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护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7:22

劳动保护知识篇1

一、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现状

通过对以江苏省南京工程学院为例的在校大学生做了劳动保护方面的调查问卷,得到如下信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的现状:一是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考虑最多的是薪水问题,而对于自身的劳动权益却关心很少,大部分大学生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将眼光放长远。比如:是否交纳五险一金待遇,如何解决工伤问题,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等。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宁愿选择给员工加薪也不愿为劳动者交纳五险一金。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大学生有时会被明显的利益所蒙蔽。在这一方面,大学生的劳动法律知识是欠缺的。二是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提下,大多数大学生还是会认真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内的各项条款,这表明大学生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三是通过对大学生对于法律援助的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对法律援助听说过,部分同学反映只是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注过,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在生活中了解和接触。四是在用人单位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为自己的权益做出合法的维护,在可能的条件下通过与单位协商解决,这是大学生最愿意选择的解决方式,如果没有得到劳动者满意的效果少部分人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通过诉讼等方式。大部分人不愿意采取走法律途径的方式,其中有认为浪费时间、没有必要等原因。五是大多数大学生乐意从国家法律宣传的渠道来补充自己的法律知识,这表明大学生仍有终身学习的欲望,有对不良商家的防范意识和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对于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大学生的劳动保护维权意识并不是那么的强,即使有一定的维权意识也很难真正的付出实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权益被侵害时大都还是选择与单位协商。而且各年级的大学生对于劳动保护法律的意识强度不一,高年级的大学生因为自己即将面对就业的压力,稍加关注和了解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低年级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选择忍气吞声。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薄弱,而且对于维权大部分把希望寄托于社会和学校,自己并没有充足的法律知识去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用说维权了。问卷中大学生劳动保护有哪些相关法律法规都知之甚少,大多知道《劳动法》、《民法》,很少有知道《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这对于大学生维权也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大学生出现劳动保护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生存经验知之甚少,大部分的社会经验和相关知识都是来源于父母和老师,但是自己并未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自己的权益受伤害时不能及时察觉,即使有所察觉也很难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自己对于用人单位的一些压榨行为忍气吞声,自认为这是社会的潜规则,如此下去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扭曲的危害。比如:拖欠工资,无工资加班,单位不交纳五险一金,工伤自己去医院治疗等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只是为了求得一份安稳的工作,只片面在乎眼前利益。

(二)高校对于大学生劳动保护的教育欠缺以及就业指导不足

1.很多高校除了法学院系外几乎没有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保护相关的教育,大学生开设关于未来就业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给予的法律知识的传播途经比较单一,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过多涉及劳动保护,并且在传授过程中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没有重视法律知识的教授,没有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得大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法律知识更是屈指可数。2.高校相关的法律知识传播活动较少,鲜有高校组织劳动保护的专题讲座。学生会,社团等组织也很少组织关于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3.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在全民创业的时代教师主要笼统的教授学生创业的知识,对于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素质进行择业、择业方法途径以及就业之后的劳动保护意识没有详细的介绍和指导。

(三)就业竞争压力大

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大学生一把抓”,可见当今社会大学生过剩,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出现一职难求的状况,没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只能牺牲自己的权益去换回一份工作,当自己的劳动权益受损时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将面临失业的威胁。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期间比较迷茫,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只关注到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社会现实,抱有消极的态度,更不要说去积极关注劳动保护这方面知识的意识。

三、创新改善大学生劳动保护法律意识提升途径

(一)自觉培养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当防患于未然,具体可以做到的措施如下:1.充分了解劳动保护的相关条例,仔细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规定。2.在用人单位面试时,主动提出签订劳动合同,并仔细阅读劳动合同的每一条款,不盲目在劳动合同上签字,有疑惑的地方及时提出,以便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据可寻。3.多关注新闻,关注劳动保护的案例,在了解案例中关联自己的亲身经历并联系实际,增加劳动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4.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而得过且过,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协商调节、劳动仲裁、向相关部门提讼等。5.应聘前对用人单位进行初步了解,如多次产生劳动纠纷,不应一意孤行,考虑各方面因素再做决定。

(二)高校改善法律知识教育模式

1.增设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开设劳动保护案例研究等通俗易懂且实用的课程,在课堂上采取角色扮演、模拟法庭仲裁等模式,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2.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不再简单的讲授知识,不再以简单的分数通过作为最终的考核要求,应激发学生兴趣,创造灵活课堂,结合实际案例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维权。邀请司法工作者,法学院教授开设劳动保护法律知识大讲堂,提高学生关注率。3.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多组织与劳动保护法律相关的兴趣活动,参与相关活动的学生面向全校同学,改变理科生漠不关心的现状,让所有同学能在竞赛中提升劳动保护法律知识。例如:法律知识辩论赛,劳动保护法律知识问答竞赛,真实模拟维权等活动。4.结合现代信息媒体传播工具宣传劳动保护知识,高校创建微信、微博劳动法律专栏,如:《劳动保护》微信公众号,劳动保护伞微信公众号等。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相关的劳动保护法律知识进行推送。5.教师对毕业生做好详细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关注就业的政策和法规,通过对政策的了解奠定就业的基础,并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做出预估并提出类似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6.大力发展职业开发顾问,让他们来挖掘当今大学生身上的潜力,也可以带领大学生走出对未来的迷茫误区中。当大学生遇到权益被侵害时,学校相关顾问也应提供相应的维权指导援助。加强大学生对《平等就业机会法》的学习,消除他们对于就业竞争压力大这一现象的过多顾虑。

(三)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就业压力

劳动保护知识篇2

关键词职业健康作用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企业劳动者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企业,这些劳动者大多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对所从事工作及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没有足够的急救常识。如果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对职业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将会缺乏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采取保护措施的意识和自觉性。因此,职业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水平、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卫生培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健康状态已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需。《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法》也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力。《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对用人单位的用工问题,对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行为做了细致的规定,确保了工人的健康权益。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害因素,规范操作规程,配套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做好自我保护,这是获得健康状态的关键。

(二)职业健康教育针对职业工人接触的特殊危害因素,制定对应防护措施,使他们知道怎样做才可以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是针对有毒物品这一特殊危害因素制定的,对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和消除危害做了规定。职业健康教育可结合该条例制定相应措施,以利于接触有毒物品职工的职业健康防护。

(三)职业健康教育以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使企业领导和职工掌握职业健康知识。这样他们会自觉做好个人或集体应做的工作,确保职业健康工作的开展。

(四)职业健康教育形式可多样化、形象化,使企业领导和工人了解职业卫生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发生事故时如何保护自己及事故后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本人权益。

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

对新录用的工人、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人员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首先,让劳动者知道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有义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有义务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有责任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并且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当及时报告。

对劳动者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对劳动之进行《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培训,让其了解国家对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要让劳动者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后果的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目的、方法,重要的是让劳动者知道使用防护设施和用品的意义;了解职业健康检查对发现、控制职业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其⒓又耙到】导觳榈淖跃跣裕话凑展娑ǘㄆ谧橹在岗期间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可强化和提高其职业卫生知识水平,更好地行使职责和保护自身健康。

三、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方法

(一)针对用人单位负责人的培训。用人单位负责人应接受职业卫生培训,了解并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之规定,依法组织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针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明白应做什么、怎么做。

(三)针对劳动者的培训。职业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劳动者对本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不了解,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所以,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进行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通过培训,使劳动者掌握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教育劳动者自觉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教育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从而真正起到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的作用。

劳动保护知识篇3

[摘要]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既是利益矛盾的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上,必须平衡好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益。

[关键词]商业秘密权劳动者用人单位博弈

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除有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保护劳动者与保护用人单位并非只有冲突而无一致。在一定意义上说,保护劳动者就是保护用人单位。这是因为,劳动者是劳动力资源的载体,劳动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利润的源泉,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利益贡献率越来越高。因此,保护劳动者与保护用人单位是“一个硬币两个方面”的关系。

劳动权和商业秘密权保护问题是围绕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一场博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利益目标上存在固有的冲突,前者追求工资福利的最大化,后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双方之间的对抗性是显而易见的。在确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商业秘密权利边界时,必须既能对商业秘密提供足够保护,又不妨碍劳动者的正常流动和谋生权利。一方面,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博弈”中,资本的逻辑决定了用人单位强调对商业秘密产权的确保;另一方面,因为劳动者的合理流动,有效地传播了技术和信息,推动着竞争,促进社会福利。因此,公共利益依然要求保护劳动者以其才智和经验谋生的自由,用人单位对商业秘密的维护和保障不得以牺牲劳动者谋生的权利与手段为代价。

在劳动关系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上,涉及到前述两种对立理念的冲突。是侧重于用人单位的利益,还是侧重于劳动者的利益?如果侧重于用人单位的利益,将可能使劳动者的生存权与自由择业权受到侵害,而如果侧重于劳动者利益则可能使用人单位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到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法律是人们探讨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产物,法律实践活动就是一个蕴含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的张力结构。在对商业秘密权实施保护的同时,必须面对一系列的价值冲突和权利冲突。对商业秘密权实施弱保护,不仅危及技术开发者的权益,阻碍科技进步,也与tRipS协议的要求不符,违背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应承担的义务。对商业秘密权实施强保护,如果保护水平过高,相关价值冲突和权利冲突将更加激烈,可能违背法律对商业秘密权实施保护的初衷。事实上,用人单位的利益也并非总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相悖,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受到保护在客观上也会刺激其加大技术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发展,劳动者也会在社会发展中受益。因此,如果法律过于偏向劳动者利益也是没有充足理由的,特别是对那些心存恶意的跳槽劳动者,不应一味迁就其本已得到满足的劳动权,助长其不惜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发展前景而过分追求一己私利。

划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商业秘密的权利,实际上是要明确在知识的归属上,什么知识可由劳动者带走,什么知识必须留下。确定非此即彼的界限决非易事。但在实践中通常可考虑以下相关因素:第一,劳动者知识产生的方式,如知识的产生是否是努力探索的结果,谁是真正的知识创造者,劳动者先前的专业领域,该信息能否与劳动者可以自由使用的其他信息区分开来;第二,具有保护资格的秘密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包括:信息在特有人以外的知悉程度,竞争对手是否试图对同样的信息予以保护,信息开发的投入、竞争优势是否因“跳板”而丧失;第三,针对劳动者与一般公众,用人单位是否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既是利益矛盾的双方,又是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又是一种利益伙伴关系,彼此利益相互依存,甚至有的利益目标,如劳动者的就业保障目标与用人单位的发展目标之间,具有相对一致性。法律制度是协调和实现各种利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劳动关系中涉及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上,应充分认识到两种利益冲突的存在,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衡平双方的利益。具体而言,在法律理念上,既要重视对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保护,又要兼顾劳动者生存和自由择业的需要。强调商业秘密的保护体现了对财产权的尊重,只有尊重和保护权利人合法财产,人们才能产生创业的信心,投资的激情,置业的愿望,社会的财富才能得以增长,科技水平才能得以提高。而对劳动者利益的保障体现的则更多是一种社会实质正义,是对社会关系中处于弱者一方基本权利的保证,是针对社会公序良俗的需要。因此,在处理商业秘密纠纷时,更多应借助当时当地的公平、正义观念对两种利益进行权衡。一般认为,劳动者享有旨在谋生而使用和利用其在以前受雇佣期间获得的所有技能,经验和知识,甚至借助商业秘密的基本权利,用人单位不得限制劳动者将来的专业能力。劳动者对于其在工作中获得的仅为增长个人知识、技能、经验以从事其职业的信息,不负保密的义务,雇员的“竞业禁止”义务要受到职务性质、时间、区域、业务范围的诸多限制。

参考文献:

[1]王全兴: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基本取向[J].中国劳动,2005(7):2-5

[2]陈东升:冲突与平衡:法律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思索[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1):49-56

[3]付慧姝:商业秘密保护中的价值冲突与权利冲突研究[J].河北法学,2005(12):102-105

劳动保护知识篇4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14-0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创新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还不够成熟,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容易出现抄袭、盗用等问题,加上知识产权保护法在我国确立的时间不长,在维权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保护力度还不够,所以我国对高新技术创新所做出的保护是很重要的,必须不断完善和推广知识产权保护。

1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通过智力创作出来的劳动成果,并且享有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劳动成果包括发明、文学创作、艺术作品以及商家商品上使用的商品标志、名称、图形以及外观设计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它在人类智力劳动发展过程中诞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引进外国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技术创新,这些活动也让技术创新主体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不断研究和学习国外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法,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知识产权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企业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尤为严重,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现状

2.1保护体系不健全

我国早期的科学技术都是吸收国外的技术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很差,所以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我国起步也比较晚,知识产权体系还处在一个研究初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还不够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申请部门对知识产权专利的申请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很多企业不知道创新成果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导致技术创新成果白白流失,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部门没有主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产权保护。

2.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我国高新企业领导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主要受到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企业对自己的技术成果直接进行市场经营,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长远效益。很多企业对创新技术成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没有将具有专利的产品发展成为品牌产品,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隐藏财产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不仅如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研究时很容易集体进行一项技术研究,没有做好沟通交流,出现技术研究的重复性,由于对已经创新的技术成果没有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技术内容公开,所以不能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

3高新技术企业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3.1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保障

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设。首先就要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开始,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吸收借鉴国外知识产权法内容,并将保护法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由地方开始向各个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再由企业到创新主体的思想宣传,实现从上到下的知识产权法律宣传体系。其次,政府要为企业创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发展战略,政府要充分行使行政职能,在经济改革发展阶段改变我国高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加设多种专利审查部门,鼓舞创新主体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还要自主进行创新技术专利审查。

3.2转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

转变我国传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营思想,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避免技术创新成果流失于市场,没有实现其最大价值。企业领导人应该重视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多了解新时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对自主创新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实现企业整体效益,也能保证创新主体的劳动成果。

3.3促进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3.3.1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技术的创新成果只有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主体才能享受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这样才能保证创新主体的基本权利,充分调动权利人创新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和丰富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成果。

3.3.2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传播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只有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下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扩大该项技术的研究范围,吸引其他企业对专利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及对权利技术的模仿和创新,通过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实现技术的传播和

发展。

3.3.3通过知识产权保护高新技术。现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普遍存在抄袭和盗用版权等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官司进行权利的维护,但是只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技术成果以及企业效益,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避免权利纠纷,还能保护技术创新主体的劳动成果价值,知识产权所保护的专利其权利人享有专有的权利,并且能获得专利奖励以及权利出卖权等,这些权利都由权利人进行支配,所以,知识产权保护能实现技术创新主体的劳动效益。

3.3.4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劳动创新。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而且具有不稳定性,而知识产权保护能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引导作用,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内容进行公开宣布,这就会引起其他高新企业的关注,并促使其他高新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并且在使用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该技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能避免科技创新研究内容重复出现的现象。

4结语

我国政府要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调动技术创新人员进行智力创造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摆脱对国外技术研究的依赖性。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国家知识产权研究小组还需要不断努力,认清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解决我国高新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文英,吴峰.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

[2]张秉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术论坛,2011,(9).

劳动保护知识篇5

关键词:劳动保护;就业指导教育;劳动权益;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7-01

随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学生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也频繁出现。因此,职校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让职校学生熟悉和掌握《安全生产法》和《劳动法》等有关法律,确保职校学生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也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职校学生被侵害的权益主要包括人身权益和劳动权益两个方面,本文研究职校学生的劳动保护策略。

一、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奠定劳动保护基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平时的课程教学也主要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讲解,常常忽视就业指导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职校学生多数对劳动法规知之甚少,且缺乏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学生劳动保护策略是确保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身心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体包括劳动保险、安全设施、生产技术和环境卫生等诸项内容。首先,职校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安全生产法》和《劳动法》等有关法律,做到严格守法和用法,使全体学生懂得自己作为企业职工所享受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也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在职业教育中增设职业保健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职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些涉及长时间、多粉尘以及工作环境较差等问题。如果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就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设置职业保健类课程,可以使学生提前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职业保健常识以及常见职业病的防治方法,比如如何自救或者救治他人、如何避免因粉尘污染引发安全问题。另外,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体能,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中注重劳动课、体育课教学以及课余体能训练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便学生符合新时期工作岗位要求。

二、强化安全意识,紧绷安全之弦

为了避免因思想麻痹而引发安全事故,学校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确保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定期到车间参加实习,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选择职业院校周边的一些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训来了解如何穿戴安全工作服、了解车间危险地段以及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另一方面,要以企业安全事故为反面教材,帮助学生吸取教训和经验。每一个安全事故均有其成因,业院校需要从多方面剖析事故的成因,以触目惊心的现场实例来敲响学生心中的安全警钟,确保学生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另外,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举办的“安全周”等安全教育活动。目前,许多企业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因此,职业院校要用这些安全教育机会来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通过强化安全教育,让学生紧绷安全之弦,确保学生严格按照安全规定和要求进行工作,确保学生不受伤害。

三、增强职业技能,增强适应能力

目前,企业对锻造、焊割和电工等工种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需要确保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合格的岗位技术能力以及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力度,且要尽量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从而确保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采用相应的等级考证来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解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事故的部位及其成因,确保学生具备安全生产能力和机器操作能力。其次,在学生毕业之前,要为学生灌输有关安全操作规程,帮助学生形成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则,同时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和改正学生的不足。最后,职业院校要注意开展以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为主题的训练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高压危险”“禁止触摸”等各类安全标志,明确各种抢险设备和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意识。

四、结束语

总之,制定劳动保护策略是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权益的有效保护。当前,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常常忽视劳动保护等就业指导教育,影响学生就业质量。为了有效提升职校学生劳动保护能力,必须从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入手,强化学生的岗位工作安全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要让职校学生熟悉和掌握《安全生产法》和《劳动法》等有关法律,确保职校学生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孟续铎.学生实习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现实问题与政策建议[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6(03).

劳动保护知识篇6

内容提要:劳动理论是认知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理论。该理论可从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找到渊源和依据。在劳动理论视野中,知识产权可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认识,其中增加价值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知识产权的增加价值理论主要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认识:智力创造性劳动是社会性劳动,这决定了智力产品或者说知识产品具有社会产品的性质;在知识产品的流通上,市场的相互作用的利益也是社会性的;建立在创造性要求基础上的知识产权使劳动增加价值变得更现实。

洛克的自然法理论,特别是他的劳动为财产权提供了正当性的基础观点,能够很好地阐释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自然权利观点可以说是关于知识产权制度性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层面。自然法理论已成为解释知识产权产生缘由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运用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来佐证智力创造者的财产所有权的正当性,在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做出过初步探讨,得出的结论是,与对有形财产权的正当性相比,财产权劳动理论更适合于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佐证。笔者通过对洛克理论和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也认同此结论。

实际上,从对自然法的罗马法根源的考察可以看出,在对待占有这一问题上,罗马时期即确认了“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所创造的东西属于他自己”的观念。从18世纪以来,财产的全部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上述这样一个观念上。在一定的意义上,财产的概念因而根植于自然法中。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特别是17、18世纪以来,这种观念越来越与“智力财产”或者说“智力产品”挂钩。在知识产权制度产生后至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将劳动的自然权利的观念扩展到智力财产或者知识产权领域。人们发现,借助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所创造的东西属于他自己的观念和原则,把财产的概念和智力产品联系起来,可以为知识产权的正当性提供基础。这使得个人就其智力上的创造主张自己的财产权的全部观念在论证知识产权原理上具有重要地位。例如,Kolher指出,关于知识产权法的起源,财产与知识产权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建立在对物的创造上。某人创造了一个新的物,他对于该物享有权利。[1]

在18世纪那时的法学作品已经确认,当某一个人基于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而对某物实施实际控制时,该物属于他自己。并且特别强调制作人、作者、画家在创制新物中的劳动与努力。他们所确认的个人对于因为智力劳动和创造所产生的东西应该被赋予财产权的原则,为佐证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当性起了重要作用。在18世纪的自然法中,“智力财产”原理受到重视。该原理即是建立在个人有对自己的智力上的创造主张财产权、智力财产的创造者对于其智力创造物享有专有权的基础之上。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包含了对专利和著作权制度的确认。因而,这种具有深深的自然法根源的关于智力财产的观念,也深深地影响到了知识产权立法。这一观念与当代知识产权制度也完全相契合,在早期可以说促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1709年《安娜女王法令》的诞生,以及后来的法国《文学艺术产权法》的诞生。

同时,智力财产原理在早期的英美司法实践中也被清晰地体现出来。如作者对于其作品的权利不只是人为创造的特权的思想,也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之上的智力财产原理之中。在18世纪的millarv.taylor一案[2]中,王座法庭认为,《安娜女王法令》并没有移除普通法所确认的出版了的作品的文学产权。上议院在解释保护文学产权的正当性时指出:作者有权就其智力与劳动的成果进行收获,这是正当的;而未经同意,其他人不应该使用他的名字,这也应是正当的。反面论证的例子则是关于商标的案件。在1879年美国最高法院一个案件中,[3]法院使用劳动理论模型主张商标不受保护。法院一方面提到,被保护的创作物是智力劳动的果实;另一方面则指出,商标不受保护是因为它不是有头脑的作品,因为它没有想象、没有天赋、没有劳动的思想。当初美国最高法院拒绝赋予商标以财产地位,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创造物中没有明显的劳动。[4]又如在19世纪美国最高法院的wheatonv.peters一案中,法院认定一个文学人有权对他的劳动产品像社会的其他的成员一样拥有。[5]这些观点无不隐含了作者对其作品的权利是自然权利而不是通过立法人为地授予的这样一个深层次的观念。可以说,自然法原则在法律中的确认,连同其对18世纪的哲学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财产权与知识产权概念具有正当性的基础。自然法原则在确认知识产权上起了主要的作用。确信一个付出了智力上劳动和努力的个人创造者有权享有其劳动果实,确立了解释知识产权正当性的基础。在当代,关于知识产权正当性的财产权劳动学说的自然权利观点,仍是知识产权理论上一种重要的观点。

以下将在劳动理论的视野中探讨佐证知识产权正当性的一大理论——增加价值理论。

增加价值理论主张,当劳动产生了增加的价值时,劳动者对物的增加的价值享有某种利益与权利。增加价值理论与值得理论中的避免理论不同,它不考虑劳动是否为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性质,关注的是为何劳动为社会层次上的财产提供了正当性。

关于增加价值理论,可以联系到洛克学说的一个论点。该论点涉及到个人施加的劳动不足以解释商品的整个的增加的价值,而只是解释增加的价值。对洛克理论批评的一点也就是它不能解释完全所有权的正当性。如果借助于经济学理论,在解释授予个人的权利方面,也不能确信一个特定的权利在所有的情况下会产生有价值的结果。为此有的学者提出了一种以制度结构为基础的“兼顾”劳动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提供正当性的模式,并将其运用到为知识产权与工业产权提供正当性上。

该模式认为在形成制度的规则中,两种类型将被区分:结构性规则和确定地位的规则。结构性规则确定了在不同的个人之间分配的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确定地位的规则确立了这些界限是怎样由结构性规则来定义的,这将在特定的个人之间来分配。另一方面,一套或者是同一套结构性规则能够总是与一套以上确定地位的规则相结合。可以将形成制度的一套结构性规则称为制度性结构,而能够与任何制度性结构相结合的一套确定地位的规则可以被称为确定地位的变量。根据这种理论,关于财产权的经济学理论与洛克的劳动理论可以以下流行的方式被解释:前者涉及到对于私人所有权和无形财产的制度性结构的正当性问题,后者涉及到法律制度中确定地位变量的合理解释。

基于此,经济学理论具有这一含义:权利群弥补了私人所有权和无形财产(自然,假定获得生产和革新的理想的水平的合乎需要性),在社会上的存在是合乎社会需要的。在这方面,洛克的劳动学说表明,可被容许的确定地位的变量反映了每个人对于他自己劳动果实、天赋和能力的权利。简言之,关于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维护这一制度的正当性在于:(1)它有一个与社会对于创造性和革新相关联的、正当地建立在结构主义考虑之上的制度性结构;(2)在确立作者和发明者作为由制度性结构建立的权利的所有人上,它包含了确定地位的变量,而该变量在结果主义的意义上是被容许的。在结构主义方面——财产权的经济理论——是与结构性问题相关而不与确定地位的问题相关,像权利的赋予这样很明确的问题。另外,对全部物的占有,容易被认为是通过确定了物的内容,某物进入了财产权的范围,这被认为是财产权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结构上的事情,而不是劳动理论所关注的。与劳动理论相比,财产权的经济学理论似乎更能够有力地证明财产权覆盖整个“物”,而不是仅仅覆盖到“增加的价值”。[6]

关于基于劳动的自然权利,曾有学者担心授予的财产权与增加的价值不相符合。例如,Robertnozick怀疑为什么一个人拥有他施加了劳动的东西而不是失去他的劳动。他曾设想如果某人把一瓶西红柿酱投到海里,该人是应该得到海洋还是失去西红柿酱。[7]他的观点是,不能因为私人宇航员在火星上扫干净一块地方就能够占有整个火星甚至宇宙,也不能因为向大海投了一瓶西红柿酱而拥有整个大海。也就是说基于劳动的自然权利也要考虑到物的增加的价值。

对此,他明确地指出,对某物的劳动改善了它,使它更有价值;任何人都有权占有一个他创造了其价值的东西。[8]比较而言,增加的理论更加适合于知识产权。当思想的创造者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时,通过允许他人从思想的公有中以较少的劳动获取财产而为他人增加了一些价值。知识产权的法律史就包含了许多增加价值的足印,知识产权的立法史不断地反映了发明家、作家和艺术家把增加的价值贡献给社会。

增加价值理论在论证知识产权正当性方面可从以下几点理解:

1.智力创造性劳动是社会性劳动,这决定了智力产品或者说知识产品具有社会产品的性质

与有形物仅仅与劳动联系起来不同,知识产品的无形性特征决定了能够比较容易地区分共有领域的东西和劳动者本人创造了价值的东西。在确定知识产品的正当性及其相关问题时,考虑智力劳动者增加的价值能为知识产权的确定和保护提供合法的基础。从劳动者劳动的成分看,劳动的内容包括在知识产品中的社会性劳动和个人性劳动。[9]所谓社会性劳动,它涉及的是知识产品成本或者说智力创造具有社会性:个人从社会中学习了知识,这些知识是当代和以前数代人积累下来的人类共有的财富。个人运用这些知识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智力创造物,这使得智力创造物建立在人类共享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之上,使其成为社会性产品。或者说,智力产品——知识的大厦,是社会性的产品,这种个人投资劳动的产品包含了其他很多人的劳动。该创造物的价值不能完全归功于他的劳动。例如,考虑一下轮子。轮子对人类的全部价值不能都归功于最初的发明者。再考虑一下智力作品的产生。新作品的创作涉及到借用以前存在的作品或构建在以前存在的作品之上,以作为自己的素材。例如,新作品的构思,既包括了作者的表达上的贡献,也包含了以前作者创立的特点、情势、情节、细节等。以前的作品为新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创作的原材料。作出构思的作品的生产人偏向于表达受到保护,以补偿其投资。但他们又偏向于思想不受到保护,以使其生产成本较低。这样一来,个人不能对智力产品的所有价值主张权利。由于知识产品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产品,即令人们确认这些产品的价值完全是人的劳动的结果,这种价值却不能完全归功于某一特定的劳动者。

2.在知识产品的流通上,市场的相互作用的利益也是社会性的

一个在技术上产生重大突破的发明的发明者不能对于该发明具有完全的市场价值,该发明的市场价值是通过社会中的不同的人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市场产生的价值和智力创造物的承载体都是社会的产品。如果仅仅将智力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价值作为该创造者创造的完全的价值,就会否认了其他人在其上的贡献,这种贡献甚至可能是巨大的。换句话说,当该智力创造者就智力产品主张市场价值时,这种市场价值应当被所有这些人分享——他们的思想对产品的最初形成做出了贡献。这些贡献者的大多数没有主张获得公正的份额的事实并不是把整个的市场价值给予最后一个贡献者的原因。智力产品来自于很多人的劳动,在市场价值分享方面,除了最后的贡献者外,其他人有权分享。

上面提到的市场的相互作用的利益,实际上也是个人之间相互的行为产生的增加的市场价值或者增加的知识公共积累。这些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产品、市场价值和共享的知识信息在一定的意义上是由社会享有或者由社会来使用的。不过,信息和知识是无数的个人努力和劳动的结晶,是社会产品,与主张知识信息由社会享有或者使用,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里涉及到知识和信息的“社会所有权”。虽然现实中,没有人为集体智慧的使用付费,在教育等领域已经间接地做到了:当父母为孩子的教育付费时,可以看成是社会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已经被公正地购买了。这种形式,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被扩展了,甚至还延伸到了不再接受教育的人们。所以,如果说社会以对一些知识信息的储藏提出补偿的主张,那么个人通过教育等形式已经公正地购买了这种信息。另一方面,社会占有了源于最初的智力创造者创造的知识和信息,以及对这种知识和信息的利用,社会也没有理由要求被补偿。智力创造者因为其智力产品的创造行为而对社会的增加的价值——虽然这部分价值至少最终是由社会享用,为智力创造者主张对该智力产品的权利提供了充分正当性。

3.建立在创造性要求基础上的知识产权使劳动增加价值变得更现实。

尽管知识产品的生产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它仍然是立足于个人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之上。正是创造性劳动增加了有形物的价值、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没有谁能够否认技术进步在人类文明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技术进步无疑是无数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正是无数智力创造者的智力创造性劳动,使人类思想的宝库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公共商品”永不枯竭。如在mazerv.Stein一案[10]中,法院所指出的一样:通过由值得报偿的知识产权创造者所进行的智力劳动的努力,公共商品增加了。[11]换言之,他们对于公共商品的贡献使对其以财产权进行报偿具有正当性。当然,法院的这一解释带有激励论的味道。更精确一点地说,它是一个工具主义的规定,旨在报偿那些为社会带来了增加价值的人们;“通过分别赋予创作和发现的专有权,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的进步”。[12]这些司法观点看起来是将劳动正当性的标准与工具主义的主张结合起来了,不过这种结合依然是建立在增加的价值之上。

与增加价值相联系的创造性要求在知识产权制度上在一般意义上最典型地体现为专利法中对专利性发明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三性”要求。特别是其中的创造性要求。在专利立法上,专利性发明被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足够的进步,不是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眼就能看得出的。

无论是我国《专利法》所说的“创造性”还是西方国家专利法所说的“非显而易见性”,都提出了增加的价值问题。为了满足专利制度促进技术进步的需要,申请专利的发明显然需要一些新的价值。在专利司法实践中,对争议的专利的增加价值的要求也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在美国,有法院主张专利法要求对现有技术的“修补”具有更大的价值。[13]当然,专利法要求的“增加的价值”只是相对而言的。那些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发明对现有技术的增加价值比一般性的发明的增加价值可能要大得多。专利法要求的增加的价值只是一个适度的价值,理由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看出几乎是作为一种直觉的事情。就“实用性”来说,对实用性标准的测试也支持了对增加价值的理论解释。[14]美国的很多法院主张“向前发展了一步”或者“比先前发展了”成为实用性要求的关键的一部分。[15]当然,在从增加价值的程度上理解有用性或者实用性,依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如在美国的Lowelv.Lewis一案[16]中,Story法官这样表达了他的观点:法律需要的只是,该发明对于良好的秩序和社会道德没有损害。因此,“有用的”是与有害的、不道德的行为相对照的。但如果发明这方面的缺陷较多,无论它是更有用还是有用性不够,是一个与专利权人利益相关的事情,而不是公众的重要性问题。如果是极端地有用,它会被陷入蔑视和不体面之中。[17]另外,再从新颖性的角度看,新颖性的要求保证了获得专利的发明的独一无二性,从而避开了对重复劳动授予权利。从增加价值的角度看,新颖性条件的满足促进了“公共商品”总量的增加,相应地增加了专利的社会效用。

以上阐述的要点是专利法对发明专利的要求涉及到增加价值问题。这里还有必要再考虑一下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有些取得了专利的发明是无效力的、对社会没有增加价值的。例如,peterRosonberg提出,为满足标准的操作性,发明人不需要使其发明比完成同一结果的现存手段更好或一样。法律不需要问,该发明的有用性是怎样的。一个装置可能运行不是很好,但还是能运转。[18]还有的学者提出,一个可能不如完成同样结果的现存手段那样有效果或者有效率的发明没有增加对于社会的价值,但专利法包含了这样的发明。例如,某人可能对于一个晶体管计算机拥有专利,虽然很难想象一个技术复杂到能被它的后继者所取代。虽然后续技术为人们保留了一定的旧技术,但芯片技术取代晶体管技术是如此的彻底,以至在计算机专利申请中对于晶体管方面增加的任何价值都是极小的或是根本就不存在的。类似的情况,假设新的选举依赖于机器统计,错误率在任何选举中不超过百分之十。不仅这种糟糕的事存在,它的运用根本就没有价值。如果人们确信机器的错误率有百分之十,他们就完全靠手工统计。如这种“可操作的机器”不能获得专利,那它是增加价值理论的一个证据。如果他可以被获得专利,那么专利的授予很明显地不需要考虑增加的价值。[19]其实,上述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由于技术的更新很快,取得专利的发明的价值可能因后续发明的出现而大打折扣,但这并不能否认专利涉及的增加价值的要求。根据这种要求,像上面提到的“可操作的机器”就是不能够获得专利的。

我们可以接着分析一下著作权制度与增加价值的关系问题。在著作权法中,有对作品的创造性的要求,但没有新颖性要求。即使是在创造性的层面上,也比专利的要求低得多。严格地说,用“独创性”一词更准确。独创性要求排除了非独创性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地位,是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有力手段。独创性要求也保障了著作权法的积极的社会效用的出现。当然,在实践中,独创性可能是一个比技术问题更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以致在有些情况下,作者等人在诉讼之前很难知道他们确实有财产权。不过,独创性在实践判断中的困难并不能否认这一标准在确定作品性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在19世纪的Burrow-GilesLithographoCo.v.Sarony案件中,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平板图可以获得保护,只要它是一个“独创的艺术作品”。[20]美国最高法院在另外一个案件中裁决,“福特总统回忆录的那些方面展现了作者的独创性”,因而受保护。[21]但是,独创性并不是指思想的独创性。一部作品可能根本不存在独特的思想,但照样可以满足保护的要求。在time,inc.,v.BernardGeisassociates一案中,Kennedy的电影被认为有独创性,为这类标准提供了一个解释。很明显,Za2pruder没有独创性思想——在它那一位置的大多数人装备一台照相机都能够照下来那一悲剧事件。该案是在非戏剧性照片和公共事情与地点的电影这些类别的保护上的一个显著性的例子。[22]

可能会有人提出,著作权法没有确保增加价值的要求;[23]相反,很多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一部作品可能在学术水平、风格、内容上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像一首拙劣的诗,但这仍然不影响它的著作权性。其实这里是混淆了作品质量的好坏与著作权保护的价值的关系。著作权保护没有价值标准、创造高度的标准,这既是考虑到实践操作的可行性问题,更是考虑到著作权保护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理解的是,作品虽然没有价值标准、创作高度的标准,却与作品的独创性的要求并不矛盾。这里可以用上面提到的美国1903年Bleisteinv.DonaldsonLithograph2ingCo.案为例加以分析。在该案中,原告试图保护他的用于马戏团做广告的三幅平板画。被告则提出在授予之前应有一些艺术上的成就。最高法院则认为印制不会因为有限的艺术性而受到影响。Holmes大法官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写道:在其中的一个相当适中的艺术层次是不可减损的。除非在行为的语言方面有一个限制,他可以对于该物获得。另外,艺术性的要件明显地包含了价值的社会判断或者创造物的价值。将其减低为一个“适中的艺术层次”意味着从客体价值的社会判断到那个价值的主观的、个人的判断。这样可以对于更多的个人表达给予保护。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著作权保护在增进人类文化产品总体价值方面的作用。虽然著作权保护只涉及到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思想本身,思想表达形式的独创,足以体现智力创作中创造性劳动的投入和在增进人类文化公有宝库中的作用——尽管每一部作品的这种作用都是有限的。一部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可能因为思想陈旧、内容平庸、表达方式单调而缺乏社会价值,但这不是否认就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总体来说,作品这种精神创造的有形表达在人类文明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和价值。即使是对单个的作品而言,“增加的价值”的衡量在实际中的著作权保护中仍然是体现了的,理由是越是有价值的作品其被授予的著作权的行使就越充分。

易言之,作品的价值与作品是否受到著作权保护没有必然的联系,著作权的实现程度却与作品的价值有很密切的联系。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作品的价值最终是由社会来决定的。虽然在著作权法中可能具有增加价值的要求,分配及作品的价值认定却不能保留在著作权法中。有趣的是,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增加价值的理论也可以领略到。例如,在Sheldonv.metro-Goldwynpictures一案[24]中,一个适中的著作权分配原则建立了。在该案中,法官Hand和Hughes认为,当被告侵权电影只使用了原告剧本很小的一部分,且专家测试电影的成功使其成为大众明星时,被告侵权利润仅百分之二十分配给原告。[25]但甚至Hand做了这样的判决以后,他对分配问题仍评论到,“严格地说,问题仍没有解决”。[26]分配制度在著作权模式中作为一个理想的模式出现,这体现了人们把增加的价值的理论作为一个规范的标准的深信:被贡献了的社会价值应被获酬。[27]在保护的增加价值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著作权制度对精神权利的保护方面略加说明。这里以保护作品完整权为例。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一种典型的纯粹的精神权利。这种权利在《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中都做了规定。司法实践中这方面的案件常常可见。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正当性可以从智力作品的“人格性”得到说明,但从对这种权利的保护的社会价值和利益的说明来看,也可以为其提供正当性。简单地说,文化作品的保存对于所有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确立使得智力作品的原貌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能够满足实现社会文化完整性的目的。换言之,保护作品完整权的实施能够使作品的最初形式被保存,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文化流转。在阻止对作品的歪曲、篡改中,作品的原貌被维护,从而实现了智力作品文化流转方面的社会价值与利益。正如RobertaKwall所言“,对创造者个人权利的保护,使社会能够维护它的文化继承的完整性。公众享有创造者在最初形式中的劳动果实的权利和从这种创造物中获得的文化继承的权利无时间限制”。[28]

此外,在涉及到对信息的准财产保护的一些案件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禁止似乎也是基于增加价值的理念。例如,美国国际新闻服务公司诉联合出版社一案,[29]开辟了对于聚合的信息的准财产的保护。该观点涉及到了不正当竞争原理和禁止一方当事人占有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产品的关于财产方面的观点。[30]此种占有发生的情况仅仅是获得产品的当事人相信该产品具有一些价值。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这种占有,人们不会以为取走了某个人的无价值的劳动是不正当竞争。该案涉及到不正当竞争是对另外一个人竞争优势的窃取———该“优势”具有社会价值。聚合信息的保护范围依赖于不公平竞争模型,它有必要借助于增加价值理论。如果劳动果实没有显著的价值,偷窃这种果实是对社会不友善的行为,但不是不正当竞争。相类似的情况是,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权利人也提出了对社会价值损失的主张。在商业秘密诉讼中没有法院会对于没有价值的商业秘密进行案件测试。[31]不公平竞争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原则也根植于价值增加理论,这说明有些知识产权种类是在财产代表了对社会增加价值的环境下被审视的。当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立法等形式被创造得更系统化时,财产理论似乎更倾向于报偿社会价值理论。

增加价值理论在知识产权法上的适用表明,对智力劳动果实的自然权利,没有同时确立智力创造者对该产品获得的整个的价值的拥有。知识产权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创造的现象,在市场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市场价值与智力劳动者个人性地使用和占有其劳动产品是相当不同的两个方面。

注释:

[1]Keith,naturalLawprincipleUnderlyingintellectualproperty,12theSouthernafricaLawJournal506,(1990).

[2](1769)4Burr2308,98eR201.

[3]100U.S.82(1879)。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商标是建立在先占的基础之上。参看trademarksCases,100U.S.at94.

[4]100U.S.82(1879)。在该案件中,法院指出,没有对商标提供像和专利类似的宪法保护。从对美国宪法关于知识产权的条款的规定看,确实没有体现对商标的保护.

[5]33US(8peters)591(1834).

[6]Horaciom.Spector,anoutlineofatheoryJustifying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8europeanintellectualpropertyReview(eipR)270(1989).

[7]nozick,anarchy,StateandUtopia(newYork:BasicBooks,1974,175),175-82.

[8]nozick,anarchy,StateandUtopia(newYork:BasicBooks,1974,175),175-82.

[9]这里的个人性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下面将接着分析创造性劳动在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

[10]347U.S.201(1954).

[11]347U.S.201(1954).

[12]美国宪法第1条,ξ8,cl.8.

[13]Grahamv.HornDeere,383U.S.,1,25,(1965).

[14]Brennerv.manson,383U.S.519,533-36(1965)(要求显示积极的社会利益以满足实用性的要求).

[15]Connellv.Sears,RoebuckandCo.,559F.Supp.229,245(n.D.ala.1983).Brown-Bridgemills,inc.v.easternFinepaper,inc.,700F.2d759,763(1stCir.1983).

[16]15f.Cas.1018(C.C.D.mass.1819)(no.8,568).

[17]15f.Cas.1018(C.C.D.mass.1814)(no.8,568).

[18]p.D.Rosenberg,theFoundationofpatentLaw,1-03(2DeD,1985),ξ8.03,8-8.

[19]参看JustinHughes,thephilosophyofintellectualproperty,77GeorgetownLawJournal323(1989).

[20]111U.S.53(1884).

[21]HarperandRowv.nationenters.,471U.S.539,547(1985).

[22]293F.Supp.130(S.n.n.Y.1968).

[23]关于价值是不是确定的前提条件,在美国先前的案件中,存在不同的看法。自1903年的Bleisteinv.DonaldsonLithographingCo.一案中被消除。参看188U.S.239(1903).

[24]106F.2d45(2dCir.1939),309U.S.390(1940).

[25]106F.2d45(2dCir.1939),310U.S.50(1940).

[26]106F.2d45(2dCir.1939),314U.S.49(1940).

[27]HarperandRowv.nationenters.,471U.S.539,547(1985).

[28]Kwall,CopyrightandthemoralRight:isanamericanmarriagepossible?38VanderbiltLawReview,170,69(1985).

[29]248U.S.215(1918).

[30]248U.S.234-35(1918).

劳动保护知识篇7

作者:李盛王金玉刘智博邸兆信韩晓琴

职业卫生知识的平均知晓率在应答的1308人中,职业病概念、作业岗位存在有害因素、有毒物质进入机体的途径、职业病可预防、《职业病防治法》、签订劳动合同、个人防护品、作业时按要求佩戴防护品、参加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岗前职业健康体检、在岗职业健康体检及离岗职业健康体检的知晓率分别为87.61%、87.61%、88.99%、78.21%、45.26%、57.11%、91.90%、71.48%、31.80%、71.33%、66.13%及63.53%,以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的知晓率最低。不同工种职工职业卫生基础知识知晓率由(表略)可见,除作业岗位存在有害因素、个人防护品、作业时按要求佩戴防护品的知晓率外,其它调查指标的知晓率接害工人明显高于行政人员(p<0.05)。不同工龄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随着接害工龄的延长,各调查指标的知晓率也逐渐升高(p<0.05)。

不同学历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表略)可见,除职业病的知晓率外,随着学历的升高,其它调查指标知晓率也逐渐升高(p<0.05)。兰州市汽车4S店职工主要通过同事交流(41.25%)获得职业卫生知识,广播电视(27.11%)及书刊杂志(21.48%)次之,以专业培训(8.30%)和向相关部门咨询(1.86%)最少。

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则是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其对职业病的认识程度对整个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行政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知晓率较接害工人低(p<0.05),这极不利于对职业病的预防及控制,从而不利于保障接害工人健康权益。建议应首先加强行政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强化其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考试等形式促使行政人员对职业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利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保障劳动者健康。职业病是可以预防的一类疾病。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是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主要措施,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或技术原因还不能将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在安全水平时,个人防护将是预防与控制职业病的主要措施。劳动者作为职业病的受害者,其对职业病防护知识的认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职业健康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接害工人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在32.70%~92.30%,以进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培训知晓率最低;知晓率与工龄及学历有关,工龄短者、学历低者的知晓率低。建议: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广泛开展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要把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做。要加强对劳动者,尤其是工龄短者、学历低者的职业卫生教育和培训,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存在大量流动劳动者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刚刚起步,建议把向劳动者传播职业卫生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作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其次,企业要强化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汽车4S店职工职业卫生知识缺乏,主要通过同事交流(41.25%)获得职业卫生知识,以专业培训(8.30%)和向相关部门咨询(1.86%)最少。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有义务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影响健康的机制和临床表现,生产作业场所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状况、通风设备条件和采光、照明等环境因素以及对职业人群的影响,长期处于不良或劳动强度过大等职业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从而使劳动者增进对职业卫生知识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最后,劳动者作为职业病危害的受害者,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如同事交流、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认识。总之,提高劳动者职业卫生知识水平,使其能从工作的各个环节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卫生习惯和自觉参与保护,这是预防职业性危害的重要防线。

劳动保护知识篇8

关键词:劳动保护生产安全电力企业

一、要从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使电力企业在健康、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和壮大,创建安全企业文化是一个优秀供电企业不可或缺的内容。因为创建企业安全文化,营造人人皆知的“关注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不仅对推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而且是保障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提高广大员工安全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最根本途径。

工会是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工会要做好劳动保护工作,首先应当在思想认识上有足够的提高,把塑造和培养广大职工的安全文化意识,时时刻刻同我们的生命、企业的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融会在平时开展的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中。只有让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才能通过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减少事故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反,如果安全意识淡泊,不负责任,就可能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近年来电力企业接连发生的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中就可见一斑。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工会维护的对象就是广大职工。所以工会就有责任以人为本,树立人本观念,团结、带领广大职工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开展活动等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保证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成为广大职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有形成了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员工的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所崇尚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就能造就出安全、文明、科学、和谐的现代化企业员工队伍。

二、加强培训,强化监督维权力度,严守三个《条例》

1、加强对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培训。电力企业工会劳动保护三级网络已基本建立,工会应定期做好各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综合素质,使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不但能吃耐劳,有较强的安全责任心,还要具有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劳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分析原因;对事故隐患能够及时消缺、迅速处理,把各类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点。工会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作用,努力造就一支过得硬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队伍。

2、加强工会依法监督维权的力度。《工会法》、《劳动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条例》等法律法规是工会维权的重要依据。电力企业工会要充分利用《集体合同》这一有力武器,对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从源头上抓好劳动保护。工会要根据《集体合同》中的条款,定期组织职工代表到基层进行座谈或专题性检查,并对合同进行民主监督,及时查找问题,与行政部门共同依法维护职工的劳动安全与健康。

3、严格贯彻并遵守三个《条例》。新修订颁发的三个《条例》,突出了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和依靠职工群众实现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工会要把贯彻三个《条例》放到工会全面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对三个《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并结合电力实际,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全面落实工会对劳动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职责,为企业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要把班组作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最基本的单位,也是企业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保护最基层的网络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处在生产第一线,最了解、最熟悉岗位现场的职业安全卫生情况,对劳动保护的需求也最为具体和迫切。

1、立足班组抓宣教,增强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维护,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职工自己。因此,工会开展劳动保护工作的主线,就是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即“两个提高”。工会要面向基层班组,把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及时传达国家,省市有关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时通报企业内外发生的最大事故情况,通过组织班组职工学习,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做到自觉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同时,要充分利用橱窗、网页、标语,大张旗鼓地搞好安全宣传工作,并通过组织开展班组职工岗位安全知识普及和安全教育培训,丰富职工的安全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近年来,庐江供电公司通过制作班组安全知识简报专栏,安全宣传标语、组织观看安全录像,举办安全知识培训班以及开展“安全连系你我他”、“安全在我心中”知识竞赛等宣教活动,调动了班组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在企业内部营造出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使安全生产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2、立足班组抓活动,调动职工参与劳动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安康杯”竞赛活动重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维护职工的安全与健康。班组劳动保护工作具有全员参与的特点,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群众性,决定了“安康杯”竞赛活动必须立足于班组。工会要深入班组,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班组的生产环境情况,分析班组的安全管理状态,从而准确捕捉班组对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真实意愿,全面掌握职工群众对劳动维护的内心需求。脱离了班组这块阵地,“安康杯”竞赛活动就会变为“无源之水”,疏远了职工群众,“两个提高”就无从落实。因此,工会应紧贴班组,从班组的管理出发,从班组的需求着手,要注重竞赛的整个过程,使职工的受教育面达到最大化;在竞赛内容和形式上使班组和职工喜闻乐见,参赛踊跃,职工的参赛面达到最大化。可以说“两个最大化”是电力企业工会开展“安康杯”竞赛是否真正有成效的检验标准。庐江供电公司在多年开展的“安康杯”竞赛活动中,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结合班组实际,紧紧围绕“十个一”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庐江供电公司围绕“安康杯”竞赛举办的多期外线工岗位技能比武中,进行了安全理论笔试、做拉线、登50米电杆三轮测试,参赛职工达10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一线职工的业务技能和水平;阳光公司工会举办的10期农电工登杆作业培训、竞赛中,有400名专职电工参加,极大地防范了安全风险,维护了职工的安全利益。总之,工会要精心设计“安康杯”竞赛的每一项活动,把班组参赛的积极性和职工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当前,电力企业工会要加强对劳动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的研究,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全面落实工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职责,切实实现工会对广大职工安全健康合法利益的全方位维护,推动企业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努力开创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

劳动保护知识篇9

论文摘要: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缺乏维权意识、合同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制意识这四种基本的法律意识。文章通过对四种法律意识的分析解读,剖析出其中所蕴涵的各种法律权利内容.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劳动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毕业生一边整天怀揣简历高喊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另一边却频繁跳槽、动辄“毁约”,这些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折射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比较紧张的劳动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缺乏法律意识。这里讨论的择业就业劳动权益是指有劳动能力的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与劳动关系建立、存续过程中自由支配自身劳动力,并要求国家、社会与用人单位为其提供公平对待、体面就业、和谐发展的权利。

一、毕业生择业就业缺乏的四种法律意识

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应具备维权意识、合同意识、平等意识及法制意识这四种基本的法律意识。但在实践中,毕业生表现出来的以上四方面的法律意识却不尽如人意。

(一)维权意识淡漠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急于与用人单位达成招聘意向,以致往往忽视(或者不得不忽视)自己合法权益的保护,又加上毕业生对择业与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劳动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择业与就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而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对于劳动权益的保障知识根本无法应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法律问题,不少学生对调查问卷中问及的“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的作用”时给予了“无任何作用”、“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不强”的结论。因此当遇到侵犯自身权益的问题时,毕业生一般会表现为不知所措、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反应。

(一二)合同意识(又称契约意识)缺乏

公民与法人在财产与人身关系的保护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民事主体之间的契约自由与保:沪。当契约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思依法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时,其契约必须遵守,这时,契约就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这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公平原则”与“诚信原则”的体现。但是,我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却都缺少对契约“一诺千金”的执行力,主要表现为:(1)毕业生随意毁约。从对待规定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就业工作权利与义务的就业协议书的履行来看,不少毕业生随意背离协议的条款,这些问题给毕业生本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2)用人单位设置陷阱。一些用人单位故意设置一些合同陷阱,例如故意模糊“见习期”与“试用期”的概念,将毕业生的见习期与试用期分开计算,有的甚至长达数年;有的以见习期的名义不签合同,借故延长见习期;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对涉及员工福利的条款都采用口头协议的形式不订立书面合同,当事过境迁后死不认帐,让毕业生陷人不利的处境。

(三)平等意识欠佳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面对择业中存在的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容貌歧视、生源地歧视、乙肝歧视以及对学生毕业学校的歧视,毕业生缺乏维护自己平等就业权的意识,而往往采取回避与放弃的策略。

(四)法制意识薄弱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学生为取得择业的优势而涉足违法犯罪行为,如一些学生通过伪造成绩单、学业证明、学位证书、获奖证书来获得用人单位的垂青,而东窗事发后,这些学生又会以“不知道违法了”等借口推脱责任。

二、四种法律意识所蕴涵的择业就业权益内容

(一)维权意识中所蕴涵的权利内容

1.接受就业推荐与获取指导信息服务的权利。接受就业推荐权就是毕业生有权要求学校和职业介绍机构在择业过程中公正、择优、分类型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权利。接受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权是指学生有权从学校、社会、国家获得公开、及时的就业指导与就业信息服务。

2.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保障权。特殊时期主要包括过渡期和休息休假期。过渡期保障权是指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工作前后在实习期、试用期、见习期限所应当享有的保障个人安全与和谐发展的权利。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后进行休息和休养的权利。我国《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都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侵害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保障。特殊群体主要是依据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针对女职工的身体、生理特点,用人单位有义务对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女职工有权主张用人单位特殊保护的权利。

3.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权。社会保障权,又称社会福利权,是指劳动者享有国家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各类保障、福利设施和各种福利待遇,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社会保险权,是指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失业时,从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中获得必要物质帮助的权利。

4.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劳动者享有参加劳动所必须的、提高劳动技能或就业能力的各种业务学习和进修的权利。保障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权的实现,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还能为减少失业人员、促进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二)合同意识中所蕴涵的权利

1.违约及求偿权。违约及求偿权是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如用人单位无故要求解约,毕业生有权依照《合同法》要求对方履行就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支付违约金的权利。

2.获得报酬权。劳动报酬权是劳动者有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得报酬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是劳动权利的重要内容,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又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对于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支付将以另外的标准给予劳动者工资报酬,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支付不低法律规定的工资报酬。

(三)平等意识中所蕴涵的权利

1.公平择业权。公平择业权就是公民在择业过程中不得因其民族、种族、性别、政见、信仰、身体原因、社会出身不同等原因而受到歧视,被排斥适用公平均等机会,或被取消、损害就业与职业机会,或违反待遇平等原则给予区别对待的权利。国家应尽快废除与宪法“平等权”和劳动法“平等就业权”相冲突的法规、规章和红头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择业权。

2.自由择业权。自由择业权是指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包括自由选择是否从事职业劳动,从事何种职业劳动,何时从事职业劳动,在哪一类或哪一个用人单位从事职业劳动等权利。

3.择业知情权。择业知情权是指被征集信息的劳动者对所征集的个人信息以及根据这些信息所加工的产品,及其征集信息者的信息享有了解真实情况的权利。为保护劳动者知情权的需要,《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国家还应要求用人单位将以上内容以书面形式写在劳动合同中,以保证劳动者的实体本又益。

4,民主管理与组织参加工会权。民主管理权是指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范围内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审议单位的重大决策,监督单位管理者,从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组织参加工会权是指劳动者有自由组织与参加工会,保障自己经济权利、劳动社会权益的自由。是否承认集会、结社自由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这对于劳动者来说,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在于劳动者组织与参加工会的权利。

(四)法制意识中所蕴涵的权利

劳动保护知识篇10

一、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1993年9月2日,我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秘密“主要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技术信息中的商业秘密包括技术诀窍、生产配方、工艺流程、制作方法等内容。经营信息中的商业秘密包括管理方法、客户名单、货源信息、产销策略、招标投标中的标底和标书内容等信息。构成商业秘密的信息具有以下要件:

(一)秘密性

秘密性是商业秘密的核心特征,既是商业秘密与专利技术、公知技术相区别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商业秘密维系其经济价值和法律保护的前提条件。所谓秘密性是指该项信息没有被任何人向社会公开,法律规定的“不为公众所知悉”,就是指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第2条第2款指出:“本规定所称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得的。”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商业秘密的规定中,秘密性也是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之一。

(二)价值性

商业秘密的价值性在于商业秘密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包括现实的经济利益和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取得商业秘密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维持的内在动力。例如,权利人因为使用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秘密而得到了市场竞争优势,由于拥有、运用经营信息而拓宽了产品优势,或者具有商品销售价格方面的优势,此外,商业秘密的运用还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创造更多的利润。

(三)实用性

商业秘密应当具有实用性。所谓实用性是指一项商业秘密必须能够被权利人直接在生产经营领域实际应用,是能够在生产经营中付诸实施的确定的方案,即该项商业秘密可以实际操作,内容明确具体。商业秘密具有确定的实用性,是实现商业秘密价值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单纯的理论、没有商用价值的科学发现等不能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都不是商业秘密保护的对象。

(四)保密性

商业秘密的保密性是指商业秘密经过权利人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从而使一般人在正常情况下不易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商业秘密必须由权利人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如果权利人对该项信息没有采取任何保密措施,则说明他自己就不认为这是一项商业秘密,或者其并不要求保护。所以,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对自己掌握的有价值的商业信息进行管理,是构成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各国法律无一例外的规定。至于采取何种保密措施,要根据商业秘密的特点来确定,如限制接触商业秘密的人员数量、采取妥善措施保管商业秘密文件、与有关人员签订保密合同等等。

二、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商业秘密关系到生存和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法律允许企业对它所拥有的商业秘密采取合法的保密措施。各国均通过法律制度,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并规定了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则、方法以及限制的条件等。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等对商业秘密作了规定。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及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概念给予界定,在第十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该法明确规定了经营者不得进行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即不得通过不正当手段,违法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在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的情况下,仍然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

《公司法》明确规定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义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包括对公司的商业秘密给予保守秘密的义务。上述人员擅自披露公司秘密以及有其他违反公司忠实义务行为的,都是违法行为,由此取得的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

(三)《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劳动管理是企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的管理工作,《劳动法》是劳动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也必须订立劳动合同。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劳动合同法》也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如果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主要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关于保守商业秘密,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签订合同的形式给予约定。如果当事人违反了民事合同中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约定构成违约行为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当事人之间签订的是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中存在保守商业秘密的约定,劳动者违反该约定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劳动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侵犯商业秘密情节严重的、触犯刑律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罚金。企业可以依据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提出刑事自诉,请求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并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赔偿损失。

三、商业秘密的企业保护措施

商业秘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利器,重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中,企业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许多环节都有体现。

(一)工作分析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行为提供基本依据的一种管理活动。工作分析对各工作职责与权利作出了说明,对于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职务,应当谨慎对待,有必要将每项职责义务进一步细化,分解为不同的规定,将员工的业务范围局限在职责范围内。在实践中,有些企业不知道该将哪些岗位确定为保密岗位,使企业的商业秘密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二)员工招聘、解聘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在招募新员工时,要注意保护本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不泄露,并对应聘人员的背景资料进行审查。在聘用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的员工时,应了解应聘者工作经历中的概况,是否与前单位签订有保守商业秘密的协议。否则,如果这些员工擅自披露、使用前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的有关规定,给前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要承担连带责任。《劳动合同法》还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为避免遭受损失,企业应当做好审查工作。

当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时,应当立即收回保密文件和各种实物、技术图纸、客户名单等。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劳动者协商约定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后,在一定时间、地域、职业范围内不得从事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性的职业活动,这就是劳动法所规定的竞业禁止。在《公司法》里也规定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竞业限制协议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显失公平,都会引起协议无效。

(三)员工培训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对新、老员工的培训不仅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增强业务能力,而且要增强员工的保密意识,使员工认识到保守企业秘密是自己对企业应尽的义务,违反该义务要承担法律责任。

(四)通过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商业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