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3:33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1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形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信息技术也带动了世界民族文化复兴,在高科技应用的形式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发掘和应用,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传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载体的一种信息传递艺术,属于艺术设计范畴,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中。过去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多考虑西方时尚元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很少应用在这个领域[1]。而近几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大大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意发展,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美感。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创造力不足。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设计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数字化科技的额迅速发展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改变了设计的面貌,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进入到设计课程中。目前,我国现阶段的设计教育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对计算机设计的依赖性比较大,相应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和技能也得到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学生手绘能力比较低。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偏好计算机设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学校教学对传统课程不是很重视。所以,在数字化科技指导到设计教育虽然培养出了一些硬件和软件技术较高的学生,但是这些人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能力,导致这些人才仅仅算是“执行机器”。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乏文化素养。

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图案、信息和色彩等元素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给人一种知觉感受,让人能够领会到设计的成果。视觉设计要从追求以“文化”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实施设计,使视觉设计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们以享受,而且将设计层次提升到以语意理念为基础的设计,注意引导人们对于感知和心灵的体会。但是,目前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少人文关怀设计教育,也就是说现代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人文素养。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乏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一种以视觉实施沟通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觉传达,它使用视觉对象对人们实施沟通和交流,做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教育和被教育者都具有一定的视觉素养。一个人设计者如果具有较高的视觉素养,就能够从理论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感知文化元素,从而分析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提高设计艺术价值。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文化传承和文化艺术的母体,当今国际视觉、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带我们回归民族文化,重新整合文化元素和精神元素,促进多元化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视觉创达设计过程中创意比较受重视,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创达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意的设计思维,在视觉创达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创造力,创作出较高价值的核心创意思想作品。

(一)在设计过程中把握议题核心素养的应用。

议题在视觉创达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实施设计定位思考,设计定位的目的是寻找一个具有创意的表达观点。一般情况下,一个设计诉求就是一段叙述语句,将这个语句转化成创意的理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同样设计表达也需要从多角度进行选择,在目前的设计定位中,创意感的强弱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好坏。所以设计定位是创意设计的开始,而做好设计定位首先必须掌握议题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法以信息传达为主,确保信息完整的传达,并且保证信息的传达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歧义”。视觉传达设计目的是通过视觉媒介传达意念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策略方面入手,提出传达的主体,然后研究沟通动机,“为什么要传达”没然后掌握文化的机会,并指导传达的是什么,最后找出传达的目的和对象,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策略,确定传达的方式。这个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传承问阿虎中美学素养和视觉因素的融合,将设计的议题核心反映到设计案例中,同时要注意设计过程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上,切记凭空捏造,赋予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文化素养。

(二)注重创意切入点的寻找。

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创意切入点的寻找,从文化和社会双层层面找到影响个人设计的因素。在设计教育过程中纠正学生习惯用主管态度看事情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必须开发自我,接受过去、积极创新,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自我知觉的敏感度。从传统文化方面寻找创意切入点,将设计中的各种事物自由的连接和转化,连接个人和社会、目的和方法、视觉和心灵等等,从连接的事物中寻找事物发展的新意涵。

(三)传统文化融入到视觉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之前,必须要教育学生选择于设计议题相关的内容,对设计方案的构思、背景、场地、预算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掌握这些信息从而有效的引导设计。从传统文化方面构思发展设计的概念,考虑设计的限制因素,形成落实的设计策略,视觉传达设计必须要从传统文化方面经过研究、构思和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创意的设计,从而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确实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仅仅重视学生技术的培养,只能让学生成为制图的机器。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创意事业的发展。

作者:孙薇卿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2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江汉大学

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参加学习的学生达到10万人以上。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以及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是我国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江汉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组建,湖北省武汉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兴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设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学院四大专业之一。本专业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平面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了解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精通平面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专业知识,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集平面设计、新媒体艺术、广告传播、市场营销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而存在。目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所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直致力于创新型应用性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并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结构等寻求着打破单一、静态、僵化的传统模式而探索着。在如今以网络化、信息化为特色的新时代,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各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发展10年来,一直在创新型思想、观念指导下寻求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了全新标准和定位,近几年,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逐步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特征,再结合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与特色,建立起了较为稳定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到课程模块化设置,从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到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探索等方面基本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合型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按照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一专业制定了以培养具备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能在专业设计机构、设计公司、新闻出版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等艺术设计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能力,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计划。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具有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现代数字媒体设计等领域进行艺术设计的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与信息传播问题相关,又与人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时代的文化和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当今人类文化、科技、艺术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问题方面,我们不应从纯技术或纯艺术的角度出发,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的问题,而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和深入地对其从社会、文化、心理等诸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它包含人文艺术的特性,也具有自然社会科学的特性,同时还具有绘画、文学、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消费心理等多个学科的特征于一体。这一特征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以往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应该注重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以及各个专业之间的互通性、融合性,把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二、模块化课程设置的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教学形式,改变原有课程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脱节、课程内容设置的重复与无序等现象。为了使课程与课程之间有循序渐进的递进和衔接,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学习与掌握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和有效性,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有专业基础模块、设计思维模块、综合设计模块、设计实践模块四大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造型能力与表现能力训练。建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体系目的是为确保其后续设计专业课程的有序开展,在造型和表现方法方面则建立起以素描构成表现、色彩构成表现、空间立体构成等表现技法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开设有软件应用、设计初步、设计基础、视觉表现、艺术表现等课程。考虑到设计与美术在专业目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表现方式上有根本不同,所以,专业基础课程则主要以围绕设计目的的要求进行训练。

设计思维模块主要包括设计理念与思维能力训练。设计的过程是设计理念和思维能力综合积累发挥作用的过程。此模块课程有设计思维、创意思维、中外美术欣赏、世界设计史、专业学科导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设计学等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设计创新,从而改变传统以形态导入设计的设计思维,变为发现和解决多种问题导入设计的新的思维方式。

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设计创意与表现。提高专业设计创意需要更多的实际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先进的思考方法和制造手段,把握时代脉搏和要求。该模块下所开设的课程有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交互艺术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广告创意与策划、市场调研与分析、展示设计等。

设计实践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与专业实践等。在第2至6学期每学期设置对应相关课程知识点,认知实习在教师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践创新平台。认知性实践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之后,用三周的时间,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项目训练,学生会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学习,不仅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随之在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工作室建设、深入企业实习、社会实际项目导入等均丰富和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有效合理地在大学四年学习阶段设置有目的实践教学,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未来即将从事的设计行业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知,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性规划。

综上所述,课程模块建设强调既要突出时代特色,又要符合高等艺术设计教学特点。在教学改革计划实施中,由于学时的限定,在课程设置时要将传统专业基础课内容简化、整合、重设以适应专业化教学。同时,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分为3个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即平面设计方向、视觉形象设计方向、现代数字媒体设计方向。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3个方向的课程既有穿插与联系,又有各自区别与特色,这样的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设置才能满足时代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多元化、全方位需求。

除了实施课程模块化建设以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还开设有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欣赏等课程来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强化学生对设计原理的深入掌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主修与选修相结合,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从课程设置上为培养复合型、实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创造条件。

三、科学与客观的考核评价标准创新

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与规范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纵观以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考核方式均比较主观单一,过多强调学生作品的最终效果为主,平时以考勤为辅,强调动手能力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核评价过程中,专业任课教师往往是评价的主体,一些学生为取得好成绩往往投其所好,一味迎合任课老师的作业评价观点,这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有效拓展,甚至导致整个班级作品风格单一、千人一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核评价标准的创新,要改变以前重设计结果而轻设计过程、重实际动手能力而轻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重教师个人风格喜好而轻客观设计规律等现象。在多门课程中可以实行多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某项技能。

基于上述几点,江汉大学设计学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意思维过程以及对自身设计作品的解读,并将其纳入评分体系中来。在有些导入社会实际项目的专业课程中,如包装设计、标志设计课程,采取模拟招标方式,学生到讲台当场讲解,并能对现场学生提问进行解答。案例分析、广告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中则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这种以注重学生从思维设计过程到作品最终效果呈现,再到作品介绍讲解环环相扣的考评方式,无疑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对学生作业考评不公正或存在偏差情况出现,我们在每门课程结束之后均成立教师评分小组(根据情况不少于三人),由专业教师集中对学生作业逐一点评、综合给分。所以,考核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手段,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稳固着根基。

四、开放性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开放性与多元性相结合。教学中,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角度,深入研究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与特点,在传统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更加开放和多元化。把课前预习、理论讲授、案例讲解、校外考察、实践交流、学术讲座结合起来,做到多种方法与手段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任务和完成作业,转换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江汉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高,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总结与学习。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作方法与教学方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在研究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与探索,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直至全面展开,逐步实现高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学对策――以江汉大学设计学院为例[J].中国艺术,2013(4).

[2]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3

[关键词]海报;电影;设计;视觉元素

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电影正不断发挥着媒体的作用并在精神与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影响。电影可以很直观且生动地反映出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并从观念上影响和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影响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甚至能带给老百姓全新的生活方式。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火热,电影海报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与此同时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电影海报走向规范化,其艺术美感及审美价值也更加饱满。作为商业设计范畴内的电影海报,由于其鲜明的主题、饱满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美的制作成品展示,使得它能快速准确地向广大观众传播并展示影片信息和内涵。观众可以很清晰地通过海报了解到影片的内涵与调性,在集合设计师创意与智慧的同时也彰显了海报的艺术和商业价值。有价值的电影海报能使影片在宣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在短时间内扩散影片的影响力。电影海报的创作是自我思维创造力的发散,更是电影精髓的直观诉求,这种迅捷的感官信息传播在某种情况下比电影本身更具说服力。

一、电影海报及其视觉表达

作为海报设计的种类之一,电影海报的创作较之一般海报更具情节沟通感,能起到传达影片信息、丰富观众感官、提升影片票房号召力的作用。电影海报是商业海报的一种,由文字、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元素组成,并配以醒目的片名和主要演员、导演、编剧、摄影等创作人员姓名及制片厂厂名,以生动、鲜明、准确构图介绍影片的内容、表现影片的主题,张贴后产生直接的宣传效果,吸引大批观众进入电影院去看电影。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影海报随之产生,并且已经成为平面艺术的一种形式。电影海报在帮助电影起到宣传作用的同时,它的存在也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创作电影海报与创作一般其他的平面设计作品不一样,电影海报的创作是海报设计者把电影内容和想传达的精神境界相融合的集体表现。一般情况来说,对影片的评价多在观影后得出,而观众对电影的初步印象大都由电影海报而来。电影海报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创作者要在一个静态的画面里展现出电影精要,以刺激观众视觉感官的同时吸引他们到影院观影。所以,电影海报的设计不仅需要做到传达影片信息还要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并让这种感染力直击观众的心灵。使得观众在看完海报后产生强烈的观影冲动。

就设计本身而言,电影海报设计的第一原则必须是能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而我们对观众视觉心理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更精准地把握海报画面信息和观众直接联系,从而更精准地在海报中植入电影的精髓,并与观众的视觉感受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促使观众产生迫切需要观影的内心感受。

二、视觉要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电影海报除了能够提供电影的信息之外,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它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设计规律。图形、文字、色彩是电影海报创作的三大视觉要素,电影海报短频快的宣传特性,使得海报给人的视觉流程必须具备较短的时间停留、较强的视觉冲击。电影海报在现实生活中属于被动观赏型,它在人们平常的行走和逗留中给人们留下印象,由于被动地浏览性,所以需要海报本身要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在不经意间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产生记忆效果。所以,在海报的设计之前需要策划一个有效的、契合观众心理认知和思维逻辑顺序的视觉体系,让海报需要传达的信息能在一刹那让人了然于心。

(一)图形

图形是海报视觉元素的主体部分,丰富的视觉形象和画面格局是电影海报传递影片内涵和格调的载体,在图形的创作过程中,主题、造型和色彩的艺术形式务必做到简单突出,让内心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得以瞬间爆发。通常海报多以天马行空的画面概念构成直接视觉冲击力,将色彩、形式和符号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心理暗示,绵延画面的视觉感受,以致快速捕捉观众视线。因而设计师应发挥主观意识形态,勾勒出有心理感受和视觉诱导的画面来刺激观众,与之发生心理和视觉的擦碰。包含艺术感的海报设计一般在形式上独树一帜,很容易唤起观众视觉体验。倘若设计师能将深具创新意识的新颖理念植入海报的设计中,那么,该海报的设计呈现必定生动且更具内心感染力。

(二)文字

图片、色彩、文字的完美组合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既各尽其力又和谐共生。文字不单只是直观阐述,更具感官诉求和情感表现。于表象而言,文字是图片的辅助者,主要是向观众直观传达海报的定义。文字不单是直观传播电影的信息、促进电影产业的销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播信息的同时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另一方面,我国的汉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作为海报画面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汉字承载的意义超越了文字本身单纯的符号意义,就中国电影而言,文字在海报设计中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得画面更有精神文化内涵和力量,同时也为电影内容情节及文化内涵起到暗示作用。文字元素的精妙运用,融入画面形式的表现中,将海报的设计价值升华,展现电影的品牌特性。作为海报视觉传达的三大要素之一,文字的造型和自身内涵在海报整体展示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字体的运用与电影内容和内涵风格是相得益彰的。在心理情感的沟通上,文字较之于单纯概念上的图形和色彩更加具备语言的说服力和表现力。电影海报的文字在某种情况下好比广告的软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形式,它在快速传播电影信息的同时需要精彩与生动的点缀,使得观众能通过文字的阐述对影片产生浓厚的兴趣。它的表达方式或气势磅礴直叙要领或犹抱琵琶半遮面,并将影片的核心诉求与魅力得到升华。

字意自身是一种既明确又具说服力的呈现元素,它兼具传播的准确性和直接性。与此同时,文字还应具有强烈的塑造性,它的图形特性使得文字从“字意传达”发展到“图形传达”,并使之成为可能。文字犹如极易识别的符号恣意行走于电影海报中,并以独有的形象开拓出强大的语言文化表现范畴。

(三)色彩

对色彩的感知人类与生俱来,大自然将世界的美好通过色彩在人们视觉中恣意描绘。就图形和文字而言,色彩决定着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的冲击力。人们的切身体验表明,色彩在人们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情绪的影响更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能够对视觉产生最大影响的则是色彩。则人类对色彩极其敏感,对于每件设计作品的初次接触,第一时间捕捉注意力的是作品的色彩,然后才是图像和文字。在电影海报的设计和传达过程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出色的设计师总能巧妙地运用色彩捕获观众的视线,使观众在看到海报的一瞬间就被吸引。好的色彩运用,更能唤起观众内心的涟漪。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不仅要将色彩准确地赋予既定的主题,更核心的要领是运用色彩搭配与色彩调和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并符合主题的惟一性的艺术效果。色彩作为视觉的最敏感点,它能激发观众的情绪,并能与观众心理产生共鸣,甚至左右观众对影片的看法,进而决定其最终观影的决定。因此,色彩于电影海报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视觉沟通和直观感受作用,同时色彩的专属性、价值和作用也是其他元素所无可取代的。

三、研究视觉语言在电影海报中的表现

电影海报形式各异,风格更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而其视觉元素主要由图形、文字、色彩和整体的版式设计组成,它们是信息传播的惟一载体,也正是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的设计使得电影海报能够传递出电影的全部信息。设计师需要利用图形输出格调、文字阐述故事、色彩造就情愫、版面释放信息,这样才能让海报具备令人留恋的欣赏性。电影海报通常运用一定方式来传达有效信息:一是将电影中的核心人物和特殊性的场景进行艺术处理,以致影片中的经典、恢宏的场景能通过海报以震撼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再通过这些精彩绚丽的表现形式,快速捕获观众的视线,并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从电影理念中萃取最有代表性的核心概念,并用创意性的表现形式,运用各种手法进行揭示,从而表达出影片的情景和心灵感受,从而实现与观众交流沟通的目的,而这种方式也往往能升华海报的艺术品位。

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视觉要素之一,它的设计深具学问,它在电影海报中的作用不仅限于阅读,更体现于海报视觉形象价值的提升。文字的形象化设计,是将字体形态与文字本身的意义相配合,观众可在解读字形的同时,对文字的意义和内涵有更深的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海报中文字的表现甚至印刷用纸都要和电影风格特征保持统一,在海报布局有限的空间内映射出电影的内容,并且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海报中文字图形化的表现,使得文字在具可读性的同时具备欣赏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加强了整体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较大程度强化了语言的实用和艺术效果,从而升华了海报的视觉冲击力。它极大衬托出了电影想要表现的氛围,以强大的表现力诠释出影片的内容。而契合电影核心主题所设计出来的字体形式更能激发人们内心对电影的联想。

色彩于电影海报的功能体现在对氛围和情绪的营造上。艺术作品视觉的传达往往很直接,它赋予人的感受大多取决于人们的第一感官。而色彩较之于造型则更亦捕捉人们的内心空间,在瞬间便能吞没观众的情绪和感受。

电影海报是电影的高度整合,优秀的电影海报无一例外令人流连至久,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电影,成为电影代名。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日益蓬勃,电影的产量正在不断增加,电影票房的收入更是越来越高,院线和影院与过去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各式各样类型的影片层出不穷,票房过亿的影片更是不在少数。随着一批大投入、高制作、高品位、高艺术性的影片不断呈现,电影海报的发展也正逐步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它和电影形影相随,以不同的表现方式诠释着独特的仅属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卫星.视觉形态语义[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汤义勇.招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陈波.图形语言的视觉表现[J].装饰,2005(03).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4

关键词: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辩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1-0000-00

视觉传达作为一种概念,从很早前就已经存在并为人所熟知。但从科学的角度看,视觉传达则是一种新兴的概念与领域。视觉传达的主要内容,是将人们的视觉作为信息传递的通道,通过视觉符号传递信息、沟通交流。视觉传达主要利用了人类的信息处理习惯,人类将信息中的70%左右通过视觉进行处理并反馈。而如果人们对两种信息产生矛盾时,则会首先对视觉信息进行反应与反馈。可见视觉信息在人们沟通交流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视觉信息除了人与人沟通交流外,还与商业活动、美术艺术、宣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的政治宣传、公共宣传、展示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均有明显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是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将图形图像进行设计与展示的科学。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在影视、广告、建筑、机械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为当代的图形图像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对二者进行分析和比较。

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软件概述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的现代化专业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不单单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艺术性、传媒性、创造力等方面也较为领先,成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图形图像设计技术。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主要在影视、包装、建筑、服装、机械等方面有着主要的应用与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技术支持。在建筑、机械等行业中,计算机技术中的CorelDraw软件能够对焊接、修建活动尽心模拟。而在广告、影视等行业中,设计人员能够利用3DStudiomaX软件和photoshop软件将商标、名片、宣传单页、明信片等进行文字设计与图像设计。而医学当中如螺旋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X光断层扫描成像技术、以及虚拟成像技术等,都为医院以及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2视觉传达设计方法的概述

2.1对客体进行提炼

视觉传达设计会对客体进行提炼,客体的主要概念是指一般直观能够观察到的客观物体的形象。如花瓶、勺子、故宫等。这些客体形象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灵感来源,许多设计人员心中有数。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时,除了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特点鲜明外,还要求设计的简单概括,能够通过最为简洁明了的方法与效果,突出设计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在对客体进行提炼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设计任务中的客体进行提炼,二是对与主题思想有关的多个客体进行提炼。提炼的关键在于设计人员是否抓住了客体的个性特征并适当的表露出来。

2.2对图形进行重组

图形重组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图形重组是指将设计的图形的各个部分重新搭配和组合,使图形的搭配能够最为科学与合理化。图形重组的重点在于图形的基本素材的掌握,基本素材相当于加工原料,在重组时是重要的组成元素,图形重组的主要方法包括同构、置换、轮廓线共生、正负、矛盾等。其中同构的方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重组和融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同构后的图形能够表达另一种图形所要表达的含义与特征,同构图形的方法能够将图形的特点更为鲜明的表达出来,给人更为超现实的视觉冲击,更加生动的体现所要表达的思想。

2.3对图形进行升华

图形升华是一种较为高深的视觉表达设计方法,图形升华需要设计人员对设计的目的、要求、主题、理念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图形的提炼和掌握。在进行图形的升华时,设计人员需要将升华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一些能够代表这一概念的元素加以利用,并在这些元素中寻找能够为人所熟知的元素,务必保证元素在未来宣传中能够给人以直观、深刻的印象。在选择好元素图像后,将这些图像进行升华,将单一的元素组合成具有对应形象的、较高辨识度的、能够为人所熟知的图像,并将这一图像作为升华的最终图像结果。

3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异同分析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图形图像的设计、应用以及理念上都有一定的系统和相通之处。

3.1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共同点中,首先较为明确的共同点是二者的应用基础,设计人员如果要进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首先均要有色彩、绘画、平面设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在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学习中,二者也是相通的,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有设计发展的历史基础,并以当代的设计思潮为引导,在设计创作上,均以美的艺术为前提,通过点、线、面、体、光线等进行排列和组合,将上述基础元素应用于设计当中,将符号等设计元素应用于设计当中,并将上述元素进行再创造,得到新的设计效果,也拥有相通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

3.2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不同点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不同点包括设计背景不同、目标任务不同、创作原则不同、技巧方法不同等。

设计背景不同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出现时间上,视觉传达设计的产生时间是二战后,在广告设计中融入了绘画的元素并加以推广,这种广告设计方法使得商品的流通传播方式得以转变,并由此改变了以后的沟通系统。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则发生于计算机产生之后,其产生时间为上个世纪末。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许多行业的工作方式,特别是打印机的配备,使得图形图像设计由传统的人工手动设计转变为计算机的图形图像设计,并将设计的精度与广度大大的提高。

目标任务不同,虽然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在某些相同的领域有发展和应用,但在目标任务上却完全不同,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任务是创造美感与动感,设计具有特点的形象与媒体动态的图像。而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主要热舞,则是将动态图像与静态图像相结合,在计算机当中创造二维或三维空间。

创作原则上,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的主要创作原则是通过软件的帮助,将色彩与图形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为立体的图像素材。而视觉传达设计则主要关注在形象、意象等方面的设计,图像素材无需自行创造,图像素材的融合才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方式。

技巧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方面,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核心技术是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理论上的知识较多,而图形图像设计更多的体现在视频编辑、照排印刷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应用特点。

4结语

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都是当前较为关键的设计体系,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并在相通的领域中得到了许多合作,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能够提高设计的精度与立体感,而视觉传达设计则更能够提高人们对设计效果的感知,二者都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范丽萍.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4(4):83-84+99.

[2]龚良彩.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0(20):181+232.

[3]张金龙.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117-118+153.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5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二战后,以商业信息传达为主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直至当今,以高品质的印刷媒介为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大众传播媒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为以视觉方式传达信息开辟了新的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也由静态的平面印刷媒体扩展到综合视听艺术的动态媒体。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诞生,到90年代初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的概念被提出。虽然,信息设计是基于网络媒体研究并以web为中心的信息架构、网站组织、链接工具开发和页面设计开始的,但这一术语很快流行于数字多媒体、数字通讯等其它数字终端产品的设计。由于,信息设计最终是以“可视化”的信息传播去实现“用户体验”的数字终端产品或服务,因此也进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视野。但是,信息设计与以往印刷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相比是一个全新的设计领域,是以“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UX)、“易于实用”(easeofuse)为设计目标的,不仅需要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架构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更科学的方法和更综合的知识才能实现不同数字媒介的用户体验。

由于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网络化、全球化、即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等特征,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得到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和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视觉传达设计面对以数字媒体传播为主导,与印刷媒体、电视媒体共存的时代,媒体技术、传播方式、信息功能、视觉形式和设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设计理论和当代设计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继承延续、融和发展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共性

在日本《卡辞典》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在尹定邦先生的《设计概论》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由于媒体的发展作用于信息传达至关重要,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的技术支撑、不同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包括视觉“符号”、“媒介”、“传达”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确切的讲,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是指利用视觉符号、视觉媒介传递信息的设计。

视觉传达是利用关于“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与识别;视觉信息首先表现为视觉符号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在信息传递中通过对视觉符号的认知获得信息;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色彩、形式、结构、行为、空间等视觉符号的组织、创意和设计,以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达的。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质,也是所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共性。

长期以来,视觉传达设计从设计策划、信息概念的视觉表现、媒介的选择到信息传达,都是以视觉形式的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它与当今以视觉方式传达信息的信息设计是有明显区别的。信息设计从信息媒介的特性、信息架构、设计策划到视觉表现,都是以清晰有效的信息传达为核心,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面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念,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和理论梳理。为了区分讨论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不妨称之为“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

(二)视觉设计的基本特征

所谓“视觉设计”,主要是指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以视觉创意设计为核心,通过视觉表现的冲击力、吸引力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实现信息传达并激发受众行为的设计。如品牌标志、商品包装、印刷海报、各类广告、书刊装帧、企业形象、电视包装等。在视觉设计中,对特定信息的视觉化创意与表达是关键,图式化、图像化的视觉表现效果有利于营造视觉传达的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由于图式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传达的往往只是一种概念的信息,传达的信息缺乏清晰度和准确性。因此,一般来讲,视觉设计在社会活动及商业活动中是引导受众行为的信息传达,是一种助推产品、服务或价值观念的视觉传达设计,而不是产品或服务的终端设计。通俗的比喻可以称之为“叫卖式”的设计。

(三)信息设计的基本特点

何谓“信息设计”?在弗兰克.西森的《数字信息设计辞典》中明确提出“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格林德?舒勒也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设计是将复杂的数据转换成二维视觉呈现,旨在交流、记录和保存知识。”从信息设计主要包括的图标符号、信息公告、网站网页、软件界面、电子地图、3G产品等数字终端交互设计等内容看,信息设计应该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清晰有效的信息传达为核心,通过对复杂的信息梳理、架构和视觉化的创意表现,有利于特定信息的传达和易于受众的理解、接受,为受众提供信息终端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虽然,信息设计中的视觉化设计也是一个基本特点,但更重要的是信息传达的清晰、易于理解才能有效地实现用户体验,满足受众对信息资源的消费。通俗的讲,信息设计是可以叫做“信息终端产品设计”、“信息消费的设计”。

三、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主要区别点

信息设计的概念引人中国已有十年左右,但近几年视觉传达设计界特别关注信息设计,一些高校办起了信息设计专业或开设了信息设计课程,设计企业也把信息设计作为了重要内容。但是,是否把握住了信息设计的本质特点还值得商榷。要了解信息设计的本质特点,我们不妨从信息载体、设计权利、检验标准、专业技能等方面与视觉设计加以比较,讨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点。

(一)信息载体

视觉设计以图形、图像符号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在视觉设计中,是以信息传达和视觉感染力为主要目标的,图形图像符号的指向明确、形式直观、注重色彩,往往将文字也作为形式符号纳人图形化设计考虑,它有利于营造信息传达的氛围、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具有视觉传达的直观性和整体性特点,易于实现视觉信息的瞬间传达和增强视觉感染力。但视觉设计中由于注重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传达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信息设计以图表、图标、文字符号为主要信息载体。在信息设计中是以信息传达的准确有效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对信息的架构、信息媒介、信息功能、应用方式等更为关键,是把信息传达作为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设计。虽然信息设计中是把信息的准确有效作为第一位的,但良好的视觉化表现是实现易于受众理解和用户体验的主要方法。

(二)设计权利

在信息传达设计中,一般包括了信息来源(者)、信息媒介(设计与媒体)、信息目标(受众)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实际上反应了三种权利关系。在这三种权利关系中,受众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受众首先是信息传达的目标对象,是信息者追求的目标;其二,受众是信息需求者、寻求者;其三,受众是信息传达的“反馈信源”。

在视觉设计中,由于多数情况下是信息的推广或推销,信息者处于信息传达的主导地位,设计者与媒体的目标成为实现者的意图,信息受众的权益往往被忽略。视觉设计中是信息传达的内容决策在前,所谓对受众群的市场调研、设计策划也都是在受众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的,者、设计者和媒体也不需要受众对所传达信息的直接反馈,而是以激发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或消费行为作为检验传达效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视觉设计中的信息传达具有者的强制性,受众本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在实际的视觉设计中,受众却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失去了主动寻求信息的权利和反馈信息的渠道,信息后就完成了信息传达过程。

在信息设计中,由于是通过信息传达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受众与消费者是第一位的,信息者的决策是以受众或用户的信息反馈为依据的,设计者、媒体或产品是以满足受众或用户的需求而实现用户体验为目标的。在信息设计中受众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者、设计师与媒体、受众的权利是一致的,信息者首先考虑的是受众需要什么,设计者和媒体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是要尽可能把需求的信息反馈到者、设计者和媒体,以获得更好用的产品和更贴切的服务。可以说,信息设计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完整的循环过程,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三)检验标准

视觉设计的检验标准一是设计是否适应了信息的媒体;二是设计创意和表现是否具有视觉感染力的传达效果;三是能否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或消费行为。这些标准都是很难量化的,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模糊性,所谓标准也是一个比较宏观的,以带动的后续效益确定信息传达的成功与否。

信息设计的检验标准一是通过仪器设备对信息终端产品进行技术测试的;二是通过用户体验检验出是否好用,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三是可以对信息服务的受众满意度调查进行量化。因此,信息设计的检验标准是可以具体到每一件信息终端产品和每一项信息服务的。

(四)专业技能

视觉设计长期以来以平面印刷设计为主,对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除了对市场的了解、受众分析和懂得印刷技术外,最主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活跃的创意思维和扎实的艺术表现能力。相对信息设计而言,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是比较单纯的。视觉设计中通过调研和策划程序,进人设计阶段后,往往设计师可以独立作业并完成设计项目,然后直接进人制作和媒体。

信息设计所涉及的技术层面远比平面设计更为复杂,面对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科技、新媒介、新工具、新环境和新的用户需求,信息设计需要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相关领域的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设计目标。所谓信息设计师,在美国往往是指具备信息架构知识和掌握信息设计工具的平面设计师。而信息设计师仅仅是信息设计团队中的成员之一,设计团队中包括了数字技术、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认知心理学、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程师、设计师和专家组成。设计团队应具备使用各种研究工具,调试研究方法,统筹研究过程,业务流程调查与分析,定性和定量的用户研究等,从最基础的调查研究开始设计行为的能力;具备使用文字、图形、图表以及各种信息组织方式重组信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能的信息转化能力;具备编辑信息内容,使之清晰、明确,能够被目标用户理解的沟通能力;具备创建初步的可视化信息模型,可以用于设计讨论或用户测试的原型设计能力;具备创建各种图形以转化信息形式,使受众更容易理解的信息可视化能力;具备设计信息产品的视觉感受,使目标用户能够迅速定位所需信息的图标与版式设计能力;具备掌握测试工具和方法,能够与目标用户共同完成信息产品设计的用户测试技能;具备能够与不同专业人员合作完成项目的协作与角色互换能力等。

四、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关系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6

从绿色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绿色设计分别是指反对过度消费的绿色消费和注重节能环保的绿色技术;随着设计专业的职业化发展,绿色设计演变为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核心的设计系统。因此,绿色设计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来看,绿色消费是与奢侈消费相对立的消费模式,它鼓励避免资源浪费、减少资源损耗和符合生态学规律的消费活动;

(2)从科技进步的角度出发,工业产品应当积极采用绿色技术预防对环境的破坏,通过技术更新和升级产业形态提升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之间的密切关系;

(3)从自然环境角度研究产品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及产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绿色消费源于对消费社会下大众消费意识的抵制。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来看,绿色消费是指无害于自然环境的消费活动。自现代工业社会形成以来,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垃圾约为100亿吨,平均每人约2吨,这些未分类处理的垃圾不仅占有大量的空间,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垃圾都被当作无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最早通过了绿色产品审核制度,为绿色消费概念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后,该制度普及到世界各国,绿色产品不仅包括各类食品和日常用品,还进一步扩展到工业产品、建筑质量和工业体系的标准评估上来。此外,一些发达国家还针对废弃的旧金属和旧塑料等可再利用资源进行分类分拣,使得资源的重新再利用和分类回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绿色设计焦点。其次,由绿色消费概念可以追溯到生产绿色产品的绿色技术,即一种注重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和预防生态破坏的技术形态,如生态农业、纳米技术、航天技术、三维打印技术、虚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目的不再是改造自然,而是重建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绿色技术的含义包含三个方面:

(1)绿色技术是一种区别于现代技术的技术体系,它根源于古代的原始技艺,如古代灌溉、手工业等,但通过与现代工业技术结合,产生了超越现代技术之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技术文化形态。

(2)绿色技术是一种内在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技术,它作为一种技术现象根源于人对“无公害化”技术的构想,即要求技术治理、改造和实践活动都指向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3)绿色技术不仅包含生态维度,而且具有伦理意向,即绿色技术的目的是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根本上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三,随着绿色消费和绿色技术的深化,绿色设计作为绿色潮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一种与绿色消费社会和绿色技术形态相适应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可以说,绿色设计不仅涉及更多绿色材料应用和绿色技术创新,而且延伸到消费领域来观察人们的消费习惯,并以此作为现代设计的起点。所谓绿色设计就是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对产品进行设计和改造,不仅考虑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属性、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还要考虑回收再利用后的产品处理。同时也要为产品自身对社会带来的经济性、自身应有的功能性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设计考虑。绿色设计概念也向现代设计师提出全新的问题:如何全方位地实现绿色设计,将整个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报废回收再利用,整个设计过程的实现对于设计师来说无非是一种新的挑战。比起传统的产品设计来说,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绿色设计的原则、技术、方法及材料选取都必须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

二、视觉污染背景下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内涵

20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从收音机、电视机到通信媒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视觉图像生成和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视觉图像逐渐替代传统的文字文本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信息传播方式。然而,正如贡布里希的预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像的侵袭”。在大众传媒与大众消费和城市化进程结合的趋势下,视觉污染现象变得日益严重,视觉图像不仅成为制造消费欲望、引发过度消费和传播消费意识的工具,城市建筑的同质化、城市景观形态的去地域性以及缺乏管理的城市广告布局等也带来了一种单质化和无内容的视觉环境。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视觉污染作为人工环境污染的一部分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感知系统的平衡,因视觉注意力的过度消耗导致视觉疲劳现象;而且严重的视觉污染还会加剧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人的生存环境,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以环境设计中的造型污染为例,一些设计师为了增加室内装修的预算而不顾实际需求和室内环境的安全标准,通过模仿欧洲巴洛克等装饰艺术来表现奢华的室内空间,过度繁复的装饰并不利于空间的实用性,如果采用一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装修材料还将严重降低室内空间的安全性,甚至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此可见,随着媒介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视觉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中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之一。在此背景下,从绿色设计概念中的3R(Reduce,Reuse,Recycle)出发,视觉传达作为一个对视觉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专业领域就要重新思考以下问题:

(1)视觉传达作为视觉语言的模式能否有效减少视觉语言的复杂性;

(2)视觉传达是否有助于对非物质的视觉要素和物理性的视觉材料进行有效回收;

(3)视觉传达通过结合新媒介等数字技术能否有效促进视觉资源的利用和再生。首先,从视觉语言具有易读性的优势来看,减少视觉语言的复杂性有助于提升视觉传达的效率和准确性。贡布里希在其著作《图像与眼睛》中提到,图像唤起回忆和情感的能力优于语言和文字,但是在表达逻辑关系和深度意义方面则不如文本语言。据此,视觉语言系统就是由一系列图像构成的语言系统,它可以用于传递一个相对稳定的“意境”,但是它并不能反映出所传递信息之间逻辑关系以及加深人们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此,过多的图像以及包含过多图像的视觉语言系统并不会让观看者了解更多的“真相”,相反,它会令人们产生更多的误解,甚至会歪曲原本可以被理解和感受的“意境”。另一方面,人们通常误解了写实主义的含义,认为细节越多越能够接近“真实”,从而提高图像的可信度,但是随着摄影技术以及数字图像编辑软件的介入,超清晰的写实图片已经了这一假设,即写实等同于真实。事实上,图像再现的并非是现实,而是根源于对所要传达信息的理解。因此,视觉传达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视觉语言的简洁性原则源于对所要传达信息的明确定位和清晰洞见。其次,视觉传达的目的是对非物质的视觉语言进行管理,避免浪费有形的自然资源和产生无序的视觉空间。非物质的视觉语言和物质形态的生存环境乃是相互转化的过程:一方面物质化的生存空间总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所有的建筑物都具有特定的形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些建筑实体以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感知的方式存在着,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和对空间的探索;另一方面,非物质的视觉语言还可以物化为各种有形的实体,直接影响物质生产和制造过程。以绿色包装设计为例,它并非仅限于包装外观以及包装图案的设计,它包括容器造型、包装材料、包装工艺以及材料回收和废物处理等技术。因此,视觉传达系统就意味着从重复利用的角度对非物质的视觉语言、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可感知的视觉材料进行管理。第三,从资源再生的角度来看,视觉语言作为一种非物质的视觉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视觉传达与大众传媒和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有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体说来,视觉语言不能仅仅被看作刺激大众消费的工具或者是具有表现性的媒介,相反,它作为社会文化的非物质化显现总是与社会发展动态密切相关。换言之,视觉语言是一种特殊而统一的文化资源,它一方面根源于社会的传统文化内核,继承了社会文明的核心;同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它又具有引导着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作用,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建构活动中。因此,视觉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再生的过程中,一方面扎根于历史传统吸收积极的文化内容,同时又结合技术的发展参与大众文化的建构,推动社会文明的进化。因此,视觉传达与数字化传播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绿色设计文化建构活动,为传播绿色消费和建设节俭社会奠定基础。

三、当代视觉设计师的伦理责任建构

通过反思现代设计活动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看出由于专业分工的加剧导致人们很少注意到现代设计已经带来的种种危害。许多设计师只看到产品设计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却忽视了繁复的造型、花哨的颜色等视觉要素给人的感官带来了非常态的刺激,或者一些设计师正是企图利用视觉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刺激来实现设计意图。视觉污染也不仅限于对感官系统造成干扰,随着视觉设计与奢侈消费、时尚文化的结合,它间接地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甚至把人们的生活环境演变为商业活动的一部分。因此,从视觉传达的绿色设计内涵出发,重新思考视觉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就成为当代设计伦理建构的重要内容。首先,从视觉信息处理模式来看,视觉设计师必须通过简化图像要素形成具有可读性的视觉资源。根据信息处理模式,视觉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感知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视觉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记忆,通过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进入到短期的工作记忆中。例如,相比那些完全通过文本来解释产品的用户手册来说,通过图像方式显示的操作流程图可以有效地引导用户熟悉新产品的使用方法。然而,过多的视觉图像、色彩和动画则会造成视觉干扰,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导致难以完成其所设定的工作任务。从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之间的相互转化来看,视觉要素的组织和管理不仅要满足工作记忆的功能性需求,它还必须符合人们长期以来在事件记忆和语义记忆中所积累的认识能力。换言之,图形、色彩、字体等视觉要素必须经过选择、组织和合成的处理过程,从而构成具有可读性(Legibility)的视觉资源。其次,从可回收的角度来看,视觉设计师应当考虑视觉信息的内容对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和现有资源的浪费。尽管环境属性是绿色产品设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许多绿色设计体系并没有把视觉污染视作一种重要的污染源。视觉污染主要包括光污染、造型污染、色彩污染等。随着视觉图像的滥用造成的视觉污染现象日益严重,视觉信息处理过程就必须放到人的生存环境中来考虑,把视觉资源的回收作为治理和控制视觉污染的重点问题。从可回收的视角出发,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不可避免涉及具体的媒介、技术和材料等物质要素,即根据媒介或技术特性来采集和输出图像信息,避免图像质量在传播过程中被降低或以不正常方式显示等;通过利用可回收材料或耐用性材料,延长视觉信息的使用周期和提高视觉资源的再利用率;从特定的自然景观或城市景观出发来安排和组织视觉要素,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第三,视觉资源并非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它根源于社会的动态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之中。换言之,视觉资源作为视觉文化乃是社会—文化之间动态关联的显现。这意味着视觉信息处理模式并非总是以信息传达功能为核心的传播模式,事实上,视觉信息处理模式本身还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换言之,视觉信息处理模式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过程,它总是随着社会—文化结构的变革处于动态变化中,视觉信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就是和社会发展和文化建构动态地关联着。从绿色设计的理念出发,视觉信息处理和传播的目标不仅是刺激大众消费和提升经济效益,它根本上服务节俭社会的建构。据此,视觉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也就并非是一次性的消费文化,它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以用户参与的方式得以再生;另一方面视觉资源还是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继承和发扬的过程。

四、视觉传达之绿色设计的发展前景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7

一、课程分析

(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广告设计中的图形、文字、色彩都是以视觉传达为中心的,但在广告设计中又起着不同的作用。广告设计中的图形视觉传达要素对于加快广告信息的传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文字视觉传达要素是广告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排列组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广告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包含了美学、光学、心理学和民俗学等,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往往能藉色彩的运用,勾起人心理上的联想,从而达到设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能够激发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要素在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把视觉传达要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并掌握与视觉传达要素相关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是广告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画面充满艺术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商品的形象,因此,如何使学生学好图形、文字、色彩三要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又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熟练掌握图形、文字、色彩三要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等知识,笔者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首先,用讲述法教给学生设计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设计方法。因为设计方法是实现设计预想目标的途径,设计方法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束缚,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这样,既落实了“双基”,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又渗透了德育和美育。其次,用启发式、联想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等思维能力,并明确其中的辨证关系。思维方式的运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途径,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高效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在于有效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要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而“选择”、“突破”、“重新建构”则成为其中所体现的主要内容。“选择”是对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众多设想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取舍;“突破”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实质,广泛的思维形式奠定了突破的基础,使供选择的大量设计方案中必然存在着突破性的创新因素,合理组织这些因素构筑起新的理论和形式,是创造性思维得以完成的关键所在。最后,用演练法,即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举一反三的演练教学。在广告设计中,多媒体教学、电脑演练是该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再高,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但是若没有学生的密切配合,仍然完不成教学任务。况且,广告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观赏性极强的课程,尤其是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一章更是如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好奇心强的特征,在学生学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要求他们把赏析、评价放在首位,中间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达到了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即教授本节课,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是万万不行的,所以,笔者在注重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也注重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这一章时,要引导学生对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三个方面(即图形视觉传达要素、文字视觉传达要素、色彩视觉传达要素)的内容逐一进行讲练。最后指导学生进行综合练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所讲到的内容,接着通过一组广告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思考作品中用到了上节课所讲的哪些知识,除了这些知识以外,作品中还有哪些没有学到的内容,请找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针对作品强调学生重视“注意视觉传达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并明确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

该章节重点学习“注意视觉传达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这一知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图形视觉传达要素:

(1)广告插图的作用——传达广告的中心、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2)广告插图设计的基本要求——简约的视觉效果、不断创新变化、真实可信、有针对性、符合广告的主题。(3)广告插图的表现手段——应用摄影手段表现插图、应用绘画手段表现插图、应用电脑合成手段表现插图。(4)广告插图的表现形式——具象插图、抽象插图、卡通pop插图。

2.文字视觉传达要素:

(1)广告文字的撰写——连贯统一、重点突出、简约单纯、生动有趣、勇于创新、富于创造、配合插图、增强效果。(2)文字设计的原则——文字的可阅读性、赋予文字个性、在视觉上应给人以美感、在设计上要富于创造性。(3)广告语的撰写——简洁、单纯、易记,有一定的刺激性。

3.色彩视觉传达要素:

(1)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2)两种三原色——光学三原色(红、绿、蓝);物体三原色(青蓝、洋红、黄)。(3)色彩的感觉——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前进与后退、色彩的收缩与膨胀、色彩的软硬与轻重、色彩的华丽与朴实。(4)色彩的心理象征——红(夕阳、火、热情);橙(温情、积极);黄(注意、光明);绿(安全、和平、理想);蓝(沉静、忧郁)等。(5)色彩的流行。

(三)指导演练并讲评

(四)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对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要素的课堂教学安排,希望学生牢固掌握与视觉传达要素相关的理论知识,反复演练,努力提高自己的设计的创新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的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本章内容后,能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设计当中,从而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为主题,设计一张宣传海报,注意图形、文字、色彩的应用。

五、结束语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8

关键词:商业展示设计;空间表达;色彩价值

商业展示设计是指立足于当前科技在视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对一定的内容和主题,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施工形式,运用一定的视觉语言方式和手段来实现充分和准确地传达商业信息的设计形式。目前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更多采用的是随机方式进行的。设计师可以合理运用色彩语言,把展品的设计理念进行合理的传达,营造出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的设计空间,同时还应把展馆的陈设与品牌风格、消费者购买目的进行优质联动,以不断提升商业展示设计的整体价值感。

一、商业展示设计中的色彩价值

在商业展示中,色彩具有最为直接的价值表现,是被展示物品给消费者的第一视觉印象。商业展示设计需要对所展示的商品的外貌特征进行效果研究,并获得消费者对其的心理定位,同时用色彩把商品所要传达的生活理念进行编码,以传达给消费者。事实上,色彩首先是属于一种完整个性的表现,也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与价值的整体化视觉符码。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视觉语言要素。结合目前色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色彩是可以对大众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进行双重价值影响的视觉元素。首先,在红光的直接照射下,人的脑电波以及皮肤的静电会发生直接的细微改变,同时人的听觉灵敏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人的视觉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直接表现是红光照射中的物体所呈现的形体大小会远远大于蓝色等冷光下的物体。由于红色属于暖色系,其在心理表现中,有温暖和膨胀的双重感觉,其对色彩张力的表达更为丰富和具体,而冷色系的表现则与此相反。红色系属于可以激起活力、充满热情及欢乐的色彩语言。在光谱分析中,红色的波长也是最大的,在具有醒目的视觉特征的同时,也带给人一种紧张、兴奋、激动等多种情绪感觉。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要表现积极醒目欢乐并充满热情的事物,是可以选择用红色来进行表现的。其次,黄色的波长适中,在三原色中,属于带给人们轻快、辉煌以及有希望的颜色。在商业展示中想把所展示的物体进行醒目和活力的展示是可以采用黄色系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黄色是一种自发光的颜色,能给人带来一种轻,可以赋予所展示的物品以一种赏心悦目的活力感。因此,商业展示设计中,可以把黄色作为提升色,以烘托物品的轻松氛围。(如图1)最后,蓝色作为冷色系中最为纯净的颜色,可以把物品中的深沉和冷峻的一面充分彰显出来。蓝色会给人一种有关天空、海洋等方面的联想,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要表现出美丽、果敢以及冷静、广阔的含义时,可以大胆地采用蓝系,可以有力地把商业展示物品的冷峻、理性的一面完美表现出来。在商业展示实例中,蓝系更多地用来表现物品的科技感和高效率,同时,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可以通过蓝色进行宣扬和表达。

二、商业展示设计中的冷暖色表现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暖/冷色调分别给人以亲密/距离、温暖/凉爽之感。成分复杂的颜色要根据具体组成和外观来决定色性。另外,人对色性的感受也强烈受光线和邻近颜色的影响。色彩的冷暖感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由于联想而形成的。因此,商业展示设计要对冷暖色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当受众进入一个崭新的营造空间后,其75%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通过色彩表达而直观地获得的。设计师需要对色彩的空间营造进行重点的关注,要对展示空间中的色彩敏感度和冷暖对比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冷暖色在空间气氛营造中的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认知。与此同时,要对展示设计中空间的不同功能及属性进行明确的规划,并利用适度的色彩差异性,使展示空间的冷暖感得到有效体现。

三、商业展示设计中色彩的应用原则

(一)色彩基调需明确清晰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要对色彩基调进行合理、清晰的表现,这就要对色彩的主色以及辅助颜色进行合理、有效的搭配,同时不能偏重主色而忽视辅助色。单一地偏重主色会让展示物品有种过分烘托的表达感受,不利于受众对物品所传达的价值理念的认知;也不能对辅助色彩进行过分强调而影响主色调的有效表达,从而模糊物品价值理念的传达。因此,商业展示中的色彩基调需要主色和辅助色搭配得相得益彰,设计合理、明确。(如图2)

(二)不能独立展示主题内容

独立展示主题内容可以让商业展示设计的内容和含义获得更为明确的表现,因此,在商业展示设计中,都习惯采用独立的展示主题内容。但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设计往往不能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其设计理念也不能得到有效传达。很多参观者在单一地了解了独立展示的主题内容后,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独立展示主题内容中,色彩设计不能单一化,需要把商业展示的核心内容进行具有色彩层次感的递进烘托。除此之外,还要预防色彩设计的单一应用出现在独立展示主题中,应更加注重整体空间的布局表现,对色彩运用的表达效果进行严谨而合理的分析。

(三)色彩设计需要重视展品的衬托价值感

色彩设计不能单一地对展品起到整体表现的作用。在考虑如何把展品进行合理的价值表现后,通过色彩的层次表达获得展品的衬托效果的彰显。良好的色彩设计是可以让展品的衬托感获得合理的传达的。如在表现一个充满活力的产品时,主色彩可以选择红色进行热烈情感的表达;辅助色则采用光色明亮色系进行轻松感的表现。在边缘空间布局中,可以适度地采用如蓝色等冷色系进行核心展示内容的衬托彰显。让受众可以在对展示物品的浏览中获得递进、舒适的视觉审美体验,这样更易于对展品的价值感进行分析和认知。(如图3)

(四)避免刺激色彩的运用

在商业展品设计中,色彩的表现要合理、相得益彰,因此,与展品有着严重冲突的色彩表现一定要杜绝。在以往一些商业展示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会把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理念进行过重的宣扬,其优势是可以让设计师的设计个性获得体现,使设计获得灵魂。但不可避免的缺点是,其过度的个性表达会对展品所坚持的固有价值观形成冲击,如采用大胆地使用刺激色彩。这种做法的直接负面影响是忽视了色彩的安全性原则,对展品的表现理念进行了混淆。在科技产品的展示中,有些设计师进行了多色彩的构建,采用了明暗对比、冷暖对比均十分强烈的色系进行展品表现,这样造成了受众对展品本身的设计理念产生了误读,对展品是否具有严谨的科技价值产生了疑问,进而忽视了展品本身的科技价值,认为其仅仅是一种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炫耀之作。好比在展示一款手机产品时,其传达的重点应是多项核心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但由于在展示设计中使用了过多刺激感强烈的色彩,仿佛只是在炫耀手机壳的多样性。这样的展示设计非常不利于展品核心价值的传播,一定需要在商业展品设计中进行预防和适量性的研究。

(五)注重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

在商业展示设计中,避免不了要对当地目标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进行准确的分析。对当地目标受众群体的欣赏习惯进行准确分析可以避免在展示设计中令受众出现厌感。如当地的受众群体对红色有相应的禁忌,就不能在展示设计中盲目地采用红色作为主色彩,可以选择与红色相类似的暖色系进行折中和代替。除此之外,一些地域的受众群体会对某一色彩的认知理解与其他地域的受众群体有很大的差别,盲目地选择简单的替代依旧会让受众群体产生厌烦的心理感受,进而直接影响展品的价值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果断地抛弃简单的替代,选择崭新的色彩搭配方案,并结合当地目标受众群体的欣赏理念进行合理性的心理对应研究。

(六)对周边环境的配色进行关注

周边环境的配色是指在主色和辅助色之外,空间其他部位采用的颜色基调,这种配色不属于展品的核心配色内容,但却构成了合理的空间配色体系。周边环境配色在提升目标受众感受的同时,可以把商业展示物品的价值进行放大。如在主色和辅助色均较为明亮的色系中,可以在周边环境配色中进行冷色调的弱化调整,让展品的核心价值获得最为明显和直接的表现。而在一些冷色调作为主色和辅助色的展品中,可以采用白光以及柔光为展品提供柔和、舒适的周边环境配色体验,进而为商业展示的价值传递做出良好的铺垫。

(七)色彩的强弱对比要合理

色彩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强弱对比区分的,强烈的对比可以让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较大的视觉冲击,在抓住受众心理的同时,获得较高的认可。这种采用强烈色彩对比的方式往往都是面向一些年轻受众群体的展品的,效果表达比较明显。而在弱色对比中,往往反映的是更为内敛、收放自如的表达,此种表达属于严谨表达的直接体现。因此,色彩对比弱化的表达可以应用在理性受众群体较多的展示设计中,如科技含量较高的商业展示设计等。

四、结语

商业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色彩表达是属于多方面的整体价值表现,对其不能进行简单的理解,需要对商业展示的价值点和受众群体的心理进行研究之后才可提出严谨的配色方案。通过对商业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色彩表达进行探究研究,可以看出,空间色彩的表达需要对多方面进行权衡,以建立出合理性和完备性兼有的商业展示设计空间色彩表现,为展品的展示提供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柏林.坚持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开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新局面:以北京自然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4(2):55-60.

[2]陈成军.关于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的思考:以2008—2009年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原创性临时展览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3(2):50-53.

[3]刘霏霏.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9

1视觉设计本文所研究的视觉设计,又可以称之为叫卖式设计。其主要指的是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之中,将具有创意性的视觉设计作为设计核心,并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及画面吸引力的作品,借此来吸引人们对其的关注与兴趣,继而达到最终的信息传达以及激发人们社会行为的根本设计目的的涉及行为。生活中的视觉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如:品牌LoGo设计、书刊杂志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在对各种产品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其进行传达的信息内容通过视觉化的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这也是视觉设计的关键所在。这样的设计表现形式可以使产品具有图像化等视觉表现效果,继而烘托出一种完美的视觉传达氛围,是产品在进行视觉设计之后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力、行为感染力以及画面吸引力等都得到相应的增强。凡事有利既有弊,由于视觉设计中应用到的图像化方式对信息的传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通过视觉设计方式进行设计的产品通产只能将其大体概念进行传达,而对于该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准确程度并不能得到保障。故人们经常将视觉设计应用于需要通过信息传达来对大众进行引导的社会及商业活动当中,也就是说产品的视觉设计是属于将产品的理念、内容以及服务受众群体范围进行传达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而并不是用于产品终端设计使用的设计行为。

2信息设计英国著名数学家弗兰克•西森(Frankthissen)曾在其撰写的《数字信息设计词典》中对信息设计进行了这样的简述“:信息设计是对信息内容进行清晰有效呈现的一种方式。”美国的信息学领域专家格林德•舒勒(GerlindeSchuller)也曾说过“:在正常情况下,信息设计是可以将复杂繁琐的数据信息用二维视觉技术的方式进行呈现,而呈现的目的主要在于对信息进行交流、记录以及存储。”信息设计通常指的是将清晰传达数据信息为设计核心,采用相对复杂的信息处理手段、结构构建以及视觉化具有创意性的信息进行表现的视觉传达设计。而这样的设计方式更有利于信息数据的传达,使大众对其所传达的信息能够有更深层面的理解,故又可以将其称作信息消费设计。也就是说信息设计是可以为产品提供终端设计的一种读物类型的设计。虽然视觉化设计也存在于信息设计当中,但信息设计的重点更偏重于对产品信息的清晰无误传达,并使大众能够享受到高效的用户体验,继而促进大众对信息设计类产品的消费水平。

二、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区别

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设计在中国的引用时间较早,但近几年来人们对信息设计的有关内容也逐渐关注起来,而二者在设计领域的实用度,还存在一定的争论,现将两者进行对比,并对其区别进行讨论。

1信息载体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在信息载体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以图形和图像为主要载体来进行设计是视觉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其对产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其主要涉及目标为吸引大众注意力,使大众能受到图像内容的感染吉尔达到传递产品信息的效果。视觉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图像图形的色彩组合,并使视觉设计能够更加具备整体性和直观性。不过,产品信息具体数据的传达并不是视觉设计的主要内容,故其对于产品的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信息设计则主要是以文字、图像以及表格等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其在对产品的信息数据进行传达的过程中以将产品信息进行准确传达为设计的基本核心,是一种将产品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的设计行为。即便信息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对产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但良好的视觉设计效果可以使其所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2设计权利在产品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三个部分,其中包括信息传递目标、信息传递媒介以及信息来源,而这三个部分正好反映出了三种不同的权力关系。在这三部分所构成的权力网中,商品信息的传递目标也就是大众所处的是权力的首要位置,其次大众是产品信息的需求者,再次大众是对产品信息进行反馈的信息接收源。视觉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处于对产品信息进行销售和推广的阶段,故信息来源在三者权力中处于主导位置,而产品设计人员以及传播媒体的目标成为了产品信息者的追逐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传递目标的根本利益便受到了前两者的忽略。在对产品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通常将产品所要传达的内容放置在其他活动的前面,其并不需要对大众的反馈意见以及需求进行考虑,其主要的设计意义在于激发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就是说,产品在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产品信息的传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大众失去了对产品信息的自主反馈能力。而产品在进行信息设计的过程中,因为其设计主要在于对产品的详细信息进行传递,故产品的信息传递目标即大众和消费者才是处于设计考虑的第一位,产品信息的者会根据产品传递目标的反馈意见对产品的信息设计进行加工,也就是说产品的信息设计主要是以大众的需求为主要服务对象来进行的,其注重的是大众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产品的信息设计是一个不断修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可以将产品的准确信息进行有效传递。

三、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

1图标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标设计主要的意义在于将产品信息以简单的图标方式进行呈现,这样的视觉传达可以使大众对产品信息进行更快速的了解。而图标本身就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进行体现的设计元素,其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来向大众展示产品想要表达的信息,并将其以抽象的形式进行表现。采用视觉设计方式来进行设计的产品信息图标主要偏重的是对产品信息进行形象化的设计,其具体体现在,采用视觉设计的产品信息图标的色彩会更加具有设计感,给人传递的信息也更加直观,使大众看后第一时间便会对这个产品产生兴趣,并了解这个产品的用处是什么。当然,企业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视觉设计更偏重于创意,而大多数的创新都杜绝繁琐,故通过视觉设计进行设计的产品图标并不能将产品的所有信息进行展示,无法使大众在之前对产品的具体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而采用信息设计的产品图标则更注重对产品本身性能信息的传递。其在设计过程中,会将产品的详细信息以图像或文字的方式进行排列,在创意方面其并不如进行视觉设计的产品那样具有创意性,但在对产品具体信息的展示方面,信息设计的产品图标要比视觉设计的产品图标详细的多。

2导视系统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对产品进行的导视系统设计,主要包含了引导、讲解、指引以及信号等多种意义,其在任何环境的布局当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应用到导视系统设计的环节有很多,例如:办公室各部门指示系统、商场导购系统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公益导视系统等。视觉传达设计在对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导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涵盖了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两个方面。其中视觉设计主要体现在导视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所选用的颜色以及播放形式等方面,而且采用视觉设计的导视系统的创意感会更强,使大众能够很快接受。而信息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导视系统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对导视内容的涵盖和表达等方面,通过信息设计后的导视系统所展现出的信息量会更加丰富和完整。

四、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篇10

1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中的公共空间

(1)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设置。一般来说,在城市中,通过建筑物界限划定的除了私人空间之外,都可以算做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绿地、公园、公共建筑、广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对于在公共场所或者说公共空间之内的艺术品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及艺术品设置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围,这也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视觉传达的效果不同造成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艺术品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

(2)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传达。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化传达通常是以视觉传达的方式来实现的,其艺术化的载体即为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为公共艺术的艺术化传达提供公共空间和视觉传达的艺术环境。

2环境艺术与公共艺术在视觉传达上的交集

(1)鲜明的精神指向。二者的艺术表现都带有鲜明的精神指向,无论是环境艺术还是公共艺术当中的艺术品也都具有鲜明的风格指向。不同的风格指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环境艺术强调通过对整体环境的设计来达到空间环境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相统一。公共艺术中的艺术品更强调公众对艺术品风格的精神指向和精神感受。二者在视觉传达上一个明显针对环境体验,一个针对人的主观感受。

(2)鲜明的环境载体。如果说环境艺术涵盖了公共艺术,那么环境艺术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则包括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等,与公共艺术存在一定的交集。因为二者都需要以环境和空间为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二者的创作与传播都需要一个鲜明的环境载体。

(3)相似的呈现状态。公共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的呈现。公共艺术的艺术品也更重视艺术的公众性和大众性,其艺术价值要在实用价值和环境价值之上。与公共艺术相比,环境艺术更强调构思与布局、均衡与对称、尺度与比例、色彩与光影,其重点在于空间与环境的融合,更重视环境中的实用价值且兼顾艺术价值。

(4)共同的公共属性。与环境艺术相比,公共艺术更强调空间的公共属性,与环境艺术一般统归于城市规划不同,公共艺术更为强调城市文化当中公共艺术创造者的公共属性,公共艺术既可以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也可以是群众的集体参与或是社会资本的主观投入。无论哪种构成方式都注定公共艺术在视觉传达上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公众性。环境艺术虽然是对环境改造的艺术,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美化环境,但总体目的依然是强调艺术的公众性和开放性,与公共艺术在一个地域形成特定的文化精神不同,环境艺术可以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

3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在视觉传达上的社会评论和文化组成

(1)从视觉传达的角度。仔细研究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艺术品创作中对公共艺术的阐释会在视觉上对公众形成一种美学上的心理感受,对公众形成一种特定的影响。与环境艺术由艺术家特定的设计改造不同,公众在公共艺术的参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场所中,公共艺术往往起到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它会引起公众的屈从或反叛心理,这取决于公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背景。其中,公众的态度往往会决定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总体评价。而环境艺术的整个评价却更多是决定于公众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和使用感受。

(2)从文化组成的角度。具有文化组成的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是城市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空间内公众对与艺术性和实用性进行社会评论依据的具体体现方式。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的精神和灵魂所在,它依托于环境,鲜明、充分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政治的倾向性。环境艺术则体现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与环境艺术相比,公共艺术更具有社会性和公众性,需要公众的参与,受市民社会的基本要素、艺术创作自由与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艺术审美能力与公民教育平等、公民的艺术需求与社会公平意识、公共艺术的主题选择与公共空间的话语权等影响。

(3)从精神建设的角度。公共艺术的设置往往体现出鲜明的精神建设特征,公共艺术的建设发展与公共精神建设发展和私人特定的精神建设发展密不可分,体现了明显的政府主导意志、公共意志和个人意志。这种意志一般会通过艺术作品的题材、风格、语言等体现出来。对艺术品而言,它和空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往往会决定艺术的传播力量和速度。公共空间在城市中主要以公共性质存在,而以表现公共艺术情感的艺术作品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时,就会引起公众普遍的感受。表现公共理想化、浪漫化的公共历史题材事件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时,往往会起到凝聚公众精神力量的作用。表现个人情绪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会带给公众作者的情绪感染。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只有公众参与进来,有感染力的作品才真正符合公共艺术。在城市中如果仅仅是满足精神文明建设做的宣传而忽略公共感受,那这种公共作品其意义和城市广告也差不多。环境艺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在视觉上很难兼顾到公共艺术性,更多的是为民众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公共设施和环境美化,在精神建设上也更注重环境的美化而不是公共的艺术共鸣。不同的城市、地域的历史文脉不同,特别是市民文化各不相同,因此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也会因此不同。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