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目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4:04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1

继《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制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切实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化对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推进作用。解读这一文件对于中医院信息化建设有指导价值和深远意义。

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依据,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并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同时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对相关保障措施做了具体的阐释。

总结经验正视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7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五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是以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中医医院建设了基于电子病历的信息平台,涌现了一批信息化示范单位,引领、辐射和带动着区域内中医医院信息化发展。二是中医药科技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三是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制修订《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中医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

“十二五”是中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信息化既要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较为突出问题,又要积极应对新情况、新挑战,任务十分艰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还是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信息化管理和运行机构亟待完善,基层中医药部门信息化执行能力不强。二是中医药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能力薄弱,设施缺乏,经费投入不足,东中西部地区信息化程度存在一定差距。三是中医药重点业务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医药管理效率和监管能力的提高。四是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不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五是中医药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中医药人员信息技能有待提高,民族医药信息化相对滞后等。

在面临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同时,中医药信息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中,分别明确了加强中医药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中医药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指导思想与目标明确

四大亮点折射落实决心

《规划》在认真总结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中心主线,明确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制定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在“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坚持“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六位一体、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理念,以中医药业务需求为导向,从面向单一中医药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一方面突出服务,直接让居民与患者成为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完善管理,促进医疗服务成本降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与管理;以强化应用支撑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为保障,增强卫生与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相互融合,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中医药信息系统,把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全面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规划》提出了中医药信息化“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医药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依托国家综合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基本构建统一高效的国家、省、区域(地市或县级)三级中医药信息平台,满足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业务应用的需要;基于信息平台的中医药电子政务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管理系统、中医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中医药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中医药预防保健信息系统等初步建成,形成一批覆盖中医药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中医药数据资源库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建立一支中医药信息化专业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是前提,如何采取行动贯彻落实指导思想、高效率实现规划目标是重点所在。《规划》呈现四大亮点,重点突出、各有侧重,折射了贯彻落实《规划》目标的决心。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2

关键词: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

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5年完成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中医药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中医药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的优势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被发挥出来。如今,中医药机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医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十二五”期间,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深化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中医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中医药的发展目标。党和国家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并加大了中医药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资金投入,为中医药的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在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突显。目前,我国中医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还无法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新需求。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疑难疾病方面的技术成效并不显著,中医药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还不够高。除此之外,我国中医药缺乏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偏远地区的中医药基础设施不足,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这也是中医药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分析

1.创新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法

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医药管理部门认识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要想保证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合理性,中医药管理部门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医药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合理的制定行政改革方案,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医药的调控,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在新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下,确定中医药发展的目标,创新中医药发展模式。

2.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责任,合理决策。目前,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比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医药部门没有明确行政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改革过于盲目,管理缺乏目的性,改革深化过于形式化。如今,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法律不够健全,行政管理缺乏政策保障。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中医药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中医药行政制度的改革提供政策保障。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把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比如:要考虑到国家政策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等等,只有降低外界因素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才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开展。

3.加强中医药人员培训

在我国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把理论研究和指导结合在一起,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指导的重要性,导致行政体制改革先天不足。除此之外,中医药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成效有很大影响。要想推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加强中医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中医药培训基地,加强中医药知识的培训,丰富培训手段,创新培训模式,壮大中医药人员队伍,为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4.中西医相结合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表明,中医药和西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可以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出台了《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加大了扶持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医药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鼓励。《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深化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相结合,进而推动中医药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医药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医药行政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中医药的发展需求。如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要想对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相关部门必须坚持正确合理的改革方式,创新改革模式。要想推进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还必须明确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避免出现盲目改革的现象。在中医药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把中医药和西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璀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2] 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 郭平.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3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曹洪欣教授向记者谈及这次调研活动时说:“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已成为制约医改目标实现的瓶颈,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随后,围绕这个话题,本刊记者对曹洪欣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基层医疗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普遍存在

曹洪欣教授首先说:“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在这个大背景下推进实施的分级诊疗制度,对基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而如何完善有关政策机制,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把重点培养与引进用得上、留得下、适应基层岗位的医疗专业人才相结合,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十分重视基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他们实施了‘市考’、‘县招’等措施,有的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每年给予几万元的生活补贴,吸引本科以上的医疗专业人才到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然而,本科以上医疗专业毕业生到县以下医疗机构咨询得多,能够留下工作的少。”曹洪欣教授举例说,“比如福州市某区的一家医院,计划招聘104名医药专业人员,但3年来只招录了68人,同时也离职了15人。由此可以看出,基层选用医疗专业人员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据了解,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5年,教育部等6部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一系列措施加强面向基层的医学生培养工作。对此曹洪欣教授认为:“尽管如此,基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仍缺少顶层设计,国家政策支持落实也不到位,专业人才数量缺乏,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与基层需求不相适应,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普遍存在。”

据此曹洪欣教授表示:“完善、稳定、优化基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问题。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有关政策落实情况督导,完善符合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构建国家与地方联动的用人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大力提高基层专业人员待遇,切实解决基层医疗专业人才匮乏现状,为深化医改与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支撑。”

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才极为短缺

提及基层中医药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曹洪欣教授首先介绍说:“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颁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此后通过3年的组织实施,基层中医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业人员数量与结构得到改善,中医服务总量持续上升。然而我们调研发现,大部分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医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仍然是制约中医药在基层发挥作用与深化医改的瓶颈。”

曹洪欣教授进一步表示:“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基层中医药专业人员队伍总量不足,大部分县中医院的中医师未达到该医院执业医师人数的一半,乡镇卫生院的中医师所占比例仅有1/5,有的甚至没有中医专业人员。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和提升,一些乡镇卫生院乃至贫困地区县中医院,本科以下学历甚至初级职称以下的人员所占比例较高。”

曹洪欣教授对此分析说:“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才短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受医疗条件、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专业人才不愿意长期在基层、特别是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服务;二是对基层中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少规划设计与政策支持,导致专业人才数量缺乏,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与基层需求不相适应。”

鉴于上述调研情况,曹洪欣教授说:“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设计与政策支持,构建国家与地方联动的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基层中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大力提高基层专业人员待遇,立足当前、着力长远,切实解决基层中医专业人才匮乏现状,为深化医改与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支撑。”

“健康中国”对中医药队伍

提出了新要求

在采访中曹洪欣教授继续介绍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社会发展目标。健康中国建设既要实现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等硬性指标,也要构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理念与实践,全面提高健康人群的数量和质量保障。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其‘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对养生保健、亚健康调理与慢性病、突发性疾病防治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提高国民整体健康素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曹洪欣教授还介绍说: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七方面任务,对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完善政策机制保障措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维护健康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的医疗保健策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传染病控制在感染前,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他进一步解释道:中医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的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能有效实现个体化诊疗与早期干预,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发生,患病后防止病情发展,病痊愈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系统整体的理、法、方、药防治体系以及中药、针灸、推拿等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方法,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健康需求不断增加、诊疗技术飞速发展与医疗保健费用不断增高等矛盾。因此,坚持中医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和学术自信,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既是党和国家、民众的期望,更是中医药人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健康中国建设对医药卫生人才,特别是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出了新要求。

曹洪欣教授还认为:“传承创新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应立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提高防病治病能力、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注重传承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与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与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求。二是要注重面向基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面向养生、养老与疾病康复的广泛需求,发挥民间中医师作用,培养中医健康调护师、中医养老服务员等技能型人才,以适应转变基层健康服务模式的需求。三是要注重加强全科中医师培养,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力,以适应县乡镇中医医疗机构人才需求。四是要注重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培养一批适应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推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同时,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目标,在推进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标准化行动项目中,加强中药种植、生产、炮制、饮片、制剂与新药研发、标准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全链条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提高中药疗效与保障中药质量的人才队伍。”

“总之,我们要积极构建适应健康需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努力实践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减少突发事件,使中医药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形成健康幸福的社会格局中贡献力量。”曹洪欣教授表示。

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

“面向百姓所需”

由“医”的问题说到“药”的问题时,曹洪欣教授首先阐述说:“随着民众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掺杂使假甚至‘毒中药’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中医药的疗效,影响公众对中医药的信任,更阻碍中医药‘走出去’的战略发展。不少业内人士疾呼,长此以往,中医将亡于药。因此,构建中药质量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曹洪欣教授坦言:“当前中药频现‘质量门’,究其原因,事实上主要是缺乏与之匹配的全产业链系统性中药标准化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中药标准化体系,优化中药生产各环节技术规范,建立产品优质标准,从而引导全行业‘种好药、造好药、用好药’。”

曹洪欣教授认为:“中药标准化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中药标准化是中药安全有效的技术保障,是中药质量竞争的技术杠杆,还是中药国际贸易的支撑手段。推动中药标准化建设,一是要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中药,满足百姓用药品质需求;二是要培育一批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三是要构建和完善中药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强化中药质量评价基础条件和标准化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向高标准、规范化、可持续发展。”

那么,对于曹洪欣教授的担忧,国家层面的中药标准化项目建设情况究竟如何?对此问题,曹洪欣教授表示:“已经全面启动了。”他接着介绍说,为解决标准缺乏问题,“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已经于去年8月全面启动。这个项目将以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为核心,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5月,国务院又印发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而去年8月启动的这个‘中药标准化项目’,就是对这两个《规划》的具体落实。”

“中药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的组织模式,体现了国家和地方联动、产学研用联合、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点。”曹洪欣教授解释说,简单来讲,就是由中央、地方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完成顶层设计,确立实施方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地方发改委(局)、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合组织申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和验收。资金则由国家投入引导性资金,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地方配套、企业自筹、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筹资,共同推进。

曹洪欣教授继续介绍说,在“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中,有两项重点任务要着力完成:一是制定60种中成药、100种临床常用饮片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和优质产品/等级标准,制定的标准还要通过专业技术委员会审核,形成行业标准;二是建成中药质量标准库和中药质量第三方检测平台,形成中药标准化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曹洪欣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这些任务设置的宗旨是“面向百姓所需”,选择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的中成药品种和临床最常用中药饮片,开展重点产品标准研究;同时强调全过程质量控制,即中药种子、种苗,中药材栽培、野生采集、产地加工,中药饮片炮制及中成药制剂成型产业链各环节,不仅要在每一环节进行质控,还要将各步骤之间的质控关联性阐述清楚。重点产品项目由产品生产企业牵头,以产学研用联合方式实施,使形成的标准可推广。为支撑该项目,中药标准库的建设为中药质控各环节提供各类标准物质、参照实物及质量数据,质量检测技术平台还将引入国际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此外,项目将建立优质中药品种的行业认证体系,引导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中药产品质量信息,推动优质优价,形成中药标准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采访中谈及前不久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中医药界的重大成就时,曹洪欣教授认为:“屠老师获得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来之不易的。我认为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是医药创新的源头。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青蒿截疟在唐代、宋代,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时期一直有记载。所以说,青蒿治疗疟疾,来自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升华,是青蒿奠定了青蒿素产生的源泉。二是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中医药宝贵财富,屠老师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并将引导中医药走向现代化。三是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对人类的贡献,实实在在地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曹洪欣教授还介绍说:“我曾经跟屠老师一起工作了8年,我觉得应该学习屠老师爱国、敬业、创新,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我在中医科学院工作时,每年跟屠老师接触不少于六次以上,每次交谈,屠老师谈的都是青蒿素的发现、耐药性、临床应用等话题,这是一种忘我的科学家精神。”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4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物经济学

自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后,我国的医疗环境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都发生了改变。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方面,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完整的药物管理体系,这使我国的医疗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1]。医药卫生事业是保障国民医疗保健的根本,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应用药物经济学的的评价方法,制定出合理的国家药物政策和管理措施,提高我国医疗水平[2]。本文从药物经济学出发,通过分析药物经济学在国家药物管理中的应用,为我国的基本药物管理提出参考意见。

1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药物遴选的问题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医药政策制定的,但是我国在药物遴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在国家基本药物遴选过程中,通常遵循有效、安全、价格等标准,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但没有具体的、明确的、科学的衡量标准,也没有将这些标准一一制定成文本形式[3]。传统的国家基本药物遴选,通常是根据制药专家和医学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评审完成,没有科学的评定标准,遴选过程不够正规和公开。以基层最常用的阿莫西林胶囊为例,湖北省挂网的品种就达160多种,价格从3.4元到40多元,采购规格有10多种,涉及厂家几十个,给医疗机构采购、使用造成很多不便,价格的合理性、规格的合理性等怎么判定,主观性太强,药品生产厂家存在不合理竞争,定价比较随性,不能合理、科学的定价。

1.2国家基本药物种类的问题目前,我国各种生物制剂、化学药品、中草药制剂以及各类西药等种类层出不穷,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种类只有300多种,有些国家甚至更少,而我国却达到了2000多种,与其他国家的相比,有很多药物完全没有必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一个省的挂网品种就有21000多条,光勾选就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存在着极大的重复性和不必要性。基本药物种类过多,容易造成浪费,同时也加重了国民经济负担,不利于医护人员展开工作,不利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药物的使用和推广带来了巨大影响。

2药物经济学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的作用

2.1药物的普及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药物在临床的使用及普及,而在基本药物目录制定过程中引用药物经济学,利用经济学的评价方式,可以合理、科学的遴选出疗效好、价格合理、质量优的药物,并将这类药物列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不仅能够将药物应用到患者当中的弱势群体,还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加快我国医疗发展速度,使药物得到普及和推广。

2.2药物的管理效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其他各级药物基本目录制定的依据,决定了我国医药行业所有的用药种类。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遵循有效、安全、价格等标准,各级基本药物目录也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国家医保局和各类保险公司也是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患者使用的各类药品规定报销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使用药物经济学原理评价,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在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的效率,更方便的选择录入药物,不再需要各类专家主观的进行评价,使国家基本药物的管理效率更高[4]。

2.3各类药物费用的控制利用药物经济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控制药物成本,根据不同的用药方案,提出合理的用药价格,使价格合理的药物录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医务人员的不合理的用药习惯,规范行医标准,将疗效好、价格合理的药物用于治疗患者疾病,能够有效的控制各类药物的价格。

2.4药品录入的质量应用药物经济学,严格把关遴选的药物录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从药物的疗效、副作用、疗程等方面对药物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评价。一些药厂产出的新药,往往价格较高,使得医院在采购时加大了成本,不利于新药品的推广和普及。但是利用药物经济学科学的对药物进行评价,提高药品的公信力,利于质量高的药品录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3药物经济学在国家基本药品管理中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医保政策和制度医疗保险报销制度与我国基本药物目录是直接相关的,报销的比例和范围既要考虑患者的经济能力,又要考虑临床的需要。因此,医保局在制定报销制度时,要采用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标准,根据药物报销的性价比来制定相关制度。同时,可以利用药物经济学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医生的用药习惯,给患者使用疗效好、价格合理的药物。

3.2医药公司新产品的研发药企在新产品研发时,成本高、承担的风险大,降低了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如果利用药物经济学的信息,结合临床实践,对新药物的上市价格进行前期评估,能够准确的指导企业制定合理的研发策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和风险。同时,在利用药物经济学的同时,企业还可以采用临床试验与药物经济学研究要求结合的方法,总结出临床给药剂量、临床指标、不良反应等,及时的修改研发方案,使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更准确,缩短研发的时间。

3.3制定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制定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药物经济学的发展,使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更加合理、科学、规范,为药物经济学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5]。目前,很多国家相继提出了药物经济学评价标准,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因此,我国必须制定出合理、完整的评价标准,规范我国的药物遴选标准和降低药品种类,有利于我国药物经济学更好的发展,同时合理的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4结论

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同时,必须要结合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标准,促进基本药物目录的科学、合理。新医改政策实施后,我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发生了变化,存在很多不足,国民看病贵主要贵在药品,因此应用药物经济学,降低药物价格、提高药物疗效,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只有提高了药品的使用价值,完善基本药物目录,才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小星,李昌煜.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1):17-24.

[2]刘东明.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比较[J].中国药房,2009,20(5):383-385.

[3]张文玉.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9,20(8):561-562.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5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佘靖委员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建议。3月9日下午,记者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之一的北京会议中心,就此话题对佘靖委员做了深入采访……

中医药多领域未取得应有拓展

采访一开始,佘靖委员便坦陈:“中医基础与临床近10年的研究进展显示,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不少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有的甚至有日趋萎缩的趋势,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尚未建立,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

为此,佘靖委员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工作,设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专项,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医药基础研究,加快基础研究对中医临床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中医药整体水平提高和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三条措施建言基础理论建设

佘靖委员进一步阐释说,“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制定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阶段性规划,明确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建设内容等。”

佘靖委员回顾说:“早在2007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委就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便包括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和内容。同时,国家‘973计划’中还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这都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尚无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规划。因此,我建议就此问题――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状分析,发展方向与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其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并形成规划,更好组合有队伍,分工合作,组织落实。”

“第二点,就是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医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分化。”佘靖委员继续说,“因为重点学科建设是推动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根本;学科分化和新学科形成是研究领域深入和学术发展的标志。目前,代医学和相关生命学科的每一个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群已经形成快速发展,而中医药基础学科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迄今仍停留在二级学科层面,没有一个三级学科进入该标准。这表明,与代医学的基础医学的三级学科迅速发展相比,中医药基础学科发展迟缓。所以,我建议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对已在建的中医药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促进学科分化,逐步扶持建立中医基础理论三级学科群。”

“人才无疑是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第一要素,所以,最后一个关键措施就是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人才队伍建设。”佘靖委员加重语气说,“目前,我国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队伍比较薄弱,缺少专门研究团队,导致新知识产生较少,严重制约并影响着三级学科分化和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机制,调动有研究队伍的积极性,建立专门研究团队,形成梯次骨干团队,深入开展研究。”

无菌制药装备应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谈完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的话题,佘靖委员还透露,在今年的“两会”上,她还联合医卫界23位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提案,呼吁对无菌药品生产制药设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6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印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全面启动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2010年制定出500项中医药标准。这确实是关系到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标准已经与知识产权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正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全球技术许可战略,利用其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以保证其在国际贸易中能获得最大利益。因而,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主动地结合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有意识地学会将知识产权融入到标准的制定中去。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的原始积累已初步完成,但单凭现有的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医药标准,还难以满足我国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应对国内外形势对中医药产业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形式,即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模式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如何将中医药知识产权转化为中医药标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及发展状况,来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的转化机制、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等,应当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 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是一个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也愈趋激烈。仅依靠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或者标准的公用性,已不能满足企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专利技术的大量涌现和产业化速度的加快,突破了标准只是普通技术规范的范围,使得知识产权不但得以进入标准的内容之中,而且还能够借助标准的平台寻求更大的利益。目前,利用知识产权的排它性和标准的统一性,让知识产权借助标准的特殊地位来强化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际上无可争议的事实和趋势,也是中医药行业在制定标准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中明确表示,允许专利技术加入到标准技术中。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也同样如此。这使得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有了法律上的依据[1]。中医药行业在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意识纳入知识产权成分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推动的结果。

2 现行技术标准阻碍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每年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在中医药方面,由于国际上还没有中医药方面的公认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单方面用自己的标准(主要是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衡量要求中医药,因而,近年来不断出现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包装、说明书和有毒中药等标准问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受到他国设立标准的阻截和排斥。另一方面,一些大型植物药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以及日本、韩国等汉方药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制定并推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国际植物药或汉方药质量标准,并引导消费者接受他们的标准,为他们的标准国际化、技术许可化作准备。而我国在道地药材、中医服务、中成药制剂等现有标准中技术成分不高、不含知识产权的成分或其技术含量没有被知识产权制度所确权,难以应对国际上对草药市场标准的变化,难以推动和保障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3 我国已具备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基础条件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卫生资源、优势的科技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是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回归自然意识的兴起,中医药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同时,国际上对中医药的标准建立也期盼由我国来主导。我国多年的标准实践使得我国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上占据特殊优势。

我国实行知识产权制度20多年来,已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原始积累,与中医药有关的专利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6年底,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总数已达到31435件;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上的有62531条(包括驰名商标84条),其中有一部分为医疗服务类商标;中医药的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和科技投入等逐年增强;我国已完成了中医药标准化战略、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基础条件。

4 我国必须将知识产权纳入到中医药标准战略中来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中医药的推广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和标识,并对标准认证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国内外对中医药形象和标识的使用处于没有法定监管依据的局面。对现行各级标准文件的记载以及格式,对一些与标准有关的中医特有标记符号等,都没有按知识产权的要求进行规范,更没有将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去。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目的、规划和进程,也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其基本原则与基础措施也已确定,其中适时地提出了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战略思想。中医药界在制(修)订标准中一定要与知识产权界密切结合,积极探索一条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战略道路,将已经形成的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有效扩散,并有目的地创造可用于标准方面的技术性知识产权,从而使中医药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我国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保持我国在中医药上的优势地位。

5 在知识产权向中医药标准渗透时须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创新规律

中医药领域的技术标准与西方国家的医学(乃至国外传统医药)技术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中医药的标准还是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乃至两者的结合,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医药完整保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定要体现中医药的本色,坚持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创新规律,不但需要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中医药知识,而且也需要掌握标准化制(修)订过程中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其提出的思路和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企业增强自主竞争力、有利于制定的标准成为国际上的通行规则。

在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介入知识产权成分,不但要考虑把最先进的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中的前瞻性,而且要运用商标或地理标志制度来形成中医药标准的可执行性,还要防止其他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抢占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权,实现中医药标准化自身的需要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虽然在国际上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危及标准的普及和实施,iso、iec、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注意到,提高国际标准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解决标准与其中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之间的关系。2005年5月23日,中国也向世界贸易组织“技术贸易壁垒协定”委员会(tbt委员会)递交了“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提案。但在国际上还没有相应措施制定之前,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建立与知识产权的工作中应当首先做好以下两件事:①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间的转化机制及其可行性评价指标,为创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间的转化方式、技术筛选确立的标准和条件;评价考核原则与评价方法;促进中医药领域创造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原则与确定、筛选方法;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示范模式等。②探索我国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思路与基本策略,为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出政策上的把握。包括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思想、战略政策和具体的方法、路径以及如何构建中医药领域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转化机制等。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8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互动关系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概述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

中医药国际贸易,是指从事中医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民事主体,通过买卖、转让、许可、合作、跨境交付、自然人流动、商业存在、境外消费等形式,实现中医药货物、技术或服务等医疗要素跨境移动的经济活动。中医药国际贸易属于国际贸易的一种,国际贸易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国际贸易。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

中医药国际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药国际投资是指从事中医药国际投资与金融服务活动的民事主体,通过直接投资设厂(绿地投资)、跨国并购、间接投资(债权投资)、债转股等形式,实现国际资本与金融在中医药领域跨境移动的经济活动。狭义的中医药国际投资仅仅是中医药领域的国际直接投资,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模式。中医药国际投资属于国际投资的一种,国际投资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同样适用于中医药国际投资。

(三)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的不协调

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发展十分不协调。中医药国际贸易兴起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一定的影响力,且正在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而中医药国际投资却发展十分缓慢。从长远看,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加快,最终由以中医药国际贸易为主的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将转向以中医药国际投资为主的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国际经贸格局的转变,需要厘清中医药国际贸易与中医药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洞悉和深刻认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和基础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

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中医药国际投资启动的前提。如果中医药国际贸易可以满足进口国的实际需求,中医药国际贸易能够比较顺畅和经济地进行,中医药国际投资就没有必要实施。从国际投资的成本节约和竞争优势理论来看,中医药的国际投资综合经济成本应当低于国际贸易,而且国际投资应该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有了中医药实际需求,才会有中医药国际贸易。当中医药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实际需求的时候,中医药国际投资才会悄然登场。所以,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前提,中医药国际投资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地区开展,除非中医药国际投资是非市场化的行为。

(二)中医药国际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基础

国际贸易是国际投资的基础,是国际经贸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医药领域也不例外。以我国国际经贸发展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商品最开始以各种贸易形式进入中国,以满足我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当时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几乎没有。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外商开始以合作、合资形式在中国投资设厂,再到后来,外商独资企业才开始出现。需要指出的是,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资源管控加强,一些外国企业开始逐步撤离中国,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首次超过中国吸引外资的数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訛譹,中医药国际投资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中国2014年海外投资数量首次超过吸引外资数量,与中国有着大量贸易出口有着密切联系。国际投资首先选择有需求的国际市场,而是生产所在地成本较低,这些地方通常就是国际贸易的进口国所在地。中医药国际投资也符合这个基本规律,中医药国际投资一定是首先发生在有着广泛的中医药需求,且投资成本相对不高的地区或国家。综上所述,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为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培养了需求,开拓了市场,提供了信息,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三、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延伸和替代

(一)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自然延伸

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领域资本的跨国移动,是对中医药领域货物跨国移动的再发展,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延伸。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医药领域的国际投资也日益升温。主要表现为海外“中医中心”“中医孔子学院”(仲景学院)、海外中国中医院等一大批医疗机构纷纷在海外落地,源源不断为海外人士提供中医药医疗和保健等方面服务。实现了中医药服务的真正国际化。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合理替代

中医药国际投资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产生。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海外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当中医药国际贸易成本上升,或者中医药国际贸易存在障碍的时候,中医药国际投资将会自然产生。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表现为设立海外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建立中医药物流中心、设立中药企业等。从规模上看,中医药国际投资还是处于初级起步阶段。

(三)中医药国际投资是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药主要是经验科学,尚不能被西方广泛接受,特别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文化基础与西方社会广泛存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认知还存在冲突,目前中医药国际交流还大部分以贸易为主。随着自然疗法在全球兴起,特别是中医药界杰出代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更会有多的国家承认与接受中医药。当简单的中医药国际贸易不能持续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时,中医药的国际投资也将兴起,主要表现为海外中医医疗和保健机构的兴起。

四、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推动中医药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纽带

(一)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中医药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广义上,中医药国际贸易应当包括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其中最为主要是中医药货物贸易和中医药服务贸易。虽然目前中医药货物贸易数量相对较大,在中医药国际贸易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但是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影响较弱,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贡献度仍未达到理想的高度。中医药技术贸易数量较少,主要存在于中医药国际科研合作中,以联合研发、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合作课题等形式存在,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贡献度最小,影响力不大。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特别是以商业存在形式开展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应当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头戏和主力军,这是由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一般规律决定的。从目前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来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潜力较大,发展速度较快。近三年来,我国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方面,各大中医药医疗保健机构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了中医药国际服务的步伐,加强了中医药国际服务的能力,一批国内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国际医疗中心”“中医药国际医疗部”建立起来了,为外国人士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另一方面,我国启动了“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和“中医药服务贸易现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工作,19家机构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机构)建设名录,各个省、自治区或地级市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訛譺,加快了签署机构和地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部分。此外,国外中医药国际医疗与技术交流合作中心、中医药发展中心、中医中心、中国中医院等机构相继建立、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固定基地。

(二)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中医药国际投资的主要领域

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形式包括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目前,海外中医药医疗和保健机构还比较少,规模也比较小,难以成为资本并购的目标。开展中医药国际投资,主要是以绿地投资为主。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主要还是以投资设立中医药医疗和教育机构为主,中医药服务贸易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中医药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投资,目前投资量不大。因此,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了中医药国际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

五、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中医药国际投资相互促进

中医药国际贸易与中医药国际投资虽然发展速度和时间历程差别较大,但是,中医药国际贸易与投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可以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市场信息,中医药国际投资可以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开辟新的领域。

(一)中医药国际贸易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不竭动力

几十年来,中医药国际贸易源源不断地进行着,为中医药国际投资奠定了文化、信息和市场基础。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71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医已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訛譻在中国境外,有10万多家诊所等医疗机构(有的国家不认可其为医疗机构),30多万中医药从业人员,700多所中医药教育机构,每年有大量的科研资金资助中医药研究。前述人员中,属于中国籍的自然人或其他组织机构在海外赚取外汇,到中国兑换成人民币的行为,其实质就是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在海外以各种形式生存并发展着,促进了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为中医药国际投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信息,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投资奠定市场基础。

(二)中医药国际投资为中医药国际贸易开辟新的领域

截至目前,中医药国际贸易还基本上停留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有形货物出口,以及以自然人流动、境外消费为主要模式的少量服务贸易,中医药技术贸易基本上还未提到日程。实际上,从国际贸易的世界格局来看,服务贸易的比例正大幅度提升,货物贸易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技术贸易在国际间也比较活跃。因此,目前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格局与普通货物的国际贸易格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商业存在为基本模式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尚未发力。当国际资本以商业存在模式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时候,中医药真正国际化的时代也就来临了。

六、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若干建议

(一)培育和组建中医药领域的跨国公司

商业存在模式下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力军。然而,通过跨国投资设立海外商业存在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存在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不是某一个中医药医疗机构、某一个中医药从业人员可以完成的,需要由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来实施。跨国公司,是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的聚合物,具有很强的市场开拓、风险防范和适应能力,已经成为跨国经济交往最主要的主体和形式。组建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将成为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在政府主导下,根据市场规则,适时组建有实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集团等跨国公司,可以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二)加快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本土化发展

开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初期阶段,可以考虑与当地医疗机构或相关机构一起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当地的发展。在东道国设立具有东方特色的医疗机构,需要克服文化障碍、法律障碍、制度障碍、市场障碍、管理障碍和信仰障碍等,单独依靠中资机构推进,不是最优做法。从合作开始,先建立互信基础,再走向控股或独资。外资进入中国的发展历程,验证了这个经验是有效的。此外,与东道国机构合作,可以消除当地政府的疑虑和担忧,消减竞争对手的恶意抵制,防止西方不良用心人士假借“意识形态”和“文化侵略”之名“借势”兴风作浪,增加风险预测和控制能力,提供国际投资效益和水平。

(三)培养中医药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崛起,需要吸纳大量精通“中医药外语、中医药涉外法律、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中医药教育主管部门、中医药教科研单位和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应当“强强联合”,发挥“协同创新”优势,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储备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为中医药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奠定人才基础。

(四)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6年印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全面启动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计划到2010年制定出500项中医药标准。这确实是关系到中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标准已经与知识产权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正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全球技术许可战略,利用其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以保证其在国际贸易中能获得最大利益。因而,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主动地结合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有意识地学会将知识产权融入到标准的制定中去。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的原始积累已初步完成,但单凭现有的中医药知识产权和中医药标准,还难以满足我国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应对国内外形势对中医药产业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形式,即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模式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我国在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如何将中医药知识产权转化为中医药标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及发展状况,来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的转化机制、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等,应当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1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是一个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着全球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也愈趋激烈。仅依靠知识产权的垄断性或者标准的公用性,已不能满足企业竞争与发展的需要。专利技术的大量涌现和产业化速度的加快,突破了标准只是普通技术规范的范围,使得知识产权不但得以进入标准的内容之中,而且还能够借助标准的平台寻求更大的利益。目前,利用知识产权的排它性和标准的统一性,让知识产权借助标准的特殊地位来强化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际上无可争议的事实和趋势,也是中医药行业在制定标准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中明确表示,允许专利技术加入到标准技术中。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也同样如此。这使得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有了法律上的依据[1]。中医药行业在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有意识纳入知识产权成分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推动的结果。

2现行技术标准阻碍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据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每年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在中医药方面,由于国际上还没有中医药方面的公认标准,西方发达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单方面用自己的标准(主要是西医西药的标准)来衡量要求中医药,因而,近年来不断出现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包装、说明书和有毒中药等标准问题,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受到他国设立标准的阻截和排斥。另一方面,一些大型植物药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以及日本、韩国等汉方药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制定并推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国际植物药或汉方药质量标准,并引导消费者接受他们的标准,为他们的标准国际化、技术许可化作准备。而我国在道地药材、中医服务、中成药制剂等现有标准中技术成分不高、不含知识产权的成分或其技术含量没有被知识产权制度所确权,难以应对国际上对草药市场标准的变化,难以推动和保障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3我国已具备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基础条件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卫生资源、优势的科技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是最易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之一。随着人类社会回归自然意识的兴起,中医药已经被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同时,国际上对中医药的标准建立也期盼由我国来主导。我国多年的标准实践使得我国在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上占据特殊优势。

我国实行知识产权制度20多年来,已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的原始积累,与中医药有关的专利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截至2006年底,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总数已达到31435件;在中国注册的商标中明确标注使用在中药上的有62531条(包括驰名商标84条),其中有一部分为医疗服务类商标;中医药的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和科技投入等逐年增强;我国已完成了中医药标准化战略、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制(修)订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基础条件。

4我国必须将知识产权纳入到中医药标准战略中来

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中医药的推广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形象和标识,并对标准认证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国内外对中医药形象和标识的使用处于没有法定监管依据的局面。对现行各级标准文件的记载以及格式,对一些与标准有关的中医特有标记符号等,都没有按知识产权的要求进行规范,更没有将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的制(修)订中去。

目前,我国已经确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目的、规划和进程,也基本完成了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其基本原则与基础措施也已确定,其中适时地提出了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战略思想。中医药界在制(修)订标准中一定要与知识产权界密切结合,积极探索一条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战略道路,将已经形成的中医药知识产权进行有效扩散,并有目的地创造可用于标准方面的技术性知识产权,从而使中医药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我国企业的现实生产力,保持我国在中医药上的优势地位。

5在知识产权向中医药标准渗透时须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创新规律

中医药领域的技术标准与西方国家的医学(乃至国外传统医药)技术标准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中医药的标准还是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乃至两者的结合,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医药完整保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医药标准化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定要体现中医药的本色,坚持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尊重中医药自身的创新规律,不但需要具备专业性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中医药知识,而且也需要掌握标准化制(修)订过程中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其提出的思路和策略必须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企业增强自主竞争力、有利于制定的标准成为国际上的通行规则。

在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介入知识产权成分,不但要考虑把最先进的专利技术纳入到中医药标准中的前瞻性,而且要运用商标或地理标志制度来形成中医药标准的可执行性,还要防止其他国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抢占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权,实现中医药标准化自身的需要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虽然在国际上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危及标准的普及和实施,iso、iec、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注意到,提高国际标准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解决标准与其中的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之间的关系。2005年5月23日,中国也向世界贸易组织“技术贸易壁垒协定”委员会(tbt委员会)递交了“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提案。但在国际上还没有相应措施制定之前,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建立与知识产权的工作中应当首先做好以下两件事:①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间的转化机制及其可行性评价指标,为创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包括中医药知识产权与中医药标准间的转化方式、技术筛选确立的标准和条件;评价考核原则与评价方法;促进中医药领域创造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原则与确定、筛选方法;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结合的示范模式等。②探索我国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思路与基本策略,为中医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作出政策上的把握。包括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中的知识产权战略思想、战略政策和具体的方法、路径以及如何构建中医药领域技术性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转化机制等。

中医药发展目标篇10

惠州建设中医药强市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政策体系完善。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全面启动建设中医药强市工作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召开后,惠州市及时召开全市中医药发展会议,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顾问,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印发了《惠州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和《惠州市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目标和任务。20**年初,市委常委会议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发展目标,并决定在今后3年内由市财政投入约9亿元,用于建设市中医院新院等卫生基础设施。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年,惠州市政协视察了全市中医工作,并以政协主席会议形式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中医药的建议案》和《关于大力支持市中医院发展的建议案》,为中医药事业出谋献策。市发改、经贸、财政、药监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政务氛围和思想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建设中医药强市工作开展。

二、突出重点,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一)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工程,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一是以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为平台,推进中医名院建设。**年12月,惠州市中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成为该市第二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较创建前得到明显提升。惠城区、惠阳区和龙门县中医院目前正在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20**年,惠州市中医院、惠东县中医院、博罗县中医院被列为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

二是全面启动中医名科创建工作。惠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正在积极创建省重点专科;该市还计划对5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成为省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各县、区以上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康复科创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是积极开展名中医培养工作。市委、市政府对在该市工作的部级、省级名中医每月分别给予5000元、1000元的政府津贴,并将市级名中医纳入市拔尖人才管理,每月给予200元政府津贴。对山区卫生院具有大专、本科(或中级职称)和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实行岗位补贴,每人每月分别给予300元、500元和800元的补助。同时,积极选拔优秀人员参加省级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培训;以市中医院为基地,对社区医生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技术人才进行全员培训。**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举办了全市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班,对1052名村医重点进行中西两法和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

(二)加快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步伐。一是大力开展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镇创建活动。从2004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300万元对全市薄弱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共带动县、区配套经费1424万元,卫生院配套建设资金2738万元。而其中,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是重要配套内容。预计到20**年底,全市90%以上的卫生院将开设中医科、中医诊室、中药柜,配备康复治疗设备。目前,博罗县创建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工作即将进入考核验收阶段。惠城区陈江镇卫生院和桥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为省“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

在卫生站建设中,惠州市十分注重发挥中医特色,除了对村医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外,还要求每个村卫生站都要完善中药柜,使卫生站能为村民提供基本中医药服务。**年,市政府拨出160万元在全市每个行政村建立政府主办的卫生站,同时配备1名村医和1名护士,全市共投入农村卫生站建设资金4000多万元。省财政加上市财政的配套补贴,使到在困难村卫生站工作的医生每月最高可获1300元补助。

二是切实加强社区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和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配备建设。目前,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配备了一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师。力争到20**年底,100%的社区卫生站将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打造名企,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

根据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的实际,惠州把打造中医药名企作为建设中医药强市的重要内容。目前,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的**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惠州九惠制药厂和**罗浮山药业有限公司均已通过Gmp认证,年销售额都过亿元。

建设中医药强省重点项目——罗浮药谷有限公司总投资约15亿元,将建成集中药种植、加工、流通和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城,定位为辐射湖南、江西、福建等区域的中药材生产、医药制造、物流中心。为加快推进罗浮药谷建设,惠州市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全力扶持该企业发展壮大。目前,罗浮药谷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开展了可可茶项目的开发种植和地道中药材种植,建立了广藿香、巴戟天、穿心莲等药材试验性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