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的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45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1

【关键词】:公司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公司经济管理模式的比较

1、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滞后的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有效发挥促使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作用。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步伐,管理效益低下,管理效果不明显,不益于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在当前企业管理中呈现出一些问题。特别对于电力企业的产业集团公司来说,不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依托于主业,不能对企业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宣传力度不强,品牌意识薄弱,经济挂钩制度不健全,管理理念更新速度慢,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意识不足等。

2、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

集约型经济和可持续性经济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奋斗方向,为使企业生产运营步上正轨,走上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道路,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显得异常重要。针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先进管理理念对电力企业多产业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的,其一,重视企业运营方式的完善,其二,关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在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下,无论是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还是促进企业管理的完善和发展都产生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及特点

1、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指挥和控制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企业经济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盈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职能逐渐产生了变化,从以前的生产型管理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管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根据生产经营规律和企业特性,在控制产品成本、费用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产品价格;提供给企业员工合理的薪酬福利;利用企业资源来组织所有的生产活动;强化经济评审和经济核算,以获得最佳的投资收益、资金利用率。企业经济管理还应当将企业视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要素之一,以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为指导,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科学的组织。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企业经济管理是发展变化的,会随着经济形势、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经济管理工作要顺利地开展,就必须要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对经济管理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关联性强

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是经济管理的工作导向,所有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都以其为中心。由于企业运营的各项目和各环节都会涉及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所以一切的管理工作都与企业经济管理密不可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

2)指导性强

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决策往往是通过财务指标来体现的。财务目标可以看做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指导,经济管理者通常都是以财务指标为依据来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并制订出发展方针和发展目标。由此可看出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经济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综合性强

利润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贯彻于企业运营的每个环节,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通过经济管理,企业可科学规划、有效控制其经营过程和生产过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

三、分公司现有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

分公司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许多企业轻视管理制度的构建,即使是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也往往流于肤浅和简陋,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在实际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和落实。由于无人监管、无人执行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因此经济管理的效能发挥大打折扣。

(2)组织机构不灵活

许多企业的组织机构十分僵化,不能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企业的管理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也无暇顾及此事,导致企业的组织机构目前问题百出,却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3)人力资源问题多

当前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都面临着动荡大,人员素质低,激励机制缺乏的问题。首先,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得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也使得各项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受到影响;其次,由于企业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员工的不满无法得到反馈,也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最后,许多员工缺乏必要的培训,因此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较为低下,使得企业形象大受影响。

(4)管理模式粗放落后

目前企业仍实行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只有通过加大投资的方式来扩大企业的规模,以获得更高利益。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容易元气大伤,发展不成,反而最终导致企业灭亡。

四、如何实现分公司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1、做好分公司经济目标的规划

通过对企业经济目标的合理规划,可以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规范和依据,推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进程。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济目标的规划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进行,进行经济目标的规划时,需要做好对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准备工作,对规划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搜集,做好对企业目标规划的记录,对规划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目标规划制定之后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审核工作,确定目标规划的合理性,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2、对分公司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经济数据,不仅包括经济管理活动所需要搜集的外部数据,也包括经济管理活动中企业自身的经济数据等。对企业经济管理数据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外部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可以把握良好的市场动态,为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提供良好的市场依据;通过对分公司自身的数据分析,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及时发现企业的一些经营问题,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3、对分公司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

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应包括如下内容:企业的经济目标和需求,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企业经济目标实现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的活动,为实现过程及其结果满足要求提供企业经济活动证据所需的记录,与相关方的要求确定与沟通等。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组织合适的内审人员公正独立地开展内审工作,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与保持。

4、加强对人才资源的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资源除了包括生产资料之外,还涵盖统筹规划经济管理活动的人才资源,人是促使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关键性因素,对人才资源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对于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速度。企业人才资源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人才资源进行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在人才引进上要着重考虑人才资源的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制定定期考核制度,完善激励奖赏机制,进行合理的人才资源岗位配置。

5、健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

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情况的信息收集是企业管理经验累积的重要来源,在充分了解企业经济管理动态的情况下,使企业管理层依据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明确规定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向。在反馈信息的引导下,有助于管理者对管理工作开展实时跟踪,有助于管理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决策制定,有助于保证管理者决策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具体可以概括为,加强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建立经济管理评价制度,完善信息反馈渠道,拓宽信息反馈平台。

五、实现分公司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1、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寻找一切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水平和劳务人员素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参加专业培训提高自我能力及修养。对各专业脱颖而出的人才进行勉励,并做好各部门的跨专业培训,预算部可以像技术工程施工部门介绍节约的经验,技术施工部门可以向预算部门反映现场施工时可以做精简的地方及相关浪费情况,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进步。并设定一定激励政策,对在工程造价控制上有贡献的员工予以奖励。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完善,可以加强员工的企业责任心。因此,做好企业内部各部门标准化建设,建立技术标准、沟通流程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和个人工作标准,强化管理意识,规范管理行为。积极实现管理有依据,工作有思路。为了企业发展,必须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让员工认识到公司与个人的依附关系,培养全员服务意识。公司应做到以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和施工管理规范为基础,以实现精品工程为唯一目标。

3、推进企业现代化办公管理升级以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现代化的改造可以给企业管理带来质的飞跃,企业应该积极推进以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为基础,对施工进度、费用、资源建立有效监管及跟踪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办公软件可以将进度、资源、资源限量和资源平衡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得施工进度计划不再凭经验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目标规划来胡乱制定,最后所谓的施工进度计划成为一纸空谈。现代化的管理施工进度计划是基于要完成的工程量(或工作量)并结合施工承包商的人材机资源而制定出来的定量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优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软件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及管理软件都仅仅是一种工具,都是需要通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来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相反再强大的管理软件也只能是一种摆设。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目标要求和人、财、物的投入等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应用规划和管理方法,对于切实用好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做好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4、健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公司应健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使其更高效,更规范。招标公司开标公告后,招标公司通知电力工程公司项目部,项目部保存中标通知书。项目部把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转给工程技术部门。由公司项目部和工程技术管理部组织尽早与业主用户、配套施工单位和电力设备供应商召开施工前的碰头会,预算审查部门对各配套施工单位的工程预算进行审查。公司应该和甲方业主进行沟通,收取业主工程款的50%作为预付款。并与配套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委托协议”。由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向各配套施工单位和电力设备供应商拨付工程预付款。保证配套企业的供货周期,并进行跟踪,确保施工进度计划有效实施。由电力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工程管理人员和用户对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材料供应商和电力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经过电力工程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和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5、加强营销管理创新和市场服务意识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市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成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都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差距。从现代企业的营销观出发,电力企业在改革中将走向市场,对“顾客忠诚”并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已经成为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与加强营销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加强营销管理创新需关注以下几点:(a)重视营销管理,加强营销管理研究,提高服务意识。(B)学习借鉴其它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C)研究并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体系。(D)加强公关管理,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e)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研究与管理。(F)注意培养电力品牌与形象。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2

关键词:信贷规模:经济增长;协整;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一、前言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经济都出现大幅下滑。我国为了尽快从危机中复苏,采取了大量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宽松的信贷政策。在2009年第1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已经完成了全年信贷总量指标的90%以上。大量信贷的投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投放的巨额信贷能否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整个经济系统复苏,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信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之一,可以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之前不少学者对我国信贷与经济增长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陈飞、赵昕东、高铁梅(2002)采用1991-2000年的季度数据,在VaK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得到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冲击导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上下波动,其中信贷增加对GDp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曾令华、王朝军(2004)以1976-2001年数据为样本,通过点估计、协整检验等方法得出银行贷款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孙连友、胡海鸥(2005)研究证明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即信用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这种亲周期性能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姜琳(2006)运用年度数据,在vaR的框架下,得到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Grailger因果关系,信贷总量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信贷扩张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通常表现出不平稳性,不同的样本区间、不同的实证方法都可能得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为了更确切地得到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将研究区间延伸到2008年,选取2000年以来的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分析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信贷规模的扩张能否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最后,本文得到结论:信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帝来经济增长且一般滞后两个季度,但拉动作用却不是非常明显,需要国家在信贷配给与信贷质量上进一步调控。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GDp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信贷规模则选取短期的人民币贷款增加额来衡量。所用数据为2000―2008年的季度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先对数据按基于2000年第1季度的消费物价指数进行调整。考虑到变量会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继而对经物价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最后,为了消除异方差的问题,本文对所有数据取对数且分别表示为LGDp、LLoan。本文的计量过程均通过e~ewS5,1软件处理。

(二)aDF检验

在进行基于VaR框架的分析时,必须检验所有变量的平稳性,即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零阶变量存在着单位根,但一阶差分变量是平衡的,即为一阶单整变量。这符合下文继续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三)协整检验

在完成变量序列的平衡性检验后,我们得知变量是一阶单整的,故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方程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使用Johnansen&Juselius极大似然估计,根据变量表现出的数据特征,估计时含有截距项和时间趋势项,最佳滞后项由aiC值最小确定,即最后滞后阶数为2。从Ⅱ检验的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迹统计量还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都显示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

协整方程为:LGDp=0.191847LLoan+0.059116t-1283706

从式①中可知,LGDp和LLoan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当LLoan增加1%时,LGDp会增加0.191847%,即信贷的产出弹性为0.191847。这反映出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非特别明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Granger表述定理。若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则它们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误差修正模型表述出来。协整关系反映的是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而误差修正模型则反映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短期动态关系,其中误差修正项系数反映了系统对于偏离长期均衡的一种调整力度。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见式②。根据t统计量显著与否,在模型结果中,本文只选取了显著性的变量作为解释变量。从表2中可知。滞后一期的LGDp的变化、滞后一期、二期的LLoan的变化都对LGDp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系数都不是比较大。而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却相对比较大,说明了系统的短期调整力度是比较明显的。

D(LGDp)=03149891)(LGDp(-1))+0.420614D(LLoan(-1))+0.210825D(LLoan(-2))-1241603-1.651813eCm②

(五)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具体的短期动态关系。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形象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脉冲响应分析刻画了VaR系统内一个内生变量对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从脉冲响应效果图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当给LGDp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正向冲击时,第一期就会给LGDp有一个明显的正向影响,这种冲击在第二期就明显减弱,然后逐渐收敛于零,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受自身的冲击影响相对还是较小的;当给LLoan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冲击时,第一期就会对LGDp产生一个正的冲击,这种冲击效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然后慢慢收敛于零,但总体来看,冲击反应不是很强烈,这说明我国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滞后一期,在第二季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促进作用却不是特别大。这与之前的误差修正模型所反映出来的结果基本是吻合的。

(六)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上文的实证分析了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解释这种关系是否具有因果性,引入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滞后三期内,LLoan都是LGDp的Granger因,但LGDp却不是LLoan的Granger因,这说明信贷与GDp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即信贷能够影响GDp,但GDp的增长却并未带来信贷总量的增长。从滞后期来看,滞后一期、二期、三期,LLoan都能明显的影响LGDp,这也正好印证了前面的实证检验,在短期内信贷都能拉动经济增长。总的来看,我国信贷总量主要还是受经济政策的影响,而且对经济增长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3

[关键词]协整教育规模经济增长广东省

一、研究背景

我国学者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逻辑推理和规范分析之上的,且以教育投入有助于经济增长为前提。这种隐含假设的真实性尚需严格的实证来支持。

一般假设认为,经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实际上,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基于一个稳定的模型而使用非稳定的数据进行建模,所建的回归称为“伪回归”。协整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一稳定假设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最新发展的时间序列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test)和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causalitytest),对广东省教育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广东省教育投入与其经济增长的实质关系。

二、主要研究方法:协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

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这种协整检验方法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一组变量(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通常地,可以应用aDF检验来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而判断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否存在。检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1.若k个序列和都是1阶单整序列,建立回归方程

模型估计的残差为

2.检验残差序列是否平稳,也就是判断序列是否含有单位根。通常用aDF检验来判断残差序列是否是平稳的。

3.如果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则回归方程中的k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协整向量为;否则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三、实证分析过程

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亿元)(GDp)代表其经济发展情况,采用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数(pDXS)代表教育规模,利用这2个变量建立模型。数据来源于1996年~2005年的广东省统计年鉴。

2.实证分析的结果

对变量GDp和pDXS分别取自然对数,记为LnGDp和LnpDXS。对LnGDp和LnpDXS进行aDF检验,其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两变量的单位根统计量aDF值均不小于eViews给出的显著水平1%~10%的aDF临界值,因此不能否认零假设,即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然后,检验它们一阶差分数据的平稳性。首先求出差分数据组,分别记为DLnGDp和DLnpDXS。再对DLnGDp和DLnpDXS进行aDF检验。其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DLnGDp和DLnpDXS的单位根统计量aDF值均小于给出的显著性水平1%下的aDF临界值,所以,我们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拒绝零假设,说明经过差分后序列DLnGDp和DLnpDXS都是平稳的。

由以上可知,实际经济总量GDp、教育规模pDXS取对数后检验结果均为非平稳的单位根过程,但其一阶差分均为平稳过程。由于对变量的数值变换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可用各变量对数值的一阶差分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

由表1可知,教育规模是实际经济总量的Granger原因,而实际经济总量不是教育规模的Granger原因。因此教育规模是影响广东省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因为pDXS和GDp均为i(1)的单位根过程,可以由协整检验考察他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由LnGDp对LnpDXS作回归的最小二乘估计,然后对(回归模型的残差)的水平值作aDF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接受是平稳过程的假设,因此原模型中不存在谬误回归。原模型表明广东省教育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广东省教育规模的经济增长弹性为0.459325,即教育规模每增长1%,经济增长0.459325%。

四、结论

由以上实证结果,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教育规模是影响广东省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实际经济波动是影响广东省教育规模的重要因素,教育规模对经济总量增长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规模的大小。

3.广东省教育规模的经济增长弹性为0.459325,即教育投资每增长1%,则经济增长0.459325%。

因此,充分认识广东省教育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着力改变目前教育规模偏小问题,在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上形成教育促增长、增长促投资、投资兴教育的良性循环,对广东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4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一、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也相应进行了很大调整,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具体存在以下几项问题:

(一)经济管理组织机构有待健全

经济管理组织机构是确保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保障,当前一些企业管理者过于追求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组织中经济管理机构的健全和管理体系建设,导致企业内容存在组织机构臃肿,管理方式简单,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让企业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而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同时受到经济管理观念较为陈旧等因素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企业现代化发展,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转变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仅是将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却没有切实将经济管理运用到企业经济发展具体做法中,进而影响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实现了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向现代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相对粗放,管理效率和质量滞后,缺乏企业品牌意识等,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当前虽然一些现代化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经济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经济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甚至许多制度措施是从其他制度上生搬硬套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且企业所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实用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流于形式,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或者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监管体系,难以切实发挥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

(三)企业高素质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当前大部分企业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在管理人才方面又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和精力,也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企业针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单纯依靠物质激励等单一的手段不能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导致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尤其是一些具有经济管理能力的员工流出企业,应付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效果不明显,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诱发现代市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加上企业对各部门经济运作没有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影响了企业进行有效经济管理工作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企业现代化发展。

二、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建议措施

(一)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

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需要切实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首先企业管理者要依据企业发展实际,按照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求,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改善,确保企业管理过程中每一环节管理到位,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要充分掌握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施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互一致。完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机构也要注意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形成一套通畅的管理渠道和沟通方式,通过发挥经济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来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明确分工,并针对员工给以不同的激励措施,促进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合作,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运转正常。

(二)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优化和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内部运作效率,保证企业能够正常有序运营,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来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建立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的组织体系,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作用,促使企业员工加入到对经济管理运用过程的全面监督,并做到对企业经济管理过程进行人性化管理,发挥智力支持的有效作用,另外,还要注意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科学评定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效,以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符合企业经济运营特点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

要充分认识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管理人才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通过多种渠道来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拔一批管理经验与管理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以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激励措施来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外,要注意有效更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营造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之当今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现代企业只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充分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必须转变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更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关于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4(10).

[2]廖锦章.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6).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5

【摘要】华谊兄弟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从1994年创立至今,一步步完成了其主营业务的扩张和资产总额的急剧增长。本文对其2009-2013年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其主要的经济指标和收购融资事件以及我国电影行业的整体背景情况,分析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动机和渠道。

关键词华谊兄弟规模经济并购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将电影、电视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有效整合的传媒企业,华谊兄弟是传媒业内产业链最完整、影视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之一。华谊拥有高水平的制作、发行、营销团队,在业务各环节优势明显,各业务板块能有效互动协作,拥有成熟的影视娱乐工业化运作体系,品牌和平台优势显著。截至目前,华谊兄弟已形成九大业务板块——电影、电视剧、影院、演艺经纪、音乐、游戏、新媒体、影视文化城、公关。

从最初的影视公司到现在庞大的综合性上市娱乐集团,华谊兄弟通过一步步的融资、并购、扩大经营范围等方式,达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良好成果。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通过对华谊兄弟2009到2013年总体运营情况和各主营业务收入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简单的看到华谊兄弟这6年间的规模报酬情况。作为第一个上市的大陆传媒产业公司,对于华谊兄弟的分析可以作为一个个案供行业同行或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与参考。

一、2009-2013年华谊兄弟总体运营概况

通过对2009年到2013年华谊兄弟的年度报表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下几项能整体反映华谊兄弟运用情况的数据趋势(表1)。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资产总额从2009年的17.1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72.12亿元,翻了近4倍多。这个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2009年10月份华谊兄弟成功在深圳股市创业板上市,为公司的全面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2010年华谊兄弟的营业利润相比于上年同期增加79.79%,2013年的营业利润变化率更是达到了223.75%。

华谊兄弟的九大主营业务中,电影是其最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基本占了其全部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通过对历年华谊兄弟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得知:从2009年到2013年,电影及衍生业务和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是其主营业务中的支柱,两者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35.15%和85%;电影院业务是华谊主营业务收入中增长最迅速的一项,增长率高达2475%;艺人经纪及相关服务业务增长缓慢,仅为29.84%。

二、2009-2013年华谊兄弟主营业务收入逐项分析

1、电影方面

近几年,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猛,在创造百万票房纪录之后仅用3年就成功突破两百亿大关。2012年,国产影片票房份额重夺过半的“优势地位”,电影产业的结构仍在继续调整,电影行业“江山更有才人出的吐故纳新愈加明显。同年中国内地市场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根据尹鸿的《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华谊兄弟每年出产的电影数量基本稳定,平均每年有2部电影票房可以进入当年国内票房收入的top10。电影及衍生业务的收入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但是2011年电影收入欠佳,从表3可以知道,是因为当年没有一部电影的票房进入到全国票房的top10。

据统计,好莱坞影片的本土票房收入平均还不及其全球票房的1/3,而帮助好莱坞电影赢得全球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对海外发行渠道的掌控。华谊兄弟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合作和渠道扩张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为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企业大多采用国际合拍的方式。2001年华谊兄弟与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首度合作拍摄了《大腕》,这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的影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兄弟带来巨大收获,除了票房收益,还有影片发行的海外渠道,为华谊打通一条中国电影通向世界的道路。《大腕》的成功促使华谊和哥伦比亚公司维持了四年合作,先后出品了5部影片。2005年华谊成立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直接营销自己的电影。2009年到2013年,华谊兄弟的海外收入不断增加。2013年较2009年海外收入增长达到了250%(见表4)。

在华谊之后,国际合拍的方式被推广开,众多民营电影企业纷纷与海外片商合作,取得海外渠道资源。国际联合生产正在变成一个日益流行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生产模式,比如今年获得极高收视率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不仅买进韩国电视台的节目版权,而且赴韩国录制节目,直接使用韩国电视台的摄影师等资源,和其实现更深度的合作。他们都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1+1>2的效益,达到规模报酬递增。

2、电视剧及衍生产品方面

2005年5月,华谊以3000万元控股电视剧制作机构四川天音公司。2006年又与张纪中等著名电视剧制作人签订了合作协议。为了提振下滑的国内电视剧业务,华谊兄弟迎来了新的合伙人——金牌导演兼演员张国立。2013年9月3日王忠军与张国立分别代表华谊兄弟和浙江常升签署了加盟协议,浙江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权。这次收购增强了华谊兄弟在电视剧行业的实力。

2013年华谊电视剧及衍生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6.13%(如表2所示),实现销售收入的电视剧主要为《钢魂》、《连环套》、《石光荣和他的儿女们》、《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秀秀的男人》、《孩奴》、《无贼》、《我的儿子是奇葩》、《原乡》、《爱情最美丽》等10部。

3、电影院方面

华谊兄弟从2007年开始涉足电影院投资运营,到2013年底公司影院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0.62%,主要是因为报告期末,投入运营的影院为15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家,影院发展态势良好,收入稳定增长。相比较于2010年的电影院0.08亿元收入,2013年华谊兄弟的电影院收入增加到2.06亿元,增长率高达2475%,是所有主营业务中增速最快的一个(如表2所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华谊兄弟不断增加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影院数量,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游戏方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占网民比例的83.4%。

华谊兄弟是掌趣科技的第二大股东,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华谊兄弟全产业链布局衍生业务中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而掌趣科技与华谊兄弟众多影视资源形成了深度良性互动,将知名影视题材改编为手机游戏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利润回报。业内人士预测称,华谊持有该公司20.97%的股份,掌趣登陆资本市场将使“中国娱乐第一股”华谊兄弟获利数亿。2014年上半年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华谊兄弟净利润影响达到10%以上。

华谊兄弟财报显示,2014年上半年华谊营业收入为4.84亿元,同比下降35.35%,电影、电视剧业务、艺人经纪业务的收入同比分别下降68.67%、30.33%、14.69%。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55%。这要归功于其在游戏产业上的收益。2014年7月24日华谊兄弟宣布购买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预估值约6.72亿元,并被媒体称为“a股并购手游第一单”。华谊将电影与游戏相结合,一方面扩展了产业链,另一方面实现了产品的互动。这是华谊兄弟向新媒体行业进军的号角。

5、其他方面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4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成定局,网络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进军网络几乎是每一个不想被时代抛弃的公司的选择。华谊兄弟在逐渐进军音乐、影院、游戏等行业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之路。

2014年华谊兄弟以2.66亿元投资控股卖座网,持有后者51%股权。自2010年正式运营到现在,卖座网已搭建起移动客户端、pC端和手机web站电影o2o平台,提供影片预售、电子通兑票、在线订座等服务,服务区域涵盖全国80多个城市近700家星级影城。华谊兄弟副总裁胡明表示,此次收购是公司面进行联网转型的动作之一。“未来我们会和卖座网的用户、电影观众一起在该平台上紧密互动,包括众筹内容、预售观影、粉丝社交等。”

结语

2014年中国电影行业资本并购频繁,资源整合加速。自2009年华谊兄弟创业板上市开始,我国影视企业正式进入资本市场。光线传媒、博纳影业、新文化传媒、华录百纳等陆续在境内外上市,此前上市的中视传媒、湖南广电传媒、乐视网等也纷纷染指电影业。截至目前,中国以影视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已有10余家。小马奔腾、长城影视、大唐辉煌、pptV、新丽传媒等公司先后递交上市申请,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万达院线等企业也在做上市计划。

截至2013年底华谊兄弟拥有3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及孙公司,20家参股公司。华谊兄弟顺应中国当前的行业大形势,在充分发挥自身品牌优势的基础上,正逐步通过扩大范围经济、并购、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达到公司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华谊兄弟的资本运营》[J]《.资本市场》,2014(8):60-75

②吕芳雅,《中国民营电影产业突围发展路径研究》[D].复旦大学,2011

③尹鸿、尹一伊,《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14(2):5-18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7-0004-06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结构上看,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占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其他各种银行参与竞争的寡头垄断格局;从数量上看,2005年我国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3万多家,主要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含渤海银行),115家城市商业银行,626家城市信用社,30438家农村信用社,57家农村合作(商业)银行,238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9家信托投资公司,7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汽车金融公司,以及遍布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2007年3月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规模上看,2005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35.9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9.15万亿元,增长17.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5.49万亿元,增长24.4%。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8万亿元,增长19.9%。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44万亿元,增长20.0%。[1]但是从规模与效率的角度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一直忧心重重,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更让人关注。

本文以我国1995-2005年的银行数据为样本,比较分析我国不同所有制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依据相关具体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效益问题进行经验性的判断比较,第四部分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不同所有制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系数变化不大,但近几年来在规模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进步更为显著。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陆续增多,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确定银行规模边界。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际银行业并购热潮的到来,对银行的最优规模、银行规模边界的划分及银行规模与效率之间关系又重新得到研究重视。

Benston(1972)最早研究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不管自身规模大小,给定其它条件不变,银行规模扩大一倍,平均成本将下降5%-8%;[2]Lavrence(1989)发现总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3]nourlas、Ray和miller(1990)指出,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变动时,其银行效率会逐渐减小,总资产超过了60亿美元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现象;[4]ashton(1998)对英国银行业的研究表明,规模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性质,总资产在50亿英镑以上的银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5]Budnevich、Franken和paredes(1998)研究表明,小银行通过并购途径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但是大银行无法达此结果;[6]Kuntand、Huizinga(1999)用回归分析方法对8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银行效率的研究发现,资本、通货膨胀、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正相关,同时,股权结构对银行利润率的影响比较显著。[7]等等。

从上面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对于银行规模扩张是否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对银行的最优规模问题也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二)国内相关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研究仅是从近几年开始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了论证及比较。

于良春和鞠源(1999)运用经营效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新兴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国有银行并没有体现出规模经济优势;[8]赵怀勇和王越(1999)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和市场集中度等指标的比较研究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问题,没有发现规模经济现象;[9]赵旭(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1993-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国有银行相对于外国银行而言,其绝对规模并不算大,而就其现有的经营、服务与管理技术条件,其有效的经济规模又比实际规模要小;[10]梁立俊(2003)证明了大中小银行由于各自规模优势的差异导致最优贷款数额不同,贷款供给市场处于相对分割的状况;[11]冯嗣全(2003)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银行规模经济与国际化的关系,并运用斯蒂格勒的生存技术,对英美和我国不同规模银行的规模经济状况作了实证分析;[12]王建平(2005)利用成本结构分析模型,证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支行层面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但在整体层面规模经济性并不显著;[13]扈照轼(2005)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机构规模、人员规模的市场集中度与资产利润率、资本回报率、人均利润率进行了对比,得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悖论;[14]郑兰祥(2006)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机构规模、人员规模与其效率之间关系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通过扩大规模无法取得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15]

另外,还有众多学者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都是利用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而展开的,只是得出的结论并不尽相同。如徐传谌(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1994-2000年中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指出在考虑了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对非国有经济放款比例情况下,四大国有银行几乎都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而其他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但是其幅度越来越小。[16]刘宗华(2003)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表明四家国有银行经历了从规模不经济到规模经济再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而其他商业银行则逐步显示了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17]于良春和高波(2003)利用生存竞争法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18]阚超(2004)采用超越成本对数模型,对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92-2003年的经营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整体规模不经济改变为如今的整体规模经济。[19]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规模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股份制银行存在的非理性规模扩张行为已经导致其规模经济递减。张正平(2005)认为在1994-2001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有较大的规模扩张的空间。[20]

从上面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共识,这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所采用的方法各异。即使采用的基本方法或模型相同,但模型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得到了改变,或加或减;二是我国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我国现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改革也正处于攻坚阶段,其中存在着太多不确定或不明显的因素,这也给我们对银行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经验性比较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银行体制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截至2005年末,从不同机构的资产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由2004年底53.6%下降到52.5%;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由2004年底14.9%上升到15.5%;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仍然保持在5.4%的水平;其他类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由2004年底的26.2%上升到26.6%。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与效益的经验性判断

1.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比较情况。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78.43%,机构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的82.75%,人员规模占全部商业银行的90.81%。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其资产规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3.64倍,机构数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2.80倍,从业人数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9.89倍(见表1)。这说明国内银行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仍由国有商业银行掌握,国有银行所占的市场容量相当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处于高度集中的相对垄断地位。

表2、3对2004年与2005年银行业各类资产规模作了一个对比,这两年各类银行机构占比没多大变化,只是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例下降了一点,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上升了一点,变化并不是太大。

2.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益情况比较。

由表1、2、3、4可见,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全国商业银行的52.5%,职工人数是全国商业银行的90.81%,平均资产利润率却只有0.63%,资本利润率也只有12.83%;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3.6倍,而资产利润率仅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5倍;机构规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2.8倍,而利润额仅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4.84倍。规模的确存在一定的不经济,但程度相对以前有所减弱。

从表5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在2000-2005年期间经营绩效比2000年前大有改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个别银行外,在纵向看虽然增长不少,但从增速来看,却大为逊色。这似乎验证了徐传谌(2002)的观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规模经济,但其幅度却会越来越小。同时也证实了张正平(2005)有关国有商业银行将存在规模越来越经济的观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CR和HHi指数分析

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完全垄断,到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高度垄断,再到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兴起的过程,其市场结构不断演变,竞争程度已大大提高,但长期以来的高度垄断所形成的低效率仍然是银行业结构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判断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指标一般采用行业集中度指标CR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下面使用这两个指标对1995-2005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进行经验性分析。

表6、7显示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业1995-2005这十年的有关资产、存款、贷款及利润方面的集中度情况。可以看出:第一,资产、存款、贷款市场的三项指标均高于75%,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方面仍有绝对优势,这一集中度是相当高的。而利润方面的集中度则相对低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高垄断,低收益”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获得与其市场垄断地位相称的利润。第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十年里资产、存款和贷款所占比例下降幅度比较大,而在利润方面则下降相对少一点,这也说明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向规模经济在靠拢。

四、实证分析1995-2005年

(一)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的超越对数函数模型是如下形式:

规模经济系数Se测度:

中:tC为银行的总成本(营业总支出);投入变量包括:人均费用率pe(营业费用/员工人数)、存款费用率pK(营业费用+利息支出)/总存款和资本费用率pF(累计固定资产折旧/年度固定资产净值);产出变量包括:贷款Loa(各项贷款合计)、税前利润总额inc和投资inv。Y表示银行的各种产出(包括服务);w表示银行的各种投入价格;随机项即表示测量误差和不可控因素。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为中国工商银行(iCBC)、中国银行(BoC)、中国建设银行(CCB)、中国农业银行(aBC)、中国交通银行(BC)、中信实业银行(CitiC)、中国光大银行(eBC)、中国华夏银行(HXB)、中国民生银行(CmBC)、中国广东发展银行(GDB)、中国招商银行(CmB)、中国上海浦东发展银行(SpDB)、中国深圳发展银行(SDBC)、中国兴业银行(FiB)共14家银行所构成的银行业市场,样本期为1995-2005年,全部数据是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6-2006)、各个银行的年报、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等资料汇总计算而来。本文所有数据的处理都是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的。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fixedeffectsmodels(固定效应模型)函数形式进行分析。

面板数据(panel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imeseriesandcrosssectiondata)或混合数据(pooldata)。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从横截面上看,面板数据是由若干个体在某一时刻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用面板数据建立的模型通常有3种,即混合估计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面板数据散点图中,如果对于不同的截面或不同的时间序列,模型的截距是不同的,则可以采用在模型中加虚拟变量的方法估计回归参数,称此种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系数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大部分的系数估计值是显著的,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F检验值很高,因此这个回归方程总体来说是可靠的。

由表8、9、10可知,除个别银行外,我国银行业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现象。从趋势上看,大部分银行的规模经济系数都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所致因素可能有很多种,如银行管制、技术进步、银行机构改革等因素。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整体商业银行的规模系数都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行走线路,但从2005年看十年前,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规模系数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基本上停滞不前或增进缓慢,这与我们上面用简单的数据说明所表现的结果基本不一致。

五、结论

本文以我国1995-2005年的银行数据为样本分析一直以来都让人关注的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规模经济问题。在介绍国内外有关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通过依据大量相关具体数据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及效益问题进行经验性的判断,最后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实证论证,并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系数变化不大,但近几年来在规模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进步更为显著。主要观点有: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不经济,但程度相对以前有所减弱。国有商业银行在1995-2005这十年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成熟,向规模经济在靠拢。二是在2000-2005年期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比2000年前大有改观,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个别银行外,在纵向看虽然增长不少,但从增速来看,却大为逊色。这似乎验证了徐传谌(2002)的观点: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规模经济,但其幅度却会越来越小。同时也证实了张正平(2005)有关国有商业银行将存在规模越来越经济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年鉴》(2006)及其他各年数据.

[2]GeorgeJ.Benston,1972,“economiesofScaleofFinancialinstitutions”,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iV(may).

[3]Lavrence,1989,“BankCosts,GeneralizedFunctionalFormsandestimationofeconomicsofScaleandScope”,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21.

[4]athanasios,Gnoulas,SubhashCRayandStephenmmiller,1990,“ReturnstoscaleandinputsubstitutionforLargeUSBanks”,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vol.22,no.1.

[5]ashton,John,1998,“Costefficiency,economicsofscalesandeconomicsofscopeintheBritishretailbankingsector”,BournemouthUniversitySchoolofFinance&Law,workingpaperseries.

[6]Budnevich、Frankenandparedes,1998,“theperformanceofDenovoCommercialBanks:aprofitefficiencyapproach”,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2).

[7]DemingucKunt,HarryHuixinga,1999,“DeterminantsofCommercialBankinterestmarginsandprofitability:Someinternationalevidence”,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13).

[8]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9]赵怀勇,王越.论银行的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1999,(4).

[10]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0,(6).

[11]梁立俊.银行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分割性[J].财经科学,2003,(4).

[12]冯嗣全.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12).

[13]王建平.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集约经营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4).

[14]扈照轼.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悖论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5,(1).

[15]郑兰祥.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关系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0).

[16]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17]刘宗华.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检验[J].统计研究,2003,(11).

[18]于良春,高波.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效益与相关产业组织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3,(3).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7

(镇江市长江乳业有限公司,江苏镇江212017)

[摘要]规模化牧场的经营目标是要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牧场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影响规模化奶牛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力求找到能够提高规模化牧场经济效益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规模化牧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规模化(奶牛)牧场;经济效益;因素;措施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30

1引言

规模化奶牛牧场和以前的散养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以前的散养,只是依靠经验、人力进行养殖具有规模小、难发展的特点;现在的规模化牧场采用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机械设备、厂房,理念不再停留在过去的自给自足,而是拓展销路,获取经济利益。那如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经营者所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影响规模化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因素入手,寻求合理措施:

2影响规模化奶牛牧场的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规模化奶牛牧场的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部分:牧场饲养的奶牛和牧场工作人员。

2?1牧场饲养的奶牛

一是饲料供给。饲料是奶牛的主要口粮,饲料费用在整个奶牛的饲养费用中占了60%以上,因而选择、利用、开发优质饲料,提高饲料报酬率,降低耗料率,对提高牧场的经济效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奶牛品种。品种好坏决定了市场的销路,饲养好的品种的奶牛可以提高规模化牧场的经济效益。

三是防疫工作。规模化牧场带来的一个弊端就是疫情的发生会导致极高的死亡率,这样即使市场价格再高也无法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2牧场工作人员

第一,工作积极性。牧场再怎么利用技术也无法完全摆脱人的控制,牧场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工作不细心最后导致的只会是较低的工作效率和一般或者较差的经济效益。

第二,技术操作熟练度。规模化牧场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依靠科学技术来完成的,没有做好饲养管理人员的培训容易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3提高规模化奶牛牧场的经济效益的措施

规模化牧场经济利益的影响因素已经罗列出来,接下来就是针对这些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潜在危险排除,从而达到提高规模化牧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3?1加强对奶牛的饲养管理,节省饲料费用

3?1?1节省饲料费用

规模化牧场一定会配备专业的畜牧人才,根据奶牛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合理的饲料搭配,在饲料的供给上,规模化的牧场饲料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为了节省饲料费用,需要专业人员选择、利用、开发优质饲料,同时我们也可以像散养户学习,自己制作饲料,这就需要经营者去购买饲料加工设备,并且购买或者种植原材料,自行配制饲料,这样就会降低饲料成本且保证了饲料的安全性。

3?1?2保持奶牛的繁育状况

如果使用国内的种公牛冻精,有可能出现假数据,没有通过后裔测定,从而导致牧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差的问题,据了解,我国使用的种公牛主要依赖进口,加上中间商的炒作导致种公牛的价格一路攀升,因而我们只有培育自己的种源,才能真正提高规模化牧场的经济效益。另外在奶牛的繁育上来讲要注意把握奶牛的繁殖特征,挑选最适合繁育的种来提高受孕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1?3进行分栏分群饲养

按照奶牛的不同用途和不同生长状态进行饲养,保证进行分栏分群饲养。这就需要牧场的工作人员注意观察奶牛的状态,随时做好分栏分群的准备,对于妊娠期间的奶牛注意好饲料的搭配,保证母体的营养,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母体的体重等问题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3?1?4注意犊牛的饲养

犊牛在生下来后要注意健康护理,保证每天两次的脐带消毒;刚生下来的自主呼吸,注意体重等,关键要注意犊牛的体温,铺设垫草等方式为犊牛保暖,确保新生犊牛的存活率。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业的畜牧人才进行研究。

3?1?5注意季节问题

奶牛和人一样对外界的温度是能够感知的,这就需要牧场工作人员在冬春季节注意保暖,在传染病多发的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保证卫生环境的安全以及饮用水的干净和足量供给。

只有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才能提高奶牛的成活率从而保证规模化牧场的经济效益。

3?2选用优良品种,保证奶牛品质

只有品种优良才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不变的原则,因而要拥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规模化牧场的配种奶牛具有优良的品种。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规模化牧场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繁育群,走自繁自养的道路。如果一直依靠从市场收购犊牛,一方面会出现成本加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所购犊牛的品种难以保证,防疫没有保障,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出栏时间又集中,一旦出栏时价格大幅度下跌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只有规模化牧场采用自繁自养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3?3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规模化牧场由于养殖的奶牛集中,一旦发生疫情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因而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成为保证牧场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第一,做好防范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牧场不仅要配备专业的畜牧人才,还要配备专职兽医,不要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同时牧场的疾病防控要以预防为主,这就需要牧场工作人员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再者还需要专职兽医为牧场奶牛注射疫苗,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二,做好环境的管理。疫苗注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疾病的发生,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适宜的环境和卫生情况也是疾病防控的一大助力,严格做好消毒制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三,加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不同的地区流行的疫病不同,因而兽医不能故步自封,对发生的疫病要认真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诊断,最后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选择最佳的方案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同时我们也要发现疫病总是会进化,有的疫病现在没有疫苗或者免疫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类疾病,就需要兽医及时采用药物防治的办法加以有效控制,而后致力于发明创造出适合的疫苗。

第四,做好人员培训。规模化牧场想要达到最好的生产水平,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就需要牧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牧场规程。同样地,牧场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这就需要经营者做好对工作人员的多次上岗培训,同时对于饲养员,不仅需要畜牧兽医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牧场管理者就需要保证饲养员队伍的稳定性。

第五,调动人员积极性。要调动牧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首先需要制定一项明确的奖惩措施,明确目标;然后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树立团结协作的牧场文化,培养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牧场的工作人员真正的融入牧场生活,从而提高牧场工人员的积极性。

第六,多种经营,变废为宝。规模化牧场占地面积大,如果仅仅只是养殖奶牛就会造成大量的浪费,牧场管理者应配合鱼塘、果菜田、农田,可以自己进行种植,将干湿粪进行灌溉或者与周围的农庄进行合作,粪尿水养鱼,种果树蔬菜,既增加收入,又减少环境污染。

4结论

总之,牧场规模化是以后养殖业的发展趋势,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制订正确的经营策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经营者做好管理工作,工作人员上下一心,团结协作,一定会提高规模化牧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培?浅析如何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4):62-63?

[2]王忠奇?如何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1997(2):34?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8

【关键词】土地规划政策区域经济调控

一、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经济模式的联系

(一)城市土地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调控

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有必要展开区域经济调控策略的分析。目前来说,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体系是不健全的,因此需要展开相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区域经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从其广义含义来说,对于城市宏观土地经济建设起到制度化的规范作用,并且有利于政府土地规划策略的运行。我国狭义的区域经济就是指某一区域的经济建设,这区别于自然地理区域调控,它是一种宏观层次的调控,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的意义,也就是经济区域的应用。通过对该环节的剖析,我们得知土地规划政策的开展实际上是我国城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利用人类现有的资源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这是土地规划政策开展的一个重要应用前提。这需要展开宏观调控环节的剖析,在下文中将会具体提到。

区域经济调控之下的土地规划策略的应用,要就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资源及其自然环境等展开协调开发,它涉及城市综合利用条件的各个要求。通过对经济调控基本理论的分析,可以就城市土地规划政策与土地空间规划等展开联系,进行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剖析。

(二)城市土地规划模式和区域经济调控

从区域经济的自身性质来说,城市土地规划体系的开展是一种中观经济模式的应用。所谓的中观经济就是国家经济中的经济层次的划分,和宏观调控异曲同工。基于城市土地规划的区域经济调控的应用,是出于城市经济管理的需要,实现宏观调控模式与微观调控模式的应用,它涉及城市经济综合体的各个方面,起到了一个连接的作用。我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等都是不同的,这需要我们去区别对待,也就是分类分析城市土地规划应用的经济结构、经济运作模式,这样就实现了土地规划的目的,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性。

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开展,必然是以土地资源为应用基础的。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这两者与区域经济调控是密切联系的。受到我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经济形式,这不能形成对城市土地的有效利用,出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比如消耗过大、收益过低等,同时由于受到土地资源供应的刚性束缚,城市经济必然得不到有效地开展,要与之采取相对应的土地规划政策,进行区域经济模式的探索,进行城市空间利用体系的健全,实现经济发展用地压力的缓解,这是现阶段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的重要一个环节。

二、城市土地规划与区域经济调控的联系

(一)土地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系

在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上,我们需要展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究,要避免单方向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剖析,这需要应用到土地资源利用学模式、城市经济学模式、产业经济学模式等展开探究,进入城市土地木桶效应的分析,突破城市土地利用的局限性。在下面应用程序中,我们将展开城市土地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模式的协调,进行经济发展环节中的城市土地利用互动机制的分析。

在区域经济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模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整体,通过对联立方程模型的分析得知,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动态性的变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城市空间开发过程中的建筑用地规模及其结构的变化情况。

(二)城市土地利用模型下的城市化

我们通过对城市GDp各个产业的产值比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与工业建设用地比重的分析,来体现土地利用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进行土地规划环节的优化,确保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样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划利用。通过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得知,城市用地规划政策的变化与这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的互动影响,比如城市建筑用地比例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等,与城市的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进行不同建设区的划分,进行城市建筑用地面积的有效利用。

为了方便展开城市规划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究,我们进行沿海地区与内陆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数据的研究,进行城市土地规划政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立性环节的分析。在探究中,我们发现其所处的区域不同,其城市的土地利用政策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的,但是每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化、工业化等都存在一定的辅助关系,特别是土地规划政策对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间接影响了该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这些程序的运用与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也存在联系,这对国家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选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在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应用之下,可以得知城市土地规划的应用,要满足该城市的土地与经济的关系需求,城市土地规划政策的应用和该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要考虑两者的互动关系,这是当下新型城市土地规划政策开展的前提。

通过对区域经济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不同区域的城市、不同的土地规划利用政策和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同维度的互动。比如城市经济与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公共用地及绿化用地等的关系,这需要展开具体的土地规划利用政策的分析,协调好城市经济发展与不同方向的土地规划政策之间的关系,展开灰色典型方法与联立方程模式的探究。

三、结语

在区域经济调控模式应用下,进行城市土地规划的分析,可以得知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利用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要避免经济发展方向与城市土地规划模式的单向性探讨,从而实现土地利用政策和经济发展体系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杨励雅.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涂小松,濮励杰,吴骏,朱明.基于SLeUtH模型的无锡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06).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9

本文应用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理论,利用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均非典型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而是属于过渡类型的规模结构分布,且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内旅游的规模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处于中间梯度的城市旅游规模呈相对均衡分布;而入境旅游的规模差异相对较大,不同梯度之间的分化明显。演化分析表明等级规模结构未发生明显的类型转换,国内旅游表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特征,而入境旅游总体上呈集聚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江苏省

收稿日期:2010-10-08;修订日期:2011-07-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异、效应与形成机理研究》(41101131);

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创新基金项目《转型期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结构及优化配置研究――基于社会地理学视角》(3213000502)

作者简介:

宣国富(1977-),男,博士,东南大学旅游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赵静(1981-),女,博士,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

1引言

区域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演化研究,有助于明确旅游经济规模分布的特点,认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为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优化等级规模结构,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周一星,1995;许学强,等,1997;赵静,等,2005)。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理论与分析方法可用于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均衡程度和空间模式。但目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系数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陆林,余凤龙,2005;陈秀琼,黄福才,2006),而运用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理论与方法进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的成果不多,对于区域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特征和空间模式的总结也较少。将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理论应用于旅游经济研究的成果,主要是运用位序―规模理论分析区域旅游经济的规模差异,研究区域集中在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长三角、四川、浙江和江西等地(朱,吴旗韬,2005;杨国良,等,2006,2007;史春云,等,2007;靳诚,等,2007;周彩屏,戈冬梅,2010),首位度分析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城市指数,未能全面地反映旅游经济规模的结构特征。

在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旅游地理研究已逐渐开始重视运用城市地理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旅游现象和旅游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泰,等,2003;朱,2006)。本文运用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江苏省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探索江苏省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为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2等级规模结构类型与分析方法

等级规模结构类型包括首位分布型、位序―规模分布型和过渡类型(图1)。其中首位分布型属于非均衡的分布型,位序―规模分布型是相对均衡的规模结构类型,过渡类型则介于二者之间。

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度分析是通过计算首位度指数来评价规模结构类型,首位度大的即为首位分布类型。目前常用的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其中p1,p2,…,p11为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城市规模。

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的位序的关系来考察规模分布的类型,最早由奥尔巴克(F.auerbach)在1913年提出,罗特卡(a.J.Lotka)、辛格(H.w.Singer)、捷夫(G.K.Zipf)等学者相继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其中捷夫模式代表了理想的均衡模式,但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即理想的2城市指数是2,4城市与11城市指数是1(许学强,1997)。目前学术界常用的位序―规模法则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转换:

其中pi是第i位城市的规模;p1是第1位城市的规模;Ri是城市的规模位序;q是常数。对其做对数变换可得:

lgpi=lgp1-qlgRi

(5)

其中q值在双对数坐标上代表回归线的斜率。q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模式的理想状态;q值大于1,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首位度较高;q值小于1,规模分布比较分散。q值变大,说明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较大;q值变小,则说明趋于分散的力量较大。

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运用首位度指数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考虑到连续性数据的可得性及可比性,分别选取1998~2008年连续时间序列的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1999~2009年的《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地级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江苏省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

3.1国内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3.1.1首位度分析

江苏省国内旅游的首位度指数较低,1998~2008年的2城市指数基本在1.2以下,4城市和11城市指数则低于0.7,均低于捷夫模型的理想值(图2)。表明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没有出现第1位城市呈明显优势的首位分布。具体分析1998~2008年间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分布,发现南京和苏州交替为第1位的城市,且它们之间的旅游经济规模差距不大。南京、苏州和无锡在江苏省国内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中处于高位序且规模差距较小,是造成首位度指数低的主要原因。

从首位度指数的演化上看,2城市指数基本在1~1.2之间波动,没有形成明显的变动趋势;而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的变动则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反映了第1位城市国内旅游规模与第2位城市相比,未能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使得2城市指数较小,且波动明显。而第1位城市与其后的多位城市之间的规模关系相对稳定,规模差距虽有一定程度地拉大,但不是非常显著。

3.1.2位序―规模分析

运用SpSS11.0软件对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和规模位序进行回归分析(表1)。回归结果表明,1998~2008年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均达到0.79以上。r2是判断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与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位序是按规模排列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相关关系,因此不能完全运用r2说明规模结构的类型。r2很大表明该规模结构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r2不很大,则可能是首位分布类型,或者在高层次有多个中心并存或特殊类型(周一星,1995)。本文结合r2及位序―规模双对数坐标散点图综合判断。由图3可见,江苏省国内旅游的位序―规模双对数坐标散点图并未形成非常明显的直线分布。因此,虽然位序―规模分析的确定系数不低,但并未形成典型的位序―规模结构。

根据回归结果的q值变化可判断出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化特征。由表1可知,1998~2008年的q值始终小于0.85,表明江苏省国内旅游的规模分布相对比较均衡,未出现第1位城市独大的局面,与首位度分析的结论一致。其中1999~2005年q值呈显著的减小趋势,2005年降到最低,2005~2008年q值则呈增大的趋势;表明1999~2005年的规模结构演化呈分散的趋势,而2005~2008年呈现出集聚的趋势。可以认为,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演化呈现出先扩散、后集聚的特征。

3.1.3等级规模结构类型及演化

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类型既非首位分布,也非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在双对数坐标散点图上表现为非典型的首位折线分布和直线分布(图3),属于过渡类型的规模结构。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在双对数坐标散点图上表现为多段分化,具有明显的阶梯状结构。根据2008年散点图上明显的规模缺失,可将lgp划分为三个梯度,即[4.68,4.49]、[3.59,2.79]、[2.43,1.68],对应的lgR分别为[0,1.10]、[1.39,2.40]、[2.49,2.57]。从各梯度的城市数量分布来看,位于梯度Ⅰ和梯度Ⅲ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少,梯度Ⅱ的城市数量较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图3、表2)。梯度Ⅰ的苏州、南京和无锡共同构成了江苏省国内旅游的多核心结构,即在高位次上有多个中心并存。梯度Ⅱ内部各城市的旅游规模呈现相对均衡分布的特点,在散点图上大致呈直线分布,未出现明显的规模缺失。盐城和宿迁位于梯度Ⅲ,与

梯度Ⅱ相比出现了规模级的缺失。因此,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兼具了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特点,既存在规模级的缺失,又表现出局部的均衡分布。

通过分析1998年和2008年的规模结构及梯度演化特征(图3),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演化可概括为:(1)过渡型的规模结构未发生明显转换,规模级的缺失与局部的均衡分布并存。国内旅游规模分布的多核心结构始终存在,阶梯状分布明显,低位序城市之间的差距尤为显著。处于中间位序的城市之间的规模差距相对较小,呈现局部性的均衡分布。(2)由四级梯度转化为三级梯度,中间位序的城市之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显现局部扩散趋势。1998年的lgp可划分为四级梯度,即[4.44,4.37]、[3.47,3.18]、[2.86,2.78]、[2.46,1.37]。1998~2008年,逐渐由四级梯度向三级梯度转换,在双对数坐标散点图上表现为中间位序的城市规模分布由阶梯状向直线转化,规模结构缓慢趋于均衡。

3.2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3.2.1首位度分析

入境旅游的2城市指数与国内旅游相当,但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明显高于国内旅游,反映了江苏省入境旅游经济的集聚程度强于国内旅游。主要是由于入境旅游的发展对各要素的要求更高,且入境旅游比国内旅游发展更加依托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黄泰,2003)。入境旅游的首位度指数也低于捷夫模式的理想值,1998~2008年的2城市指数低于1.2,4城市和11城市指数则低于1,第1位城市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图4)。从首位度指数分布看,2城市指数偏离理想值较多,而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偏离理想值较少,尤其是11城市指数相对较高,普遍在0.7以上。这表明江苏省入境旅游的规模差异比较显著,但第1和第2位城市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导致2城市指数相对较低――南京和苏州交替成为江苏省入境旅游的前2位城市,且规模差距不大,构成了入境旅游的双核结构。而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明显的规模差异导致了4城市和11城市指数相对较高。

从首位度指数的演化上看,2城市指数也基本在1~1.2之间波动,没有形成明显的变动趋势;4城市指数变化较小,基本在0.6附近波动;而11城市指数则呈现一定的波动,并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反映了第1位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第2位城市相比,未能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而第1位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其后的多位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3.2.2位序―规模分析

由入境旅游经济规模与规模位序关系回归结果(表3)可知,1998~2008年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均在0.77以上。进一步观察双对数坐标散点图,发现其并非典型的直线分布,而是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缺失(图5),这表明入境旅游经济并未形成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类型。除个别年份外,1998~2008年间的q值普遍在0.5以下,表明江苏省入境旅游的规模结构呈分散型分布,与首位度分析的结论一致。与此同时,1998~2008年的q值在0.5附近波动并总体呈微弱增大趋势,表明入境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始终较为分散,但已出现集聚发展的趋势(表3)。

3.2.3等级规模分布的类型及演化

江苏省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也非典型的首位分布或位序规模分布,而属于过渡类型的规模结构,在双对数坐标散点图上表现为阶梯分化的特征(图5)。根据2008年双对数坐标散点图,可将lgp划分为三个梯度,即[11.51,11.38]、[10.65,10.23]、[9.42,7.54],对应的lgR区间分别为[0,0.69]、[1.10,1.95]、[2.08,2.57](图5)。位于梯度Ⅰ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少,梯度Ⅱ和梯度Ⅲ的城市数量大致相当(表4)。不同梯度之间的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差距较大,存在规模级的缺失,而同一梯度内部各城市呈相对均衡分布的特点。其中梯度Ⅰ的苏州和南京形成了江苏省入境旅游的双核结构;梯度Ⅱ内部各城市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别相对较小,在双对数坐标上呈接近直线分布且斜率较小;而梯度Ⅲ内部各城市在双对数坐标上的直线斜率相对较大,反映了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入境旅游的规模结构也兼具了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特点,既存在规模级的缺失又表现出局部的均衡分布。其中梯度Ⅰ和梯度Ⅱ内部各城市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较小,分布相对集中;而梯度Ⅲ内部各城市的规模差别较大,分布较为分散。

通过分析1998年和2008年的规模结构及梯度演化特征(图5),入境旅游的规模结构演化可概括为:(1)过渡类型的规模结构未发生明显转换,规模级的缺失与局部的均衡分布并存。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始终呈双核结构,阶梯状分布明显,低位序城市之间的差距尤为显著。(2)延续了三级梯度的规模分布结构,其中梯度Ⅰ仍由苏州和南京构成,而梯度Ⅱ和梯度Ⅲ的城市构成和排序均发生了变化(表4)。

3.3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比较

研究显示,江苏省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演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从首位度指数来看,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首位度指数都低于捷夫理想模式,第1位城市未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在第1位城市与其后多位城市之间的差距方面,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从2城市指数的演化来看,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第1位城市相对于第2位城市都未能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而入境旅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明显高于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经济在第1位城市的集聚程度强于国内旅游。国内旅游的第1位城市与其后的多位城市之间的差距相对稳定,但有一定程度的拉大;而入境旅游的第1位城市与其后的多位城市之间的差距则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2)从位序―规模分析结果来看,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都未形成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存在明显的规模级缺失。从q值大小来看,国内旅游的q值始终在0.7以上,而入境旅游的q值基本在0.5以下,可见国内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要强于入境旅游。从q值的演化过程来看,国内旅游的规模结构呈现出先扩散、后集聚的特征;入境旅游的规模结构在整体上呈现集聚的发展趋势。

(3)从等级规模分布类型及演化来看,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同属于过渡型的规模分布且未发生明显转换,表现为阶梯状的位序规模曲线类型,但在不同梯度的规模结构分布方面,二者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国内旅游的规模结构分布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处于中间梯度的城市旅游经济规模呈相对均衡的分布;而入境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分布中,梯度Ⅱ和梯度Ⅲ的城市数量相当,其中梯度Ⅰ和梯度Ⅱ内部各城市的入境旅游规模分布相对集中,而梯度Ⅲ内部各城市的规模分布相对分散。

4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的成因分析

区域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的形成是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陆林,余凤龙,2005)。江苏省过渡型的旅游经济规模结构特征可以归纳为偏低的首位度和非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位次上形成了多个具有强旅游竞争力的城市,第1位城市没有形成明显的领先优势,从而形成了双核或多核结构。例如,国内旅游形成了“南京―苏州―无锡”的多核结构,入境旅游则形成了“南京―苏州”的双核结构。在国内旅游方面,南京、苏州和无锡均是国内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影响力。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和六朝古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且对外交流频繁。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声名,且紧邻上海,区位优势明显。无锡则有“太湖明珠”之称,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其中无锡稳居江苏省国内旅游收入第3位,苏州和南京则交替为国内旅游收入的第1和第2位,且规模差距不大。在入境旅游方面,南京和苏州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旅游景点的等级和知名度较高,构成了稳定的双核结构。

非典型位序―规模结构的形成是由于不同梯度的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规模差异较大,存在规模级的缺失。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十分显著,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要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是造成旅游经济规模非均衡分布的重要原因。就国内旅游经济规模的梯度分化而言,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除盐城和宿迁处于梯度末端外,大部分城市处于中间梯度。而入境旅游由于对各支撑要素的要求更高,梯度分化也更为明显,处于梯度末端的城市主要有徐州、连云港、泰州、盐城、淮安、宿迁,以苏北的城市为主,镇江、扬州、无锡、南通、常州则大多处于中间梯度。

5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具有以下特征:

(1)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均属于过渡类型,且在时间演化上未发生明显的类型转换。一方面首位度不高,呈现出双核或多核结构;另一方面,规模结构层级不完整,存在阶梯状分布,不属于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

(2)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内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处于中间梯度的城市旅游规模呈现相对均衡分布;而入境旅游的规模差异相对较大,不同梯度之间的分化明显。在旅游经济规模结构演化方面,国内旅游表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特征,而入境旅游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发展的趋势。

本文对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的研究仅限于1998~2008年,缺乏对更长时间段的分析,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江苏省过渡型的旅游经济规模结构特征,可作为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参考。对于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经济的多核或双核结构,应正确处理核心之间的关系,强化南京、苏州、无锡等核心旅游城市的地位,将其打造成在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区和海内外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目的地。而对于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缺失,要正确处理旅游经济的梯度差异,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通过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辐射以及区域之间客源、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合作,带动边缘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12):12711280.

[2]黄泰,张捷,解杼,等.基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究[J].人文地理,2003(2):4954.

[3]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4):676680.

[4]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3):406410.

[5]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631639.

[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杨国良,张捷,艾南山,等.旅游流齐夫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6(12):12811289.

[8]杨国良,张捷,刘波,等.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以四川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7(4):662672.

[9]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5):556560.

[10]周彩屏,戈冬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2):345350.

[1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朱,吴旗韬.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J].地理学报,2005(6):919927.

aStudyontheScaleStructureandevolutionof

tourismeconomyinJiangsuprovince

XUanGuofu1,ZHaoJing2

(1.Departmentoftourism,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2.DepartmentofGeography,nanjingXiaozhuangCollege,nanjing21117,China)

abstract:

thispaperappliesurbanhierarchicalscalestructuretheory,primaryindexandrankscaleanalysismethods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andevolutionofthescalestructureoftourismeconomyinJiangsu.theresultsuggeststhat:thedomesticandinboundtourismareneithertypicalprimatedistributionnorrankscaledistribution,butatransitionaltype;therankscalestructureofdomestictourismperformsas“middlelarge”andthecitiesofmiddlegradientpresentarelativelybalancedscaledistribution.thescaledifferenceofinboundtourismisrelativelylarge,andthedisparitiesbetweencitiesofdifferentgradientsareevident.evolutionanalysisshowsthatthereisn’tevidenttypeconversioninthescalestructure,andthatdomestictourismwitnessescoexistenceofcentralizationanddiffusionwhileinboundtourismpresentsatrendofclusterdevelopment.

Keywords:

tourismeconomy;scalestructure;Jiangsu

(上接第9页)

westernSocialScienceparadigmandindigenous

tourismResearchinChina

ZHanGHongmei

(CollegeofLandResourceandtour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3,China)

abstract:

Researchmethodssubjectedtoparadigmaretheessentialtoolsfortourismresearcherstoconducttourismresearchsmoothly.whenChinesetourismresearchersworkhardtolearntouseeachandeverymethod,theyusuallyfailtounderstandtheunderlinedmethodologyandparadigm,whichlimitsthepromotionofresearchquality.thispaperproposesthatChinesetourismresearcherssystematicallyunderstandwesternsciencephilosophythoughtsandparadigminordertopromotetourismresearchqualityandapplyindigenousandcrossculturalresearchstrategiesintourismresearch.

规模经济的分析篇10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区域经济发展;可适性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9-0029-08

一、引言

作为衡量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的重要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中间目标,兼具总量和结构两方面信息,不仅能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还能反映资金的流向和结构,是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宏观调控的重大探索和创新。目前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已成为区域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在分析地区社会融资状况、正确反映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各地区融资结构、区域经济特点不同,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融资规模保持什么水平对经济发展最有利,以及什么样的融资结构更合理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

二、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目前专门针对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对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多角度论证。

(一)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一项良好指标。如盛松成(2012、2013)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证实了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并且我国货币政策能有效影响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指标有较大影响。刘业明等(2014)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且各构成指标也会受经济发展和监管等方面的影响,即社会融资规模总指标及各分指标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金融表现。

(二)社会融资规模构成要素与经济发展

多位学者通过实证方式对社会融资规模及其构成要素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投资消费、房地产价格、产业升级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如陈素(2014)通过实证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各组成部分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关系,探究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盛朝辉(2015)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与地方经济增长存在协同一致性,社会融资规模对同一区域经济体中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不同。相对于GDp、Cp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而言,社会融资规模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更为紧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效应较为明显,且传导时滞较短。周宗安、王显晖(2014)研究认为,就长期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分量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生正向影响,并且直接融资量和银行表外业务融资量产生的正向影响要高于总的社会融资量和传统信贷融资量产生的影响。短期而言,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分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影响整体不是很明显。

(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

胡振、李娜(2015)研究认为,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融资的区域平衡性增强;二是融资的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三是区域融资结构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对人民币贷款依赖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较高。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人民币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2014)以江西省为例,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地区宏观经济指标的互动关系,并利用阀值回归模型对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效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可以较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力度。考虑到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经济、信贷规模较大,经济金融发展既有相似也存在一定差别,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以四省作为区域样本,通过实证及比较分析对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总量的可适性进行探讨,探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区间,以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优促进作用,并提出促进社会融资规模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面板模型分析

(一)变量及样本选取

为全面、动态地反映社会融资规模变化态势,分析比较不同区域间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指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性,本文以全国、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作为样本,选取融资类和经济类共8个指标作为样本数据,分析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中,融资类指标包括社会融资规模(RZGm)及其结构指标新增人民币贷款(Loan)、表外融资(BwRZ)①、直接融资(ZJRZ)②;经济类指标包含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inV)、进出口总额(intR)、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onS)。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万得数据库,时间段为2006―2015年季度数据。为消除样本数据的季节性波动和异方差性,在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和取对数处理。

(二)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本部分通过对融资类和经济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判断两类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全国及鲁、江、浙、粤四省融资类指标与经济类指标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7,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发展类指标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线性相关系数均高于0.6。

(三)序列平稳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对避免伪回归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使用协整检验方法进一步研究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协整检验。该部分通过协整检验判定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所选取的全国及省际样本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内部结构中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表外融资和直接融资与经济发展类指标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分析。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证明了指标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

(1)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互为格兰杰原因,相互产生影响;进出口总额是社会融资规模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说明进出口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要大于社会融资规模对它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将更显著地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新增人民币贷款对主要经济类指标的影响与社会融资规模类似。

(2)表外融资对主要经济指标影响明显,表外融资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进出口总额均互为格兰杰原因。

(3)直接融资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互为格兰杰原因,互相产生影响,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影响直接融资。

(四)面板数据建模及结果分析

1.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面板模型分析。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模型类型,Hausmantest统计量(w)是168.8266,显著性检验的p值是0.00,因此拒绝模型是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可以将模型设置为固定效应模型。由于固定效应模型分变系数模型、固定影响模型和不变参数模型三种不同形式,因此需要进一步通过F检验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

由检验结果可见(见表2),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921,F检验统计量值为920.67,数值足够大,并且F检验的p值为0,因此该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长是促进全国及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指标,其回归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指标;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其指标系数大小各有差异。

(2)社会融资规模对全国及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四省经济发展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存在差异。山东省(0.1279)、浙江省(0.1276)的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均低于全国水平(0.1617),江苏(0.4581)、广东省(0.1855)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全国水平,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水平较低,与其他省份还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其次是进出口总额,再次是社会融资规模,最后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处于较弱的地位,表明山东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作用存在不足。

2.社会融资规模内部融资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面板模型分析。建立社会融资规模内部结构变量与经济增长变量的面板模型,分析不同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

由结果可见(见表3),该模型检验的调整可决系数为0.9939,F检验统计量值为7420.73,数值足够大,并且F检验的p值为0,因此该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适合建立变系数模型。结果表明:

(1)新增人民币贷款对各地经济发展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山东省人民币贷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511),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山东省表外融资、直接融资对贷款的替代作用更为显著。

(2)表外融资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作用不同,剔除检验在5%置信水平下不够显著的全国和浙江省数据看,山东和广东省的表外融资对经济发展呈现抑制作用。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规避表内信贷控制和监管要求,造成了资金空转,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增加金融风险,甚至产生抑制作用。

(3)直接融资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山东省直接融资对经济的贡献度最低(0.0655),浙江省最高(0.1569),这与山东省整体金融体系不完善、债券和股票市场不健全有关。

四、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全国及江、浙、粤的比较分析

上述实证分析证实了社会融资规模及其结构指标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同区域间社会融资规模及其内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差异性。为进一步探寻差异性的原因,对各省社会融资规模进行比较,分析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及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特点及比较

1.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年均增速高于人民币贷款。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从2882.4亿元增长至7599.7亿元,总体呈现较快扩张趋势,年均增长11.4%,较人民币贷款高2.5个百分点,但较GDp增速低0.98个百分点。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13.1%增长到2009年的最高值25.6%,又逐渐降低到2015年的12.1%,其中2009―2013年除2011年外,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稳定在18%以上,表明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力度持续较强(见图1)。

图1:2006年以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与GDp的比率

单位:亿元、%

2.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低于全国,在四省中排名第三。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长11.37%,低于全国3.86个百分点,四省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国③。四省中,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排名第三,较江苏和广东分别低1.33和3.67个百分点,较浙江高8.89个百分点,表明近几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全国主要发达省份中发展较慢;在总量上一直低于江苏、广东,自2012年开始高于浙江,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见表4)。

3.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低于江、浙、粤三省。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山东省在全国经济地位的匹配性来看,2006年以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全国占比均低于GDp在全国的占比,其中,2007年和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10%和4.97%,低于同期山东省GDp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9.69%和9.31%)5.59和4.34个百分点,两者差距相对较大。与其他省份比较,浙江省2006―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全国占比持续高于GDp全国占比,江苏、广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全国占比虽低于GDp全国占比,但差距比山东省要小。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持续低于全国及江、浙、粤三省,说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发展水平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的匹配性较低,社会融资规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见表5)。

(二)融资结构特点及比较

1.表内融资占比呈下降趋势,自2012开始占比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5年,山东省表内融资(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7.99%,低于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速3.38个百分点,表内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从88.43%下降到67%,这与全国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自2012年开始,山东省表内贷款占比持续低于全国水平。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表内贷款占比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15年占比为67%,在四省中排名第三,仅比广东省高0.15个百分点(见图2)。

2.表外业务自2008年开始明显扩张,2014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萎缩。山东省表外融资占比自2008年开始持续处于较高水平,2008―2013年占比持续高于全国,在四省中排名第一。受监管政策和需求因素影响,2014年下半年开始山东省表外融资持续萎缩。2015年,山东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规模仅160.2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2.11%,较2013年下降37.56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国及广东省占比1.67和4.35个百分点,但仍比江苏和浙江高7.10和15.13个百分点(见图3)。

3.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占比首次超过全国水平。2015年,山东省企业债券净融资和股票融资合计增加1983.4亿元,是2006年的11.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6.10%,较2006年提高20.21个百分点。从增速看,2006―2015年山东年均增速31.4%,虽比全国和广东高3.1和1.68个百分点,但比江苏和浙江低18.7和6.7个百分点。从占比看,山东省直接融资占比处于较低水平,2006―2013年占比持续低于全国,在四省中,2008―2011年排名一直为第四,2012年起山东省直接融资增长较快,2012―2015年在四省中排名均为第三。2014年山东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首次超过全国水平,2015年山东省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达到26.10%,高于全国、广东占比2.66和3.47个百分点,虽仍低于江苏、浙江1.33和6.06个百分点,但与江苏的差距较2014年缩小0.67个百分点(见图4)。

4.其他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占比高于全国水平。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赔偿、小贷公司贷款等其他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达到364.0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为4.79%。从增速看,2006―2015年,山东省其他融资平均发展速度低于全国3.2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浙江和广东高4.0、3.4和0.1个百分点。从占比看,山东省其他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仅在2013年低于全国,但在四省中,2008―2014年排名持续较低,2015年占比迅速提高,在四省中位居第一(见图5)。

综合以上分析,2006―2015年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发展较快,融资结构不断完善优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与全国及江、浙、粤三省相比,受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差异等因素影响,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及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全国及江、浙、粤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门限效应分析

前文的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山东的促进作用仅高于浙江,弱于全国、江苏和广东;比较分析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及经济发展的匹配性低于江、浙、粤三省,在融资总量及结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其他省存在差距。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进一步研究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即探究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匹配区间,而门限效应模型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一)门限效应检验

本部分采取自抽样法来模拟F统计量的渐近分布及其临界值(运算重复1000次),检验门限效应是否存在,检验结果见表6。

从结果可见,单、双门限检验均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单、双门限检验最小残差平方和分别为13.6036和12.3618。可见,双门限检验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单门限检验。这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双门限,门限值分别为:[θ1=0.1729],[θ2=0.2684](见表7)。

(二)门限回归估计

根据已经估算出的门限值,对回归方程进行参数回归,得出双门限模型参数(见表8)。

注:tSF为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

当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低于17.29%时,经济发展系数为-1.8468,说明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低于一定值,社会融资规模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金融部门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作用需要积累到一定水平后才能发挥出来,金融发展水平过低对实体经济难以发挥资本溢出效应。当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例处于17.29%―26.84%之间时,经济发展系数为4.7163,此时社会融资规模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当社会融资规模占GDp比重超过26.84%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此时经济发展系数下降为0.9241,说明社会融资规模高于一定值时,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为此时可能导致资本“脱实向虚”,凸显金融资本的逐利性。

综上所述,只有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在契合度较高的可适区间,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为更好地发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保持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均衡性,应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处于可适区间内。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经济发展的可适区间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融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一)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

前文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需保持其合理增长,即社会融资规模与山东省GDp的比重在(17.29%,26.84%)的取值区间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有效。目前,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相对仍较低,仅在2009―2012年间超过17.29%。这表明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在总量上还未达到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优水平。目前山东省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更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应进一步加大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力度,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可适性。

(二)进一步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山东省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从间接融资看,山东省表内融资增长平稳,表外融资占比高且波动大,这不仅会增加金融风险,也不利于实体经济平稳发展;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在四省中排名相对落后。山东省在保持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优化融资结构,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一是优化直接融资环境,优化资本市场,充分建立并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构建良好的资源配置平台;二是加大创新,着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市场,丰富企业融资市场的产品结构,推动企业债券融资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测,促进金融有效支持经济发展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监测对防范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变化,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框架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十分重要。近年来,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表内贷款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等因素影响,山东省表外业务总量快速扩张,但2014年以来受国家先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持续影响和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影响,山东省表外融资业务总量开始明显收缩,这种表外融资较大的波动,使得实体经济融资缺乏稳定性,信贷风险增加。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监测,及时预警各融资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金融系统自身建设,规范金融秩序,确保金融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融资承载能力

实体经济是融资的承载主体,经济结构决定融资需求总量和资金配置效率。与江、浙、粤等发达省份相比,山东省经济结构仍偏重工业,基础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占比偏高,行业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经济“转调”任重道远,应更加注重通过强化供给侧改革来聚集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山东省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发掘工业制造业领域内传统优势产业的潜能,通过加快促进其转型升级,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

注:

①表外融资是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总和。

②直接融资是企业债券净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的总和。

③全国及四省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行网站及四省共享交流数据。

参考文献:

[1]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2,(10).

[2]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J].调查统计专项研究,2013,(29).

[3]郭丽虹,张祥建,徐龙炳.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6).

[4]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江西省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适性研究[J].区域经济,2014,(4).

[5]陈素.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4,(5).

[6]盛朝辉.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15,(3).

[7]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8]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关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几个问题的研究[J].货币时论,2011,(7).

[9]周丽燕.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J].理论探讨,2013,(9).

[10]胡振,李娜.中国社会融资规模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5,(3).

[11]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省社会融资规模特点分析[J].观察思考,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