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29:28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1

【关键词】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

1引言

共享经济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共享经济最初主要依托大数据进行发展,对社会中的闲置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经济循环化,这使社会闲散资源的剩余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仅依靠大数据技术,共享经济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此时,拥有信息公开化、去中心化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就具备了较高的利用价值,区块链技术对于共享经济的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将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充分结合对促进共享经济发展有着极为有利的作用与意义。

2区块链技术在共享经济中应用的必要性

2.1降低共享产品的交易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社会上闲散的资源都能够被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因为可以利用较低的成本去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将闲散的社会资源发挥出高于自身成本数倍的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共享经济模式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共享经济企业逐渐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思想,那就是自身必须对推出的共享产品进行一定的补贴才能促使共享经济良好持续地发展。这就出现了一种共享经济发展现象,即在共享产品刚刚进入市场时,共享经济企业对共享产品的补贴可能会高于共享产品带给企业的效益,提升了共享产品的交易成本。以共享充电宝为例,企业通过与当地商家达成协议,将共享充电宝基站放在商家较为显眼的位置,用户自行扫码下单后,取出充电宝充电,而此时企业会为首次使用共享充电宝的用户提供免费充电服务,这样一来企业对用户的补贴就高于产品为自身所带来的价值,这就使得共享产品的交易成本被充分降低。如果应用了区块链技术,就可以为用户智能匹配距离最近的充电宝位置,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或过度投入,依靠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2.2提升共享产品用户的信用等级

对于共享经济来说,信用一直是极为重要的发展基础。信用也是交易双方维持公平合理交易关系的重要基础,在传统经济和共享经济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价值。以共享产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在被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为避免损毁丢弃现象的发生,会与用户的个人信用绑定,这样一来形成对双方的约束,不仅可以充分保护共享单车不被损坏丢弃,还能提升共享产品用户的信用等级。由此可见,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中信用的作用是极大的。基于此,在共享经济发展中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能提升用户信用等级的准确性,充分解决用户伪造信用记录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对于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区块链技术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将用户的信用公开透明化,保障用户信用的真实性,有效杜绝用户信用造假的风险;其次,区域链技术可以为共享经济交易双方提供一份电子合同,这可以充分保障因为交易其中一方毁约而导致剩余一方利益受损的问题不会发生,对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服务。

2.3实现全球经济信息共享

首先,在共享经济发展中融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帮助共享经济将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充分融合,形成共享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可以充分体现区块链技术中的去中心化优势,将对用户的限制情况降到最低,并且还能将行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消除信息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行业垄断僵局彻底打破,将全球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并充分应用于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利用区块链技术还能充分利用国际认可的电子货币进行交易,以此充分解决国家之间的交易差异化问题,实现全球经济信息共享[1]。

3区块链技术的主要优势

3.1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征信领域的优势

共享经济对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切实保障企业与用户的信用情况,并且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对信用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进行保障,实现内部信息数据的安全共享。此外,当前共享经济中包含的信息数据是极为庞大的,因此,在处理这些信息数据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因为这些信息数据的储存方式过于集中,一旦发生泄露风险会出现极大的社会影响。而且由于数据量极为庞大,想要对某一部分信息数据进行利用时,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一些传统企业想要利用大数据发展共享经济时,往往缺乏相应的硬件支持,对信息数据的更新与处理效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倘若在我国金融征信领域中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切实解决以往金融征信领域的相应问题。第一,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以往集中化存储的信息数据变为分散式,这种储存方式可以充分将信息数据进行分散存储,在面对泄露风险时仅仅会以点的形式泄露,充分避免因集中式储存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的风险;第二,可以在共享信息数据时利用区块链进行同步,将信息数据储存在一个个节点之中,这样一来,节点数据可以被快速地查找到,实现信息数据的及时共享,这对于信息数据的传播效率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数据共享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数据都是以节点的形式进行储存的,因此,只有明确当前节点的地址与密码才能对该节点的信息数据进行查看,切实提升了共享经济中信息数据的安全性[2]。

3.2区块链技术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优势

区块链技术不仅在便民服务领域发挥极大的作用,它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目前,我国大型城市的医院基本已经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了网上预约挂号等便利服务,充分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成本。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如今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医疗服务机构与场所对医疗资源的分配较不合理,很多医疗机构与医疗场所的患者流量是极大的,庞大的人员数量堆积在有限的医疗场所内不仅严重浪费了患者的就医时间,还造成了医疗场地资源的浪费,对于医院中各类资源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不同城市的不同医院所使用的医疗服务网络都是不同的,因此,有些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也不能通过网络手段来将转院信息进行实时传达,只能通过传统的电话通沟确定转院信息。基于此,医疗领域就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医院信息数据共享平台,避免出现各个医院之间的沟通交流效率低下的问题,可以充分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对于患者来说就可以充分节约自身的时间成本,便利快捷地在最近距离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避免出现大型医院中患者堆积,影响医疗效率与浪费医疗资源的情况;其次,对于一些中小型医院来说,面对一些自身没有治疗条件的病患,可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将该患者的病情信息上传至医疗平台中,区块链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自动适配合适的医院进行就诊,充分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共享;最后,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与医疗服务明细进行检查,充分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3]。

3.3区块链技术在能源应用领域的优势

随着我国能源领域的发展,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电力资源方面,众所周知发电站的主要用途就是发电,将电力资源进行输送,但是发电站一般都建立在郊区或者较为偏僻的地方,由于距离的原因,电力资源在传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损耗情况。一般来说,发电站从发电到输电,最终将电力资源传送到消费者家中会浪费大约十分之一的电力资源,这种电力损耗对于电力资源利用率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电量不断上涨,对于电力资源的供应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发电站一旦出现事故,在电力供应终端出现问题,将会为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城市一些对电力有充分需求的行业与活动都会因此出现相应的经济损失。此外,我国电力能源由国家电网公司提供,因此,一些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企业或个人,无法将多余的太阳能供电资源分享出去,这也是电力浪费的其中一种。因此,在能源应用领域应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共享经济,充分改善当前电力资源产出与输送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充分降低电力资源由于输送距离过长而导致电力消耗的问题,还可以充分保障城市供电的稳定性,区块链自身的节点式储存特点可以将电力能源分点式储存,可以充分提升电力储存的安全性。另外,区块链技术还可以让通过太阳能发电的行业将多余的电量交易出去,提升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4“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共享经济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4.1客户隐私信息存在泄露风险

目前,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信息数据数量逐渐提升,使得客户的重要隐私信息很容易发生泄露,而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一些共享产品的使用权也由多个人拥有,而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需要用户通过扫码来获取,并且需要填写相应的个人信息,但是在此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容易导致信息泄露问题[4]。

4.2过度依赖大数据技术

在当前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大数据的利用程度较高,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很容易对大数据技术产生依赖,但是大数据技术并不能面面俱到地处理全部事件,而且目前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度仍有待提升。

4.3共享经济基础数据尚未完善

区块链技术具有信息公开通明、去中心化等优势,安全性能是优于互联网的。但是目前共享经济基础数据该尚未完善,因此,在共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阻碍,遇到发展困难等问题。

5“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共享经济中应用的策略

5.1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来发展共享经济

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完善的技术储备,技术也更为成熟。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其中节点进行加密的方法来形成一个以节点相连接的数据链条,每个节点中都具有一定信息数据,可以通过任意一个节点的数据信息找到信息来源。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极具发展前景,也会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区块链技术可以将自身节点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对节点信息查询时仅需要验证一次,还可以将共享经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读取保存。通过这种方式将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充分融合,可以让共享经济充分发展,提升信息数据的共享程度,避免出现信息差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因此,“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充分结合,可以切实提升共享经济的发展效率[5]。

5.2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在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展,对于共享经济来说,区块链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价值。区块链经济可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结合在一起,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效率。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安全性极强的信息数据系统,然后充分利用区块链的优势将信息进行共享化,以此将信息数据共享至全社会,让社会力量承担相应的信息责任。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发展。并且出台政策鼓励相应的科研院所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切实提升区块链在社会共享经济中的应用价值[6]。

5.3提升企业的重视程度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提升对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视程度。目前,区块链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征信领域、医疗领域与能源应用领域。充分推动共享经济的内部发展升级,使得区块链技术可以从企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利用区块链技术不断强化自身内部的数据信息管理,还可以充分与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加深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使得企业可以切实提升对信息数据的使用与管理水平,充分实现共享经济的发展与升级[7]。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共享经济需要基于大数据技术与区块链技术实现发展,充分依托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降低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本,将资源的配置做到最优解。此外,其能够将自身的信息体系充分完善,保障使用共享经济的用户信息安全,将社会中的闲散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共享经济发挥其剩余价值。此外,为确保共享经济的良好发展,必须将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充分结合,实现协同发展。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既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结合下的共享经济能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缦.区块链技术下基于大数据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0,35(12):63-69.

【2】张红雷,苏莹.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19(37):17-18.

【3】梁婵卓.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营销界,2019(20):180-182.

【4】王冠.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的共享经济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3):84-86.

【5】付锋莉.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共享经济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5):63-64.

【6】刘海英.“大数据+区块链”共享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理论[J].大数据时代,2018(3):70-75.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2

共享经济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对现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充分利用了社会现有的闲置资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共享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个体之间的信任,有助于不同类型资源的使用权流转,提高了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稳定性和潜力。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其软实力的体现,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由自身规模、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许多中小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际要求,优化管理模式,重视管理模式创新,在将传统业务方式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实现管理模式从传统化向现代化的转变。

二、共享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

共享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和应用,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了中小企业日常经济管理和业务操作方式的转变,为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提供了新的路径。

共享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时代特点。有一种经营模式是从实体店经营到互联网经营,这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构造模式和生产销售模式,互联网经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渠道。互联网经营的出现,是由互联网直接或间接推动的。由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际网络系统的日趋完善,能够使中小型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取得最大程度的市场份额。首先,共享经济发展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因此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特征。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大量的虚拟企业成为经济中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互联网使得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转变,部分传统行业积极与互联网结合,呈现出了实体企业与虚拟企业混合经营的形式,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在事实证明的情况下,构成竞争威胁的企业不仅在于科技水平和公司规模,一个成功的中小型企业最能够发现现代消费者的最新消费需求,以实现客户心中的归属感。其次在共享经济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组织效率、资本存量、产品多样化等方面的竞争,而主要体现在速度、发展战略、客户认知等方面,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战略竞争,企业的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未来发展前景。

规模经济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社会经济,旧时的垄断经济早已消亡,新崛起的中小企业拥有更加细致、专业的销售。同时,中小企业的竞争从决策竞争向速度竞争转变,对市场发展的把控和决策制定的速度直接决定企业存亡。再者,从生产者规模经济向消费者规模经济转变。互联网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新的桥梁,为消费者个性定制提供了可能。生产的规模经济不再适应共享经济发展趋势,只有消费者规模经济才能够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客户流量,实现客户认知度的提升,口碑相传成为主要的营销模式。

三、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因素分析和应该采取优化措施

1.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因素分析

在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重视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综合分析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影响因素。

(1)战略因素。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战略机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战略代表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管理模式的创新要重视企业战略的方向。同时,人是观念的产物,企业的战略影响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企业要有效的转变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并对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岗位,以便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

(2)员工培训因素。企业要做好管理模式创新工作,就要重视员工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管理模式创新需要有员工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在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小企业可以提高员工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更新员工的互联网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员工对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热情和支持力度,保证管理模式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组织结构因素。在共享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速度竞争,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战略竞争,企业经营理念、客户认知程度、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是体现企业组织结构合理与否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影响到企业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的效果。良好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有着促进作用,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进而为企业在共享经济中获得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共享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应该采取的措施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危险并存。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为长寿企业,必须实现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共享经济中,中小企业要重视管理模式创新,更新管理观念,实现管理观念的升级和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全局统筹的管理观念,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共享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应该努力更新管理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限制,并从企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对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统筹兼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小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与市场的联系程度,实现服务或者产品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了解市场需求,使得产品的销售与生产均有效的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发展;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60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新型经济体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迅猛。共享中心发展模式在中国起步较缓,所以不同集团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并不平衡。如何能顺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便捷和优势,是新的经济体系下,值得每一个企业集团思考的大问题。已经慢慢建立起来的财务共享中心,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体系下发挥自身的价值,如何在稳中求变,如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进一步优化都值得深思。针对不同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差异性的共享模式。进一步完善组织能动体系、优化企业结构、多元化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深入,信息技术、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跨国集团和大型产业不断强大,与此同时,企业之间交叉持股、吞并、兼容每天都在上演。槭视Ψ⒄沟男枰,为长期处于市场的支配地位,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谋求新的出路,不断地创新求变、求突破、求发展。在资源配置、员工交流合作、企业制度、财务管理、战略方针等各个方面寻求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改革。[1]在众多企业运转中,财务管理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把握这一环节成为企业的命门。作为核心支撑部门,财务部门如何高效、合理转型成为许多企业集团焦头烂额的难题,如何完善企业管控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开支也同样成为紧迫性问题。

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几经曲折,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共享的新模式,这一新的创举逐渐被企业关注和采纳。把各项冗杂繁复的分支账目统一到财务共享中心,使各项分散的运营能够集中处理,使工作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也同时能优化和提升服务质量,从而为主要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

12意义

21世纪以来,诸多关于财务共享的理论不绝于耳,社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也正说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热点也是难点。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值得思考,也同时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起步较晚,在全球经济总量上占据较小比例,而且在竞争力、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方针策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我国诸如华为、中石化、中石油等,已经有了稳定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了能够具体实行共享的财务模式,但部门不能只是把眼光放在本土,要知道这和国际上的大型跨国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仍需巩固和提升。

从内部环境来看,财务共享中心理论进入我国以来,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多数企业由于运用不成熟、不懂得变通,使其在具体运用中缺乏能动性,削弱了原本的制度体系优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顺应企业本身的发展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在研究探讨和实践中找到关键所在,做相应的改变以达到自身目的。

我国许多学者也研究很多关于财务共享中心的理论,各个方面均有涉猎,但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我们的理论分散而不集中,没能形成有代表性的核心理论。一味地照搬国外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将会损失惨重。[2]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研究财务共享中心的核心理论和实施措施。本文将集中讲述在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服务中心如何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能够为越来越多的集团财务高效运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化和发展

21总体目标

在原有企业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结构和框架,针对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对已经投入的财务共享中心发展项目进行优化合理设计,总体期望是通过创新,巩固企业集团的领导,提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员安排,提升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集中管控力,使专业的标准集中模式成为基本配备。

具体实施环节中,合理配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层,加强同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按照企业的近期规划和年度经济方针策略确定组织机制,保障新的改变能够顺应共享中心的预期发展。良好的系统服务平台才能使各项事物高效合理运转,在统一的服务中心上,每个流程、每一环节互联互通,不断整合统一运作,在自己开发统一运营模式之外,还要寻求与先进开发商的合作,系统的优化、各项资源的统一共享的目的便是发挥各项职能的协同配合作用。在正式运营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前期调查,做好有关评估和报告,把基层人员的意见和要求落到实处,优化的目的便是,使各项流程专业化、标准化。[3]财务共享中心按步骤架构以后,还需要做好事后反馈,最后检测和管理调控,以保证财务共享中心的长远运作。

22基本原则

在财务共享中心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要将新颖的观点、可行的方案具体运用到每一个财务服务项目中去,提升服务品质;同时必须做好前期调研和考察,结合自身需求,保证优化方案的可靠性,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阶段任务着手,共同研究分析相关案例,也可以同有关公司合作寻求技术上的支持,确认优化以后的组织形式,同时对下面的具体流程同样采取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由于共享中心的优化涉及原来体系的改革,所以这是一个日积月累、长期摸索的过程。

23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

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组织结构的重建是对原有结构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和合符企业发展战略做出的必要性调整。优化设计的范围包括,产品范围、组织机构、资金流转、人员配置、资源配套等各个方面。对于很多家族企业、权力集中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可能会设计成会计行业的一般流程,把关乎企业财务运作、投资战略的核心问题依然由集团的财务部统一处理;对混合制的企业集团来说,共享服务中心是原来财务部的分支和平行机构;而分权制的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有可能会脱离原来的集团而独立存在,成为面向其他行业的会计服务机构,作为一个新的法人组织,在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制下还难以存在。

在原有体系上的优化,使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更趋多元,内部的调整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或者存在有些部门的合并和筛减。通过组建相关团队,研究财务服务部门的组织形式,分析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找出需要拆分和合并的部门和人员配置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参考专业团队人员的意见;将最终决定的组织结构和配套图纸报送集团领导层,由高层举行会议商榷最终的实施细节和方案。

3不同类型企业集团的优化措施

对不同企业的类型和企业集团财务的运营状况之间的差异,具体项目优化的实施步骤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有所不同。本文这一部分的论述,主要包括对财务共享中心整体一致基础问题的论述,再者根据具体的企业类型实施不同的思路规划,适应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

31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类型

针对企业集团的不同类型,以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对业务范围、管控规划、形态分布的不同侧重,把财务共享中心分为不同的类型。业务构成包括多元化和单一化的业务构成;管控规划包括理论上的规划和实践中的具体规划;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形,侧重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操控性;业务不同的流程分布,结合具体分中心的人员配备相应的调整和委任。

32优化中的关键问题

在企业优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普遍问题,一般是:当前的组织架构不能满足公司的长远规划,决策、运营方面的不足使财务规制滞后而烦琐,主要包括,财务细则制定的纰漏,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力度不够,协同性差;针对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和通过改制的股份公司,因为在优化过程中,会影响有关人员的利益,这样的改变使他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适应新的变化,遇到的阻力会很大;还有就是企业本身并不具有研发能力,需要依靠外界的帮助使其和自身实际运行中存在偏差,因为其本身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使优化服务的运行普遍受阻。

33建议措施

任何项目的优化总是在旧的体系中注入了新的内容,员工的工作习惯各个方面难免受到影响,管理层也做好员工的疏通工作,让员工放弃外在的抵触情绪,适应新的步伐,清晰新的定位,确实让他们感受到新的优化给他们带来的实质性利益。[4]结合不同分管中心的经验,咨询专业的服务机构或者参考国内外的类似优化案例,能够大幅度节约资源和时间。

4结论

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的理论及实践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因地制宜结合企业自身需要,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价值和效用成为共同的聚焦点。本文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又针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在整体一致的基础上具体细化到不同的类型区别对待。最后还着重论述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具体到员工的安抚和激励,借助外界的力量,优化前的调研以及优化后运行中反馈和调整。对关键问题的分析,结合不同组织形式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姚金兰关于中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210,212

[2]张庆龙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案例启示与对策思考[J].会计之友,2015(22):2-7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4

【关键词】长株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协同

职业教育资源是职业院校在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活动过程中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职业学校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是指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具有继承性和理想性,消耗性与流动性,公共性和市场性。

1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约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20%左右,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70%,是湖南省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和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高职教育资源相对密集的区域。虽然长株潭高职院校总体规模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共享意识不强,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与融合的问题。

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协同学理论认为,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理论突出地强调了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大系统本身所固有的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

长株潭城市群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各种资源的流动创造了便利,各种资源的汇聚又可以透过共享实现优势互补。长株潭城市群各高职院校之间同样是共生互长的关系,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充分挖掘现有高职教育资源的潜力,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促进长株潭城市群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2资源共享的原则

2.1开放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知识具有公共性,故教育资源应该是开放的,资源开放的本质是避免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只有实现资源开放,才能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才能提升公平度,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但如果把这些教育资源不加限制的对外开放,将挫伤这些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可能会对拥有知识产权的资源造成侵害,因此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应是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对其他学校开放。

2.2注重公平与效率性

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共赢,依赖思想、信念、技术资源配置行为特别是共享行为的科学性与坚韧性。要实现资源共享,在没有成型复杂理论的基础上,技术应该成为重要的思考点。如信息共享、实验室共享系统的建立与使用等依赖于技术的完善。资源共享在一定意义上会实现教育的公平及效率,但如果其(或潜在)成本较高,则可能意味着这种共享的思想本身或共享路径、渠道、方法等方面可能出现了问题。

2.3合作建设、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呈现的同化趋势,导致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时,按区域经济结构组织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和分工协作,建立协调统一的高职教育市场,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使现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整体提升综合实力,促进长株潭高职教育教育资源结构优化。

3资源共享策略

3.1建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可避免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而造成的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可实现校内、校外、企业等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

3.2建设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共享等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学习空间,将整体推进长株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改革。

3.3共享区域内师资资源

打破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建立起高效严格的人才社会共享模式,可通过互聘教师、开设名师讲座;进行骨干教师教学交流,提倡教有余力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跨校授课等多种渠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

4协同发展的模式

4.1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高职教目育主要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具有地区性(或地方性)的办学特点。若长株潭各高职院校只考虑本校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虽然能解决“点”的问题,但无法解决“面”的问题。必定造成长株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只有加强高职院校间、院校与政府间、院校与行业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才能给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编制共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带来了方便,给教学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更利于建设优势互补,联合协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更利于实现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以整体提升长株潭城市群职业教育综合实力。

4.2“互惠共生”建设专业

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的特征,长株潭城市群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瞄准长株潭经济结构,依托各院校的特色品牌专业,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特色明显,专业互补性强,互为融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和互为流动的联合协作体。

长沙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校建设、综合开发、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建设现代服务类、信息类、文化艺术类、机电制造类、电子电器类相关专业。株洲则应发挥株洲工业排头兵的优势,突出建设以铁道、化工、机械等专业为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推动长株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形成集约化、特色化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萌,曹叔亮.协同效应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5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整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十七大报告也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重点开发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第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完全有可能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更具辐射带动功能的增长极,因此,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无论对国家或是对成渝经济区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使用效率的高低。所以,对科技资源整合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整合的现实必要性

1.1 整合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是加强川渝合作,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跨区域创新体系对接结构理论认为:大区域创新体系之间融合,应首先找到对接结合部,必须通过对接达到系统集成、优势整合的效果。这种对接是有序的,是按照一定价值关系融合起来的,对接后产生1+1>2的创新实效。科技资源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众多的科技资源支撑。因此,对于成渝经济区这样的科技资源丰富的大经济带,建设跨区域创新体系应遵循对接结构理论找到对接的接口,以集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等创新资源为对接口,明晰各方对接后的价值关系,选择系统集成、优势整合的对接模式与运行机制,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科技一体化、经济一体化。

此外,整合跨区域的科技资源也是维持创新网络运行的重要保证。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建立在资源关系的基础上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体系,这些资源关系的总体特征是交互、过程、程序和制度化的结果。而对科技资源的整合是对创新网络内部发生的活动,这些活动包含了资源在正式或者非正式关系内部创造、结合、交换、转化、吸收和利用。因此对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区域创新网络,“产、学、研”紧密合作,真正把区域的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

1.2 整合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是改变现阶段科技资源现状的重要措施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见表1)。2006年,四川省共拥有科技活动机构1294个,其中,在川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8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6个:重庆市科技机构数达到715个。四川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3000人,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63.9%,拥有两院院士57人;重庆市科技活动人员达到77616人。科技投入方面,2006年四川省R&D经费投入103.65亿元,占GDp比重1.2%;重庆市R&D经费投入38.0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9%。

但是,成渝经济区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行政区划的人为界线,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对科技资源的流动产生了障碍;此外,科技力量的条块分割尤为突出,军用和民用科技力量、中央“国家队”和地方“地方军”科技力量、国有和民营科技力量相互隔离、自成体系、各自为阵,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造成了科技资金分散投入、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科技人才浪费等问题,致使科技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充分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区域科技资源整合路径及经验

要实现区域科技资源整合,有多种途径,如利用区域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利用科技投入指南进行整合,乃至于建设以企业为网络中心的各种类型的研究开发联盟进行整合,等等。在这里,笔者只详细讨论利用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整合的途径。

2.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主线,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

2004年科技部会同其他三部委制定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该纲要,同年科技部出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标志着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这对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集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于一体的区域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2.2目前,开展较好已经初具雏形的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长三角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长三角地区也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过去由于行政区域的条块分割和归口管理,以及缺乏“共享”意识,导致相当多的科技资源被闲置,无法发挥百分百的功效。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科技资源的优势,集聚创新资源,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了长三角三地合作的首选议题。2003年,江浙沪共同签订了《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3年多来三地致力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的整合与高效配置利用。在2007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上,三方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建协议书》,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1+8”框架,即建设1个“资源共享平台门户”以及“科学仪器共用”等8个子系统,力争在2010年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截至目前,“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已经建成开通,通过该平台可以查阅430余家仪器单位共3620台(套)入网仪器设施。此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的另外两个子系统文献服务系统和技术转移系统的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总之,长三角通过跨区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促进了资源跨区域共享,降低了科技创新成本,推进了区域技术

转移系统的建设,培育了一大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了高效便捷的成果转化孵化支撑条件和环境.提升了区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资源整合路径安排与推进措施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对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整合科技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整合的路径应该以搭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来对区域内的科技资源进行整合。

3.1 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具体解决方案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长三角在经历了4年的建设后,目前也刚刚初具雏形,而成渝经济区相对于长三角来说,科技实力要远远落后,因此,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更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笔者认为,近期所要集中建设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1 以建设“科学仪器共用系统平台”作为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先期突破口

2004年,四川省通过开通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打造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初步实现了仪器设备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共享。截至2007年,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现已收录全川800多台仪器的资料信息。同样,重庆市也于2004年开始启动科技基础平台的建设,到目前为止,重庆市逐步完善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等平台建设工作,开通了“重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门户网站”,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成果显著。目前入网仪器已经达到1221台/套。仪器资源主要分布于12个服务领域,协作入网单位包括教学、科研、事业、企业等62家单位。

因此,川渝两地完全具备建设“科学仪器共用系统平台”的能力,再加上四川省是全国7个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试点省市之一,取得了西南区域共享网总节点地位,初步实现了与国家共享网络的联通与互动,随着全国七大区域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在2007年11月22日正式开通,会更加促进川渝两地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

成渝经济区是一个典型的跨行政区的区域,因此在科学仪器共用系统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成立一个跨区域的协调机构,来协调分布在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内的科技资源(见图1)。同时,还需要颁布一些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和法规,来支撑整个系统平台的运行。例如,颁布区域内的《科学仪器共用系统平台建设指南》、《科学仪器共用系统网站管理办法》、《科学仪器共用系统运行规范》以及《科学仪器共用系统收费标准》等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指南,确保整个系统平台的平稳运行。

3.1.2 建设成渝经济区统一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将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科技文献资源通过逻辑的或者物理的方式整合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成渝经济区内科技文献资源众多,因此,对科技文献资源整合的需要非常迫切。以四川为例,四川的科技文献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央和省属科研文献情报机构、62所高校图书馆和132所公共图书馆,那么对这些分布于各地、各部门的科技文献如何整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通过可以用网络、计算机手段检索到的资源,我们采取异构检索的方法,即将用户的检索要求转化为不同数据源的检索表达式,检索本地和广域网上的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源,并对检索结果加以集成,以统一的格式将检索结果呈现给用户:针对特色期刊、特色书籍等,我们通过建立特殊的服务机制,通过若干资源采集点,将一些非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加工为文摘提供用户检索。用户可通过统一资源门户订购这些资源,由资源采集点负责把被订购的文献加工为电子书并通过e-mail、传真及邮递等办法送达用户手中。

3.1.3 建设成渝区域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

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同样也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重要内容。成渝经济区一直很重视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但是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区域性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笔者认为要充分整合成渝经济区内的科技信息资源,搭建区域性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十分有必要。具体的方案设计如图3所示。

成员节点是指加入区域性共享平台的所有成员,他们在统一的标准规范下,共享信息资源的技术、环境和工具。成员节点之间、成员节点和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分布交互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成员节点要及时向整合共享平台提供自身资源建设的动态信息,增加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利用;而整合共享平台则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整合各成员节点的数据库及馆藏。另外,整合共享平台也要与非成员节点建立外部联系,从而扩展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同时还要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提供整合过的本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并根据国家统一规划负责研究和规划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组织和开发本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

3.2 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措施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一项持续建设、长期积累的工作,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平台的建设工作。

3.2.1 规范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相关制度

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资源共享的政策,建立科技资源的投入、汇交管理、共享服务和调整配置等制度,从两地实际出发,制定《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及管理办法》,统一制定相关政策,避免相互冲突,通过制度规范,促使科技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全社会范围的共享。

3.2.2 建立科技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动态协调机制

通过实施人才信息共享,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置跨区域科技人才流动信息库和流动人才专管人员,在科技人才集中的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才交流中心,定期举办人才交流洽谈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科技人才的交流。

3.2.3 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和激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投资提供条件,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投入机制。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6

关键词:互联网;共享经济;创新特征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催生了一种崭新的经济业态――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这几年的“大热”,出现了Uber、airbnb、滴滴等一系列基于实物共享、知识共享之类的互联网公司,2016年的ofo、摩拜单车让人眼前一亮。共享经济在住宿空间、交通出行方面显示巨大优越性,在教育资源共享到车位共享、社区服务共享等等方面打开想象空间。

共享经济是指以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转移而获得某种收益为目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基本模式: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众人分享。这种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颠覆和变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共享经济符合新经济理念,与传统经济发展和商业模式比较,共享经济具有六大创新特征。

1.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用户是经过商业组织而获得产品或服务,商家以实体产品或服务进行营销。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这种传统中介的依附,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商家也无须拥有实体商店和商品,与传统的酒店业、汽车租赁业不同,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公司并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而是通过撮合交易,获得佣金。正如李开复所说“世界最大的出租车提供者没有车,最大的零售者没有库存,最大的住宿提供者没有房产”。

2.精准快捷的交易方式

传统市场经济模式下,消费者被动地接受商家所给出的商品信息,信息传播深受限制。而在互联网共享平台上,商家和消费者可以分享商品信息或者需求信息,通过信息交互、系统撮合,需求的匹配,实现供需匹配,实现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这大大缩短了交易流程,拓展了商家和消费者选择空间,扩大了交易范围。其优点是快速、精准、便捷、高效。与传统经济下的交易相比,共享经济由于共享平台上的供求双方直接交易大大降低了供给和需求双方的交易成本,这不仅体现在金钱成本上,还体现在时间成本上。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价值。

3.分享资源的消费方式

一个资产本质上包括四个最基本的权利,即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传统意义上的独享时代,这四个权是高度统一的。共享经济的特点是:所有权本身没有发生转移,而使用权发生了临时性转移。魍车南费理念是商品的使用权建立在资源所有权上,消费者购买某商品之后才能对商品进行支配。共享经济下,消费者更注重的是对商品的使用权,而不在乎是否对某商品具有所有权,特别是对于一些投入较高并且使用频次增加并不会大幅度地增加折旧速度的商品更是如此。“不求拥有,但求使用”,共享经济实现了从传统的“购买―消费”模式到“租用―消费”模式的转变。共享经济鼓励资源在更多的使用者之间共享,充分利用闲置资产和碎片化时间,对原有的价值进行充分释放。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将共享经济为代表的“协同消费”评选为改变世界的十大创意之一。

4.灵活弹性的工作方式

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固定时间从事固定工作的工作模式,具有灵活弹性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充分利用闲散时间,是对个人的碎片化时间的有效整合。你是一个滴滴司机,但同时也可以是一个教师、程序员、打字员。在共享经济环境下,工作的方式、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根据时间安排及擅长领域来自由支配自己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什么样的事情。

5.低碳环保的绿色经济模式

共享经济是对闲置资源的重复交易和高效利用,可以大大减少人类对资源的占用和环境的破坏。如果地球上的60亿人都以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方式生活,那么地球这个生命支撑系统将会崩溃。共享经济为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立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的部分是过剩产能。滴滴、摩拜可以减少公路上的汽车数量,从而大大减少尾气排放量和道路拥堵压力。据测算若一辆汽车用于分享,那么将会减少8-9辆汽车的销售。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2014年移动出行白皮书》调查显示,随着专车移动出行服务的快速发展,我国2015年减少了1000万辆私家车上路行驶,城市日平均拥堵时间比2014年下降28.1%。

总而言之,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闲置物品、多余生产能力的分享,节约社会资源,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释放增长潜能,符合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开复.《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势不可挡的共享金融》.网易财经.http://,2016.1.12日.

[2]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2014移动出行白皮书:规律计划出行成趋势》.乐活中国・中国网,https://lohas..cn,2015.3.8.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7

【关键词】共享发展;共建;历史经验

【作者】徐江虹,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3-072-007

在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如何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并达到共同繁荣昌盛和共享胜利成果的目标,前苏联和中国都在自己的实践中提供了很丰富的经验。

(一)苏联民族地区发展的模式与教训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按照列宁关于各民族自愿、自治、平等、联合的原则和民族特点及居住状况,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自治省及国家联盟。在此期间,列宁还制定了一些维护民族平等的政策,在列宁的正确思想和政策引导下,经过苏联各族人民的努力,使苏联各民族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苏联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要达到平衡发展的共同繁荣进步的目标还需要各民族长期的平等共同团结奋斗。但列宁逝世后,苏联领导人在处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问题上,相继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一是将较先进的俄罗斯民族实际定位为全苏的“领导民族”,强化了大民族主义对实际工作的影响;二是在制度设计安排、政策制定实施上,采取联盟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经济上中央对全苏生产力布局采取了按区域原基础的专业分工原则,并把企业的所有权、定价和资源分配权高度集中于联盟中央。于是,民族地区发展只能是提供原料和半成品,将其运输到发达地区。同时又从发达地区输入大量的机电成品和日用工业品。而二者之间定价很不合理。这样,民族地区的资源贡献得不到相应代价,资源优势形不成特色产业和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反而带来生态破坏、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的状况。如中亚5国,棉花产量占全苏92%以上,却无法形成轻纺工业优势,还要从苏联西部、中部输入90%左右的棉纺织品;三是在文化上,又以俄罗斯文化来统一全苏文化;四是在上,否认宗教及信仰文化的二重性、民族性、群众性、世界性特点,采用政治强力打击消灭宗教,结果就导致民族地区人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和享有应得的成果,文化发展权和自由权丧失,民族的矛盾加深。这种错误与高度集权体制相结合,就使纠正机制丧失,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这个教训也是深刻的。

(二)新中国民族地区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存在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借鉴了前苏联的历史经验,形成了自己解决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理论、方针和制度选择问题。一是坚持了民族平等、团结和自主处理本民族事务的根本原则;二是根据中国历史上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历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共同命运的特点,选择和创造了相适应的民族区域自治这种政治制度作为处理解决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最佳制度,既保障了民族处理本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又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团结;三是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并领导各族人民为实现共同繁荣进步的理想目标得伟大实践。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民族地区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1.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保持稳定增长。以2012年为例,2012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实现稳中有升,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初步核算,生产总值完成540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的9.38%。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871元,5个自治区的人均GDp均超过3500美元。二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农产品产量加速增长,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副业总产值1363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三是工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品总产量保持平稳增长趋势,对经济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主导作用。四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民生持续改善。2012年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持续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16.33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①

2.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

一是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2012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10所,在校本、专科生165.71万人,比上年增长3.6%。普通中学9469所,招生349.54万人,在校学生1021.47万人。普通小学44912所,招生251.92万人,在校学生1478.70万人。二是文化事业继续推进。三是卫生事业进一步改进。2012年末,民族自治地方卫生事业条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共有卫生机构4.67万个,卫生机构床位70.4万张,比上年增长9.5%;卫生技术人员77.0万人,增长6.9%。四是科学研究与技术进一步稳定发展。②

以上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地区人民生活提高的速度,保持了较快较好的态势,表明民族地区美好的发展前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但是,在巨大成就和胜利面前,民族地区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经济发展滞后,扶贫任务艰巨

一是从人口与经济发展比重方面看,民族地区人口占全国1/7强,而工农业产值却仅占全国的1/18,其中农业产值占全国的1/8,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25。二是从贫困县数占全国贫困县总数比重看,目前,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有43.4%是民族自治县,民族地区的贫困县数相当于民族地区县市总数的38.9%[1]。这说明,民族地区与全国相比,尤其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在扩大,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2.自然资源受破坏,生态危机较严峻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饶,还有秀丽的山川、瀑布、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既是民族地区腾飞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支点,又是各民族重要的衣食之源,更是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由于过去对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在经济开发和发展的贡献应有收益(税利)共享的制度和机制缺失或不完善,对民族地区自然保护和资源制度不健全,使自然资源开发过度、混乱和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草场退化、森林锐减、河流干涸、耕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不仅民族地区人民未能受益,还严重威胁着民族地区的生存与发展。

3.教育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一是从教育发展看,在民族地区发展中教育事业虽已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但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文化、科学水平提高要求仍不相适应。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文盲、半文盲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6.2%,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26.2%,而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2.9%,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4年,[1]绝大部分人口文化程度还不到小学4年级水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制约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低文化素质的人口又严重阻碍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从民族文化发展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特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传统优秀文化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其传统文化中,也还有一些与现代民族政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封闭的地缘、血缘观念,对其权威(神、政治个人、族权代表人)的依附和单向义务理念、等级统治和保守思想等,这些理念和观念与典型二元结构的经济隔离条件结合,更进一步强化了其社会系统的封闭程度,并成为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地区和全国共建、共享发展的严重障碍的因素。

以上表明,在多民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的民族和民族关系发展问题,前苏联和中国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这些经验,深入对规律的认识,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更好引领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共同奋斗,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前苏联的历史经验表明,走强国家――弱民族的发展模式的结果,最终只能导向民族的分裂和苏联的瓦解。其错误集中到一点,就是发展的片面性和分配不公所引发、积累的矛盾不断深化和激化。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看,我们实行的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总方针,国家扶持和发达地区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民族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仍较大,出现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分配不公和收入分化的问题。加上民族和民族地区原有发展基础、发展能力较弱及地理条件限制等原因,加剧了这些矛盾的发展。同时,也与我们的发展要求、制度设计和某些政策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关。因此,我们的实践和历史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的发展理念指导及其指导下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一系列政策推行问题就成为迫切和突出的任务。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即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和相互促进的整体,它为新时期新发展指明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指导和引领新时期新发展(包括各民族和民族地区)正确前进。

共享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民主体地位这个根本原则基础上,要求新发展必须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14的发展,是实行人民共同建设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想目标的发展。在民族地区,需要共享发展的引领显得更为突出,共享发展在民族地区当前的主要要求是:其一,不断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一方面,完善市场经济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以利于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利于发挥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并使这些要素参与发展的贡献成果能直接成为民族成员生活提高、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民社会保障制度进程中,还要对民族和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实行重点倾斜,以保障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共建和享有的基本条件。其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主要是建立、健全保障劳动者收入和收入提高的合理机制,规范各种经济实体行为的利益量度,坚持分配中更加关注公平的原则,缩小收入差距。对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还要保障他们实施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其参与劳动的起点培训和其他培训的权利,劳动和选择的机会平等权利及相应收入的权利,从而使社会发展成果分配达到公平正义,真正为人民所共享。

坚持共享发展和在民族地区坚持这些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是:

第一,共享理念及其实践促进了个人、群体(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结合和统一。一方面,共享发展使民族人民和民族地区获得发展中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快的进步,使民族和地区整体及民族成员个人取得实际平等的参与的条件,获得相应的发展成果。当然,这种发展进步又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而强大的国力则又更增强了个人、群体(民族)进一步发展的支持力量,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使各民族和人民真正感受到国家发展富强与个人福祉增加、民族和地区繁荣进步的正相关联系,并实际认识到如果离开了这种关联关系,即使本民族具有某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外因联系,也是无法实现民族全体繁荣进步前景的。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各民族、地区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国家的凝聚力,这种力量又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

第二,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及其相应的制度、政策、措施实施,保障了各民族人民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参与共建、共享成果的环境条件。同时,又在共同工作、劳动中形成新的生活工作共同体,这就促使各民族人民把个人的成长、幸福寄托于社会、国家的发展进步上,从而努力使自己融入社会、国家生活中,形成在新的社会、国家关系基础上的稳定的公民意识,并逐渐超越过去的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封闭、狭隘观念,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创造更牢固的社会基础。

所以,共享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相结合,也是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伟大动力,它的实践,也必然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及全面小康社会和伟大的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与实践,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

第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全国共建与民族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的关系问题。

共建要求全国人民、各地区都要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社会经济形成系统优化组合的一体化发展,同步实现预定目标建设。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是不平衡的。从地区(要素)发展状况看,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在统一发展中其优势增强度还不适应整体要素提高优化的要求,对整体发展统一协调有不利影响。而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处于弱势的原因主要又来自两方面:一是由于基础、环境、历史等原因,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发展起点就不平衡;一是在统一发展中,对民族地区发展必需的制度安排、机制调整、政策关注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自然资源使用者应承担的补偿制度、政策问题;民族地区企业的当地人才培训制度、政策问题;基础与高端产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等。这就使其自然资源优势不能帮助它更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人力资源潜力优势未能适时更有利的作用发挥。这种生产要素评价贡献不合理及其相应的分配不合理状况,其结果不仅对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有不利影响,对参与全国共建的优化组合和系统整体经济的发展强大也不利。

这种状况就要求民族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和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为此,需要更好地科学地处理好全国经济全面发展与重点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现代化,加大支持特色产业的优先发展。特别是要求优先发展那些有优势资源、独特优势传统、优势地理条件、优势背景(含有巨大市场需求及潜在、生产与科技相融合发展较好)的产业,使它在实际发展中,不仅产量和现实市场份额占有优势或更大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品牌,适应能力强和效益好,形成以它为主体,建立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工业体系,从而能成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的优势产业,形成协调、优化的产业结构,并能以自己的优化参与全国整体经济真正优势互补、互动的协调发展。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这是国家整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责任。为此:一是完善资源要素参与共建中的贡献及按其贡献参与共享分配的机制。主要是凡使用民族地区资源(水、土地、矿)的单位、个人,都应交纳资源税(费),而民族地区人民和组织应享有相应的税收入的一部分。因为这些资源区是民族人民的生存空间,又是民族人民情感寄托的家园,民族人民是长期守护者,所以,其他群体、个人使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过程中,就应按照这些资源的贡献作用状况参与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初级产品与加工成品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和价格体制,进而形成较完善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样既支持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又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其他经济实体在民族地区开发中必须承担的培训一定数量民族技术人才的任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补偿机制,其结果对开发该区人力资源潜力和企业本身发展都是有利的。二是坚持开放战略,以扩大开放来营造对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更有利的市场、资源条件。主要是推进“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有关国家的边境、跨境的合作,使处于有利的对外开放地理条件的民族地区能更好地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条件,以此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三是加大支援、扶持力度。主要是加强对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建设的支持,加大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和完善有关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的教育、卫生、就业、扶贫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使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帮助下,不断加强其自身发展能力和参与共建的能力,这既是各民族在起点不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和达到实际平等发展的重大措施,也是保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进入全面小康及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选择。

除国家的扶持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发达地区的帮助和支持。这也是系统整体组成要素密切联系和优化组合的必然要求,是大民族和发达地区坚持列宁的“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实际形成的不平等”[3]631原则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在新时期,需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在支援领域、层次、力量上扩大、加强和提高完善这种以义务本位为前提的机制,以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和谐关系建设。

第二是正确处理在成果共享分配中科学处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重点倾斜的关系问题。

共享成果首先要求人的生存权利实现平等,人的生存权利主要内容包含就业权(含必要的受教育和学习权)、生命健康权(基本医疗享受)、基本社会保障权等方面。坚持人人都平等享有这种权利,即“坚守底线”。但实践中,人们实现这种平等还是有差别的,原因是起点不平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他们要和发达地区人民同样实现这些权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如就业问题就需要过通用语言和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生活关,在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平等发展条件建设上,也要支付更大的成本。因此,民族地区人民要真正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必须为他们在创造起点平等条件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助。这种扶助除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外,主要关注与改善民生关联最直接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方面。

一是对民族地区教育(含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和强化。一方面,完善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的制度、政策和机制,对其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发展实施重点倾斜和重点培养民族科技、管理、经营方面精英的政策,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实行帮助民族成员学习和掌握就业基本知识、技能和通用语言的制度和相应政策措施,实行帮助民族地区人民平等就业、创业的相应政策措施,实行和完善对民族地区所有困难群体、个人的就业援助制度。

二是要加大和强化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主要要求:以更大努力使覆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效建立,并实行对特殊困难群体、个人的医疗救助制度;有效加大发展民族医疗事业的力度,支持它在保障民族地区人民健康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努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要建立对人民生活环境改善的目标规定和实现机制。

这种公共服务均等化中重点倾斜安排是实现坚守底线的起点平等要求的制度条件,它符合发展的正义原则,即在一般平等权利条件下,让那些最不任用享受这种平等权利的群体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这种均等、倾斜的平等正义原则与按贡献分配相结合,并相应地建立和完善有关的制度、政策措施,就可以使“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大大增强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更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是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中华文化强化和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关系问题。

上述表明,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进步是共建共享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化发展(含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起导向和支撑作用,同时,文化发展成果本身,也是人们共建和共享的重要方面。相反,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发展产生不协调或逆向现象,就会出现方向迷失、人心涣散、社会危机和国家变质的危险,这时,即使经济有某些发展,也难以阻止社会的危机和国家的衰亡,当然,人民共建、共享的基础和条件也就丧失。所以,要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平等,共同参与建设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还需要正确处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强化中华文化和加快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

其一是正确处理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它指导下,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形成了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规范,它是促进和巩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推进共建、共享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一切其他文化、理论、思潮作用的发挥,都必须在它的领导和主导下并与它相适应相协调。

中国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有团结爱国传统,历史上对以中原政权为中心的制度文化、伦理文化有认同传统,经历了近代的共同反侵略斗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和锻炼,这种文化认同更为强化和升华。所以,总体上民族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的增强是相适应的。

当然,也应看到,民族在发展中仍保有一些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思想。如以本民族认同为首要地位的宗法观念、地域观念、狭隘意识等,这些思想观念也有所发展和影响扩大,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就需要正确导引、纠正。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和信仰文化也有与当时国家政权合作、主流意识兼容的传统,这是符合宗教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发展规律要求的。新中国成立后,宗教(含少数民族特点的宗教和教派)继承了这个传统,他们认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但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是有矛盾的,实际活动中,在活动范围、活动领域、活动方式上有时也会有不适应的问题存在,也会出现将宗教认同超越国家认同之上,将宗教组织、教规放于国家法规之上,产生推动分裂国家、危害社会的严重负作用。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宗教与国家认同、信仰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要求是:宗教的天国理想与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美好制度相统一,宗教基本理念(善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宗教教规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一致;坚持信仰自由(含同一民族、族群内部信仰自由及某一时间改变的自由),坚持宗教组织、活动与政治、教育分离和遵守法治秩序等,纠正那些不适应要求的观念和行为,使宗教和信仰文化与共建共享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

其二是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上述要求集中到人的发展方面,就是要使各族人民都发展成为享有并能运用自由、平等基本权利和履行相应义务的现代公民,这就要求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公民文化即指那种以国家为范围,以人的自由、平等基本权利为中心,并与相应义务相结合,以开放、参与、合作和民主、法治为行为取向的社会文化,它使各族人民的归属感首先是国家――中国,而个人利益和福祉的获得、发展、保护依靠的是个人参与、社会合作,国家服务和保障。这种文化的发展,使各族人民逐步摆脱血缘性、地域性、宗教性影响而形成的依附、狭隘、单向义务的地位和观念,成为能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公民,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共建、共享发展的主人。

这样,各族人民才能在指导思想、社会理想、核心价值取向取得真正的共识和统一,才有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的牢固思想基础,并形成推动共建、共享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温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1999(3).

[2]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8

关键词: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28-04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离开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信息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就成了“无源之水”。优质教育资源是学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重要支撑,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在内涵、质量上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载体。

教育资源是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最早使用教育资源概念始于1982年,出现在经济学领域。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总称。[1]例如,信息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课程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是相对于一般教育资源在教育目标的达成上具有更快、更好效果的教育资源集合。共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精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指基于网络资源分享,即数字化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切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体系完整、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信息体系。其实现不仅需要数字化信息、技术、设备、经费、人力等资源作基础,还需要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手段作为保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协调机制,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共享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申请指南中明确提出“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这一目前教育信息化急需解决的课题,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应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然而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相应的对策,以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如何扩展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2]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三大构成要素:一是共享的参与者即主体,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者(学校、电教馆、出版社、教育资源制作公司等)和使用者(主要是学习者和教师);二是共享的对象即客体,即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共享的中介。包括共享的平台、制度、机制、技术等。这三要素之间的互相关联决定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如今,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充分体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原因就在于共享构成的三要素之间达不到一定的平衡状态。主要体现在:

1.共享主体与客体的不对称――共享的观念差

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看成是搭顺风车的行为,只愿共享,不愿共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一旦共享,就具有公共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免费、无偿的行为。并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共享主体认为:只有优质教育资源彼此拥有者之间才能共享。这种主客体的共享不对称,导致了客体完全依赖于主体,并认为主体是自然行为;而主体认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客体才能具有某种行为,把很大一部分客体排除共享的范围之外。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充分和深入的应用,发挥最大效益和效能,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很多人认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唯一解决途径就是搭建标准化的、可操作的共享平台,却忽视了需求者的需求导向。这种共享的“不对等”性,把需求者作为一个“客体”看待,所以国家花大力度开发和搭建共享平台,其结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者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为“优质”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种相对性就说明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按需配置,而不是把优质教育资源按“超市”一样放在一个平台上。

有人指出如果不考虑投资主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完全可以实现全国甚至全世界共建一个教育信息资源库,所有网络终端用户均可共享同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从技术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绝对公平。[3]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普及的深层次意义并不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同样的资源,当然这是一个首要的前提,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在适合孩子发展的需求下提供这种需求下的优质教育资源。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应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丰富的。

2.共享中介的失衡――国家政策、体制和制度障碍

教育不均衡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这种不均衡的差距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不和谐。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教育政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政府是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政府的角色定位对教育政策取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政府必须有所作为。[4]优质资源的建设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政策性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就是“纸上谈兵”。之所以几乎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发达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大。

并且,政府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元化行政管理体制、互相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统一的协作协调方案、缺乏权威的组织机构进行统筹规划等都是体制和制度。[5]但应注意,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事情,应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入,支持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与学校主要是公益性,中央财政应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给予补助,而地方学校得到中央财政补贴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应递交到国家资源中心,供全国人民使用,这也是实现全民学习的有力保障。各类企业和公司主要是盈利性。但盈利性的益处就是按需所购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特定的群体对特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为鼓励企业与公司积极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应通过减免税收、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此来降低优质教育资源的价格,并且政府可以为欠发达地区购买企业和公司制作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其有一定的运行动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公司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并且建设完成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全部免费向所有人开放,这种全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联动机制是优化共享的最佳保障。

3.共享客体与中介之间的不协调――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平台的整体性、目的性、层次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自身的基本规则,即应是内因和外因统一协调的规则。[6]

但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标准化。国内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努力,例如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发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库、上海教育资源库等,都通过各自的平台对外选择性开放,也就是说不同的发达地区都有各自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和优质教育教育共享平台。虽然不同地域选择的新课程改革的教材版本不同,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容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建设的平台都遵循自己的标准,限定了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操作,这种“孤立”的优质教育资源给共享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普及共享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活动,即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成为标准化。在进行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经验总结时,应制定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标准,有了标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就有了秩序,有了秩序就能使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重复使用,而不是重复性建设。

4.共享客体的自身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演化与更新问题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自我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应是一项持久的、动态的系统化工程。我们应以社会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更新优质教育资源库,使优质教育资源能真正体现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门类相配套、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例如广州市天河区“天河部落”区域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与传统思路有很大区别,侧重于建设面向学科实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教学设计、反思日志、主题资源包等),而不是简单地建成各种静态资源(课件、素材等),这样就给教师提供了达成学科目标而进行深层次加工的实用型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7]

现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已有很多成果,但这些资源库甚至是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思想。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自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库的不断演化与更新就是要不断整合,以适应信息化学习方式。

二、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对策

教育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息息相关。优质的教育资源合理、均衡地分配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如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已不仅仅影响在教育公平的发展上,还涉及到社会中的其他因素。例如房价,在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好的地方,房价会高出同等区域中优质资源配置较差的地方很大一截。这说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已不是仅仅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一方面,还涉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对策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1.“回到原点”,探讨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发展,实现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原点”,具有“起点”和“终点”的双重性。作为起点,是一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是具有生命力的核心基本要素。作为终点,是原点发展的文化积累的结果,是起点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原点”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范畴。抓住了原点,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优质教育资源是支持学与教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原点,终点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要充分认识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优质教育资源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的起点是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进程中,应首先以学生与教师的需求为主,而不是硬性地将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塞”给学生与老师。这种在共享过程中的“不对等”性,是制约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普及共享的主要因素。虽然欠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但我们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学生与老师的存在,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否则即使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开发了大量的平台,表面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但实质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不能使用,最后也促进不了学生真实的、真正的发展。

2.以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

教育部提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应以“硬件、软件、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和“教育行政部门分工与分类规划”设计思路出发来制定和实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模式。[8]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共享,抓住“影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这些重大问题,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为实现泛在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根本性保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突破。

3.创建现代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标志性示范研究成果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的平台机制。该联盟坚持公益性、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此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实现联盟学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资源能共享、宏观管理等。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联盟”的经验,通过“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示范项目”探索建设并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模式,创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工程,全面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4.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服务模式加强学区间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发展前提。区域内校际之间可以互相协作,例如校际之间可以互相选课,认可学分;校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与协作;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校际之间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性差,以及资源内容实用性差等是导致区域间资源配置和应用成效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加强校际之间的互相协作过程中,要以优化区域资源库内容和质量为目标,制定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实现资源跨校共享。[9]可以通过单独管理服务、单独合同特殊服务、共签合同服务、单独合作服务。共同合作服务、共同协作服务、复合合作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效率与水平。[10]然而在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服务模式共同使用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服务”为出发点更能充分尊重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者,并且能充分发挥学区之间的各自特色,通过利益互换促进各自的发展。

三、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未来发展的新特征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

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应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支持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模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估模式。难点在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评估之后提高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具体特征为:

(1)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多主体、多层次的“四多”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帮助所有师生和社会公众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未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对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必定会打破传统的学习理念,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3)基于不同地域特色,探讨未来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实施状态、类型、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开放合作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评估与监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4)以“目的理性”的思想为指导,从人文的研究视角,重点关注机制、制度、社会关系、人的主观性等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影响。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透过“工具表象”揭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人的行为规范。实现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实践探索,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结束语

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从经济学角度界定教育资源,不仅意味着研究领域局限在教育中的经济现象,也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的依赖,不利于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深化研究。教育资源虽然从经济学范畴提出,但并不等于教育学不能研究教育资源,教育学对教育资源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而是教育价值。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教育资源普遍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所有对教育资源的需求者。

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共享资源的意愿和实施资源共享的计划,否则资源共享就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非此则不能按需提供帮助。其中人的因素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共享的核心要素。“资源共享”的意义是指互惠,即每个成员都有一些可以共享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

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有限性的,以“优化”共享为宗旨,而不是共享的绝对化。共享是一个“相对”共享,所以应立足“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宗旨,而不是过度夸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绝对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责任主体是行政部门。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必须有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没有国家政策性的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得到普及共享,也起不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44-48.

[3]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4]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政策差距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文庭孝,陈能化.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6]程结晶,黄晶晶,潘琰.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4):125-129.

[7]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48-53.

[8]桑新民,刘永贵,梁林梅等.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13.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共享经济;保险行业;大数据;区块链

1.科技创新的内涵

1.1科技创新的定义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2科技创新的地位

全球科技创新在21世纪之后相当活跃,在我国,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能够提升社会生产力并提升一国的综合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科技创新近年来不断涌现,科技强国策略在我国深入贯彻实施。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布局,强调了涵盖5G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的“新基建”建设是我国建设综合性、全面化、现代型国家的关键着力点。实际上,“新基建”涵盖着由国家主导的科技更新换代、集中化、系统化的科技基础变革、升级。

1.3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学技术既影响国家的命运前途,也影响人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革命能够改变世界格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必能提升国家的地位。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甚至有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国正努力迈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可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企业方面,企业依靠科技的力量突破瓶颈获得发展的机遇,在科技上具备优势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我国企业不断地加大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了成果,一些中国企业比如华为和浪潮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而打开了欧洲和美国等国外市场,“新四大发明”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科技创新使企业乘风破浪占领市场制高点。在人民生活方面,科技创新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网约车、移动支付等技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和人们的幸福感。

2.科技创新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自2016年开始,共享经济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科技作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变革关键因素、推动共享经济创新式发展主动力。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用户信息泄露、出行安全导致的共享信誉下跌、交易价格失衡的市场秩序混乱、劳资规制缺乏规范带来的劳动纠纷等.在这些问题出现后,很多学者从新兴技术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案的相关研究和建议,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用户信息泄露、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安全问题、利用线上化的平台交易模式解决交易价格失衡等。由此可见,在实践中,科技作为共享经济推广繁荣的基础,是共享经济发展、创新、实践,以及实现大规模普及的重要推动力。

2.1科学技术对共享经济影响的历程

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到大数据下的共享经济普及,利用云端数据库、卫星定位系统的大数据技术融合,实现了协作交易下的共享经济有效、智能的供需信息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到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人车或新能源汽车以及5G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蓬勃发展,这些科技将不断地改变交易模式、行为习惯以及现有的经济存在基础、价值创造,可见,科技的演化升级因其自身颠覆性的破坏式创新力,必然会对现有的共享经济模式产生新的影响。

2.2人工智能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开发运用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点,在共享经济的出行、医疗以及住宿等领域将有所创新应用,将会在身份核验、内容治理、辅助决策、风险防控、服务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区块链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能够使用区块链技术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具备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溯源以及机器信任等优势,能够解决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满足其发展需求,从技术上支持共享经济的信用建设与保障。由人民创投的《区块链+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表明,区块链技术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和升级。

2.4共享经济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案例

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科技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滴滴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确保乘客的安全,滴滴研发了群雁智能出行平台,这个平台综合运用了智能车载系统和智能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等功能,警企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全程录音以及大数据轨迹分析,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运用确保出行全程的安全。旅游住宿共享平台爱彼迎(airbnb)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房东和用户提供了可信的商业环境。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平台信息的可信,基于可信的信息和信任机制,平台还可以给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房屋租金的预付等。共享经济主动开发利用新技术,实现科技创新,提升共享经济平台的输出效率,优化共享经济的服务体验。共享经济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业态,也一定会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融合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3.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

我国保险行业的增速在2016年之后开始逐渐放缓,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行业发展需要。保险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载体之一,越来越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竞相投资的重要领域。保险科技发展给保险在渠道获取、产品营销、盈利模式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3.1科技赋能互联网公司布局保险业务

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保险公司,一些互联网巨头比如百度、腾讯以及阿里、东京等公司已经开始布局保险业务以扩充其业务范围,还会不断地有更多的行业大咖进军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至少如今两者之间的合作是利大于弊的,目前合作还是可以使两者互利共赢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被不断运用的背景下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因为互联网公司拥有海量的电商数据和与消费者有关的数据,以此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识别用户的风险偏好水平以及风险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保险业务,匹配合适的保险产品。

3.2保险公司利用科技创新谋求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以及保险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的保险公司不再是开展保险业务的优势主体,保险公司应跟随科技进步的步伐,在保险行业的转型时期谋求转型发展,让保险科技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地探索创新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科技创新给保险公司带来发展机遇,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赋能是保险公司研究的主要课题。

3.3保险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式

3.3.1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推进保险创新产品设计保险结合科技实现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数据和客户上,保险公司之前在风险敞口和损失模式方面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在交易和风险管理中利用分析工具处理获取,获取的数据非常有限。如今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取得用户的性格特点、健康情况、收入水平,金融理财产品以及用户行为等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用户的情况,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掌握用户的保险需求,可见,保险公司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预测模型,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独有的个性化产品,目前平安、泰康、众安等保险巨头纷纷将大数据的应用到保险业务当中。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也在保险行业有所运用,区块链技术独有的分布式记账的方式能够成为一种解决交易中信任问题的方案,保险行业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使用区块链技术,在场景识别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开发有特定风险场景的保险产品。自动执行协议是区块链技术的功能,也就是在去中心化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共识机制,省去了中心化检验,从而使保险产品更加高效、更加透明以及更为安全。

3.3.2运用人工智能优化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ai具备计算机图像识别、机器学习、nLp以及人机交互这几大核心技术,以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能力作为其支撑的核心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加强了与用户的交流互动,稳定用户资源。例如在销售方面,采用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为客户全天候答疑,24小时整理信息不停歇,与人工客服相比较,不仅在服务时间上有优势,并且成本也能够大大降低了。在投保方面,采用智能顾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迅速掌握用户的信息,进一步分析用户的保险需求,从而进行智能匹配保险产品,实现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投保方面,避免了客户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搜索信息比对花费大量时间,提高客户转化率。在核保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在线上和客户交流,无需等待,直接能够取得用户的信息用于风险预测,承保与否即可确定,大大提升了核保效率。在定价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保险业务的定价实现差异化,主要是通过获取识别用户的信息并加以分组区分,按照风险高低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自然不同的风险收入不同的保费,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更为合理。在索赔处理和欺诈识别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连接用户外部信息和征信数据,提升风控以及反欺诈能力,侧重于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从而减小赔付率。可见,在销售、投保、核保、定价以及风控等多个环节当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都使原有业务得到改善,优化了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

3.3.3科技理赔为保险服务赋能保险用户通常有“理赔难”“理赔慢”的感受,但是随着大数据、ai等手段的科学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将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率赔率达到了97%以上,平均理赔天数大大下降,可见,科技赋能保险使保险理赔的效率得以提升。例如中国太保在理赔方面推出“e闪赔”“太e赔”、蚂蚁金服“定损宝”“车险分”、平安养老险的“极速赔”等。这都源于ai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使得客户在理赔过程中有佳的体验。就拿平安养老险“极速赔”来说,平安保险公司与医院共建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用户不需要提供病历以及发票等材料,系统自动高效率完成审核工作,门诊理赔最快实现20秒结案。再说说车险领域的“定损宝”,是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成功应用,对于车辆发生风险导致的不规则损伤问题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多角度拍摄受损车辆,通过算法识别事故图像协助保险公司定损。科技理赔赋能保险大大减少理赔纠纷案件,实现高效理赔,成本也得以降低。

4.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协同发展

通过以上对科技创新在共享经济与保险行业当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科技创新上是同步发展的,均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上的创新发展,两者在科技创新背景下能够协同发展。

4.1科技创新背景下共享经济与保险业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共享经济领域不断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保障平台交易安全,使产品服务得以优化以及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保险行业加大保险科技的开发应用,以信息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可见,在科技领域共享经济和保险行业是同步发展的,两者势必能够利用数据、技术、客户资源等优势协同发展,推动共享经济与保险业融合发展,加大保险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的合作。

4.2在共享出行方面

分享式驾乘方案带来了对责任险及个人损害险的新需求,基于使用和特定行为获取驾驶数据的个性化保险需求。大数据这样的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需求。例如UBi车险就是将车主驾驶行为和使用车辆的相关数据结合的个性化保险产品。运用oBD车载诊断系统和驾驶员监测系统,并通过监控里程及油耗等车辆使用数据,获取车辆使用情况以及驾驶员的开车行为和习惯,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评估驾驶员的风险等级,以此进行保险费率的厘定,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为驾驶员制定个性化的保险产品,进行差别定价,对于驾驶行为较好的驾驶员给予一定的保费优惠,而驾驶风险较大的驾驶员则要多缴纳保险费。这体现了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的协同发展,使得两者在经营管理上更加科学,提供优质服务并节约运营的成本,双方是互利共赢的。

4.3共享经济平台借助保险科技手段做风控、投保、产品、保险保障

保险业务在共享经济中渗透,在科技创新上合作更为紧密,共享经济平台利用保险科技有效地识别客户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情况,明确用户使用共享经济平台的过程中受伤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以便做好风险控制。共享经济平台的投保也可以运用保险科技手段,“订单绑定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保险公司保持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线上对接,平台用户使用共享工具时,用户个人发生的数据能够传输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数据情况迅速为用户投保,保障用户的安全。

4.4区块链构建信任机制促进共享经济与保险互动合作

共享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对社会信用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数据以及技术支持,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和信用体系具有双向促进的作用。同样,保险也是以信任作为重要基础的,保险将区块链技术分布式算法、不可抵赖机制、时间戳的管理及智能合约技术运用到信任体系的构建当中,保险体系将大大降低了的信任成本,使之成为与共享经济沟通合作最为有效的方式。再加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社会性的属性,保险为共享经济的安全和效率问题得以解决,促进双方合作发展。同时保险借助保险公司的发展获得完善自我信任体系的强大动力。

5.结语

共享经济的优点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共享经济;保险行业;大数据;区块链

1.科技创新的内涵

1.1科技创新的定义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2科技创新的地位

全球科技创新在21世纪之后相当活跃,在我国,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能够提升社会生产力并提升一国的综合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科技创新近年来不断涌现,科技强国策略在我国深入贯彻实施。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布局,强调了涵盖5G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的“新基建”建设是我国建设综合性、全面化、现代型国家的关键着力点。实际上,“新基建”涵盖着由国家主导的科技更新换代、集中化、系统化的科技基础变革、升级。

1.3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学技术既影响国家的命运前途,也影响人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革命能够改变世界格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必能提升国家的地位。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甚至有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国正努力迈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可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企业方面,企业依靠科技的力量突破瓶颈获得发展的机遇,在科技上具备优势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我国企业不断地加大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了成果,一些中国企业比如华为和浪潮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而打开了欧洲和美国等国外市场,“新四大发明”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科技创新使企业乘风破浪占领市场制高点。在人民生活方面,科技创新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网约车、移动支付等技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和人们的幸福感。

2.科技创新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自2016年开始,共享经济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科技作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变革关键因素、推动共享经济创新式发展主动力。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用户信息泄露、出行安全导致的共享信誉下跌、交易价格失衡的市场秩序混乱、劳资规制缺乏规范带来的劳动纠纷等.在这些问题出现后,很多学者从新兴技术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案的相关研究和建议,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用户信息泄露、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安全问题、利用线上化的平台交易模式解决交易价格失衡等。由此可见,在实践中,科技作为共享经济推广繁荣的基础,是共享经济发展、创新、实践,以及实现大规模普及的重要推动力。

2.1科学技术对共享经济影响的历程

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到大数据下的共享经济普及,利用云端数据库、卫星定位系统的大数据技术融合,实现了协作交易下的共享经济有效、智能的供需信息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到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人车或新能源汽车以及5G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蓬勃发展,这些科技将不断地改变交易模式、行为习惯以及现有的经济存在基础、价值创造,可见,科技的演化升级因其自身颠覆性的破坏式创新力,必然会对现有的共享经济模式产生新的影响。

2.2人工智能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开发运用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点,在共享经济的出行、医疗以及住宿等领域将有所创新应用,将会在身份核验、内容治理、辅助决策、风险防控、服务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区块链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能够使用区块链技术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具备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溯源以及机器信任等优势,能够解决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满足其发展需求,从技术上支持共享经济的信用建设与保障。由人民创投的《区块链+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表明,区块链技术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和升级。

2.4共享经济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案例

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科技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滴滴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确保乘客的安全,滴滴研发了群雁智能出行平台,这个平台综合运用了智能车载系统和智能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等功能,警企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全程录音以及大数据轨迹分析,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运用确保出行全程的安全。旅游住宿共享平台爱彼迎(airbnb)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房东和用户提供了可信的商业环境。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平台信息的可信,基于可信的信息和信任机制,平台还可以给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房屋租金的预付等。共享经济主动开发利用新技术,实现科技创新,提升共享经济平台的输出效率,优化共享经济的服务体验。共享经济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业态,也一定会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融合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3.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

我国保险行业的增速在2016年之后开始逐渐放缓,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行业发展需要。保险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载体之一,越来越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竞相投资的重要领域。保险科技发展给保险在渠道获取、产品营销、盈利模式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3.1科技赋能互联网公司布局保险业务

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保险公司,一些互联网巨头比如百度、腾讯以及阿里、东京等公司已经开始布局保险业务以扩充其业务范围,还会不断地有更多的行业大咖进军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至少如今两者之间的合作是利大于弊的,目前合作还是可以使两者互利共赢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被不断运用的背景下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因为互联网公司拥有海量的电商数据和与消费者有关的数据,以此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识别用户的风险偏好水平以及风险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保险业务,匹配合适的保险产品。

3.2保险公司利用科技创新谋求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以及保险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的保险公司不再是开展保险业务的优势主体,保险公司应跟随科技进步的步伐,在保险行业的转型时期谋求转型发展,让保险科技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地探索创新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科技创新给保险公司带来发展机遇,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赋能是保险公司研究的主要课题。

3.3保险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式

3.3.1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推进保险创新产品设计保险结合科技实现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数据和客户上,保险公司之前在风险敞口和损失模式方面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在交易和风险管理中利用分析工具处理获取,获取的数据非常有限。如今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取得用户的性格特点、健康情况、收入水平,金融理财产品以及用户行为等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用户的情况,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掌握用户的保险需求,可见,保险公司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预测模型,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独有的个性化产品,目前平安、泰康、众安等保险巨头纷纷将大数据的应用到保险业务当中。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也在保险行业有所运用,区块链技术独有的分布式记账的方式能够成为一种解决交易中信任问题的方案,保险行业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使用区块链技术,在场景识别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开发有特定风险场景的保险产品。自动执行协议是区块链技术的功能,也就是在去中心化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共识机制,省去了中心化检验,从而使保险产品更加高效、更加透明以及更为安全。

3.3.2运用人工智能优化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ai具备计算机图像识别、机器学习、nLp以及人机交互这几大核心技术,以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能力作为其支撑的核心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加强了与用户的交流互动,稳定用户资源。例如在销售方面,采用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为客户全天候答疑,24小时整理信息不停歇,与人工客服相比较,不仅在服务时间上有优势,并且成本也能够大大降低了。在投保方面,采用智能顾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迅速掌握用户的信息,进一步分析用户的保险需求,从而进行智能匹配保险产品,实现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投保方面,避免了客户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搜索信息比对花费大量时间,提高客户转化率。在核保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在线上和客户交流,无需等待,直接能够取得用户的信息用于风险预测,承保与否即可确定,大大提升了核保效率。在定价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保险业务的定价实现差异化,主要是通过获取识别用户的信息并加以分组区分,按照风险高低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自然不同的风险收入不同的保费,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更为合理。在索赔处理和欺诈识别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连接用户外部信息和征信数据,提升风控以及反欺诈能力,侧重于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从而减小赔付率。可见,在销售、投保、核保、定价以及风控等多个环节当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都使原有业务得到改善,优化了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

3.3.3科技理赔为保险服务赋能保险用户通常有“理赔难”“理赔慢”的感受,但是随着大数据、ai等手段的科学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将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率赔率达到了97%以上,平均理赔天数大大下降,可见,科技赋能保险使保险理赔的效率得以提升。例如中国太保在理赔方面推出“e闪赔”“太e赔”、蚂蚁金服“定损宝”“车险分”、平安养老险的“极速赔”等。这都源于ai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使得客户在理赔过程中有佳的体验。就拿平安养老险“极速赔”来说,平安保险公司与医院共建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用户不需要提供病历以及发票等材料,系统自动高效率完成审核工作,门诊理赔最快实现20秒结案。再说说车险领域的“定损宝”,是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成功应用,对于车辆发生风险导致的不规则损伤问题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多角度拍摄受损车辆,通过算法识别事故图像协助保险公司定损。科技理赔赋能保险大大减少理赔纠纷案件,实现高效理赔,成本也得以降低。

4.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协同发展

通过以上对科技创新在共享经济与保险行业当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科技创新上是同步发展的,均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上的创新发展,两者在科技创新背景下能够协同发展。

4.1科技创新背景下共享经济与保险业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共享经济领域不断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保障平台交易安全,使产品服务得以优化以及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保险行业加大保险科技的开发应用,以信息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可见,在科技领域共享经济和保险行业是同步发展的,两者势必能够利用数据、技术、客户资源等优势协同发展,推动共享经济与保险业融合发展,加大保险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的合作。

4.2在共享出行方面

分享式驾乘方案带来了对责任险及个人损害险的新需求,基于使用和特定行为获取驾驶数据的个性化保险需求。大数据这样的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需求。例如UBi车险就是将车主驾驶行为和使用车辆的相关数据结合的个性化保险产品。运用oBD车载诊断系统和驾驶员监测系统,并通过监控里程及油耗等车辆使用数据,获取车辆使用情况以及驾驶员的开车行为和习惯,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评估驾驶员的风险等级,以此进行保险费率的厘定,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为驾驶员制定个性化的保险产品,进行差别定价,对于驾驶行为较好的驾驶员给予一定的保费优惠,而驾驶风险较大的驾驶员则要多缴纳保险费。这体现了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的协同发展,使得两者在经营管理上更加科学,提供优质服务并节约运营的成本,双方是互利共赢的。

4.3共享经济平台借助保险科技手段做风控、投保、产品、保险保障

保险业务在共享经济中渗透,在科技创新上合作更为紧密,共享经济平台利用保险科技有效地识别客户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情况,明确用户使用共享经济平台的过程中受伤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以便做好风险控制。共享经济平台的投保也可以运用保险科技手段,“订单绑定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保险公司保持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线上对接,平台用户使用共享工具时,用户个人发生的数据能够传输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数据情况迅速为用户投保,保障用户的安全。

4.4区块链构建信任机制促进共享经济与保险互动合作

共享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对社会信用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数据以及技术支持,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和信用体系具有双向促进的作用。同样,保险也是以信任作为重要基础的,保险将区块链技术分布式算法、不可抵赖机制、时间戳的管理及智能合约技术运用到信任体系的构建当中,保险体系将大大降低了的信任成本,使之成为与共享经济沟通合作最为有效的方式。再加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社会性的属性,保险为共享经济的安全和效率问题得以解决,促进双方合作发展。同时保险借助保险公司的发展获得完善自我信任体系的强大动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