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十篇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十篇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31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1

>>提高数学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基于决策能力培养导向的军校教育质量提升创新思考如何提高军校学员政治教育质量的思考关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析提升微课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弘扬党校文化,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是提高党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校学生就业能力年检在网络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内涵与思路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途径与策略实施教员素质提高计划,为提高士官教育质量奠定人才基础如何提升中学语文创新教育质量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创新五个育人载体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创新管理,促进幼儿教育质量提升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员能力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军队任职教育对专业教员能力素质的需求与提高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6]罗杰.谈教员教学能力的培养[J].网络财富,2010,(9):38-39.

[7]郭世海,张彩霞.优化课堂教学?摇提高授课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161.

[8]赵俐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兵创新意识[J].现代交际,2010,(11):196.

[9]孙建国.加速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发展[n].报,2009-11-05.

[10]方鹏.论军校素质教育与教员素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12.

[11]曲炜.论军队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J].继续教育,2008,(12).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质量

所谓的课程早已经不是局限于某些特定的知识的载体,也不是固定在教材上的教学内容,而是学生学习经验各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而现阶段的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应当积极有计划地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机会和任务,全面帮助学生能够通过感知和实践来进行学习,充分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投入到初中数学学习中。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所谓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应当遵循教学活动的普遍规律,在特定的课堂教学范畴内,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当然,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遵循数学的学科特征以及教学的基本规律,更好地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一定的、恰当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进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习机会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其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单个的精英学生的教育需求。尽管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至少应当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虽说上的是一样的课程,但是每一位学生自身的情况不同,所能够接受的知识程度不同,同样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机会不同,而这种学习机会正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例如:针对数学的应用题而言,仅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数学应用题的分析过程中,而五分之三的学生能够参加到部分的分析过程中,剩下的五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独立地进行应用题的分析,这样使得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2.课堂教学密度的不同

教师时常会抱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间太少了,甚至有部分教师直接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归结于教学实践不够长的这一问题上,但是,事实是教师没有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实践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提升,而这正是课堂教学密度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所谓的课堂教学密度,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应当尽可能地提升课堂教学密度,为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时间的运用,同时应当合理安排整个课堂教学的时间,以此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三、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宏观把控教材框架

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对整个的教材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更好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学生也应当对讲授的内容有一定的整体认知,充分地认识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整个数学框架构建起来。而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鼓励和激发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为主动学习,或者,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给学生独立的学习资料,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提倡探究式教学

数学学科本身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极为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对于一种题型往往有多种解法,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中进行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只有学生全面充分地理解了整个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此,在初中数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极为必要的。

3.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仅仅重视知识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习方法或者是解题技巧的讲解,这样,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为此,在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互动,提倡探究性的学习,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全面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继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学大众,2009(3).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3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承担着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生物统计》课程的定位是服务于专业课程的专业基础课,但是随着青海大学进入“211”重点建设行列后,学校教学及科研工作都有了大幅度的发展,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加之社会各级各类就业单位对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生物统计》课程的外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课程不仅是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基础课,同时应该成为学生参与科研,开展科研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也就是说,需要通过《生物统计》等课程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那么,为什么结合《生物统计》课程提出“提升学生科研素质”这一问题呢?近几年来,青海大学农牧学院草业科学系在青海大学教学科研不断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自身也有了长足发展。截止2012年底,草业科学系教师主持科研课题24项,其中部级5项、省部级课题9项、校院级课题7项,其他来源3项,合计科研经费720万元,教师参加科研比例为100%。

由此反映出,随着草业科学专业教师学历和职称的提高,教师申报获批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大量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且为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提供了可能,这样,就使得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同时,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积极申报国家或青海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截止2012年,获批的国家或青海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项,共计20余人参与,其中有两项在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表明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参与、甚至主持的科研项目面积不断在增大。另外,近三年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86%的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或学生自己获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表明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完成的,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还将增大。综上所述,作为支撑科学研究中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内容实施、试验结果整理统计与分析的《生物统计》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重大。因此,为了适应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这一新形势和新需要,提出了《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需配合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这一问题。

2《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生物统计》课程的内容看,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和抽象的统计概念,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生物统计》课程一直以来就是草业科学专业课程中较难授课和较难学习掌握的课程之一。对草业科学专业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该课程晦涩难懂,似乎与专业课程学习和参与科研没有直接的联系,更突出的问题是,即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该课程在今后专业学习和参与科研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难将课程的学习和将其科学地应用在科研活动中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仅仅就是学习一门课程而已,当面对如何设计科学研究试验方案,如何布置试验、实施试验,如何获取客观的试验数据,如何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自然规律时束手无策,缺乏将《生物统计》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样,一方面导致课程学习结束后不能继续发挥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导致学生在参与科研中因统计学方面知识的欠缺而成为短板。也就是说,目前《生物统计》课程的教学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生物统计》课程在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中的作用

草业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其中研究课题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目标。《生物统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合理地安排科学试验,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并通过正确合理的统计分析,揭示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及相互作用。因此,通过课程中试验设计的教学是可以提高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能力的。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中,试验结果会受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使得试验处理的真实效应受到许多非处理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影响到科学试验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甚至无法揭示真实的自然规律。这就要求科学研究人员不但要清晰地了解这一现状,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和安排来减少或是避免这种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科研时限内获得科研成果。因此,需要培养参与科研的学生的这种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切实可行的科研方法,而这种科研方法的培养是可以通过《生物统计》课程实现的。在科研中,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试验数据揭示自然规律。由于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沉淀相对不足,当面对大量的科研数据时,更是无从着手,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规律,而通过《生物统计》课程是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揭示规律的能力的。

4提升学生科研素质,改革《生物统计》课程教学

4.1转变《生物统计》课程的定位

在以往的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生物统计》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侧重于理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应用。因此,要使《生物统计》课程在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中发挥作用,首先要转变课程的定位,即将《生物统计》课程定位在培养学生具体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简单说,就是将《生物统计》课程定位于学生学习后能切实使用这一教学目标上。

4.2对课程理论内容的讲解要有针对性,部分内容适当弱化

《生物统计》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课程。基于上述对课程定位的转变,在学时有限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部分理论内容适当弱化。如统计学基础知识部分,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即可,力求深入浅出。对于统计学基本原理,要紧密结合草业科学专业特点,着重讲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可。对于课程中大量的数理统计学公式,应淡化演绎、推理过程,而将数学公式的统计学含义、在实践中的应用条件和范围、如何运用讲解清晰。

4.3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增加实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的科研方法,如怎样进行科研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制定试验方案和实施试验、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等穿插在授课内容中进行讲授。同时,在减少教材中部分练习题的前提下,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练习,加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为下一步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打基础。其次,在课程授课中,增加实例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时,可以列举本专业科研中牧草饲料作物栽培领域涉及的实例,如肥料、水分两因素对燕麦产量的影响;在讲授卡平方测验时,可以列举牧草饲料作物育种领域里的实例,如通过卡平方测验中的适合性测验来验证披碱草某一性状的遗传规律等。通过实例教学,使得该课程不再枯燥难懂,而且将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例教学中,所举例子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有现实意义,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才有吸引力。不仅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能增强学生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4.4增加统计软件的学习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科学研究中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分析基本依靠相应的软件来完成,常用的有SaS、SpSS、DpS等。虽然统计分析软件功能强大,几乎无所不能,但是前提是使用者要深入理解科研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适用方法以及对软件分析结果的解读,否则,要么面对数据和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要么套用错误的分析模块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要么面对软件给出的丰富结果不知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结论是什么。基于此,将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授试验资料的整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时,在讲清思路和分析步骤的基础上,直接利用excelSpSS、DpS等统计分析软件演示例题的分析过程与结果,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在完成课程内容学习的同时就基本掌握了相应软件应用能力,在后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时,遇见统计分析软件不再陌生,甚至能灵活运用。

4.5教学文件公开,实行开放式教学

目前,草业科学专业《生物统计》课程总学时有限,在不增加学时而又增加了统计软件等学习内容的背景下,课堂学习时间就捉襟见肘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程教学文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如可以共享在学生建立的QQ群中,或上传到教师的个人空间中,搭起一个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平台。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下课后学生见不到老师无法继续向老师学习,教师课后要给学生辅导又需要另找时间和教室而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灵活的方式在师生间交流和互动。

4.6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统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性质决定了应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考核方式可以从以往的闭卷理论考试改革为考核实践技能的开卷考试。开卷考试的命题可采取教师事先编制好若干套综合应用题,由考生抽签选作,学生可以查阅有关参考资料,但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如果条件具备,甚至可以采用计算机机考与笔试相结合,主观性题以计算机考试为主,客观性题则以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改革,可以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概念和公式中解脱出来,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从而督促学生以掌握实际应用为学习目标。

5讨论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4

本组文章旨在呈现“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1.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以“质量提升”为特征的深化阶段,标准完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教学改进等核心领域,是课改推进的重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督制度”。《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学业标准研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关于学业标准的研究还较少。

2.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需要

海淀区小学学校多、办学规模大,学校、教师、学生情况差异大,学科教学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学校的学科课堂教学的起点和落点有较大差异。而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是内容标准,优点是学科内容标准明确,缺点是缺乏学科水平标准,能力发展目标不明确。因此,教师在每个年级的教学中应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导致了教学内容随意拓展、难度随意加深、关注知识较多、关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发展不够等现象。如何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服务,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成为教研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为载体,研制区域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供支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海淀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情况,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科学业标准,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指导意见,指导教师教学。具体包括: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海淀区实际,研制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分学科、分年级学业标准。

(2)基于学业标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引导教学行为科学化。

2.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究将在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课标(2011年版)的基础上,借鉴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SoLo分类评价方法、学习进阶理论,分学科研制各学段、各年级的学业标准;通过访谈、问卷,调研专家、一线教师对研究过程中制定的学业标准框架及内容的认同度及改进建议;提炼教学关键问题,基于案例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指导意见;在实验校进行实践研究,基于实践研究结果修订完善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三、研究成果

1.构建了学业标准体系,明确了各学科学业标准

学业标准体系包括内容领域、标准维度、学段年级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内容领域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内容主题细化到专题、核心概念,以明确学业标准的指向。标准维度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向设定,以保证学业标准的全面性。但是,由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界定不同,在不同学科的学业标准中,各维度的表述存在差异。例如,数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科学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业标准的具体维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理解、实践能力和习惯养成。

学业标准依据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对其中的内容标准进行细化,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提出了学年核心内容专题(或主题)学习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学业标准包括学段学业标准和年级学业标准两个部分。

学段学业标准呈现了不同学段在学科知识、关键学科能力、核心学科素养上的学习进阶,帮助教师明确本学段教学内容的同时,明确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例如,表1为语文学科学段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1可见不同学段学生“识字与写字”领域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进阶。例如,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认识常用汉字的数量从1600个提高至3000个;学生的书写技能从“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发展到“用硬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年级学业标准则明确了各年级核心内容专题,甚至是各核心概念学习中,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例如,表2为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业标准(节选)。通过表2可见,科学学科三年级学业标准对于材料专题,对材料的硬度、材料的韧性等教学内容,分别从科学实践、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学业标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帮助教师明确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向。

通过上述内容可见,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是水平标准,即明确了各核心内容的学习水平要求。例如,三年级对于材料的硬度的水平要求为“能用划痕的方法比较材料的硬度”,弥补了课程标准仅为内容标准的不足。

二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发展,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有效落实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体现了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层级发展。

四是本项目制定的学业标准用“行为动词+名词短语”的形式描述水平标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例如,科学学科学业标准中用“描述”“认识到”等行为动词替代了“知道”“理解”等。

2.提炼了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业标准的明确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解决了“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一问题,但是,教学目标从制定到达成,还需要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升教师进行教学改进的能力,该学业标准提炼了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策略。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是决定学科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学业标准,基于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问题指向学业标准达成的关键点、教师学科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障碍点和生长点。

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包括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和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涉及课程、学科、学生、教学、评价等领域。例如,表3为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其中,“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等问题为跨学科通识性问题,“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等问题为学科内通识性问题。“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等问题为学科内实践性问题。此外,通过表3可见,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有的指向学段学业标准的达成,有的指向年级学业标准的达成。

表3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节选)

问题1: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理解?

问题2:三年级如何落实自然段教学?

问题3: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略读?

问题4:中年级如何进行童话的教学?

问题5:如何指导四年级学生写摘录笔记?

问题6:四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

问题7:第二学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问题8: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问题9:第二学段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问题10: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问题1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学关键问题的提出,引领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改进的方向,促进了教师对“怎么教”的思考。基于案例研究提出的教学建议,既为教师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策略,甚至是可供模仿的案例,又为教师在此基础上自主研究提供了空间,不仅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搭建了平台。

3.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海淀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研究”的研究成果以丛书的形式进行固化和推广。该丛书已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音乐、综合实践9个学科,共12本。

本套丛书正式出版前,在海淀区30余所实验校进行了试用,并对试用效果进行了问卷调研。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调研题目两部分,调研题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作用的认同度;

(2)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框架结构的认同度;

(3)对学业标准的准确性、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

认同度。

调查结果表明:

(1)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对其进行教学设计、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的认同度均接近90%,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0%以上,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2)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制框架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对课标解析、学业标准、教学案例、关键问题的价值认同度均在95%以上,其中表示完全认同的教师比例均在65%以上,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3)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中学业标准的准确性认同度较高,均达到90%以上,其中75%的一线教师高度认同学业标准与课标的一致性。对教学关键问题的准确性及指导建议的针对性的认同度分别约为62%和72%。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一线教师对学业标准、教学关键问题、指导建议的指导性认同度较高。说明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5

论文摘要:认识科研业绩评价在高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策略。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政治思想素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三大评价方面,政治思想素质评价是前提,教学质量评价是中心,科研评价是发展提升的保证。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研究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也日益重视,科研业绩评价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通过借鉴和结合自身的实际有选择地引入本科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许多高职院校为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推进学校科学研究质量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的认识仍存在很多困惑,如何做到既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的认识和做法不尽一致。对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是科研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科研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 

从1997年我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挂牌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之初并没有认识到科研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不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的要求与评价。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于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仅仅是很初步的要求,多重视对科研成果量的评定,比如的数量、自编讲义的字数等等,管理上也往往不能到位。随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办学水平逐步提高。高职院校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价值,为适应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立了集科学研究管理和科技产业开发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处。从科研处到科技产业处,显示的不仅仅是对高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更是对高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要求,对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要求论文的数量,也看重论文的质量,同时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研究,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已经发展成为提升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正重视科研业绩评价,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仅仅把它作为教师管理的一项内容,只是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科研真正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没有真正形成以业绩评价促科研水平的有效机制。 

二、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科研业绩评价的意义 

1.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科研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来建设。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从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为学院战略发展提供依据,为科研管理提供依据;第三,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指导思想应有战略导向性,应有利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把学校的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教师的潜能开发、个人学术目标联系起来。评价结果既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激励和提醒的基本依据,更是学校对自身政策和导向的一个反馈。科研成果是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应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2.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在跨越发展之后,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生源质量、教学中如何协调知识与技能、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评价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等问题,都摆在了人们面前,而且都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科研业绩评价首先要重视教育科研,重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科研业绩评价应该导向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在高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奖励那些通过研究对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科研成果,这对实现高职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急需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业绩评价是激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技术并且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业绩评价能激励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科研还是高职院校通过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3.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科研能力是衡量师资队伍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才能提升。教师个体的科研绩效主要受工作环境、机会、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影响,评价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激励管理。由于历史等原因,高职院校科技人才不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应该把提高教师的科技能力和科研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级定岗,更不是简单地奖惩,而是通过对教师科研业绩全面综合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4.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高等职业院校应把产学研合作,主动为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合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这些正是高职院校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也是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必然要求。科研评价应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应用技术研究,投入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开发潜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企业的专家联合进行项目攻关。教师的科学研究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一方面为校企合作办学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坚持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要采取正确的科研业绩评价的策略 

1.明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标,实施目标评价 

现代管理之父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步骤之一。目标评价的主旨在于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而且,借着目标的达成以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科研业绩目标评价是把科研业绩评价与预定的学校和个人的科研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科研业绩评价中,目标评价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学校对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实施目标管理,个人目标进展情况是实施科研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实施科研业绩目标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既要注意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还要关注目标的约束作用,激励能使广大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约束又能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目标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科研成果数量,更应重视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与完成的质量。高职院校在思考如何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着重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使科研评价的重心从量的评价转移到真实反映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质与量结合的评价上来。 

2.建设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发展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均采用把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指标量化的评价标准,这种简单的方式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的教师以及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科研活动的差异性。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应该表现在科研的质量上,比如,科研项目的级别,的层次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要关注不同的教师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科研的实际状况,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发展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初级职称的教师要引导他们投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中级职称阶段的教师,要重点考察他们科研目标的确立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要为他们创造科学研究的条件,给他们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并重点考核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的特点,实施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除了与一般高等院校一样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之外,他们的科研工作还意味着寻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寻求专业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特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有形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项目等方面,高职院校要实施多元化科研业绩评价。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等,都应该是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评价的内容。尤其是对教学性质科研成果的认定,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元评价的另一个含义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评价。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与培训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应用、基础学科研究等等,在进行业绩评价时要分类分层对待。 

 

参考文献: 

[1]李超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eb/ol].hnjykxgh.com,2005-5-18. 

[2]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6

【关键词】教学能力;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大批硕士、博士毕业生加入高校教师队伍。我们从教育部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了解到,截止到2014年10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包含成人教育)教师群体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总数达到23.63万人,占群体总数的15.79%,35岁以下青年教师总数达到60.05万人,占群体总数的40.12%,40岁以下青年教师总数达到86.69万人,占群体总数的57.91%。从职称结构上来看,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为15.21%,中级及以下职称青年教师占比达到了84.79%。从笔者所在高校的情况来看,中级及以下职称青年教师的课时量往往都很大。由此可见,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学校教学质量建设的关键因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富有创新精神、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青年教师又是重中之重,一方面,青年教师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另一方面,由教育部的数据可以看到,40岁以下青年教师总数达到86.69万人,占群体总数的57.91%,如果从授课量的角度来看,粗略估计,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授课量占总授课量的70%以上,这说明青年教师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学质量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1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其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职能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

当前,很多高校每年都要引进大批博士及以上学历的新教师,以笔者所在高校的最新招聘为例,招聘条件不仅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本科阶段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硬性条件。因此相对于中老年教师而言,青年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青年教师大都拥有博士学位,甚至拥有博士后或国外学习经历,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对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关注较多,大大减缓了知识的老化,能够紧跟学术前沿,较好地弥补新旧知识的断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从学术魅力上吸引、影响、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教、研相长的良好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既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系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也没有参加过教育见习或实习,同时又缺乏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仅凭个人摸索,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又对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给学校整体教学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当前,很多高校为了自身发展需要,正在向教学科研型或者是科研型转变,这就需要大量的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支撑。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只能分解为教师的岗位任务和职称晋升、晋级条件。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和教师往往看重的是研究的课题、获取的经费、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等科研指标,而忽视了无法指标化的一线教学。笔者认为,相对于科研院所而言,高等学校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培养,科学研究倒是其次。大学肩负着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的使命,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的社会责任。因此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欣慰的是,相关教育部门和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支持、职称评定等方面已经开始向教学倾斜。

如何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学科优势和知识优势,消除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是每个青年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什么,如何教,都是需要教学理论支持并进行系统设计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首要任务与基本目标就是胜任教学,上好一门课,这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聚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对笔者所在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教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反映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工作量的测评方法。

从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来看,我们主要从社会、个人和学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等;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学校因素主要包括考评机制、奖惩机制、扶持政策、教学督导等。

从社会因素来看,在参与问卷的27人中,有21人(占比77.8%)的青年教师认为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导向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宏观因素。学校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出台都是建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基础之上的,而学校的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又是学校各项措施例如考评机制、经费支持、奖惩机制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和各省市教育部门的政策引导因素具有很强的指导效应。

从学校因素来看,学校的考评机制是最主要的直接因素,从问卷的情况来看,有26名教师(占比达到了96.3%)认为考评机制会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关联效应,其中职称晋升、晋级条件和岗位任务会直接左右青年教师对教学、科研的精力投入。另外,只有55.6%的青年教师认为学生的评价(学评教)会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产生激励作用。

从个人因素来看,有70.4%的青年教师认为个人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因素。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住房问题、孩子的抚养问题以及子女入学问题导致了青年教师经济压力较大,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

如图1所示,关于青年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价方面,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量化,即课堂授课和教学研究,其中课堂授课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教授课程的门数、出勤率、学生评价(学评教)等;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主持或参与的教学项目、出版的教材、发表的论文、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毕业论文等。在合理选取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加权方法进行汇总,给出教师的年度“教学分”,其中质量越高,权重越大。教学分与科研积分可以等同互换,只要总分达到一定要求,即可完成岗位任务。这种考核机制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学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获取教学分,而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这样既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图1青年教师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3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

从问卷情况来看,学校的考评机制是影响青年教师提升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学校职能部门应该出台合理的考评政策,以有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由于青年教师大都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势必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如何帮助其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3.1改革考评机制,促进教学良序发展

从高校的职能定位来看,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应该是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学是其基本职能,高校承担着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人才的社会责任。当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其社会职能的定位有所不同,培养高素质人才与发表高质量论文孰优孰劣,无从比较。如果高校都片面的追求科研的数量与质量,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会得不偿失。因此,高等学校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合理定位,在此基础上,完善现有考核机制,平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采用加权方法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进行合理量化,测算出教学分和科研分,且教学分与科研分可以等量互换,这样既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3.2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学校归属感

青年教师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是其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内在动力,培养青年教师的集体荣誉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学校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帮扶政策,尽可能地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以强化青年教师的学校认同感和归属感。

3.3完善培养机制,多层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从学校层面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计划。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实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计划。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青年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培训效果不佳。事实上,岗前培训计划意义重大。青年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认真聆听一些教育专家、学者的示范课,了解讲台之上和讲台之下的差别,对于少走弯路,尽快融入教学角色具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新聘教师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当前,部分高校例如北京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北大学等已经实施了新聘教师课堂教学准入制度,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在工作第一年内只能做助教,不能独立承担本科的课堂授课工作。由所在院系指定其教学导师,在教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习。教学导师一般由教学效果良好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新聘教师达到任课资格基本条件后,方能独立承担本科课堂的教学任务。

最后,充分发挥教师促进中心的职能作用,建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青年教师的成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培养过程。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可以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用教学案例探讨、教学观摩、教学沙龙和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授课能力。同时,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例如定期举办学校规模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示范课大赛,教案设计大赛、教学成果奖的评选等教学活动,在给予获奖选手相应奖励的同时,以教学分的方式计入教师岗位考核和职称晋升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全校教师的教学热情,有效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岩.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0(18):57-58.

[2]徐翠霞,樊小东.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1(12):125-126.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7

毋庸置疑,“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获得均等的机会,因而不能真正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反而加剧了学校内部教学投入的“马太效应”,还造成了教学经费出现很多的叠加投入。还造成少数几个优势学科的建设项目数过多,分散了精力投入,降低了建设效果。同时,一些教师由于参与建设项目太多,忙于应付,难免忽视建设的过程,削弱了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参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实施过程中,“质量工程”的建设理念推广不够,致使全局性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这些政策导向下出现的偏差与“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初衷相距甚远。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要突出自身特色,在优势项目中凝练出高水平的项目申报部级或省级项目,首先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项目示范“点”,把各类项目集中在个别学科或专业,使精力有限的教师取得显著成果。然后,在建设好一批优质项目点的基础上,发挥学校调控配置教学资源的作用,在优势学科和专业之外建设一批符合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校内质量工程项目”,扩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面”,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的建设项目,使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理念深入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中。

2.正确认识申报与建设的意义。

“质量工程”的初衷是加大教学投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它包含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很多环节,既包括学生、教师,又注意到了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及评价。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高校,对“质量工程”的出发点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实施过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参与建设的高校却把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资金投入和立项项目的数量上。对高校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是“名利双收”的工程,重申报、轻建设,但实质上却疏忽了分析自身在人才培养要素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忽略了“质量工程”建设过程的意义。至于项目建设质量及使用效果如何,是否促进了教学改革或提高了教学质量反倒成为次要目标。同时,学校应设法激励、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积极性,不要将各类申报项目都集中在个别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级领导身上。造成“重申报、轻建设”现状的另一个原因是“质量工程”项目目前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建设标准与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的立项评审前期管理的规章和程序已比较严格规范,但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从上至下都缺乏项目建设与监控的机制及验收评估体系指导。在立项后的建设阶段,主管部门一般不直接进行管理,而是在立项文件中规定由项目所属单位来管理。项目负责人应承担哪些责任,项目在不同建设阶段应达到哪些建设目标,奖罚的标准及措施如何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项目的日常监控、没有淘汰及激励机制等原因,使得少数项目建设进展不理想。同时,缺乏明确的规定及考评标准,项目管理者和负责人不愿主动投入时间或精力对建设成果及经验进行系统疏理、科学总结并宣传推广,项目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发挥十分有限。新办本科高校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主要组织实施者,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学校层面制订建设项目的管理方案与措施,建设既可彰显学校特色定位又能真正提高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校本特色“质量工程”项目,促进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目标渗入教学各个具体环节。

3.重形式建设,轻内涵提升。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8

一、引言

11世纪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曾说:“数学是科学之王。”数学贯穿于所有科学理论之中,任何科学理论如果不应用数学,它就是粗糙的,不懂数学的人是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思维的。

在当今社会数学已经渗透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概率、比率、机会、误差、图像、逻辑、程序等等数学概念已进入日常生活;各行各业都在数量化、数字化、数学化,用到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大量与数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出现,迅速发展例如:数学化学、数学生物、数学地质学、数学心理学、数学语言学、数学社会学等。有研究者认为高科技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数学技术。例如财物、会计专业软件包都是大量应用现有的相关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模型以及应用数学技巧、方法的结果。高等数学对于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没有注意训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后果是学生们学了不少数学,但不会用,为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不重视应用性,很多学生数学的学习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数学成为抽象的、枯燥的、无实际用途的科学。数学建模则以“数学的应用与模型化”为主线,重视数学建模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的思想在高等数学发展的历程中很早就有,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发展和大学生数学建模赛事的举行为数学建模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更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现代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大学生数学能力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结果表明:数学建模能够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提升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创新能力。

三、数学建模教育现状和改革思路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2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美国的1284所院校、21219个队(其中本科组17741队、专科组3478队)、636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竞赛能全面反应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创造力、计算机使用能力、书面表达写作能力,特别强调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大型学术赛事之一。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2008年至2010年累计有67支队伍,共计201名学生才加了全国的大学生建模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荣获省级一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20项,但参赛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不同院系,较多集中在数理与统计学院。

综上可见:通过数学建模对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可以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找到一条新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能更好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外,对于数学建模教学实践还可提升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提升学校知名度,并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使学生们真正热爱数学学习,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四、数学建模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

关于数学建模与提升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研究

许多研究者对数学建模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进行探讨,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有:黄世华等,针对高专院系的建模教学现状,提出从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出发,课程教学应采取以问题驱动研究式为主,以知识驱动讲授式为辅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刘浩等,认为数学建模应加强数学思维的互动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加强信息素养的训练,开拓知识面;注重团队训练,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杨小钟讨论数学建模教育对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变教学理念的改进措施。还有研究者通过具体的模型教学,讨论了建模思想的培养和相关的教学实践心得。柴中林、王航平等针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提出了一些培训策略。

(二)数学建模教学意义研究

对数学建模的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建模与大学生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沙元霞等提出学校可以通过增强数学建模意识、改进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蒋莉分析了数学建模对培养大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并提出数学建模培养了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杨太文等,研究数学建模竞赛与大学数学课程间的效用发现数学建模的学习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方式

高效课堂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思维构建,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高中阶段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时期,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笔者认为要构建高效数学课堂,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手段。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沟通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的桥梁。但是,部分教师过于沉迷于教材,任何教学活动都依靠教材开展,循规蹈矩,唯恐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偏差。笔者认为尊重教材很重要,但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过度突出教材,必然会陷入学习误区。

此外,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不佳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保证整体的学习成绩,教师只能遵循平均化的教学原则,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采取这种方式反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很多学生缺乏自律性,在学习方面被动消极,不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得过且过,成绩自然难以提升。

二、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优化数学教学结构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需要遵循新课导入、教材讲授、学习反馈、深化拓展、作业布置几个方面,要想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科学设计数学教案,利用好课堂45分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有完整的教学理念,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层次安排教学规律,根据进度调整教学速度,实现教与学之间的沟通。在知识讲解完后,可布置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时总结、观察,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的转化,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在优化数学教学结构时,教师还要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多元化角度教学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教学内容较多,需理清重点和难点,简单问题只要适当引导即可。如果课堂时间充裕,可以安排互动活动,拓展教学,让课堂结构变得更加紧凑。

2.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学习不能依靠单一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快速成长,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方法,才能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应该传授学生何种学习方法呢?

(1)注重课前预习。科学预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预习并不是简单地看看数学教材,而是带着问题去分析理论知识,多想想“怎样做”“为什么”。

(2)引导课堂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掌握重点的勾画方式,笔记记录要规范,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教师请教,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

总之,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要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需要把握好数学学习的主旋律,及时反馈,查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利用教学情境提升学习主动性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主体参与”,这也是高中生需要遵循的一项行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授数形结合的应用方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将课本中抽象的函数图形具体化,让学生知道函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别对应着图像的最低点与最高点,并在图像中分别找出函数的最小值与最大值。这种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动机,让他们拥有自主w习的能力,实现多种能力的协同发展。

4.评价方式要科学有效

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评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此,教师需要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信心,借助课堂测验、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三、结语

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教学节奏缓急适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使学生做到以“学”为落脚点,帮助学生积极实现自主、探究、互助的以生为本的“学”,而教师应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以创新求进步,以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效数学教学课堂为重点研究内容,努力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率、高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永伟.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5(4).

[2]孙静.分析高中历史互动式课堂的诱导策略[J].学周刊,2015(16).

如何提升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篇10

“学习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界对“学习力”关注度和研究逐渐得到提升,并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和适应,提高自我和获得突破,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持久力。学生学习力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它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学习动力是指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毅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的持久力,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心理素质、学习自控力等;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转化力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成果转化实际成果的能力;学习创新力是指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力是软生产力,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

二、学习力提升的研究价值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系统动力学的奠基人——福瑞斯特教授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高低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现在的5年、3年。“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如何提升学习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现行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学习力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研究人员是采用观察与教简易的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资料,其信度与效度有待考证。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力的问卷都是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乎未涉及学习力的其他方面,没有较系统的测量工具,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习力的提升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的学科工具。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迷信“满堂灌”、“一堂清”,将课堂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习惯了当听众和旁观者,对老师过度依赖,导致“一讲就懂,一做就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理解例题,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作业当成负担,抄袭、逃避等现象司空见惯,不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时代赋予教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数学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用构建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相对较少时,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升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展望与启发

1.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其成为善于学习,智慧学习的人。

2.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理念等,最终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在恰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爱学、会学的终身学习者。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能够提供民主、和谐的课堂,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学习毅力。

4.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形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