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10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物联网;高校;档案管理

对于大学而言,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高校都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高校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恰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即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探究,找寻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档案管理智能化。

一、物联网概述

(一)物联网定义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相关条例或者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通讯,以此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特点

1.智能性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将获得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管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

2.互通性通过物联网技术,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或者任何物体,都可以随意的进行互通,获得所需的信息,实现网络共享。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三层:一是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感知技术将档案的存放位置、档案的来源和档案的基本信息以及相关内容进行储存。运用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减少由人为操作导致的工作失误,同时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除此之外,对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加以运用,可以建立档案安全监测系统,能够对高效档案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二是网络层的关键技术,它主要是负责远程监控和自动监控等。三是应用层的关键技术,它主要依靠云计算平台,因为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既包括学校的档案信息,也包括个人的私人档案。学校的档案信息是可以公布的,而个人档案由于涉及到隐私问题就不可以公布,通过云计算平台就能够对其档案实现智能化管理。

二、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物联网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不统一

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就必须实现两个“统一”:一是管理制度的统一,但是根据对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同,制定的管理标准制度也不同,这一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物联网技术在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二是技术标准的统一,目前关于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很难统一,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欧美国家的epC,二是是日本的UiD,三是中国的npC。如果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档案管理技术标准,那么就不能实现网络共享,也不能降低经济成本。这对于物联网在我国的使用十分不利。

(二)资金缺乏,投入不足

为了能够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引入物联网技术,高校必须做好财务预算,准备充足的资金。但是目前由于物联网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的价格都比较昂贵,高校要想购买完善的硬件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很多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都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阻碍了互联网技术在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推广使用。(三)档案的安全管理受到威胁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较多,而且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尚需改进和完善,例如数据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除此之外,在档案的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威胁,需要技术人员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来弥补这一漏洞,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为了在高效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地运用物联网技术,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求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还要掌握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水平,以保证在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时,及时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操作。其次,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认真学习、积极上进的精神,当物联网这种新型技术出现时,不要拒绝接受,要勇于去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紧急处理网络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一旦物联网技术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以免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同时,高校档案工作管理人员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

如果高校想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施物联网技术,就必须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在管理标准制定方面,制定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相关标准规范,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就根据这些标准规范来实施执行。同时,对于物联网系统的运用也要制定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它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运行。在技术标准制定方面,我国要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好能够达成协议,统一使用一个物联网技术标准,形成统一的物联网管理机制,这么做既能够节约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成本,还能够实现无局限性的资源共享。而对于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寻求社会各界的投资支持来进行解决。

(三)采用有效的安全技术,保证档案的安全性

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使用物联网技术,隐含一个潜在的威胁就是通过互联网传输方式可能会将档案的信息传递出去。而学校用的有些档案涉及到个人隐私,一旦被传递出去,造成的恶劣后果难以想象。因此,为了保证高校档案的安全性,技术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来消除这个潜在的巨大威胁。首先,在信息数据储存方面,技术人员需要建立安全完善反攻击性强的防火墙系统,防止档案信息被泄密。其次,技术人员要建立档案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对档案的相关信息进行全天候随时随地的监控,一旦发现档案信息被泄露,及时进行跟踪和追查。最后,制定信息文件加密处理,对于一些机密的档案信息通过加密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特等机密的信息文件采用隔离方式进行处理或者局域网限制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此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已经被很多高校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物联网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和应用。这就需要学校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进行摸索和实践,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来推进物联网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刚,苏本跃.物联网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5-137.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问题;解决对策;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9-00-02

0引言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一种应用形式。通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物品的信息交换与通信,实现对物品的监控与管理。物联网实质上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其产生与发展依赖于互联网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物联网在这些新兴技术的支撑下,不断拓展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可靠传输、全面感知、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重要特征,物联网技术被视为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物联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并且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物联网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何提高物联网的安全性,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联网概念是由传感网演变而来的,早在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已经开始研究传感网技术,并且研究成果丰硕。2009年8月,前国家总理在无锡市考察时指出,物联网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2010年10月,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重点扶持,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浪潮起于2009年,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物联网。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结构不完整,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不成熟,监管体制不健全,安全性较差等,整体来看,仍处于产业发展初级阶段。

2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智能处理、可靠传递、全面感知是物联网的三大特征,物联网可以借助多种工具获取物体信息,实现全面感知,如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物体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传递主要通过无线网络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物联网的智能处理技术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如云计算与模糊识别等。由于物联网发展的基础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就决定了物联网也相应的存在众多安全隐患,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2.1感知层的安全问题

全面感知外界信息是物联网感知层的主要任务,其主要工作是收集各种原始信息,因此这必然需要借助许多工具,如各类传感器、RFiD装置、扫描仪等,感知层在物联网的整体架构中处于最底层,这就决定其是物联网整体架构中最脆弱的部分,也是最容易遭受攻击的部分。RFiD与wSn是感知层收集信息主要应用的技术,因此RFiD与wSn系统是物联网安全问题的核心。物联网中传感器接收信息主要通过wSn实现,信息接收过程主要由人或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常常会在公共场合暴露大量传感器节点,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捕获这些暴露节点侵入物联网。此外,由于wSn路由协议的固有缺陷,也使wSn易遭受攻击致使网络瘫痪,对物联网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即RFiD,通过特定物品配备标签,借助电磁波与读写器可以实现特定物品的信息采集。RFiD存在严重缺陷,自身安保能力不足,读写器与电磁波易于仿制,这就容易导致重要信息被窃取。此外,因技术原因,RFiD标签与末端设备易被追踪与篡改,这就对物品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造成威胁。尤其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嵌入物品信息的电子标签方面,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电子标签被读写器任意扫描,扫描后电子标签自动回应读写器的指令,并将其已经存储的信息传输给读写器的话,就会导致个人隐私、企业机密甚至是国家机密信息的暴露。

2.2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将感知层收集的信息传输至信息处理层进行信息加工是物联网传输层的主要任务,物联网的信息传输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固有缺陷,这就使物联网信息在传输中容易遭受攻击,如DoS攻击、假冒攻击、中间人攻击等,传输层的安全问题也是物联网中重要的安全问题。

2.3处理层的安全问题

处理层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数据,下达指令。处理层的安全问题是多方面的,如数据量过大,很可能出现信息处理不及时的情况,这大多由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系统处理能力不足,轻者会增大设备故障概率降低系统工作效率,重者会导致系统被入侵,重要资料被盗。此外,处理层还易因人为因素而泄露重要信息,影响系统安全。

3物联网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3.1技术性措施

3.1.1节点安全措施。

对于感知层漏洞,建议采用防护性措施,加强关键节点的安全防护与机密性,如在感知层中设立密钥管理机制。由于感知终端属性不同,感知终端种类多种多样,对所有感知终端统一进行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但是可以通过相应技术提高密钥安全性。感知层的网络环境大多是独立的,因此提高密码安全性可普遍应用于感知层安全防护中,如低能耗加密方法、密钥预分配技术、安全路由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根据防护等级不同,调整防护方案,加强感知层的安全性。

3.1.2传输安全措施

保证信息传输过程安全,是提高传输安全性的重点,由于信息传输依赖于互联网,因此加强互联网安全是重点。加强信息传输安全可以从节点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方面着手,对传输信息加密并使用密钥管理是提高信息传输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此外,在端到端的安全防护中根据具体需要建立密钥管理机制、机密性算法选取机制等。

3.1.3处理层安全措施

数据的存储与处理主要在处理层完成,因此保证数据存储与处理的安全是加强处理层安全的核心工作。整个物联网的核心就是处理层,因此应当设置特定权限,限制处理层数据访问,如建立数据库访问控制机制、数据销毁技术、信息泄露追踪技术等,实现对处理层数据处理的全程跟踪,提高处理层的安全性。

3.2非技术性措施

3.2.1完善物联网管理体制

完善物联网体制是提高物联网安全的核心,这就要求管理机构必须重视物联网安全工作,积极转变管理职能。首先就应建立完善的物联网管理体制,建立标准严格的物联网管理工作步骤,对物联网管理工作实行标准化要求。强化监督机构职能,坚持权责统一,提高物联网管理工作的效能,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物联网安全管理体系,保证物联网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稳定、有序。相关部门应积极履行职责,制定严格的物联网管理制度,加强物联网管理,明确职责与权力,切实履行物联网安全管理工作监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3.2.2加大投入,不断培养专业人才

物联网安全工作纷繁复杂,对人力和物力的要求都比较高。政府首先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物联网安全管理的经费。运用各种方法促进物联网安全管理的发展,不断动员相关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物联网安全建设的工作中去。还要不断完善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如在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引进人才,对物联网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培养教育等。只有加大投入,不断培养专业人才,才能不断提高物联网的安全性。

3.2.3提升用户安全意识

对物联网用户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升用户安全意识。普通用户在使用物联网过程中,安全风险意识不强,没有风险防范技巧,因此提升用户安全意识,对加强物联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用户进行物联网安全培训时,应当着重讲一些对用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例如怎么保护家庭电脑的安全。一般情况下,用户可能不很关心公共网络,但是如果从家庭网络安全方面出发,讲解物联网安全知识,可以提高用户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物联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物联网安全紧密相关。计算机最易受不法行为攻击,物联网的信息采集与传输都依赖于计算机网络,所以有针对性的对用户进行安全培训,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帮助用户掌握一些风险防范技巧,有利于提升物联网安全性。通过对用户进行安全培训,使用户树立安全意识,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有利于用户解决与预防各种物联网安全问题,减少用户损失。

3.2.4重视物联网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物联网管理队伍是保证物联网安全的重要力量,物联网设备与网络的维护、风险排查等需要工作人员积极履行职责,因此,提高物联网的安全性必须加强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首先要成立物联网管理队伍的专门机构,保证队伍的正常、有序运转。其次,要建立物联网管理工作人员技能评估和考察机制。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管理人员的物联网知识水平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及时对管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和考察,可以使管理人员技能水平与物联网发展相符合,提高管理人员的理论研究与风险防范能力。最后,转变工作作风。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物联网管理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紧跟时代的物联网知识。物联网安全管理错综复杂,多种因素都影响工作的发展。物联网安全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只有相关人员具备与物联网安全管理工作相符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物联网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确化、质量化。真正提升物联网的安全性。

4结语

物联网安全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保证物联网产业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重视物联网安全问题。提高物联网的安全性必须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机制,对物联网发展进行监督,加大投入,不断培养专业人才,采用最新技术,保证物联网信息安全,重视物联网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提高物联网安全管理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只有重视物联网安全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对策,才能真正实现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志坚.关于物联网安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相关研究[J].科技传播,2013(2):200,187.

[2]段浩.物联网发展状况及其安全问题研究[J].通讯世界,2013(11):30-31.

[3]陈晓燕.物联网发展带来的安全、隐私问题及法律研究[J].现代交际,2013(6):23-24.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3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为提高区域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和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而构建的发展支撑与保障系统。针对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瓶颈,从产业层面对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重组,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共享为目的,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市场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为技术研发和物联网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化的支撑体系,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具有主体多元性、动态开放性、知识与技术溢出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架构包括公共决策层、支撑平台层、创新主体层3个层次,3个层次之间以技术需求与供给为纽带,通过技术市场形成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形成委托、协作形式的耦合关系。公共决策层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部门、物联网技术应用部门、物联网企业等为主体,通过战略、政策、标准制定,采取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创新投入保证、创新要素集聚与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输出与转化方面起引导作用。公共决策模块既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类型,又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支撑平台层是以各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级企业技术中心、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行业共性技术基地、行业协会及其它平台等为主体,通过协商机制形成的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的平台。根据公共决策层的任务和项目,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培育产业,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创新主体间的连接载体,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协同创新的功能,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与共享。创新主体层主要由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各主体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其中,企业是创新主体层的主要力量,以技术需求为核心,通过集聚和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完成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技术创新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成员,主要担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在平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孵化器、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代表,为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产业化、管理、咨询和培训提供服务的机构。公共决策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层,支撑平台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层,创新主体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层,各层次通过技术需求挖掘和技术成果扩散,在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委托关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

2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由多主体、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系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效率。因此,研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是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基础。如何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创新资源,使各平台的资源能够集成共享、联动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2.1动力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平台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形成与传导机制。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动态的,在平台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动力机制有所不同。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初期,政府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的推动者,通过制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规划、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撑平台,积极引导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联合研发,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转让和应用载体,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同时,通过培育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打造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生态圈。当创新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市场成为推动平台建设的主要动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各创新主体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促进资源在平台中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进入创新平台建设成熟期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2.2协同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是指创新平台的各利益主体,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动力机制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通过资源共享、产学研协作互补等途径建立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技术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物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增值。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分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两种。纵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协同创新平台中物联网设备商和运营商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下,主要以产品和服务购买的形式向系统基础服务延伸;横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协同更多表现为各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盟与协同,物联网产业技术平台发展的协同机制源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协会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

2.3扩散机制

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扩散机制是指在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中,研发主体将研发出来的技术通过企业实现在创新平台中的传播与推广。企业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扩散的平台和主体。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向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提供新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化,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扩散,以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效运行。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建立在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基础上。技术转移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的创新技术提供给需求主体,通过建立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转移平台实现无缝转移对接,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并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直接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企业,实现产业化。技术转化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的需要,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受到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宏观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为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降低其运行成本,提升技术转移、转化、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

3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对策

3.1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发展初期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创新市场化水平低等障碍。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战略、标准、政策,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标准、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制定的相关规划、法律和制度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政策体系的制定,要以提高平台内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消除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为目标,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人、财、物支持,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从以下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动态协商机制,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战略、政策制定提供主体保障;构建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引导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建立产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建立研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促进技术扩散,提高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水平。

3.2建立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主体合作创新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合作,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保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是指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中各主体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建立起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其以合作创新为手段,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建立的重点在于: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资源,构建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合作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台内显性知识快速流动,刺激第三种形态的知识流动及最大化创新成果溢出效应。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知识在平台内创新主体间流动速度和频率,缩短研发过程中主体间的响应时间,提高平台创新的整体效率,实现创新主体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循环,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技术商业化速度,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最大化。

3.3建设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支撑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由于部门分割的存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出现了重复建设、共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加快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必须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类资源存量,建立共性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同时,选择支撑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大增量投入,提升支撑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支撑平台建设成效。重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行业协会、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技术标准、检测体系等领域的支撑体系建设。

4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4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初具规模。低频和高频射频识别(RFiD)产业相对成熟,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我国虽然有一定的物联网市场规模,但是标准研制需要取得突破,核心技术仍需攻关。

为推动我国与欧美国家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交流,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简称CCiD)依托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建立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积累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于4月23日成立CCiD“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创始合作单位是iBm中国研究院。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承办的“CCiD与iBm共同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期举行。

推动物联网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面向未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做出的重大决策。在目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和印发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已经被列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促进物联网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促进中心成立仪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强调,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在更大的领域和更大的范围利用全球资源,是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有效途径。促进中心的成立以及赛迪研究院与iBm的战略合作,将对探索一个崭新高效、国际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物联网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优秀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据悉,促进中心的功能定位具体包括:一、推广国际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二、推动海内外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交流与合作,培育与发展物联网产业生产系统;三、国际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测评,保障应用于国内解决方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四、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集成验证,为研发企业、行业用户、科研机构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的集成验证环境,提升技术研发水平与行业应用系统技术水平;五、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表示,促进中心成立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中国与全球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交流,将中国优秀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向海外,同时也将国外优秀的技术引入国内,加强双方在物联网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并且保障国外引入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CCiD“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创始合作单位是iBm中国研究院。据悉,赛迪研究院与iBm中国研究院将从测试技术研究、标准研制、物联网端到端解决方案的集成研究、物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培育等多方面开展科技合作,为国内外物联网企业、科研机构、园区提供开放集成的技术创新环境,共同促进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发展。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事业部总监范宇表示,iBm中国研究院还将发挥CCiD与欧美合作窗口的作用,一方面,把国际技术和资源带到中国,另一方面,也将协助把中国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推广到全球。

开放集成是努力方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与综合应用,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高度融合与综合应用造成了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重重挑战的局面,它涉及的产业链条长、环节多,需要应用的技术也跨越不同的行业领域。物联网目前发展的状况是碎片化应用多,规模化应用少,难以形成端到端的物联网方案。促进中心的成立以及赛迪研究院与iBm中国研究院的合作强调创立开放集成的创新环境。“开放集成”充分概括了目前物联网发展所需努力的方向。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子河表示,开放集成正是促进中心与iBm合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双方的合作本着促进物联网整体产业发展的原则,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这一开放的平台中来。集成则着眼于如何形成物联网整体链条,构建复杂系统。正是由于物联网的这些特点,单靠一种技术、一家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物联网端到端方案的,仅仅是软件之间的项目集成,也需要多家企业、多种技术协力合作。

iBm全球副总裁、中国研究院院长、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补充说,不仅物联网产业的建立需要开放,整个产业针对的服务对象也同样是开放的,不止限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行业,是面向全球的、跨行业的。因此,开放首先是一种态度,可以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最佳实践经验融入到促进中心当中来,同时也希望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实践对象可以联合起来。开放的态度必须是十分彻底的,开放的环境也必须是完整强大的,这样才可以做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的快速集成。

各具优势强强联手

据悉,为促进中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2011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就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设立的物联网专项《物联网系统可靠性评测系统研发》等国家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赛迪研究院在物联网测评技术研发、测评标准规范研制、测评工具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并且在电力、医疗、交通、工业生产等领域开展了论证试验,已为北京、无锡、东莞等地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公共技术服务。而iBm作为国际化的企业,早在两年前就在中国成立了iBm全球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从底层芯片到上层数据分析都具有核心技术和全球视角,以及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

双方选择战略合作正在于各具优势。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没有所谓的定性或者定量的单一说法。因为物联网产业链条很长,应用领域很广,技术涵盖范围广,这就决定了就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规范来看待这个产业,也许惟一能衡量的就是它能带来什么价值。在这些方面,赛迪研究院与iBm中国研究院理念一致,目标一致,做法相同。李实恭认为,物联网产业第一必须是跨行业的结合,第二必须是跨地域、跨国土疆界,跨管理体系的。在心态上和做法上就要符合开放集成原则。集成不见得只有中国的企业彼此在集成,也可以是中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的技术集成。集成的成果不一定只在中国用,双方的目标是要发展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更大的目标则是要在国际物联网市场中成为关键角色。

着眼关键技术突破

碎片化应用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何将这些应用和技术集成起来,形成端到端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降低成本,为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李实恭表示,碎片化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是阶段性的。每个行业的企业都按照自身优势发展物联网应用,因而形成碎片化,但是需要通过一定技术标准和共同接受的框架结构来规范碎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碎片化的技术和应用才有再集成、再调整的可能,为创造经济规模铺平道路。为此,他认为,第一,要缩短碎片化进程,在遵循一个共同架构的前提下,不妨碍各自发展的自由空间。第二,需要建立标准,为将来技术集成铺平道路。第三,需要有一些大型项目,来创造经济规模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际物联网标准组织之间也正在进行整合集中,标准已经成为物联网的技术关键之一。据黄子河介绍,促进中心在物联网标准上,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物联网的测评标准、测评框架和测评体系。第二,推动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在测评标准的研制方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现在积极参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由于中国在物联网标准方面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因此也在积极牵头建立国际标准,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物联网测评体系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双方也在和整个业界积极探讨评测标准如何实施。在没有完成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和示范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标准保障工程质量,所以需要从保障物联网应用工程质量角度入手,研制相应的物联网测评标准。在行业标准方面,则需要和各个行业的用户开展紧密合作。

此外,将技术推向应用,需要实施前在实验室中进行匹配性、安全性、稳定性等各方面的性能测试。但物联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需要大规模应用技术,规模化是其显著特点。实验室模拟测试结果与规模化应用测试结果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成为物联网推广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口。

据悉,促进中心针对物联网的测试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针对已经实施在建的物联网测试项目,技术专家将根据系统全生命周期,在现场实施测试,主要是以验收测试为主,依照设计说明书完成功能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测试。第二,则是促进中心目前主要进行的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现场测试提供测试理论、测试技术,建立测试模型,开发相应的测试工具,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储备,这部分工作主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模拟仿真将是重要的方法。因为物联网系统上线环境复杂,规模巨大,要保证它的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各方面的指标符合可持续、可大规模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途径上需要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相结合。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5

一、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在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所、第所为核心,联合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所和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在库、在途、在用、在售、在监管“六在环节”的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在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在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的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在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网、感知、、云计算、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212文献标识码:a

前言:近年来,“物联网”,英文简称为iot(internetofthings)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浪潮。我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和教育热点。

1物联网的定义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他们认为,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的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认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目前虽然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其本质上看,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物联网将各种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如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使人与具体的物对话,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物联网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2物联网的基本构成

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层:数据采集与感知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

网络层: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需要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3)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的功能。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4)公共技术层: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而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有关系,它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

3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RFiD技术:这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是物联网最关键的一个技术。

泛在传感技术:重点是利用各种传感器,将现实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进行量化,形成数据,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传送到指定的位置。泛在传感技术其中一个代表是Zigbee。

纳米嵌入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制造超微型传感器,构建看不见的传感网络。这些被称为智慧尘埃的超微型传感器,可以嵌入到任何物品之中,而且对使用不造成任何影响。

智能运算技术:传感器得到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语义的理解、推理和决策,这些需要智能、运算技术来完成。

4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

物联网的经济效益:物联网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成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入研究物联网技术。我国也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得研究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已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固话宽带的普及是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交互是物联网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的基础,。依靠网络技术,物联网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重组,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传统的思维。过去思维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上面运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5物联网专业建设基本要求

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具体内容包括:

(1)知识要求:包括共性的要求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在共性要求方面,应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

综合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方面,应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电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物联网感知与标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掌握物联网体系结构、数据传输与安全技术;掌握物联网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具备在物联网系统及其应用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和集成的能力。

2)能力要求: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熟练阅读英文专业科技文献、并具有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辅助物联网规划、设计、计算、控

制的能力;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具备进行物联网系统及装置研发、设计、制造、运行与管理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物联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素质要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具有全球视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博爱和宽容的道德情操;具有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结语:物联网的推广将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驱动器,为产业开拓了一个潜力无穷的发展机会。物联网技术将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推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将世界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将会更加近。这就要求每个人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的能力,以此来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敏.epC与物联网[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1.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物联网;概念;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tp391.44

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内部的信息交换与传输协议,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环境的信息网络化连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的对象识别、定位、追踪、管理、服务等综合化的网络管理技术。

1物联网的相关概念

物联网是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产物,指的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管理技术、传感技术、服务与管理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将应用拓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狭义上的物联网技术指的是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的功能为物品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广义上的物联网可以延伸理解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一切事物的数据化、网络化,在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构建起新型的信息交换与传输体系,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万维网”,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从物联网通信的对象以及技术实现过程来分析,实现物与物之的信息交互、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整体的将物联网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技术特征: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和可靠传送。结合现代对象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采集,如激光扫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通过信息感知、分析、处理与捕获技术是采集的物体信息接入网络数据库,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传输技术、共享技术等,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效的、可靠的信息交换、传输与共享;最后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智能管理技术与密码保护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与集中化控制。

2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

2.1感知与识别技术

感知与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组成部分,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一切“物”具体数据信息,实现对“物”的对象感知与识别功能,目前主要应用的感知与识别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现代智能扫描技术和二维码技术等。

2.1.1传感技术。传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和多跳自组织传感网络技术,来采集待处理对象的物体信息。传感器技术依附于现代信息敏感处理材料、敏感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对基础技术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传感器技术在对“物”的数据采集精度、稳定度和可靠性方面仍存在着欠缺,我国的传感器技术仍缺乏自主创新,是我国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瓶颈之一。

2.1.2识别技术。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物体识别技术、地理位置识别技术。对物体信息进行识别是实现物与物互联的基本条件和前提。物联网识别技术是以射频标识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基础的。从应用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识别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物”的全网内标识问题,需要建议一套系统且可靠的物联网物体标识体系,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数据准确传输与交换。

2.2网络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传感器通信技术是实现信息数据传输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对先用的网络体制进行重组和改建,适应物联网的业务开展要求,如实现低数据率、低移动性等要求是现代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传感器的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大体的分类两类:广域网通信体系和近距离信息传输体系。在近距离传输技术方面,以ieee802.15.4为代表的近距离传输协议是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技术规范,其免许可证的2.4GHZ频段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实现通用,为物联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的实现提供协议支持。就广域网通信技术而言,以现代tCp/ip传输协议,3G网络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为物联网远程信息传输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其中以ipV6信息传输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通信网络将成为物联网远程传输的主要研究课题。

2.3计算与服务技术

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处理、传输是物联网要实现的核心功能。而数据信息的服务与实际应用是物联网技术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2.3.1信息计算。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感知计算与大数据的集成化处理技术将是物联网应用普及化应用所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对海量感知信息的大数据整合、云存储、多设备共享、高速率下载、有用数据发现与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的攻克,采用现阶段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与共享技术为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2.3.2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应该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应用模式,这对物联网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开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技术路线已经束缚了物联网的发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服务的内涵将得到革命性扩展。为了适应环境和服务模式的变化,物联网对行业普遍存在和要求的核心技术进行提炼总结,面对不同的需求,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规范化、通用化服务体系结构以及应用支撑环境等

2.4安全管理技术

由于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的私有特性,网络信息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攻克的难题。物联网中的传感节点部署的环境通常不会有人看守或者一些不可控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传感节点比较容易被攻击者获取,盗取节点中存储的信息,进而侵入到网络。除了这方面的威胁,物联网终端感知网络还受到一般无线网络所面临的信息的泄漏、篡改、重放攻击等多种威胁。从安全技术角度来看,需要加强的相关技术包括:(1)认证技术――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确认;(2)密钥建立及分发机制――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3)数据加密等数据安全技术――以保证数据自身的安全性等。因此在物联网安全领域,上面提到的几项安全技术就成为加强安全管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3结束语

物联网是在现代网路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体系,在未来的社会生活活动中具有极大的可应用潜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文明朝着更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技术层面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要建设我国的物联网战略规划体系,需要国家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以推动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张益铭.物联网关键技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6).

[2]李中伟,金靖芝.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J].价值工程,2011(19).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趋势

abstract:thecontentnetworkingisregardedastheapplicationoftheinternetexpansion,theapplicationofinnovationisthecoreof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etcontent,theuserexperienceasthecoreofinnovationisthesoulofthedevelopmentoftheinternetcontent.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contentintheapplicationofnetworktechnologyinthefuturenowandwillplayabiggerrole.

Keywords:thingsnetworkingapplicationtrend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internetofthings(iot),也称为webofthings。物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

物联网自从其诞生以来,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巨大关注,并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国内外普遍认为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shton教授于1999年提出的,其理念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电子代码(epC)等技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即物联网。可见,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物联网)。此理念有两层含义: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其次,其连接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并能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其基本特征可简要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

一、物联网的鲜明特征

1、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2、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3、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4、目前,由于网联网内涵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加之不同研究机构对于物联网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物联网仍没有一个权威和公认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的本质特征分析可知,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聚合、集成和应用。因而被称之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产业后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

二、物联网的发展

从1999年概念的提出到2010年的崛起,物联网的发展已经历了10年的历程,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发展极其迅速,已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概念、设想阶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国家战略、政策扶植的重点对象。表2所列是物联网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期及主要事件。

表2国际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事件

1、国外物联网发展概况

(1)美国在物联网基础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全球主要推动国,美国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中,把物联网列入6种关键技术之一,并在“智慧地球”计划中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美国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的开展提升了美国的创新能力。目前由美国主导的epCglobal标准在RFiD领域中呼声最高,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在通信芯片及通信模块设计制造上全球领先。美国物联网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

(2)欧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确保欧盟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商的领先地位。同年9月又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阶段的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进行应用。

(3)日本国家战略推动物联网发展

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以发展泛在网络社会为目标的“U-Japan”计划,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iCt的社会。2009年将该计划上升为“i-Japan”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力、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监测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

2、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1)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面对物联网的巨大发展空间,我国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物联网纳入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业标准也正在紧锣密鼓制订之中。尽管对物联网的理解还不统一,各地方政府面对万亿级市场以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各地政府紧急调研,纷纷把物联网列入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物联网还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的重点研究领域。[1]

(2)江苏无锡建立了国家传感网中心

以江苏省无锡市国家传感网为中心,全国各地建成了一批物联网研发基地和物联网产业联盟,物联网研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上的《2009-2010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称,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2]

三、物联网发展面临的问题

物联网的发展和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实现物联网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核心技术、标准规范、信息安全、隐私保护、产品研发等方面。

1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目前,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处于初始阶段,其中,传感器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接入技术和中间件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一是当前传感器所能连接的通信距离受限,传感器对外部工作环境指标要求较高,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二是传感器节点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不足,能量有限。

2标准规范有待统一

标准是推动物联网应用的保障,统一标准体系的缺乏将阻碍物联网的发展。目前,物联网标准体系尚在建立,中国、美国、德国和韩国是世界物联网领域标准的重要制定国。iSo/ieC在传感网络、iUt-t在泛在网络、ieee在近距离无线、ietF在ipv6的应用、3Gpp在m2m等方面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由于物联网发展涉及国家间巨大利益,制定一种能被世界各国认可的统一的物联网国际标准,难度很大,短期内标准难以统一,规范协议难以形成。[3-4]

3信息安全和保护隐私有待解决.

信息与网络安全是要保证被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相比,物联网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安全问题。首先,物品的感知是物联网应用的前提,射频识别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中的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互联是通过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二维识别码和GpS定位等技术来自由地自动感知和获取物品信息的。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同样存在隐私保护问题,如基于数据挖掘的行为分析等。因此要建立访问控制机制,控制物联网中信息采集、传递和查询等操作,保证不会由于个人隐私或机构秘密的泄露而造成对个人或机构的伤害。[

四、结论

物联网产业是一个新兴战略产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我国的物联网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和应用基础。[7-8]今后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

在物联网最核心部分的传感网芯片的研发上,国内RFiD仍以低端为主。高端产品多为国外厂商垄断,80%以上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仍需要进口,高端技术缺乏无疑将对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产生影响。并严重削弱我国在该产业上的话语权。在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芯片等关键设备制造、海量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我国应集中多方资源,协同开展物联网重大技术攻关。

2、加快物联网标准的制定

标准、成本和技术一直是业界公认的阻碍物联网发展的三大问题。统一标准是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提。标准化的缺失一直被认为是业内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的研发同样重要。目前,国内提供物联网最核心部分RFiD服务的大部分都是国外厂商的集成商。这些公司都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各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我国必须抓住时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多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掌握制定标准规范话语权。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m2m

一、物联网定义与意义

物联网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从美物联网发展历程图中可得,美国在世界领先的研发实力的支撑下,采用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市场开发的“长线”信息技术发展模式,不仅抢得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先机,而且,还不断地实现了新的技术飞跃,引领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掌控着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制定权。这对于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可以借鉴两点:第一,在加大物联网应用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物联网基础研究,第二,抓住新一轮新兴科技的先发优势,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欧洲的信息科技建设和经济发展一直不甘落后于美国,虽然近期欧洲地区正面临整体经济衰退、人口严重老龄化、气候变暖问题等诸多问题,但欧盟一直致力于推动欧洲共同体的统一发展。

二、物联网技术

最近,越来越多的文献谈论物联网的事情,所以我们列出了一些如下。

文献[1]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根据合同协议,将任何商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目的是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和管理。

文献[2]提出的互联网的定义,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协议标准和交互交流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能力的自我配置,在事物的物理和虚拟的范围之内物体的特性有如身份特点、互联网的物理特性,拟人化的特性,他们可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连接。

文献[3]提出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文献[4]提出的物联网的特点是可以针对每个对象,每个对象网络都可以被控制,每一个空间网络都可以沟通。

文献[5]提出了物联网是刚刚过去的大量的网络和互联网连接更进一步深入,是他们具体应用的区域划,是很多增值服务的新一代在广阔的网络平台的集合。在技术方面,它是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等感知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技术等的集成,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聪明的理察,是一个网络连接的物理世界,智能化、高清,将成为物联网关键词。

文献[6]提出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的RFiD技术,将决定着物联网的发展程度。

文献[7]深入分析meS重构需求和监控需求,提出以模块粒度维和信息粒度维为主线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Reconfigurable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architecture,RmeSa),系统研究了meS实现快速重构和实时监控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8]主要从路径检查、所有权转让、标签群组证明以及中继攻击四个方面对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安全和隐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从而提出了两个新的供应链路径检查协议pSam和pComS,并且提出了一个基于可信第三方的所有权转移方案Fit,以及提出了两个新的标签群组证明协议Gpo和Gpi。

文献[9]中无线adHoc网络以其无中心、自组织、多跳路由的特点在众多无线网络中独树一帜,并且在军事和民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无线adHoc网络研究中,面临着网络拓扑动态变化、节点能量有限、信道带宽有限等诸多挑战。

文献[10]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本质上是一类资源受限的网络。通常情况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电池供电,有限的能量限制了网络生存期。作为一个嵌入式系统,节点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都较小;节点间通信带宽也比较低。

文献[11]中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的能量严重受限。对wSn进行剩余能量实时监测(ResidualenergyReal-timemonitoring,ReRm),是了解wSn生命周期情况的根本途径。ReRm对设计和检验节能算法/协议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ReRm研究中常见的脱离实际问题,对面向应用的ReRm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文献[12]中在移动多媒体应用驱动下,以高速无线个域网为背景,从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协议优化、通信协议的高层次设计以及系统级的低功耗设计方法等方面,对无线个域网多媒体片上系统(SoC)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献[13]提出在无线通信,特别是卫星通信和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中,数据传输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反观无线信道,由于大气环境、地形和移动的多重影响,信道的状态极其不稳定,这给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带来了极大挑战。自动请求重传(aRQ)技术,特别是混合aRQ(HaRQ),在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献[14]提出网络编码通过将多个数据包组合在一起,并利用数据包之间的相关性来解码,网络编码巧妙解决了有向网络中组播最大流等经典的理论难题,大大提高了网络容量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优化网络管理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使得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文献[15]研究无线网络中的公平性调度问题,针对三种典型的网络结构,分别研究在无线衰落信道下,如何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高效率的利用有限的系统资源。面向不同设计目标,设计了不同的公平性调度策略。

文献[16]提出无线网络编码是网络编码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具有本地化特性的机会网络编码则是无线网络编码技术领域中一个简单实用的分支。针对无线机会网络编码吞吐性能优化的基础性问题,从理论框架、调度算法和应用改良三个层次系统性地展开了理论和应用研究,从而提出了一套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有常数界保障的近似算法,提出了一套实用的译码缓存机制。

文献[17]提出在无反馈信道的条件下,基于数据分割和不等错误保护,提出一种在无线网络中可靠传输H.264/aVC码流的联合信源信道方法。根据C型数据对错误传播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若干子型,对a、B和C型数据提供不等重错误保护,并采用基于迭代改进的双向局部搜索算法。随着丢包率增加,可提供更平稳的重建视频质量。

文献[18]围绕着RFiD读写器中一个重要部件-功率放大器(pa)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展开讨论。首先对CmoS功放技术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CmoSpa应用于RFiD中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以一个单片CmoS功放的实现为起点,围绕两个常用的RFiD通信协议,就相应的读写器中发射机前端关键电路的实现展开了研究。另一方面,将RFiD技术进一步推广到零待机功耗无线开关的设计中,最后还研究了便携式读写器中的功率控制技术。

文献[19]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

文献[10]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受限的特点,提出了四个分布式调度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类实用的、协作分布式的调度方法。其次,提出了一种wSn分布式自学习调度方法。最后,提出了一种wSn分布式进化自学习调度方法。

物联网前沿技术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itS(智能交通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Lorawan技术(低功耗广域网规范),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感知层ipV6技术,嵌入式技术。

中国物联网100个前沿技术报告汇编指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智能机器人在物流方面的应用情况和前景,物联网技术框架,物联网体系结构,智能农业,智能健康医疗监护,物联网助力煤矿行业,数字化油田,智能楼宇,智能网络夜视,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智能机器人在物流行业的应用,物联网安全性能分析,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tCp/ip的智能家居系统,RFiD标准,智能安防,智能RFiD在工业控制住的应用,智能建筑中的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基于GpS技术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浅析aBB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Lte(长期技术演进,4GLte)承载解决方案及分析,5G关键技术,ZigBee组网技术在电力SCaDa中的应用,虚拟化技术能否开启云计算之门,物联网技术发展与低碳经济,三网融合,物联网技术之GpS导航仪分类及说明,试论物联网发展对C网演进路线与策略的影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建模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仿真平台分析,红外传感技术面面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DVR发展趋势,物联网时代车载信息系统技术发展方向,南京新建地铁售检票系统后台维护用上物联网技术,光纤宽带推广中的困局与解困之道分析,航空领域RFiD技术应用与分析,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无所不能的智慧城市,电容式触摸传感器的技术与应用,手机视频监控技术应用,机动车超速检测系统,采用LabView和ni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名胜古迹。由此,我们知道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有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Lorawan技术等等,主要应用在医疗方面,交通方面,家居方面,环能方面,机器人方面等等。

三、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物联网主要包括组播网,ZiGBee网络,wSn网络,LoRawan网络,蓝牙网络,红外网络等等。群体软件工程是实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途径。云计算源于大数据,物联网可以通过云计算来实现。群体软件工程是实现大数据的重要途径,尤其数据分析,数据仿真和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促进了科研第四范式的出现和发展。在科学发现领域,第一范式,是指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第二范式,即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第三范式,即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科学实验进行模拟仿真的模式。第四范式,主要针对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Data-intensiveScientificDiscovery),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大数据”。物联网标准化工作非常重要,物联网标准化是规范物联网应用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

群体软件工程的群体特性可以促进物联网标准化问题的解决。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internetof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物联网实际上是指面向一个特定领域或者行业的、拥有超量数据的一个复杂信息系统,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现代物流、医疗健康、信息栅格都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

物联网的这些典型应用决定了必须使用群体软件工程的方法去实现物联网。首先,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其次,概要设计。然后,详细设计。最后,编码和测试维护。由精英进行上层规划,再众包给大众完成。群体软件工程普遍应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现代国防,智能交通,智慧森林,智慧农业,智能家居,航天等等之中,由上层精英规划和执行较难部分,其他部分由大众一起完成,设计者就是使用者,运用大众的力量,将软件工程普及推广[20]。

致谢:

感谢北京工业大学和软件学院博士奖助学金的资助和培育。首先,感谢导师侯义斌学习科研生活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关心!无论是课程选择和课程授课,还是开题报告撰写,侯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给予了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使我在愉悦的学习科研中授人以渔的学会了科研的方法。同时,感谢提供和搭建的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侯老师智慧敏锐,洞察力超前超高,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科研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和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我并使我由衷的敬佩!不仅在专业方面教导我如何去做科学研究,还让我知道了许多待人接物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此,向侯老师及其家人表示感谢。同时,感谢所有鼓钗业男У讲┦康睦鲜γ呛屯学们和朋友们,感谢工大和软件学院和8楼和我所在的实验室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感谢软件学院专家教授对我的各种宝贵建议,感谢我所在的校院级研会和班级宿舍以及党总支等组织。然后,感谢实习单位北京海军总医院等等。其次,感谢家人王印付,王桂芬等等,感谢石家庄铁道大学,燕京理工学院,迁安一中等等。最后,感谢文后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

参考文献

[1]itUinternetReports2005:theinternetofthings[eB/oL].(2005-10-05)[2009-10-27].http://itu.int/dms_pub/itu-s/opb/pol/S-poL-iR.it-2005-SUm-pDF-e.pdf,2009-12-27.

[2]Santosa,macedoJ,Costaa,etal.internetofthingsandSmartobjectsform-HealthmonitoringandControl[J].procediatechnology,2014,16:1351-1360.

[3]ShaevY.FromtheSociologyofthingstothe“internetofthing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49:874-878.

[4]KyriazisD,Varvarigout.Smart,autonomousandreliableinternetofthings[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3,21:442-448.

[5]europeanResearchClusterontheinternetofthings-ieRC.theinternetofthings2012-newHorizons.ClusterBook2012,2012.

[6]岳克强.RFiD多标签防碰撞算法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4.

[7]黄毅.支持RFiD实时监控的可重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11.

[8]辛伟.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的若干安全与隐私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3.

[9]冯贵年.无线adHoc网络中链路干扰与信息传输的分析及优化[D].清华大学,2010.

[10]牛建军,邓志东,李超.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调度方法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1,37(5):517-528.

[11]成小良.无线传感器网络剩余能量实时监测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

[12]俞伟.无线个域网多媒体SoC高层次设计与优化[D].清华大学,2006.

[13]张立军.无线通信中的多进制混合aRQ[D].清华大学,2003.

[14]张婧.无线网络编码的关键问题与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

[15]周辉.无线网络的公平性资源调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1.

[16]周进怡.无线网络中的机会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3.

[17]李平.无线网络中的视频抗差错与码率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18]高同强.用于射频识别读写器的CmoS功率放大器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结合发展是未来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主要的发展趋势。云计算能够为物联网技术提供强大信息资源,同时能够使物联网技术在不同的负载周期中获得发展资源,根据需求对资源进行动态选择。能够在高负载的时候动态扩展资源应用,在低负载的时候释放资源。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资源的利用效果。同时云计算能够使物联网技术中的资源储存细化为多种子任务,将子任务详细的分配到计算节点中,充分的进行资源调配与计算。对储存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

1物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于高端技术的认识更加的清晰,并且充分的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发挥物联网的功能,要实现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功能,满足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求。云计算能够为物联网技术提供强大的计算功能与储备能力。在云计算的基础上物联网技术通过无线传感器对信息进行整理,同时将搜集到的信息传递到应用平台中,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并且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控制。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的结合应用实现了优势互补。在云计算的基础上建立物联网技术,实现两者的技术融合,产生的巨大优势将会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传感器与互联网之间的有效衔接,因此物联网技术基础是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传感器的创新能够有助于人们对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递,将虚拟化的信息呈现到人们的需求中。使人们能够真实的感受到信息的应用效果。感知、传递、计算、应用是物联网运行的主要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在基础建立的过程中需求数量较多的节点,为物联网的运行提供较强的计算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点是物联网传感器的主要构成,因此在对节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应用场合的特殊性,实现节点微型化,降低功耗,使物联网传感器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的进行应用,保证物联网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主要由分层网络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管理以及应用支撑技术三部分组成。针对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进行的认识,能够明确物联网传感器的具体情况,实现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的有效结合。在互联网与云计算共同影响下实现融合网络系统,保证信息中心能够正常的运转。物联网管理中心是服务基础设施的主要控制,对于识别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具有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是行业专业技术整合的体现,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智能化解决措施,实现经济的增长,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与共享。

2云计算基础下的物联网技术发展

2.1云计算和物联网的结合

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应用主要是将信息数据进行充分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共同应用能够在获取基础信息资源的同时,更多的了解到隐形信息。物联网技术利用云计算提升运行效率,保证存储更多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不同的生产需求。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将会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对信息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的结论进行总结,同时能够对生产组织体系进行调整,优化信息结构。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都是将信息管理与应用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对于生产方式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实现智能化的网络发展,并且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将生产过程自动化调整,避免集中化误差的产生,保证精准化管理的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融合,将会促进企业升级,完成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云计算基础下的物联网技术将为企业构建辅助管理平台,保证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优化,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

2.2物联网与云计算融合模式

(1)单中心多终端模式。此模式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物联网终端将云中心作为数据处理中心,终端系统所获取的信息数据均有云中心来进行存储与处理,同时云中心会提供统一的信息界面给用户进行操作。利用云计算强大的存储能力,实现了信息统一与分级管理,提高了信息数据管理的效率,大部分被应用到小区或者家庭监控,以及部分基础设施等。(2)多中心多终端模式。与单中心多终端模式不同,此种模式主要用于区域跨度大的企业,或者对于数据信息需要与所有终端用户共享的网络也可以选择用此模式。应用此种模式时,要求云中心包括公共云与私有云两种形式,并且两种形式之间不存在任何沟通障碍。在满足信息数据传输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多终端用户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传输。(3)信息与应用分层处理模式。这种模式使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对于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保证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信息与应用分层处理模式实现了大量信息数据的传输,保证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信息与应用分层处理模式对于计算功能的要求较高,不但要具有较大的信息存储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速的运算能力,云计算正好满足了这种模式的应用需求。

3结语

物联网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工作生活中,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创新,将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结合在一起,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储备能力的影响下,提升物联网数据的传输计算效率,对于经济社会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影响意义。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刘秀.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技术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25.

[2]朱波,张琳.云计算下的物联网技术分析[J].信息通信,2015,1,15.

[3]赵钧.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运营平台[J].电信科学,20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