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十篇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十篇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6:23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1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电化教育;多媒体;资源利用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化教育工作的基本内涵是利用幻灯、投影、电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语音实验室和电子计算机等视听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现在,电化教育工作的基本内涵是除利用常规电教手段外,主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尤其是网络的运用,极大地延伸了教育教学空间,给平寂的电化教育平添了许多魅力。但事物都具正反两个方面,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积极的方面,又要看到其不足之处,并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硬件投人,无软件资源或软件资源开发的量与质不足。软件建设落后于硬件建设,资源库软件与硬件技术不匹配。

(2)现代技术设备配置不够合理,功能闲置多。要么一味求廉,要么一味求新。结果配置高的却功能闲置太多,造成大量投资浪费;或者是为了“节约”,配置低的功能不够用,须几个月就升级,造成重复建设,这也是一种投资浪费。

(3)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学校网络教室的利用率很低,只是应付外来参观和观摩教学,平时闲置在那里。

(4)计算机教学代替了现代技术教育。在工作实际中似乎出现了电化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而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就是搞计算机教育,计算机教育从原来电化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变成了电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2教育信息化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要求

我们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看作是发展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只有具备了硬件环境、软件资源、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才能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

(1)教育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的认识,进一步理顺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体制,切实转变职能,落实好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和监督的职能。在机构改革中,以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机构的建设。

(2)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充分论证,使设备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尽可能升级、改造大多数学校原有的电教室、语音室等,使其为现阶段的教育和教学服务,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随着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量配备,教育装备技术水平愈来愈高。学校应充分重视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和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提高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从领导到全体教师在观念上,要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羁绊,确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学校观和质量观。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积极倡导教师重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由浅人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办公的各个层面。

(3)培训、指导广大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工作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

a、辅原则。不能为使用电教而用电教,也不能变“传统满堂灌”为“电教满堂灌”。“辅助”两字很重要。应该有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学生将抽象知识和微观现象具体化、显现化。

b、科学性原则。课件的制作不可违背知识和认知的科学性,不能杜撰一些不合事实的媒体软件。

c、实验优先原则。应该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理科实验教学仪器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那些科学实用、现象直观、性能稳定可靠、能正确反映科学规律和自然现象、体现教学思想的实验仪器,决不可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替代实验仪器。在理科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验,尤其是微观实验和理想化实验是无法实现的或较难实现的;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反应过于剧烈或历时太长的;场面太大,不能去参观的(如卫星发射过程等),不做实验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机械抽象为生动具体,使本来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变为具体、形象。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深刻理解抽象和复杂的内容。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实验都要由计算机来完成。

d、注意性原则。课件的设计,除了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外,最主要的是要保持有意注意。对此,制作课件时,不要过分的装饰背景、声音及对教学帮助不大的动画应尽量少出现。同时,如果不是特别重要,尽量避免四五十分钟全程计算机教学,否则学生的视觉疲劳、心理疲劳将会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

e、实效性原则。无论什么手段和方法的选用,都须考虑实际效果,不能一味去追求“先进”或形式“多样化”,不能为电教而电教,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为此应该做到:充分利用传统教学的优点,什么媒体效果最好,就用什么媒体。

f、高效率原则。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其中一个要求是:“课内大运动量,课外减轻负担”。运用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媒体和软件的穿插安排要紧凑、合理、信息量大,比传统教学能节省时间,使学生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发展其综合国力之根本的一个领域,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将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应是全方位的,即运用于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及其指导等工作中、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1实现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问题

1.1构建信息教育的平台是信息技术能力之“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2加强师生信息化的素养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之“本”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定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中心议题上。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开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呈现、信息处理的综合及其运用[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提升为同学生、教材、教师并列的教学过程构成要素,将传统的主要素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为和谐高效的四要素,形成真正的学生主体性的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的全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上网查阅教研资料、用网页等形式编写教案,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利用信息作为手段,可以超越传统信息呈现的教学内容,快捷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练习和测验,可实现计算机软件对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2.1专家讲座

通过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向全体教师讲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等问题,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教育意识,自觉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2.2观摩学习法

教师通过专家讲座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需求,但在实践上如何操作则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课例来做指导。对于大多数教师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开展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再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示范研讨活动,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2.3培训集中法

组织系统而实用的信息技术培训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学校中组织诸如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与加工、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策略、数据库开发及从网上获取教学科研信息的技能、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之类的培训班显得十分必要。培训时应讲练结合,以教师的操作练习为主,同时落实有关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2.4环境养成法

学校还应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营造一种信息化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2.5课题研究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来改进教学,它需要广大中职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学与教,有助于教师信息能力的创新。

3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具备的基本信息能力

3.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纷纷进入教学领域,传统的师生口耳相传式的教学将不断弱化,而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信息技术将更多地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例如可用word进行英语写作或作为排版软件用于制作电子简报,用excel教数学等。另外,数据库的应用培训是网络时代教师的重要技能,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网上资源搜索机制,也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

3.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对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授业”的职能将被淡化,一种新的基于资源型的学习模式将要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3]。在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一个疑难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网络等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型学习的质量。因此,从表面上看,这种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式教师似乎比较轻松,但其实对教师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更高。

4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原则

4.1分层次原则

在确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应考虑到教师的年龄、任教学科及信息知识水平等特点[4]。从普及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一般的教师,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前信息教育及普及的需要。经过信息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水平。从提高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信息科学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其目的在于培养信息学科的带头人。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这些教学设计开发出各种科学软件和网页等。

4.2设施建设与教师培养同步原则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单是提高理论和改变观念的问题,还要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让教师接触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4.3制度约束与自觉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观念和在教学中已形成的惯性,教师往往并不热衷于接受培训。为了保证教师培训效果,学校必须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要求教师接受培训。例如可以在培训管理制度中建立成果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通过培训学习能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成果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培训考核与教师工作实绩结合。

5参考文献

[1]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2.

[2]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发展其综合国力之根本的一个领域,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将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应是全方位的,即运用于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及其指导等工作中、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一、实现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问题

(1)构建信息教育的平台是信息技术能力之“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2)加强师生信息化的素养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之“本”。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定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中心议题上。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开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呈现、信息处理的综合及其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提升为同学生、教材、教师并列的教学过程构成要素,将传统的主要素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为和谐高效的四要素,形成真正的学生主体性的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的全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上网查阅教研资料、用网页等形式编写教案,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利用信息作为手段,可以超越传统信息呈现的教学内容,快捷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练习和测验,可实现计算机软件对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二、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专家讲座。通过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向全体教师讲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等问题,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教育意识,自觉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2)观摩学习法。教师通过专家讲座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需求,但在实践上如何操作则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课例来做指导。对于大多数教师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开展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再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示范研讨活动,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3)培训集中法。组织系统而实用的信息技术培训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学校中组织诸如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与加工、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策略、数据库开发及从网上获取教学科研信息的技能、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之类的培训班显得十分必要。培训时应讲练结合,以教师的操作练习为主,同时落实有关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4)环境养成法。学校还应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营造一种信息化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5)课题研究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来改进教学,它需要广大中职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学与教,有助于教师信息能力的创新。

三、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具备的基本信息能力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纷纷进入教学领域,传统的师生口耳相传式的教学将不断弱化,而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信息技术将更多地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例如可用woRD进行英语写作或作为排版软件用于制作电子简报,用eXCeL教数学等。另外,数据库的应用培训是网络时代教师的重要技能,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网上资源搜索机制,也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

(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对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授业”的职能将被淡化,一种新的基于资源型的学习模式将要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在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一个疑难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网络等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型学习的质量。因此,从表面上看,这种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式教师似乎比较轻松,但其实对教师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更高。

四、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原则

(1)分层次原则。在确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应考虑到教师的年龄、任教学科及信息知识水平等特点。从普及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一般的教师,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前信息教育及普及的需要。经过信息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水平。从提高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信息科学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其目的在于培养信息学科的带头人。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这些教学设计开发出各种科学软件和网页等。

(2)设施建设与教师培养同步原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单是提高理论和改变观念的问题,还要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让教师接触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3)制度约束与自觉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观念和在教学中已形成的惯性,教师往往并不热衷于接受培训。为了保证教师培训效果,学校必须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要求教师接受培训。例如可以在培训管理制度中建立成果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通过培训学习能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成果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培训考核与教师工作实绩结合。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过程问题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社会各领域与行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教育亦是如此,现代教育技术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彰显着它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媒体和手段用于教育,而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带来教育理念、方式、管理等方面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教学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己成为各国教育领域改革中的热门话题。

一、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优势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将多媒体技术融人数学课堂,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观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2)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想效果。这时利用多媒体就能弥补这些缺陷,能够更容易帮助教师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将现代教育技术学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这几年教育技术的应用,多数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有不足之处,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还有许多误解,没有真正发挥出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探讨,许多工作要我们去不断完善。有鉴于此,笔者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等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笔者的所见,将教育技术应用于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7)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匾乏是先进教育技术普及应用的最大障碍;

(2)更新教师观念的关键是“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用”贵在于“精”;

(4)在技术的应用中要突出数学元素,避免非数学元素对学生的干扰,两者之间不能本末倒置;

(5)要继续发挥传统教学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优点;

(6)信息技术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更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环境。

四、针对教育技术学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改革,观念先导。一堂好课是以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差异,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必备条件,应该全面评价,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加强平时的监督与检查作用,发挥行政效能,比如规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学期课时数,每人撰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体会。并建立开展相互研讨的机制等等,以这些措施来普及现代教育技术。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5

1.1物质条件的限制

硬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现代教学方法都要依赖于相应的硬件设备去体现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硬件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生死存亡。但是由于受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配置不尽合理。主要问题有:1)硬件设备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2)硬件设备质量不高,不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3)硬件设备配置不合理,难以发挥整体作用。

1.2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师一厢情愿式的“教”,重视学科本位必考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践经验的积累。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绊脚石,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基本前提。

1.3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和硬件作为有形的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得以广泛运用的基础性条件。教师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这一无形的教育技术也是关系到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切实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决定性因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获取、分析、整合处理信息以及对多媒体和网络系统的应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强化教师现代技术理论的学习技能实践,也是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能不能操作多媒体技术就成了问题。

2解决策略或方法

2.1改变固有观念

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几条解决方法,希望有所帮助: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有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来支撑。正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先进思想和观念的认识不够,才出现了传统教学思想束缚的现象;2)采取有效途径,深入地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观念;3)鼓励社会投资,让全社会都关心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这里所说的“投资”不仅是指投入资金,更是指投入设备。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电子产品换代速度很快,有大量相对落后的设备被淘汰。要加大宣传力度并通过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号召,尽可能地将一部分被“时尚者”淘汰的“落后”设备吸引到农村中小学里供教学之用。此方法可行性,除了上述方面外,还在于教育本身就是社会事业,它承担着传承科学,促进文化,引导人的全面发展等历史重任。在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愈渐深刻的条件下,人们对教育事业也赋予了更大的关注和期望。

2.2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问题是全局性问题,只要它能够妥善解决,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资金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应从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1)加大政府教育投资;2)积极号召社会投资教育。

2.3教学落实

(1)调整教材。前面说了老师教学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同样教材也是一样。现目前的美术教材,很多时候都是一个摆设,教师上课也用不上、讲不了。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日益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大量介入课堂教学,参与教学设计,并逐步取代传统备课方式,使教学设计日趋科学,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所以,根据不同片区的情况不同,美术教材也应做适当调整,更加符合当地情况。2)提高教师素质。美术教师必须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开展多媒体教学,对偏远地区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学习。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因地制宜。

2.4没有落实的情况下的教学实施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当资金和硬件投入不足时,作为教师,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来上好每一节课。就重庆而言,针对酉阳、秀山偏远山区的美术教学,就应做到因地制宜。没有多媒体,我们就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再者,该地区少数民族居多,我们应该充分发展地方特色,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从生活中去认识美术,感受美。

3总结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6

关键词:慕课教学改革电教工作

自从慕课(mooCs)形式在美国兴起之后,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内也兴起了一股慕课热。一时间,所谓的微课、翻转课堂、翻转学习、移动学习、智慧学习、未来课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众多高校教师开始投身于慕课有关的教学方式改革之中。随着网络课程的兴起,大学传统的教学生态环境必然会发生变化。面对这类新型教学方式所带来的冲击,传统的电教辅助部门应当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实现职能的创新转型,值得我们进行研究。

一、教育技术现代化给高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

1.课堂教学日益技术化、信息化。在网络化时代,网络的便捷性及海量知识的存储量使得学生在短时间获得信息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单一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了。因为即使在没有老师和课本的情况下,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他想获得的知识,这就使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知识灌输模式的替代物。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带来冲击。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式,大学课堂教学需要日益技术化、信息化。这种技术化首先表现在技术设备的更新,但设备的过于智能化也带来了教师适应性的问题。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人们往往受使用习惯的影响,但他们适应一种产品使用方法之后便会对另一种新产品产生排斥心理,即便新的产品功能更强大、设备更先进。这一点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而言,尤为明显。因此,在教学日益技术化的过程中,如何让教师轻松地适应技术设备的更新,是现代教育技术部门面临的新任务。

2.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在学生周围存在着众多的对学生构成诱惑的信息源,学生对同一信息源集中关注的时间持续度开始降低。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如果教师的上课内容一旦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的注意会迅速集中到其他可以便利获得的信息源上。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现代技术增加重要知识内容的刺激度,分解课堂的内容层次,充分发挥课堂时间的效用。但这种课堂教学手段的技术化给教师带来了难题,因为高校的老师可以是管理学专家、经济学专家,但未必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他在关注本学科的理论前沿的同时,不可能有时间、有能力去关注教学技术的发展。因此,如何让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也将是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新职能。

3.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实践教学延伸。在现代大学教育理论中,课堂教学只是大学教育活动的部分,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同样是大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存在,使得老师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成为可能。纯粹知识性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资料的形式交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集中重点疑难问题。为此,就需要一个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促进教师学生互动的信息交流,使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除此之外,在学生实践活动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向学生实践活动渗透。一方面学生需要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参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国家也存在众多的需要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学科竞赛。这些学生实践目前多由各专业学院自行组织,由于受制于制作技术、专业设备的局限,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整合、调配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对此类学生学习实践进行统一的指导与管理,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将是我们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二、传统电教辅助部门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校教学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电教辅助部门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辅助观点落后,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我国高校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部门成立于电化教学时代,由于出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了便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成立专业的教育技术服务部门,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以满足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需要。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大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而现行的电教服务观点仍然停留“前慕课”时代,教学辅助部门仍然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教师课堂教学,有关服务理念,仍然停留在“端正态度,积极热忱,服务教学”这种低层次的要求上,对于慕课时代所引发的教学生态环境的变化认识不足,教学辅助观点没有更新。

二是教辅工作渗透性差,在新型教学生态环境中容易被边缘化。在传统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中心,而教辅部门的工作中心也相应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至于教师上课怎么讲、讲什么、学生如何学、作业如何布置、实践如何完成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事,与教辅工作无关。但在慕课时代,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已经被打破,教学工作开始向课外延伸,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不再受上课时间、教室空间的限制,如果教辅工作还停留在保障课堂教学阶段,势必会被新型教学体系边缘化。这些问题表明现行教辅工作缺乏渗透性,没有真正进入教学环节,成为新型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是工作创新性少,服务内容陈旧。在传统教学体系中,电教服务工作的内容曾被人简单描述为“开机子、修电脑、拍片子”三部曲。在慕课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学设备不断革新,设备的故障率不断降低,如果电教工作还满足于以前的三部曲,则令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当下社会是一个全民创新的社会,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新型教学生态体系的到时,一系列新型服务领域有待于教学辅助部门去开拓。

三、为适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现教中心应当实现的职能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为优化教学资源,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设立的重要教学辅助机构,也是综合性的大型专业化教学服务中心。在新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电教的职能定位应从传统的教学媒体技术服务机构向媒体教学机构转变,在思想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在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在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增加教育技术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战略性论证,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使中心的专业性权威与服务性特长得到发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来统筹规划教学资源的建设、分配与共享。具体来说,这种职能定位的转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辅助教学从参与教学转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研究。电教辅助部门应当对最新教学方式进行追踪与研究,针对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方式收集信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革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创新性地提出教学改进与提升的具体建议,协助教学部门提高教学效率。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研发,在充分收集教学师生的需求前提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配合,研发对课程教学最具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设计。

2.从公共教学设备使用者向管理者转型,进行资源的规划与整合。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公共教学服务部门,在针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会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从全校的需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对教学资源的平台架构、内容来源、使用方式、服务对象、更新周期等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设计与规划。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负责公共教学设备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在公共教学设备方面具有专业性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资金等条件,制订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与预算,将具有较高的技术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多媒体、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各类教学设备的专业参数要求和日常维护服务的经验,设计教学设备建设的技术方案,可以为全校各个院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权威技术依据,并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审核的参考。

3.进行教学资源平台的规划与管理,改变资源分散使用无人监管的现象。随着教学资源的大量增加,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现象较严重。同时,各教学单位注重对教学资源的建议,却轻于对教学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导致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对已有的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建立一套数字化、交互式的学习系统与平台,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比如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备课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验教学的仿真化及各类考试的无纸化。

4.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技术革新与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作为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全校教育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的任务,分阶段、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制订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普及、推广与提高工作。此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工作。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学骨干队伍,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能够广泛利用教育技术及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地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支持。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上培训平台,提供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方便师生自助学习相关教学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可以链接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3)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提升师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7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的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入空间解析几何教学中,使教学“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将使空间解析几何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决策性的内容,还将使教学过程实现多要素、多环节的系统化、综合化和最优化。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中资源的设让开发、利用、评价和治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面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的整合,培养创新型人术所谓空间解析几何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把现代教育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工具,进而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中。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偏重于知识的讲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解速度,这样可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靠近真理,彰显了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但是由于空间解析几何的课程特点(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经常讨论曲面、曲线等图形的形成过程和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动态地演示各种复杂图形的形成原理,从而无法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刺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

2.整合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介人,使幸间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各要素之间更和谐。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最终形成以下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空间解析几何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来,作为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的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获取教师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只来自教材的单一状况,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墙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以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占有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主要信息源,教师传递信息的部分职能被现代媒体所代替,教师成了教学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教学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和创造者。这就相应地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的要求。

1.课程本身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将集合结构有系统地代数化、数量化,而现代教育技术主要体现在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和变换过程探讨和研究上。在《解析几何》教材第二章(轨迹与方程)和第四章(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与二次曲面)的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直观展示空间图形的形成原理、图形的形成过程;第五章(二次曲线的一般理论)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反映出二次曲线的渐进方向、中自及二次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三章(平面与空间直线)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通过不断改变直线的方向向量参数和平面的方位向量(法向量)参数,能够直观地演示出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2.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不但显得更加重要,而且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收集、开发、组织各类教学资源,设让建立和完善学习环境与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能使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是对教师必然的要求。

3.现代教育技术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对教学资源的要求

现在很多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空间解析几何教学,现代教育资源短缺是最突出的困难,这就要求学校要拓宽建设思路,除了购置教材外,还要通过电视转录、网上下载、租赁等办法收集教学资源。资料种类要多样化,如电子教材、VCD、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教师要根据空间解析几何课程特点,利用计算机及各种数学软件,自己制作切合实际的教学课件。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空间解析几何资源整合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等优点,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利于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重点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学生历来对空间解析几何感到抽象难学,一是图形、方程复杂,图文对照不起来;二是弄不清空间图形复杂的位置关系;三是理解不了空间图形形成原理及其性质。现代教育技术对化解这些难点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利用三维几何画板现场制作可旋转的空间球面、椭球面、旋转曲面,让学生观察空间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观思维能力。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解决对策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可谓是中坚力量,其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也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理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教育技术兴起于20世纪,比传统的口口相传要有很大的进步,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初级阶段。当时称作“电化教育”,主要依靠的是幻灯片,直到70年代才逐渐发展为更多媒体种类。到了90年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直至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已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代教育技术不断革新,承担起发挥教学实效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软硬件不均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师生交流受到阻碍等,都严重阻碍了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1、软硬件不均衡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比较系统、比较复杂的体系,不仅需要先进的硬件设备,还需要优秀的教学软件。但是目前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大力投入资金和设备,扩建多媒体教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更新教学资源库,却在软件设施上存在欠缺。比如,高校对教学软件的重视度不足,很少去组织编排于购买优秀教学软件,更不用说去开发教学软件了。因此,虽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齐全,却不免效率低下,部分设备闲置,软硬件的不均衡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所欠缺

高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数都是中年或中老年教师,他们在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门学习与研究上存在不足,在运用一些比较新的教育技术时并不十分游刃有余,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中理论性与操作性有所欠缺,因此致使现代教育技术无法发挥最佳的效用。

3、师生交流受到阻碍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过于依赖课件,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使课堂成为了教学设备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死板,师生间互动与交流频频受阻。

三、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上我们分析了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从而促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最好的发展呢?我们从加强软件建设,促进软硬件均衡发展、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加强课堂互动,弥补现代教育技术欠缺这三个方面针对如何解决现代教育技术问题展开论述。

1、加强软件建设,促进软硬件均衡发展

高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影响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因此亟待加强软件开发意识,解决软件问题,统筹规划,紧密结合教学需要,组织教学专家与软件制作专家共同设计与研发教学软件,使软件与硬件协调发展,确保软硬件建设齐头并进,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达到最大化。

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对技术与理论要求较高的教学手段,其以高科技的特点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需要学科教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专业的操作知识,才能更游刃有余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很好地操作多媒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因为很多教师接受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较少,加上本身信息素养又有欠缺,甚至一些老教授操作电脑都不太熟练。因此,展开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高校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尤其是对于信息素养较差的教师,更应多加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掌握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学科教学及教研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课堂互动,弥补现代教育技术欠缺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先进,却也是科技方面的先进,并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应该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以及学生同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时刻注意学生的反馈,利用师生互动来弥补现代教育技术的欠缺。

四、结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普及,在此前提下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希望在今后的高校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改变,顺应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高校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及时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华,施芝元,洪璇玲,付玉.创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7)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9

关键词:物理;StS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

物理学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习物理学不仅仅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科学素质,修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能在一个与自然更加和谐美好的关系中生存。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思想,着重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其涵盖的物理基础知识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StS教育为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参考。

1.StS教育理念的理解

StS起源于西方,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一般认为StS是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独立对象进行系统考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1]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遇到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有的涉及社会并发展成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膨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对人类自身生活与发展正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促使人们认真思考科学、技术和的人类社会的关系,由此产生了StS,并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理念。人们应该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便于在面临科学技术的应用决策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括地说,StS教育理念注重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社会中的应用,运用科学知识和价值观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并做出正确决策。现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教师有必要将StS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明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责任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科学素养,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物理学和自然现象、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紧密相连。在物理教学中融入StS教育理念,将物理教学与StS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促进物理的教学改革。[2]学生一方面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形成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

2.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理念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先后成立StS研究中心,专门开展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并开设了StS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理解技术本身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3]StS知识的传播,通过教育来实现是非常有效的,而学校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物理课程重视知识的应用性,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包

重要的技术思想和技术原理等,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理念。物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物理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环节,重视知识的理解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对于知识的应用也常被认为就是"解题",而忽视了知识的社会价值。[4]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能突破一些固有的束缚。首先,StS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以某一主题为核心,打破各章节的知识结构,关联其他学科,能有效促进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现代科学发展中各学科相互综合、交叉和渗透的趋势,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其次,StS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使科学和技术知识走出教室,科学技术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和繁冗的公式。一些现代科学和社会重大问题能及时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将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最后,物理教学和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将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全面审视科学和技术,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3.物理教学的StS教学实践

物理学本身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开展StS讲座,普及StS理念

在物理教学前先给学生进行一次StS教育的专题讲座,介绍StS教育的起源、国内外对StS教育的研究及国内外StS课程、StS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StS教育国内外发展现状、内涵和特点等,重点介绍StS教育的内容及国内外StS课程,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

3.2结合物理教学内容,进行StS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基本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为主,并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情况随时添加相应的StS材料。[5]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的教学要求,挖掘教材中的StS教育的因素,增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融入现代物理科技的新成果等。

3.3依托课题项目,深化StS教育

物理学作为基础课的学时十分有限,课堂上不可能详尽完成StS教育。随着教学的深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与其紧密相关的StS教育研究项目,例如风光互补的节能应用、太阳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并完成,将能有效地深化StS教育效果。学生在每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自己对科技和社会的关系进行判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物理的StS教育结合科技创新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更能加强学生对StS教育的理解。

4.物理StS教育存在的问题

StS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不是在教学中增加联系实际的材料或是在课外增加一些应用课题,而是贯穿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思路,让物理真正回归社会、回归生活。[6]虽然StS教育观点得到广泛的支持,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总之,将StS教育渗透导物理教学中,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树立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如何才能把物理学与StS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物理的理论、思想以及物理方法的学习更好地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发展现状;发展问题;教育意义;结束语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世界上创新型国家几乎都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产业大而不强,需尽快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我国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突破口。虽然我国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信息技术领域有了可喜的突破。本报告分别就先进集成电路芯片与光电子器件、高性能计算机与软件、下一代互联网与信息安全、第三代移动通信与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音视频编码,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应用等六方面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创新。

作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渗透到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对我国来说也是难得的机遇,正视在信息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重视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问题一直如影随形。信息技术问题,也包括了各种管理、人员认识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因此,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方法、技术和方案。现实生活的很多事务,逐步在网络上进行,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信用和信任问题,已经在网络上暂露头角,如何面对,也一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的普遍使用,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将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效的利用和处理个人数据,降低在不经意间违反隐私条例的风险,同时加强对隐私违规的认识,都可以有效的保护个人隐私。

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可能会加剧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选择居住地标准从重视城市空间区位转向重视生活环境,这要求政府加强对环保的管理。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否少于其取代的就业岗位还有争议,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的就业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却是共识。因而至少现代信息技术会导致结构性失业。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办法在于人们要“终身学习”,这要求城市教育信息网提供方便。信息高速公路可以使地域的空间差别缩小到最小,但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有时序性的,其到达的地域有先有后,这就造成了地域之间的信息分配不公,城乡之间差距有可能扩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全盘考虑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

三、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教育意义

我们知道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对提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是:“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其价值在于学会使用它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同时它也是一种“工具”,然而在功能上它很强大,复杂了些,只要我们真正理解、掌握了它的应用,就能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对自身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前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灵魂。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然而,现在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如何,关系到他们自己甚至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市场中数据的处理和汇总,教育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生活中的娱乐,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信息海洋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帮助都明显体现出来了。这些都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对生活,面对学生将来的生活实际,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延长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触角,让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更深、更广的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的未来。

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放性价值,对于完善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其它课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其课程的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过程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手段的多媒体形式更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五大神经系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意义。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信息素养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其教育的对象是所有自然人;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终身学习、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逐步普及的今天,在中小学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的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在中小学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新一代的成长。

结束语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论述了其所带来的教育意义,这使我们重新的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时也反映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向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