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新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09

旅游业新趋势篇1

   关键词:大型活动;湖南;旅游业;发展

   一、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爱好,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活动,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欣赏自然景观,浏览古迹,走进历史,产生思想共鸣。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物资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已经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现代人不论在文化意识还是知识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旧式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旅游参加各种大型活动,观赏大型比赛和节事活动,获得娱乐体验,增加文化交流机会,成为旅游的新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型活动与旅游之间有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湖湘文化的发祥之地——湖南,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各种大型活动蓬勃开展。整合和有效利用大型活动资源,实现活动与旅游的联姻,不仅能推动大型活动的开展,而且能促进区域的特色旅游业,带动整个湖南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湖南影响深远。湖湘文化的完整严密和广博精深,旅游资源的丰富与独特,大型活动的恢弘气势和传播影响,都使得湖南大型活动旅游更具有期待性和可鉴赏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大型活动是宣传湖南旅游资源的窗口

   一个地区的活动往往能反映某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折射出地域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方面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而大型活动是湖南旅游的特色和突破口,是湖南旅游资源中吸引人的部分。在湖南旅游竞争力方面,除了众多优秀的文化旅游景观,大型活动被近现代湖南一批杰出精英人物演绎得灿烂夺目:一年度的金鹰节系列活动、国际龙舟节、国际烟花节、国际森林节等一批湖南省几个大型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还有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商品交易会、博览会、体育比赛、明星演出会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盛会,国际国内都给予了极高评价,而当代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奥运湘军的非凡表现更是让世人关注和思考湖南文化活动现象。

   大型活动能比较全面地宣传和反映湖南时代趋向、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形成旅游资源中的新看点,文化景点丰富,文化价值含量高。长沙有“革命摇篮”之称,近代伟人辈出,成为“弘扬前驭、彪炳后世”的革命圣地。岳麓山巍峨西峙,湘江穿城而过,橘子洲静卧江心,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湖南有宁远的舜帝陇、马王堆西汉古墓、岳麓书院、爱晚亭、岳阳楼、南岳衡山、张谷英村;还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居等一大批文化旅游资源驰名中外。此外,还有大批已开发和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所以湖南发展文化旅游、活动旅游的潜力十分巨大。让游人通过游览活动,把大型活动艺术渗透在旅游资源中,体味大型活动内涵,感悟传承大型活动精髓,以大型活动产业带动湖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乃是湖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大型活动是传播湖南旅游信息、发展旅游业的载体

   大型活动的发展捉进了湖南旅游业的传播。旅游能加深对当地的文化传统、艺术造诣、民族风格的了解,增加了领会景点文化的沟通机会,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湖南有特色,因为它文化底蕴厚重,湘楚文化博大精深,大型活动形式活跃、关注热点多而受到游客的青睐。具有独特活动内涵的大型活动扩大了湖南旅游业的发展交流空间,在大型活动观赏过程中无形传播了的旅游文化内涵,颂扬了湖湘文化精神。

   3.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大型活动的发展空间

   湖南旅游业是传播大型活动内涵、弘扬活动精神的载体。没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就没有吸引力。要开发有鲜明特色的湖南旅游活动,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和举办不同门类的大型活动,利用湖南独特的文化资源、举办活动的能力,发挥其艺术特点,演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湖湘味又蕴涵现代意识的大型活动来丰富旅游观光内容。故大型活动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湖南旅游资源的发掘过程。文化内涵的弘扬,使得众多的大型活动得以延续,如电视金鹰节年年办,年年有新意,届届有惊喜,每年举办之际,吸引了大批全国电视界精英和国内外电视活动举办者、爱好者,扩大了影响,增加了游客。

   为配合各大型活动的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景点资源宣传,掀起旅游热潮,湖南兴建了一些集中体现湖湘文化特色的新景点。贾谊故居作为湖湘文化源头的见证,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活动的中心,曾国藩、左宗棠是湖湘文化活动中兴的代表人物,在长沙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左宗棠的墓园,曾国藩文化园均被列为重点项目。韶山是毛主席故居所在地,是旅游活动的另一个圣地,面貌大有改观,变化主要的因素就是各种大型活动影响下的旅游业的发展。总之,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大型活动的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加速了湖南旅游文化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4.湖南旅游业、大型活动业推动了湖南经济的发展

   大型活动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由于许多大型活动举办规模大,档次高,属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辐射范围宽,影响力强,因而宣传和传播力可想而之。许多旅游企业,旅游景点大打大型活动之牌,借大型活动舞台,唱旅游经济之戏。

   大型节事活动形成的旅游热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湖南旅游业、大型活动业为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5年湖南接待国内游客7000万人,总创收为421亿元;接待境外游客达72万人次,总创收近20亿美元。除了对湖南的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外,湖南大型节事活动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举办国际森林节期间的湘西州来说,湘西州的丰富旅游资源有里耶古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镇、德夯的苗族生态文化村、王村土家古镇、永顺老司城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奇独特的古迹,吸引了不少喜欢异质文化的游客,大型节事期间更是人涌如潮。

   因此,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和活动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旅游业是传播大型活动理念的载体,为大型活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大型活动又为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机会,增加了旅游企业的收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大型活动导向下的湖南旅游业

   1.积极推行“活动兴湘”战略,建立大型活动与旅游的互动机制

   就湖南而言,大型活动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大型活动的经济开发价值内涵丰富,如大型展会、博览会、运动会、演艺会、各种节事等大型活动资源;湘茶、湘绣、烟花等物产文化资源;炎帝陵、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居等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南岳衡山、张家界等旅游文化资源等等。用活动旅游产业带动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湖南旅游,像当前所倡导的山水洲城、红色旅游、金鹰节电视周、国际龙舟节岳阳楼游、森林节张家界游等。在众多外地人的心目中,核心文化的载体是楚辞、汉墓、历代文人墨客在湖湘大地的行踪、是三湘四水的风物。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足之所履,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小至一道湘菜,大到各种文化遗迹、建筑、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会视同文化活动内容。在这种旅游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建立活动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使得大型活动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交相辉映。

   2.打造大型活动与旅游商品互动平台,加强对活动和旅游的营销宣传

   一是出台有关政策与措施,创新大型活动形式,作好传统文物保护,为发展活动旅游提供机会;二是积极支持和鼓励旅游商品和地域文化融合的开发设计,由设计、生产、商业、旅游、文化等企业合股建新的旅游商品综合型企业,鼓励外资进人;三是以湖南省几个大型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国际烟花节、国际森林护节、桃花源游园会、南岳庙会、猛洞河国际漂流月、电视金鹰节及其他一些大型的盛会为契机,发展湖南旅游产业,并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推动湖南旅游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同时加强大型活动和旅游营销宣传,加强旅游部门与学术界的对话和交流,培养旅游商品营销人员对活动旅游的认识,有助于向旅游者阐释其文化内涵,寓科技、教育、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知识性,提高游人兴趣,保证游览质量。

   3.挖掘异质文化,突出湖南旅游资源特色

   以丰富多彩的异质文化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湘中旅游区要突出历史名城的特点,修复名胜古迹潇湘八景台;湘北旅游区要突出“水”洞庭湖和“古”岳阳楼的特色,开发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湘西地区以武陵源为中心,以大自然的原始风貌为主要特色,并突出少数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湘南旅游区要突出道教名山和山水风光的特色,重点开发道教遗址,奇特地貌,古瓷都等具有吸引力的游览胜地,增强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4.通过开展大型活动,积极吸收现代优秀文化

旅游业新趋势篇2

关键词:大型活动;湖南;旅游业;发展

一、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爱好,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活动,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欣赏自然景观,浏览古迹,走进历史,产生思想共鸣。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物资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已经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现代人不论在文化意识还是知识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旧式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旅游参加各种大型活动,观赏大型比赛和节事活动,获得娱乐体验,增加文化交流机会,成为旅游的新目标。

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型活动与旅游之间有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湖湘文化的发祥之地——湖南,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条件,各种大型活动蓬勃开展。整合和有效利用大型活动资源,实现活动与旅游的联姻,不仅能推动大型活动的开展,而且能促进区域的特色旅游业,带动整个湖南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湖南影响深远。湖湘文化的完整严密和广博精深,旅游资源的丰富与独特,大型活动的恢弘气势和传播影响,都使得湖南大型活动旅游更具有期待性和可鉴赏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大型活动是宣传湖南旅游资源的窗口

一个地区的活动往往能反映某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折射出地域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方面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而大型活动是湖南旅游的特色和突破口,是湖南旅游资源中吸引人的部分。在湖南旅游竞争力方面,除了众多优秀的文化旅游景观,大型活动被近现代湖南一批杰出精英人物演绎得灿烂夺目:一年度的金鹰节系列活动、国际龙舟节、国际烟花节、国际森林节等一批湖南省几个大型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还有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商品交易会、博览会、体育比赛、明星演出会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盛会,国际国内都给予了极高评价,而当代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奥运湘军的非凡表现更是让世人关注和思考湖南文化活动现象。

大型活动能比较全面地宣传和反映湖南时代趋向、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形成旅游资源中的新看点,文化景点丰富,文化价值含量高。长沙有“革命摇篮”之称,近代伟人辈出,成为“弘扬前驭、彪炳后世”的革命圣地。岳麓山巍峨西峙,湘江穿城而过,橘子洲静卧江心,融山水洲城于一体。湖南有宁远的舜帝陇、马王堆西汉古墓、岳麓书院、爱晚亭、岳阳楼、南岳衡山、张谷英村;还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居等一大批文化旅游资源驰名中外。此外,还有大批已开发和待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所以湖南发展文化旅游、活动旅游的潜力十分巨大。让游人通过游览活动,把大型活动艺术渗透在旅游资源中,体味大型活动内涵,感悟传承大型活动精髓,以大型活动产业带动湖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乃是湖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大型活动是传播湖南旅游信息、发展旅游业的载体

大型活动的发展捉进了湖南旅游业的传播。旅游能加深对当地的文化传统、艺术造诣、民族风格的了解,增加了领会景点文化的沟通机会,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湖南有特色,因为它文化底蕴厚重,湘楚文化博大精深,大型活动形式活跃、关注热点多而受到游客的青睐。具有独特活动内涵的大型活动扩大了湖南旅游业的发展交流空间,在大型活动观赏过程中无形传播了的旅游文化内涵,颂扬了湖湘文化精神。

3.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大型活动的发展空间

湖南旅游业是传播大型活动内涵、弘扬活动精神的载体。没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就没有吸引力。要开发有鲜明特色的湖南旅游活动,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和举办不同门类的大型活动,利用湖南独特的文化资源、举办活动的能力,发挥其艺术特点,演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湖湘味又蕴涵现代意识的大型活动来丰富旅游观光内容。故大型活动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湖南旅游资源的发掘过程。文化内涵的弘扬,使得众多的大型活动得以延续,如电视金鹰节年年办,年年有新意,届届有惊喜,每年举办之际,吸引了大批全国电视界精英和国内外电视活动举办者、爱好者,扩大了影响,增加了游客。

为配合各大型活动的开展,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景点资源宣传,掀起旅游热潮,湖南兴建了一些集中体现湖湘文化特色的新景点。贾谊故居作为湖湘文化源头的见证,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活动的中心,曾国藩、左宗棠是湖湘文化活动中兴的代表人物,在长沙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左宗棠的墓园,曾国藩文化园均被列为重点项目。韶山是毛主席故居所在地,是旅游活动的另一个圣地,面貌大有改观,变化主要的因素就是各种大型活动影响下的旅游业的发展。总之,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大型活动的影响,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加速了湖南旅游文化活动的现代化进程。

4.湖南旅游业、大型活动业推动了湖南经济的发展

大型活动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由于许多大型活动举办规模大,档次高,属全国乃至世界性的,辐射范围宽,影响力强,因而宣传和传播力可想而之。许多旅游企业,旅游景点大打大型活动之牌,借大型活动舞台,唱旅游经济之戏。

大型节事活动形成的旅游热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湖南旅游业、大型活动业为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5年湖南接待国内游客7000万人,总创收为421亿元;接待境外游客达72万人次,总创收近20亿美元。除了对湖南的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外,湖南大型节事活动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举办国际森林节期间的湘西州来说,湘西州的丰富旅游资源有里耶古城、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镇、德夯的苗族生态文化村、王村土家古镇、永顺老司城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神奇独特的古迹,吸引了不少喜欢异质文化的游客,大型节事期间更是人涌如潮。

因此,在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和活动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旅游业是传播大型活动理念的载体,为大型活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大型活动又为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机会,增加了旅游企业的收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大型活动导向下的湖南旅游业

1.积极推行“活动兴湘”战略,建立大型活动与旅游的互动机制

就湖南而言,大型活动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大型活动的经济开发价值内涵丰富,如大型展会、博览会、运动会、演艺会、各种节事等大型活动资源;湘茶、湘绣、烟花等物产文化资源;炎帝陵、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故居等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南岳衡山、张家界等旅游文化资源等等。用活动旅游产业带动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湖南旅游,像当前所倡导的山水洲城、红色旅游、金鹰节电视周、国际龙舟节岳阳楼游、森林节张家界游等。在众多外地人的心目中,核心文化的载体是楚辞、汉墓、历代文人墨客在湖湘大地的行踪、是三湘四水的风物。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足之所履,目之所接,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小至一道湘菜,大到各种文化遗迹、建筑、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会视同文化活动内容。在这种旅游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建立活动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机制,使得大型活动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交相辉映。

2.打造大型活动与旅游商品互动平台,加强对活动和旅游的营销宣传

一是出台有关政策与措施,创新大型活动形式,作好传统文物保护,为发展活动旅游提供机会;二是积极支持和鼓励旅游商品和地域文化融合的开发设计,由设计、生产、商业、旅游、文化等企业合股建新的旅游商品综合型企业,鼓励外资进人;三是以湖南省几个大型的现代旅游节庆活动:国际烟花节、国际森林护节、桃花源游园会、南岳庙会、猛洞河国际漂流月、电视金鹰节及其他一些大型的盛会为契机,发展湖南旅游产业,并适时举办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推动湖南旅游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同时加强大型活动和旅游营销宣传,加强旅游部门与学术界的对话和交流,培养旅游商品营销人员对活动旅游的认识,有助于向旅游者阐释其文化内涵,寓科技、教育、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既有观赏性,又有参与性、知识性,提高游人兴趣,保证游览质量。

3.挖掘异质文化,突出湖南旅游资源特色

以丰富多彩的异质文化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湘中旅游区要突出历史名城的特点,修复名胜古迹潇湘八景台;湘北旅游区要突出“水”洞庭湖和“古”岳阳楼的特色,开发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湘西地区以武陵源为中心,以大自然的原始风貌为主要特色,并突出少数民族风情与传统文化;湘南旅游区要突出道教名山和山水风光的特色,重点开发道教遗址,奇特地貌,古瓷都等具有吸引力的游览胜地,增强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4.通过开展大型活动,积极吸收现代优秀文化

旅游业新趋势篇3

关键词:旅行社;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44-02

一、提出背景

中国旅行社业“小、散、乱、差”的行业状态已经维持了很多年,而且一直未得到改善,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同时,在国际化、信息化以及游客需求个性化的大背景下,旅行社必须积极做出反应,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旅行社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要求中国旅行社业必须进行变革。

二、旅行社业发展现状

1.水平分工体系,行业利润率逐年降低

中国旅行社分类是由政府主导的水平分工体系,各个旅行社都参与到了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游客接待活动整个过程中,旅游产品雷同,利润率不断降低。这种水平工体系造成旅行社之间业务重叠,限制旅行社的品牌发展。目前,中国旅行社业现状依然是“小、散、乱、差”。整个行业以中小旅行社居多,存在大量“夫妻店”;整个行业高度分散;各旅行社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大打价格战,不注重产品创新。

2.国际化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业务虽然对外开放缓慢,但是未来出境旅游业务全面开放是大势所趋。目前出境游一般是当地旅行社组团,再通过与境外地接社合作共同完成接待,相应利润也就分流很多。与国内旅行社相比,国外旅行社实力雄厚,有很多优势:更加熟悉境外景点、文化的包装;在营销、宣传上也具有品牌优势;批发零售体系十分完善,研发能力强;吸引旅游人才。一旦国外旅行社进驻中国,全面开放公民出境旅游业务,国外旅行社自己就可形成组团、接待一条线,将利润独占。

3.信息技术给旅行社业带来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网上预订旅游产品越来越方便。而且,近年来手机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猛,成为人们帮助达成旅游的新工具。

旅行社主要担负着沟通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桥梁作用和向消费大众传播旅游信息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在线旅游企业和在线预订系统的完善,传统旅行社业受到严重冲击。调查发现,中国用户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亲朋好友的推荐、专业旅游网站、搜索引擎、传统媒体、综合门户的旅游频道、社交网站和旅行社。其中,有45.2%的人会选择去专业的旅游网站获取信息,排在第二位;而到旅行社咨询却排到调查问项里面的第七位。人们不但可以通过在线旅游网站获得专业的旅游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站上的互动区域,对旅游信息进行更新、留下意见和建议。在线旅游网站可以及时掌握游客的需求,不断改善服务。此外,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在线获取旅游信息和预订旅游产品的游客会越来越多。

4.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通过旅行社购买旅游产品,在旅游中大多充当被动服从的角色。在新时期,随着旅游产品多样化和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现代旅游者不仅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要求自己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来,这也就要求旅游产品和服务要满足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三、未来的旅行社变革趋势

1.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

中国旅行社未来发展趋势将是,少数大型旅行社形成大的旅行社集团,在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发挥其在产品开发,实地接待等方面的优势;中型旅行社社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大量的小型社作为大型社的零售网络经营点[1],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分工明确的垂直的“批发―零售”体系。不同规模的旅行社应该发挥自己在不同环节的优势,扭转目前因缺乏分工而导致的混乱竞争、整个行业利润低下的现状。为了形成更完善的垂直分工体系,政府部门应该放开对旅行社业的管制,让市场自己调节旅行社行业,而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旅行社行业的分工体系。

2.集团化、专业化趋势

旅行社业集团化是世界旅行社业发展的趋势,旅行社集团可以快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增强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旅行社都要向着集团化发展。为了发挥成本优势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大型旅游企业可以发展集团化;而为了满足特定细分市场的需求,中小型旅游业则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游客提供特色产品与服务,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差异化和品牌化

目前国内旅行社对于同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设计,几乎互相照搬,没有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差异化的设计,缺乏特色。在内地游客越来越成熟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旅行社要想获得利润,就必须将产品向差异化方向拓展[2]。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旅行社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已经无法生存。有实力的旅行社应该走品牌经营的道路,进行旅游产品创新。中国的旅行社必须大力发展名牌战略,否则将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败[3]。

4.信息化趋势

信息技术与旅行社业务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前面提到,旅行社的基本角色之一就是信息的传递和搜集,而网络最强大的优势就是对信息的汇集和再分散。作为专业的旅游企业,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在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在分散上的优势[4]。国家旅游局、部分地方旅游局和旅游企业已经尝试性地发展智慧旅游或者智慧城市,提供旅游信息。另外,信息化可以使旅行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可以和其他的电子金融服务、网络电信服务结合,为旅行社顾客提供延伸的增值服务[5]。

在信息化和游客需求不断更新的时代,旅行社应该以旅游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成为“围绕客源整合资源”的服务型企业。

参考文献:

[1]苟胜东.旅游经济发展与旅行社模式调整[J].中国商贸,2010,(11):142-143.

[2]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5):71-76.

[3]董红梅.国际化背景下旅行社业发展趋势[J].中国国情国力,2010,(2):57-59.

旅游业新趋势篇4

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转”

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云南旅游产业来说,转型升级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助力全面小康建设;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二五”时期,云南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8.4%和26%,旅游总收入先后跨越1000亿、2000亿和3000亿大关。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6.6%,对全省经济的综合贡献达到13.52%,旅游综合带动效应日益凸显。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当作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旅游产业国际化竞争持续加剧,呈现出很多新趋势、新态势、新挑战。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主动顺应潮流、从容应对挑战,在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有所作为。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发展新态势。旅游产业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摆脱危机、重振经济的重要抓手,将保持远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我国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年出游率将达到人均5次,形成每年超过60亿国内旅游人次和2亿出境旅游人次的海量市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前,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把握机遇,在旅游产业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中抢占主动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变化新趋势。随着各国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旅游者激增,促使旅游产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一是融合化。旅游产业与非旅游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结合日趋紧密,传统观光游向体验游、休闲游、度假游、生态游、文化游加速转变。二是国际化。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旅游者来华旅游,将拉动旅游消费上千亿美元。三是智能化。预计2020年我国在线旅游对整个旅游产业的渗透率将超过20%,1/5的公民旅游将通过在线方式实现。四是高端化。旅游者将更注重旅游过程的独特性、体验性、功能性和品质性,“高精尖”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将快速扩大。五是生态化。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方式的生态化将成为主流。面对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适应和引领新趋势,继续发展和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增强在国际国内旅游产业中的主导权。

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旅游竞争新挑战。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竞争中不进则退。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避免在当前旅游市场格局调整中被边缘化,进一步促进云南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转型升级才能促进旅游产业新发展。当前,云南旅游产业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资源开发和运作模式,旅游有效供给、高端供给不足,旅游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足,传统观光产品占比较高,休闲度假和新业态新产品较少,高品质旅游文化活动匮乏,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偏少,自创、自主品牌不够,旅游市场秩序屡见失范,旅游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不高,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不快等问题,成为制约云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亟待通过转型升级尽快加以解决。

进一步明确“转什么”

破解难题,工作才有针对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省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然途径,泛泛而谈势必落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痛点”,在转观念、转方式、转模式上取得共识、实现突破,才能保证转型升级取得实效。

转变思想观念。未来3―5年,我们将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气魄,切实打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禁锢,把转型升级作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着力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全力推动旅游迈入转型发展快车道。

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将更加主动地适应旅游需求的新变化,立足优势和特色,突出规划引领,积极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式和方法。坚持出大思路、谋大手笔、成大格局、获大效益,“铺天盖地”地实施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并推出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项目。进一步激活社会资本活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旅游投资开发,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转变管理模式。按照推动全域旅游、大旅游发展的思路,围绕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的需求,加强旅游大数据等“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行旅游综合管理,大幅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效率。

进一步明确“向哪转”

旅游业新趋势篇5

引言

现阶段,人们已经将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的革新,各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开始朝着多样化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意义问题进行分析,使得我国众多的酒店进行全面转型,提高服务的品质,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些新型的趋势。具体来讲,第一,自驾游越来越多。我们旅游产业中的一些服务不规范使得一些游客选择自驾游的方式出行,具有非常大的自由性,避免了在旅行社类型的旅游方式中受到众多框架和规定的限制。第二,生态旅游。我国有众多的名山、河流、湖泊等,各地也建立起众多的生态旅游景区。因此,各种各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在近些年中开始兴起。第三,创意旅游。以某一个创意为重点,领会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式的创意旅游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强化服务设施

在旅游新趋势下,为了更好提高酒店的效益和价值,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扩大自身服务的水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进行服务设施的强化。具体来讲,第一,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传统旅游方式和现代旅游方式的结合,进行多样化的酒店服务,充分的坚持本地区服务特色,发挥出地方文化的优势。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来讲,它们的酒店管理中开展打造满族特色酒店服务模式,充分的突出满族文化特色。第二,我国众多的酒店需要充分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大量的成本、开展更好的服务,充分的对于周边资源有效利用,最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对于我们的酒店来讲,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开展多样化服务,最终使得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特色服务产品的开拓、充分的对于本地区的文化优势进行整合、发挥出本地区酒店的优势,将众多的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大家群策群力、开展高端的服务。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酒店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它们在进行酒店服务中可以在晚上聘请专业的演员开展二人转的表演活动、使得顾客一边品尝着东北的大碗茶、磕着瓜子、一边欣赏着浓厚的二人转表演,提高酒店服务的品质。第二,酒店需要进行服务的文化。比如:塑造良好的服务理念、展示出绝佳的服务水平,使得酒店的入住客人在享受到绝佳餐饮、住宿方面服务的同时,可以从酒店员工这种文明、周到、细致、温馨、舒适的酒店服务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终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实现酒店良好的效益和价值。

(三)注重服务内容联动

酒店需要在创新管理中注重服务内容的联动,使得酒店的综合服务能力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建立起餐饮、住宿、出行、娱乐等方面一体化的酒店服务体系,为广大的酒店顾客提供更加舒适、快捷、方便的服务。比如:酒店需要与餐饮企业、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快递公司等进行充分合作、形成酒店服务的联动机制,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综合性水平。第二,开展全方位管理模式。比如:酒店需要在管理中学习国外酒店管理的经验、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依照现代酒店管理服务理念进行创新,进行立体性的酒店管理服务。

(四)注重服务细节

酒店需要在管理创新中,提供服务中注重服务细节。具体来讲,第一,酒店需要定期对于员工进行管理服务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最终使得酒店管理服务的效益获得实现。比如:在日常的服务中注重应用礼貌用语、注重在服务中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动作、身体形态,需要充分的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特色的服务内容,帮助顾客解决他们在饮食、住宿、娱乐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需要充分的展示出酒店自身服务的特点、打造特色服务文化内容,提升酒店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扩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获得良好效益和价值。

三、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意义

旅游新趋势下酒店开展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酒店自身来讲,通过创新性的管理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得酒店入住客人享受到高端、大气、具有民族或者是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使得酒店的效益和价值获得提高。其次,从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有利于特色的旅游方式相配套,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水平,为广大的游客提供绝佳的服务,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进行发展。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为社会中其它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它产业的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

四、结语

旅游业新趋势篇6

关键词:中国旅游;热点问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0年核心范围内“旅游”目录下检索到的论文为样本文献,选取10个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旅游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文化、旅游市场、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分析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并对热点问题进行综述研究。

一、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动态

(一)样本文献反映的学术动态。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得出,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研究文献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旅游资源的研究文献,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学者们从对旅游资源的考察认识转移到对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也有趋热的态势。旅游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出入境旅游市场的需求及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分析。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营销策划、空间结构变化、社会文化影响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并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稀缺地区的开发模式。

学者们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旅游文化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对旅游经济和旅游规划的研究,多集中在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的保护和利用上。对旅游文化的研究除了注重对旅游地文化价值的发掘外,还从旅游伦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等方面,多维度地探讨旅游活动的人地关系。

旅游开发和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总体来说是在曲折中上升。2002年以后,旅游开发与旅游企业的研究文献基本保持相同的趋势,并在2005年以后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年度反映的学术动态。在2000年和2001年对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因为当时全国许多地区都提出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列为优先产业来扶持发展。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开发等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是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有趋热的表现。2004年和2005年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旅游业发展的研究文献基本与旅游产品开发保持相同的增幅。总体来说,研究主题的趋热点并不明显,学者们对旅游各个层面的研究趋于平衡。2005~2007年旅游各层面的研究文献基本表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只有对旅游经济的研究在2006年以后有轻微的下降。2007年以后的研究文献,有关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有过较大幅度的起伏,研究的重点层面依然集中在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而对旅游产品的研究则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

二、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本文结合所选取文献及其他相关的旅游著作,以2000年以来理论界比较有权威的、有影响力的观点为依据,总结出我国近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旅游业产业地位研究。张凌云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旅游业从属于主导产业,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来发展。王云才认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赵浩兴认为,选择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应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现实资源、市场动力机制与市场潜力。董雪旺等人运用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进行分析,发现旅游业并不是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最佳候选者。而宋子千在评价多指标产业体系时指出,我国旅游业适宜以“先导产业”定位。谢春山等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认为我国旅游产业应作为先导产业来发展。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国内学者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研究,多是从专项角度去分析与研究。方怀龙认为,应当根据旅游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讨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社区发展的关系,采取社区参与的模式。梁明珠通过分析广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力和优势,提出应以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为先导,引导城市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而突出其城市文化特色和保持广州旅游持续发展。卢兰就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大等优势,提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解决的一些关键性科技问题。高悦等以古琴台为例,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做了研究,并认为我们应充分发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推进人文旅游向纵深发展,实现人文旅游形象由单纯观光型向富集文化内涵的休闲度假型旅游形象转变。

(三)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研究。黄燕飞在研究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时指出,由于体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围绕参与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等活动而产生,因而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在研究内容、方法、手段上都有所不同。

孟铁鑫对国内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市场供给与需求及其影响几个方面。认为在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产业管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要逐步扩大对体育旅游需求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体育旅游市场的演化、发展规律、游客消费行为的发生机制、客流的形成规律及其调控等,发挥体育旅游研究的应用效益。

王北江则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体育运动的复杂矛盾,指出社会体育的矛盾是人们健身娱乐等社会需要同一定社会阶段体育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它促进了小康社会体育功能的转变,加快了体育休闲时代的到来。

石岩等以文献综述的视角,从体育旅游概念与分类、体育旅游者行为与市场、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研究五个方面对近10年来国内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综述,最后指出,我国体育旅游正快速成长为一种继生态旅游后十分流行的专项旅游形式,但由于起步较晚,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体育理论来支撑。

(四)旅游目的地研究。我国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第一,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学研究。一方面是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及竞争力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形态、空间结构演变以及旅游流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第二,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学研究。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形象内涵、形象感知、形象定位以及形象策划)与营销(营销理论、营销系统、品牌塑造以及营销策略)的研究;第三,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学研究。包括对旅游目的地的管理体制、开发模式、产品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第四,旅游目的地消费者行为学研究。包括对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的研究;第五,旅游目的地人类学研究。包括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1、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李竹青在《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中分析了旅游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旅游资源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遍的优势资源;金颖若指出“集市旅游”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新形式。

2、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薛群慧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析》和马晓京的《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等都曾论述了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问题;周星的《旅游产业给少数民族社会带来了什么》,专门论述了贵州黔东南的民族风情村寨游,并对旅游带来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如传统复兴、文化再生产、文化商品化、民族意识等做了研究。

3、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协调研究。李曦辉在《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中指出,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收效不大的原因是体制、利益和结构三方面的深层制约。刘玉安等人以石河子地区为例,介绍了生态旅游的出现、内涵及发展,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业;谢杰和李幼妮论证了我国西部地区绿色旅游生态景观战略,建议景观建设首先应该从保护和发展原生态入手,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绿色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优势,完善生态景观。

三、中国旅游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旅游学术界在研究取向上还有不成熟的地方。在功利性的驱使下缺乏对所研究领域深入发掘的热情和动力,而更加关注经济管理领域中具体的、表层的现象问题;特别是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情,更多的关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二)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实证定性分析,研究结果一般比较粗略。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独立完整的研究范式。在数据来源方面,对问卷、访谈等调研方法的应用较少。

(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个性化趋势的增强,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旅游模式的新业态。比如,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游艇旅游、邮轮旅游等。这些新业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提高的标志。

(四)较多的关注旅游业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问题。国内对遗产旅游的研究仅限于解决管理体制的矛盾和产权界定的问题,并未真正触及到遗产旅游的核心――文化旅游的真实性和商业性。在其他文化旅游,如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体育旅游的研究上,并没有探讨各类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

(五)国内旅游研究开始关注与旅游相关的社会现象。如,SaRS对旅游的影响、恐怖主义对旅游的影响、旅游犯罪等旅游安全风险方面。

四、结语

从分类项目看,中国旅游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方面,在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市场、旅游文化等方面有趋热的表现,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的关注也有了明显增加;从年度动态看,各个层面的研究发展不平衡,趋热性明显,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研究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对旅游开发、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实证定性分析,但有模型化定量分析的趋势。另外,我国在旅游基本概念体系建设、性与旅游、与旅游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浩兴.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J].旅游学刊,2003.18.1.

[2]宋子千.旅游业产业地位研究[J].华侨大学,2002.

旅游业新趋势篇7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企业在新时期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够使我国的旅游企业在外部竞争压力增大,内部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的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旅游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趋势判断

(一)旅游企业投资方向面临调整

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产品方面的投资方向将更倾向于针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市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储蓄率和消费率不平衡的现实变得更为突出,而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这也将对旅游企业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作用,影响旅游企业的投资方向。一直以来,国际旅游产品的投资与开发一般是把国外发达国家旅游者视为市场主体,定位倾向于高端开发。发展中国家旅游者则在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得到企业市场定位的足够重视。随着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两类市场在储蓄与消费上出现的动态变化趋势将使国际旅游者的构成比例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市场动态变化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投资方向必将要符合发达国家潜在市场相对缩小而发展中国家潜在市场相对扩张的现实,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旅游企业项目投融资转向务实趋势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消费能力缓慢恢复的阶段,旅游企业投资项目选择不再盲目求大、求全,而是转向具有明确赢利点和较小财务风险的务实的投资项目。不论是景区开发还是饭店、旅行社等企业的扩张,谨慎决策和务实投资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针对旅游企业的财务分析总会出现这样的现实,即旅游项目开发若以赢利性为标准进行划分,那么事实上企业的利润主要集中在少数项目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或拓展往往分为赢利性项目投资以及辅项目投资。两者虽然相辅相成,但其重要性程度仍存在区别。例如,一些景区花大价钱建设广场或标志性建筑,虽然这构成了旅游吸引力的一部分,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而且也并不能产生直接的赢利点。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于类似好看却“不中用”的项目投资将会更为谨慎。

(三)旅游企业过去落后的财务管理意识面临转变

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的晴雨表,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意识对于在社会经济环境尚存在不稳定因素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旅游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一些旅游企业因并未给予财务管理职能应有的重视,只将其作为一般性的行政辅助部门,财务管理也并未成为企业经营与战略发展的支撑,影响了财务分析在风险预测、企业问题诊断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同时,一些会计等工作人员无证上岗,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也不了解国家对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更是无法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旅游市场竞争将变得更为激烈,强化财务管理意识将成为确保企业在相对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一)存在的机遇

1.政府扶持政策

历经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包括我国旅游产业在内的各个经济领域均得到了政府政策的扶持。我国政府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果断出台了40000亿政府投资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2009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发4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赋予了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新定位。上述政府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危机对旅游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负面效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旅游企业及其财务管理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政策环境。

2.经济环境趋好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环境开始趋好,这为旅游企业及其财务管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相关研究表明,2008年之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月度走势中,预警指数、先行指数以及弹性指数等都已经触底反弹(王化成、高升好,2010)。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

3.融资成本下降

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利率处于历史的最低水平,资本成本比较低,有利于旅游企业融资拓展业务范围,延伸产业链。目前,从一年期贷款利率的基本走势上看,目前贷款利率与2002年基本持平,正是历史的低点,为5.31%。在存款利率只有2.25%,Cpi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已然为负,通胀预期已经形成。但总体而言,利率仍然在低位运行的可能性较大,这对于旅游企业筹措资金非常有利。

(二)面临的挑战

旅游业新趋势篇8

   趋势外推法(trendextrapolation)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类方法的总称,用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其理论要点体现为:一是决定事物过去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该事物未来的发展,其变化,不会太大;二是事物发展过程一般都是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跳跃式的变化,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依据这种规律推导,就可以预测出它的未来趋势和状态。因此,趋势外推的含义可以定义为:依据经济事物的历史数据,先描述出散点图,辅之以数学模型,进而预测出未来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数值,是一种探索型的预测法。

   由上述可推断,趋势外推理论有两个假设和两个核心环节。“两个假设”:一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趋势不变;二是预测对象的发展过程是渐变,而不是突变。“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找到合适的趋势拟合曲线方程;二是确定趋势曲线方程中的参数。进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针对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可以通过选择差分法,而采用生长曲线趋势外推法中的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第二,其中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表达式为:其中y:观察值;:估计值或预测值;t:年次;k,a,b:待定参数。从中可以看出,在影响事物过去发展状况的因素中,选取对当前该事物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因素a,而且是以b的幂指数次方来影响,同时随着时间t的推进a与b的取值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过程中,参数a,b,c,d…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旅游主体、不同的发展事情可能代表不同的影响因素,比如:旅游者追求最大效用因素;经济利益能否持续化因素;社会文化是否达到生态效益;旅游核心产品或旅游有形产品等产品因素在旅游者当中的吸引程度等等;第四,最终确定的因变量yt+1可由前面几期的数据来拟合求出。

   二、趋势外推法与贵州喀斯特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

   趋势外推法作为一种最为常用的经济预测方法,是一种利用过去来推测未来状态的方法。由于经济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外推法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经济发展虽有跳跃式,但主要是渐进的。通过对贵州省大量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总结,人们发现其中的发展过程很多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我们掌握这种经济的过去发展规律,就可以遵循这种规律进行推导,以确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未来,这就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外推法的基本原理。

   同时,外推法所基于的如下两个假设前提是能够吻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需要的,其一: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将决定经济的未来发展,变化是不大的;其二:经济发展过程一般属于渐进变化,而不是跳跃式、无规则的变化。随着社会结构、经济形式和参与主体结构图的变化,结合趋势外推原理新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便呼之欲出。

   三、趋势外推对喀斯特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指导——HB理念

   1.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回顾

   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同时,贵州乡村旅游目前主要采取了五种体制和模式,如下所述:

   (1)以股份制为主的“天龙模式”:平坝县天龙镇以特有的“屯堡文化”资源,提出了“旅游强镇”的发展思路,镇政府负责旅游规划、保护资源、协调关系等软环境建设;成立旅游公司负责基础设施、项目包装等硬件建设,同时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市场。对于以天龙村为核心景区的“屯堡文化”资源,按村民房屋庭院所处的位置、观光价值,在村民自愿原则下,折算成资源股纳入统筹管理,按章分红。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开发经营手工艺品、参加“地戏”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拓宽就业门路,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有超过80%的村民成为股东并参与乡村旅游业。

   (2)以出租反包制为主的“金山模式”:贵阳市小河区金竹镇引进客商落户金山村,成立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以每亩800元年租金向农户租赁连片低产旱地和荒坡,首期工程已建成近千亩生态农业观光园、3000平方米竹木结构的亭台楼阁,推出集观光、休闲、娱乐、食宿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引来游人如织。目前,金山村已有130多户农民土地出租后,又被公司反包给他们分户经营,农民从中又增加了一笔承包费收入。

   (3)以协会合作制为主的“董公寺模式”:遵义市红花岗区董公寺镇,在总结过去开展“农家乐”经营中各自为政、低档次恶性竞争的弊端后,引导各村先后成立起旅游等协会开展自律和新一轮发展工作,同时采取“支部+协会”办法,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帮助解决协会活动场所、启动经费等困难,并组织协会成员外出参观学习,举办各种乡村旅游节、研讨会、餐饮竞赛等活动,使全镇旅游业升级换代,走上了服务配套的“山庄型”发展新台阶。

   (4)以工分制为主的“郎德模式”:该村以“国宝”级的苗寨文物和苗族歌舞表演为特色资源,全民参与旅游业,村里根据每个村民所能担当的角色,制定不同工分标准,制作相应工分牌。游客来到寨门口,男女老幼闻声而出,或参加欢迎仪式、或参加节目表演,活动结束时,分别到发牌人那里现场领取工分牌,作为日后结算分红的根据。这种管理体制在苗寨和谐社区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5)以民办公助制为主的“卡蒲模式”:平塘县卡蒲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前景看好,但受到资金和人才制约,启动困难。该县制定出规划后,采取部门对口扶持办法,开展村民培训、水电路建设、房屋庭院包装、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等工作,对旅游餐饮接待户还配送电冰箱等设备,帮助村民开发民族餐饮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如今,卡蒲村正以崭新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乡村旅游业迈上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以上模式是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以村寨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它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不同的喀斯特地区,其开发乡村旅游固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所依托的开发理念肯定不能苟同,应依据本地区自然和社会的具体条件为根本做适当调整。

   2.HB理念的探索

   (1)新的发展观——HB理念。HB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短视盲目的资源利用方式,认识到乡村旅游真正的限制因素不是资金,不是客源,是“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且有度的开发。因此,HB理念的资源配置方式首先要求建立新的旅游发展评估体系,以“可持续”为宗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确立真正能够体现旅游发展“质量”的各项指标,比如人均消费额,游客的逗留天数,大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等。要确实体现旅游发展从“粗放”向“集约”,旅游战略从“硬”向“软”的转变,最终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政策无论制定的多好,取得成效还得依靠贯彻和落实,所以该评估标准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从根本上遏制盲目的项目投资。其次,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固然重要,但是存量的盘活和再利用同样需要重视。开源和节流并举才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之道。因此在对新项目审批从严的同时,要鼓励对既有资源的保护和深度开发,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2)HB理念指导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盲目地随市场而动是现在很多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通病,须知消费者的需求总是瞬息万变的,供给商不能总是处在被动适应的地位,而是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真正从长远利益考虑本地或本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产品的开发。而HB理念下的产品要求其在开发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准则,根据当地资源本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地设计适合本地情况的旅游产品,同时注重相关资源的配套建设。比如一个以风土人情见长的小城,就不能盲目跟风以商务会展旅游为重。

   而在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需要谨慎地控制物质和能源的投入。每一个大型旅游项目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估,仔细的成本效益计算,明确责权才能动工。可以成立一个专业评估机构,由市政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其评估结果对该项目能否上马有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3)HB理念下政府角色的演变。HB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市场经济并不融洽。在现实中,想要依靠市场或企业的力量去实现HB理念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仍然是推进旅游业模式转变的主导力量。新形势下政府角色的扮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贯彻“和谐平衡”的新型发展观,从宏观上控制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合理节奏与进度;第二,落实更为合理的新的“旅游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第三,完善旅游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最后是在产品开发上对大型旅游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严守自己的职责范围,保持对整个旅游的客观立场。惟有如此,才能克服“补偿性反馈”,从而实现整个旅游系统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HB理念的一个显着特点便是其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它以“和谐Harmonious”为灵魂,以“平衡Balance”为准绳,以旅游业的长远利益为目标。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追求的不再是“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是如何控制“游客规模”,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来增加旅游收入;不再是经济性指标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而是包括生态、社会等各项指标的全面进步。整个旅游系统将在“适当的速度”下螺旋式地前进,从而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趋势外推理论指导下的HB开发理念关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旅游业新趋势篇9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上海旅游业;本底趋势线预测模型;旅游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023-0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世博会举办期间,还覆盖从申办成功到举办后整个过程。本文可以其影响效应分为事前效应、期间效应、后续效应。事前效应主要表现在上海旅游业投资额的增加,期间效应主要考虑上海世博影响下来沪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增加。后续效应考虑到旅游业的推动力和世博会场馆的再度利用。

一、事前效应评估

根据灰色预测模型,设已知参考数据列为,其中表示1993~2002每年上海旅游业投资额,1,2,3…10分别对应1993、1994…2002年。

根据灰色预测模型的求解方法,依次得到灰微分方程和白化微分方程,并解出响应函数:

根据1993~2002年期间上海旅游业投资额数据,通过灰色预测得到2003~2010年期无世博影响下上海旅游业投资额分别为19.040、19.924、20.834、21.772、22.739、23.735、24.762、25.819亿元。根据相关资料,取上海世博会的相关净投资率为0.25。由于2003~2010年期间上海旅游业投资总额为178.63亿元。从参考文献中得到无世博影响下2003~2010年上海旅游投资总额为852.13亿元,则上海世博会引起的旅游投资额增加284.0亿元,增额幅度达到33.3%。

二、期间效应评估

世博会举办期间,来沪旅游人数必然有大幅度增加,进而推进上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考虑以来沪旅游国外人数、来沪旅游港澳台人数、来沪旅游国内人数、国际旅游(含港澳台)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五个指标来反映上海世博对旅游业的影响力,建立本底趋势模型定量刻画以上五个指标的增加量来反映期间效应.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1998~2009年以上五个指标数据对2010年上海旅游业进行趋势预测得到此趋势下2010年五个指标的本底值。第二步,统计相关数据得到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影响下五个指标的统计值。第三步,对比五个指标的本底值与统计值,增加值即为世博会对2010年上海旅游业的影响。

(一)本底趋势线预测模型

旅游本底趋势线是在不受上海世博会冲击下上海旅游业发展所呈现的自然趋势线方程。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可分为趋势项、周期项。通过1998~2009年以上五个指标数据模拟得到五个指标的本底趋势线方程。(注:11依次表示1998年,1999年…2009年。)

1.来沪旅游国外人数本底趋势线

2.来沪旅游港澳台人数本底趋势线

3.国际旅游(含港澳台)收入本底趋势线

4.来沪旅游国内人数本底趋势线

5.国内旅游收入本底趋势线

根据本底趋势线预测得到来沪旅游入境外国人为528.2279万人次、来沪旅游入境港澳台为145.2612万人次、国际外汇收入为51.367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为9452.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308.3亿元.

(二)世博会影响下的上海旅游五个指标增长值

根据省市数据官方网站的预计结果,2010年来沪旅游入境人数为800万、国际外汇收入为59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为2亿、国内旅游收入2930亿美元。对1998~2009年来沪旅游入境人数中外国人和港澳台比值进行统计,得出2010年的来沪旅游国外人数和港澳台人数分别为622.223万人次、177.783万人次。统计发现世博会引起的来沪旅游国外人数和港澳台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的增幅分别为17.8%、22.39%和14.86%,世博会引起的来沪旅游国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增幅分别为90.42%和125.89%,相比较而言世博会在国内影响力巨大。

三、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后续效应

世博会提升上海的形象,使上海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型大都市,并且世博会会留下新的旅游资源.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后期效应:

从现有竞争力考虑,上海世博会吸引大量游客来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海旅游业的竞争力,为世博后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持续竞争力考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世博会结束以后,会保留“一轴四馆”。世博园今后将成为上海旅游胜地、会展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使上海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

2.基础设施:在世博会筹备进程中,上海相继建成了一批跨黄浦江的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标志性重大城市建设工程.这些重大建设为为上海旅游竞争力提供了基础资源保证.

3.环境竞争力:申博成功以后,上海市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如今,上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7.6平方米增长到2009年的12.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2年的30%变化到2009年的38.1%。上海自然资源的改善对提升旅游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屈雪莲,过聚容.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拉动效应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8,1(2).

[2]蒋小浪.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华东师范大学,2009.

[3]省市数据网,2010-09-12./hotdate/disp.asp?pid=65175.

旅游业新趋势篇10

一、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智慧型课程体系的内涵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智慧型课题体系一方面是精神智慧,即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作为未来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基本修养以及工作中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树立中国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是行为智慧,即在课程体系中体现作为未来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常态和应激反应。智慧型课程体系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精神智慧,并将精神智慧转化为实践智慧、行为智慧。智慧型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便于教师充分挖掘来自教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智慧,依据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创造性地选择最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设计表现学科内涵渗透出的智慧,借助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智慧,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其探索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二、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智慧型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1.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不合理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开始向“全域旅游”转变。在“旅游+”这样的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背景下,产业融合必定带来多种的新业态,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但是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存在的不合理的因素。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与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存在联系性不强的问题,而且还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高职类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的区别度不是非常高,没有很好地体现高职类旅游管理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课的开设也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使得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2.顺应旅游行业新变化的需要。“互联网+旅游”发展趋势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和升级一方面带动游客更加注重追求深度化的体验。针对旅游者自身个性化需求而设计行程的定制旅游产品不断涌现,这不仅要求旅游产业链上的产品供应商实现差异化竞争,而且也要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在服务上也更加体现专业化和差异化。另一方面网络化趋势也使得旅游业的细分市场迅速形成,聚焦于大都市圈周边的短时间、近距离的“微度假”、“微旅游”开始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特别是近年来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以及国家对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扶贫的重视,乡村旅游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成为亮点,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不断加码,并日益成为许多城市游客“微度假”的热门选择。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带来了现实中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供需关系的变化,也要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更加注重旅游行程设计技巧和服务技能的全方位提升。同时这种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旅游产品的提供和组织方式作出改变的也带来了旅游行业职业新的变化,这也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更加增加课程的智慧含量,提升学生适应“互联网+旅游”条件下旅游行业新的发展趋势的能力。3.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都要在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应用中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岗证一体化的趋势,即通过实施“课证岗一体化”,真正实现“教学、考证、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为了迎合这种一体化课程的趋势,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求以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实际工作要求为基本构架,在强调服务质量规范化和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养成的同时,更加突出服务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和预防和处理一般服务事故的应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需要和市场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构建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需要课程设置本身也能体现课程智慧的要素。

三、旅游创客空间在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生产技术等进一步融合,重构了传统的制造、服务和创新模式,形成了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为创客创新创业提供了土壤。创客运动的蓬勃兴起是适应社会化创新趋势的结果。中国进入创客文化时代给旅游创客空间发展带来了机遇。创客文化的风行不仅成就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创客空间,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带来了更大的启发——旅游创客教育。旅游创客教育以旅游创客空间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让有想法、求实现的学生组成团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存在的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心问题,让课堂更加具有乐趣和成就感的同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学习从模块化变成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思维模式和交往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创客空间举办的一些集体创意活动,教师可以在智慧型课程体系下更多地采用团队协作式的教学项目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想法参加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享和合作精神。因此旅游创客空间可以很好地为构建智慧型课堂服务,有效地探索智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和服务过程中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的问题和需要相结合。

四、基于旅游创客空间的智慧型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1.探索智慧型课程体系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旅游”的推进,旅游业进将进入产业化、大众化、散客化、个性化和移动化的休闲旅游新时代,旅游者更加注重追求自我、个性化、深度化的个性旅游需求。这种旅游新业在带来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深耕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旅游创客空间整合相关资源从而激发旅游新业态发展潜力。旅游行业新业态就要求高职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智慧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旅游创客智力来源,依托高校旅游创客空间项目孵化,为“做中学,学中做”理念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地与产业联系的机会,使得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智慧和行为智慧,积极开拓创新,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和推广创客文化,使得智慧型课程体系也能更好地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2.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发展生态链。旅游产品构成中既有有形的物品要素,又有无形的服务要素,而无形的服务要素在旅游产品中起主导作用。旅游产品这种特性决定了旅游创客空间最重要的不是其物理空间,而是其内部所打造的创客生态,创客空间的核心在于创客生态圈。因此基于旅游创客空间的智慧型课程其课程体系发展生态链从其顶端的课程标准制定到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求能体现学生创意智慧实现,课程的建设方面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拓展课程都能提供迎合旅游创客—创业—旅游产品产业化完整的旅游创客产业生态链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智慧,提供能促进和帮助学生旅游创业项目孵化相关专业的技术指导。3.探索智慧课堂学习效果评价有效实现新途径。智慧型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能有利于教师构建智慧型课堂,能够有效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便实时调整课程进度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补充。基于旅游创客间的智慧型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实现课堂o2o,实现课中和课后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课堂上增强师生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课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实现了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旅游创客空间在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并构建了班级的教学社区,为教师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调整授课内容和进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协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以及效果,有效发挥智慧型课堂最大的特点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4.探索基于高校旅游创客空间的旅游职业教育市场化有效实现新途径。旅游职业教育市场化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中各旅游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程度和旅游职教教育发展空间。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市场化问题主要存在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和职业教育社会化服务程度上。因此依托高职院校旅游创客空间一方面可以作为平台开发各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微课程。如手工艺品制作、旅游摄影、旅游英语口语、旅游网络营销等,提高学生和从业人员某些方面专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可以对制作的微课程进行推广,让校内外的会员能够多渠道学习各类课程,并通过交流平台与创客空间相关人员进行有效互动,提高旅游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契合度。

五、结语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作为旅游一线人才输出重要来源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更加在注重学生的专业能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就是职业核心能力。特别是“互联网+”和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趋势下,旅游创客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兴力量。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旅游行业的机会更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行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更加强化学生自我能力的挖掘、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专业发展方向上都要进行调整,以旅游创客空间为支点,以旅游行业新业态下的需求为导向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从而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贝勇斌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婕.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孟祥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2011(10).

[3]赵富伟,吴琼.论智慧经济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6(12).

[4]王爱娥.旅游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6(5).

[5]周恩超,姜明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相关措施[J].科技展望,2015(4).

[6]王甜,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