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1:13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基本技术教学;美国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88-03

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经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14年的体育课教学,国家在体育教学花费了这么多的课时(仅次于语文、数学),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但到学生大学毕业时,却一无所获,毕业就意味着告别了体育锻炼[1]。问题的根源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有问题。在这14年中没有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和其它规律进行研究,小学管小学,中学管中学,大学管大学,低层次的重复现象严重。打开中小学体育课本,不难看到,现行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是单个项目或几个项目的重复循环,单调而又枯燥。“有标准无内容,我怎么去上课?”是现行体育课程标准给一线体育教师的最大困惑。同样由于授课内容匮乏,导致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混乱。

美国的学校体育注重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其教学内容丰富,与学习者自身的水平相适应,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将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打开一扇窗户,提供新的思路。

1美国体育的基础技能教学

美国的学制为K-12,K代表的是学前班,类似于国内的幼儿园大班,K-5为小学阶段,6-8为初中阶段,9-12为高中阶段,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差别最大的阶段在小学。美国的小学阶段实行的是基本技术教学,不进行运动项目的教学,其目的是为运动项目的教学打基础。

美国基础体育教育家DawnmcCrumb和wendymustain在1995年意图描绘运动技能基础,在论述成功参与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时提出了课程钻形图[2]。钻形图将教学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对应起来。打基础阶段(K-5),要让学生了解运动概念,开始接受基础运动技能教学,为今后掌握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打基础;初中阶段(6-8)的目标是在掌握了基础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给学生介绍更多、不同的运动形式,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喜欢的项目;到了高中阶段(9-12)学生将要作出决定选择他们喜欢并准备进一步精通的项目,即选择并发展专长阶段。

1.1基本技术概念与分类

基本技术是将各项运动的基础动作分解、细化出来,在小学阶段进行教学,并由国家体育与运动协会(naSpe)按一定的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和各动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各州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教学大纲[3]。美国的基础运动技能教学分为基本技术和运动概念两部分。本研究以基本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基本技术就是形成今后参与运动项目和身体练习的基础运动形式。基本技术分为基础运动技术、非操控复杂技术、操控技术[2]。发展基本的运动技能及在不同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中运用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技术教学序列为学生成年后参与运动项目、舞蹈、其他身体活动方式及今后新出现的运动方式打下基础。

基础运动技术是所有运动的基础,包括走、跑、单脚跳、跨步跳、蹦跳、滑步、跟步、追逐、逃跑、躲闪等。非操控复杂技术,包括起跳落地、平衡、移动重心、滚翻、转体、拉伸、扩展、团身等动作。操控技术,指的是徒手或通过器械控制球等的技术,包括踢、抛、投掷、接球、截击、运球、球拍击球、长柄器械运球/击球等。

1.2基本技术教学内容

基本技术是所有复杂运动模式的基础,美国小学教学过程中将基本技术分为以下11个部分进行教学:移动技术,追逐、逃跑、躲闪,起跳和落地,平衡;移动重心,滚翻,踢与抛踢技术,投掷与接球,徒手击球与运球技术,球拍击球技术,长柄器械运球/击球。每个部分都从初级学者、高级初学者、中级学者、高级学者4个层次规定了教学内容。本研究以基础运动技术的追逐、逃跑、躲闪,非操控性复杂技术的移动重心教学,操控技术的球拍击球为例对美国基本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介绍。

1)追逐、逃跑、躲闪的教学。

古代儿童们就在玩追逐、逃跑、躲闪的游戏,游戏通过逃跑和躲闪躲过追逐者的追逐。像篮球、曲棍球、足球、橄榄球等球类运动都包含了这些基本元素。

追逐,是指快速移动超过或抓住逃跑的人,逃跑的人会想尽办法避免被赶超或抓住,所以追赶的人就需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并随逃跑的人改变方向的能力;逃跑,是指快速移动远离被追逐者;躲闪,是指快速改变身体的方向,远离原来的运动轨迹。

naSpe(国家体育教育和体育学会)对追逐、逃跑、躲闪的要求包括:在校外参加追逐和逃跑的活动(K-2)[4]。

不同级别追逐、逃跑、躲闪的教学内容。初学者:绕过障碍物、逃跑、躲闪、追赶假想敌。高级初学者:听信号躲闪、逃离同伴、躲闪障碍物、通过变向躲闪、追赶逃跑者、逃离追赶者。中级学者:躲闪固定障碍物、躲闪和用假动作躲避追赶者、躲闪半固定障碍物、躲闪和追赶人群中的某个人,在动态的环境中躲闪,边控制某物体边躲闪。高级学者:多人逃跑和追赶、借助物体保护的躲闪、在没有攻击性的游戏中追逐和逃跑,同时追赶和躲闪,团队通过战术追逐、逃跑、躲闪,在没有攻击性的游戏中边控制物体边躲闪[2]。

2)移动重心教学。

移动重心,走、跑、侧手翻、滚翻,各种跳、滑步等都是用手、脚及身体的不同部位为支撑所作的重心移动。最简单的移动重心方式就是从一只脚移动到另一只脚,也就是走路。高级形式就是要结合拉伸、团身、体转等全身运动的重心移动,这要求有较高的运动感知觉能力、肌肉力量和较好的控制能力。

naSpe对移动重心的要求包括:发展与精炼一套平滑移动重心的体操(3-5);设计表演一套体操动作,包括移动、滚翻、平衡、重心移动、主动变换方向、速度和流程的运动过程[4]。不同级别重心移动的教学内容与步骤:初学者,各种基本运动方式、从脚到背移动重心、从脚到手移动重心、上下器械。高级初学者,以手为支撑脚从垫子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重心从脚移动到背,重心从脚移动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前滚翻、后滚翻、侧手翻等),通过拉伸、团身、身体扭转等动作变换重心,跑、跳过程中定点落地,跑、跳过程中跳上跳下箱子或凳子,从低的箱子、凳子或桌子上跳下,设计跑、跳过程中定点落地的动作系列(跳房子),越过低的器械,将重心从脚转移到手,移动过程中侧手翻。中级学者,手倒立,双臂支撑,臂支撑成桥,大型器械上移动重心,器械上头、手间重心变换(箱子、桌子、平衡木),杠上动作(双杠、爬行架),跳箱,沿器械移动重心(平衡木等),器械上做滚翻,器械上手、脚重心转换,各种杠上重心转换,垫上混合技术,编排垫上和器械上重心移动与平衡动作成套练习。高级学者,竞技体育中的重心变换、参加体操俱乐部[2]。

3)球拍击球技术教学。

用拍子击球或用长柄器械运球是最后学习的技术,主要有3个原因:(1)小学后期孩子的视觉跟踪能力才得到较好的发展;(2)远距离的手、眼配合能力是一项很难的技术;(3)用拍子击球一个动作有两个目标——拍子和球。但是因为小学生对运用器械击球很有兴趣,所以在比较小的年龄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标准2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握拍、击球动作概念,击球动作符合生物力学特点[4]。

2美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1)内容分类方法合理。美国的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将基本技术分为基础运动技术、非操控复杂技术、操控技术。包括了较简单的基础技术和众多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充分体现了基础教学的地位。基本技术教学的同时,使学生广泛接触各运动项目,为将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美国学校体育教学是在naSpe指导下进行的,其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低年级主要以基础运动技能为主,如移动、追逐等,逐渐加入非操控性复杂技术如平衡、滚翻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成熟度提高,逐渐开始操控性技术的教学。如用拍子击球或用长柄器械运球,在基本技术教学的最后阶段才进行教学,也是考虑到小学后期学生的视觉跟踪能力才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其所用的器械也不是成人用的器械,而是用塑料制成的。

3)美国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5]。基本技术教学涵盖了成年以后会接触到的所有项目的基本技术,通过小学的教学,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到各项运动,这就为今后的项目学习打下基础。每个部分的教学都从初级学者、高级初学者、中级学者、高级学者4个层次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静态到动态,注重空间与路线的设置,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在30种以上。教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从丰富的教学内容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注重与运动项目的结合。美国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高中毕业每个学生需要掌握3个项目类别中的5个运动项目。基本技术教学在这一教学目标中起到了很好的基础作用。如在追逐、逃跑、躲闪类技术教学过程中,篮球、曲棍球、足球、橄榄球等球类运动都包含这些基本元素,练习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躲闪及边控制某物体边躲闪的能力,将基本技术与运动项目很好地结合,而且操控技术本身就是一些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

5)符合学生项目学习的规律。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小时候接触过的运动项目学起来会很容易,对那些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学起来会很困难,甚至有心理上的负担而学不好。如果一个从来没有练习过长柄器械击球的人去打高尔夫,结果可能是让人失望的,而这也有可能导致他从此不再打高尔夫。让学生在基础技能学习阶段接触不同的运动形式,培养兴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项目学习。

3美国体育基本技术教学的启示

美国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在高中毕业每个学生需要掌握3个项目类别中的5项[4],这一要求比我国的掌握2~3项要高。而美国可以达到这一目标与其基础技能学习阶段扎实的基本技术教学有关。在建立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可以向美国借鉴的地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至今没有“教学内容的最合理的分类方法、最佳内容选择标准及课程编排理论”[6]。以美国的教学体系和基本技术教学为参考,可以建立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的最合理的分类方法、最佳内容选择标准及课程编排理论。我国的项目设置与美国不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借鉴美国的基础技能教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上对我国的传统项目内容的提炼,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体系,将会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1142.

[2]GeorgeG,Shirleya,melissap.Childrenmoving:areflectiveapproachtoteachingphysicaleducation[m].newYork:mcGraw-Hill,2007.

[3]冯红静.美国小学体育教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110-113.

[4]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movingintothefuture:nationalstandardsforphysicaleducation[R].Reston,Va: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2004.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融合;教育发展

科学技术在取得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所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正日益彰显。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魅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向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与融通的方向发展,对于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视野、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充分借鉴当前人文精神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考察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实践行为。从理论阐述、模式探讨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无论是其自身的,还是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都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由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它确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的事实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课程整合也确已成为各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功能具有互补性和一致性,因此融合这两种教育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关键就是首先要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素质重要性、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与基本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信息技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信息技术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信息技术思维的形成过程,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联系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独特个性特点: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文教育则是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和懂得人生价值。重在对学生科学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学科教育,而重点在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的培养则是人文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知识的渗透

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给学生讲授技术,而缺乏人文教育的融合渗透,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是学技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受到教育,所以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不仅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技术、操作、示范等能力,还需要教师结合信息技术教育自身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学生在学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教育。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最佳途径就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两种教育具有功能的互补性和目标的一致性

由于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本不是有联系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才有了联系和渗透,这两种教育分工的同时存在着联系和渗透,又不能相互取代和割裂,因此具有功能的互补性。而且由于培养人都是这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又可以说这两种教育又存在目的的一致性。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信息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即对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纠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唯技能化、科学化倾向,就是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信息学科的热爱,对现代教育环境的热爱,加强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让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信息技术实际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融相通的。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对于培养既注重全面发展又注重发扬个性的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人文教育意识。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把人文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学中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科学论坛,2004

[2]刘献君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体育教材;非功利性;美学特性;技术特性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078-03

ontheConstructionofaestheticCharacterof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

CHaiJiao,HeiJinpeng,JianGLijia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JilinChina)

abstract:SomeLimitationexistsinSimplytechnicalStructureanalysisonthecontentofmaterialsthroughanalysisonthecurrent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contentanalysis.thepaperputsforwardthat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areattachedimportancetothecharacteroftechniqueandaesthetics.meanwhileitdiscussestherelationbetweentechnicalcharacterandaestheticcharacter.thegoal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Shouldberealizedpreferablythroughorganicconnection.

Keywords:physicaleducationmaterials;nonutilitarian;aesthetics;techniquecharacter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中,特别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内容的分析是体育教学设计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强调了这项内容。应该说,对教材的分析过程,促进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对我国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各种体育教科书中对于教材分析主要从运动技术结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下述内容:“把握某项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1]本人认为,在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教材分析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结构角度,还应重视体育教材内容的美学特性分析,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符合学校体育的性质,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1对体育教材内容进行技术结构分析的局限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掌握一定种类与程度的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它领域目标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掌握运动技能是核心目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学非常重视对运动技能类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难点的分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掌握某项运动技能。但从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角度分析,这种单纯从教材技术结构角度进行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大多数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并不是为了取得优异的竞技成绩,而是为了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这也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本质区别。因此,如何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形成练习兴趣、最终使运动技能成为自己的终身体育手段,是我们分析教材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单纯的考虑教材技术结构、细节,显然无法引起大多数学生保持对某项教材兴趣的持续性,毕竟他们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目的不是参加竞赛,当然我们不否认运动技术结构分析的必要性,但如何提炼出统领教材技术结构的特性,维系学生运动技术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目前没有处理好的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还应该寻找体育教材的其它特性?体育教材的哪种特性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锻炼兴趣与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笔者在对美学基本原理与学校体育教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亟需建立起体育教材美学特性体系,对传统的教材技术结构分析进行有效补充与完善。体育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因素,同时这种美又是一种特殊美,体育美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美,“它既是体育运动中学生作为一种客体在活动中的反映,又是体育运动中学生作为一种活动的自觉创造,体育美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美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体的感受。美的客观性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存在着美的因素,而美的主观感受体现在不同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会产生对该项运动独特的理解与审美体验。

2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研究的价值

2.1学习方式变革对体育教材提出的研究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理论更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方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思维等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次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传统的对教材分析过程主要从教材的传授角度展开的,如教材的重点、难点等,而枯燥的运动技术很难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意欲,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深入研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同项目的特性与审美体验,学生们自然会产生对教材探究的动力,进而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2体育教材理论本身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研究的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学校体育主体内容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我国对体育教材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多地从运动技能的结构展开分析,没有很好地研究各项教材从竞技运动走入学校后如何使之适应学校的特点,缺乏对分析各项教材特性的深入分析,制约了体育教材理论的科学发展。虽然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竞技运动教材化问题,但研究的深度还有所欠缺。相比之下,国外对体育教材特性的研究比较深入、系统,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在充分研究体育教材技术特性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育教材特性中的美学因素,可以说是对我国体育教材理论研究本身的完善与发展。

2.3学生厌学现象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提出研究要求

当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比较严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而不愿意上体育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造成学生厌学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不能回避的是我们对体育教材本身的研究还不够,当学生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变成一项硬性指标来完成时,其功利性特点非常明显。正如康德所言:“审美具有愉悦性,他认为,愉快有三种,快适的愉快、善的愉快和美的愉快。快适的愉快是生理上的,善的愉快是道德上的满足,二者都具有功利性,只有美的愉快是无功利的。”[3]而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掌握技能,这种无功利性的学习显然会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我们体育教学有责任引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3美学与体育教材的结合点――非功利性

美学与体育教材能够有效结合源于美与体育的本质及特点。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的契机是“非功利性”特点。“美”的最大特点即非功利性特点,即对于个体而言,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体验是没有功利性的,尽管有时这种非功利性审美的结果可能会达到某种目的,但这种目的是伴随而生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美的非功利性特点,我们下面通过朱光潜先生关于审美的生动例子加以说明。“如对待一棵古松,木材商、生物学家、画家三者之间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木材商看到古松会立刻思考它的商业价值,生物学家看到古松会立刻辨认它的树龄、所属科目等科学价值,只有画家会从审美的角度去考虑这棵古松的美学特点,如何把它的美通过画笔展现出来。”[4]显然上述三种人中只有画家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棵古松的,而木材商与生物学家都是从功利性价值观出发的,他们是体验不到古松美的。画家对于古松的欣赏是非功利性的。虽然审美是非功利性的,但也可导致最终的功利,即可以达到某种目的,但这种目的是派生作用,而不是初始作用,即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如当画家通过绘画描绘出古松之美,精美的画卷通过拍卖可以获得金钱,又实现了功利性目的。体育教材实质上同样具有非功利性特点,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赋予了太多的功利性,如我们长期以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恰恰过分重视了学习运动技能的功利性,如经常告诉学生学习体育是为了增强体质、达到考核标准等等。也许建立在这种功利性基础之上的技能学习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因为学生对于这些远期目标是没有兴趣的。而从美学特性角度进行教材分析,实质上是让学生在无功利性基础上学习运动技能,体验运动乐趣。同理,学生如果能够真正体验到某项教材的美学特性与乐趣,会深深被该项运动所吸引,最终会更主动地学习运动技能,更好地达到掌握技能、增强体质等目的。我们发现,体育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的学习兴趣同样需要从美学角度理解。斯宾塞在游戏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非功利性的思想,他认为:“一切肉体和精神的能力及其所伴生的,都是以某种最终的功利性为目的的。但是唯独游戏和审美活动是以非功利性为特征的。[5]我们体育教学中要追求的正是康德、斯宾塞所言的无功利性的愉快。综上所述,体育教材与美学具备结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需要,体育教材本身蕴含的美学特性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开发。

4体育教材技术特性与美学特性相互依存

我们提出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重视与构建,并不是否定体育教材的技术特性,而是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提供帮助。二者之间应该建立起怎样的关系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1技术特性是基础,美学特性是目标

首先,体育教材美学特性要建立在技术特性基础之上,运动技术特性是基础,美学特性是目标,只有掌握了基本技术结构后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学特性。同时,美学特性对技术特性起到统领作用,只有建立在充分理解某项教材美学特性基础上的技术结构分析,才是更加科学有效的。实质上,学生们在追求教材美学特性目标过程中,必然会更加重视技术特性的学习,因此,对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追求不但不会削弱技术特性的重要性,反而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特性的学习兴趣,二者会相互促进。

4.2二者层次有所区别

其次,二者在层次上是有区别的,教材的技术特性更多地在课时计划中体现,而美学特性主要应在单元计划中体现。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一节体育课中同样包含着美学要素,美的种类十分丰富。日本对体育教材特性分析比较值得借鉴,如以体操教材为例,“垫上运动教材所追求的技术特性是前滚翻、侧手翻等单个技术的要领,这些单独的技术同样存在着美学要素,教师优美的示范正是体现出了技术美特性,而作为单元所追求的美学特性是根据学生自己掌握的各项垫上技术进行创意组合表演。”[6]这也正是垫上运动的美学特性之所在。本文所强调的教材美学特性并不是指侧手翻等单个技术美,而是作为一项教材或某个单元的美学特性体系。再比如跳箱运动追求的学习乐趣不仅仅是跳箱的技术方法,跳过更高的高度,还要追求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以及各种富有创意的跳箱方法,这些正是跳箱运动的特性。可以说上述内容中跳箱的方法、高度等是我们传统教学中追求的技术结构特性,而身体姿态美是技术美学特性,而各种富有创意的跳箱方法则是综合美学特性的体现。总之,体育教材的技术特性与美学特性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4.3体育教材美学特性的种类

体育教材内容的美学特性如同体育教材内容本身一样,难以系统地加一分类,其一是体育教材种类繁多,其二为美学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但笔者还是尽力将体育教材美学特性进行初步的分类,尽管这种分类并不是很严谨,但目的在于能够给读者提供思考的视角。

4.3.1创意美型教材

主要指体操教材各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如单杠、技巧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创意、组合各动作,从动作衔接的合理性及创意进行审美评价与体验。

4.3.2表现美型教材

主要指舞蹈、健美操等各项教材,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合理组合,由身体表现出美的感受与体验。

4.3.3配合美型教材

主要指集体项目教材中学生练习时的战术配合,如篮球、足球等运动,学生们追求的是技术的创造性与判断力,追求一种团队间的默契与战术的合理运用,这也应该作为该类教材的审美评价基础。

4.3.4极限美型教材

主要指田径、游泳等对体能要求较高的教材,学生们学习这类教材时需要指向自我的身体极限,每一次自我提高都是该类教材审美体验过程。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内在乐趣,显然从美学角度分析教材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对某项教材的审美体验恰恰反映了教材的内在特性。

5体育教材美学特性有待开发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学论与体育教学论已经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现阶段需要我们关注更加微观层次的体育教材分析的理论,而当前的体育教材、教法等理论还是从技术结构角度出发的,亟需进行完善。我们注意到,某些专家开始注意到这一变化,如有学者提出了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理性”这一概念,“指出每项教材都有独特的学习原理,”[7]但没有明确指出学理性包括哪些内容。本人认为体育教材的美学特性研究是对“学理性”的具体化过程之一。以往我们过多地重视体育教材的技术特性,而忽视了美学特性。今后我们在研究某项教材时不仅要分析其技术特性,还要分析其美学特性。这项工作需要多领域的专家及体育一线教师、学生等合作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地发掘出来。本人认为,正值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之际,特别是新《课标》正在进行修订工作阶段,应充分考虑到体育教材美学特性体系的开发,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指导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中要渗透美学因素。当然,在体育教材美学特性体系的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什么是美、什么是体育运动美、体育教材美学分类等问题是至今没有定论,而这些问题又是相互关联的。体育教材的种类繁多,其起源、美学特性也不尽相同。如身体美的特性、运动技术美的特性,个人活动与集体项目美学特性区别等众多课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本人这里抛砖引玉,望更多有兴趣的同仁致力于此领域研究,不断推进我国体育教材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于素梅,等编著.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67-187.

[2]邵纪淼,等编.体育美学、体育摄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3]陈望衡,著.当代美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社,2007:41.

[4]朱光潜,著.无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0-55.

[5]李醒尘,著.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42.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4

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特色。

二、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师培训

支持学习首先是谁来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师培训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培训。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其中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该标准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教学资源建设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不断地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此外,为了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大范围地共享和交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2001年,在教育部的组织下,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

学习支持

教育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支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三、对于计算机教育

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们在为这些做法欣喜之时,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若干问题,以期获得对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全面的理解。

应用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学科和对象都同样有效,特别是涉及到人文类或者培养个人情感方面的有关学科以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而展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

应用的条件: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应该考虑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否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等。而且,各个条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而言,条件的标准和组合也各不相同。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进行科学试验,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应用的有效性:应用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另一层含义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对于前者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后者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目前对计算机以及其他技术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问题还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会造成人们投入的盲目性,而且还会阻碍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的差异。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技能、信息素养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所有的学习者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

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比如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再只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必将成为前沿研究的焦点。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将更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化教育;对接服务;示范户;基地示范;培训

成人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必须以适应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和目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以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大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职教培训特色,发挥学校办学特色。近年来,化技术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特色,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成功实践模式,近年来,以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开展了基于现代农村技术传播和培训的办学模式创新,走出以社区办学形式的成人职业教育之路。

1坚持成人教育的办学方向,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以农科教实际项目培训为导向,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教学目标。

1.1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成人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宁波全市范围内的成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各级成人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逐年得到扩大与提高。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政府重视、社会支持。筛选了一批培训质量高、专业种类全、社会信誉好的培训学校,开展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推动社会教育公平,提高群众文化技能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要使成人教育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和新科技变革的要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是在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所反映的程序和方法,农科教特色在于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农村成人教育和培训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农村教育培训的快速发展实际。两年来,我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组织一定方式的培训,以产学结合,校户合作、校企合作为主线,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运行模式有新的特点。在调研基础上,开展了校户联姻结对,基地辐射示范的新型培训模式,遴选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的专职队伍,以基地建设和农民培训为载体,促进成人教育与社会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和影响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1.2发挥社区成人教育资源优势,针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

借鉴国内外社区成人教育的成功实践,在分析当地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有重点分阶段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形式,发挥成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教学人才资源优势,同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重点地实施基于工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提出了基于农户生产技能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和创业能力增强的教育培训模式,孕育和产生了一批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和示范专业农户与基地,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成人学校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农民培训体系,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是受农民欢迎的,也经得起市场考验。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成后,各系统、各部门规划布置的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创新成人教育培训、教育模式,既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又能为农民所喜欢接受,成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村实际,才能有效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特长,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新农村的农民教育如何进行,这里说的新农民教育是农民通过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学习、分类指导,针对性的培训,分层次有目标的培训,按需求发展,探索和建立培训―扶持―创业―联营相结合的农民教育新模式。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加大技术培训工作。成人学校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兴农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服务力度。

2课程设置体现学以致用、产教结合,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浅显易懂和实际应用性较强为目标,把农民的技术需求与培训方式结合。

2.1明确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导向,根据受训对象创新教学手段。

化技术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从职业技能导向型、生产技术培训型、学历导向型、和学习导向型等四种形式。根据受教育、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现状,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服务和知识、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村化教育生产技术培训型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因而,成人学校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存在的自身优势,结合办学的方向和技术服务内容,根据培训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现状,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教学方法上,照顾培训对象的实际,加大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突出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传播,顺应农民文化技能提高的需要,试验教学和演示教学有机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结合。

2.2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民技术需求,设置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

开办农函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2年来重点举办了水蜜桃、雷竹、花卉、银杏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根据专业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特色,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当地科技带头人给广大学员讲课,提高受训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我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2009年又有15位示范户、专业户成功申报了农民技术员职称,为当地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提升和文化水平提高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了加大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力度,经过调研,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进行选择应用性、辐射能力较强的课程,选择果树栽培、林特树种引种、花卉栽培、实用技术培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先进适用为原则,把先进栽培技术、生产、应用性较好的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中。

3探索农村成人教育新模式,以现场培训和授课模式创新为载体,突出校户联姻,结对扶持的教学形式创新,以培养农民专业户的种植技能为抓手。

3.1根据培训对象实际状况,设置教学内容,增强学员就业创业能力。

当前,改革教学方式的关键是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实际,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技术引导,近几年来,成人学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成人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连续3年来,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教育之路。能根据授课对象、灵活采用多种途径,根据授课对象的业务、文化水平,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的教育模式,体现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培训方案,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为了解决当地残疾人再就业,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机会,特地举办了3期残疾人水蜜桃专业户技能培训班,为他们开展特色果树的种植、培育、管理水平与提高创造良好平台,社会反响良好,实际效果明显。

3.2充实完善培训设施条件,重点培养专业户和种植能手。

发挥成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科普交流。一是科普基地硬件建设,现有科普培训基地设在社区学院,拥有可容纳100多人的多媒体培训厅1个、教室5间,其中电脑教学室1间、图书室1间、农技实验室2个、农产品保鲜库1个。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人学校教育中心地位明确,以特色专业服务和建设为载体,抓好优质水蜜桃、优质雷笋、银杏、板粟与苗木花卉五大基地建设,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幅射总面积近10万亩,其中水蜜桃、雷笋、银杏分别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论证。2009年12月,在镇科协牵头下,镇政府和成人学校的支持下新创办了竹笋专业合作社,引领笋农走合作之路,科技种植之路和雷竹产业建设之路。优质水蜜桃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有机雷笋获宁波市农产品奖。在成人学校教学培训和科技示范服务下,依托教学资源和科技力量,为当地雷竹产业种植提供技术服务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人学校学员省级科技示范户唐茂宝、陈根国分别成为当地雷竹、银杏栽培技术能人,市级科技示范户虞如坤在实施部级“星火计划”项目中,刻苦钻研、科技致富,创雷笋、水蜜桃年收入达40余万元,在成人学校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帮助下,他们勤于实践,积极探索,在科技示范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为周边科技致富树立了榜样,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成人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推行校户联姻结对,鼓励教师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开发与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建立林特、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特色产业基地,如雷竹、水蜜桃、梨子、草莓、、红枫、五针松等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带动和示范,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水果、竹笋、花卉、苗木等四大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基地。

4服务地方经济找准切入点,有重点分步骤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以林特、花卉、苗木、果树等的生产、经营为主线,开展种植技术教育培训。

4.1根据农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懂经营、技能强的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对提高当地社会经济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在块状经济、区域经济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技术骨干和专业示范户的引领。当前社区成人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培养应用型、懂管理、会经营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培养专业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需要各级部门的关注和扶持。成人学校近年来,已经在培训新型农民的过程中率先做出示范。特别是一批专业示范户已经在培养方式的示范下孕育成长起来,科技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使用,生产方式的革新,都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而成。学校所在地区是特色林业、花卉、果树和经济作物比较发达和显著的地区,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是促进现代农业、林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因此,课程开发十分注重学员、农民的文化技术现状,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以实用技术传播为主线,在科技示范引领、种植规模拓展,特色服务等方面,注重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开发水平,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实际产生的效果,因而,教学

模式也十分注重结合人才培养和服务当地经济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以农民参与性学习为动力,强化知识、技术的运用,把农民易于接受、容易领会、学懂的知识、新技术作为开发相应课程的内容,把先进、适用的知识、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使成人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并与实际种植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基地建设中需要具有科技水平较高,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做后盾。必须加大科技的培训力度,加大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以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为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上加大改革。

4.2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根据生产种植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力量攻关。

目前,以课堂理论传授和实际生产、试验相结合为主要形式,把科技、生产、推广技术、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在教学内容筛选上,结合学校所在地区农业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要求,选择水蜜桃、雷竹、苗木、花卉、茶叶、芋艿头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示范。如利用培训指导教师的科技力量和专业能力,邀请他们现场开展实地指导,对于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予以解决,如近年来对于长期覆盖种植雷竹林土壤肥力退化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分析问题症结,提出施肥改良方案和雷竹种植方式的改进技术。尤其是培训雷竹种植示范大户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种植技术改进以来,通过学校结对农户的实践,培训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150户,通过农户的示范,建设了专业基地2000亩,基地生产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产品产值也呈现连年稳定提高的格局。

以银杏人工授粉技术为核心,嫁接技术为关键,继续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在近两年中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基地的辐射效应明显,成果显著。在成人学校的直接培养指导下,以科技下乡服务,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学校与专业大户结对联姻,科技人员现场示范和技术讲解做得有声有色,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宣传报道也做得十分突出。农户结对帮扶成效显著。在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同时,镇科协根据区域特色发展农业经济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召开研讨会,提炼结累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认真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论文。

总而言之,在经过探索性实践的基础上,成人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能以受培训学员的实际状况,灵活采用理论传授、技能现场培训、问题解决回访、农民实际参与的联动教学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质量提升,保证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林.成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成人教育立法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

[2]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2).

[3]程静,陈超.学习化社会与成人教育转型[J].成人教育,2003,24,(Z2).

[4]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2).

[5]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陕西杨凌,2003,9.

[6]霍玉文.山东省乡镇化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曲阜,2006,4.

[7]滕金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2),45-48.

[8]崔小红,李三富.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16(2),22-25.

[9]孙诚.我国乡镇化技术学校的发展现状与若干建议(下)[J].成人教育,2008,18(6),24-27

[10]朱军.新世纪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2008,6.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方法研究

一、前言

在高校教育中想要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就要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入手,完善创新教育内容。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落实高校教育改革制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关注学生素质发展情况,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性,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其实就是在落实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创新,保证教育技术与方法的先进性,并落实到具体环节中,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就要将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在有效配置的基础上落实教育技术,教师也要清楚认识到教育技术并不单纯是技术与工具的使用,而是从教育理念与方法上来进行的。因此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就要做好传统课堂教学创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引入创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做好信息传播工作,发挥出教育教学质量,在保证教育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解决传统教育中的不足。通过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以此来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度,确保教育的顺利开展,实现提高教育效果目标。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要从原有理念与方式出发,做好进一步创新工作[1]。所以说创新教育其实就是从主体层面入手所进行的创新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结合理论知识点来发挥出创新教育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持。通过从理论层面入手,教师就要做好课程设计与组织工作,避免单纯从知识点进行教育,实现课堂与课下实践的融合,在引入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保证所进行的创新行为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落实创新教育时,就要避免单纯地从知识点灌输出发,结合实践内容来促进创新教育发展。只有发挥出创新教育优势,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目标。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发挥出教育指导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保证教育的先进性[2]。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中的重点。尤其是对于高校来讲,在落实创新教育时也在逐渐引入新型技术,互联网、慕课等作为先进的教育形式之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大的。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在开展创新课堂教学时,就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保证学生思维上的开拓性,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一些高校中并没有正确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虽然已经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更多的是出于响应国家号召的思想,这样也就造成了高校创新存在着形式化的现象,在具体使用中并没有实现全面落实目标。从本质上来讲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营造出舒适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3]。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存在着使用过度等现象,这样也就难以实现优化学习效果目标,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学生学习效果。第二,受到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的影响,难以在教学中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造成了创新教育过于表面化。可以说创新教育主要是从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来进行的,所以也就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通过运用教学工具与手段来提高教育效果。但是在现阶段创新教育中,由于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技术在运用效果上并不理想,或是存在着使用科学性不足的现象,最终也就造成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受到限制,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4]。

四、现代教育技术下高校创新教育方法

(一)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中介,能够实现理论具体化目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教育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现代教育技术入手,做好教育模式划分工作,加强传统教育模式与多媒体教育的融合,以此来实现教育创新目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大量向学生讲述知识,虽然所讲述的知识主要以事实知识为主,但是在教学效果上却并不理想。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下,虽然并不是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完全实现创新教学,但是却能够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在教育中就要从加强师生之间联系入手,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创新教育中每一个环节都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仅展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讲述,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从情境化教学出发,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完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协作,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5]。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

教育技术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资源设计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开发、运用与评价等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了时代性的特点,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可以辅助教学开展,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此在教育中就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保持学生学习动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吸引学生,在提升教育容量与范围的基础上来丰富教育内容。通过实践可以看出,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将图片、视频与音频等进行融合,辅助教学开展。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要结合学生特点,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性特点,为学生营造出生工的学习情境,借助直观的教学方式将静态的知识点展示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其次,在教育中要为学生打造出交互型的平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下能够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打造出有效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一直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大量向学生讲述知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下,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保持学习主动性。所以说,在交互式教学模式下能够加强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打造出全新的教育模式,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网络教学有着动态性的特点,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发挥出交互性教学模式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分析中掌握知识点。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才能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6]。

(三)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创新中就要做好运用工作,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与作用,避免出现过度使用等现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工具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清楚认识到并不是在教学中使用越多越好,而是要借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优势,科学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投入学习状态中,学生需要投入全部精力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能够保持学习动力,实现思维的有效延伸。在低投入状态中,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在面对问题时集中注意力,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不足,甚至还表现出了思维混乱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在教育中就要清楚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与意义,确保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从而产生出学习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就要掌握学生的具体特点,在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术上来保持学生的高投入学习。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所获取的知识转变成为自身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完善教学模式

当学生处于高投入学习状态时也就可以保证思维上的有效延伸,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创新。所以在教育中就要做好教师指导模式的转变工作,借助交互式等方式来展现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就要做好教育模式转变工作,提高教育的便捷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能够更快的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通过做好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教学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教育氛围。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出课程标题,在做好课程概述的基础上来完善教学流程,借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7]。

(五)解决重点与难点知识

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点,就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保持教育的先进性。所以在教育中就要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借助趣味性的内容来刺激学生,让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状态,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由于多媒体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教育中就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画面与声音的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教育中就要从感知教育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在丰富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所以在开展创新教育中教师就要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生动的教育资料来解决传统教育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知识,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结语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7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体育课程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在教育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教育层次上又属于本科教育,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在普通本科教育的范畴内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们将应用技术型高校与其他高校体育课程对比

1.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对比

应用技术大学在教育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教育层次上又属于本科教育,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在普通本科教育的范畴内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院校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前者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研知识的掌握,后者则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尚不能较好适应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上的发展,而忽略了未来岗位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体能发展的需求。

2.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对比

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须根据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分类,突出在岗位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的锻炼,开设以职业体能为内容的体育特色性课程,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奠定体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人才更高、精、专,因此体育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更会体现在工程师和管理人才层面,而非普通的技能操作工,对职业体能的训练需要再细化、再提升。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需要在深入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和岗位性质的基础上,打破原来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转而以岗位集群为划分依据,开展职业体能训练。

二、应用技术大学职业实用体育教学改革

1.明确转型后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在教育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但在教育层次上又属于本科教育,所以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在普通本科教育的范畴内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

2.构建立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体育课程开发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尚不能较好适应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会受到本科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上的发展,而忽略了未来岗位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体能发展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

达成,需要在深入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和岗位性质的基础上,打破原来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转而以岗位集群为划分依据,开展职业体能训练。

三、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改革需要资源开发、师资提升

1.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的体育教学须根据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分类,突出在岗位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等身体素质的锻炼,开设以职业体能为内容的体育特色性课程,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奠定体能基础。

2.建设一支掌握职业体能教学的体育师资队伍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2―04

引言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是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南国农先生认为,“如何重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是这一时期理论研究的第一主题。”[1]教育技术学理论界如何来解答这个“第一主题”呢?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一方面需要沿着先行者的脚步继续前进,从正面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过头来反思,以更高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审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分析其中的不足,这是一种学术上的自我审查,更是一条重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

一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模式分类

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开辟时期。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是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多元发展时期。新世纪后,从2005年起,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进入重构时期。”[2]经过了从开辟到发展再到重构的历史进程,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它们不仅有内容的不同,也有理论立场的不同,还有方法论的不同。通过对这些体系进行共性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形形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划分为三种模式。

1“教科书模式”

所谓的“教科书模式”是指用编写教科书的模式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来编写教科书,即这种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或是教科书的主要知识体系。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就是我国电化教育刚刚崛起的时代,就有了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探索。南国农先生提出了电化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由七论构成。这七论是“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和管理论。”[3]该理论体系是土生土长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界第一个颇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具有奠基性的意义。2006年,南先生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在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理论,并认为信息化教育就是新时期的电化教育,同时还重构了信息化教育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包括总论、基础论、技术论、模式论、方法论和管理论。[4]不管是电化教育理论体系还是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其核心都是现代教学媒体的研究和应用。南先生组织编写的《电化教育学》以及《信息化教育学》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两种理论体系的痕迹。

李康教授在其专著《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中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由引论、发展论、教育媒体论、教育信息资源论、教学设计论、信息化教学论和远程教育论等七个部分组成。[5]这个理论体系也就是该专著的知识体系。

2“内容模式”

有学者把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框架概括如下:(1)技术和技术化;(2)教学需求和培养目标分析技术;(3)教学内容选择技术;(4)教学目标制定技术;(5)教学内容分析技术;(6)教学传播技术――教学策略:即教学设计。(7)教学传播技术――教学媒体;(8)效果测评技术;(9)教师遴选和评估技术;(10)教学研究和改进技术。[6]该体系以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通过对教育中技术的分解而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1)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①教育技术教、学的基本概念;②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③教育技术的教、学特点;④教育技术的作用;⑤教育技术的教、学作用原理;⑥教育技术的教、学实施原则;⑦教育技术实施方法等。(2)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②教育心理学;③教育传播学;④系统科学;⑤艺术(音乐、美术)等。[7]这种概括与众不同,它把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也纳入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并具体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两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

这两种体系就是所谓的“内容模式”,即把教育技术学理论分解为不同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作为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具有理论特性的知识,它们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这种以具体内容的方式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是目前的主要模式。

3“层次结构模式”

“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中的工科是毫无疑问的,但教育技术学也有自身的文科、理科以及工科。什么是教育技术学中的文科、理科和工科呢?何克抗先生认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涉及对“教育技术学”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即对这一学科的基本价值观与哲学立场),其内容应属于“教育技术哲学”的范畴。二是涉及“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等,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三是涉及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知识,其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8]教育技术哲学是对教育技术中最根本问题的思考,是对教育技术中“后天事实”的理论考察,是教育技术学理论中的文科;作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就是教育技术学理论中的理科,而关于教育技术应用的方法、程序等应用科学部分则属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工科,由文科、理科、工科这三层次的理论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关联性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

有学者在梳理已有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教育技术理论框架分为五个部分:“教育技术的本体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技术的评价。[9]同样,该体系也是把教育技术学理论按其抽象性的程度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但是它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却不如“三层次说”清晰。

以上两种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就是“层次结构模式”,其中“三层次说”是一种万能的理论构建模式。任何学科都存在“哲学―原理―应用”或“文科―理科―工科”的三层次理论,并由这三种层次的理论构成一个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优点就是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缺点就是内容不够明确,不够具体。

以上列举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并非是最科学或者是最完善的,而且有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之所以把现行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进行归类并用“教科书模式”、“内容模式”和“层级结构模式”来加以区分,是为了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的历史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为重构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提供启示,而且这种划分本身不具有评判优劣的意义。

二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若干反思

在教育学领域,还没有哪个学科像教育技术学那样有如此多不同版本的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认为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还很不成熟,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学术界对一些根本问题缺乏共识,甚至争论不休,这对于一个期盼走向成熟的学科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1教育技术学有理论吗?――体系构建的前提性问题

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领域中的尴尬源于理论建设的薄弱,在教育学其他领域的学者看来,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积累是非常欠缺的,他们认为教育技术学只是技术,而不是像高等教育学、教育哲学那样具有理论学科的性质,而教育技术学理论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印象。有来自教育技术学领域内的学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在知识积累方面几乎是一穷二白的。”[10]连知识积累都是空白的教育技术学,会有多少理论呢?这是危言耸听吗?只要我们翻开任何一本《教育技术学》的教材,我们都不会觉得它有多少称得上是理论的东西。理论是什么呢?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认为任何可以被称为“理论”的话语都应具有四大定义特征:1)理论首先应该是“跨学科的话语”,其影响和应用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2)任何理论都应该同时带有“分析性和思辨性”;3)理论应该是“对常识的批判,对理所当然概念的盘诘”;4)理论具有内在的反思倾向,是“有关思想的思想,是对我们借以产生意义的那些范畴的探究”。[11]这显然不是对理论的界定,而是对理论属性的陈述。以这个标准看,教育技术学有多少是具有理论属性的知识呢?发展到现在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仍然缺乏一个规范的概念系统(虽然有许许多多舶来的或者自产的概念),也缺乏相应的表述这些概念及其范畴的逻辑结构。我们有形形的理论体系,却没有实实在在的理论,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当我们在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应该优先回答如下的问题:教育技术学理论有哪些属性?那些纳入到理论体系种的理论算得上理论吗?教育技术学理论生成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回答这些问题,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只会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而已。

2有必要选择逻辑起点吗?――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问题

“在建构理论体系时,逻辑起点的选择显然是无法回避的理论前提和基础”。[12]经典的社会科学一般是从逻辑起点开始,演绎出概念、命题和原理,从而形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内聚性强的理论体系。这也是评价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学科的理论体系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比如哲学是以“存在”作为出发点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商品”为出发点的。教育技术学以什么为出发点呢?选择哪一个逻辑起点作为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题的前提和基础呢?据统计,目前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多达17种。选择哪一个逻辑起点是比较科学的呢?是“如何教育”、“解决教学问题”?还是“借助媒体的学习”、“借助技术的学习”?亦或是“教育中的技术”或“借助技术的教育”?哪种逻辑起点能够演绎出一整套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的概念、命题和原理呢?

可以肯定的是,已有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并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有的学者虽然也提出了逻辑起点,但并没有按照这一逻辑起点来构建理论体系。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理论界一方面需要确立逻辑起点来证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科学性,而另一方却又没有能够按照已经确立的逻辑起点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就导致了一个结果:许多人认为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价值。

只要教育技术学理论想靠近科学,那就不能回避逻辑起点问题的讨论,只要想构建科学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那就不能不选择经过论证并确认是科学的逻辑起点。对于一个还没有成熟的教育技术学学科来说,只有通过选择科学的逻辑起点才能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否则,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就很难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3演绎还是归纳?――体系构建的方法论问题

南国农先生认为在90年代,教育技术学界主要形成了两类理论体系框架:一是,主要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定义为依据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另一是,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13]有学者指出“94定义”是我们构建教育技术学体系的基本依据,因为它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回答了教育技术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由该定义演绎出了一套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14]“94定义”真的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回答了教育技术究竟是什么了吗?“94定义”描述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但没有明确回答教育技术是什么的问题,即没有揭示教育技术的本质,因此把“94”定义作为演绎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起点并不妥当。

南先生指出的第二条道路是“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这就带有归纳的性质了。教育技术学本来就是教育学中的应用学科,它的理论应该是来自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教育技术学理论如果不是来自实践或者不关照实践,那么其生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构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时候,我们要去教育技术实践中找依据,通过对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归纳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演绎和归纳相结合,在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演绎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归纳,两者缺一不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既不是依靠演绎的方法提出来的,也看不出归纳的痕迹。很多研究者非常随意地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其中没有进行任何的论证,也没有自洽性的说明。也就是说,这些研究者在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指导下就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可靠的吗?具有科学性吗?答案不言而喻。

4理论体系要面面俱到吗?――体系构建的完备性问题

完备性是任何理论体系都祈求的,任何理论家都希望提出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但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因为只要实践还在发展,思维没有停止,理论及其体系就会不断发展变化,或改变、或扩充、或缩减。一个理论体系追求的是相对完整或完备,即就目前来说所有的属于该学科的理论都应该被包含进去。

在本文列举的七个体系中,其构成的要素数目各不相同,有三要素的、四要素的、五要素的、七要素的,乃至十要素的。多少才算完备了?恐怕不能单纯用数字来衡量。三要素的未必没有十要素的完备。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模式”中,有的体系就没有包含被公认为是教育技术学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教学系统设计。很多体系没有把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纳入进去,而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技术学学科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如果采取“层次结构模式”来构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那么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教育技术应用理论就必须包括在内。虽然可以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用不同数目的要素来概括,但都必须涵盖这几个部分,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项,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都是不完备的。

完备性内在地要求相容性,即构成理论体系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冲突。如果列举了所有理论,但它们之间具有包含关系或者对立的关系,那么这个理论体系的完备性也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完备,而要追求满足逻辑自洽的完备。比如,把“教学需求和培养目标分析技术”、“教学内容分析技术”与“教学设计技术”并列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组成要素就出现了不相容的情况,因为前面两种技术就内含于教学设计技术,因而,该体系也是不完备的。

5如何体现中国特色?―体系构建的本土化问题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就是要建立本土化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也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这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健康发展的内在诉求。所谓的教育技术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合理成份与本土教育技术(包括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进教育技术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重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就意味着不再以aeCt的定义为尊,而是批判性地吸收,无论是“94定义”还是“05定义”都不是演绎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我们需要吸收这些定义以及西方教育技术学理论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并同时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土壤。

南先生给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本土化指明了一条道路,即“遵循‘和为贵’的理念,采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策略,主要通过‘三重’、‘三化’、‘三防’三种途径,促进已有两类理论体系框架的更多融合。”[16]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本土化的过程,也就是重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过程。而在重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单纯的以西方教育技术理论为尊或只考虑本土的研究成果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在借鉴和自我探索中寻求一条融合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是教育技术学理论的集合,是教育技术学理论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的有机整体。知识体系不是理论体系,研究领域也不是理论体系,然而有论者常常把研究领域或知识体系作为理论体系。“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可以将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领域当作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17]这种简单的以研究领域来代替理论体系的做法是不利于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的。

本文的出发点不是构建,而是反思,从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共性入手,总结其模式,并对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这应当属于教育技术学元研究,在理论体系的层次中应该属于教育技术学的文科研究,是以现有的思想为对象,是对思想的思想,即属于教育技术哲学的范畴。本文总结的三种模式是不是合理的?还有没有其他的模式?从五个大方面来反思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是不是周全了?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考虑到?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对于教育技术学学科来说,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研究已经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航程,已经在学者们的反思性探索中走向繁荣,相信通过教育技术学界众多前辈和一批批追随者的共同努力,建立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了。

参考文献

[1][2][13][16]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重构: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0(4):5-7.

[3]李康.试论南国农先生的教育思想[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58-62.

[4]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8):5-9.

[5]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

[6]周越等.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及其理论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7,(4):22-27.

[7][14]张恩成等.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体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6,(5):25―28.

[8]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9]汪基德.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6,(7):56-61.

[10]杨开城.论技术应用主义的教育技术学及其贫困[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3.

[11]刘亚猛.什么是“理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6,(4):264.

[12]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9):26-36.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9

特色内涵

学校实施“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的“技术”,是指科学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艺术”,是指音乐、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技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完美结合。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高中3年掌握多项基本的技术和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与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特色项目从侧重点来看,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8大领域中的3大领域:“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其他5大领域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素养。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使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历史渊源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定了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组建了高素质的技术、艺术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共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5人,包括1名美术特级教师和1名通用技术特级教师。其次,学校改造提升了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以国家“中学技术教室、艺术教室装备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传统与特色,建设了6间美术工作室、4间音乐工作室,升级改造了15间技术教室,确保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这些“工作室”由有特长并热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持,为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技术、科学、健康和综合实践等几大类。艺术类包括版画、陶艺与泥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外环境设计、篆刻、京剧鉴赏、播音与主持等;技术类包括机器人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flash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科学类包括趣味魔术、趣味制作、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健康类包括家庭保健、体育运动(田径、球类)等;综合实践类包括心理健康、家政课堂、交际与礼节、校园与社区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办学特色的彰显提供了课程文化支撑。

近年来,学校技术、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5项市级及其以上技术、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10多篇技术、艺术教育类论文并获奖;在全国普通中学技术课、艺术课教学大赛中,多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在技术教育上,学校与时俱进,抢占改革制高点,成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处,自主开发多部校本教材,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学校承担的两项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专家好评:1项是全国社科基金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1项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经市规划办专家组鉴定,成果等级为a等。学生多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6项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首届中学生技术设计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在艺术教育上,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实施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个人特长,为特级教师王威等美术教研组教师筹建工作室,先后建立了“全国版画藏书票工作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6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学生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丰富、发展了艺术素养。2010年,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藏书票比赛并获得优秀团体奖。

愿景与规划

发展愿景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学校将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整体构建特色学校发展蓝图,系统实施建设策略,实现全体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维和谐、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一流的技术、艺术教育中心,为特色教育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特色教育提供软件保障。四是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辐射源,使之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各项素养“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实践和落实,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学校将拓展、优化、创新、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创办内涵厚重、特色突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三年规划(2012~2014年)

整体思路: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龙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

教育技术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数学教学动机激发教学容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概念解读及特征分析

1.整合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各种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技术的优势,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达到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高水平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和深层次改革的目标。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既不是简单的结合,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数学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数学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数学教学资源、数学教学要素和数学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2.整合的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一方面是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环境的特长,实现媒体的应有功能。通过创设数字化教学环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认知和自主学习。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和班级的每一个学习者进行一一交流,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双向,及多向传输等众多特点,把它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形成师生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得以教师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完善为既突出班级整体,又体现个别指导和师生融合的局面。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策略构建及方法呈现

1.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无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常常感到数学公式、数学概念枯燥乏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选择了放弃。要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让他们把学习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不少的时间板书,特别是教学中例题讲解,教师作图更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前输入文本、公式、图像,就可省下大量的时间,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来,从而被学生充分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三视图内容教学时,要求从三个不同方向画出物体的透视图,这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说清,而用多媒体做成的课件却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学生容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成为数学教学一个有力的推进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分解教学难点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多视点特征,能够使教师课堂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所学内容。它既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实现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实践者转变;又能完善教师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有效攻克数学教学难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诚然,现代教育技术在几何教学中常常可以大显神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克服传统教学中几何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图形的处理,动态过程变化的呈现,立体图形的展观,空间观念的培养等。同时对于教学中许多较为抽象的概念,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动画形式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表示出来,以体现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特点。

3.发展思维能力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科学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显然,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数学课堂打破了学生以往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学生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通过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用多媒体的各种形式,诸如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图像、表格等活跃出来,使学生以这些形式为媒介,去体会、理解和掌握数学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变易,实现教学过程的直观化,并不断地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形象揭示数学学习的内在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灵活地运用动画,插入等多种形式,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可以变数学教学抽象为直观的效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教师讲清所学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