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5:05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1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设计;结构;管理

当前供应链管理已被看作企业成败的核心因素,在1996年美国召开的全求供应链研讨会上,这一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企业要想很好的运营,供应链无疑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供应链管理存在不确定性、供应商的数量、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商品的数量、运输的方式、生产的环境都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给供应链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因此,只有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努力规避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些都需要供应链管理者有开放、灵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被业界高度重视。所谓供应链管理柔性(SupplyChainmangementFlexibility)是指供应链对于需求变化的敏捷性,或者叫做对于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需求的变化也可以称之为不确定性或者风险,这是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需求的不确定性程度提高会导致加大了供应链管理难度和成本。

一、供应链柔性管理视野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策略

Slackn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柔性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管理柔性指供应链指对顾客需求做出反映的能力。随后,一大批国外学者开始把供应链管理柔性作为评价供应链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Voudouri是较早提出把柔性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一个学者,Beamon在研究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时也认为柔性是指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内的马士华博士也指出,供应链管理柔性对于需方而言,代表了对未来变化的预期;对于供方而言,它是对自身所能承受的需求波动的估计。在当今激烈竟争和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的柔性管理在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方面至关重要。适当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策略对制造商柔性的影响是直接并且关键的。

1.供应商选择策略

供应商选择选择策略对供应链柔性管理有重要影响,所谓供应商选择策略是指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对供应商采取的选择方式,为了保证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生产企业一般会按照一系列合理的标准选择供应商,当然,这些标准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的调整,生产企业希望选择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希望供应商在技术、成本等方面带来更多的价值,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都对供应链柔性管理提出了较高地的要求,相应人员需要经过详细地分析才能选择出满意的供应商,供应商选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决策工作,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首先,资源的短缺需要供应商紧密的合作;其次,按时生产的要求,需要准确确定供应商;第三,为了实现对顾客满意度的要求需要供应商的早期参与,才能将商品更快地投放市场,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因此,供应商提前介入设计阶段,可以帮助制造商改进产品性能,改善制造工艺,一般情况下,供应商提供服务的质量、价格等要素对制造商选择起着决定作用,此外,还包括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声誉、技术实力、位置信息等等,众所周知,当我们采购时,采购商品的数量、性质、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对于小批量商品来说,商品的质量和交货的速度往往比价格重要,而对于大批量商品,往往价格更为重要。

2、供应商管理策略

所谓供应商管理策略一般是指为了确保供应商长期供货而对其做出的保证其能力的对策措施,一般情况下是指的在供应商选择后对供应商和制造商差距进行了弥补,在最初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无法保证每个供应商都能满足要求,因此,为了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必须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在产品早期设计阶段,供应商的积极参与有助于了解顾客需求,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积极沟通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大大缩短商品的设计时间,与供应商建立亲密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供应链之间建立共享合作机制才能改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效率。当前,大量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开展供应商柔性管理,事实证明,这些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商品水平和交货的速率。另外,供应商和制造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企业问题时,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帮助与支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整个供应链的柔性管理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机制

供应链柔性管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也对供应链管理产生重要作用。因此,供应链柔性管理机制的建立必须从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这方面考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供应商管理策略应根据供应链的特征采取对应之策

上文已述,在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通过供应商早期参与,供应商可以在技术和其它方面对产品制造提供帮助,比如,帮助制造商加速产品的换代更新,采用更合适地的原材料,选取更相关的技术,加快商品的市场投放等等。总之,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能够使供应商积极地参与到制造商的活动中,对双方都有积极地效果。

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最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在整个供应链中把质量作为选择供应商的核心标准,供应商选择的策略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成本、速度和质量。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应该做到快速响应的同时降低库存,通过充分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在。

2.选择和管理供应商应结合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企业在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考虑,当制造商关注产品和实践柔性时,选择供应商主要是考虑其技术能力;当制造商关注创新能力时,供应商的库存能力和技术能力无疑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当制造商批量柔性时,质量无疑是最核心的要素。

3、组成供应链柔性管理的跨职能团队,防止过度柔性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的变化进行柔性运作,供应链柔性管理机制的构建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需要从链条上的各个节点抓起,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采用合适地供应商选择策略从供应的特征出发,采取相应地柔性网络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增强供应链的柔性可以降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并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战略决策水平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供应商柔性管理需要组成跨职能团队,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评估供应商网络的变化情况,从而保证供应商提供增值服务,保证供应链活动渠道的畅通。通过培养职能团队的内部响应机制,提高整体供应链的创新性和竞争性,如此整个供应链才能更好地应对顾客的各种需求,具备良好的柔性水平,当然同时要防止过度的柔性,因为过度的柔性意味着系统控制力的减弱,其必将损害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利益。所以在运用供应链柔性管理方式时,很有必要适当的控制供应链的柔性,保证系统控制力度和柔性的平衡。

三、供应商柔性管理的构建

1、FSC的目标设定

供应链管理目标的设定对保证供应链管理系统良好运行和实时追踪有重要意义,是判定FSC系统效果的最终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系统内部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

2、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运作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以及客户的不同需求对应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也是保证系统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

3、供应链系统内部各要素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相互关系,提高反映速率,维持整体系统的松紧度

4、供应链系统内部的预警机制,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该系统能及时做出反映,采取对应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5、供应链系统内部的利益机制的建立,供应链系统运作过程中,要平衡各个环节的利益价值,确保各个环节的价值实现

2、柔性供应链管理(FSCm)的模式设计

柔性供应链管理设计中主要有三个要求和两大层次结构,三个要求分别是:第一,企业的统一指令;第二,确定系统的整合目标;第三,系统各要素关系的建立总之,在柔性供应链管理设中,第一要素是要界定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管理链条的中心,起着组织和协调供应链整个环节联系的作用,它必须具有对应的整合实力,对整个系统的传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中,我们首先要结合市场和业务情况,搭建核心企业,预设系统目标,明确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核心企业可以是整个供应链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其它各类企业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选择,统一设定相关企业的个数和评价标准。

同时需要主要的是在供应链管理中,还需要设立一套备用方案,在确定了现有的企业的同时,没有被入选的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备用信息档案资料,从而保证和未入选企业的相关联系,这样当出现不可预测事件时,可以及时做出反应,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改善,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综上供应链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主体结构和辅助结构两大部分,主体结构主要包含需求、库存、定单三大要素,而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了辅助结构的两大支柱,上述结构一旦建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这是供应链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当然市场是动态的,顾客是变化的,供应链的结构体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和顾客的情况及时调整,动态管理。上述供应链柔性管理要求核心企业协作运行,统一于一个整体目标,只有这样核心企业才能在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带动作用,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运转,从而保证个体目标的最终实现。

3、柔性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

柔性供应链管理的起点是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掌握市场竞争的状况和顾客购买需求的变化加以满足,这就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核心,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定单,如果没有定单,所以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是浪费,也是企业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供应链管理要高度重视定单管理,定单就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供应链管理整个环节只有在确定相关定单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商业运作,而对于核心企业最为关键的指令也是定单,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本质上就是各个定单向上和向下传递的过程,当然,除了定单之外,柔性管理的结构中还包括一部分库存,这是柔性管理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下,市场瞬息万变,所以储备一定量的库存是必不可少的,库存的储备可以采用定货数量模型,有单级库存和多级库存两种方法,这也是正是供应链柔性管理的特征,上文已述,柔性管理模型除了主结构以外还有辅助结构,包括运输和信息系统,运输是物流管理的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中准确的货物传递是整个系统稳定运作的前提,没有运输作为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就不能称之为系统,更无法高效的运作。在运输问题上,需求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车辆的利用效率、运输路径的选择、交通费用的取舍等等。在目前的供应链管理中,运输任务很多是有企业自身承担的,这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在把商品从上游企业运来再由下游企业运输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效率低下、配送延误、传递错位等等,这些都会对整个柔性供应链管理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核心要注意两个要素:第一,运输的标准化;第二。预警措施的建立,众所周知,在商品的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很多意外的因素,这些都需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可以通过采用专业的运输公司来解决,当然如果因为经济原因,仍然采用身来进行运输的话,则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从而进行有效管控,同时采用先进的运输工具和技术对提高系统管理效率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柔性管理系统除了运输系统外,还包括信息系统,只有有了完善的信息系统,FSCm才有了真正的生命,真实地、迅捷地信息传递才能和市场与顾客发生更紧密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及时获知有利地发展机遇,柔性管理系统中,信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内部信息;其二是外部信息,整个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流动是贯穿始终的,企业获得用户信息,然后把信息反馈到供应链系统是保证整个管理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内部信息主要包括:技术的革新、定单的状况、库存的数量等等,无论是内部信息还是外部信息,对信息的管理都要求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信息的传递要求及时,避免信息阻滞;对信息的处理要客观准确,信息技术要开放,容易操作并且通用,要使用现代的信息工具,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等。

结论:

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现实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单打独斗不再实用,他们开始将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事业流程整合并加以管理,从而形成竞争优势,迎接全球经营管理提出的新挑战。然而当供应链的范围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价值链上所以企业时,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柔性作为对不确定性最为直接有效的策略,同时常被认为是促成供应链成功运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柔性供应链管理因其具有灵活、迅速、适应广泛等优势,在当前供应链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努力规避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这些都需要供应链管理者有开放、灵活地的管理思路,柔性管理无疑能更好发挥供应链管理的效能,被业界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的制造柔性[J],阎海燕,徐波,特区经济2006-06-25

[2]柔性供应链管理在电商服装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王玲物流科技,2015-11-10

[3]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J],张云波,经济体制改革,2003-07-20

[4]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何晓晖,商业研究,2000-03-10

[5]论柔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王鹏飞,袁征,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2-25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2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需求链羁绊创新

进入21世纪,供应链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显现出成本优势、交易费用优势和顾客让渡价值优势。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管理创新,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然而,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面临顾客需求管理不善、需求链职能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需求管理的绩效。正确认识顾客需求左右供应链发展的趋势,努力适应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是现代企业的现实选择。

供应链与需求链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连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网链结构。它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在其运作过程中,用户需求是信息流、商品流和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新经济时代,左右竞争的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都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作为供应链的目标,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占居重要的地位。供应链管理工作并非供方推动,而是需方拉动的。因此,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发展,彻底超越过去制造商与制造商、分销商与分销商、零售商与零售商竞争的舞台,从而扩展了供应链的概念。

(一)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围绕其信息流、物流及高质量的服务等所做的规划、操作和控制,包括产品实体和信息双向流动以及相关活动和商业过程的管理。由于供应链是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和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各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为顾客创造和提供附加价值,创造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二)需求链的职能

需求链寻求使消费者满意并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共同目标,把渠道成员联合起来,其具体职能有:收集分析关于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信息;发现能够执行需求链所需职能的伙伴;与链中其他成员分享有关消费者和客户、可利用的技术以及物流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信息;开发解决顾客问题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开发并执行最优的物流、运输和配送方法,以消费者期望的形式交付产品和服务。

在“顾客至上”时代,消费者可以得到无数的产品和选择众多的分销渠道,来自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的共同呼声是“营销”。这使得市场调研、供应链管理、营销战略和市场执行的同步比过去更为重要。当渠道成员一起加入到需求链,分享着同样的长期战略意图时,可以比竞争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价值。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链在市场上的出色绩效会提高消费者信赖度,增加所有伙伴的潜在利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主要障碍

顾客需求管理不善。顾客需求管理涉及市场调研、信息沟通和顾客服务等主要内容。大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都在寻求整个物流与服务流管理的新的合作方式,以满足变化的消费需求。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市场调研缺失、信息沟通滞乱和顾客满意度低劣,严重制约了需求管理的绩效,表现在脱离市场需求的跟风经营与重复建设严重、信息透明度差与虚假沟通普遍,以及长期积淀的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的问题。

合作伙伴关系支撑不力。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合作与信任。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下游企业交易中的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但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无缝连接与合作,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架构的基础。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能同享利,却不能“共患难”,极易造成供应链断落或缺损。

贸易协作阻隔。在现有企业内部,每个人都习惯于关注系统中单一组件的效率,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效益。例如,运输部门追求低运输费用,采购部门愿意增加订购量以降低单价,销售部门希望高库存以减少缺货损失。这些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常发生冲突。在企业之间,各成员不愿意与他人共享信息,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

物流配送瓶颈。物流配送是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纵观国内外的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的功能完善与技术先进均已成为强有力的支撑系统。而我国物流配送的滞后却成为供应链效能发挥的瓶颈,表现在:配送中心徒有虚名,甚至连储存与运输的基本功能都不能保证;物流配送的设施薄弱,配送分拣设备、流通再加工和包装成为奢谈;物流配送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规模效应、资源整合理念虚空等。

交互信息管理的局限。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实践证明,离开信息技术支持,供应链将无法运行。由于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企业信息化认识滞后,财力、物力、人力等条件有限,多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未被重视,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条形码印制系统(BCp)等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这就使得信息共享、与社会信息网络兼容接口等成为难题。

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一)把需求放进供应链管理中

传统供应链上,决定产品通过供应链移动的是那些远离消费市场的制造商。更普遍的,产品的生产并非源于市场需求特点或消费者偏好,而来自制造商实力背景、资源和营销能力。即使渠道成员之间有更密切的协作,供应链仍然是一个线性的、从左至右的序列,消费者被动地位于接受的末端。因此,传统的供应链无力向最终用户传递他们确实需要且会实际购买的产品。

供应链的需求拉动,使顾客服务成为其发展的“发动机”和终极目标。从战略管理看,顾客服务是一种公司哲学。供应链的扩张与成长,必须建立在为顾客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水平,达到顾客的满意要求,从而培植顾客忠诚的基础上。为此,供应链管理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突破:突破“跟着感觉走”的经营意识,切实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摸清市场的需求态势,注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突破单纯的价格竞争意识,价格竞争与价值竞争并重,以价值竞争为主,努力提升顾客服务的附加价值;突破以顾客为对手的取胜意识,视顾客为伙伴,以“让顾客满意”为首要目标,营造“双赢”的发展氛围。

(二)提高顾客订购管理绩效

1.删除无增加价值的环节。价值指顾客价值,即对产品的利益或通过顾客的感知,使之愿意付款的这样一种效益。对现行的订购管理系统、每条链和链中的每个要素都应批判地检查,以确定其价值与增加的费用。传统服务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很大比例是无价值增加的时间。必须认识到,满足顾客需求的时间消耗不能是多余的,要通过增加配送服务的一致性及可靠性,从而增加顾客价值。

2.建立订购履行小组。订购履行小组包括商业或销售、信用控制、会计、产品安排、运输安排等人员,每个人都处于把订购转为资金的商业过程。订购履行小组的建立,把订购履行过程中所有的关键人物聚在一起,联系在订购的周围,使之更能分清问题、消除瓶颈、减少订购循环的时间。订购履行小组就如同橄榄球团队,一个紧密集成在一起的团队,部门内的团队工作,可删除更多的无增加价值的时间,迅速解决顾客服务问题,减少订购过程中的前置时间。很显然,这样能加快服务过程中的订购履行过程,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竞争优势。

(三)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

1.引入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与技术。为达到快速反映市场的要求,必须引入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有Jit(及时服务)、QR(快速反应)、eCR(快速客户反应)、eRp等。在引进管理体系及策略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支持技术,并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集成供应链。集成供应链是指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形成同步的网络体系,使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建立有形或无形的联系。其实质在于企业与其相关企业形成融会贯通的网络整体,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供应链的集成,改变了过去仅仅在供应链中将费用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的做法,优化了整个供应链的执行,能给最终客户提供最优的价值。

3.建立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建立优化的供应链,关键还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绩效评估系统。它必须能够对每个贸易伙伴、每个职能部门在供应链中所起的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优化供应链带来的利益。所以,新的评估系统必须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正确的分配制度,能促进贸易伙伴间的亲密合作,达到整个供应链畅通无阻的高效运行。

(四)发展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伙伴关系作为供应链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基于企业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使得简单的向上游或下游企业转移成本并不能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因此,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为此,应本着以下几项原则:

1.合作性原则。应按照追求长期而稳定合作的精神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宁缺勿滥。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与信息透明是关键。只有供应商和用户都有较好的合作精神,诚信自律,相互提携,才能相互维系较好的合作。

2.互惠原则。供应链是一种“双赢”管理模式,是一种利益协调,考虑问题的重点不是成本的如何分配或谁来支付,而是如何减少成本。因此,总体成本或各方成本的减少成为合作的目标。

3.目标协同原则。合作各方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求各方都明确自己的责任,观念上达成协同一致的目标,在具体实务操作环节达成共识,并体现在框架协议中。

4.可持续发展原则。合作伙伴的选择存在分步骤、不断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连续改进,逐步增进各方的共享利益,努力消除浪费与损失,以合作的有效性承载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物流配送的创新

1.按社会化需要整合与改造传统物流。一方面,企业供应链的物流可以依托核心企业的物流资产,通过改造与更新“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发展业务外包,靠第三方物流“借船出海”。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为了提高竞争力,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影响现代企业物流的一个着重因素——物流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1.物流管理内涵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我国《物流术语》中对物流管理的表述为:“为以合适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物流管理是由以下活动或职能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管理工作:采购、仓储、运输、物料搬运、用户服务、通讯联络、废物利用和处理,环境控制,其中运输与库存决策、供应和分配及其渠道一体化、用户服务等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系统化和集成化是现代物流突出的特点。

2.供应链管理内涵

我国2001年8月正式施行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他们既向其上游的贸易伙伴订购产品或服务,又向其下游的贸易伙伴供应产品或服务。供应链强调的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策略,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将具有供需关系(包括服务供需、物料供需和资金供需)的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

《物流术语》中规定供应链管理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从本质上看,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其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的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分工,致力于整个“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化,从而提高整条“链”的竞争能力。

3.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3.1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联系

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从时间上看物流管理的产生早于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也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纵向上要求企业将提品或运输服务等供货商和用户纳入管理范围,并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项中心内容在横向上通过同一行业中多个企业在物流方面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和物流效率;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与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形成多方位、互相渗透的协作有机体即实现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网络化。从某方面来看,供应链管理正是物流垂直一体化管理的扩展和延伸,但是供应链的范围更为广泛,它涵盖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等,而且它的目标是将多个具有供需关系的企业通过合作协调机制集成一个共同对应市场的有机整体,这种供需关系不仅涉及到产品需求,可能还有服务需求、资金需求甚至信息需求。总之,供应链管理比物流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层次更高。

3.2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区别

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两个方面,物流管理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一方面,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而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供应链管理则包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物流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是企业之间的衔接管理活动。另外,供应链管理注重结果,物流管理注重过程;物流管理对物流的各个环节都要实时跟踪、监控,而供应链管理更注重各节点企业自身情况,对各节点企业之间如何运作不太关心。基于以上,供应链管理更偏向管理,而物流管理更偏向技术。

4.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管理

4.1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管理特点

物流供应管理是以物流为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它致力于所有物流活动一体化管理的整个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水平,降低库存,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供,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物流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控制及储运管理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二是要求并最终依靠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战略决策;三是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有不同看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的工具;四是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化、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综合化、一体化、全球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

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物流管理有了很大的改进。企业物流管理特点包括:

4.1.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的流量增加了,信息的传递网络化。通过网络信息共享,供应链上任何结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

4.1.2库存总量减少,供应链环境下,成员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每个成员的安全库存量。

4.1.3物流系统快速反应能力极强,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加速了物流作业流程重组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对客户物品需求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4.1.4物流系统无缝连接,这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物资中途受阻,这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

4.1.5用户的满意度提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可以尽快地把握真实的用户需求(一般性产品及服务、个性化产品与特殊服务)和准确的需求量,使企业的供应活动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通畅,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供应给用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4.2供应链管理模式中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物流的要求更高了。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物流管理。

4.2.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如: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电子商务等使得一切变得简单、迅速而准确。利用eDi等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和加强客户联系,可以提高供应链企业运行状况的跟踪能力,直至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的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

4.2.2建立科学、合理、优化的配送网络和配送中心。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缺乏健全的配送网络,电子商务也只是纸上谈兵,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4.2.3利用第三方物流。利用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运作能力,可以获得其专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信息优势,可以快速获得更为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达到物流合理化。并且,企业通过将非不专长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2.4建立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机制。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应该考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比现行的企业评价指标更为广泛,它不仅仅代替会计数据,同时还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是否有能力及时满足下游企业或市场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上,为了建立能有效评价供应链绩效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2)应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

(3)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不是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

(4)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因为这要比仅做事后分析要有价值得多。

结语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就是要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建立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响应性好、具有敏捷性的企业经营机制,产生一种超常的竞争优势;就是要使企业从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灵活性等方面显著提高竞争优势,加快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这种战略思想的实现需要供应链物流系统从企业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与运筹,并把供应链管理战略通过物流战略的贯彻实施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夏春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

[2]BowersoxDJ,ClossDJ.林国龙,宋柏,沙梅译.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301.

[3]程世平,彭其渊.基于电子商务的汽车业供应链物流能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6):98-101.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价值链 系统集成 虚拟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41-02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增值环节。价值链是一系列分工不同的创造价值的活动的总和。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属于本企业的价值链,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它企业的价值链之问的联系。在产业竞争中,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

一、供应链的形成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购、生产、配送等是独立的管理环节,企业通过增加库存来防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70年代中期,面对市场竞争和经济萧条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将供应、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统一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使企业的整体资源达到优化利用。这一物流在企业内部的完整流动过程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80年代后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缩短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快速反应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了以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为整体,进行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方式,这就是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

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新车Festiva时,就是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采用的就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基于此,供应链的管理将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内涵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的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是借助网络技术,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组装集成制造或系统集成,力图通过各个组织之间相互的责任分担、利用共享等机制来共同获得收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集成化管理,就可能避免或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很多延误、浪费,就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总成本实现企业的增值。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共享性。供应链管理中对于物流的精确控制依赖于准确、及时的相关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不仅需要知道下游客户的需求,还需要了解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信息的充分共享是企业及时安排生产、响应市场需求的首要前提。“用信息取代很费钱的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突出特点。

第二,系统的集成性。供应链管理思想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整体性的全局观念,它以整个链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某个或某几个组织为出发点,以整体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资源配置合理等为最终目标。这种管理过程实质是在一种全局集成思想的指导下,使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关联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对物流的精确控制中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第三,快速的响应性。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它及时反馈用户端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据此调整计划,迅速组织生产,这缩短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促进了各个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共同把握,提高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第四,组织的虚拟性。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从供应链上有条件地选取一些厂家,以最佳的动态组合方式组成一种比较紧密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联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根据市场机遇的变化不断的重组和优化,它随任务的出现而形成、随任务的终结而消失,这种动态的虚拟性保证了供应链的形式灵活、构造快捷和迅速响应市场。

第五,利益的协同性。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展开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机制在于各成员利益的协同一致。没有共赢的利益协同机制,就会使个体成员目标背离整体供应链目标而导致最终个体行为的偏离。供应链建立在共赢的利益基础上,各个成员之间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三、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处于传统的计划、生产和运作阶段,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我国企业与世界的接轨和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传统企业的运作模式必将在国际上受到严重的冲击,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小型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还十分突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科技创新实力的较量,将具有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的企业联合起来也是

必然趋势。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必然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

2.供应链管理是全球经济―体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和标准化制度的实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传统相放型的生产方式成了我国每个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供应链管理有效地满足了这―要求而必将为我国企业所广泛采用。在供应链上,每个专业化的企业致力于最擅长的业务范畴,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避免了产品生产的薄弱环节,使产品总体质量得以大大提高。在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协调下,所有成员可以用更少的库存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较少的库存又会带来减少资金占用量、削减管理费用等结果,从而降低总成本。

3.腆应链管理是企业组织架构走向扁平化的必然发展。面对我国大量企业的机构臃肿、职能效率低下、决策缓慢等问题,剥离非生产性经营机构、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部门,使企业组织走向扁平化代表了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小型化和信息化使企业能够减少许多中间协调传送指令的机构,这可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供应链管理符合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四、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发达,企业的信誉、管理观念、信息化程度以及员工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由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供应链管理应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不能盲目推行。供应链上这种随任务需求而产生,随任务完成而消失的动态表明,对于一些信息化程度不高、协调能力不强的企业,频繁的组织协调工作会导致成本的加大。由此,供应链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

第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系统。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易于组织起来形成供应链,而且在各个成员间信息交流充分、反馈速度快,整条供应链也会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序不高也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现代管理方式的运用积极创造条件。

第三,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和合作伙伴。供应链上合作伙伴越多,则可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但由于供应链的增长会导致协调工作和快速响应难度的加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得失,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企业应以保证整条链有效高速运行为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合作伙伴,对合作伙伴的信誉、生产能力、信息化程度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5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库存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库存是供应链乃至整个物流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控制库存与降低库存,就是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来优化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是就库存来论库存的优化,静态地观察问题,最佳效果也只能是局部优化。这种思路存在着许多弊端。现代库存管理置身于供应链环境下,必须从整个供应链整体出发优化库存,探索库存管理的战略管理模式。因此,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对于帮助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市场反应速度,实现低成本的运营具有重大意义。

1.库存管理的相关概述

传统的库存管理和控制是由单个机构(如仓库或零售商)基于其自身的利益和准则单独实施的。库存控制是指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降低成本,而对库存物料实施数量控制,同时保证质量及其时效性的一系列工作。库存管理中需要确定库存物料的订货时间及订货数量、入库时间、储存时间等。

随着供应链概念的提出,库存管理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供应链的库存管理,要求企业从传统的只注重自身的库存管理转向注重整个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尽量减少需求放大现象,建立供应链上企业的战略联盟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通过整个供应链服务水平的提升和库存成本的降低,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共赢,进而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客户响应水平的提升和运营成本的降低,在供应链环境下,库存不再是资源的闲置或暂时性的储备,而是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无缝连接的结果。因此,库存控制和管理的真正本质不是针对物料的物流管理,而是针对企业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管理。库存管理从以物流控制为目的向以过程控制为目的的转变是库存管理思维的变革。

2.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供应链非常强调对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它始终从全局上把握物流的各项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低。为此。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应是同步进行的。

(2)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递为基础的。因此,特别强调信息的集成化管理,通过信息的集成,使供应链成员不仅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其客户的需求信息,以减少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持有的缓冲库存,而且能对信息做出及时响应,缩短了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间隔,简化了作业过程,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

(3)供应链是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组成的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还会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动态更新,加之,每个成员企业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目标和相应的策略,因此,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较之传统的库存管理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4)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是一种平衡机制,追求零库存是供应链库存优化的最终目标。各成员企业应站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改变基于传统职能管理、面向权力分割的运营模式,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的、面向市场和客户的高效的供应链运作体系,通过业务流程的有效联接,共同分享需求和当前存货水平的信息,使得供应链的库存总量大幅降低,减少基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实现共同管理库存的目标。

3.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现状

虽然库存管理是企业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最成熟的领域之一。但是过去的库存管理只是针对单个企业而言,这些理论与方法难以适应供应链管理环境的要求。现阶段,在企业的库存管理实践中,传统库存管理方法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几大缺陷:一是企业的库存管理过于粗放、简单,较少采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和方法,因而企业的库存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二是众多企业在库存管理方面各自为政,各节点企业为了应付需求的突发性变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往往扩大库存水平,由此增加了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成本,进而增加了供应链的运作成本,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这在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的情况下,无疑不利于供应链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主导优势地位。

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系统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库存控制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导致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2)库存管理系统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传统企业中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

(3)“链”上各企业仍然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虽然我们知道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取决于各个供应链上的节点的绩效,但是从客观上说,各个部门又都是各自独立的单元,都有各自独立的使命和经营目标。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各自为政的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低下。

(4)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当顾客下订单时,他们想确定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特别是当交货被延迟以后。许多企业并没有及时而准确地把推迟的订单交货的修改数据提供给用户,其结果是用户的不满和良好愿望的损失。

(5)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供应链运作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如订货提前期、货物运输状况、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的时间、运输时间、需求的变化等。很多公司并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流动时间(提前期),造成有的物品库存增加,而有的物品库存不足的现象。

(6)缺乏合作与协调性。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中,组织障碍是库存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

(7)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库存控制策略应能反映商品供应和需求上的不确定性及其变化。许多公司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中。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其库存控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库存控制方法并能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内容。

(8)产品的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库存的影响。现代产品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层出不穷,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但是供应链库存的复杂性常常被忽视了。结果所有节省下来的成本都被供应链上的分销与库存成本给抵消了。同样,在引进新产品时,如果不进行供应链的规划,也会产生如运

输时间过长,库存成本高等原因而无法获得成功。

4.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优化方法

在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无缝连接的结果,库存管理则是针对企业业务过程的工作流管理。因此,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库存设计,通过实现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最小化,寻求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的库存策略。

针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企业可以考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优化库存管理:

4.1重组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的有效联接是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各成员企业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独立设计自己的业务流程,并未认真考虑到与其他企业的业务进行联接,致使供应链业务运作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需要基于业务流程和市场需求来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整合后的业务流程的需要,各成员企业还应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要将科层等级制度转变为扁平化组织结构或网络化组织结构,确保信息的传递畅通无阻、不失真,以利于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

4.2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众所周知,在供应链管理下,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节点企业之间必须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库存管理不再仅仅是单个供应商、生产商的管理活动,不能再以各自为政、局部最优的思想指导其库存管理,而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大家要本着信息共享、利益均沾、风险分担的原则共同参与库存的管理活动,这样才能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益。

4.3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在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供应链库存管理能否做到准确、合理,取决于这些信息能否准确、实时传递。然而,由于需求预测修正、价格波动、订货批量、环境变异、短缺博弈、库存失衡、缺少协作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信息在供应链上上传时,往往会产生致命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会危害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导致总库存增加。为此,需要在成员企业之间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共享。要建立一个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系统。以保证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畅通和准确性,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需求信息的一致性、稳定性和供应链各方的协作效率,从而使所有的供应链成员步调一致,共同采取行动,实现库存的合理化。

4.4加强需求协同预测

在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关注的焦点应由过去关注产品转移到关注顾客上来。顾客不仅是市场的核心,也是市场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加强市场需求预测,摸清顾客的需求和偏好,是优化库存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需求预测,不但可以了解和把握市场的未来需求变化,还可以揭示和描述市场需求的变动趋势,勾画未来市场需求发展的轮廓,并能对市场需求发展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预见,从而为制定库存战略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然而,在当今需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仅靠供应链上个别企业的预测,往往是不够准确的,需要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建立协同预测机制,使每个节点企业的活动实现同步,才能提高预测的精度,做到合理库存。

4.5建立协调沟通机制

加强协调沟通是使供应链库存不断得到优化的重要保证,也是供应链成员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减少矛盾和分歧的有效方法。因此,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应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交流情况,协调处理库存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6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战略

一、对几个有关概念的界定

1.供应链

供应链(SupplyChain)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它最早的出处是源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第二章中关于“价值链”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指由三个或更多的参与产品、服务、财务和信息等在供应商与顾客之间双向流动的实体(组织或个人)组成的集合。

对这一定义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供应链复杂性的三种水平:简单供应链,扩展供应链与复杂供应链。简单供应链,由一个企业、一个供应商和一个消费者组成,共同参与上游和(或)下游产品、服务、财务和(或)信息流动;扩展供应链,还包括直接供应商和直接顾客对上述活动的参与;复杂供应链,包括从最初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所有实体对上述活动的参与。

2.供应链管理

凯吉・彼得(Kraljicpeter)和夏皮罗・罗伊(ShapiroRoyD)分别于1983年和198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供应管理这一说法,但并没有给它明确的定义,后来,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的概念、基本思想和相关理论在美国迅速发展。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Lm)对SCm做了定义,即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在这一定义中,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物流管理的一种形式,可能是由于物流管理也是企业的一个功能模块,它也有关于资源和信息流管理的因素,这些都和供应链交织着。

目前,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管理哲学。作为一种哲学,供应链管理并不是把供应链看作是一组互相独立的、执行各自功能的环节的集合,而是采用系统方法把供应链视为统一的整体。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组理念,即供应链包含的每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都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链上其他企业,最终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执行管理哲学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共享信息;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开展合作;树立共同目标,都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核心理念;整合流程;建立和维护长期伙伴关系,等等。

第三,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管理流程。例如,1998年日本学术团体SCm研究会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是将整个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业务看作一个完整的、集成的流程,以抬高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为目标,跨越企业边界所使用的流程整体优化的管理方法的总称。

虽然针对“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仍然认为可以对它下一个比较完整且具有概括性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涵盖了多个企业、多种商业活动,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在供应链内部进行的跨部门、跨企业的协调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对供应链内某一企业内部与跨企业之间的传统业务职能和跨越这些职能所采取的合作策略,进行系统性、战略性的协调。

二、供应链管理战略

1.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含义与实施这一战略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一个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最重大问题上的选择取舍。一个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一环,如果它拥有这个供应链上最稀缺的资源,那么它就是这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对一个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来说,制定、实施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具有必要性。虽然通过供应链的有机整合,企业能够显著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在日常的运作过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完全整合仍然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因为:首先,供应链中生存着许多不同类型的成员,其目标和利益是有差异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如何有效地集成这些成员是一个难题;其次,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不仅顾客需求和供应商能力会随时间而变化,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要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作用,就应制定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而且,从我国加入wto有关服务方面的承诺可以看出,我国企业面临着全方位开放与动态开放的压力。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继而发展壮大,就必须制定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积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2.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

(1)竞争战略。随着it(informationtechnology)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以全球企业为平台的市场竞争。而且,现在信息传递无障碍、无时滞,使响应时间成为十分重要的竞争要素。另外,企业面临资源获取难度加大,社会利益的压力例如环保要求,客户在产品的个性化、及时化和便利化等方面消费需求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作用,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资储备、产品库存等方面的成本,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拥有核心竞争力,就能获得丰厚的长期回报,就能生机勃勃、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基础和关键。对供应链管理来说,加强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集中企业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2)协调战略。它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第一,关系协调战略。其目的是建立互信互利的伙伴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关系,供应链上各企业在合作的不同阶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彼此关系的协调。

在最初合作阶段,要增进互惠互利的基础。这时,双方相互承诺的交易,应该是清晰的、现实的;双方都有能力完成这一交易;交易对双方都必须是有利的;在关系建立前还应当仔细研究有关法律和制度,并以之作为这种关系的有力保障。另外,双方达成的协议应该形成比较详细的书面合同。

在合作过程中,要妥善解决各种冲突,尤其要发挥核心企业在解决冲突中的重要作用。供应链需要以某一企业为核心,核心企业应承担起供应链管理包括解决冲突的主要职责。解决冲突的主要方法是及时沟通、磋商,按程序办事等。

在深化合作阶段,要增强相互认同。供应链上各企业由于制度、规模、所在地域不同等原因,会导致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风格、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供应链上各企业需要相互认同,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亲合度,有效地消除各种摩擦。

第二,利益协调战略。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利益共同创造和合理分配,但企业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有意或无意的损害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创造。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供应链管理的上述难题,以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创造和合理分配为核心,构建供应链的利益共同体。实施这一战略,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

第三,信息协调战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流程,而且改变着企业间的联系。因此,应当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共享信息,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及时做出或调整他们的生产经营策略,实现链上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第四,运作协调战略。为了增强了解、加强合作,应该在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定期集中交流。其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是建立供需协调小组并开展活动。供需协调小组在必要时做一些组织协调工作,在日本企业中是很常见的。欧美的一些企业也非常重视这种跨企业的协调小组活动。但是,据调查目前我国企业供需双方对建立这种小组的热情并不高,大约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企业建立此种组织并开展活动。今后,我国供应链企业应当重视这一问题。

(3)集群文化战略。这里所说的集群文化,也可以称为供应链文化,是指供应链企业在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它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道德准则、管理制度、员工心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的风范和精神。它所倡导的信任与合作精神、商业理念和行为规范、积极创新和奋发向上的事业态度,是供应链运行机制的文化基础。如果供应链没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基础,各节点企业的文化便会互相冲突和抵触,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因此,必须对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文化进行系统整合,增强它们之间的亲合度,以便有效地消除供应链中各种文化的摩擦,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内耗。

当前,制定和实施集群文化战略特别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培养合作共赢意识。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经营关系不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一种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因此,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应当培养共赢意识。在合作中,既要考虑自身利益,还必须考虑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利益。

第二,确立整体优化思想。在供应链中,客观上存在着企业个体利益之间、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办法。但是,这些制度办法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思想基础即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整体优化思想。所以,确立整体优化思想对供应链管理十分必要。

第三,提倡相互信任精神。美国学者戴明曾经指出:“一个系统要想实现效率最大化,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信任,人员、团队、部门,以及分公司之间就不可能合作。如果没有信任,每一个成员都将致力于保护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将会对自身,以及整个系统造成长期的损害”。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把提倡供应链成员的彼此信任,作为实施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四,培育风险共担理念。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存在着预测不准、需求不明、供给不稳定等现象,甚至形成“牛鞭效应”(即需求朝着供应链上游方向被逐级放大的现象)。这一效应会增加供应链上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控制难度,导致生产过剩危机。而且,链上企业对自身利益的本能追求,使合作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培育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并把它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7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传统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出发,探讨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新特性,最后对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传统的供应链进行了比较。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就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供应链结构向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集中精力管理核心业务。“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物流的集成思想、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思想等的出现,供应链机构出现“网络化”的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三、企业生产敏捷化、柔性化

上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形成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而柔性化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调整生产的能力,该能力越大企业活力就越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带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

1.物流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下,物流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顾客进行基于传统形式的批量式空间移动,货物的运送通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包装单元来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可见性是有限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

2.物流的目的地不同。传统供应链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商品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出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使得物流只能实现集中批量化运输和无差异性,从而使得物流的目的向集中运输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完全是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提高服务,其目的地是分散的。

3.顾客的类型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既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能够明确掌握顾客的类型及其所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和商流方式,顾客是未知实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进行产品订购。

4.供应链运作的模式不同。传统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推式经营,制造商为了克服商品转移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利用物流将商品送达到市场或顾客,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商品生产、分销以及仓储、配送等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行,商流、物流、资金流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物流为商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供应链是拉式的。

5.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一致。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物流过程的稳定、一致,否则物流活动就会出现混乱,任何物流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异都有可能造成上下游企业的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却不同,由于其物流需求本身就是差异化的,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增值活动,因此,物流必定会出现高度的季节性和不连续性,要求企业在管理物流活动中必须按照及时应对、高质服务以及总体成本最优的原则来进行,体现“个性化、专业化”。

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采集、传输、汇总,信息具有单向性,供求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系统,至多是一个局限于内部网络的局域网络系统。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的采集可以由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采集,信息具有双向性和对称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对供求双方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系统,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资金结算方式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结算大都是通过现金、支票或转账方式进行;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因交易都是在线进行,以在线电子支付为主要结算方式。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同时他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董千里:供应链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8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中,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观几乎更多地作用于企业的经营。零售商与零售商为市场统治权而争斗,批发商、制造商同样如此,甚至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这些产品供应的上下游环节也都把彼此视为对手,不断地讨价还价,要挟对方,以一种“互为成本”的关系存在。在新千年,企业虽仍旧立足于市场,但左右竞争的是价值、灵活性、速度和效率,它们都由于消费需求的影响而变得越发重要。取代企业个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是,他们需通过供应链联盟来增强竞争实力。实质上,随着对抗在供应链和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优势将由整个供应链获得。所以,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再造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新体系,就成为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

供应链及其问题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将采购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注重企业的自身利益目标。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意了与其它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偏向于定义它为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它是通过对顾客、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内部以及贯穿于供应网络中的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整合,是一体化的供应链。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网络流及部门、组织、流程以及地理分布上的集成为特征的,更为强调侧重组织接触面的管理,即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运营的管理。根据供应链一体化的特征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就是参与供应链组织的全体成员在经营理念上,必须从传统经营理念强调寻求短期、企业级的绩效的观念转变为供应链组织的存在,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都获得持久稳定的高收益的观念。公司不应再是竞争的主体,实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将竞争的内涵扩大到了竞争合作的境界。

由于供应链是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因此在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过程中应主要注意三个重要方面的问题,分别是信息集成、协调和组织联接。首先供应链是跨行业与部门,涉及供应一种产品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活动,所以供应链管理需要一条市场消费者驱动的无缝信息流,即在从零售商向上游的传输过程中要求速度快,要求链中节点企业共享需求信息、存货情况、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进度、促销计划、需求预测和装运进度等。供应链伙伴必须协同工作,以便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大致同步;其次在供应链竞争的时代,供应链的可靠程度取决于链上的最弱的一个环节,这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及的“木桶原理”,木桶装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根桶片决定的,所以供应链上所包含的加盟节点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协调发展;再次供应链中的组织之间必须是紧密的组织关系,供应链伙伴需要确定并维持他们的沟通渠道,应该为一个目标而同心协力,否则供应链一体化是无法完成的。

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

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不是等待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开始寻找顾客并进行推销,而是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全流程的互动活动,因此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

首先通过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进行准确的合理分类和行为分析,然后根据企业合适顾客和关键顾客的需求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和服务,为了赢得顾客、赢得市场应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让顾客参与产品方案设计,知晓制造过程,进行顾客消费培训,对顾客的抱怨应及时响应,从而达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单靠一个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发挥供应链一体化的资源优势才能为顾客提供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面服务。

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大家知道,供应链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各自都具有资源优势,他们可以也都愿意以自身的优势资源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追求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响应市场,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它们不仅愿意与供应链中的企业结盟,而且也愿意与供应链之外的非同业结盟,组成异业同盟来实现营销目标。

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

以往产品的设计、生产、检测、包装、运输都是营销之前的事,营销只有等到产品出厂之后才开始。而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产品设计、生产、储存、配送、销售、服务的方式,供应链一体化的营销是从产品的构思开始,根据顾客数据库的信息构思,与顾客开展“头脑风暴”,让顾客参与设计、评价,围绕核心顾客进行生产和服务,而核心顾客的其它品种和生产业务通过业务外包形式分散到供应链上的其它有优势的企业去生产,从而使各企业都能通过供应链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持库存最小化以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

信息化库存使供应链成为库房

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的精髓是以信息代替库存,以供应链作为库房,实现物流的敏捷配送。信息化库存是依靠供应链一体化优势使产品开发、材料采购、生产计划、寻找供应商和生产商、融资、制造控制、包装、运输等在同一时间并行运作,从而使原材料能够准时送到加工厂,产品能够准时送到销售点,顾客能够便捷地购买到所需要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司虽然没有建立庞大的库存体系,但是信息化库存却使物流更具敏捷性,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节省成本,顾客收益最大。

让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

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价格与利润挤压的博弈关系,从供应商到终端顾客实质上是一条“博弈链”,一方的获益往往是另一方的让利。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改革这种弊端,因为供应链的良好运作是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间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为基础,供应链成员是信任与合作的双赢性战略联盟,其一方的成功是以自身的核心优势服务另一方的成功,整个供应链的成功是以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成功为基础的,一方的失败或受损会导致其他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受损,他们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共赢的关系。如果供应链中的某企业篡改供应链规则,压榨供应商或对顾客服务质量漠视,那么在现实环境下,将会被顾客所遗弃,这时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及其他成员将会采用一致行动,将其清除出供应链,因为他的存在可能造成供应链的崩盘。所以良性的供应链一体化应是通过供应链上的无缝连接,让所有企业一齐为顾客服务,使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在服务好终端顾客中分享好处。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是供应链一体化的纽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企业内部供应链顺畅连接,且通过提供良好的在线顾客服务,让顾客能便捷的通过网络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是

提高顾客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

在全球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成功与否不再由“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高低来衡量,而是由企业积聚和使用的知识为产品或服务增值的程度来衡量。企业在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具竞争力。但是目前仍有不少的企业直到今天还认为降低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与提高顾客服务质量之间是不可兼得的,因为他们认为降低成本可能意味着顾客的可得性降低;降低制造成本可能导致不能按照顾客个性化需求定制或偷工减料;降低运输成本意味着交货期延长,或不能按照顾客所要求的时间、地点准时交货,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必然结论。事实上,在供应链环境下可以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适的供应链设计来降低这些成本,且同时保持顾客服务水平不变甚至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在营销管理方面可通过供应链一体化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来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价值,创造增值服务。具体表现在:

改变传统价值标准,树立新的价值观念

客户满意度是衡量价值的标志,供应链管理要时时了解客户的价值标准,最大限度把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统一起来;应站在客户的立场,按照客户的需求,用客户的眼光看待生产经营,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应跟踪客户需求,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发觉潜在客户,不断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要杜绝一切无效流动与浪费,不使客户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增加技术含量投入,增加服务投入,开展价值创新竞争;按照增值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重视作为营销竞争主要手段的物流服务

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作为营销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目前,物流理论和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信息化管理通过条码和数控工具、GpS等现代管理工具与方法,已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使营销成本因为物流效率的提高得到一定的降低。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取悦顾客、强化价值主张的重要机会,并且是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

加强员工培训,实现营销目标

营销人员不仅仅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更是顾客的服务者。因此,企业应该聘请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顾客喜欢的营销人员就是企业的优秀员工。为使营销人员当好顾客消费方案的顾问,企业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培训员工为顾客服务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顾客服务质量

现代供应链管理最核心的本质是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网络进行有效的协作。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要想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和增强客户服务,必须加强对电子商务手段的有效应用。如果以高速、低成本与客户、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21世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功与否,供应链管理必将引起我国管理界的重视。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9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66-02

1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

1.1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Chain,SC)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而后迈克尔•波特将其发展成为价值链(ValueChain)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1.2供应链的特点

(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不同,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比一般单个企业的结构模式更为复杂。

(2)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这就使得供应链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3)面向用户需求。供应链的形成、存在和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1.3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方法,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主要领域:供应、计划、物流、需求。

1.4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信息的集成

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与各方建立起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从而实现共赢的合作关系。这样能使整个链条的信息成本降到最低,并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沟通反馈系统。

(2)供应链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的改进

供应链管理使商流、信息流、物流能够快速的在企业内流动,这样就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速度,同时就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能提供消费者和经营者更多的可选择性、更高的配送效率、更优质的服务、更低廉的价格、更简化快捷的操作、更准确的决策等。

(3)供应链管理能够减少企业库存,降低成本

在传统的库存管理中,一般采取的是推式战略,所以一般要有一部分的库存,库存成本较高。而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一般采取的是拉式战略,通过和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同时供应链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市场信息的快速流动,能够使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方式得以实现,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得到大大降低。

(4)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企业在管理技术方面获得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事务作业方式,通过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如商品条码技术、物流条码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预先发货清单技术(aSn)、电子支付系统(eFt)、供应商管理的库存(Vmi)、快速反应系统(QRS)等,提高了事务处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在供应链内的快速流动。

2中国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

2.1供应链成员企业缺乏信任与长期合作

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缺乏信任,导致短期合作是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直制约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合作伙伴选择不恰当,供应链成员之间不信任,系统的整体协调程度低,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响应速度和供应链的稳定。

2.2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就是其存活的基础。我国部分企业现在已采取信息系统来辅助供应链的管理,但是由于信息系统没有适合企业的业务流程,严重影响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果。

2.3供应链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不足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对供应链管理而言,人才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缺乏对供应链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供应链管理涉及专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且需要大量的既懂供应链技术又精通供应链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2.4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求

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解决一个物流问题,而且与企业的战略息息相关。供应链体系建设和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也需要完善,尤其是融资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等,要使这些制度能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发展的要求。

2.5组织结构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是建立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直线制。但这种组织结构会造成企业内信息流通不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足,整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灵敏,当前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需要。供应链不仅仅涉及企业本身,而且还涉及与本企业有关的合作企业,但是很多企业在实施组织结构扁平化、业务流程重组等变革时,仅在企业内部实施,而没有同合作伙伴合作,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企业外部流程和跨企业流程进行重组,对整个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变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难以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2.6缺乏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战略

供应链管理不应该只是企业短期的行为,更应该将其放在企业战略层次。从更高的层次考虑发挥供应链企业成员的整体优势,发挥供应链的速度优势和价值优势。但是企业却由于合作关系不长,没有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加之外包政策不彻底等原因使企业缺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3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对策建议

3.1建立互信机制,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1)精心挑选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首先要先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是企业擅长的、哪些是企业不擅长的。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面,所以企业可以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有竞争力、成本低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和其供应商的共赢。

(2)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估系统,促进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紧密合作,是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要建立合理评估激励系统,清楚地认识到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作用,正确地分辨出供应链各方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设计和采用能反映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3.2建立健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立一个企业、供应商信息共享的平台,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结合本企业发展的战略以及企业的经营的特点,开发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3.3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1)加强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方面要加强高校供应链管理方面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企业同时要进行企业内部供应链人才的培训和外部人才的引进。

(2)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干合适的工作,加快整个供应链的速度,因此要优化供应链,必须打破组织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对组织进行流程的再造,对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改造,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

3.4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以业务流程为核心,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目的,对公司经营中的基本信息和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以求企业绩效取得显著进步。传统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一个完整的工作往往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可能会存在着诸多协调与沟通问题。所以,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以客户需要为中心,实施拉式战略。

3.5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要将供应链管理放在企业的战略层,而不是战术层或者执行层,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重视,在制定战略将供应链考虑其中,故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根据公司的总体战略进行选择,联合企业生产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其他非核心的业务通过外包执行。

3.6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将市场竞争演变为国内和国际的竞争。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资源、资本、人才的流动,供应链管理也开始实现全球化。中国是世界供应链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战略时,要充分利用我国在世界供应链上地位,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和状况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

3.7推进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宏观措施

供应链管理要求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问题与对策

一、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概述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是伴随着供应链竞合理念的出现而在管理领域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管理不仅关注三大流(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也同时强调供应链中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的管理。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是倡导一种商业流程的集成思想、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思想以及战略协调的思想,其业务内容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purchasingandSupplymanagement)、运营管理(productionandoperationsmanagement)和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三大部分。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eC)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的买卖活动;宏观层面则要宽泛的多,不仅包括直接带来利润的商品买卖活动,而且还包括所有借助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的支持利润产生的其他活动,如产品产生、需求服务、销售支持、用户服务、业务协调等。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宏观层面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起了挑战,它不仅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同时也对管理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1.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CenterForadvancedpurchasingStudies,CapS)指出,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两大挑战是协调和连接。协调是指在商务关系层面上使供求双方的目标、关系协调一致,包括供应商早期介入、长期合同关系、供应商开发等。连接则是指在执行层面上,保证供求双方的信息通畅、有效,其中信息共享和电子商务是该范畴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运用到企业内外各个层面,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应用信息技术,借助于计算机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所以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又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这一论点也使得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实现了紧密的结合。因此,电子商务成功实施的关键也就是供应链管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电子商务是未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市场的有效方式,它的出现对现代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它改变了商品交易的形式,更是因为它也改变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传递与结合方式。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相互结合,产生了供应链管理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其实质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供应商、经销商、物流企业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面向最终顾客的完整电子商务供应链,降低企业整体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即企业导人电子商务改善其供应链管理的表现,并借助供应链管理来拓展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供应链的集成程度大大提高,以更快的速度响应顾客要求,迅速建立其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

电子商务使竞争从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吸引、保留现有客户,必须为其提供更快捷、成本更低的商务运作模式,保持和发展与客户达成的密切关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沟通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住现有客户。

(2)有利于促进现有业务增长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系统内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同时,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与国外先进企业供应链绩效看齐,促进各相关企业的业务发展。

(3)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业务重组,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保留现有客户,而且由于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业务,必然会吸引新的客户加入供应链,同时也带来新的业务。本质上讲,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客户都会从中获得利益,产生新的业务增值,降低成本,实现“双赢”目标。

(4)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的交易涉及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

(5)有利于降低成本

电子商务技术可以缩短企业的采购周期。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上,企业可以直接联系供货商、工厂、分销商和客户。这不仅加快了订单处理和产品的发送,而且还缩短了商品的循环周期;供应链中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企业之间的商务合作成本,减少企业内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促进各相关企业的业务发展。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

任何导致供应链内不同阶段只注重自身局部利益的最优化或者信息扭曲和变动性增加的因素,都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实现供应链管理有效性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激励问题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虽然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更迅速、准确地在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之间传递,但仅有这些远远不能实现各节点的无缝连接,只有将物流管理纳入进来,大量缩短供应链中物流所需时间,使物流管理符合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要求,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快速的、无缝连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此,就必须对参与物流管理的环节进行相应的激励。这种激励本身是从改善物流目的出发的,必然存在局部的本位主义思想——只注重局部影响的激励措施。如果物流管理的参与者单纯的以业绩评估的指标最优化作为采取行动的标准,当各阶段业绩评估指标不匹配时,就会导致供应链失调。

2.牛鞭效应问题

牛鞭效应是关于在一条供应链中,消费市场需求的微小变化如何被一级级放大到制造商、一级供应商、次级供应商的现象。牛鞭效应往往导致对市场的过激反应。企业在信息流和物流的传递过程中,决策者往往会根据经验或预测,对最终需求者的最满意需求做出判断,这种判断会在发出订单和完成订单的过程中采取增加变动性的各种行动。如大批量订货、补给供货期延长、定量配给和短期之间的博弈等。需求信息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之间的传递过程中,牛鞭效应的存在导致信息发生扭曲,从而引起供应链订购量的变动性增加。

3.信息实施环境问题

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问题,必然涉及到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匹配问题,只有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行。硬件环境是指硬件基础设施,它是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供应链管理得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从电子商务技术的实际含义来讲,供应链策略的实施和优化是围绕电子商务来展开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技术支持。不同性能的电子商务支持技术,制约着供应链上的各节点无缝连接的效率和方式。

4.供应链协同管理问题

供应链协同管理问题是传统条件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管理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在供应链内建立协调合作的关系,目前主要有约束和流程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供应链的各方应以各种正式合同来保证合作,一旦合同确定下来,各方就以信任的方式展开合作;后者认为,供应链的各方存在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关系,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磨合。合同虽然对双方构成了约束,但并不必然导致两者利益一致的合作。多在数实际情况下,无论采用哪种观点来指导实际运行都会存在协同管理问题。因为供应链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在合同约束下追求自身目标最优化,而不考虑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有效性。

四、对策分析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功能,使供应链的各链节、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完美的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首先,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利用intranet协同各职能部门,整合主要的业务过程,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其次,企业外部供应链集成。利用extranet,通过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上的接口,协同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电子商务通过减少在分销和零售产品或服务之间的中间环节来降低企业的整体成本,成本竞争优势明显。最后,基于internet的各参与方集成。在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平台下,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物流配送中心、银行在内的各参与方通过实时了解和获取有用信息,做出有利于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2.准时制管理思想的借鉴

准时制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对生产领域物流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成品能高效率地在各个生产环节流动,缩短物质实体再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杜绝产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现象。准时制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准时制将传统生产过程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

3.缓解牛鞭效应的对策

(1)Vmi库存控制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Vmi)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地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Vmi把客户的库存决策权给供应商,由供应商分销商或批发商行使库存决策的权力,从而打破传统的先产生订单再进行补货供应模式,以实际的或预测的消费者需求作补货的依据,减少了多方预测而导致的重复次优选择,消除了传统方法需求信息从分销商向供应商传递过程中的放大和扭曲,大大降低了牛鞭效应的影响。

(2)联合库存控制

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

(3)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

第三方物流系统(tpL)是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手段,它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如产品运输、订单选择、库存管理等。第三方物流服务是由一些大的公共仓储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演变而来,另外一种产生形式是由一些制造企业的运输和分销部门演变而来。把库存管理的部分功能委托给第三方物流系统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加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

(4)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

供应链中相对强势企业可以通过设计利益协调机制,促使供应链内的每个参与者的行为都以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努力使每个参与者将供应链视为相容性利益集团,引导各结点企业将价值创新的着眼点放在“将蛋糕做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同步实现。

(5)提高信息的准确度

通过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供应链内各企业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内不同结点企业之间所获得信息的准确度,既能实现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又能有效削弱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赵先蕾,谢金星.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几个基本概念.南开管理评论,1999,2(1)

[2]徐贤浩,马士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蓝伯雄,郑晓娜,徐心.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中国管理科学,2000,8(3)

[4]刘宝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