教育体系,将药德教育全面渗透专业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二、加强药德教育的意义

   合格的药学工作者不仅要精通药学知识以及药学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只有这样,才可承担起治病救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任。药德教育是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是促进药学科技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保证,药德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学生思想情操的转变和升华

   药理学教学中融入药德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大医精诚、励志笃行”校训精神的时代要求和药德、师德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髓,强化价值导向,树立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养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促和谐的良好风气。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药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药学工作者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和发扬良好的药学道德风尚,从而促进药学工作者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2]”。学生时代形成的知识经验和道德素养是以后工作生涯的基础,因此,在学生时代就应该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医药工作质量

   具备良好医德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一般都能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做到质量第一。药德教育还可以使医药人员提高对自身职业的理解,可以提高他们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热爱,从而在工作中可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对患者充满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义务感,进而时医药工作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三、药德教育在药理学课程中渗透的体现

   (一)从绪论教学开始渗透

   绪论作为药理学课程的根基,是课程教学的起始部分,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药师”角色意识不强,对“药德”的深刻含义和要求知之甚少。为了增强学生的药德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在讲授药理学课程绪论部分开始,就有意拓充药学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强调药品的特殊性,药品与毒品没有本质的差别,如果剂量过大药品也可转化为毒品,可以伤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倡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扎实掌握药理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培养严谨认真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规范自己言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在合理用药中的渗透

   药物作为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随着医药学的迅速发展,药物的更新速度迅猛,药品市场琳琅满目。面对同样的疾病,可选用的药物有数种或更多,而如何选药则既取决于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价值观念、道德良心及对患者情感。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少数医药人员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不顾合理选药原则,不顾患者健康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而肆虐的选用新药贵药。针对目前医药行业存在的不正之风,启发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本精神,强调选药坚持“安全、有效、经济”原则,掌握正确选择药物和给药的方法,避免滥用药物,坚决抵制不正之风,讲良心,重感情,真心实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三)在药物不良反应中的渗透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若科学用药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但若滥用药物则可产生广泛的不良反应。在讲解糖皮质激素、氯霉素等药物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药物的作用特色,认识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关系,用药时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权衡利弊做出选择。针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要充分考虑不良反应的危害和后果,避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在实训教学中的渗透

药理学的意义篇7

1教学内容

绪论的基本内容包括药理学的定义、药理学的研究内容、药理学的发展史及药理学学习方法。除了讲清以上4个问题,药物作为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一,药物的定义及药物、毒物、食物三者的关系也有必要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其有科学、完整、明确的认识;另外,本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也是讲授内容之一,对于医学生来说,本学科任务可以重点介绍药理学在药物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意义,引入临床不合理用药的病例,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充分理解并明确本学科的意义,同时采用学生熟悉的药品说明书,展示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进一步针对专业特点,着重介绍跟学生专业有关的部分。对于研究方法方面的介绍,采用大量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图片,从而使学生了解和重视药理学实验的学习。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药理学教学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5]。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熟悉的药物也应作一些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例如降压药的选择;为什么利尿药作为运动员的禁用药物,该类药物能否用于减肥;感冒药物的处方,各组成部分有何意义;的相关问题;影视剧中关于药物的使用实例;广告词跟药理学有关的内容,这样对教材有了进一步介绍,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熟悉,又能唤起学生思考活动。只有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讲授又不完全脱离教材的方法才能取得教与学的双赢。

2教学方法

2.1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在开篇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并讨论,然后由学生回答。在没有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下他们对本学科的理解,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增加师生沟通的机会。课前让学生先预习,上课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比较和讨论中得到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至关重要[6]。对药理学各章节的分布及各章中学生可能感兴趣或使用过的药物也应作一简单介绍,以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7]。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药理学的意义篇8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门诊药房和中心药房的配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与文献查阅、电脑搜索相结合。

1.2方法

1.2.1查阅文献:使用图书馆、网络、期刊等多种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主要对药学服务含义及策略、我国药学服务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相关处理措施进行归类整理分析。

1.2.2现场调查:对我院药房的情况现场调查,可采取观察或随机抽取患者访谈的形式。

1.3统计学方法:对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药师在给患者药物时要对服药剂量及时间进行仔细讲解,通过现场观察的方法对药师完整讲解、不完整讲解、不讲解3种情况分别占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

2.2发药时间从患者与药师接触时计算,包括患者到达发药柜台至离开柜台的时间,计量单位为秒。现场观察并行统计学分析可见,门诊药房平均用时(69.8±35.6)s,中心药房平均用时(142.1±28.6)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者在药房实际拿到的药物种数即为发药种数,现场调查并行统计学分析可见,门诊药房平均发药种数(4.89±2.02)种,中心药房平均发药种数(4.56±1.78)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询问药物使用方法的患者数及总患者数方面,主要分为询问及不询问两种情况。经现场观察统计及统计学分析可见,在门诊药房和住院中心药房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药房询问比例高于中心药房。

3讨论

药理学的意义篇9

关键词:本科助研;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4-02

提高药学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打造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提升药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对药学本科生推行助研工程,是全员与全程育人的一种新体现,是加强药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益尝试。

一、研究方法

1.分组:选择我校药学专业09级、10级学生共69人,考虑班级、性别、籍贯、成绩等影响,随机分为对照组(35人)和实验组(34人)。

2.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理论和实验课由同一教师担任,按大纲完成学习安排。实验组在规定任务之外,参入教师科研工作,每名教师指导1~2位同学。具体做法:首先,教师给学生每人一个研究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科研文献,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其次,根据方案准备设备与耗材,对使用与操作进行培训,开展预实验研究;再次,根据商定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助理科研实践;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参照毕业论文格式撰写研究报告。

3.评价:我们开展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调查,对药学主要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统计比较,评价药学助研工程实践改革效果。

二、研究结果

1.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76.9分和73.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实验平均成绩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实验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3.5分和90.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满意率分别为22.8%和47.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毕业论文平均成绩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毕业论文(包括答辩成绩与论文成绩)平均成绩分别为81.3分和9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比较(见表5)。

由表5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别为20.0%和52.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用人单位满意率比较(见表6)。

由表6可知:学生工作或读研之后,对照组为31人,实验组为30人;对照组与实验组用人单位满意率分别为61.3%和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两组学生在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硕士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等进行比较[1-3],说明实验组同学经过本科助研系统训练,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有了较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认可。

本科助研工程是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4-5],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以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与团队意识,为后续深造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药学本科学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环节有效结合[6],真正达到教师与学生科研“双赢”的目的,不仅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有效资源,而且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提供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万忠,赵春贞.柱层析实验装置功能的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

[2]李万忠,王晓红.师生协同科研创新研究―以实验大鼠代谢笼改进为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

[3]韩玮娜,常亮,阎芳,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7).

[4]赵春贞,王琳,李万忠,等.加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就业竞争力[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

药理学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学科特点;临床中药学;中药临床药学

中药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中药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中药临床药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使得中药在临床应用上更安全、更合理、更有效,本文主要从学科特点的角度出发论证临床中药学和中药临床药学,从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1研究临床中药学的意义

中药在我国的应用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随着临床药学这一学科的成立以及西药的快速发展,研究临床中药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提高中药使用安全性,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认为中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实际上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有毒中药,大部分的中草药或者是中成药制品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但是部分患者在服用了人参之后会出现四肢抽搐、低血钾的不良反应,所以通过临床中药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减少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1];②提高中药材质量,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中药材在药性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中药材在成分组成、药效等方面也就会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临床中药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同一中药的药品差异,提高中药材质量;③提高药效,节约中草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当前条件下,中药制品使用在医院占有一定的比重,对于治疗同一疾病的多种药品其性能、功效、主要成分、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等不可能完全清楚,这就有可能造成药品的浪费以及药效发挥不明显等,通过中药临床研究,对于常见的中成药特性有深入的了解,促进药效发挥。总之,通过中药临床研究可以使中草药及其制品在应用中安全性更高、药材质量过关、药效发挥更好,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临床中药学和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及其关系

临床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学科,核心内容是中药制品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这一研究对于提高中药的用药安全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为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等提供有力的依据。中药临床药学指的是在中医药理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中药及其成品制剂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属于临床药学一个分支,核心内容同样是研究中药及其制剂有效性及合理性[3]。通过对临床中药学以及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进行阐述,它们都包含“中药”以及“临床”关键词,也就是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两者的研究均是为了中药及其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等。但是临床中药学在研究过程中侧重于临床各科用药的实践应用,中药临床药学则是在中药药物以及中医临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它属于临床药学一个分支学科,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侧重于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合理性。

3临床中药学的主要特征

临床中药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以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指导,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完整而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性学说,比如:阴阳学说、精气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养生等方面内容,这些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研究过程中做到以人文本,重视中药治疗的理法性,提供了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指导;②临床中药学属于边缘学科,具有一定的优势,医学不断发展,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当然互相渗透,对于临床中药学而言,既具备治疗学的内容,也具备药物学的内容,作为这两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具有优势,临床中药学在研究阶段,通过临床发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效果,反过来应用于临床,再次观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此反反复复,促进了治疗学以及医药学的发展;③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具有复杂性,仅仅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研究中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在研究阶段,既要遵循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还要通过现代的一些手段进行研究,比如计算机技术等。此外,还需要不同部门之间互相配合,药材收购厂、制药厂、临床中药师等,多手段多部门联合研究才能促进临床中药学的发展。

4临床中药学的研究内容

由于临床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参与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对于常见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研究,此外,还需要研究不同的药物在联合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治疗的有效性等。根据临床中药学的这些任务,在实际的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开展临床中药学研究的基础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基础理论尚不完善,而且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完善,通过临床中药学研究,可将一些抽象的中医概念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异议的内容进一步证实,达到中医基础理论完整性和一致性;②针对性的药物配置,保证药物发挥最佳效果,单一的药物作用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在多种中药及其制品联合使用的过程中,药品之间会互相产生作用,可能会引起药效的发挥不明显,通过研究,可进一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配制最佳的药品,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③合理的给药方法,减少不良反应,相同的药品在给药方法不同的条件下,治疗效果以及服药之后的不良反应是不同的,所以通过研究药品的给药时间、给药方式、给药量以及疗程等可以确定最佳的药品服用方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

5小结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临床中药学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而不是单一的研究方法开展工作,同时在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全面深入做好研究工作,使中药及其制剂在应用中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庆生,陈子珺,田芳.从学科特点论临床中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J].中药材,2002,25(1):49-52.

[2]张冰,吴嘉瑞,林志健.高等教育临床中药学科建设体会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8):141-143.

[3]刘明哲.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8):48.

[4]刘艳艳,梁磊,胡丽辉,等.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11):1237-1238.

[5]张冰,林志健,吴嘉瑞,等.临床中药学科知识框架与教育实践体系思考[J].药学教育,2015,31(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