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50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1

>>网络工程专业下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方向课程设置研究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安全与管理方向课程体系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嵌入式课程双主动教学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能力构成研究高职物联网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研究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网络工程专业的方向性建设网络工程专业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体系研究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探讨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基于物联网方向的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四实一体”递进式教学改革研究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StudyonCurriculumReformofnetworkengineeringininternetofthingsprofessionalDirection

JianGLalin,wanGJing,XUweihong

(SchoolofComputerandCommunicationengineering,Changsh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2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本科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独立学院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探索高职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验实践改革研究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研究基于物联网方向的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物联网工程专业课课程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物联网专业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三线并重”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实施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姜颖,刘国丽,刘佳.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3(9):127-128.

[3]朱金秀,韩光洁,,吴迪.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课程教材改革,2012(16):67-68.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3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

1.引言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通信、传感器与接口技术等把物品接入互联网的网络。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提出了物联网的雏形,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auto-iDLabs,联合世界著名大学共同研究了RFiD的关键技术,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国家在无锡成立了物联网的部级基地,2010年,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2011年,工信部了物联网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无论是珠三角地区还是长三角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物联网的发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的互联网之外,移动互联网逐步与物联网融合,为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提供了活力。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物联网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对物联网工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能否适应服务经济转型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升级换代成为本科院校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挑战。

2.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广泛,覆盖了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组建多学科复合型的师资团队,从产学研各个方面合作,共同制定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坚持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原则,人才培养与企业密切配合。深圳市三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和销售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的企业,研发的项目是把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RFiD,物联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硬件方面,传统的3G通信手机结合RFiD通信技术从而构成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有机结合。在软件方面,则有RFiD中间件,信息的获取与编码,信号传输与接收等方面,在更高层次上,则需要云计算技术,并且保证数据安全性。企业的这些项目主要运用于RFiD手机钱包和物流管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础。

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并与国内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物联网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物联网专用的传感器,掌握无线和有限传感技术,熟悉电子技术,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物联网的相关产品开发技术能力,具备构建物联网子网络与应用平台的开发维护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具备物联网技术支持和云计算技术的维护能力,具备物联网平台运营能力。

3.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层次。其中,感知层的硬件可以分为各类传感器、RFiD技术、条码和摄像头等动作执行部件,并且包括数据采集和执行器控制等功能,在通信方式上,可以采用红外、蓝牙、wiFi、Zigbee及其他无线通信方式等短距离无线通信。在网络层,采用pStn、2G/3G移动网络、互联网、广电网络、专网等广域网通信方式。在应用层,主要采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数据安全等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在具体应用上,可以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手机钱包、智能物流管理、智能医疗、智能农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工业监控、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从这三个层次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有所不同的。感知层偏重于硬件研发与设计,网络层偏重于通信技术,而应用层则偏重于应用和运营维护。从学科来说,物联网工程专业覆盖了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专业学科多,知识面广,一方面反映了物联网工程这个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另一方面,反映培养人才面临门类太多的困难。通常情况下,由于科研基础的不同和研发投入与力量的不同,研究型大学偏重于解决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偏重于具体技术的研发和设计,高职类院校偏重于物联网应用和运营维护。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突出口径宽和有侧重点的原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面,除了传统的包含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等电类通识的课程之外,突出物联网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RFiD技术和嵌入系系统等课程,重点讲授物联网的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是物联网工程人才具备物联网感知层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物联网应用软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等课程,重点培养物联网应用层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实践能力。在选修课方面,主要开设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终端开发、ipv6、数据安全、云计算技术等课程,并开设物联网项目工程管理等管理维护课程,拓宽知识面,培养物联网的应用管理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开设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等与物联网相关的实训项目,突出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在感性认识方面,开设RFiD具体应用如HFRFiD的门禁管理系统、UHF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等课程实践项目,加强对RFiD和物联网的感性认识。在校企结合方面,通过校企联盟,参与RFiD手机钱包和3G移动物联网的物流园建设等项目,更加贴近工程实际项目,提高物联网工程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既有开发设计能力,又有物联网工程应用能力,能够满足地区物联网基础发展的需要。

4.结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物联网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着重于有一定研究开发能力并有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海涛.物联网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张荣.基于产业对接背景下的高职物联网专业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3-54.

[3]余姜德,冷令.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与反思[J].2014(7):286-288.

[4]李可学.物联网应用专业建设对接新兴产业发展浅探[J].微型机与应用,2014(14):58-59.

[5]韩宝成.RFiD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物流,2010,7:52-53.

[6]王风茂.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VoL25(6):49-52.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4

>>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研究基于项目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面向“双创”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研究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改革研究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双创”驱动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就业与技术双驱动的档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软件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和双语教学双融入教学模式研究物联网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实践课程中的应用面向“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探索高职机械电子学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面向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基于项目驱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研究性教学实践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双创驱动”:我国众创空间运作机制的构建与探索“案例”和“项目”双驱动的《pLC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面向工程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课程体系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李东.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5):16-19.

[3]沈艳霞,孙子文.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物联网技术,2015(8):107-108.

[4]孙士明,刘新平,张晓东.竞赛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6(1):153-156.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建筑行业;成本控制;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F715.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15-02

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促使我国建筑行业自动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现代建设中,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至智能化建筑当中,实现建筑结构、相关服务与管理以及住宅居住者的需求的科学组合系统的形成。对于建筑项目来说,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实现建筑项目稳定高效的建设实现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建筑需求不断上升以及建筑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相关建筑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下的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建设项目实现成本控制工作与工程造价管理中,对于建筑项目进行成本预算以及成本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实现前期成本预算工作的精准性,才可以避免实际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运转不周而出现的资金链条断开的状况,这是实现建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与实现的基础。对于现代建筑项目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于实现建筑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如通讯建设、安保监控以及智能消防系统等。利用物联网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首先要对相关建筑在服务工程与管理工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进行准确预算与评价估测,然后依靠信息数据的组合设计工程造价管理模型,为建筑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节能。所以,对于现代化建筑建设工程来说,利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相关建筑的成本控制和工程造价的分析管理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建设行业,在物联网的支持基础上,实现建筑成本控制与建筑工程造价的分析管理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是在建筑主要成分的分析基础上建立的模型形式,其二是在物网的模糊与逻辑控制的技术支持下的模型形式,其三是在物联网本身具备的拟自然随机的乘拟合技术支持下的模型形式。但是,就目前的实行经验来说,分析模型的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实现分析模型的不断优化,才能使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精准性与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参量体系和目标模型设计

(一)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参量体系设计

建筑项目中的工程造价主要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需资金投入的预估与核算工作,主要执行内容包括估算投入资金、工程项目所需资金结算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决算工作等。在现代化建设中,物联网技术被逐渐深入应用至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造价工程预算等方面。在实际运用中,相关技术人员首先要对该建设项目造价的限制性函数与参量体系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将物联网技术下的建筑规划、建筑环保、建筑消防等多种工程施工建造合理的参量体系与限制性模型。得出工程造价的合理评估与科学预测,最终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确保了实际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进度与施工质量。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工程造价的参数模型的设计,实现建筑材料选择合理与精确的施工成本预测。

在当前的大型物联网技术环境下实现的成本控制预算中,缺乏了对交叉因子的影响的实际考量,利用有限资源进行建筑项目的质量与成本的分析与预测。相关建筑项目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实现自动控制网络建设,最终利用建筑自控网络中的通信协议实现效益评估,最终计算得出建筑控制的工程成本。另外,为了使建筑所提供的生活环境更加便利舒适,有必要进行材料选择应用优化,利用物联网进行相关工程造价模型设计,确定最优的材料选择价格,并计算材料在实际成本预算中的限制性参数。由此可见,实现建筑成本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相关成本控制的参量体系的设计,精确的成本控制的参量体系是实现成本控制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工程项目造价分析的目标模型

将工程建设中的固定成本预算的限制参量直接导入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链条当中,进行建筑项目中的成本控制与项目工程造价中所包含的不确定资金投入。在进行工程预算计算时,应当依据制定的《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标准》来实现工程项目中的耗材分配,并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项目工程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目标函数与目标模型。接着,相关技术人员应当根据之前的建筑项目的成本评估经验与建筑结构寿命的预测经验,利用物联网先进技术建立最优化的成本控制的博弈模型。随后建立合作博弈控制模型,并运用容错性的控制方法,把实现智能系统建设的设备表壳等相关设施的成本计算进工程造价的成本预算当中。除此之外,在建筑成本控制范围中,相关的信息设备建设与管理也是用新成本控制的参量因素之一。所以,为实现建筑项目的安全性能建设,在进行信息设施建设时,应当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并制定相关的成本控制模型。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工程造价目标模型的分别建立,之后进行综合性的工程成本控制的限制性向量的特征函数的求得并进行特征值的有效评估。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项目工程的工程造价在效益与代价方面的参数控制模型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进行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有效预测与评估。

三、实现建筑项目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分析模型设计优化的措施

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除了要利用相关先进技术进行工程成本的控制参量体系的设计与相关工程造价分析的目标模型之外,还要不断对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分析模型进行完善与优化升级。在传统的工程造价评估中,大都是在自控均衡博弈的基础上的相关建筑项目的工程造价的预测模型的设计与建立作为实现基础,然后进行相关工程造价的预测性目标函数的建立,最后运用科学估算法实现成本的预算制定工作。虽然利用这种预算方法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提预算与控制精确度提高,但是,由于实现该预算方法需要对大量先前经验数据与样本知识进行收集与囊括,所以在缺乏相关经验数据的情况下会很容易造成精度失衡,无法进行准确的工程预算工作。为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的精确度提高、考靠性增强,实现企业最大程度的成本预算降低,相关技术人员势必要对这种传统方法中的问题进行规避。在工程成本的限制参量贡献度的物联网技术支持基础上的成本控制预测模型的建立,就是对传统方案的技术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是基于实际问题的描述与相关参量分析进行的互联网技术下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的分析模型建立,实现建设成本的最大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对相关设施的安全保障成本以及设施管理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分析并建立工程成本预算的参数模型。在物联网基础上,要实现建筑项目的科学化性能评价,就要在精确性度量化评价水平之上利用分数阶差分函数对行管评价进行限制与管理控制,最大程度实现建筑项目成本与建筑质量之间的最优配比。在进行实际模型建设时,要充分体现出建筑效益与建筑质量之间的正确关系,利用特征分析法实现成本投入的时间序列之间的特征采集,在限制关系的模型设计中,将工程项目中的多方面因素展开线性二乘拟合计算,并由此实现工程项目造价的评价参数模型的科学化建立。

另外,由于实际工程项目中,除了固定成本的产生,其还包括不确定因素的不固定成本的出现,所以要实现成本控制,还应当对工程项目中的不固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为实现可变化的不固定成本的有效下降,在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管理时,也应当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量化控制模型,以期实现物联网先进技术支持下的的最大化建筑工程效益。另外,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工程项目造价的函数目标模型还应当在进行函数定点控制时适应非线性的特征方程中所限制的连续性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物联网技术下获得真正的优化并且精确的工程建设效益的控制模型,才能确保实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在成本最优的情况下实现施工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并且,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匹配最优对于建筑工程来说,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建筑项目工程的代价值与效益值两者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均衡。除此之外,为实现建筑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双重保证,在进行成本控制时,还可以依据累计方差,对建设成本的限制性参数进行自适应的加权处理。

以上即为在物联网基础上实现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意在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效率以及施工成本最优控制进行统一,在实现成本控制与降低的同时保证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

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建筑建设中不断深入,也逐渐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建筑建设中,物联网技术不仅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核算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相p技术人员不仅要顺应时展需求实现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还要不断对之前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实现管理模式设计的不断优化,加强控制性能,不断提高建筑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工作的准确性,有效实现建筑建设的成本降低,实现现代化建筑建设的质量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鑫.物联网技术下智能建筑的成本控制与工程造价分析[J].工程经济,2015,(12):16-22.

[2]魏云燕.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探微[J].四川水泥,2016,(4):175.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6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地球;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0、引言

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关注才只有十几年时间,而引起重视并获得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却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问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随着教育部批准各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以来,国内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基础的高校陆续响应,积极投入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各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是培养具有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当前国内物联网技术以应用为先导的特点,大部分高校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为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信息产业服务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显然,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得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面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广大应用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和科研人才,成为现阶段物联网教育领域的一项研究课题。

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可以概括为C3SD,即建立在传感网络fsensornetwork)之上的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数据海(Dataocean)集成的架构。物联网由通讯系统、计算系统、控制系统、感知系统和数据海5大技术系统支撑。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必须是以物联网体系结构为核心进行设计和技术开发。相应地,我们在学生培养的不同时期设置不同的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物联网5大技术的不同层次的开发和集成应用,具有较强的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实施、管理和维护等相关工作。

2、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以物联网专业的需求为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应用方向和已有物联网领域知识进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巩固已有的物联网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将理论学习与运用创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在注重物联网理论知识体系架构的同时,也加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在于全方位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物联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局限于单一行业的知识运用需求。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学习,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将计算机知识如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设计、数据库等运用到物联网实际应用领域中,通过数据处理、算法分析、系统开发等实际应用验证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算法和理论进一步理解物联网技术原理,尤其是通过相关实训应用程序开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e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等)进行物联网理论和方法相关课程的创新思维培养,达到创新性学习。

2.2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基于工程应用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建立在市场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有较高的物联网发展洞察力、解决特殊问题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基础上。学生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对当前物联网工程应用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切入物联网的兴趣点,将物联网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智能交通、智能仓储,进入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以及利用问题促进理论创新的良性循环。

将计算机、物联网理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为物联网理论创新性教学提供了一个方向。目前,计算机学院已建设智能交通、智能仓储等实训综合平台,基于工程应用需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训和实践能力锻炼,采用项目案例库的方式培养学生物联网工程设计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2.3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允许学生自主选题并自主研究,将自身兴趣、专业知识和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思想独立性,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机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选择自主研究领域。同时,为学生提供开发资源如开发平台、数据库系统、RFiD+GpS物流管理系统(利用RFiD技术、GpS定位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网络通信设备等搭建物流管理实验平台)等,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体会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针对不同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并不断创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思考物联网技术问题,鼓励学生从计算系统以外的角度进行系统创新,将计算机和物联网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程运用需求相结合,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3、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面对物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如何将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真正紧跟学科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科研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成为物联网专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尤其在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在物联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计算机学院充分利用科学研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资源和成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实验体系品牌,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实验体系建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构建通畅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渠道,实现资源全面共享,同时将当前的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以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

我们以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为例详细说明。智慧城市作为一种热门应用,涵盖了云计算、物联网、tD-Lte、高端软件、集成电路、下一代网络(nGn)等多种前沿技术。近些年来,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也从起初的两个新鲜概念,在技术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潜在推动下越走越近。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智慧城市建设又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目前,三维虚拟地球是智慧城市的主要依托平台,是结合计算机仿真、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智能分析等前沿技术构建的数字地球模型,能够实现对全球地理数据无缝、多尺度地浏览和互操作。

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是当前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热点,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与GiS理论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建设需求,因而更具有前沿性和应用性。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以灵活、方便携带等特点,在移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积极推动了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的研究和应用。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和传统虚拟现实系统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差异:(1)平台硬件限制;(2)应用方向明确;(3)服务器需求更高。对此,我们从物联网技术运用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使用先进技术,可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这些科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开拓了思维能力。

结合工程应用的需求和该平台可扩展的特点,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不仅让学生掌握虚拟平台中软、硬件系统各个部件的原理,而且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多种部件的集成。我们从工程应用角度、用户体验、发展前沿3个方面进行理论和应用创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3.1针对终端硬件的创新实践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同时,针对移动终端的硬件特性巩固计算机嵌入式设备CpU、网络等方面基础知识,在传统虚拟现实交互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算法。

3.2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创新研究

移动三维虚拟地球的应用方向非常明确,即针对电力、农林、渔牧、地下管线、物流仓储、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要求移动三维虚拟地球平台实现移动数据采集、快速空间分析、高效三维显示等功能;针对不同的功能特性设计相应算法,如数据采集要求低精度移动设备相机拍摄的数据能够在后期的数据加工处理中实现影像还原,学生必须在传统图像处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这一特定功能。我们引导对图形图像和传感器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相应的数据处理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创新实践。

3.3针对数据服务器的创新研究

移动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面向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但由于受到硬件性能限制,使得用户在终端无法对海量空间数据进行快速处理,传统的商业数据库如oracle、sqlserver无法满足数据预处理的需求,但是服务器端要求能够针对移动终端的特定数据请求提前进行数据预处理。针对移动三维虚拟地球对数据服务器的特定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新型的后台服务器,对新型数据服务器设计地理空间数据的存储架构,对数据处理算法进行创新,以满足移动虚拟地球的数据服务需求;引导对数据库系统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设计相应的数据库存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创新和科研实践。

总之,移动三维虚拟地球软件平台这一科研成果转换为创新实验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是促进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对于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7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产业2009年被确定为我国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几年来风起云涌,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热点。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全国本科和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物联网专业。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后,众多高校争相申报。2010年,教育部批准37所本科高校开办物联网专业,2011年,全国有江苏、天津、山东、湖南、福建等11个省市在高职院校第一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随后几年,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陆续开设,截止2015年3月,全国已有264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应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南,以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为载体,围绕“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主要方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与发展战略,整合各校自身及校内外合作团队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各校自身特色的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近四年的时间里,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办好“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有效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楼宇智能化、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等专业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综合性的技术人才。

二、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现状

专业群主要是指各学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代表着各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

全国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应用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国内高校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多方面尝试。但物联网目前属于新兴产业,学科领域跨度较大,各高校都是刚刚开始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由于专业定位的差异,各高校物联网专业开设在不同的学院、系部及专业教研室部门。专业建设情况不一,专业方向差别也很大,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开设已有四年多了,虽然专业设立起来了,但事实上,如何建立科学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组建专业群等问题却成为困扰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难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全国2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开设侧重点各不相同,各兄弟院校之间缺少统一的规划。由于物联网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所以各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都面临着物联网课程开设以什么方向为主的思考,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也逐渐成为各校探讨的热点问题。

三、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方法

根据我国及安徽省物联网新兴产业规划,并结合学院特色,建设和开发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应围绕“智能家居、智能物流、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和“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教、学、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为手段,突出已有计算机类、电子类、自动控制类各个专业的专业优势,融合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知识点。探索总结出一条综合性强、多方向多角度的综合应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为全国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构建一个合适的专业群建设平台。

物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维护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做中学”的教育模式,研究开发符合本地区特色的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能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及其相关专业的知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目标。

第一,面向市场需求,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专业知识,突出各专业的重点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家居、智能物流、产品追溯”三个应用领域的基本应用能力。按照学生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以培养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进行物联网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

第二,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联合企业,聘请专家,找出上述三个领域中所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研究提炼出适应“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三个典型工作岗位的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以便在后期突出重点教学内容。

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进一步了解当前物联网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培养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专业群的建设。

通过对上述“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专业群建设深入研究,结合本地区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研究以物联网为核心专业的专业群的建设。

四、专业群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物联网技术体系研究

目前比较公认的物联网技术体系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功能。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

图1物联网技术体系构架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主要是进行物体识别、信息采集。感知层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条码识别、无线定位等技术感知和采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事件和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各类物理信息量、标识、音频、视频等数据等,然后通过近距离通信网络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所获取数据的近距离传输以及数据的分布式处理等过程。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

(2)网络层

网络层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系统,主要负责把感知和采集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广泛互联功能。它主要是建立在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基础上。物联网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各种接入设备与连接传输到上述网络,网络层解决了感知层所获得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远距离的传输问题。

(3)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感知层和网络层之上,是物联网智慧的源泉。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其中的智能就来自这一层,现在更多地用智慧来进行描述,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应用层解决数据如何存储(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如何检索(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如何不被滥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设备的智能控制等问题。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通过公共中间件、信息开放平台、云计算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等物联网应用技术,实现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从而支持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环保、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可以是千差万别的,也不一定所有层次的技术都需要采用,即使在同一个层次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也可以进行按需配置。结合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类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关专业,将物联网专业与相关的专业融合一体,致力于研究出一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方案,将推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建设的同步、健康发展。

2.物联网专业群知识体系的研究

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组织成专业干线清晰、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衔接完整的一个知识框架。在分析物联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的知识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知识结构中的专业知识部分应能体现物联网整体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体系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知识和系统整体架构与优化的知识。对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分别是:感知层为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网络层为网络与通信技术、网络设备安装与配置管理等;应用层为软件设计、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系统开发等;物联网整体的框架为物联网工程与综合布线、信息管理技术等。

根据上述分析,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要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开发、智能安防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主要面向物联网工程建设、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产品制造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面企事业单位,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能从事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等岗位的工作;并在创新和创业意识、团队合作与人际沟通以及资料查询与组织能力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能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需要,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以物联网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

围绕物联网工程中的应用技术领域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进行整体分析,结合各学校计算机类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自动控制类机电一体化等已有专业,找出专业群课程相关技术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选择完整的、对职业成长起关键作用的、完成任务的方式有较大开放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对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分析,分解出“两个平台、三个方向”(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群体系的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虑专业群中各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应尽可能多地覆盖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将相关主干学科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通盘考虑,打破学科体系的约束,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工作过程和知识结构将上述专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实验实训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五部分。详细课程分类及专业归属见表1。

表1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五、物联网专业群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指导意义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改革和探索中主要须解决以下问题,并体现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1.物联网专业群建设是以应用为驱动的专业,专业群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共性知识和各地区物联网领域的区域特色,发挥相关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有兴趣、有目的、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逐步地、系统地增长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课程设置中,把行业应用特色纳入个性化课程或专业课中,形成理论型和实践型两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3.该专业群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坚持以“物联网应用集成、物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维护”为主导,夯实基础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以方向选修课为平台,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妥善化解突出特色和拓宽视野间的矛盾。

4.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是应用实践,教学应由应用来驱动,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代表之一的物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应了解新技术的发展,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内容应重视特色,在实施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专业特色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5.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涉及的“三个应用领域”、“三个典型工作岗位”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推动物联网专业群结合地方企业发展方向及学院实际情况,以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发展和学院已有优势专业特长为特色,完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6.有利于学院根据自身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学校重点服务域,优化布局,错位发展,突出优势,彰显特色,逐步解决专业设置“同质化”问题;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发挥优势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相关专业提升;有利于专业间形成全力,发挥专业群的优势,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六、结论

物联网专业群建设主要是根据各校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控制等专业建设的状况,形成的一个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交叉专业,通过物联网专业群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共同发展,对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部分课程建设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专业群各专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培育了新兴专业,强化了物联网专业群各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问题,从而使专业布局紧跟当地经济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娣.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实施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1).

[2]江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方向与定位探析[J].现

代商贸工业,2011,(3).

[3]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35).

[4]边金良,彭霞,刘焱.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

[5]白阿宁,宋俊芳,李丽.关于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与产

业对接的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12,(3).

[6]邓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

[7]郭慧,刘忠宝,赵文娟.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1,(12).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4tszy082,2014jxtd110,2014sjjd078,2013zy147);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校级教

学研究项目“基于‘三线并重’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8

关键词:联网工程实践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9

关键词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中心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exploreandpractice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talentstrainingmodelwhichtakes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asaLink

weimin,wanGping,wanGHeng

(Collegeofautomation,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

abstractinthispaper,take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asalink,proposeda"mentorteamcollaboration,inter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opencollaboration,coordinationofinternationalcooperation"fourindustrycollaborativeinnovationcollaborativetrainingmodel.Carriedoutbytheautomationindustrycollaborativepractic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and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graduatecreativethinking,innovation,qualityandinnovationskillstoensure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graduatecollaborativeinnovation,innovativeabilityandteamworkgraduatehasbeenhighlypraisedcounterpartsandhighlyrecognizedbyemployers.

Keywordsinnovativetalents;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industrycollaborativeinnovation;talenttrainingmodel

1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201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要求“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要求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精神的主线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灵魂是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协同创新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不同于过去主要关注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而是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和内涵发展,重点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通过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推动高校办学模式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推动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2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创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创新力量的协同共进,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生是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大学创新能力要探索更加适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实现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

3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大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校这种行业特色大学必须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协同创新,快速凝聚组织力量、凝练学科方向,将有限的办学资源集中于有限目标,使其具有更鲜明的行业属性,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重庆邮电大学作为典型的行业特色大学,在多年的办学特色中始终保持行业特色。我校控制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紧抓住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大决策,充分发挥我校在通信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与优势,突出自动化技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与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公司)、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企业――思科系统(CiSCo)公司等单位共建“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渝教科〔2013〕25号文认定为“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了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初步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中:自动化专业成为部级特色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新办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检查专家组认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发展迅速,已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的要求。

4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聚集了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公司,依托我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通过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为行业培养协同创新人才。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建成了“国家工业物联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吸引中国四联集团、思科系统(CiSCo)公司的资金和设备投入,通过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控制学科与工程”的特色更加鲜明与优势更加突出,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初步取得实质性成果,初步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推动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其中: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2012ZX03005002)”、“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等项目,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同时,协同创新团队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巴渝学者、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9名,国际标准专家8名,获得了“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和“重庆市杰出青年群体”称号。

5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提供了机制保障

在科学技术高度综合化、社会系统日益复杂化和国际竞争趋近白热化的新形势下,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就是促进高层次、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可以突破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过于注重学术性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突破单一师徒传承模式、单一学科界限、高校内部封闭培养的局面,形成导师团队协同培养、跨学科协同培养、行业开放式协同培养、国际化协同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保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5.1导师团队协同培养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团队打破导师界限,对研究生实行招聘制,根据项目内容和教师兴趣特长构建5个科研小组,每个小组由2~3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导师团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小组,每周组织1~2次例会讨论研究方案、协调研究进度。在研究过程中,小组老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并鼓励研究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与提炼科学问题、发现新思路,逐步培养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从而培育创新思维方法,锻炼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深化其创新能力。如中心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基于ipv6的无线传感器网的网络协议研发及验证”的协议栈研究小组,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出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栈软件――6LowSn,并通过了ipv6国际金牌认证。

5.2跨学科协同培养

物联网是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门类。对此,我校集成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优质资源成立了“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研究院”,以跨学科研究计划或项目为导向,配备在相应领域有突出造诣和跨学科背景的教师,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学习和研究,从而达到培养具有解决综合问题能力、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协同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面向工业无线网络协议wia-pa的网络设备研发及应用――专用芯片研发(2013ZX03005005)”就吸引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研究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全球首款工业物联网核心芯片――“渝芯一号”研发,得到了至少4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煅炼,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5.3行业开放式协同培养

我校作为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将自动化领域国内顶级的科研院所、国内规模最大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研发制造企业、引领国际网络技术发展的科技公司等资源引入研究生教育过程,建立了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的行业开放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内部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校(下转第12页)(上接第6页)外部协同创新为学生提供协同创新能力的实践途径。为了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中心还建立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邮―四联自动化技术与仪器仪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重庆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重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四联集团)、工业自动化技术市级工程实验室(重邮、四联集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重邮、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中心(重庆电力公司、重邮)等“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教育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使研究生把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起到了既培养高素质人才又促进行业经济建设发展的作用。

5.4国际化协同培养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依托“重邮―思科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中韩(重庆)泛在网络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建成了“国家工业物联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牵头承担了“基于物联网的楼宇能量管控系统联合研发及应用”、“工业无线通信核心芯片开发”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ConnectedwSnandCellularipservice”、“DevelopmentofUbiquitousnetworkapplications”等国外机构委托的国际合作项目;作为合作编辑或召集人广泛参加了iSo/ieC、ieC、ietF、ieee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0余项标准制定,科研团队在物联网标准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核心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初步形成了专利保护群。目前实验室研究生每年有十余人次赴国外参加各种学校交流或联合科研,极大地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宽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如:研究生参与了工业无线领域三大主流国际标准之一的“wia-pa工业无线标准”和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epa标准”等8项国际标准的制定,研究生与CiSCo合作的“多功能ipv6物联网边界路由设备研发及应用”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6结束语

“工业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近年来,进入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2项、发明专利授权16项,学生科研成果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重庆赛区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

基金项目: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yjg110207),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动化类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Y201002),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无线传感器网络(201331),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朱红霞,马晓霞.协同创新模式下的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7):115-116.

物联网工程研究篇10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m2m

一、物联网定义与意义

物联网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从美物联网发展历程图中可得,美国在世界领先的研发实力的支撑下,采用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市场开发的“长线”信息技术发展模式,不仅抢得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先机,而且,还不断地实现了新的技术飞跃,引领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掌控着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制定权。这对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借鉴两点:第一,在加大物联网应用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物联网基础研究,第二,抓住新一轮新兴科技的先发优势,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欧洲的信息科技建设和经济发展一直不甘落后于美国,虽然近期欧洲地区正面临整体经济衰退、人口严重老龄化、气候变暖问题等诸多问题,但欧盟一直致力于推动欧洲共同体的统一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

最近,越来越多的文献谈论物联网的事情,所以我们列出了一些如下。

文献[1]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根据合同协议,将任何商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目的是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和管理。

文献[2]提出的互联网的定义,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协议标准和交互交流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能力的自我配置,在事物的物理和虚拟的范围之内物体的特性有如身份特点、互联网的物理特性,拟人化的特性,他们可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连接。

文献[3]提出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文献[4]提出的物联网的特点是可以针对每个对象,每个对象网络都可以被控制,每一个空间网络都可以沟通。

文献[5]提出了物联网是刚刚过去的大量的网络和互联网连接更进一步深入,是他们具体应用的区域划,是很多增值服务的新一代在广阔的网络平台的集合。在技术方面,它是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等感知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技术等的集成,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聪明的理察,是一个网络连接的物理世界,智能化、高清,将成为物联网关键词。

文献[6]提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技术,将决定着物联网的发展程度。

文献[7]深入分析meS重构需求和监控需求,提出以模块粒度维和信息粒度维为主线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Reconfigurable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architecture,RmeSa),系统研究了meS实现快速重构和实时监控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8]主要从路径检查、所有权转让、标签群组证明以及中继攻击四个方面对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安全和隐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而提出了两个新的供应链路径检查协议pSam和pComS,并且提出了一个基于可信第三方的所有权转移方案Fit,以及提出了两个新的标签群组证明协议Gpo和Gpi。

文献[9]中无线adHoc网络以其无中心、自组织、多跳路由的特点在众多无线网络中独树一帜,并且在军事和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无线adHoc网络研究中,面临着网络拓扑动态变化、节点能量有限、信道带宽有限等诸多挑战。

文献[10]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本质上是一类资源受限的网络。通常情况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电池供电,有限的能量限制了网络生存期。作为一个嵌入式系统,节点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都较小;节点间通信带宽也比较低。

文献[11]中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的能量严重受限。对wSn进行剩余能量实时监测(ResidualenergyReal-timemonitoring,ReRm),是了解wSn生命周期情况的根本途径。ReRm对设计和检验节能算法/协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ReRm研究中常见的脱离实际问题,对面向应用的ReRm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文献[12]中在移动多媒体应用驱动下,以高速无线个域网为背景,从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协议优化、通信协议的高层次设计以及系统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等方面,对无线个域网多媒体片上系统(SoC)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献[13]提出在无线通信,特别是卫星通信和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中,数据传输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反观无线信道,由于大气环境、地形和移动的多重影响,信道的状态极其不稳定,这给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带来了极大挑战。自动请求重传(aRQ)技术,特别是混合aRQ(HaRQ),在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献[14]提出网络编码通过将多个数据包组合在一起,并利用数据包之间的相关性来解码,网络编码巧妙解决了有向网络中组播最大流等经典的理论难题,大大提高了网络容量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优化网络管理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使得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文献[15]研究无线网络中的公平性调度问题,针对三种典型的网络结构,分别研究在无线衰落信道下,如何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高效率的利用有限的系统资源。面向不同设计目标,设计了不同的公平性调度策略。

文献[16]提出无线网络编码是网络编码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具有本地化特性的机会网络编码则是无线网络编码技术领域中一个简单实用的分支。针对无线机会网络编码吞吐性能优化的基础性问题,从理论框架、调度算法和应用改良三个层次系统性地展开了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有常数界保障的近似算法,提出了一套实用的译码缓存机制。

文献[17]提出在无反馈信道的条件下,基于数据分割和不等错误保护,提出一种在无线网络中可靠传输H.264/aVC码流的联合信源信道方法。根据C型数据对错误传播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若干子型,对a、B和C型数据提供不等重错误保护,并采用基于迭代改进的双向局部搜索算法。随着丢包率增加,可提供更平稳的重建视频质量。

文献[18]围绕着RFiD读写器中一个重要部件-功率放大器(pa)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展开讨论。首先对CmoS功放技术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CmoSpa应用于RFiD中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以一个单片CmoS功放的实现为起点,围绕两个常用的RFiD通信协议,就相应的读写器中发射机前端关键电路的实现展开了研究。另一方面,将RFiD技术进一步推广到零待机功耗无线开关的设计中,最后还研究了便携式读写器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文献[19]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

文献[10]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受限的特点,提出了四个分布式调度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类实用的、协作分布式的调度方法。其次,提出了一种wSn分布式自学习调度方法。最后,提出了一种wSn分布式进化自学习调度方法。

物联网前沿技术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itS(智能交通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Lorawan技术(低功耗广域网规范),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感知层ipV6技术,嵌入式技术。

中国物联网100个前沿技术报告汇编指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智能机器人在物流方面的应用情况和前景,物联网技术框架,物联网体系结构,智能农业,智能健康医疗监护,物联网助力煤矿行业,数字化油田,智能楼宇,智能网络夜视,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智能机器人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tCp/ip的智能家居系统,RFiD标准,智能安防,智能RFiD在工业控制住的应用,智能建筑中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基于GpS技术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浅析aBB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Lte(长期技术演进,4GLte)承载解决方案及分析,5G关键技术,ZigBee组网技术在电力SCaDa中的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否开启云计算之门,物联网技术发展与低碳经济,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之GpS导航仪分类及说明,试论物联网发展对C网演进路线与策略的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模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仿真平台分析,红外传感技术面面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DVR发展趋势,物联网时代车载信息系统技术发展方向,南京新建地铁售检票系统后台维护用上物联网技术,光纤宽带推广中的困局与解困之道分析,航空领域RFiD技术应用与分析,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无所不能的智慧城市,电容式触摸传感器的技术与应用,手机视频监控技术应用,机动车超速检测系统,采用LabView和ni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名胜古迹。由此,我们知道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有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Lorawan技术等等,主要应用在医疗方面,交通方面,家居方面,环能方面,机器人方面等等。

三、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物联网主要包括组播网,ZiGBee网络,wSn网络,LoRawan网络,蓝牙网络,红外网络等等。群体软件工程是实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途径。云计算源于大数据,物联网可以通过云计算来实现。群体软件工程是实现大数据的重要途径,尤其数据分析,数据仿真和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促进了科研第四范式的出现和发展。在科学发现领域,第一范式,是指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第二范式,即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第三范式,即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科学实验进行模拟仿真的模式。第四范式,主要针对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Data-intensiveScientificDiscovery),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大数据”。物联网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要,物联网标准化是规范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群体软件工程的群体特性可以促进物联网标准化问题的解决。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internetof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物联网实际上是指面向一个特定领域或者行业的、拥有超量数据的一个复杂信息系统,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现代物流、医疗健康、信息栅格都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物联网的这些典型应用决定了必须使用群体软件工程的方法去实现物联网。首先,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其次,概要设计。然后,详细设计。最后,编码和测试维护。由精英进行上层规划,再众包给大众完成。群体软件工程普遍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现代国防,智能交通,智慧森林,智慧农业,智能家居,航天等等之中,由上层精英规划和执行较难部分,其他部分由大众一起完成,设计者就是使用者,运用大众的力量,将软件工程普及推广[20]。

致谢:

感谢北京工业大学和软件学院博士奖助学金的资助和培育。首先,感谢导师侯义斌学习科研生活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关心!无论是课程选择和课程授课,还是开题报告撰写,侯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给予了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使我在愉悦的学习科研中授人以渔的学会了科研的方法。同时,感谢提供和搭建的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侯老师智慧敏锐,洞察力超前超高,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科研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我并使我由衷的敬佩!不仅在专业方面教导我如何去做科学研究,还让我知道了许多待人接物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此,向侯老师及其家人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所有鼓钗业男У讲┦康睦鲜γ呛屯学们和朋友们,感谢工大和软件学院和8楼和我所在的实验室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感谢软件学院专家教授对我的各种宝贵建议,感谢我所在的校院级研会和班级宿舍以及党总支等组织。然后,感谢实习单位北京海军总医院等等。其次,感谢家人王印付,王桂芬等等,感谢石家庄铁道大学,燕京理工学院,迁安一中等等。最后,感谢文后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

参考文献

[1]itUintern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eB/oL].(2005-10-05)[2009-10-27].http://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2009-12-27.

[2]Santosa,macedoJ,Costaa,etal.internetofthingsandSmartobjectsform-HealthmonitoringandControl[J].procediatechnology,2014,16:1351-1360.

[3]ShaevY.FromtheSociologyofthingstothe“internetofthing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49:874-878.

[4]KyriazisD,Varvarigout.Smart,autonomousandreliableinternetofthings[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3,21:442-448.

[5]europeanResearchClusterontheinternetofthings-ieRC.theinternetofthings2012-newHorizons.ClusterBook2012,2012.

[6]岳克强.RFiD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

[7]黄毅.支持RFiD实时监控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11.

[8]辛伟.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的若干安全与隐私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3.

[9]冯贵年.无线adHoc网络中链路干扰与信息传输的分析及优化[D].清华大学,2010.

[10]牛建军,邓志东,李超.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1,37(5):517-528.

[11]成小良.无线传感器网络剩余能量实时监测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

[12]俞伟.无线个域网多媒体SoC高层次设计与优化[D].清华大学,2006.

[13]张立军.无线通信中的多进制混合aRQ[D].清华大学,2003.

[14]张婧.无线网络编码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

[15]周辉.无线网络的公平性资源调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1.

[16]周进怡.无线网络中的机会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3.

[17]李平.无线网络中的视频抗差错与码率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18]高同强.用于射频识别读写器的CmoS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