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8:23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1

董小麟(1951-),浙江嘉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广州分会特邀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与国际贸易。

摘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还存在某些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中服务贸易相对滞后阻碍了货物贸易升级,以及货物贸易仍主要依赖于粗放型增长方式是最主要的两大局限,反映了我国还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获得的贸易利益不符合我国贸易大国的地位。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要改善我国在贸易格局中的不利地位,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外贸技术含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才能形成推动外贸转型的可持续竞争力。

关键词:对外贸易;转型;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1-0004-05 收稿日期:2007-11-29

一、现实判断:我国对外贸易在结构上存在两个重要局限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货物贸易进出口均位于世界第三位,服务贸易进出分别位。货物贸易是庞大贸易顺差的直接来源,如表1所示,服务贸易虽然发展迅速,但绝对额和增长率都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并且多年来持续维持逆差。周燕、郑甘澍通过对主要国家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数据分析指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呈现出总量上互补和差额上替代的关系;由于比较优势的缘故,拥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货物贸易顺差和服务贸易逆差。由于在贸易方式上我国仍以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研发、设计以及售后服务都在国外进行,这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的落后使货物贸易转型和升级受阻。23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中运输、保险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项的贸易逆差就达到280.67亿美元。所以,我国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高,企业更多地依赖国外服务机构或在国内的外资服务机构来提供国际运输、金融保险以及专利特许等,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局限之一。

另一方面,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有限。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指数越大,表明该类商品国际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如表2所示,我国货物贸易从整体上来说具有微弱的竞争力,并且近年来竞争力呈现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我国出口企业也在不断改善产品质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我国服务贸易tC指数虽然在逐渐增大,但是一直小于零,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竞争力低下。服务贸易中稍微具有竞争优势的是旅游、建筑等传统的服务贸易方式,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保险、金融行业竞争力最弱;运输的tC指数则一直小于零,说明我国货物出口迅速扩张并未有效带动运输业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竞争力在不断增加,但是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指数几乎接近-1,表明我国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层次较低,企业在关键产品、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这个情况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领域是同时存在的,它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二个重要局限。

依赖劳动密集与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贸易条件逐步恶化。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2005年贸易与发展报告》,2000-2004年间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了6%左右,近两年随着铁矿石、铜以及石油等战略性产品的价格持续上升,我国贸易条件仍在不断恶化。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技术含量低并且缺乏自主品牌,需求价格弹性低。张根能、徐丽秋、徐瑞平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结合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的变化,分析指出以低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结构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这种贸易方式对我国参与贸易利益的分配是极为不利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加剧了我国经济效益下降和利润流失,从而抵消了经济增长的部门利益。如图1所示,假设出口x,在贸易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以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使社会福利水平达到u,而x的贸易条件恶化,世界市场上X产品的相对价格从pw下降到pw*,社会福利水平就只能达到u*的水平。

二、理论分析:相对优势必须不断再造

国际贸易以国际分工为基础,通过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实现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比较优势理沦是指导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传统理论,最初是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从各国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赫克歇尔和俄林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影响不同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价格差,并成为各国进行贸易的动机。比较优势理论倡导各国专业化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获得贸易利益。发达国家资本丰富,技术先进,发展中国家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从而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格局。

然而在现实的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制造品收益不断递增,发展中国家则技术进步缓慢,其出口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价格低、收入弹性小,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另外,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限制日益减少,资本、技术、人才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倒流,要素禀赋差异被弱化,技术的决定作用愈加明显,这更加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形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技术的差距在对外贸易中起了关键作用,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快,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上的依赖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的“中心一”学说指出,技术进步的差异决定了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置,中心是技术创新者,经济利益获得者和发展的动力,则是中心的附庸、原料提供者和技术模仿者。发展中国家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虽然能获得贸易利益,但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按照比较优势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使我国跃升为世界贸易大国,但是要成为贸易强国就必须要改变现有的低效率贸易模式,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因此,相对优势必须不断再造,如果停留在原有的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那种优势迟早会转变成为劣势。我们要跳出传统比较优势的“陷阱”,政府应该加强对未来主导产品的可预见

性,通过要素结构的改善,强化技术与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并扶持那些现在不具有但将来会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上述两大局限,把外贸水平提高到更有竞争力的层次上,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模型分析:以服务贸易为例观察竞争力的要素

考虑到服务业是我国外贸产业结构中的弱项,且服务业人力资本比较密集,这里以服务贸易为例观察目前我国服务出口与直接利用外资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关系。目的是说明应更多立足于通过技术变迁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从而创造我国外贸的长期竞争优势。

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有效利用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二是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技术模仿和创新来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由此建立相关计量模型来分析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模型选取的是时间区间为1985-2005年问的21个样本,所用数据指标有:服务贸易出口额Se;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力资本存量HC。由于人力资本的难以度量性,本文采取受教育年限法,将劳动力按照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分类:文盲或半文盲、初等教育水平(小学)、中等教育水平(初中、高中、职业技校和中专)、高等教育水平(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及博士),其教育年限分别设为1年、6年、6年和4年,对不同的受教育水平赋予相应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求出平均受教育年限,再乘以从业人员数,用公式表示为HCt=yt×Lt。(数据样本如表3)

为消除异方差性,对变量取对数,通过eviews3.1软件对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inSe=-29.04+0.27lnFDi+2.71lnHC

(1)

(-4.39)(3.81)(5.00)

R2=0.97Dw=0.74F=259.86

虽然方程(1)拟合程度高,也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但是Dw值仅为0.74,说明变量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通过观察变量的相关图,可以发现变量存在一阶自相关,对模型加入变量aR(1),重新回归得:

inSe=-38.94+0.23lnFDi+3.471lnHC+0.63aR(2)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研究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现状分析

(一)湖南贸易融资基本情况分析

1.从总量看,湖南贸易融资发生萎缩

从湖南省人民银行长沙支行贸易融资额的变化来看,贸易融资额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持续下降,到2009年4月降到最低点,贸易融资余额为40多个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进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和客户贸易结算量减少是造成贸易融资规模萎缩的主要原因。4月之后随着国家及湖南扶持外贸,稳定外需政策发挥效用,以及商业银行等各方面的重视,贸易融资额缓慢上升,至2009年底贸易融资余额为60多个亿,仍低于2008年底的80多个亿。

2.从结构看,信用证项下的贸易融资和长期贸易融资方式增加

以中国银行湖南分行为例,国际金融危机前采用出口tt汇款融资和出口托收融资的比较多,而国际金融危机后采用信用证方式的比较多。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加大,促使企业加强风险管理,重新审视收汇风险,将信用证作为降低交易风险的首选。另外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企业的支付能力下降,资金比较紧张,长期贸易融资方式如福费廷、出口信贷增多了。

3.从投向看,贸易融资更加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占比很小

目前,大部分进出口商尤其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出口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往往因为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等条件限制而与银行贷款无缘。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高,是银行的重点客户,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的贸易融资资源更加向大企业集中。

(二)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湖南外经贸企业及中国银行或工商银行贸易融资情况的调查来看,有80%的中小外经贸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评级不高等原因,贸易融资受到很大的影响,普遍希望获得担保及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降低融资成本,得到快捷方便的贸易融资。目前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贸易融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需求大却难以得到满足

中小外经贸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较弱,信用评级较低,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或担保,加之银行在经营业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在授信审批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审查企业资产情况、经营情况、盈利能力和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情况以及业务真实贸易背景外,往往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因此中小外经贸企业要想从银行获得贸易融资相当困难,就算是能够获得一点微薄的融资,也都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查,往往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

2.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产品较少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长期“抓大放小”指导思想下,都把大型外经贸企业作为其核心客户,认为大型外经贸企业经营稳定,贡献度高,其贸易融资产品主要是为大型外经贸企业设计和服务,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产品很少。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小外经贸企业收汇风险普遍提高,收汇逾期和信用证被外国银行无理拒付的现象明显增多,各银行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更是严格,使得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更加困难重重。

(三)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湖南近30多家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调查,我们选定其中有代表性17家企业对其贸易融资需求分析如下:

1.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额度分析

从所调查企业贸易融资年需求额度来看,最低为50万元,最高为4000万元,17家企业所需贸易融资额具体区间分布如下表:

从企业贸易融资额区间分布表可知,30%左右的企业所需融资额在100万元以下(包括100万元),77%左右的企业贸易融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包括1000万元)。需求额达2000万元以上(不包括2000万元)的企业仅1家,占企业总数的6%左右。由此可见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所需额度并不算高,主要集中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但却很难满足。

2.中小外经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主要建议意见分析

从所调查的17家中小外经贸企业对贸易融资的主要建议意见来看,都提出希望获得贸易融资,而且融资的需求相当迫切。这些建议意见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能获得贸易融资担保,二是能享受到贸易融资担保费率补贴及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三是简化贸易融资手续,四是降低贸易融资门槛,五是减少贸易融资费用。

17多家企业对这5方面建议意见提出的频次如下:绝大部分企业都期望获得贸易融资担保资金,提出的频次最高,有12家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外经企业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有限,很难获得银行的授信,迫切需要得到第三者的担保获得融资。其次是简化贸易融资手续,提出的频次有8家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交易机会不等人,融资速度太慢将失去交易机会。然后是要求享受贸易融资担保费率补贴及贴息方面的优惠政策,提出的频次有7家企业;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式,上至国家,下至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扶持外贸企业的临时性政策,如提供出口信保保费补贴,对保单融资进行贴息等,这些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优惠政策,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困局。最后是减少贸易融资费用和降低贸易融资门槛,提出的频次有6家企业;因为中小外经贸企业每笔业务的利润是有限的,如贸易融资费用太高,则外经贸企业难以承受。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湖南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新举措

针对当前湖南贸易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对稳定湖南外经贸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推动银企合作,改善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湖南制定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湘政发[2009]10号),提出加快调整中小企业结汇管理标准。要求省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在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湖南中小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从2009年开始,一般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由10%提高到25%,对单笔金额较小的出口预收货款,不纳入结汇额度管理范围。调整企业延期付款年度发生额规模,将原来不得超过企业上年度进口付汇额的10%提高到25%,船舶、大型成套设备等企业货款预收汇比例和延期付汇比例可在此基础上按现行规定调整;来料加工收汇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为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安排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缓解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问题

2009年,根据国家财政部、商务部出台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湖南商务部门和财政部门积极为中小外贸企业争取并安排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一是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担保额的2%给予资助;二是在不提高其他费用标准的前提下,对担保费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的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给予奖励,奖励比例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与实际担保费率之差;三是支持信用担保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地方政府出资额的30%给予资助,对用于注资支持设立担保机构的资助额按最高不超过中央下达当地专项资金的30%。这些融资担保专项资金,使一些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资金周转最困难的时刻获得了融资,为稳定湖南外经贸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信贸协作”,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力度

配合国家“抓紧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的措施,省商务厅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长沙营业管理部签署了“协作备忘录”,建立了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外贸企业、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三者之间的合作,帮助外贸办理了出口信用保险,规避外贸风险,较容易地获得银行的贸易融资支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市场,保份额,稳定外需,解决企业风险大,不敢接单;成本高,不愿接单;融资难,无力接单的问题,在国家要求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保费率的前提下,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大对出口信贷扶持力度》的通知,制定了具体措施:一是提高出口信保保费补贴,一般产品的保费补贴由25%提高到50%,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保费补贴由50%提高到75%,新兴国际市场的保费补贴为75%,全年单个企业的保费补贴不超过100万元。二是保单融资贴息,2008年出口额在1500万美元以下有出口业绩的中小企业,对其出口信保项下的融资,按国家一年期贷款利率贴息50%,2009年按贴息2.8%执行,全年单个企业的贴息补贴不超过50万元。三是加快资金拨付速度,项目资金申报拨付由一年两次改为分季度申报拨付。目前,这三项措施刚刚实施,已经对推动企业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举办“湖南省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对接会”

2010年3月,湖南省商务厅、财政厅联合成功举办了“湖南省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银行三方对接会”。接待会包括融资担保政策解读,网上融资对接平台介绍,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和中小外经贸企业三方对接洽谈等内容。

通过以上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湖南部分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目前,湖南外贸额已基本恢复至2008年同期水平,出口额缺口逐渐回补,进口延续了去年下半年来的强劲增长势头。加工贸易表现抢眼,发展持续好于一般贸易。2010年1至2月,湖南省加工贸易进出口2.2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贸易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2.7%。机电产品出口继续强劲回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加速。1~2月,湖南机电产品出口3.1亿美元,增长3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572万美元,增长65%。据长沙海关专家分析,湖南外贸已开始走出低迷。

三、后危机时代促进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对策

(一)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的资金投向

湖南省政府、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贸易融资优惠待遇的供给,来引导贸易融资的资金投向有利于湖南经济发展的方向,加强湖南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化合作方式,重点对出口高新技术商品、具有加工贸易优势、服务外包业务拓展能力较强的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融资或担保,力争用60~80亿元贷款融资数额,全面缓解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难的状况。

1.在贸易融资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倾斜性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优先解决这些产业的融资困难,如采取优先为中小外经贸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贸易贷款和担保等措施,以全面促进外经贸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湖南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湖南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2.适度向中小外经贸企业倾斜。金融危机下湖南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外经贸企业,其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且融资难,企业迫切希望得到政策性的融资支持,因此政府应在贸易融资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融通困难。

(二)湖南贸易融资方式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湖南对外贸易的发展,满足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需求,贸易融资方式应在有效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尽快同国际接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湖南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由于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其信用保险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湖南的外贸发展。因此,政府应大力宣传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利处,进一步加大承保力度,并且尽量降低中小外经贸企业的投保费用,简化投保手续,提高效率,以提高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外经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2.大力推广国际保理。国际保理是一种集融资、结算、账务管理和风险担保于一体的综合,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结算方式,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顺应了当今贸易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在湖南的保理业务发展得不是很顺利,银行的保理业务规模很小。随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要大力推广国际保理业务,使其成为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在贸易融资中优先考虑的方式。

3.积极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各种融资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融资方式仅仅能满足外贸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资金不足而产生的融资需求,它无法解决中小外经贸企业整体资金缺口问题。结构性贸易融资能够根据中小外经贸企业具体情况,安排最佳融资方式,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单笔出口金额偏小、且企业结算很大比例为汇付的情况,银行可以着重开发t/t项下的贸易融资方式组合,如: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业务;或出口信用保险、担保与其他信贷方式相结合,通过保险手段解除出口企业的后顾之忧,这种做法越来越为国际上所接受和广泛采用,也是今后贸易融资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政府层面的对策

1.加大对中小外经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扶持力度

为满足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需要,建议政府(1)要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保险费率,简化投保手续,以帮助更多中小外经贸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获得担保和贸易融资。(2)要加强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保单融资规模。(3)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融资担保经营,主导或推动建设一批为中小外经贸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中介机构,以解决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之忧。

2.加强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政府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其纽带、桥梁作用,进一步完善由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和银行三方参加的对接会,加强三方的沟通,以畅通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渠道,同时在现有的政策融资支持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政府促进中小外经贸企业贸易融资的多样化手段,并进一步细化支持目标和支持领域,鼓励银行专门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设计贸易融资产品,再由政府制定配套的政策进行财政补贴,以方便中小外经贸企业进行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

(四)后危机时代湖南贸易融资商业银行层面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信用等级制度,确保融资产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国际金融危机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贸易融资产品尤其是组合类融资产品蕴含的风险不可避免,银行应加强对产品风险的评价与估测,做好业务转型和客户结构优化,并建立适应中小外经贸企业经营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外经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创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授信管理新模式,重点对中小外经贸企业的外销渠道、经营者素质、结算方式、产品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级定等,及时解决那些有订单、有市场但财务暂时有困难的外经贸企业的融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提高重点区域、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贡献度,同时审慎稳步退出淘汰类客户,提升信贷资金的安全水平。

2.顺应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着力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

抵押物缺失或不足一直是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的“软肋”,许多中小外经贸企业因为缺少抵押物、贷款风险较大被商业银行拒之门外,银行要创新融资模式、着力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中小外经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目前一些融资产品值得各银行借鉴,如交通银行对连续3年按时、足额纳税,信用优良但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推出了“税融通”业务,最高贷款额度达500万元。贷款金额方面,如果申请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可获得年纳税金额3倍的贷款,如果采取第三方担保形式,则可获得年纳税金额5倍贷款。总之,银行应配合国家的货币政策,把握好规避风险和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关系,更新观念,调整方向,通过整体营销策略、优势产品和资源倾斜,适时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市场,多开发适合中小外经贸企业融资产品,通过理顺产品体系、业务创新,为中小外经贸企业的贸易融资提供便利。

3.商业银行要介入商品交易的全部环节,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

现在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比过去愈发关注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服务是否便利。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因此在国际贸易中,银行要从仅仅提供商品交易中传统的交易服务,发展到介入交易的全部环节、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将供应环节中商品、信息、资金三方面的循环进行一体整合管理,将国际贸易周期各个环节上的所有服务综合为一个产品包。

(五)后危机时代湖南中小外经贸企业层面贸易融资对策

1.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来融资和规避风险

中小外经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化解风险,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国家出口信贷政策及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通过改变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融资和化解风险。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企业可以在成本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一方面可获得类似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另一方面还能简化手续、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2.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强化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由于国内目前社会信用机制还不完善,很多银行只愿意向大型优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其实这也是银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中小外经贸企业必须努力增强信用意识,要以实际行动取信于银行,同时规范自身的开户行为,使存款、贷款、结算以及经营活动都置于银行的监督、了解之下,以获得银行的信任,从而获得贸易融资服务。

3.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与资金供给方尤其是银行之间的沟通

中小外经贸企业应密切关注银行依据新形势推出的贸易融资产品,了解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审批条件、过程和重点。积极主动配合银行了解自己经营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并按时付息还款,有效利用银行贸易融资,缓解企业营运资金。

4.中小外经贸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素质

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小外经贸企业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抓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企业贸易融资业务人员要全面掌握国家出口信贷、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熟悉各种贸易融资产品,了解各种业务操作程序和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途径规避风险,为企业及时争取贸易融资。

主要参考文献:

[1]关溪溪.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浅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

[2]湖南对外贸易形势统计分析报告.湖南省商务厅网站,2009.

[3]阎煌.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湖南社会科学,2008(4).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3

一、金融危机贸易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机制是指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以国际贸易为传导渠道,直接或间接对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一方面,危机国通过直接影响另一国的进出口,最终对该国国内经济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与其贸易关系密切国家的贸易条件来改变这些国家的贸易竞争力,从而间接地影响该国的进出口。

(一)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影响因素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必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才可能使金融危机从一国传递到另一国:传染源、传染渠道和易感市场。危机的传染力度主要取决于传染源的危机程度、传导渠道的通畅程度和本国市场的易感程度。其中贸易传导渠道的通畅程度与一国的外贸开放度、两国贸易联系程度、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变动以及贸易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1.外贸开放度

在国际贸易的传导中,一国贸易开放度越高,其与外部经济的联系越紧密,金融危机所引发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就更容易传导和放大,从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更为显著。因此,具有高外贸依存度的国家,由于较高的对外开放度以及对外贸易对其GDp的较高贡献率,其国内经济发展更易受到对外贸易的较大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两国贸易联系

贸易联系愈紧密的国家之间,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的传递作用也越大,它既可以通过经济体之间的双边贸易直接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贸易竞争间接地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如果一国是危机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危机国货币的大幅贬值、国内需求的急剧下降等等,都可能导致与之有直接贸易联系的国家出口下降,国际收支恶化,成为危机传染的牺牲品。如果一国与危机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共同的出口市场,两国通过竞争同一市场而建立贸易联系,危机国货币的贬值常常会降低与其竞争同一国际市场的该国的竞争力,诱发投机者对该国的货币冲击。

3.汇率制度安排和汇率变动

汇率制度规定着一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因而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对于贸易溢出效应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名义汇率通过自身调整可以有效地避免外部冲击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是危机国货币贬值,贸易联系国货币相对升值,会导致贸易伙伴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或降低贸易竞争国的竞争力。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名义汇率稳定有助于国际贸易稳定,但另一方面,贸易联系国政府为了维系固定汇率,就需要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必然会对国内经济稳定造成冲击。

4.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对收入和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而且通过控制商品需求与供给的数量、调节关税等政策实施可以改变两国贸易条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贸易条件的恶化或改善本身是一种有意行为,则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贸易溢出效应的大小。

(二)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方式

金融危机的贸易传导方式主要分为贸易伙伴国家间的直接双边传导和贸易竞争国家间的间接多边传导两种。直接双边传导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国首先爆发以货币大幅度贬值为表面现象的金融危机,往往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成为投机者货币冲击的对象,在投机者的货币冲击下,贸易伙伴国成为金融危机的被传染者。二是一国的金融危机往往导致本国货币贬值,从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价格水平下降,减少对本币的需求量,增加对外币的需求量,进而使贸易伙伴国央行的外汇储备减少,诱发本国货币危机,从而沦为金融危机的感染者。

间接多边传导方式主要发生在贸易竞争型国家之间,当金融危机在一国爆发后,与其在同一市场竞争的另外几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这几个国家的货币易遭致投机性货币冲击压力。例如a国和B国的出口产品竞争于同一个市场,a国所遭受的货币危机使a国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降低了B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并导致其宏观基本面恶化;由于B国可能加入竞争性贬值的行列,从而诱发投机者对B国货币发起攻击。

本币的竞争性贬值是直接双边传导方式和间接多边传导方式都具备的一个本质特征,竞争性贬值的目的并不局限于降低他国金融危机贸易溢出对本国的损害,也不局限于消除相关贸易国家货币贬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事实上,贸易伙伴国和贸易竞争国由于彼此之间的持续性贬值预期,往往会将整个区域拖入竞争性贬值的死循环。

(三)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溢出效应

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溢出主要分为四大效应: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政策性效应和物价因素效应。其中,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是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直接溢出效应,政策性效应和物价因素效应是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间接溢出效应。

价格效应就是金融危机源发国由于本币贬值提升了该国商品和劳务出口的价格优势,进而导致金融危机源发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出现贸易失衡,造成该国国际收支逐步恶化,进而导致该国宏观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潜伏了遭受货币投机性冲击的压力。

收入效应是指金融危机源发国本币贬值,意味着该国经济增长放缓,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整个国家整体消费能力开始降低,对外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开始萎缩,进而导致其贸易伙伴国出口降低,为了刺激本国出口,贸易伙伴国往往会采取竞争性贬值的策略,因此,总需求因素的危机传染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价格效应与收入效应都是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在两国间传导的直接产物。马歇尔—勒纳条件表明只有当dx+dm>1(dx、dm分别代表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时,一国的贸易条件才可能得到改善。反之,则会造成该国贸易的持续恶化。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一国货币的贬值,必然会改变该国贸易进出口状况。而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本身反映的是危机通过贸易传导过程中,危机国对贸易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其进口的增加与出口下降两方面的影响,会造成贸易国贸易收支失衡,外汇储备下降,进而对该国宏观经济造成冲击。

政策性效应主要是指金融危机源发国在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协同作用下,导致其贸易伙伴国的商品和劳务出口减少,国内失业率不断攀升,进而迫使该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国内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又是国际游资投机性冲击的沃土,在这种条件下,政策目标矛盾是政策效应产生的真正原因。物价因素效应主要是指金融危机源发国本币贬值,降低了其贸易伙伴国进口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促使该国进口需求上升,国内物价水平逐步走低,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水平传导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美国金融危机基于贸易渠道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一)中美贸易传导渠道的通畅程度分析

1.我国的外贸开放度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经济在这段时期保持高速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经济带有较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特点。从近十年的外贸数据来看,2003年以后,我国仅出口贸易就占有GDp的三分之一,出口贸易优势明显。而整个进出口贸易比重超过我国GDp总值的一半,2005年以后更是超过GDp的六成,进而造成我国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近十年的外贸数据来看,2000年以后,较外贸进口依存度来说,我国外贸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两指标之间差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对外出口依赖程度的相对增加。在此期间,我国外贸依存度整体呈现的相同趋势,也印证了我国整体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图2中,2007年拐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遭受巨大冲击,造成了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明显下滑。究其原因在于,美、日、欧盟作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其贸易额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成以上,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影响巨大。由于危机传导时滞的存在,随着2008年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向全球的进一步扩散,我国对外贸易减少量则更为明显。由于我国对外出口的较高依赖性,较之于进口,我国出口贸易的降幅更为明显。所以,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使我国国内经济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2.中美两国贸易联系

中国与美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和第一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双边贸易合作关系紧密。中国每年出口超过20%都集中在美国市场,对美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4%左右,如图3所示。从美国方面来看,2008—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一直作为美国的第一大出口国与第三大进口国,在其经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经济的稳定对中国的出口及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美国金融危机通过直接贸易渠道对中国的传递和影响也越大。

3.汇率变动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是1994年以来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2007年夏季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美国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遭受了巨大冲击,整体恶化的国内经济致使美元也随之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贬值,其直接结果是造成我国人民币对于美元的大幅升值,出口贸易压力增大。

从图4可以看出,进入2007年第三季度,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指数有着十分明显的上扬。2008年以后美元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之间距离加快扩大。其中,以均值来看,美元由2007年的94.6下降为2008年的90.5,至2010年5月小幅增至92.9,而我国人民币则一路上扬,由105.2到114,直至2010年5月增至119.9,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后,美元的持续贬值促进了人民币的加快升值。然而,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为实现刺激本国经济复苏的目标,对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依然很大。

4.贸易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oeCD成员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刺激方案及其措施,希望凭借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扭转国内经济的颓势。其中,出于保障国内经济的目的,各国也相继出台多项贸易保护与限制措施来抑制外部环境所可能带来的冲击。

wto2009年4月到8月的数据显示,仅G20成员国就出台了91项贸易保护措施。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成员国共推出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抬头。此外,imF2009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2009年世界经济与世界贸易会进一步恶化,较2008年均为3%的水平,2009年会进一步下降至-1.1%和-11.9%。其中,对于未来两年,不论从宏观经济还是对外贸易上来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要早于经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的复苏,未来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将越加激烈。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打击的目标。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未实现的承诺:关于G20峰会的报告》中指出,G20国政府普遍未能遵守于2008年11月峰会上关于不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报告还显示,56个国家和地区的多项贸易保护措施中已有99项涉及损害我国商业利益,并且在已实施的保护政策及措施所针对对象名单中,我国位列榜首。而在尚未实施的134项措施中也有77项影响我国利益。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最多的国家分别为俄罗斯(13项)、印尼(9项)、德国(8项)、西班牙(7项),美国和法国则均为6项。需要注意的是,欧盟已有6个成员国对我国贸易保护措施不少于5项。纷繁多样的贸易保护措施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强化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贸易溢出效应。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贸易传导效应及影响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发达经济体开始,无一例外,世界多国逐一陷入到此次危机的冲击当中。进入2008年以后,伴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传导的进一步深化,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需求大幅缩减,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我国宏观经济遭受了巨大影响。

1.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窄,价格与收入效应作用凸显

从中美两国间直接贸易来看,2002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近30%的高速增长。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存在时滞影响,2007年全年我国进口与出口总额仍然分别达到9558.2亿美元和12180.1亿美元,其增长率分别为20.7%和25.7%,贸易差额持续增加。进入2008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贸易传导影响进一步加大,我国进口贸易增速大幅下滑至3.2%,出口则开始呈现负增长,下降比率为-1.3%。2009年我国进口与出口贸易更加恶化,整体贸易顺差明显收窄。

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美元大幅走弱,美国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降低直接导致对华进口需求的大幅下降,其对于我国贸易溢出的收入效应十分显著。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的贸易逆差开始下降。从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贸易逆差额自2008年10月同比下降0.3%开始,下降幅度迅速上升,而在2008年11月到2009年6月的八个月间,其下降比率更是超过了40%,并且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元贬值后对于其进口与出口贸易之间影响程度的差异,尽管对外贸易总量整体缩减,然而,进口需求的下降幅度较其出口而言,平均要低8%左右。中国作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一直以来都是其贸易逆差的首要来源国,因而,我国对美贸易受损严重。在这段时期内,美国对华进口需求由2008年同比5.1%的历史较低水平增长,迅速下降为2009年上半年的-13.5%,对华通过直接贸易溢出的收入效应作用明显。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而导致我国出口商品与劳务相对价格优势的丧失,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困难的加剧,危机贸易溢出下的价格效应逐渐凸显。如图6所示,从整体变动趋势来看,自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在我国出口总额大幅降低的拉动下,我国贸易顺差额也开始大量缩减。2008年以前,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较为稳健,进口贸易月度增长基本保持在24%左右,而出口贸易月度增长则约为27%。进入2008年,由于出口贸易较大的下降压力,前九个月我国贸易差额月度累计量同比均呈现小幅负增长。而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从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贸易全面下滑,其总额缩水达20.9%。其中,相对于进口贸易,我国出口贸易压力要稍大。从与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情况来看,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对华出口贸易下降幅度高达16.9%,而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平均下降幅度更是达到23.2%。由此可见,我国出口总额的大幅下降确实反映出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经贸的负面影响的加大,贸易溢出下的价格效应作用增强。

2.内外需求的相对不足导致

国内物价水平的持续走低2009年1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反危机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周年高峰论坛”上指出,危机以来,我国物价水平走低主要是受需求下降和企业“去库存”的双重影响。自2007年以来,由于以美国为代表发达经济体国内经济的持续萎缩,我国进出口需求大幅减少。除了由于我国民间需求尚未激活,出口企业为减少大量库存将商品在国内市场低价销售,国内需求水平的相对不足导致了物价下滑。另一方面,由于美元贬值下我国进口商品相对价格降低也进一步压低了我国整体的物价水平。从这两个层面上看,外部需求的变动也是造成我国物价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总体趋势上看,受危机传导时滞的影响,2008年以后美国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对于我国国内经济的冲击也越加明显。进入2009年,尤其是2月以来,由于人民币升值所造成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我国进口需求增长率在大幅下降之后呈现出了小幅上扬。在该段时期,我国物价却出现了明显下滑。2008年,我国Cpi指数为5.9%,到2009年前三季度更是急剧下降为-1.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双负”与“双降”,不仅反映出以上两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出危机贸易溢出下的物价因素传导对我国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

3.危机的贸易传导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市场结构的变动

从对外贸易区域来看,我国对外开展贸易的伙伴主要是以美、日、欧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此次金融危机对于发达国家经济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冲击,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本国经济受影响的程度要小一些。进而,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对我国造成的影响除了贸易总量上,还表现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市场结构的变动,美国等发达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相对上升。

根据2002—2009年的数据(见表1),日、欧、韩、美、澳、东盟以及我国台湾省一直是我国比较固定的贸易进口伙伴。香港地区、俄罗斯以及加拿大虽然也是我国十大进口贸易伙伴,然而,在此期间,进口波动较为频繁。2007年以后,我国转而加大了对于巴西、沙特以及印度的进口量,其中,对于巴西、沙特的进口比重保持着上升势头。2007年,对巴西、沙特的进口量分别为183.3亿美元、175.6亿美元,同比增长为42%和16.4%,而2008年仅前十个月,其进口量分别是259.1亿美元、273.1亿美元,同比增长更是高达77.5%和95.9%。

相比较而言,对我国经济更为重要的出口贸易(见表2),趋势则更加明显。日、美、欧、韩等发达国家进入2007年以后,不论是总量上,还是占我国出口贸易比重上,都出现了大幅下降,我国出口需求缩水严重。与此相反,我国对于印度、巴西以及东盟的出口增长则较为明显。2007年对印度出口量为240.2亿美元,2008年仅前十个月就增至269.3亿美元,两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4.7%和39.2%。而2007年和2008年前十个月,我国对东盟出口总额分别为941.8亿美元和964亿美元,同比增长为32.1%和27.7%。尽管2009年我国对于印度、东盟出口分别下降13.6%和16.1%,相比较我国整体出口贸易缩水21.3%以及对发达国家出口近20%的减幅来说,其比重的上升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对该区域出口力度的增加。

三、结论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4

关键词: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万亿美元,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三,这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然而,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严重,外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和这种需求相关甚远。外贸人才短板正阻碍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

一、经济全球化对外贸人才的需求

(一)数量需求

据《中国人才蓝皮本2010》预计,2010年外贸人才需求达79万多人,而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在在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元人全部从事外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专家表示,未来三年,我国的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左右;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欠缺七成到八成;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

(二)质量需求

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达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高峰。当时由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势头迅猛,进出口贸易以年初15.6倍的速度增长,使得数量有限的外贸人才格外紧缺,外贸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时至今日,我国的外贸行业又遇到一个发展良机,但是,和20世纪80-90年代不同的是,今天对外贸人才的渴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多的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上。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复是改革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限于外语好、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踏实肯干、立足于企业、与企业共进退是任何一名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贸行业的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上述品质更为企业所看重。外贸流通领域的竞争性强,所具有的核心资产如人才、客户资源都不容易控制。现在的外贸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些外国客户信任业务员本人胜过信任企业。如果一名业务员离职,会带走大批客户资源,甚至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很多的高校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较高,企业提供的报酬和工作环境远低于毕业生的期望,巨大的落差使得毕业生不安心于本职工作,员工频繁跳槽已成为不少外贸企业头疼之事。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就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首要位置。

2、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动手能力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外贸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想方设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的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因此,外贸企业在招聘时希望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流程、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员。一方面能更快地适应强度的工作,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降低企业自的培训成本。

3、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交流能力包括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006年美国国际进出口协会副总裁盖格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中美两国贸易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相互间的理解和交流。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各个方面,英语是主要的工作语言,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外贸才最基本的能力,在技术引进、对外劳务承包、对外贸易、海外投资、跨国经营、国际旅游等方面,没有出色的英语能力是无法胜任工作的。同时,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不断增加,精通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有更强的竞争力。此外,国际贸易人才还必须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熟悉外国的相关法律,尊重外国的,具有跨国文化沟通的能力,做到在任何文化环境中都能够游刃有余。

4、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外贸从业人员站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前列,他们面对的竞争者是世界级的,从观念到行为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新事物、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寻找新方法、创建新理论,以独创的思维谋略和经营理念取得先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5、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扎实全面的外贸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主要方面。它是外贸人才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展现其发展潜力和后劲。外贸专业知识可分为外贸理论、政策和实务三部分。外贸人才首先应掌握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其次应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一定的认识,对当前国际贸易的态势和规则有个大概了解,能帮助企业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规并能应对处理买卖双方间的简单的贸易纠纷;再次应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如运输与保险、商检、索赔、仲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具体操作流程,具有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知识经济把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科技信息化时代,从国际贸易的构成到国际贸易的手段和方式都有了巨大的变革。根据我国入世的承诺,目前已经实现了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直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这一切均使得作为新型贸易手段的电子商务成为了一种现实的要求。同时也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计算机能力及敏锐的信息发现利用能力。外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创建一条畅通的信息流,链接顾客、销售商和供应商,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回应市场,善于利用网络上的有用信息,及时抓住商机,不断增强竞争力。

7、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

随着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与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磨擦加剧,国内许多外贸企业和产品屡遭反倾销而征税、对国外客户资信调查不够造成损失、合同条款有纰漏而出现争议等问题越来越多,企业的进出口权、进出口配额等贸易问题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贸易法规和惯例来解决。这就要求外贸专业人才熟悉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了解国际条约、精通wto规则。缺乏这些知识,就无法在国际贸易中争取自己的权利,捍卫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问题分析

虽然社会对外贸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以培养外贸人才为主的国际贸易专业却面临着求职困难的问题。就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需求旺和就业率低,入学的热门和就业的冷门这一对鲜明的矛盾。对于外贸企业来讲,他们更多期望的是来了就能发挥作用的、具有较强实践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应用能力差、业务拓展能力低、对单位的贡献不明显,难以满足外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的外贸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主要在于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一)忽视对实践及对手能力的培养

国际贸易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认为强调理论教学是本科生和专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区别,因此,在国际贸易的本科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没有专门的实训工具和场地,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对外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方法,在审核信用证、填制相关单据、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各高校虽然都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但由于没有稳定的对外贸单位作为实习基地,缺少严格规范的毕业实习考核办法,从而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过于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和实践环节缺失,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就业的机会。

(二)缺乏对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是外贸人才的必备素质。在经济日趋一体化的条件下,沿海地区加大同中东和非洲等地贸易往来,对小语种外贸人才需求逐渐升温。但多数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过多的强调外语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训练,更缺乏对小语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尤其是专业基础和外语能力“双优”的教师短缺,配套措施不够健全,很难营造讲外语和用外语的氛围。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外语水平仍停留在阅读阶段,听、说、写的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在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中与外国客户进行畅通地交流。

(三)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角,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高低。但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来看,讲授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不熟悉本行业的实践操作。不少外贸公司出于种种考虑,即便形式上接受教师到公司挂职,也拒绝让教师一起处理实际公司业务。这样的师资队伍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意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在讲授实务实践课程时只是纸上谈兵,致使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不够突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很差,远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仓库理论”依然盛行。该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育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把记忆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中采取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分析问题的引导和训练。这种非启发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播的知识,缺乏思考,所以谈不上吸收,更谈不上创新。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制约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货物贸易发展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跨国经济合作等多种形式。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电子商务、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学科。但是,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没有能够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缺少高质量的国际贸易类的专业教材,对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缺乏足够的敏感性,缺乏针对主流用人单位和针对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致使国贸专业的本科生在就业时面临两难困境: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如研究生,在操作技能方面不如高职生和专科生,从而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高校外贸人才的培养,要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培养高质量的外贸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伟.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n].中国青年报,2010(7).

2、全锐.浅议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

3、林峰.当代外贸人才现状、特征和培养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7).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5

本文通过对32家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较为详细地了解了外贸企业各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反映企业用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高校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应当以外贸企业各岗位人才需求实际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真正培养出适合外贸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

关键词:

外贸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养

1.问题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成了高校炙手可热的王牌专业。然而,近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率开始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据笔者对本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初次就业从事与外贸相关职业的学生占比仅为30%左右。另据有关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成了“十大就业困难”专业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往往只注重参考其他高校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做法,而对于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忽视,使得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用人实际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人才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下外贸企业招工难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愈演愈烈。为此,了解外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以及各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以期达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适度匹配,是破解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调查对象的选择

为了能够得到外贸企业的配合,因此,本次调查选择的外贸企业都是曾经到笔者所在学校招聘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企业。这些企业代表性强,涵盖面广,既有大型外贸企业,如富士康集团,又有小型外贸公司,如浙江十足商贸易公司。既有自营进出口企业,如福建机电产品龙头企业“福建亚南集团”,又有专营进出口企业,如上海昌军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如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又有小型民营企业,如浙江义乌的诸多小商品外贸企业。

3.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将调查问卷发送至外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邮箱,要求相关人员填写好再发回至指定邮箱。共发送调查问卷41份,回收3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78.05%。部分企业可能是因为邮箱有误,或者管理人员调换等而未作答回复。

4.调查结果分析

(1)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情况

考虑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业情况与对外贸易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对外贸易发展形势较好时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就会比较旺盛,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外贸行业的比例就会相对较高。反之,则相对较低。从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国际贸易也迎来了寒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但从我国来看,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经济仍然处于稳定增长情形,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稳中有升。调查数据显示,在对“贵公司近3年内是否有录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计划”的回答中,有28家企业均表示有计划,占调查总数的87.5%。有2家表示要看今后业务发展的情况决定,有2家则明确表示不再增加录用计划。由此可见,市场上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

(2)外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对于外贸企业岗位的设置,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具体的岗位设置上略有差异,但其岗位的基本职能大致相同。一般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岗位设置上相对较为细化,这便于岗位的专业化、规范化。规模较小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压缩开支,往往岗位的设置不会太细,常常一个岗位要承担多个岗位的职能。通过调查,外贸企业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设置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部分大型工程类企业还设有国际采购员、国际招标员等岗位,但这些岗位不仅仅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3)各岗位对国际贸易人才能力的要求

不论是哪个岗位,都要求国际贸易人才要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各流程与环节,具备从事国际贸易基本的英语水平,这些是进入外贸企业最起码的要求。然而,由于外贸企业各岗位所从事的基本职能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受调查企业均认为,在招聘外贸业务员时,会侧重于考查应聘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交流能力,以确保能够与国外客户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还要求应聘者具备很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招聘外贸单证员时,会侧重于考查应聘者对外贸单证的阅读与缮制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电脑操作能力等,确保单证制作准确无误。而对于外贸跟单员,则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和谈判能力,并要掌握有关合同法、票据法等法律知识。对报关员、报检员岗位,则侧重考查应聘者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并要求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在招聘货代员时,主要看应聘者是否掌握基本的国际货运专业知识,是否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整合资源和渠道的能力等。而对于国际商务秘书岗位,则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强的学习应变能力、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协作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

(4)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您认为外贸业务员是否应该选修第二外语”的回答中,84.38%的企业给予了肯定回答。并且在后续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希望学校要求该专业学生要选修第二外语,并可以此作为毕业的一个条件。在“您认为是否有必要有该专业学生进行外贸商品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的回答中,有90.63%的企业认为“非常有必要”。这些企业建议学校应该对我国出口量较大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化工产品、电子产品等进行训练,使学生了解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产品特性、产品功能等。对“您认为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取得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作用较大”这一问题,选择“报关员、报检员、商务英语证书”的达到了93.75%;选择“国际商务单证员、跟单员、国际货代员”的有78.13%;选择“国际商务师、外销员”的有56.25%。只有个别企业认为证书作用不大。因此,这些企业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该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并为学生考证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受调查企业还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5.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外贸企业由于岗位不同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在制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非常有必要参考企业的这些具体要求,创建“课、证、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一是探索构建“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报关与报检员、商际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培养方向与目标,着力建设“厚基础、精业务、重实践、能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注重与岗位对接,在课程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具备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二是依据外贸岗位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与跟单员、报关与报检员、商际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等五大岗位能力模块,并配以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更突出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与锻炼。三是结合本科生素质拓展的要求,把学生获取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素质拓展学分结构中必须获取的学分,鼓励学生考取面向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结算师、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到毕业时能够达到人手一证。四是扎实开展岗位实践训练与实习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根据能力模块设定学生角色,让学生模拟该岗位从业人员,完成相关业务。另一方面可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该学生到有关外贸企业的相应岗位开展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职责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6

   [关键词]浙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浙江省外贸人才的总体需求论证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外贸人才需求趋旺。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据专家预测,2005年我国外贸企业将逾40万家。新老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叠加”,无疑将使国际经贸类人才缺额骤增。而作为我国传统外贸大省的浙江,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已近10万家,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贸易人才"仓储"不足,且不论原有外贸企业为扩大业务而增招人才,仅以每家新建企业需5~7名外贸专业人员计,全国就需180~25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缺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放省份较集中的地区,外贸企业密集,而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缺乏,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之一,外向型经济发达,仅宁波市的外向型企业的产值就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仍停留在靠转手订单维持生产阶段,无力自行开拓国际市场,这与以外贸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紧缺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

   二、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我们在浙江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区的数家外贸外资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选取了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3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2.5人,2007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3.5人,比2006年增加40%,到2008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4.2人,比上年增加20%。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的结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我国外贸产业一定会飞速发展,这带来了外贸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上的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年降低,趋于平稳。对传统外贸岗位从业技能的要求提升,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一至六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证上岗工作。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一共需要外贸专业的人才为7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5人,占6.6%,本科学历的人才为44人,占需求人才总数的58.6%,专科学历的人才为26人,占需求人才总量的34.8%2007年,这30家企业预计人才需求量为115人,其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9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8.8%,比上年增加80%,本科学历的人才为78人,占需求总数量的74.3%,比上年增加75%,专科学历的人才数量为18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16.9%,比上年下降30%。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普遍扩招,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地上升,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给,这使得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鉴于全球范围内外贸经营的集团化以及特许经营、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外贸人才外延迅速扩大。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营销、外语或如纺织、机电等具体产品专业,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人才今天都可以在外贸企业找到一展才华的空间。

   (二)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在对30家企业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方法进行调查时,其中选择依托社会的人才市场招聘的企业为13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86.6%;选择接受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为5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30%,通过熟人推荐的企业为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6.6%,选择自己在工作中培养的企业为8家,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53.3%。由于人才市场的充分发育,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企业更愿意在人才市场上寻找自己满意的人才,选择自己培养人才的企业为53.3%,低于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比例,这说明我省的很多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值得关注的是在这30家外贸企业中,仅有30%的企业愿意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这表明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直接满足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对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调查中,95%的企业认为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薄弱,72%的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46%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外贸业务流程不熟悉,仅有8%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薄弱。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从业经验丰富,是获得高薪的关键。

   (三)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一专多长。

   在对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注重掌握的知识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98%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强化外语,95%的企业认为应该重点掌握国际贸易实务,7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这说明当今企业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外语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贸易的能力,还应该注意的是,大多数企业认为贸易人才还应该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贸易活动日趋活跃,贸易纠纷也不断增加,这需要外贸人才要具备国际贸易相应地法律法规,要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在对“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你认为学校应该安排哪些考证培训”这个项目调查时,62%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关员证书,48%的企业认为应该具备报检员证书,32%的企业认为因该具备物流师证书,这表明当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要对贸易相关的行业充分了解,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很强的适应性,才能为企业贡献更多的利益。从表面上看,现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企业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对于相关的业务完全可以委托给他人办理,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更愿意自己的员工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加节约成本,也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四)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外贸企业对于精通英语和计算机的外贸人才更是青睐。在对3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86%的企业都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其中对于英语的需求人数最多,85%的企业都认为自己需要的外贸人才掌握的外语是英语,只有15%的企业需求其他小语种的外贸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上年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的人才需求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6.2%,今年上升到15%,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在众多的小语种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排在前三位。这是由于近年来,浙江企业加大同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更要求应聘人员能够具备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这样能促进与其贸易往来。小语种人才更受欢迎是因为外贸地区多元化的表现。

   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考虑因素中,计算机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外贸人才要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人企业在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方面更加注重应用软件的学习,而对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热心,调查的3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0%,这表明我们高校在培养外贸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实用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浙江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的现状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商务操作技术,熟悉国际经贸法律、规则与惯例,精通外贸业务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结合调查数据,我们认为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式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按教育成本收取学费,被定为国有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公共产品尽可能让私人来提供,最近一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张字燕,2000)。万里模式下的二级成本核算创新了高校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建立了自我发展机制,创新了办学模式。“以生为本”的万里教育集团创造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开创了公立大学改制的先河(邬大光,2003)。万里率先提出了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与教育产业化最大的区别是不赞同教育存在盈利或股份式分红,经营教育可以积累,但100%用于教育的再投入。

   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万里时指出:万里的办学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办学模式值得我们研究推广。陈至立部长说:万里教育集团很有名,来了以后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深深地感到要向你们学习,学习你们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学习你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学习你们全新的体制。万里模式既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同于民办学校。根据我校专业培养特点即注重应用性,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强调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后必须精通实际业务操作,这也将是我校毕业生到人才市场竞争的优势。目前我国国内各大专院校中开办国际贸易专业的很多,其中多数以培养国际贸易理论型人才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并不多,因此我校可以积极行动,利用我们在国际商务专业、英语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现有的师资队伍和办学经验开办国际贸易专业,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如校舍、设备、图书和师资,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完善我校学科群建设--国际贸易是经济学科的发展基石,还可以填补我省外向型企业的高级国际贸易人才的供求缺口。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入学分数并不高,但是浙江省悠久的经商历史和全面开放的现状,涵养了学生们较强的商业观念和经营能力。为发挥学生这个特点,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应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直接在实验室局域网上进行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和会计模拟做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我们制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将充分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引进的出口贸易模拟操作软件(teachmetrade)软件和教育部推荐会计模拟操作软件CaiaS提高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发素质拓展项目,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缩短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也缩短学生读书与就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7

【关键词】贸易影响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进入一个加速增长阶段,2010年对外贸易总额为2.9万亿美元,占GDp的50%左右,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贸易中的各个行业也一直都是吸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国内就业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从哪些方面影响就业?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一、对外贸易影响就业的途径分析

(一)提高社会需求

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因而要想扩大有效需求,就必须提升消费需求或者投资需求。社会的消费需求大小取决于经济社会中每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而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因而,在短期内扩大有效需求的唯一途径就是着手于扩大投资需求,一国的总投资需求又由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外投资需求所构成,前者主要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的投资收益预期一即取决于边际资本效率与投资成本(利率)的差额;后者主要取决于贸易顺差的大小,如果一国的贸易顺差增加,该国就会获得增加的货币收入,这一方面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利率促进了国内投资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增加的货币本身就可以变成投资,.按照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理解,贸易顺差形成的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最终使国民收入和就业得到倍增。

(二)国际分工的细化

对外贸易会促使各个国家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利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深化专业化分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扩大市场需求,增加了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最终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日益深入和活跃,这种产业内国际分工形式已不能满足大型跨国公司对最佳要素配置效率的追求,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内国际分工布局逐渐形成并已发展到一定规模,这种分工形式即是把资本、技术密集部分的生产环节留在发达国家生产,而把劳动密集部分的生产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由于这种劳动密集部门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劳动密集产业包含了更多的资本技术要素,因此,这会提升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力的就业水平。

(三)技术进步和扩散

对外贸易对于参与国来说不仅可以获得别国的产品和服务,还可以使得别国相对于本国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人力资本更为迅速地扩散和传播进来,使本国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知识存量、人力资本水平得到加速提高。科技进步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生产成本随之下降,价格下降刺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扩大带动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又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我们把它称之为“第二次就业效应”。对外贸易带来的技术传递和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了落后国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够拓展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产业领域,从而创造新的就业空间和领域,这种影响又被称之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效应"。

二、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不同的对外贸易产业对就业会产生不同的机制,本节从两大产业对外贸易(工业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角度分别分析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影响机制。

(一)工业品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的工业产品的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以发展中国家为例,社会上的剩余的劳动力开始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发展过程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工业品贸易也取代了农产品和初级产品成为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的主要途径,对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国在进行工业化改造的过程中,普遍都会首先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把大量的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转移,提升该国的劳动力效率。一般国家工业化的道路都是首先从简单的加工贸易!零部件的生产开始的,而后发展本国的中间产品生产,最后才是本国自主创新品牌的生产。因为在工业化的初期,发展中国家利用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吸收国外公司的先进的技术,逐渐转变本国劳动力的就业方向,使本国原先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工业生产。以我国为例,我国劳动人口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服装!纺织品贸易仍将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重点,也是吸收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力量。

(二)服务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目前,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新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加速自身信息化和现代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国际服务贸易的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旅游、建筑等服务贸易部门比重下降,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部门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改变全球范围内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弄湿,也不断地对于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改变国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于就业产生影响。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之后,其主要的劳动力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资本的优势明显,在世界范围内的服务贸易中占有主动的地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会多元化,需求水平也会逐步提升,对于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扩大,所以发展中国一家在服务贸易方面处于劣势,国外的服务出口对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产生冲击。但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在积累资本、技术的工业化过程中,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缩小该领域的贸易劣势,减小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对我国就业的负面影响。

(三)出口对就业贸易的影响

一般而言,出口有利于促进就业。出口促进就业的机制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一方面,通过出口,能够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将社会资源有效地集中到效率较高的出口部门生产,从而出口量增加,市场扩大,就业量增加,此为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出口的增加能带动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劳动需求增加,促进就业,即为间接影响。

(四)进口对就业贸易的影响

(1)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国内需求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进口会挤占国内与进口产品竞争的行业的一部分市场份额,造成这些部门产出下降,挤出了本国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第二,进口的资本技术产品可能会导致国内一些低效率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工人的失业,同时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会带来相关企业的大量失业。

(2)正面影响。实际上,进口对就业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一国的就业总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在开放经济下,一国的总需求由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供给则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构成。当国内需求增加,在不需要减少国内供给的情况下,增加的需求由国外供给即进口满足,则进口不会造成失业。另一方面,进口产品往往包含着部分先进技术,能够弥补一国在某些先进技术或设备方面的瓶颈,有助于提高生产率,促进新兴产业的开发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按照杨玉华所述,技术进步虽然会对就业带来冲击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会具有“第二次就业效应”――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来带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及“补偿效应”――通过开发新产品来创造新的就业领域。所以,从长期来看,扩大进口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增强出口竞争力,推动就业增加。

三、对外贸易对就业区域影响效应

对外贸易对就业区域影响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分析。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外贸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是进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东部贸易政策的逐步改变,出口对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已不再显著。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这表明东部技术密集型生产或集约化生产越来越多,初级劳动岗位的比重日益下降,就业的质量越来越提升。而从就业结构看,进口的作用并不显著,出口的就业结构效应也是相对较弱的。但从入世前后的检验结果,我们可发现,这种效应在增强。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在增强,这表明东部第三产业发展带来的劳动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中部地区

从中部地区外贸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来看,进口和出口对就业量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相似,出口的正向作用在减小,而进口对就业量的效应由负转正。中部地区GDp对就业的积极作用却与东部地区不同,这种积极作用在入世后增强了。市场化程度和教育发展程度对就业量影响均不是很显著。从就业质量来看,入世前中部地区进口和出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入世后进口和出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显著为正。这与东部地区相类似。中部地区外贸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类似,进口的作用并不显著,出口的就业结构效应也是相对较弱的。但从入世前后的检验结果,我们可发现,这种效应在增强。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却在减弱,这也反映了中部地区初级产品及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在全国比重较低的现实。

(三)西部地区

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就业数量的影响来看,加入世贸组织之前,进口对就业量的影响显著为负,出口对就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十年间,进口对就业量的替代效应更明显,出口对就业量的正向效应也体现出来了。中部地区GDp对就业的积极作用与东部地区相似。市场化程度和教育发展程度对就业量地影响均不是很显著。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与东、中部地区相似,入世前进口和出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入世后进口和出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显为正。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在入世前后两阶段的正向影响均显著。从就业结构来看,入世前,进口和出口对就业结构均不存在显著影响,而入世后进口对就业结构存在较弱的负效应,出口的就业结构效应还是未通过检验。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显著为正,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能显著改善就业结构。

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就业发展的对策

(一)坚持贸易自由化,参与分工

我国的贸易就业效应一直为正。说明随着我国贸易的扩大,贸易依存度的提高,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总的来说仍然是有利的。出口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进口替代相关行业就业,但出口带动就业效应大于进口替代就业效应。因此,一方面应该继续坚持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应立足于出口,继续推行出口导向贸易政策,扩大出口,带动相关产业就业。在进口相关技术的同时,强调对技术的吸收、模仿、创新,从而增强本国产品创新能力,引导资本(技术)产品的出口,既优化出口结构,也带动就业的增加。

(二)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工业第二大就业吸纳行业,吸纳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低层次劳动力。此外,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就业效应增长率波动平缓,贸易就业系数大,贸易带动相关行业就业的能力强,由于其行业性质其就业调整速度快。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是我国未来工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我国工业最大就业吸纳行业,贸易就业效应也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贸易带动相关行业就业的能力逐渐增强,其对就业的影响不容小觑。但由于该行业生产规模难以短期调整,就业需求波动较大,就业调整具有滞后性。因此应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协调发展,既发挥劳动密集型行业稳定就业的作用,也发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优化就业层次的作用,做到多样化、多层次促进就业。

(三)加强国际劳务合作

加快“走出去”步伐,力推对外劳务合作。通过建设外派劳务基地、加强综合培训、规范经营秩序、拓展境外市场、强化境外安全管理等手段,不断扩大对外劳务合作规模、增加中高级劳务输出比重、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降低省内结构性失业水平,将我省富余劳动力更多地推向国际劳务合作市场。强化对外贸易与就业联动效应,提高国民经济综合效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特别是工业制成品贸易对省内就业影响明显。今后要努力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要在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积极促进比较优势提升,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四)优化出口结构

对于我国来说,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也一直实施积极的出口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出口增长仍然是粗放式增长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妨碍了出口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作用。粗放式的外贸增长也让我们付出了惨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粗放式的出口增长已经不再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外贸发展中,应该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增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真正做到“科技兴贸”。

(五)发挥进口促进就业的作用

进口增长也可以对国内就业产生正向的影响,所以首先应该要转变已有的进口对国内就业一定会产生不利影响的陈旧观念,改变现有只重视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促进出口与进口的平衡发展。在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对这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和吸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优化产品出口结构,形成出口带动进口、进口促进出口的良性循环。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8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中小型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和要求。当前民办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和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和不匹配的现象。本文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进行了调查,阐述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定位方向,提出了民办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中小型外贸企业需求的对策和方法。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需人才特点分析

 

第一,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相较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对人才的要求程度更高,其不仅仅需要人才能够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业务、了解国际贸易法规和国际交易惯例,还要求人才能够熟练地听说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计算机办公能力。总的来说,中小型外贸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一专多能型人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具有同等程度的重视力度。

 

其次,重视外贸人才的客户开发和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外贸企业不仅仅需要专业素质优良、职业道德品质高的人才,还需要善于挖掘客户、与客户沟通的人才。外贸企业人才的薪资报酬和客户的订单数量、购买金额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使得外贸企业人才更加重视自身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提升

 

二、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民办高校应该从完善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着手来提升培养的外贸人才的质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提升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第一,基本知识扎实。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企业比较重视应聘者掌握国际贸易知识的熟练程度、对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法律的掌握力度。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心无旁骛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拓展专业知识领域,把我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时代前沿,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外贸工作做好准备工作,能够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第二,实践能力较强。外贸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方面希望应聘人员专业素质较高,另一方面也期望应聘人员具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能够熟练地填写外贸单据,应对外贸工作流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他们资金来源有限,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业务人员的培训,期望招聘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需求。所以,民办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不仅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也要意识到自身的能力短板,熟悉以后的工作行业特点和需求,针对性掌握相关技能,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第三,综合素质较高。调查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更加青睐于那些善于和顾客进行沟通、乐于挖掘客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较高的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需要锻炼自身的外语听说能力,对国际贸易业务经常发生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法律法规、宗教信仰有足够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

 

三、实现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

 

(一)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的外贸人才本身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不仅仅要在专业知识上具有较高的素养,更要在实践经验上能够指导和引领学生。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将外贸行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骨干人员聘请到教师队伍之中来,为学生讲解外贸实训课程。同时民办高校本身也要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其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形势。

 

第二,选派教师去外贸企业观摩实习,使得教师和企业的实际工作联系更加紧密。此外,学校还可以制定教师去知名大学进行进修深造,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和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和切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民办高校校内教学应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学校可以在学校内部建设外贸综合实训室,为理论知识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仿真的实训教学环境下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实训室内应该设置银行、海关、保险公司、货代公司和进出口公司等机构和组织,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国际贸易交易的各个流程之中去,使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了解到交易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加深自身对感性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与地区外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民办高校可以梳理本省内的外贸企业数量,对其人才需求、企业规模、主营业务范围等信息建立档案数据,为国际贸易专业实习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和外贸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和民办高校的双赢。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前提升熟悉岗位工作,了解到真正工作的岗位环境和流程。学校的学生在得到了岗位实习机会后能够获得综合素养的较大提升,从从而为学校培养合格优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增设《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等辅助性专业课程。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所以学习商务谈判技巧和了解商务礼仪规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这样课程的指导下能够掌握沟通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在国际贸易谈判和交易中具备较高的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在进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中小型外贸企业人才需求,从教学形式、师资队伍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针对性整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9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人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

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对外贸易的要求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法;地位;作用;问题;修改

   一对外贸易法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贸易法是指国家对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它包括宪法、对外贸易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外贸易法在当今世界各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一部法律的重要性,是由该法律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决定的。对外贸易法调整的是一国对外贸易及投资法律关系的。而在当今世界,各国外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外贸法地位也日趋重要。随着wto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日益加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经济大国的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经济最发达的占世界经济总量1/4的大国美国,外贸依存度为20.7%,日本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为20.1%.[1]这些国家重视外贸法的程度也愈来愈高。美国从其独立之日起,就特别重视外贸,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200多年的外贸发展历程中,尤其是二战之后,美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中起主导作用的国家,但是从60年代起在日本及70年代日益强大的欧盟的强烈竞争下,使其外贸法既有管理本国进出口功能,又有在竞争中趋利避害的服务功能。“在美国,国际贸易是最热门的话题,外贸法也是最为社会关心的法规之一。因为它直接涉及美国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直接影响美国人民的生活质量。”[2]因此,对外贸易法在这些西方贸易大国早已越出了一般部门经济法的范围,无论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都赋予其特别重要的地位,给予非同小可的重视。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对外贸易的管理权直接掌握和控制在国会手中。该对外贸易管理权是通过制定法律、批准条约、决定征税以及掌握开支等方式行使的。行政部门则负责外贸法的实施和执行。美国政府中负责对外贸易管理的机关决不只由商务部负责,它同时还设有其他部门共同负责,主要有美国贸易代表以及一个独立机构———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还专门设有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区上诉法院,分别受理一审和二审的国际贸易案件。美国总统作为行政最高长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有很大的权力,他可以直接介入贸易事务并根据有关部门的建议采取措施,在是否采取保障措施、贸易禁运、贸易制裁等方面享有最终决定权。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内容丰富而具体,仅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就达1000多页,其内容涉及贸易待遇,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互惠待遇、普遍优惠待遇、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进口救济与贸易秩序,包括反倾销法、反补贴法、保障措施、调整援助[3]、市场扰乱[4]、不公平贸易做法[5]和非经济原因[6]的进口管制;出口促进与管制,包括301条款制度[7]和贸易促进、出口管制。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组织主要包括日本贸易会议、经产省、大藏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经济企划厅、公正交易委员会等。但日本贸易会议的主席由内阁总理大臣亲自担任,其成员包括经产省、大藏省、农林水产省、外务省、运输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公正交易委员会委员长、经济企划厅长官等组成。日本的特点是总理亲自处理,重要部门联手共管外贸。

   欧盟负责制定和实施贸易政策的主要机构包括欧盟委员会(欧盟的行政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的执行机构)、欧盟议会(代表欧盟的公民)和欧洲法院。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外贸法的特殊重要地位表现在:

   (1)由最高权力机关立法;

   (2)由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实施;

   (3)全国一盘棋,主要部门及其第一把手亲自参与对外贸易法的执行;

   (4)内容详细灵活,在管理国内进出口的同时,强调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和拓展。

   二我国应对对外贸易法予以特别重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的外贸发展特别迅速。1978年进出口额仅为206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为2000多亿美元,而2002年我国的进出口额达到6200多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的位置已上升到第6位;今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协议投资金额已达8300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4500亿美元。我国共批准设立三资企业已超过40万家。同样,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也十分高,有经济学家统计,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高达44%.[8]尽管各国测算外贸依存度的方法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经外贸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越来越不可忽视,因此,作为调整外经外贸工作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理所当然要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相对于西方贸易大国,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起步晚,重视不够,当然这与我国长期以来进出口数量有限,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弱有关,但是,从现在我国外贸的实际情况出发,外贸法的重要性已经凸现,外贸法应该予以重新定位并提到重要日程。

   三当前对外贸易法的若干前沿问题

   (一)透明度原则

   1.透明度原则的由来

   透明度原则源于西方世界。它早期是伴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作为商人,面临市场的巨大挑战,就要设法克服市场因政策法律变动而带来的风险,商人们迫切要求市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要求政府管理市场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透明,以便公众能方便地获得政府管理和服务市场的信息。因此透明度原则早期又称之谓“阳光原则”或“知晓原则”。

   透明度原则的日趋明确,那是在二战之后,它作为调整战后贸易制度的基本规范,被引入了“关贸总协定”,其内容逐渐明确,尤其是该原则被引入到wto的各主要协议之中后尤为突出。透明度原则的核心条款是关贸总协定的第10条。随着wto影响的扩大,该原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数十年以来,透明度原则已经成为各国外贸法的强制性规定而列入其主要条款。

   2.透明度原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

   根据wto各主要协议的规定,透明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公布和告知原则。该原则要求成员方管理机构必须将正式实施的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政策予以公布;必须将与另一成员方政府或政府机构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的现行条约及政府协定,予以公布;在实施具体贸易过程中的法令、条例以及一般援用的司法判例及行政决定,都应迅速公布。二是关于行政和司法过程中的透明度。

   要求各成员管理外贸过程及审理外贸案件的过程透明,并要求能对政府管理外贸过程中的决定进行独立的司法审查。

   透明度原则已经成为wto基本原则中带有基础性的一项重要原则,能否切实地履行透明度原则,不仅是衡量中国承诺履行wto各项制度的法律基础,而且也是衡量中国遵守wto各项法律义务的信用基础,更是我们运用wto规则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事业的重要前提。

   3.中国正积极地遵守透明度原则

   中国依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作出的郑重承诺将使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中国政府在原则问题上的承诺,关键的或者说具有突破性的一点就是政府在管理外贸工作中取消内部文件(亦称红头文件),即凡是执行的,必须是公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

   中国对履行wto透明度原则迅速而全面地做出上述承诺,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该原则的重视,也表现了中国全面履行wto各项法律规定的决心和能力。

   (二)对外贸易经营权

   西方国家对外贸易法历来重视对外贸易经营主体问题,把它作为外贸制度的基础。美国外贸法专家认为,是否允许个人或所有企业从事外贸,这是一国对外贸易法的基石,犹如一国宪法是否保护人权一样重要。因为对外贸易主体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外贸易的自由度(即自由化)问题。它涉及对外贸易的几乎所有制度,比如工商管理、海关、外汇及税收等一系列法律,也就是说,对外贸易经营权是整个外贸制度开放的晴雨表。西方各国的外贸法对此都作出了相当宽松的规定,美国、欧盟及日本等西方国家都规定了其自然人、法人及合伙企业都能自由获得对外自由贸易权。

   中国在加入wto时承诺3年内放开外贸经营权。即在加入wto3年后,即从2004年12月11日起应对这类企业(包括自然人)放开外贸经营权。

   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法应参照国际惯例,规定除在特定的贸易领域内从事国营贸易的专营权或特许权外,所有在中国依法注册登记的企业都可以享有外贸经营权。

   (三)国营贸易

   1.国营贸易是各国外贸法中普遍存在的特殊概念

   外贸法上的国营贸易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并非一个概念,和中国目前的国有外贸企业也不能等同,它具有特定的含义。根据世贸组织《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17条和其他有关规定,所谓国营贸易企业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根据国内法律或在事实上享有专营权或特许权的政府企业和非政府企业,其购买和销售活动影响了国家进出口水平和方向。因此,世贸组织中判断国营贸易企业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在国际贸易中享有专营权或特许权,这与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并无必然联系,其判断标准也不是所有制形式。因而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或者半官方的贸易机构,若它们在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中享有专营权或特许权,则都应视为国营贸易企业。

   2.国营贸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营贸易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国外贸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营贸易通常存在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贸易领域。实行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国家在一些关键领域享有直接的控制权,从而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因此其在一国贸易中的意义不可低估,国营贸易因而成为国际上的一种通行做法,世贸组织各成员在不同领域中都实行着不同程度的国营贸易。目前,世界范围内国营贸易制度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方面,兼有若干重要的矿产品。有些欧洲国家也在烟草和食盐方面维持着国营贸易制度。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两国各设有一个专营销售局,而这两个企业控制着1/3的世界小麦出口。而在新西兰,一个牛奶专营国营企业控制着约30%的世界牛奶出口。

   由此可见国营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规模和地位确实是十分巨大的。

   3.中国外贸法应妥善处理国营贸易问题

   中国要按照世贸有关规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在一些重点贸易领域中的国营贸易制度,使其成为保护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保障。国营贸易的最大优势在于政府可以对其实施较为直接的控制,进而控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产品的进出口,这些领域和产品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只有真正确保国家在这些关键领域中享有控制权,中国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因此,国家在某些领域继续维持国营贸易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世贸规则允许的例外,中国要充分利用这个例外并将其体现在本国的外贸法中。

   (四)自由贸易区

   所谓自由贸易区通常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自由贸易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最基本、最一般的形式,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在成员国内部取消贸易障碍,实现自由贸易,但没有共同对外关税;二是通常采取原产地规则。

   目前,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寻求发展本国经济、抵御经济衰退的一项重要举措。

   鉴于自由贸易区具有的积极作用,关贸总协定第24条对其作了特别规定,从而使自由贸易区成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并明确允许各成员国或各成员在其领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实践证明,自由贸易区对于多边贸易体系并未构成重大威胁;相反,由于它的目标是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可以率先在区域实现内部贸易自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与多边贸易体系具有互补性,也可以推动多边贸易的发展。因此,自由贸易区和多边贸易体系可以共存,事实上世贸组织的很多成员同时也是各自由贸易区的成员。

   目前除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以外,世界上几乎各主要贸易国均已参加自由贸易区,有的还是多个自由贸易区的成员。

   中国目前为止还没有参加任何自由贸易区,这对于本国的外贸发展并非好事。中国游离于自由贸易区之外,一方面使中国无法享受区域贸易安排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贸易安排对区内国家实行优惠待遇,其成员对区外贸易伙伴仍保留各自原有的贸易壁垒,因而其贸易转移效果甚至排他性的特征日益明显,致使中国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性影响。同时,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明文允许存在的例外,不予以积极利用就没有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来为本国谋取应得的利益,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中国都应重视和利用自由贸易区来推动本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并发挥中国在自由贸易区内的积极作用。中国政府一贯支持并积极参与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的相关活动,与东亚的韩国、日本等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进行了持久的探讨,这些都说明,中国在修改外贸法时有必要增加规定国家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建立和完善外贸促进机制的有关内容。

   (五)贸易壁垒调查

   世贸组织的宗旨是扩大自由贸易,消除各国间的各种贸易壁垒,其重点已经从关税壁垒转移到了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所谓贸易壁垒是泛指一国采取、实施或者支持的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合理障碍的立法、政策、行政决定、做法等各种措施,其范围极广,以对贸易造成扭曲效果为判断标准。

   贸易壁垒的种类数量大、花样多,而且层出不穷,例如关税壁垒、关税税则分类、配额、进出口许可、政府采购、自愿出口限制、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等等,而“两反一保”的滥用也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也在国际上愈演愈烈:前者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等目的,通过繁杂和苛刻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来限制贸易,而后者是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口号,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和繁琐的检验认证而设立的贸易障碍。例如,1997年欧美国家通过提高技术性条件要求实际上禁止了从中国进口禽肉,而2002年初欧盟又以中国产的蜂蜜含有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了从中国进口蜂蜜,中国的这些传统优势产品因此丧失了这些市场。

   贸易壁垒的实质是限制进口,但它们具有技术性强、隐蔽性好、涉及面广、效果明显的特点,而且往往具有正当理由支持,因此管制的难度很大,但这些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遏制这些贸易壁垒,世贸组织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动植物和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但其规制的范围和力度还远不足以形成国际法上全面、有效的管制。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原外经贸部(即商务部)于2002年颁发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从而有了自己强有力的法律武器,但这一规则还只是部门规章,未来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在中国《对外贸易法》的修改中,应对政府实施对外贸易进行调查的范围及其具体程序作出规定,以便有更强的法律基础来保证本国产品和企业免受国外的不公正待遇。

   (六)贸易救济措施

   1.反倾销

   在国际贸易中,倾销是指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在这种情况发生时,进口国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来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我们称之为反倾销措施。可以采取的反倾销救济措施是征收反倾销税或者出口商提供价格承诺。

   尽管反倾销的理论基础早已为人诟病,但反倾销现在更多的是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得到广泛的使用。由于反倾销简便实用、效果明显,因此也是三种贸易救济措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国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反倾销的第一受害国。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至今中国产品已经遭遇到了500余起反倾销案,被调查的产品有4000多种。在这些反倾销调查案中,由于以往中国企业经常采取不应诉的做法,加之中国在这方面人才缺乏、企业不重视、政府组织不力等因素,中国企业能争取到较好裁决结果的仅占到三成,绝大部分被课以高关税,损失比较严重。而对中国使用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国家是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及部分拉美国家等。例如,墨西哥从1994年11月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征收反倾销税,税率最高可达533%.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对中国出口彩电征收的高达44.6%的反倾销税使中国产品几乎退出欧洲市场,而美国现在正在酝酿对中国彩电采取反倾销措施。在1994年,美国对中国大蒜裁定了高达376%的反倾销税,也迫使中国大蒜因此退出了美国市场。更为严重的是,反倾销案件往往产生连锁反应。1993年墨西哥对中国十大类4000多种商品进行反倾销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纷纷对中国这些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据估计,中国企业因此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到100亿美元以上,而丧失的市场份额和其他间接损失则难以计算,国外对中国产品频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一个巨大贸易障碍。

   2.反补贴

   补贴是指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其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某些贸易活动中的补贴也是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当进口产品存在补贴,并对已经建立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威胁,或者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进口国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采取征收反补贴税、要求出口国政府停止补贴或要求出口商提供价格承诺。

   中国产品目前很少遭到反补贴调查,因为中国产品一般是反倾销措施的目标,而目前中国也尚未对其他国家产品实施反补贴措施。

   3.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是进口国对某些产品在公平竞争情况下因进口数量猛增而采取的紧急限制措施。当进口产品数量大量增加,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者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时,进口国可以采取保障措施来缓解这种严重损害或威胁。具体措施有提高关税、采取配额制等。保障措施是关贸总协定最重要的条款之一,该条款就像一个“安全阀”,使得缔约方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背离总协定一般规则,即通过免除该缔约方所承诺的义务,达到保护其国内相关产业的目的。仅在1995年到2000年期间,美国就发起了9起保障措施调查。而在2002年3月5日,美国总统宣布对10类进口钢铁产品实施保障措施,加征关税最高达30%,涉及国家包括欧盟、日本、韩国、中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巴西等,最终成为一场涉及各大主要贸易国的贸易风波。

   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免遭国外采取的救济措施打击,中国参照各国的成功经验加强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先后启动了汽车、钢铁、化肥等易受冲击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以便于防患于未然。

   三我国现行外贸法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改的指导思想

   (一)我国现行外贸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外贸法与wto及我国的入世承诺相比,与国际贸易格局急骤变化的要求相比,与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日益增加的贡献相比,确实存在不少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1.《外贸法》没有对wto所倡导的“关税减让”、“一般取消数量限制”、“透明度”、“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和“公平平等处理贸易争端”等原则作出规定。而且,它的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外经贸形势的发展变化,也与wto倡导的国际贸易内涵不符合,如《外贸法》没有对境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国营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作出规定,也没有对原产地规则、自由贸易区和单独关税区作出规定,甚至没有对外国产品进行调查、报复,保护国内产业权益的贸易壁垒调查制度;而这些原则及规定,都属于西方国家外贸法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利用外贸法规趋利避害的重要内容。

   2.《外贸法》的有些规定过于原则,自由裁量权过大,需要细化,以便于操作,如有关对外贸易秩序、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救济和法律责任等规定。

   3.《外贸法》在一定程度上遗留了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这不仅与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相去甚远,也不能为国内外各经济主体开展外贸活动提供一部具有可预见性、规范性和便于操作的外贸根本法[9].例如,《外贸法》第19条规定,“对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货物,实行配额或者许可证管理;对限制进口或者出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但规定的审批机关是“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由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由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有关部门”不清楚。审批时间和审批条件是怎样的,也不清楚。而且在实施中往往是涉及哪个部门就找哪个部门,而不是美国、日本和欧盟那样,把外贸事务视为生命线,由影响国计民生的部门共同负责。这些行政部门参与外贸管理不是临时性的,而是其重要的职责。

   4.《外贸法》的原则离wto协议所倡导的“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一般取消数量限制”还有较大差距,在外贸经营权上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在具体制度上不符合或不能完全满足wto协议的要求。例如,该法规定,“从事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的对外贸易经营,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经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许可”,而外商投资企业则可以免于办理内资企业必须办理的许可。[10]该法规定的对外贸易经营许可制度,使得同是中国企业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外贸经营权的获取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且,个人也被排除在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之外。[11]我国入世时承诺,通过国内立法途径将wto协议及我国入世承诺转化成国内法内容,以便其在我国贯彻实施。这也要求我们按照wto和我国的承诺对作为外贸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进行修订。

   (二)修改现行《外贸法》的指导思想

   1.反映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体现wto规则修改《外贸法》必须反映现阶段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反映中国的贸易地位,同时体现wto规则及其发展变化(既要体现承诺义务,也要体现实现权利,保障权利、监督制约对方应承担义务的内容).

   2.体现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可预见性是指《外贸法》的修改要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wto新一轮谈判的精神,可操作性是指应该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中国国情。

   3.增强外贸法的开拓和防御能力

   增强外贸法的主动防御功能,是当今各国外贸法的立法趋势。例如美国外贸法的许多规定就具有对外进行市场开拓,对内进行保护国内产业的能力。如美国外贸法中规定保障措施的201条款,授权美国政府对国外贸易做法作出反映的301条款、特殊301条款、超级301条款,授权针对国外不公平贸易做法进行报复的337条款以及针对中国的特保立法的421条款。而我国1994年外贸法在这方面的功能较差,主要是一部管理对外贸易关系的法律。战斗性、开拓性及主动防御性尚缺。

   4.对《外贸法》功能重新定位

   通过对1994年“外贸法”的修改,需要对外贸法在国内的地位重新定位,对它的特殊重要性进行确认,对其内容进行充实,使其在世界贸易的新格局中真正起到保护和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基本法作用,在这一点上西方贸易大国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1)美国贸易法的做法美国贸易法对内尽量扩大自由度,而对外则侧重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和对国内产业的救济,因此是一部对内管理相对自由、对外职能强化的贸易法[12].

   (2)加拿大对外贸易立法体现了其对国内产业、企业的充分保护

   除在国际贸易法庭法、特别进口措施中有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进行专门规定外,在海关法、海关税则法、进出口许可证法中也有对国内产业、企业提供保护的法律救济措施,另外其反倾销法等规定的法律层次较高,由议会通过。

   1994年《对外贸易法》在管理方面其侧重点在于对贸易主体的经营资格和经营行为以及商品的管理,自我约束较多,反映当时的管理手段和体制,主要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的法律,对外扩大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机会、消除外国贸易壁垒以及其他维护公平贸易秩序的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我国贸易法转变管理重心,向对内放宽管制、对外加强职能的方向转变。在这方面,加拿大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加拿大的外贸立法在不违背wto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许可证贸易管理方式。我们认为,我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可在履行wto义务和我国有关承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用足用好许可证等贸易管理手段和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

   因此,我国《对外贸易法》应是合理的外贸促进法,这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法,使其成为有效的贸易防御法和积极的市场开拓法,例如,遏制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拓宽贸易投资。

   此文曾发表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

   [注释]

   [1]刘国光。内需为主与外贸依存度问题[ol].中国经济展望网,2002-04.

   [2]int‘ltradeandinvestment,ralphh.folsm,19.

   [3]对因进口竞争而受到损害的工人、企业和产业的援助。

   [4]是指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给美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依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认定市场扰乱的标准比反倾销和不公平贸易做法的标准要低,更便于使用。

   [5]依据美国现行法律,即美国贸易法337条,所有人、进口商、承销商将货物进口美国或销售中的不公平竞争方法和不公平做法,或实质性损害美国产业,阻止美国产业建立,或限制或垄断美国的贸易和商业,国际贸易委员会应当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则不需要证明损害的存在,便可构成337条所规定的不公平贸易行为。

   [6]指基于国家安全、人权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因。

   [7]1974年美国贸易法规定了一般301条款、特殊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一般301条款规定了当外国限制美国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时,美国贸易代表应当或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特殊301条款针对外国违反知识产权义务的各种措施和行为;超级301条款则针对外国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国家和重点做法。适用于整个301条款的救济措施有中止与外国达成的贸易协定、取消给予外国的优惠待遇、取消对美国的商业限制、通过贸易协定向美国提供补偿利益等。

   [8]沈利生。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

   [9]沈吉利。入世与修改《对外贸法》的建议[j].国际商务研究,2002(4).

   [10]见《对外贸易法》第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