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48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1

关键词: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根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31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可见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价值观偏离、行为习惯差、各种心理缺陷等。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如此之大,成长问题如此之多,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1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解释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18岁以下的学龄及学龄前孩子。[1]由于学龄前的孩子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阶段,对事物认识的好与坏不是那么明显,社会接触面相对来说也比较单一,因而,社会环境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成长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突出。本文为了研究的方便,把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6―16岁阶段的学龄孩子。这些孩子或是与父母中的一方,或是与上辈老人,或是与家中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过着亲子长期分离的生活。

2不良的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影响的根源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但是他们和成人一样有着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所以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层面渗入的。

首先是物质需求。人的物质需求当然是与衣食住行联系在一起的,衣食住行主要发生在家庭,家庭是社会环境最主要的一个单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富裕起来了,但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在外面赚足够多的钱,让家中的孩子吃好、喝好、穿好、住好,以此来弥补孩子缺失的爱。父母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种想法容易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孩子不再认为要先苦后甜,勤劳可以致富,与之相反的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他们内心日渐滋长,使他们贪图享乐、盲目攀比,变得懒惰消沉,没有学习动力,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供其生活、读书,他们认为是自己理所当然应当得到的,表现为冷漠自私,不再对父母心怀感恩。另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上辈老人都是吃过苦的人,舍不得孙儿孙女受半点苦,对孩子们基本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老人的溺爱最终导致孩子不听话,难以管教,甚至抽烟、酗酒、、抢劫等一些行为问题。

其次是精神需求。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农村没有图书馆、文化宫之类的场所供他们打发节假日时间,他们要么宅在家里看电视,要么到镇上的网吧、游戏厅娱乐,或是驻足在贩卖凶杀、虚幻、色情书籍的摊店。一些电视节目在利益的驱使下,逐渐“娱乐化”、“低俗化”,不再是以给观众传递正能量为主,而是传递灰姑娘变公主、一夜成名等不切实际的幻想信息,导致未成年儿童形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无需踏实勤奋学习,就能一夜成名,一夜暴富[2];一些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存在引诱未成年人上网、玩游戏行为,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违反校纪校规,逃课、厌学,荒废学业;一些凶杀、虚幻、色情书籍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精神压抑、性格孤僻,自卑、自闭,对他人冷漠……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思想、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及时地享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影视、文学作品等混淆了他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理解,容易影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能力,最终造成了行为习惯差、心理缺陷等问题。

3消除不良社会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影响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大量存在。但是怎么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顺利转移,农民工到外地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是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3.1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及制度

一是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特别是打破户籍壁垒,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让他们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孩子能跟随进城上学;二是建立农民工子弟专属学校。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突然与城里的孩子共同学习、生活在一起,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状况。另外,农民工聚集地及所在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建议政府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农民工子弟专属学校。

3.2建立乡村青少年文化宫

青少年文化宫是留守儿童的精神圣地。根据农村实际条件,可设立唱歌、舞蹈、书画、朗诵、棋类、球类等活动项目。孩子们在节假日参加文化活动,既可以充实他们的假期生活,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提升整体素质。

3.3加强德育建设,引领新风尚

关于教育,党的十提出“以德育人”的要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把德育放在首位,遵循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要加强社会风气的正确引导,多方位、多措施传递正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成长环境。

3.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监护体系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管理机构,指导家庭、学校、社会建立“三位一体”的监护体系,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及安全状况都在掌控之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任重道远,希望更多人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中,用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2

1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1.1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的不足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进行开放可以说是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措施。目前许多学校在图书管理设置起了具有层次结构的种类书籍,其中还有专业相关的书籍等,这些都是为了能让教学与科研的相关人员能刚好的适应图书馆。然而就目前大多数的图书馆中的馆藏利用来看,只有和师生之间所运用到的书籍才会被利用,然而其他很多书籍就被放在了较高的书阁中,这种现象造成了很大的资源闲置浪费。然而在美国,各大的图书馆中的查询、阅读所获得的收益是非常大的,从中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开放中的运用是多么的高。

1.2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的不足原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目前许多的高校图书馆中,由于传统的思想导致了其不能对社会形成良好的开放。原因在于传统观念中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其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看书,而高效图书馆是为还没有进入社会的纯朴学生开放的,所以传统观念不能将社会中不好的东西带进图书馆,从而影响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这种错误的认识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开放造成很大的阻碍效果。

2.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措施

如今高校图书馆中的资源利用率都不理想,这些现象基本上都是由我国对图书馆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所造成的。在对书籍进行资源管理时,由于这种管理方式与体制在进行服务于资源建设时,往往都将思考点集中在了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的需求上了,而内有进行全面的考虑。

3.团队意识降低、服务传统

一个好的高校图书馆其中离不开的就是服务性质,而服务性质就意味着人员的素质是否达标,其对整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图书馆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图书馆在高校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导致了其需求度达不到标准,这种现象随之会导致一系列的内部员工问题,让图书馆队伍开始没有默契,团队意识降低。

2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应对措施

2.1强化内部管理员工素养

为了能更好的让高校图书馆向社会进行开放,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观念,将观念进行更新改进,让图书馆变为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抛弃以往的只为本校提供服务的思想,采用新的观念将图书馆渐渐与社会进行结合。为了能更好的管理图书馆中的信息,需要对馆员的相关专业素质进行培训,要拥有具备高水平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专业人才,这样有了好的员工基础,再加大对外的服务力度,学会适应不同的形式与服务,从而让更多的读者得到满足。

2.2建立对外服务机构

高校图书馆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具备一定的技能与知识,让这些人组成一个对外信息服务中心,需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根本,然后对地方政府不同时期进行研究,同时发现其对信息的需求情况,以便于政府进行决策。与此同时,在该校中还需要利用好自身图书馆的特点,要对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服务。

2.3加强图书馆资源共享

如今科技的发展速度迅猛,网络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如今图书馆也将网络进行了很有效地应用,创建了图书馆联盟,其能让图书馆之间达到一种共同的默契,在实行了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达成了一定的收益,图书馆联盟正是能很好的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道路设定明确的方向。在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作的参考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效果不仅会满足师生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社会付出一定的贡献。

2.4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

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不仅仅局限在实际的管理方面中,可以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建立一个网络图书馆,利用网络科技将书籍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到网上,以便于满足更多广大的读者进行阅读。目前许多高校都具备相应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对图书馆的网络系统与资料整理都有很好的处理能力,这样能让高校图书馆更加融入对社会的服务中来。

2.5完善图书馆相关制度法规

图书馆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章制度,这种情况让我国的图书馆呈现出一种无法可依的尴尬状态。虽然我国此前针对图书馆进行了一些条列与规定,但是这些制度都只是客观规定的,而没有通过国家的立法机构进行指定,所以不具有法律强制性。所以需要国家完善图书馆的相关法律法规,来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提供一个好的依据。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3

关键词:环境意识结构特征社会建构环境事件

引言

环境意识是社会科学中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环境意识是社会成员对环境问题的感知,它不仅是环境问题的反映,还关系到社会成员对于环境保护的意愿以及由此采取的行动。现有关于环境意识的研究多从个体行动者层次上,考察社会成员的个体特征对环境意识的影响,而较少顾及社会结构的作用。一般性的社会问题都具有建构性特征,而社会结构是社会问题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个体行动者发生社会行动的结构情境。本文利用CGSS2006的全国性数据,引入社会结构变量来分析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特征,阐明社会结构对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规制,研究同时发现,环境事件这一建构性变量在环境意识的塑造中有显著作用。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当20世纪6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的一种社会危机时,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开始试图发掘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并在揭示这些因素的同时对环境意识概念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认为环境意识概念包含对“环境”的感知和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在实证研究中,西方学者基于共识性理解对环境意识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和测量。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归纳,Dunlap和Jones(2002)认为这些操作化测量可以被看作是在两个路径下进行的,即政策路径和理论路径。

政策路径(thepolicyapproach)侧重于调查者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以及环境问题的政策启示。它着重于社会设置(工业、政府和教育)、环境政策和集体行动在环境退化和保护中的作用。在此路径下,研究者设计出问卷来测量与政策相关的环境意识关键变量,这些问题既包含个体层次的,也有其他层次的,但更多关注放在了宏观或者结构层面。

理论路径(thetheoreticalapproach)是基于调查者对信念、态度、意图和行为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在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关系的知识而对环境意识进行操作化和测量的路径。与政策路径相比照,它聚焦在微观或者个体层面的态度测量。在此路径下比较有影响力的是maloney与ward的研究。他们把环境意识操作化为四个维度:口头承诺(verbalcommitment)维度、实际承诺(actualcommitment)维度、情感(affect)维度和知识(knowledge)维度。他们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有34项问题的量表,该量表因其效度与信度较高而被西方国家学者广泛使用。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常常将政策路径和理论路径结合起来,以获得对环境意识概念更加广泛的信息。Stern等对环境意识的研究就是综合上述两种路径的典范。

在厘清了环境意识的概念操作化和测量之后,学者们开始研究是什么导致了环境意识的现状,或者说,如果将环境意识作为因变量,那么它的自变量是哪些。西方学者将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社会威望、党派、等作为自变量,分析了在西方发达社会情境下这些变量与环境意识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强弱。在对美国环境问题变迁的阐述中,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家庭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在环境退化和变迁的作用受到重视,特别是能对其他制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制度,更是研究的焦点。

(二)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化,国内的学者亦开始了对环境意识的研究。在对环境意识的操作化定义上,大多数研究者的做法是将其操作化为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调查。研究发现,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个体的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与环境意识显著相关。另外,环境问题与个体利益联系的紧密度也影响着环境意识得分的高低。对云南滇池环境保护行为的考察发现,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着个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影响的差异,对于在滇池环境保护问题上仅为一般意义的社会利益侵害还是涉及个人的直接利益侵害的问题,人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凡是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直接相关的有损滇池环境的事,人们愿意采取行动的可能性都远远大于和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王彦斌,2002)。马戎、郭建如(2000)利用1997年我国的“全球环境调查项目”所作的分析呈现出,城乡居民在环境意识和环保态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洪大用(2005)利用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Dunlap教授关于环境意识的测量量表进行研究,认为在研究环境意识时,需要加入结构层次的变量如政府管理体制、大众传媒的渗透程度、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等,以关照到环境意识的社会结构影响因素。但是,洪大用的研究仅限于单变量的描述性分析,没有揭示多变量作用中的环境意识影响因素。

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变量之一,对其进行挖掘会增强实证研究的解释力度,进而揭示出影响环境意识的较深层次的社会机制。现有研究开始将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等结构性变量纳入分析中,但是对于代表社会成员阶层位置的职业地位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却没有进行探讨。延续环境意识的脉络,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个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对城乡居民环境意识的不同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作用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不同逻辑,并试图探索环境意识的社会建构面。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于2006年实施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此次调查采用了四阶段不等概率抽样法,四个阶段依次为区(县)、街道(镇)、居委会、住户和居民。其中,区(县)、街道(镇)、居委会(村)三级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对于住户和居民的抽样,由抽样调查员根据居委会住户登记册采用等距抽样法抽取户样本,入户后由调查员采用入户随机抽样表抽选被访者并进行问卷访谈,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151份。其中,城市居民样本6013个,农村居民样本4138个。

(二)研究假设

根据前面的文献综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环境感知越强。

假设一a:教育程度越高,环境感知越强。

假设一b:职业地位越高,环境感知越强。

假设一c:经济收入越高,环境感知越强。

假设二: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环保意愿越强。

假设二a: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愿越强。

假设二b:职业地位越高,环保意愿越强。

假设二c:经济收入越高,环保意愿越强。

假设三: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具有不同的逻辑。

假设三a: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感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逻辑。

假设三b: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社会经济地位对环保意愿的影响具有不同的逻辑。

(三)分析策略

根据CGSS2006的相关题目,在对变量的测量上,本文对代表个体特征的变量(性别、年龄)、代表结构特征的变量(教育程度、职业地位、经济收入、主观地位),以及环境意识变量分别进行了测量。

性别变量: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

年龄变量:对年龄变量没有进行分组,而是以被访者2006年的实际年龄进行测量。

教育程度:以受教育年限来测量,被访者回答自小学开始在学校读书的时间。

职业地位:根据职业类别进行分析,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简称商服人员)、一般工人、农业劳动者。

经济收入:以被访者2005年全年的个人收入测量,分析中对收入取对数。

主观地位:根据被访者回答的个人自认为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行赋值,上层为5分、中上层为4分、中层为3分、中下层为2分、下层为1分。

社区类型:调查中,访问员对被访者居住的社区类型进行了填写,其中,合并集镇社区与郊区作为郊区,社区类型因此包括城市、郊区和农村三类。

环境感知:在调查中由被访者判断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分析中对答案进行赋值,最严重为5分、严重为4分、中性为3分、不严重为2分、最不严重为1分。

环保意愿:在调查中让被访者回答,假如政府有一笔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发展中,如果被访者在第一位中选择了环境保护则为3分,在第二位选择为2分,在第三位选择为1分,没有选择为0分。

环境事件:以被访者在过去一年有无经历因环境污染而遭受健康或经济损失测量。

为了分析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其中,环境因素是研究的因变量,个体特征和结构特征指标作为自变量进入分析中,社区类型是控制变量。

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首先分别把环境感知、环保意愿作为因变量建立单独模型,然后依据样本类型分别建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模型。

(一)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

从对环境感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对环境感知有影响。主要的特征是:教育程度越高,环境感知越高;经济收入越高,环境感知越高。这验证了之前有关调查的发现,说明“新中产劳动阶层中具有‘后物质’倾向的社会成员”具有更多的环境感知。而这部分社会成员是社会中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高的群体。假设一a和假设一b得到验证。

职业地位对居民环境感知有影响。非农业劳动者的环境感知高于农业劳动者,但并没有表现出职业地位越高,环境感知越高的特征。假设一c没有得到验证。

除了结构特征的影响外,社会成员所经历的环境事件对环境感知亦有影响。在一年中经历过环境事件的居民,环境感知高于没有经历过的居民。从模型的检验看,加入环境事件,模型解释力明显提高。这充分说明结构位置,社会个体成员的经历也能影响他们的环境感知。

从环保意愿的分析中发现,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的环保意愿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男性居民的环保意愿高于女性。这与洪大用依据“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对城市居民环境意愿分析后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教育程度对环保意愿有影响,教育程度越高,环保意愿越高。假设二a得到验证。但是,后面的分析中发现,在控制住其它变量后,教育程度的影响降低。这说明教育程度的提高并不能直接地增强个体的环保意愿,还需要其他社会条件的共同促成。

职业地位对居民环保意愿的影响不明显。只有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相对于农业劳动者的优势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显著性较弱。假设二b得到部分验证。

经济收入对环保意愿有影响,经济收入越高,环保意愿越高。假设二c得到验证。经济收入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强社会成员投入到环保的意愿。

主观地位对环保意愿有影响。不同于社会成员对环境感知的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群体,环保意愿越高,越支持政府把资金投入到环保事业中。

不同于前面对环境感知的分析,环境事件对环保意愿没有影响。在一年中经历过环境事件的居民,环保意愿并不高于没有经历的居民。环境感知对环保意愿有影响。环境感知越高,政府越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环保事业中。环境事件的不显著,说明环境事件是通过环境感知来间接影响居民的环保意愿,对居民环保的直接影响有限。

(二)城乡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比较

就性别变量而言,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在城市样本中的环境感知差异不显著,但在农村样本中的差异显著。在农村样本中,女性居民的环境感知高于男性居民。换言之,性别变量在城市和农村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对环境意识的影响程度有差异。这表明在将性别作为分析工具时,或者分析性别关系时,需要将其放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也就是社会理论家所倡导的,在考量性别与意识的关联时,应该理解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具体经历,而不是将性别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与其他的社会因素相分离。

教育程度在城乡居民中都对环境感知有显著影响。但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环境感知的影响大于城市居民。职业地位在城乡分组模型中的影响降低。在农村样本中,管理人员的环境感知高于农业劳动者,商服人员的环境感知也高于农业劳动者,但在城市样本中,管理人员和商服人员相对于农业劳动者优势不显著。一般工人在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中,环境感知都高于农业劳动者。关于经济收入对环境感知的影响,城市样本小于农村样本。关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城市样本显著。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环境感知越低。

环境事件对环境感知的影响在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中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环境事件在农村样本中的影响大于城市样本中的影响。这说明在农村,居民所经历的环境事件,更能提高其环境感知。

从模型的整体验证结果看,农村样本模型的解释力高于城市样本模型。尤其是在加入环境事件后,农村样本模型的提高幅度是城市样本的4倍。这表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环境感知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假设三a得到验证。

性别变量在城乡样本中都对环保意愿有微弱影响。教育程度在城乡居民中都对环保意愿有显著影响。在不控制其它变量时,教育程度对城市居民环保意愿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职业地位在城市居民中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在城市样本中,非农业劳动者的环保意愿都高于农业劳动者。但在农村样本中,技术人员、商服人员和一般工人相对于农业劳动者,其环保意愿却较低。经济收入对环保意愿的影响在城市样本中大于农村样本。主观地位的影响在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中都显著,但是在城市样本中的影响大于在农村样本的影响。

环境事件对环保意愿的影响在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中都不显著。而环境感知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大于农村居民。这体现了研究者所发现的环境感知与环境行为之间的“知行脱节”现象。居民能够实施实际的环保行为不仅需要环境知识的传递,还需要与保护环境相关的设施的完善,给行为的实现提供途径。

从模型的整体验证看,农村样本模型的解释力低于城市样本模型。这表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环保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假设三b得到验证。

研究结论

社会学中关于环境意识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命题。其中一个命题聚焦在价值观与环境意识之间强相关关系的探讨上。理论和经验研究证实了包括自我利益、利他主义、传统主义和对改变的开放度在内的价值观与环保倾向的一致性,特别是利他主义价值观与环境意识之间的强相关得到了经验研究的充分验证。另一个命题认为,社会的物质水平决定环境意识。只有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个体和社会才会汲取环境意识,即,在后物质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出保护环境的行为(Dietzetal.,2005)。命题二包含着强结构的研究传统,而命题一虽然看到了环境意识主观建构的一面,但是对于这个建构过程的社会机制缺乏探讨。在前面的分析中,本文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探讨了影响环境意识的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在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环境意识不同的生成逻辑。本文主要发现了结构性特征在环境意识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意义的是,环境事件这一“建构性变量”相对于社会成员的结构位置更能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

(一)结构性特征是影响环境意识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职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对环境意识有影响,而代表个体特征的性别和年龄的影响不显著。环境意识的“后物质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条件的改善增强了个体的环境意识。而受教育的机会使得社会成员能够接触到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信息与要素,这既包括直接的环保知识,也包括间接的与环保有关的信息,同时也由于教育会提高个体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水平的缘故。

职业地位对环境意识的影响具有变动性特征。职业地位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职业地位越高,环境意识越高的趋势。在我国社会尚没有出现一个具有特定社会结构特征的支持环保事业的稳定群体,这个研究发现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经验研究所得结果相似。职业地位作为一个结构变量,并不能单独决定环境意识的强弱,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他的影响变量。

(二)环境意识的生成在城乡样本中具有不同的逻辑

研究表明,环境意识的生成具有典型的情境性特征。前文的分析发现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有差异。在环境感知方面,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影响在农村大于城市;而主观地位的影响则是在城市大于农村;模型的整体解释力是农村大于城市。在环保意愿方面,职业地位对环保意愿的影响是城市大于农村;模型的整体解释力是城市大于农村。环境意识在城乡不同的生成逻辑表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设置、公共环境事件、环境智力、具体的生活世界和日常实践为环境意识的生成路径提供了结构背景,而结构情境性特征塑造了环境意识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特征,即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意识也会表现出异质性。

(三)个体的经历比结构性位置更能影响环境意识

除了影响环境意识的结构性因素之外,个体日常的生活实践也会影响个体的环境意识。在对西方社会的一个研究中发现,同一个职业群体里面,比如产业工人、工程师和化学工业领域的自然科学家内部,个体对生态保护的态度差异十分显著。这表明,结构性位置并不能唯一决定个体的环境意识,相反,行动者意义上的社会成员的意识是由结构变量和建构性变量同时塑造的。因为,个体所卷入的环境事件使得社会成员有机会接触环境议题,并体验环境事件的过程,进而将这种体验结构化为意识,这个卷入的“实践”就是环境意识被建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Dunlap,Rileye.andwilliammichelson.HandbookofenvirionmentalSociology[m].westportCn:Greenwoodpress,2002

2.王彦斌.滇池环境保护中的个人态度与行为[J].云南社会科学,2002(1)

3.马戎,郭建如.中国居民在环境意识与环保态度方面的城乡差异[J].社会科学战线,2000(1)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4

一、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的。小说的作者一般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意思。分析故事情节对阅读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分析故事情节的前提是熟悉情节。

命题者在小说阅读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3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物的一些事迹来写;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即把同一种类型的若干人的特点、趣味、动作、信仰等抽取出来,再综合到一个人身上。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全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感悟作品的主题。

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试题设计,大致包括3种题型:一是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二是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三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三、注意环境描写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5

关键词:社会性别环境史生态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作为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推动下的重要理论产物,自1976年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提出以来,逐渐受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成为继分析社会现象的阶级分析、种(民)族分析以及纵向的历史分析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之后,又一有效的社会现象分析维度。它作为一个新的范畴和分析工具,为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新维度。不但开辟了环境史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有助于书写更完整全面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史。本文尝试从社会性别与环境史的理论契合,麦茜特对这一领域贡献和社会性别对环境史的意义做一初步探讨。

性别有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之分,生理性别是先天决定的,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在生理性别基础上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建构,它强调社会、历史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呈现着两性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差异。正是基于两性这种文化差异,促成了男性和女性相异的社会角色定位。在相应的社会分工下,与自然发生不同的互动关系。

“人”作为主体存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这是从宏观层面的整个人类而言。而从微观个体来看,“人”又是具体的历史性存在。因此,要对“人”这一历史主体作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必然要求从不同视角来感知、观察和理解,性别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从社会性别维度来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如果就像把当今生态危机笼统地(没有阶级、种族、国家、地域之别)归咎于人类一样,把生态危机不加区分地嫁祸到男性和女性身上,有失公允和客观。更为关键的是,过于笼统化易遮蔽社会历史问题的本质,从而很难看见其真实面目,便不可能对其进行根本性地评判和在评判中继承和发展以解决问题。社会性别视角的引入运用,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借助照射进来的新阳光,对窗外现实以及历史的世界看得更清晰和透彻。那么,环境史是如何敲开这扇窗户的,透过这扇窗发现了什么新的东西,给我们的思维和心灵带来了什么冲击?

“生态女性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诞生,标志女性主义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开始转向关注环境问题与生态破坏。妇女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致力于探究妇女与自然的历史性关联,把妇女的解放连同自然的解放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史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由于二者共同对自然的关切,奠定了其天然的亲缘性。

社会性别与环境史领域的开拓者卡洛琳・麦茜特正是受到环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开始从妇女和自然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科学革命,由于她一直重视妇女与环境的研究,而被定位为生态女性主义者。这也是国内对麦茜特生态女性主义意象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麦茜特对妇女与环境研究的深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已扩展到性别维度,社会性别在90年代以来也受到美国环境史学者的重视。[1]可见,由于环境史研究初期社会性别视角和理论的缺失,对妇女与环境研究取向定位为生态女性主义便在所难免。历史上性别与环境的关系仅是环境史研究的一个侧面,而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史接触社会性别的一个杠杆,开启窗户的一把钥匙。麦茜特作为这把钥匙的最早应用者,为环境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麦茜特从理论上对唐纳德・沃斯特的三层次模式增添了社会性别维度的分析。沃斯特总括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面为:生态史本身;以生产技术为核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史;环境观念史。但麦茜特认为沃斯特的三层次模式缺少了性别分析维度而忽视了一些重要历史事实。她从两个方面对沃斯特的框架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对三层次模式进行社会性别分析而得到深化;另一方面,环境史需要再生产这一与其他三者相互作用的分析层面。[2]“历史上,男性与女性在与环境相联系的生产领域呈现不同的角色。”即是说,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中,性别在生产中不同角色定位而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在生存性生产模式中,妇女对自然的影响更为直接,随着历史的演进,妇女在生产领域的角色被逐渐压缩和排挤,最终被男性独占,女性退缩到再生产领域。在意识层面,美洲土著人思想中流行着万物有灵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仍然普遍流行有机论自然观,有机论宇宙观的核心思想是把自然与女性相联系,认为自然是养育众生的母亲。但是在17世纪的英格兰和19世纪的美国,随着科学革命的开展,机械论自然观兴起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是商业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同土地分离,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和支配者,此时自然混乱无序的一面又同女巫相等同,认为通过男性象征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来挖掘自然的秘密,征服控制自然,才能重建新的秩序,女性同自然一起沦为从属受支配的地位。

历史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除了生态、生产和意识三个层面外,还应包括再生产这一重要层面,因为再生产与其他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麦茜特把再生产概括为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包括四层含义。[3]这四个方面通过特定的生产模式而实现其与生态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与生态相关联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分析有助于描绘不同社会中父权制形式的变化,尽管在大多数社会里,男性掌管统治权,但是性别之间权力的平衡却是有差别的。例如在采集渔猎社会里,食物的获取和生产可能由两性共同分担或在某种程度上由女性统治,但是女性在生产领域的权力却因男性在部落再生产中的权力而获得平衡。在殖民和边疆以生存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男女共享生产权,但是男性在社会再生产领域的法律政治中占支配地位;在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里,女性丧失了在户外农场生产中的权力,而通过获得再生产领域的权力得到补偿。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环境里权力的转移不只发生在土著人与外来侵略文化之间,也发生在男女之间。针对男女之间在不同环境里权力的转移,只有引入再生产这一层面后才能发现性别在生产、再生产中关系的变化。

麦茜特不但从理论上用社会性别分析对沃斯特的环境史三层次模式做了重要的补充完善和发展,而且运用社会性别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实际成果,勾画出运用社会性别进行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对性别与自然的观念态度;二是性别在历史上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不同的角色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是妇女与环境运动。总之,麦茜特作为社会性别与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发展者,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性别这一分析范畴和分析工具对环境史这门新兴学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完善环境史自身的理论框架。以走在环境史学科前列的美国为例,环境史研究的方向有“美洲的环境和本地人与欧洲人的冲突”、地区环境史、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史及人物传记、环境机构及立法、城市环境史等。这些方向大体是从环境生态史自身、环境政治史、环境社会史、环境思想史角度展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史学的资源和已有成果来研究和论述历史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集中体现为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及殖民扩张的反思。社会性别范畴的引入,不但增添了环境史研究的一个新维度,注入新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完善着环境史。

其次,有希望谱写人与自然更为完整的图景。人是一维的,又是多元的。人做为对象性存在,具有共通性,但受到时空、阶级、种族性别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限制和影响,必定在改造利用自然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在实践过程中同自然形成的关系也呈现出多元性。这就要求在探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史时,务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接近历史原貌,谱写人与自然关系更为完整的图景,这也是社会性别维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现实意义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启示。当今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何在;今天生态危机跟历史上建构的社会性别有何联系。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当今的重要时代主题,最高“和”的实现要以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为基石;而人“和”、人与环境的“和”又建立在性别之间、社会性别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基础之上。因此,探究历史上性别之间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无疑对今天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总而言之,社会性别作为一大新范畴,丰富和发展了环境史理论及实证研究。麦茜特作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发展者做出了重大贡献,尤为可贵的是这一维度的采用有助于谱写更为全面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史,为当今一些新的问题提供透视过去的历史视角,成为变革现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参见melissaLeach,CathyGreen.“Genderandenvironmentalhistory,”environmentandHistory3(1997):343-70.

[2]Carolynmerchant.“Genderandenvironmentalhistory,”JournalofamericanHistory,76,no.4(march):1117-21.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6

项目申请书,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项目申请表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项目申请表模板1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潜力等资料。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资料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资料。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贴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资料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贴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贴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状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透过对单位生产潜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比较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贴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取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阐述是否贴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状况等资料。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贴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贴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贴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状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状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持续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状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透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状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针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分析,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措施方案。

项目申请表模板2开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为了____,依据___,我单位拟建___项目。现已完成___等准备工作,现申请项目备案登记。特将项目相关状况书如下:

一、单位基本状况本单位全称____,单位性质_____,地址____,法定代表人___:营业执照(事业单位登记证)号码___,法人代码(有关凭证)____,注册资本及行业资质等。

二、项目基本状况

1、项目名称:

2、项目性质:

3、拟建地点:

4、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资料:项目总占地面积____平方米,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其中___平方米,___平方米

5、建设工期及计划开工时间:建设工期个月,年月开工。

三、项目投资状况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自筹万元,申请银行贷款万元。本单位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负完全职责。敬请审核准予备案登记。附:

1、《重庆市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表》(一式五份)

2、单位营业执照(事业单位登记证)及法人代码证

3、其它凭证(资质凭证,移民土地凭证、资金凭证等)

项目申请表模板3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重点经营范围、资产负债状况、股东构成及股权结构比例、以往投资类似项目的简要状况等资料。

2、项目概况。

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资料及规模、产品及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投资规模、资金筹措方案等。

第二章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

1、拟建项目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拟建项目与相关产业政策的关系。

3、拟建项目与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关系。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土地利用

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主要包括项目用地选址、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状况、占用耕地概况、土地获取方式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主要分析是否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占地规模是否合理、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对于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应阐述项目选址所在地的地质灾害状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其他不利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会对防洪和通航等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

1、资源开发方案。

对于资源开发类项目,阐述资源储量和品质勘探状况,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贴合资源总体开发、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

主要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状况,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方案,单位生产潜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及与国内外相关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

3、节能及节水措施评价。

对项目建设方案的能耗及水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工程建设方案是否贴合节能及节水政策的有关要求,在提高能源及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水耗等方面的对策。

第五章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

1、城市居民搬迁方案。

涉及城市征地拆迁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征地拆迁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并以是否贴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进行评价。

2、农村移民安置方案。

涉及农村征地及移民安置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进行项目征地影响的相关调查分析,提出移民生产开发、生活安置、征地补偿、收入恢复等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1、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状况、生态环境条件、特殊环境条件及环境容量状况等。

2、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包括污染物类型、排放量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是否贴合环保法规要求,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对环境影响治理方案的工程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对策推荐。

4、特殊环境影响。

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的影响及对策。

第七章经济影响分析

1、国民经济评价。

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投资项目所耗费的社会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项目,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区域财政收支、收入分配及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角度进行分析。

3、经济安全分析。

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从产业技术安全、资源供应安全、资本控制安全、产业成长安全、市场环境安全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八章社会影响分析

1、系统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对项目所在地区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

2、分析预测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以及当地居民支持项目存在与发展的程度,考察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3、分析项目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社会风险分析,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

共2页,当前第1页12

4、提出协调项目与当地社会的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持续社会稳定的方案。

第九章其它资料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其它资料。

项目申请表模板4___公司(企业名称)

__发【__】__号

关于报送《___工程项目申请书》的书

省(市)发改委:

___工程位于__河上,属于__流域,工程规模为____,坝型为__。__工程主要包括大坝枢纽、溢洪道、灌溉(供水)发电洞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工程的主要任务是__,__。该工程的初步设计书、防洪规划书、取水许可书及水土持续书经省水利厅批准,环境影响评价书(书)经省(市、县)环境保护局批准,水库用地预审书经省(市、县)国土资源厅(局)批准。

___工程的概算总投资为¥¥¥¥万元。《___工程项目申请书》已由___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完成,现随文上报,请予核准。

项目申请表模板5______经济发展局:

_____限公司拟在_______建设_____项目,现将项目有关状况呈报如下,特申请项目备案。

项目备案申请书范文3篇申请书

一、项目建设地点:_______。

二、项目主要建设资料及规模:占地___亩,建设______等。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_____万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

四、经济效益分析

(一)间接经济效益旅游业是公认的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辐射力大的经济产业。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促进周边村的经济发展。按一般规律,每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带来4。3元的间接收入。与此同时,旅游业还能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周边范围内建筑业、制造业、食品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信息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当地的投资环境也会大为改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自然村的对外开放。

(二)社会效益

1、增加就业岗位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带给超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岗位。这样透过本项目的建设,既能够解决周边村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当地农民中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带给一个就业机会。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7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重要的基础支撑,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重要层次问题,都必须依靠水资源的有效供应和有效利用予以解决。目前,水资源的统计范畴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并未统计合理生态环境用水。在本领域研究进程中,主要就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性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或者就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进行部分定量分析(陈积敏等,2011)。如王维平(1995),王瑜(2007)和刘品(2011)等都从不同角度分析水资源对宏观社会经济的影响,但较少系统地定量分析生态环境用水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定量分析生态环境用水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程度,研究中以江苏省为例,将生态环境用水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子,建立考虑生态环境用水贡献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构造江苏省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由此推算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用水拐点。1研究区域概况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地处江、淮、沂沭泗流域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滨江临海,河湖众多,水系复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特点,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2010年,江苏省总用水量552.2亿m3(包括生产用水515.0亿m3,居民生活用水34亿m3,城镇实际发生环境用水3.2亿m3。),总耗水量305.6亿m3。地表水源供水量543.5m3(占总供水量的98.4%),地下水源供水量8.7亿m3(占总供水量的1.6%),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全省污水排放量62.6亿m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78.8万t。在研究区域中,统计环境用水时只是以城镇为单位统计其实际发生量,并未测算合理生态环境用水量及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关联度分析。2模型构建对生态环境用水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模型构建主要基于Cobb-Dauglas生产函数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为了分析生态环境用水量对国民经济效益的影响,依照Cobb-Dauglas生产函数的理论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把生态环境用水作为生产要素,与资金和劳动力一起纳入生产函数,建立生态环境用水生产函数的数量经济模型:Y=aKαLβweγ式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万元;K为社会资本存量,单位:万元;L为社会劳动力,单位:万人;we为生态环境用水,其中包括森林生态环境用水weF和城市生态环境用水weC,即we=weF+weC,单位:万m3;α,β,γ分别为资金、劳动力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增加值弹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指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CD函数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理论,对生态环境用水生产函数进行推导,将生态环境用水生产函数双边取对数得到如下方程:logY=loga+αlogK+βlogL+γlogwe假设,logY=y;logK=k;logL=l;logwe=we,代入上述公式。同时,将常数loga省去,方程即转化为:y=αk+βl+γwe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曲线)的模型特性,令we因子中包含we2和we,故上述方程转变为:y=αk+βl+γ1we+γ2we2γ1和γ2为we的需求系数,其中,γ2为负数。因此,上述方程即为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方程中y,k,l,we即为国民生产总值(万元),社会资本存量(万元),劳动力(万人)和生态环境用水(万m3)。3参数确定3.1社会资本存量K参数确定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未对社会资本存量进行直接测算,一般根据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按照可比价格计算,采用永续盘存法对社会资本存量(叶宗裕,2010)进行估计。利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社会资本存量方法如下(ZhangJun等,2007):Ko=iogo+δo式中:Ko为基期固定资产存量;io为基期固定资产投资额;go为基期附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δ0为基期固定资产折旧率。则,以后第t年的社会资本存量为:Kt=(1-δ0)Kt-1+it式中:Kt为第t年固定资产社会存量;i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根据张军(2004)的研究,δ0取9.6%。在测算Kt时,由于国家统计部门对于1978年之前的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未进行统计(而且1978年之前的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数额相对较小),在统计资料不易获取的前提下,本研究借鉴了相关学者的做法,选择以1978年研究作为基期,对Kt进行估算。1952~1978年之间的数据通过递推的方式获取。部分年份主要结果如表1所示。3.2GDp参数的确定通过《江苏省统计年鉴》(2010)查得1952~2010年江苏省GDp名义值和GDp增长速度。根据江苏省GDp名义值和GDp增长速度,以1952年为基期对名义GDp进行平减处理,部分年份主要结果如表2所示。3.3劳动力K和生态环境用水we参数的确定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1997~2010)年各年的统计数据,对1952~2010年从业人员总数进行统计。为了研究需要,将从业人员细分到1997(40部门),2002(42部门),2007(42部门)年投入产出表部门。生态环境用水利用penman公式和多目标优化模型测得(陈积敏等,2012),部分年份主要结果如表3所示。4模型运行及分析4.1模型运行结果将所统计和测算1997,2002和2007年的Y,K,L,we代入生态环境用水生产函数模型中:y=αk+βl+γ1we+γ2we2通过eviews6.0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运行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上述结果显示:α=0.066722β=1373.143γ1=0.621655γ2=-1.04×10-7因此,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为:y=-1.04×10-7we2+0.621655we+0.066722k+1373.143l#p#分页标题#e#

4.2结果检验及分析经eviews6.0演算,对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进行R2检验,得出R2为0.545600,调整的R2为0.534950。由于本模型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且以5年为一个单位年份进行测算,面板数据既宽又窄。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由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其确定性系数达到0.5左右即为可行。此模型在测算中通过R2检验,结果可行。对结果进行p检验,即反映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又称为显著性检验。按照统计学原理,根据显著性检验方法所得到的p值,以p>0.05为不显著;p<0.05为显著;0.05>p>0.01为非常显著。本模型各要素的p值均小于0.01,因此,模型通过p检验,结果可行。对结果进行t检验,根据统计学原理,一般t大于2,即说明各回归系数显著。模型中各要素的t值均大于2,即通过t检验,模型结果可行。根据R2,p和t检验,说明所测算的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拟合度较好,而且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原理。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曲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随着生态环境用水的增加,社会总产出也曾一定的增加趋势;但是,当生态环境用水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即达到社会生态系统的承受极限,此时,再增加生态环境用水,社会总产出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5结论假定,在技术条件保持一定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用水——社会经济关联模型中的社会资本存量(K)和劳动力数量(L)为常量,we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此时,可测得生态环境用水库兹涅茨曲线的阈值为2988726万m3,即:wemax=2988726万m3当生态环境用水量达到2988726万m3前,实际社会经济处于上升空间,保持良性增长;如果生态环境用水量达到2988726万m3时,实际社会经济处于峰值;但社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用水量超过2988726万m3时,实际社会经济处于负增长状态。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8

在财务成本分析中引入公司社会责任,不仅能保持企业持续生命力,而且可以提升企业财务业绩,维护顾客忠诚度。本文综合了成本分析指标,构建了公司社会责任视角下的财务成本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公司社会责任下成本分析需要与制度建设相配合。

[关键词]财务成本公司社会责任财务成本分析体系制度环境

企业是社会公众组织,企业应为消费者立,应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从公司的角度而言,长期忽视相关的社会责任,可能在短期时间节约经营成本,但终究会因违背和谐社会发展而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的惩罚。而一个重视并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其社会形象和产品、服务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将不断提升,最终公司将获得长期盈余的回报。由此可见,公司与社会是一对休戚相关的变量,公司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成正相关关系。

财务成本是任何企业都重视的要素,在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财务成本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里,财务成本不仅是指由会计制度核算出来的,用于公司内部成本管理的成本,还应包括企业外部成本,以及非核算化成本。财务成本分析(下文简称成本分析)是寻求成本降低途径的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是利用企业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成本水平及其构成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

一、引入公司社会责任的财务成本分析必要性

1.公司社会责任的界定

“公司的社会责任”一词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2o年代以来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诸如贫富分化、社会贫困,特别是劳工问题和劳资冲突等提出的。对于公司的社会责任,目前世界各国并无划一的定义。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社会责任普遍被理解为公司对股东之外的利害关系人的责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盈利作为自己惟一存在的目的,而应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些其它所有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公司职工)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债权人的利益、当地社区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

2.引入公司社会责任下的财务成本分析的必要性

(1)保持企业持续生命力的需要。成本意识理念是所有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具有理念之一。一段时期以来,成本分析多限于“以物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分析,未能重视“以人为中心”成本分析,如员工技术培训、员工素质教育、员工身心健康等投入支出分析。遵循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成本分析所获取的成本数据主要源自于业务形成,成本是显现的、看得见的,如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而对非显现成本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程度,如环境污染、熟练员工流失、生产安全疏漏等造成的损失缺乏认识。由于上述这些现象在短时期内对企业获利影响并不显现,很容易被人忽视,但从长远发展看,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生存、发展。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味成本分析是不仅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更站在整个社会利益人的角度来衡量公司经营活动的成果。这种做法对确立企业在社会地位,树立企业形象,以及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企业财务业绩的需要。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的金融分析师发现,与那些毫不考虑社会和环境公司相比,那些充分负有社会责任的公司的股票业绩更佳。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金乐的经营理念是“爱国”,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是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经营方向明确为人民大众,且企业战略走“公众品牌”之路。自1994年办企业开始,将未来企业设定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上。1998年改变了中国原料药――半合成青霉素不再进口的局面。产品在保证质量前提下,价格设计首先计算一下患者用两天的药量的药费负担。其财务业绩由1995年销售收入2.6亿元上升到2001年度销售收入18亿元。

(3)维护顾客忠诚度的需要。许多企业将“顾客满意”作为评价企业声誉的标准之一,但很少考虑顾客满意度与生产、服务于生产这一产品的“人”的关联度。大量调查表明:企业越是注重社会责任,其产品和服务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工作在一线的员工的心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维护工作一线的员工自身权益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因为顾客的满意度,来自于员工的满意度,员工能全身心地投入生产、服务,才能保证企业生产流程的安全、产品质量的安全。

二、公司社会责任视角下财务成本分析的构想

本文认为应从构建公司社会责任财务成本分析指标体系,以及营造分析制度环境两个方面着手。

1.构建财务成本分析指标体系

建立在公司社会责任基础之上的财务成本分析体系应包括以下分析指标:

一是反映保护环境、资源力度的成本分析指标

(1)废料利用率。废料利用率指标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废料可以循环使用的程度,该指标反映公司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废料利用率=可循环使用的废料÷物质消耗总额

(2)环保投资率。环保投资率反映企业投入环保资金所占总资产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其计算公式为:

环保投资率=环保投资额÷总资产

(3)单位收入耗能量。单位收人耗能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消耗水、电、气、油支出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反映生产经营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收人耗能量=企业水、电、气、油等能源消耗额÷主营业务收入

(4)单位收入排废量。单位收入排废量反映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与主营业务收人的比值,该指标表明了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生态责任的一种态度。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收人排废量=公司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主营业务收人

其中:三废是指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

二是反映稳定员工、富有创新力的成本分析指标

①单位收入研发费。单位收人研发费反映企业每年投入研发费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人类社会技术进步所负的责任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收人研发费=每年投入研发费÷主营业务收人

②人员培训支出率。人员培训支出率反映企业对不同层次员工基本素质、业务水平培养投入情况,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留住人才措施履行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人员培训支出率=每年投入培训费÷主营业务收入

③工资、福利支付率。工资、福利支付率反映企业已付工资总额、福利支出与应付工资、福利总额的比值,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对员工自身权益利益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工资、福利支付率=已付工资、福利支出额÷应付工资、福利总额

④工作安全投放率。工作安全投放率反映企业对员工工作环境安全应投入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工作安全投放率=员工工作环境安全投入额÷资产总额

其中:员工工作环境安全投入内容包括劳保品、安全保护必要设施、健康保健措施等

三是反映对社会、社区贡献程度的成本分析指标

①信誉成本与收入比率。信誉成本与收入比率反映企业违背经济合同所遭受社会诚信损失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信誉成本与收入比率=信誉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其中:信誉成本包括货物积压损失、诉讼费用、赔偿费、罚金、公关费等。

②社会贡献率。社会贡献率可用于评价公司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贡献率=公司社会贡献总额÷公司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公司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人),养老金、医疗保障等社会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交纳的税金,净利润和捐赠支出等。

③公益性支出与收入比率。公益性支出与收入比率反映企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力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反映公司的社会责任。其计算公式为:

公益性支出与收入比率=公益性捐赠支出总和÷公司社会贡献总额

综合上述财务成本分析各指标,财务成本分析体系构成示意图如上:

2.营造财务成本分析制度环境

为了有效运作财务成本分析体系,本文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下成本分析还需要制度保障。

(1)出台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跨产业整合的政策。以造纸厂为例,年生产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大型制浆造纸企业,其碱回收装置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满足污染治理设施的日常运转开支,并有一定的盈利;而年生产规模在1万吨以下的小型制浆造纸企业,其生产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远远低于它给环境造成的损失,而且也无力投资污染治理设置和支付运转所需要的费用。

由此可见,大规模的企业,不仅有实力购置污染治理设施,而且规模越大,其对污染的治理能力也越强。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分散于不同地区,整合过程会受到不同地区政府干预,因此,有必要出台鼓励整合政策,以保障环境治理在各地区的协同发展。

(2)在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中增补外部成本考核指标。建立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要任务,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是促进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目前,在绩效考核中多见于企业内部成本考核,少见于企业外部成本考核。因此,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设定一些反映科技投入、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外部成本指标,以此要求企业树立正确业绩观,在追求效益最佳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企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科技投入、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注重外部成本对企业影响,促进增长质量的提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9

关键词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资源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09)05-0037-08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能力,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标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价值却并不包括在内。H.t.odum等人创建的能值分析法,通过尽可能全面的整合研究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系统,计算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项数据,以评估国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及其与资源环境的适宜性、协调性,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构成障碍。本文采用能值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展开分析,以研究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现状,并对1985-2005年20年间中国经济系统资源环境利用的动态演变趋势展开分析。

1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概述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法是美国生态学家H.t.odum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以动态、开放、整合的视角评估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和潜力,是目前生态环保学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生态经济系统评价体系。该方法把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将生态经济系统内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和物质转换为同一标准的能值,定量分析研究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互动演变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资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合理利用、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具体生产活动过程等,都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1]。

1.1能值与能值转化率

由于现实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不同类别、不同形式的物资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往往难以找到同一种标准进行度量和比较,因此,H.t.odum提出了能值(emergy)的概念,并说明:能值即“包被能”(embodiedenergy),产品形成所需直接或间接投入应用的一种有效能的总量;由于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物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某一物质的能值就是该产品形成所需的太阳能焦尔总量。太阳能值(solaremergy)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olarenjoule,缩写为sej)[1,2]。通过把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物资转化成同一标准――太阳能值,对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利用状况展开分析,以探索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和演变规律。能值转化率(emergytransformity)是将现实世界中各种纷繁复杂的物资转换为能值的媒介。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中,低质量的物质能量总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做功,转换成高质量、高等级物资所含能量。在能量转化链中,随着能量流动和转化,其数量逐步减少,能值逐渐增高[3]。因此,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资所含的能值量并不相同。处于能量转化链高端的物资有更高的能值转化率。因此,能值转化率也是衡量能量等级的尺度[4~6]。[KG)]能值-货币价值(emdollarvalue,em$)是指某种能值对经济的贡献折算成货币,即能值相当的货币价值。其折算方法是将当年国家Gnp与其所利用消耗的所有能值的比值,得到能值-货币比率,即单位能值对Gnp的贡献率。不同类别能值的流量与能值-货币比率的乘积,也就是该类能值在当年对国家Gnp的贡献价值。由于每年国家能值消耗总量与Gnp都不同,因此,每年的能值货币-比率都不一样,相同的能值量对GDp年贡献值也不相同。H.t.odum曾用“宏观经济价值”(macroeconomicvalue)来表达能值相当的经济价值,以表示资源能值对经济的价值[1,7],我国很多学者也沿用这样的说法。

1.2能值指标体系

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见表1)是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指标体系,在反映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环境与经济关系、人地关系的同时,综合反映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效率。可在绘制区域能值图、编制和计算区域能值分析表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和利用能值指标体系,分析、评估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2基于能值的中国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运营现状分析

能值分析能较全面的反映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率和运营机制。本文利用目前为止最新出版的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按照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将2005年中国自然、社会、经济数[Cm)]据转化为能值分析数据,研究当前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状况,力求客观真实的反映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

2.2能值计算分析表

依据H.t.odum的能值分析法,利用2006年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及2006年环境统计年鉴中2005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数据,编制、计算与能值分析指标表,并作进一步分析。

2.2.1可更新资源输入与可更新资源产品产出能值表

表2是根据2006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的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可再生资源输入与可再生资产产品能值分析表。外部输入的可更新资源能值量由地理位置、地域面积、气候、地形条件所决定,由于在大范围内气象气候条件的相对稳定性,一般而言,其能值量年变化极小,因此属于相对稳定值。而内部可再生资源产品与消耗能值量则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力水平及国民饮食、生活消费水平密切相关。

表1中各项能值数据说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生产和消费构成我国可再生资源利用和消费核心组成要素总能值为9.69×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6480亿$,其中畜禽产品、水产品、种植业(包括林业)产品能值产出和消费比重依次为59%、22%、19%,林产品消费所占比率相对较小,这说明多年来我国以林业建设与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保已得到社会共识,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依赖性减弱。因此,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以“畜禽、水产养殖”为主,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种植业居于次要地位,同时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中,肉、蛋、奶消费占主要地位,显示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畜禽养殖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污水总量超过17亿t,再加上集约化生产的冲洗水,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还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城郊集约化大型鸡场、猪场畜禽粪尿污染已成为城郊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16]。

2.2.2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产出与消耗能值分析表,建立在以区域内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生产投入的基础之上,据此可以分析我国矿产、能源、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和经济投入-产出水平。

表3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能值消耗总量为1.63×1025sej,能值货币价值为10300亿$,远远超过对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中,化石能源、金属、水泥、土地损失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全国范围内高速城市化引起的城镇扩张、交通设施建设的必然结果。而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符合我国当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当年过热的经济形势导致中国目前化石燃料、矿物、金属、水泥等能值消耗量巨大。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能源、钢材、水泥消耗量却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耗总量折合24.6亿t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其中煤炭消耗占全世界消耗总量的36.93%,比美国、前苏联、欧盟(25国)三者煤炭消耗的总量还多,钢材消费量为3.88亿t,水泥消耗为12.4亿t,占世界比值依次为30%、54%。资源巨量消耗的结果不仅仅是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目前中国Co2排放量超过欧盟25国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进口和使用国,化肥、农药以及耕地有机质损失在总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中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总量却足以引起我国大面积耕地土地酸化、板结和土壤肥力降低以及土地污染,并导致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中国年化肥使用量达6294万t(2005年我国化肥工业生产数据与进口数据之和),耕地每公顷化肥施用量高达610kg/hm2,差不多是发达国家化肥平均使用量225kg/hm2上限的3倍;每年农药使用量近120万t,但其中绝大部分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作物和大气中,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已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8,9]。

因此,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已经迫在眉睫。

2.2.3外部进口资源与产品能值计算分析表

为了说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演变与世界的关系,利用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5年海关统计的进出口资源与产品相关数据进行能值计算分析。表4、表5分别为中国进口、出口资源产品能值计算数据。

表4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进口能值资源总量为6.54×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4370亿元。进口资源以能源、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为主,其中,能源进口所占能值比重接近75%,其中石油能值占绝对核心地位。可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和消费量剧增,能源对外依赖性加大,自给能力减弱。在进口农产品中,主要以种植业产品为主,其中油料和粮食能值进口量最大。工业产品中,金属(包括钢材)、化学产品能值进口量较大,而其它产品进口量相对较小。另外,在吸引外资、发展对外旅游业等方面,也取得较好业绩。从总体进口物资类型来看,我国进口主要集中在资源和原材料上,工业成品进口量不大,显示我国工业制造能力、制造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实现了由资源、原材料出口、工业产品进口国向工业制造大国的转变。结合表3数据,可见工业化使中国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在大力开采本国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大量进口国外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加大,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形势必然更加严峻。

2.2.4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计算表

表5中出口资源与产品能值分析数据,以《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2005年我国外贸出口物资类型及数量进行,用以分析我国出口贸易情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表5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出口物资能值总量为3.38×1024sej,能值货币价值为213亿$。相当于进口资源产品能值总量的1/2。因此,在资源产品进出口方面,中国目前已是能值资源净进口国,显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剧。出口资源产品类型众多,主要以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能源为主。能源出口中,石油及成品油、煤炭和焦碳出口量大;农产品出口中,棉花、谷物、肉类、水产品、植物油、蔬菜比例较高,另外中国机械工业制品、服饰(包括纺织品、服装、皮革以及皮革制品)等工业成品出口量大,对外投资和对外劳动服务发展形势良好。结合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出口物资发展情况,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出口物资已经实现由资源和原材料出口向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转变,并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实现了由消极被动接受市场变化向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中寻求市场、发展自我的重要变革。

但成品石油、焦碳炼制、皮革制造、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地环境,目前在中国已经造成十分严重而且难以恢复的环境后果。中国在融入世界市场、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大量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把“三废”留在国内,经济发展是以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

2.3基于能值的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总体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运营态势,将各项能值项目汇总后再进行总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出口物资与日俱增,很多生态环境学家担心大量物资出口以及工业化进程加快,会导致我国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表6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能值大大低于进口能值,大约只相当于进口能值的1/2,这说明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的依存度在加大,本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不足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内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总量在总能值消耗中占的比重达47.5%,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不可再生资源如能源、矿藏、土地等消耗量极大,而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将降低我国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潜力,从而加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总体情况而言,中国在国际市场中是大批工业产品的制造者和输出者,输出工业产品的同时工业三废留在国

内,因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低效率利用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距离可持续经济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动态变化分析

为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经济系统运营态势的动态变化情况,我们利用1986年、1996年统计年鉴中1985年、1995年、2005年经济系统的运营数据,整理分析并编制能值分析表,此基础上计算各年各项能值生产消费情况,汇总统计见表7。表7中的年均增长幅度是以1985年和2005年的数据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出。

3.11985-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各项能值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表7显示,在1995年以前(包括1995年),我国经济出口能值量都大于进口能值量,在1985年时出口能值量差不多是进口能值量的2倍,而当时的出口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为主。大约在1996-1997年进出口能值大体持平。此后进口能值量快速增加,在2005年进口能值已相当于出口能值的2倍,出现了与1985年相反的能值进出口贸易形势。可再生资源的产出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这和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及农牧业产业结构适时转变密切相关。内部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变化相对较为缓慢,但年均增长幅度也达到5.45%。总体情况看,长期以来,我国内部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消费量最大,其次是内部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都呈现较高幅度的增长态势。图3更加直观显示了同样的信息。

3.21985-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分别计算了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见表8。

表8中的能值来源指标各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进口能值的需求量在1995年以后迅速增长,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压力加大,对外依存度增高。社会经济亚系统能值指标显示我国人均能值消费量也呈增加态势,1995年人均能值消费量差不多是1985年的2倍,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物质财富的消费需求量加大。而国家内部资源的人口承载量的增加,则与科学技术进步使资源利用效率增大相关,但目前我国资源承载人口的能力仅为当前全国人口数量的一半,因此,我国人口依然使资源环境面临严峻压力。货币-能值比率呈下降趋势,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1995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状况。能值交换率数据显示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日益繁荣的发展形势,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能值投资率是衡量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容受力,表中显示变化不大,这与工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自然环境承载力增强有关,同样的原因也显示我国可再生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增加。

4结语

本文利用能值分析法,在收集整理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2005年中国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生产和消费情况做了运算和分析,以说明我国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运营机制和生态环境效应现状,并在对比分析1985年、1995年、2005年能值指标体系的前提下,说明我国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长足发展,对外贸易结构和规模产生了巨大变化,已经由20世纪80年代以资源和原材料输出为主、工业成品输入为主转变为资源输入、工业成品输出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同时我国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生活消费结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但同时,资源自给能力减弱,对外依赖性加大,人口资源需求量大,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是建立在资源低效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形势也日益严峻,距离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蓝盛芳.钦佩等.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0~11.[LanShengFang.Qinpeietc.emergyanalysisinecologicaleconomicSystem[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2,10~11.]

[2]李双成,傅小锋,郑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水平的能值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297~304.[LiShuangcheng,FuXiaoShan.ZhengDu.emergyanalysisonSustainableLevelofChina[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1,16(4):297~304.]

[3]UgiatiS,odumHt,BasfianoniS.emergyUse,environmentalLoadingandSustainability:anernergyanalysisofitaly[J].ecologicalmodeling,1994(73):215~268.

[4]odumHt.environmentalaccounting:emergyand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J].newYork:Johnwiley&sons,1996,(90):69~71.83~87.216~218.

[5]李寒娥.蓝盛芳等.H.t.奥德姆与中国的能值分析研究[J].生态科学,2005年,24(2):182~187.[LiHane,LanShengfangandetc.Ht.odumandemergyResearchinChina.ecologicalSciencemay,2005,24(2):182~187.]

[6]李秀花.吕光辉等.城市复合系统能值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农业科学研究,2005,26(2):31~34.[LiXiuhua,LǔGuanghuietc.emergyanalysisandSustainabilityassessmentofanUrbansyntheticecosystemaCaseStudyofUrumqi[J].JournalofagricultureScience,2005,26(2):31~34.]

[7]中国经济社会统计年鉴(1986年、1987年、1996年、2006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ChinaStatisticalYearbook(1986,1987,1996,2006).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

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篇10

一、水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本文选取截至2008年底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水泥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截至2009年5月底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我国20家水泥上市公司中,有15家为地方国资委或国资委控制,有3家为个人控制,有2家为境外控制。截至2009年5月底,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有4家为地方国资委控制,1家为个人控制,1家为境外控制。

从披露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其规模分别位于第1、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总资产排名靠前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说明企业规模对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影响较大;盈利能力则分别位于第6、第7、第8、第10、第11和第16,总体处于中游位置。

(二)非参数统计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规模(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Size)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2)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Siz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2.98和23.18,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21.28和21.46,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未组,两组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显示p值分别为0.001和0.002,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考虑到St企业收益的极度异常,做检验时将St企业剔除)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3)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Ro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7.82%和6.99%,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8.97%和9.02%,未社会责任报告组高于组,不过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839和0.964,差异均不显著。

依据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将水泥企业上市年限进行分类统计和均值的独立样本检验(表4)可以看出,社会责任报告组的上市年限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0.17和9.14,未社会责任报告组的则分别为9.14和9.50,均值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中位数非参数的p值分别为0.674和0.353,差异均不显著。

二、社会责任报告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一)内容分析法水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及其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际控制人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的披露影响较大,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由境外控制人控制的华新水泥社会责任报告长达68页,内容最为丰富和详细,其中环境信息占11页,对环境表现的分析也较为详细。而其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均不超过10页,其中环境信息也最多只有2.5页,塔牌水泥和冀东水泥的环境信息则只有半页,根本不可能将企业的环境表现。

(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分析――与国际G3标准对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简称GRi)是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倡议组织,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并不断对其改进,成为各国环境报告改进的有效指导。GRi2006年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3版,简称G3),其中环境绩效指标主要涉及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三废”排放、产品和服务、法规遵守、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总投入等9个方面,涉及指标30项,其中核心指标17项,补充指标13项,具体见表6。

6家水泥企业的环境绩效指标披露情况见表7。从表7可以看出,华新水泥的环境绩效指标披露状况最好,披露得较为详细、全面的环境绩效指标有12项,其中核心指标有8项,其中主要的原材料消耗、各种废弃物、废气、废水的排放量及其综合利用数据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披露得较为详细,且有年度对比数,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披露不全的指标中主要未披露相对数和几年的年度比较数,未披露的指标主要是目前企业环境信息系统监测存在困难的。总体看来,该企业的信息披露已基本能让信息使用者对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环境管理和主要措施等有个较为全面的评估。但其他企业披露的指标,尤其是核心量化指标非常少,特别是个人所有的塔牌水泥,未披露一项量化指标,企业只是泛泛而谈,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信息使用者根本无法对企业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估。

三、研究结论

总体看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20家水泥上市公司中有6家了社会责任报告,规模大的企业倾向于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的控制人性质、盈利能力和上市年限对企业是否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影响。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和环境绩效指标披露的情况来看,境外控股的企业表现远远强于其他企业,报告内容披露较为详细系统,环境绩效指标披露较为全面,基本能为环境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而其他企业报告内容简单,环境绩效指标披露较少,信息使用者不能依据其提供的信息决策,其中个人控制的企业表现最差,未披露任何实质量化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目前我国没有对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定详细的标准有关,因此,为了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监管部门应制定较为详细的信息披露指引并加大对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