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2:51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1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35-01

一、数字化时代来临对美术教育带来变化

当今数字化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日趋广泛,日益朝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大领域渗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得庞大而丰富的信息变得愈来愈便捷,数字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媒体成为我们物质生活为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一部分,科技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已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对于艺术创作、对于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二、数字化美术教育相比传统美术教育的优势

数字化美术教学方式与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相比较,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提供了新的造型方式和多样的表现方法,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之处为数字美术创作的表现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最终通过新型数字媒体进行呈现,开拓出一条艺术作品展示的新途径。

从美术创作的材料上进行比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不需要使用毛笔、色彩颜料、画纸这样的传统美术工具,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鼠标取代了传统毛笔,手绘板取代了画纸的功能,颜料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得。从这方面讲,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相比传统美术创作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减少绘画耗材,节省能源,比较环保。

从美术创作的素材方面来看,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数码照相机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拍照获取素材,再通过传输数据线导入计算机。或者通过扫描仪将图像文件扫描导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进行美化处理,或将其打乱重组,最终完成美术创作作品。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具有强大优秀的表现性,不论是素描、油画、国画,它都可以以最接近架上绘画效果般的呈现出来。

最后从创作过程来说,学生进行创作时不必像传统美术创作那样需要使用复杂的绘制方法,在计算机介质上进行美术创作时,只需要对不满意之处进行修改即可,还可以使用美术创作软件自带的程序命令简单自如地反复进行修改。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方面的优势

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在以往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很多只是利用单一的板书方式讲解课本中的美术理论知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动手能力较弱。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脑、手、眼、耳等器官的相互协调性,在感知方面给予学生以更新的刺激,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发挥。美术学科的教学正是一个需要丰富表现形式才能够进行生动形象教学的学科。

运用多种美术创作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降低了美术教学难度,增加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学生可尝试采用以数字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形式来进行美术创作,超越了纸张、画笔、颜料等传统绘画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尽情创作,使学生在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活动中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被激发。丰富多样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更有效的提升美术作品创作质量,使美术教学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还可以走出课堂,利用手中的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去记录拍摄用于创作表现,极大拓宽了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数字化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各个地区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可以突破语言文字这种单一的交流方式,起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术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往往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数字化美术教学则强调互动式双向或多向交互交流,在这样交互式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观摩世界上知名美术馆、博物馆,了解当今美术界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我们已迈入“数字化时代”。面对着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各领域的“数字化”,在美术教育领域导入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对我国美术教育方面的冲击已不可避免。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借助全新的技术优势,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发展创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信息化专门用途英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发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院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在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三个不适应:首先,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有效交流能力与全球化需求不适应。虽然这一点是大学英语界的共识,但由于课时在减少,生源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等原因使得改革进程步履维艰,特别是在非重点院校中更为突出。其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与工作的实际需求不适应。普通用途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表现出它的不适应性。很多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毕业仍不具备有效交流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有了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英语,但由于缺乏引导,不知道如何利用,不知道选取什么材料,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经常会因为感觉不到进步而去干些与外语学习无关的事情。因此,应构建以英语基础教学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和第二课堂活动为支撑、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为补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以英语基础教学为核心

(一)打好英语基础的必要性

学习英语就是要把它当作一个工具,而要掌握这个工具,首要的是要打好基础。那么大学阶段是否应该继续打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的词汇量为3500左右,对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有着明确的规定。可通过对非重点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认为自身英语水平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学生约占40%,认为自己听力和口语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约占43%,可见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城乡之间教育的差别在扩大,并且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学生和教师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投入较大,不够注意培养能力。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这样也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继续为大学生打基础。

三、以信息化技术和第二课堂活动为支撑

进入21世纪,教育在迅猛地发展,其中的一个标志就是教育信息化。如果教师还是只靠粉笔、教材和一张嘴讲授英语课程,那就会事倍功半。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语言学习更加生动形象、信息量更大、语言学习环境更加真实,真正突出过程学习。而网络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水平进行语言输入,超时空地与人交流,进行人机交互。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前教师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前自学,课上进行展示,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复习,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正如英语专家秦秀白说过的那样:“好学生都不是在课堂上由老师‘教’出来,而是靠老师在课堂内外‘导’出来的。就学习英语而言,不要把‘宝’都押在课堂教学上,而要靠自学。”

四、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为补充

英语基础打好了,学生就一定能胜任未来从事的工作吗?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即使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到国外后仍然交流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专业英语掌握的少又不能灵活应用是主要原因。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部分高中毕业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外,也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那么大学英语教学应何去何从呢?答案就是要采用非均衡发展的办法,积极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1980年我国就颁发了《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四年制试用)》,该大纲将大学英语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和专业阅读教学阶段。专业阅读阶段: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国内许多专家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的重心应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方向转移。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外贸英语、医学英语等。专业英语有着不同的词汇特点、语法结构、篇章框架、表达方式和理论。eSp教学的精髓就是用什么学什么,学用结合,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如果一味地去学习普通用途英语是浪费时间,应学习和积累一定的专业词汇、熟悉专业英语的特点,以便能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适应自己未来的工作。但此方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认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是专业教师的事,另外多数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除了教英语的基础知识外还不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因此,一方面应丰富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应实现师资共享,即把专业教师中英语水平高的进行培养和使用,使他们懂得语言教学规律,不仅注重专门用途英语(eSp)知识的传授,也重视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能够相互促进。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已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要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处理好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关系,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满足时展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慧霞,吴海霞.网络信息时代英语教师角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3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能力培养;创新;团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工业设计是我国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型专业,包括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媒体设计、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崭新的学科方向。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工业设计领域面对着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竞争压力随之加大。

面对新的国际竞争,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不断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但经过数十年摸索,也已形成了一定的教育规模。但是各种教育模式还很不健全,培养出来的设计师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更加需要通过教育来造就一批实用型设计人才。因此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造就高素质、高技术专业人才的当务之急。

一、拓展绿色、可持续发展、人性化、个性化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个设计不断被细分又不断被整合的年代,好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是中国设计发展的希望。而高校是培养设计师的净土,教师应该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让绿色、个性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深入人心。

(一)绿色设计理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人们在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同时,这种毫无节制和规划的工业生产行为也在逐渐影响着环境以及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浓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强调环保和节约型的设计产品也在逐渐的进入公众视野。绿色设计成为当前设计界的一个新动向。

“绿色设计”就是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绿色设计着眼于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设计中尽量减少人为的行为对于自然的破坏。那么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进行以绿色为主题的设计研究,体现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在大量废弃的背后,难道真是一堆毫无价值之物吗?废弃品真的就不可以再继续使用吗?针对工业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都认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观”。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现时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事实上,一些独具慧眼的艺术家曾率先充当了“抓垃圾”的先锋。超现实主义时期的毕加索于1943年用“拾来的物体”所创作的雕塑“公牛头”。这件非常有名的作品是用旧的自行车座和车把构成的。在以青铜,石膏为常规材料的传统雕塑界,这件作品无疑展现了普通材料,甚至是“垃圾材料”的创作可能性和神奇的表现力。当1960及1970年代集合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运动时,美国也成为集合艺术家的云集之地――废物艺术之美,是否也曾唤起人们对这一废弃大国“消费文明”的一种反思。因此,所谓的废弃物只是针对初始使用性的废止,并不等于不可用,不应该简单的抛弃,可完全进入物质的新一轮循环过程中再度开发利用。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已经被许多人所接受和认可,这也体现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人对于自然的本位回归。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背后必然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是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只是追求外观设计上的新颖、颜色上的亮丽,而更多是要探索设计的本源和生活的本质需要,使人――产品――环境能够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在美国,有一个年度产品金奖的评选,由世界各地著名设计师12人组成的专家评选组,从1000余件作品中选出金奖作品10件。它有5条评选标准:设计的创新性;使用方便、舒适、安全;为生产商节约生产、销售成本的时间;节约能源,少污染、能回收利用;外观优秀。用创新标准、使用标准、经济标准、生态标准、审美标准比较全面地表达了现代设计的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培养学生设计的人性化、个性化理念

在当代设计界,“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越来越深人人心。那么在设计教育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尊重设计,尊重生命。人才是设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对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使设计的产品不论是在样式、色彩、使用舒适度上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从而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并且逐步引导设计消费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只有在设计作品中深刻体现“以人为本”观念的作品才是人性化的作品。例如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为坐而设计”的作品展中,其作品经过中、日、德、英、意各国设计领域专家、教授审评,选出了金、银、铜、最佳创意、最佳制作和优秀设计奖。其中一幅来自章寿品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作品中,他将昆虫的瞬间形态赋予坐的功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情感关怀。其完美的造型设计博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更值得一提的是“虫椅”所选用的材料是源于自然,无污染、可持续再生的环保材料――毛竹。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拥有环保的、舒适的、个性化的生活空间,使用能体现他们个人风格的产品。消费者对具有创新设计思想、富有个性化、比较能体现个人风格的产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比如诺基亚7280,这款手机刚一上市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它给人的感受就是奢华。其独特的理念颠覆常理的设计和大胆的行为无不给人以震撼。还有年轻人手中不停更换的摩托罗拉V系列手机,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不同颜色的外壳,其中体现了很多创意性的思维和创造性设计。这也越来越体现了设计中的一种个性化趋势。但是在设计中突出个性化并不是一味地要求设计的夸张性,一定要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之上。创意是一种夸张和收缩的过程,一个好的设计产品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我们要让一些好的设计理念深深扎根在学生时代,在设计中要勇于改变,勇于创新。

二、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发全面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育并非是让学生自己摸索经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以激发能力为主,以能力促进知识的汲取与创新”,使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时可以从容地面对社会的选择和竞争,可以完全地发挥自己的

设计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形成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老师并不是知识的权威,也不是主要的评价者。当前最出色的老师并不是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而是在传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我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作品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和设计案例,使学生在设计观念上具有前沿意识。

其次,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在价值观念、道德、思维行为方式上存在着许多不同。如果不具备团体协作、职业责任感这些人文素质,就无法在工业社会生存。学生还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培养对于岗位的敬业精神。必须从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完成终身使命所需要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工业社会形成了除家庭道德以外的以社会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例如个人责任感、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工业社会中如果没有意志力和开拓精神就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和生存。现在有许多企业认为,除了专业素质较差外,我们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难以沟通、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开拓能力差、懒懒散散等,这些习气给企业造成危害。所以我们所培养设计类毕业生,不仅仅只是教会他们如何做设计,最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

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不断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现代专业技术发展与淘汰很快,我们的进取精神主要来自担心被淘汰,我们基本不依靠从上学获取的专业书本知识,专业知识只是对过去专业经验的总结,它在现代社会对未来的创新没有全面系统的指导意义,只靠继承专业知识几乎无法生存。现在社会的竞争逐渐加大,设计人员也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保值和增值。那么教师也应该向学生灌输这种竞争意识。我们也要依靠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获取知识。

三、在开放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很多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设计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从学校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中,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来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需求呢?首先,应该努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分工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进行优势互补,鼓励学生运用团队的精神来共同完成某一课题,使学生从中体会团队的力量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学会配合,并且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形成对于产品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渐了解自身的特点,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在通过与团队的合作中能够寻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将自己的个性和见解融入到团队的个性中,逐步了解团队配合性的作用。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个人表现欲太强,只注重自己观念而看不起他人设计的行为。

换句话说,当今时代是群体奋斗的时代,群体合作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职业行为方式。手工作坊式的个人化行为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

学校如何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设计师,如何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动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呢?第一,在四年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会活动,了解其他设计院校的教学特点,了解整个设计界的大环境和未来发展的目标与动态。广泛地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二,我们要进一步实现开放式教学实践,让学生可以随时到企业去,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项目。全面了解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市场调查、消费需求,目标人群,设计开发、生产技术、加工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第三,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社会的事件,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设计自己理想中的奥林匹克产品。多多关注身边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

综上所述,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优秀的设计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还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等全面综合能力。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设计是我们工业前途的根本,优秀的设计是成功企业的标志。日本的企业巨头松下幸之助从美国考察归来时说,“今后是设计的时代”。

但是设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设计教育,应当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强调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在中国进入wto后,国外优良的设计公司进入中国的设计市场已经成为了设计界的热门话题之一。面对新一轮的工业设计竞争,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的设计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种工业化发展的压力之下,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环境、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发展道路,来增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筹码。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何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现代化设计教育的转化是我们当前应该加以重视的。工业设计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设计知识的传授,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通过人文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设计能力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中国设计界二十年苦苦等待的设计繁荣,才会随着中国设计业的发展而到来。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设计教育[J],设计在线,2001(11)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4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来临。所谓“数字化时代”,是指一切信息都用计算机“二进制”语言表现,由0和1组成数字信号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必然引起诸如生活各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学习方面每个要素的转变。数字化时代是以计算机为支柱的,计算机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一系列要素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甚至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数字化时代背景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是以计算机的普及为基础的,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意味我们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数字化时代的特征

与工业化时代相比,数字化时代有如下特征。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数字化时代最大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速了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信息数字化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的速度,缩短了传递的时间。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数字化世界有四根支柱:一是自然界一切信息都可以用数字表示;二是计算机只是由数字1或0来处理数据;三是计算机处理信息是通过对1或0的数字处理来实现的;四是通过跨空间运送1或0来把信息传送全世界。当今的网络化做到了“天网”(如数字卫星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与“地网”(如因特网)合一。网络化的发展给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突破了时空界限,实现了资源共享。

2.智力资本(知识)是数字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所谓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tial),是指职员的无形资产,如技能、知识和经验,这些无形资产是数字化时代成功的关键因素。与农业时代不同,土地不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土地也一样可以成功;与工业时代也不同,机器设备不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能够操作机器设备、懂得高效管理的人才是成功最大的砝码。数字化时代,知识无疑成为现代竞争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3.适应变化与创新是生命线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用这句话来形容数字化时代再合适不过了。由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知识的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超乎寻常。有数据显示,数字化时代,知识的总量每3年翻一番,甚至有些知识还未面世就惨遭淘汰。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原则,不能适应变化的人终将遭到出局的命运,正因为如此,终身学习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包括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竞争的重要砝码。世界无时无刻的不在变化,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不断地创新,才能迎接更高的挑战。

4.协作是主要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追求质量与效率双赢的时代,要想赢得与时间赛跑这场比赛,协作是最佳的生存与发展方式。1913年,美国的亨利·福特建立了世界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使汽车的生产效率大增,这是协作的最佳例证。协作之所以在生产生活中如此重要,原因有二:第一,internet将世界组成了一个“地球村”,“地球村”的丰富资源以及便利的通信是协作的前提条件;第二,知识更新速度太快,个人无法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知识,只有通过协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这是协作的主要原因。

5.科学范型走向非决定论

工业时代的科学范型是“决定论的,还原式的,分析的,单因果视角的,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相分离”,而知识时代的科学范型是“非决定论的,拓展式的,综合的,多因果视角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相统合”。科学非决定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复杂多变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交互主动建构的。

(二)数字化时代学习的特征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是以数字化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中指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依据此定义,李克东教授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三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是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以数字化为支柱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学习各要素向数字化方向的转变,形成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有如下特征。

1.学习环境虚拟化

伴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互联网将世界各个角落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组建虚拟学习社区、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每个学习者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协商,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与自我评价。

2.学习资源数字化、全球化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可用的环境条件,包括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不论从量到质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尤其为人们转变教育观念,增加新的教育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习资源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由模拟化到数字化,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资源数字化乃大势所趋。

3.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突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授途径,教科书也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也从过去的权威转变为学习的协调者。之所以说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是基于以下原因:不同的学习者学习方式不同,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学习内容也各不相同,即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

4.非正规学习比重加大

谈到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得不提的一个概念就是终身学习。数字化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或许就变得毫无价值,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终究要遭到社会的淘汰。为了与时代的节奏同步,满足学习者的各种学习需要,各种学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占领了学习市场。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学习也逐渐兴起,非正规学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三、数字化时代对学习提出的新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同于工业时代,重要的不是拥有或掌握了多少知识(knowwhat),而是知道知识在哪里以及如何获取这些知识(knowwhere),学习重点的转移,必然会对学习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学习目标的挑战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工业时代的学习观。工业时代学习观认为,从技术中学习(learningfromit)就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技术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教师;技术的作用就是给学习者传递知识,就像卡车把食品运送到超市一样。数字化时代学习观认为,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的学习工具,而不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内容来教学习者学习。当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时(learningwithit),学习的本质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学习者不是直接从教师或技术中学习什么,只能从思维中学习,技术的角色是作为学习者思维发展的参与者和帮助者。

不同的技术应用观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如何塑造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素养,是每个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和metiri集团的9位专家,历时2年的报告-《21世纪技能:数字化时代的素养》(21stCenturySkills:LiteracyintheDigitalage)指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21世纪技能包括“数字化时代的素养、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高产力”四大范畴的22项要素。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目标必须从低阶能力的培养转向高阶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方式的挑战

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根据钟志贤教授的分类,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个体——群体、接受——探究两个维度,如图1所示。

现阶段,大部分的教学都是发生在第Ⅳ象限,即群体——接受方式,例如:课堂教学。少量发生在第Ⅲ象限,例如:一对一的辅导。第Ⅲ象限、Ⅳ象限的教学模式,即客观主义教学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它在培养学习者学习基础知识、解决良构的问题、训练聚合型思维和近迁移能力等方面是高效的模式。对学习者来说,这种模式是他主的、顺从的、被动的、复制的和知识继承性的学习方式。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生活中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这种教育结果的典型的代表。数字化时代对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

图1教学模式

(三)学习资源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离不开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但就目前情况看,资源的数字化已成为制约数字化时代学习的瓶颈。例如:笔者对2003年——2005年理学138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仅有43门课程连接在校外网是可用的,仅占总量的31.16%,这就偏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完全意义上、随时随地可以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可能会成为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关键因素。

(四)学习者自身面临的挑战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者素质首先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数字化时代学校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因此,学习者必须接受终身学习的思想;其次,学习者的素质包括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提,但是,学习者还必须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对策

(一)由低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转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具有记忆、理解等能力,更关注的是要培养问题求解、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呢?

首先,高阶思维发展需要高阶学习支持。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小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等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it)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it作为学习工具,特别是认知工具,对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1)有利于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培育、发展和习得。

(2)有助于学习者反思所知及其过程、建构知识和促进高阶思维。如学习者用认知工具建构的知识库/产品可作为学习效果的评估,改变传统的评估方式。

(3)可有效地用于学生的协作学习,也可作为设计和分析工具,比如语义网络和数据库,是组织观点/过程的有效设计工具。

(4)有利于表征观念的深层复杂性,拓展看问题的视角,为同一观念提供多种理解视角,促进学习者思维模式的发展。

(5)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思考现实世界,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

最后,创设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创设中,通过把学习任务和问题嵌入其中,使学习者带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通过反思以及与学习伙伴协作,寻求问题解决方案。

(二)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的转变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时代呼吁新的学习方式。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学习者能力培养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学习环境的创设,促进学习者进行投入型学习(engagedlearning),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究、协作和创新等高阶能力的提高,这也迎合了数字化时代学习目标的要求。

适合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多种,例如:共同体学习、分布式学习、基于web的学习等,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有如下特点。

(1)创新性。学习的创新性是指在学习过程方法的创新。学习当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甚至打破常规寻求不同的问题解决办法。

(2)自主性。“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不是机械的、简单的、直接的‘授予’,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来源于学习的自主性。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师生可能会时空分离,甚至没有教师的学习,因此,对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是一个人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可能要通过协作来达到学习目标。

(3)个性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特征,学习者的独自特征在学习上就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即个性化学习。另外,数字化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发生。

(4)基于技术的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使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效率更高。同时,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尤其是认知工具也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设立体化学习资源

立体化学习资源是指由纸质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和媒体资源等构成的资源包。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即是在各课程、各学科学习中,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学习内容的信息化。它除具有传统学习资源的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外,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点。

立体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在丰富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基础之上的。媒体是立体化学习资源的载体,在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各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实现优劣互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另外,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是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把信息化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的原理、方法、内容和手段,是实现立体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培养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选择、理解、应用、批判等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内在前提。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支架式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必须依据要求,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自己查找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有一种。因此,学习者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学习得以发生的内在前提。

终身学习的思想是数字化时代学习的又一重要概念。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资源的共享以及虚拟学习社区的流行,使学习场所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每个学习者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的学习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的学习,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方面的特征,同时,也对各方面因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学习者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成为一名数字化时代合格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张琦.论分布式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5,(7):28-33.

[2]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

(4):78.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东教

授访谈.

[4]朱京曦.试论教育技术视野的学习方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3,(8).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5

 

数字音乐技术是时代的产物,更是社会的需求。数字音乐教学手段及其辅助教学手段已经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功能,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及其和音乐越来越密切的结合,数字音乐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音乐教学中,非凡是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数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节奏及和声练习,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写作方法和音乐史等内容。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练习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还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世界各信息网络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为学生全面地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目前状况分析 

 

数字化教学系统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能够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和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数字化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的不适应新问题突出摘要: 

1.旧的音乐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于数字音乐技术的发展目前状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尚处于较为封闭和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之中。电脑科技和音乐教育的结合还处于萌芽期或未成熟期,数字音乐技术的不成熟及其和音乐教育结合的不充分,使数字音乐技术只能把握在极少数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士手中,人们认为数字音乐属于文化市场范畴,纯属娱乐性、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利用数字音乐技术和音乐教育结合而改革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因而各学校在经费的投入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多表现得极为不积极,使得数字音乐技术一直不能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发挥其巨大的功能。但在这期间,数字音乐技术在社会中却蓬勃发展并且日臻完善,逐步对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时代的进步以及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音乐技术已达到高度成熟时期,高等艺术院校也在教育观念上逐步地认清新时代的音乐人才培养方向,数字音乐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地运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中,为传统音乐教育的改革发挥着巨大的功能。 

2.音乐教师电脑应用技术的不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部一再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要求。非凡是,由于观念的落后和电脑技术的缺乏,业已成熟的数字音乐技术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在音乐教育教师中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只占40%,懂得数字音乐技术的占20%以下,离实际教学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仍然缓慢,先进的数字音乐技术仍然得不到在音乐教育改革中淋漓尽致地发挥。 

3.高等音乐教育的目前状况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电脑时代的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达到空前的水平,中小学也都开设电脑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课逐步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用现代音乐教育手段(数字音乐技术的运用、电子课件制作等)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许多中小学设有多媒体电脑音乐教学室,但大都未得到充分利用,师资的缺乏成为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障碍。 

4.数字音乐技术的专业教育滞后和社会需求。从模拟时代到今天的数字时代,从唱机时代到数字音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音乐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音像出版业、影视业、娱乐业、文化企事业单位、教学单位以及文化管理部门等对擅长数字音乐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国内的数字音乐领在层次、规模、教学体系以及成果效益上均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实际应用数字音乐技术的教学单位仅有不到40%。这不仅和目前的国际水平相差甚远,也达不到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其对音乐教育、创作、制作、表演和传播领域的影响日益深远,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数字音乐人才,已成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共识。 

 

二、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1.实现了声乐教学直观化。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和学双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拟又轻易造成学生的依靠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 

2.有效地拓展了声乐教学的新领域。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以拓展声乐教学。数字化教学使声乐课堂教学在课外得以延续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轻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假如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就可赋予课堂教学以延续性,学生在课后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楚,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

3.将风格音乐引入了声乐教学之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钢琴自身的音准新问题以及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练习。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和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仅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的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练习。

4.为声乐大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传统的声乐教学多数是一对一,要占用很多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各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开始实行2~3人同时上课的办法授课,以缓解师资压力,但这样一来,教学时间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大大缩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难免压缩,从而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而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使多数人同时接受某一个课题的教育,如声乐作品的处理、演唱表演等;声乐大课对于高师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为多看、多听、多练提供了条件。

三、数字音乐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数字音乐课程及其课时设置规划

数字音乐课程不同和其他专业课程,根据其特征应分为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二者结合设置。理论大课以集体授课、改题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进行技法理论讲解,属于启发性、引导性和示范性的授课方式。实践小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创造性。理论大课和实践小课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数字音乐又属于应用性学科。

1.办学模式。数字音乐应设置为阶梯式的两步周期课,为完成教学计划和保证教学质量,总课时为300节,即240节+60节(实验课),每周课时节为2+2或1+3(视具体情况而定)。

2.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立足实际、按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培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应着重强调实用性。

3.教学实验课程。数字音乐技术属于应用性学科,这一特征决定了增设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布置实验课程成为课程布置的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是该课程的关键。

(二)数字音乐教材的编写

1.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编写教材时应先注重数字音乐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虽然各单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他们共存在数字音乐学科中运行。如摘要:数字音乐的概念是以midi制作、编辑、合成的音乐称之为数字音乐。他包含内容有midi、音频、录音、音响、音像和电子音乐课件等单科技能的运用,同时又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编辑等等,教材的编写应尽量完整、系统。

2.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时操作步骤的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应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特征及社会的具体需求,从实际出发,强调实用性,按照实时操作步骤,循序渐进地排列章节。

3.教材的精炼性、表达的准确性和教材和课堂的密切联系。编写教材时在文、图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应是“宁少勿多、宁简勿繁”,文字要通俗易懂,图形要表达准确。要有个性、特征和创意,教材要给课堂授课留余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教师即兴的教学灵感。

4.教材的动和静。编写教材时在章节和版面上应采用动和静相结合。这符合哲学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要使读者在学习中引发联想和再生思维,既适应课堂教学也适用于课外自修。

总之,“普及提高我国全民音乐素质,开拓、进取、振兴、发展中国音乐教育”是我们利用数字音乐技术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新时代对当代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挑战,新技术、新课题期待着我们去研发。我们有理由坚信,数字音乐技术一定会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必将在深化音乐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全民音乐素质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摘要:

[1《电脑音乐课教学改革和探究》陈启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2《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赵易山、付妮,中心音乐学院作曲系。

[3《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功能》周海宏,中心音乐学院。

[4《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庄曜,南京艺术学院。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3-02

一、数字化校园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少量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然而在我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我们认为,建设数字化学校,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硬件条件的限制。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电脑数量不够,其配置不符合要求。网络不能覆盖全校。

二是受软件制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素养需进一步提高。教师及领导的教育观念需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二、我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我校创办于1965年,为湖北省示范学校。2005年迁入新校区,学校占地319.2亩,建筑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校42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电教平台、液晶投影,开通了千兆“校园网”,现已建有校园网站、校园论坛、数字图书馆等系列数字化资源;分批购置500多台电脑(笔记本),先后装备三个70座学生网络教室、三间多媒体教室,三个学术报告厅,并为各处室配备办公电脑,每位教职工配备笔记本。教师自主开发、制作了一批教学软件,构建了部分教学资源库。教师们在每一个教室内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网络覆盖全校,拥有校园电视台,可进行现场直播、转播。拥有天文观测台、校园广播系统、电子阅览室等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搬入新校区后我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提高,但是软件应用方面有还待完善,特别是如何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并将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如何更好地融合一起是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从促成元素上看,一是作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我校承担的《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学科网站群”高一语文、数学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等课题已顺利结题,为我校数字化校园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注重创设数字化的多样平台来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总结与进一步提升。二是结合全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按照湖北省2011年度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申报工作的要求,我校深刻认识到未来数字化对学校发展所带来的广泛空间。三是需要对这些年来数字化对中学的挑战与中学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三、我校数字化校园的设计目标

1、总体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以形成实施“校园数字化和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共识,努力探究出数字化中实施现代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工作大步跨越,促进教师队伍的全体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具体目标

(1)充实校园网络资源。在目前已建成集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由校内到校外,双向高速的数字化网络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措施,充实网络资源:首先是对本校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成果进行整理,整体梳理、精心选择,形成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充实、调整和更新,为使师生更充分享受资源创造条件;其次是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借助互联网,为教师、家长、学生收集并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为他们应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

(2)建立网络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网络管理平台,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把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育和教学的管理,与网络紧密结合进来,发挥网络的短平快效应,以促进校长、教务人员、教师与学生进行工作、学习与交流的快捷和高效,加快学校内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各层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的结合成一个综合的教育环境。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合“数字化校园”的教师队伍。

用数字化的要求培训教师,使全体教师了解数字化、理解数字化,并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数字化积累和数字化服务中来,逐步把数字化资源服务纳入学校日常工作。

(4)重视管理模式的研究。对数字化校园中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形成能够促进学校不断超越、教师整体提升、学生全面的高效管理模式。

四、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及应用

第一部分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平台建设。

第二部分学校现代化管理

数字化挑战下的学校德育管理。

数字化挑战下的学校教与学的管理。

数字化挑战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

数字化挑战下的后勤服务管理。

上述两部分相辅相成,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为学校现代化管理提供保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完善校园网站,强化实用功能,建立运转平台。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7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所以室内设计教学的要求也因此有了转变。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室内设计专业已经从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向现代空间艺术及技术发展转变。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室内设计应用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及特点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了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对于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室内设计教学;数字化;应用

1前言

室内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美化自身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活动,是对于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研究,也是对生活的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次改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室内设计的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变化,为了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要求,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下,能够将其很好的与室内设计教学相结合,还可以将理论更好的应用到实践当中,把室内设计中原本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设计的原理,使室内设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及特征

2.1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优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数字化应用的教学更是给其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平台。将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中加以应用,其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够将客观进行再现,并且可以虚拟现实。室内设计的空间可以同三维建模的方式进行虚拟化的呈现,并能够将设计的场景更加动态化的展示出来,然后再结合色彩的渲染以及灯光的效果等,就能够将场景更加真实的展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场景再现,还可以对在设计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更有效地纠正。这种多视角的虚拟场景教学训练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激发作用。此外,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应用还对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和艺术设计的结合会有更大的优势,可以推动室内设计教学多元化的发展。通过这个数字化的教学平台还可以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和比较抽象的概念更加真实透明的展现给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和教师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数字化的教学能够和时代的发展更加同步。

2.2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的主要特征室内设计数字化的教学也有着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直观性。它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的可视性将教学中比较理论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帮助室内教学知识中很多重点和难点能够更有效、快捷的解决,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文本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在教学时可以将室内设计中的色彩、灯光的环境等来通过数字化的平台进行更加立体化的呈现。此外,数字化的教学可以更加灵活的控制和改变室内设计的风格,可以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体验到这样的氛围,这样就可以保证理论的教学和实际应用设计不脱节。室内设计数字化教学还可以把资源信息的开放性和知识的开发性得以实现,进而通过网络达到资源共享。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还可以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特征,从而改变教学关系以及教学中心,还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改以往的灌输式教学,逐渐向着更好的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方式发展,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对室内设计教学的影响

3.1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手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创新思维及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很好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在绘图的时候,学生可以借助一些比如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专业的绘图软件来对设计中的施工图、设计图、立体模型来进行绘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更加方便实用,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展现立体的结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避免一些设计中的错误,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此外,对于一些设计类软件的掌握,可以更好的保证对绘图数据的精确度,教师可以更多的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其对知识的讲解更加具体形象,而且还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进而提高了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3.2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改变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早已不能够适应是时代的发展,将数字化教学更好的应用到室内设计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其灌输式教学模式,还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回归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数字化教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啊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更加主动的去学习知识。在对一些软件的应用时,学生会更有兴趣的自主探究软件的应用方式和其他方法,对这样的学习也更有兴趣。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完全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而且还可以更好的鼓励学生创新,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室内设计人才。

3.3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提升了设计的整体效果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帮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对设计本身来说,数字化教学的应用也非常有意义。数字艺术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展现出设计的产品,从以前设计中的几张设计图纸或者几个模型来进行的二维来展示,到现在的无论是设计图还是;立体效果图,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来更好的展现出来,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有动态的效果展示,这样的展示不仅使其展现更加完整,而且还特别的生动、形象。这些种种的变化,对于室内设计的教学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随着软件应用的普遍发展,许多不是专业的设计人士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学习,并且将此项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之中,使数字化技术得到的更好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脚步,在室内设计的重视程度方面越来越得到体现,室内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设计的系统,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困难,所以通过新建的数字化技术来进行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室内设计专业已经从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向现代空间艺术及技术发展转变。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不仅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可以使教学成果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室内设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健,王东.探析数字化环境中的室内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3(06):104~105.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8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9

在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围绕教育发展主流业务,破解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上,数字校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规划,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首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在此,有必要对数字校园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进行梳理和反思。

数字校园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通过建设多媒体信息网络、校园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务、远程教育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班级,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逐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和部分社区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数字校园是在深层次上实现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教育科学、系统科学的有机融合,开拓一系列全新的研究、发展与应用领域,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全新的教与学的数字化平台与服务,是现实学校的增强和补充,是丰富教育供给,实现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尝试。

源自教育机会均等的第一代数字校园

第一代数字校园发展阶段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核心特征是“建路、建车、建货和建人”,实现目标是“从无到有”,填补空白。建路: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如何联入internet,这个问题被形象地称之为“建路”。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虽然对internet的强大冲击力有所感受,但是对internet给学校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清晰的认知。通过合理的布线设计,学校中平均使用的人数增多了,教师都愿意尝试这种新鲜的技术,上网成为时髦词汇。建路是internet冲击教育领域后,现实校园做出的一种应对措施,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基本条件。建车:建车和建路在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建车即建设校园的硬软件,公共机房是当时数字校园建车的焦点。一大批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相继建设,生机比成为衡量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机房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教师用计算机、学生教室用计算机等指标的划分越来越细致。建车是数字化校园适应信息化浪潮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必要前提。建货:建货是建设资源的形象简称。师生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必须有相应的教与学资源的支持。第一代数字校园中的资源都非常简单,最常见的是Cai课件。Cai课件的需求带动了课件制作工具的产生。课件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已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建人:第一代数字校园选择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信息技术教师快速掌握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素养。

第一代数字校园产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什么是数字校园有了一个明晰的定位。从本质上而言,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化进程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期望,是一种最低水平的教育公平观的体现。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相比传统教育而言,提高了同等情况下学生接受先进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课本知识扩展的机会,增加了获取知识途径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增多,也就意味着教育机会平等的理念付诸实施并找到了可以寄宿的母体。

源自教育机会均等和质量提升的第二代数字校园

第二代数字校园的引入主要基于四个事实:一是互联网技术从10m到桌面迅速发展到百兆到桌面、千兆到桌面,主干光纤从百兆到千兆甚至到万兆光纤;二是CpU从单核发展到双核、四核,甚至是八核、十六核,一台服务器原来只能带100台左右的终端数量跑应用系统,现在能带几千台终端跑应用系统;三是不仅仅信息技术教师懂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使用计算机,学校中任何一门学科的任课教师都需要懂技术,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四是传统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重新找到突破点。在这四个事实中,前两个事实为教育机会均等提供了物质技术,因为技术越发达,为更多人提供服务机会的可能性越大;后两个事实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契机,因为技术最终是为师生服务的,学校中教育质量提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线。

相比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而言,以“建用一体”为特征的第二代数字校园同样是建路、建车、建货和建人,但是方式、规模、速度不一样了,明显渗透了质量提升的内涵。

首先是城域网。网络是开放的,建设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资源共享。城域网解决了区域内相互联通的计算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通过一站式登录的方式解决了学校教育教学、行政报文、班级班务、后勤、财务等一系列功能的集中管理。

其次是多种终端。随着智能手机、paD等多种终端的不断涌现,学校中的移动学习逐渐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比较强的优势。移动设备的便捷性、价格低廉和可移动性,给学校教育教学变革带来新的模式与方法,并且逐渐延伸到了课外学习以及家校互通方面。一些城市将会建成覆盖全市的无线wiFi网络,这使得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往公共教室的概念、生机比的概念基本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再次是资源库。第二代数字校园中的资源库不但有内容,而且有标准,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资源库继续细分到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知识点,达到知识点的全覆盖,让每一个知识点下面都有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资源。此外,第二代数字校园的资源库还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资源库中的资源有比较明显的层次体系,这些层次体系附加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实现了用户想找的资源和实际存在的资源之间的信息推拉;二是资源库不再单独成为学习者的学习支撑系统,资源库和学习者的学习工具、学习策略、参考资料等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活动的统整,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三是资源不再是一个铁疙瘩,四处封闭,而是一个开放的、能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系统,可扩展性使得资源库具有了非常强的弹性,为师生存储、加工、整合、应用资源提供了支持。

最后是信息化教研。第二代数字校园中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但面向信息技术教师,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形成一个信息化的教研氛围,培养一批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能够熟练驾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化教师。通过信息化教研,不仅将资源共享联通,同时也将教师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及智慧共享联通,改变以往集中式的教研模式,代之以分散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相结合的、更能针对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教研模式,这才是信息化教研的本质所在。这种对教研真谛的提炼,只有在第二代数字校园这样宽带、高配、高压缩比的信息化环境中才能顺利完成。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始终是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电子课本都已经成为标志第二代数字校园发展的关键词汇。

源自教育质量提升的第三代数字校园

与第一、二代数字校园建设完全不同的是,第三代数字校园不完全依靠独立建设,主要是靠服务,更为集约化、规模化的服务,直面用户的需求。由于这样的转型,第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服务租赁的关系,通过租赁解决用户在硬件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教学软件等方面的需求。换句话说,为每一位用户提供的交流机会、学习机会、资源获取机会、服务机会大幅增加了,对教育机会均等的供给水平提升了。这些高水平的教育机会均等已经由学校层面提供“转嫁”到了国家和市场层面提供,教育机会均等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学校所主要关心的事情就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第三代数字校园发展是从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始,核心特征是“用为优先,建为选择”,实现目标是实实在在地提升教育质量,为学校师生的和谐发展服务。相比第一、二代数字校园建设而言,“用为优先,建为选择”为特征的第三代数字校园同样是建路、建车、建货和建人,但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集中指向是明确的,也是唯一的。

1.可租用的网络环境

第三代数字校园中的网络环境是一种服务,是通过租赁关系保证的,可以租用带宽、个人存储空间、服务器以及相应的计算能力,也可以租用各种应用服务与程序。与前两代数字校园建设不同的是,前两代数字校园提供的网络环境的性能是固定的,用与不用,都正常供应。低值时性能完全可以满足,高峰时几乎面临系统崩溃。第三代数字校园中,这些可租用的网络环境是按需供应的、灵活有弹性的。当你需要百m带宽时,你就租用百m;当你需要百K带宽时,你就租用百K。这种网络环境使用方式的转变,是第三代数字校园建设中需要应对的关键问题。

2.多样智能的学习终端

这里的智能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终端接入的智能化、学习评价的智能化、事务管理的智能化、应用程序定制的智能化、学习环境识别的智能化,等等。第三代数字校园中的学习终端迎合了“学习无处不在”的终身学习观,可以让学生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者统一起来。典型的应用案例就是电子书包。在电子书包中,有供学生学习的电子课本,有各种作业、试题、练习,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图书馆等各种信息源,还可以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集学习、考试、管理、作业、交流等功能于一体。

3.生成性资源

随着用户生成内容的不断递增,利用已有资源所延伸出来的各种生成性资源已经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外化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比如,很多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发表到博客、微博上,供更多的教师分享,很多学生针对某个话题进行协作讨论,形成了大量的能够表达学生真实意图的观点或想法等。生成性资源有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资源可以随时生成;二是资源的形式倾向于片段化;三是资源是完全开放且可编辑、多次加工的;四是资源更多的是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成长过程。

生成性资源是第三代数字校园和前两代数字校园的主要区别所在。在生成性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边界、地位边界是模糊的,是可以穿越的。教师和学生以往处于“一上一下”的消费层级,在第三代数字校园中完全可能互换位置。海量资源中需要计算机智能化地提取备授课资源,给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策略以及案例方面的引导,而不是推送一个实体的资源库系统;需要计算机给学生提供最优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个性化资源,并提供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思想,而不是只提供正确答案。用户需求的变化和扩展,使得资源实体以及资源的供给方式面临挑战,以生成性资源的积累和数据挖掘为背景的资源组织方式是未来资源研究的重要方向。资源不是越多越好,技术不是越先进越好,资源和技术都是越合适越好,越能解决用户的现实需求越有价值。

4.协同教研

第三代数字校园中的教研不会仅仅局限在教师教学中的技能与策略方面,也不会仅仅局限在班主任工作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提供给教师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氛围和条件。在这种氛围和条件下,教师可以建立个人的工作室,可以和社区中的教师进行文字、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可以更多地与优秀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相互传递隐性知识。协同教研聚集的不是内容,而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网络,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同构或异构的一种思维方式方法,一种思想。这种思想的交流,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但是教师是感觉不到的,是融解在教师的举止行为之间的。此外,协同教研更加关注处于技术应用弱势的教师群体,这些教师群体由于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搜集、筛选、整理、加工信息资源的能力有限,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教育热情、责任心,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独到,学科功底强。如果协同教研中的技术力量足以让这些教师感受不到技术这个障碍的存在,那么这些教师同样在协同教研中是生力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我们认为,第三代数字校园体现出了三种新型理念。

新型的环境观。数字校园的硬件环境是一种服务,可以通过租赁服务的方式进行建设。服务的租赁减少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障碍和阻力,更能将数字校园建设的焦点指向教学质量提升。

新型的资源观。资源是生成性的、个性化的,资源汇聚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个体面临的实际困难,生成性的资源成为支持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

新型的应用观。应用是一种高水平的服务的实现,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过程。

数字校园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数字校园的推进是以数字环境为前提的,而数字环境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往往是跃升式的,而并非线性的。数字环境基本上每五年淘汰一批,设备就要老化一批,这种老化的速度和现实学校的发展并不是重合的。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旨,回归到教育实践中,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这不仅是数字校园的归宿,也是教育公平的归宿。

数字校园建设的展望

纵观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和教育公平的发展一脉相承的。第一代数字校园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但是教育公平要求必须让更多的学习者拥有教育机会的均等,拥有这种可教育机会的可能性,所以数字校园的建设特征是路、车、货、人都建。第二代数字校园的技术设施和应用软件发生了质的飞跃,但是教育公平要求不单单是技术的发展,更主要是回归到人的发展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全部回归还不可能完全实现,所以一种双重的资源观、双重的环境观、双重的应用观指导着数字校园的建设。第三代数字校园以租赁为主要特征,建设成为了数字校园发展中的可选条件,教育机会均等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提升教育质量成为首要任务,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也成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思想,三代数字校园建设与教育公平层次之间的关系对应见下图。

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篇10

1.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音乐传播载体。数字音乐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音乐的特质,比如它极具丰富多样性、可重复性、远程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而数字音乐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以数字信号方式储存在数据库里,只要有网络,人们就可以随意下载或删除,而且因其具有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创造性、技术性等优势,所以很快取代了传统唱片在音乐传播方式上的主导地位,成为数字原生代音乐欣赏的主要途径。mp3播放器、智能手机将数字音乐的播放形式变得更加简单,特别是手机可以直接在线收听、下载音乐、阅读歌词,实现了多功能的统一。网络和手机已成为数字原生代的主要音乐传播载体。

2.以自主式音乐学习和个性化音乐欣赏为主要方式。一方面,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互联网凭借其海量的音乐资源,让课堂外的自主式音乐学习成为可能。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知名高校的音乐课程,只要有兴趣,就可以自主下载或在线学习和研究。而且各种音乐社区、QQ群组、微博等也可让学习者能够在线实时地与他人甚至专家充分交流。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原生代在音乐欣赏上更容易拥有个性化的选择。音乐网站和软件的发展为音乐收听者提供了更多私人化、个性化的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播放、收藏、下载音乐。同时,对音乐搜索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既可以根据音乐的风格搜索,也可以直接点击自己喜欢的艺人,进入他(她)的专属音乐频道,网站根据用户的关注还可以推荐风格类似的音乐或艺人,……智能的、多元化的音乐选择方式使用户可以很快地进入自己喜欢的音乐圈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专属空间音乐。

3.以爱情、励志和对现实的反叛为主要内容取向。当代大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正处于情感发育的朦胧期和社会化的成长期。流行音乐作为他们表达、宣泄情感的一种途径,在内容上多以年轻人成长中的情感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其中以描写爱情的流行音乐最受欢迎。据乐坛关注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2011年)统计,在200首热门歌曲中,爱情题材歌曲占93%。其次,励志题材的歌曲在年轻人中传唱率也较高,如《重头再来》、《光辉岁月》等歌曲都曾激励过许多年轻听众,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与励志题材相对的是反叛题材的歌曲,这类歌曲虽然数量不多,但一直以来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会读书》、《倔强》、《浮夸》等都表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迷茫、思考与反叛。5.以休闲娱乐、宣泄情感为主要目的。现代人生活压力普遍增大,升学、求职等对年轻人更是构成了多重压力,从音乐中寻求减压是当代青年欣赏音乐的重要目的。流行音乐对情感的反映细腻直白,年轻人十分容易产生共鸣,因而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听歌、唱歌这种方式来舒缓和宣泄情绪。在数字原生代这里,音乐的教化功能大为削弱,休闲娱乐功能大为增强。他们告别了在音乐厅中正襟危坐地欣赏音乐的形式,音乐欣赏呈现出休闲化、娱乐化倾向。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新思考

艺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字化生存是对一切文化艺术提出的新课题,音乐艺术教育也不例外。为此,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重新定义主流音乐内涵。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音乐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主流音乐文化和主旋律音乐。我们过去对于主流音乐的定义是比较狭隘的,过度地从音乐教化功能出发来确定主流音乐的范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导致大学音乐教育与大学生音乐体验严重脱节。一般说来,主流音乐是指体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一切积极健康向上的音乐。主流音乐与主旋律音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涵盖面要大于主旋律音乐,既包括精英音乐,也包括大众音乐;既包括直接歌颂时代、歌颂党和人民的主旋律音乐,也包括反映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性的主体音乐。界定主流音乐的内涵不能以音乐的时间性、地域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应该坚决打破凡是流行的都是浅薄的,凡是传统的、欧美的都是高雅经典的观念,摈弃欧美文化中心论和简单复古主义两种倾向,真正建立起时代性、经典性和优秀性、大众性为主的新标准。

2.努力打造与数字原生代音乐体验相对接的音乐艺术精品。数字原生代本质上仍然热爱传统文化,只不过他们对于其呈现方式有自己的偏爱。他们不喜欢教师照本宣科,不喜欢陈词滥调的刻板说教,而喜欢娱乐化的轻松学习、交互式学习。当传统文化以他们喜爱的形式,如以手机应用程序或电脑游戏的方式呈现时,他们喜欢并乐意接受。比如最近很红火的手机音乐软件“唱吧”,就因满足了音乐爱好者随时卡拉oK的需要而大受欢迎。又如,数字原生代爱听周杰伦的《青花瓷》、《双节棍》等一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歌曲,爱听流行版的《五星红旗》、《大中国》等主旋律歌曲,爱听现代电子钢片琴演奏的贝多芬《命运》等。这就启示我们,在坚持原汁原味传承古典音乐艺术和经典音乐艺术的同时,也完全可以在主流内容的时尚包装、经典作品的时尚演绎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探索,打造更多更好的通俗化、大众化、时尚化的主流音乐作品。

3.充分利用数字化音乐艺术传播手段。数字时代下的上传、下载、粘贴、评论、分享、转发等技术方式使得数字化音乐得以迅速传播。因此,要善于运用这些数字新媒体技术,增加主流音乐文化的传播力,进而大力发展和打造社会主义音乐产业,构建完整的音乐产业价值链。应该抓紧实施民族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数字化工程,通过网络微视频、网络mV、卡拉oK、手机彩铃、微信、背景音乐,甚至公益性广告音乐等新形式,使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在数字化条件下获得新的活力和魅力。探索实施经典音乐大众化、时尚化工程和流行音乐经典演绎的嫁接工程,打通民族民间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之间的通道,创造新的音乐样式,增强主流音乐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