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5:34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1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超过60%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八大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2

传统沉淀式的人文素质知识积累的教育手段,目前并不实际,由于人文课程系统化的教学对于学生人文能力培养的作用并不确定,而且高职院校学制和学时量导致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不可能过多开设,因此我们必须要设置能够明显的作用于学生人文能力培养的课程,还要制定相关的评判体系。此课程可统称为人文能力培养课程,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高职生日常的行业规范其思维和行为进行强化培养,最终使学生内在的精神认知发生改变,而这种课程的结构以及其评判的体系的设计与制定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的核心能力是指每个行业或职业的工作当中都需要具备的有广泛适用性,在职业的活动当中能够承担支配以及主导作用的综合技能。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部门按照英国职业核心技能的体系正在制定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核心技能测评的体系,此体系大致分为模块,交流与表达、数字的运算、改革与创新、自我的提高、互助合作、解决问题、处理信息以及外语的应用等。不难发现,这些模块当中半数以上都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的。职业核心能力其他各模块培养评判的体系同以上模块的结构完全相同,可以这样说,此核心技能的培训以及评判的体系可操作性及针对性较强,明确的将培训的对象需要做的是什么,要怎样去实施,同时还需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和水平等。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的培养体系、培训的方法、实践技能的分解以及评判的模式等,可以全部参照上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训以及评判的体系,与自身特性及内容进行结合,进行比较全面而且深入的改革与构建,创建更加完善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

2高职院校当中人文教育体系改革需遵循的原则

综合上文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对学生应具备的合作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人际互动交往的能力培养的重大作用,再加之德育与美育的作用,从而得出此平台应具备语言交际模块、自我教育和完善模块、协调合作的模块。这三大模块在设计的水平上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中级水平为准,不再设定初中高这三级。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3

[关键词]生涯教育 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 综合性教育

[作者简介]冯国锋(1974-),男,河南太康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育、高等教育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76-02

最近,为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题,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相关话题成了教育界的热点与焦点之一。什么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有什么关系?生涯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就业而存在的吗?如何开展生涯教育?本文力图根据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生涯教育是“终身性”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

目前学界根据Careeredcation而翻译出“生涯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两种意思。Careeredcation应理解为生涯教育还是职业生涯教育?学界并未对此进行探讨,而是把二者等同、混用。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重点有异,所以对其界定也有所不同。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对于狭义的解释至少有十四种,大都认为狭义的生涯是指与个人终生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有关的过程,即指职业生涯;对于广义的解释最少也有十二种,大多认为广义生涯是由职业逐渐扩展到包含非职业的活动,也就是除了终生的事业外,还包含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现在有很多人之所以混用“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概念,也主要是因为对生涯从广义角度还是狭义角度来作理解所造成的。目前,在学术界大多认同舒伯(super)在1976年提出的观点:“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的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型态。”笔者也认为应将生涯作广义的理解,因为生涯不局限于职业方面,职业生涯只是生涯的一部分,生涯比职业生涯的概念和范围要广。笔者认为,如果以职业为划分依据,生涯应包括职业前生涯(从出生至进入职业领域之前的时期)、职业生涯(从进入职业领域至退出职业领域之前的时期,这又包括职业前期、职业中期与职业后期)、职业后生涯(从退出职业领域至死亡)。因此,“生涯的意义要比工作或职业的范围还大,它不仅包括一个人终生所从事的工作,以及所担任的职业或角色,同时也涉及其他工作或非职业的活动。”“生涯”是介于“生命”与“职业”之间的概念。它的外延并没有大到与“生命”等同,也没有小到与“职业”等义,其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特性。由此可见,“生涯”是以“职业”为中心的人生发展历程。生涯具有四种特性:一是独特性,生涯是人们根据个人的人生理想,为实现自我而逐渐开展的独特生命旅程;二是终生性,生涯是包括一个人就业前、就业中与退休后的整体经验与活动,也即个人终生发展的历程;三是发展性,每一个人的生涯都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历程,也即根据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企求而不断蜕变与成长;四是总合性,生涯并不局限于个人的职业角色,还包括了学生、子女、父母、公民等涵盖人生整体发展的各个层面。根据以上,笔者认为应将career译为“生涯”较“职业生涯”更为适宜,这样会避免二者相互混淆。更为重要的是,把career译为“生涯”也是与生涯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理念相符合的。

因此,生涯教育应是贯穿于个人一生成长的综合性终身教育。但目前我国对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却都集中于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目的大学生生涯教育,并且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实施也大多只是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虽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着手对整个大学阶段进行“全程”的生涯教育,但这种只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生涯教育的“阶段性”教育是与生涯教育的“终身性”教育理念不相一致的。与我国生涯教育起始并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不同,英、德、法等国的生涯教育从初中阶段就已开始。尤其是美国,自从1971年时任教育总署署长的马兰提出生涯教育的理念之后,美国国会在1974年就通过了第一个生涯教育法案,1977年还出台了生涯教育奖励法以鼓励全国各地区开展生涯教育实验,1984年又把美国“国家职业指导协会”更名为“国家生涯发展协会”,除了正规的学校生涯辅导措施以外,美国各州都有一套推行生涯教育的模式,如家庭本位生涯教育模式、雇主本位生涯教育模式、偏远地区生涯教育模式等。根据以上,反观目前我国教育中所存在的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一些问题,如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又开始调换专业。多数大学生未能对自己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毕业之后又无所适从,出现了“校漂族”“啃老族”“御宅族”“跳槽族”等。因此,我们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以终身教育为原则、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构建一个完善生涯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纵向延伸至职中教育、老年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横向拓展到家庭教育、雇主教育与环境教育等,通过知识教育与人格培养引导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让每个人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幸福美满生活。

二、生涯教育是“职业”教育而不是“就业”教育

生涯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实现人的充分发展的教育。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连续的、稳定的,而工作可以只有一天,也可以是一年,可以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如果工作能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这个工作也就成了职业。与职业相比,事业(enterprise)是指值得个人投人一生心力,以获得最大人生价值的生涯目标。事业与个人息息相关,只存在于个人追求当中。事业不仅是连续的、稳定的,而且个人还把其从事的职业当做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当一个人把其所从事的工作或职业当做生命意义的一部分时,工作或职业才能转变为事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工作、职业与事业是逐层递增的,没有工作就没有职业,没有职业何谈事业。职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职业,个体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能过上殷实的物质生活;通过职业,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得到良好的社会地位、声望与成就感,能过上充实的精神生活。所以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从事的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帮助个体通过对工作的寻求(就业)实现职业的发展进而获得事业成功的教育。

生涯教育理论源于就业指导理论,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而提出的,但随着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生涯教育超越了传统的以心理学为支撑的就业指导、职业咨询,成为一个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统合概念,并在美国形成了一场轰

轰烈烈的生涯教育运动:生涯教育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历程,也是一种统整的教育构想,它透过生涯认知、生涯安置、生涯进步等步骤,培养学生的生涯能力;生涯教育是以发挥学生天赋的才能为目标,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使个体从幼儿园到成年能逐渐产生自我引导的能力,生涯教育的最终结果旨在让每位学生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生活。它的中心也由围绕就业指向“实现就业一发展职业一成就事业一人的发展一幸福人生”的路径。而目前在我国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却仅以解决就业为目的来研究,这就大大缩小了生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与生涯教育的终身性趋向不一致。确实,生涯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等,使之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能增强其就业能力与提高就业率。但本质上,生涯教育能促进就业却不是仅以就业为目的,而是通过实现就业促进职业发展与事业成功进而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生活。所以,当前我们应改变仅以促进就业为目的来实施生涯教育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应以通过职业发展促进人的天赋才能更好地发挥为目标,从更长远、更广阔的视域来研究和发展生涯教育。

三、生涯教育是“综合性”教育而不是“单一性”教育

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指出:“生涯教育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环境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而且特别重视人格培养。生涯教育要打破国界,回答个人要求、社会要求、时代要求,希望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从改造自己的成功经验中使他人受到启发,产生彼此合作的观念、信心,最终达到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使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使被动的人变成主动的人。”由是观之,生涯教育不是仅通过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就能完成的。除了学校教育,生涯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家庭、雇主、政府、媒体等多方面的参与,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因为一个人在从生到死的生涯发展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儿童期与青少年时期。家长应意识到自己对于子女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在了解与掌握生涯开发、生涯规划、生涯辅导、生涯发展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自觉地对子女及早进行生涯教育,本着让子女自主抉择自身发展路径的原则,帮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树立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兴趣与志向,进行正确的辅导与引导,切忌家长制作风,强迫子女按照父母意志走所谓设计好的路。其次,当一个人走进职业领域之后影响他们生涯发展的就是雇主及其所在的组织了。作为雇主及组织,应该意识到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具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员工能积极主动地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去奋斗,不但他们自身会获得发展与实现自我价值,而且也会为雇主及组织高效地创造价值。反之,缺乏明确生涯规划的员工,会消极懈怠、敷衍塞责、效率低下,不但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与成长,而且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如果员工再频繁跳槽又会造成组织内部员工心理不稳,对单位信心不足,破坏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服务质量下降,生产效率低,客源流失,商业机密泄露,替换与培训成本加大等。所以,雇主及组织应根据组织与每个员工的实际进行生涯开发,实施生涯管理与生涯教育。再次,政府应承担起在全社会组织实施生涯教育的责任,因为作为终身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涯教育是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与方式,而且通过生涯教育也会实现全社会成员“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个人与社会共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建议我国政府也应像美国政府那样颁布实施生涯教育法案,出台生涯教育奖励办法鼓励全国各地区开展生涯教育试验与研究,鼓励并支持创建生涯发展协会、生涯咨询所、生涯辅导机构等团体与组织,组织培训生涯教育人员,认定、颁发生涯教育任职资格证书,在全国各地区组织推广各种生涯教育模式,如家庭本位生涯教育模式、雇主本位生涯教育模式、偏远地区生涯教育模式等。最后,媒体也应承担起相应的宣传责任,在全社会宣传生涯开发、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生涯管理、生涯教育等的相关知识,营造一种人人重视生涯开发、生涯规划、生涯发展、生涯管理、生涯教育的社会氛围,并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4

abstract:asthefoundationoftheothers,thecorefundamentalskillspromotionisunderlyingandprofoundinthesystemofVocationaleducation.occupationtrainingofVocationalStudents'corecompetencies,thegraduatewillgetmorecareeropportunitiesandbetterfuture.inthispaper,oneeducationalreformmodelwasdiscussedandinvestigated.thismodelbasedon"action-orientedteaching","corecompetenciestraining"and"campusoutsidepracticeandresearch",isthree-in-oneandcooperative.oneteachingprogramincludingserialtrainingcoursesweredesignedfortheco-operativeComputertechnologyandapplicationmajor(Diploma).

Keywords:corefundamentalskills;educationalreformmodel;curriculasystem

职业能力从特征上可大体分为两类,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岗位能力是针对每一种职业本身,适用于某一类或几类具体的工作岗位。而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从事任何职业或在任何岗位都需要的一种基础综合能力,它主要指的是专业岗位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岗位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依然具备的重新找到工作岗位并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系中,职业核心能力处在最底层,它是专业岗位能力的支柱,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石。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几年过度以“技能”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力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就业质量差等突出问题已开始引起教育界普遍关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研究者对职业素养方面的呼声越来越高。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岗位能力并重的高职教育在培养宽泛性的背景下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的观念和措施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其中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很具有代表性。美国确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五种“基本能力”和三项“基本素质”。五种基本能力是:合理利用和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三项基本素质为:基本素质、思维素质、个人素质。德国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主要突出对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包括3个方面: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20世纪90年代,英国制定并实施了职业核心能力国家鉴定制度,首次明确了核心能力应该包括6个方面的能力:与人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与人合作能力(workingwithothers)、自主学习能力(improvingownLearningandperformance)、信息收集应用(informationtechnology)、数字应用能力(applicationofnumber)、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Solving)。而澳大利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为:在工作及配合中有效的参与能力。体现为在工作中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它包括这样7个方面: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的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与技术的能力,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参照和借鉴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制定自己的核心技能标准,并初步确定了我国八项核心技能。除了参考英国提出的以上六种核心技能外,我国还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和应用外语(applicationofforeignlanguage)两项新的核心技能。我国早在1998就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总方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体系。并提出了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

烟台职业学院的白世梅副教授提出了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文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调查研究,探讨了职业核心能力所需的素质,重新构建了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体系。但该体系仅限于对相关课程的更新的内容的改革,并没有提出相应的课程整体模型。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程舒通副教授结合能力本位设计的教育理念,提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竞争力模型。程教授的模型把职业竞争力分为三部分: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2职业核心能力划分的具体模型

本文以广东省高职教育研究院的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4-B-b104)中提到的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基础,探讨“行动导向教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外实践调研”的三位一体,互相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设计出了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型。

3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方式

在职业能力划分的模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而专业岗位能力又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分别对应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

为了更好地将这八大核心能力融入到专业能力中,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第一,专业基础课方面。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为了胜任某一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这部分,注重学生的外语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单门或几门课程的改革,渗透这四大能力的培养。比如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一门或几门课程的双语教学来实现,信息处理的能力可以在网站综合设计这些课程中体现,与人交往的能力可以在思政教学中拟设相关场景来实现,数字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

第二,专业核心课方面。专业核心课程中,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的训练。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实践来培养和提高职业核心能力。比如自学能力指的是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及思考,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本位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可以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可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一个项目需要一个项目小组共同完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最后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承担分析和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团队沟通自己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角色扮演法或者情景教学法来实现。因为这两种教学法最为灵活,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中,既学会知识也学会做人。这当然对于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思想上抛弃以前那种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主动实现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本领,最好达到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教师既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敢于实施,又要将以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把教师由原来的“单一的授课教师”转换成学生的引导者和朋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是将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既符合高职的教学目标,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4课程体系建设

4.1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制定

除了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外,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提升需要有一套可行的,系统性强的课程体系来保证。课程体系结构取决于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同时亦充分融入了八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这样培养的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核心竞争力也有大幅度提高,从而让学生对未来发展有更多的把握性。因此我们在原有的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依据本专业特色,在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之上,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制定了“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4.2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

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体系框架制定的基础上,针对各岗位群如:网页设计师、Ui和logo设计师、pHp程序开发员、网站后台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网站美工、it产品营销人员、电脑组装与维修、网络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网站优化师等开设专业课程,如网页设计、weB开发技术、jQuery开发、网页前端综合设计、网页前端综合设计实训、pHp+mysQL程序设计、pHp+mysQL项目开发、python程序设计、photoShop+Flash、Coreldraw+llustrator、SQLSeRVeR、C#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aSp.net项目开发、网站搜索优化等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

4.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更好地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教学方式和考核上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1)模拟真实的企业项目过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的,有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开展教学设计。如《weB开发技术》课程以大量商务网站建设项目为课程案例,以真实的网站开发过程为例,展开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充分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校内定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aSp.net项目开发》则采用了项目组的组织形式,每4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其中一人担任组长。组长负责整个团队各成员的任务分工,以及对整个团队进行项目制作的进度的把握。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承担的任务是进度调控和问题的解答。

2)创意工作坊

实训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灵活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网站前端开发》课程采用的是“网页设计与策划创意工作坊”的形式展开实训教学,在实训中要求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比如《网页设计》、《pHotoSHop》、《weB开发技术》等,制作商业网站,并与市场接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项目策划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圆桌会议”+“专题式研讨”

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特别是程序设计课程,因其难度大,综合性强,对前期铺垫知识要求较多等特点,有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高难度课程的积极性,《pHp+mysql程序设计》课程借鉴国际通行的教学方法,即“圆桌会议”+“专题式研讨”的形式,结合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策划思维与脚本创意的实战演练。

4)考核式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机试以外,在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上,我们探索通过职业标准来进行具体的考核,这样可以搭建起知识和岗位的桥梁。我们按企业的要求制定职业标准,由学校结合岗位的需求及对学生进行考核。这些课程的考核一般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过程的考核。教师对项目开展的过程进行考核,对各成员的表现进行观察评价;二是文档方面考核,项目组最后需形成一份书面报告,教师对报告进行考核评价;三是验收性考核。一般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项目组成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学生对项目完成情况,从而准确的考核。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5

【关键词】台湾,通识教育,职业核心能力

一、台湾通识教育发展起源

1982年,在当时台湾大学校长虞兆中的倡导下,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组”,其目的不在于灌输各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在于以人文精神为核心。通过通识教育使教育对象了解自身与社会环境、自然世界的关联,以及学会正确处理与其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观念的角度看,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以升学为主线的“分数―文凭主义”,转为注重能力、注重实践、重视教育对象的素质、个性、创造力以及长远发展。台湾“教育部”于1984年《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并于1985年起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希望借由通识课程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目前台湾的通识教育已拓展到所有大学。全台湾有几千门通识课程。有些学校为体现百花齐放的特点,专门根据教师的专长开设通识课程。

二、台湾通识教育现状

台湾的大学都普遍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一是基于课程的需要,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中心负责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展及相关行政业务,一般设主任1人及数十名专任教师(大多数教师为各高校互聘)。二是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课程规划与检讨、教育教学研究与成效评估。三是通识课程在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占有较高比重。

以树德科技大学为例,所开设的通识教育包括核心通识课程,技能通识课程,情意通识课程,生活通识课程等几个方面,共四个层面八个模块,培养学生广博的思考、表达、交际能力,其内容广泛,包括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写作技能、电脑技能,乡土学习、社区服务等,全面覆盖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要求。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和树德科技大学类似,分为核心通识、知识知性通识、生活通识和各系部技术通识,其中专门设置“科技与社会”、“沟通与表达”、“资讯与电脑”等必修课程。

逢甲大学注重设置跨学科教程,其通识教育中的“领导知能发展中心”独具特色。该中心培养内容主要分为领导知能研习和领导知能干部研习两类,具体包括挫折管理、沟通艺术、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生涯规划等,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自信,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台中科技大学提出“三大愿景、六大目标”,希望通过理念的塑造,实现“人文与科技并重,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的教育使命。其所开设的通识教育包括核心通识课程及博雅通识课程。校必修核心通识课程有国文、英文、宪法理论与实践、台湾开发史、体育、服务学习。学群必修之核心通识课程有商管学群之经济学、设计学群之人际沟通、资讯学群之科技英文、语文学群之网际网路与资讯。博雅通识课程分成:艺术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人文领域、生活与科技领域、自然科学领域、运动与健康领域。

台北大学以“专业”、“人际”、“伦理”、“国际观”四大素质为基础,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核心能力,即创意思考与解决问题、综合统整、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诚信正直、尊重自省、多元关怀及跨界合作能力;

总体而言,台湾通识教育主要是在人文关怀方面培养学生通识能力;在数字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加强其信息能力;在产业国际化方面,提升外语能力;在终身学习能力上,强化学生的一般科目的知识基础教育。

三、台湾通识教育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启示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产业不断换代升级,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教育不断培养出与其服务的相应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相结合,必须现实性与前瞻性兼具,必然要求培养目标具有通用、持续、长远发展的基本能力。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重点强调的概念是多重选择的职业准备教育、职业岗位基本知识内涵和技能的共通性教育、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基础能力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教育。在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其又被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或“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具体而言涵盖解决问题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如前所述,台湾的教育转型伴随经济的转型而来,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涵盖通识教育之中。其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关怀和“以能力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健全人格的塑造,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为培养目标。同时,在台湾的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中,计算机、外语等现代技术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其重视现代技术和职业核心能力的交叉,如在交流沟通能力培养中融入专业外语交流,创新能力培养中融入信息处理能力的应用等。总之,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专业技术能力的吸收,还是步入职场后的长期发展,都具有强烈催化作用。

借鉴台湾通识教育,对照我国大陆地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看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对象的长远的、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社会的高速发展决定了职业核心能力必然不断向前发展,其终身教育体现在离开学校的阶段性教育之后,如何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被社会所淘汰。为此,应当借鉴台湾通识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大陆地区实际,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契机,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形成整体框架,建立长效机制,最终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娥,傅根生.台湾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2]毛凯贤,张宇晴.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前景――兼谈来自台湾的经验[J].考试周刊,2013(22).

[3]黄新宪主编.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董宇艳,陈杨,荣文婷.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2(5).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职业核心力素质教育

1、“职业核心力”和素质教育

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给高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成为诸多教学任务所需要调整的重要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针对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来说,从原本的完全不重视,到现如今的着眼点放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转变,从表象上来看是好的,但是根据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总结来看,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2、“职业核心力”和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差,主要是因为老师对于“职业核心力”和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没有理解清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很多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的老师而言,就将其片面的理解成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局限到体育课来说,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笔者看来,这种认识是极为肤浅和片面的。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力”在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其存在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抓大放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仅仅是一个基础,要让学生通过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来提升其适应工作环境的基本体能素质和能力,这才是关键的内容。

3、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表现形式

一些接触过素质教育的“新生代”老师对于“职业核心力”的解读可能比较清晰,但是有一些老师对于其具体表现的方式还略有存疑,在笔者看来,在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应该秉承着四个大的方向。

其一,立足于夯实身体素质基础,适应专业技能的需要。在应试教育阶段,高职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离不开“两跑一跳”,课外活动也无外乎是篮球和足球。这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规划而言看似是有帮助的,但是当这些学生走出校门,迈入职场之后,这些相关内容势必会很快丢掉。夯实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职场专业规划来有侧重点的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极为明确的一点是,所选的内容要与专业知识贴切。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形体美是很关键的一个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健美操、韵律舞的学习是极佳的;对于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工作环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耐力,鼓励学生参与游泳和竞走的锻炼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如果把上述二者颠倒过来,那么就完全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了。

其二,立足于发掘身体潜能特点,适应职场多变的形式。高职专业的学生其就业压力比较大,迈出校门之后,面对的职场挑战是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通过体育课程的相关规划,让学生具备一个比较健康的体魄,能够适应较强的职场变化压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突出的一点是,根据学生个人素质的不同,老师来制定相应的学习和锻炼计划,切忌拔苗助长或者提倡平均主义,这样会极大的影响和刺激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的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基本生理机能。

其三,立足于规划身体机能变化,适应环境因素的突变。前一点的发掘潜能是基于生理机能的角度来说的,规划身体机能的变化是基于心理角度来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是很关键的,体育学科中的健康教育规划,提倡的是学生拥有一个与身体机能完全相匹配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环境因素的突变。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楚,文化知识的专业能力是职场工作中的必需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场工作中的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情况下都缺一不可。

其四,立足于理顺身体持续发展,适应突况的锐变。高职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本科学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现实,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较多,但是同样的一组数据也显示,其在五年之内选择放弃创业的也不少。这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学生的耐心与耐性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表面上来看,这与体育教学关联性不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学生的体能锻炼存在偏差其实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在学校期间老师如果能够给学生多增加一些挫折教育的内容,其效果或许就好的多了。

4、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重要意义

从上文中阐述的几个表现形式可以看出来,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培养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提升,但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不断深入,让学生的“职业核心力”越来越扎实之后,对于文化内容的学习是极为有帮助的。再配合上学生一个强健的体魄,新课改工作中强调的让学生具备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就一个水到渠成的局面了。

5、高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职业核心力”的展望

综上所述,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提高“职业核心力”是新课改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学生的职场甚至是人生都是有很大影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这个方面涉及的相关内容并不多。在下阶段的课改工作调整中,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9)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7

一、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1.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的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由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其三者都是职业道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意识教育被认为是其最为基础的内容。其是后两者能够得到加强的前提。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包含了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以及职业道德信念四个层次的内容,意在培养入职人员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和友善意识[1]。而目前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忽略了对意识教育的作用。例如很多高校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时,也忽略了意识教育,而重在强调规范与行为的教育。这种现状就破坏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构造,并且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2.没有构建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各大高校。并且每所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学校能够为即将入职的学生们提供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学校并不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例如家庭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场所之一。家庭的教育为职业道德的加强提供了前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并且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做有利的铺垫。此外,社会及企业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主要是提供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与企业为其提供实践的场地,并且还能够检验入职人员职业道德是否合格。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途径。要么仅突出学校的作用,而忽略其他条件的作用。要么与之相反。

3.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每行每业,我国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并践行这一价值观念。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能够加强后者的作用,后者反过来又能够让前者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中去。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只是拿来空喊口号,而是应该将其内容及精髓体现在个人行动中来。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完全体现与运用。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有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我国需要建立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方面的问题[2-3]。而职业道德教育与上述三个问题都相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入职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前提。职业道德标准是入职前必须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否被企业重用,关键在于其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而缺乏职业道德将得不到展现其才能的机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成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提供有效途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家庭、学校、社会及企业等相连接起来。让家庭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运用。从而能够巩固学校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社会及企业是职业道德的实践场地。只有将人员发配到社会及企业中去,才检验其对职业道德的掌握程度,是否成为了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员工。每个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都有其作用。只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教育途径。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8

一、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研究的背景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9

关键词职业素质养成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onVocational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professionalQualityDevelopmentastheCore

abstractpersonneltrainingofvocationalcollegesbyabilitybasedshifttoqualitystandard,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vocationalhighschoolstudentsshouldalsodevelopstudents'professionalqualityasthecore,andcontinuetostrengthentheideals,beliefs,values,education,ethicseducationandvocationalpsychologyeducationtocontinuetoexpandthewaysofthevocationalhighschool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givefullplaytotheclassroomteaching,thepracticeofeducatingpeople,culturaleducationandFuwuyurencarrierfunctiontoachievethepurposeofimprovingtheprofessionalqualityofthevocationalhighschoolstudents.

Keywordsprofessionalqualitydevelopment;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为适应社会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开始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除了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加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责任感、诚信度、职业个性、人格以及创新等职业素质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十分重视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应加强学生的与职业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教育。

1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明确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大学生人生发展方向的航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跟随全球化的脚步以及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多元文化观与价值观时刻冲击着高职学生的思想,一些腐朽恶俗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对高职学生产生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理想目标不清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艰苦奋斗精神等问题。高职学生是未来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且正处在长知识、增才干、养成良好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成型的重要阶段,决定了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航向的极端重要性。

(2)加强价值观念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加快,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强,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表现得更加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但由于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他们的价值观也往往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从而让他们在面对传统与当今、本土与外来、正统与非正统、主流与非主流的多元价值观念时,产生迷惘与困惑的心态,对自身价值观进行怀疑、甚至容易把各种价值观交叉混淆甚至产生混乱。并且,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容易造成部分高职学生政治信仰不坚定,甚至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正确的成才理念。面对这种状况,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并总结经验,从而达到对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引。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确实培养了一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但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一些学生功利色彩浓厚,往往对工资待遇、工作地点等给予了过度关注;在敬业精神方面,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奉献意识明显弱化,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在团队协作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在诚信方面,制作虚假简历的现象十分普遍,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4)加强职业心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础,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锻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着普遍性、扩展性、多样性等特点,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2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拓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引作用。课堂教育是高职学生培养职业素质拓展思政教育的最实际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职业生活为依托,与高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契合,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编辑,体现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规教育、人生价值教育、择业就业教育、职业规范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使教育内容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相一致。二是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三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坚持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弱是衡量其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实践教育也是进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进行实践教育,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有重要指导作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与社会工作人接触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通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培训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尽早认清社会形势和自身的位置,培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艰苦创业的品格。通过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可以磨练学生的顽强奋斗、绝不退缩的意志品质。

(3)坚持做文化人,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往往能够传承很多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可以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无形的氛围,鼓励广大学生认真学习,维持高积极性、自律性,并且使学生接受欢乐学习、健康生活的态度,从而无形中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需要开展对校风、教风与学风的建设,同时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搭建有效的师生思想文化交流平台。还可以引进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在校企互动合作中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4)坚持服务育人,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高职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常是其思想问题导致。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每个学生情感、心理、兴趣、信念等个性化因素的差异,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努力解决他们的困扰和问题,切实维护和实现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遵守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解决情感问题,顺利度过择业就业危机。要落实学生的公民参与权利,切实维护学生利益,通过实施学生处分听证制度、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政策征求意见制度等措施,建立学生扶持体系,增加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锻炼学生的政治参与实践能力,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的核心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态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学校政治教育的态势

就调研的情况来看,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基本令人乐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职业学校政治教育相契合

研究显示:职业学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有一定了解,大多数学生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表现充分的一致性;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重要性的认同度高,能够比较理性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措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学校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弱化倾向

职业学校的学生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时间比较长,但认识不够深入,缺乏整体性。学生受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学生呈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理想追求上呈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色彩,将满足自身需求置于首要位置。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的削弱,职业学校学生政治信仰的坚定性存在缺失。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知识掌握和行为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职业学校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具有强烈的认同性。但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面就表现得比较脱节。例如大部分学生择业时都选择环境比较发达的城市就业,而不能从国家利益的全局角度考虑去边远贫困地区,这反映出职业学校学生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上的知行不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形式与职业教育特点存在脱节现象

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挥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这表明学生们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灌输式”“说教式”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与广度,这也突显了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着提高青年学生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重任,但职业学校政治教师队伍繁杂,学缘结构宽泛,理论水平参差不一,致使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与其承担的育人任务存在较大差距,这对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1.打造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职业学校的教育营造了良好氛围,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由外在理论形态向内在行动的转变。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以鲜明的职业特色、丰富的岗位实践、清新的人文精神,形成特色校园精神和职业精神;另一方面,要结合岗位要求加强学生的社团建设,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素养。

2.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政治理论教育较之其他课程更需要富有感染力、说服力,这要求教师在上课时避免说教灌输,运用丰富的学生案例、社会典型事例、视频音乐等辅助手段,采取情景模拟、演讲朗诵、小组讨论、理性辩论、主题活动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重大理论教育,把理论教育和学生自身实际环境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反省,实现深奥理论与学生内化实践的对接,进而提高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作用。

3.以职业岗位为载体,增加政治课的职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职业要求的相融性

政治理论课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加入职业特色。以职业岗位为载体,在职业环境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性、抽象性,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努力工作、爱岗敬业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致性与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