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28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1

关键词:社会责任概念现象本质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日趋繁荣、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理论界、政府监管部门、企业自身等都对社会责任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积极回应。上海证交所2008年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并于2009年上证社会责任指数,环保部与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共同了《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通过信贷杠杆促进企业重视环保问题。与此同时,企业自身也对社会责任问题日益重视,自1999年壳牌(中国)了第一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来,中石化、宝钢等国内企业纷纷开始社会责任报告,且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交通银行、中化集团、百度等企业都已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央企中也有近50家成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在企业捐赠方面,据2010年度慈善排行榜统计,上榜慈善企业707家,合计捐赠超过百亿,名列榜首的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2010年捐款达10亿元。但在看到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以及企业开始积极回应的同时,仍然无法回避的是社会责任领域仍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企业一方面表现出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如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慈善捐赠,但又同时发生损害社会责任的行为,如忽视食品安全、克隆社会责任报告、忽视员工精神健康,这一系列互相矛盾的现象同时存在于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反映了实践中存在诸多盲目和混乱的地方。实践的混乱根源于理论基础的薄弱,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对社会责任概念理解上的模糊,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社会责任概念,理论研究尚未准确抓住社会责任概念的本质,实践上就更容易陷入迷茫,因此,必须从理论上认清社会责任概念的本质,才能推动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社会责任的界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方面。(1)超越盈利说。在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中,侧重于超越企业的经济目标即盈利目标,而同时追求公平、道德、伦理等社会目标。因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企业是生产函数,是经济组织,其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创造利润(弗里德曼,1962),而企业责任概念则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一种突破,基于对盈利目标的突破,形成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Davis(196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家的决策和行为,至少要部分的考虑企业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以外的因素。Daniel(2001)从法律和经济学的角度解构了CSR概念,将其分解为四个方面,即超越利润、超越正式法律条文、超越市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超越传统经济学。李淑英(2007)指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存在的目的,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社会利益。(2)超越股东说。是指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强调企业并不仅仅为股东的利益考虑,而应同时考虑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elaineSternberg(2009)认为不应将社会责任理解为与股东利益相冲突,而应超越股东利益的局限。Jones(1980)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除了股东外,企业对社会中的相关团体负有法律和工会合同描述以外的责任。刘俊海(1999)认为:“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卢代富(2001)在细密梳理和回应传统的企业主流理论基础上,指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乃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曾小青、张恭杰(200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和责任关系的体现。(3)社会互动说。该定义思路侧重于从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出发。主流经济学理论采取个体主义研究方法论,把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对其行为进行独立研究,忽略了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也造成了“社会嵌入不足”的问题(Granovetter,1985),特别是对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忽视影响了对企业的全面理解。基于对传统经济学中“社会嵌入不足”的突破,从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也形成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如Griffin(1999)认为CSR(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针对位居其中的运作的社会,为了保护和强化该社会所必须善尽的一套义务。Gordon(197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解决由企业活动引发的全部或部分社会问题的责任或义务。porter&Kramer(2006)提出应从一个更广阔的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出发理解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必须从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考虑对方。台湾学者刘连煜(2001)认为:“公司社会责任者,乃指营利性的公司,于其决策机关确认某一事项为社会上多数人所希望者后,该营利性公司便应放弃营利之意图,俾符合多数人对该公司之期望”。陈宏辉、贾生华(2003)通过综合社会契约概念,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从这一角度来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二)其他相关界定除了在概念界定的内容上各有侧重之外,还有学者从层次上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界定。卡罗尔提出的著名的社会责任体系中,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形成了一从低到高的金字塔形责任体系。与金字塔形不同,恩德勒则把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放在了同一个层面,用同心圆概括了他的理论模型,称之为“恩德勒同心圆”(乔治・恩德勒,2002),三个同心圆由内到外表示由低到高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分别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道德责任。陈迅、韩亚琴(2005)构建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一是“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二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负责、服从政府领导、搞好与社区的关系、保护环境;三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现有的社会责任概念研究,反映了学术界从超越盈利、超越股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责任分级等多种角度对社会责任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从各个角度完整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然而现有研究文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在于现有概念界定大多集中在具体行为层面,而忽视了对本质的把握。现有文献中无论是超越盈利、超越股东、还是企业与社会关系等角度,最后都将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如捐赠行为,被理解为是对除股东以外以及利润目标之外的考虑;环保行为,被理解为是对企业和自然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考虑;赞助社会公益事业,被理解为是对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考虑。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企业提到社会责任,就理解为捐资助学、慈善捐款、环境保护、改善职工福利等行为就是履行社会责任,认为只要实施了上述活动就是履行社会责任,反映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中也主要集中报告企业实施了哪些具体行为上。然而基于行为层面的社会责任理解与界定,并没真正抓住社会责任的本质,限制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三、基于现象与本质的社会责任理解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2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Sheldon首次提出了企业所要履行的各类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需要与企业经营服务范围内满足需求的责任联系在一起;Bowe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实现社会目标和责任所采取的行动和义务;DavisandBlomstrom提出企业追求利润同时有义务增进社会整体福利。

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研究:

温素彬和方苑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张兰霞等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政府五个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arroll综合了学者们的观点,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一定时间内对企业的经济、法律和慈善等方面期望效益的总和,企业应当履行其社会责任,即在创造利润、提高财务绩效的同时承担起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员工和国家的责任。

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有三类观点:一是正相关关系。aupperleetal.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显着提高财务绩效。张兆国等采用系统Gmm方法对中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着相关。徐光华和张瑞系统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演进过程并建立了相关模型,证明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显着正相关。二是负相关关系。>>>>>评审专家吐槽博士毕业论文:作者应该回炉深造

Yuheietal.以Roa和tobin’sQ为财务绩效指标对四大旅游相关行业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李正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提高财务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负相关。三是无相关关系。maknietal.以加拿大179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不相关。mcwilliamsetal.用KiD指数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证实企业的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没有关联性。陈玉清等以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16个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者相关性不显着。张川等以Roa为财务绩效指标对2007-2011年中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发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

导致上述三类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企业社会责任范围的界定不同;

(2)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方法不同;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3

一、企业新概念的提出必然要来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企业一人道主义论坛协会会长约翰·马雷斯卡在其所著《企业新概念》一文中说:“今天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新概念,即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这种企业新概念注定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企业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企业在对世纪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最终的目的是讲求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因此可以说,社会责任会计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其实质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一)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企业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移到开始重视社会效益上来。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是正确衡量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基础。在社会责任会计中,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传统会计对效益和成本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而且单纯以交易价格作为前提,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的会计计量方法,也难以担当对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计量任务。

而社会责任会计却能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发生的社会成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但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则以一定的公认标准为基础采用科学的估计法,通过对各企业经营行业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经营行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达到均衡。即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通盘考虑,自觉地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最后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总贡献和总消耗,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得到充分反应。

(二)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还应对员工、政府、社区、社团等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这正是社会责任会计比传统会计提供更加丰富的会计信息的所在:即社会责任会计不仅要求企业提供一些经济上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求提供社会性的会计信息,如对人力资源状态与贡献的揭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破坏的揭示,对这些以社会成本为代价获得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充分揭示,迫使企业为维护企业声誉而必须向一般公众、地区居民及整个社会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三)企业新概念使企业责任开始向社会扩展,因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也成为一种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公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世界各国人民期望环境能得到保护,期望自己享受到作为人和劳动者的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企业新概念,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财富的工具,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未来有着重要关系,并且还关系到和平、稳定和全世界人民的安康。从这点来看,企业应对更多的公众而不只是对它们的拥有者和股东负责,且它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与国际社区和世界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宗旨是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同时,还应无条件履行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就业条件等并定期报告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效益和业绩。由此可见,企业通过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可以促使其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有远见的和开明的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和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前已述及,企业的社会作用新概念的发展趋势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今天,这种新概念可以通过对话和建设性合作而不是通过对抗,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新的态度呢?答案在于,过去所信奉的信条已经发生变化,已经有了新的价值观。过去,企业家认为政府干预是一件坏事。现在他们认为,大多数法律实际上对他们是有利的。同样,过去企业赞同“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教条。现代的企业家态度则不同,大多数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有利于社会,而不是“损害社会”。企业帮助社会,实际上也是帮助它自己。企业家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来检查公司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找出公司应做的社会工作,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员,使其能从社会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信誉,得到社会的青睐。

(五)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各国组织颁布了一系列原则、协定、准则,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就成为必然。如1999年11月在一些跨国大公司(包括壳牌国际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等50多家公司)高级代表的合作下,由利昂·H·沙利文教立起草了一套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原则,这个原则被称为“沙利文原则”。该原则要求:“对社会负责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目标来调整内部政策和惯例以符合参照标准。”如联合国提倡的公司与联合国之间签署的包括人权行为、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全球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公司自愿执行的关于职业标准、行业关系、环境、竞争和税收的“跨国公司准则”。这些原则、协定、准则的颁布,迫使参加签约的企业密切关注本公司业绩,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就义务的实施情况发表年度报告。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六)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从而能更好地合理分配资源和满足人类长久生存的需要,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正能顺应这一客观要求,它有助于企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目前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正受到严重破坏。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大量生产、大量消耗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企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致使环境危机不断加剧,而企业对这一危机的造成显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而防治和根除危机也就理所当然。生产在扩大,自然界中的资源却在锐减,并且很多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保全这有限的资源和节约资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限制,很显然需要社会各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报告,从而也促使了社会责任会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必然性,它能正确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新的挑战,它必然要来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衡量和监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会计仅仅是经济效益的维护者,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追求比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是传统会计的最大目标。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会计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是传统会计的普遍现象。并且从另一个方面看,传统会计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它阻碍着高生态效率的实现。可见,传统会计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具体讲,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会计带来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会计目标。传统会计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会计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企业的局部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二者存在矛盾时,应当把后者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使前者服从后者。(2)会计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各种精确的计量方法。如折旧的方法、存贷计价的方法等。衡量可持续性的许多指标,如生态的破坏和恢复,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等,是无法精确地计量其成本和效益的,这些指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评估方法来确定。(3)会计报告。传统会计报告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会计目标,补充和完善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新的招标体系是在原有的会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根据需要,也可以单独编制有关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会计报告,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4)会计监督。传统会计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上基本上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应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自觉监督企业的行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三、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客观必然性。

(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建立良好的、有秩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与实践作为其保障措施之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讲求社会效益,必须依靠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以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以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所以,正在建立并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培育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社会责任会计也必将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既是会计发展、改革的需要,又是实现企业会计财务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尚属超前性事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会计改革的深化。虽然会计也要履行其社会职能,以实现企业的社会目标。但是要真正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及有关方面的需要,诸如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社区贡献等,必须借助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作为补充。可见,企业社会责任是传统会计的逻辑拓展,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势在必行。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由于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增强了不同国家会计趋向协调的要求。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中国就要建立自己的社会责任会计。

因此,在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它反映了企业经济运行方式以及价值判断标准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传统会计中只重利润的观念,有助于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它的产生和发展扩大了报表和信息的使用范围,为会计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广阔前景。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经济法律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发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必然容易导致权利和力量集中到少数企业手中,这就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将如何使用这一力量和权力的担忧,以及对如何约束和规范这种力量的思考。这种担忧和思考就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发。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最早是1916年克拉克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提出:"大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相当熟悉,不需要到了1916年还来重新讨论。但是迄今,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此后,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众多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积极的研究。

1931年,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教授伯利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作为信托权利的公司权利》一文中就提出"那些赋予企业及企业管理者的权利就是时刻维护股东的权益,当他们行使的权利危机股东利益时,则必须予以限制",给企业权力的使用正式地加上了一个"紧箍咒"。次年(1932),时任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的多德同样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一文,对伯利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多德认为"创造超额利润不是企业存在的唯一原因,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还应服务于整个社会。"对此,伯利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强调在建立起对其他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机制前,企业还是要最大限度的做好对股东的责任。1953年鲍恩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还首次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因此,此书也被视为划时代的著作,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而鲍恩也被推崇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的建立

麦克奎尔在1963年明确地将企业社会责任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7o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得到了扩展。1978年,弗雷德里克关于企业社会响应的著名论文--《从CSR1到CSR2:企业与社会思想的成熟》才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文中明确定义了"企业社会回应为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响应从定义上给出明确区分。20世纪70年代中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又不断衍生出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企业公民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衍生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是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1979年,卡罗尔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

三、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融合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者相关理论成为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最常依据的理论框架,两者出现了全面结合的趋势。伍德(1991)是理论研究上第一个正式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广义企业社会责任里的学者。她在《再论企业社会表现》一文中指出:"相关利益者不仅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且基于他们对公司社会责任原则的理解与可接受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来对企业社会表现做出不同的评价。"克拉克森则是第一个在实证研究上从利益相关者管理角度来衡量企业社会表现的,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为分析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四、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踏上企业公民之路

进入21世纪,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又产生了企业公民的概念。其中,范·卢杰克(2001)认为,之所以产生企业公民的概念,是企业重新认识了其在社会中的准确位置,那就是基本等同于社会中的公民,并与公民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韦多克(2000)则对各种评价企业公民行为表现的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企业公民是企业社会责任和相关利益者理论的结合。罗格斯登和伍德(2002)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公民混合经营模式。"阿黛尔(2004)则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全球企业公民是看待跨越国家和文化界限的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五、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思想

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较晚,最早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该书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但是过于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过于狭窄。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从法学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进入21世纪,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后,涌现出一大批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如陈宏辉和贾生华(2003)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观率先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周祖成、陈炳富(2005)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陈宏辉(2004)、沈洪涛和沈艺峰(2006)、田虹(2006)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推进。颜剩勇(2007)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推动研究者进一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衡量。唐更华(2008)、黎友焕(2008)和兰建平(2008)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推动了我国企业展开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文献发现:(1)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2)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应该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行,除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方法还比较缺乏,各国学者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管理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还应更多地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等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力求以实证研究的结论,促进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知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起源、发展与动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8,(11).

[2]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4]沈洪涛,沈艺峰.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社会责任;现状

1引言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除了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管理负有责任外?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约翰马雷斯在《企业新概念》中说:“今天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新概念?既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具有拥有者创造利益和财富的工具?它必须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负责。”

2中国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渊源

2、1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现实依据

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产生的现实依据体如以下几个方面:

2、1、1.环境与资源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产品的丰富,一些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其中,环境问题是引发社会责任会计的直接原因。

2、2、2.社会与公众问题

在个体利益的驱动下,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虽然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造成了社会诚信、劳动者的安全及健康等多方面的隐患。这些隐患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通过企业履行社会义务,创造一个健康、诚信、文明的经济发展环境。

2、2、3.相关法规的要求

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其目标是“处理好生产、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也相继制定和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资源法规,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对确保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

3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依据

社会责任会计从产生至今已经30多年,这一学科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

3、1.相关概念的产生

西斯蒙蒂在181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成本”概念。克拉克在其1923年出版的《管理成本经济学》中提出了“社会成本簿记”和“社会价值”概念…从而使这些传统的概念从“企业”扩展到“社会”、“外部”,为会计从“企业”拓展到“社会”奠定了概念基础。

3-2.相关理论及其成熟

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派新的企业对社会的责任观念。这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所应承担的义务.福利经济学派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认为。

3、3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为:(1)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净贡献;(2)帮助决定企业的经济运行是否直接影响相关的资源,是否与共同的社会准则全面一致;(3)以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的目标、政策和计划以及对社会的义务和贡献等方面的信息。

2.也有一部分学者从传统会计目标的拓展出发来阐述这一问题。他们认提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使会计可以为各有关社会集团同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扩大传统的会计职能。”

4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必须遵循传统会计的假设,在继承的基础上修订基本假设分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和多种计量单位并有的假设。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创新环境价值假设:仅对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付费,而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破坏纳入传统的会计核算范围中。但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

5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和披露报告

5、1计量方法

会计是一门以计量为手段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学科。社会责任会计,其计量较之传统会计更具复杂性和模糊性。

宋献中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1.调查分析法2.替代品评价法3.历史成本法4.复原或避免成本法5.法院裁决法6.影子价格法潘清平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1.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机会成本法。3.间接评价法。4.社会公正法。5.预防成本法。

鲁慧慧认为,当前可选择的方法有:1.历史成本法。2.替代品评价法。3.机会成本法以及影子价格法、文学描述法、预防成本等方法。

5、2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包含披露内容和披露模式。

5、2、1.披露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指社会责任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客体。学者们一致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学者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包括劳动报酬;员工工作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等。(2)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包括企业对污染的防治等。(3)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包括对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等。(4)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由于劣质品问题对被损害的消费者的支出等

5、2、2.披露形式

报表分为简单形式、中级形式和高级形式。(1)简单形式:一是叙述性反映;二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三是附注方法。(2)中级形式包括“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度报告”和“环境交易报告”。(3)高级形式包括:“社会收益表”、“社会——经济营运表”、“综合社会效益——成本模型”、“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

一般来说,企业在独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应包括三部分内容:(1)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2)本会计期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以及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3)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

5、2、3.披露工具

企业会计信息常用的披露工具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基本财务报告;公网站;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6会计人员应有的道德修养

⑴诚实守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持优良传统的道德修养责任

⑵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⑶科学发展、依法纳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⑷提供社会福利责任

参考文献

⑴刘广生,肖好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6,(10):62.

⑵阳秋林.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J].企业经济,2003,(1):136.

⑶池潇;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与不确定性关系分析[n];黄河报;2009年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和采购力度的加大。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悄然兴起,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1968年DavidFLinones率先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随后,ahmedBelkaoui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为:测定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番田嘉一郎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随着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层层深入。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学者发展和补充了一些新观点。田昆儒将会计学有效地运用于解决企业与社会形成的社会责任中,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阳秋林在田昆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责任会计具体化。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

从这些研究成果看。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以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强调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能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确认、记录和计量,并及时对外报告。反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必须要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概念体系,本文以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为基础,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会计的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会计的概念框架主要有目标、假设或前提、对象(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信息披露等几方面的内容,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决定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准则和会计技术的基础,也是会计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会计是向特定的对象提供会计信息的一门学科。会计目标受到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约束,因此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首先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信息是为目标定位服务的数据和消息,是对决策与选择发挥作用的。那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

传统财务会计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其会计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国家有关财政税务部门、股东、债权人等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者。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要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关注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服务对象应该是企业的全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供销商、消费者、投资者、职工及工会、社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应该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要。及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会计目标不仅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企业目标的制约。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和企业目标的多元性,以及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决定会计目标应是一个相互藕合的复杂目标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强调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应该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前提下的企业社会贡献最大化,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

社会责任会计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于了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总的来说,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为公众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前提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是构建传统会计理论结构的基本前提。社会责任会计在传统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补充。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社会责任会计依然是一种微观会计,它以企业为会计主体,记录和报告该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产生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以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状况。

在持续经营假设上进行运行方式的限定。社会责任会计的记录、核算和信息披露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才可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归集和支付社会成本费用。如果不能持续经营,企业将丧失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在会计分期假设上进行时间范围的限定。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假设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的时期,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也需要分期核算,但是,现实中许多社会责任的各个受益期很难确定。所以,社会责任会计较之传统的会计更难正确使用会计分期。

社会责任会计在计量单位上应该采用货币单位与非货币单位并存的多重计量假设。由于传统会计模式下只核算企业的经济业务,而大量的社会责任是以非经济形态存在的,这也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因此必须寻找除货币以外更适合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假设,这就是多重计量假设。但是多重计量假设并不否定货币计量,由于货币计量的精确性,笔者认为货币计量仍然是社会责任会计中最重要的计量手段。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又称核算对象,具体指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很宽,涉及面广,且有的社会责任在会计上很难加以计量。有的信息披露成本过高。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从社会责任的属性来看,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部分,即企业的社会贡献和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的社会贡献是指企业承担社会义务时所增加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即企业行为的外部经济性。反之,企业的行为引起社会资源的消耗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就是社会成本,即企业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

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对象具体化便成了会计要素。《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要素,在这里,可以将会计要素在社会责任会计中予以扩展。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表示一个企业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应用和提供程度;社会资产,是指未来能给社会带来利益的经济资源;社会负债,是指将在一个固定的或可以确定的日期要用现金、劳务或其他资产予以偿付的那些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权;社会损益,是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总称,即企业的经营活动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或所作出的贡献。

(四)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如何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传统会计计量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往往并不进入市场交易,因而没有交易价格;而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可以用货币计量,有些无法用货币计量,有些甚至根本无法量化。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特殊性,因此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要同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即实行计量单位的多元化,能够定量揭示的就通过货币或实物加以反映,不能定量揭示的则通过文字表述(定性揭示)。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仅局限于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机会成本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或复原成本法,经济计量模型进行计量等。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如何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揭示,各国做法各不相同,不同企业做法也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叙述性反映,即文字表达法,这是报告企业社会经济活动最简单的方法,以非正规的形式或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二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但这种方法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三是运用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报”、“社会收益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效益和成本报告”等。

结合我国实情和借鉴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方式,社会责任会计可以用三张核心报表来加以反映,即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7

[关键词]社会责任战略;扎根理论;概念模型

1、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战略

韦尔奇曾经说过“我整天几乎没有几件事做,但有一件做不完的事,那就是规划未来”;德鲁克也认为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是没有舵的船;张瑞敏则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可见,战略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绩效,有时候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有效的战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可以给顾客不同的价值和效用;可以为顾客精心设计价值链,不仅运营效率高,而且顾客体验好,感知价值明显。

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更离不开有效的战略。

2、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环境是战略制定的基础,企业面临的环境可以分为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非市场环境是外在于与市场交易、但却与之相关的社会、政治、法律、舆论、文化等,能够为企业提供秩序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果能充分利用非市场环境,那么企业就可以有效地运转,获得并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获得经济、社会绩效的统一[1][2]。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企业采取的不同战略就相应的称之为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

非市场战略是企业在面对政府、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公益机构、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外部环境时所采取制定的有利于自己的一系列战略。我们重点研究非市场战略中的社会责任战略。根据企业采取非市场战略的事项类型进行分类,分为政治战略、社会责任战略以及社会公众与媒体战略[3]。其中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包括3个层次:初级层次(对股东和员工负责);中级层次(对客户、政府、环境以及社区负责);高级层次(从事慈善捐助事业)[4]。

3、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浦发银行的社会责任战略

选择浦发银行,是因为早在2006年就了中国银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迄今已连续7年。多年来,该行坚持围绕国计民生、金融普惠、优质服务、金融创新四大领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关爱员工,努力回馈社会。

研究社会责任战略采用扎根理论,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定性指标,主要是企业采取的具体行为,这些行为从不同层面表现在企业新闻报道、财务报表以及社会责任报告数据资料中,而扎根理论又正是一种定性研究工具,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比较提炼出有价值且根植于资料的结论,为建立一套理论解释而进行研究[5]。

运用扎根理论,笔者研究浦发银行的社会责任战略,最终形成概念模型。

3.1个案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是指将搜集到的企业原始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并对资料内容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再综合的过程[6]。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概念化,整理原始资料,从资料数据中发现概念、概念属性、维度,以概念将原始资料重新组合。二是范畴化,一些基本的概念编码可以根据其属性被归在一个更高抽象的概念之下,形成范畴[6]。

第一步,经过对浦发银行2010-2012年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资料进行逐句贴标签(定义现象)和初步概念化后,最终得到531个标签和255个初步概念。第二步,对第一步的初步概念进行归类、抽象,逐步提炼出概念;对已经得到的概念继续提炼、归类,逐步提炼出范畴,最后抽象出123个概念和68个范畴,于是概念和范畴逐渐替代了资料的内容。经过开放性译码的分析,将收集整理来的资料转化为利于比较研究的单位,以便能从繁多复杂的文字资料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新问题新观点。

3.2个案资料的主轴译码

在开放性译码中,分解、提炼出来的范畴是独立的,没有深入探讨最终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引入主轴译码。主轴译码是将各个独立的范畴加以总结联结,从而将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理[7]。

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典范模型包括“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六个方面的要求[8],典范模型中被其他范畴进一步解释、说明的范畴就成为了主范畴,而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等范畴,与“主范畴”有关而且帮助了解该范畴的,称为“副范畴”,因此,典范模型将范畴分为主范畴和副范畴,并构建起范畴间紧密的支撑关系。

在资料的开放性译码中,一共提炼了68个范畴,通过运用典范模型对范畴继续的归类和抽象,一共得出三个主范畴,分别是“aaa1责任管理”、“aaa2经济责任”、“aaa3社会环境责任”,而其余的范畴则是为了说明、解释这三个主范畴的副范畴,这些主范畴通过下面的典范模型而构成。典范模型以及范畴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主范畴“aaa1责任管理”的典范模型

因果条件aa5保护投资者、aa7维护与评级公司关系、aa60审议高管绩效和福利薪酬现象aa4董事会高效决策

脉络aa1社会责任战略化、aa2社会责任品牌化、aa3社会责任管理化中介条件aa险管理、aa10内部控制、aa49建立审计组织

行动策略aa8信息披露、aa17信用评级稳定结果aa12社会责任机构、aa14公司治理获肯定、aa16国际排名前列

主范畴“aaa2经济责任”的典范模型

因果条件aa13优质服务、aa15金融创新、aa19支持国计民生、aa24金融普惠现象aa18网点增加、aa27灾备建设、aa53人民币业务国际化

脉络aa23村镇银行服务三农、aa33合规管理收费、aa55客户业务办理高效、aa63优化客户申诉处理中介条件aa29拓宽融资渠道、aa30完善金融运行体系、aa54客户忠诚度评价体系、aa62提升客户安全意识和知识、aa43防腐倡廉、aa44反洗钱

行动策略aa20支持文化产业和载体、aa21支持地方经济、aa22支持中小发展、aa65帮助客户财富增值、aa66提供客户专家顾问团、aa67提供客户业务诊断结果aa25网点服务转型、aa26客户满意、aa48合规经营

主范畴“aaa3社会责任”的典范模型

因果条件aa32发展员工、aa40捐赠工作机制化规范化、aa52支持政府项目、aa13优质服务、aa15金融创新、aa28建设空中银行现象aa6同行互相沟通学习、aa35全行志愿者活动、aa56员工互助友爱、aa45节约环保、aa46绿色金融、aa47环境友好、aa59绿色信贷

脉络aa34拓宽捐赠渠道、aa57培养后备干部、aa58征信知识宣传中介条件aa31关怀员工、aa36保障监管善款、aa68银政合作

行动策略aa37扶贫帮困、aa38助学、aa39赈灾捐助、aa41医保、aa42关爱老人、aa64支持世博亚运结果aa5最佳雇主、aa61志愿者活动优秀

4、结论

通过对浦发银行三年的资料进行扎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浦发银行的社会责任战略主要包括责任管理、经济责任、社会环境责任等三个方面,已经兼顾到非市场环境的方方面面,浦发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中社会责任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战略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其相应号召国家政策,涉及面较广,而且也说明企业在面对政府、金融机构、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公益机构、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外部环境时,考虑到的因素应该要更加全面,所制定的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一系列战略要更为科学,同时也要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自己的特殊战略。

参考文献

[1]Baron,Davidp.integratedstrategy:marketandnon-marketcomponents[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5,37(2):47-65.

[2]田志龙,贺远琼,高海涛.中国企业非市场战略与行为研究一对海尔、中国宝洁、新希望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82-86.

[3]谢佩洪,金爱民,金明星.企业非市场战略研究新进展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9(5):139-146.

[4]李海舰,郭树民.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J].中国工业经济,2008(5):87~98.

[5]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ZhaoLiming,aramJohnworkingandgrouthofyoungtechnology-intensiveventuresinChina.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5:(10)349-370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8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近年来,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频频出现,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商法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是对企业责任的完善和发展,有助于企业主体制度的完善、企业竞争制度的成熟。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进行分析,评析学界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学说,由此得出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定位商法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一)责任的概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属于责任的概念范畴,要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界定,必须要对责任一词的涵义作出正确的考量。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责任进行阐释。康德认为责任的行为被分成是合乎责任的行为和处于责任的行为,合乎责任的行为是一个比较低级的行为,而出于责任的行为则是较高级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康德著,苗力田译,2002)。这种划分类似于法律和道德的区分,符合法律的行为被认为是合乎责任的行为,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一旦违反这种要求,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出于责任的行为则是较高层次上的道德要求。康德强调主体内心的自由意志动机对于责任建构的重要作用,“从而彰显了责任戒律的崇高和道德法则内在尊严的昭著”(白臣、陈曦,2008)。其实责任实质上就是指社会个体在默认的和社会其他成员以及全体社会达成的一种契约的基础上,基于内心的自由意志而对自己行为的承担相应后果的一种必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1976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主张自由经济学说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他认为:“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益的活动”。另外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小股东利益保护问题、劳工权利保护问题、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产品质量问题、对于社会慈善事业的捐助问题等的出现,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毕竟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因此,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直接或间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成为一个企业独立的责任,应该是企业在默认的和利益相关者以及和社会达成的一种契约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自由意志而对其行为应该承担相应后果的必然性。

(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

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学界有多种观点,而“利益相关者”说占据了主流地位。“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得益于Freeman(1984)的开创性工作和后来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成为企业理论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分支。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被归纳为描述性(Descriptive)、工具性(instrumental)和规范性(normative)三个层面(Donaldsonandpreston,1995)”(金建江,2007),“其中的描述性主要表现为对利益相关者的范围进行说明,一个广义的观点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实现目标或被企业实现目标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按照这个定义,股东、管理层、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政府、社区和环境等都可以称为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金建江,2007)。本文也认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定位

美国管理学家卡罗尔就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提出了著名的“金字塔”理论,他认为这个金字塔的塔基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即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以此向上为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或道德责任,塔尖为慈善责任。目前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界定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经济责任学说

持这种学说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性质的本质仍然是营利性,即企业自身通过营业性的活动达到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目的所在。如果企业舍弃这一根本性的责任而把其他公益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身的责任所在,那么企业的效益必将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生存问题,因此,企业社会责任除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之外没有其它目的。持这种学说的学者将企业的经济责任界定为企业社会责任而与企业自身实现利益最大化之外的其他责任相对立,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不相容的。显然,这种观点更多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进行的考量。

(二)道德责任学说

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是附加于企业的但又高于企业法定义务的一种责任,是对企业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要求。在法律视野中,企业具有合法经营、公平竞争等法定的义务,如果企业违背了这些法定义务,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企业毕竟是社会的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前提,因此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社会利益,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更不能以牺牲社会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一致,所以企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但其与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所不同,它只是作为高于法律责任的一种责任而存在。这种学说指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但却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

(三)法律责任学说

有的学者走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极端却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一种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或者说是道义责任不能称之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学是有关正义与公平的科学,正义与公平是法学及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当企业在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出现危害社会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或结果时,必然引起法学界要求修正其单一效率目标的思考”(冯兴俊,2009)。从法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要在法律的规制下进行,而法律在创制起就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在无形之中寓于法律之中,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在这些法律责任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平价值目标与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无须另行创设一套理论或制度来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潮”(冯兴俊,2009)。至于道义上的责任,可以作为企业宣传自身、提升自身品牌形象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可为或可不为的一种责任。

(四)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综合学说

此学说是大部分学者所认同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法律责任,也不仅仅是道德责任,而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一种综合。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一种综合,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是缺一不可的。

卢代富曾经从企业责任分类的角度界定其性质,他认为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法律责任、企业道德责任等的划分不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划分的,而是以企业追求目标的导向不同可以将企业责任分成企业经济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前者是以追求股东或者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后者则以追求企业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之外的其他后果为目标;以责任是否体现在法律之中可将企业责任分为企业法律责任和企业道德责任,而我们常见的企业慈善责任应该属于企业道德责任的范畴。“这种认识的主要考虑是:企业经济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并不因为它们是否体现于法律之中而丧失其作为经济责任或社会责任的本质属性;同理,企业法律责任和企业道德责任也并不因为其所涉及的内容是经济责任还是社会责任而使其作为法律责任或道德责任的本质属性发生动摇”(卢代富,2009)。笔者非常赞同卢代富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就是针对利益相关者而言的,与卢代富观点有所不同的是,笔者认为企业的一些中小股东也应该属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份子,对于他们利益的保护不能完全归属于企业的经济责任,也应该将之在某些情况之下规定到企业社会责任之中,比如,在企业决策做出时有可能违背中小股东的意志,侵害他们的利益等。2006修订的公司法体现出了对中小股东的保护。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对商法的重要意义

商法是以商事方法为主要调整手段,调整商主体规范化创制和商行为规范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尽管有的国家采用民商合一的立法方式,没有独立的商法体系,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却存在着商法的影子。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本来就存有争议,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对于商法的基本理论、商主体、商行为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商法的基础理论

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交易的发展,促进商人的营利,因此商法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坚持“营利”,但“效率优先”并不等于以“效率为重”,坚持营利也不等于“唯利是图”,如果只偏重于效率,偏重于营利而忽视其它因素,那么这些因素会阻碍效率理念的发展。因此,商法除了“效率优先”、“营利”的理念之外还有着“兴国”、“兴德”的理念,但这些理念很难通过法律形式显现,至少是不明显的。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引入商法,以规范的法律条文形式加以显现,是对商法“兴德”理念的直接体现,尤其是对于商人而言,更能使他们在从事商行为营利的同时注重“修德”。同时这也是商法维持交易安全原则和维持交易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有助于商事主体规范自身并提升自身品牌形象

商事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从事营业性活动、拥有相对独立的财产,经过注册登记并以事实商行为为职业的组织和个人。企业作为商事主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规范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引入可以使企业在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有的学者将企业比作是“个人”,而这个“人”的理性假设也在经历着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毕竟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也是“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人”的假设则要求企业将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至少也是主要的追求目标,而把追求公共利益(而非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为其中一个目标,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这样的理论假设就会将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全部归入到法律性之中,使企业负担过重,从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企业应该意识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树立和提高自身的品牌形象,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道德性的本质所在。企业社会责任引入到商法的主体理论之中,能够使企业规范自己的内部管理行为和外部行为,并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软实力”建设。

(三)有助于规范商行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对于商法而言,对商行为的规范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能够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对企业法律义务的设定,将具有法律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现在商法之中,如果企业违反已设定的法律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一种强制性的法律义务承担,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尽谨慎经营的义务,诚实经营、合法经营。其次对于企业竞争行为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企业的恶性竞争,可以减少因恶性竞争而对市场带来的风险,这也是众多学者在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白臣,陈曦.康德责任论诠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金建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07(1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经过两场著名论战,学术界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一定的规则内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另一派则认为除了股东利益外,企业社会责任还要求企业关注相关群体的利益。我们简单称之为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CSR反对派的观点主要来自主流经济学中的股东至上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哈耶克认为,企业唯一的目标是赚取长期利润,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使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与“正确的目的”不相干的努力上,危及企业的生存。弗里德曼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企业责任就是增加企业利益,如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社会将走向集体主义。

CSR支持派的观点除了多方受托人观点外,还有综合契约论观点和利益相关者观点。综合契约论代表人物是唐纳森,他认为,企业与社会缔结了一个契约,社会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企业应对社会承担责任。1984年,弗里曼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回答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应该对谁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即CSR管理的对象及相关责任,从而为CSR奠定了理论根基。

经过半个世纪的辩论,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问题日益清晰。卡罗尔和巴克霍尔茨认为,现在只有很少的企业人士和学者在继续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到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和企业对CSR趋于认同和支持,CSR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多德等CSR早期开创者认为,CSR是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负义务的概括,这一提法因其含义模糊而无法获得认同。1953年,博文出版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自此CSR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博文给出的定义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麦克奎尔1963年明确地将CSR延伸出经济和法律范围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到了20世纪70年代,CSR概念得到了扩展。1979年,卡罗尔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概念,即“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自行裁量的期望。”卡罗尔认为这是金字塔型结构,经济责任是基础,法律的、伦理的以及自行裁量的责任依次向上递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又不断衍生出公共责任、企业社会绩效、经济伦理、企业公民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衍生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是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

(二)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CSR研究较晚,最早的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该书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2000年以后,CSR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高尚全的《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周祖成《管理与伦理》等。高尚全(2004)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有两类:第一类是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基础责任;第二类责任是企业在承担基础责任的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应通过制度来实现责任的最优分担。周祖成、陈炳富(2005)认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CSR的研究还仅停留在对国外相应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的阶段,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尽管CSR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仔细剖析CSR发展史,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各国学者对CSR认识的共同点:1.都认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2.都认为企业应该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行;3.都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应该考虑经济利益;4.大部分认为企业除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还应该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

三、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普遍认识到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也被提上了研究日程。

(一)利益相关者管理

1984年,弗里曼在《战略管理:一个利益相关者方法》中写到,“经理们对利益相关者担负受托关系”,他将利益相关者理解为那些在企业中拥有利益或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团体。此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按照该理论,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关注所有合适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而不仅仅是企业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试图将在企业中拥有利益的团体整合为管理的决策制定者。

(二)普遍权利观点

人权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尤其在一个全球市场中(卡塞尔,2001)。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于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全球协议”,该协议号召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9项基本原则。例如企业应支持并尊重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企业应支持结社自由、承认劳资双方就工资等问题谈判的权力,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等。

另外一个是早前提出并于1999年更新的“全球Sullivan协议”,它的目标是企业在他们做生意的地方支持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公正。

(三)事项管理

事项管理被沃迪克和鲁德(1986)定义为,“公司能够识别、评价那些可能对公司有显著影响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事项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过程”。通过事项管理,企业能够识别社会事项对企业的潜在影响,从而引导企业对那些有重要潜在影响的社会事项做出反应。通过事项管理的方式来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如果社会不能动议某个事项迫使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企业就会逃避它本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这类企业可以被认为是相当功利的。

(四)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最普遍的是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Sa8000,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这是由企业自愿申请认证的一套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适用于各种社会组织、团体,但目前主要在生产型企业中开展认证和监察。Sa8000以一致的标准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企业对劳工保护方面的最低要求,包括公司不应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公司不得对员工使用或支持使用强迫性劳动、公司应尊重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等内容。

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或观点,有的是原则性的框架,有的则是相对具有操作性的。由于研究较晚,理论方法还比较缺乏,需要各国学者积极的探索。

四、结语

本文将以往企业要不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发现:1.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2.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应该在法律和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运行,除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外还应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有关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方法还比较缺乏,各国学者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管理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立清,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

版社,2006.

[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张晓君等.北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篇10

内容摘要:基于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观点,本文提出了一组过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滤网,依据某些包容和排斥因素,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和综合的识别战略性CSR活动的概念性模型,评估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战略意义,识别战略性和非战略性CSR活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

目前,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商业机构从事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活动,已成为一种必然,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择。尽管商业活动的竞争日益加剧和人们对商业活动社会绩效的期望日益增加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同时存在,现实世界和研究领域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实现一定的商业收益方面,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适当地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需要牺牲大量的企业资源。在一个竞争社会,如果这些资源用于核心业务活动,那么该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卓越的竞争绩效,换句话说,用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资源具有机会成本。因此,对于设计和从事为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给组织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认为承担CSR获得商业收益的看法称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于设计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这两个目标的战略性CSR活动方案的企业经理们无疑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帮助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概念性滤网模型,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依据活动的战略特征理解和评估战略性CSR活动提供一种机制,同时还试图从所实现的不同业务收益的角度衡量该模型。本文试图从理论上为如何看待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更全面、更综合的阐述。

相关概念和观点

(一)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已被认为影响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可以被看作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受到了企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影响的那些个人和机构。这些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或外部的。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经理、雇员,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客户、社区和政府。与许多其它企业活动不同,CSR活动既影响内部又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CSR活动的这种影响要求从战略上看待企业社会责任。从内部来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激发雇员和企业经理,并表现出良好的管理实践氛围。从外部来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在社会上(包括各种政府工作人员)获得一个良好的口碑,还帮助一个企业较好地管理其外部功能(特别是与风险因素有关的那些功能)。本文将讨论活动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结合的背景即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二)企业活动观点

企业承担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满足客户和赚取利润的某些活动,它们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中心工作。任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倡议的讨论要注重行动,否则它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任何关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讨论也应该开始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尤其是开始于作为企业战略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porter和Kramer曾探讨过有助于企业价值链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即有助于基本和支持活动)和有助于企业提高其外部竞争力的战略性CSR活动。Székely和Knirsch也探讨了支持企业建立其外部竞争力环境或直接支持企业的内部业务活动的投入且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侧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能够帮助一个企业:生成原材料;依据成本和环境参数简化生产运营活动;依据成本和环境参数简化物流活动;为社区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技术以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包容性;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开发鼓励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环保管理实践的管理制度和程序。

这些活动通常产生于企业内部且属于增值活动。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助于建立这些企业内部活动。这些行动所代表的活动已超出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这些被适当从事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相关的和重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因素环境,由此建立的优越竞争环境,也有助于更好地竞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能够有助于企业的内部和/或外部活动。

(三)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特征观点

战略性CSR活动必须有区别于非战略性活动的一些特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一定要展示出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活动所具备的特点。依据战略的核心概念,任何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为其股东创造财富,也为实现广泛的社会目标。该组织当时所处的状态及其能力可能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但它可以梦想在未来实现这些目标。任何组织的这些目标一般表述为其使命、愿景和目标,而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活动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使命和愿景。因此,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能够接近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此外,任何从事战略性CSR活动的组织应该有一个长期中心,因为当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目的有助于愿景实现时,它应该有一个长期中心,而且任何有长期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并且应该需要有大量资源作为保证,这是因为要实现长远目标,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需要牺牲一些必要的企业活动和投入大量的资源。

(四)承担战略性CSR获得的业务收益观点

任何战略性企业活动都会带来大量业务收益(或本质上是战略收益)。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战略性质的活动)带给组织的收益类型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所有收益都帮助企业获得一个竞争优势地位并且确保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这种地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些可通过(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一般战略;为企业开发有形和无形战略资源;帮助企业创造新的兼顾社会和经济的新产品和市场机会;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利益相关者的风险。

关于战略性CRS的概念性模型

为了区分战略性和非战略性CSR活动且把两者加以分离,其关键是设计一组滤网构成的一个概念性模型,这组滤网的单个滤网和全部滤网可以分离出非期望主体(和阻止其通过),允许期望主体通过,其功能与文字表达的滤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滤网由元素组成,允许“期望”通过,阻止“非期望”通过。“期望”是指那些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而“非期望”指那些对企业具有非战略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图1展示了这种滤网模型。

本文概念化的滤网模型由四个滤网组成,依次从战略性CSR活动中剔除和筛选出非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图2显示四个不同滤网分别由不同性质的概念化元素构成。

第一个滤网是“目标滤网”,把本质上属于被动的和无计划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主动的和计划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剔除掉。任何个人或组织承担的活动可以分为主动或被动两类。人们可以认为,某个人或组织在一些情况下将不会采取行动(选择不作为)。即使不作为也可能是一种主动决策(即不采取行动,有时组织主动选择不采取行动)。任何膝跳式反应的企业活动属于非战略行动,因为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战略上预先没有计划(或事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任何没有计划或没有预期(或者没有考虑动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战略上没有真正意义。任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要成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必须是一个主动和预期的步骤,才能通过图3所示的目标滤网。

第二个滤网是焦点滤网。在实现组织目标和愿景方面,任何没有以建设性的方式为目的和目标做出贡献的企业活动不是企业的核心。“核心”是衡量一项企业活动对企业是否具有战略意义的标准。任何战略活动的焦点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是企业的核心。图4中所示的第二个焦点滤网允许实现使命和愿景的那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即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通过和阻止不利于“使命”与“愿景”实现的那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通过。

第三个滤网是承诺滤网。任何战略活动,尤其是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是长期的且需要牺牲大量资源。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是时时处处能够从事的自主活动,对于许多企业来说,CSR活动更像是企业以分散的方式、消耗无关紧要的资源从事如同慈善或公益这样的活动,这时CSR往往被视为一个象征,一个由企业免费赠与社会的礼品。企业和社会研究者指出开展CSR活动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一起长期进行,需要大量资源的承诺,它不同于任何严肃的商业活动。从长远意义来说,资源承诺是重要的。图5展示了确保这一点的第三个“承诺滤网”。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滤网”。如前所述,porter和Kramer和Székely和Knirsch讨论了企业的战略性CSR活动,指出有利于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环境改进的CSR活动具有战略性质。图6显示“活动滤网”允许有利于改进的CSR活动通过,阻隔了不利于改进的CSR活动。

通过全部四个滤网的CSR活动是战略性CSR活动。如果某个CSR活动未能通过某个滤网,它就不是一个战略性CSR活动。图7显示了战略性CSR活动从非战略性CSR活动中筛选出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要成为战略活动,必须通过目标、焦点、承诺和活动四个滤网。任何企业的战略活动都会给组织带来一些利益,战略性CSR活动也将如此。许多学者指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本文从战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当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支持或有助于改进企业内部或外部活动环境时,那么它有利于企业遵循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一般战略。一般来说,与企业内部活动结合的战略性CSR活动(而不是构建外部环境的CSR活动)能够帮助企业遵循一般的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一种或两种。战略性CSR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或帮助企业生成/拥有如投入资源这样的关键资源。首先,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或遵循一般战略的战略性CSR活动,最终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其次,帮助企业在现有业务中维持其竞争优势。对于涉足的新业务,某些战略性CSR活动兼顾了社会性、经济性和敏感性,为创造新的业务机会(产品市场)铺平了道路。对兼顾了内部和外部活动的战略性CSR活动,将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在市场中获得和保证新的商业机会。

企业与相关的和突出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从事的某些战略性CSR活动包括:占有企业运作的关键资源;成为推动支持或反对企业或通过一些强制性手段能够损害或伤害企业利益的政治或商业舆论发起人(或领袖);受到企业功能或运作损害而对企业的行动进行合法诉求;情感上或文化上与企业管理者或雇员有关。

满足相关的和突出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情感的战略性CSR活动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名声(声誉)。日益提高的声誉与知名度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经营许可度,良好的名声保护了企业免受各种风险的伤害。以当地社区/民间团体/媒体对企业示威(和其它对立形式)为特征的社会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减少了;以政府对企业施加更强烈或严格管制(或某些处罚)为特征的政治/监管风险出现的范围减少了。环境风险可能会造成关键自然资源的匮乏或威胁所有企业的生存(如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现象的发生将会触及所有一切)。

社会或环境风险管理之所以有助于企业减少其在经济或金融方面的损失是由于降低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本产生的费用或减少了完工期推迟可能性或确保了企业运作资源平稳的流动(以相对便宜的成本)。图8展示了承担战略性CSR活动的收益。

如果把筛选战略性CSR活动的滤网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收益进行整合,那么可以把图7和8放在一起,图9显示了上述整合。图9综合描述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其滤网给出了一个综合战略性模型。

本文建立的理论滤网模型所涉及的各种思想在实际中需要可衡量性的操作标准。一旦具有可操作性,其思想可用于指导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战略性CSR活动和设计新的活动,还可为企业的CSR经理评估现有的CSR活动是否具有战略性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帮助他们把非战略性调整为战略性CSR活动。

参考文献:

1.Valor,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corporatecitizenship:towardscorporateaccountability[J].BusinessandSocietyReview,2005

2.porter,m.e.andKramer,m.R.Strategy&society:thelinkbetweencompetitiveadvantage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

3.Crawford,D.andScaletta,t.thebalancedscorecardandcorporatesocialaligningscorecardandcorporatesocialaligningvalues[J].Cmamanagement,2005

4.Lantos,G.p.theboundariesofstrategi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1

5.Jamali,D.andmirshak,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theoryandpracticeinadevelopingcountrycontext[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7

6.Bruch,H.thekeystorethinkingcorporatephilanthropy[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5

7.Zagenczyk,t.J.JrUsingsocialpsychologytoexplainstakeholderreactionstoanorganization'ssocialperformance[J].BusinessandSocietyReview,2004

8.Hopkins,m.theplanetaryBargai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matters[m].London:earthScan,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