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3:25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1

一、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课文中提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共赢观念,即遇到问题时既要考虑到自己又要考虑到他人,并且要考虑到社会,从而实现共赢。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为了利益而发生冲突的事件,而规避这种事件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就是共赢观念的形成。(2)换位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3)分享观念,这一观念涉及的道德是与人为善,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所急需的。

二、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

1.创设具体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存在认知水平和能力不高的现象,上课不能有效快速地融入课堂氛围中,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这一特性,创新教学方法。具体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顺利进行。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周边贴一些白杨的图片,并模仿课文进行情境在线,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西北大戈壁残酷的自然环境,?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深刻领会什么是奉献精神,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些年的小学教学中备受关注,但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合理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导致该教学方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可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对问题或事件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相比教师在课堂上用死板的教学模式灌输知识更有效。

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钱的魔力》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把学生分为4人小组,让学生讨论金钱是什么,为什么要以“金钱的魔力”命名。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再进一步结合课文进行解释,并引入共赢观念,使学生明确知道托德以利为主的观念是错误的。

3.引入对话引导教学方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要求之一,但近些年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针对这一要求,对话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这一教学方法渗透了民主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平等地参与到课堂中,这样就可以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这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时,“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需的素养集合体,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各学段、每一门学科的协同努力。唯有这样,学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养的合格人才。由此看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门特定学科或几门学科来完成的,而是由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共同来承担、实施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只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地满堂讲、满堂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然后就是大量、机械的抄写、记忆,使得学生苦不堪言,没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当学生真正形成了这些品格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核心素养”并不是飘在空中的浮云,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各学科素养共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系,就如同参天大树深植于大地的条条根系一样。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育;师范生;阅读素养

“核心素养”概念首先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旨在研究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才能将个人自我价值实现与融入未来社会完美结合。2014年,教育部《进一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1]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团队发表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既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此后,“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施的导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实施的目标。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素养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和能力,具体到小学语文方面就是“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语言实践与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2]小学语文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阅读素养。新课标对阅读教学实施建议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这一建议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度发掘课程内容的能力,自主开发教学内容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策略的能力,把握现代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阅读素养包括:“教师按照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在自主阅读学习中,完成符合语文教师职业需要的自我能力塑造,及对文本汲取、解读、评判、创新并获得阅读审美体验、建构文本意义、通过教学实践与思考,提高教书育人的效能,发展自己潜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4]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阅读素养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小学语文教育培养师资,师范生在未来将承担传播灿烂文化的重大职责,担负人类文明的薪火承传。但令人担忧的现实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中很大一部分文化底蕴薄弱,缺乏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较少系统深入阅读。如果不进行针对性培养,阅读能力达不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教材解读能力低下,缺乏自主开发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较弱,生搬硬套网络现成模板,创新意识薄弱;朗读课文能力不足,难以深刻解读文本;语言运用能力较低,缺乏写作自觉性。三、提升小学语文专业师范生阅读素养的实践探索在基础教育大力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与未来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为了提升师范生的阅读素养,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

(一)以活动促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以活动来促进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是提升师范生阅读素养实践探索的第一步。首先,多样诵读促进阅读。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加深理解、丰厚积累、促进阅读。诵读技能也是小学语文专业师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诵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名句接读、主题诵读、李白诗歌朗诵会、杜甫诗歌朗诵会、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朗诵会、教育名言诵读会、经典剧目演出等活动。学生们调动阅读经验,完成搜集材料、组织策划、活动展演,串词衔接与声情并茂表演则更考验阅读能力。因此,诵读是阅读有声的助力,更是阅读无形的推动力。其次,读书沙龙助力阅读。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解决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沙龙的主题与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沙龙中交流阅读体验,分享阅读成果,进行思维碰撞。沙龙让学生们将阅读与现实的世界紧密连接,更鼓励学生去探求新的更广阔的阅读领域。第三,征文活动奖励阅读。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动力,举办征文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征文获奖作品或见诸报端或结集成册,既保存了学生的阅读成果,又实现其阅读成就感。征文活动以正向激励,将阅读与写作连接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形成读写联动的良性循环。

(二)提倡师生共读,加强阅读指导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与帮助,对提升师范生阅读素养实践意义重大。首先,师生共读,相得益彰。师生共读既能促进师生交流沟通,增进彼此信任,又有利于教学相长。其次,阅读之旅,方法先行。阅读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方法引领。在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策略:预测策略、统整策略、寻找重点策略等。避免学生因阅读方法不得当产生畏难心理。第三,创设读书氛围,提升阅读意识。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至关重要。我们把教室、走廊、休息室都布置成有书可读、适合读书的地方,学生与教师时时处处读书,随时随地谈书。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读书成为师生的日常,阅读成为师生的需要。第四,专家文化引领,提升阅读素养。阅读不仅要注重数量,还要提升品质。阅读素养的提升需要专家的系统研究与文化引领。邀请阅读写作方面的专家举办读书讲座,组建教研团队进行阅读课题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

(三)夯实基本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要与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所谓“师范技能”,是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具“师范性”的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语言表达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三笔一话”基本功等。师范技能与阅读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学生阅读能力强,其技能就会相应较强;反之亦然。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基本技能训练与阅读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设计技能训练为例:我们先让学生将诗歌读十遍,涵泳诗意,写下文本解读。在此基础上阅读与此相关的十多种资料,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训练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教学设计不是仅仅参照教学参考书就能完成的简单过程,而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基础上的厚积薄发。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就是渗透阅读的过程;学生基本技能夯实的过程,就是深度阅读、广为积淀的过程,阅读素养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升。

(四)翻转教学模式,课堂助力阅读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讲,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阅读积极性也相应地受到挫伤。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翻转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关阅读内容,课堂上以学生交流分享为主,教师讲解教授为辅。教学过程与阅读紧密联系,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便能理解教学内容。翻转的教学模式是指导学生循序渐进阅读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也遵循教—扶—放的教学规律。在翻转的教学模式语境下,师范生的阅读素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五)创建课程体系,融入阅读训练

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创建课程体系,将阅读训练渗透融入整个体系之中。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文学类与汉语类。儿童文学课主推绘本类与童话类作品阅读,现当代文学课同步现当代名家名著,外国文学课导读外国文学经典,古典文学课链接部编本教材。汉语类将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紧密联系。阅读训练在课程体系的宏观构架下逐渐推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系统的训练中也会稳步提升。

(六)完善过程评价,全面促进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完善过程性评价。精当的考量、准确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阅读:以阅读量化表定期对学生阅读的量与质进行观照与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化表与学业成绩结合起来,整体构成学生的成绩评定。阅读的过程评价与学生的求学生涯共始终,也让学生从思想上更重视阅读,从而达到全面促进阅读的效果。

(七)落地教学实践,检验阅读成果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阅读能力最终要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是模拟课堂。学生在模拟课堂中完成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换———自主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语言,进行板书设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积累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缺陷得以暴露,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学生在模拟课堂中,备课、讲课、评课,不仅提高了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是其阅读成果的全面检验。

(八)立足学生终身,培养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都应该立足学生终身,密切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其成为适应未来教育的卓越教师奠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原飞.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育[J].艺术教育,2019,(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庞孝瑾.提升语文教师阅读素养的策略与方法[J].新阅读,2019,(2).

[5]吴秀芳.基于技能素养需求的师范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8,(25).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时候所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语文教育作为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就成为了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中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成为了一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1.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相关概述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2.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相互尊重。传统文化中把老师放在较为神圣的地位,这个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师生平等。因此,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要遵循二者互相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虽然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有学问,知识渊博的长辈。但是,当二者建立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的时候,这样对于老师教学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二者是一种以朋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也因此,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老师也更容易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难题,构建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当二者建立了相对良好的氛围,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相对较为轻松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语文更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学习,促进课堂越来越融洽。所以,语文老师们要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明确师生对话的基础上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语文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对策研究

同志指出,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小学,是孩子道德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1道德的概念

社会学认为,“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成长抓起,从小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格,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道德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小学语文道德教育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2.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的传统功能来看,学校的主业是传授知识、授业解惑,成绩才是硬道理,而道德教育难以量化打分,往往被忽视,同时,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以说教为主,缺少必要的参与和实践,有些学校即使开了专门的道德讲堂,但也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在道德教育方面被动的履行学校职责,道德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2.2缺少专门道德教育教师:道德教育教师要求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特别是高尚的道德素质,多数学校在教师的配备上,缺少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往往由语文教师兼任,特别是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缺少专业道德教育教师的情况更为严重。

2.3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和家长们关注更多的是成绩和分数,道德教育被摆在了次要的位置,对于道德教育,社会和家长们缺少必要的支持,国家为了加强校园道德教育,制订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学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走样、不到位等现象,导致措施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2.4教学方式简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但在实际教学中,道德教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受,讲-听,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改变,道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更倾向于情商教育和开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寓教于乐,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3提升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的对策

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对于提升全民道德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采取有力的对策,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

3.1提高认识,创新考核方法:《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理解道德教育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是小学生道德教育不可替代基础性平台,充分意识小学是孩子道德品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同时,要创新考核方式,将道德教育纳入考核范围,不仅要纳入对学生的考核,更要纳入对教师甚至学校的考核。只有全体与道德教育有关的从业人员全面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3.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小学语文道德教育的直接传授者,所以,教师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全面教育的业务素质,才能在讲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身教的效果要好于言传,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提升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3.3深挖教材,课内课外结合:教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文章,蕴藏着深刻的道德思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加大深挖力度,准确把握文章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同时,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书画展览,国学讲坛等,引导学生阅读课外道德教育读物,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

3.4重视参与,形成良好氛围:道德教育需要加强社会、学校、家长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家长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开展亲子互动等形式,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争做道德家庭;社会要积极支持校园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等全民参与的活动,吸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重视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4总结

小学语文道德教育是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语文道德教育将逐渐走向正轨,为培育出新时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贡献微薄之力。

作者:席友彬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丰收镇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运用

一、教学现状

当今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不尽人意的,教师既没有对学生语文汉字水平的运用能力进行训练,也没有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只是反复强调要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殊不知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的教学理念下面非常不适合,这不仅仅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会使得学生失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这不仅和教育部提倡的培养学生素养的方针相违背,更和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例如通常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分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首诗的押韵技巧,仅仅是将这首诗当作一种谜语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殊不知,《画》这首诗不仅采用了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更将实物表现技巧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教学手段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新型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提高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教育部所提倡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采用一些学生利于理解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热爱语文,在生活中可以将语文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下面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几点关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技巧。

(一)关注重点字词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关注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学会从课文当中的重点知识中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主旨大意,同时在揣摩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掌握作者运用该字词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林海音所作的《窃读记》这篇文章当中,教师可以从“匆匆,吞,贪婪”等字词中,让学生揣摩这些字词的含义以及用法。因为这些字词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作者急于读书的心理状况,更将文章作者的那种求知欲望表现的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类似于林海音作者的表现技巧和用词方法,用模仿的方式初步学习,并且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字词种类方面进行考虑:

1、动词

课文当中许多描写生动的动词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关注这些动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表现事件技巧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匆匆》一文当中,作者为了描写时间,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动词。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当中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有怎样的匆匆呢……”当中的“挪移、旋转、伶伶俐俐地跨过、溜走了”等表现优美的动词,这些动词虽然质朴,然而却有着别样的韵味。教师只要让学生细心地品读,就会发现只要动词运用得当普通的动词也有独特的魅力。因此,这便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写作过程当中,并不一定需要拥有多么豪华的形容词,简单而朴素的动词也可以表现出人物事件的深刻和具体性!

2、形容词

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有一种类型的词语是不可忽略的,那便是形容词!虽然在我国的文坛当中,大肆的运用形容词会让人以附庸风雅加以诟病,但是,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恰当的使用形容词对于写作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里面有许多生动的形容词,都是值得一提的!例如“在这一次是早晨……”这一自然段当中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虽然很多教师会认为这里的形容词并不能算得上优美,但是曾经在我国的教育日报当中,有位教育家就曾经点评过这段文字的形容词。其实,对于一个刚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要用多么优美而豪华的形容词,简凡但具备表现力的形容词在文章当中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便是语言素养的魅力。

(二)关注重点句型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从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着手。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句型就包括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对偶句,互文句……不同类型的句子在不同的文章当中的表现技巧也不同,教师可以分析文章当中句型的表现技巧,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种句型着手:

1、排比句

其实许多优美而又生动的排比句不仅能够加强文章的表现效果,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现事物的语言意象。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当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绿呀……漓江的水真清啊……”。这个句子将漓江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当中的语言素养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比喻句

在讲解语文课程当中,学生能够使用一些较为得当的比喻句对于文章的魅力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学生的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凭空捏造,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样是讲解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当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者将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这里采用的是比喻修辞格当中的形喻法,即将形态相同的事物,进行牵连性质的描写。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本体和喻体的某些特征,切不可将本体的小部分当作喻体的整个形象,否则不但会使得句子表达的不恰当,更会失去比喻的效果。

三、总结

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会关乎到素质教育的质量,更影响到其今后语言的运用能力[2]。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关注重点的字词以及重点的句段,让学生仔细揣摩这些优美而又生动的语句,并且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相信这样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重视智育而轻视了德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采取的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吸收的方法。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写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教师在把作业布置给学生后,学生的自尊心或者爱心有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教师一般不予关注。学生处于敬畏教师的心理,会在课文或者通过其它的途径进行摘抄,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复制,但是最后教师采取的都是默认的方式。因此,语文教学对学生内在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有所忽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教学内容

1.人文主义教育。少年儿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小学语文教材充满了想象与理想色彩编制而成的童话故事,应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想象,通过想象、模仿去慢慢感受和理解新的事物,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

2.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国家大计,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从课堂上、书本里或者生活中感悟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在讲解《王小二》一文时,文章中塑造了王小二这个人物机智、勇敢的一面,更加具有说服力,要让学生从中理解小学生也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可给学生播放申办奥运会的场景,让学生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国家的强大以及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语文德育的核心,要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这种道德教育观渗透到学生思想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读后感,教师再进行补充,培养学生主动去感悟和理解思想道德,培养学生先人后己、遵纪守法和学会感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

4.理想情操教育。理想情操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小学生思维正好处于活跃的时期,对成人的世界会充满很多好奇,教师在语文德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5.行为规范教育。小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充满着幻想,知道上进和敢于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但同时令人担心的是少年儿童缺乏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身边各种思想和氛围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学会讲诚信和讲道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探索和质疑的态度,独立自主,爱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教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电视与网络。家长往往担心孩子上网会学到很多坏的东西,所以不让看电视、不让上网。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现在是一个网络的信息时代,人人都离不开网络,通过上网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事情,可以与别人实现更近的交流。家长可以控制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或者由家长陪着学生一起看等等。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实施途径

1.把握好语文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将德育渗透其中。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文本,因此,在认识文本的过程中,可以渗透德育的内涵。比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一文时:“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那种渴望家园统一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学生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这种爱国之情。

2.设计一个正确良好的语文教育考核机制。语文考核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也应该针对教师。只有在一个合格的考核机制下,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教学机制。在语文教学考核中应该十分重视德育的考核。比如在学生的年终成绩考核中,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德育成绩按照比例进行打分;教师的年终考核也应该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

3.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德育是在一个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单纯的一个人的德育是毫无意义的。教学实际上是两部分的结合,教与学,缺一不可。

4.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就会给学生带去错误的信息,对学生的德育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起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好,就好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少年儿童应该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国家都应该注重德育的发展,为未来培养一批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昌花让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6,(5),56-58。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8

 

1.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养成教育的内容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这样才能落地、落实、有效。

 

我们结合学校办学目标,以小、近、实为原则,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构建了“2486”十二年制一体化养成教育活动体系。“2”即开发两类德育视频教材——《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德育视频教材;“4”即实施四个主题教育,包括传统性节日、政治性节日、特殊性节日和自定性节日;“8”即开展八项礼仪教育,包括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6”即举行校园“六个仪式”教育。

 

养成教育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一点一滴的浸润中,学生逐渐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在加强小学思想品德、初中思想政治以及高中政治学科课程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数学、外语、艺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之中,以校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为蓝本,挖掘各学科教材特点,发挥各学科内容优势,融合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挖掘传统节日文化,通过绘画、小报、海报、制作节日作品、编写传统节日诗歌、制作节日食品等展示与创作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节日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英语学科还拓展延伸到西方节日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教育。

 

3.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多元社团

 

学生社团不单单是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平台,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载体,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有效渠道。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既有市、区级艺术、体育、科技大社团,也有文化味道浓郁、特色鲜明的小社团。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感知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学校的体育社团有足球社、篮球社、跆拳道社团、健美操社团、轮滑社团,还有威风锣鼓社团和冰壶球社团等。其中,跆拳道、足球、威风锣鼓、轮滑、冰壶球是我们的特色社团。此外,学校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如茶道社、小记者社、节气美学社,话剧社,世界模联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文化、感受着艺术、感受着团结与和谐。

 

4.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综合实践

 

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课程决不是在必修课程之外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校本化、如何实现这门课程与国家必修课的整合以及这门课程内部的整合,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

 

学校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德育活动课程化,尝试将京内、京外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开发成课程,变为全员、全学段、全体教师参与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低段以学习单为载体,高段以研学报告为主要载体。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文明;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行程中所设的“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小小导游”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再教育。总之,这些实践活动就是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真实的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不能仅仅靠挂横幅、贴标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文化、课程和活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的形式和载体。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9

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谁深入透彻地领会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谁就占领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制高点;谁主动积极地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中,谁就在制高点上树起了自己的旗帜。

一、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深化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是用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把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所规定的目标要求、所提出的实施建议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线教师(包括教研员)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制定初衷。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期待并需要教育教学实践来检验其可行和实效,为下一次修订提供实证,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那么,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一以贯之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变化和直面问题的建议,它们将给教育教学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一以贯之的精神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以贯之的精神,我概括为“三不变”:即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不变;坚持“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型不变;坚持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变。

1.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导向不变。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课程的灵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2.坚持“语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型不变。从实验稿课标提出“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以来,虽有争议,但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本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教授给“语文素养”明确定义,即“课程标准所说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涵盖了“能力”、“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三个方面,体现一种新的更阔大的教育视野。其具体内容集中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和“总体目标与内容”中。

3.坚持学习、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的方向不变。学习方式变革是核心,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也就需要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与之相符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否则,学习方式变革是不可能实现的。换言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需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巩固、提升这种学习方式的评价方式,否则,自主、合作、探究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或“画饼充饥”。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提出以来,不能不说广大教师没有积极尝试、努力实践,课堂面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目标相去甚远。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透过字面,在字里行间,在词句段的关系和联系中,在课文叙事情节的曲折交错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似乎可以说,发现问题比解答问题更为难能可贵,更需要提倡。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提示、导引、激励,在关键之点拨,在阻塞之处疏导,在衔接之处穿针引线。

(二)与时俱进的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与时俱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大变化”:(1)明确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调整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即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素养。(3)确立汉字教育的独立地位,明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三)直面问题的建议给教学带来的影响

小学语文核心教育篇10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