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十篇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8:22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当前我国航空事业迅猛发展,航空服务队伍不断扩大,航空服务专业具备有行业性质,越来越多高校将其设置在学科体系中,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形式方面不断优化和完善,积累了大量经验。但是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与高等院校相比还存在有非常大差距,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性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必须要针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相比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存在有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对教育目标差异性有充分考虑。但是中职院校并未对自身教育定位有清楚认识,受到片面认识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对实践操作课程有足够重视,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并重,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受到普通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文化课和理论课为主,很少有实践方面课程教学,同时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存在严重脱节,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效果。

1.2 在师资投入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相对较少,很少有针对中职阶段航空服务专业的教材,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都是自编教材,或者使用高等学校教材,高等学校教材并不适用于中职院校教学。想要保证中职学校编制教材的合理性,能够满足学生学习情况,就急需要花费大量的师资力量在针对专业教学展开深层次研究,受到航空服务专业师资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这一策略无法得到落实。

1.3 在教师水平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开设时间短,为了节约师资成本,仅在航空核心专业方面聘用专业教师,航空服务专业的老师多为其他任课教师转岗,这些老师没有足够的航空服务专业基础,整体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1.4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当前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多的集中在校内实验室培养,未能结合实际生产展开实践教育。航空服务专业实验室模拟服务与高空环境下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受到行业特殊性限制,虽然很多中职学校积极寻找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合作关系的建立还存在有非常大难度。

2.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想要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航空服务人才,必须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是为航空服务事业输送生产、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基础性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法方面需要结合专业基本要求,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后,展开针对性的拔高培养。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不仅无法得到教学水平方面支撑,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知识培养方面,需要掌握外语知识、法律知识、礼仪知识、航空知识等;在态度培养方面,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等;在技能培养方面,掌握岗位服务技巧以及沟通技巧等。

2.2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积极简洁高等院校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需要提高在市场调查方面重视度,准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因为航空企业本身特殊性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与当地航空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在教学方式方面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和看法。因此为基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标准,做好各课程时间的设定。另外,适当增加学生毕业难度,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等制度,毕业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学校方面考核,同时还需要得到市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场的认可和肯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教师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提升航空服务专业教师招聘条件,合理设置薪酬待遇,聘请更高素质教师,同时注意航空服务专业工作经验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做好对老师的培训,为老师提供深入企业机会,感受到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区别。航空服务专业任课老师还需要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丰富自身教学技巧,完善自己知识体系。

结束语

通过对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能够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中职学校航空服务专业日常教学中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最后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凤,司首婧.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3):34-37.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2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形势呈现由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趋势。提出了“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并明确了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等三大特点,指出了四个发展机遇。这不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方位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课程建设是职业能力提升的载体。为适应新常态下航空服务人才职业能力的现实要求,“民航服务心理学”作为航空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与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亟待进一步改革。

 

一、“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现实意义

 

民航运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转型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培养适应民航业发展新局势需求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考察2015年的民航舆情,各种原因导致民航旅客与民航企业冲突并造成严重社会负面影响的事件呈增长趋势。其中,多数事件的产生原因是旅客缺乏良好的被服务心态,更是由于民航服务人员不能对事件中的旅客心理准确把握,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手段。

 

在民航服务人员培养过程中,“民航服务心理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应用服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民航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实施“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水平,有效提升未来民航服务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及服务有效性。

 

二、“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1.对“民航服务心理学”认识不够,理论与实践应用相分离

 

某种意义上说,航空服务类专业其专业能力的落足点依然是以“人”为对象,职业能力的组成离不开对岗位工作过程的判断、处理、优化等方面的能力,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旅客服务过程的把握能力体现,民航服务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反映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不了解旅客心理特征,如何设计满足旅客心理的服务方案?不了解人的个性特征、不研究人际关系处理规律,又如何应对各类民航服务突发事件?

 

在我们致力于实现职业人才培养发展性目标的时候,一般会在岗位能力培养课程外添加一些工具类课程或对学生社会通识能力和应用方法能力提升相关的学科课程,这也是“民航服务心理学”的课程定位。在课程设计中,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必须让学生获得在岗位工作实践中和复杂工作任务相关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割裂。

 

“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多是学生课程学习伊始阶段对心理学课程很感兴趣,学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该课程概念繁多,讲授中多为概念识记,理解相对困难,导致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学只能描述某种特定心理现象,不能解决岗位实际问题,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2.课程知识框架零散,不成体系

 

“民航服务心理学”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研究,而应归属到应用心理学类。该课程教学的范式是从心理学研究获得的一般心理规律出发,归纳心理规律的应用面特征。课堂教学形式多以案例为主,主要包括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和生活应用案例等。但在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知识框架较零散,缺乏对民航行业企业工作领域的心理特征的深入研究,其总结归纳的案例多仅仅是岗位工作的片段,不具有系统性、典型性,没有融入航空服务系统化的工作过程中,与航空服务专业的工作情境联系不紧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实施,虽对心理学在服务领域应用一知半解,但始终感觉与实际工作、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学到的知识难以应用于工作实际。

3.职业能力培养的结构性缺失导致“民航服务心理学”缺乏课程定位

 

在基于职业能力体系的职业人才培养研究中,我们重点突出了课程与岗位能力的目标对接,而忽视了对人的全面教育、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和持续学习、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等目标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认识,“民航服务心理学”在部分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被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但也有部分学校将其定义为专业基础课程、甚至是专业拓展课程等,逐渐“民航服务心理学”就变成航空服务专业可有可无的课程。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当我们过多强调与岗位间“无缝链接”、实现“零距离”等的时候,职业教育也已失去了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的职业教育阶段与企业岗位培训还有什么区别?

 

4.教学手段方法落后,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职层面航空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较单一,课程的教学中心仍然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层面,重原理阐述、重规律总结等,却忽视服务心理学的应用特征,无法满足民航服务岗位职业化需求。在揭示普遍心理规律过程中,虽也会联系实际掺杂一定案例,但由于心理学研究本身存在描述性理论多、概念繁杂等特点,而针对具体的民航服务问题缺乏从心理视角开展研究的经验,缺乏对学生同理心等素养的培养熏陶。对民航岗位工作过程研究不透,通过开展服务心理视角提升民航服务技能训练水平的研究也极其不足。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如“如何处理”“有没有更好地处理方法”等各种启发式教学手段的运用,采取的形式也多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程内容。这就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心理学的学习与民航典型工作任务等缺乏关联,学生无法在工作情境中深化认知,无法在解决民航工作实际问题中获得理论与实践的认知统一,无法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构建服务心理学应用知识能力体系,也无法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也就是不少学生始终感觉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应用始终“隔层纱”的根本原因。

 

5.师资知识结构单一,教材无法满足能力目标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交叉特征决定了“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知识的跨学科性,目前,多数教授“民航服务心理学”的教师一般有两类:一类有一定民航企业管理基础,熟悉民航企业业务流程,具备民航服务一线岗位经验,但却欠缺心理学理论系统培训,仅靠读几本心理学书籍就上心理学课程,导致课程教学往往仅凭自身经验发挥,无法有效归纳旅客心理规律并应用于服务实践,上课照本宣科,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类是有着扎实的心理学科基础,理论扎实,但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忽视心理学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多体现为枯燥单一的理论讲授,往往重理论传授、轻技能培养,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

 

现今职业教育已广泛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方法手段,但在服务心理学领域缺乏成果。多数“民航服务心理学”教材缺乏系统性,知识体系与民航服务人才能力目标脱节,缺乏对民航服务领域独特教学情境的思考,教材编写中缺乏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启发教学、任务教学等多元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三、职业能力开发视角下的“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1.致力关键能力培养,重新认识“民航服务心理学”

 

“民航服务心理学”的职业面向民航领域一线岗位服务人员,属应用心理学分支,其课程知识集合与一般心理学研究不同。心理学研究的知识体系多为知识集的概括,因此可以将心理活动分为动机、知觉、态度、价值观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但在民航服务心理研究的视角往往是民航服务人员岗位上做的一些具体工作。在考察这些员工的岗位能力过程中,除了考察其核心业务能力外,还会考察其职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面向旅客的交流协商能力、诚实守信、乐于助人、职业道德、自我学习的能力等。“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中应将原有知识整合编排,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角度出发,打破学科知识的局限,找到隐藏在员工岗位任务背后的职业能力提升心理学支点,重新构建面向航空服务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提炼民航典型服务岗位的行动领域,以岗位典型任务为研究对象,通过真实学习情境的再设计,将心理学原理和知识融入航空服务技能训练和提升中。

 

2.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依据,提炼服务心理学习领域

 

通过对航空服务类专业群岗位工作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整合“民航服务心理学”的重点学习领域,其部分学习领域设计如下:

 

(1)旅客心理需求识别。结合人格心理学中关于知觉、个性、需要和动机理论等相关知识,重点结合投射技术等心理测验手段方法,通过对民航旅客运输中旅客各阶段外部行为特性展开分析,明确各阶段旅客的显性或主要心理需求,结合个针对性的语言行为、旅客身份等个性特征对旅客真实需求展开分析,并挖掘潜在心理需求,提炼超越标准的服务要素,提升旅客满意度。

 

(2)旅客投诉应对。围绕旅客心理价值实现,运用倾听、说服、解释等手段消除投诉旅客不良情绪。结合社会心理学中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关知识,重点参照咨询心理学中谈话倾听技巧、移情技巧、情绪疏导、同理分析等方法实现与投诉旅客的对话沟通。

 

(3)形象信号传播。通过结合社会心理学中有关第一印象、心理模仿与暗示、社会感染、从众效应等内容,围绕民航人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职业形象提升、危机公关等展开学习,这部分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技能训练。

 

(4)沟通心理。通过致力于个体心理品质提升,改进与完善其社会群体关系。通过陌生人沟通、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专题学习,结合管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处理、人际沟通与管理沟通、组织心理学等相关知识,重点通过体态语言、团队合作等方面训练提升学生正确的沟通心理和技巧。

 

(5)自我激励和心理互助。通过掌握自我认知、自我素质测评、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方法,掌握心理激发和持续保持的有效方法。通过心理正常与异常的简单判断,掌握一般适应问题简单处理和疏导方法及其各种职业压力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方法和手段。这部分需结合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人员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方法,以及健康心理学中的相关知识。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来实施。

 

3.以工作情境为蓝本设计体验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这就往往导致教师费尽心思讲解,学生如坠迷雾般摸不着头脑,甚至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对教师给出的案例理解困难。这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过程中,深入挖掘民航领域发生频次高、具典型意义的工作情境,如在客舱服务中,服务员如何与旅客保持良好互动;如何疏导旅客长途飞行中的不良情绪;如果飞行中出现突发事件,如何安抚旅客情绪等,以典型工作情境为蓝本设计教学模拟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服务心理知识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品质,课程实施效果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除了在以上方面开展课程改革,还应重视服务心理方面师资的培训进修、编写切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质量民航服务心理学教材,更重要的是明确“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在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意义。明确该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对该专业学生面向未来职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3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提供了发展契机,推动力航空服务职业人才的需求量,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此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育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所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就业能力还是综合素质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导致的:一是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教学手段落后;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有效解决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关系;三是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核标准的对接程度不够。以往教学只重视学历证书,而忽视了职业资格证书,结果导致学生学习与就业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概述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就是“职业思想与形象、体能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特色培养模式,改变以往单纯以理论与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将综合服务能力的技术性复合型纳入到人才培养中,以此在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情商教育、体能训练和应用技术,最终实现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学校在航空服务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海南乃至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航空服务人才作更大贡献。

三、构建“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形成养成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低人一等”的观念,尤其是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岗位是为人提供服务的,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作为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将职业思想意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一是将航空服务意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感受航空服务职业的崇高性,从而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将航空安全文化融入到职业教育中。航空服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服务专业素质,而且还具必须要具备安全意识,强化安全责任,以改善服务质量作为完善职业技能的动力。

(二)建立以岗位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训

练。航空转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岗位特色进行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另外高职院校也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基于航空服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开展专项化的训练。航空服务岗位需要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比较多,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要采取循循渐进的方式进行项目训练。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适应航空服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积极与合作企业开展合作,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有目的的培养相关人才,以此实现高职学生的零就业差距;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进一步完善实训平台建设,通过完善的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求。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4

一、法学的实践品格与法学教育的旁观者模式

知识的传承往往需要通过教育的路径来实现。大而言之,教育有师道授业一途,更有行万里路之径。法学教育早期是通过人们自觉遵守被内化为自我认同的习惯规则的方式实现的,但后来此种方式由于法律被神秘化而无法继续。人们需要通过读万卷书的方式完成法学教育,以谋求对规则的掌控。读书成为法学教育的最主要,或者说是唯一途径时,法律知识必然是少数阶层的知识,而不再是所有人的知识。与之相应的,是法律被复杂化、程序化,从而形成所谓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学家就此出现。法学教育成为一种专门化的知识传播体系。

从一开始,法学教育就以事件处理为目标,常强调其实践品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学教育又无法脱离行万里路的教育路径。于是,法律教育形成了他人行路学人读书的奇怪模式旁观者模式:即学生读书本上的法律规则,评价和分析他人的行为法律效果。因此,即便是我们采用所谓案例分析的模式,也无法摆脱隔靴搔痒的无奈,学生始终无法体验行为与法律结合的规则效果。多年来,无论我们如何改革,似乎旁观者模式一直是个让人沮丧而无法摆脱的范式。

旁观者模式具有自身的优点,比如旁观者清的心理优势、无利益纠葛的客观评价、事后综合分析的理性思维、规则与行为的逻辑正确、行为模式的类型归纳等等,无一不昭示着旁观者法学教育模式的理性超越。

然而,正是这种理性超越,使得旁观者模式成为书斋里的游戏,难以成为法律实践人才的养成模式。

第一,旁观者难以体验行为人的心理变化,因而就难以明白在法律公布的前提下行为人违法的心理诱因。法律是规制人的行为的,而行为是人的心理指示下的行为。因此,对心理的规制也成为法律的重要任务:法律在评价行为时往往追问行为人:你是故意的吗?你有过失吗?你事先知情吗?由于无法体验行为人的心理,法学理论上就出现了客观过错说与主观过错说理论。但无论我们持有何种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去揣度行为人的行为,因而可能犯错。如果以这种错误的结论作为判决或制定法律的基础之一,则判决可能失去正当性,法律可能成为生活的绊脚石而不是指南。

第二,旁观者模式的无利益纠葛使得法律研习成为法律技巧训练的纯粹设定,研习者虽以公平价值为标榜,但无一不以通过法律技巧赢得模拟诉讼为目标。这种训练使得研习者失去了真实的法律环境,研习的结果只与成绩有关,与社会正义无关,因而研习者没有追求正义结果的环境压力。这种教育模式要么培养出只卖弄法律技巧而忽略法律价值的讼棍,要么在实践中被维护正义的社会责任压的无法施展法律技巧,最终不能实现法律目的而放逐了正义。该模式下,培养出既有法律技巧又能够关照社会正义的真正法律人的几率少之又少。这正是因为无利益纠葛时,人们追求正义的动力大大降低所致。

第三,旁观者模式的思维与逻辑训练容易忽略经验与法律的关系。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曾言,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但旁观者模式强调的是逻辑而非经验。通过逻辑演练,将他人行为归纳整理入某一法律类别,再覆盖上法律的包装,法律产品就跃然呈现。此种模式正是典型的概念法学传统范式。旁观者模式重视法律技巧,虽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不可或缺,但该模式忽略法律价值,因而无法培养出契合社会经验、具有实践理性的法学家,只能培养出法律技巧家。

二、航空法特色教育的实践困境

航空法特色教育同样没有脱离旁观者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书斋教育使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就业上面临的四面楚歌:航空法实践能力不足,航空法教学课时认为与基础法学教学课时导致航空法教学深度不足,本科生的就业堵截与非法学司考人才的比较优势,以及对口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面临各种实践困境。

航空法特色教育需要教授的不仅仅是法律或航空法,而且包括航空运输、航空安全、航空保安等各类基础性航空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非常广泛,用来研究法学、提升法学研究能力的时间就相对有限。这使得他们的航空法学学习时间严重不足。从实践方面来看,本科生应当参与航空法律实践。然而,此类实践往往要求兼备技术与语言双重能力的法律人才,本科生虽学习一定的航空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仍然不敷应用。

从就业来看,航空法学人才需求量相对较低,导致其就业难度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官员误,认为我们培养的本科生只懂航空法,不懂其他法律,因而非航空业者不愿意雇佣本科生。同时,学生在求职时未能向意向单位妥当展现其适销对路的专业素养。所有这一切,都导致本科生就业困难。然而令人尴尬的是,真正高水平航空法人才奇缺,很多航空法律业务为国外律师事务所所抢占。

三、转向自体验教育模式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国需要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航空法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的本科生教育模式存在前述问题,我们所培养的本科生并不符合我国航空业的需求。因此,欲培养符合航空业发展需求的特殊法律人才,就需要改进培养方式,从旁观者模式向其他模式转向。在笔者看来,我国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要由旁观者教育模式向自体验教育模式转向,方能够符合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与旁观者教育模式相反,在法学理论研习时,将自身经历或处理过的案件进行法律模拟评价,以判断自身当初行为的正当性,从而提高法学素养,这种法学教育模式以自身体验与法律再评价模拟为核心,可以称之为自体验法学教育模式(以下简称自体验模式)。自体验模式具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研习者以自身行为无论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是执法、司法还是守法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将法律作为研究对象。旁观者教育模式则以法律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行为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法学教育应当教育学生了解人类行为模式,从而理解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并由此理解规则设定的价值目标、规制程度与设置结构。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而不那样规定,是与其欲规范的行为模式及其社会意义密切相关。故而,行为是法学研究的根本对象,法律是对行为进行规范的表现形式。所有法律规则都是要求主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因而自体验法学教育模式的核心是研究行为的法律效果及其相互关系。旁观者教育模式虽然也观察人类的行为模式,但其核心在于法律如何规定,在这个前提下某种行为应当如何评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自体验模式是以行为-行为意义-社会关系-法律规则-法律评价为序进行研究;而旁观者法学教育模式则是以法律规则-行为-法律评价为序进行研究。二者的区别反映了不同的法律认识观,前者是行为(社会关系)是法律的基石,是先行为后法律的认识,而后者则是法律先定假设下的行为调整论,是先法律后行为的研究假设。毋庸置疑,自体验模式遵循了法律产生的正常规律,能够使学生明白法条产生的行为基础。因而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模式。

第二,自体验法学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研习者本人亲历行为,而旁观者法学教育模式则研究他人的行为。可能会有人质疑,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经历法律评价其行为的过程,因而自体验模式是无源之水。特别是对于本科生而言,自体验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人的行为从法的运行视角来看,涉及执法、司法和守法过程,社会每一个主体,都在这三大法律运行系统中承担义务或享有权利。因此,每个人每天的行为都与法律相关,因而都可以通过法律的模拟再评价而获得法律知识的养成。比如早起的同学是否有义务保持静默以保证同舍他人的安静休息权?睡懒觉的同学是否有权限制早起的同学开灯读书?诸如此类均可作为自体验模式研习的对象。

第三,自体验模式以研习者亲历行为为研究对象,因而其法律研究的结果更容易使法律知识内化为研习者的行为。而旁观者模式则犹如论诗评文,评对论错都容易成为过眼云烟,无法对研习者形成心理冲击,因而研习所得法律知识难以内化为研习者的行为。

在自体验模式下,航空法特色教育将以其在生活中涉及的各类与航空运输、空气空间、机场征地拆迁、航空快递等等亲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或者以环境模拟方式提供各类航空活动环境,由参与者对自身行为进行法律模拟评价,从而获得航空法律知识。无论研习者以自身亲历还是环境模拟中的各类行为为对象,都将构成非设定模式下的灵活多变的场景,既有助于法律技巧的训练,也有助于航空法律知识的养成。

四、课程体系的调整

目前,在一级法学学科基础上,本科生的培养模式主要强调三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即法学、外语、航空法学及航空知识。比如中国民航大学本科生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应学习一级学科法学及航空法学、航空概论和公共英语、思政等公共课程。这种培养模式显然具有先进性,应当说是一级学科学位点+特色法学教育模式的实践。但此种模式仍然不能满足航空业对高端法律人才的需要。

第一,航空法学课程单一,未形成航空法系统知识课程体系。目前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开设的主要是《航空法原理》、《国际航空运输法》两门课程,以及一门案例训练课程,未从航空法知识体系的角度涉及课程模块。因此,学生学习后尚不能从根本上掌握航空法知识并应对实践问题,不能实现航空法特色教育的目的。事实上,航空法学教育除了通识课《航空法原理》以外,还应当开设《航空运输合同法》、《航空侵权法》、《航空器权利法》、《航空融资法》、《航空行政法》、《通用航空法》、《国际航空公法》和《航空国际私法》等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课程,才能够基本涵盖航空法知识、培养具有处理实践问题能力的学生。

第二,航空业是一个涉外性很强的产业,必然要求其法律服务者能够处理涉外法律事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技能就是外语能力。而目前的本科生无论在招生还是培养方面对外语的要求并不高。在汉语还未成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作语言之前,外语能力的缺失将导致法律服务能力的丧失。然而,目前设置的英语课程主要是为应对四六级考试的公共英语,而不是航空法英语或航空英语,将来在航空法岗位上将面临无法与外国航空法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窘境。最近的例子是韩亚航空在旧金山机场坠机案,该案机组成员外语能力较低,给美国交通安全委员会的调查带来不便。尽管这不是法律职业中的案例,但的确具有相似性。因此,将航空法英语能力作为基本的教育模块是合理选择。就课程设置而言,增加航空英语、航空法英语、法律英语,缩减公共英语课课时。本科生英语课程在严格意义上来讲,仅仅是普通英语课程的继续,只是多了一些生僻艰涩的词汇、俚语以及书面表达等。这些知识虽然重要,但对本科生而言,并没有多少适用上的意义,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专业交流上来看,均是如此,而且通过航空专业英语也可以培养其沟通与写作能力。所谓懂外语的涉外法律人才,其实质是懂专业外语的法律人才,而不是只会普通外语,不知其从事的航空法律服务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与专业表达的法律人才。因此,该课程应当被体现航空行业特色的专业外语所替代。

第三,航空知识与法学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学科门类,即使就航空知识而言,也具有多个不同的学科。因此,仅具有法学知识的本科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用法学知识处理问题。因为航空事件中的事实问题往往使得本科生无法认识其性质,自然难以将其归入某一法律关系之下,处理问题自无从谈起。故此,航空知识与法学的跨学科知识构成是保证本科生成为应用型航空法人才的关键。航空知识模块应当涉及三大块:一是航空运输业务,二是航空安全业务,三是航空管理业务。这三大模块实际上是航空服务业中的核心业务,因而内容纷繁复杂,短时间内难以掌握。但是,本科生需要的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仅要求其对航空活动的基本流程、术语及常见问题有所认识,目的是在研究和实务中能够迅速对接到法律规则上来,而不是要求其深入掌握和研究这些知识。因此,上述航空知识应以概论形式开设相关课程。因此,航空法特色教育应当以法学一级学科核心课程模块、航空法学模块、航空法英语与公共英语模块和航空基础知识模块四个模块组成。改变目前的漏斗状课程分布形态,实现航空法学教育课程体系化。以实现培养复合型与涉外法律人才的目标。

五、问题导向型的实践培养模式

研习者应当在研习航空活动过程中,以权力、权利与义务为核心,提出相关的问题,或者在研习者限于认知水平难以提出问题时由教授提出相关问题,由研习者自行或在教授指导下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依据其寻法所得,依其理解进行解决。该解决方案应通过其他研习者讨论评价、有时包括航空实践部门的反馈以及教授的评价之后,再由研习者进一步反思,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按照自体验模式的理念,研习者应对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感性或更高的理性认识。本科生在航空行为的体验及观察方面不足,直接研习航空特色法律,必然重回旁观者模式的老路。为此,在本科生入学后先集中进行航空知识模块及航空外语的学习,将实践课程推行到航空实务部门进行,进行为期1个月的见习,以体验有关航空行为及其社会意义。返校后对其所经历的全部航空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写出行为模式报告。然后开始航空法英语、法学一级学科课程及航空法特色课程模块的研习。研习应当按照问题导向型与自体验模式进行。在毕业论文撰写之前,再分派本科生到航空实务部门实习3个月。通过实习,再次检验其自体验模式及问题导向型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并进一步修正和提高。返校后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见习-研习-实习-研究的培养路径是实践-理论学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理论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的螺旋式上升运动,对于培养复合型高端航空法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5/201204/134451.html.

[2]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杨婧.侵权责任构成之违法性要件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2012.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航空服务双导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56

1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民航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逐年降低,如何培养出专业功底深厚,职业素养高的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问题。通过最近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研,当前的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自我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工作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适应和岗前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实施“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尽早地接触企业导师,把职业文化和职业技能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

2“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在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和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2-4-6”即2名行业专家,4名技术能手和6名兼职教师的作用,在践行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四阶递进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入校一个月内,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校内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校内外导师的职责见表1。

表1航空服务专业“校内外导师”职责一览表

[[导师\&职责\&校内导师\&1.全面关心与指导学生的学业与成长。

2.指导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和专业实践计划并督促其实施。

3.承担学生理论课程教学。

4.参与学生专业实践指导和成绩考核。

5.指导并督促学生按照专业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确保论文质量。

6.加强与校外导师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协商学生的指导工作等。\&校外导师\&1.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指导。

2.参与学生个人培养计划,特别是专业实践计划的制订。

3.负责协调学校与所在实践基地的关系,协调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实习。

4.指导或协助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并进行考核评定。

5.结合专业特长为学生开设理论或实践课程。

6.与校内指导教师及时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并提出培养意见。

7.开展就业指导。\&]]

而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的实践和职业进行指导。依据学生职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分别设立岗位认知导师、单个项目实践导师、综合项目实践导师、顶岗实习导师,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拓展。具体实施过程见表2所示。

3“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注意的问题

3.1双导师的合理选聘

在选聘校内外导师时,应从德能两个方面去选聘。校内导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扎实,学术功底深厚,对学生认真负责。在选聘校外导师时应把真正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选进来,还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五年以上企业相应工作经验。

3.2建立双导师约束机制

要建立一定的校内外导师评价与约束机制。校内外导师要全方位参与学生的培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承担部分教材的编写任务;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还要参与学生各种校内外活动,以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

3.3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

要建立校内外导师激励机制,鼓励导师参与教学、科研及各类学术活动。对在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导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结束语

在航空服务专业中实施四阶递进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过渡”。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地选聘校内外导师,建立一定的双导师约束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能力不断提升、素质不断拓展,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

参考文献:

[1]王文兵,王维国.论中国现代职业文化建设[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4).

[2]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作者简介:杨超,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山东青岛266100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教育质量

2009年4月3日至5月3日,作者随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第一批赴美国培训,先后到华盛顿、纽约、波特兰等城市,对波特兰社区学院(pCC)等11个社区学院进行了考察学习。2011年6月13-26日又随中国民用航空局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赴美国,对波音公司与高等学校的合作进行了考察和交流。通过参观、座谈、个别谈访、培训、参加董事会议、教室旁听、专题研究与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重点对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学习结束后,带领研究团队对校企合作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行业院校办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一、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的特点分析

民航行业的特点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民航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给民航院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民用航空局下属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优势与特色是“依托行业加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集聚优质资源,国际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安全理念贯穿培养过程”。但在示范学院建设过程中,我们深感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行业特殊人才培养的高要求,需要学习先进办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整合高职教育资源,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帮助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既拥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掌握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应该说,美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得益于各行业优秀的生产和管理人才,而校企合作为造就这些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美国校企合作成功的原因在于合作主体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度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高,学校对社区及企业贡献率高。政府立法规范校企合作,设立基金扶植校企合作,设置项目促进校企合作,监控保证合作效益。企业认识到提高雇员素质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纷纷主动与学校合作。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定、技能标准制定、监督和具体实施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其次,校企合作目标明确、认识到位。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捐钱捐设备,合作双方要为学生和学员服务,要能实现资源共享。[1]

二、美国社区学院校企合作经验借鉴

通过美国飞机制造企业和飞机销售企业的帮助,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波特兰社区学院和德事隆集团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践。校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缔结战略同盟关系,采用项目合作推进模式,开展行业岗位资格证书教育培训的交流与合作、师资交流与培训、专业教育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的启发,引导学校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第一,调整高职院校的职能定位。学习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适当调整职能定位,为学院的服务对象多作贡献,满足行业和区域的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目前尤其重视继续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要求,提供大量的成人培训课程,提供弹性的课程满足职前和职后教育的需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民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飞机维修执照培训等多种类型培训,2011年培训近10万人天。

第二,坚持以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构建或平行、或交叉、或叠加的多元高职课程结构,使各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

第三,建立兼容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降低办学成本。

加强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选拔与聘任工作,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实现学院的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并逐步使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

第四,以制度为载体建设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制度的建设使得高职办学模式得以创新,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校企合作双方有良好的联系与联络制度,包括信息有效沟通制度、感情联络制度。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个案研究表明,波音公司通过一个“波音高校关系管理网络”,与世界各地的170所学院和大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波音公司慈善捐款的预算,将相关经费分配到该网络中的各高校,通过讲座、项目咨询、课程开发、捐款、设备捐助、实习等活动,使波音公司与院校之间保持了稳定、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也使波音公司分享了他们对毕业生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根据与波特兰社区学院签订的交流与合作意向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建设国际合作的通用航空培训基地,得到了世界著名500强集团之一德事隆集团的大力支持,以及集团旗下赛斯纳飞机公司、莱康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贝尔直升机公司等的鼎力帮助,吸引了美国一家培训企业和波特兰社区学院的积极参与。美国的航空企业和学校以及中国的航空企业和学校搭建平台,共同开展通用航空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培养,是资源共享的成功案例。

民航是国际化的行业。民航高职教育要做强做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基于上述认识,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实践行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互利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2]

战略导向机制。校企合作需要双方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企业、高职院校合作的结合点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发挥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以行业院校独特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寻求与民航企业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坚持为民航经济发展服务,即专业设置重点适应民航保障安全和优质服务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提出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教学内容适应于职业岗位需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保障民航安全的飞机维修和航空港安全检查等专业在校生始终占全校在校生的50%以上。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使学校、企业做到双赢,促进校企双方和谐发展,实现从战略的高度认知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注入动力、生机与活力。

利益驱动机制。学院根据自身特点、优势,以及自身的办学层次定位选择科研的层次,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应用领域内为企业作出贡献。在学校同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为高等职业教育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行业、企业力量和资源,形成了强大合力,为解决职业教育在经费、师资、基地、设备、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开辟道路。

项目牵引机制。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实质性合作项目的开展为基础,在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中达成合作“双赢”目标。近几年将合理的专业建设、“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作为校企合作的关键项目。

学院以由校企合作主体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桥梁与纽带”,以专业设置与建设为项目开展有效的合作,坚持校企紧密合作、工学深度融合,充分依托行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国内外民航企业和学校合作,以飞机维修工程、民航运输、航空港运行与管理等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了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课程、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的全面改革。尤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行业标准入体系、职业标准入课程,确保专业课程的内容符合和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7个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

通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落在实处。注重国内外民航行业标准和规章的融合,结合明确的职业岗位标准,按照“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思路重构了“课证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面“嵌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需要的内容。构建了体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民航特有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以民航飞机维修工程、民航运输、航空港安全检查、空中服务等岗位业务流程为主线,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学院建设了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共完成了188门院级网络课程的建设工作。

“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通过合作项目,与国内外行业企业和院校合作,打造了一支具有国际特色、行业认可、专兼结合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案例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有利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部级教学团队。

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建设主体多元化,政府指导、企业参与,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与民航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民航飞机维修工程、航空服务等民航特有专业的校企共享型“公共实训平台”,满足在校生技能培养、全行业技能人才培训的要求,实现校内实训、岗位生产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场所)47个,校外实习基地161个。飞机维修实训基地拥有31架飞机,140多台飞机发动机,5万多种飞机零部件和维修工具,这些主要得益于航空企业的支持。

实施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质量监控。将民航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控的红线;将实践教学和基地实训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将教师教学能力和行业实践能力并重,作为质量监控的重点;将人才培养学校与民航企业的密切合作,作为质量监控的要项,从而促进学院培养既熟悉国内民航行业标准,又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双通”型民航高技能人才,使得基于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实现全面优化。

政府协调推动机制。企业和高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校企合作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需要有政府架设校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即政府运用行政的、政策的、法律的手段,促进校企合作。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向行业政府汇报,争取政府在政策上明确支持企业,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政府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具操作性的优惠政策;使政府发挥中介组织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协调校企双方合作需求,沟通校企双方在培养计划、培养规格、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办学条件支持与扶持等方面的事宜,创建一种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高职校企合作的有效的协调、扶植与监督机制。如,国际民航运输协会主动介入民航运输国际证书教学,每次考试都派专人到校,试卷全部带回批改,保证了质量和成绩的可信度。

经过学习与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经验,并坚持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中开展校企合作,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实现了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与民航运输服务行业发展和广州空港经济区建设深度融合,保持了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项目,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谁来培养人?靠什么条件培养人?”的问题进行,项目成效突出。例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以民航特有专业公共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共建”的建设理念,“双向参与、同一平台,资源共享”的建设方式,“整合校内外、境内外、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建设思路,及“学历教育、员工培训、技术开发、科普教育”的功能定位等,有效解决行业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设备、教师、教材和考试等瓶颈问题,在工学结合培养高质量行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构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作出了示范,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刘存刚.美国校企合作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探索,2007(8).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7

项目实施情况

引智专家分别是来自德国欧洲空中客车(aiRBUS)公司培训经理鲁道夫·亚尼先生和来自德国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电培训模块负责人、空客航空标准80t主要制定者莱纳尔·布雷辛先生,其中德国专家莱纳尔先生是2011年根据项目需要调整的专家。鲁道夫·亚尼先生作为学院航空航天专业名誉主任及特聘教授,负责全面指导学院航空航天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莱纳尔·布雷辛先生具体负责指导学院为欧洲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新引进员工航空电气基础培训模块、航空电气安装培训模块的实施及质量监控,以及学院航空航天类专业技术顾问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学院航空航天专业组群教师团队在两位引智专家的指导下,实施了航空航天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制定、技能培训实施、航空航天工程语言训练、空客a320总装公司培训模块(机m2、m3;电m2、m3;航空英语)培训资源开发及实施,制定出学院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培养框架、实施方案以及培养标准,为天津航空航天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引智专家的出色工作成果得到各方面高度认可,亚尼先生凭借自己对天津航空航天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获得2011年天津市政府海河友谊奖,该引智项目还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以及天津市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项目执行成果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8

Keywords:airportservices;trainingbase;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78-03

0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任务,这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更是其培养目标特点所在。针对这一特定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为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校企协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成为培养高素质的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保障。

随着民用航空业以及机场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航业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的发展状态,也成为世界上机场数目增长最快的国家。空港服务业的发展正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交换便利程度的重要标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国民航企业对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江苏工院)针对民航业这一现状,大力建设和发展航空学院实训基地,立足南通市航空产业的发展战略,延伸配套服务于江苏省、长三角以及华东地区各大空港建设对航空专业人才的需要。由于跟行业具有紧密的关联,对人才更加注重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民航企业的合作建设与协同管理是培养空港服务专业优秀人才的一条必经之路,也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高职空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1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教育的必要平台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主要方向,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得以实施的基础平台。空港服务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要求高的特殊专业,学生更需要充分运用航空实训基地的专业设施设备,结合课堂理论进行实际实践和操作,从而加强教学环节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民航企业协同管理实训基地,既可以提高实训基地建设的专业性和运行的高效性,让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与实践更符合行内专业要求,又可以让企业在实训基地的运作和管理中直接培养所需人才,为空港专业人才的输送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使得民航企业与高职院校达到“双赢”局面。

1.2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取得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空港服务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点在于其特殊的工作场所及条件,所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平台必须建立在有健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获取课堂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实训基地的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专业创造力,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1.3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推动民航业发展的可靠动力随着民航业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强力推动,未来社会对空港服务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面对新兴的市场需求,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我国空港服务人才十分匮乏,尤其对空港服务人才的培养大多停留在实践阶段。虽然一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了空港服务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并且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从空港服务专业人才评估质量来看,缺少专业实训基地的技能实践是学生能力跟不上民航业人才需求的关键。专业人才的稀缺,严重影响我国民航业的发展进度,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各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依托现有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促进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专业建设,加强民航企业的合作步伐,加速培养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推动我国民航业实现与国际民航业水平的接轨,从而在更公平的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自身实力。

2高职空港服务实训基地校企协同管理的实现

2.1“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模式实训教学首先,高职教育强调实训基地建设,是基于对实训基地功能要求的考虑。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要以配合教学为最基本的宗旨,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基本目标,从而才能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必须有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实训条件。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去进行生产实习,的确是能够达到实训的效果。但考虑到空港服务专业的特殊性与规范性,航空类产品的生产和研发都属于尖端技术,一部分民航企业并不能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中,作为该专业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机会比较有限。江苏工院航空工程学院建有1万多平方米的航空实训基地,按照民航业的规范要求以及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模式实施实训教学。安排学生在经过建设的专业空港实训基地,邀请民航企业专业技能人员参与教学合作,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能控制和有指导的实训活动,既能解决学生实训教学的问题,更能发挥高职院校教育的影响力,更具有系统性、简约性和实效性。

2.2“订单式”模式计划培养高职教育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按照行业、企业及其他各类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人才,就需要相关企业提供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帮助和合作。“订单式”管理模式简单点来说,就是校方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企业提供工作岗位,学校招收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并且能够在合作企业的相关技术岗位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不单如此,合作企业还能够为合格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使得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相关合作企业还能够直接从合作院校毕业生中引进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降低招募及员工岗前培训的成本,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江苏工院航空工程学院与华夏航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通兴东机场有限公司、顺丰速递集团有限公司、乔治?海茵茨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民航运输及飞机制造维修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人才方案的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企业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为空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专业、更便捷、更有效的途径。

2.3“协同管理、互利互惠”模式推进合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江苏工程职业技术航空工程学院空港实训基地的成立在政策扶持、培训师资、设备投入、资金筹措等方面得到了中国名航局、江苏省各级政府及部门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样,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论是资金方面还是在师资或技术层面都需要合作企业的支持与帮助。简单来说,高职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也需要相关企业出资和提供技术方面的帮助与合作。首先,在资金方面,相关合作企业可以投资建设实训基地,也可以将企业退下来的航空类设施设备转送到高职院校里面作为教学资源,供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之用。江苏工院航空工程学院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单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资金支持,也得到相关合作企业与民航机构的大力帮助,在今后的实训基地的发展中,还会得到更多的民航相关机构和企业在硬件建设上的帮助,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师资或技术层面,合作民航企业更能够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其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应当与职业教育相适应,越来越多的院校要求教师都是具有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的“双师型”人才。现在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来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虽然具有本专业的高学历,但传统的学科本位培养模式使他们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从而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合作民航企业的实践专家和院校专职教师一起合作指导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教学,两者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江苏工院航空工程学院正是意识到师资的重要性,聘用具有硕士及以上专任教师的基础上,还聘请了中国民航局、东方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航空业内的专家成立空港服务实训基地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组织专任教师去合作民航机构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职业岗位培训,若实现存在困难,也可以让专职教师在实训基地由民航企业专家指导进行自我培训,在实训中学和实训中教,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另一方面出发,一些民航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实践培训时也可以同合作院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沟通,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专业设施设备甚至师资力量,从而降低员工岗前培训的成本,提高培训的水平与质量。由此看来,“协同管理、互利互惠”模式为高职院校的空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大力推进合作双方的发展与

进步。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空乘专业

实训课程是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实训课程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空中乘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缺少专业设施设备

除了民航所属院校外,大多数高职空乘专业缺乏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条件落后。绝大多数高职空乘专业建有体能训练中心、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形象设计室、形体房等常规实训室,缺少专业技能实训条件。

(二)缺乏实训教学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与航空培训企业合作,由外聘企业教师承担客舱服务等专业实训课教学。部分高职院校引进航空专业毕业的教师,建有模拟客舱,可以开设空乘服务实训课程,但条件简陋。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奔赴运输培训企业进行专业实训,还有部分空乘院校则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教师,加上没有实训基地,只好暂不开设实训课程。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训管理制度,实训效果不佳

尽管高职空乘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训管理制度,但由于设施设备的缺乏,很多制度只是泛泛而谈,不够科学规范,很多学生甚至不知晓这一制度。在形体训练,形象塑造、体能训练方面的实训效果良好,教师学生都较为满意。但由于缺乏专业实训条件,专业实训教师,规范的实训管理制度,因此专业实训效果参差不齐、差强人意,实训现状堪忧。

二、《空乘服务概论》实训课程的设计

(一)实训课程设计说明

空乘实训课程体现学生主体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地点复合化;课程评价方法多方位多主体,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组织管理方式多层次项目式,保障实施效果和专业、课程目标的达成。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学历+证书”的毕业要求。

(二)实训目的和要求

课程设计以职业岗位群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重点考虑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既保证高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理论要求,又突出航空服务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做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加深对航空业的基本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从事航空业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运用相关理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三)实训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训内容:空乘服务的内容与基本过程,空乘服务管理与创新,空乘服务补救。

项目一、空乘服务的内容与基本过程学时:4学时

1、实训目的:明确空乘服务内容与空乘服务的关系,掌握空乘服务的基本内容与延伸内容,掌握空乘服务的基本程序,理解空乘服务系统性与严谨性的特点。

2、实训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掌握空乘服务的基本程序以及航空安全员的工作程序,空乘人员专业术语,民航客运术语,国际旅客运输常识,国内旅客运输常识。

项目二、空乘服务管理与创新学时:4学时

1、实训目的:了解我国各航空公司的服务管理状况,明确空乘服务创新的意义,了解空乘服务创新的不同模式。

2、实训主要内容:空乘服务工作流程设计与顾客价值,航空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航空服务的控制,创新及服务创新。

项目三、空乘服务补救学时:4学时

1、实训目的:理解空乘服务失误的原因,掌握空乘服务补救的原则、方法与基本策略。

2、实训主要内容:因服务承诺不能兑现引发的乘客投诉,服务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服务失败,空乘人员个人因素造成的服务失误。服务补救的原则与策略。

三、《空乘服务概论》实训课程的组织

(一)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

1、教学中要明确培养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使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2、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3、实训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多种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应使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借鉴和创新;4、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采用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张贴板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的空乘专业人才。

(二)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

1、建立以空乘服务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制定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2、突出阶段评价模式,包括对学生完成空乘服务课程某一阶段学习任务进行评价;以某一模块为内容,通过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程度进行的评价。

3、强调目标评价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从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转变为注重掌握民航乘务员岗位的流程和要求,以便为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任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成富.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宋晓燕.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2-5.

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课程特色;行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46-03

随着世界民用飞机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乘坐飞机出行需求的日益增强,中国民用航空局提出了我国要从当今的民航大国向未来的民航强国转变的宏伟战略。实施民航强国战略要求加强民航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行业关键人才队伍建设。全行业要建立完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民航企事业单位通过自办或合作方式兴办高层次的培训机构。民航要重点培养飞行、机务、空管、机场运营管理四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要加大培养国际化人才力度,增强民航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了培养民航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5年中国民航局在充分借鉴对国际民航业影响最大的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147和欧洲航空安全条例eaSa-147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航特色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条例《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并于2006年颁发了《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规范了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并实现了与国际民航的接轨,为培养民航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依据和指南。

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是以培养合格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为目的,为取得CCaR-66部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和部件修理人员执照的人员提供培训的机构。国际民航约定,所有“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合格审定”的民航规章编号为147,因此通俗地称“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为“147学校”。CCaR-147培训可分为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民用航空器机型培训、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基础培训和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项目培训。目前,国内有33家维修培训单位获得147培训的认证。2009年6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获得CCaR-147培训机构合格证,包含2个类别: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me、aV两个专业)和民用航空器维修基本技能培训(me、aV两个专业)。2010年,我院又与广州航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获得147学校“民用航空器部件修理项目”培训资格。这是我院长期以来坚持以“行业标准”为办学特色的又一重大成果。笔者以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为例,对CCaR-147培训课程的设置进行分析,并对CCaR-147培训大纲作为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行业标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本专业课程标准的设置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

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的课程特色

2006年5月颁发的中国民用航空局咨询通告aC-147-02依据CCaR-147部第147.4条、第147.17条、第147.27条制定,明文规定了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该大纲将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的内容划分为17个模块,明确规定了培训等级的定义、各模块的最低培训学时(见表1)、各模块具体的培训科目和内容,以及机电专业me和飞机电子专业aV培训内容的培训等级。培训大纲将培训科目及内容按照教学深度的不同分为三个培训等级:1级、2级和3级,并定义了这三个培训等级相应的培训要求和培训目标。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应当根据教学等级确定每一培训科目及每一知识点的培训深度,编写各自的教学大纲,按照每一模块的内容制定各自的培训课时,但培训课时不得少于表1所规定的最低培训课时数。

由表1可见,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培训大纲规定的最低理论学时数为1100学时,最低实习学时数为1020学时。其中,在《维修单位合格审定的规定》CCaR-145部批准的维修单位实习学时为250学时,培训总学时为2120学时。我院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培训大纲完全覆盖了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专业所规定的17个模块,还增加了104学时的《机务英语》培训,除了培养培训学员的机务维护能力外,还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以满足中国民航局对民航高技能维护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使培训学员能快速看懂飞机维护手册等英文资料,提高飞机维护安全性和工作效率。我院CCaR-147维修基础培训me-ta培训理论总学时为1224学时,实学时为1106学时,其中维修单位现场实习学时为320学时,总学时为2330学时,都比CCaR-147规定的最低培训学时高,所以,完全满足CCaR-147培训大纲的培训要求。

CCaR-147基础培训大纲是制定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行业标准之一

我院机务工程学院的飞机机电维修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民用飞机机电维修专业基础执照(涡轮式发动机飞机me-ta)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高等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从事飞机机电维修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民航维修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考试大纲》(aC-66R1-02)、《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为教学标准来制定的。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工作岗位能力需要和高职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按与行业标准相似的模块内容分类,分为12个模块。12个教学模块为:基本素质、英语能力、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维护基础、空气动力学基础及飞行原理、人为因素和航空法规、涡轮发动机飞机的结构与系统、燃气涡轮发动机、综合能力、拓展选修课。我院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和提供本专业实训教学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实训教学场地,以满足实训教学要求,包括钣铆实训室、飞机电器修理实训室、飞机系统修理实训室、航空发动机及附件实训室和无损探伤实训室等。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维修厂、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等符合《维修单位合格审定的规定》(CCaR-145R3)的民航维修单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得以提高,能掌握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航空机械专业(me-ta)方向的必要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适应民航生产一线工作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CCaR-147基础培训大纲是设置

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行业标准之一

我院飞机机电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同样也是依据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中国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考试大纲》(aC-66R1-02)、《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的标准来制定课程标准,按照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

以《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为例。在CCaR-147基础培训大纲中是m14模块,me-ta专业的理论学时是120学时,实习学时是60学时,总学时为180学时。飞机机电维修专业(me-ta)《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的理论学时是122学时,技能实训是60学时,总学时为182学时。CCaR-147基础培训的《燃气涡轮发动机》m14模块的培训内容和飞机机电维修专业(me-ta)《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一致,都包含了热工和气动基础、燃气涡轮发动机概况、燃气涡轮发动机部件、燃气涡轮发动机总体的特性和结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滑油系统、燃油控制系统、空气系统、启动和点火系统、指示系统、操纵系统、反推装置、飞机辅助动力装置、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监控和地面操作,以及燃气涡轮发动机技能实训等内容。所以,本专业《燃气涡轮发动机》课程完全覆盖《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CCaR-147)和《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CCaR-66中m14模块的内容,满足培训要求。本课程突出技能和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通过实物讲解和学生动手装拆实践,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航空发动机结构,更好地理解了航空发动机原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为取得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部分机电专业基础执照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专业教室教学、飞机发动机现场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等,学生学习成绩评定采用符合民航行业标准的口试、笔试、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结语

我国的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CCaR-147基础培训)是近几年才开始实行的一种培训,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随着我国民航和国际民航的发展,CCaR-147基础培训必将在为民航机务维修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机构合格审定规定》(CCaR-147部)和《民用航空器维修基础培训大纲》(aC-147-02)在飞机机电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标准的设置方面起到行业标准的作用,也必将对我院的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朝兵.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2]倪莹.对企业单位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思考[J].中国民用航空,2010,(6).

[3]莫异昕.影响民航维修企业在职培训效果的因素及其改善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07,(12).

[4]余群英.广东高职教育管理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

[5]邓永萍.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旅客服务与沟通》课程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梁裔斌,白景永.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高职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7]张立平.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双支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呼叫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