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十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十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1:56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1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食品工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论述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数据的建设及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为提升我国食品工程领域的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Discussiononeducationmodeland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

YanGZhen-quan GaoLu RaoSheng-qi YinYong-qi FanGwei-ming

(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127,China)

【abstract】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fieldoffoodengineeringwiththeadventoftheeraofbigdata,accordingly,itwillbereformedintheeducationmodeland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thispaperdiscussedthechallengeofteaching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theoptimizationfor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theconstructionandintegrationofeducationmodel,theoptimizationandupdationofteachingcontent,andthereformmeasuresofteachingprincipleandteachingmethodwerebeputforward.itprovidedanewideaforimproving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inthefieldoffoodengineeringinChina.

【Keywords】Bigdata;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educationmodel;Curriculumsystem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YZUJX2012-33B)。

作者简介:杨振泉(1975—),男,汉族,博士,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食品工程领域不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食品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指引。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据源呈指数级增长并深刻的改变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引起广泛的关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将改变知识的社会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与进程,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本文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1 大数据内涵与特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式各样传感器的涌现,数据源以及信息数量飞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方向和要求,也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是一个较为抽象新兴的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特点,但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数据日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对食品领域及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2.1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教授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拓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范畴。传统食品研发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积累、整理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为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供了食品生产与风险管理主体间信息收集通道,为食品研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数据源。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价值提炼将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必备的知识技能。

在理论教学体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按模块化组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宗旨,包括公共必修理论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文献检索以及人文社科、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也是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其中共性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包装、试验设计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大数据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和网络化,资源的易得性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凸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课程固化性将被打破,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教学将更加突出。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传统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知、实验技能、综合实验、工程与毕业设计四层次组织,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环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各个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数据时代将更加学生实验与论文设计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正确的数据,凝练有价值的实践与研发思路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

在素质教育体系方面,传统上按显性课程和隐性的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举办食品科技文化节、食品科技及餐旅管理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团队意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训体系,按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课外指导,以科技创新项目(含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形式组织实施,塑造了学生在食品研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落实这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指导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积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仅仅充当助手和执行者的角色。大数据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将以学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凝练设计为主导,教师协助并提供条件共同完成项目,这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和教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在150-170学分之间,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3-4):1。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按照“7+1”或者“6+2”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即在前6-7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最后1-2个学期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训练。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学术科技节、讲座、论坛)。对三、四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开展科技立项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使广大学生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重点抓创新教育成果转化,举办学生科技作品、实用发明等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基本以由课程考试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构成,对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缺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学习,在线教育全球化可以为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相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学模式将随食品工业的结构和需求灵活变化,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交叉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高校学分设置、教学安排、评价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2.3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每位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内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资源将被极大的拓宽,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将极大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将不再满足教学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的学科。如何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有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的主要课题。此外,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减少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未来教学方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3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从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对象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科学科,但具有工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性质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尤为必要、尤其是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课程,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工具。

3.2 建设及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研发、决策很大程度都将依赖社会媒体、消费群体、监管部门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所构成的“网络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必须纳入这个生态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作为大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单元,加强大数据的建设与整合,在纵向整合上把人才培养的数据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群体整合,分工合作、互生互利,将人才供应链向食品产业链整合,通过大数据获得产业需求信息和人才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横向联合上应该与国内外同行高校在协商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动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3 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和交替加快,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内容设置上也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能墨守成规。其二,授课教师应该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其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加大。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面向产品的工程实训,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和软件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掌握食品工程以及相关研究的先进设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4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当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时,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上课者转变成老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协同学习、发表观点、交流看法,培养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探讨中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与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共同成长。教师应该掌握学习分析方法,运用该工具搜集和分析学习者数据,从而指导教学。随着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教师应该将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教师应不断的完善和整合个人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主动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

[2]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11528.

[3]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4(4):71-72.

[4]李昌文,景建洲,纵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8-59.

[5]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6]张臻竹,张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的发展演变初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209-211.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2

如果你处事严谨,热爱生物、化学,那么恭喜你,你拥有的这些潜质,非常适合进入食品行业;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名头疼物理、化学,数学也是逢考必挂的文科生,请你也不要消极,只要你带着一颗热爱食品科学的心,开始四年的美食探索之旅,你将会收获一份知识,一份健康,一份快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光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是研究如何让我们的餐桌更丰盛,让美食更安全,让身体更健康的“服务吃货”专业。而要做到这几点,当然离不开专业的知识,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原理、发酵食品工艺学、果蔬食品加工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学、粮油食品加工工艺学等课程将会把你打造成一位美食高手。

实验课程打造美食达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年的学习,大都穿梭于教室与实验室之间,在掌握了食品的分析、检测方法;了解了食品的储运、加工、保藏及其综合利用的理论和发展动态;学习了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了整个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外,也学会了自制酸奶、果酱、肉制品等食品。

在食品专业的学习中,最具趣味性的要数食品制作实验课,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制作混合果酱的实验。实验全过程均由我们独立操作,从原料的选购到原辅料比例的搭配,以及制作工艺的选择全部通过团队协作商定。制作时我们根据不同果蔬营养价值的不同,对原料的搭配做了大胆的设想,最终在取材上颠覆了传统果酱的选材,选用了山楂、胡萝卜作为原料。从营养学的角度讲,山楂口感较酸,有机酸及VC含量高,能开胃消食、降低血压;而胡萝卜则富含胡萝卜素,能补充Va、VC。两者搭配起来,营养价值丰富,颜色鲜亮,成本低,口感也能被大众接受。那次试验以后,我们宿舍一周的早饭都是吃面包夹自制的果酱。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分外香甜。

当然这个专业也并不局限于吃上,畜产品加工、发酵技术、园产品加工是这个专业的三个方向。北方的大学优势多在畜牧粮油的加工上,如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而南方的大学则以水产品、食品生物技术为主,如南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在制糖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在亚热带食品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创造光明前景

作为一名大学生,谋得一份工作才是正经事,如果你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这些食品名校,那你的就业几乎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不是,那么食品检验工、化学分析工、内审员、Gmp、公共营养师等证件就是你今后求职的敲门砖。毕业后你可以到各种食品企业,从事科技研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或是到与食品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3

食品产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基于当前时展背景,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关注与重视,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已成为当下重点研究课题。由食品行业英语编写组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职业教育行业英语进行立体化研究及课程内容优化设计,从职场口语和听力、针对性阅读训练、模拟写作项目、工作场景预设等方面对食品行业英语教材进行板块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从而为将来职业规划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食品行业英语》全书共8个单元。第1单元主要讲述面包店的相关事宜,包括面包及其加工过程;第2单元介绍了某家乳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情况,涉及到酸奶的生产工序;第3单元是海鲜及肉类市场,对肉类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详细说明;第4单元介绍了美国专门生产豆腐和豆奶的食品公司;第5单元重点讲述了有机水果和蔬菜,另外涉及到气体储存等内容;第6单元论述了豆类和坚果类的问题;第7单元对果汁和榨汁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第8单元是从茶到酒的相关历程。该书选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为题材,内容翔实且针对性强,遵循由易到难的编排方式,既可作为相关院校食品专业英语的教材用书,也可供食品行业的研究人员或学者用作参考读物。

结合该书可知,跨文化背景下的食品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中国作为食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只有与其他国家保持商品信息的有效沟通并加快熟悉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开展食品对外贸易及相关外贸合作。食品英语作为专业英语的重要分支,对于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食品英语教学研究对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食品专业英语作为特殊用途的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食品英语的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性较强。基于食品生产的原材料种类繁多,且在生产过程中历经多个环节,其中涉及食品生产与宣传以及产品后续的营销和质检等,由此便牵涉出大量专业术语及生僻专业术语。而且,食品英语作为一个学科,涵盖诸多学科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因此食品英语理论知识具备多学科性特点。②词汇类型丰富。食品英语中包括大量简化词汇和外来词汇,此类专业词汇在被相关行业人员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和时展形势的影响,其中多数词汇的使用频率和重复次数较高,为了便于书写和应用,食品生产者便对这些词汇进行了缩写和简化处理,以此在短时间内加强对食品专业英语词句的记忆。③句子结构灵活。食品英语的句子类型以被动语态句子结构、一般现在时及现在进行时为主,是为了在交流时对食品特色做出直观生动的描述,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食品英语的专业性决定了食品英语教学及研究的特殊性。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食品英语教学在跨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和改革趋势,但基于现实各种因素,相关学校在开展食品英语教学时面临诸多困境。(1)教学资源有待更新。现阶段,中国相关学校针对食品英语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教材内容和教学资源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资源较为陈旧、文化知识深度不够等,同时由于教学参考和理论基础有所缺失,导致食品英语教材更新缓慢。在教材选择方面,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标准,且存在教育工作者自主编写英文教材的情况,因此食品英语教材缺乏权威性和专业性。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其素材来源于国外参考文献,具有理论知识过时、内容晦涩难懂、章节缺乏连贯性等特征,这与当前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无法适应学生在当前阶段的学习需求。(2)教学内容及形式落后。

传统理念下的课堂以理论讲解和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词汇讲解、长难句分析、篇章阅读及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教学模式是传统的黑板加板书,教师使用新媒体课件授课普及率需要提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是全英文模式,多数教师以学术性知识讲解为主,且看重篇章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听说能力难以提高,同时鉴于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有所欠缺,在授课时忽略了对于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难以提升,这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3)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中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主要以词汇记忆、句子结构及翻译等为考核内容,其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理论知识则少之又少,且针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场景预设还有待完善。究其原因,基于考核评价内容的侧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在真实跨文化交流语境的营造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导致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饮食文化对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和国际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起关键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却得不到体现,教师也很少进行有效的文化输出,不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教学体系的构建。基于此,相关学校需结合时展形势和个体学习需求,制定全面而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模式的科学化和多元化。结合该书,针对上述食品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和问题梳理,依据食品英语特征和时展要求,基于该书所涉及到食品英语相关内容,可以从以下层面提升食品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1)教学资源的优化。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食品英语教学资源,包括其他国家的相关学术研究和最新资讯等,同时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技巧的灌输,其内容可以包括诸多方面,例如不同国家的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科学研究、饮食习俗等,如此即可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也可促进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2)教学形式的革新。传统模式下的食品英语教学以灌输式教学法为主,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授和理论输出,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关键作用。在当前时展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挖掘不同的教学形式,包括自媒体课件的运用、图文及音视频资源、优质网络课程开发等,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3)教学方法的改进。食品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技英语,具备诸多区别于普通英语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类型,具体从专业术语、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外来词汇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和真实的应用场景来开展教学,可通过创建真实的文化情境或语言情境,将学生置于实践环境或者实际工作场景之中,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在具体的场景交流及训练中,需要涉及到必要的文化元素和互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此外,相对应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4)教学设施的完善。基于当前学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环境和设施,缺乏与实践教学相对应的语言学习环境,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性技能掌握不尽如人意,相关学校和部门应该加大对食品专业教学设施及实践教学场地的投入。根据当下时展趋势及教育改革方向,高校需结合食品英语的基础特征,即专业性和实用性,针对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在育人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场所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和制度完善,以此来提升跨文化视域下食品英语教学质量,这对于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食品专业英语人才和对外饮食文化传播者的需求日益增强,分析食品英语特征和其当下教学现状,探索食品英语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方式,对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育人成效,促进食品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食品专业英语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食品行业英语》一书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行文结构为基础,章节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系统性和渐进性,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助于有效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为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学习参考。

作者:金瑛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经贸学院讲师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4

关键词:食品分离技术膜分离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微胶囊

当前食品工业稳坐世界制造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宝座。现代食品分离技术能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分离技术是指各种分离技术在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沉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淀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结晶分离技术、新型吸附分离技术、絮凝分离技术以及食品的微胶囊技术等传统和现代的分离技术。可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以及市场的产品结构、规模和档次,保证了食物质量和安全问题、食品加工制成品的多样化和精细化,为食品工业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1.几种食品分离技术

1.1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门新型的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它作为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方便、设备紧凑、工作环境安全、节能等优点,和其他传统分离技术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膜分离技术主要为电渗析、精滤、超滤和反渗透,是在常温下以膜两侧的压力差或电位差为动力对溶质和溶剂进行浓缩、分离、纯化、促进反应等的操作过程。膜技术在食品加工中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在许多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可能,已经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水、果汁、牛奶、保健品、中药、茶食品、饮料、调味品等,都会用到膜分离技术,采用膜分离技术改进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加工方法更是保证天然制品品质极其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研究比较多的是反渗透、超滤、微滤在饮料方面的应用。

1.2超临界萃取技术

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目前,已经可以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从葵花籽、红花籽、花生、小麦胚芽、棕榈、可可豆中提取油脂,且提出的油脂中含中性脂质,磷含量低,着色度低,无臭味。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压榨法的回收率高,而且不存在溶剂法的溶剂分离问题。

1.3分子蒸馏技术

分子蒸馏萃取技术也是一种高新分离技术,分子蒸馏的原理是液体分子受热从液面逸出,而且不同种类分子逸出后,其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不同。常用的分子蒸馏器设备主要有离心薄膜式和转子刮膜式两种,常用于蜂蜡、棉籽蜡等精制,使产品达到食品和药品的要求。它与有机溶剂萃取法相比,工艺简单,操作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色泽浅,特别适合于保健食品加工中应用。

1.4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微胶囊的功能经微胶囊化后,可改变物质的色泽、形状、质量、体积、溶解性、反应性、耐热性和贮藏性等性质,能够储存微细状态的心材物质并在需要时释放出。由于这些特性,使得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上能够发挥许多重要的作用。

2.食品分离技术的操作步骤:

2.1查找待测组分的基础性研究材料,包括待分离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活性等。

2.2选择和确立对该组分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的方法。

2.3了解原料的特性以及待分离组分的含量情况。

2.4确定选用的分离技术并对分离条件进行选择。

2.5对分离效果进行评价。

2.6中间试验和工业生产应用的放大设计。

3.食品分离技术的重要性:

食品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食品分离技术是食品工业的基础。绝大多数食品工业都离不开食品分离技术,其中不少行业都是以分离工程为主要生产工序的。例如植物油的提取,淀粉的分离,糖制品的分离及精练提纯等。

3.2食品分离技术能提高食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在食品加工工程中运用分离技术可以有效的利用食品原料中的各种成分,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和利用价值。例如采用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以从茶叶中分离出茶多酚、茶碱等,从柑橙中分离甘橙油、果胶等,使原料利用率大大提高。

3.3食品分离技术能保持和改进食品的营养和风味。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可以将一些需在高温下完成的工艺改为在常温下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如用膜分离技术代替常规的蒸发浓缩和真空浓缩加工咖啡、果汁、茶汁等。

3.4食品分离技术能使产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利用食品分离技术可提取原料中的有益组分和去除其中的有害成分。如花生、玉米等油制品易受黄曲霉污染而产生黄曲霉素,所以在加工过程中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去除。

3.5现代食品分离技术能改变食品行业的生产面貌。现代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可以使行业的生产面貌大为改观。例如过去利用太阳能将海水浓缩后结晶制食盐,如今利用食品分离技术制食盐,使得整个行业生产面貌大大改观。

4.食品分离技术的前景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5

关键词:食品科学;工程专业;专业导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35-02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在各方面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高中时代学习模式结束后,新生将面临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让其尽快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建立所学专业基本概念,宏观了解专业历史沿革、发展前沿、学术及社会价值,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生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挑战[1,2]。

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要素、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3]。增设该门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程中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改革措施,近年来已在部分高校悄然施行,并渐已引起关注。当前全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19所,但将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的学校不是很多,仅有如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四川大学等[1,2]。这些学校该门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食品工程并非一个基础性的专业,而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不仅需要我们拥有最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实验和实践,食品工程的内容牵涉到食品的加工、综合利用及保存,另还有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目前我省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尚未开设该门课程。该课程就目前而言在江西省仍属建设中的尚未成型的课程。

我校食品学院从2014年起,针对大一新生开始开设学科与专业导论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谈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在我校开展的情况。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划,并参考其他教学单位的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学时和学分等方面的安排,制定了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该课程校内安排1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2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校外安排工厂实习1次。

该课程理论教学采用“名师讲座”的教学法,由食品学院院长亲自授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本专业概况介绍;本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讲解;本专业的学习方法介绍;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大学生活规划指导[4,5]。

(一)专业概况介绍

从国内食品工业现状开始学习,结合国外食品工业现状,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进入本专业情况的学习。首先介绍本专业的概念、发展历史,与相关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专业地位、意义及专业特点等。其次,介绍了本学校和本学院的基本概况和专业设置情况,让学生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特色、发展前景有较深的了解。

(二)专业培养体系与学习目标

首先提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然后,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大学四年中每个学期所学课程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内涵;最后,介绍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并对学生选修课的正确选择进行指导。

(三)学习方法

介绍本专业知识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如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等。重点介绍与本专业相关的网站,如食品伙伴网、小木虫学术论坛等。

(四)就业指导

首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的目标。介绍我校学院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实习基地。然后,向学生介绍历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如去了哪些地方、哪些企业、目前现状等。对杰出校友做重点介绍和推荐。最后,分析食品行业的社会需求,提前让学生感知本专业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行业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

(五)大学生活安排

在如何规划大学学习和生活、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合理掌控大学的时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学习的规划。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该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其中校内实践部分,安排参观学院中心实验室,让学生了解学院的实验条件,认识本专业的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校外实践部分,如安排参观阳光乳业公司,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的基础上,实地考察工厂的生产情况,提前感受工作后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方向引导课程,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选取教材中重点、热点及关键、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以理论教学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专题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专题具有针对性,能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训练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加大了重点资料的信息量。学生也可以在重点学习中接触前沿,触类旁通,并能举一反三地构建知识体系及学科系统。

本课程结束时,采取让学生撰写与课程相应的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评定成绩后,结合前面的平时成绩,评定最终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含上课出勤、平时作业、上课发言等)。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

对于在本校食品学院首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国内外相关领域专业发展、生产和科研概括;本专业内各学科的关系、教学计划及知识体系的安排;以及本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完该门课程后,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展望

由于该课程在本校食品学院是首次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新生还没有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课程中的一些概念不理解,对一些知识点较陌生,以专业案例法展开教学时,会使学生理解得不清晰。本次课程由1名教师授课,带给学生的知识面等较为单调。在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仅仅采取的形式是参观实验室,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全身心投入,参观效果较差。

总之,通过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实践,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推广,针对在课程开设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逐步将其完善,比如,在直接案例教学之前,可以安排1个课时作为专业概念、专业热点的普及;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面,采取多元化的形式,让更多有经验的名师参与其中;在校内实践部分,可以安排一个综合入门实验,在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同时,也动手感受一下实验的技能。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食品专业导论课在我校食品学院能越开越好,在江西省开设食品专业的高校中能普及。

参考文献:

[1]姜松,崔恒林,朱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8(181):84-87.

[2]冯向阳,邝兆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设置“专业导论课”意义和方法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12):1191-1194.

[3]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85-88.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6

关键词:跨学科创新团队产学研环糊精

中图分类号:tS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71-02

abstract:themainresponsibilityfortheuniversityistocultivatehighqualitytalentswithspiritofinnovationandcareerconsciousness.Basedontheproblemthatexistedintheprocessofcultivatingtalentswithinnovationandcareerminds,thenewscience-process-tradecombinedcultivationmodelwasexposed.innovationteamcanbeconstructedbyabsorptionofstudentsmajoredinfoodscience,internationaltrade,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andthecoretechnology-industrialprocessing-markettradecanbecombinedtogethertoformainterdisciplinary-foodrelated-innovation-careerteam.thisconceivewillprovidereferenceforinnovation-carrertalentscultivationandfor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

Keywords: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onteam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operationcyclodextrin

党的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来实现和完成。拥有创新能力团队的培养以及拥有创业精神的创新团队的构建,不仅对于培养食品专业全面发展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促进学科交叉、搭建实践型学科平台、改进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针对食品专业学生因市场意识淡薄、对公司实际运营模式陌生等造成的“纸上谈兵”型创新团队,将创新与创业进行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吸纳包括食品、国贸、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的学生构成新的创新团队,并且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和学者担任专家顾问,充分与企业进行合作,达到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不断培养团队食品研发创新能力,确保技术竞争优势;以工业工程加工为途径,确保研发产品顺利生产;以市场营销贸易为驱动,了解行业背景,把握市场动向,以市场需求反馈技术研发,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孵化,形成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

1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解析

目前高校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过程中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3]。整体而言,立足市场前沿,结合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结合的教育匮乏,使得当前没有产品导向的单纯创业思维训练陷入死循环,没有市场导向的创新技术很难实现转化,失去现实意义。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没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参与科研计划也不知所指,不知所终,最后沦为研究生们的“免费劳动力”,这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新能力和健全的创业素质背道而驰,这也使得心怀热情的年轻大学生在参与了诸多的创新课题和创业培训之后完全丧失了对于科研的兴趣和对创业的期待。这与培养大学生捕捉机会的潜能培育、适应工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培养大相径庭。学校提供所谓越多的机会,就将大学生退离创新创业越远。

2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构想及实现途径

以“工科”为基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的强势发展,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大力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合及调整。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不少食品相关院校均拥有良好的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途径。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为例,学院现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无锡)”,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中心等平台,与65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与全国知名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与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益海嘉里集团、鲁花集团、雨润集团、中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安井集团、萌力优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美国奥特奇等70余家食品加工领域领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及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新型的科工贸创新团队,并提出团队构想如下。

2.1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必要基础

在跨学科团队构建初期,团队人员的筛选、协作与分工是决定团队命运的关键,对于队员的专业特长及分工描述如下:

技术人员,长期从事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硕士或者博士,在食品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学识及过硬的经验,他们在本创新团队中主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对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应研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对企业生产中所需改进设备等工程问题给予技术支持。

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及管理专业基础(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工商管理),有在食品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他们主要直接负责决策团队发展战略,协调团队的全面工作;监督公司战略执行和组织各项大型会议与活动。

市场及营销人员(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激情,良好的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反馈能力,通过实践做到对市场先知先觉,他们负责市场联络、市场分析和市场拓展,分析市场形势,挖掘具备潜在价值的新产品;寻找行业潜在客户,发展新的终端,加强与潜在客户的沟通。

2.2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立体培养

对于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培养时,不仅要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运营决策能力,此外,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业创新团队的竞争意识和把握市场风向的敏锐力。具体如下。

2.2.1依据团队整体发展战略设定培养目标

在食品专业常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新设定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交叉创新思维进行食品相关研究创新的能力,提升食品专业学生对于食品市场和食品贸易的认知能力。

2.2.2依据培养目标设定培训项目

按照新成员岗前入职培训制度的模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包括军事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三个部分的培训:

①军事训练:培养员工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吃苦精神。

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文化和制度培训,使团队成员了解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和研发范围;学习和掌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了解学校之外的公司、部门所述地点、内外环境、单位性质等。

要对新队员拟任岗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职责、业务知识、日常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及操作要领。

③实际操作训练:按照团队“传、帮、带”责任制度,以案例形式讲解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团队成员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实习。

培训后进行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平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成绩综合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补考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通过以上对于创业创新团队的多方位、立体培养模式探索,构建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

3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成长

在现有的研发团队科研范围内,聚焦研发产品之一(环糊精)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了教授责任制下涵盖食品、国贸、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科队员的创新团队。团队分工合作,对环糊精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环糊精研况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波特“五力模型”[4],分别从替代竞争分析,同行业竞争者分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潜在进入者竞争分析,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创新团队在环糊精研发等方面面对的竞争实情,采用Swot分析[5],分析了创新团队的竞争优势、劣势,面对的机遇以及挑战,为提高整体竞争力并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针对环糊精研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行差异化战略,并实现后续的技术支持与升级。致力于环糊精技术的科技创新,不断拓宽环糊精技术应用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导向的领先战略,为国内环糊精生产、应用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引导企业的技术革新,推动环糊精在应用领域的规模化发展。结合环糊精市场分析,了解并把握环糊精现状及未来走向,发现环糊精技术发展的新领域,建设起生产与研发的互动沟通平台,参加国际交流的一体化研发战略。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开放而严谨的立体式招聘方式和系统科学的面试工具,吸纳海内外精英,使团队成员参与到为团队的愿景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发展平台,使每个成员都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拓宽技术交流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派遣核心技术人员到海外交流、学习,并将最新、最前沿的国际信息及时传送分享。分别对技术风险、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使该创新团队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科技为保障,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科技的无形价值相结合,最大程度上促进环糊精生产企业与环糊精应用企业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以上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训练,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也为食品专业的学生积累了创业经验,有效地促进了食品专业学生快速全面成长。例如,以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孙同学为例,该同学从大学二年级加入到该创新团队中,经过创业实训和创新技能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该同学随后在大三实现了创业;再如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严同学,经过了系统的创业和创新培训后,对公司运营和市场拓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已经收到了英国雷丁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邀请函,准备在食品专业背景的基础上辅修工商管理,为将来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实践探索表明,立足学科交叉,促进食品与工商管理及国际贸易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创业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此外,该培养模式可广泛适于同时拥有食品、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学科的相关食品院校,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论十报告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J].改革与开放,2013,4:7-8.

[2]张耀亮.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史雅倩.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1:164.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7

【关键词】苦荞利用前景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苦荞的开发利用前景

苦荞(Fagopyrumtartaricum(Linn)Gaench)又名鞑靼,属蓼科荞麦属双子叶植物[1],被誉为“五谷之王”,集七大营养元素于一身,不仅有卓越的营养保健价值,还含有其他粮食作物所不具有的特种微量元素及药用成分,对现代“文明病”及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治疗功能,是国际上公认的药食兼用的作物。目前苦荞的开发应用在我国食品科技界、医药界兴起了新的高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苦荞食品、药品越来越受欢迎,已成为最具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食品资源。苦荞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中蛋白质含量为9.3%-11.7%,含有19种氨基酸,且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2]。苦荞脂肪中有9种脂肪酸类物质,其中80%是不饱和脂肪酸及亚油酸,它不仅有调节生理功能和促进新陈代谢作用,是人工流产、催产和治高血压、气喘病的药物。苦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e、p,能有效降低微血管脆性和渗透性,有预防脑微血管出血的良好作用,并且还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癌活性作用。维生素p(芦丁)是生物类黄酮物质之一,能有效降低微血管脆性和渗透性,有预防脑微血管出血的良好作用,并且还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癌活性作用。苦荞中含丰富的无机盐与微量元素,可作为人体必需矿物质元素mg、K、Fe、Zn、Cu、Se的重要供源,它们的高含量也提高了苦荞的营养保健功能。苦荞被称为三降食品,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另外还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对脑组织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对防癌、抗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相关的科研人员越来越重视对苦荞中的黄酮、D-Ci、活性蛋白肽等药用成分的开发利用研究。苦荞中的黄酮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拔毒生肌、降糖降脂等生物功效。主要产品有:生物类黄酮散、生物类黄酮软膏、生物类黄酮胶囊等。苦荞富含较全面的氨基酸,丰富的油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作为食品是一种很好的营养源。另外,苦荞又具有显著的降血糖、血脂、尿糖及保肝护肝功能,可作为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疾病的疗效食品。按照医食同源、食药同用原理,利用苦荞独特的生理功能开发系列新型营养、保健功能性食品,具有广阔的前景。还有其他领域的开发,如苦荞饮料:苦荞酒、醋、茶,苦荞滋补汤,苦荞冲剂等。苦荞化妆品:苦荞护发素、苦荞浴液、苦荞护肤霜、苦荞防辐射面膏。

2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苦荞不仅营养丰富,并且还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3-4],主要包括芦丁、槲皮素、山奈酚、杜荆碱、异杜荆碱和桑色素等,其中芦丁含量最高,大约占四种黄酮化合物的85%左右。

苦荞中所含的芦丁、槲皮素等黄酮类成分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可溶于沸水。可采用乙醇提取或热水浸提法提取。另外姜忠丽[5]等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苦荞中芦丁的工艺,王军[6]等对微波提取苦荞麸皮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杨德全[7]等采用碱提取酸沉淀加醇(甲醇、乙醇和异丙醇)的方法从苦荞中提取芦丁,张杰[8]用超声提取法研究苦荞中黄酮的提取工艺。

利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上的酚羟基特征及其还原性进行显色,含有芳香环形成的两个较强的共轭体系,可用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苦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大多都是用Rp-HpLC法[9-11]。

参考文献:

[1]张万明.苦荞菜的开发利用前景[J].四川农业科技,2004(4):8.

[2]万丽英.苦w麦的营养与开发应用前景[J].工作研究,2010(9):89.

[3]顾尧臣.小宗粮食加工[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9(7):19-22.

[4]郎桂常.苦荞麦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粮油学报,1996(3):9-14.

[5]姜忠丽,纪淑娟.超临界Co2萃取苦荞麦中芦丁的工艺研究[J].粮油加工,2007(4):88-90.

[6]王军,王敏,李小艳.微波提取苦荞麦麸皮总黄酮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655-658.

[7]杨德全,叶建阳,刘鸿云,等.从苦荞麦中提取芦丁的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69-71.

[8]张杰.苦荞黄酮超声提取工艺研究[J].应用化工,2009(7):1020-1021.

[9]朱轶姬,赵鸿雁,罗贤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槐米中槲皮素的含量[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5):55.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8

关键词:物理技术食品储藏果蔬保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食品的健康与安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随着现代居民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食品的贮藏成为食品是否安全的重中之重,提高为存留食品原有的味道和新鲜度。这就对以往常用的化学保鲜方法提出考验,而物理技术凭借其安全可靠、少污染高效能的特性快速地赢得市场。

1.食物贮藏与保鲜的背景

1.1食物贮藏与保鲜的意义

在果蔬采收之后,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腐烂变质,这不仅对人类的饮食产生困扰,而且因为食物储存不当,而造成粮食短缺,从而引发粮食危机。食物果蔬在运转过程中,都需要不断进行呼吸作用,从而维护生命力。同样食品在单纯放置过程中,也会因为生命力的衰退而造成营养流失,在食物变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轻则影响人们健康,重则会丧失生命。其次,在食品的贮藏与保鲜过程中,食物本身会产生附加值。在从产地运往大城市或国外的过程中,因为食物生长的季节性与地域性,使得需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特性,这都使得食物的贮藏会获得较高利润。因此,食品的贮藏与保鲜非常必要。

1.2食物贮藏与保鲜的发展

在消费者追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食物贮藏与保鲜已经有很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传统的食物保鲜中,化学方法例如高温杀菌与低温抑菌,已经占据市场的主要地位。但是化学贮藏有一定的限制性,并且食品的安全性也无法保证。而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在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价值的前提下,如何使食品保留原有味道与特色,成为现代食物贮藏与保鲜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物理贮存保鲜技术目前已经探索出多种方法,例如电离辐射、高压脉冲电场、微波等。但是因为发展的时间短,物理保鲜技术的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投入市场的竞争,但是于物理技术与传统食品贮藏技术,在对比中可以发现物理技术更省时省力,可以节省更多人力成本,并且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的新鲜度,在贮藏过程中受外界的影响相对小,因而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1]。

2.物理技术在食品贮藏与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2.1物理技术之静电技术

物理技术中的静电技术是通过恒定磁场的不断增强限制食物,特别是果蔬的呼吸活动,使其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抑制霉变。虽然在业界对静电的保鲜技术有不同解释,例如有的学者认为,静电之所以可以影响果蔬的代谢,是因为其静电场改变植物的跨膜电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是空气负氧离子影响水果的代谢,理论来源于高压时的负静电场会使空气的电离进行反应。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静电技术对于水果的贮藏都有有效的利用价值。此外静电技术在消毒、杀菌中具有一定作用。这要源于当静电对空气产生影响时,臭氧会因为分解而产生一种新的生态原子氧,而这种原子氧所携带的消毒杀菌能力非常强。因此,可以影响水果的呼吸作用,并通过改变果蔬的代谢,减缓果蔬的成熟过程,继而降低果蔬的腐变和霉质。静电技术的发展就目前的物理技术来说,并不是十分成熟的,但是由于其技术性含量较高,且所需要的能源较少,因此具有很广阔的前景,若在食品贮藏领域与果蔬保鲜领域的研究中突破现有的静电技术,则会提高百姓的生活健康,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2.2物理技术之超高压技术

超高压技术是食品加工行业应用最普遍的贮藏与保鲜技术,其因为操作简单、可使用性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得最为广泛。超高压杀菌与保鲜的主要技术便是改变压力,而其设备主要由加压机和耐压容器组成。超高压技术是最有效消除食品内的微生物的手段之一,在这一特性下,还能通过加工使得食物的味道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较多,并且因为其杀菌保鲜技术是通过不断加压改变食物内部原有的蛋白质结构的,所以在储藏中会导致蛋白质失活。但是食物的基础性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物维C的完整性。因此,对肉食的、杀菌保鲜具有更有效的作用[3]。

2.3物理技术之微波技术

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时间较早,最广泛地应用于加热领域。微波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均匀性好、加热时易于控制、效率高、加热选择性多等特点。尽管不同成分的物体在进行加热时,对微波能的吸收各有差异,但是对于微波加热所产生的对食物质量的影响,普遍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微波加热具有温度低、不过热的特点,在短时间的加热内,能够最快速保存食品的味道,是食品储存与保险的重要手段。当前,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是相对较先进的。因此,只要对微波技术加以利用并处理,在食品贮藏领域将会实现阶段性的突破[4]。

3.结语

在食品贮藏中物理技术不仅可以起到杀菌保鲜的作用,更可以克服加热杀菌并在化学技术的杀菌保鲜的基础上,通过低温杀毒贮藏,而这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类的食品新鲜度的需求,更能通过技术的干预,使得食品发生改变,产生令人喜爱的多种口味。这是传统保鲜技术所无法与之相比的,但是物理技术发展的时间段,因此对于杀菌保鲜的原理很多还没有更充分的实验与投入。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通过更多技术探索,更透彻地了解物理技术的杀菌与保鲜的机理,物理技术在食品贮藏中具有无限前景与潜力。只有科研工作者更好地投入工作,才能使物理技术更快地投放到市场,更好地造福人类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建国,李博,田珊珊.现代物理技术防治是保障生态和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农业装备技术,2013(1).

[2]赵雅霞,张来运.物理贮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0(2).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9

【关键词】食品专业综合实验实验超市开放教学

【基金项目】浙江工商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1110XJ2915023);浙江工商大学课堂教学创新项目(1110XJ2915089);基于产学研政协同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Xgyw161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9-02

1.食品专业综合实验的课程特色

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是食品学科的专业实验课,是在学完食品工艺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追求实验内容创新和学生自主性发挥是该课程的重要方向[1,2];食品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食品工程能力的重要渠道,具有课时数少,设备仪器投入大,专业针对性强等特点。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所依赖的实验室不仅是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基地,而且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独立工作和实践能力、培育发明创造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及科学作风的重要基地。

2.食品行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食品行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对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积极探索分层次、多元化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各种教学功能,服务于学校教育和学生培养,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3]。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对传统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管理是目前大学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4]。

3.超市化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食品工程实验超市”是一种新的实验教学组织模式;该教学模式就是整合现有实验资源、实现现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分类化、模块化管理和最大化利用;“食品工程实验超市”提供一个包括原料分析仪器、产品加工设备、产品分析仪器、工艺技术参数等单元在内的资源库;资源库内容涉及常见典型食品的开发研究和加工过程;平台可实现原料分析、设备选型、生产线构建、工艺优化、设备操作、产品分析、研究报告书写等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讲解、过程练习、技能考核等功能;相关学科的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自由选择课题、自主组装设计生产工艺、自行开展实验研究。

食品专业综合实验的超市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变,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通过“食品工程实验超市场”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食品工程技术实验实践的兴趣与激情,努力实现学生在竞赛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系统地、全面地、广泛地开展实验室开放活动,实现学生创新实践、竞赛实践、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升其课外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同时还与本科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5-7]。由此可见,“食品工程实验超市”的构建、超市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具有可行性。

4.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目标

(1)提出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食品工程实验超市”。该教学模式将实现现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分类化、模块化管理和最大化利用,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实践。

(2)建设“食品工程实验超市”实验项目库,将实验项目分类管理、不断更新,实现科研成果的教学用途转化,实验项目涉及食品工程常用典型实验设备和试验工艺。

(3)建立健全“食品工程实验超市”管理制度建设,学生实验活动由过去的课堂参与模式改为创新项目模式,实现学生分散预约实验,自由选择实验,老师集中管理、分别指导实验[8]。

(4)优化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实验总结由实验报告模式改为项目研究书模式,在校园网开辟创新研究专栏,用于实验研究报告的发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研究报告进行评估打分,给出实验课程成绩。

(5)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超市化管理模式的实验教学新方法,实现示范性应用;编写适用于“食品工程实验超市”教学模式的实验指导手册。

5.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1)“实验超市”实验项目库的建设

实验项目包括黑木耳蛋糕、土豆面包、真空油炸果蔬脆皮、即食调味水产类休闲食品开发、浓缩果汁加工、香橙泡腾片、固体啤酒、速食香菇汤、干酪生产、葡萄酒生产等。

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基础型实验项目、专业型实验项目、综合型实验项目、创新型实验项目;将各类实验项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规划,既可满足试验教学的要求,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用学生在规定框架下结合兴趣和目的自选实验项目代替传统的规定限制的实验项目。

(2)“实验超市”实验指导手册编写

实验指导手册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自主创新的重要指导材料,确保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安全性和正确性。编写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涵盖内容全面的实验指导手册,是“食品工艺学实验超市”正常高效运行的需要,是夯实学生食品工艺学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食品工程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食品仪器设备操作能力的有效保障。

(3)“实验超市”管理制度建设

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方便快捷的校园上网环境以及先进的管理,让学生分散预约试验,自由选择试验,老师集中管理,分别指导实验。

从实验方案的选取,实验步骤的确定,测试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到最后学生自己撰写小或者编写试验项目报告(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仪器、试验方案、试验结果分析、工程应用领域和前景及改进建议等)等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9,10]。

(4)课程成绩评价建设

学生实验活动由过去的课堂参与模式改为创新项目模式,实验报告模式改为项目报告模式,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意义、技术路线、实验方法、任务分解、经济技术指标、市场分析、经费预算等部分,强化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和科研报告编写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工程能力。

在校园网上开辟相关创新研究专栏,用于实验研究报告的发表,增进学术交流。推荐具有创意和特色的优秀实验项目参加相关学科竞赛,营造良好的研究、创新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性成果申报国家专利、发表学术论文。

(5)“实验超市”完善发展机制建设

“实验超市”的完善发展包括实验项目、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不足、改进更新;结合部级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工作,实现网络虚拟实验与现实动手实验的有机结合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6.结论

结合食品行业新的发展背景和人才需求,研究食品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任务目标,在原有课程模式基础上,着力建设“食品工程实验超市”实验项目库,健全“食品工程实验超市”管理制度,优化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并实现示范性应用[11];将实现现有实验教学资源的分类化、模块化管理和最大化利用,为学生创新实践与实验平台高效利用搭建良好桥梁,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现学生理论学习、自主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4):3-4.

[2]李延华,孟岳成,王伟军,等.基于工厂实际案例剖析的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13:108.

[3]宗国升.当前高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163-165.

[4]杨立军,梅杓春,刘晓平.本科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41-44.

[5]王宪青,于长青,陈丽芬,等.对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6,190.

[6]杜鹏,许晓曦,孔保华.“3+1”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18-21.

[7]卫晓怡,崔琳琳,白晨,唐立伟.商科院校中食品工艺学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04):77-79.

[8]吕兵,何志勇,姜启兴,许学勤,李h.食品工艺学实验创新教学的改革与思考.高教学刊,2015,(14):83-84.

[9]耿新,陈心浩,姜臣林.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50-152.

[10]熊芳,刘甫.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44.

[11]李延华,王伟军,陈杰,等.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性实验体系构建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6-17.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前景篇10

上海鹤晖食用菌农业合作社有限公司,瞄准高温蔬菜供应淡季的巨大商机,采用“反季节”菌菇生产,实现旺收旺销。一般情况下,食用菌菇遇到35℃以上高温就很难出菇。而鹤晖公司采用科学方法与精心管理有机结合,把食用菌包放到冷库,进行冷刺激,然后搬进塑料大棚,严格控温、通风,反复打水,保持湿润,采菇也十分讲究技术要领,从而确保食用菌菇既饱满、色泽鲜亮,又清洁卫生。

项目类型种植型

太空灵芝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农民小张夫妇刚刚收获了一批特殊的灵芝。这批灵芝的不一般在于,其菌种曾搭乘卫星在太空遨游了27天,是经过航天育种的灵芝。据介绍,这是福建省首批种植成功的太空灵芝――日惠黛菌赤灵芝。日惠黛菌赤灵芝明显比普通灵芝个头高出许多,它是高温品种,适合在南方种植。经过试种后发现,这种太空灵芝具有生长速度快、有效成分高、抗病性强等特点。

项目类型种植型

猪血蛋白粉

以前每头猪的血只能卖0.8元,现在每头猪的血收购价上涨到1.8元,仅此一项,四川邛崃市内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就年增收近150万元。猪血过去可是污染环境的废物,即便做成食品,也只有我们见过的血旺,可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食品级血浆产品。猪血的加工产品营养价值高,易于吸收,安全保健,荷兰、德国、丹麦等欧盟国家对猪血的综合利用十分广泛,已应用于食品添加、饮料添加、保健品、生物制剂等方面。这对不具备技术及资金实力的小本投资者来说,提供了新的财路购销新鲜猪血。

项目类型加工型,经销型

节令食品礼盒

武汉的刘先生刚刚注册了一家公司,正忙着采购制作腊八粥的材料。由于在端午节期间,靠为超市生产礼盒粽子、绿豆糕等节令食品,尝到了甜头,刘先生决定注册一家公司,专门生产节令食品。刘先生说,中国人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十来个节日,而中国人常说礼尚往来,专门开发设计供节日消费的食品礼盒,有市场。考虑到生产月饼生产商太多太杂,刘先生暂时放弃了中秋节食品的生产,现在一门心思迎接即将到来的重阳节和春节。

项目类型加工型

特色工艺伞

江西省婺源县甲路工艺伞采用木竹、皮纸、桐油等材料,制成现代旅游纪念品,伞面落墨,画上田园风光、花鸟虫鱼、仕女诗词等图案,既美观又实用,远销日本、新加坡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这种工艺伞,材料易得、成本低,且工艺并不复杂。对有一定美术功底或绘画基础,对手工艺感兴趣的创业者来说,借鉴婺源公司的创意,加工工艺伞,不失为一个小本致富好项目。

项目类型加工型

水上盆景

入夏以来,浙江省绍兴市区稽山公园多出了几处水上“大盆景”,不过盆景里的花草不是种在土里的,而是种在浮力比较大的泡沫板上。这些水中大盆景称为“水生植物景观浮岛”,浮岛内的水草能够吸收造成河水富营养化的氮磷,抑制一些藻类生长,净化河水。这些水中植物一年四季会开出不同的花来,形成别致的风景。不仅有绿化和环保效果,还可用于庭院观赏。目前试种的主要植物为花叶美人蕉、千屈菜、黄菖蒲、水芹等7个品种。

项目类型种植型,经销型

荔枝烈酒

最近,由广东某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及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荔枝烈酒生产技术”通过了该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据了解,荔枝烈酒生产技术解决了纯果汁发酵生产荔枝酒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荔枝酒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该技术不单将荔枝果酒的质量推向一个新台阶,让人们看到了荔枝果酒行业的广阔前景,并可有效缓解“果贱伤农”的难题。

项目类型加工型

磷石膏连续动态煅烧工艺

辽宁东大粉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磷石膏连续动态煅烧工艺,开辟了磷石膏生产“建筑用半水石膏”的新路。其特点产量大,能耗低,不用粉碎,一次完成干燥、煅烧、粉碎全过程,解决了磷石膏工业废渣的出路问题;产品凝结时间、强度等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技术要求,可替代天然石膏制作建筑石膏砌块、石膏板等,易于工业化生产,成本低。

项目类型生产型

无公害小白瓜

今年,河南省卧龙区安皋镇的无公害小白瓜刚一上市,就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去年,安皋镇被河南省农业厅授予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镇里引导瓜农成立了小白瓜协会,协会严格要求会员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操作,做好田间生产记录,严格把好无公害蔬菜生产质量关。今年,还着力提升无公害小白瓜的品牌效应,统一印制了包装箱,根据小白瓜的品种、质量、外观进行分等级包装,经过包装的精品瓜成了都市超市的宠儿,一亩地收入可达7000多元。

项目类型种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