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周期规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3:34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1

知识目标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与、、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与反应只生成氧化物,与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的活泼性,应该是。分析了碱金属与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原子半径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过氧化钾、淡黄色)(超氧化钾)

(2)与反应

(白烟)(剧烈)

(爆炸)(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四)焰色反应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2

关键词: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教学;应用分析

一、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概述

1.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起源

当前,我们广泛使用的周期表和周期律是1869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深入研究发现所首次提出的。并于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采用阴极射线撞进金属产生X射线的方法,找出了原子序数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其提出了原子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观点,从而对周期表和周期律进行了补充。后又经过一些科学家的努力,才得以将周期表与周期律修订为当前的形式。

2.常见元素周期表的形式

目前所使用的常见元素周期表为长式元素周期表,在这种类型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布顺序是根据原子序数的大小来决定的,其中序数越小,排列就越靠前。在长式元素周期表中一纵列称为一个族,并存在两个系,一横列称为一个周期。另外,除了长式元素周期表,常见的周期表还包含三角元素周期表、螺旋元素周期表及短式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

元素周期表内排列顺序是存在周期性的,因此,其元素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也存在周期性。在当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是根据原子序数来决定的。在同一横列(周期)内,根据量子力学的大小,对元素进行排布,并能够对元素的电子层数显现出来。周期表越往下,其周期的长度也就会越大,并根据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分为s区、p区、d区、f区与ds区。另在同一纵列(族)中,其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二、化学教学中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1.“位―构―性”规律的应用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占据的位置不仅能反映出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还可以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性质递变规律,做到对元素性质的有效推断,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位―构―性”规律。同时知道元素的质性,也能做到对其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通过这一规律的应用,能够对一个不正确的论断予以否定,同时还可以帮助发现新元素。

例如,2004年,某甲宣布发现了一种比F2氧化性更强的单质,某乙宣布制得了一种比HF更稳定的气态氢化物。试分析其可信度并体会应用了什么知识?

解答:甲乙均不可信;理由:首先,同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同主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因此F是所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其次,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体现在几个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上: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②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因此,甲乙都是不可信的。

2.同周期及同主族变化规律的应用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这一规律的应用,能够对元素的原子半径、金属性、稳定性等性质做到很好的判断。

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oal

C.稳定性:H2o>H2S>H2SeD.酸性:H3po4>H2So4>HClo4

解答:B、C两项正确。理由:a应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可判断不正确。B应用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可判定正确。C、D应用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可判定C正确,D不正确。

3.位置相似性规律的应用

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其在物理与化学性质上也有所相似。因此在化学应用中通过利用这一规律,去做到对一些重要物质的寻觅。

例:在周期表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a)制农药的元素(B)制催化剂的元素(C)制半导体的元素(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

解答:C选项正确,理由: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与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见应用如下表所示:

一些特殊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

元素周期率与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知识与内容,在化学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化学学习与研究当中,需要做到对其相关规律的研究与学习,从做到更有效的应用。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3

关键词:创新基础化学运用

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化学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第一:事物间的联系是广泛的,普遍的。在教学时多思考,多探索,为自己的教学另辟蹊径。关键是能把学生从对深奥难懂的知识恐惧的心理中解脱出来。同时把所学知识反作用于学生相对熟悉的事实和理论,也会加深对相对熟悉的事实和理论的理解,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关于元素周期表知识时,我们学习到有关铝元素性质时,分析一下铝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从横向看,铝在镁(金属)右面,在硅(非金属)左面;在硼(非金属)的下面,在镓(金属)的上面。因为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具体表现形式,而元素周期律的两大特点就是递变性、相似性。所以就在此时,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大学生思想撞击出知识的火花,铝由于在周期表殊位置可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所以铝表现出一定金属性,又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在此时告诫学生要向好人学习,不要与坏人接近,否则将有近墨者黑的结果,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铝元素性质的理解,又可对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作出指导。

第二:生活中的哲理与化学知识有惊人的类似,在教学中应不断思考、探索、合理运用,对改变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规律多而复杂,一不注意就记混了,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分布情况:非金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分部体现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即金属元素位于其左下方,而非金属元素位于其右上方,既然存在递变性,不难得出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同时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了解大趋势,跟上新潮流,做改革的坚强后盾;把各项改革推向深入。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这样做要比空洞的说教好多了。

二、基础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作为高职高专化学教师,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并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设疑要具有新颖性和深刻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提出,不能只是对课本的简单重复设问,而要联系课本中的多个知识点,要对课本的知识深化和延伸,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有深度,从而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有效地拓展了横向思维能力。

例如:(1)在学习了苯的同系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以后,可提出: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

(2)学习了乙烯、乙炔的性质后,学到乙醛性质时,可提出:乙烯、乙炔和乙醛都有不饱和键,它们都使溴水褪色,那它们的反应原理一样吗?

其次,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我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摩尔》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

再次,在课堂小结处设疑。结尾设疑,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发展。例如:在教完“碳酸钙与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关系”后,在课堂小结时,笔者讲一个“屠狗洞秘密”的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山洞就一命呜呼了。因此,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最后,让学生思考回答,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这一故事的设疑,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以下三个知识点: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②碳酸钙与碳酸氢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溶洞中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形成的原理。

三、基础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设趣激情的整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等教学环境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在授课过程这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化学反应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化学改变为“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广阔的天地。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元素周期表被人类发现的故事,然后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将搜索到的故事进行交流,并且互相补充,这样同学们不知不觉的就已经学习了元素同期表的一些规律,因为故事中会提及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并组织成元素周期表的,还会提及到其他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规律的补充。这样,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的氛围与开端,又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因为书中所讲的一些规律已经被他们在搜索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能给他们一种收获感。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曾仁权,钟国清.高职高专化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4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学化学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又使人感到“多、杂、散、乱”,规律性不强,需要记忆的知识多,而且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考核都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所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要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紧密结合,在复习中要抓好各板块知识的相互渗透,抓好学科内各知识板块的综合。下面谈谈怎样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一抓好常规复习,重在落实基础

在复习课教学中,学案教学是一种很好、有效的形式,可按如下顺序进行:学案导学学生自主复习教师精讲练习巩固讲评补救。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设计学案

在学案中可设计以下几方面内容:(1)重要知识点的填空(引导学生全面复习)。(2)思考题(引导学生对难点问题深入思考)。(3)要求学生作归纳比较的表格(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自主学习

就是让学生自己填写学案中有关内容。填写方式可以有三种:边看书边填学案(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先看书后填学案(适用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先填学案后看书(适用于成绩较好的学生)。

3.教师精讲

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探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讲,以提高复习效率。如在进行氯气氧化性复习时,通过学案设计引导学生归纳出氯气与常见非金属或金属单质反应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可以继续深入精讲,通过归纳可以被氯气氧化的化合物如H2S、So2、So32-、FeCl2、H2S、Hi、nai等,来加深学生对氯气氧化性本质的理解以及提高对还原性物质的分类归纳能力。当然还可以继续深入扩展(如引入其他氧化剂氧化性比较、氯的还原性讨论等),从不同维度来巩固完善氯气的性质。此外,还可以归纳讨论与氯气一样也具有漂白性质的物质等。

4.练习巩固

在编制练习题时,必须注意选择:(1)要突出重点考查内容,如碱金属的练习中应出现钠与水反应的计算、有关混合物的计算、二氧化碳或水与过氧化钠反应后增重的有关计算、不用试剂通过相互滴加进行鉴别、本单元重要要演示实验等。(2)难度系数不易过大。(3)注意寻找一些创新题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

5.讲评补救

练习讲评是否有效到位,也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根据练习批改中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讲评,有些需要复习的内容在进行复习教学设计时,就计划好在讲评中完成,练习中的相近知识点或可比较的内容可合并讲解,避免逐题讲解,对在批改中发现的新问题可增设例题讲解,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以上这些都是讲评的较好方法。

二采用多元方式复习,以提高记忆和复习的有效性

高中阶段,随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不断积累,许多学生会感觉到对化学学习需要许多的记忆,而记忆又会产生必然的遗忘。同时,由于常规复习模式过于注重分章节复习,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强,从而出现分章节做都会,一到综合考就糊涂的较普遍现象。因此,教师在元素化合物教学尤其是复习时应想方设法,采用多元方式复习,以提高记忆和复习的有效性。

1.以点带面,将知识串线联网

在复习中,应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了要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便于记忆,就要使所学的知识有序,要把零散繁杂的知识串线、联网,理顺其关系,建立点、线、面、体的立体知识网络,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结构。一般元素及化合物点线面知识体系有两类:(1)金属知识体系: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碱主要的盐。(2)非金属知识体系:无氧酸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氧化物对应的含氧酸)对应的含氧酸盐,这两类知识体系都是以单质为核心,向左右延伸,将知识点连成线,然后将知识点的化学性质向四周辐射连成网。如以硫元素为点,串起单质硫、H2S、So2、H2So4等一单质二氧化物三酸三盐的硫及化合物之间的线,再形成氧族元素内以及与其他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面,建立起与有机化学(如磺化反应,浓、稀硫酸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无机理论、实验和计算有关的立体网络结构。这样,遇到问题时能很快想到从哪个知识块中去查找,以便于解决元素化合物的综合问题,如复杂的元素推断题。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2.理论做指导,掌握规律记特殊

要把元素知识与概念、理论结合起来,以无机理论做指导,通过理解来记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掌握有关的规律。物质结构理论从微观上揭示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发生某种化学反应的原因,具有某种特殊物理性质的根源,也揭示了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及其差异的道理。因此,要从结构上去总结同族元素相似的规律,明确元素性质的差异。元素周期律从宏观上揭示了100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从周期表的纵横关系中掌握相似和递变的小规律。要以Ⅰa、Ⅶa族作为金属和非金属的典型代表复习其相似性,而对其他的族则注重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对于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要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为基础,复习非金属元素的通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单质的制备方法),掌握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以及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结合实验巩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而对于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则最好根据其周期表的位置,按金属活动顺序表复习金属通性,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单质存在和制备。

要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和规律来指导单质化学性质

的复习,指导一种元素变价间相互转化的复习,如

。要用电离、水解及化学平衡知识去

由性质可知:(1)氯气溶于水是物理——化学变化过程。(2)氯水能导电,但Cl2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3)氯水的成分复杂,包含的分子有Cl2、H2o和HClo;离子有H+、Cl-和Clo-。(4)氯水会变质为稀盐酸(敞放久置或见光、受热平衡向右移动),故要记住氯水的贮存方法。(5)氯气能与强碱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氯化物与次氯酸盐(加碱平衡向右移动直至完全反应),可用此反应制取漂白粉。(6)氯气只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因氯气只有在水中才能产生强氧化剂HClo),由此引出漂白粉的漂白机理。(7)制备氯气时,除用向上排空气法外,还可用排饱和食盐水进行收集(因大量Cl-的存在抑制了氯气与水的反应减少氯气的消耗)。(8)可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氯气。

由性质可知:(1)氨极易溶于水,溶解过程是放热过程(因氨气溶于水后,大多数氨分子与水分子以氢键结合生成一水合氨),氨水容易挥发出氨气(氢键弱)。(2)氨水是电解质溶液,但电解质是nH3·H2o,而不是nH3。(3)氨水是碱性的,由此得出氨气的检验方法为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4)氨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加酸平衡向右移动)。(5)氨水的组成,分子有nH3,H2o和nH3·H2o,离子有、oH-,极少量的H+(同时考虑水的电离平衡)。(6)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由此得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铵盐的检验方法以及氨态氮肥不宜与碱性肥料混施的原因。

总之,要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归纳,总结出一些小规律,形成一定的定势思维。抓小规律是化学学习的一大特点。例如,许多具体的问题不是由周期律的律文去解决,而是由周期表里纵横两个递变规律来解决的。由于中学化学理论的简单和不完整,不能解释所有知识问题;又由于物质间本身存在区别,因而一些规律也并非绝对化,因此要让思维发散,破除某种思维定势,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的局限性,找出其特殊情况。在抓共性规律的同时记住其特殊性,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不会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犯习惯思维的错误。如同一主族中,单质的密度逐渐增大,但第一主族碱金属单质中,钾的密度比钠小,这就是要记住的特殊性。又如哪种盐溶液与酸反应后产生黄色沉淀?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几种黄色物质中找出单质硫,却想不出在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学过的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这也反映出思维没有发散开来。

要注意具体反应的条件和化学“情景”(即介质环境),这也是化学的一个特点。反应条件不同,反应产物可能不同。化学反应中的问题中附加的“情景”也很重要,如硝酸盐固体在高温下有强氧化性,于是有的学生认为K+、Fe2+、、i-不能共存,这显然是忽视了前者是固体而后者是离子在溶液中共存。若把这种溶液改为酸性“情景”,有的学生却认为能够共存,没有注意到情况又变了,因为溶液中出现了硝酸。

3.在复习中,还要结合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内容

利用系列实验来复习物质的性质、制法和检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使氯气依次通过湿的色布、浓硫酸、干的色布、FeCl3溶液、氢硫酸、Ki淀粉溶液和naoH溶液,各有什么现象?指出naoH溶液的三个作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这就把氯气的许多性质联系起来复习了。又如,对So2气体的性质可通过下列实验进行复习:So2通入哪种溶液中会出现下列现象:(1)使橙色溶液变为无色;(2)使棕黄色溶液变为无色;(3)使紫色溶液变为红色;(4)使红色溶液变为无色,但加热后又变为红色;(5)使无色溶液变为浅黄色沉淀;(6)使无色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过量的So2,白色沉淀逐渐溶解。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实验,把So2的主要性质,即与溴水、FeCl3、石蕊、品红、氢硫酸、澄清石灰水等物质的反应得到全面复习。对于元素知识中涉及的化学量和有关反应的计算,要结合具体反应予以明确。如铝盐与碱反应的计算、天平计算问题、多步反应计算等,都与正确掌握化学反应有关。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5

1.原子的构成

(2)①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若K层为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

(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3.2电子、10电子、14电子、18电子微粒

(2)10电子微粒。

(4)18电子微粒。

4.分子中原子8电子稳定结构的判断

注意:H、Be、B及化合物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5.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0族元素除外)]

性质同周期(从左向右)同主族(从上到下)

原子半径减小增大

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减弱(增强)增强(减弱)

金属性(非金属性)减弱(增强)增强(减弱)

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o、F除外);非金属最低负价:-4-1最高正价相同(o、F除外),非金属最低负价=族序数-8(H除外)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酸性增强、碱性减弱酸性减弱、碱性增强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程度及氢化物稳定性形成由难到易,稳定性增强形成由易到难,稳定性减弱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减弱增强

(1)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比较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③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Sn和pb例外);④根据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一般来说,负极的活动性比正极强;⑤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2)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比较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②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④比较氢化物还原性:氢化物还原性越强,该元素非金属性越弱;⑤根据非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⑥比较与金属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中金属化合价高低:一般来说,越易与金属反应且使金属呈高化合价的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6.微粒半径比较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H。

(2)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减小(0族元素除外)。

(3)同主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7.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8.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2(氦)、10(氖)、18(氩)、36(氪)、54(氙)、86(氡)],即得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列数,根据列数推断该元素所在的族。该元素所在周期数比相近的原子序数小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大1。

若为第6、7周期元素(原子序数≥55),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后,再减去14,即得该元素所在列数。

9.电子式的书写

(1)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

(4)常考物质的电子式。

化学式电子式化学式电子式

10.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极性键非极性键

成键粒子活泼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阴离子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

粒子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

(2)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

(3)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是共价化合物。

(4)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H4Cl是离子化合物。

(8)具有强极性键但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HF等。

(9)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10)化学变化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KCl熔化过程中离子键被破坏,但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常见易错点归纳

1.机械类比,不会打破常规,凭借思维定式得出错误结论

例1.(2013·广东)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Z

B.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t>Q

【错因分析】(1)机械类比,运用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错选a;(2)不会推断Br的原子序数。

【解析】与H2在黑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的是F2,所以R、X、t、Z、Q分别是F、S、Cl、ar、Br。ar是0族元素,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非金属性Cl>S>ar,a项错误;第四周期开始出现副族(iiiB~iiB),Br的原子序数比Cl大18,F和Br的原子序数分别为9和35,B项正确;非金属性:F>Cl>Br,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HClo4>HBro4,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BD

2.不会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错因分析】只关注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不会运用化学式确定元素化合价。

【解析】根据材料的化学式可知m和R的化合价分别为+3、+4。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为27的元素有na和S、mg和p、al和Si,结合化合价可知R为Si。

【答案】

3.不会判断共价键的类型

例3.(2013·安徽)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甲醛的氧化,其反应如下:HCHo+o2催化剂Co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错因分析】(1)不会判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2)不会判断σ键和π键。

【解析】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a项错误;同种元素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不同种元素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二氧化碳分子结构式为oCo,其中存在Co极性键,B项错误;HCHo分子结构式为CHHo,单键全是σ键,双键中有1个σ键和1个π键,C项正确;D项中缺少标准状况,错误。

【答案】C

4.不会运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

例4.(2013·大纲全国卷节选)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同族,B和D同族,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填元素符号);

(2)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用化学式表示);

(3)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

(4)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错因分析】Cl和n既不位于同周期又不位于同主族,不会反过来运用HClo4和Hno3的酸性得出非金属性Cl>n。

【解析】由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且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可推知该化合物为nH3,所以a、B分别为H和n;由a、C同族及B、D同族可知C、D分别为na和p;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五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可知e可能为S或Cl,由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可知e为Cl。(1)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0族元素除外),非金属性增5.不熟悉短周期中的金属元素

例5.(2013·福建)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错因分析】不知道短周期中只有五种金属元素。

【答案】B

6.忽视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一致

例6.(2013·山东)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由此可知()

a.X、Y、Z中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最弱的是Y

B.Z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

C.X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还原性大于Y

D.Z元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

【错因分析】用物质的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一定要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进行比较,本题易误选B。

【答案】a

7.不清楚元素周期表(律)的特殊性

例7.(2013·天津)下列有关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Ⅰ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B.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C.同主族元素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强,水解程度越大

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错因分析】(1)误认为Ⅰa族元素即为碱金属元素;(2)不清楚通常情况下F和o无正价。

【解析】Ⅰa族元素中H、碱金属元素与Ⅶa族元素分别形成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a项正确;通常情况下,o、F无正价,B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阴离子还原性增强,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增强,阴离子水解程度减小,C项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失电子能力减弱,D项错误。

【答案】a

8.不会类比迁移

例8.(2013·浙江)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右表所示,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C.w得电子能力比Q强

D.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错因分析】(1)不会将o与S类比迁移;(2)不知道熔融时共价键不断裂。

【答案】a

9.不熟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答案】弱

10.陌生物质结构不会推断

11.化学键与化合物关系模糊不清

例11.(2012·全国)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错因分析】(1)不清楚离子(共价)化合物的定义;(2)不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3)不知道分子的极性取决于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

【答案】a

12.不会比较离子半径大小

例12.(2013·辽宁联考)X、Y、Z、t四种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其部分性质或结构如下:

元素编号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X形成的简单阳离子核外无电子

Y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发生化合反应

Z元素在周期表的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3倍

t同周期元素中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t>Z>Y>X

B.常温下,t的单质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C.X分别与Y、Z均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D.由X、Y和Z三种元素构成的强电解质,对水电离均起抑制作用

【错因分析】不会比较同周期元素离子半径大小。

【答案】C

三、思维训练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丁烯的结构简式:C4H8

B.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o····∶H]-

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中子数为143、质子数为92的铀(U)原子:14392U

2.正长石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由前20号元素中的四种组成,化学式为XYZ3w8。其中,只有w显负价。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高正价数相等。Y3+与w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w的质子数之和等于Y、Z的质子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离子半径>Y的离子半径

B.Z的氢化物稳定性

C.Y的氧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D.X2w2、Y2w3两种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3.右图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e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和e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B.a与B形成的阴离子可能有aB2-3、a2B2-4

C.aD2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

D.a、D、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4.下表为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及其相应原子半径的数据。

(1)元素G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元素F所形成的常见单质的电子式为。

(2)a、B、C、e的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用化学式回答)

(3)分子组成为aCH2的物质在水中会强烈水解,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和一种强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请写出B的单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工业上制取该单质的反应原理为。

(5)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使铜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反应,得到蓝色溶液和氢气。请在方框内绘出该实验方案原理装置示意图。

5.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在周期表中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Z左右相邻,Z、w位于同主族。请回答下列问题:

(1)X、Y、Z、w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

(2)由X、Y、Z、w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一种强酸,该强酸的稀溶液能与铜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3)由X、Y、Z、w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a:

①已知1mola能与足量的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44.8L气体。写出加热条件下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又知a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氯水反应,写出a与足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由X、Y、Z、w和Fe五种元素组成的式量为392的化合物B,1molB中含有6mol结晶水。对化合物B进行如下实验:

a.取B的溶液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过一段时间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b.另取B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

①B的化学式为;

②B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6

苏教版《化学2》第四专题“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从化学学科在物质及其变化研究、新物质合成方面的贡献,化学科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扩大视野,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能选择更多的选修模块开展学习。

这节课是本专题的第一课时,简明揭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不要求接受大量新的化学具体知识,不能把这堂课上成“科普知识讲座”,重点应放在知识的整合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上。

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1)能举例说明(如人们对酸碱的认识)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发展;(2)能举例说明化学理论的建立在帮助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引入课题――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师:数学老师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幻灯片),物理老师说:物理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石(幻灯片)。那么化学老师该怎么说呢?

化学老师说,化学是一把钥匙,板书(化学,钥匙,物质世界)。这把钥匙打开了物质世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幻灯片打出标题。

点评:以化学与数学、物理的对比突出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主题――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第二环节:以火为引子贯穿古今,导出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来看两幅幻灯图片。师:这两幅图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钻木取火。师:取得火种,给人类的祖先带来了什么作用?生:有了火种以后,不仅使人类的祖先们在黑暗中得到光明、严寒中取得温暖,而且还可以抵御野兽的袭击。人类用火烧烤食物,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

师:火,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分界线(幻灯片)。你知道现代汉语词典中火是怎么解释的吗?停顿,学生思考一下。师:没查过吧,我查了。

火,是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演示幻灯片)。我们学过物质燃烧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什么,生: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达到着火点(幻灯片)。师:可是古代的人们对于燃烧的认识却是神秘而模糊的。在十七世纪的时候,人们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叫燃素的物质,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幻灯片)。这种燃素说整整统治了一百多年。可是它却无法揭示金属在燃烧后质量增加的事实。直至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西(演示幻灯片)通过化学实验,即著名的空气中成分的测定实验,证明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作用,了燃素学说,建立了氧化学说,拉瓦西用实验事实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这句话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演示幻灯片)。

下面我们就用化学实验来鉴别这三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可用的器具与材料有pH试纸、比色卡、表面皿、玻棒、试管(演示幻灯片)。想想如何来鉴别它们。学生分组实验。请一位学生讲一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下面我给大家做了“蓝瓶子”实验。在锥形瓶中加入100毫升水,加入2克左右葡萄糖,再加入0.5~2克氢氧化钠,滴加3~5滴亚甲基蓝溶液,这时混合溶液呈蓝色,塞紧瓶塞,振荡锥形瓶,蓝色溶液变成无色,停止振荡,溶液又恢复蓝色;循环操作,蓝色和无色就交替出现。师:你肯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循环的颜色变化吧。答案就在这本书上。展示《实验化学》,高二时你可以选修《实验化学》,它将带你领略化学实验的千变万化。板书(选修,《实验化学》)

点评:古人的钻木取火,十七世纪的燃素说,拉瓦西提出的氧化学说,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化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又使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想象古人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科学家一种谬误的艰难。利用三种盐溶液鉴别实验中用到的酸和碱能使pH试纸变色的性质为下面的酸碱理论做一下铺垫,更是为了说明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而“蓝瓶子”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高二学生选修《实验化学》出点力。我想这样的设计有趣味性,又不乏科学性,学生又动了一回手,课堂气氛应该不错。

第三环节:由碳酸氢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引出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继而引出化学理论的发展。按物质的分类,我们应把碳酸氢钠归为哪一类物质?学生:盐类。可是有人认为:碳酸氢钠是酸碱两性物质(演示幻灯片)。我们来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请同学们参考书本第87页“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学生看书。并解决这么几个问题:(1)阅读了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之后,你有何感想(2)写出na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naHCo3溶液分别与盐酸、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naHCo3是否可称为酸碱两性物质?为什么?依据的是什么理论?(演示幻灯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人们对酸、碱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适用范围从水溶液到非水溶液,随着化学的发展逐步走向深刻和全面。请两位学生把问题(2)中的离子方程式写黑板上。学生回答问题(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碳酸氢钠是酸碱两性物质。碳酸氢钠与酸与碱的反应,即它接受质子和给出质子的过程。

化学理论的发展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化学1和化学2中也学习了一些化学基本理论。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化学1第一专题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大家是否记得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最早提出原子学说的是谁?是道尔顿(演示幻灯片)。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是一个实心球。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什么?电子,他提出电子是镶嵌在原子中的,就象葡萄干夹在面包里一样,称为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也叫枣糕模型。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确定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展一样。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提出电子是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

到了二十世纪,科学家们用量子力学方法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演示幻灯片)。

化学2专题1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谁提出的?生:门捷列夫(演示幻灯片)。那么还记不记得什么是元素周期律?第7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演示幻灯片)。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人们把已经发现的元素按一定的规则排呈元素周期表(演示幻灯片)。现在人们可以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例如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我们还学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哪些?生:有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这位笑容可掬的学者就是价键理论的先驱鲍林(演示幻灯片)。

人类对物质结构研究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Stm技术,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对原子或分子的操纵(演示幻灯片)。如果你对这方面有兴趣,请在高二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演示幻灯片,板书)。

点评:第二环节中出现了碳酸氢钠,第三环节就利用碳酸氢钠是不是酸碱两性物质展开讨论,结合书本中的交流与讨论,设计几个问题,借此了解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从而引出化学理论的发展,最后引导学生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这样的设计把第二环节和第三环节自然地联系起来,又自然地把理论的发展带出来,还复习了《化学1》和《化学2》中已学的化学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金属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过程

(演示幻灯片)这是一个古代的陶器。你知道古人是怎样学会制陶的吗?学生思考。师:其实最早的陶器是人们在偶然中发现的。人们发现泥土制品经过火烧变得坚硬牢固,遇水也不再会变成泥巴了,这样人们就学会了制造陶器。后来,人们又发现某些石头在烈火中会烧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属,经过长期摸索之后,人类又学会利用矿石、木炭冶炼金属。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归纳出哪些冶炼金属的方法(演示幻灯片)?生:第一种方法,热分解法。

幻灯片上打出氧化银和氧化汞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幻灯片)炼丹图。大家肯定听说过古代的炼丹术

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不畏烟熏火燎,炼丹术士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发现了不少记载和总结炼丹术的书籍。

炼丹术最早的研究的材料就是红色硫化汞及其反应2HgS+o2=2Hgo+2S(在加热条件下)(演示幻灯片)。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在秦始皇的墓中就灌入了大量的水银以为“百川江河”,而这些水银主要是从硫化汞提炼的。

生:第二种方法,热还原法。

你能举出哪些金属是用热还原法制得的吗?

铜,铁。请学生写出冶炼铜、铁的化学方程式(演示幻灯片)。你们知不知道铁大约是在什么年代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吗?学生思考一下。师:答案就在书上。请同学们看书本86页的交流与讨论。人类大规模开发和使用铜是在约6000年前,大规模开发和使用铁是在约2500年前。

锡和铜是在差不多时候被开发和利用的。古人将锡石(Sno2)与木炭放在一起烧,锡便会被还原析出。

并且古人还在铜中加入锡,制成了颜色呈青灰色的合金,叫什么呢?。生:青铜。青铜与纯铜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呢?生:具有强度高熔点低,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的优点。师: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我国出土了最大的青铜器,叫什么?生:司母戊鼎(演示幻灯片)。

除了铜和铁之外,我们在化学1中还学了哪些金属的冶炼?生:钠、镁、铝。师:请分别写出它们的方程式(演示幻灯片)。归纳一下用了什么方法。生:电解法。师:金属的冶炼方法与金属活动性之间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可讨论)。

生:汞和银属不活泼金属,用热分解法;铁铜中等活泼,用热还原法;钠、镁、铝,性质活泼,用电解法。师:(演示幻灯片)不同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

师: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什么金属越活泼,开发利用的时间就越晚了吧。请学生来讲。生:金属越活泼,越不容易被还原,冶炼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越高,只有化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发利用。

师:如今人们对金属及合金的利用相当广泛,你能举出例子来吗?学生讨论,举例。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这些都是人类对金属合金的利用。(演示幻灯片,有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卷门、音箱外壳、休闲桌椅等;有大的建筑,如南京朗诗城市广场、新的中央电视台,还有航天飞机等)。

师:科学家还制造出了记忆合金,储氢金属,泡沫合金(幻灯片)

泡沫合金:含有泡沫气孔的特种金属。如:向熔融的铝合金中通入空气,然后加入发泡剂如氢化钛可形成泡沫铝合金。它有质轻、隔热、吸音的效能。

储氢合金:ti-Fe和La-ni合金能大量吸收H2。为推动H2作为能源的实际应用可起到重要作用。

记忆合金:ni-ti等合金,在较低温度下受力发生变形后,当加热某温度时,形状会恢复到受力前的形状。

点评:这一环节与第二环节的火遥相呼应。由于用火,人们发现了冶炼金属的方法,结合学生学过的几种金属的冶炼方法,以及书本中的交流与讨论,共同探讨出金属的活动性与人类开发、利用这些金属的时间先后的关系。又把古代的炼丹术和青铜稍做介绍,溶历史于化学中,突出了历史的发展中化学确实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最后几种合金的介绍给学生新奇的感受,他们不得不折服于化学所创造的物质。

第五环节:结束语成为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纽带,使两个课时顺利过渡。

自从化学这把钥匙打开了物质世界,人类就一直在试图创造更多的新物质,以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所以说化学又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下节课我们将做详细阐述。

点评:介绍几种新合金,目的就是从金属自然过渡到这些新物质,为第二节课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做好铺垫。

作业设计: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下列三个观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结论不正确的是()

a.③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2.人类使用材料的增多和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材料与化学制备无关的是()

a.石器B.青铜器C.铁器D.高分子材料

3.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B.利用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人们可以制造更多物质,丰富物质世界

C.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地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化学对此无能为力

D.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弱酸根都是碱

B.酸式弱酸根既是酸又是碱

C.不可能一种物质既是酸又是碱

D.氢氧根是碱

5.19世纪,化学理论建立了哪些有代表性的科学成果?思考这些成果对人类进步产生的影响。

教学反思:

1.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组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这样,课堂的预设性不会那么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但此举需要学生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冷场。

2.此教学设计的结尾是把课题自然过渡到第二课时――化学是人类创造新物质的工具。我之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到这一单元两个课时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但这样的设计也许会让人觉得最后没有能突出点明主题。我想,整个设计的过程就已经把主题,即核心观念融合渗透进去了,最后的刻意点题反而觉得画蛇添足,不如考虑这一单元的整体性,让它成为这一单元两个课时的纽带。

参考文献:

[1]王磊等.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2]王祖浩等.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6.

[3]王祖浩等.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47.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7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要使学生树立化学审美意识,必须争强美育观念,提高他们对美育的认识。目前现状是大部分老师认为美育应该是艺术教育,美育应该由美术、音乐学科承担美育教育,与化学学科联系不大,没必要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这些老师对美育认识比较狭隘,或对美育作用认识不够,所以应改变教师传统美育观念,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今理论界公认的是:美是按照美的标准去培养人的教育。美育的作用和功能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实践者所认识“以美引善,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可以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悦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它是从塑造人的美的心灵着手到,达到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从而人得到全面发展。只有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才会有意识把化学美展示给学生。

二、紧扣教材,自然联系,有机过渡

在实施美育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自然联系,有机结合。例如在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发展史时,要让学生懂得,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从门捷列夫的起初元素周期表到现在的元素周期表,人们不仅仅是追求表格的形式美,更是探索追求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内在美,同时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出了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过渡元素,用数字丰富了元素的内容,使元素周期表排布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当我们看到这张表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受到化学元素及其相互关联的内在科学美。

三、创立情境,实施美育,让学生欣赏美

教师在教化学知识时,语言表达准确,声音抑扬顿挫,课堂结构完美,实验操作规范,现象准确,启发妙,真正起到一个示范性作用,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讲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时,先演示钠、镁、铝分别与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巧妙引导,从原子结构的本质上,揭示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把现象与本质,具体与抽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从一般到普遍的规律。在讲到有机物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将这些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推测、它们可能的结构,由于这些物质具有高度对称结构,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物质结构对称美。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体会美

在讲盐类水解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强酸强碱盐显中性,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这一规律,教师应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引导,从而得出这一规律。例如,教师可以给出几种盐溶液,启发学生利用pH试纸,去测试这些溶液到底显酸性还是显碱性。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并思考,基本上能够得到以上规律,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实践的快乐,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例如在讲原电池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某些化学变化中确实存在电能,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通过实验发现活泼金属做负极,不活泼金属做正极。而这些知识全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思考得出的结论,你说学生能会不感到兴奋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会不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亲自动手,从中体会到的这些快乐,会被化学美深深地吸引。

五、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美、鉴别美

多种形式的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具有良好的效果。法国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化学魔术”、“化学晚会”、“化学游戏”等课外活动,富有兴趣和启发性,让学生们流连忘返。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而我们的学生很少会关注到,更很少会体会到化学美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存在着。比如在厨房中我们烧菜离不开食盐、味精、醋、酱油等这些化学物质,它们使我们的菜肴更加味美、可口;我们用的洗涤剂使我们将很脏的衣物洗净,将油腻的物质去除;染料的使用让我们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钢铁在建筑中的使用,让我们住的房子更加牢固。

美育教育是化学教学实施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过分夸大任何一种方法、一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对的,方法间、方式间需要优势互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让学生理解化学美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他只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更易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期间,不能为美而美,教师要把握“度”。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8

例1VCD光盘上的光记材料有多种,其光记原理为:在激光照射下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而记录储存信号。碲的某种化合物是一种常见的VCD光盘上的光记材料,下列关于碲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质碲是一种银白色的固体

B.te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Ⅵa族

C.H2teo4的酸性比H2Seo4强

D.H2S比H2te稳定

解析题给的情景是现在广泛使用的VCD光盘中的光记材料知识,落脚点是元素碲及其化合物知识。先判断出碲位于第五周期Ⅵa族,属于非金属元素,但已具有一定金属性,为银白色固体,再联系周期表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减弱,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的规律,故选C。

二、水资源

例2许多小溪流经煤矿和金属矿,因为含硫矿床暴露在空气或含氧水中,这些溪水显酸性。溪水中含有溶解的铁和硫酸盐,它们的浓度都很高,最常见的含硫矿是黄铁矿(FeS2),其中铁的化合价是+2价。当含铁较多的溪水与其他水混合时,溶于水的铁以针铁矿[化学式为Feo(oH)]的形式沉积在小溪的底部,但河水仍保持酸性。

(1)写出黄铁矿在小溪中被氧化而形成Fe2+和硫酸根离子的离子方程式。

(2)写出Fe2+被氧化生成Feo(oH)沉淀的离子方程式。

(3)如果黄铁矿全部转化为Feo(oH)和H+,计算需要多少摩尔的FeS2才能使1L纯水的pH降至3.0?(不考虑HSo-4的形式)

(4)小溪中Fe2+的浓度为0.00835mol/L。溪水从一个很小的入口流入一个很大的池塘,流速为20.0L/min,其中75%的Fe2+被氧化成Fe3+。池塘中的水偏碱性,Fe3+能马上沉淀为Fe(oH)3,经老化,变成Fe2o3。计算两年内将会有多少克Fe2o3在该池塘底部沉淀出来。

解析(1)根据题意,黄铁矿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实际上是S2-2被氧化成So2-4,进一步氧化生成Feo(oH),2FeS2+2H2o+7o2=2Fe2++4So2-+4H+。

(2)由此可得到FeS2被氧化的总的离子方程式:

4Fe2++o2+6H2o=4Feo(oH)?邬+8H+。

(3)使1L纯水的pH由7.0降到3.0,需要1.0×10-3molH+生成,从总反应方程式可知:产生1molH+需有1/4molFeS2转化为Feo(oH),故FeS2的物质的量为1/4×10-3mol=2.5×10-4mol。

(4)因2Fe2+?邛Fe2o3,两年内流入池塘的Fe2+的物质的量为:0.00835×20.0×60×24×365×2mol,其中75%的Fe2+转化成Fe2o3,质量约为1.1×107g。

三、化妆品

例3成都市有关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香粉进行抽查,结果发现了一批香粉属伪劣产品。一旦使用这些香粉,就会在脸上慢慢地留下一些不易除去的黑色斑点,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经济受损失,也影响形象。劣质香粉里常含有一种叫铅白[pbCo3•pb(oH)2]的物质,这种物质抹到皮肤上时,可与皮肤中的硫化物反应产生硫化铅,留在皮肤上形成黑色斑点。除去这种黑色斑点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适宜的氧化剂,将硫化铅氧化为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化合物。

(1)若某人不慎使用了劣质香粉,下面物质能用于为他除去黑色斑点的是()

a.漂白粉B.高锰酸钾C.双氧水(H2o2)D.过氧化钠

(2)说明你选择的理由:?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去掉黑色斑点的化学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4)若你买到了劣质香粉,你应该怎么办?

解析(1)首先看清题意:将硫化铅氧化为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化合物。铅盐中pbSo3为白色但溶于酸,pbSo4是不溶于水和酸的化合物。由此可知:pbS中的S2-氧化成So2-4。在这个过程中显然要有氧。故选C。

(2)从几种供选用的氧化剂考虑,不应该在脸上使用漂白粉,因为它会腐蚀皮肤。若用消毒剂高锰酸钾,虽然能使pbS氧化,但人的皮肤近中性,K2mno4在中性条件下(皮肤pH接近于7)的还原产物为mno2,黑褐色的mno2比pbS更难清除;na2o与皮肤上的水反应生成对皮肤腐蚀性更强的naoH;较低浓度的H2o2对皮肤腐蚀性较弱,其还原产物为H2o,不会在皮肤上留下痕迹。

(3)pbS+4H2o2=pbSo4+4H2o。

(4)①停止使用;②找商家或厂家退货并要求赔偿。

四、保健品

例4硒(Se)是半导体材料,也是补硒保健品中的元素。工业上提取硒的方法之一是用H2So4和nano3处理含Se的工业废料,而得到亚硒酸(H2Seo3)和少量硒酸(H2Seo4),浓缩后再将它们与盐酸共热,使H2Seo4转化为H2Seo3(其主要反应为:2HCl+H2Seo4=H2Seo3+H2o+Cl2?邙),然后向溶液中通入So2,使硒元素还原为单质硒沉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2Seo4氧化性比Cl2弱B.H2So3的还原性比H2Seo3弱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9

周中枢则认为:“钢铁行业遭遇了30年不遇的危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以前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也就半年,这次已经持续一年多,价格还在低位。”

对于有色金属,周中枢则认为至少也是“20年不遇”的级别,“以前铜、铝、铅、锌、镍五大基本金属,有跌有升,但这次是集体调整。”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五矿从贸易型企业转型矿产集团以来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机。既做贸易,又做矿产资源,让周中枢对于资源价格走势更为敏感,与必和必拓Ceo高瑞斯“十年繁荣期将要结束”的观点类似,周中枢认为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大牛市终结

“长期以来,全球初级产品行业包括矿业、农产品一直处于较低回报水平,矿业勘探投资持续走低,正是因为此前的勘探开发不足,在突遇需求增长,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全球资源价格爆发了一轮大牛市”,宗庆生认为此轮牛市的原因在于供给严重不足。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行业投资评价参数显示,1993年黑色金属采选的基准收益率仅为2%,而到2006年,则大幅增加为15%,同时有色矿业的基准收益率也从1993年的3%-5%,增加到15%。而大型钢铁联合和有色冶炼的基准收益率却仅同比提高了1%。

自新世纪以来,金属矿产品价格确实迎来了一个超级繁荣周期。比如有色方面的进口铜精矿,2002年大概不到400美元/吨,到2011年已经超过2000美元/吨。再比如铁矿石,2002年进口价只是20多美元/吨,到2008年已经大幅超过200美元/吨,目前也在120-140美元/吨的水平,排除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因素,涨幅仍是非常可观。

“中短期内(1-3年)同意超级繁荣周期基本结束这一观点,矿产品价格难以保持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势头,甚至由于实体经济的不振,可能出现矿产品价格回调,但长期仍看好矿业的前景”,焦健认为看好长期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二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仍在持续,仍需消费大量资源;三是开采成本的提升,人力成本、安环投入以及难开采矿山投入生产,将进一步推高矿产品价格。”

具体到细分品类,焦健更看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科技行业联系更加紧密的几个小有色商品。

具体到中国的问题,周中枢认为:“一是有色和黑色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同质化竞争,什么领域好就都往什么领域跑,比如稀土和钨,国家一重视大家都去了,不干这个行业的去了,干这个行业的中下游的也去了,这就是行业里面利润分配不均造成的。”

基于以上判断,中国五矿对于此轮政府刺激计划而带来的价格上涨并没有跟风,而是退出了黑色冶炼领域。2011年初,中国五矿引入了被称为“国内盈利能力最好的钢厂之一”的日照钢铁,希望借助民企的管理能力,扭转五矿营钢的颓势。但因为涉及上市公司五矿发展,股权转让至今没有进行。

在下游冶炼退出的同时,周中枢表示绝不会进入铁矿石上游领域,“世界不缺铁,只有中国缺,中国需求急剧扩张,又面临市场高度垄断,逼得价格迅速提高,一旦大家都做,产能释放,价格就要下来。但是三大巨头不会垮,特别是巴西的淡水河谷,它的竞争优势没人敢比,挖出来就是高品质的铁矿,成本只有十几美元,咱们能比吗?现在FmG也在找我们卖,英美资源也找,我觉得以后的日子会更困难,因为随着产能释放,价格还会跌。”

姚子平告诉《英才》记者:“五矿发展的主业就是中间的钢铁贸易,以后只会紧密围绕主业,不会发展其他行业。”

对于钢铁价格的长期走势,姚子平并不看好。“我们有10亿吨的产能,7亿吨的消费,3亿吨过剩产能,过剩产能只能通过血淋淋的淘汰来解决”,他认为最终还必须以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来完成行业洗牌,这是行业规律,难以违背,而与此同时,“2012年底还有58座高炉点火,2013年会有30多座高炉点火,这不是什么高深的逻辑,但又是必须面对的事实。”

小有色机会

基于60年的发展经验,中国五矿对于行业趋势的把握可能更具参考价值。在中国五矿的发展规划中,规定了六个板块,三个核心主业,三个多元化主业。

“只做有色金属,或者只做黑色金属,很难抗御经济周期,因为这是长周期的产品,三个核心主业我们就是黑色流通,黑色矿业和有色金属,还有三个多元化主业,金融、房地产和科技。”

在三个核心主业中,黑色流通和黑色矿业中短期难有起色,但对未来有色金属行业,焦健认为仍有发展空间,特别是对钨产业链的整合已经初步完成。

目前,中国五矿已形成从资源开发、冶炼、深加工、贸易完整的钨产业链,旗下拥有23个企业,就业人数3万人;截至2011年底保有钨资源储量189万吨,约占全国钨资源储量的33%,基础储量114万吨,占全国钨基础储量的49.8%;2011年钨精矿产量28151吨,占全国钨精矿产量(全国10.5万吨)的26.81%;出口配额占全国47%。201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亿元占全国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的26.1%,实现利润15.37亿元,占全国钨行业16.17%。

“矿产领域,中国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而中国五矿的战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对外,铜等基本金属走出去,从外面拿资源保障供应,对内提高行业集中度,获得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作为央企,五矿对于钨和稀土产业链的整合就是这个目的”,焦健所说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这轮有色金属的下跌中有了明显的对比,因为钨的集中度高,下跌幅度最小。

但是在稀土领域,周中枢认为仍然存在行业散乱,上游产能过剩的问题。“稀土是工业味精,不是工业粮食,都上以后价格跌得更快。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上稀土项目,并且规划投资巨大。如果能按原有的战略推进,整合很快就能完成,但目前这样没办法,我们为什么做分离,而不做前端资源,就是因为现在资源端比较乱。”

中国五矿下一步战略的重点要将稀土矿山、冶炼、加工打造成一个全产业链布局,同时将价值链向稀土高端产品转移。

有色金属周期规律篇10

[关键字]固体矿产有色金属矿床成因勘查方向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p61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3-152-1

0引言

辽宁省有着及其悠久深远的地质矿产勘查和研究历史,且拥有丰富多样的有色金属矿山和勘查区:矿产种类高达11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高达66余种,已经投入运行的矿区有706多处,这些惊人的数字无疑为矿床勘查和试验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辽宁省内地质工作者、地质勘查部门和各个高校科研所纷纷就我省内的成矿规律、矿区分布进行了全面深层的研究,对我省以后的地质勘查工作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对成矿系列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和勘查技术上存在的缺陷,我们未能对层次风格固体矿产储量估算进行合理科学的结构设计。(尚未对省内的有色金属资源进行完整有效的勘查及开发)笔者结合实际矿区勘查工作实践,立足前人给予的宝贵资料,对辽宁省内固体矿产勘查做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由于经验上的不足,还会存在一些不周全之处,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1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成矿模式,就是指矿床形成过程的模式,它是对矿床认识和描述的最优手段和最佳方法。矿床模式这一概念是对矿床存在的地质环境、成因机理、演化过程等从立体几何的角度对矿床的生长和发展进行概括总结的。相同的矿床其存在的地质环境整体上都是一样的,矿床的形成由环境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成矿环境和成因机理、演化过程的同一性。以矿床的内外部特征为依据进行矿床类型的划分,并系统整合矿床的特征后便可建立成矿模式。

成矿模式的建立是对区域内矿床成矿理论、矿床成矿规律的整体总结,能为矿产勘查成员和矿产勘察单位提供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进而有利于促进矿床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矿床成矿模式可以划分为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找矿模型三大类型。

1.1区域成矿模式

区域成矿模式是对区域内一定级别成矿单元内各种固体矿产的区域分布特征、成因联系、成矿机制和成矿作用变化规律的分析,目的在于丰富发展区域成矿学理论,为区域矿产的预测和勘查工作作指导规划。

1.2矿床成矿模式

矿床成矿模式主要在于对矿床形成过程、矿床赎存的地质环境、矿化作用、矿床随时空变化的地质特征变化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成矿要素的描述总结。

1.3找矿模型

找矿模型是发现矿床的最佳实现途径,目的在于根据找矿实践中的工作经验和科学理论方法以只直观的方法将:“矿床为什么赋存在现在众所周知的特定的地质位置”这一大题表达出来。依据相同的地层、岩浆岩分布、构造的发育及矿化蚀变特征,通过以往工作的经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矿床成因分析与总结

矿床的成因主要有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2.1岩浆作用

辽宁省内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组合可以追溯到太古宙到中生代,是目前发育形成最为明显的。以岩浆岩组合、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元素组合特征和产出的岩相条件进行成矿系列划分,有(1)地台基底隆起区与太古宙到古元古代基性、超基入岩有关的Co、ni、pt、p系列。(2)稳定区内受深大断裂控制的金刚石成矿系列。(3)受槽台交接带控制与海西期中酸入岩作用下形成铁、铜成矿系列。(4)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与燕山期火山下形成的沸石、膨润土、珍珠岩矿床成矿系列。(5)隆起区及其边缘与印支——燕山期中酸入岩有关的金、铅、钼、锌、铝、银等矿山系列。

2.2变质作用

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层有(1)太古宙绿岩带中与变质海相火山热液活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的锌、铝成矿系列。(2)太古宙上壳岩中与变质火山沉积作用下形成的铝、磷系列。(3)太古宙基底隆起区与韧性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系列。

2.3沉积作用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层系列有(1)沉积——洪积作用下形成的锆英石、铝、独居石、石英岩、金刚石等成矿系列。(2)与早古生代地台盖层区以及海相蒸发岩有关的石膏矿床成矿系列(3)晚中生代地台盖层区与海陆过渡相沉积岩有关的铁、耐火黏土、煤成矿系列。(4)中元古代地层分布区与海相化学沉积岩有关的锰、磷、铁等矿床成矿系列。

3成矿预测和成矿远景分析

3.1金、银矿勘查方向

辽宁省内富含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成矿类型多样的的金银矿产资源,对金银矿的勘查研究上应把重点放到(1)燕山期与中成——超浅成、中酸入岩有关的铅、钼、铝、银成矿系列矿床(2)新太古代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上。

3.2铜、钼、铅、锌矿勘查方向

铜、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为区内短缺资源矿种,应加强对老矿山深部和的矿藏开采工作。把重点放在(1)太古宙与受变质海相火山热液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块状硫化物型铅、锌、铝、硫等成矿系列矿床和(2)燕山期中浅成、中酸入岩下行成的铝、锰成矿亚系列矿床。

3.3铁矿勘查方向

本地区的铁矿大都是受太古宙与受变质火山——沉积影响形成的铁、铝、p磷成矿系列矿床。清原县二道沟大型铁矿的矿床勘查成果证明了本区巨大丰富的铁矿蕴藏量,应把重点放在深部找矿工作上。

3.4铂钯、铌钽、铜镍勘查方向

辽宁省内的铂钯、铌钽、铜镍等为开采潜力巨大的矿种资源,但以往的勘查工作程度不高,仅仅做过指导性的点评工作,应该加强对铂钯、铌钽、铜镍的综合评价。在加强有色金属矿产勘查的同时,应兼顾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如大理石、长石、石墨、玉石、萤石、石英岩、膨润土资源等,该类资源作为化工及建材原料,为省内许多企业的生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省内丰富的地热资源,也应在今后的地质工作中加大开发力度,通过发展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建,熊长海,谢汝斌,等.华北陆块主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杨占兴.辽宁省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3]王文清,王长峰.辽宁省金矿成矿系列划分及特征[J].辽宁地质.2001(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