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2:28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1

一、注重教学试验,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在初中生物“种子的萌发”这课教学中,除了通过演示讲清楚种子萌发的条件外,还让学生做个小实验。我分别发给每一位学生一些油菜种子和小麦种子,让他们回去找2个大些的瓶盖子或小盘子,在瓶盖或盘子上垫几层皱纹纸,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分别放在皱纹纸上,每天浇些水。由于10月份天气暖和,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我自己同时用两个培养皿,垫上几层皱纹纸,分别放上小麦种子和油菜种子,每天浇点水。过几天,种子先长出根,结合“种子的构造”来讲,胚根先长成根,根就能吸收水分,还起固定植物的作用。并让学生把萌发的种子带到学校观察。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好,有些学生的种子萌发得较差,让他们对照萌发条件找出原因,并记录萌发的情况。再过几天,种子又长出叶来,告诉学生这是胚芽发育而成,这时种子已长成一株小苗。对比小麦苗和油菜苗长出的叶和根都不一样。等后面讲到“根尖的构造”时,可通过培养皿的玻璃,看到皱纹纸下面长满了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肉眼看得非常清楚,而且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根冠也看得很清楚,皱纹纸的上面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苗。等到种子中营养用完了,小苗也停止生长而且叶片逐渐发黄,这时种子只剩空壳。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系统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观察到根尖,特别是根毛;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与叶片的不同;也理解了小麦种子的胚乳与油菜种子的子叶,供给胚发芽的营养。学生对实验很有兴趣,收获也大。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节课的开场白应该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比如对于第一节课,一般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以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上的发展前景,其间还穿插一些生物学家的趣闻逸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糖类代谢时,我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入,我说我昨天没有吃早餐,在家里拖地收拾家务,快到中午时就觉得心里慌、四肢无力、直冒虚汗,我赶紧冲了一杯浓糖水喝了,稍微休息后才觉得好了一些。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冲浓糖水喝?这样就自然地进入到糖类代谢的学习。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知识掌握得牢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这时让学生想想家庭里腌大蒜时的做法,为什么要用开水烫好后才用白糖腌制?还有泡酸菜时为什么要密封?种菜施肥时为什么要松土?当这些问题得到解答后,知识掌握了,兴趣更浓了。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很难得看清楚的现象或是很不容易做成功的实验很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同时也可以激发兴趣。比如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碟片,对有丝分裂的过程心中有数了,做起实验起来也就有味了。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2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也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进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哪些途径呢?本文就以下赘龇矫嫣柑缸约涸诮萄е械淖龇ā

一、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好的演示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终生难忘。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就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是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动力源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能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因此,对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概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水平可分两个层次:一是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它包括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二是间接兴趣,即不是对事物本身感兴趣,而是对事物的后果感兴趣,它包括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认识兴趣。而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为此初中物理教学首先要重视直接兴趣,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转向间接兴趣。

二、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物理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即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还包括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死知识”,而是生动的、具体形象的“活知识”,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应是“灌输”,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更应该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探究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动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使他们在快快乐乐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物理课堂上,有很多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以此为良好的契机,进行必要的诱导与点拨。如:在学习力的三要素时,我拟给学生的学习提纲中有两问是:为何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这实际上是强调三要素中哪一个要素的作用?学习压强知识时提出,磨刀不费砍柴功,为什么?同样重的书包用细绳做带子和正常的书包带有何不同?说明什么?坐硬板登与坐沙发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为什么?让学生将铅笔笔尖和笔尾分别顶在自己的拇指和中指指尖保持静止,问:铅笔在水平方向受力平衡吗?平衡。两手的感觉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学到大气压强时,用一空玻璃杯,上面盖住纸片后倒过来,看到纸片落了下来,再将玻璃杯盛满水后,用同样的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问:玻璃杯里有水,且重力比刚才大多了,为何纸片和水都又不往下掉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四、通过提高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电阻这个概念,就同时采用了拟人与夸张的手法:将电荷比做人;将电荷的定向移动比做人在走路;将路由宽敞平坦的水泥路--路上铺满砂石--路上布满尖刀--狭窄的路上布满炸药,来说明阻碍作用的大小,当时效果令大家都非常满意。例如,如在讲到光的反射定律时,按物理含义,不能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但若直接告诉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我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父子两人十分相象,我们经常说儿子像爹,而不会说爹很像他儿子,为何?(学生笑)。适当停顿之后,我接着讲,因为先有爹,才有儿子,我们只会说后来的像原来的,而不会说原来的像后来的,同样道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是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我们也只能采用类似的说法。由此可见语言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通过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若反复多次,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则会建立固定的联系,也就会形成越学越有兴趣,越有兴趣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在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此时,教师则应抓住学生的成功处给予适时鼓励,巧妙地用好激励语言,比如,对一般学生可用:“清秀整洁”“思路清晰”“解法巧妙”“见解独到”。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经常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兴趣自然能够长期保持。

总之,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4

一、厌学原因

(一)学生方面引起厌学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生理因素不稳定,又加上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或者是留所儿童,在生活中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的宠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缺乏自信心。因此,学生厌学生物的原因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于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现象在家庭经济好的学生中较为突出。二是学生学习中有一定依赖心理,这些学生缺乏一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凡遇到困难不能主动去获取知识。三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入中学后原有的在班级中的优势失去了,又加上生物课是初中新开设的课程,几次考试失利下,便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心理,以致对生物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四是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有作业抄袭、叫别人代做的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甚至出现沉迷于网吧的现象。五是学生认为生物学是实行等级考试,只要达到C级就可以了,所以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总之,以上几方面都是学生本身因素导致对生物学学习兴趣下降,从而引起产生厌学生物的原因。

(二)教师方面引起的原因

从问卷调查来看,教师因素也是引起学生厌学生物的一大原因。一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还有部分教师走“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导致学生对生物平时感到难学,从而产生厌学。二是还有一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歧视学困生,导致学困生厌学,使这些学生情绪低落,上进心不强,学习松懈,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逐渐淡薄,最终导致厌学生物的原因。

(三)家庭和社会方面引起厌学的原因

1、家庭因素:从问卷调查来看家庭因素也是引起学生厌学生物的一大原因。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习好,考试成绩排在班级或年段前几名,或者与别人的孩子攀比,若自己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有简单方法训斥自己的孩子,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学习中感到不快乐,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另一方面是单亲家庭、父母在外、把孩子交给爷爷或者奶奶,从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使孩子感到缺乏家庭关心和关爱以致产生厌学。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引起学生厌学生物的原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不断上升,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现在仍然有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加上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提出对策

针对以上学生厌学生物的原因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厌学采取以下对策:

(一)、关心、爱护厌学的学生,让他们爱学、乐学

作为生物教师,平时要理解、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厌学的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感情融洽是转化厌学的学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在课堂上我经常拿一些简单的生物现象或问题让这些学生来回答。例如在介绍《水中生活的动物》这节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常见水中生活有那些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的运动方式是什么?”用这些问题提问那些学困生,让他们去想、去说,教师加以引导,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存在和教师的关爱。使这些学生知道教师并没有抛弃他们,从而使这些厌学学生感到上生物课的乐趣,有力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教师要针对厌学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及个性特点,深入了解每位厌学学生,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督促他们去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方法不对,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上课过程中多设置一些生活中与生物有关的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例如在介绍《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这一节内容时,我就用通俗易懂学生又感兴趣的事例来说明介绍,用生活中我们所吃的面包、馒头、酱油、食品的腐败、抗生素等例子来进行说明,并让这些学生发言及时给予鼓励,耐心指导,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让这些学生感到人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

(三)、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辅助教材,如:挂图、标本、实验器材等,让学生观察,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并学会运用生物知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介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二人一小组做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学生按实验的步骤进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引导学生思考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起到什么作用?又如介绍《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节时,我运用多媒体放映几幅亲子间的照片,让学生找亲子,并回忆自己和父母之间有那些相似和区别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情景,使厌学学生也能主动参与整个课堂的教学,增强厌学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四)、配合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兴趣;知识;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95-01

进入高中之后,高中物理具有概念的抽象性、物理过程分析的严谨性、规律应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让很多高中学生伤透脑筋,甚至望而却步。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等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添加了强效的“催化剂”,甚至可能产生“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为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本身应有丰富的知识面

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课本物理知识和解题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物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科技发展前沿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等。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才能旁征博引,充分地将物理课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充分地利用物理学史故事,相关的现代高科技知识等,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一章,应将神五、神六、神七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可将它们从各个角度进行对比来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否则,倘若教师本身知识面很狭窄,只有干巴巴的课本知识,则很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物理学习兴趣。又如,在刚刚上过的”自感”内容时,最后对自感现象我总结了这样一句话“自感电动势的产生要依赖于自身电流的变化,同时还要阻碍自身电流的变化,这正体现了哲学上的矛盾的统一性”,结果学生顿时鼓起惊讶的掌声。因此,教师在平时应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二、教师应尽量做到语言幽默,以营造活力的课堂氛围

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主张,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幽默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克服学生的枯燥心态的良好方法。

幽默语言对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抵制各种不良的行为也有着特殊的作用。例如,有一次我正在讲课的时候,一名同学听讲走了神,玩起了圆珠笔,“咔嚓咔嚓”很“尽兴”。我本想把那名同学叫起来批评一顿,但想到他可能是出于无意,于是为了不影响课堂效果,我说:“讲课的时候不需要伴奏”。学生们都笑起来了,那个同学也非常不好意思地收起了笔。又如,我在讲分子运动论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吃瓜子,便故做惊讶地提问:“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么气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是瓜子气味,我就风趣地说:“不知是哪位同学想让大家体验分子扩散的现象。不过,像这样的实验,还是应该在课后进行。”学生都笑了,那个违纪学生也悄悄地收起了瓜子。教师将批评教育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既让大家对分子扩散现象加深了印象,又含蓄、温和地批评了违纪行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也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和鼓励。

三、让实验充分融入课堂

学生不会满足于对物理现象所作出的书面或口头介绍,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它的真实性,亲眼目睹实验现象,独立探求物理现象的本质。教师尽可能多的利用教学仪器或自制教学器材做好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演示趣味新奇的实验;用趣味实验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可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本人以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一节“楞次定律”的教学为案例来展现趣味实验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学习兴趣的。介绍:一根长60cm左右空心铝管,先后让外形相同的玻璃小圆柱体和强磁性圆柱体从铝管中穿过,找两位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一个很快穿过,而令一个却慢悠悠的下落!以此来总结归纳出楞次定律内容的阻碍含义,解答学生的疑点,学生听得格外认真。正是这一个个的演示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单调、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了。又如,例如,演示用细线悬挂的摆球在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时,我用一个很大的摆球从我的鼻尖前静止释放,当它摆回来眼看就要击中我的鼻子时,学生惊叫起来,可摆球又乖乖地退了回去。然后,我带上一个蛋壳做的假鼻子,重复上述实验,不过使摆球以一定的初速度释放,结果我的假鼻子被摆球击得粉碎。学生在欢笑声中对摆球的特征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学有所用,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6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我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

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另外,也可结合生活中趣闻轶事,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在动植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狮子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通过教师形象的讲述,学生听来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对此,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为该组记分并当堂公布每组得分结果。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7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其能否积极思维和是否具有求知欲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容易被兴趣左右,他们的注意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都与兴趣紧密联系。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例如:在引入惯性新课时,我做了一个打鸡蛋的实验,在一装半杯水的杯子口上放一硬塑料板,薄板上放一个鸡蛋,用弹片与薄板垂直后拉开,然后问学生:“我放手后,鸡蛋会怎么样?”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鸡蛋上,有的学生说鸡蛋要飞出来,有的学生说不会,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鸡蛋打个粉碎,这时我说:“放手了,瞪大眼睛了。“啪”的一声,塑料片弹出去了,只见鸡蛋稳稳当当地落在了水中,学生紧张而专注地目睹了这一切,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接着教室里爆发出热烈掌声,这时我再问:“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落入水中吗?”学生摇头,这是就为学习“惯性”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使学生能够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

2.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压强的时候请同学们用两只手指压住一只圆珠笔问有什么感觉?又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3.利用“实验先导”帮助学生想象,学好抽象的物理概念

物理中的概念很多,基础知识面广,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了几次弄不懂,教师应该想方设法通过实验,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学生学习《大气压强》时,对大气压强比较陌生,难以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学生惊奇地发现,水并没有流出来,纸片也没有下落,于是,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下来,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

4.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实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为什么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因为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中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时,有的同学总是把它叙述颠倒了,于是,我就说:“你们说先有反射角还是先有入射角?”同学们都说:“先有入射角,然后有反射角。”我又问:“如果,有一个孩子和他爸爸长得很像,我们说爸爸长得像儿子,还是说儿子长得像爸爸呢?”同学们都笑了,异口同声地说:“当然说儿子长得像爸爸了,因为先有爸爸,然后有儿子。”“那么,这儿我们应怎样叙述这两个角的关系?”同学们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并且,学生记得特别牢,后来,很少在这儿出错。

2.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在冬天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瓶开水,倒一部分出来后,再盖上软木塞,发现软木塞会跳起来,这是为什么?在洗碗筷时,将筷子放入有水的碗里,发现筷子断了,拿出来一看,又没有断,这是什么原因?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3.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培养物理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收集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专题资料,精心组织、筛选,每学年出几期科普专栏,学生课前、课后都能时时观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墙报,让学生感到物理就身边,与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紧随时代步伐。这样能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使之保持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靠哪一点、哪一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应努力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物理入门时就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8

一、感情投资,激发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如对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课,一般可采用先松后精,即先来段精彩的开场白,讲神秘的奇花异草,动物一些特殊行为及仿生学在军事和民用的发展前景,其间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学家的趣闻秩事。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后,我提出淹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四、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9

关键词兴趣培养激发巩固深化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54-02

从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看:兴趣具有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认识兴趣四个特点。归纳起来,即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一般而言,初中或大多数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有直接兴趣,而高中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好的同学会由直接兴趣转向间接兴趣。因而物理教学应抓住这个兴趣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

一、紧扣教材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一)发挥实验的独特魅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喜欢学习物理,在物理学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行。加强实验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物理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1.认真完成教材实验,辅助物理教学。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必须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物理实验来实现的。实验教学具有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等几方面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抑或是课外小实验教师均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实际,认真地完成。

2.改进实验装置,自制物理教具,突破教学难点。物理教学中有一些难点知识,往往不能借助现成仪器进行直观演示,这时可以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自制物理教具或小实验加于配合,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用试电笔中的氖管代替小灯泡观察自感现象,避免了由于电流太弱而不易观察灯泡发光的弊端;用小孩子玩的泡泡水演示薄膜干涉,具有取材简单方便和可见度大的优点;用包有塑料薄膜的橡皮泥演示浸没于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物体形状无关的实验,化解了“物体形状不同所受浮力也不同”的错误认识等。

3.尝试探索性实验,发展创造性思维。除了教材的实验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以及教法的实际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探求物理规律,以发展创造性思维。如对平面镜的教学,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将原教材的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作图验证,经过大家的分析、讨论,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的处理要比教师单一演示“讲出”结论的印象深得多!

(二)挖掘教材的兴趣点

现行的物理课本往往增加了很多图片、漫画,补充了不少的故事、事例,行文力求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避免学究气、成人化。正是这些增补的部分,蕴藏着极大的兴趣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以一战期间,一法国飞行员在二千米高空手抓德国子弹的故事指出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以阅读材料“阿基米德的故事”导入浮力概念;以胖矮子和瘦个子利用定滑轮拉吊粮食的漫画讽刺不懂得滑轮知识的人在使用滑轮时闹的笑话等。教师通过巧妙地“借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进一步学好物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巩固学习兴趣

(一)讲课内容的生活化、故事化

物理课程相对枯燥、抽象、深奥难懂,如果能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或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如举雷雨天总是先见闪电而后闻雷声为例,说明光速远远比声速大;以菜刀磨得薄而锋利,而在房屋建筑时墙基则做得宽而结实为例来讲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举电灯泡灯丝断了以后再搭接起来要比原来亮的例子,解释电功率公式的运用;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平面镜成虚像;以曹冲称象的例子加深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等。

(二)精心设计导入语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情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

(三)帮助学生识记

学习物理,理解和识记是关键的环节。要使识记有效果,就应多进行“意义识记”,即通过对概念、规律和结论等材料的理解而进行识记。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帮助学生理解识记的材料。用精练的语言、或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去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记得牢、学得活,达到巩固兴趣的目的。

(四)定期开展学习方法的教育

“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无效的学习方法则是“事倍功半”。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乏成绩优异的同学,他(她)们成功的秘诀莫过于学习方法的科学有效!定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为同学互相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同学的“现身说法”,让成绩好的同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绩偏差的同学得到一次学习的好机会。总之,全体学生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和安排下,经过学习方法的教育,定期检查学习的得失,交流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的信心,巩固学习物理的兴趣。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篇10

关键词:兴趣;实验;创造思维;动手制作

物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物理定理等地得出都需要物理实验这一重要手段来支撑。物理实验是物理科学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物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相对于抽象枯燥的理论讲解,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直观、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物理定理的推导过程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是实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基础。由于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这一学科,加之物理学习对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由于实验教学有着直观性和生动性等多种优势,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所以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要想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通过物理实验演示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大气压”时,就可以通过物理演示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进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首先要准备好实验的器具,包括杯子、硬纸片等,并往杯子里倒满水,将硬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慢慢地将盛满水的杯子与盖在杯子上的硬纸片一起倒过来,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硬纸片并没有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没有流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从而自然地引出“大气压”这一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反复地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课本中的理论要有效得多,这样形象生动、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拉近了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将物理实验融入课堂导入环节,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导入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是物理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每节课的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普遍处于一种精力旺盛、情绪高昂的阶段,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物理实验就是教师设计课堂导入的绝佳选择,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通过物理实验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动量”和“冲量”这两个物理概念时,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置这样的实验。首先教师将准备好的实验器具,毛巾平铺在桌面上,然后手拿两只粉笔让其在距离桌面一定距离的高处分别落在桌面上和铺好的毛巾上,结果我们会发现,落在桌面上的那只粉笔断成了两截,而落在毛巾上的粉笔却完好无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并让学生分析实验原理。这样的实验既使接下来的关于动量和冲量的教学变得顺理成章,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将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物理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任何科学都是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科学研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物理研究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将初中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资源,将物理教学的范围延伸到课外,加强课内外的联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将生活中的物品、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等融入到实验中,从而拉近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于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是最感兴趣的,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在讲解“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可以在教学实验中借鉴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利用“绣球”作为实验的主要材料,组织全班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这样的教学实验不仅参与度高,而且极具趣味性。同时实验将生活中的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物融入到了课堂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并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四、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实验动手能力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课本中的那些“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本中的“小实验”经常被教师忽视,没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优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事实表明,在本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得较好。

总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以非常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物理课堂活动中,最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剑忠.初中物理课外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