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十篇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8:10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饮食健康;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193-01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让他们意识到饮食是获取营养的基本方式,因此高中的化学教师在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渗透饮食健康教育。另外高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活习惯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渗透饮食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饮食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中化学教师对饮食健康教育都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但是他们对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饮食健康教育的看法并不相同,有些教师认为高中生面临高考,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渗透饮食健康教育。也有些教师认为可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饮食健康教育,他们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境、举例的方法进行渗透。但是他们对饮食健康教育的渗透点与渗透方式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教学中对饮食健康进行渗透的方式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深化。如在讲解葡萄糖性质时,可以通过案例延伸的教学方式把青少年如果过度食用油炸食品和甜食会导致肥胖,并把青少年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渗透给学生。高中的化学教师在进行饮食健康教育渗透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渗透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2.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饮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受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高中生偏食情况比较严重,有些学生营养不良,而有些学生则过于肥胖,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和智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中学生缺乏健康饮食的知识及长期形成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造成的。因此在高中化学中渗透饮食健康的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仅在必修课讲解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在选修中也向学生介绍了常见的有机物。因此高中的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饮食健康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饮食健康教育的案例设计

3.1片段式渗透方式。高中的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知识延伸等方式把饮食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存在的联系,进而体会化学的实用价值,培养他们认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油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通过生活常识来推断油脂的物理性质,对知识进行延伸补充,说明偏爱食用油炸食品会造成肥胖和有些人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导致多种代谢疾病,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纠正他们错误的饮食习惯。再如在进行蛋白质和核酸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延伸,给学生介绍味精,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并树立正确的饮食健康观念。

3.2主题式渗透。主题式渗透主要是以健康饮食为主线,把各部分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与饮食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把书本中没有与饮食相关的健康知识渗透给学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营养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如在进行糖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饮食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把蜂蜜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介绍给学生,改善学生的膳食结构。在讲解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时,可以给学生渗透铁锅炒菜可以为人体补充必需的微量元素,及廚房中小苏打的使用以及胃药能够中和胃酸的原因。在进行蛋白质的案例设计时,可以把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以及日常生活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及补充方式渗透于教学中。教育学生每天应该保证鸡蛋和牛奶的摄入量,但是在饮食中要注意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要保证荤素搭配合理。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案例设计中,给学生讲解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作用,如果摄入量的少或者过多会导致什么样的疾病,以及对应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等。

4.结语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案例设计要有意识的把饮食健康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健康观念,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塔依尔·居马西.高中化学教学渗透饮食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7,(16):187.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2

[关键词]白门食谱;饮食特色;特产;饮食方式

《白门食谱》是一本“广其义取金陵城市乡村及人家店铺与僧寮酒肆”(1)的食谱,“凡食品出产之佳,烹饪之善,皆采二录之”(2)。(《白门食谱》序言)作者张通之(1875―1948),名葆亨,字通之,南京六合人。本书成书于民国时期,相比于《随园食单》以江浙地方风味为主,突出官方菜涉及僧道尼之菜,《白门食谱》总体如作者所言“广其义取金陵城市乡村”,所摘录的食物名目都是普遍大众都可获得,“市肆店铺”有售,寻常百姓可做,因此更具有那个时代南京地区饮食的特点。

目前关于《白门食谱》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对其引用,如胡长龄等人著的《家庭苏菜》中,引用了《白门食谱》中关于老字号菜馆马祥兴美人肝和凤尾虾两道菜的做法。此外,朱明、卢海明的《传世的南京四大食谱》认为《白门食谱》是南京历史流传下来的介绍金陵美食佳肴的珍贵饮食史志作品,给想了解南京乃至江南饮食文化的源流的人们提供了宝贵资料(3)。围绕南京地方饮食文化的研究论著,主要集中在《随园食单》及袁枚的饮食文化思想研究,文学作品所体现的南京饮食文化,菜系的烹饪技艺、菜品创新和市场发展方面。《白门食谱》的研究目前还未能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作为地方笔记作品,它的撰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随园食单》的系统和讲究,作者张通之也不及袁枚名声之大,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记叙南京城的饮食中所扮演的角色。了解《白门食谱》以及这一类的地方笔记作品,对我们补充对一个城市和她所承载的文化的了解有着莫大的帮助,它使我们可以进一步去认识了解那些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曾经鲜活生动的特产美味、了解他们所反映的习俗惯制和承载的文化心理。

食谱大致以食材、菜点和点心的顺序记叙,类别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水产类、禽畜类、蔬菜类、瓜果类、饮料类、米面类,列举了南乡米、南乡猪肉、后湖鲫鱼、后湖茭白、东城外白合、板桥萝卜等61种美食。在记叙时,食谱注重从食材的生长环境、种植养殖方法、食材本身特色、食物制作方法、食物感官感受、受欢迎程度等方面进行描写。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加以联系,可以发现食谱中记载的南京美食具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生长环境种植养殖方法可以发现南京地方饮食文化具有自身的优越地方物候特点,气候水土优越,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善于捕捉食材本身的特色,充分利用每一种食材、食材的每一部分利用各种烹饪技术进行加工,体现了南京饮食文化中善用食材巧精做的特点。食谱中种类丰富的小吃菜肴,从官府菜、僧道尼菜,到平民百姓家常菜和街边小吃,体现了饮食文化的跨界层性,食物不因自身而受特定限制,南京地方饮食文化具有着亦雅亦俗的特点。

中国历来朝代和民众都十分重视农业,因此与农耕收获密切相关的节气时令就尤为重要。例如在正“立夏”之日,南京人采摘新鲜的樱桃、青梅,捕捞长江长大成熟的鲥鱼(4),品尝时令美味,而这种习俗至今仍有影响。根据自然物候本身的特点,传统的农牧渔业在四时有不同的投入与收获,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食材和食物本身的特质的改变使我们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的同时,也改变了食物的原本。实际上自然物产在四时的生长与收成,是自然和物产本身所致,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食物的搭配与口感差异、效用也因此不同。在南京的饮食文化中,对于自然物候的尊重无处不在,也正是传统地区文化中对于自然物候的这份尊重、了解,南京人的饮髓富有地域特色、季节特色,历久弥新。

南京的饮食按照赵荣光的理论属于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有着自身的饮食文化特点5。这一地区的饮食食品具有灵巧、雅致的特点,同时也分别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层次,每个饮食文化层次之间既有该地区的特点,而这特点是这些饮食文化层次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各饮食文化层次之间具体差异。在饮食上上层的富贵人家的食物种类一般来说比较丰富,质量较高,口感较好,而中下层的人获得食物往往是市场购买自己种植养殖所获,种类有限,品种一般,但是由于这部分的人群占社会的比例最大,所以往往他们的衣食住行情况反映着某段时期真实客观的社会背景。在封建社会,文人学者更多的是上层社会高雅文化的代表者和吹捧者和记录者,而中下层民众所谓的“俗文化”常被忽视。因此通过《白门食谱》记载的民众饮食中这61种美味,更深入了解南京历史和饮食文化的发展。

时至今日,《白门食谱》中记载的很多食物都已消失,研究《白门食谱》不仅是去认识食物,更是发现饮食中体现的社会变化、变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通过这些消失的特产名物去发现一地习俗惯制、民众心理。平民饮食值得现代文明的进步迫使消灭农耕时代文明的民间产物,但是饮食民俗文化中永恒的凝聚着民众智慧的结晶却应该被得到及时的重视。张的食谱写于民国,正是了帝制社会革新的时代,体现了审美趣味的雅与俗,更体现了平民意识的提高。透过白门食谱,可以认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食物的态度,以及透过食物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通之:《白门食谱》,《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2)张通之:《白门食谱》,《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117页。

(3)朱明,卢海明:传世的南京四大食谱,《江苏地方志》,2009年,01期。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3

关键词:翻转课堂;世界饮食文化;传统饮食

《世界饮食文化》是一门讲述中西方国家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因其内容多,知识涉及面广而碎,信息量大而散,兴趣性强等特点,需要教师具备强大的国内外饮食文化背景[1],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较多的师生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食品专业相继开出《世界饮食文化》这门课,比如江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暨南大学等,很多老师在增强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的自信心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方法和措施。例如:魏彬提出广泛搜集资料,将总历史串引到饮食活动,加强学生认识对饮食特点随着经济和政治变化而迁移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胡春秋提出多种考核方式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活动[3];贾平提出将一些成语,典故,以及诗词等和饮食有关的文化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师生互问,老师答疑等形式趣闻横生地传入饮食文化现象,提升学生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4];周朋以茶文化为例,提出教学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茶传播,茶历史和茶艺茶饮的文化活动认识[5];蔡华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饮食内容,饮食方式,以及饮食健康和美味追求的差异,揭示了各国饮食文化迥异的深层内涵渊源[6]。然而,这些结果都只是从某些方面提到改进,且方法较单一,创新性不明显,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且没有结合教师本人的经历来引导学生学习[7-9]。本人在教授《世界饮食文化》课程中,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强大的知识背景,包括地理气候,植被物产,历史人文等,需要将这些历史人文知识和食品科学技术相融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以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其他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从地理气候,植被物产和人文思维方式角度有目的地讲解南美,非洲,北欧,地中海国家,赤道附近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在饮食方式、饮食内容、饮食思维、饮食习俗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结合作者本人拍摄的不同国家的饮食照片和视频,引领学生进入不同国家饮食走廊,带给学生亲切感和知识切入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掌握各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以“墨西哥饮食”为例,墨西哥地处热带,物产丰富,且有悠久的农业历史,是世界玉米和辣椒的原产地,印第安人在这里培育了古老的农业技艺和烹饪技术,囊括从种植、丰收到制作、享用的过程,整个链条彰显了传统饮食的全民共享性。这种以辣味渐长,玉米,豆类,仙人掌和龙舌兰等已有9000年历史的饮食内容是现在墨西哥饮食的民族基础,也引领着现代墨西哥饮食的发展方向。自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墨西哥后,西班牙餐饮,就像西班牙语言一样,演变成墨西哥饮食主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墨西哥饮食是以传统饮食为基础,结合西班牙等西餐饮食方式,同时还融入了一些中国等国家的饮食元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进而通过提出假设国家,要求学生结合已学到的知识,以地理气候,自然物产,人文历史和思维方式角度,推导出假设国家饮食文化可能存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植被物产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纬度贯穿整个课程人类饮食的丰富离不开人口迁移、科技发展和植被物产的传播,比如茶叶原产地是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交界地段,通过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茶被传到西欧,东欧,和亚洲其它国家,以及非洲和美洲。咖啡原产地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通过战争和奴隶贩卖,咖啡进入也门等阿拉伯国家,随着人工培育咖啡在也门的首次种植,以及欧洲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宗教战争,以及殖民地活动,咖啡被带到了欧洲,印度,南美和非洲其它国家。葡萄原产地在里海和黑海的外高加速地区,3000多年前开始在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种植,汉武帝时代传到我国新疆吐鲁番,唐太宗年间传到我国中原,然后南非和南美洲国家(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种植葡萄仅仅400多年的历史,北美的美国仅仅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却拥有了世界顶级葡萄品种和葡萄酒。欧洲学者相信,世界上的植物食品,有50%以上都出自印第安人之双手,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欧洲的蚕豆,绿豆、豌豆、豇豆,云豆、赤豆、菜豆、架豆、扁豆、豆角、茶豆等的食用豆类(除了中国大豆),以及花生、西红柿、黄瓜、南瓜、西葫芦、辣椒、菠萝、鳄梨、草莓、可可等[10]。尽管这些食品原料现在在全球很多国家种植和引用,然而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对气候,土壤,阳光和雨水的需求,比如,茶分布在北纬49°到南纬33°之间;咖啡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葡萄分布在南纬30-50°和北纬30-50°的温带区域。通过这些常见的植被的传播时间和空间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空间立体思维方式,进而加强学生对各国饮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和相互影响的理解和掌握,传输给学生采用绘制时间空间图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理解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丰富各国饮食,从而打开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兴趣。(三)比较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思维,饮食内容和饮食方式的不同,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例如,西方的“烤”面包和中国的“蒸”馒头,从西方面包和中国馒头的各自起源及其发展历史,讲解中西方文化起源的不同;西方的烤牛排和中国的炖牛肉的烹饪方式的历史起源、变迁原因和发展过程;中方聚餐制和西方分餐制的历史起源、变迁原因和发展过程;中方筷子,西方刀叉和阿拉伯国家手抓饭的历史选择和传承;通过对比中西方饮食方式和饮食内容的差异,让学生体会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我国烹饪技术的科学性和营养性。结合世界各国食品加工方式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我国传统食品加工方式,食品科学营养,食品多样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思考我国传统食品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结合作者本人积累的十几年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科学知识,提出科学知识可以带给人民更丰富,更营养和更美味的食品,并通过问题让学生对中国独有的传统烹饪方式——蒸的优缺点,目前的应用及其改进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先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精髓。

二教学方式改革

(一)采用演小品的形式。讲解药食同源的日常应用,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五味调和”“天人合一”“五行阴阳学说”,在我国饮食文化上的体现,掌握中国先人在追求饮食营养和健康的探索,提升学生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通过翻转课堂的运用[11-12],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饮食特色,演绎日常饮食中的“五行阴阳学说”在“药食同源”上应用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二)世界饮食文化不仅仅带给学生全面的视觉认识,同时也要配以动手实践和味觉品尝,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设计日本寿司的制作和品尝,通过评定寿司的色、形和味来考察学生对世界其它国家特色饮食的特点掌握;或者,创新一种“奇思妙想饮料”,以饮料营养健康和感官评定考察学生对食品常规鉴定方式的掌握。通过这些实践课带给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饮食特色带来的切身感受和创新实践的快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热爱。

三结语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4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2)32-0107-03

糖尿病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率不断升高,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业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因此提高患者自身对治疗的依从性是治疗的关键。老年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对饮食治疗依从性不佳,本文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有针对性的饮食教育,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年龄60~85岁,平均(71.73±7.44)岁,男84例,女96例,病程8~24年,平均(14.83±4.12)年。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认知能力障碍,能完成有效沟通。排除标准:糖尿病急性、严重并发症及糖尿病性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

1.2调查方法[2]

采用饮食依从性评价表及影响因素调查表,由专人进行一对一询问填写调查表,饮食依从性评价表包括:按计划饮食、定时定量进餐、称量食物、使用食物交换量表安排饮食等4项饮食情况的执行与否,每项分为完全不、偶尔是、基本是、完全是分别计1~4分,总分4分为依从性差、5~8分为一般、9~12分为尚可、13~16分为好。饮食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表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收入、医疗报销、病程、并发症等相关因素。

1.3教育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糖尿病基础知识、心理辅导、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健康教育。根据饮食依从性评价得分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将患者按依从性差、一般、尚可、好进行分组,强化饮食指导教育,强调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坚持饮食控制的必要性。每周1次小课,每次1~2h。学习糖尿病饮食的组成和分配、计算方法、三餐分配、食品交换份法、称量和估计食物量。①对依从性差的患者可配合家属共同宣教,分析导致依从性差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尽量消除影响因素,由专科医生和营养师为之制定符合个体化的饮食治疗食谱,并要求家属配合监督和随访。②对依从性一般、尚可的患者能做到的饮食控制部分进行鼓励,强化患者坚持饮食治疗的信心,根据接受程度强化食品营养学和饮食治疗注意事项,协助其制定饮食治疗食谱,督促严格执行饮食处方。③对依从性好的患者则采取互动的方式强化糖尿病饮食治疗知识,加强患者对自身糖尿病饮食治疗食谱制定的参与度。出院后每周固定时间随访,3个月后再次进行饮食依从性评估并观察健康教育前后代谢指标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饮食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

180例患者饮食依从性评分为(8.23±2.04)分,性别、病程、社会支持、教育程度、月收入都是影响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病程10~20、与家人居住、教育程度高、月收入1000元以上患者依从性较高,见表1。

2.2干预前后饮食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饮食治疗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χ2=6.937,p<0.05),评分显著提高(t=5.392,p<0.05),见表2。

2.3干预前后代谢指标比较

干预前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等糖代谢和脂代谢指标水平显著偏高,干预后各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见表3。

3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家庭及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对糖尿病认识的缺乏,对长期治疗不理解并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无症状则无需治疗或者认为血糖恢复正常则无需控制。缺乏对坚持药物治疗的耐心和恒心,主要原因是对糖尿病本身特点及其发展和危害的不了解[3,4]。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属于生活方式病,治疗除降糖药物的合理应用外,对生活方式的改进、对饮食的科学合理搭配是维持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5]。本研究调查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依从性较差,而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影响老年患者饮食依从性的因素主要以性别、性格特点、病程、社会支持程度、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为主,表明从患者自身素质、家庭和社会环境都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有较大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教育程度导致的依从性差异,并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在饮食教育过程中应保持温柔的语调和运用简单易懂语言,多做示范。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依从性高,这可能由于女性对自身的改变更敏感,并更愿意接受帮助,而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则缺乏对自身的关注[6]。因此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针对两者性格特点进行宣传,对男性患者更应以科学原理结合其自身健康状况变化,配合家属的辅助引导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逐渐提高其对自身的关注及疾病的认识。病程在10~20年的患者依从性最高,>20年的患者则略低,

因此,本科室应用的饮食教育方式通过较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获得了有针对性的教育重点,并通过依从性评分分组进行。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饮食治疗整体依从性显著提高,依从性好和尚可的患者明显增加,表明有针对性的饮食教育对患者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处理,从而有效提高了饮食治疗的依从性。对比干预前后糖、脂代谢指标显示,提高饮食治疗依从性后,随着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血糖和血脂均获得较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2]陈世燕.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1,18(18):119-120.

[3]张来华,胡萍,李春华.糖尿病饮食知识教育与饮食治疗依从性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2,23(4):104-105.

[4]王囡,王爱平.健身操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6):105.

[5]范荣兰.健康教育处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9):116.

[6]张文丽.糖尿病患者自身因素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1,6(8):1012-1013.

[7]蕾,史国兵.影响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3781-3782.

[8]冯秀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2,13(1):66-68.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5

为了找出共性问题,探索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糖尿病住院病人饮食治疗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调查对象与结果

1对象

2008年6月-2008年10月我院内一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上21例,初中以下11例。年龄:大于60岁15例,小于60岁的17例。平均住院10天以上。入院后护理人员给与饮食健康教育。9名护理人员均在内科病房工作一年以上,未参加过系统的内科护理营养理论和技能培训。

2结果

本调查采用问卷的方法,内容分为4项,即患者对营养教育的认识调查,护理人员对营养教育的认识调查,影响糖尿病患者有效实施饮食治疗的相关因素调查,糖尿病患者营养知识来源的调查。共发出问卷32份,收回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100%。结果,护理人员对营养知识的认识情况排序与患者完全相同。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是影响糖尿病患者有效实施饮食治疗的重要因素。95%患者的营养教育来源于医护人员,3%来源于亲人和朋友,2%来源于传媒或科普书籍。

3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出,糖尿病患者和护理人员对于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食物的选择和禁忌,各类型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点,饮食的一般常识已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营养内容,如理想体重的计算,每日摄入量的计算与具体安排,具体食谱的制定上却表现了明显的不足。这说明糖尿病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虽已掌握了一定的营养知识,但对于长时期的控制血糖,维持正常生活还是远远不够的。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是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体重和血糖的改变,饮食也要随之调节。目前进行的糖尿病营养教育无法维持这一动态平衡。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护理人员的知识不足

1护理人员均未受过营养方面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上有着很大的不足,知识构成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难以实施高效的营养教育。

2教育方法急待改善

护理人员在进行糖尿病营养教育中,教育方法以单纯的灌输方式为主,缺少形式多样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患者获得的知识零散混乱,无法正确应用和实施。

3患者的不遵医行为也是导致营养教育无法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不遵医行为的患者主要有5类。一类是由于患者得知疾病的不可治愈,产生消极情绪,拒绝治疗。第二类是避开现代医学,不切实际的想要寻求偏方或者特效疗法的患者。他们没有接受疾病的正确心态,通常对护理人员的能力和教育的内容存有怀疑态度,并未做到言行一致。第三类是自制力差的患者,他们通常已有多年的病史,也知道饮食的重要性,但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劝告充耳不闻,仍按原来的方式进食,甚至还有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嗜好。第四类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虽已得知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却无力实施者。第五类是由于病程较短,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过大等原因,部分患者不能完全理解教育内容,导致营养教育的实施受到影响。

4对策

4.1加大对护理人员营养教育的培训力度

调查结果表明,95%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知识获得是来自医护人员,并与护理人员营养知识的强弱有着重要关系。目前,营养已恢复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护理学中。但由于时间短,使得多数的临床护理人员并未接受到这项正规的营养教育。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自学和日常积累,不但片面,而且缺少深度。由此可见进行在职护理人员营养知识的专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4.2提高患者饮食治疗的遵医行为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适应患者这个角色的转换,积极参与治疗。通过改变认识来有效的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遵医行为和自我护理能力。同时营养计划还应该根据个体分别制定。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制订患者能够完成的方案。对于部分欠缺自觉性的患者,还应要求家属的监督和配合。

4.3改善教育的时机和方法

进行营养教育的方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普及性的进行营养教育。方法有实物展示、板报、专题讲座、散发知识手册、电视广播等。另一种是针对患者个体进行。鼓励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膳食要求,自己制定相应的方案。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年龄大或初次诊断的患者,除了耐心、反复的讲解外,护理人员必须帮助其制定出经济简单的饮食计划和调配方法,此外,病房还可根据患者相似情况,利用治疗结束后的时间组织患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患者出院前的出院指导中必须再次交待营养教育的各项内容,让患者复诉,使其真正了解和掌握。患者复诊时,还要进行检验和督促。有条件的则可远程教育。

4.4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宣传,普及糖尿病的饮食治疗知识,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全家就餐,并且多数没有分餐,这很不利于患者的饮食控制。护理人员必须大力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社区人群的保健指导,进行卫生宣传和家庭随访,提供必要的治疗和护理。还应说明的是,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社区护理中,要使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协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秩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同时,积极做好自我保健,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饮食指导:应强调规律饮食的重要性,正确而有效地控制饮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故应认真指导病人平衡饮食保持体重,宜食新鲜、清淡蔬菜及豆类,以及低脂肪、富含蛋白质食物,如瘦肉、粗粮、牛奶、豆苗、南瓜鱼类等,忌食含糖多的糕点、饼干、水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煎炸香燥之品,忌烟酒。注意要尽可能定时,定量、有规律进餐,每餐七八分饱,避免血糖忽高忽低,对疾病转轨不利。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6

对象与方法

2008年2月~2009年2月≥2次就诊,符合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Dm)[1,2]患者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17~68岁,平均44.49岁;文化程度小学到大学不等,均无意识、认知方面障碍。

取样标准:采用便利取样方法。入组条件:生活能自理、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与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Dm患者营养状况及相关知识调查表。

资料收集:调查表第一部分作为参考内容,患者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如实填写。第二部分结果采用三级评分,即《Dm患者对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调查》打分标准为:明确3分,模糊2分,不清楚1分。《Dm患者对专业人士饮食指导依从状况调查》打分标准为:严格依从3分,选择性依从2分,从不依从1分。患者对照打分标准打出相应的分值。累计发出调查表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

结果

Dm患者营养知识认知状况,见表1。

讨论

Dm患者饮食认知状况差,缺乏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指导。结果显示:本组Dm患者有92%的人对饮食资料的重要性认可,但是在饮食选择、食谱安排等具体的执行方面知识逐渐缺乏。越是需要在饮食过程中实施的细节,越是知识缺乏,尤其在食谱安排方面,仅有9%明确。

意识认知到位,但是在行为上不能严格依从,需要来自外界的监督或约束力量。结果显示:本组Dm患者中92%清楚确认饮食对于Dm的重要性,但是面对专业人士的饮食指导,却仅61%的患者能够严格依从进行饮食。在饮食摄入量与体重控制两项中,也有较多的患者不能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依从。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分析:在和被调查者的随机交流中,笔者了解到,专业人士给出的饮食治疗原则或建议过于专业化;完全掌握有一定难度;只是了解到了皮毛知识;缺乏监督是造成此次调查结果的客观原因。主观上主要存在自控力差;信任药物治疗可以替代两方面的因素。

结论:①Dm患者缺乏全面的营养饮食知识,需要反复、多次对其或家人开展相关知识教育,教会具体的饮食执行环节细节。社区等卫生机构也要重视相关知识讲座,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进行细致的指导,提高Dm患者的饮食知识认知,控制疾病发展。②不同的生活或习惯和对食物的认知,导致人对饮食认知上的不良,甚至于错误,可能成为Dm患者饮食治疗上的负面因素,在教育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耐心、细致,以提高认知水平,提高依从性。③Dm专科医务工作者需熟练、透彻掌握营养饮食知识,并在工作中广泛宣传,最好配备专职营养专科人员。

本组Dm患者对饮食指导依从状况,见表2。

参考文献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7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红烧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8

【摘要】:目前社会上多次出现食品中含有甲醛、苏丹红、瘦肉精等情况,在部队的饮食卫生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单位缺乏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检测设施落后、卫生监督检查不到位等。为了有效避免“餐桌污染”,加强部队的饮食卫生安全工作,需要了解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再对症下药,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部队饮食;卫生安全;问题;对策

一目前我国部队饮食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

要做好一项工作,先进的思想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目前,在部队饮食卫生系统中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够清楚,主要表现在卫生监督方面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食品卫生当面不会出事,而且驻城区的部队其食品来源几乎都是大型超市,相对比较安全,因此逐渐降低了自我防范意识。

(二)队伍素质不高

监管部队的饮食卫生工作的单位主要是军需、卫生部门,负责基层中队的饮食卫生日常监督检查的单位主要是司务长和卫生员监督检查。有的基层中队的司务长和卫生员根本就不会或者不懂饮食卫生管理,导致饮食卫生安全事故的出现。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主要依靠日常的监督,以保证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解决问题。但目前,我国部队的饮食卫生方面没有设定完善的检查评比制度,更是没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工作。

(四)检测检查设备落后

检测基层部队的饮食卫生工作是否到位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工作,凭借日常的经验进行辨别,检测主要靠肉眼,凭经验辨别。而单纯凭肉眼和经验进行检测结果往往不准确,如遇部队临时加餐、演习等活动,由于部队的食品种类较多而且所处的环境复杂,若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准确的检测检疫,则不能保证部队的饮食安全。

二加强部队饮食卫生管理工作的方法

针对部队饮食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想保证部队饮食的卫生安全性,必须要对症下药,采取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强化官兵饮食卫生安全意识

要想真正提高部队饮食的安全水平,提高部队官兵的卫生安全意识是一个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食品大安全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对整个部队的影响,及时关注食品安全的社会动态,真正把食品安全这件大事提升到战略程度,才能为部队的饮食安全提供一个组织保证。

其次,要加大部队的食品安全教育。领导干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起到带头作用,在整个部队都要把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作为主题,才能提高整体水平。比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专家授课、网络等形式,在部队中宣传食品卫的生安全常识,并且定期开展食品卫生的检查评比活动,才能保证食品卫生常识真正落实到实处,让每一个官兵都能以身作则,从根本上增强部队的意识水平。

最后,要抓好部队的业务培训。宣传是为了让官兵有一个食品安全的意识,加强部队的饮食安全水平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比如,把每年进行饮食专业队伍的训练,以会代训、让每个人都有实践训练的机会,同时进行必要的经验交流、参观见学等办法,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训练,同时提升部队对食品安全的检查鉴别能力。争取在日常生活中不买不卫生的食品、不做不安全的菜肴,保证官兵的饮食健康营养,从食品的采购、加工、食用等方面做到一致安全卫生。

(二)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

增强部队官兵的食品安全意识是保证不对饮食安全的一个理论基础。食品卫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检测网络体系显得十分重要。

1、健全监管机构

监管机构是进行食品安全监督的组织基础,在部队中可以成立食品卫生监管机构,联合卫生、军需两大部门,同时完善食品卫生的监管职责,定期对市场以及部队食品卫生进行检查,以了解最新的情况,将传统的由卫生或军需部门单独管理食品卫生转向卫生、军需部门联合管理。

2、完善食品监管网络体系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在网络体系的建设方面,可以根据地方食品安全监测网、部队三级网以及工商系统的“红盾网”为基础,建立监管食品安全的网络体系,定期通报,优化整合食品卫生安全的各项信息。

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查的力度。在一些重大时期,比如季节变化、老兵退伍、新兵入伍等,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评比活动,实时了解部队的食品安全情况。

(三)完善检测设备

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除了构建一定的体系框架,检测的硬件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1配备快速检测食品安全的设备和试剂

检测设备和试剂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硬件基础。一般说来,一级总队可以进行集中采购,为基层部队购置进行快速检测的设备和试剂。比如农药残留速测卡,可以快速检测果蔬中的有机磷残留物;甲醛速测盒,可以有效检测水产品中的违禁甲醛添加物等。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的配备能提高部队检测食品安全的效率。

2加大检测设备使用方法和规则的培训

了解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才能真正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尤其要加大识别有害食品的培训,避免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污染现象。

同时,对于社会上的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先进的设备,部队要加强引进的力度。

(四)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制度

建立合格的卫生安全监管体系之后需要部队所有官兵的共同坚持和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落实量化管理制。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要有层次性,保证每层都有人负责,管理环节不掉线,而且都有相应的责任人。总队一级主要负责制定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建设食品卫生安全网络等;支队一级主要负责检测地区内采购的主副食品,督促基层单位落实食品安全的各项制度等工作。

2、在采购、加工、贮存中把好关口。在采购时,部队采购部门要选择信誉良好的大型超市、食品加工生产基地等进行直接采购,避免中间环节。在加工时,要符合加工的卫生安全要求,不同食品要分刀、分板,防止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在贮存食品时,主副食应该分库分类存放,让专人管理,入出库都要登记,严禁无关人员出入,避免食品污染。

3、建立饮食安全应急预案

在食品采购加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安全预案,以保证在突况中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并且组织应急情况的演练,保证在出现突发状况时各级部队能进行良好的执勤、处突、等任务,以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参考文献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9

通过走访相关行业专家,笔者确定了“中国饮食文化”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具体思路如下:首先,在任务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按照工作体系的结构来设置课程结构,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情景化设置;其次,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分析酒店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在酒店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项目;最后,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展开项目训练,实现教学一体化,使学生获取基本的饮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中国饮食文化”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目标需要通过任务引领、情景设置等活动项目来实现,通过设置不同的项目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酒店及相关专业学生特点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认为,“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为:学生通过完成“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设置的项目和任务,能够运用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熟练地向客人介绍中国的节日习俗、民族习俗等,并能够根据客人的饮食喜好与禁忌推荐适合的菜品,设计富有“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宴席。根据课程的整体目标,笔者将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行了分解。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给定客人的喜好,进行信息处理;(2)能够根据不同宴席客人的特点,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3)能够根据给定宴席的情景,与小组进行更好地交流和合作。

知识目标:(1)熟悉中国菜系的分类;(2).掌握每个菜系的特点;(3)了解著名饮食人物的思想;(4)熟悉著名饮食人物的饮食成就;(5)掌握每个菜系中1-2个代表名菜的由来;(6)掌握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禁忌;(7)了解中国名酒的分类;(8)熟悉中华国饮茶道的精髓;(9)了解各民族及宗教的饮食特征;(10)掌握各民族的饮食喜好;(11)掌握宗教饮食禁忌;(12)了解饮食文化发展史;(13)熟悉茶的冲泡技巧及酒文化发展史;(14)了解经典酒文化诗词及1-2个品牌名酒的历史典故。

素质目标:(1)养成学生高效、细心、全面考虑问题的职业素质;(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以顾客为中心,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人格平等的理念;(3)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及宗教饮食习惯的职业道德,避免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冲突。

三、“中国饮食文化”课程项目设计

酒店工作是服务性工作,按照职业活动导向,以酒店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笔者为“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构建一个大的串行项目,下设4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把知识按需分配到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形成以项目为单位的知识体系。

四、“中国饮食文化”项目课程的实施

(一)推行项目小组式合作学习形式

为适应酒店中团队工作方式的需要,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课程开始之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最多6个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饮食文化节相关资料,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互评,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小组式合作学习不但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能力为主的“过程性考核”,将考核分数细化到每一个项目、每一个任务中,将考核点渗入到每一个任务的每一个实施细节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考核;课程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考核。

(三)构建项目化课程不同学习情景

在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真实的企业情景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饮食文化”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个任务下分别给学生设置正常情景、违规情景、出错情景、紧急情景、管理情景五种情景,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各种具体问题,让其进一步熟悉工作中典型事件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全面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其职业素养。

五、结语

对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篇10

关键词:部队饮食;卫生;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62-01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古至今的战争中,“吃”始终都被置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也由此验证了后勤保障在部队中的重要性,做好饮食的卫生与安全工作是后勤保障的重要职责。饮食卫生在影响官兵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的同时,也决定着部队是否能够拥有持久稳定的战斗力。

1部队饮食卫生存在的问题

1.1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缺乏:部队广大官兵,普遍存在着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深刻认识到部队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检测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主城区的部队,食品大多由大型超市配送,认为食品不会存在什么卫生问题,也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部分官兵往往更在乎是否能够吃的香饱,而对饮食卫生安全关注不够。

1.2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基层部队普遍存在着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督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各项食品卫生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理;军需卫生部门没有做到对部队的食品卫生进行定期检查,对食品的采购登记及食品制作过程的卫生监督工作做的不够,导致不卫生食品或有毒食物流入于部队当中。

1.3食品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在部队中,负责饮食卫生管理的主要是军需和卫生部门,而基层中队的饮食卫生则主要靠中队的司务长和卫生员进行监督和审查,由于他们往往兵龄新,工作时间短,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不足,不懂得如何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和管理。另外,还存在着一些机关业务部门在进行饮食卫生安全隐患的治理时,未能真正做到主动配合、齐抓共管,极易忽视一些远、小、散的伙食单位的监管,这也是在部队饮食卫生监管中普遍存在的“灯下黑”现象。

1.4食品卫生监测设备缺乏:就目前而言,基层部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检查主要是靠肉眼,凭饮食管理和卫生人员等人的个人经验进行卫生安全的辨别,缺乏先进的食品卫生安全监测设备,难以检测出问题存在与否。另外,在部队外出执勤、演习以及节假日加餐等情况,由于丰富多样的食品、复杂多变的环境,缺乏先进的食品卫生监测仪器和设备,仅靠落后的肉眼和经验识别,不能够实现食品卫生的科学监测,也就难以保障部队的卫生食品安全。

2部队饮食卫生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2.1加强部队饮食卫生的教育和宣传,让广大官兵树立强烈的饮食卫生安全意识:为了切实保障部队饮食卫生安全,首先必须加大饮食卫生安全的宣传与教育,不断的强化广大官兵的饮食安全意识,让部队饮食卫生安全意识深入广大官兵的内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强化食品安全观念,让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到饮食卫生对于部队建设的的重要性,切实把部队饮食卫生纳入到部队的日常议事体系中,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做好部队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广播、板报等媒体,把部队饮食卫生安全内容归纳到部队所进行的常规教育体系中去,引导广大官兵密切关注社会有关的食品安全信息,提高自我饮食安全防范意识。切实抓好部队饮食卫生队伍的业务培训,通过专业的饮食卫生安全培训、专家点评以及参观见习和经验交流等形式培养出专业的部队饮食队伍,提高部队饮食卫生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饮食负责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鉴别能力,防止饮食的不卫生,确保部队广大官兵的营养和健康。

2.2建立健全部队饮食监督管理机制,完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网络体系:首先,建立健全部队饮食卫生的监管机构,实现卫生部门和军需部门的联合,建立有效的部队饮食卫生联系会议制度,完善部队饮食相关部门进行卫生安全监管的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定期组织部队饮食负责人进行市场调查,加强食品安全的检查。其次,不断完善部队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网络体系,部队各级军需部门和卫生部门加强联合,依托地方的工商管理系统以及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与部队、工商以及地方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联合,构建三级网络体系,实现部队饮食安全卫生信息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

2.3加强部队饮食卫生仪器设备建设,促进部队饮食卫生检测科技含量的提高:针对部队饮食存在安全检测设备和仪器落后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部队饮食卫生快速检测的设备和各项试剂的配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总队可以负责各种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的集中采购,然后再配置给每一个基层部队,以满足其日常所需,其次,,就是在现阶段还不能配备检测设备的单位,可加强与地方联系,依托地方资源,做好食品检测工作。

2.4严格落实部队饮食卫生分级管理,贯彻落实各项食品卫生监管制度:为了加强部队饮食卫生管理,必须严格落实部队饮食卫生分级管理,落实分工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保障层层的饮食卫生都有相应地管理人员,一旦出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同时,要严格把好部队食品的采购、加工和贮藏关。在采购环节,保障各种粮油和辅食作料都是正规厂家,有生产合格证,加强对其信誉的监督。加工和贮藏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卫生要求进行,避免在加工和贮藏中出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3结论

军队作为特殊的武装团体,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尤为重要。针对目前部队饮食卫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加强部队饮食卫生安全的知识教育和培训,完善检测设施,落实分级管理制度,以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监管,让官兵吃得营养、卫生、安全,从而促使部队的整体战斗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利,王岳.部队基层饮食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0):1280

[2]林贻隆.部队饮食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武警医学,2007,18(5):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