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57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1

关键词:服装工艺服装设计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趋完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目标,从而在相关的教学与培训中以培养适应于市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校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最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所以,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服装设计只要构思独特,效果图画得潇洒,时装画得技法掌握熟练,所画出来的作品就是优秀的,这种想法使得学生对服装的工艺技术了解不深,只能画图却不会工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毕业后许多学生到企业总想着搞理想化设计,虽然设计图画得很好,但是由于忽略了客观现象所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此外,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过于注重艺术性,轻视工艺技术性,这不利于我国的服装业发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全面的结构设计、款式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只有这样,随着中外合资、独资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用人才能尽可能选择技术较全面的能手,而且是上岗后能很快在一线独当一面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授予学生较先进、科学的结构设计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多练、多实践的机会,使其真正了解服装设计的本质,确保在服装的款式设计出来后,就将它们融入工艺设计中。

2.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结合的教学内容

(1)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设计教师应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挑选出2―3款有代表性的服装,通过与成衣课程的结合,运用服装的原型比例对制图方式进行裁剪,从而由浅入深地进行服装设计的学习。采用结构制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服装的结构制图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对各种服装形成制版打板的技能。通过服装结构设计在款式变化应用,与作缝加放、放缝与样板的要求相对应,衣片纸样各部位线条的调整等实际纸样的有效训练,加大学生在作业,以及服装结构灵活变化应用量比,实行1:1建材,采取看图打板、自行设计打板和结合样衣打板的模拟训练,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服装技术技能。

(2)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注重对学生实用服饰的市场调查和研究,通过服装的设计定位,服装设计的图画表现、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经营观念,从而正确认识服装设计及相应设计工艺之间的关系。通过从将绘制好的衣服款式图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裙装、衬衫、女式春秋装,虚拟平拍或是企业进行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训练,为服装结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服装材料工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设计题目选用面料,进行面料、辅料及其他服装材料方面的知识学习,讲授有关各类服装面辅料的服用性能、织物结构、特点、风格特色及成型状态等。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面料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工艺效果联系起来。确保缝制工艺过程中的每个部位制作都让学生按要求独立操作。例如,缝制一套礼服,先依照1∶1纸样进行排料留出放缝量并剪裁,然后按照所给的工艺流程完成裙子的缝制,此时确保缝制线条顺畅平整,拉链处平整且线路均匀等,达到专业基础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最好理解、最能直接感受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黄坚.跃动在实用和创意之间――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访谈录[J].职业,2004,(10).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2

关键词中职服装教学素质技能一体化教育微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树立“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理念

中等教育中传统的专业体系的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以学术知识为主的课程理念。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中等技能专门人才。要求劳动者具有中等技术水平,应用性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此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树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其主动性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改变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树立以实训为主,以学生为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

3建立健全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中等技能专门人才,需要有过硬的职业综合素质和技术实践素质,发达国家中职教育起步早于中国,因此在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职业资格框架,在劳动就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想找到相应的工作或者从事相应的职业就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证书。因此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率就受到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的约束,这个框架不但约束中等职业学校,也约束了整个就业市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之间联系少、矛盾大,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研究人才培养问题时候只是较多地在教育领域里面讨论问题,不与社会接触,比较单一、片面,但是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这样片面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了一些过剩的人才,而社会需求的人才又没有。因此为了建立健全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国家行业管理部门根据岗位职能和职责制订等级证书,完善约束劳动力市场,教育部门按照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证书提出的要求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学生参加相应的考试,合格可得到证书,然后持有资格证书、学历等相关材料,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如此循环往复,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毕业生是否能够就业,与当前社会的需求成正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里,要充分考虑技能水平的考核,大力推进技能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前要求获取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生毕业前还应根据自己特长和岗位需要任选获取服装缝纫工3级或以上等级证、服装设计定制工等级证,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对口就业率。

4改变传统的静态教育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动态教育模式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较长时间内基本采用的是“三段式”教学模式:第一,一年实行理论教学,在第二年学习的是一些书本上的,与市场需要完全脱节,甚至是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基础,最后一年则进行大量的、零散的实践环节教学。由于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教学,彼此之间脱节,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时间相隔较长,而且实训时间过短,学的知识面又大,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较好、全面地转化为实践技能。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将通行的“分段式”式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理实一体、阶梯式”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经过验证,是中职教育发展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体系较为科学的一种结构模式:在一二年级的四个学期中,贴近市场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大量实践环节课程融为一体进行学习,贯穿于五六学期的大量的实训实习内容

如校外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等教学内容,大型实践性环节从课程结构体系上始终把握能力培养的主线。

在每个学期的具体课程: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岗位群划分,将服装专业分为几大模块,每个模块划分出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按照必需够用原则确定知识点,进行理论与实践完全一体的一体化教学训练。各个模块根据需求可以自由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自由的动态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和服装企业专家与高校服装专业教授成立,定期进行探讨专业教学改革,把服装行业中的新动态、新规范、新设备、新工艺、新管理机制等纳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实际生产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相符合,减少了学生与企业的磨合期,为尽快适应社会做好准备,培养素质技能一体化的基础复合型、技术专门化的服装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3

关键词:服装制板与工艺;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制板及工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与实践性,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鉴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及应变能力。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高校专家对服装制板及工艺课程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各学校也都建立有自己的一套实践体系,但因校而异,所提出的方法缺乏普遍适应性。因此,如何根据服装制板及工艺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以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服装设计专业建设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更是对推动服装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1、现状分析

“有关中国服装的打板和制作技术”一直都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国外服装超前的设计思想新颖的款型配色精致的服装加工以及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都对我国重艺术轻技术的教育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服装作为人体的第二皮肤,它不仅应具有艺术的外观特征,更重要的是应具备穿着的实际功能特征,这需要一定技巧的裁剪、制作工艺才能实现,是服装成型的关键,而打板技术与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设计能否落地。在服装行业,板师与工艺技师在产业链中承担的角色分量超过设计师,但与行业期待不相匹配的则是,中国服装行业制板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仍待提升,有关行业专家就表示,中国制板技术和工艺水平同欧美等国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中国制板技术起步晚于欧美,在对板型的把握度和对工艺技术的运用上同欧美相比确实有一定的欠缺。

以男装西服板式为例,中外产品就有很多差别,国外西装的款式趋于简单化和单一化,它们在板式设计上非常严谨,基本套用固定板式。相较于欧美,中国这两年西装的板式更侧重时尚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就造成了西装版型的多变,因此,其成品版型相较于欧美必然没有那么完美和严谨。

在数据统计这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做的非常细致。他们每过几年都会对本国人口体型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在欧洲,甚至还有“妈妈体型”、“少女体型”等尺码划分。而在中国,对人体尺码数据的统计还是以企业自建数据库为主,国家尚没有对人体尺码的有效统计,这也导致了我国尺码数据库在及时性和覆盖面上相较国外有很大的不足。

尽管中国制板技术与工艺水平同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国企业也在力求改变。国内有一部分企业目前的情况还是以自培为主。从当地招聘相关人才,以“老人”带新人的方式进行培养,本地招聘能保证板师和工艺技师的稳定性,自培则能使板师和工艺技师更符合企业习惯。对于优秀板师和工艺技师缺乏的行业现状,国内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要占很大一部分原因,服装院校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与生产严重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基本找不到专门培养板师和工艺技师的学校。

2、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

(1)由独立性教学转变为综合性教学

传统的服装专业是将服装结构制板与服装工艺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将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甚至分别由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场所进行教学,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导致重点不突出,学习时间长,重复率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工作岗位上显得束手无策等问题。如果将服装结构制板与服装工艺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将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对服装制板、工艺设计等岗位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整,教学形式以院内实训中心和院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通过完成不同季节开发的新产品为最终学习目的,重点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服装的制板排版工艺设计及制作的能力。具体应用到教学环节中,通过服装制板的实践学习,让学生具有把立体的服装款式分解成平面结构图的能力,采用多种不同的制版方法研究服装的结构规律及分解原理,设计并绘制出这些服装的平面样板;通过工艺制作的实践学习,让学生将前期裁剪好的样板按照合理的、科学的方法完成成衣的制作,这样一个连续的学习实践过程使得服装制板与工艺不脱节,学生在研究款式结构时就要预计在工艺制作环节能否实现预想的效果,从而达到了课程的完整统一。

(2)由静态教育转变为动态教育

传统的服装工艺课程是师傅带徒弟式教学,由老师统一制作服装纸样,每个步骤进行示范性教学,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服装成品,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主体,学生被动学习,造成大量学生毕业后走进服装生产企业,表现出对服装生产流程不清楚,生产工艺不熟悉,不能单独从事某一新产品的开发制板生产等情况。实际上,服装制板与工艺课程教学要能及时反映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制定相对动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采用聘请服装企业家参与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将企业或个人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真实的生产任务作为课程的学习内容,以产品质量标准、客户要求作为工作目标,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形成真实的情境式教学。在此环节中,对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工作过程,教师要通过调研制定完善合理的实训计划书,具体到授课环节,教师首先采用示范性教学,学生由模仿到独立创作完成,从而获得服装设计、制板和工艺等综合职业技能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具体实施措施--实战演练

项目1:春季新产品样板制作

服装工业样板制作是本课程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合乎款式要求、面料要求、规格尺寸和工艺要求的一整套利于裁剪、缝制和后整理的纸样。具体实施:学生分组进行,每个小组分工合作,在掌握女裙、女裤、衬衫、春秋外套基础样板制作的基础上,利用纸样旋转的方法完成1:1的工业样板,为生产成衣产品作准备。

项目2:新产品成品制作

成衣制作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加工工序,成衣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产品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的总动脉。小组成员在上一环节工业样板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制作方法和制作步骤完成女裙、女裤、衬衫、春秋外套的缝制工艺并达到质量标准,从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与制作。

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和梳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析各款服装的造型特征、成品规格计算等,示范关键技术,以保证学生以较高质量完成任务。在任务教学中,学习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板―裁剪―缝制―校正―修改纸样。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达到理论与实践合一,学与做合一。

3、实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4

   关键词:艺术工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现状

艺术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目前在高校中有三种存在形式:艺术院校(如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等)、理工等综合院校(如北京服装学院、闽江学院等)、师范院校(如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存在于这三种不同的类型院校中的专业,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均不尽相同。

   实际上,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设计教育主要源于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学习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和教育体系的深层,而仅仅是浮于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没有能够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模式,在事实上已经造成了我国设计教育体系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唯有从理论上对艺术设计及其学科给予科学的认识与界定,才能够在实践上指导我们的设计教育。

   二、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是它的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是一张网,无论是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或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还是物理、化学、机械等应用学科都与之相互渗透、互为所用。本文作者经过近年来对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全面的深入研究后认为,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从理论上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各国对设计教育都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如日本近年来就成立独立的“艺术工科大学”,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课程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特色十分鲜明。作为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艺工结合、文理渗透”,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

   三、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艺术工学特色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更要瞄准未来服装产业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服装产业发展之惯例。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非工程科学型,也非技术管理型,而是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通才复合型。

   (2)人才培养过程。坚持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3)人才培养管理。为了保证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管理规章,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按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能够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有机协调,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高效运转。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它是将原有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专业压缩合并新建而成的。作为地方性大学闽江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方面具有文学艺术特征,属文学的艺术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工学属性,属工学的纺织科学技术领域(或曰属于轻工纺织类)。显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文理交叉、艺工结合的专业,无怪乎在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都注明该专业可授文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作为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其学生为艺术和工程相结合的艺术工学复合型人才,其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目的,以服装设计、现场生产、管理与营销等技术、管理规范和相应的标准使用等应用为主的内容框架,沟通产业论、服装企业管理、商品策划、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属于应用性极强的专门知识体系,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

   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包括:(1)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要求。大学本科教育目前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大学毕业生正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非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的专业教育层次(即中专、高职、大本、硕研、博研)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以往,我国很多高校确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或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事实上,大学本科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有限,再加上大学生实践经验比较匮乏,所以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线实际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专门人才,而非以往定位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知识结构的定位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虽然现代高等教育也强调“通才”教育,但高等院校还是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一定的专长,有具有较宽泛的基础,即“通才+专才”。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为主体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是一项技术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专业活动。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在复杂的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工作中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具备的知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按照“服装设计与工程”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服装市场需求设置“服装设计”或“服装工程”等课程。

   (3)人才素质能力的定位要求。面对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还应具备以下素养:

①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曾有位学者说到,如果让他沉睡一百年,醒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本最新的女性时装杂志,通过它就能够了解到一百年后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状况。可见,服装不仅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我们所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质。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工业经济时代,为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形式的需要,人们崇尚简洁美简约主义,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可能,人们又强调个性美。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正在影响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和美学等各个方面。

   因此,理解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掌握科技工作规范,正确运用科技思想方法,具备科技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应有别于传统的科技知识教育,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实际,培养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体现时代性。

   ③职业道德与修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具有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创立名牌,我们的服装设计者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与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家间的文化正在发生着渗透与融合。今后的服装,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之长。这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设计生产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性的服装。合作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服装设计与工程的专业,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团队成员、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

   五、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本科专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其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或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或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服装产业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艺术工学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21世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①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按专业方向分为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和服装工程专业方向,所以业务培养目标可以有所区别。如服装设计专业方向应以培养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优先,服装工程方向则应该以培养服装技术为先。

   ②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服装的设计、生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生产技术及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服装设计、服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属于既懂设计又懂技术的艺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在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营销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艺工复合型背景的毕业生,既有理工科的缜密周全之思维,又有艺术文科的策划设计之能力,恰好满足了服装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③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及表达技能;二是掌握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版技术、服装材料应用以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三是了解服装消费心理与服饰消费文化、掌握服装营销基本技能;四是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语言文字表达、信息获取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五是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六、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们从艺术工学人才以及艺术工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的研究,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等方面,以“艺工结合、文理渗透”为主要模式,持续不断地深化了“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的学科专业改革实践,细化成了三种不同的特定复合型式,具有特定的适用范畴。

   (1)工程+艺术模式。该模式以工程教育为主,并渗透艺术教育为特色,特别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如针织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

   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使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更接近生产实际。由于艺术教育拓宽了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使得教学、科研内容更具针对性,纺织服装产品的设计更具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研发出来的产品更合理,更市场化,更人性化。

   因此,这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纺织、服装工程知识、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知识和纺织品与服装艺术设计理论,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纺织品及服装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作风严谨、适应性强、发展后劲足,具有扎实纺织及服装工程理论和较强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和服装的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也能进行纺织品及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同时还可在纺织、服装工程和艺术设计学科上进一步深造。

   (2)艺术+工程模式。该模式以艺术教育为主,并渗透工程教育为特色,比较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等。

   一定的工程教育让学生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并特别关注工程技术进步为各类设计带来的全新思路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知识、创新设计的理念,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艺术创作,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较强的艺术创新及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及创新设计、服装的贸易和管理工作;环境设计项目策划、制作,环艺衍生产品开发等工作;室内设计及景观环境设计、工程施工。

   (3)艺工融合模式。该模式以艺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文科与理科渗透为特色,主要适用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不划分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等。该类专业本身同时面向艺术类和理工科招生,单从课程模块无法界定哪些属于艺术课程或工程课程,艺工结合和文理渗透的课程设置体现到了培养方案的每一个节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作为一门属于艺术工学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它的学科属性及专业特点决定了服装设计与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和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完整统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通过优化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最大化的渗透融合,要求学生掌握服装产品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良好的服装工程技术知识和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服装产品创新设计、产品研发及其组织管理工作等。

   七、结束语

当艺术工学教育摆脱师傅带徒弟的原始形式后,就开始从经验走向科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多地沉淀成科学,艺术工学教育的科学成分越来越多,艺术工学的学科建设也逐步地得到完善。

   (1)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为艺术工学,艺术工学人才就是人文艺术素养高、懂得科学技术、了解经营管理、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艺术工学特色人才培养就是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实施“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

   (2)服装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艺术工学特色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与工程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有工程+艺术、艺术+工程、艺工融合等三种模式。

   (3)将艺术设计的学科属性诠释为艺术工学必将促进我国学科设置与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指导国内艺术设计类(环艺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设计、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4)艺术工学学科下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如果从第一次进入到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算起,尚属年轻的学科专业,其学科的科学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76-77.

[2]刘媛媛.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刍议[j].艺术教育,2007(11):116.

[3]蒋宗礼.如何使专业办学从经验走向科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9-31.

[4]甘应进,陈东生.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中国西部周刊,2005(12):54-55.

[5]陈东生.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建设展望[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版),2002,23(增刊):55-56.

[6]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7.

[7]李伟,唐朝晖.“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教育,2008(6):64-65.

[8]李炳训.“和实生物”——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思考[j].艺术教育,2008(7):8-10.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5

关键词:装饰工艺;服装设计;运用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布料材质的选择还要把握服装的造型,除此之外,要想使服装更具美感,应合理利用装饰工艺,本文对装饰工艺进行介绍,并分析了装饰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为提高装饰工艺的运用效果提供了借鉴。

一、装饰工艺概述

装饰工艺早在5世纪就出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装饰工艺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常应用于服装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工业造型设计等方面,它主要起到美化被装饰物体的作用,装饰工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服务于被装饰的主体,使主体具有更高的观赏与使用价值,另一方面,装饰工艺可以从主体中凸显自己的审美价值,以服装装饰为例,我国服装装饰工艺经历了从动物皮毛、海贝、刺绣、蕾丝、缝合等装饰时期,这些装饰工艺为服装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服装装饰工艺的分类主要包括:分割线工艺、刺绣工艺、褶皱工艺以及滚边工艺等,其中分割工艺主要是设计师为了使服装的缝合产生不同机理效果而采用的一种分割缝合技术,刺绣工艺主要是指服装设计师利用针线将定好的图案穿刺在服装固定位置的手工技术,褶皱工艺是指服装设计师将针织物缩缝的一种工艺,滚边工艺是指对袖口、腰带以及领口、衣摆处进行布条包裹的工艺。

二、装饰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1.分割线工艺

服装分割线工艺主要包括造型分割线,造型分割线是为了满足服装造型的需求,将分割线附加在服装中,对服装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造型分割线又包括多种形式,一般女士服装中多采用造型分割线中的曲线分割形式,以此展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与活泼的特点,而在男性服装设计中则采用造型分割线中的直线分割形式,用来体现男性的豪放与刚健,造型分割线工艺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完成,但有时要求造型分割线还要具有功能方面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在工艺处理时注意利用一定的技巧将造型与服装一并处理[2]。

2.刺绣工艺

刺绣工艺是指服装设计师用针线在服装纺织品上进行上下穿刺,利用穿刺过程中形成的绣迹进一步形成特定图案和花纹的工艺,主要包括彩绣、珠绣以及镂空绣等,其中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刺绣工艺为彩绣,彩绣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刺绣技术,大约经历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我国历史文化与民族工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彩绣的针法多达三百余种。此外,我国不同地区对彩绣工艺进行了创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工艺,例如,湖南的湘绣、苏州的苏绣、广东的粤绣,还有京绣、鲁绣、闽绣、苗绣以及汉绣等,这些彩绣工艺特色各不相同,一直延传至今[3]。彩绣内容以花鸟为主,在服装装饰中常用于装饰服装的袖口、领边以及衣身和下摆等部位,同时也可以在彩绣中加入包芯艺术,使彩绣图案呈现出立体感。珠绣是指,服装设计时用线将各种珠子以及饰片钉在服装上,珠子与饰片的主要材料应是玻璃、木、金属、贝类以及合成树脂和塑料等,将这些材质的珠子与饰片装订在服装上,可以增加服装光泽,提高装饰效果。镂空绣主要是指刺绣后将图案部分切除,仅保留绣迹部分,产生镂空效果,将其应用在服装上,能够有效凸显服装层次感。

3.褶皱工艺

褶皱工艺是服装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装饰工艺,可以将该工艺从形态上分成规律褶皱以及自然褶皱等两种形式,其中规律褶皱又包括阴褶、阳褶、刀褶以及塔克褶等,规律褶皱工艺在服装设计中应用主要表现为秩序美,褶皱的大小以及长短和间隔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以体现规律、明快以及端庄的感觉,自然褶又可分为堆褶、垂坠褶、波形褶等,自然褶皱的大小、长短以及间隔之间都没有具体的要求,主要体现一种自然、随意以及活泼大方和顺其自然的风格。褶皱工艺在服装中的应用使服装更具弹性和松弛性,能够充分适应人体活动的需要,并适合多种体型人群的需求,穿着在身体上能够随着人体的弯曲、运动等活动展现出多层动态感。不同的褶皱形式对服装的具体衬托作用是不同的,长线条细褶皱能够使服装以及人体形成修长的感觉,能够从视觉角度增加人体高度,长线条的宽褶皱能够使服装与人体产生厚重宽大的感觉。如果对服装已压褶皱部位进行印花、染色、刺绣等再次加工,可以产生独特的机理效果,使服装更具有立体感。

4.滚边工艺

滚边工艺主要是指服装设计师将服装的袖口、下摆以及领口等部位利用斜丝绺布条进行包裹,是我国服装业传统的工艺。滚边工艺主要包括双滚、狭滚、阔滚以及花鼓滚等方式,滚边工艺对布料虽然没有特殊要求,但多数服装滚边都以薄的绸缎为主,这能够增强服装滚边的立体感,同时也可以根据服装主料的特点进行选料,滚边的布条需要45°正斜方向,这种角度的布条方便扭转、弯曲,其伸缩性也较大,滚边效果较好。滚边时要注意,先确定滚边布条的宽度,要保持布条宽度与滚边宽度剪裁一致,并按照相应的滚边计算公式计算布条宽度。其中装缝滚边的方法包括眀缝滚边和暗缝滚边,可以利用平缝机对眀缝进行滚边,对暗缝进行滚边首先要用平缝机进行一遍,之后再用针对服装反面的暗缝进行滚边,暗缝滚边要比眀缝滚边复杂的多,但滚边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能够提高服装的档次,通常眀缝滚边工艺用在休闲、运动系列服装中,而暗缝滚边工艺则应用于一些高档服装,如,西装、旗袍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服装装饰中常用分割线工艺、刺绣工艺、褶皱工艺以及滚边工艺等,用这些工艺对服装进行装饰,主要是为了突出服装的风格,提高服装的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服装设计师在应用装饰工艺时应根据服装的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装饰工艺,使装饰工艺发挥其最佳装饰作用。

作者:王桂荣单位: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袁斐.装饰肌理设计在毛衫设计中的作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03).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6

关键词: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方法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服装设计课程具备艺术性及多元性的特点。从生源角度上来看,大部分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及基础服装知识,但在文化课知识方面较为缺乏。然而对于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术的培养,进而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1]从整体角度而言,为了使服装设计课实现有效优化及完善,本文对“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1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严格意义上而言属于非艺术设计专业,注重学生服装专业知识及技巧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服装工艺技术专业领域当中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到服装工艺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总结起来,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主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在服装样板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实际操作能力。[2]第二,培养学生使用服装CaD技术进行成衣打板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服装CaD技术完成工艺设计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在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鉴别服装材料的能力以及裁剪缝纫制作方面的能力。

结合上述提到的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知,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需注重“理论+实践”的培养,注重学生服装设计技巧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及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的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分析

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课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法的应用通常会考虑到三大要素:其一为设计要素;其二为面料要素;其三为工艺要素。根据不同的要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服装设计课教学得到有效优化。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2.1设计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中,涉及设计要素的教学方法需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即为色彩的实物搭配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也就是色相、纯度以及明度。在色彩搭配过程中,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搭配。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大量的颜料调配,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手绘图案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加以理解,进一步了解服装效果图的表达。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利用色板或多件服饰进行实际的搭配操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对服装色彩的搭配加以理解,进一步通过直观的感受了解服饰色彩配置的方法及技巧,进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服饰色彩的搭配方法及技巧。[3]另一方面,在服装设计造型上,采取实物二重改造法。实物二重改造指的是对服装成品实物进行改造,实现二次深化设计。主张在成品服装造型上添加全新的原始设计,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二次设计。例如,针对前衣片的造型,由一片剪裁分割成多片式,衣襟由原来的方形改成圆形,或者添加装饰线等。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从而为服装设计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2.2面料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课教学中,针对面料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合理选取面料是最为关键的。为了深入了解面料的特性,便有必要实施实物法教学策略。学生收集到诸多面料之后,教师需指导学生了解面料的性能,如面料的硬度、悬垂感以及纱线等。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面料的特性,可采取燃烧、刀刮以及抽丝等方法。在进一步针对原本的服装面料进行改换及贴补设计的条件下,能够使设计效果得到有效优化及增强。例如,将已经穿旧了的牛仔裤的一些裤片剪掉,然后使用皮革面料代之,以此练习面料混搭,如此便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面料的设计美。[4]在多种材质的服饰上,可使用服装面料实物混搭法,从而使二次设计得到有效优化。

2.3工艺方面的教学方法

基于服装设计过程,工艺方面采取的教学方法即实物体现法。于设计方案确立前期,需指导学生进行打板练习,并学会选取材料,直到实体工艺制作完成1∶1的服装成型实物为止。基于大作业课题过程中,需对服装类型、成本价格进行限制,将1个3套小系列完成之后,将正常1∶1的成本价格换算出来,如面料、敷料以及耗时等。[5]当学生完成实物设计之后,能够让学生掌握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整个制作程序,并对服装的成本、定价以及利润等均有一定的掌握。从整体角度而言,工艺实物体现法的应用能够使服装结构的打板设计及工艺设计更加优化,进一步使设计成衣化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服装工艺技术专业中,服装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以往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为了使服装设计课程设计显得更加合理、规范,有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理论+实践”的教学思想。一方面,需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需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包括在设计方面的色彩实物搭配法、服装造型方面的二重改造法、服装面料方面的实物混搭法以及在工艺方面的实物体现法等。总而言之,在明确服装工艺技术专业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规范科学地应用各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为服装设计课的优化及完善奠定有效基础,进一步为促进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进步及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滢,占必传.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11(24):60-64.

[2]冯志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8):157-160.

[3]王京菊,唐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159-160.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7

【关键词】工艺美术;服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2-01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服装设计中的工艺美和实用性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优秀的服装设计不仅能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而且还彰显不同的艺术风格。服装设计的工艺美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辅以不同的设计,能够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当然艺术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工艺美能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D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

一、现阶段的服装设计现状

现阶段的工艺设计在服装应用是为了降低成本,使服装的整体做工都显得精致。过去的服装设计是为了追求流行而仿造其它的手工工艺,没有自己的个性,在创新的基础上一味追求时尚,如:在休闲服装上运用精致图案的刺绣、在西装上运用饰物、在老年服装中运用亮片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服装的分类也将更加明确,服装要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就得彰显出个性的设计和独特的工艺。而工艺美术对个性的张扬是最为突出的,因此在服装设计的未来应用中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二、工艺美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刺绣工艺是美与实用的统一,不仅能增强服装的形式美感,还能增加服装的实用功能。中国元素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服装的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就是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使工艺美学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刺绣最基本的是用彩色线刺绣,或者是在在特殊的织物与材料上刺绣。不同的刺绣工艺代表着不同的刺绣方法,就可以形成富有变化且具有立体感的图案。彩绣的布面肌理丰富、图案层次能很好的表达设计效果,又可以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的形状、色彩、纹样贴缝固定的技法与其它刺绣工艺技术结合,能给服装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服装设计中,用刺绣工艺可以体现服装风格。

(二)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剪纸素有“民间艺术之母”之称,其蕴涵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中外服装设计中都得到了应用。中华民族的剪纸艺术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时代气息,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给设计师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意。可以说剪纸艺术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在形式和内容上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丰宁满族剪纸,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形态,而使服装画面的黑白关系明确,虚实对比强烈,让服装增添了性感、妩媚、前卫效果,给人更加鲜明的视觉冲击。

(三)编织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1.材料的选择。服装面料风格各异,根据服装面料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编织材料,使造型个性更为突显。如柔软型面料就搭配细软而富有弹性的羊绒等编织物,显得飘逸而又具有亲和力。在服装设计中要掌握好编织材料本身以及编织材料与服装面料之间配色的基础知识和配色方法,最常用的配色方法一般用于生活装,给人以温和、鲜艳、明快的感觉。2.突出个性化。编织工艺使变化与统一互相融合,展现了编织工艺丰富性与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当然服装领域的编织图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取材广泛,不同的编织方法要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编织纹样。

(四)手工工艺在服装中的作用。手工工艺能改变服装面料色彩与图案的作用。刺绣与贴布不但能起到了改变色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改变原来的黑色低沉的色彩,使服装的整体色彩有所改变。服装面料图案可以改变其原来的图案造型,如在叶子图案的服装上贴上花朵,这样就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叶子图案,使得服装的个性化得以张扬,更加迎合了当代人的心理需求。个性化的服装会使每一件服装都独一无二,不但是对服装手工制作的歌颂,而且也更具灵动性和个性。服装中的手工工艺把服装的定位彰显出来,同时也标注了服装的文化方向。

随着服装设计的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人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工艺美术只有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才能给服装带来更具有时代感的特征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江宁.古代服饰造型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m].广州,2003.

[3]李当岐.服装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李鹤.服装美学的研究内涵[m].北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2010.

作者简介: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8

1.1功能性

面料再造艺术具有固定的设计原则,设计师运用面料再造艺术应严格按照设计原则实行,注重规范性以及科学性。设计师应以面料再造艺术的功能性作为基本设计原则,服装设计应重点关注自身所设计的服装与人体体感的结合,同时考虑人们穿着该服装的环境,依照场合、季节、目的等进行科学地设计。例如,设计师在设计冬季的服装时,便应将原有材料更换为厚度较厚,且紧密型较好的面料,使服装具有保暖的功效。由此可见,面料再造艺术应以功能性为重,在实现服装功能性的基础上考虑如何体现服装美观与艺术感。

1.2艺术性

设计师通过搭配不同的面料能够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所有服装面料都具有一定的工艺特点,设计师若要设计合理美观的服装,便需对各个面料的工艺特点了如指掌。设计师通过面料再造,能够体现面料更为深层的艺术内涵,之后利用较为专业的工业技巧对服装的面料进行加工与创新,从而加强服装的艺术感,使服装更为美观,突出服装设计的艺术性。服装面料的初次设计往往做工简单,也无法具体表达服装设计的初衷。面料再造艺术将初次面料设计变得更为完善,从而令服装更加富有艺术色彩。

1.3协调性

设计师在设计服装过程中应注重对服装整体效果的把控,设计师不仅需要考虑面料的使用,还应考虑各个面料之间协调性。设计者必须注意结合服装设计的整体风格,严格按照协调性进行面料再造艺术,从而使面料色彩与服装风格高度统一,突出服装的艺术效果。若服装面料的使用与服装整体风格之间存在差异,便会令服装显得较为怪异,无法令人们感受到舒适与美观。面料再造艺术与服装整体艺术设计存在冲突,会令服装出现主次无序,风格混乱的现象,从而导致服装设计的协调性缺失,令服装失去美的内涵。故而,服装设计应注重两者的协调性,令服装包含更多的艺术感,凸显服装的风格。

2面料再造艺术的应用价值

2.1美化设计风格

面料的再造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拼接不同的面料,其二是对面料进行各种染整。设计师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面料再造,能够拓宽服装设计的创新空间,为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同时使设计者思维开拓,提高设计者的美学水平,从而丰富了服饰文化的内容。设计师在对服装进行面料再造时,若面料再造的风格与原有面料存在较大差异,则服装所呈现的风格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从而令观众感受到不同的美感。

2.2转变立体模型

立体造型是设计者将服装设计所需的面料由二维转化为三维,设计者可对袖口与领口进行填充与衍缝,从而令该部分变得更为立体、饱满,与服装其他部分的平整性形成强烈对比。立体造型设计为服装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一改服装之前乏味的平面设计,且立体造型所营造的服装效果也确实优于平面服装设计。如部分高档女装设计中,设计师将大量面料堆积,从而凸显服装的立体效果,增强服装的立体感,也使服装更为精美。

2.3提高服装经济文化价值

设计师可对废弃的旧材料进行再创造,从而改变材料原有的观感与质感,使材料焕发新的光彩,不仅能够降低服装设计的成本,还可以为服装增加附加值,在节省了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开发了新的面料。我国传统工艺注重的便是节省,面料再造则继承了这一精神。设计者在设计服装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大众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观念。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面料再造的实现手段,运用大量可再利用的面料,从而在保证衣服美观的同时,将成本降至最低。

3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使用

3.1服装设计中的加减化设计

面料再造艺术主要应用于服装设计当中,而面料再造艺术中加减化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加减化设计是指在原有面料设计之上,添加部分面料,或剔除部分材质,从而是服装的个性化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服装的美观也得到优化。设计师若使用加法性设计,便可通过贴合、热压、缝制等手段将新材质添加至原有面料之上,从而完成面料再造,以增强外观效果。若是进行减法性设计,则可通过镂空、雕琢、磨砂、抽丝等工艺完成面料再造,从而彰显服装的个性。服装面料进行加减化加工,工艺相对简单,并对服装的整体布局有一定优化作用,令服装更为美观。如今,破洞牛仔裤备受人们青睐,而破洞牛仔裤便是由日常牛仔裤经面料再造加工而成。设计师通过对牛仔裤面料进行破洞、打磨等处理,从而使牛仔裤具有潮流特色与时代元素,同时也可根据消费者要求进行破洞,从而彰显消费者的个性化。不仅如此,设计师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进行加法性处理,如根据消费者要求,在牛仔裤上缝制部分标志性图案,从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以及破洞牛仔裤的销量。由破洞牛仔裤的成功可知,加法设计可以提高服装的立体感,而减法设计则可以赋予服装缺陷美,设计师熟练掌握这两种面料再造技术,对自身设计服装具有较大的帮助,令设计师的服装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3.2服装设计中的立体化设计

立体化设计也是服装面料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面料再造的立体化设计指设计师通过手工或平缝机缝制等手段,对面料进行加工以及缝制,将面料进行堆叠,从而使服装呈现立体化的效果。除此以外,设计师还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进行面料再造,利用部分药剂改变面料的原有形态,将袖口、领口呈立体状态,将服装标志改装为立体式或是镶嵌式,从而加强服装的立体效果,体现服装的个性化。立体化设计可分为整体设计以及局部设计。局部设计便是对服装部分面料进行再造,如服装标示、服装文字。整体设计则是对服装整体格局进行立体化设计,从而增强服装的美感。泡泡袖、荷叶裙出现之后便受到大量女生的喜爱,其面料再造过程中便使用了立体化设计。以荷叶裙制造为例。设计师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第一步,设计师可先在纸上绘出三个同心圆环,令各圆环半径之间的差距相同,并进行剪裁。第二步,将面料对折两次,按照剪裁纸片的大小进行裁剪,从而得出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的三个圆环。第三步,制作褶皱,设计师将圆环剪开,用针线从右端缝至左端,之后拉直,固定一端,将另一端推向固定的一端,便可而完成褶皱。第四部,将裙口缝在一起,便可形成具有立体化效果的荷叶裙。相比加减化设计,立体化设计的工序相对复杂,但立体化设计所达到的效果却比加减化设计更为具有艺术感,设计师可在面料再造中运用立体化设计,从而提高自身的服装的艺术感。

3.3服装设计中编绣以及印刷

编绣与印刷是面料再造艺术的手段之一。如今,服装上大部分装饰以及图画,都是经编绣以及印刷两种方式添加至服装当中。服装的编绣基本以纯手工为主,体现了编绣工艺的精美。通常情况下,纯手工编绣的服装价格较为昂贵,因其所投入的人力与精力较多,成本较高。不仅如此,手工编绣对编绣人员也具有一定要求,编绣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编织、刺绣技巧,方能使服装成为一件艺术品,达到设计师设计服装的最初目的,从而形成面料再造艺术,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手工技术中所包含的美感。除此以外,印刷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面料再造过程当中,印刷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以染色与印花为主,从而将传统手工技巧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面料再造的方法更为丰富,同时也使服装设计更加具有美感。如今,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依旧以刺绣、编织的手段制作服装,服装精美、华丽,具有极强的艺术感,同时也体现了该少数民族的特征。如白族服装,白族服装中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上都绣有色彩艳丽的花纹与图案,制作精美,服装艳丽漂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印刷技术也在人们生活当中广为应用,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可向卖家提供图案,要求卖家进行面料再造,将图案印制在服装上,此时,卖家便需使用印刷技术。卖家可通过蜡染、扎染、电脑喷涂等手段完成客户要求,从而完成服装设计。

4结束语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9

一、服装设计中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特征

服装设计是为了制作服装产品而采取的设计方法,不管是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体现了社会性,并表现了自身的特点。艺术设计注重美感和情感性,是一种显性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形象思维以及审美的文化性上,即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此外,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服装艺术设计审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标准,这就体现了服装设计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比如,体现中国特色的服装有唐装、旗袍等;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设计师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和自由为理念,以历史的互渗性和多元性、模糊化的设计语言为基础,设计出了波普、嬉皮、朋克等风格的近代潮流服饰。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的服饰文化之间自由穿梭,具有十分显著的时代特征。相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技术设计体现的是一种隐性的表达,即运用抽象思维,以数理性和逻辑性为主要方式体现物质性的特征,即服装从抽象的图形构思到实体的物化过程。技术性参与面料的选择、款式的确定、打板、裁剪、缝制和熨烫等各个环节。例如,面料的新颖程度、环保性与工艺水平、结构、尺码等是否符合人的身体特征,等等,都体现出了服装设计的技术性特征,在这一特征中还体现了服装的效用性和舒适性。

服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既要对人体施加保护,又要避免影响人体正常的肢体运动,这就需要设计师追求服装结构的合理性与工艺的完善。为了与人体相协调,人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和形体起伏是设计服装结构的基础,面料选择工艺的合理性是达到服装设计功效性的必然手法。功利性是服装设计体现出的另一个特征,生产服装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和生产者均可获得利润。生产利润才是一个服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假如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服装没有利润可言,那么技术设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服装产品的特征主要包括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方面的显性和隐性的特征。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特征的同时需要加入技术设计的数理性和功能性;在发挥技术设计特征的同时需要加入艺术设计的感性思维,使两者完美融合。

二、服装设计技术与艺术的内在关系

服装设计是人们衣着品位的表现,是设计者运用布料等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笼统地说,它是完善着装的一种现实艺术。然而这种艺术的实质还蕴含着些许使用价值,即所谓的工艺技术品质。总而言之,服装艺术设计的前提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舍弃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体现。著名人物布劳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中提到,以设计理念为目的,需要设计师不停地完善和理解其中的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要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更应该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个结果,即没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单单依靠表面设计是无法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的,那么设计师的创作思维更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假如设计师在从事设计的时候只考虑表面而忽略了技术方面的要求,只看到外观美,而忽视了服装的功能和用处,那么这种设计是失败品;相反,假如设计师只看到技术,缺乏艺术美,那么这个设计只有功能性而无美感,也是不可实施的。因此,想做好一个服装设计,艺术和技术是不可分割的,必须相辅相成、互相协调、相互补充。

三、服装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体,艺术是设计的前提,这样设计师才能明确设计理念,准确掌握设计内涵。当然,技术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以款式的风格为依据,采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设计,才能更好地体现服装自身的价值,把设计中不合适、不科学的地方加以调整,使之更加完善。

服装设计与工艺篇10

关键词:现代服装设计;工艺美;关键要素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70-01

一、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内涵

服装设计过程是一种自由创造,人们欣赏服装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由创造,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也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才赋予服装以美的生命。

既然服装是特定文化价值观的物化表现,那么服装文化是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发生、发展、变化的,而服装设计师是处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这就决定了服装设计师必然会受到该文化的制约和束缚。设计师在构思完成之前会参考大量资料,但在最后的设计作品中却没有任何原形的痕迹,这是因为设计师的情感因素已完全深化了他所应用的素材。

同样地,服装审美的变化也受到其他各种艺术形式审美变化的影响,在这种影响当中服装设计师显然充当了媒介的作用,最后使得服装与其他艺术形式达到一种共鸣的状态。因此,服装要进入到艺术的体系之中,获得艺术的称号,提高自己的地位,则不仅要使服装成为一种纯粹的物质,一种实用的物品,而且还要像艺术一样成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精神存在或精神产品。

二、现代服装设计之关键要素

(一)服装设计的精神追求——实现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就是“全面注重美观和情感因素的设计”。它是以人性化的理念从事产品设计,努力将人们的情感要素植入到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与人之间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并形成稳固的情感纽带。

(二)服装设计的时效特征——准确把握设计的流行性

服装设计中最为灵魂的部分,就是要求创意结合当前的时尚来进行创新设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心里需求,所以及时地把握流行信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服装设计的价值取向——牢抓服装设计的市场化

一个成功的设计,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和运营,是摆在每一个服装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设计师每拿出一份创意设计,都要拿市场化的标准衡量它。

(四)服装设计的物质基础——突出材料的重要性

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具有无穷的魅力,熟悉并了解它会给设计师一定的导向,它从侧面启发着设计师的思维与创作。

(五)服装设计的技术支撑——夯实服装结构与工艺

服装结构与工艺是体现服装整体造型的必要手段,与款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完整的设计作品需要设计师对服装构成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控和把握。

三、现代服装设计的服饰装饰工艺

中国传统的服饰装饰工艺,除了手绘、染缬、镶、嵌、绲、补、盘扣、花结以——刺绣最令人赞赏,以其富丽、多采、典雅的特色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镶,是指将布条、花边、绣片等缝在衣服边缘、或嵌在衣身、袖子的某一部位,形成条状或块状装饰。嵌,是把绲条、花边等卡缝在两片布块之间,形成细条状的装饰。绲,是指在服饰的边缘用布条缝制后将边包没的工艺,又称绲边,有细香绲、花鼓绲、单色绲、双色绲、嵌线绲等多种形式。补,通常是指在服饰上将不同色彩、各种质料剪成的布块或纹样等,进行粘贴、堆积、拼接缝制的工艺。盘扣是中国服饰独特的装饰工艺,以精巧而意味深长的装饰风格而著称于世。

四、现代服装设计中工艺美的表达

服装是设计者通过主观设计,将自己主观世界的意识、心态、情感、理想等变为物态化的表现,服装设计的本质就是激起人们最大限度的审美感受。服装审美的一般规律,首先是要突出其个性特征,也就是个人风格的建立。从审美个体的角度来讲,消费者既是服装审美的主体,又是服装审美的客体,即一方面着装者作为审美主体往往通过服装来表达自我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又作为审美客体,接受旁观者即审美主体的评价。服装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就是风格,往往决定着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意识。纵观历史上那些在不同时期独领的服装设计大师,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地建立了符合时代潮流的自己的风格。

今天,随着服装文化的发展,一些独特、新颖且不断变化的思想和观念,诸如民族文化、绿色环保、保健休闲、回归自然等新观念、新意识给服装设计和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又决定着未来的服装审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