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特殊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5:04

现代特殊教育篇1

随着计算机进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教学中原本需要花费几课时才能解决的难点,在计算机辅助下,几分钟就可以解决。于是,我们设法筹措资金,为部分一线教师配备了在当时尚比较昂贵、稀少的笔记本电脑,同时定期聘请计算机专家来校进行专业辅导,为教师使用计算机提供技术帮助。在这样的形势下,全体教职员工都争先恐后地学习信息技术。一时间,认真练习打字、相互探讨和研究课件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蔚然成风,校园处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人爱学习、个个争上游的喜人景象。在此基础上,学校强化了管理措施。

首先,确立符合教师实际的目标。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投身教育现代化,我们作出硬性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要学会做电子课件,35岁以下教师必须学习最新的软件技术,即使是老教师也必须掌握打字技术。为此,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郑重承诺,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带头做好。

其次,建立应用和检查机制。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到课堂检查之中,日常开课听课、班级教学视导都必须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每年进行的青年教师技能赛更是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既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又促进了日常教学多语言平台的创设。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和检查督促,并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对于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十分必要。我们划出专门资金,为愿意使用计算机的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以使不多的投入产生更大的价值;对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效果突出的教师,我们又从不多的奖金中列出专项,给予奖励;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教师,还另外给予奖励。于是,信息技术很快进入了日常教学之中,多元化教育平台也就水到渠成地架设起来,并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二、全纳教育,引领“无锡特色”现代化发展之路

全纳教育理念提示我们,特殊教育担负着架设无障碍通道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为残障学生提供能够融入社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又要向社会宣传接纳、优待残障人士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渠道是最有价值的无障碍通道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让动漫走进特校”的要求,我们从实验课题出发,进行了动漫专业的探索和实践。起步阶段,没有专业教师,我们就把课程分解为两部分,由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分别担负专业授课任务。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专门知识,教师只是凭着从书本上习得的一知半解和自己对动漫的理解组织教学,枯燥的说教影响了学生对动漫专业的兴趣。于是,我们有目的地组织研讨,多渠道、有侧重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动漫有了兴趣,学习积极性开始高涨起来。如今,毕业生在单位招聘和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现代化在我校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了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能学会聆听、读唇和说话,我们每年都投入几十万专项资金,为新生配置调频语训系统;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全面融入主流社群,我们把校园网建设作为架设无障碍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先后投入近百万元,优化网络空间和硬件设备;为了让每一个残障学生都能感受信息技术的便捷,我们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系统,并将校园网通到班级,使学生能在课后及时理解、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我们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管理网页,便于纵向沟通、横向交流……就这样,融康复、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逐渐成为我校办学特色。

三、上下求索,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现代化教育服务

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得益的应是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在考虑教育的社会性和听障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课的课时占比,力求使信息技术更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我们将与江南大学教授合作开发的“汉字工具箱”引入小学低年级,让孩子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识别汉字、学习汉字的规范书写;在电子白板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新一轮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工程———平板电脑进课堂,真正让课堂充满趣味、师生互动成为一种常态,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行为,也使教育教学与生活场景更好地融合;还在尝试借助鸿钟码进行更为简便的计算机教学……在大力建设现代化校园的基础上,我们还主动与无锡市残联携手,利用现有资源,为已经就业或行将失业的残障人士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使他们能够在时代进步的大潮中驾驭自身命运。

四、总结

现代特殊教育篇2

【关键词】效率;途径;信息库;转换;课改整合;信息管理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中的应用前景

1、建立网络学校,开设聋人网站。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大,信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以及需要教育人群的增长,“一次性教育”已不合时宜。单纯的学校教育也远远的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现代普通教育已实现网上课堂教学并实现校校相联通,教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沟通。遗憾是专门为聋人开设的网站并不多见,更不用说聋人网上学校了。因此,有条件的聋校开通internet后,应尽快的建立聋人网,并开设网上学校,使聋人在网上教育成为可能。这既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又便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使聋校的信息资源、师资力量得到合理的利用,并对课改带来深刻的影响。

2、设立网上优秀教师专栏,提供教育新途径。

现代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在internet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能够把平时积累的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在网上,这样既有利于进行资源共享,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聋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新的途径。同时,应该在专栏后面附上评论,以便随时与同行进行交流。

3、丰富教育资源,建立多媒体信息库。

现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主要以三种方式实现:一是特殊教育学校,二是通过学校中附设的特殊教育班,三是现在越来越广泛的随班就读。将网络引入到特殊教育则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

4、建立学校个人主页,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方式。

特殊学校教育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尤其是聋校家长的配合。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书信等方式,而且有时给家长带来诸多不便。聋校个人主页的出现为学校和家长带来了新的沟通方式,提供了一条捷径。鼓励特殊教育学校拥有自己的主页,以宣传特殊教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赢得社会的支持。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客观需要

1、有利于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别差异有时是多方位的,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则更为巨大。在传统教育中,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因为每个教师都要面对一群孩子,教师只有根据大多数孩子的发展水平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使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学习变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个性化的学习难以真正实现。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适合于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

2、有利于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基础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实现终身教育。

特殊需要人群是整个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他们也应该享受到合适自己的教育,为每一个具有特殊需要的公民提供合适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改造传统教育,使其更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的需要;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特殊需要对象除了可以在学校,还可以在家,在工作岗位上,在其任何的时间,任何地方,自己学习。从而促进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发展,最终在特殊教育的领域实现终身教育。不仅如此,在特殊教育中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还能加快这一人群回归主流的社会速度,体现出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

3、有利于改变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特殊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平衡,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网络的使用有助于我国特殊教育的平衡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等边远落后地区在特殊教育的发展则极为落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切,他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集中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把最优质的教育内容传送到全国各地。为需要得到特殊教育指导的家庭和学校提供帮助,使每个需要特殊教育对待的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安置,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有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师已经开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只有真正把计算机当工作生活的一种工具后,才能可能从所任教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中去,这就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当然,从目前的条件看,聋校工作要实现上述构想还存在一定困难。也正是具有这些困难,才需要我们每一位聋校工作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使聋校工作冲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突破,为聋校改革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资料:

[1]《现代教育技术》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2.1

[2]《“十五”期间关于教育发展例会》

[3]《特殊教育》辽宁省特殊教育出版社2002.6

[4]《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战略》载自特殊教育研究2003

现代特殊教育篇3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特殊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麦肯锡环球研究院在2011年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对大数据概念、技术的系统阐述宣告了时代的转型,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变革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的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探究大数据时代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的丰富内涵符合时代需求,具有助力特殊职业教育集团大发展的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后起之秀,对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是各类职业院校跨越式深化发展,走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这一课题,企求通过系统研究,克服现今特殊教育存在的弊端,提高特殊教育效益,凸显了特殊职业教育的研究价值。针对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进行的理论研究,有利于整体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教育系统的公平化、合理化、现代化。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下进行的辽宁特殊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主要应该以以下形式进行。

一、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教学现状研究

通过调研、描述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客观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研究是以“一个核心、三个要素”的思路推进。一个核心指围绕以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的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通过调研客观、准确地把握辽宁特殊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现状,探究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信息化环境建设需求;三个要素分别指信息化设备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资源软环境建设和教与学新思维推广。职业院校为适应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网络化及社会发展要求,从人才培养规格出发,营造信息应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以达到教育教学和管理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以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以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与协作性为基本特点。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三件”建设是基础,硬件建设是前提和基础,软件建设是核心和灵魂,潜件建设是关键和保障,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没有硬件建设,其他两个都是空谈;但只重视硬件建设,信息化建设只会空有外表,底蕴不足;潜件建设也不容忽视,否则信息化建设将不可能取得成功。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的四个关键域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形成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建设的滞后都会影响到全局。它们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四个关键域不能线性地规划与实施,应保持同步与平衡。

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

通过信息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探究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新模式的应用,以及新模式对信息化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尤其在针对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形式,从而探寻出最适宜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三、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促进特殊职业教育教学

现代特殊教育篇4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特殊教育是我国为残疾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截止2010年,我国各级特殊教育机构有1700多所,高中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校人数分别达到了6000余人、10000余人以及40000余人。特殊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师资建设、均衡发展、经费投入等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并且初见成效。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jamee kim以朝鲜为例,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父母角度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t.v.fedorova以俄罗斯的特殊教育为例,研究了基于现代教育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策。dzmitry marushka通过对白俄罗斯国家自动信息系统主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窗口”理论。梁飞媛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缺陷,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张晓宁以黑龙江基础教育信息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6项发展策略。郭晨筱对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规范原则。杨宁春和李凤琴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构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张飞彪对特殊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应用创新措施。李鸿科和杨晓宏依据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研究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以上成果为进一步地研究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获得不断地进步,首先应该了解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从而可以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有的放矢。 

(一)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为了能够灵活地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理论,分别是:特殊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信息转换为技能的相关理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条件下残疾学生的康复教育理论。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设施保障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下去,应该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的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设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特殊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应该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专用设施建设,从而能够满足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根据不同存在不同身体缺陷的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专用设施,通过对专用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反映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保障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源的建设,仅仅具备硬件,而缺乏先进的软件支持,就不能使价格比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软件建设中应该强调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路。 

(四)建立新型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五)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否能够灵活地驾御信息化技术是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特殊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解决: 

(一)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不够完善 

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职责划分不够明晰。特殊教育的管理机构,或者设置在教学研究机构,或者设置在教育行政机构;或者设置在特殊教育体系内,或者设置在信息技术体系内。没有全职的管理人员,只是配备了一些兼职人员,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管理权限划分不清,上下级之间没有较好的沟通,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情报信息、数字图书等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然而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五)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传统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障碍。由于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近年来,一些特殊教育专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进行研究,但是,评价系统并没有考虑到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在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所制定的评价指标系统中,尽管包含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评价指标,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比率、残疾学生信息资源设备的使用情况、信息教育场所的设置情况等,但是缺乏对特殊教育机构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残疾学生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特殊教育能够弥补残疾学生自身的缺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并且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残疾学生的发展出发,建立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1.建设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库的开发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建设出完善的信息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从课程、专业以及学科各个层面不断扩充,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通过自建等方式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开发特殊教育需要的资源,把上网的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进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建立使用便捷、沟通顺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拥有充足的信息资源以后,还应该开发出高效、快捷的具有较好沟通功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从而有利于教师以及残疾学生的利用。在进行信息的查询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查询架构,而且应该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来检索所需的信息。此外,还应用开发出完善的教师备课系统软件和操作便捷的信息编辑工具,从而能够使教师依据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整合检索到的特殊教育信息,进而能够构成丰富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 

3.开发丰富的网络课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主要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在网络课程开发之前应该进行合理的构思,并且能够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同时应该符合网络运行的需求,从而能够有利于教师和残疾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交互方便的网络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必须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来完成,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比如,构建网络平台、规范教学设计、完善课件设计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且请有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二)加强现有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 

1.特殊教育行政方面的整合。特殊教育行政方面主要有国家和地方的特殊教育主管机构,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建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整合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使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得到广泛地推广,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实现特殊教育机构的共建共享;完善全国特殊教育信息数据资源库以及远程康复教育和评价体系,充分地发挥我国特殊教育信息设备的功效,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全面进步;搭建起特殊教育专用设施厂家和特殊教育机构的交流途径,进而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学校层面的整合。首先,特殊教育机构在选择信息化系统的时应该遵循合国家的标准,确保信息交流的通畅。特殊教育机构应该统一身份和安全保障,使信息化系统能够整合多方面的数据,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其次,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防止资源浪费,完善基础平台的建设,从加强资源管理的整合,提高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最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关注残疾学生的康复和成长,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认识地记录每位残疾学生的康复信息,进而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特殊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另外一方面,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绩效挂钩,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其次,特殊教育机构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研究,比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参与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代特殊教育篇5

[论文关键词]残疾人 西方特殊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概念是18世纪德国等西方国家在盲、聋哑、智力落后教育训练成功后,在19世纪初成立的异常儿童专门教育机构,出现了“特殊儿童”与“特殊儿童教育”。本文拟立足特殊教育之狭义上的残疾人教育,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揭示西方特殊教育的内涵。

一、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历史根源揭示

当前,对西方特殊教育的起源有一个似乎不证自明的结论,即特殊教育源于普通教育,认为是“特殊教育是普通教育无法发挥其完全功能的自然产物或教育进步的表征”。然而,通过对特殊教育产生的根源考察发现,特殊教育具有政治思想、医学/心理学和基督教的深厚始发性根源。从源头上看,特殊教育并不是教育派生体系,而是随着政治思想进步和基督教、医学/心理学发展,与普通教育结合而理性化的产物。

(一)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思想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们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政治思想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及其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反映。政治思想作为核心的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特殊教育萌芽、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4~16世纪,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思想运动以来,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的权利、平等、自由、尊严、价值备受推崇,荷兰政治思想家格劳修斯提出与生俱来不可侵犯的自然权利,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人的生存权利和法律平等思想,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在国家政治建设中,1775年美国《独立宣言》对“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理论予以强调和保障;1874年法国《人权宣言》集中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人权理论。18世纪中叶,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欧洲开始了对残疾人的教育训练,一些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家、医生、教师,开始开辟特殊教育的新时代。卢梭在《爱弥儿》中,从他的自然人性的观点出发,以人生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观念提出,教育要遵从儿童天性,适应儿童的发展,并论述了盲人与聋哑人感觉器官代偿问题。狄德罗还专门著述《供明眼人思考的谈盲人的书》和《供健全人参考的论聋哑人书简》,论述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问题。裴斯泰洛齐还亲自创办了特殊教育机构。可以说,文艺复兴以来,平等、自由的人权思想,为残疾人获得平等社会地位奠定了基础。残疾人开始具有受教育的资格和权利。随着人权思想在国家政治地位中的凸显,1789年法国政府承认了莱佩的聋人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意志保障。其后,18世纪,西欧各国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纷纷建立国家行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对个体行为的特殊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承认。可见,特殊教育源起于人性解放、人权崛起,具有体现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平等权利的政治蕴涵。

(二)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的雏形出现在16世纪末的医学训练。医学解剖学的发展,以客观的生物学为依据,指出了残疾的原因与实质,为残疾人教育训练提供了依据。1614年,瑞士医学教授菲普拉特杰尔就曾对残疾作出分类。16世纪末荷兰人阿曼,在医生工作的基础上,对聋人开始语言训练,出版了《说话的聋人或先天聋人可会说话的途径》,1770年著述《关于言语的论文》对欧洲聋人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末法国精神病医生皮内尔,指出了智力落后的病态;依塔尔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他对野男孩维克多,采用设计环境、感官训练、医教结合等方法进行训练,其成功经验成了19世纪前半叶整个智力落后教育的基础。1840年瑞士人古根比尔建立了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法国人谢根1846年发表了影响巨大的经典之作《智力不正常儿童的教育、卫生和道德训练》。洛克、孔狄亚克的感觉论提出让儿童学看、学听、学嗅、学尝、学触摸,为感觉训练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洛克的认知理论和心理学观念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残疾人获得了接受教育的理论基础。这时,特殊教育实质上是医学/心理学医疗训练的性质和意义,主要由医生实施对残疾儿童的分类,以医学/心理学的医疗手段为主,开展医疗训练。法国人谢根甚至把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校命名为生理学学校,认为自己的教育训练是属于生理学的0。但医学/心理学的医疗训练毕竟具有了教育的雏形,鼓舞了医生、教师开展教育的热情,医学模式与思想深深影响着特殊教育发展,至今许多国家仍然使用医疗教育学的概念。

一战后,医疗康复的概念正式进入了特殊教育领域,力求以教育训练的手段使残疾人被损害的机能尽可能达到较好水平。特殊教育的着力点是关注残疾人病理学的根源、行为特点及其矫正补偿方法。其假设是,残疾是由个体生理、心理缺陷所致,而缺陷是能够测量和诊断的,采用医学训练是能够治疗和补偿的。可见,这种医学模式特殊教育以实证/经验主义为认识论基础,在西方科学文化中被广为重视,并迅速推广,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特殊教育源起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康复训练与缺陷补偿等属性特点的科学主义蕴涵。

(三)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发展,具有平等、博爱、仁慈的道德蕴涵

西方特殊教育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基督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影响着特殊教育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以前,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无法科学解释残疾问题。对残疾人的产生,多从先验的神性之学给予解释,’认为是报应、魔鬼、撒旦等。尽管在基督教早期,残疾人仍被拒绝成为教会成员,拒绝对基督教的信仰,拒绝参加教会庆典,拒绝向上帝赎罪。但到11世纪中叶通过对旧教会制度的改革,教会思想逐步深人社会,并影响了社会政治制度。残疾人的教会教育开始作为个例不断出现,在早期残障人教育中,教会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16世纪末,西班牙修道士德乐翁成功地以小班级的方式教会聋童说、读、写。法国人莱佩在1729年至1930年获得罗马天主教士的第一个学位,他相信高僧詹森的教义至上主义,认为救济人类需要上帝的恩惠,并于1771年创办世界第一个聋人公共教育机构。至今欧洲一些宗教举办的聋校还以《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治好聋哑病人的故事作为教育思想与方法的经典表述。

在西方,基督教是终其人一生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坚固的精神模子。特殊教育是与基督教有着深厚的渊源的。首先,西方人认为上帝是至美、至善的终极存在。基督教本身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哲学思维,同科学一样是人们与世界交往的两大思维方式之一,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存。19世纪哲学家赫胥黎称宗教与科学是不可分的双生姊妹,牛顿认为世界的两本书是“自然之书”和《圣经》,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可见,科学与基督教是密切联系的,但它们分属于彼此不同的领域。科学认识只能限于现象世界,发现与回答“事实”,而基督教指向对人的终极存在的关切,给予和回答“意义”。正由于科学对解释人的终极存在的无能为力,而基督教以超自然、超自我的终极意识,使人超越理性和经验,凭借对上帝信仰获得终极关切。如同科学将理性内在于人性一样,基督教也将“上帝”内在于人性,最主要的就是给予道德的终极依据。康德阐发的道德律(实践理性),就将道德生活与上帝至善的终极存在的性质联系起来,认为“上帝的概念是一个从起源……属于道德学的概念”,“在道德上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涂尔干对道德机制的考察发现,对上帝的信仰,使得人们对世俗的东西和自我利益有疏离或放弃成为可能。为了维护共同的上帝,人们否定自我而关照他人,融人上帝信仰的群体,从而使人具有利他精神,这就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博爱、仁慈。可见,基督教孕育、增添着人们向善的人性光辉,从而也使得残疾人教育得以沐浴在人性光辉之中。其次,西方人认为上帝是最神圣的、至高无上且无所不能的。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皆是上帝的馈赠。人类对上帝既恐惧又敬畏,既热爱追求又保持距离,人既不敢僭越上帝,又不能放弃上帝。上帝的博爱、仁慈或惩罚是平等的,不会因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和财富多寡而有所差别。也就是说,在上帝面前,没有只升天堂不入地狱的特权阶级,也没有只人地狱不升天堂的弱势群体。于是在唯一的上帝面前,给最底层社会群体的残疾人带来与优势群体一样的平等地位——无论贫富、强弱、智愚,都同等地受到上帝的庇护、享有平等的权利,即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费尔巴哈认为,“唯弱者乃需要宗教,唯愚者乃接受宗教”,这在一定意义上指出了基督教对弱势群体的庇护作用。基督教认为人人有原罪,不能自救,人人需要在上帝面前忏悔、救赎罪过。上帝拯救人类、怜悯人类,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三十七节),这里蕴含着博爱的基本教义,即人应当自我完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忍耐。同时,还指出“人生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二十八节),所以要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用对他人的爱和自身的修行,取得灵魂的最终解脱。看来,基督教在给予人精神安慰和庇护、促进社会整合的同时,也带来了平等、博爱、仁慈的精神因子。残疾人弱势群体正是籍着这些精神因子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残疾人教育开始以传教士个人行为的个案出现。传教士一方面代替上帝向残疾人博爱施恩,救赎他们的罪过,另一方面把残疾人作为救赎自己罪过的途径,通过对残疾人的救济或恩惠拯救自己的灵魂。因此,特殊教育本身就是基督教精神的化身之一。同时,由于灵魂的畈依是漫长的,是某种彼岸的永恒的渴望。因此,博爱、仁慈作为人们灵魂皈依的自由之路也是漫长的。在16一19世纪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当然,随着基督教的世俗化,平等、博爱、仁慈逐渐脱离基督教,开始成为抽象的精神存在,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精神意识里,进入到社会伦理。特殊教育也开始了理性化进程,开始向社会主流教育转移、结合,在组织形态上、观念上、技术方法上日趋理性化,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学校等教育机构。可见,特殊教育源起于基督教精神的发展,具有平等、博爱、仁慈的道德蕴涵。

基督教、医学/心理学、政治思想进步是西方特殊教育产生的三个起源,蕴含着丰富的特殊教育内涵。通过对西方特殊教育起源的历史考察发现,特殊教育中的康复训练、缺陷补偿、平等权利、博爱仁慈等核心价值,在漫长的特殊教育发展长河中积淀下来,传承下来,成为特殊教育传统的内在基因,体现出稳定性、内隐性、可传承性、难以改变性等特点,这已成为特殊教育内在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展现着特殊教育文化风貌,反映着特殊教育文化心理性格。

二、西方特殊教育内涵的发展过程分析

西方特殊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通过对特殊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加以联系和比较,能更清晰揭示其内涵。

(一)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融入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特殊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关于西方特殊教育发展历程阶段划分,有许多不同的标准。有的以人类历史阶段划分为古代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当代特殊教育,有的以认识论为标准划分为医学/心理学视角的隔离制特殊教育,以社会学为视角的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等等。笔者认为划分特殊教育的阶段应以其核心的本体论视野来看,因为本体论是对事物存在的内在根据从概念上的精确描述。从本体论视野看,特殊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本体内在根据主要有三个,即以宗教/医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以教育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以社会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这样,特殊教育发展可描述为经历了两次转向、三个阶段。两次转向为:由宗教/医学向教育学转向,由教育学向社会学转向;同时,相应带来的三个阶段为: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融入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这每一个阶段不同的本体存在的根据,反映出每个阶段的内涵和属性特点。在这里,三个阶段的划分不是时间和空间概念,而是思想认识的概念,体现的是特殊教育的本体存在根据,但由于思想的存在总是具有一定的传承、交叉,所以上述三个阶段往往也是存有相互交叉,同一时空内可能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无法严格区分。

宗教/医学为主的前现代阶段。特殊教育表现为传教士个体自发行为的“传教士教育”或“教会教育”,以及医生自发的“医疗训练教育”。“传教士教育”或“教会教育”主要以教会教规为主要思想和方法,在提供宗教的精神慰藉和庇护同时,尝试用普通学校的方法教授聋人说话以及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学生不多且多来自收留的残疾人,也有贵族子弟。学生除学习外,有的还要从事教会的勤杂工作。这时的教育尚未形式化,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场所和教育体系、机制。如西班牙修道士德乐翁曾在贵族家中教授聋儿。医生个人自发行为举办的特殊教育,多是在博爱思想影响下,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对残疾缺陷进行医疗训练和康复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提高感官机能。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本体上是以宗教/医学为存在的内在根据。在认识论上,把残疾人看作为身体病态的弱势群体,并以教育帮助作为救赎残疾人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径。一是朴素的上帝博爱、仁慈的救赎观,将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博爱,作为渴望上帝宽容、接受上帝恩惠,救赎罪过,畈依灵魂的途径。二是基于科学(医学)/经验主义视角,认为残疾是身体的病态,是能通过医学来测量和诊断的,把对残疾人的医疗训练、康复补偿作为提高残疾人生存能力的根本。这一阶段的特殊教育多称为“医疗训练教育”、“教会教育”,不具备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实质。在近代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一方面由于面向身体生理机能的“医疗训练教育”,无法对增强人的主体理性能力,如创造能力、实践与生产能力、认识能力等知识理性能力及道德、意志、审美等实践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另一方面,上帝、教会本身已成为批判的对象,于是宗教/医学为主的残疾人教育开始向教育学转移并媾和,为成为一个教育学概念设下了前提性的逻辑必然。

融人教育学体系的现代阶段。特殊教育秉承了博爱、平等、仁慈宗教精神和康复训练、缺陷补偿的理性精神,开始由宗教/医学向教育学转向,在与教育的媾和中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教育学概念,即教育的分支或属概念。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形式,成为彻底的“显学”。还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属性要求,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工具价值和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价值,体现出社会化要求和个性化要求的特点。外在表现为国家行为的特殊学校教育形式不断确立,且不断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对特殊教育做出了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意志,明确了教师、管理、财政、教育机构等基本要素,划分有关权利和义务,指出各自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培养体系、发展格局和基本途径等,特殊教育有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并成为一种专业活动,理论与实践有了相对固定和完整的体系、范畴和基本根据,特殊教育开始成为一个日趋完整的学科体系,现代特殊教育正式诞生。这时,特殊教育在形式上和思想上与宗教、医学开始分离并转向教育领域,在办学主体上由个体自发转向国家意志。在认识论上,经验科学分化独立后,如心理学、生物学及其他与残疾人相关的病理学的进步为认识残疾人和进行科学主义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得以运用经验学科的新成果进行检验。从科学主义出发,秉承了残疾缺陷为病态的观念,更重视面向残疾人的残疾缺陷为本质的教育,并以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疾、问题行为矫正等更精细的分类、更专业化的学科理论建设、更相对分离的专门教育实践组织形态等,将残疾缺陷用社会分工分类的社会学方法予以常态化、体制化、社会化,从而也不断强化和夸大了他们的残疾缺陷,并视之为区别于健全人的本质不同。在安置形态上,注重采取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的做法进行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从本体上看,现代特殊教育是以教育学为主要存在的内在根据,是教育领域的教育学概念,与普通教育相对立,具有现代教育的科学理性精神等功能属性。但正是由于教育属性功能的加入,同时带来了教育本身固有的社会分层机制,使得残疾人的社会分层分化加剧,从而产生社会歧视等效应。同时,面对工业大生产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压力和教育对残疾人培养的某些无奈,以及残疾儿童培养难以适应大生产需要等实际,使得特殊教育面临着转向而与教育学分离的危机。

全纳教育的后现代阶段。特殊教育在教育理性带来知识经验体系、推动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加重了他们命运的不幸,带来了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和主流社会现实生活的隔离、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隔离。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残疾人生存境遇的窘迫和局促及其生命意义的工具化、飘渺化、片面化,正是特殊教育追求理性化的恶果。这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价值秩序的位移,即人的生命价值被实用价值的僭越;同时,也是以健全人为主导的社会群体的价值选择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压迫,是普通教育话语权对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面对教育学对解决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无能,特别是对回答平等问题、人的尊严问题、社会适应等问题的无能为力,逐渐受到人本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于是特殊教育开始由教育学向社会学转向、求解。在与社会学的媾和中,特别是经过高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形成了狂飙全球的全纳教育思潮,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教育领域。作为对现代特殊教育隔离制的回应,全纳教育以激扬高涨的后现代话语和思维,将残疾人的缺陷视为人的正常差异。反对基于残疾缺陷的医学/心理学的实证科学理性,反对隔离。在价值论上将博爱、仁慈、平等、人权、尊严、价值张扬到极致,高度彰显了人本主义的关怀。主张以社会学的视角,用民主、群体、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对残疾人进行教育,并提出构建全纳社区和全纳文化,通过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残疾人教育。从本体上看,全纳教育是力图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学体系的概念,侧重用社会学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教育学的方法解决残疾人的发展问题,体现了特殊教育的人文社会意蕴和价值属性特点。

(二)继承与超越:特殊教育发展赋予的新内涵

面向人的差异并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差异的内在蕴涵。由西方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前现代特殊教育阶段开始,人们从科学(医学)主义出发,认为残疾人是“身体病态”的;到现代阶段,以隔离制教育等体制化的做法进一步扩大了人的差异,把残疾人视为异质的“另一类人”;再到后现代的全纳教育阶段,将残疾看为是“正常的”,残疾人是人类正常差异中的“同质人”,特殊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对残疾人的缺陷差异认识这一核心。由此可见,面向差异并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差异,是特殊教育内涵应有之义。正确理解残疾人的差异,就是既要坚持残疾人群体存在的差异为客观事实的科学理性态度,又要坚持残疾人类存在的共性是主体的人、目的的人、自由的人的人本精神,实现二者的统一。尊重运用残疾人的差异,就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差异普遍存在的社会,并把残疾人差异的多样性作为促进他们之间、与健全人之间、与教师之间等进行合作、创造的重要源泉,特别是把促进他们超越自我、实现潜在价值与“新自我”作为教育的新视野、新命题。无论制度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活动设计等,都体现和顺应这一特点。当前,全纳教育提出尊重人的差异和尊严,维护所有人的人权,正是尊重残疾人差异的一个进步表现。正确理解和尊重、运用残疾人的这些差异,始终是特殊教育变革紧紧把握的一个主题。

现代特殊教育篇6

【关键词】广西;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对策

1.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的“双重弱势”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广西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壮族自治区,跟沿海发达城市与地区相比,其信息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教育领域的信息化也相对落后。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跟一般人相比,残疾人这个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特殊教育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筹码,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非但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反倒显出越来越自闭的倾向。信息时代的广西特殊教育面临着“双重弱势”:其一是作为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信息鸿沟,其二是特殊儿童群体与一般儿童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

在信息鸿沟的不断加深中,教育分化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改变信息时代广西特殊教育双重弱势的局面,不仅对促进广西教育公平、促进特殊儿童社会融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改善我国落后地区特殊儿童的处境,促进社会融合也意义十分重大。

在进行感性大声呼吁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理性的思考,笔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来实施这种向信息化迈进的特殊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来培养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师教育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显然,经过这一连串问题的追问,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时代中的特殊教育,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为本,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需要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和对策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

2.广西特殊教育概况及存在问题广西特殊教育事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广西残疾人教育工作“十一五”实施方案》两份决议明确特殊教育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指标。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以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为主体,其中,聋哑学校3所、弱智学校14所、综合性学校38所,没有盲人学校,另有20所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26个。2007年,全区有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3526人,其中,小学、初中阶段在校学生分别为11910、1821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563人,小学附设特教班学生159人,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学生分别为8372、1432人。另有民办特殊教育学校3所,学生205人。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2879人,占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1%。【1】

广西特殊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明显也最普遍的应该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因为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还需要娴熟的个别化教学和康复训练专业技能。张进清认为广西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有:师资严重缺乏;特教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师资队伍不稳定。【2】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大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3.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需要把本土的实际情况嵌入到国家乃至国际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上文已经提到,特殊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提高教育技术的能力。因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已经纳入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领域中,并且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

(1)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从宏观上来看,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视野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在由多国专家参加的国际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先后于2001年和2006年出版了分析调查报告《特殊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nSpecialeducation)和专门培训教程《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们的信息通信技术教育》(iCtsineducationforpeoplewithSpecialneeds)。该报告和教程呈现了教育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当前状态、主要趋势和的国际经验。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准备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使缩小和普通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差距,逐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弥补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的发展。【3】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的现代化。【4】2008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第二届全国特珠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的活动,旨在促进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活动成功展示了特教教师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及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水平。

从微观上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为对一线特殊教育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能力最重要的素质,是能够把一堂课课上好的重要保证。特殊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以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和发展为目标,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康复训练技能等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在一起,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的策略与方法。特殊教育更注重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个别化差异明显的学生面前,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技能,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去适应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2)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对策。从宏观和微观来审视,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都是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只是就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这个主题提出以下对策:

①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该是建立区域性的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带动全区的教师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就是使教师在物理空间中集聚在一起,以发展特殊教育的“共同愿景”为导向,以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份认同”为标志,以“协商”为实践的机制,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基点,围绕特殊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对话”,在丰富实践与充实理论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师资配备不足、力量薄弱等现象。广西也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很少,普通高校也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课程。2009年1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级成人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班开班典礼在广西教育学院隆重举行,全区各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的63名学员成为首届新生。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域性共同体,是以广西教育学院为平台,试图为全区的特殊教师构建完善的区域性共同体,是广西特殊教育的创新。为使她更好地发展,应认识到师资力量不均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截至2007年底,广西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共有55所,城乡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相对突出,即使在城市,特殊教师群体中有的是科班出身,有的是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各个学校和康复中心的医务人员和教师配备也不尽科学,专业隔阂也相对较深。这些现实的问题都制约了广西特殊教育的发展,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差距问题”变成“差异资源”。从学习方式上来看,区域性共同体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基点,引导共同体成员的分享与合作来解决,使教师在共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一种实践智慧和能力。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也是一种差异资源,基于此,可以引导不同学校和康复中心的教师协商对话,通过对不同的特殊儿童的教学案例、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媒体等等方面进行探讨,使刚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的新手教师、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以及区内外各个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指导专家一起融入这个共同体中,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推动共同体的发展。

②特殊教育教师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发展。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不仅仅依靠区域性共同体的建立,还依托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它为教师的在线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地点进入共同体中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得学习更为灵活和方便。虚拟学习共同体就像一个网络知识仓库,存储着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时刻都在流动着,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学习者知识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并最终推动共同体的知识增长。相比较学校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地位而言,共同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得每个成员可以克服自卑、羞怯等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领域最权威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中国特殊教育网”,其中对各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类,提供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和资源服务。广西也应该构建一个本土化的特殊教育虚拟学习共同体,以带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首先,应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这是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能力和在线学习的意识准备。其次,进入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应能获得他们所需的课程学习资源,主要是一系列的在线阅读和活动,如点击相关专业网站、下载优秀教学课件等。再次,虚拟学习共同体应具有人性化的沟通机制和交互功能。即共同体能支持同步和异步的学习,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安排,参与即时同步的在线讨论或通过邮件、论坛参与延时异步的离线讨论。这种沟通与交互是在线项目专家或共同体内较有威望的成员引导下,基于真实性问题的对话机制。

③以人为本,广泛发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必须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信息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发动”的方针。以人为本就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使教育者和学习者强化信息意识,树立信息化观念,重视信息化工作,投身信息化事业,用人的信息功能推动教育信息化。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担负着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双重责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4.结束语广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要以人为本,其核心任务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以使提高康复水平,加快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步伐。笔者于上述提出的广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的核心与对策,或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斧正。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普通中小学及其他学校综合统计报表,2007

[2]张进清.广西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73-78

[3]李天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步伐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04(2):6

现代特殊教育篇7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http://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运用理论思维来探讨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以为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因此,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理论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理论体系的建设。特殊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程度不但标志着特殊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成熟度,而且决定着特殊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深入度,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容易中途夭折或迷失方向。特殊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科理论基础的构建与探讨。本文试图从“特殊教育”的语词理解出发,来阐述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与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求教于大方。

1 特殊教育的语词理解

一般认为,特殊教育包含两个概念:一是特殊教育科学,二是特殊教育活动。前者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原则和方法,以指导特殊教育活动;后者是社会与学校的工作。美英等国多用“specialeduca-fion”(即特殊教育)表示这门学科和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对特殊教育的理解:一是专业或教育工作;二是学问。

将“特殊教育”作为学科与活动两种理解思路的现象存在于相关著作中,如刘全礼教授在《特殊教育导论》中将特殊教育作为活动,如将特殊教育定义为“对特殊儿童开展的、有目的的、旨在满足他们的一切教育需要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能是增进特殊儿童的知识技能、影响特殊儿童的思想品德、增强特殊儿童的体质的活动,也可能是改变或矫正他们的缺陷或行为的活动”;同时,又作为学科来认识,如“特殊教育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要依赖医学、工程学和心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它还依赖社会学、普通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它不是这些学科的大杂烩,而是有机地按照自己的系统和规律来组织相应的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体系。它本身就是科学”。

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分别作为活动、学科来理解的情况在朴永馨先生主编的《特殊教育辞典》中有所体现,可以说,这为我们的言辩提供了术语的规范。该词典将“特殊教育”解释为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此,特殊教育理论基础之探讨可从三种不同的路向来进行,一是从学科的角度来谈理论基础,亦即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钱志亮从学科的视角提出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康复学基础、教育学基础五大理论基础。二是从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角度来谈理论基础。卢子洲从特殊教育活动的角度认为,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包括人道主义基础、科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三是将从学科与活动的双重视角来谈理论基础。朴永馨从学科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他指出,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和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有其两个方面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唯物辩证法、补偿理论。

2 从活动的视角来审视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特殊教育活动来谈理论基础有两个角度,一个是谈特殊教育活动开展所关涉的具体理论是什么(图1),这些理论既有可能单独支撑着特殊教育活动,也可能两两联合或多者融合共同作用于特殊教育活动,例如:特殊教育活动从过去单纯的医学模式或教学训练模式走向医教结合的模式就可说明这一问题。二是谈特殊教育活动开展所关涉的学科是什么(图2),严格意义上说,这里实际上谈的是特殊教育活动的学科基础,即特殊教育活动关涉到哪些学科,当然学科内部可能有些理论在支持着特殊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在谈具体的理论或观点,有的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在谈具体的学科,后者跨越了具体理论、观点直接来谈学科,甚或将学科先列出,再在学科中来谈具体的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注:其中t是“理论”的英文(theory)缩写,t1代表的是第一个理论基础,tn代表的是第n个理论基础,下同。

注:d是“学科”的英文(discipline)缩写,d1代表的是第一个学科理论基础,dn代表的是第n个学科理论基础,下同;t11。代表的是第一个学科的第一个理论基础,t1。代表的是第一个学科的第n个理论基础,如此类推,下同。

从活动的视角来审视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从特殊教育活动组织的程度以及发展的特性来看,组织程度低且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特殊教育活动可主要从特殊教育对象发展的影响因素来谈其理论基础,组织程度高且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特殊教育活动则可从特殊教育模式的视角来阐述其理论基础。

2.1 从特殊教育对象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转贴于http://

从特殊教育对象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可直接利用图1中所示的方式来谈具体的理论支持系统或理论依据,也可根据图2呈现的方式来先谈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再阐述特殊教育活动的具体支持理论,因为只有把握了影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特点,才有可能在特殊教育过程中通过科学调控http://外在的影响因素以作用于特殊儿童个体的发展。按照特殊儿童影响因素的一般理解,一般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关涉到生物学、医学;环境关涉到生态学、社会学等;教育关涉到教育学、心理学等,个体主观能动性关涉到心理学、哲学等。雷江华组织编写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以及与方俊明先生合编的《特殊教育学》主要从影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四大因素(可将图2中下方的d1到dn之n理解为4)分别阐述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以及各自学科内部对应的理论与所衍生出的具体教育教学训练模式等。其中,关于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推演之逻辑是:从特殊教育活动出发来寻找其中比较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学(训练)模式,进而找到模式所支持的不同理论或观点,最后发掘这些理论所关涉的不同学科,但上述2本编写的教材在介绍时则从不同学科理论体系出发阐述学科的理论观点,进而阐述具体的模式。

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为特殊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正如常说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一样,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导致理论的丰富与实践的拓展。从特殊教育活动来看,其理论基础往往先关涉的是具体的理论或某一理论的某个方面,或多个理论,而这一个理论或多个理论又涉及到相关的学科,因此,有的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介绍直接将该学科作为理论基础,出现了明显中间理论断层与模式缺失的现象,甚至出现理论基础的泛化与扩大化的倾向。

2.2 从特殊教育模式出发来寻找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活动如果不能通过模式来进行阐述,说明该活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实践操作水平,而不是自成系统的特殊教育活动,如果用简单实践操作状态之特殊教育活动来寻找其理论的依据,就可能出现所有的学科中的相关理论都有可能成为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极易使特殊教育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进而追求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共性,最终导致特殊教育活动的存否显得元足轻重。因此,特殊教育活动需要上升到特殊教育模式的层面来寻找其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可称为特殊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见图3)并将特殊教育模式作为特殊教育活动成熟度的标志以及特殊教育独特性的体现。当然,每一种特殊教育模式不一定就只有一种理论的支持,同样可能有多种理论的支持,根据图3推而广之则同样可从特殊教育活动的学科基础中来考察模式在中间的过渡环节。

注:m是“模式”的英文(model)缩写,m1代表的是第一个模式,mn代表的是第n个模式。

3 从学科的视角来审视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需要根据学科的划分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一般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学科,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概括,因此,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将最高层次的哲学作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转贴于http://

层次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特殊教育学同样也关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第三层次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分别分化出现的具体学科,如自然科学中的医学、生理学、工程技术学等,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子学科,谈其学科基础似乎只要从其母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来探讨其理论基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现分别从学科归属与独立特性两个角度来阐述其理论基础。

3.1从学科归属来http://看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已成共识,但过去特殊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附属地位也给特殊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有的高校将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教育系(现在的教育学院)中,有的高校将特殊教育专业设置在心理系(现在的心理学院),这样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构建出自身独特的课程体系。因此,在探讨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时,有人从特殊教育学所从属的教育学来看其理论基础,甚至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移植过来作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这样恰恰导致了很多人认为,既然特殊教育学与教育学有同样的理论基础,特殊教育专业也就与教育学原理专业可以合并了,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探讨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极有可能重视特殊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共性而忽略了特殊教育学的特殊性,进而在实践领域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抑或其它教育)混淆起来。就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设置情况来看,大体设置在教育学或心理学的下面作为子学科存在,因此,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图4)搬过来作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最后导致了很多人认为特殊教育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门学科难以扎根生存。这从目前教育学子学科在院系中的设置及其地位中可窥见一斑。在二级学科纷纷成为独立的系或学院的情况下,特殊教育仍然大多作为附属学科附属在其它学科门下,或与其它二级学科联合成立独立的系,其实仍然没有摆脱依附的状况,有的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无奈只好存留于特殊教育研究所。

注:图中的s是“自然科学”的英文(science)缩写,s1代表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第一个学科,sn代表的是自然科学中的第n个学科,下同;ss是“社会科学”的英文(socialscience)缩写,ss1代表的是社会科学中的第一个学科,ssn代表的是社会科学中的第n个学科,下同。

3.2 从独立属性来看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独立属性来看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需要借鉴教育学(或心理学)比较成熟的子学科的经验,发现属于特殊教育学自身的理论基础(见图5),摆脱特殊教育学作为依附地位的状态,既明确自身的学科归属,又能构建属于自身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特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要探讨其理论基础,必须从过去的附属状态走向独立的状态,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来从事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科充分有效的发展。

独立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与从属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属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极有可能将母学科的所有理论基础移植过来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包括学科中的理论,这样会使用特殊教育学不“特”而“普”;独立属性的特殊教育学理论基础则从特殊教育学的具体实际出发来发现与特殊教育学紧密联系的学科基础,两者的学科基础既可能有共同的学科,甚至是同一学科中的同一理论,也有不同的学科(如医学、康复学等),也会有同一学科中的不同理论。

4 特殊教育活动理论基础与学科理论基础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析,其实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中根据语词所推演出的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与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两者之间并非存在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可以组织成自恰(self-consistent,即内在一致性)的体系图(即特殊教育活动理论基础所包含的理论可在特殊教育学科理论基础中找到所对应的学科,进而将特殊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与特殊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联系起来形成自洽的体系图,如图6、图7)。图6说明了特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从属的活动进而推演到学科作为从属学科的逻辑思维过程。图7说明了特殊教育活动作为独立属性的活动进而推演到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逻辑推演过程。图6和图7如果考虑到特殊教育模式在中间的中介作用,可从根据图3的思路在理论与活动之间加上模式,以进一步理顺彼此之间的简单逻辑关系。当然,特殊教育活动发展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可能来源多个理论的支持,这些理论既可来自于一个学科,也可来自于多个学科,因此,可由图6、图7推演出众多的分图,以说明特殊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特殊教育活动与特殊教育学科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且两者之间不是单向的被动作用关系,而是彼此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理论来源于多个学科,这样就将多个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例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既是心理学中的理论,是社会学中的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既是心理学中的理论,也是管理学中的理论等。当然,同一个学科同样也有多个理论(图2),例如,心理学中有联结理论、认知理转贴于http://

论、人本理论、建构理论等;教育学中有自由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等流派。同样,理论与学科之间也存在着多重交叉关系的现象。

现代特殊教育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教育信息化

一、我国特殊教育现状

“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应运而生。我国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根基比较薄弱等诸多因素,发展仍然不平衡。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都存在教育起点低,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尤为重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颁布的《全国特殊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技术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我国对于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各方面并不完善,但是国内外对于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有了应用。这些创新的技术满足了不同类型残障学生的需要,在他们的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

二、信息化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一)盲人电脑在视障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视障人群使用电脑难的问题,人们一直在研发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计算机。1985年后,“盲人电脑”诞生了,与普通电脑不同的是它包含了盲用设备和盲用软件。盲用设备是一种触摸式输入设备,安插有数千个接收触摸信号的柱状传感,可以将手摸出的文字或图片转换为数字信息号加以处理。而盲用软件主要就是指屏幕阅读软件,简称“读屏软件”。现在国内有许多的“读屏软件”,包括阳光读屏、永德读屏、争渡读屏等读屏软件。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智力障碍教学的应用

智障人群由于大脑受损,智力比一般人低。通过与正常儿童对比,发现智障儿童记忆力差,手眼协调能力在总水平上落后于智力正常的人群,并表现出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老师的提示接受能力差。他们还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稳定等缺陷。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集传统的教学挂图、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教师可以在白板上书写和绘画,并可以随时调用资源库中的资料。智障儿童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在白板交互式教学中这种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例如,在汉字的教学中,白板可以调出田字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完字后,白板会自动把字体调整美观,可以使学生感知汉字的结构与笔画。通过白板也可以使学生看见一些并不能亲自观察到的场景,比如火山爆发、日出日落的全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全过程等。

白板交互式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互动,这种互动充分地调动了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图、文、声并茂地为学生们把知识体系全面地呈现出来。它善于把抽象变为具体,利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图像引起智障学生的注意。这种多重信息的交互可以有效地激发智障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利于确定智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使智障儿童可以有意识地,独立自主地去学习。

这种设备兼有传统黑板与多媒体优点,在我国特殊教育中逐渐普及使用,已经出现了比较多的教学案例,而且教师与学生普遍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给予高度的评价。

(三)远程教育在肢体残障教学的应用

肢体障碍的人士因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常常在日常生活和活动等方面受限。他们的眼睛可以看见,耳朵可以听见,智力也无障碍,而因残缺的身体造成的困难更会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若想消除或缓解这种障碍,对于他们的特殊教育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界末期产生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它弥补了常规学校教育的不足。我国现在已经创立了残疾人专属的互联网教学平台―阳学习网,该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虚拟教学环境。其功能包括注册报名、课程学习、完成作业、作业交流等远程教学多个环节。该平台为肢体残障的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与交流环境。远程教育与普通的教学相比有许多优势:

1.远程教学不受时空的限制,解决了学生行动不方便的问题,使学生拥有更便利的学习模式;2.师生、同学之间在远程教育的在线平台中交流,相比学生在教室中更加自由平等;3.远程教育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缺乏的问题,一个教师在平台中可以为更多的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技术既节省肢体残障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又是一种方便快捷汲取知识的好方式,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目前我国许多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互联网教学平台,并且在继续发展和完善。我国残障学生确实在这类平台中收获了许多在以往教学模式中不能获取的知识,我相信互联网教学平台一定会发展完善,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三、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现代特殊教育篇9

 

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招生覆盖铜仁市下辖的碧江、万山两区,江口、印江、德江、沿河、石阡、松桃、玉屏、思南八个县的民族地区,该民族地区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1年,是一所为聋哑、智力障碍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46人,学前教育班2个,一至九年级11个班,共13个教学班,有在编教职工5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一人,小学教师26人。2007年2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标志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方案》从实际出发,考虑了社会的发展和残疾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更强调要以人为本、注意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图书馆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任,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部门。因此,通过图书馆的管理优化,帮助特殊人群开发潜能,弥补缺陷,发挥优势,立足社会,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普遍存在经费严重不足、领导观念的落后、软件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本校的发展。

 

一、对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现状的分析

 

1.经费严重不足,行政管理者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服务意识。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读者由盲、聋和肢残人组成,对盲生而言,一般的书刊看不见,必须读盲文书刊,聋生由于对图像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图书馆应购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材。购买这些材料的费用就远高于普通学校的图书馆,而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很少,举步维艰,不能维持正常运转,严重制约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突出的表现是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服务意识淡薄,态度恶劣,由于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真正转变为教学的服务者,降低了办公的效率。图书馆服务理念落后,认为借书、还书就是图书馆最主要的工作,从而导致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有限,满足不了特殊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2.领导的重视不够及馆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如期刊的装订成册、图书的上架、整架等很多繁重的劳务工作还摆脱不了手工操作,而这些工作有一定的劳动强度,但技术含量低,从而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影响了这些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外还表现为馆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跟不上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很多特殊学校图书馆成了学校安排引进的高级人才家属的就业之地,这些人员大都未进行过图书情报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只能从事图书馆日常工作,高学历的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图书馆只能围绕借书、还书来开展服务,难以适应特殊教育学校文献信息需求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读者服务的多样性的特点。再加上,由于受地理环境及身体缺陷的限制,寄宿制就成了许多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必然选择。家长与学生、学校的联系比其他学校相对较少,这也相应地增加了特殊学生进入了图书馆时间,可以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但由于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因此难以满足这些特殊学生的要求。

 

3.软件设施的严重落后。

 

由于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建校时间较短,图书资料少,文献信息底子较薄,图书馆馆舍面积较小,图书馆员严重不足,在面对从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关键时期,领导对软件建设不重视,没有从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出发,尊重其个体差异,也就是没有“以人为本”来关注特殊儿童适应社会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图书馆与教学系部几乎没有沟通,没有真正了解教师与这些特殊儿童的需求,根本无法解决这些特殊儿童的深层次的问题。

 

4.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落后,导致这些特殊儿童信息素养欠缺,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rukowski)最早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人们对信息素养认识的不断深入,信息素养已经从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理解逐渐拓展到信息文化层面,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既影响着学习方式,又改变着生活。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使这些特殊学生掌握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对教学不够重视,设备和师资没有保障,致使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开始阶段,其教学在本校属于“边缘学科”,而且教材由任课老师自己征订,存在区域及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选用的教材有时并不符合这些特殊儿童的学习要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有些杂乱。同时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时,往往不太注重这些特殊学生的主体需求,理论知识教学和上机实践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产生了很强的厌学情绪。据析,有67%的特殊学生会去网吧玩游戏和上网,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掌握上网技能的不到30%,50%的学生感受不到信息化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二、推崇“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图书馆管理

 

1.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财政部、教育部于2006年11月联合下发了《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特殊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中西部地区特教学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康复训练设施和图书资料等。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足见国家对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重视力度正逐渐加大。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使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

 

纵观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制约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核心问题不单是经济条件,更关键的是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与意识。特殊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图书馆行政管理者就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在转变中进步。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看,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特殊教育先进的国家都早已将残疾儿童的概念扩展为所有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即特殊需要儿童不仅包括视觉、听觉、智力、肢体等类别的缺陷儿童,还包括超常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因此,行政管理者也应该对我校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能对学校的创新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包括本体功能和具体功能,本体功能即指决定特殊教育学校本质的根本功能,是直接体现、反映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人这个本质的首要功能,即“以人为本”,具体功能即指由本体功能派生、具体化的功能,如教育功能、康复功能、社会功能和研究功能四大类。但是,尽管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其最根本、本质的还是“以人为本”的本体功能,因此我们的各方面活动以这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较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以免使自身功能的发挥出现失误。以特殊儿童为本,就是确立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读者需求这一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有求必应,图书馆馆员才会得到这些特殊读者的尊重。在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工作中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不论行政管理者还是图书馆员及特殊对象的读者,都会感到愉快,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做人的尊严。

 

2.馆员队伍的人才建设。

 

在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一个是以图书馆员为本,另一个就是以特殊对象——学生为本。以图书馆员为本,就是要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其核心是充分发挥馆员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在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建筑所起的作用占5%,信息资源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图书馆馆领导首先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员,其次鼓励在岗的馆员通过继续教育、派出学习、进修等多种途径,拓宽视野,学习图书馆学新理论,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及新的发展规律,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手段不断增强,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最后要发挥深优秀馆员的模范表率作用,让资深优秀馆员和刚上岗的馆员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提高年轻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软件设施的进一步提高。

 

建设一个现代化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立足当前,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迈进,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保障能力,我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目标就应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多载体的信息资源的保障系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多载体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专一,市面上电子图书、光盘、录音录像资料比较多,由于经费及对象的特殊性,我们要精心选择与专业教学关系密切、质量较高的信息产品,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教师、学生使用。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现在,国内外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各校、各类图书馆情况不同,需求不同,起点、发展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不论哪种图书馆,管理自动化、信息数字化、服务网络化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特殊学校的图书馆,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最基本的基础开始,逐步实现图书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方向转变。建立教学与科研服务体系,与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合作,建设、提供多种教育教学数据库系统。

 

4.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特殊儿童信息素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明确,导致本校的这些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低下,因此我们可以首先明确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性质、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建立清晰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框架,使教学目标明确,严格制定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和授课内容,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成竹在胸”。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缺陷所限制,造成他们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个别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因此我们应该选择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按照特殊教育的培养精神,对于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这些特殊儿童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他们学习的学习内容,这样就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这些特殊儿童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其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能力,消除由于本身的生理缺陷带来的学习障碍。另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我校的这些学生类别的差异(如听障、智障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法,使听障学生以视觉为主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对于智障学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智力,增加他们积极学习、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沟通世界的机会。这些特殊学生对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公式理解有一定难度,实际动手操作会让他们很感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例如: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其分成几个单元进行训练,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设计,这种设计的难易程度应该与学生的承受能力相符,紧跟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无所谓好与坏,关键的是要把学到的这些知识应用到设计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最终要以实现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采取科学化的综合性措施,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特殊儿童具备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现代特殊教育篇10

促进残疾人的教育工作需要重视并做好对残疾和特殊教育的认识工作。

一、残疾并不意味着学习能力的丧失

不要把健康人和残疾人分成两类,并加以对立。多数人对健康和疾病、对健全与残疾、对正常与特殊有着一刀切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健全、健康、正常三个概念对等起来,所以残疾、疾病、特殊就等于不正常、有缺陷。这样的思维方式给所有的健全人带来不幸,因为他们也有不健康、不正常的时期,以为不健康就是不正常的心理造成人的恐慌与不幸,以这样的心态推己及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有残疾、疾病的人就不可能正常,不可能幸福。这种心态使我们制定社会规划与政策时,原本应该对特殊人群扶持的政策与措施变为限制与阻碍。

我们需要一种端正的、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人”。每个自称健康、健全的人应该仔细审视自己不完整的一面,承认人是不完整的,在不完整的生活与生命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并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升华的人生观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每个自认残疾与不健康的人应该看看自己有用的、有优势的方面,把促进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在社会中找到定位,得到认可与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在每个人都能接纳别人的差异时,社会就会祥和,人群就会和谐、互相扶持帮助,人性的尊严就会得到发扬光大。

人的潜能的开发理论才刚刚开始,一个人的学习过去是学生年代的学习,现在是终身学习,人从有生命到生命的终结都有学习的能力;人的细胞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大脑损失了一半的人也可以学习。世界上,盲人成为生物学家,聋人读完博士课程,智力落后青年可以上大学,脑瘫的青年写书出版,都有先例,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更是多重残疾集于一身。残疾与无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国际特殊艺术团体、国际特殊奥林匹克,正是用各种不同的活动与竞赛来表现残疾人的残而不废、有学习能力的最好的明证。

二、应提倡与发展特殊需要教育

特殊教育是指残疾人的教育,也可以是促进每个人发展的特殊需要教育。自200多年前开始,特殊教育从盲人教育、聋人教育奠定基础发展到了今天的国际定义,有了很大的改变。1993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亚太地区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的《哈尔滨宣言》及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的《萨拉曼卡宣言》中,用特殊需要教育(specialneedseducation)及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替代了特殊教育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是特殊的,每个人都有特殊需要,在教育里承认儿童的个性与特殊需要,教育质量就有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