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降次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3:58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1

关键词:教学衔接;方法;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5-02

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高中数学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高中新教材,进行模块教学,感觉内容多,时间紧,学生难学,教师使用教材困惑多。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初中数学教材,师生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并找出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下面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

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具体,多为常量,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还注重理论分析,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而且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指挥,即使教材内容要求降低了,教师也不敢降低难度,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教学方面:初中数学教材课时安排内容少,习题内容较单一,教学进度一般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用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答疑。而高中课时紧,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习题类型多,且灵活。许多题目都容纳多个知识点。学生学习方面: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转,多数是记忆与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钻研,探索规律,强调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应用。因此高一的学生沿用初中的方法,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因素等。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1.研读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初中课改采用的教材,从内容,编排及要求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的改变,不了解这些,在衔接教学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初中课标降低了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注重估算等,这些和以前差别较大,中招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以往降低不少,允许考生携带计算机进入考场。这些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导致现在的初中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依赖很大,离开计算器,学生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初中数学新课标降低了一些要求,如只要求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只要求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且明确规定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没有列入《标准》中,高中教材在必修2的解析几何内容中,求直线和圆的交点坐标,求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时,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出现了二元二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二次方程组等。初中的老师为了对付中考,很多与高中知识有关联但是中考不考的数学老师课上不重视,给我感受比较深的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这个内容很多在初中只是提一下,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但是高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经常要用的,当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但是对于系数大的方程,学生就无从计算了。所以就造成很多高三的学生都面对一元二次不等式都是一个难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一必修1集合章节,设a={x|6x2-11x-30<0},B={x|7x2+13x-60<0},求a∩B,a∪B。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公式法求解,但是结果大部分不正确。如果会用十字相乘法求解就会非常方便。再举一个例子:韦达定理x1+x2=-■,x1x2=■。我在上课的时候说出这个定理很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听过,但是高中这个定理却在高中非常重要,比如必修四三角函数章课后有这么一道习题: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2x2+3x-7=0的两个实数根,求tan(α+β)的值。这个题目是a组的一个简单题目,只要用和角的正切公式展开,在结合韦达定理就可很快解决,但是我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包括好的学生展开后就不知道如何做了。还遇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练习。还有就是完全平方和(差),平方差,立方和(差)及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都是高中必备的基础而学生又是初中学的很薄弱的环节,这里不一一举例。若教师不了解这些,在相关内容上很难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做到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做好初中数学内容的针对性复习,加深和补充工作。高一的必修课程不管采用那个顺序,都要先教必修1,从实践过程来看,必修1的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抽象,难学,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包括原有的知识结构,都不大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因此,不论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学要安排一个过渡和缓冲,查漏补缺。根据各校的实际,用一个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补充初中的数学内容。复习拓展的内容主要有: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②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联系,初中教材有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内容,相关的探究方法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对这个做法目前争议不少,有些老师认为高——个学期要完成两本必修教材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这么做不可行。但是从课改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这么做有三点理由,一是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前面的复习有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三是有效解决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避免以往必修1刚学完学生开始出现滑坡,产生了两极分化,对高中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的尴尬局面。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2

一、造成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原因

第一,教材内容上的原因.初中和高中的教材跨度比较大.初中教材内容相对较少,直观性强;而高一教材内容概念多、符号多,如集合、映射、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概念的论证要求高,如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就是一个难点,向量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也很高.此外,高一教学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内容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这也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客观原因.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原因.相当多的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了在课堂上能听懂但课后练习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学得不错,但考试起来成绩就是上不去.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笔者发现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练习的机会相当多.而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更多的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所以,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这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客观原因.

第三,学习方法上的原因.高一新生在初中形成的学习方法不适合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在课堂上比较注意听讲,并且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往往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课堂上缺乏积极思考,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动脑,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课后他们往往不会科学安排时间,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还有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放松一下了,从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致使学习环节出现脱节.上述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高中阶段的常规教学,这是高一数学成绩下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主观原因.

二、提高高一学生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想普遍提高高一数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高中老师要熟悉初中教材,把握初中授课特点.最好在开学前,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熟悉初中教材,把握初中授课特点.在开学初期,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此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不要盲目赶进度.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一教学时,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回顾和联系初中的知识,教学方法上也要慢慢地过渡,适当运用初中的一些教学方法,逐步灌输高中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慢慢适应高中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数学证明时可以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求真务实,夯实基础.良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渗透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练习等.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课前先预习,初步了解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和重点难点;课堂上要积极动脑、动笔、动口,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课后重在合理安排时间,做适当练习加以巩固,练习题不求难度大,只求达到巩固知识特别是基础知识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研究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课后必要时也要看看课堂笔记,练习时最好建立一个错题本.此外,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章节反思总结,把所学知识串连起来,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也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引导学生做到先把书由薄读厚(这是学习、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也是知识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知识量的增加——求全),再把书由厚读薄(这是归纳、综合、概括的过程,是知识质的升华、深化——求精).最后,在数学应用中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高一都会在学习方法上遇到很大的困扰.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那就要求学生在每次学习过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3

【关键词】双洞重叠;地铁隧道;有限元;施工力学

1前言

目前世界上采用暗挖法修建重叠隧道并不多见,在日本仅有一例是一座双层重叠隧道。此外俄罗斯有采用盾构法修建的双洞双层8车道隧道的事例。国内有些隧道局部出现重叠的情况,如福厦高速公路与泉厦高速公路的交叉段。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罗湖站至大剧院站区间隧道,所穿越的地层条件复杂,围岩极其软弱,隧址地下水位高,隧道拱顶标高在地下水位以下。区间内隧道埋深在10~15m,属于浅埋隧道。隧道沿线高大建筑物密布,为了避开桩基,YSK(ZSK)2+388.35~YSK(ZSK)2+430段上下线共长41.65m,需采用垂直重叠暗挖法施工隧道通过,其中上洞围岩主要为Ⅳ级,下洞围岩主要为Ⅱ级。

2计算条件

2.1断面形式

双洞垂直重叠地铁隧道断面如图1所示。

2.2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

本次计算中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如表1所列。

2.4施工过程模拟

该段重叠隧道采用台阶法施工,计算中模拟了10个施工步骤,具体施工过程如下:开挖之前,先进行拱部预加固施工。①开挖下洞上半部围岩;②施作下洞拱部初期支护;③开挖下洞下半部围岩;④施作下洞下半部初期支护;⑤施作下洞防水层和二次衬砌;⑥开挖上洞上半部围岩;⑦施作上洞拱部初期支护;⑧开挖上洞下半部;⑨施作上洞下半部初期支护;⑩施作上洞防水层和二次衬砌。

2.5计算范围与计算边界

本次计算范围选取为:上部至地表,下部取至隧道仰拱以下40m左右。左右各取50m左右。计算域左右有水平约束,下部有垂直约束,地表为自由边界。计算中,用实体单元模拟围岩、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用杆单元模拟锚杆。

2.6计算控制点

计算选取的控制点如图2所示。

3计算结果

3.1隧道洞周位移

该段隧道洞周位移随施工步变化规律如图3、图4所示。由图3、图4可知,上洞拱顶最大位移为10.8mm,仰拱最大位移为0.6mm,边墙最大位移为0.4mm。下洞拱顶最大位移为1.7mm,仰拱最大位移为0.7mm,边墙最大位移为0.2mm。拱顶位移达到了规范规定,但水平收敛在规范规定的量值范围之内。

3.2初期支护内力及安全性

初期支护的内力及安全系数变化绘于图5~图8。

由图5~图8可以看出:

下洞初期支护最大轴力为1744kn,最大弯矩为70.4kn·m,最小安全系数为1.5。上洞初期支护最大轴力为1493kn,最大弯矩为19.9kn·m,最小安全系数为2.9。在绝大多数施工步中,初期支护系抗压控制,安全性比较高。

3.3下洞二次衬砌内力及安全性

由于上洞施工对下洞二次衬砌的影响较大,计算得到下洞二次衬砌内力及安全系数随开挖步变化情况绘于图9、图10。

由图9、图10可知:

下洞二次衬砌最大轴力为1493kn,最大弯矩为19.9kn.m,最小安全系数为4.9,二次衬砌截面均系抗压强度控制,安全储备比较高。

3.4锚杆轴力

计算得到的锚杆的轴力如图11,锚杆最大轴力为18.1kn,没有超过50kn,所以,在该段隧道施工中,锚杆是安全的。

3.5地表沉降

最大地表沉降随施工步的变化情况见图12、图13。

由图12、图13可以看出:各施工步的最大沉降量随施工步变化而变化,其中下洞施工时,地表沉降较稳定,上洞拱部开挖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以后各步的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又比较小。最大地表沉降为4.1mm,不会对地表建筑物引起不良影响。沉降槽沿隧道中心线对称,两侧各宽14m左右。

4结论

该段隧道,在所处地质条件下,选用的施工方法,能够保证施工安全和结构的安全。具体表现为:

4.1隧道洞周位移

除上洞拱顶位移最大位移为10.8mm较大外,其它位移均较小,基本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之内。

上洞和下洞的拱顶位移随着施工步的进行都有增大趋势,其中下洞拱顶位移在上洞开挖过程中,有所增大;其它部位位移随施工步的增加也有所增大,但增加较小。

4.2初期支护内力及安全性

上、下洞初期支护最小安全系数为1.5。在绝大多数施工步中,初期支护系抗压控制,安全性比较高。

下洞初期支护的轴力和弯矩在二次衬砌施作之前,随开挖步变化剧烈,当施作二次衬砌以后,初期支护内力趋于稳定。初期支护的安全系数在开挖下半断面时减至最小,施作二次衬砌以后,初期支护安全系数有较大提高,并趋于稳定,即上洞开挖对下洞的初期支护安全系数影响不大。

上洞初期支护的轴力和弯矩随开挖步变化不大。初期支护的安全系数在开挖下半断面时减至最小,随着初期支护的封闭有较大提高。

4.3下洞二次衬砌内力及安全性

下洞二次衬砌截面均系抗压强度控制,安全储备比较高,且二次衬砌内力及安全系数随开挖步变化不大。

4.4锚杆轴力

锚杆最大轴力为18.1kn,没有

超过50kn,所以,在该段隧道施工中,锚杆是安全的。

4.5地表下沉

各施工步的最大沉降量随施工步变化而变化,其中下洞施工时,地表沉降较小,上洞拱部开挖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大,以后各步的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又比较小。最大地表沉降为4.1mm,不会对地表建筑物引起不良影响。

4.6关键工序

上述分析表明,上洞下台阶施工对下洞结构内力影响较大,是关键工序。上洞上台阶施工对地表位移影响较大,也是关键工序。

参考文献

[1]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4

关键词:方法变化适应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环境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需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转变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会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自己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函数,映射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困惑的处境中。

二、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练习。对各类型习题的解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难度加大,灵活性加大,课时(尤其自习辅导课)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各种类型题练的时间相对减少,以及巩固强化难度加大。这也使得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最终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的衔接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且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在讲解中都不敢降低难度,便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的现实。因此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此外相对初中数学所富有“生活趣味”来讲,高中数学则更有“数学味”,尤其高中里面的“探究”“想一想”等,在有兴趣的同时加大了逻辑思维难度。高中数学第一章就是集合、函数等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具体性质问题。函数值域的求解,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初中减负的内容都需要在高中阶段补充上,因而增加了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些都是升入高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四、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是高一新生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每学习一道例题,都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学生反复演练的机会较多。一些重难点题目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强化学习效果,并加深。而高中数学教学则更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工夫。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往往采用粗线条模式,为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讲授一些典型例题,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存在思维障碍,难以适应快速的教学推进速度,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高一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讲授,尽量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讲解抽象的数学定义,概念,定理等.比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o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课桌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理解对应的唯一性,为引入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初中学生尚未形成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在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让学生进行自我演练,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比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初中所学过的“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入手,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存量,引导学生找到联系与区别,这样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切入,并接受。通过上述方法,能够降低教材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5

一、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此外,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笔者曾在两届高一召开过学生座谈会,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笔者多次听了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搞好高一数学教学的对策及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根据笔者实践,新高一第一章课时数要增加.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为引入映射概念创造阶梯.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通过上述方法,降低教材难度,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如:作业的规范化,独立完成,订正错题等等.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应限期改正.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生的习惯.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如第一章可分为三块进行教学,每讲完一块都要复习、测验,及格率不到70%应重新复习、测验;课前5分钟小条测验,应经常化,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实践表明,教好课与严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6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数字,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要注重分析,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幂函数的分类问题(在幂函数中,由于指数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很高。其次,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

3.课时的变化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

4.教法、学法的变化

高一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带着问题通过多次听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加之高中搞小循环,接高一课程的教师刚带完高三,他们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一一列举,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四是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有机会可多与初中教师多交流,互相听课,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2.1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学前周,要有意识针对学生的基础、教材的空白和淡化部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编好学习资料,用一个月的时间给学生补习,重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次根式的分母有理化,绝对值中含字母式子的化简;2)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特别是二次项系数不为1和含字母系数的多项式),分组分解法;3)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及应用;4)一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及其应用;6)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别注意加强对函数图像的理解)、性质,它的3种表达形式,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最值的确定及在生活中的应用;7)四心(内心与外心、重心与垂心)的概念及其性质;8)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推导和应用;9)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证明与应用;lo)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11)两圆连心线的性质、两圆公切线的求法和性质。

2.2教法、学法的衔接

1)利用学前周让新生尽快适应目标体验教学模式。我们可在学前周学习初中延展知识时就开始贯彻这种教学方法,在尚未接触到集合,函数等抽象概念时就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避免出现更多的不适。

2)充分利用目标体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学习目标的确定。开始时可由教师定出(目前我校采取的都是这种方式)学习目标宜短小精干,让学生能一目了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待学生较为适应目标体验教学模式后,就可以教学生如何去确定每一节课的目标,再由师生在课前共同确定,最后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

②自学能力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贯彻目标体验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堂自学环节则可通过研读教材,着重解决老师给出的自学指导的问题,或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同学。

③反馈评价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学习数学原因对策

新课程已实行多年,但每次任教高一年级,“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这一问题始终存在,初中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努力学习,跨入高中,但升入高中后,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优秀的学生也变成学习的中等生或后进生,渐渐地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一、关于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难点

(一)教材难度明降暗升

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而高中教材虽然也降低了难度,但由于受高考的制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加大了。

(二)课时紧凑,课堂容量大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上课的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调,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这就造成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往往通过引导、设疑、变式等形式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主思考去解答,比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三)学生仍是被动型学习,以教师为主体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多,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掌握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立体类型,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进行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要求多看一些参考书,然而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连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

二、做好初高中衔接的主要对策

(一)做好入学教育,让学生认识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中考后的松懈情绪,使学生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此,首先要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高三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二)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初中数学压缩了的部分教学内容,目前高一数学在教材的处理上是把这一部分内容插入到相应的教材中间,或放在部分内容后面。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可以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等作为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内容先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可弥补新旧教材交替时期产生的裂痕,同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也做好了铺垫。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并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具体如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要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引入。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目前的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但现在高中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为此,可把高中教材初中化使用。如: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多用教具演示,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加强定义、概念之间的类比,逐步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深刻性。

(四)做好思维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思维偏向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进入高中以后,意义识记是最主要的学习和记忆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意义识记的方法,教师应在平时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把知识和方法作为思维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数学成绩方法指导教学衔接

高中数学新课程模块多,且有相当部分模块在初中知识体系中未能很好铺垫。如何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对此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愿与各位分享交流。

一、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初中数学相对容易,而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直接加大了学习难度。

其次,课堂内容也多,每节课容量大于初中数学。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对许多在高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和(差)公式等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高中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高考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一上学期必须完成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其中必修1包括《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Ⅰ)》、《函数的应用》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四章。而下学期还将完成必修3、必修4两本教材。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大幅度下降的客观原因。

最后,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难度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的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2.高中数学教师教法的改变。

随着教材难度的提高,课程内容的增加,在教学方式上,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与初中不同。

在初中,由于所学内容少,涉及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教师有充足时间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演练、巩固(包括到黑板上板书)。而到了高中,由于知识点剧增,教学教材内涵丰富,课堂容量大,进度自然加快,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而课后安排的习题类型也不可能与课堂上所讲的配套。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但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在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整体成绩,初中教师可以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在初三,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工夫。又由于高中课程紧,教师如果像初中教师那样上课就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一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如何顺利完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面对以上问题,有的学生感到困惑,有的学生开始畏惧,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以上变化,将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效率、学习成绩的提高。其实,针对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他们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顺利完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1.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便要学习几个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便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解,也难保证听课的针对性。事实上,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学会听课。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专心听讲,特别是教师对核心概念的讲解、典型例题的分析,同时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出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找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最后还应适当作些笔记或批注,以提高听课效率。

3.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系统小结的习惯。

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归纳总结,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强化对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

4.在数学教学中以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作为最好的衔接。

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学生对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始终保持活跃。

设计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

①y=(x-1)2+1,②y=(x+1)2+1,③y=(x-4)2+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是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和研究的课题。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因为高中数学的难度加大,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老师能及时引导,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孩子们的心中肯定就会充满阳光,勇于扬帆远航。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9

一、运算能力及其特点

运算能力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一)运算能力的层次性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分式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没有具体运算的基础,抽象运算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如果说数学内容的发展是无穷的,那么运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永远不会终结的。

(二)运算能力的综合性

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高中数学运算能力是指对记忆能力、计算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的统称。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中学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二、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

(一)思想意识的不重视

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对数学中的运算方法和技巧降低了要求,对繁、难或技巧性比较大的内容和方法不作要求,有部分老师和学生就对计算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忽视对要求稍高的运算的准确性,甚至有畏避心理。久而久之运算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数学的学习。

(二)现行教材的原因

我国现行高中数学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删除了一些繁、难、死、旧的知识,教学内容比前几年的教材的内容难度有所降低,目的是从以前的“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从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质。如代数式的运算、因式分解、方程、二次函数、不等式等内容,从要求方面作了很大程度的降低。而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有许多的代数、解析几何的内容又是建立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在这些内容的要求上大大地超过初中的要求,更有一些内容初中就根本不学,这样教材的内容就大大的脱节,如果高中教师不研究初中教材,就必然出问题。

(三)计算器的使用

现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人手一个计算器,对许多简单的数字计算都由计算器来完成,从而弱化了计算的能力,无法形成数感。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可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质。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长期使用计算器就无法形成数感,严重影响运算能力,从而无法学好数学和相关的理工科知识。

三、如何发展和提高运算能力

(一)思想上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认识到新课标对运算能力要求的降低是适当的降低,并不是不要运算,只是对一些繁、难、旧和技巧性强的内容作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数学是建立在数量关系上的学科,有数量关系就必然有运算,有运算就对运算能力有所要求,且运算能力是数学的几大能力要求之一,没有运算能力要想学好数学,是决对不可能的。

(二)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除统编教材外应有自己学校的数学校本教材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删除了一些繁、难、死、旧的知识,新增了现代社会所需要新知识,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能力,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一些内容的难度,但现行高中教材,比以前的要求有增无减,从难度上来看是加大的趋势。我校学生从小学到这初中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初中数学每周六课时有足够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需开发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解决高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为高中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发展和提高运算能力

(一)思想上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认识到新课标对运算能力要求的降低是适当的降低,并不是不要运算,只是对一些繁、难、旧和技巧性强的内容作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数学是建立在数量关系上的学科,有数量关系就必然有运算,有运算就对运算能力有所要求,且运算能力是数学的几大能力要求之一,没有运算能力要想学好数学,是决对不可能的。

(二)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除统编教材外应有自己学校的数学校本教材

初中数学降次法篇10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必要性差异脱节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11-001-01

高中数学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的必要性

1.高一在学生高中数学学习阶段中的作用。

2.高一阶段数学的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综合性高。

3.近年来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上调,中考难度的下调、新课程的实验和新教材的教学使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以及高考中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差别显著

1.教材的变化:内容多并且抽象、逻辑性强。首先,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直接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其次,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且有中考试卷的难度作保障;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

2.升学考试要求下的教法变化。从升学考看,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而高考要求则不同,有的高中教师往往用高三复习时应达到的类型和难度来对待高一教学,造成了轻过程、轻概念理解重题量的情形,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学习方法的变化。由于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上课注意听讲,缺乏积极思维,遇到新的问题不是自主分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自我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课后,也不看书,接按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方法套着解题,碰到问题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依赖性较强。

4.学生学习能力的脱节。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看,初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只限于平几证明,知识逻辑关系的联系较少,运算要求降得较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至于立体几何,也只能依靠要求较低的零散的立几知识来呈现,想象能力较低。

三、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找准衔接点。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运用联系的观点提示新知,使学生不仅能顺利接受新知,而且能够认识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做好“衔接点”教材的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