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修复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24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1

“林业治山”是近年来引进的全新理念,是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稳定山体和恢复森林植被,使松动滑坡的山体恢复其青春活力。治山听起来好像有些愚公移山的意思,但治山确实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因为它和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密不可分。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给灾害发生地的百姓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从实施五年的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来看,林业治山无疑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特别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灾害,给当地山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无数塌方、滑坡、松动的山体等待着“医治”。

林业治山大有可为,并且必须大有作为,才能为广大的灾区百姓提供生态和生命的保障,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的支撑。

山路崎岖,凉风习习。除了七八处标有“路面塌陷”“滑坡路段”提示的区域内凹凸颠簸外,从北川新县城到关内坝底乡80余公里的行程畅通无阻。

“山体不稳定,一遇风雨,关内12个乡镇的道路总会出现一些险情。”当地司机曾述勇熟练地转动着方向盘,语速极快。

汶川大地震不仅彻底破坏了当地的城镇和村庄,夺去了成千上万的宝贵生命,也造成了大规模、大范围的山体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灾区的山坡上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痕迹,并时刻威胁着灾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对于城镇村庄的灾后重建,山体的治理要复杂困难的多。

汶川大地震灾区地处龙门山系,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谷深,岩体松散破碎。该区域的岷江、嘉陵江和涪江等主要江河流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是四川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汶川大地震使该区域植被损失面积达600多万亩,滑坡、泥石流和山石滚落等次生灾害频发,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难度大、任务重。

汶川地震过去已经六年多了,地震的伤痛似已过去,昔日满目疮痍的山河,也被凤凰涅磐的新城镇所代替。然而,地震灾区的山体恢复和植被重建才刚刚开始,在林业治山的道路上,同样需要灾区重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精神。

林业治山生态修复的创新理念

中国是多山国家,包括高原和丘陵在内,约有山地面积6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9.4%,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山地特有的能量梯度使之成为泥石流、滑坡、崩塌、雪崩、土壤侵蚀、山洪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区。这些自然灾害大都涉及林业,对区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很大损害。特别是地震对于山区地质地貌和森林植被的破坏尤其巨大。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山活动,使其能够山体相对保持稳定,植被得以恢复,从生态和经济等多重效益讲都意义重大。

十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为执政纲领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管理部门,担负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修复生态系统、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长期以来,林业部门在保护森林资源、造林绿化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对森林和林木赖以存在的山体治理却被长期忽视。

根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林业用地中宜林地(包括荒山、沙荒地)面积3958万公顷,占全国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2.75%;根据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全国有上百座城市,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山地灾害的威胁和危害;近年来我国矿山开采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且土地修复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生态修复工作势在必行。

进入21世纪,在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洪涝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下,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目前,我国林地面积达到了31046万公顷,其中2/3以上在山区。可以说,通过“治山”把山区林业建设好,将对全国林业发展乃至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强调指出,“林地是第一资源,治山就是增加林地质量,保护资源首先要保护林地资源”。

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地震频发,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严重危及了国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急需治理和修复。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大江大河的源头、物种的基因库和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而地质灾害大都发生在山区。如何改善地质灾害发生的山区地质地貌,恢复森林植被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地质结构,极易因地震和降雨等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经过长时间的“治山”实践,日本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适合本国实际的林业治山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日本在治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以稳定山体和恢复植被为目的的“治山”职能是林业部门的重要职责。

林业治山就是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全新理念。林业治山就是首先采取工程措施使松动的山体稳定下来,然后再稳定植物生长的地基和土壤,并在土壤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很多专家认为,林业治山是转变造林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易造林地日益稀缺,造林困难地的植被修复势必成为今后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重要手段。在稳定山体的基础上开展造林活动可保持和扩大林地资源,是改进现有造林方式的发展方向。而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除做好种苗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外,必须在林地上下工夫,林业治山对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具有很大潜力。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指出,林业治山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载体。我国林业发展已进入了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林业治山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是稳定民生,惠及百姓的事业。林业治山应以尊重自然为根本、顺应自然为手段,修复和保护自然为目的。我们应努力改变现有的生态修复模式,从以植被恢复为主的模式向植被恢复与山体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转变,实现标本兼治,稳定和增加林地资源、提高林分质量,使生态修复的效益最大化,成果可持续。

我国林业治山的实践

林业治山是国际趋势和潮流,日本、韩国、泰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家都十分重视林业治山工作。我国的林业治山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很多地方林业部门而言治山几乎是一个全新概念。我国目前的林业研究和工程项目都是以林木为对象,缺乏对作为林木母体的山体研究和相关实践,对相关技术和施工方式的研究更为不足,需要通过示范项目的带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林业治山的技术和理念。

日本是世界上林业治山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日本林业治山的理念、技术和模式是经过长期对遭受地质灾害破坏区域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日本在地震灾后重建的“治山与植被恢复综合技术”和“治山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结合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本林业治山经过百年发展,已形成由多个技术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行政机构及民间企业等构成的完善事业体系。其作为日本林业部门的一项职能工作,在日本的林业建设以及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年,中日两国启动了“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该项目引进日本“先固山后造林”的“林业治山”理念、模式,结合我国传统工程技术,开展灾区森林植被恢复示范,以提高项目区从事具有代表性的灾后森林植被恢复工作的相关人员的技术能力,形成一定的技术标准,使四川省地震受灾地区的森林植被恢复工作得以持续性、自主性的开展。

该项目实施五年来,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对全国林业治山生态修复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证明,在困难地、垮塌地,仅靠植被恢复,不采取措施稳定山体,成效大打折扣。因此修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必须从治山入手。基于中日合作项目的成效,201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持续推进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加快灾区生态功能恢复与提升”,启动了地震重灾县市生态恢复计划,成为我国林业治山的重要尝试。

该项目项目总投资约8360万元,中日双方共同出资。该项目在北川、绵竹、汶川、彭州等县(市)建立4个示范区12个示范点,完成治山18.98公顷,建设林业治山工程设施总量长度达3.3万米,植树造林3.7万株,推动中方项目县市完成自主治山99.34公顷。开发完成《四川省林业治山技术手册》、建立健全了林业治山技术培训体系,举办培训19次,培训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林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极大地提升了灾害多发林区林业技术人员灾后森林植被重建恢复的能力,为林业治山理念、技术本土化和普及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项目支持开发的《林业治山调查规划设计技术规程》已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外。林业治山理念和技术已全面融入到芦山地震灾后生态重建规划技术思路和重建工作,写进了《四川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纲要》。

取得这一系列成果并不容易。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副总工桂林华坦言,在汶川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的探索过程中,大致产生了三种森林植被恢复的治理理念:一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二是因害施治、迅速恢复、有为而治;三是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循序而治。

他告诉记者,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理念源于道家思想,自然无为的观点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形成的损害就让“自然之手”去修复,不进行人为干预,或尽量避免人为干预。这种想法的优势是节约资金,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劣势是恢复缓慢,次生灾害频发,部分区域将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理念只适用于偏远的无人区和人类活动不可及区域。

因害施治、迅速恢复、有为而治理念源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思路,“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生态修复同步进行。重点采用造林、种草,结合工程措施,迅速恢复灾毁林地的林草植被。其优势是,资金到位迅速,在地质条件稳定、土壤条件优越、水热条件好的区域成效显著;劣势是对于大多数地震损毁地而言,由于坡面不稳定,土壤条件不具备等因素,事半而功倍。该理念适用于经济条件好,环境条件优越、适合营造森林植被的区域。

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循序而治就是林业治山的理念,它结合了前两种理念,将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相联系,充分考虑了当地人民的需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运用植被恢复技术、土木工程技术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循序渐进地治理恢复灾毁林地的森林植被。其优势是适宜于大多数灾毁林地的修复,且恢复成效显著;劣势是单位面积的资金投入量大,花费的时间长,社会认同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相关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尚待建立。

桂林华说,林业治山区别于地质灾害治理,重点是针对植物根系影响层内的生长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以达到稳固坡面,恢复森林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等目的。针对林区范围内受自然灾害的损毁林地,通过传统造林绿化工程不能恢复森林植被,必须通过简易工程措施以稳固坡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再结合生物措施进行森林植被恢复。

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地,记者看到通过五年的努力,地震塌方滑坡的山体重新又焕发了生机,一排排的树苗长势良好,而一面面陡坡也因工程治理和植被恢复得以稳固。

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副主任刘立军认为,我们应研究借鉴日本林业治山理念、技术以及相关的制度和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和林情,创建出适合我国的林业治山模式。

进入本世纪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加大了山区资源开发的力度,山区厂矿、公路、铁路、城镇等建设兴起,泥石流和滑坡等山地灾害危害日益突出。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山区每年发生灾害数千至上万起,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山地灾害的危害和威胁。2001?2010年全国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共造成9941人死亡和失踪,平均每年约1000人,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面对这样的灾情数据,我们不得不加快林业治山的相关研究和推广工作。严峻的现实成为我们必须前进的理由和动力。为此,国家林业局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期间,共举办培训班19次,培训1000余人,极大地提升了灾害多发林区林业技术人员灾后森林植被重建恢复的能力,为“林业治山”理念、技术本土化和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业治山”在四川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具备了技术可操作性。此外,辽宁青山工程、山西矿区治理、石漠化区治理等生态举措也积累了许多体制和技术经验。林业治山有关的法律、政策也正在酝酿中。总体上,林业治山在我国林业已经具备了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探访林业治山示范工程区

2014年11月22日,正值羌历新年,记者随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普及推广会的代表一同来到汶川县和北川县的林业治山综合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现场,不少塌方山体已经披上“绿装”。

在北川县擂鼓镇石岩村二组的一处山腰上,记者发现这个曾经的塌方体已树木成片。山腰上,层层土袋筑成的水平阶梯十分显眼。北川县林业局副局长朱成林说,这是土袋阶梯工程,其作用是固山、分散流水,避免发生泥石流。“这里实施面积有64亩,从2010年到现在,这里没有发生任何次生灾害,效果非常明显。”

在石岩村,北川县林业局还参照中日合作技术,采取竹栅栏挡土墙、土袋阶梯等方法进行试点治理。2013年治理的340余亩塌方山体如今已经栽种李树、核桃树。而在北川老县城旁的沙坝村,林业局在一处山体塌方处进行多次点撒播树种,至今没有效果。“年年种树不见树,主要是山体不稳,遇到大雨就会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朱成林说。

在汶川县地震灾区,记者同样发现,通过合作项目的山体治理,大多取得明显效果,而采取传统栽树治理的效果并不佳。在汶川县绵镇克约村半山腰上,记者见到一边是传统栽树后又被泥石流冲毁的现场,而另一边则是项目治理栽植的树木开始成林。前来考察项目效果的日方专家佐藤隆告诉记者说,日本在治理地质灾害、植被恢复方面有很多经验,克约村的治理仅是山坡治理,由于预算及条件限制,诸如防止滑坡、河床治理等新技术还没用上。

四川省林业厅国际合作处处长张黎明介绍,日本“林业治山”已有百年历史,在治山领域形成了先进的理念、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主要特点是林业部门牵头,将“治山植绿”分散在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等部门的行政职能统筹为一个实施主体,采用“先固山后造林”的理念与技术模式。通过工程措施稳定治理山体地质灾害开展“治山”,用工程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进行“固土”,用现代植树造林与恢复植被工程完成“植绿”,兴修整治防洪抗旱水利工程涵养林地实现“涵水”。

“地震灾后生态修复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建设,不是简单植树造林。灾后的山体地表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崩塌坡面的土块不稳定,地表容易被雨水侵蚀,易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而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关键是生长地方的地基和根系发育的土壤的稳定,所以首先要治山,采取工程措施将松动的山体固定起来。在项目实施中,他们用横向的挡土墙、纵向的龙骨(石埂)将山体包扎,然后修排水沟,给山洪导流,避免水害。最后就是在土袋垒成的台地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使瘫痪颓废的山体健康起来。”日本专家佐藤隆对记者说。

桂林华介绍说,受自然灾害损毁的林地,通过传统造林绿化工程不能恢复森林植被,必须通过简易工程措施以稳固坡面,改善植物生长条件,再结合生物措施进行的森林植被恢复治理工程。工程措施主要有挡土墙工程、排水沟工程、栅栏工程、水平阶工程等;生物措施主要有土壤改良、植被培育、覆盖防护工程等。这些林业治山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单个施工方法很简单,多项工种既集中又恰当地布置,工程整体上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川省林业厅在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中,还兼顾了当地百姓的民生,不仅在施工时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增收的工作机会,而且在植被恢复的同时,选取李树、核桃树等经济树种,使当地农民能够将来在林业治山中受益。

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成果普及推广会中,国家林业局、国家科技部、日本驻华使馆代表和来自十几个省市的一百七十余名林业技术人员参会。会上,中日双方共同认定并宣布,经过五年的时间,该项目经过中日双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达到了预期目标。

虽然我国的林业治山工作刚刚起步,但从本次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实施的成果来看,该项目区制定出具有代表性的灾后森林恢复计划,建立起与灾后森林植被恢复施工方法有关的关键技术体系,强化了灾后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内容与体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林业治山未来更美好

林业治山是维护国土安全,减缓地质灾害损失的现实需要。林业治山关乎国土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林业治山为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是生态修复的新的有效途径。

我国易造林地日益稀缺,造林困难地的植被修复势必成为今后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重要手段。在稳定山体的基础上开展造林活动可保持和扩大林地资源,同样是改进现有造林方式的发展方向。

“林业治山”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其上游的政策体系是助推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林业治山源于林业应对灾害和生态破坏区的治理理念,同时也是从法律、机构、政策、财政等多方面综合支撑的项目途径。

四川省林业厅有针对性的成立了研究小组,先后前往项目开展地北川、绵竹、汶川、彭州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四川省林业治山合作项目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日本林业治山体制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还组织到开展了类似项目的辽宁省,对其“青山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四川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处余蜀峰在调研报告中提出2点启示:启示之一,单一“刨坑种树”的传统生物措施已无法适应山地生态修复的特殊需要,必须同步采取工程措施;启示之二,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要,恢复治理好山地生态环境,必须引进和牢固树立林业治山的理念,理顺治山管理体制,建立相应机制。

在采访中,不少林业干部表示,林业治山这项实践有必要继续推进,但会面临“多头分管”、“体制不顺”等问题。大家建议,国家从法律、体制机制、标准规范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革,将林业治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森林法》修订范围,并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2

关键词:新疆林业;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森林健康管理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森林系统稳定性、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2.1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

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保证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2.2森林健康管理的措施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地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有害生物管理的目标: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措施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有害生物进行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防治;暴发成灾的,在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普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3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自然修复;人工辅助修复;辽宁北票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8-0165-02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很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雾霾、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北票市生态环境建设在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1自然修复

自然修复无需人为协助,只是靠自然演替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在北票地区,封山育林是最好的自然修复方法。封山育林可以不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减少森林火灾和外侵植物进入,可加快自然更新,缩短森林覆盖所需的时间,保护珍稀动物和增加森林的稳定性,投资小,效益高。为确保做好封山育林工作,难封育的地块(路旁、村旁很容易遭受人为破坏的地块),要设置围栏。处理好封山育林和发展畜牧业的矛盾,种植多年生草本饲料,变牲畜散放为圈养,这样才能做好封山育林、生态自然修复工作。

2人工辅助修复

2.1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北票市退耕还林效果显著,此项工程是北票生态建设的重要项目。为了让还林成果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政府要按国家政策,给林农一定的经济补助,以调动其还林积极性。另外,还要派出专业人员,抽样调查还林情况,发现还林保存率低于还林标准的,停发经济补助,彻底改变“只见整地造林不见绿”的现象,鼓励林农做好还林的经营工作,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2.2重视坡耕地造林

北票市为低山丘陵区,很多耕地坡度在25°以上,为了避免水土流失,动员农民坡耕地造林,以改变生态环境。

2.3做好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票市有大黑山自然保护区和鸟化石自然保护区,要禁止在保护区进行各种活动,严禁乱砍滥伐和捕杀野生动物,需要进行更新性采伐的,要严格执行辽宁省《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706-2009)》。

2.4提高迹地更新速度和质量

近几年,粮食价格突破历史最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很高,采伐后更新缓慢或不更新。为了加快更新速度,采伐之前要交一部分押金,作为带动经营者尽快更新造林的手段。采伐以后,若能及时更新造林,并且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达到造林更新标准,则返还押金;否则,不返还押金。

2.5造林前整地技术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水土流失,山地造林前杜绝全面整地,最好采用穴状整地,尽量少破坏植被。其目的是疏松土壤、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

2.6打击“小开荒”

现在,各地都有“小开荒”现象,北票市也很严重。要成立打击“小开荒”领导小组,组织专业人员,分布各乡镇全面调查。对所有开荒地,要全部造林(或种草),恢复植被。对情节严重者处以罚款或追究刑事责任。

2.7做好护林防火工作

成立专业的护林防火队伍,配备专业的防火工具。护林员要经常巡逻,严禁野外用火。变季节性突击抓防火为常年抓防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加快生态修复的步伐。

2.8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结合水利设施,进行小流域治理。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段,修建小型水库、大坝等。同时,要在此流域栽植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树种(沙棘、火炬树、刺槐、山杏、火炬树等),用来防止水土流失。

2.9高速公路、铁路生态绿化

修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会破坏大量的森林植被,在北票市辖区之内的,要及时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10矿区植被恢复

北票市金矿、铁矿、碎石厂、白灰厂、水泥厂、砖厂等很多,在开采或利用原料的同时,破坏了森林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有的厂矿还造成了空气和水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必须对受到破坏的植被进行人工修复,重新种树、种草,以恢复植被。对于破坏非常严重、无法恢复的,要客土恢复。

2.11城市建设

重视公园、居民小区、道路的绿化,增加绿地面积,增加绿化品种,让北票市变成森林城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2.12大凌河流域治理

近河道300m范围内,禁止种庄稼,避免化肥、农药造成水污染,多营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以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质。

2.13污水处理

凉水河流域的水,直接汇入大凌河,此流域的水污染相当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大凌河下游居民的生活和各项生产。因此,北票市在凉水河建立了污水处理厂,成功改善了水质。大凌河的水生植物和动物也增加了种群,形成了良性循环。对于其他流域,也有水污染现象,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污水处理。

3参考文献

[1]焦居仁.生态修复的要点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3(2):1-2.

[2]刘建忠,郭颖,王六平,等.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684-11686.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4

关键词:森林抚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76-1

宜君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属子午岭桥山山系,东与洛川县为邻,北及西北与黄陵县相接,南及西南与白水县、印台区接壤,总土地面积1506.74平方公里。

1基本情况

宜君县辖区总面积150674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0192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6%;全县共抚育1224立方米:割灌1018公顷,修枝132公顷,抚育采伐74公顷。森林抚育资源消耗量为637立方米。森林抚育木材生产:规格材91立方米,非规格材105立方米。

2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幼林抚育改造任务重。全县39150.5公顷林业面积中,中幼龄林面积为32212.6公顷,占82.3%,中幼林管理粗放,质量不高,若不及时抚育在较短时间内便形成新的低产低效林;中幼林抚育改造利用低,采伐限额管理体制不顺。中幼林抚育间伐,伐下来的都是比较细小,弃之可惜,卖出又没大的用处,用来烧柴又用不了这样多,运出去的费用又太高,所以职工都不愿做这样的事,加上受采伐限额的限制,其手续办理程序多,林场和个人没有积极性;缺乏中幼林抚育改造资金,中幼林抚育积极性不高。由于人力成本等不断增加,国家和有关部门又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地方财政又拿不出钱来搞抚育,林场更没有实际收入来添补,所以林权人和职工积极性不高,使人工造林的抚育跟不上,成效差。这就造成了全社会森林经营的氛围不浓。

3中幼林抚育改造的成效分析

调整森林结构,突出主导林木。通过抚育,明确森林经营方向,经营措施,经营重点。可以形成以林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分生产力、培育多树种、多品种的大径材,使森林质量得以改善;改善林木生长条件,促进林木生长。通过抚育,清除杂草、灌木及藤条等方式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空间,提高林木生长条件,有利于林木生长。林木生长周期大为缩短,实现早期利用;改善林内环境,提高木材质量。经过抚育,林木密度减少,林冠郁闭度下降,有利于树木生长,木材的质量得以提高。同时,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有效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持林分的稳定性。

4森林抚育任务

全县现有森林的抚育量。全县抚育量为32212.6公顷,其中:生态疏伐5897.58公顷,透光伐3167.18公顷,生长伐5049.36公顷,修枝5244.5公顷,卫生伐512.4公顷,割灌除草10294.58公顷。森林抚育任务。据预测,全县抚育工程总量为47927.2公顷,其中:生态疏伐5879.58公顷,透光伐4675.41公顷,生长伐5049.36公顷,修枝15203.6公顷,卫生伐512.4公顷,割灌除草19095.85公顷。人工林18601.5公顷,天然林29325.7公顷。国家公益林15197公顷,地方公益林21707.6公顷,商品林11022.6公顷。国有38162.3公顷,集体(含个人)9764.9公顷。幼林为20912.2公顷,中龄林为27015公顷。

5森林抚育采取的措施

宜君县中幼龄林抚育中透光伐、生态疏伐、卫生伐主要在郁闭度0.6以上的林地内进行,修枝和割灌除草郁闭度在0.3~0.6的林地及未成林造林地内进行。抚育范围为全县9个乡镇的人工林及天然林,采取的措施:一是卫生伐,主要对遭受病虫害、风折、风倒、冰冻、雪压、森林火灾等灾害的林分开展,清除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的被害木,抚育强度为10%。二是透光伐,在幼龄林中进行,按照确定的保留株数,间密留疏,去劣优,保留珍贵树种和优质树木,调整林分结构,抚育强度为10%~15%。三是生态疏伐,在特用林和防护林的中龄林中进行。在林木向高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所进行,伐去过密的树木中品质较差的植株而保留较好的植株,以使林木形成良好的干形,并促进生长,保留优良木、有益木和适量的灌木,采伐强度为15%。四是生长伐,在用材林的中龄林中进行。采用上层抚育、下层抚育、综合抚育等方式,伐除影响保留木生长的树木,使林木得到更多营养空间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采伐强度为15%~20%。五是修枝,主要在自然整枝不良、通风透光不畅的林分中进行。修剪可在秋冬生长停止时进行,也可在春季进行。一般采取平切法,重点针对枝条、死枝过多的林木。修枝高度,1~3年,少量整形修剪;4~5年,修枝到树高1/3处;6年以后,可修枝到树高1/2~2/3处;六是割灌除草,在下木生长旺盛、与林木生长争水争肥严重的中幼龄林中进行。割灌除草采取人割林下灌木,砍掉藤条和杂草后原地保留,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加快地力恢复,从而促进林木生长。作业时,注重保护珍稀濒危树木,以及有生长潜力的幼树、幼苗,以有利于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在幼龄林及未成林造林地中采取透光伐、卫生伐、景观疏伐、修枝和割灌除草几个抚育措施,中龄林中采取生态疏伐、生长伐、卫生伐、景观疏伐、修枝、割灌除草等措施。

6抚育中注重的几个方面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5

 

关键词:生态健康;森林健康;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6

首先,生态林业的建设有利于发展林业,生态林业是当今林业发展的主题,是充分利用适当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对林业重新建构的过程,有助于林业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不断交往和练习,起到进一步发展林业的作用,对林业意义重大。其次,生态林业的建设有利于生态的发展,通过生态林业的建设,保持水土有重要意义。森林生态治理是一个缓慢、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把森林生态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的重点工程来实施,坚持不懈努力,大力培育、增加森林资源;才能逐步培育和演替成长白山生物顶级群落,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明显加强,构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建成经济繁荣、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县。

2森林生态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生问题的原因。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只顾经济效益,过度采伐;二是农民侵占蚕食林地种粮种参;三是不法分子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捕乱猎;上述行为破坏了森林自然生态环境。

(2)生态治理的必要性。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制约了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滞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人民群众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大意义,要求加快森林生态建设步伐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因此凸显了森林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该县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虽然近期抓森林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是中幼林多、成熟林少,大路树种多、优质树种少,生态功能弱的森林多、生态功能强的森林少。森林“三多三少”的问题,使森林生态功能呈弱化态势。主要表现在森林的生态功能降低、水土流失、水资源缺乏、自然灾害多发等方面问题。

3森林生态治理的措施

(1)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继续实施城乡集中连片整治,抓实绿色城镇、绿色新村、绿色通道建设,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吉林省森林城市”创建成果,构建以森林为主体、城乡一体绿化美化的城镇生态系统。

(2)扎实开展森林经营。森林经营是加快培育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要结合实际做好森林经营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经营主体自觉开展森林经营。以科学的森林抚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3)深入推进植树造林。吸引社会投资,丰富造林形式;选用适生优质树种,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工造林。该县今年将把被侵占林地全部清收还林;继续抓实退耕还林工程;推进江河防护林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提高造林质量,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

(4)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教育群众植绿、爱绿、护绿,落实管护责任,加强未成林地封育管护;严格执行天然林限伐政策,抓好公益林建设,扩大公益林管护面积,落实集体公益林补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加大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惩治滥砍盗伐、滥捕乱猎、非法侵占林地、乱开小片荒等违法行为,为森林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环境。

(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通化县申报的吉林通化蝲蛄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2055公顷,2013年已通过国家专家组评审,已开始建设;吉林通化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5200公顷,正在申报中。这两个高层次保护项目将对全县森林生态修复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新途径、新方法,加强森林和湿地保护监测和试点示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7

关键词:森林抚育;经营

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对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分别采取不同的抚育经营技术。

一、生态公益林的抚育: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目的是为了形成多层群落结构,这样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防护功能。必要时可以对一般保护地区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森林抚育活动。

(一)公益林抚育

抚育对象为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现象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照困难;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病腐木达10%的防护林和林分密度大、直接影响到人们审美和休闲的需求;遭严重病腐木达5%的特用林,且抚育不会造成生态功能降低的公益林。

1、定株抚育:定株抚育是封山育林的必要手段伐除有害树种、对稀疏地段补植目的树种。在幼龄林出现营养空间竞争前进行,调整树种结构,进行合理定株。

2、卫生伐:为改善森林卫生状况、促进林木健康生长而进行的采伐。坡度大于25°的防护林原则上只采用卫生伐,伐除受害林木,将枯立木、受病虫危害不能成材的树木,以及遭到自然灾害的,受机械损伤将要死亡的树木砍去。一般与其他抚育问伐结合进行,亦可单独进行。

当受害木数量较多时,要适当保留受害较轻的林木,使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6以上。耐火烧树种在火灾发生后的2年~3年内分数次逐步伐除火烧木,首次伐除的严重火烧木不要超过林木总数的30%。

3、生长伐:在自然整枝过度的用材林中龄林阶段进行。伐除生长过密、调整树种组成与林分密度,加速保留木生长,缩短工艺成熟期,提高林分质量和经济效益。

目的是伐除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林木,合理调整立木密度,使保留木具有较好的营养空问,促进保留木生长,培育良好干形及和目标树。坡度小于25°、土层深厚、立地条件好,兼有生产用材的防护林采用此法。

4、景观伐:风景林按森林美学的原则进行景观伐,改造或塑造新的景观,创造自然景观的异质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旅游和观赏价值。

(二)阔叶化改造

1、封育改造。对低郁闭度林分,视不同封育地类和条件,采取必要的育林措施,如劈草、除萌、割灌等措施,保留阔叶所需树种,落实护林责任,在封育区设立醒目的标志牌。

2、抚育改造。按原林分郁闭度不同分为封育改造和疏伐改造。天然更新为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条件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疏林地、病虫危害迹地、郁闭度0.5以下的低质低效针叶林和灌木林地。

二、用材林;

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种。可分为一般用材林和专用材林两种。是培育大径通用材种(主要是锯材)为主的森林;包括坑木林、纤维造纸林、胶合板材林等。

(一)幼龄林

1、修枝。主要在不良、通风透光不畅的林分中进行在自然整枝,在林分郁闭、树干下部出现枯枝时开始。对枝条、死枝过多的林木采用平切法。中龄林也要进行修枝整形,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二分之一。幼龄林的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三分之一。

2、透光伐。对郁闭度在0.9或分布不均、郁闭度0.8以上的人工幼龄林,以及郁闭度在0.8或者没有分布均匀、郁闭度在o.7以上的天然幼龄林进行透光伐。抚育作业后人工林郁闭度不低于0.7,天然林郁闭度不低于0.6。

3、割灌除草。生长在下层草灌藤长势旺盛、与林木生长争水争肥严重的幼龄林中进行。作业时,注意保护珍稀濒危树木及正直生长发育中的小树和幼苗,这样更利于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清除妨碍树木生长的杂草、灌木、藤条时,应采取机割、人割等不同方式。

4、垦复施肥。对适宜培育大径材而且垦复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幼龄林,通过垦复和施肥,改善土壤条件,保持合理密度,改善营养提供,促进林木生长。垦复时间为盛夏或冬季,改善土壤条件的方法是深翻,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二)中龄林

1、生长伐;采用上、下层抚育以及综合抚育的方式,伐除病腐木,影响保留木生长、还有生长过密的林木和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灌木、藤本、高大草本等。对郁闭度0.8以上,或郁闭度0.7以上、下层目的树种幼树较多、分布均匀的,或遭受轻度自然灾害、林内卫生状况较差的中龄林开展生长伐,在林木分化加剧、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进行。

2、卫生伐。主要是针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森林火灾等灾害的林分开展,清除和采伐生态功能十分明显的降低了被害林木灾害。

(三)大径材培育

大径材培育应采取适合的人工促进技术措施,主要是深挖施肥,在间伐后进行,间伐结束当年的冬季进行一次深挖,施肥需要沿着等高线进行。林冠充分郁闭,胸径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时,应进行间伐。

(四)珍稀树种培育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8

关键词:三峡库区;森林防火;难点;措施

1引言

森林火灾严重危害森林资源,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发生面广、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扑救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防火工作是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保护人类文明,也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近年来,各级林业部门、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森林防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莫斯科火灾成了俄罗斯的国难,希腊火灾影响着整个欧洲的生态安全,我国的大兴安岭火灾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三峡库区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2.1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大

三峡库区,大部分区域为山地。以秭归县为例,高山区占30%,半高山区占54.9%。三峡库区的地形也极其复杂,山体陡峭、峡谷众多、交通不便,虽然不少地区完成了公路交通建设,但是由于村民居住过于分散,能通车的也只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少部分区域。很多林地即便使用摩托车也无法到达,还有不少地方的森林片区是无法从陆地上到达的。这样的区域一旦发生火灾,灭火的人和设备都很难进行有效的施救,灭火难度非常大。

2.2林相组成单一,对火灾的抵御能力弱

三峡库区森林立地条件较差,林相组成单一。以芭茅,栎类为优势物种的灌木林占有很大比例,而这样组成的灌木林是极易发生火灾的。乔木林大多也是以马尾松和柏木为优势树种。马尾松、柏木都是油脂含量较高的树种,易着火。此外由于林相组成单一,对火灾的抵御能力弱,发生火灾后,植被恢复难度也很大。

2.3基础设施不完备,预警能力差

三峡库区的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备。虽然当地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都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但是对森林火灾的预警能力还是很差。有些地方已经建立t望塔、观测站,但由于交通不便,缺少相关技术人员,这些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有的由于遭受人为破坏而无法发挥相应的预警功能。

2.4群众防火意识淡薄,防范能力差

三峡库区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高山、半高山区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他们的森林防火意识比较淡薄,防范能力也比较差。以秭归县为例,在对住居在海拔在500m以上的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3.3%的农户占近1年内至少烧1次火粪;45.7%的农户近1年内烧过田边地坎;100%的农户春节上坟会烧纸,但只有48.1%的采取了火灾防范措施;75.2%的农户清明节时上坟会烧纸,采取火灾防范措施的只有25.3%;82.2%的农户冬季和早春烧柴取暖;知道火灾报警电话的只占52.5%。

2.5村民森林防火队伍缺乏保障

(1)缺乏人力保障,不少村庄都组建了村民自助防火队,但是很多都是形式上的防火队伍。不少防火队员年纪偏高,防火能力较差,有的防火队有一半以上的队员在外地打工。

(2)缺乏技术和资金保障,不少防火队没有进行过任何的防火技能培训,没有任何的灭火器材,灭火过程中对自身造成的损失没有任何的补偿。这样导致村民防火队的防火能力很差,同时队员的积极性也很低。

2.6新的易发生火灾区缺乏管理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给予了大力扶持,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大力推进。一方面确实增加了森林覆盖率,有效的改善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森林防火的面积。这些耕地、荒山通过人工造林或是通过封山育林增加了森林植被,但这些新生林地往往杂灌丛生,可燃物、易燃物多。并且这些新生林地多在农户附近,人为活动频繁,易发生火灾。人们往往认为这些地方以前没发生过火灾,就不会发生火灾,因此不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这些新生林地还有可能将以前不是连成片的林地连接在一起,增加了森林防火的难度。

三峡库区周边的山体大坡度大、土层薄、土壤含水、保水能力差、森林的郁闭度低,因此林木的蓄水能力不强,林地处于较比较干燥的状态。以秭归县水田坝乡库区周边不同林份2010年10月份土壤含水量为例(10月1号,10号,20号,30号用测墒仪测4次再求其平均值)。退耕还林地10月份土壤平均含水量是14.15%,封山育林地10月份土壤平均含水量是16.36%,次生林地10月份土壤平均含水量是257%。这3种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都是很低的,处于干燥状态,易发生火灾。

3推动三峡库区森林防火工作的措施

3.1科学的管理措施

3.1.1建立和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

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的要求,从省、市、县到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均有责任人,负责森林防火工作部署、组织和指挥调度,乡(镇)长、村主任、村民小组长、户主、林权所有者均有具体的责任区域或山头地块,负责平时监管,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均在火险一线组织抢险和善后。建立基层联防联保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灭,责有人当┆。

3.1.2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预测预报体系和指挥は低

充分运用高科技的林火监控技术和网上指挥系统,实现局、场、站三级联网,建立信息数据库,建立具有文本防扑火资源人力资源图形图像等内容的数据库,实现上下数据共享。做好森林防火信息化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配合望台(哨),随时掌握辖区内的林火状况,提供最新快捷准确的信息,为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与指挥奠定基础。林场要健全严格的值班调度制度,建立以护林员为主体的巡山查火护林队,在野外用火期起到查禁用火和火情报告作用,对审批后的用火,起到监督护林作用。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火灾扑救预案,规范森林火灾扑救程序,明确指挥职责,一旦发生森林火警火灾,必须做到先电话报告上一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确保各级森林防火指挥系统调度,及时信息畅通,强化野外火源管理。

3.1.3强化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建设

处置森林火灾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时效性,扑救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思想,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实现扑火队伍专业化。成立消防中队,由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指挥调度,应对本辖区范围内森林火灾扑救。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改变扑火使用人海战术原始方法。同时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定期组织指挥员扑火队员的扑火技能,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强化扑救训练,提高机动能力,并做好扑火物资的储备和保养。此外要充分发挥村民自建防火队的积极性,给予相应的技能培育,发放一些简便实用的灭火设备,为防火队员买好保险,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3.1.4对特殊人员做好看护

对智障人士、残障人士特别是盲人、耳聋者和精神病人做好看护。这些特殊人群由于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而缺少对火灾危害的敏感度。由于库区经济欠发达,当地的农民劳动量大,要做到专人一对一的看护确实很困难。但是这些特许人士他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大多在居住区附近,不会跑到太偏远的地方,因此可以发挥群众的作用,村民共同看护。

3.1.5对野外用火进行科学管理

加强野外用火控制,对违规用火者进行查处和责任追究。但同时应考虑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如烧火粪等传统生产习惯,也是由于当地的经济欠发达,生产技术落后造成的。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控制尽量减少这种生产方式。

3.2加强防范措施

3.2.1加强宣传力度

我国近年来每年发生数以万计的森林火灾,其中99%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提高老百姓的防火意识,相当一部分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和教育其实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每年的森林防火的宣传有很多,传单、横幅、标语到处可见。但是往往宣传工作仅处在材料的发放上,这样的后果就是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起到的效果并不显著。有效的宣传首先需要认清被宣传对象的特征。被宣传的主要对象是住居在林区的农户,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敏锐性较差,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差。针对这些特点,宣传就要做到简短、明确、醒目。在宣传标语的选择上要简练,有时可适当利用当地方言。防火宣传的材料可以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可以印制在年画挂历上发放给民众。此外宣传要有多种途径,除了平面宣传。还可以选择广播、电视等多媒体进行宣传。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制作防火宣传动画片或是幻灯片在学校或是村委会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播放。

3.2.2建立联防机制

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重庆市的多个县市,该区域的交通不便,山区人口住居比较分散,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森林防火的人力、财力都比较缺乏。建立省与省,各相邻县市,乡镇之间的联防机制。做到信息共享、共同预警、共同预防、共同施救。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集体优势。

3.3利用实用的科技措施

3.3.1提高林分的防火能力

在易发森林火灾地段,如人为活动频繁处的林分、上坟烧纸周围的林分、农田边缘的林分等,种植一定比例的防火树种,增强森林的自身防火功能。在容易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林分,特别是在山下道路边的林子,混交种植一些阻燃性能较强的树种,如木荷、银木荷、花榈木、油茶、茶树、石笔木、火力楠、马蹄荷、杨梅、桃叶石楠、阿丁枫、乐东拟单性木兰、深山含笑、乳源木莲、丝栗栲、苦槠、甜槠、青冈、冬青、米老排、交让木、椤木石楠、女贞、竹柏等防火性能较好的乡土树种,以增强森林自身的防火功能,降低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据统计,防火树种达到25%~30%的比例,林分自身的防火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3.3.2修建农林间防火带

实践证明,仅仅靠严禁“烧田坎”的一刀切的做法,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要继续宣传不准烧田坎;另一方面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疏导的方法,可以在路边做些防火的技术处理,即在山脚下有农田的地方,沿农田与林分交界处靠林分一侧修建一定宽度的防火带,可以是防火林带,也可以是不种树草的防火带┆。

3.3.3修建森林防火蓄水池

对重点防火区域定点定量修建森林防火蓄水池。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鼓励村民自建森林防火蓄水池。建立森林防火蓄水池要结合山势,水源,交通,森林分布多方面因素以发挥最大效应。对建在比较偏僻林地中的森林防火蓄水池要做好醒目的标记,以便可以快速找到,方便利用。

3.3.4合理运用数字技术

将林区居民的手机号码,林分组成,地形,林间通道,森林防火蓄水池的具体地点进行整理存档。与移动、联通等通讯机构进行合作在预防和施救时可以将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当地居民,提高预防能力,提升居民的自救能力。

3.3.5大力推广安全节能炉灶

由于烧柴草取暖造成火灾甚至引发周围森林火灾的案例时有发生。由于柴草比较便捷,便宜所以三峡库区有很大比例的居民烧柴火取暖。用安全节能灶取代传统的地炉不仅有效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林木的消耗,还可以提高安全性能。

3.3.6推广祭祀用电子灯

三峡库区的居民在春节祭祀时要点蜡烛,这是当地的传统习俗。蜡烛在野外夜间燃烧,无人看管,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推广祭祀用电子灯就可以有效消除安全隐患。

4结语

三峡库区的森林防火面临很多难点,但是只要能清楚的认识到问题所在,针对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的消除安全隐患;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实用的技术措施就能提高森林自身的抗火灾能力和人们面对森林火灾的施救能力。

参考文献:

耿晓雪,陈辉.浅谈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措施与对策.价值工程,2010:96~197.

李宜生,栾忠平.浅谈山区森林防火预防及应对措施.科技创新导报,2009(19):122~123.

吴明波.乡镇林业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及对策.理论与研究,2010(3):64~65.

姜汉辉,刘师雄,刘中辉,等.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防火机制创新的思考.湖南林业科技,2009,(36)6:63~65.

董加成.浅谈森林火灾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1~142.

analysisofDifficultiesandSolutionsinForestFirepreventioninthreeGorgesReservoirarea

wangSheng1,ShiYongxin2,wangan1,DongQiuyan3,wangDongwei4,QinLing1

(1.ShuitianBaForestryStation,ZiguiCounty,YiChangCity,Hubeiprovince,443605;

2.mopingForestryStation,ZiguiCounty,YiChangCity,Hubeiprovince,443615;

3.GraduateSchool,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

4.ShazhenxiForestryStation,ZiguiCounty,YiChangCity,Hubeiprovince,443611)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9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防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环境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3-0146-02

1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因人地矛盾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在视觉上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

盘县“喀斯特”面积为2635.9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8%;已经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1187.4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27%;无明显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711.9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55%;潜在石漠化的土地面积为735.6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13%。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的面积为540.4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32%;中度石漠化的面积为356.4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79%;强度石漠化的面积为237.2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85%;极强度石漠化的面积为53.3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1%。全县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合计646.98km2,占全省石漠化总面积的15.95%。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作为土地退化的结果,石漠化的表现具有程度的差异,石漠化等级划分就是土地退化的程度的辨识和划分,实质上是对土地生态脆弱性和土地生产率高低的划分。

“喀斯特”石漠化作为一种环境地质灾害,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态的脆弱,以至形成以石漠化为核心的灾害群与灾害链。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石漠化—旱涝灾害—生态系统退化集聚性发生和因果循环,结果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价值丧失和非地带性干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水资源供给减少、用水短缺等灾害,加剧了“喀斯特”地区的贫困状况,威胁到人类生态安全,治理难度将越来越大,治理效果将越来越差,资金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2石漠化成因

从实际调查情况看,盘县石漠化的成因既有自然成因,也有人为成因,而大多数是二者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2.1石漠化发生的自然因素

2.1.1岩性的影响。“喀斯特”山区的成土母岩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碳酸盐类岩,岩石质地纯、易溶蚀,是产生石漠化的基本因素。

2.1.2地质地貌的影响。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段的过度地带,地势西北高(最高海拔2807m),东部和南部地势较低(最低海拨740m),最大高差2067米。在南北盘江的强烈切割下,形成了垂直分异大、水平分割强烈的中山峡谷地貌,致使山坡陡峻,从而使得山体的保土能力弱,水土容易流失,导致了大面积的石漠化。

2.1.3“喀斯特”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多属石灰土。这一水土条件下的植物一般生长缓慢,而对环境变化反应极为敏感,森林生态阀值低,且易退化,一旦过量采伐,极易导致石山。

2.2石漠化发生的人为因素

2.2.1砍伐森林。大面积毁林开荒造成了森林的严重破坏,致使森林覆盖率锐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是盘县石漠化进程加剧的人为主要原因。

2.2.2土地不合理利用。据统计,盘县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3.35%,“喀斯特”面积占山地面积的73.54%,农业人口的80%以上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由于没有平地支撑,人们不得不向坡地垦荒求粮,导致对坡地的不断开垦,使得其保土能力下降,“喀斯特”陡坡不断荒漠石漠化。

3综合防治措施及建议

石漠化有“地球癌症”之称,治理难度很大,但许多试验表明,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并辅以人工促进更新,中度等级以下的石漠化,一般在封山1~2年后可见草坡,5年左右可见灌木,15~30年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贵州茂兰、云台山等“喀斯特”原始森林的存在,证明了“喀斯特”石山上能够生长茂密森林的事实。盘县有丰富的水热资源,有利于植被自然恢复;有丰富的物种(杉木、柏树、马尾松、金银花等),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多样的物种选择。根据“贵州‘喀斯特’少数民族地区人地关系与区域开发”、“贵州‘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等科研项目的实施,结合盘县石漠化形成的特点,针对盘县“喀斯特”地区特色的石漠化防预、治理模式、技术措施等提出如下综合防治措施:

3.1坚持防治并重、防重于治

加大预防保护的力度,杜绝人为造成新的破坏。“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要防治并重,防重于治,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和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现象的发生。

3.2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

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修复能力,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这是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加快石漠化治理的费省效宏的办法。从项目区已经开展的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看,只要配套措施跟上,管护措施得力,工程实施后第二年就能看到效果。

3.3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针对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和群众贫困的特点,把石漠化治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生姜等具有市场优势的经济作物,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3.4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以示范小流域和“精品工程”影响和推动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的发展,通过对区内不同类型石漠化生态环境的治理,创建适宜于岩溶石漠化环境特征,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对石漠化特别严重、群众基本生存条件难以解决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建设“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科研、实验、示范基地进行研究,总结经验,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3.5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干预

政府部门应采取行政、法律等手段,严禁采矿弃土弃渣的乱堆滥放,闭坑矿山要及时进行矿山生态修复;严禁砍伐灌木丛,对森林植被的砍伐严格执行森林砍伐审批制度。

森林生态修复措施篇10

关键词:森林资源;林地退化;防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林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依然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任务十分繁重。在此形势下,我国要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建成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新要求,完成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保障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防止林地退化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林业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了解林地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林地退化是指林地质量降低及其生产力下降。林地退化包括林相残次化、木材蓄积量下降、木材质量的降低以及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林木立地条件的退化。所谓林相残次化是指原生林木减少,次生林木增加。它反映在针叶树和其他优质木材树的减少,次生阔叶树和草灌的增加。表面上,林相残次化也可能并未反映出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的减少,但是,木材质量却下降了或成熟林比例下降了,所谓立地条件的退化是指土壤厚度变薄,土壤养分贫瘠化以及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

林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的采伐,缺少哺育,没有水土保持措施造成的。

第一,大量的采伐造成林地面积减少。由于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全球森林面积在迅速的减少,大面积的荒山秃岭出现。过去,温带地区森林消失最快,但目前热带成为森林面积减少最快最多的地区。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温带森林面积却略有增长,这主要归功于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但森林面积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森林资源质量的提高。在树木覆盖度、密度、生产力和森林组成方面还远未达到原始林的状况。

第二,自然灾害、经营管理不善造成林地面积的减少。目前,发达国家对天然森林的耗竭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行动。但仍然存在着经营问题,温带森林依旧受火灾、病虫害的危害,其损失相当于年增长额的四分之一。而在发展中国家,原始森林面积依然在减少,而且只有少量的经营林地或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林地,却经营不善。在非洲,得到管理的森林面积更少,几乎不到生产能力的森林的1%。

第三,幼林增加成熟林面积减少。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7亿亩,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居世界第一。中国正在实施和进行试点的六大绿色工程都将超过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等世界级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中国林业建设仍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分布不均和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等严重问题。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0%,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中国的人工造林面积虽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森林覆盖率上升的也很快。但增加的都是幼林,成熟林的面积却在减少。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树木郁闭度达到30%,那么这个地区就可看作有林地。而林地还包括树木郁闭度10%-20%的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等。

因此林地面积增加并不必然意味着林木蓄积量的增加。由于林木生长期长,心在的或更新的林地都是幼林,因此世界商业性开发的林木蓄积量依然在缓慢的减少。

三、采取有利措施防治林地退化

第一,强调采伐要有计划。从技术措施上说,采伐要有计划,边伐边育,或者是人工强化更新,在采伐方式上要采取间伐、带伐等有效的保持水土和森林生态环境的采伐方式,在人工营造方面,要营造适生速生树种,避免单一树种,增强森林抗病防灾能力。在经济上鼓励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发挥森林和土壤的碳储藏库作用,防止全球变暖。

第二,加速生态修复与造林绿化进程。继续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及长江流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防沙治沙、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森林保护与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后续重大生态工程,加快宜林地造林绿化步伐,可持续利用林地资源。加强重点区域退化林地生态治理。

以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治理重点区域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