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保护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13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1

第一条 为了有计划地改善工厂企业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生产的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发〔1978〕67号)和国务院《批转国家劳动总局、卫生部关于加强厂矿企业防尘防毒工作的报告》(国发〔1979〕100号)的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全民所有制和区、县、局属集体所有制工厂企业(含矿山、交通运输、建设施工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由工厂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贯彻执行,市、区(县)劳动部门会同工会组织和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监督实施。

第四条 工厂企业应按年编制以改善劳动条件为目的的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以实现安全生产与文明生产,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第五条 编制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应根据统筹安排、量力而行的原则,分别轻重缓急进行综合平衡,以便集中力量及时解决严重影响职工安全健康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工厂企业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是生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生产厂长或总工程师领导下,由生产计划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安全部门督促执行。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应与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同样考核。

第二章 计划的依据与范围

第七条 工厂企业编制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的主要依据是:

(一)国家的劳动保护法规、标准和指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二)针对发生工伤和职业病的主要原因和安全卫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三)生产发展和工艺、设备改革后需要相应设置的安全卫生设施;

(四)职工代表大会有关改善劳动条件的决议和群众合理化建议。

第八条 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的范围包括:

(一)以防止工伤、火灾、爆炸事故为目的的安全技术措施;

(二)以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中毒为目的的卫生技术措施;

(三)劳动安全卫生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

(四)劳动保护科研和宣传教育设施;

(五)女工保护设施;

(六)减轻劳动强度等其他劳动保护技术措施。

第九条 工厂企业基本建设和挖潜、革新、改造工程项目的安全卫生措施,不属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范围,按《上海市工厂企业生产建设工程安全卫生设施管理试行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章 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第十条 劳动保护技术措施项目由车间或职能部门根据存在问题,组织工人、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讨论,提出初步方案,经安全部门核实,生产计划部门进行编制,由生产厂长或总工程师会同厂工会,组织安全、生产计划、技术等部门负责人审定。

第十一条 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范围或申请上级拨款补助的劳动保护技术措施项目,工厂企业应按上级规定先办好审批手续,再列入计划。撤销或调整已经上级批准的措施项目,应按同样手续办理。

第十二条 工厂企业应在每年年终前编制出下一年度的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说明项目名称、措施内容、投资金额、资金来源、所需材料设备、预期效果、完成期限等,并报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三条 劳动保护技术措施项目经批准列入计划后,应在生产厂长或总工程师主持下,分别指定责任部门,明确任务,认真执行。对重大项目,还应会同厂工会,组织安全、生产计划、技术等部门进行设计审查,并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作出决定,发动群众监督实施。

第十四条 安全部门应定期检查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执行情况,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生产厂长或总工程师汇报,以便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计划按时完成。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五条 工厂企业一般应在当年留用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资金中提取百分之十以上(矿山、化工、金属冶炼企业以及危险性大、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应提取百分之二十以上),作为劳动保护技术措施专款,用于改善劳动条件,不得挪用。

第十六条 工厂企业编制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除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范围办理外,对工艺改革等生产技术措施和劳动保护技术措施两者难以分清主次的项目,由安全、生产计划、技术、财务等部门共同确定使用不同投资渠道的比例,按审批权限报领导批准。

第十七条 工厂企业应于年终将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计划执行情况报送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企业如当年有未竣工或计划内未施工的项目,应提出理由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结转列入次年计划。凡未经审查同意结转或当年未列项目使用的劳动保护技术措施专款,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安全部门会同生产计划、财务部门于次年集中收缴,用于解决本系统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十八条 工厂企业改善劳动条件任务繁重,劳动保护技术措施专款不够使用,自筹资金确有困难的,可提出措施项目的具体方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平衡,给予补助。

第十九条 消除固定资产设备带病运转的措施,属大修理费用开支;设置不属固定资产的安全装置,属生产费用开支;均不得使用劳动保护技术措施专款。

第五章 验收与考核

第二十条 工厂企业劳动保护技术措施项目竣工,经试运转基本正常后二个月内,在生产厂长或总工程师领导下,由生产计划、技术、安全等部门会同所在车间或部门,按设计要求组织验收,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总投资在十万元以上的措施项目还应由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邀请市、区(县)劳动部门以及卫生、环保、公安等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验收。

第二十一条 劳动保护技术措施经验收合格正常投产后,车间或部门应组织操作人员学会操作,制订操作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并由设备部门指定专人负责,按生产设备管理要求进行考核管理,确保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第六章 附 则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章  工程建设和劳动场所

第四章  生产设备

第五章  劳动保护措施计划与经费

第六章  安全教育与安全检查

第七章  工作时间

第八章  女工和未成年工保护

第九章  劳动防护用品与用具

第十章  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十一章  劳动保护监察

第十二章  奖励与惩罚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本省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本条例也适用于本省区域内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的企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循“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依靠群众,依靠技术进步,依靠科学管理,采取防范措施,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和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一切不良条件和行为,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和生产建设规划及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经济承包等重大决策中必须把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列为重要内容,应有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规定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在企业管理升级和评选先进单位时,要把劳动保护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达不到劳动安全卫生指标的,不能评为先进,也不能升级。

第五条  建立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监督三结合的劳动保护工作体制。各级劳动部门行使国家劳动保护监察权;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本系统的劳动保护行政管理;工会组织对劳动保护工作实行群众监督。

第二章  管理与监督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所辖地区的劳动保护工作负责。

第七条  各级计划、工交、建设、财政、税务、工商、劳动、司法、卫生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搞好劳动保护工作中各尽其责,互相配合。

第八条  各级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本系统的劳动保护工作,要把劳动保护纳入各项经济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和管理本单位的劳动保护工作,对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负责,严格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规定,并组织实施。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劳动保护工作负全面责任,并接受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

第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建立劳动保护机构或配备劳动保护技术人员。

第十一条  各级工会组织有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和支持群众对劳动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制止、申诉和控告。

第十二条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遵章守纪,增强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生产,对漠视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的领导人,有权检举或控告。

第三章  工程建设和劳动场所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的尘毒治理和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在组织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时,应有劳动、卫生部门和工会组织参加。未经上述部门同意不得施工和投产。

第十四条  劳动场所必须符合《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矿山安全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有关规定,其基本要求是:

(一)厂房布局必须合理,通风、采光等应符合劳动安全卫生要求;

(二)厂房和其他建筑物结构坚固,厂(场)、矿道路的拐弯、陡坡、交叉口等危险地段以及为生产或试验所设的坑、壕、池、走台、升降口等,必须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明显的安全标志;

(三)架设横越通道上空的管、线、桥及敷设地下管道、涵洞通道等,均应牢固安全,不得妨碍车辆安全通行;

(四)经常有水、油脂和其他液体的地面,应有防水、排水、防滑、防腐蚀、防渗透等设施;施工挖掘的沟渠必须设防护拦杆,夜间必须有安全照明和安全信号标志;

(五)机器设备和工作台等的布置应符合安全卫生规定;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堆放应整齐、稳固;废物、废料必须及时清除,不得妨碍操作和通行;

(六)对粉尘、毒物、高温、低温、噪声、放射性、微波、激光等有害作业处以及易燃易爆和可能产生静电的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卫生措施,并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对露天、高处作业场所,应有防晒、防风、防雨、防寒、防滑和防坠落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五条  建筑和安装施工单位应按照《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采取安全卫生措施。

多单位在同一现场施工,由总承包单位统一制定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并组织实施;无总承包单位的,在交叉施工中的安全卫生技术措施,由各承包单位负责制定,发包单位组织协调。

第十六条  进入洞室,管道、容器、船舱以及产生大量蒸气的作业场所,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各种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试验、生产、贮存、运输和使用,必须有严格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管理制度。

第四章  生产设备

第十七条  各种机械、电气以及盛装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设备,其设计、制造、安装、维修和改造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卫生规定和专业技术标准。

第十八条  各类起重机械、压力机械、防爆电器等特种设备和安全仪器、仪表的生产,必须经国家指定的部门认可,取得许可证后,方准生产和销售。一切单位不得购买和使用不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设备。

第十九条  设计、制造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必须配有可靠的安全卫生设施。

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必须同时引进国外或配备国内生产的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定的安全防护装置。

第二十条  凡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旧设备,必须有计划地进行更新改造,对已报废的,不得转销和使用。

第二十一条  各种机械设备的传动部位和冲、剪、压、辗等设备的施压部位,必须有安全防护装置和保险装置。

产生强烈噪声和振动的各种机械设备,必须有控制噪声和减振装置。

第二十二条  各种起重机械设备的金属结构必须稳固,制动、缓冲、限位、联锁、信号等保护装置应齐全、有效、灵敏、可靠。起重机械应标明额定吨位和限位。

第二十三条  各种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必须良好,为防止金属外壳意外带电,必须根据供电方式采取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

第二十四条  锅炉、压力容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必须按《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和有关规程、技术标准执行。

乙炔发生器应有安全阀、压力表、防爆膜和防止回火装置,其性能必须灵敏可靠。严禁使用浮筒式乙炔发生器。

第二十五条  各种设备必须建立检查、维修和保养制度。设备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第五章  劳动保护措施计划与经费

第二十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针对存在危害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因素,制订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并与生产、技术、财务和物资供应等计划同时下达。

第二十七条  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包括:

(一)以防止伤亡事故为目的的安全技术措施;

(二)以防止职业危害为目的的劳动卫生技术措施;

(三)以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为目的的劳动保护综合措施;

(四)女工保护措施;

(五)劳动保护所需的监测仪器、试验设备、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

第二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提取劳动保护措施经费,由劳动保护机构监督使用。

劳动保护措施项目的安排、经费的提取、使用情况,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第六章  安全教育与安全检查

第二十九条  主管部门应制订本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进行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业务知识的培训;督促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

企业、事业单位的各级负责人必须经过劳动安全卫生业务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后发证。

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应进行就业前劳动保护知识的教育。

第三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和生产实习人员必须进行厂部、车间和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改换工种,应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业性的安全技术训练,按规定考试合格并取得操作证后,方可单独作业。

第三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根据各自的生产特点,经常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提出整改通知书,限期解决;暂时无力解决的,在报主管部门的同时,应采取临时性安全措施。

第七章  工作时间

第三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实行职工每日劳动八小时工作制。从事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和严重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可区别不同情况适当减少。

第三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均衡地组织生产,不得用加班加点的办法完成正常的生产任务。确因特殊情况必须加班加点的,应严格控制。

第八章  女工和未成年工保护

第三十四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建立女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制度,按规定逐步完善女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和婴儿哺乳室等保护设施。

第三十五条  企业、事业单位不应分配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禁止安排女工在孕期、哺乳期从事影响胎儿、婴儿健康的作业。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严禁招用未满16周岁的儿童从事生产劳动。

第九章  劳动防护用品与用具

第三十六条  生产特殊劳动防护用品、用具须经国家指定的检验部门鉴定认可,取得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后,方准生产和销售。

第三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和劳动条件,配备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防护用品、用具,不准折发现金。对特殊防护用品、用具必须定期检验和鉴定,失效或超过使用期限的不准继续使用。

第十章  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三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伤亡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不准隐瞒不报、虚报或拖延报告。

第三十九条  发生重伤以上事故时,要保护好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好标志或拍照或作好详细记录或绘制事故现场图。1次死亡1人及1人以上,重伤3人及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现场,须经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和检察机关或事故调查组同意,方能清理。

第四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发生伤亡事故,应按人员伤亡情况,分别由事故单位或主管部门会同工会组织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伤亡事故,县及县级以上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应派员参加调查。如果有关部门对事故性质、原因分析和对责任者的处分意见不一致时,劳动部门应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四十一条  重大伤亡事故的结案处理由事故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报劳动部门审批。如对审批结论有不同意见,可报同级政府处理。

1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特大伤亡事故,由省劳动人事厅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上报审批期限一般定为40天(即从发生事故到上报审批),审批期限一般定为20天。结案后应写出事故处理报告,报上级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备案。

第四十二条  对构成犯罪的事故责任者,根据案件管辖范围,分别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劳动保护监察

第四十三条  各级劳动部门设置劳动保护监察机构,配备劳动保护监察员。

各级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受上级劳动保护监察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四十四条  劳动保护监察员应从坚持原则、责任心强、作风正派、身体健康、具有一定政策水平、熟悉劳动保护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干部中选任。

第四十五条  劳动保护监察员由各级劳动保护监察机构提名,兼职劳动保护监察员由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同所在单位协商提名,由省劳动部门审核任命,并发给证书。

对劳动保护监察员(含兼职,下同)进行调动或给予行政处分,应征得提名和任命机关的同意。

第四十六条  劳动保护监察机构的主要职权:

(一)积极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劳动保护政策,监督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规;

(二)制订或参与制订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三)参加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中的有关安全卫生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参加劳动保护科研成果的鉴定;

(四)监督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劳动保护措施计划的制订、实施以及劳动保护措施经费的提取和使用;

(五)对企业、事业单位存在危及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重大隐患,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

(六)参加调查和处理伤亡事故,监督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认真执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

(七)对劳动保护监察员和有关干部进行劳动保护法规、政策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的培训、考核。监督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按规定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考核发证;

(八)对劳动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反劳动保护法规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经济处罚或建议有关部门惩处;对触犯刑律的事故责任者,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劳动保护监察员的主要职权:

(一)认真执行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委派的各项任务;

(二)对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参加有关会议、查阅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

(三)发现企业、事业单位存在严重危及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隐患时,有权责成该单位采取紧急措施或停止作业;

(四)向有关部门和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反映劳动保护工作状况。

第四十八条  劳动保护监察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秉公办事、遵守保密制度。工作成绩显著的,应给予表扬和奖励;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要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  奖励与惩罚

第四十九条  对具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奖励:

(一)坚持原则、忠于职守、积极做好劳动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及时抢救和处理突发性险情,使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免受损失的;

(三)在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有重大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成果的;

(四)对劳动保护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取得成效的。

第五十条  奖励可分为记功、晋级、嘉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在授予上述奖励时,可以适当地发给一次性奖金。

凡符合第四十九条一、二款的,可在安全生产奖励基金中开支;未设立该项目基金的应予设立;符合三、四款的,按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和《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造奖励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一条  对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个人,按有关规定进行罚款,情节严重的,可由有关单位同时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劳动保护法规、政策,造成伤亡、中毒等严重后果的;

(二)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劳动卫生要求的重大隐患不积极采取防范措施的;

(三)在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的工程项目中拒不执行“三同时”的;

(四)发生伤亡事故后不积极组织抢救,使事故扩大或有意破坏事故现场或隐瞒事故不报、虚报、故意拖报、对事故调查进行其他干扰和刁难的,以及不按规定结案处理的;

(五)因玩忽职守或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危害或事故的;

(六)在没有防护设施的条件下,转嫁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加工的;

(七)对维护安全生产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和陷害的;

(八)对有关部门违反规定批准不具备基本劳动安全卫生生产条件的单位生产经营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九)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过程中没有相应劳动安全卫生措施的;

(十)其他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五十二条  违反国家劳动保护法规和本条例的罚款,均上交财政,主要用于改善劳动条件,开展宣传教育和表彰先进等。其使用由省劳动部门与省财政部门商定。

第十三章  附  则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3

1对工厂的安全工作负总的责任,并直接管理工厂的安全专职人员,开展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

2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指示和各种规章制度;

3在计划、部署、检查、总结生产工作的同时,要有安全生产工作内容;

4组织审定工厂制定的各项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贯彻执行;

5及时组织调查、分析安全事故的原因,并对事故责任者要严肃处理,制定改进措施,预防事故重发生;

6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学习安全保护方针、政策和安全业务知识。

二质检部安全职责

1参与有关劳动保护措施项目的审查,以及劳动保护方面的规范、规程的制定和审查;

2编制或修订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岗位操作时,工艺条件必须符合劳动保护条件要求;

3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试制、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工作中,都必须考虑劳动保护方面的要求,应尽量采用无毒、低毒物品替代有毒、高毒物品;

4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三机电设备部门安全职责

1负责工厂机械、电器、仪表、设备、工艺管道、通风排风装置的管理,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

2制定或审定有关设备制造、改造方案,组织编制维修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并确保其实施;

3监督车间机械动力设备的正常使用,保证其正常运转,防止发生事故;

4编制厂内通用设备的维修规程和有关操作制度,督促检查执行情况;

5负责厂内的设备及安全装置的管理、检查或定期检查;

6组织实施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和制定安全隐患的整改措施;

7负责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8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四管理部门安全职责

1负责劳动保护措施所需物资和防护器材的采购、供应,并确保采购的物料符合安全要求;

2负责对采购、保管人员经常性安全教育,切实搞好仓库的防火安全工作;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危险物品安全管理规定,并督促落实。

五后勤保卫部门安全职责

1在工厂主管领导下,负责全厂的保卫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防火工作的政策、法令、指示、规章制度;

3负责厂内消防、有毒物品、爆炸物品、灼伤、触电等的急救措施,及时准确的进行抢救、报警;

4负责厂内宿舍、饭堂管理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5负责厂区的防盗工作,确保24小时有人巡查值班。

六生产部门安全职责

1在编制生产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措施计划,检查生产进度时要同时检查安全生产情况;

2负责生产事故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3在生产中发现重大危险,要及时进行调度指挥。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并做出详细记录报告分送厂安全部门;

4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考虑生产设备装置的能力,防止设备装置带负荷运行;

5在安排生产的产量和品种时,负责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平衡配套工作;

6做好新进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和部门的经常性安全教育工作;

七车间主管安全职责

1保证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在车间贯彻执行,把安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做到“五同时”;(1)

2对新员工进行车间安全教育,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的教育;

3对车间进行定期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保证设备、安全装置、消防、防护器材处于完好状态;

4严格执行劳保用品及防护器材的管理,并监督员工正确使用,教育员工妥善保管;

5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车间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保护现场,查明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的意见,报工厂安全部门执行。

八班组长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和工厂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教育工人遵章守纪,制止违章行为;

2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

3负责组织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清除,并报告上级;发生事故立即报告,并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做好记录,参加和协助事故调查、分析,落实防范措施;

4监督、教育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5对新员工进行班组安全教育,并保证培训合格方上岗作业;

6做到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保持生产作业现场整齐,清洁。

九生产工人安全职责

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并制止劝阻他人违章作业;

2精心操作,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要交接安全生产情况;

3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果断正确处理事故,并及时性如实汇报,保护好现场;

4加强设备维护,保持作业现场整洁,确保生产安全;

5作业前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

6按规定着装上岗作业,妥善保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4

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公司安全管理科设专人负责各在建工程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在各在建工程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提高职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人员给予奖励。

各在建工程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加强职工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设置安全管理科为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职工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在各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一旦发现职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施工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职工,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

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8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三、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

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五、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工人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六、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工人劳动强度,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娱乐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采取8小时作业换班制度,及时发放工人工资,

稳定工人情绪。

3、检查措施:工人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工人工资发放情况。

七、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高温期间,为职工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5

最近我市天气持续高温炎热,为了确保职工盛夏时期生命安全与健康,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责任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不仅是《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也是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各级工会组织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企业行政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加大对事故隐患的监督检查与治理,防止发生职工中暑伤亡事故。

二、落实措施,积极推动防暑降温工作取得实效。各乡镇、系统工会,要根据本乡镇、本系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暑降温工作方案,明确暑期防暑降***温的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到人,狠抓落实。要结合“安全生产月”及福州市政府开展的安全生产专项行动,深入基层厂矿开展宣传、检查、走访和慰问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防暑降温和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单位,露天施工、高空作业、高温作业单位,危险品储运企业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单位以及往年发生过职工中暑事故的单位等重点企业、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和帮助他们完善暑期安全责任制,制定应急预案,落实防范和防暑保健措施;督促他们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作业时间、改善作业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并加大防暑降温经费的投入和物品发放力度,确保职工安全度夏。要关心职工生活,督促和帮助企业大力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确保职工宿舍、食堂、厕所、淋浴间等设施符合和满足防暑降温和劳动保护工作需要。要积极组织慰问活动,让生产一线职工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关心、关怀。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6

[关键词]蓝色贸易壁垒;影响;应对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加剧,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使后者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劳动就业、提高了经济增速,加大了后者与前者间的贸易顺差。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以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名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实施较高的劳工标准,努力使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人们把这种贸易保护手段称作“蓝色贸易壁垒”。

一、蓝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关税壁垒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逐渐弱化,发达国家试图遏制发展中国家廉价商品冲击本国市场导致的失业率持续攀升的趋势,把保护蓝领工人权利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的核心内容,又被称为“劳工壁垒”或者“社会责任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始于2001年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经济优先权委员会(Sia)制定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该标准目前尚未纳入wto框架内,具有“民间性”的特征,但其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1.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消极作用

其一,蓝色贸易壁垒不利于我国出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危害性,发达国家通过限制违反劳工标准的产品出口和对该产品征收附加税、中止普惠制等贸易制裁方式,损害我国出口企业的经济利益;其二,蓝色贸易壁垒使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谈判面临诸多困难。它以保护劳工权利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具有极强的虚伪性、欺骗性和歧视性,得到发达国家的广泛认同,通过制定统一的蓝色条款来忽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无端挑剔和歧视;其三,蓝色贸易壁垒削弱了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我国纺织、造纸、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而意、法等国要求我国纸制品、纺织品出口须通过Sa8000标准,中国出口企业必须为实施该标准提供额外的认证费用和年检费用,这将造成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削弱,价格优势必然不复存在;其四,蓝色贸易壁垒降低外商对华投资的吸引力。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其在华跨国企业必须遵守本国严格的劳工标准,承担着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重要的外包服务和加工服务的我国一些地区达不到该国法律规定的劳工标准,致使这些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降低。

2.蓝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其一,按照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管理企业,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Sa8000要求企业把劳动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企业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以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目标,不断改善蓝领工人的工作条件,这与我国宪法和劳动法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理念相一致,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其二,按照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管理企业,可以促使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增强国际竞争力。企业接近或达到Sa8000标准,将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把对劳动者的管理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使其社会形象得到外国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受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多数企业要达到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仍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蓝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应对措施

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影响,我国应认真研究Sa8000标准中具有进步性、合理性的内容,积极完善国内劳动立法、严格劳动执法,主动参与wto框架下的国际劳工规则的制定,充分运用wto规则维护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合法权益。

1.借鉴Sa8000标准的合理内容,完善我国劳动法律制度

其一,完善劳动立法

立法机关应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价值追求,在总结我国劳动立法、执法、司法经验的基础上,借鉴Sa8000标准的合理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对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出发点,对过时的法律法规及时废止,对缺乏可行性、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抓紧修改、对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法律责任条款尽快完善。健全工会法律制度,进一步明确工会的独立法律地位,完善集体谈判权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完善平等就业权方面的规定,反对就业中的各种歧视;完善工人在劳动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规定;完善关于童工的规定,加大对童工的救助措施。

其二,严格劳动执法

加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树立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依法赋予其更充分的权力。

从立法层面提高企业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违法成本,进一步明确企业侵权的法律责任。在进行实际损害赔偿的同时,辅之以惩罚性赔偿。可以同时适用罚款、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措施。

2.积极参与wto框架下的双边和多边谈判,反对蓝色贸易保护措施

其一,主动参加wto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

在制定wto框架下国际劳工标准时,我国政府要尽可能地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合理的地位和更多话语权,指出发展中国家低劳工标准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社会原因,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劳工标准。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7

(一)从以人为本的观点看劳动教养法律制度保证公民权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年月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国劳教工作创建多年来,虽然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在保证公民权利方面确实不够。

⒈劳动教养对象的随意性

某些公安机关的少数执法人员缺乏尊重公民基本人权的意识,随意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在执法中,将一些不能及时侦破的疑难、复杂案件和共同犯罪中主、从犯抓捕时间不一致的犯罪嫌疑人,先暂时报送劳动教养,由劳教所“代行关押”,以期解决羁押期与案件侦破时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以教代刑”现象的发生,结果是把一些不够劳动教养条件的人送进了劳教所。①

⒉决定劳动教养缺乏严肃的法律程序、法律监督

劳动教养制度名义上是由公安、民政、劳动等部门组成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行使劳动教养决定权,实际上由公安机关内的法制机构独家行使处罚权,可以不经检察院审查批准,法院开庭审理,缺乏公正合理的法定程序,缺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少数执法人员利用劳教这一手段随意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劳动教养决定作出后,被处罚人往往无处申诉和辩解,《行政诉讼法》施行后,被处罚人不服劳动教养决定,虽可以向法院,但不停止执行,严重侵犯了公民人身权利。②

⒊执行手段与监狱罪犯十分相似

长期以来,劳教场所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一直沿袭狱政的管理模式,没有从两者的性质上加以区分,都是奉行“收得下,关得住,跑不了”的思想,重视严格管理,忽略区别对待。除了在同等条件下,奖惩有所区别外,其他方面的处遇均差别不大,对劳教人员在所区范围内的人身自由权限制很大,重视管理的处罚性,忽略管理的教育性。有人就说劳教所是“二劳改”。

(二)从协调发展的观点看劳动教养法律制度与相关法律之间的冲突

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年月日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年月日制定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年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决定》、《规定》属于国务院行政法规,《办法》属于行政规章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相互矛盾的冲突。

⒈与《宪法》的冲突

《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版权所有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劳动教养制度规定的是属于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这点与《宪法》精神有冲突。

⒉与《行政处罚法》的冲突

年月日实施的《行政处罚法》第九、十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只能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劳动教养制度依据的《决定》、《规定》、《办法》属于行政法规及规章,不属于法律,这样劳动教养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就与《行政处罚法》存在法律冲突。

⒊与《立法法》的冲突

年月日施行的《立法法》第八条、条九条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的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决定》、《规定》作为行政法规,制定劳动教养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就与《立法法》第八、九条规定有冲突。

(三)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劳教工作创建多年来,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作出了一定贡献,改造了一大批违法犯罪人员。在阶段,劳动教养制度几乎被废除,失去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近几年,劳教场所围绕提高教育矫治这个中心,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教育转化了一大批×××、吸毒等类型劳教人员。但是在劳教人员解教后,社会帮教衔接工作脱节,社区环境恶劣,缺乏可持续教育改造的环境,教育改造效果降低。衡量教育改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劳教人员解教释放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高低,根据年对山东、云南、广东、浙江等省区个劳教场所的调查,多进宫劳教人员占劳教人员总数的平均比例为③。据近期吸毒型劳教人员复吸及其它违法行为的调查,重新违法率高达以上。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同时也有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衡量劳动教养的成绩不仅仅是收容了多少违法人员,更应该是教育矫治了多少违法人员,使他们不再重新违法犯罪,要全面地看劳动教养对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犯罪发生起到的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相互协调发展。劳动教养制度必须要进行重大的改革,重新制定一部系统的、完善的、合理的新型法律制度以适应社会新的形势。在去年的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四川代表团的段维义、湖北代表团的郭生练等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完善我国劳动教养立法》和《关于制定相关法律,改革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议案。他们认为,我国劳动教养方面的法规混乱,劳动教养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涉及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期限和管理方式等问题。需要改革劳教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劳动教养法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设计的思路应从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以法制建设全面系统化的观念,扩大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涉及范围,放宽视野,确定立法目标;把以人为本和以宪为纲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证实立法依据,夯实立法基础;以协调互补和系统层次论的观念,争取“三分天下”的格局,高屋建瓴,明确法律地位;以程序司法化、执行社会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完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健全法律体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一)全面审视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扩大立法范围,确定立法目标

劳教立法问题是我国法制化进程中必遇的问题,劳教立法是我们党依法治国,我们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去年月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报告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时,专门谈到了劳动教养立法问题。报告指出,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年批准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建立的,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劳动教养制度实施以来,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预防减少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劳动教养制度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委员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违法行为矫治法》的建议,以规范行政强制教育措施,笔者认为劳教立法问题不能就单一的劳教问题进行立法,应扩大劳教立法问题的波及面,全面地看待劳教立法的范围,应将涉及到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多种措施一并纳入其中,如收容教养、少年教养、收容教育、强制戒毒、收容求助(收容遣送)、工读教育、社会帮教等教育矫正措施;涉及到公民权利保护的孤儿院、养老院、精神病院等保护措施;对乞丐、残疾人、无家可归者的救济性管理措施;还有保护公民健康的强制医疗措施,如“非典”、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治疗等等,也就是将刑罚处分与行政处分以外的所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统一归类到司法处分中,以国家司法权的身份管理社会违法和不文明行为,即“大司法”观念。消除在刑罚处分与行政处分之间的真空地带,弥补在法律构架上存在的明显漏洞。同时要有超前意识,不要等出了“孙志刚事件”才修改收容遣送措施,出了“非典”才发现社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太落后,使得政府对公民的社会化管理滞后于社会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回顾历史,劳动教养以及其他几种涉及到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行政措施的打击对象虽经几次变动,但其根本目的没有变,那就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我们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点上,扩大现有劳教立法问题的讨论范围,我们以前讨论的劳教立法问题实质只是社会文明进步立法下的一个分课题。同时考虑将我们执政党的意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即把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措施法律化,因此劳教立法问题的目标应是创立一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保护法性质的法律。根据我们当前情况建立未来劳动教养制度的目标应是对那些严重缺乏守法意识,道德水平低下,心理不健康,有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违法行为,或无基本生活资料又无生活来源,有潜在犯罪可能性的中国公民,实行教育性文明矫治和保护性文明救济,将其改造成为能够适应文明社会生活,思想上文明上进,心理上积极健康,行为上文明守法的合格公民。同时对患有精神病,有潜在攻击他人人身安全的,及患有“非典”、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有潜在传播疾病,危害他人健康的人员实施保护性文明医疗。所以本人认为劳动教养立法后应作为一部独立的部门法,可定名为《社会文明进步法》(暂定名称)。在这部法律中还应包括原则性的《社会文明进步法》、诉讼性质的《社会文明诉讼法》和执行性质的《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

(二)以人为本,以宪为纲,夯实立法基础

根据我国现实状况,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有效的预防犯罪的法律体系,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宪为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在所有法律中居于最高地位,是我国国家机关、党派、企事业单位、其它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社会文明进步法》就从社会文明教育和社会文明保护两重角度看寻找未来劳教制度立法的依据。一是从《宪法》赋予公民享有教育和劳动的权利、公民享有健康权利和获得必要生活来源权利的角度来看,对于那处于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甚至无法生活的公民来说,他们有权利获得必要生活来源权利,政府应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角度出发应向公民提供社会保护救济,其实我们政府已经在做这件事了,只不过没有将其法律化,如公安部门的工读学校、收容救助(收容遣送站),民政部门的孤儿院、养老院,医疗部门的精神病院。二是从宪法赋予公民享有教育和劳动的义务、公民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虽有生活保障,但长期畸形消耗社会资源的,长期制造社会矛盾的,破坏社会文明进步的公民,政府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角度出发对公民采取教育性文明矫治措施,如司法部门的劳教所,公安部门的强制戒毒所、看守所,民政部门办理的自愿戒毒所。

根据《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因此,设计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即《社会文明进步法》创立的目的是要取消《刑法》与《行政处罚法》以外的所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或非行政措施,包括所有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机关或党政机关,如目前政府部门的精神文明办公室、办公室、禁毒办、扫黄打非办公室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非法律化的执法机构,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的道路。所以《社会文明进步法》是以《宪法》为立法依据的法律层次的法律制度。

(三)协调互补,层次分明,争取“三分天下”,明确法律地位

目前,法学界对劳动教养的法律地位主要二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教养应纳入刑事处罚。由上述观点可知,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是消除政府对公民的社会化管理在刑罚处分与行政处分之间的真空地带,在法律构架上与《刑法》、《行政法》是协调互补,并列存在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讨论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是应纳入行政处罚系统里,还是应归刑罚处罚体系,而是应按行政处分、司法处分、刑罚处分三级层次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应属司法处分,如果要让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有一个合理的存在空间,势必要适当调整《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法规。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另可被判刑一年有期徒刑,也不愿判三年劳教”④的情况。那么我们应如何调整我国的法律制度呢?我们仍应以宪法为根本,以被处分人的社会危害性和潜在的社会危害性为依据,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应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以限制人身自由时间的长短分为:行政拘留行政处分,最高不超过天。文明矫治处罚司法处分,封闭执行期限大于天,低于年含年(据全国劳教场所统计劳教收容执行的实际平均期限为个月)。判刑处罚刑事处分,执行徒刑期限仍以年为底线的。相应地取消或修改《刑法》中的管制(上限为年,下限仅个月)、拘役(上限个月,下限仅个月)和部分低于年的有期徒刑。为了防止多次重复犯罪的发生应对多次违法人员进行罪错累加处罚。

文明救济措施和文明医疗措施都是以人为本的保护性措施,因而文明救济措施保护期以天起,直至有基本生活资料,或获取生活来源,无潜在犯罪可能性为止;文明医疗措施保护期以天起,直至身体健康,无潜在危害他人健康为止。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虽然对人身自由作出了限制,但这些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其最根本的人权,即生存权和生命权,同时也是保护他人的生命财产权和身体健康权,所以有必要将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纳入“大司法”处分中,对其人身自由作出一定的限制。

(四)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实现程序司法化,执行社会化

某些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人权问题,特别是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指责,主要还集中在劳动教养审批程序上。现行的劳动教养决定权,由公安部门一家行使处罚权,无须经过检察院审查批准,法院开庭审理,缺乏公正合理的法定程序,缺乏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与《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精神相违背,所以今后的《社会文明进步法》的程序必须司法化。在原则性的《社会文明进步法》中将适用范围应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扩大至全体公民。对于批审程序应按“人民法院依法享有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享有法律监督权”的原则将现公安机关一家说了算,改为由公安机关立案、侦察,人民检察院提讼,人民法院审判的司法程序。根据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的法律原则,必须对《社会文明进步法》判罚的条款、期限具体化。制定诉讼性质的《社会文明诉讼法》。

执行模式,以有利于被矫治和保护对象改造成为能够适应文明社会生活,思想上文明上进,心理上积极健康,行为上文明守法的合格公民为宗旨。要制定执行性质的执行性的法律《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主要是执行一些保护公民权利的救济和医疗措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人道精神。《社会文明教育法》主要执行是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和矫治等强制措施。

《社会文明进步法》的设立,从原则性的主体法《社会文明进步法》,到程序性的诉讼法《社会文明诉讼法》,再到执行性的实施法《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组成一套完整的司法处分制度,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根本基石。

三、以科学发展观设计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

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设计的思路确定之后,制定怎样的设计方案呢?笔者认为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创新设计的方案也应从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原则性的主体法《社会文明进步法》、程序性的诉讼法《社会文明诉讼法》、执行性的实施法《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等法律作出一套全面、协调、相对稳定的方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理论的推敲,笔者设计的未来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方案如下:

一《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原则性主体部分

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原则性主体部分要明确:法律名称、适用范围、适用对象、适用期限、具体条款等基本内容。

⒈法律名称:我们制定这一部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所以以《社会文明进步法》这一名称较妥当。相应地程序性的诉讼法叫《社会文明诉讼法》,执行性的实施法叫《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

⒉适用范围:在中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中国公民。(不包括特别行政区和居住国外的中国公民,居住中国的外国公民)

⒊适用对象:对那些缺乏守法意识,道德水平低下,心理不健康,有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违法行为的中国公民,实行教育性文明矫治(简称文明矫治)。

对无基本生活资料又无生活来源,有潜在犯罪可能性的中国公民,实行保护性文明救济(简称文明救济)。

对患有精神病,有潜在攻击他人人身安全的,及患有“非典”、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有潜在传播疾病,危害他人健康的中国公民实施保护性文明医疗(简称文明医疗)。

⒋适用期限:文明矫治措施,封闭执行期限以大于天,低于年含年为宜,开放执行期限以—年为宜(针对戒毒人员的文明矫治设立开放执行)。

文明救济措施保护以天起,直至有基本生活资料,或获取生活来源,无潜在犯罪可能性为止。

文明医疗措施保护以天起,直至身体健康,无潜在危害他人健康为止。

⒌具体条款:需要结合文明矫治、文明救济、文明医疗三种措施的适用情况,将具体行为综合分析,逐条逐款地明列出来,形式内容与现有的《刑法》类似,有些方面可参照《刑法》的制定。

具体条款的制定还可根据社会文明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一些有苗头的、局部地区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如办假证问题。

(二)《社会文明进步法》的程序性诉讼部分

基于程序司法化和执行社会化原则的要求,《社会文明进步法》要制定程序性的《社会文明诉讼法》,其适用程序模式应为:由司法、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政府部门或公民提出申请或举报,公安部门负责调查取证,人民检察院负责与监督,人民法院负责审判裁决,文明矫治由司法行政机关执行,文明保护由民政部、教育部、卫生部、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⒈申请:司法、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政府部门和公民。

作为国家政府机关的司法、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部门或公民有权根据《社会文明进步法》的有关条款,对违反《社会文明进步法》的行为向公安部门提出申请或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

⒉侦察:公安部门。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享有调查取证和侦察的权利。在办理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时,由公安机关负责案件事实的调查,并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报申请人民检察院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是较为妥当的。具体程序可以设计为: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对举报的案件进行调取证,认为违法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应当写出《文明矫治意见书》、《文明救济意见书》、《文明医疗意见书》,连同案件有关卷宗移送基层人民检察院。

⒊:检察院。

检察院负责审查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审核,对认为行为人应处以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审批裁定)。

⒋审判:法院。

对人民检察院提起申请裁定的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负责审判裁决。决定是否执行教育性文明矫治、保护性文明救济和保护性文明医疗。

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由人民法院由基层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具体审理程序的设计,应当兼顾公正与效率。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及其委托的律师的意见。在作出裁判时,除当事人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个人、家庭情况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社会危险性。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期限的确定,应当根据《社会文明进步法》的有关条款确定封闭执行期限和开放执行期限。

⒌执行:司法、教育、民政、卫生、劳动与保障等政府部门。

文明矫治由司法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文明救济由民政部、教育部、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文明医疗由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执行。

⒍监督与评估: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对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进行监督,目的是保证公正地适用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具体监督活动表现为:审查公安机关拟移送人民法院进行裁判的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所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对公安机关的不当决定提出纠正意见;对人民法院第一审未生效裁判,认为有错误的,按照上诉审提出抗诉;对人民法院已生效裁判认为存在错误,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受理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申诉;监督对适用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人员的管理,审查延长或缩短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期限,所外就医、清理和提前开放是否合法等。

人民检察院对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效果还要进行评估,客观地评价负责实施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司法行政单位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社会效果,保证适用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所实现的社会效益最大化,避免某些负责实施文明矫治、文明救济和文明医疗措施的司法行政单位追求本单位、本部门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社会文明进步法》的执行性实施部分

根据《社会文明进步法》和《文明进步诉讼法》审判结果的执行分为:文明矫治、文明救济、文明医疗三种手段,基于执行社会化原则的要求,文明矫治应由司法部执行;文明救济应由民政部、教育部、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执行;文明医疗应由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执行。为确保这三种措施的有效执行,要制定执行性的法律《文明教育矫治法》、《文明保护救济法》《文明保护医疗法》来保证执行。根据性质的不同,确定执行方式和限制人身自由方面的要求。

⒈《文明教育矫治法》的执行主体应当是司法行政机关(类同于现有的劳教机关)。具体文明矫治措施由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矫治机构(类同于现有的劳教所和戒毒所)负责实施。在《文明教育矫治法》中,确立与文明矫治制度目的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即确立封闭式和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隔绝的封闭式文明矫治所和与社会环境相一致的开放式文明矫治所,封闭式文明矫治所执行矫治对象封闭执行期的执行,开放式文明矫治所执行矫治对象开放执行期的执行。保障其与外界联络的权利,与其亲友会见的权利。对于执行期间的行为矫治、教育培训、所外执行、延期或减期、所外就医、提前开放等问题。目前已被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立法规划的《违法行为矫治法》和我们所说的《文明教育矫治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⒉《文明文明救济法》的执行主体应当是由民政、教育、劳动与保障部等政府部门。具体文明救济措施由民政、教育、劳动与保障部等行政机关设立的救助机构(类同于现有的收容教养、少年教养、收容教育、收容救助站、工读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和残疾人康复学校)负责实施。在《文明文明救济法》中,确立与文明保护救制度目的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即确立半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环境相近的半开放式文明救济所。保障其生活生存的权利与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执行文明救济期间的监护权代管、义务劳动、教育学习、医疗、离所、留所等问题作出规定。

⒊《文明文明医疗法》的执行主体应当是由卫生部等政府部门执行。具体文明医疗措施由卫生部等行政机关设立的医疗机构(类同于现有的“非典”收容医院、艾滋病医院、精神病院、自愿戒毒所和残疾人康复学校)负责实施。在《文明文明医疗法》中,确立与文明医疗制度目的相契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即确立半开放式管理模式,建立与社会环境相近的半开放式文明医疗所。保障其生活生存的权利与受有医疗的权利。对于执行文明医疗期间的监护权代管、医疗、学习、娱乐、离所、留所等问题作出规定。

四、以科学发展观推广《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

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基本的要求是发展,首先是发展,如果没有发展,就更谈不上科学。其次是科学,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发展。随着《宪法》、《刑法》、《刑事诉讼》的修订与完善,《立法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与实施,劳动教养法律制度重新立法问题目前已经被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五年立法规划,未来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实践是检验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唯一版权所有标准。《社会文明进步法》设计得是否完善?是否科学?只有付诸于实践,让实践来证明。《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是一场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所有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管理行为司法化的过程,是依法行政的根本措施。《社会文明进步法》的实施模式,我们不妨借鉴上世纪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设立特别行政市区(如同设立经济特区)作为《社会文明进步法》推广(如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进行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足之处,建立特区模式,等特区模式逐步完善后,再进行大范围试行,如部分开放省市区试行,在实践的摸索中前进,等试点省市区的模式成熟后,再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从特别行政市区特别行政省区全国的推广模式可以使因《社会文明进步法》实施的管理成本降到最低。

坚持科学实验的思想是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社会文明进步法》实现创新设计的根本途径。几种观点理论的争辩不如设计几套试点方案在实践中进行实验,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如果不敢实践,不敢付诸实践行动,未来的劳动教养制度即使设计得再完善、再科学、再完美无缺,也就是空纸一张,毫无意义。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8

关键词:wto制度;国际劳工标准;劳工权利保护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5-0036-05 收稿日期:2008-02-19

一、引言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主要使命是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它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劳工权利保护问题即是其中之一。国际贸易同劳工权利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从一国内部看,通过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劳工权利所需的资源,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使劳工权利得到相应的促进和保护。从国际经济关系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逐渐提高,国家间劳工权利保护水平的差异对商品贸易及国际投资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是否将劳工标准等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挂钩的问题上争论已久。发达国家不断指责发展中国家利用较低的劳动条件或劳工标准进行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针锋相对,认为发达国家以劳工权保护为借口,旨在设立新的贸易壁垒,危害国际自由贸易。

一国接受并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对劳动权利保护的水平。国际劳工标准一般指国际劳工组织(iLo)制定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它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关系的原则、规则。国际劳工标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劳工标准和国际上公认的最基本的人权相联系,包括结社和集体谈判自由、禁止强迫劳动、禁止就业歧视和消除剥削性的童工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iLo的8项国际劳工公约中①,也被称为核心劳工标准(corelaborstandards)。广义的劳工标准还包括工时、工资和各种行业劳工保护的具体措施。iLo制定的核心劳工标准已被广大成员接受。截至2007年底,iLo的181个成员对8个核心劳工标准总共批准了1293项次,平均批准率为89.3%。共有127个国家批准了全部8个标准,其中很多是发展中国家。但成员对核心劳工标准的批准和执行在意义上并不等同。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出现因国家间劳工标准不一致而引发的争端。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如何确保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上,存在明显的分歧。作为劳工标准的主要制定机构,iLo内部缺乏强制实施标准的机制。iLo主张通过道德鼓励、支持和援助来加强iLo的效率,以实现目标。

到目前为止,劳工权利保护还没有正式成为wto管理范畴中的一个独立议题。但由于该问题的现实性,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已出现多种实现模式并存的局面。Blocketal(2001)讨论了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四种模式,分别为立法模式(如欧盟)、贸易制裁模式(如美国单边行为)、多边实施模式(如naFta)和自愿标准模式(如公司行为规范,corporatecodesofconduct)。这些将贸易与劳工权利挂钩以强化实施的模式各有其特点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们没有与管辖世界贸易的权威组织wto相结合,其权威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公平性都受到限制。虽然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将劳工问题同国际贸易挂钩。但实际上,让劳工问题游离于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之外,会给发达国家的单边劳工壁垒措施提供机会,对具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不利。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主张iLo要积极与wto合作,将核心劳工标准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中。1996年1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wto首次部长级会议上,美国提出在世贸组织内引进一个劳工问题的工作程序,并建立一个劳工标准工作小组。虽然遭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对,但在经过激烈争论后,“核心劳工标准”仍以显要的位置作为新议题被列入会议宣言之中。国内学者也对劳工标准和wto关系进行了研究,常凯(2002)、刘庭,贺俊(2005)、刘彤(2007)、孙晓云(2007)等都认为劳工权利保护融入wto体制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主张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本文主要从wto的宗旨、相关条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分析wto纳入劳工权利保护的空间以及所要做出的调整。

二、战后国际贸易制度关注劳工权利

二战还未结束,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就酝酿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组织结构方面,当时试图建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后改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贸易组织,分别解决投资、货币制度及汇率稳定和国际贸易问题,构成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三大支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顺利建立,且按各国所持份额分配投票权,使得国际金融领域较易与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劳工权利保护联系起来。由于各国对贸易与本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统一,国际贸易组织发起国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签署的《国际贸易组织》(又称哈瓦那)未能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最终未能建立国际贸易组织(ito)。在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运行48年后,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回顾战后国际贸易制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劳工权利保护与贸易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直受到关注的。

(一)ito有劳工权利保护的相关规定 虽然未能生效,但《国际贸易组织》已试图将劳工权利保护纳入其中。ito中的第七条“公平的劳工标准”就对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挂钩进行了规范,也使该条款成为以后主张在世界贸易体系内将贸易和劳工标准挂钩的起点。由于ito没有实施,我们无法用具体案例来解释这一条款的准确内涵,但我们仍可发现该条款内容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一是它提到的公平劳工标准,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这意味着即使将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挂钩,国际间可接受的劳工标准也将是很低的,不至于给相关国家带来太多的实施障碍:二是明确ito更注重管辖与出口贸易相关的劳工标准,这也将ito与iLo的管辖范围进行了适当区分:三是各国采取的措施是恰当的和可行的,不能超越各自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相关成员方的接受;四是制定国际公平劳工标准的目标是多赢的,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而不是牺牲某一方的利益去满足另一方的发展。

由于《国际贸易组织》未被批准,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关税减让谈判成果与中有关贸易的条款被独立出来率先实行,构成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造成了未能完整实施ito包括有关劳工权利保护条款在内的全部制度安排的缺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wto对Gatt的完善和取代。

(二)wto宗旨要求保护劳工权利 《马拉喀

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序言中明确提出:本协定各参加方认识到在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目的,同时,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考虑对世界资源的最佳利用,寻求既保护和维护环境,又以与它们各自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和关注相一致的方式,加强为此采取的措施。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都意味着切实保护劳工权利。虽然wto推进贸易自由化,但自由贸易并不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最终目的,只是维护劳工权利、保持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wto在其相关协议中通过订立保障措施和例外条款给包括劳工权利在内的社会权利以特别的关注,主要体现在Gatt第20条“一般例外”、第21条“安全例外”和第23条“利益的丧失或减损”中。《关贸总协定》第20条规定,不应将总协定的任何规定解释为不让任何缔约方采取或执行必要措施,以维护公共道德、保护人类或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该条款中所述例外情况,可以联系到生命权、洁净环境权、获得粮食和保健的权利、对于自然资源利用的决定权、发展权和免受奴役等权利。

(三)wto多边谈判要求纳入劳工权利保护 1996年12月,在新加坡举行的wto首次部长级会议发表宣言指出:“我们再次承诺,遵守国际承认的核心劳工标准。国际劳工组织(iLo)是建立和处理这些标准的权力机构,我们确认支持其促进提高劳工标准方面的工作。我们相信,通过增长和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有助于这些标准的改善。我们反对利用劳工标准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目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尤其是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决不会成为这方面的问题。”这一宣言实际上表明,发展中国家承认了劳工标准是一个问题,并承诺将在wto制度框架中予以解决。虽然目前发展中国家还没有与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我们可明确劳工权利保护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方向。

三、wto协议中可纳入劳工权利保护的主要条款分析

(一)反倾销条款 根据《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简称《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倾销被定义为“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供出口国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一般说来,实行低劳工标准的出口国能保证其出口价格不低于国内价格,似乎不构成倾销。然而由于经济制度的差异或销售条件的不同,这种价格对价格的比较过程变得复杂起来,或难以进行公平的比较。《反倾销协议》采取的替代办法之一就是比较推定的正常价值。这种价值是将出口国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以及利润加在一起计算得出。劳工福利和环保等社会权利的保障是构成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认为不能仅仅根据生产国和进口国的价格差异来判断是否构成倾销。发展中国家的劳工在其生活和劳动环境方面缺少有效的保护,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结果造成其产品价格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被人为扭曲。这种因劳工标准被降低而形成的出口竞争优势是不公平的,构成了社会倾销或称社会福利倾销。

社会倾销说是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的重要依据。社会倾销不仅打击了发达国家相关产品的生产者,还导致劳工标准、社会条件较好国家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外流。这些国家为了留住国内投资或吸引外资,不得不竞相降低劳工标准或维持次优标准,出现国际劳工标准往下竞赛(racetothebottom)的局面。虽然社会倾销说有一定的合理内涵,但以未实行核心劳工标准为由征收反倾销税,与现存的wto协定条款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时,应该计算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是想象的或假定的成本。

(二)反补贴条款 补贴是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资助,包含放弃或未征收在其他情况下应征收的政府税收。这里的关键是,非正常低的劳工标准是否属于Gatt第16条以及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定义的补贴范畴。wto协定中对补贴的定义有很多要件,包括由政府和公共机构提供财政分配,或者按Gatt1994第16条定义的任何收入或价格支持。降低或侵犯劳工权利并不涉及政府财政分配。至于是否属于收入或价格支持,我们认为是一个可以引起争议的问题。允许企业实施较低的劳工标准,可被视为政府对企业的某些责任进行了豁免,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相当于提供价格支持,构成了事实上的补贴。

(三)一般例外条款 Gatt1994中订立有一般例外条款,如第20条(a)款“为保护公共道德所必需的措施”、第20条(b)款“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和第20条(e)款“与监狱囚犯产品有关的措施”等。第20条(e)款是公认的已将属于核心劳工标准内容的强迫劳动纳入wto管辖的条款。除此之外,wto各个协议中都有一些例外条款。当然,例外是有条件的。成员方在援引例外条款时,有责任说明它满足了相关标准,包括必须满足第20条中的前提条件,即“此类措施的实施,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Gatt1994中第20条(d)款“为保证与本协定规定不相抵触的法律或法规得到遵守所必须的措施”,是一般例外条款中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条款。在就国际贸易组织进行谈判时,援引第20条(d)款来处理劳工标准问题的想法就曾被提出。因为目前的wto协议中很少涉及劳工权利问题,劳工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在wto之外进行的,也很少会存在与Gatt的抵触。因此,一成员方为遵守劳t标准可以作为一种例外而豁免wto中的一些义务。

Gatt1994中第20条(h)款允许缔约方“为履行任何政府问商品协定项下义务而实施的措施,该协定符合提交缔约方全体且缔约方全体不持异议的标准,或该协定本身提交缔约方全体且缔约方全体不持异议”。在很多已实施的国际商品协定中包含公平劳工标准的条款,如1975年的锡商品协定,以及后来的天然橡胶、食糖和可可等协定。但这些条款宣言的意义多于协定执行本身。一般而言,这些条款的内容不具体,执行难度大。条款中缺乏制裁和控制机制,实际中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相关国家各自执行条款的力度。也没有商品协定或协定中的有关劳工标准的条款被提交至Gatt缔约方全体。

(四)利益的丧失或减损条款(第23条)按照Gatt1994中第23条中l(b)、1(c)款以及《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第26条的规定,一成员方认为,由于另一成员实施任何措施而造成其根据有关适用协定直接或间接获得的任何利益丧失或减损,或此种措施妨碍该协定任何目标的实现时,可以采取行动,无论该措施与该协定是否产生抵触。这也

是我们常说的“非违反”。这种非违反要求方提供详细的正当理由。当wto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做出被诉方确实使他方利益丧失或减损的判决时,无违反的损害方并无义务撤消该措施,而是由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建议有关成员做出双方满意的调整。由于核心劳工标准目前仍未纳入wto制度中,实施低劳工标准虽然不能表明成员方违反了wto的相关协定,但确实给实行高劳工标准的进口方带来了产品、产业和市场上冲击。因此,至少从理论上讲,非违反是成员方利用wto协议维护本国劳工权利和自身利益的可行选择。

四、wto的运行机制有纳入劳工权利保护的空间

1995年,wto取代Gatt正式运行。wto克服了Gatt对自由贸易的离心倾向,扩大了管辖范围。wto实行无保留接受规则的原则,建立了强有力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为强化核心劳工标准的实施,一些国家和组织主张将核心劳工标准纳入wto之中,而wto制度下多边协议的强制性和运行机制的有效性,正是这种考虑的主要原因。

(一)争端解决机制乌拉圭回合《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可以说是对40多年来在Gatt框架内形成的争端解决安排的全面修改和更新。该谅解指出,“wto争端解决体制在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可靠性和可预见性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wto争端解决机制由“争端解决机构”(DisputeSettlementBody,简称DSB)负责监督。DSB设立专家组(panel)审查争端方提交DSB处理的事项,并提出法律调查结果和结论。wto中还设立了Gatt中没有的上诉机构(appellateBody)。上诉机构可以维持、修改或撤消专家组的法律调查结果和结论,而且上诉机构的报告一旦经DSB通过。争端各方就必须无条件接受。违反规则的成员方被要求做出政策调整,如不能按要求做出调整,DSB可授权利益受损方对违反规则的成员方实施贸易制裁措施。从1995年正式成立到2007年底,wto争端解决机构已受理了369件贸易纠纷案。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Gatt相比,具有新的特点。第一,适用范围扩大,可以包括关税之外的各种贸易争端。第二,强化司法特色,DSB中上诉机构的设置,增加了裁决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第三,严格规定审理期限,避免出现久拖不决的现象。第四,实际拥有了对案件的强制管辖权。无论是专家组还是上诉机构的报告,均采取“反向一致”(negativeconsensus)表决方法,提高了争端解决的效率。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也逐渐改变了其偏向贸易而不关心社会权利的形象。在1995年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汽油标准案和1996年发生的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泰国诉美国海虾/海龟案中,上诉机构都肯定了美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合理性,这也给包括劳工权利在内的更多的社会责任条款纳入wto制度提供了依据。

(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tRpm) 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各成员贸易政策和做法的透明度并使之得到更好的理解。它通过对各成员的全部贸易政策和做法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的影响进行定期的集体评价和评估。但是,贸易政策审议机制无意作为履行各协定项下具体义务或争端解决程序的基础。也无意向各成员强加新的政策承诺。

tRpm下审议的内容是各成员的贸易政策和做法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而劳工标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纳入。有人认为,与出口有关的劳工标准和相关政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该纳入其中。加人与贸易有关的劳工政策审议的wto审议报告,将有助于改善低劳工标准国家的劳工问题状况。但我们也注意到,按tpRm规定,世界贸易份额排名20位之后的国家(多为被指责为低劳工标准的国家)只需6年或更长时间审议一次,这种低频度的审议机制对劳工条件改善的效果可能是不显著的。

五、结论和展望

2001年11月,多哈会议已将贸易与环境问题列入谈判议题,但劳工标准问题仍被搁置。相比环境问题,wto成员对劳工标准问题的争议更大。虽然如此,我们仍可判断出wto制度和核心劳工标准关系的发展趋势,即核心劳工标准将会有机融入wto制度中。

第一,wto制度中贸易与环保问题的进展和实践,为劳工权利保护融入wto体制提供了借鉴。环境保护和劳工权利保护都属于社会责任问题,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wto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弹性,只要成员对劳工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认识一致,将贸易和劳工权利保护问题纳入多边谈判议题是必要和可行的,肯定将增强全球劳工权利保护的权威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第二,我们通过对wto的宗旨、相关条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客观分析,认为wto内存在纳入劳工权利保护的空间。只要对现有制度进行适当的管辖范围的扩大和调整,就可以将劳工权利保护纳入wto制度之中。现有的将国际贸易和劳工标准挂钩的其它模式的制度设计和运行实践,也为wto纳入劳工权利保护提供了参考。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9

【关键词】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法律保护问题对策

一、前言

残疾人是我国的重要群体之一,和非残疾人相比,残疾人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就业率低、被歧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我国的法律中,残疾人明确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然而,在社会发展的实际过程中,我国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往往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使得残疾人群体无法充分享有平等就业和择业的权利。

二、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在法律保护上尚存的问题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对残疾人概念的界定,二是对劳动就业权认识的明确。提起残疾人,人们并不陌生,然而却未必了解这类人群在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在我国残疾人保护法中写有对残疾人的解释,所谓残疾人,指的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有了这项界定后,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比较明确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一看劳动就业权,《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中规定,我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就业权属于劳动者最基本权利,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就业权意味着平等就业和自由择业的双重意义。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残疾人是同样享有平等就业与自由择业的权利的。然而,事实上,残疾人在进行就业和择业时,往往无法充分地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目前,残疾人在就业和择业,以及法律对其劳动就业权的保护上主要面临以下方面的问题:

(1)总体就业率比较低。多数残疾人身体缺陷比较明显,还有一部分残疾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有一些不同的问题,比如自卑、自暴自弃等,这些都影响到了残疾人的就业水平。目前,总体上来看,我国社会的就业难问题仍然存在,相对来讲,激烈的竞争对于残疾人来说更为不利,很多用人单位在残疾人和非残疾人之间仍然会选择非残疾人,即使残疾人可能在技术条件等方面具有略好的优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残疾人就业率低的问题存在已久,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疑,残疾人总体就业水平是相对较低的。

(2)法律层面相关规定的操作性不强。法律是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时依靠的最根本保障,但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在实际操作性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残疾人享有劳动就业权,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政策对该权利进行保护,如在权利内容、权利范围以及职业培训和就业政策等方面都有涉及。不过,却相对欠缺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遭受侵害的情况进行规定。这就使得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缺少了维护的有力武器。

(3)辅助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对较差。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与择业,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结构与就业环境,我国的政府与相应部门也都在积极做出努力以便对残疾人提供一定帮助,从而扶持残疾人就业。比如通过职业培训来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险与福利,还有税收减免以及信贷优惠等,这些措施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能够落到实处亦能够很好地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参加到社会劳动之中,然而问题恰恰就在于,这些措施在落实环节出现了问题,不仅包括落实效果打了折扣,有些措施在某些地区甚至根本就没有被实际落实。

三、法律层面加强残疾人劳动就业权保护的措施

加强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保护需要多个方面的多个部门作出积极努力,也需要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进行相应的改善与调整。但是在众多的措施之中,加强法律保护无疑是见效最快也是最有力的途径。具体来说,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努力:

(1)完善法律中原则性内容.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首先要对法律中的一些原则性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保障基本原则层面没有漏洞。比如说现行的法律中相对还缺少一些反对歧视残疾人的法规。比如平等就业,这样的规定相对比较空泛,缺乏更为有力的保障性。平等之下的反对歧视相对来说就要具体一些,可以对什么类型的行为属于对残疾人的劳动歧视进行规定,如果残疾人遭到了就业的歧视,那么歧视方应受到何种惩处等,最好进行些详细的界定。

(2)制定实施细则保障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现行的一些扶持残疾人就业的政策都是比较符合残疾人需求的优良政策,所欠缺的就是对这些政策落实到实际层面的保障。对此,可通过制定一些法律上的细则来进行进一步的约束。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法律和规章来对如何保护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进行细化与补充。使得这些原则性规定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

(3)相关部门要注重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司法保护。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还需要相关司法部门的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当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受到侵害时,要鼓励他们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时就需要司法部门积极做出配合,不仅要重视这一问题,还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的申诉进行处理,依法惩处侵害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行为。

(4)政府应加强建设相应的行政制度。政府加强建设行政制度能够提升对残疾人群体的保护职能。也就是说,政府可以在落实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与法规上强化对残疾人的保护,也可以通过强化行政执法的力度和加强财政投入等方式来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

四、结语

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最重要的是能够保护残疾人的自身利益,残疾人本身就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往往更容易受到侵害,通过法律层面的建设与完善不仅改善了残疾人的就业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压力。另外,这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给残疾人创造平等的就业和择业环境,使社会向着更为和谐、充满友善的氛围发展,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倪南强.对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权保护的几点思考[J].金山,2011,(11).

劳动力保护措施篇10

一、劳动教养措施产生的背景、性质和作用。

1957年8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十八次会议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年11月29日经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作了补充规定。公安部在实行过程中在内容上也先后作了补充和修改,但基本方面没有多大变化。制定劳动教养措施的根据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性质是对违反法纪,罪行轻微,但不宜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劳动力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安置就业的一种方法;劳教的对象是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劳动教 养的批准机关是大中城市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由民政、公安、劳动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管理、教育、改造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至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一年。

劳动教养措施始于1957年。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重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义未了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

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一切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与此同时,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首先依据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的任务和原则,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令。如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政权建设、社会治安,财政金融,生产建设,文教科卫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包括劳动教养措施的实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维护国家法纪,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虽然制定了一批法律、法规,但还很不完备。尤其是当时还处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时期,在群众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政策而不是法律,整个法律所调整的范围较小,民事、刑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法律还未能建立起来。加上劳动教养措施从实行到1976年经历了我国法制过程的法制停顿时期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时期。不可避免的痕迹和创伤,势必给现在的法制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劳动教养措施的利弊,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取消劳动教养措施的理由

(一)经济、政治、法制形势发生了变化。

1957年以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是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现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建设四个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刑事、民事法律和诉讼程序方面的基本法律,同时制定了相当数量的经济法规和行政法规,使  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有了法律依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反之就会制约影响经济的发展。劳动教养措施实行45年来,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制制度的变化,自身却没有多大变化,势必对现在政治、经济、法制造成不利影响。

1、劳动教养措施制定的根据是54宪法第一百条规定:为了把游手好闲,违反法纪,不务正业的有劳动力的人,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而我国宪法从54年到现在经过三次修改,82宪法之后又经过三次修正案,已删去54宪法第一百条的内容,修改为“制裁犯罪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宪法的内容变了,劳教措施的存在失去了的宪法依据,况且劳教是对违法违纪,不宜刑事处罚的人进行强制教育改造的措施,劳教的对象不是犯罪分子;因此不符合新宪法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的规定。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该法第八条规定的行政处   罚的种类中没有明确包括劳动教养措施,因此劳教措施在设定,实施等方面,不受行政处罚法制约,所以劳教措施的实施没有依据。

(二)劳教的对象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劳教措施也应改变。如:

1、《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对罪行轻微、不够刑事处分的反革命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实行劳动教养。然而新宪法和刑法取消了反革命罪,改为“国家维护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对长期拒绝劳动…… ”受到开除处分,无生活出路的,不服从工作的分配和就业和转业的安置的……实行劳动教养“。现在由于经济体制,国企改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国家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允许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双向选择,不让国家分配和安置,自谋出路,所以涉及劳动问题的劳教对象,已不适应改革的变化。

3、劳动教养容强劳和收审统一。由于收容审查存在很多弊端。在制定、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已被取消。

(三)劳动教养的实质是强制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存在着实体上不合理和程序上无保障的问题,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1、劳动教养规定的期限不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的对象是危害社会治安,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人。治安处罚拘留的期限是1日以上,15日以下;从《刑法》规定的处罚对象是严重危害社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刑罚主刑有五种,其中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不收监,在居住地执行,接受监督;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劳动教养处罚的对象是违法违纪,构成犯罪,但罪行轻微,不宜刑事处罚的行为,也就是说劳教对象的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和治安处罚对象的行为相等或稍大,比犯罪刑罚危害程度要轻要小,但劳教的期限是1年至3年甚至可待延长一年,限制剥夺自由的时间却长于犯罪刑罚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起点刑期,虽说性质不同,但实际上劳教也剥夺人身自由,受到的处罚比犯罪还要重,不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混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对劳教人员是不公平的。根据这种情况会产生两种现象:一是被劳教人员宁可严重犯罪接受刑法处罚,刑期可能比劳教期限短,而不愿被劳教,从而加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公安执法机关,为了加重对违法犯罪人的处罚,报劳教而不报送公诉、审判处以刑罚,从性质上混淆了罪与非罪,不利于打击犯罪,同样也影响到执法的公正;

2、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劳教人员逃跑、重新犯罪与劳改犯逃跑、重新犯罪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相同——从重处罚。劳改犯脱逃按脱逃罪追究刑事责任,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先加后减”判处刑罚,刑满释放后五年以内再犯罪的是累犯,从重处罚,劳教人员逃跑的,延长劳教期限,解教后三年内,逃跑五年内犯罪的从重处罚。

3、劳教对象的责任年令是已满14岁不满16岁;而刑法规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已满16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8种严重犯罪时才承担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劳教人员的责任年龄要低于犯罪的责任年龄。将面临着1-3年的劳动期限。

4、《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9条规定“劳动教养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也可以收容劳动教养”。劳教措施作为普遍适用的法制规定,应该做到人人平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劳动形式,劳动观念的改变,劳教对象只适用城市而不适用农村是不公平的。

5、劳动教养措施没有从轻、减轻或者免予处罚的法定情节规定,不利于区别对待,“罪刑相适应”,不利于劳教人员的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情节特别轻微的,主动承认错误及时改正的,由于他人胁迫或诱骗的,可以从轻或者免予处罚。刑法也规定了涉及年龄,生理缺陷,残疾人,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等方面的法定从轻、减轻、免予处罚的情节。劳教的性质重于治安处罚,轻于刑事犯罪处罚,没有法定的从轻、减轻、免予处罚的规定,是不合理的。

6、劳动教养的措施介与治安处罚和刑事处罚之间,在其他法律规定中作为单处措施,甚至在实际中又作为并处措施,成了“不管部”的万能措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成为滥用劳教的根据。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对卖淫、嫖宿暗娼、制定、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相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处15日以下拘留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刑法规定,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重的可以单处劳教,对违反刑法的行为,在免刑  罚的同时即可予以行政处罚-劳教。同样可以限制,剥夺1-3年的人身自由,笔者接触到一个案例,一个无证经营中巴车的被告人,因违章两次治安拘留,这次又因不服管理,阻扰交警执行职务,被治安拘留拘留15天。交管部门认为被告人屡教不改,性质严重遂又在其拘留期满后对其实行劳教一年的处罚,这样重复处罚,满足了公安机关的打击心理,却加重了处罚,实际上使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影响。

7、宪法规定只要没有剥夺政治权利的18岁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劳改的罪犯按照有关方面的解释劳改犯有选举权其被选举权在劳改期间暂时不能使用,这是犯罪方面的特殊规定。然而《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教期间,劳动教养人员停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劳教同劳改一样对待,混淆了不同性质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区别对待,使劳教人员的政治权利不完全,实质上是剥夺了政治权利。

8、劳动教养期限长于3年,超过了治安处罚和刑罚管制,拘役的期限以及有期徒刑的最低刑期,是一种比较重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处罚。虽然三者之间处罚对象的性质不同,但实质是相同,都是剥夺行为人一定时间人身自由的处罚。刑法、民法有刑诉法、民诉法规定的审理辩护、陈述、合议、判决、上诉、申诉等程序,来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并经公诉机关当事人、辩护人、人的多方质证,来保证证据的真实性。目前仲裁,交通事故都相继采用听证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做到公开、公正。劳动教养的处罚是公安机关一家决定,没有公开审理、辩护、陈述等程序,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没有程序法作保证,虽规定不服劳动教养的决定可以申请复查或提起行政诉讼,但复查程序简单不足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提起行政诉讼,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所以劳动教养措施,没有程序做保证是草率的,不严肃的,容易出现  冤、假、错案,扩大打击面,加深和扩大人民内部矛盾。

(四)劳动教养措施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劳动教养的对象不光适用中国人也适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在国际上司法制度没有劳动教养的措施。当前我国已加入wto;经济贸易同世界接轨,司法制度是经济贸易的保证,也应逐步同国际司法制度接轨。因此改革司法制度,取消劳动教养措施是国际形势的需要,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需要。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权的国际化维护人权也是我国法制的目的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劳教措施的弊端有碍人权,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劳教场所是国家财政拨款,管理人员属行政事业编制,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国家负担,不利于当前的体制和人事改革。由于劳教所在生产上是企业管理,列地方计划,在实际上存在着劳教人员当作免费劳动力,只重经济效益,忽视教育改造的现象,加上劳教场所的环境,管理措施不尽完善,个别劳动教养人员把劳教所当作犯罪见习所,解教后重新犯罪率比较高,已成为社会治安一个重大隐患。

综上所述,劳动教养措施,引起司法制度的混乱,不利于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扩大了打击面,加深了社会矛盾,已成了法制建设的桎梏,应该象收审免予起诉一样,予以取消。

三、取消劳动教养措施后的对策和建议。

(一)搞好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取消劳教的中间环节,对轻微犯罪行为不宜判处刑罚,违反治安处罚条例的行为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给予刑事处罚。可以适当增加行政处罚的,内容包罗过去劳教措施中必要处罚内容,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增加对个别违法行为的罚款金额,延长行政拘留的期限,建议最长期限为30天,对屡犯行为给予从重处罚。以解决取消劳教措施后打击不力的问题。《行政处罚法》是行政处罚的程序法,在进行行政处罚时要严格遵照执行,建议将行政拘留的处罚纳入行政处罚法的听证程序,切实维护被处罚人的合法权利,确保公安机关依法行政。

(二)做好取消劳动教养措施的善后工作。劳教场所可以改做治安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场所,可改善上述场所面积不足,人满为患的状况,劳教管理人员进行分流,充实到拘留所、看守所、劳改场,或者治安刑侦第一线,减少编制,节约开支,减轻国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