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专业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4:26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1

关键词农村;校本教研;对策;实效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的基本要素。我们应确定“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切实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当前校本教研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教研力量的有限,特别是农村小学,校本教研还存在了许多问题。

1.备课未能起应有的成效

随着教师的流动,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已经十分有限,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严重匮乏,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在农村学校因为缺少专业引领而仅存形式。

2.教研组功能为能起实效

学校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能力增进的重要舞台,教研组是教师形成专业归属感与学科崇拜的发源地;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实行年级组办公。年级组办公固然强化了行政管理功能,产生了管理效益;但是,教研组的功能在明显削弱。根据调研反映,许多学校大量的非教研性会议和活动挤占了教研活动的时间,教研组已游离于年级负责制的体制之外。

3.农村小学专业引领严重匮乏

备课是实每个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教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现实运行中的备课协作研究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都是个管个的备,一是缺少同伴互助,备课组内教师之间竞争重于合作,在同一备课组内,同年级同学科同事之间暗中竞争、留一手的心态或多或少妨碍了同伴互助的真实交流;二是备课组内缺少专业引领,每周的备课活动只是浅层次的备课交流。

因此,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有一种外力的支持,以形成有效的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二、如何有效提升校本教研的活动质量

教研活动,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载体。教研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问题的解决和教师的发展。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学校教研活动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目标不够明确,随意性较强;教研内容表层化,针对性较弱;不注重方法,教研质量不高等。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教”的味道较足,“研”的力度不够,教师只是“接受”的学习者,而不是主动探索、积极反思的学习者。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校本教研”教研活动即要丰富多彩,更要提高教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改变以往教研重示范、轻研讨的倾向,形成重示范、又重研讨的良好格局

分析以往学校教研,普遍存在着教研的组织者只重视上好研讨课,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对课的研究上,尽其所能地为与会老师送上一节精彩的课,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研讨评价。从而出现执教教师精心备课,组织者倾力指导,听课者踊跃参加,到了评课环节却冷清凄凉,组织者匆忙收场。教师研讨意识不足,懒评;现场评课研讨互相推脱,渐成风气,究其原因――怕评;评价圆滑,空评、假评屡见不鲜……由于顾虑,碍于面子,评课时“只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司空见惯。研讨是教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应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要倡导教师积极交流,评课时少说空话、假话、套话,多找问题,注重问题的研究,多提教学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只有真正有教有研、重教重研教研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2.改变以往只重视精品课研究、忽视常态课研究的现象,倡导开展常规课的研究、聊天式的探讨

如果说精品课的最大优点是理念先进,导向明确,那么常规课的最大优点就是更实际,研究实用性强,操作条件简单,研究的时空更加灵活,研究的氛围更加自然。开展常规课的研究,在研究的对象和方式上,同一节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可以从不同教师的教学处理中加以比较、分析,再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去感悟、体会。由于时空的便利,合作的氛围宽松,可以有多次交流、探讨的机会,便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从另一角度分析,常规课一般都在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学校里进行,大家相互间朝夕相处,非常熟悉,通过常态课研究更利于培养教师团结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而这种精神、氛围是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间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我们的共识,试想没有一支精诚团结的教师队伍,如何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习惯和能力?加强常态课的研究既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能为教师间团结合作习惯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活动载体。

3.改变教师课题研究重验证理论、轻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倾向,形成“在教学中研究、研究教学中问题”的良好氛围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课题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多数教师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验证理论,所以课题研究总显得那么的顺利,研究的课题很多,但真正服务教学、能产生实际意义值得推广的却和少。这就需要加强教师课题研究的指导,指导教师善于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审视问题的出现,通过查阅资料、调查、座谈等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积累经验。这样的课题研究针对性、实用性强,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2

关键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特点;培养模式

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这为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生源基础,1999—2005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7.57%[1]。这种增长不仅表现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专业学位也有很大的发展。我国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次转变。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研究性是专业学位的本质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是应用型研究生,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如文献查阅、试验开展、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研究能力,其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必然不强。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1招生方面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对于大多数农科院校而言招生比较困难,在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有缺口的情况下要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就更困难。因此,近2年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部分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成绩靠后的学生中调剂而来,部分是本科基础较差的应届生。相对学术型硕士生来说,生源质量和学生基础都稍逊一筹。保证生源质量是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步。可以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的应届生报考。

2.1.1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在学费和生活补助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学费可以比自筹学术型研究生低。这样可以吸引一些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报考。

2.1.2增加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选拔优秀应届生直接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

2.1.3进行正面的宣传来提高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认知度。目前农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处于低谷,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刚招生2年,就业去向的好坏直接影响以后的招生,而社会的认可程度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正面宣传,提高农业推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促进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

2.2培养方面

2.2.1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在职推广硕士不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没有一定的职业背景,大部分来自于应届本科生,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采取与在职推广硕士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应该以职业为导向,把他们对职业的要求融入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师资方面与学术性研究生应有所不同,要突出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2.2课程设置要求。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2]。对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生源主要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其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等领域相联系。因此,课程设置应与其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需设置”,并且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点。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因此,课程设置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化。注重应用型课程,相应减少纯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需要。

2.2.3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能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2年,而对于农科类而言,试验的周期较长,结合这一点在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和现场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从感性上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到全日制推广硕士学制较短和社会认可度低,很多导师对这类研究生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采取“双导师”制[3],也就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等研究生基本素质层次的培养;校外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研究等实践应用能力层次的锻炼。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应结合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采用案例式、专题讲座等授课方式,结合学科前沿、国内外最新形势,把农业实践理论和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4]。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质量、充分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为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学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等。

2.2.4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来源于校外导师的课题或校内导师的横向课题,必需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设计等形式,也可以采取澳大利亚一些高校的做法,学位论文不一定要进行答辩,如果需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申请论文答辩,其余的学生学位论文只要导师和同行专家评阅通过即可按照规定授予学位。

3参考文献

[1]廖湘阳.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的专项[R].全国第七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2008.

[2]潘文年.学科挂靠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32-35.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3

>>唤醒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关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缺失的思考增强“两个驱力”,整体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内驱力:教师专业提升的新引擎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提升区域内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六维途径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几点策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的思考与实践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探讨转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略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与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生命视野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文雪、廖诗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阻抗囚素分析―基于粤西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5.

[5]方建华.切实给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以生命关怀―基于苏北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2):74.

[6]李静美.“需求一满足”模式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观察,2013(6):55.

作者简介:

贺燕丽(1978-),女,山西霍州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7-0323-03

农业技术推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系统,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等六大体系[1-2]。

目前,农技推广部门绩效管理中存在指标设置缺乏理论依据、随意性较强、评价指标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3-4],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评价中也相应存在。建立科学与系统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具有充实相关研究空白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等理论意义;探索具有地区针对性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对于评价地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成果、推动当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5-10]。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可以分为3种类型:企业型推广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和政府型推广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与特派员模式都属于政府型推广组织。目前,评价研究主要围绕科技特派员模式进行,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多。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例如农业专家大院,一方面消费社会财富——推广费用;另一方面给社会增加经济收益,既有新增费用,又有新增收益,这样就能对其过行经济效果的评价。正是基于该种观点,通常可以采用的经济指标有新增纯收益、推广单位新增纯收益、推广费用新增收益率或推广单位的资金利润率,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新增总产量、土地生产率增量、畜禽生产率增量等指标。例如对于大豆栽种,就可加入进地次数、土壤保护程度与节水增产效果等生态效益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现实情况,在分析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之上,有学者提出了经济效益、专家大院建设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农业专家大院人均创收、年培训农民人数等22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定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后,刘战平等(2011)以河南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案例对象,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判别法进行了评价。另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出台了针对当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安徽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考核指标》《陕西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考核与评价办法》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等。

综上所述,对于没有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而相对比较分散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未见其有相关的评价研究。无论是对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对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专家的评价,都将经济效益放在了关键的位置,却较少地将推广受体——农户的感受和认知考虑其中,影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政府出台的考核评价指标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主观性较强,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因此,本文尝试兼顾政府与农户2个角度,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

1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构建原则

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能全面、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情况。二是系统性。制定的各项指标既要避免内容重复,也要考虑各项指标间的逻辑联系,把单一的指标整合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三是可操作性。各项指标简单明了,从而保证指标的使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

1.2基本功能

一是评价功能。通过对相关基本数据的收集,能够科学地计算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成效值,能够实现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评价。二是反馈功能。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出现的原因,及时向农业科研单位与政府相关部门反馈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信息。三是指导功能。通过纵向对比结果,结合宏观环境新变化,找出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指引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2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2.1指标设置依据

指标设置以2013年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修改)》为主要政策依据,参考《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雅安市农业专家大院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将相关政策条款细化为可衡量指标。具体指标设置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一方面农业专家大院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各专家大院尤其要关注自身的战略定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倡导农技推广组织的公益性,为了提升农业专家大院的服务意识,必须加入“以农户(顾客)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农户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协调公益性增强所带来的服务激励减弱现象。特别是随着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必须不断学习创新,以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借鉴《农业技术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相关文献与《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等政府相关考核文件。

“推广满意度”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推广效益”主要参考借鉴了《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推广能力”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雅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管理实施细则》;“硬件建设”主要参考借鉴了《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学习能力”与“创新潜力”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

2.2主要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3指标含义与度量

2.3.1推广对象满意度。一般认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推广对象包括一般农户、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农民群众尤其是科技示范户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广满意度包括农户满意度与涉农组织满意度,采用LinKet五分量表法,划分为5个等级进行赋值: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

2.3.2推广效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推广收益是指农业技术推广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达到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它反映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结果。推广收益分为经济收益、社会收益与生态效益3个方面。

(1)经济效益指标的度量。计算公式如下:

(2)社会效益指标的度量。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农户年增收额与新建特色农业基地个数。

(3)生态效益指标的度量。生态效益指标包括当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2.3.3推广能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能力是指专家大院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水平,是农技人员开展推广工作所具备的人力资源、物质条件与技术能力的总和,反映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情况。推广能力包括了农技推广覆盖面与职能发挥2个二级指标,农技推广覆盖面包括了带动农户数与技术推广面积2个三级指标,职能发挥包括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数、举办培训班次数与培训农户数3个三级指标。

2.3.4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了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与专家大院建设面积2个三级指标。

2.3.5学习能力。通过培训与继续教育来评价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学习能力与整体素质。学习能力主要由农技人员的培训来体现,包括科技人员接受培训次数与人均接受培训次数2个三级指标。

2.3.6创新潜力。农业生产的地区性、季节性与不稳定性等,要求农技推广人员要适时适地创新,维持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潜力主要是指推广队伍的创新潜力,包括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每年引入科技人才数与高级职称人数3个三级指标。

3结语

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设计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维度设置科学依据不足的缺点。该评价指标体系加入了“推广对象满意度”这个受众指标,使得评价更加全面;涉及到了“推广效益”、“推广能力”等基本农技推广评价指标,保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评价功能;以上指标都是对现有推广能力的评价,最后,适当引入了“学习能力”与“创新潜力”2个指标,评价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能力。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操作中需要由第三方(例如高校)进行满意度的调研,因此在具体的操作性方面还有待检验。

4参考文献

[1]S.SiVaKami,C.KaRtHiKeYan.evaluatingtheeffectivenessofexpertsystemforperformingagriculturalextensionservicesinindia[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2009(36):9631-9635.

[2]朱希刚.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4]广平.农业技术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2(4):31-34.

[5]朱希刚.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效果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1988(1):62-64.

[6]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7]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8]曹俊杰.农机推广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南农机,2013(3):22,24.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5

【关键词】创先管理一体化管控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电专业化、一体化创先管理的深入推进,网省公司对农电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农电管理上确定了“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农电发展思路,部署开展了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推进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出台了促进农电发展的多项措施,并实施全口径指标对农电业绩绩效考核,农电管理已经步入了创先攻坚阶段。

基于以上农电管理要求,河池供电局不等不靠,积极应对,落实举措,立足供电所、台区、变电站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2013年,河池供电局通过对网区各县级供电企业现状调研、分析,确定了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2014年,为更深入探索农电专业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快推动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与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接轨,加速一体化管理进程,提升县级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河池供电局结合当前农电全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开展了基于“3+9+9”模式下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思路

基于“3+9+9”模式下的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是把实现“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作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目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网省公司一体化农电管理的要求,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基于“3+9+9”模式下持续开展农电管控研究的思路。

三、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

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年),确定了县级供电企业加强农电“3+9+9”工作思路和方法,把基础管理提升作为农电管理的首要任务。第二阶段(2014年),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第三阶段(2015年),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四、农电管控阶段性研究

1、加强农电管理“3+9+9”的工作思路

2013年,在全面承接网省公司一体化专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县级供电企业根据现状,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理清加强农电管理工作思路,找出重点需要提升的三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九项核心的专业管理、九个关键的业绩指标(简称“3+9+9”),集中精力来重点规范和提升。

2013年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成效:一是抓住了农电管理的核心和短板。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确立以“三大基础+九项管理”为核心,聚焦九个关键指标(简称“399”),集中力量来重点规范和提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目标,夯实农电管理基础,弥补农电短板,推进农电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强了农电管理工作的过程管控。确定年度关键指标目标值,并将指标目标值分解到月度,开展重点核心业务,即2014年工作措施及实施计划编制,按照pDCa原则将其分解到月度,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的过程管控,把管理责任真正传递到局各专业部门、各县公司。三是突出了农电管理的绩效与闭环。依托地市供电局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和绩效管理系统,加强农电管理工作实施过程的管控、考核,特别要对地市供电局各部门、各县公司按时间节点、任务工作计划以及关键指标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月度过程监控,月度组织绩效考核,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绩效闭环,促进工作成效。

2、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

2014年,按照县级供电企业强管控、转作风、补短板的工作要求,农电管理以抓好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强化专业一体化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推动创先“管理提升三年规划”以及县级供电企业加强“3+9+9”农电工作计划实施,重点推进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通过强化过程管控和pDCa绩效考核闭环,弥补农电工作短板,农电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延伸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以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具体目标,从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开展管控实践,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丰富了农电管控思路。二是“指标+任务”的农电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通过围绕农电目标,设定农电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月度分解,过程管控,做到县公司的工作与网局同步策划、同步开展、同步检查、同步指导、同步考核。三是“月度过程+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闭环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出台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了考核指标、任务,明确了月度考核权重占全年绩效的50%,并依托统一的绩效考核系统对指标、任务进行pDCa闭环考核,促进一体化管理延伸工作开展。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以战略型管控为核心理念,主要围绕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展开,以达到平衡县级供电企业的资源需求、协调矛盾、推行“无边界”管理文化为目的。

3、农电创先落地管控工作思路

2015年,以“看得清”、“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将进一步明晰县级供电企业作为“战略中心、协调中心、控制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的农电工作定位。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并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五、研究的创新价值与亮点

1、管控模式的可落地性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的落地性主要体现在该管控模式以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为根基,承接了“3+9+9”工作思路。在2015年,会继续进一步更新优化,最终完成农电管控模式的优化设计,并且在具体操作上初步形成部分指导文件,使该模式的推广落地化、操作清晰简便。

2、管控模式的可推广性

本研究课题选择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作为样本研究产生的一系列成果,进一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不仅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农电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而且能横向拓宽到县级供电企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管理工作中。当然,在横向拓宽的时候,要考虑到各业务线条的工作特性和差异性。同时,课题是在网公司“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具有可以平移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晋生、许玉红:农电企业现代管理[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县供电企业线损规范管理辅导[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南方电网公司计划发展部: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农电管理汇编[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原则

我国农科专业学位主要是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自2000年正式批准试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一直伴随着农科专业学位设立、发展的全过程。某种程度上,我国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尚不太准确,导致培养过程缺乏针对性,课程结构不能很好地契合社会需要,培养质量受到制约,限制专业学位进一步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1]。

目前,全日制农科院校专业学位的招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至2015年,其规模将达到在校研究生的一半,农科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科学地定位农科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有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表述单一

专业学位的应用型要求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针对生产实践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授社会最需要的专门知识。各个学校应该建立各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尤其是农科专业学位,更应该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区域特色。但是,通过对多个学校农科专业学位培养调查发现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缺少多样性和特色性。www.133229.Com笔者主要选取某校6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发现,虽然各个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有一定差异,但是各专业培养目标都是比较单一、非多样化的,体现不出学校各自发展的特点和专长,更体现不出地域和区域的特色。

1.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农科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的培养目标定位没有真正区别开来。从各学校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农科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并没有很清晰的界定。由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不确定,导致从任课教师到授课内容以及论文的选题等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没有明显的区别,与专业学位专业性背道而驰。另外,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层次性不足,专业学位是一种总结性的高层次学位,其培养目标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统筹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实施能力。但是,由于对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学生更多地是为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相当于进行一次高级培训。实际中农科专业学位的培养也基本起到这样的作用,失去培养高级人才的作用。相比较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成熟的美国,其农科专业学位要求层次很高,和学术型学位的要求较相似。

1.3培养目标没有细化

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从构成内容看,由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2部分组成。培养目标应当对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作详细的规定。如农业推广硕士分为很多领域,不同的领域应当规定不同的标准和具体要求。培养方向指将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何种专业方向的人,而培养规格是指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应达到的水平与标准[2]。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要求表述宽泛,可操作性不强。

1.4培养目标与实践需求相脱节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人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更加旺盛,对其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每万名农业劳动者中,拥有的科技推广人员数量是1人,而德国是13.5人,美国是7.2人,日本是5人;我国每百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科技产业人员是77人,而发达国家是2458人,世界平均水平是137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科专业学位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旺盛的需求,农业生产实践中缺乏大量的应用型、推广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生产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更应该偏重于培养学生快速推广能力以及技术培训能力。因此,专业学位培养的现实需求和迫切性促使高校应当与社会紧密结合,制定适时适地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定位原则

2.1适应性原则

首先,培养目标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准则的基本描述,应体现本领域和各个领域之间的共性问题和要求。其次,培养目标不仅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具有引导性,对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具有参考性,对国际同类学位也应具有可比性。第三,培养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以适应不同的时期,考虑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到适应性原则,要有一定的弹性和柔性。

2.2层次性原则

专业学位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学位。因此,其培养的人才具有特定性和特殊性,其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与同一层次的学术型学位有所区别,也应当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区别开来。同时,专业学位自身的不同层次之间也要进行区分,对于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目前主要指兽医博士和兽医硕士之间的培养目标要区分开来,体现专业学位的层次性原则。

2.3地域性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性差异显著,同为种植业,有的地域适宜种水稻,有的适宜种小麦;同为林业,有的以针叶林为主,有的以阔叶林为主;同为渔业,有的以淡水养殖为主,有的以海水养殖为主等。此种不平衡性必然要求有1个与之相应的多样性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专业学位重在应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如果不能与地域性相结合,则其“应用”价值会大打折扣[3]。因此,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当考虑地域性原则,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其课程的制定、案例教学的选取、教学方法等应该有所不同,与地域性特点相结合。

2.4行业性原则

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有着明显某种特定职业背景的工作。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由于农科专业学位涉及不同的领域,各个领域对硕士的培养要求是有差异的。培养目标要针对本领域相应行业的学科特点、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并分领域进行,对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发展要素作进一步的规定,注意与本领域执业资格的接轨。制定领域培养目标时应充分吸纳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组织和行业代表人士的意见。

2.5细化原则

培养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所需的各种资源和学校自身的战略定位、自身的资源状况等因素。目标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因此,其培养目标的表述应当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语义应当清晰、明确,文字应当精炼、简洁。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的积极意义

3.1促进培养观念的转变,提高培养质量

由于目前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模糊,农科专业学位培养观念和培养质量都存在一定问题。有学者对农科专业学位做过1项调查,对专业学位教育的总体评价中,认为适应了在职人员继续学习需要的占64.0%。由此表明,选择攻读硕士专业学位,首先是把专业学位教育当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同时也获得了可能攻读更高学位(博士)的机会。而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只占28.0%。专业学位知识体系更符合需要的仅占0.6%。认为专业学位教育适应了行业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的只占25.2%。结果表明现实生活中对于农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满足实际工作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标认同度并不高。因此,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有利于澄清社会上对专业学位存在的模糊认识,提高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度,促进培养观念的转变,真正满足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4-6]。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不少培养单位对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其是为学校“创收”的部分,对教学质量要求不严格,在此前提下,错误认为招生规模越大越好,领域越广越好。因此,根据在职人员的实际特点,建立适合他们的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是保证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目标运作的基本程序,也是保障和促进农科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

3.2推动与执业资格的衔接

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表现为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专业学位的培养应当符合职业背景的需求。由于目前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与岗位资格挂钩,造成3个突出问题:第一,农科专业学位冠名与培养实质不完全一致。在美国,农科设置的专业学位名称比较细,与专业联系紧密,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宜于做哪种行业的工作。如农业硕士、林业硕士、森林硕士、农业管理硕士、农业工商管理硕士、农业企业管理硕士等。第二,课程设置与教学脱离实际。由于与行业岗位没有挂钩,导致设置的课程实用性不强,教学内容针对性也不强,体现不出按领域培养的特点。第三,用人单位对于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认同度不高。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与执业资格衔接已经成为常态,形成职业学位与执业资格紧密联系的机制。因此,培养目标的科学制定,有助于推动专业学位教育和和执业资格相衔接。相反地,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完善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效途径。

3.3有助于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人才。现代农业要求的高级人才既是过硬的技术人员,又是农业生产的管理人才、组织人才。要能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融入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充分驾驭环境,转化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和选择技术,达到技术效益的最大化,并能迅速消化吸收新的知识。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对现有人才培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不仅有利于培育农业高级人才,促进发展科技成果,还有利于使人才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人才和科研成果的社会化,主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改变我国目前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力度,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4参考文献

[1]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9.

[2]涂俊才,李名家,秦发兰,等.当前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600-5601,5606.

[3]魏敏,柴晓峰.关于农科专业学位教育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践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2,21(6):19-20.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7

 

农业科研院所是国家发展规模农业的排头兵,温家宝总理指出:“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是中国农业未来之希望”。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着很大的影响。农业科研院所如何实现科学健康的发展,其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为此农业科研院所必须改变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适应现代农业科研应用发展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模式,以实现农业科研院所的健康发展。

 

一、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工作特点分析

 

1、现代农业科研管理模式变革更新加快,普通员工技能水平提高比较滞后

 

现代农业科研技术对于实验仪器设备的应用与依赖越来越强,对新技术的普及也越来越高,目前处于更新换代的高峰期,新设备、新技术对管理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普通员工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在生产调度、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环节不断更新管理里模式的情况下,普通员工很难尽快适应。这就对农业科学研究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对普通员工技能水平的又一考验。

 

2、一般农业科研院所实验基地地域环境较偏僻,给农业科研院所员工造成了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

 

农业科研的一些基础性实验都是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所处环境比较复杂的郊外、田间、工厂污水口等地。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的特殊,会给工作人员造成文化和习惯的不适应。对性别、年龄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3、员工队伍结构年轻化,员工思想呈现多元化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发展白色农业对于农业科研基础人员高素质的要求,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就被录取到农业科研院所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年轻人数量,这些年轻人有着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同时那些具有高级职称、高级技能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另外,青年员工特有的特立独行、思维敏捷、时尚新潮的多元化群体性特征,无疑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的构建思路

 

1、要以农业科研单位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为根本宗旨

 

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要密切结合农业科研院所的自身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生产管理方式和地域特点因素,以打造“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将培训贯穿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开展以管理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培训项目,加速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员工,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训开发体系,同时,优化岗位管理,建立注重实绩、逐级培养、梯次推进的人才考评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员工与院所的共同成长。

 

2、做好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基础建设,构建多渠道、深层次的员工培训开发平台

 

结合大规模、高辐射度的科研实验需求,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组织机构;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管理、经费管理、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等工作流程;充分评估内部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考评手段建立内部培训师、技术专家队伍,规范管理发挥最大效能;加强培训与教学软件的建设,建立专业的培训教材与专业题库,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论坛共同讨论、多媒体教室、技工训练室等开发建设,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多层级培训平台。

 

3、以评促改,认真落实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际效果的评估

 

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活动通常包括培训需求分析与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估三个环节。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及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确定培训目标,以“全员培训与重点提高相结合、自我培训与传授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针,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同时加强过程监督与考核。采用前期座谈、调查、考核后期用人部门评价、工作业绩考核等评估培训效果,通过改进措施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员工参与兴趣及降低培训成本。

 

三、农业科研院所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管理实践分析

 

1、加强对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的重视

 

现代科研院所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科学管理,而管理是离不开人的,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农业科研院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1)人力资源开发人员要能够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培训理念、技术和方法,实时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各方面的管理方法及模式;

 

(2)掌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3)根据科研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不同需要分析其培训需求,制定详细的计划;

 

(4)快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中的应用,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合理展开培训,增强培训的理想效果。

 

2、建设以服务企业和员工为目标的管理体系

 

结合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培训与开发管理组织机构,由院长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工作有效实施;完善员工培训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覆盖”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形成了信息报送、沟通反馈、台账管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完成多媒体教室、检测分析品台等结合网上学习等信息平台开发建设,专家学术报告会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员工的自主学习。

 

四、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员工培训与开发效果的具体实施分析

 

1、全方位的岗位技能培训

 

岗位技能培训是为提高和改善一线科研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岗位技能及管理水平而实施的培训,具有人数多、专业广、形式多样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培训工作的重难点。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专家课题、导师带徒、实践课堂、考问讲解”等培训手段,开展系统全面的岗位培训,快速解决了一线科研工作岗位的人员操作需求。

 

2、分层次的管理教育培训

 

坚持把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业科研院所长久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按核心管理、中层管理以及一般管理三个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核心管理人员主要进行与分管工作相关的战略管理、领导艺术、决策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而一般管理人员则主要进行与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效沟通、时间管理、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训。

 

3、系统性的技能达标管理

 

为有效解决员工队伍技能与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问题,农业科研院所全面开展了生产技能达标上岗工作。坚持量化、细化、准则、具体的完整,编制岗位技能标准与培训大纲,对生产人员应知、应会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标准以及培训内容作出规范。通过技能达标认定方案,对认定时间、形式、程序等进行规定,使员工技能考核、岗位水平认定等工作有章可循。以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分类考核,并及时反馈成绩、集中讲解,确保员工查漏补缺,有目的地学习提高。

 

4、有效性的技术专家打造

 

为适应白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研院所要积极培养技术专家和领军人才。创建技术和管理“双跑道”,引导和激励员工专心钻研技术、技能,拓宽技术专家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技术专家库,通过参与技术交流、项目谈判、田间试验、项目检测、质量监察等工作,为其提供技术决策、专业咨询、行政管理的机会;通过组织内外部的培训、专家讲坛、技术评审等活动,促进其开阔视野、掌握新的信息和技能;通过参与行业标准、规程编制,结合重点课题攻关、发明专利创造、技术优化建议等活动,有效提升专家科技创新的能力。

 

5、针对性的青年骨干培养

 

根据农业科研院所发展的需要,针对青年员工比例日益增加、其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要积极探索青年员工岗位成才方法。在工作中采取参与重点工作研究、参与重要会议筹备、参与重点项目申报、提拔任用等形式进行培养;充分发挥技术专家技能有事。通过倒是带徒在工作实践中带领青年员工提升技能;加大青年元欧冠参建力度,有效降低培训成本,提前掌握设备的管理能力;以互讲促学、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有效提高岗位工作技能。同时,根据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开展定点博士培养,院所员工交流,组建博士后工作站等方式,有效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

 

6、加强员工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

 

培训是一项持续长期性的工作。无论新老、各个岗位的员工都要定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向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发展。对于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人员来说,他们一开始是难以接受自己工作范围外的其他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的。但是面对人力资源市场对新型农业科研人才的种种挑战,使的他们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很多人员意识都了培训的重要性,自主地接受培训,不断确立自己的新目标,不断给自己充电,以适应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农业科研院所要对于员工的培训有明确性的文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便利。对于在职员工,参与或接受与各种相关的业务培训时,院所应该在学习时间或学习费用方面给予资助。对于新入职员工,农业科研院所还可以采用轮岗轮训的形式来培养员工的综合技能,在把员工分配到最合适的岗位的同时,实现双赢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业科研院所想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通过各种措施切实做好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工作,在提高人才素质水平的同时,也使得院所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增强综合实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持续而稳定地向前发展。目前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和多元化,农业科研单位要想不断做大做强,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包括制度创新、人本创新、理念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以及战略格局创新等等。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创新不是复制,经济管理创新更是一门管理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

 

作者简介: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8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200*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200*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200**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200*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200*]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200*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9

一、农村教师专业化需求

1.教师教学同教学专业化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有由乡村承担的教育费用取消,全部由县一级财政负担,现有的地方财政投入方式使农村教育经费出现较大缺口。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减少财政压力,多数采取“综合教学”方式,即一个教师承担应由多个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工作,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性不够,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较多,而英语、音乐、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短缺。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有的教师无一人能胜任英语教学,音体美教师更是缺乏。同时,农村地区教师亦师亦农,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农业劳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严重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教师缺乏网络技术培训,使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欠缺,教师知识更新较慢,处于专业早期的求生阶段。

2.缺少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离开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没有规范化的教学程序与研究方法,教师教学经验难以转化为显性的实践知识与有效的行动模式。对农村教师而言,多数缺乏普通高等教育经历,本科学历的比例偏小,没有教学研究的意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以高师院校为主导的外在强制性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理论学习占主导,经验交流与案例研讨内容偏少,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教学失范,这和学历较低有关,对农村教师应加大学历教育供给力度;另一种是高校培训模式失效,参与培训的主体性不够,应转换培训模式。

3.农村教师教学信心不足存在假象

在加大校本研究力度之后,农村教师校本研究的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的研究设计,没有按照预定的过程实施。当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在一起讨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时,普遍存在发言不积极,话语较少的现象,与专业研究者沟通不多,尽量回避专家的提问,从而形成了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的思维定式。实际上,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十分活跃,教师的主体意识鲜明,积极性较高。之所以出现农村教师自信心不足问题,这同其交流的对象有关,由于专业研究者长期生活在城市,从事更为专业的研究,学术话语的专业性较强,同农村教师交流存在较大的文化反差,农村教师话语所特有的地方文化同城市语境中的学术文化形成了无形的隔阂,产生了两种文化之间的陌生与对抗。因此,农村教师的任务与专业发展途径应该不同于城市,不能用城市文化视野审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而应该立足农村发展需求,分析与建构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二、农村教育需求

1.学生发展需要同农村现代化相一致的生存智慧

现存的高考制度对农村教育发展有着较强的引导性,促使农村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书本知识的记诵方面。农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依赖性学习模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尽管新的高考制度改革正导向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但书本知识体系考核模式在短时间内仍无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与文化环境将有所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也会有所缓和。受近年来高校就业率偏低的环境影响,学生及家长开始思考学习的成本问题,通过高考渠道实现社会流动已成为高风险的投入。传统的学习与发展观念逐渐松动,通过高考阶梯改变自身的命运并非唯一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农村学生发展的另一种渠道。

2.社区和谐发展需要农村教育引领

农村教育是农村区域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与学生是农村区域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学校同农村其他组织一起,共同推动着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由于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效应,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当前,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保护与传承乡村文明,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

3.学术知识拓展需要发展农村教育

农业发展专业考研篇10

关键词:农学专业;问题

一.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20世纪90年代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二)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

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四)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农

业产业的发展,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课堂上提,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二)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专业如果教学质量出了问题,它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如此。因此,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学质,一是要成立专业教学质量督查小组,督促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及其有关教师做好课程建设;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二是认真执行听课制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和交流,取长补短;三是要积极备课和教学观摩,进行教学交流,总结教学经验,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走出去,与生产结合是办好农学专业的关键所在。因此,新时期农学专业的建设、发展,必须加强外联工作。加强与区农业厅、农科院、各地、市、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必要时聘请上述这些单位一些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我们的专业建设工作,听听他们对农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