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0:46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1

一、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在照料的需求上也开始从吃饱穿暖等基本层次拓展到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医疗保健等较高层次。虽然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且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很为难。所以,正常情况下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就更加强烈,而社区提供的日间照顾、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健身娱乐等服务恰好能有力地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从老年人的内心出发,在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可以避免在机构养老人情味不足的缺陷和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造成的痛苦与无奈;从经济层面看,在社区居家养老经济投入要远远低于在机构养老。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比较青睐社区居家养老。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社区居民对“居家养老”认同感不足。首先,目前基层社区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思想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居民对于居家养老服务前期的走访很排斥,有些直接将调查者拒之门外,甚至恶言相向,这使得基层居家养老服务困难重重。

其次,基层居家养老服务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基层社区服务目前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很少,只是代购商品、打扫卫生等低层次养老服务,这些服务项目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传统的养老模式注重物质赡养,但就目前的基层居家养老模式来看,还是停留在物质方面。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人不仅要吃、要住、要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要有尊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要进行创新,以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为主。

最后,政府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将居家养老能为老年人带来的好处,起到的作用等向社区老年人宣传,不仅仅是老年人,包括社区的年轻人也只是知道居家养老这个词,不明白到底居家养老能够带了什么,这些都导致了基层社区居民对居家养老认同感不高。

二是基层居家养老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目前,外地基层居家养老服务大都有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也仅仅只限于购买基础服务。我国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到了基层这样的社会组织基本没有,全部得依靠政府出资。以盈利为目的养老企业也在居家养老的边缘试探,没有政府出资扶持,也不敢有大动作。多数组织离开了政府的支持都无法正常运行,由此看来,政府在基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起最主要的推动力,需要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支持。

三是基层居家养老缺乏专业的服务团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专业化的服务工作。需要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做服务。目前基层社区服务人群是社区工作者,无法实现真正的社区养老,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的养老还是只能依靠机构养老或者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的好处无法脱颖而出,社会影响力也不够。需要聘请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或者委托第三方服务,由政府牵头,做好基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真正把居家养老纳入正轨。

三、几点建议

(一)创新建立“政府扶持、非营利组织运作、社会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充分注重市场的作用,政府不直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只在宏观层面上对居家养老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财力支持,在市场上购买相关专业机构的服务,由其向享受政府购买服务政策的老人提供特定时间和特定服务的服务。这种做法政府不仅可以避免招聘人员的负担,还可以通过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使老年人享受到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更高效地实现工作目标。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2

随着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快速推进,学界关于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资料大量涌现。学者们从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发展背景、服务需求、养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研究层次较浅、视野较窄、学科背景单一、理论研究不足、差异性关注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急剧变迁,人口流动加速,老龄化程度加深加重,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单独应对老龄化挑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兼备了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点而受到老年人的认可与欢迎,成为我国应对养老挑战的重要方式。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描述,对概念的阐释有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规律。居家养老概念虽然在我国提出已久,但学者们对其内涵外延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从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关系角度进行的界说。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地点与社会养老服务方式的组合。陈友华以养老地点、养老资源和养老服务供给三个要素为标准,将养老分为不同模式。根据养老场所与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可以分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根据养老资源提供者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根据养老服务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和自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即是上述“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的组合形式。[1]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保障体系[2],是家庭养老的补充与更新。居家养老模式古已有之,如邻里照顾、家政服务等,只是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社会化服务增多,社会化养老服务增多而已;二,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区别与联系进行界说。居家养老是一种不同于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而非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是一种“半社会化半家庭”的养老模式[3];居家养老是改良了居住形式的机构养老,是“家庭养老院”,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是把养老院的部分功能搬回了家。总而言之,上述两种视角分别从不同维度揭示了居家养老的内涵与特征,对认识和理解这一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对“居家养老”概念的界定共同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家庭是居家养老的主要场所,这里的家庭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家庭,更强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上的归属性。第二,养老不完全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第三,居家养老的内容不仅涉及基本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还包括精神慰藉、康复护理、法律援助等更高层次的养老服务。第四,居家养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诸多实践与研究

(一)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有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居家养老意愿研究。这类研究以机构养老为比照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倾向度。研究结论具有普遍一致性,大多数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机构养老需求虽有提高,但其比例仍远远低于居家养老。分城乡进行比较,城镇老人对居家养老选择度略低于农村老人。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中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占比例较大。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准确锁定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群体以及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这类研究多遵循假设检验的思路,分析筛选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可能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交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利用各种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显著性检验,确定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普遍显示,从不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来看,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居住类型、家庭经济状况、自理能力、社会保障等都对养老方式选择有一定影响,其中以居住类型、年龄和自理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即独居、高龄、不能自理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最强烈,其他因素影响不明显。在群体需求特征上,高龄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人对法律援助、精神慰藉、服务热线的需求度较高。3.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研究。需求强度反映了服务受体对不同服务项目需求的迫切性、优先程度以及不可或缺性,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的安排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助于其他主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精确对接。已有研究多以全国老龄办的居家养老三大类服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根据需求细化项目,再通过项目选择的频率统计或者需求强度测量确定不同服务需求的迫切性。研究结果显示,整体来看,城乡老年人最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紧急救助、医疗护理、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家政服务和文化娱乐。分城乡来看,城市老年人对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较高,农村老年人对紧急救助、陪护就医、便民维修、健康体检的需求较高。纵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调查者与受访者对居家养老的认知存在差异。居家养老意愿调查中,普遍存在被调查对象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混为一谈现象,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二,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多停留在不同养老服务项目需求强度的描述分析上,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探索。服务需求只有转化成利用率才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研究仅仅呈现了老年群体的一种主观愿望,与客观利用率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分析两者之间产生落差的原因并促成两者的平衡才应是需求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居家养老实践模式总结。

关注不同地方的做法并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一方面学者的研究呈现为不同地方做法的描述,如对先进社区工作做法的介绍、实际工作部门一般性工作经验介绍和应用研究中地方做法的概述,理论层面的模式总结较少。另一方面,从已有的模式总结来看,模式提炼维度错综杂乱,有从服务提供主体维度将养老实践总结为“政府包户型”、“企业主导型”、“非营利组织运作型”、“志愿者凸显型”,也有从特色经营方式上将其归纳为“社区集中照料式”、“社区互助养老式”、“社会关爱探视式”,还有从多元主体作用方式上将其归纳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等。以上归纳多以地方经验的特色概括为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提炼。中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通过对各地居家养老实践的深度分析和提炼,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居家养老模式概括为四种:一,政府主导,层级联动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采用行政强制力自上而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的方式。其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即政府筹集资金、政府管理、政府运营)在城区、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行政单位分级建立规模有别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或站点,同时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社会养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为老弱病残群体。二,政府主导,民间运营方式。这种模式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公建民营方式,即由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建成后交由民间经营,提升运营效率。第二,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或中心。政府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调动民间积极性参与养老产业。第三,政府资助,机构主办。此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发挥机构养老的辐射作用,采用政府出资和社区筹资,委托或资助专业养老机构在社区举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运营方式。第四,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其采用政府全额或部分出资在市场上购买服务的的方式为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基本养老需求。[4]上述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居家养老实践的具体模式,对其他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三、居家养老研究评述

近年来,学界对居家养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往的研究主要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理论现实意义、实践现状、运行机制、服务需求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观点重复的较多,而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将外部环境考虑在内的系统分析。已有文献多是专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本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囿于学科视野,缺乏对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系统研究。任何项目、组织、制度的正常运转都是嵌入在一定的制度、结构甚至文化因素中,就像一颗种子的发芽必须具备适宜的土壤一样。居家养老服务要持续平稳运转,必须与其嵌入其中的制度结构、文化环境、认知观念、政治氛围相配套,当前文献缺乏从外部环境出发的系统研究。第二,相关研究多停留在表象描述,缺乏触及本质的深度分析。当前居家养老研究主要是以宏观抽样为主的实证研究,这类研究以服务需求和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研究为主,研究注重对统计结果的现状描述,缺乏解释性分析。以个案研究、典型研究为主的经验介绍、模式总结和问题发现,停留于表面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原因剖析和理论提炼。第三,缺乏城乡差异性视角。城乡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源存在明显差异性,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比如城乡社会组织的发育、养老市场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等,现阶段的研究没有对城乡上述差异给予关注,而是倡导城乡统一的居家养老推进方式。第四,学科视角过于单一。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人口学、建筑学、医学等领域,与其他学科如公共管理、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性较小。第五,居家养老研究过多的将目光聚焦于养老模式本身的研究,缺乏从老年人、养老问题、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相关研究多停留于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学术性的理论指导与概括,虽然部分学者也尝试着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提炼,但仍然不成熟。葺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2]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04).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3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需求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20-02

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比重逐步加大,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养老需求,老年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家庭不可承受之重。只有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实行居家养老才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

一、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必要性

家庭养老能够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尤其是在农村,农村养老社会化正在起步阶段,这也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经济实力有限,尤其是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在养老社会化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完善家庭养老,并将社会化养老有机结合,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根深蒂固。这一观念导致在黑龙江省农村彩礼现象非常严重,为了使儿子娶上媳妇,自己能过上祥和的晚年,一对农村中年夫妇需要拿出20万元左右的彩礼钱才能把儿媳妇娶到家。很多中年夫妇因此而陷入经济窘境,要么债台高筑,要么没有任何养老积蓄,到了丧失劳动能力的年纪,多数与儿子同住,养老成为儿子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城市,“养儿防老”观念不是很重,对子女多数能够一视同仁,在子女成家时,会伸出援手,量力而行。多数老人为了让子女追求自由,而选择与子女分住的方式。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里,有自己的社交氛围。老年人还会为子女分担家务,以便子女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工作和休闲中去。老年人正在转变观念,能够接受专业的养老机构的照顾,从而为子女减轻负担。

居家养老模式形成的内在推动力量在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势微。家庭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家庭养老功能的转变。老年人自身经济自立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在帮扶子女的基础上,自身能够保持一定的经济独立性。老年人的经济问题不再是养老问题的重心,老年人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活照料问题。多数父母不再与子女同住,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成问题。即使有子女与父母同住,而快节奏的工作步伐,没法全力投入到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城市中父母与子女分住现象比较普遍,而在农村多数父母仍与子女同住,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子女在外地打工,出现了空巢现象。子女与父母分住有助于两代人对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求,但却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情感诉求。老年人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下一代身上,但到了迟暮之年却怕造成子女的负担,宁愿选择独居的居住方式。这使得老年人容易陷入精神空虚和生活上照料不周的境地。

居家养老可以减少社会化养老的成本。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养老,有利于身心健康,与居住在养老机构相比,可以降低养老成本。居家养老既可以减轻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负担,又可以让老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居家养老可以方便子女照顾老人,随时了解病情进展,防患于未然。居家养老服务应引进市场化运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国家资金投入的成效。居家养老的实际效果优于家庭养老和单纯的社会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减轻了年轻人的养老负担,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情。

居家养老并不是黑龙江省的独创,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福利的重要趋势。居家养老区别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老年人养老服务主要由社区提供,家庭照料和精神慰藉为补充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是解决该省养老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模式已经得到老年人的普遍认可,是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养老方式,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养老体系,是一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促进养老资源的良性发展。政府根据家庭结构,构建相应社区养老服务、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等养老体系。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

1.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有限。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是由政府主导出资。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低,能够投入社会化养老的资金十分有限。民政部门主要依靠社会筹集资金,民政部门的养老服务资金投入要根据实际筹措情况而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有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不确定,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之经济节奏的加快,多数人不愿意多生孩子,独生子女现象较为普遍。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负担较之多子女家庭更大,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老年人的医疗、生活等开支负担重。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子女养老负担沉重。独生子女家庭要面临养四位或四位以上老人的重担。无论是经济支持或者是生活照料都成为子女的重要负担,影响子女对工作的投入,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步伐。黑龙江省养老社会化程度不高,国营的养老机构和私营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2.居家养老服务多数由家庭提供。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全省家庭人口规模正日益递减,父母与子女同住的比例越来越小。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化养老方式的转变也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单纯的社会化养老无法适应传统的养老文化,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就是居家养老。而目前所实行的居家养老多数是家庭买单,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向居家养老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

独生子女数量日益加大,独生子女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迫切。加上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更是凸显居家养老服务的缺口。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的现象减少,老年夫妇或一个老人独居的现象增多。一对独生子女夫妇往往需要照顾四位老人,这类夫妇或者与一方父母居住,而另一方父母自己居住,或者选择年轻夫妇单独居住。而许多老人不与自己子女居住却还要赡养父母,家庭养老更是无力担此重任。

年轻子女不但要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还要抚养年幼子女,这使得他们分身乏术,不同程度轻视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关注,以及经济资助,老年人幸福感低。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而相当大一部分年轻人干脆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更使居家养老面临窘境。

3.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匮乏。全省多数小区专门针对老年人健身、锻炼的器材较少,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有限。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上门服务不是很多,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社区所能提供养老服务多数项目单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多数社区设有老年活动中心或者老年活动室等服务,以休闲娱乐为主,而医疗、家务等养老服务项目还不是很多,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注度较低。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是很多,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培训的人员不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稳定性差,没有制定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量化考核机制,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缺乏监管机制,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亟待提升。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资金投入有限,多数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只能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无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黑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资金匮乏,可向居家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单一,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仍然是家庭成员,全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制约全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的束缚。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孝道的基本核心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子女为了方便奉养父母,不能远离父母。而现代社会,为了工作,维持生计,子女经常要远离父母,异地工作或求学,打破了传统社会的养老文化观念。“有父母在,不远游”更多的诠释为:多抽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在农村已婚子女多数与父母居住在一起,而婆媳矛盾日益凸显,家庭养老更是步履维艰。而在城市已婚子女和父母都不愿意居住在一起,使得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尽管有学者认为,家庭养老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养老终将取代家庭养老成为养老的主导模式。其实,社会养老难以适应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一旦将养老推入社会,子女因没有尽到赡养义务会觉得羞愧,受尽他人指责,而老人会觉得子女对自己情感淡漠。适合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养老方式就是居家养老,既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又让老人在家舒适安享晚年。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仍然是家庭成员,虽有部分养老服务由养老服务人员提供,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养老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差,缺乏职业精神等。

2.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加大。老年人患病加大了养老服务的需求量。老年人自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是为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家庭养老资源的减少也是老年人养老需求转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经济需求向精神慰藉的转变。老年人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同时拥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这就需要社会创造更多的便捷条件。比如小区有定时的通勤车,方便老人出行。小区开设专门的老年人用品专柜,方便老人购物。社会在对老年人的关爱问题上还需多下功夫。

3.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不广,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不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多数只提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缺少精神慰藉。养老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长此以往,老年人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的养老模式虽然符合我国国情,但社会参与力量有限,制约了其发展。黑龙江省无法实现由政府承担全部居家养老费用,家庭养老功能虽然日趋势微,还不能完全放弃养老功能。依据我国现实的国情,要解决养老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参与。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后,远远跟不上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养老服务购买能力低,又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遇到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压力,老年人的购买能力不断减弱,生活水平面临挑战。如果遇上重大疾病,老年人在经济上还要依赖子女的扶持。如果健康状况差,还要依赖子女来照顾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经营模式转变困难。全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方兴未艾。政府无力购买全部养老服务,如何引进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还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提升我省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11554188]

参考文献:

1.李伟.社区老龄工作手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全利民.老年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许晓茵.老年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4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养老观念变化带动养老模式迅速转变,居家养老服务日益凸显重要性和紧迫性。

xx办事处,辖区面积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425人,60岁以上老年人9517人。xx深入研究,大胆尝试,搭建养老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志愿者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民政部、老龄委及省市部门对xx“幸福里”居家养老定制化项目给予了高度赞扬,坚定了东盛街道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居家养老工作道路的信心。

一、需求导向,明确目标,明晰居家养老发力点

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2014〕9号),结合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真研究省市的政策,坚持问题导向,以省民政厅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试点为契机,针对老龄群众的需求,进行了居家养老工作的探索,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一是,整合公共资源,丰富居家养老。街道党工委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及社区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效率、发挥综合效益。整合全街xx个社区的日间照料间、室、文体活动室等公共空间2100平米,增加老人无障碍设施,组织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温情陪伴等服务。目前,已发展注册基层老年协会2家,2016年,全街举办基层老年文体活动41场,平均每月3场大型活动。

    二是,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助力居家养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支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街道、社区组织建立了16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志愿者884人,为社区孤寡、空巢、重病老人提供聊天、按摩、护理等志愿活动。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的新模式,体现社会关爱。

三是,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居家养老快速发展。自居家养老工作开展以来,xx等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饮食、家政、照料等7大类数十项专业服务,“幸福里”与xx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每月进行义诊、体检,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与xx银行合作设立社区金融服务站,承接老人非柜台业务,如工资查询和代缴费用等;与xx等社会组织合作,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工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得到辖区老人的高度认可。累计为60岁以上失独老人、80岁以上空巢老人、“三无”和重点优抚对象服务近6000次。让老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贴心、方便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政策导向,强化监督,保障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是居家养老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居家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打破旧格局,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对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养老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细化监督内容,使辖区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按照《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用好用足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制定服务标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严格监督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项目建设,确保养老服务资金安全。

二是,定期回访,跟踪问效。通过日常实地抽查、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我街享受服务的398名老人进行问卷服务反馈,好评率达98%。调查的数据全部反馈给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作为数据参照,督促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电话回访,做好反馈互动,提升管理水平,切实为辖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查找问题,不断完善。针对监督检查,回访问效过程中老人反馈的问题,与社区、养老服务企业认真研究解决方案,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结合老人提出的饮食搭配、活动开展、健康知识等方面问题,增加、改进服务项目11个,进一步丰富了居家养老工作的项目内容,为老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问题导向,精益求精,探索居家养老再提升

xx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群众不断攀升的养老需求还有差距,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居家养老工作还有提升空间。

一是,传统养老观念陈旧,消费理念的转变仍需引导。“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观念,制约着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xx将依托街道、社区的各种载体大力宣传现代养老观念,积极引导老人及其子女转变养老观念、推动辖区居家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版权归www.HaowoRD.Com)

二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体系不完善。现阶段,虽然多家企业进驻,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xx将不断完善社会养老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社会资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提升社区融入深度,重点打造生活自助型、生活援助型、医养结合型三类运作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重点探索建设个性化、特色化的综合服务型、护理康复型等照料中心,满足老年人群的多样性需求。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5

【关键词】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28-01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就已经达到了382万,其中城市80岁以上老人占9.9%,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地,他们对于社区服务的依赖性很强,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模式就变得很有吸引力。张家口市作为一座古城,居民对于养老这种传统道德问题十分重视,因此,居家养老模式在张家口市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基本问题及存在现状分析

1.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居家养老模式,就是把家庭作为养老核心,把社区作为养老工作的依托,同时在民族传统的支撑下,依靠专业的服务力量,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以解决日常基本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以社区照顾、社区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支援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或日托服务为主要内容。居家养老模式目前在张家口地区的城镇中适用范围很广。

2.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1)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取得的成绩。就我国的整体情况而言,城镇居民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有了大范围的反正,各个城市也都形成了自身的模式特色。针对张家口市而言,根据调查,目前,在张家口市,面对就业压力以及生存压力,同时在与首都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管理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北京等大城市就业,这样就使得张家口地区的空巢老人更多。而张家口市又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对孝道的恪守使得他们更加重视家中老人的养老问题,因此,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重要的选择。根据调查,张家口市已经有近65%的城镇老年居民处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所以说,不管是在张家口市,还是在我国的其他城市,居家养老模式都已经获得了认可并有了蓬勃发展之势。

(2)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在看到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目前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张家口市。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很多地区开始了居家养老模式,但是在模式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家庭与社区的工作对接存在缺陷,这使得很多工作最终没有落实,为老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其次是整个模式下的工作没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的服务内容都是相同的,而事实上,不同年龄段下的老人的服务需求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样的服务模式,效率自然很低;再次是对于这种养老模式,政府的资金支持不够,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提供,缺乏政府资金,服务质量就很难保证,这位居家养老模式的生存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作用

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现状不断变化的今天,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很大比重,很多礼仪的产生都已“孝”字为根基,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养老问题,是对于“孝”的最直接体现,面对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增加工作或者异地工作,这样一来又很难照顾家中老人,最终陷入到生活困局之中,或者不得已抛弃老人。而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就很好的权衡了照顾老人和年轻人工作的问题,所以,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2.发展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减轻儿女的负担,这样,就可以缓解儿女之间因为老人养老问题发生的纠纷,同时,对于老人的社区服务,可以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轻老年人因为日渐衰老的体制而产生的心理低落。总之,发展城镇居民养老模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调查内容以及数据的研究分析,对于张家口地区的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政府对于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扶植

政府对于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扶植既包括财政的扶植,也包括政策的扶植。通过财政扶植,可以改善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财政的支持也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员走向社区为老人服务的队伍中;而政策扶植,可以增加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注,以及家庭中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认可程度,这样,居家养老模式才能向更大范围发展。所以说,增加政府对于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扶植是这种模式发展的重要策略。

2.对于社区服务工作进行改进

对于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服务工作的改进应该是全面的,多方向的。第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服务对象的老年人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年龄分,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的老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质量,也有利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久发展;第二,在物质内容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精神生活服务,比如组织适合老年人观看的演出等,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是全面的服务;第三,壮大社区老年人服务队伍,对于居家养老模式而言,其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因此必须壮大社区服务队伍。

四、结束语

根据对张家口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老人主要生活在社区,目前最适合这种条件的养老模式就是居家养老模式,因此,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将是对于老年人最好的照顾。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6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健康战略;养老服务运营商

[中图分类号]F24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2-0050-05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1]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2]而且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一半以上都患有慢性病。目前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超过疾病总负担的70%。[3]随着收入的增加,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其中,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其比例分别是38.1%、12.1%、11.3%。[4]“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5]。居家养老服务是“健康中国”战略在老年群体中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政府主导下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上覆盖了城市社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也在不断扩展。但是,从目前各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营来看: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需求与供给错位,亏损居多等问题。如何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大健康”战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质量,是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者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健康中国”战略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

一、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

从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国际经验来看,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的养老偏好和养老意愿,“就地老化”和“就近老化”是我国未来养老的重要方向。[6]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政策的利好背景下,养老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8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互助型养老设施6.2万个;各类养老床位672.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3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298.1万张;各类老年活动室37.1万个。[7]但是,我国养老床位仍远远低于每百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尤其是承担80%~90%的居家养老的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仅仅占床位总数的44.31%!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水平不高、供需错位、市场参与度低,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困境?居家养老服务的瓶颈是什么?

1.行政垄断是健康战略下居家养老服务蓬勃发展的“拦路虎”

健康战略是要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具体落实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就是要把健康融入到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之中――医疗保健、紧急援助、生活照料、文化娱乐、法律维权、精神慰藉。①卫生保健服务行业进入的垄断阻碍了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目前,医疗保健服务由卫生部门管理,具体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能否成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定医疗机构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医药费用个人负担比例高低,直接决定了基本上都有慢性病的老年群体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选择与舍弃。尽管国家已经开始放开基本医疗资质的申请,但绝大多数民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在短期内还难以取得相关资质,难以提供健康医疗服务和拓展相关服务群体。②公立医疗机构对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的垄断增加了民营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承担了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服务,民营居家养老机构要提供老年人(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相关保健服务和生活照料,就必须首先获得服务对象老年人的健康信息,目前公立医疗机构与其他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信息不能共享,老年人对民营机构的不信任,增加了其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务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③医疗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或趋向于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居家养老机构所需的优质卫生保健服务人员难以获得,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卫生保健人员的雇佣成本。

2.造血机制不全是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生存和发展的致命伤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绝大多数资金都来源于政府购买资金,提供的服务基本上以免费服务和服务券服务项目。以广州为例,从2012年起,广州每年投入3.3亿元向所有街道的155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购买老年、青少年家庭服务、残障康复、社区矫正、外来人口服务、就业促进、社区建设(文化)等内容。[8]平均下来,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基本上是213万元。而仅仅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的日间托老服务一年就至少需要20万元才能维持正常经营。湖南株洲市城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大多数陷入了经营困境。湖南万众和社区服务管理株洲分公司自从2011年进入株洲市场以来就一直亏损――除了前期获得的10万元补助资金和及场地免费外,其全部运营靠公司倒贴(年运营成本近20万)[9]。全国最早、运行最好的苏州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基本上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2015年节余近22万元)。2015年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政府购买服务收入(798.29万元)和各类政策性补助收入(721.84万元)就占到其总收入的74.45%,老人购买服务收入(407.55万元)只占总收入的19.96%;截止2015年底,纳入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系统的老人11998户18074位,其中享受政府各类养老援助的对象10785户,自费老人1213户。[10]无论是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还是民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都尝试开辟有偿服务项目,但一旦在现行的免费服务项目上收费,顾客基本上都取消服务;老年人愿意支付的卫生保健服务因为不是医保定点机构也难以开展。仅仅依靠政府采购,缺乏独立的造血机制,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难以生存和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是健康战略下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短板

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匮乏主要体现在:①居家养老从业人员短缺。广州户籍60岁以上人口有140.6万人,九成靠居家养老,但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尚不足1000名,养老服务缺口越来越大。[11]社会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岗位从业者大多数是四五十岁的本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苏州居家乐一线服务人员390人,平均年龄47周岁。随着80后、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对又苦又累收入不高的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入职意愿极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面临断档的危险。②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极度短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是老年人,而老年人基本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需要专业的卫生保健人员、护理人员、生活照料人员。从目前来看:专业优质的卫生保健人员和护理人员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卫生保健人员基本上是聘用公立医院的退休人员。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年轻一代劳动者价值观的改变,能雇佣到吃苦耐劳、价格稍低的专业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难。北京市有家政服务员共48万人,其中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仅有1/4,不过,这些家政服务员在看护老人方面根本没有达到专业化的程度,真正拿到“养老护理员”资格证的全北京只有1000多人,北京的“养老护理员”缺口至少有十几万人。[12]③居家养老行业战略管理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是在借鉴英国“社区照护”和“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紧迫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的背景来看,具体可以分位3类:以具有社会工作背景的大学教授组成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主要依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居家养老等服务,注重理论研究,侧重于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是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提升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以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典型代表;以机构养老为依托的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民营养老机构,其以盈利为目的,拥有较为雄厚的资金,侧重于提供高端专业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以广州的孝慈轩养老院、广州万科智汇坊为典型代表;以具有一线居家养老服务背景的管理人员领导组建的民营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侧重于为中低收入老人提供质优的居家养老服务,“以居家老人舒心、替忙碌儿女尽孝”为宗旨,具有丰富的居家养老实践经验,为微利经营,以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天津劲松养护院为典型代表。3类居家养老服务各自为政,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雷同,个性化特色服务缺乏。居家养老服务尚无统一标准,既具有丰富的国内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又有国际视野熟知国外居家养老管理实践、能洞察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而且从事该行业的战略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制约了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的培育和行业的发展。

二、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瓶颈的根源:制度缺失下的高速扩张

依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进入老龄社会),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在当时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6280元(2000年)的背景下,面对养老院一个月600~1000元的m用,机构养老被绝大多数民众排除在外。在以孝为先的儒家文化几千年的熏染下,以血亲价值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养儿防老”传统观念支配下的必然选择――在传统的农业时代,家庭养老(具体体现为“养儿防老”)实际上是农民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条件而“买”的一种人格化保险(陈志武,2006)。随着1973年全国范围内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尽管我国在1987~1999年实施了以农民单方缴费为主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因费额小,对养老基本生活改善微乎其微,被广大农民所抛弃。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医疗、教育、住房等市场化和大批失业人口的出现,家庭收入与支出极其悬殊,居家养老便成为国内上下的一致选择。

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的推行始于2001年6月我国民政部在全国广泛推行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该计划打算用2~3年时间利用全国福利资金总额的80%,依靠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建立社区老年福利网络(孙泽宇,2007)。[13]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0年8月出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1]13号精神),指出“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重点发展社区老年服务职能――“加快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努力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截止到2003年,“星光计划”项目历时3年,共投入134亿元资金,建成了3万多家星光老年之家,但有2/3甚至3/4出现亏损、关门或转为它用,与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初衷越来越远,项目于2004年叫停。[14]“星光计划”成了“烂尾工程”,对其整合、重新投入使用尚需时日。

为了规范社会养老服务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民政部2005年出台了《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民函[2005]48号)和《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民发[2005]170号),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养老服务。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06]6号),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明晰的养老服务体系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居家养老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养老模式。之后《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商务部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函[2014]899号)、《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民发〔2015〕33号)、《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意见》(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16-10-11)等系列文件不断出台,以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满足居家养老的多样化需求。在政府的行政手段推动下,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飞速攀升: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6万个(比上年增长23.4%),是2000年的3.9倍;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36.1万个(社区机构覆盖率52.9%),是2010年的2.36倍,平均每年新增机构和设施4万多个![15]我国多元主体、多种服务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已经初步形成。

政府行政手段推动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在数量上的极度扩张,却忽视了对本土化居家养老的深层思考和规制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居家养老是借鉴英国的“社区照护”,“社区照护”经历“在社区照护”和“由社区照护”两个阶段。“在社区照顾”的概念主要是鼓励那些长期滞留在医院或大型专业机构中的服务对象回到社区生活,[16]其重点是在强调来自于在社区内设置的较小规模的养老机构的照顾以及由非正式、正式渠道所提供的照顾[17]。“由社区照顾”最早被认为是仅仅帮助弱能人士走出机构照顾模式,而地方政府只负责安置工作。[18]1981年英国政府的《步入高g化白皮书》中指出,社区照顾的实质就是要增加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营利组织、志愿性组织以及非正式支持网络(如家人、朋友、邻里等)为服务对象提供照顾。[19]在居家养老推行初期,由于对“由社区照护”的理解不透彻,我国的居家养老“由社区照护”――“星光老年之家”就变成了由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居委会负责运营与管理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把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人为地割裂开来,形成了“三种养老模式”,直接抹杀了营利组织、志愿性组织等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主体。而且,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市场主体培育不完善,尤其是志愿性组织基本上还处于萌芽期,政府和民营企业营利性组织、志愿者组织如何合作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更是我国举国上下遇到的新课题。谁来运营?如何运营?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为服务对象提供居家服务的营利性组织、志愿者组织的性质及地位如何界定?养老服务行业的进入与退出是否畅通?有无门槛?门槛是否科学合理?居家服务的主体――家庭成员、居委会、街道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结构图中处于何种位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如何交叉、合作?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边界为何?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服务提供的方式是什么?如何整合居家养老服务涉及的多部门社会救助内容、社会福利内容?当时政府的重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对经济危机、解决失业、推动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之养老问题在21世纪过去了快10年才得以重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诸多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问题政府缺乏深入的思考、解答和制度规范,居家养老认知不清,发展思路混乱,在数量急剧攀升的过程中,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便很快显现出来。

三、健康战略下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瓶颈的破解路径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是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仓促应对的粗放式发展。在应对的过程中,由于对居家养老服务本身认识不足、政府职能转型滞后和规制制度缺失,致使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瓶颈。因此,要破解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瓶颈,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就必须厘清当前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职责,让渡经营权给养老服务运营商,完善养老服务制度建设。

1.政府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配者”向“主导者”转变

从目前政府在居家养老供给中干预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既有方向的引导、制度的设计,又有直接供给,政府的角色基本上是“支配者”。政府“支配者”角色否认和压缩了其他主体,尤其是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介入空间,也不符合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以及不同部门连结协作的发展趋势。[20]因此,我国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上要侧重于制度的规划、设计、方向的引导、资源筹集和监督评估,通过税收、补贴等间接调节养老服务直接供给者的行为。政府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配者”向“主导者”转变,政府将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创造公共价值,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增强老年福利的可获得感。

2.政府让渡居家养老服务经营权,确立养老服务运营商的核心地位

尽管当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体已经呈现出多元化,但服务供给各个主体的地位界定一直不清。居家养老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性和福利性决定了政府仍然被视为当然的责任主体,但准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却并非只能是政府。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非政府主体在提供准公共产品上是更有效率的。居家养老服务生产和提供的非政府主体就是养老服务运营商。因此,政府要让渡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营权,让市场配置居家养老资源,确立养老服务运营商的核心地位。让养老服务运营商依据市场规律,整合目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碎片化”“离散化”的低效率状态,组建高效的“机构――社区――居家”整合式经营,这才是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之路。

3.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涉及老年福利的法律法规除了《宪法》之外,只有《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社会保险法》有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部分。居家养老自从2001年推广以来,距今已经有16年的实践,但到目前仍未有一部全国性的覆盖居家养老的法律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出台。各个地方在实践的过程中普遍以政府文件作为实施依据和执行纲领,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千差万别,而行政性文件对非政府主体行为缺乏约束力,难以规制市场主体行为。同时,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有组织准入制度,没有退出机制;社区居家养老行业乃至整个养老行业都没有明确的类别分类,很多组织的服务涉及多个方面,服务杂而不专、多而不精,这严重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居家养老制度建设,是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前提与基础。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老年人口结构及分布、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政府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要具有前瞻性,坚持公平与效率、客观、科学原则,以确保制度出台后的实施有效性。

4.侧重居家养老服务的战略管理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

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5年11月12日的《社区居家养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3都处于亏损的状态。[21]亏损的原因除制度性因素以外,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居家养老服务的战略管理人才。政府服务职能的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主体是市场化的养老服务运营商,这就要求养老服务运营商不仅要有丰富的国内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又要有国际视野、熟知国外居家养老管理实践、能洞察国内外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经营方式多样化、多层次化,内容特色化、特性化等,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同时,健康战略下的居家养老要把健康融入到居家服务的各个环节,这就需要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培养战略管理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是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民政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eB/oL].新华网,2016-07-11.

[2]王思北.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4063万占老年人口近两成[eB/oL].法制网,2016-10-09.

[3]胡矗余越.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慢性病负担重[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2016-09-28.

[4]民政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R].

[5].2016年8月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发言[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

[6]穆光宗.社区居家养老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6(8):13-14.

[7]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

[8]周聪,印锐.广州市政府花3.3亿购买的家综服务你知道怎么用吗?[eB/oL].新快网,2015-09-02.

[9]张玉成,韩可,吴赛,罗明.株洲社区居家养老多数陷入经营困境[eB/oL].新浪新闻,2014-08-08.

[10]居家乐服务中心.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2015年度财务状况公示[eB/oL].http://.

[11]刘冉冉.居家养老服务者不足千人[eB/oL].新华网,2015-08-06.

[12]刘维林.培训养老护理员需要政府投入[eB/oL].新华网,2015-01-26.

[13]孙泽宇.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1):98-101.

[14]央视网.134亿“星光计划”哪去了?[eB/oL].2015-09-16.

[15]民政部.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和2011-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R].

[16]HaRtneLLC.thecommunitycarehandbook:thereformedsystemexplained[m].newYork:LondonageConcern,1995:91-92.

[17]BaYLeYmJ.mentalhandicapandcommunitycare[m].London:Rouledge&Keganpaul,1973:26-27.

[18]aYeRS,aLaSZewSKia.Communitycareandthementallyhandicapped:servicesformothersandtheirmentallyhandicappedchildre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84:511-522.

[19]meanSR.Communitycare:policyandpractice[m].newYork:palgvwemacmillan,1998:32.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7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桂林地区;经营模式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桂林地区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管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078-02

一、国内及桂林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我国的老龄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1.19亿65岁及以上老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87%。近年来,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需要,缓解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日益兴起。

1.居家养老服务及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相应的服务站点为平台提供养老服务,是一种介于家庭照料和社会机构照料之间的、调动社会资源开展的老人照料方式。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是以社区为依托,由政府或社会投资建立,隶属相应民政部门管辖,由下岗职工、社区志愿者为主要工作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餐饮、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日托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服务的公共服务站点。

2.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政部门就倡导以社区为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一定的养老责任,为社区居家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各地正在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并已经建立起一些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服务运作体系。在一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为主要服务内容,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的社区养老服务架构。尽管如此,但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仍有71.9%老年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有待完善。

3.桂林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2008年,桂林市为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十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和民政部广州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探索“政府扶持,整合资源,市场运作,信息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工作新途径。2008年,广西首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在秀峰区丽君社区于正式挂牌;2009年1月,广西最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七星区毛塘社区建成。据桂林市民政局2011年1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桂林市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9家、占市区94个社区的30.85%,覆盖社会老人8万多人,享受服务对象人数5万多。

二、桂林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经营模式分析

在桂林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的不同,存在着多种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办公营模式、公办民营模式和民办公助模式三种。

1.公办公营模式

公办公营模式是一种由政府出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并安排专人进行直接经营管理,由养老服务机构直接向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政府对老年群体的包办养老,帮助老年人减轻自身负担,同时也体现政府和社会对老年群体的特殊关怀,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以桂林市毛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作为广西区最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2009年1月运营至今已覆盖桂林市七星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老年人能从该养老服务机构中获得无偿的福利性养老服务,或者通过使用政府发放的服务券来享受机构提供的服务。这些无偿的服务主要是维持老年人基本生活照料的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为目的。该种运营模式下的服务机构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相对规模较大。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它固有的局限性。首先,政府对养老服务的垄断,对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产生了排挤;其次,缺乏竞争的局面导致了服务机构普遍的高投入、低效率、低服务质量现象的出现,造成大量的浪费;再次,服务项目相对单一,服务范围极为有限,无法充分满足老人的服务需求。从长远来看,这种运营模式是缺乏持续生命力的。

2.公办民营模式

公办民营模式是政府投资建设养老服务站点,委托企业、民间组织等经营管理,政府对其提供相应补贴,由此使站点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福利服务的性质,承担某些具体的福利性养老任务的模式。政府通过对一些服务站点的补贴扶持能够降低服务收费,提高站点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而政府对服务需求者的福利补贴,使老年人在服务选择上获得了更大的自利。

桂林市叠彩区宝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办民营模式。该养老服务站依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而建立,因而在医疗服务上有着其显著的特色,除了定期组织的医疗健康讲座以外,服务站还会根据老年人要求派专业人员进行上门服务。然而,该服务站在建立初期通过政府补贴运行,但在运行两年后因资金不足等原因,现服务站已在艰难的维持当中。由此说明该模式下的政府补贴存在资金周转上存在着较大问题,不得不说这是政府失败的一个具体体现。

公办民营运营模式的缺陷主要集中在运营资金上。政府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补贴,造成较大财政负担,资金若不能及时到位,则给站点服务状况带来直接影响;另外,由于服务站点的民营性质,政策支持相对较少,站点的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因后续资金的不足或设施不足等,而难以继续经营。

3.民办公助模式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福利性养老服务不再由政府垄断,而出现民办的、准市场性质的模式。民办公助模式指的是养老服务机构由非国有资本投资建设并经营管理,政府从具体的服务事务中解脱出来,充当监督者和政策扶持者的角色出台相应法规、优惠政策的模式。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和提供各种养老服务项目,老年人则通过自己付费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获取服务,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桂林市象山区金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一个典型范例。该服务站点以养老院为主要形式,为老人提供有偿的日托、餐饮、医疗等服务。通过自主运营与政府的扶持,服务站的效益相对较好。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该服务站点一定程度上存在收费与服务不成正比的现象,这也是民办机构一个难以避免的缺陷。

民办公助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政府财政负担重的问题,使资金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利用,使有限的资金流向更能发挥效益的地方。对于普通居民来讲,个人付费方面的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获得的优质服务来加以补偿;而对于贫弱老年群体而言,个人付费则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养老服务,损害了对贫弱老年群体的社会保护。

三、桂林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经营模式未来发展探究

1.投资主体多元化

改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建设与经营状况必须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政府的投入贯穿于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是这项工作发展的源动力。然而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下,政府不可能完全负担起养老的全部费用。那么,政府就应当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中来,大力拓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融资渠道,引导企业、社会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和个人资助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将成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必然。

2.政府管理规范化

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的主导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桂林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完善制度和规范。当前桂林居家养老服务是松散不成熟的,只有以制定全面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监管制度为基础,才能科学有效地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管理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在民政部门的牵头下,统一协调地方财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文化体育部门、老龄委等的各相关部门利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综合利用,为桂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登上新的台阶而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运行机制市场化

桂林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普遍存在专业人员数量少,服务质量偏低,服务需求量大,资金相对短缺等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力推进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的经营管理按照市场化、产业化、项目化经营的思路发展,以市场化为动力,发挥市场优势,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现行的运营模式中,公办民营、民办公助两种模式将是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发展的主要方向。

4.社区服务多样化

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的,但就桂林地区现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来看,社区的作用还未能得到较好体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充分贴近社区实际,通过掌握社区自身具体情况和积累的一手经验与资料,统筹和协调社区和社会资源。如将社区失业人员与需要养老服务的人群进行合理搭配,将社会医疗保健机构引进社区等。当前,桂林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内容还停留在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今后还应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及特殊要求等,不断充实与创新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范围,不断促进服务多样化发展,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提高我国养老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日后,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必将朝着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机制为辅的道路延续下去,并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龚文君,周健宇.对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思考[J].新东方,2009(08).

[2]邵岗.城市养老模式刍议[J].理论界.2010(07).

[3]李延英.居家养老服务:适合中国国情的老有所养之路[J].共产党人,2008(15).

[4]李少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民政,2009(02).

[5]李放,张毅.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研究综述[J].社会工作,2006(10).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8

关键词:大学生自愿服务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27-02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已成社会共识,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矛盾日益突出。老龄问题已成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这将使我国社会养老和养老服务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居家养老问题也成为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中央16号文件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突出实效性。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当结合社会现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教育,并以此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一、居家养老的内涵及现状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是一种由家庭和社会提供养老照料等服务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被认为是适宜中国老人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专家解释,居家养老是指家庭依托社区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等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但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资金有限,服务对象覆盖不够;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队伍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总的来说,现阶段居家养老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入,通过购买服务、分类补贴、安排服务人员上门等实施;服务对象以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内容基本上以生活照顾、保健护理和精神慰籍为主,但也有兼顾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项目的,但整体来看,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

二、大学生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伦理中,绝大部分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希望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的附加服务如心理陪护等,目前还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但这些服务又是现有从业者所无法胜任的。那么,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选取一个长久的策略。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我们要发挥大学生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自愿服务意识,并逐步接受一种新的思潮。

1.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丰富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壮大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志愿者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2.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必须改变以前分散化、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格局,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以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推动养老服务水平的进步。

3.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不断地更新观念。包括职业社会工作者思想观念和居家养老被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使大家明确居家养老不是简单的在生活上的照顾,而是包括其他多个方面,如心理健康等。

4.大学生自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居家养老服务属于第三产业,对就业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认识到居家养老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自愿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教育的途径

我国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事宜,面对大学生群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大学生关注居家养老的意识。若要营造全社会居家养老的氛围,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社会要引领居家养老文化的正确导向。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居家养老意识,自觉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每位家长应当摈弃传统观念,将居家养老事宜放在首位。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在加强大学生居家养老教育方面要建立起教育机制,而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自愿服务意识教育,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学校党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教育,从教育上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居家养老问题。一是要采取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状,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灌输、活动渗透和实践深化,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要采取时代性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的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既要宣扬我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更要突出对当前居家养老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既认识到居家养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也要客观地解释可能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和担负的社会职责,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要采取实践性原则。关于居家养老的教育活动重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做到自主自愿,身体力行。使学生既善于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也能够自觉地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实践,达到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的目的。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既形式多样、内容活泼,又体现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点。高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和传播。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讨论氛围。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渗透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宣传教育:一是通过隐性形式,如校风、教风、学风,渗透和传播居家养老服务的思想,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这种形式集中表现在校园的舆论氛围、文化学术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之中。二是通过显性形式,如舆论、典型事件宣传,一些比较直观的文化来传递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使居家养老的教育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事实上,班级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主题突出,具有为学生喜闻乐见以及乐于参与的特性和优点,所以,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居家养老思想的专题教育,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要在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中渗透居家养老服务,以期取得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

3.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中强化居家养老思想的教育。

要想大学生有自愿参与居家养老的行动,不能离开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居家养老服务思想的教育,并逐渐成为学生自愿自觉的行动。在高校假期社会实践中要有居家养老服务实践的内容。每年高校安排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行居家养老实践真实体验的重要机会,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出来,并与实践单位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大学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满达成,它需要全社会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作为培养和锻造高素质人才的高校,要与社会现状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自愿服务意识教育的探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工作提升我省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1554188]

参考文献:

1.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2.刘斐莹,肖遥,郭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09(5)

3.福建省老龄委办公室.全省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现场会交流材料[G].福州:福建省老龄委,2009年9月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9

将机构养老的便利、家庭养老的温馨、居家养老的环境整合于一体,建立“居家养老或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崭新的居家养老模式,提升居家养老的科学化水平,用科学发展理念来推进社区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加大投入,为推进“四就近”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证。一是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工作经费。工作经费可按社区规模或社区老人人数按一定比例确定,参照目前社区中社会保障和救助站经费拨付方式,每年包干,一次性拨给社区居委会支配使用。二是对社区建立带有托老服务场所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设施,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三是对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行补贴。政府根据财力许可,按困难程度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数额的居家养老补贴。政府对困难老人实行居家养老补贴,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对申请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经济收入核定要有统一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和工作流程,保证政府补贴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政府帮助的老人身上,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益。

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四就近”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典型示范,重点扶持和推广创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政府的养老经费投入理念要与时俱进,对于创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如“日间照料托老服务场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参照机构养老的补贴标准给予财政补贴,加大政策扶持和倾斜。二是将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建设项目。为解决居家养老服务场所严重匮乏的难题,可考虑采取三种方式:在新建小区或有条件的老居住区,按照规划要求,新建为老服务设施;或者在老的居住区,将原有部分利用效率较低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改造成为老服务设施;或者对旧住宅加层或扩大原有的幢体面积,增加的面积主要用于为老服务设施。三是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惠政策。四是将居家养老服务列入社会公益性岗位。由于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费用完全由政府承担,限于政府财力,现阶段可考虑每个社区设一至二个居家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

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四就近”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培训课目应包括老年心理学、老年生理学、老年保健、老年病急救和护理、老年家政服务、老年沟通技巧等。对专职服务人员实行准入机制和定期培训、考核制度。专职服务人员一律须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执证上岗实施服务。

加强宣传力度,为“四就近”服务提供舆论支持。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二是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乐于接受服务,利于工作的推进。三是加大居家养老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日间照料托老服务场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老年家庭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送到每户老年人家中,接受政府为其提供的各项照顾服务。

居家养老的目的篇10

论文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方式;社区服务;人性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高龄化和空巢化老年人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遇到了挑战,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对社会形成了十分沉重的压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丁作的决定》要求,必须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服务的功能。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老龄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在基层,要把老龄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在社区的层面建立健全养老支持服务体系作为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养老的支撑,成为养老的新课题。

从2000年开始,北京各区县陆续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探索。其中,海淀区羊坊店街道有色设计院社区、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沁春家园社区、丰台区东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区等在探索符合社区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当前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种新模式

(-)“菜单”式养老服务模式

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街道有色院社区为了满足老年人强烈的为老服务需求,适应居家养老的传统习惯,2006年l0月,有色设计院社区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牵头下引进了“北京社康安泰为老服务中心”,成立了“羊坊店街道老年服务中心有色设计院分中心”,共同探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他们根据老人的需求,开办了一个老年小饭桌,一个日间照料室,成立了一个家政服务队,形成了一个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老年教育、文化娱乐、心理慰籍、信息咨询6大类41项内容的相对系统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有色设计院社区老年服务中心采用菜单式服务方法。由老年服务中心聘用两名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家政服务员对社区内所有老年家庭进行走访调查,汇总出老年需要的48个服务项目作为菜单式服务的总菜单,同时对每一位老人的基本情况及子女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应急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并为被列入重点服务对象的67名老人建立健康跟踪提醒档案,在自愿基础上与他们签订了服务协议。服务过程中,两名服务人员每周到66户老人家对老人下周需求情况按菜单进行登记填报。老年服务中心根据老人的签单与预约时间,按时派人上门提供服务。服务过程中,由服务提供人员及需求家庭共同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在服务确认单上进行确认。

有色设计院社区菜单式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和引进社会服务机构,构建社区为老服务体系,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撑和依托,将老年人的需求列成服务菜单供服务对象选择,依据服务对象所选服务项目提供相应的服务,做到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这一服务方法从老年人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人手,通过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让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服务功能齐全的优质服务,感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好日子。

(二)“临时监护人”——社区共管空巢老人服务模式

针对社区空巢老人逐渐增多,避免因空巢而发生的可防性意外伤害,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沁春家园社区推出共管空巢老人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服务空巢老人的新路子。

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沁春家园社区设置老龄委员会,认真逐户做好摸底工作,建立“空巢老人”数据信息库(包括老人的基本情况、基本需求、子女情况、既往病史等),对辖区老人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社区还将为老服务工作延伸到了楼门,由社区志愿者承包本楼的空巢老人,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服务活动,为居家的孤老、体弱多病和身边无子女老人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老人提供亲切、热诚的生活关爱。此外,居委会成员除了在节假日期间重点走访外,每周也在工作之余定期探访空巢老人,建立了社区空巢老人走访慰问档案,实行动态管瑚,形成了由志愿者们搭建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让社区能及时了解空巢老人的动态。

为了实现家庭监护与社区共管的无缝衔接,2008年9月6日,沁春家园社区与18户空巢老人家庭亲属签订共管协议,明确社区和空巢老人亲属双方责任,并由社区居委会、居民志愿者与亲属三方联手,共同监护空巢老人安全。共管协议中明确了社区与家庭对空巢老人的共管责任,其中家属一方要定期与社区沟通空巢老人身心状况,如有特殊情况或特殊需要,及时与社区联系。如变更监护人或亲属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及时告知社区。而社区一方由老龄委牵头,为空巢老人建立服务台账,组织志愿者结对帮扶空巢老人,居委会成员定期人户走访或电话询问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发现空巢老人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情况,及时联系医疗急救、报警,并即时通知空巢老人亲属。

通过这种社区共管方式,沁春家园社区中29户居民成为32名空巢老人的“临时监护人”,实现“空巢老人”平时有人管、有人问,紧急情况能用得上、靠得住。为社区空巢老人搭建起一座生命安全桥,同时在社区广泛营造了敬老助老的社会风尚,得到了空巢老人及其家属的普遍欢迎。

(三)“居家养老互助会”——循环服务,助人自助服务模式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60岁以上老人占30%,空巢老人户占46%,是一个典型的老年化社区。社区远离医院、市场,社区内服务网点匮乏。从2006年开始,一些社区党员开始自愿的组成服务队伍,帮老人们带一些物品。试运转的效果不错,但是由于人员缺少,而社区中的老人数量较多,这样的定岗定责并不能满足社区内的需求。通过“魅力社区”的推动,西洼地社区居委会决定开始推广义务服务队伍,从长远性出发,为老人们提供免费的买货送货服务。2007年,他们在义务购物队基础上成立了“居家养老互助会”。

居家养老互助会是一个社区居民相互帮助,互助服务的自治组织。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基本原则,有能力提供服务的居民作为志愿者加入,不交纳会费,实行爱心服务时间储蓄,累计服务满5年,就可终身享受志愿服务;无能力提供志愿服务的60岁以上的居民每年交纳十元的费用入会,就能随时获得购物送货上门、理发、拆洗、聊天、看病陪护、卫生协理等六项服务;经济困难的老人、残疾人免费入会,会员的权利、义务、责任由(倨家养老互助会章程》规定。

互助会下设养老爱心社和互助资金管理组。居家养老爱心社的6支服务队,从义务购物、理发、拆洗、家庭卫生协理、谈心交流及看病陪护等方面服务会员。对于年龄较大的十几个重点户,采取负责人联系,上门问候的方式,其他老人利用电话通知的方式。互助资金管理组负责互助金和爱心时间储蓄的管理。互助金来源于服务对象交纳的会费、政府和社区为老服务扶助资金以及赞助资金;爱心储蓄则是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管理组的工作细致认真,红本的志愿者都被单列出来,是哪个小组的,由谁负责,一目了然。绿本的被服务人员也都登记在册,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体明确。目前此项活动已在该社区启动,项目实施后将会使西洼地社区中近600名老人受益。

西洼地社区成立的居家养老互助会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通过互助的形式解决老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改变了传统社区服务的服务方式,使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成员,既是服务对象和受益者,又是服务的参与者。通过吸引和动员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都来参与社区的为老服务,都成为志愿者,在社区形成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区风尚,这是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二、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特色及存在的困难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居家养老制度的建立,使古代“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主张变成了现实,并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对于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问题如何解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的居家养老生活照料体系中,需要国家、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等多方位的平台来支撑。在个人和家庭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引入社会化服务,而社区是提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最佳载体,所以要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快速推进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支持体系。

(一)经验与特色

上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都是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针对老年人多,尤其是空巢老人多的问题,从老人的生活需求、心理与健康需求、社会需求等方面,为老人提供生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老人们摆脱无助和孤独。同时,他们都善于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资源。如利用社区餐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志愿者、共建单位等有限资源,充分整合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他们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迎合了传统的养老观念,即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利,满足了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

2.建立起了一种由政府、社会参与、中介组织运作或服务实体承办的老年人居家养老雏形模式,服务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方式灵活,使更多的老年人得到优质便捷的照料服务,也减轻了政府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等成本支出,降低了资源消耗。

3.社区个人、组织、单位的共同介入,建立起一个基于社区的支持网络,逐步提升了居民和组织对于社区事务的关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人性化的社区生活,这就是通过社区照顾达到“社区的回归”。

4.进一步拓展了社区就业空间,增加社会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如海淀区羊坊店街道有色设计院社区老年服务中心聘用的服务人员都是社区内的下岗人员或待业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为他们创造了就近的就业机会,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与困难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共性选择,较之机构养老而言,更适合我国国情。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居家养老的辅助方式,在我国部分城市已逐渐实行。目前,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取得了一定成就,满足了一部分居家老人的需要。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整体上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取得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1.政策支持力度还应加大。目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还没有统一的鼓励扶持居家养老大力发展的政策法规,管理监督也缺少国家标准和规范,使得这项工作还停留在各地零散、自发组织实施的层面,制约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广泛深入开展。我们调研发现,许多社区在开展养老服务时需要同一些企业合作进行,但由于这种服务是没有利润或微利的,企业无法维系正常运转,不能吸引企业积极参与进来,阻碍了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减免税、放宽经营范围或经营限制条件等,建立对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另外,我们调研还发现,目前大多数社区都缺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场地,场地的限制给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需要制定统一的政策来解决此类公益性服务用房问题。

2.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由于服务人员工作量大、待遇较低,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难以扩大,对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我们调研发现,许多社区的服务人员都是由志愿者来担任,不需要支付报酬,这部分服务人员流动较大。只有少数社区则安排了专职服务人员,而这些人员的工资支出没有固定来源,由社区解决也有一定困难,有时会出现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情况,影响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发展。

3.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城市下岗工人,其中又以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居多。这些人虽然经过短暂的服务技能培训后上岗,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得整个服务队伍专业技能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相反,一些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和老年护理人员,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的制约,又大多不愿或不能进入居家养老服务的领域。此外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劳动量大、工资报酬低的问题,也影响了服务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建设。

4.某些老年人的思想认识制约着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推进。如羊坊店街道的有色设计院社区采用的菜单式服务,在2006年时,三十多个菜单项目大部分都是免费的,老人们很乐意接受服务,也踊跃参与。但当有些项目改为收费后,老人们便不理解,也不再愿意接受服务了。如老年小餐桌和日间照料室两项加在一起,每位老人每月(22天)需要开支400元,这个费用虽只相当于一个家庭保姆费用的1/3,但老人们还是宁可花钱雇保姆,也不愿意去日问照料室。

三、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与措施

鉴于居家养老存在上述问题和困难,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解决: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我们认为就目前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社区养老服务所具有的福利性、公益性而言,社区养老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确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预算、综合协调和有关监管工作。其中也包括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对那些经济困难老人,政府和社区更有责任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

政府还要通过倡导、组织、支持和必要的资助,动员、引导和帮助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个人和社会各企事业团体走进社区兴办各类老年人服务机构,并对那些愿意在社区建立这种服务机构的投资者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减少其行政职能,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2.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逐步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需要一个过程,必须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如下几个原则:服务内容由易到难,服务顺序由急到缓,服务项目由少到多,服务对象由窄到宽,逐步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系列。不仅要满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需求,提供生活照料方面服务,而且要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不仅着眼于低龄老人、健康老人,更要关注高龄老人和患病老人;不仅关注高收入老人消费,也要为低收入老人提供相应服务。

3.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专业化是服务业的“护身符”,只有专业化才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和竞争力。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进行老人护理知识和照顾技能的专门培训,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品质。此外,还应逐步建立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尽管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然而却没有与之配套的职业准入制度,造成了没有职业资格证的人也可以上岗。这种状况也要逐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