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十篇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十篇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7:59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1

论文关键词:流域规划;修编;思路;珠江流域

1珠江流域规划编制情况述评

1.1流域规划编制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加强珠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工作,1961年,珠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印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未审查)。1986。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该报告1990年经水利部审查通过。199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珠江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珠流规”)在指导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珠流规,珠江陆续编制完成了若干专项规划,并大规模地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如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右江百色水利枢纽、西北江三角洲五大联围、红水河水电基地开发、珠江河1:3治理、西江航运干线航道整治等,为珠江流域水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对珠流规的总体评述

珠流规由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组成,统筹了防洪、灌溉与供水、水电开发、航运、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珠流规偏重于流域防洪规划和水电梯级开发方案论证。从近20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看,珠流规提出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加强管理”的规划原则和“按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近远期结合,除害与兴利结合,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规划方针是正确的,提出的开发方向和任务是基本正确的,拟定的主要河段梯级开发方案也是基本合理的,总体看来,珠流规在流域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流域规划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状况的变化以及治水理念的革新,珠流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a)规划编制距今已有20年,流域经济社会状况、自然条件和工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的规划基础资料已经过时,规划期已满,出现了中上游洪水归槽问题、咸潮上溯影响供水安全问题、珠江三角洲泄洪不畅等珠流规难以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摸清流域的情况,协调各方面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b)当时规划重点主要围绕重大工程而展开,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流域管理等工作重视不够,使珠江流域近年逐渐暴露出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河道采砂失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规划修编,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

c)规划编制时尚未认识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对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规划内容考虑不多,没有对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以致在水量丰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缺水、喝咸水等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全面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角度出发,需要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对规划进行修编完善,指导今后的流域水利建设与管理,支持国家新的发展战略。

e)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的实施。要求流域综合规划与之相协调和衔接,通过规划修编,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满足主体功能区发展对水的需求。

f)流域综合规划滞后于有关专业规划,难以合理规范和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能资源无序开发,特别是部分地区的“跑马圈河”,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造成流域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如南盘江支流黄泥河、北盘江支流可渡河等河流的无序开发,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协调不同地方、部门的发展需要,指导其他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2.1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核心,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统筹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适度开发、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出可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可统筹协调区域间、行业间、河流不同功能之间的河流功能定位、综合治理和开发重大工程布局、流域综合管理措施,提出规划实施意见,为实现“建设绿色珠江,维护河流健康”的目标奠定规划基础。把规划修编的重点放在流域防洪减灾、保障供水安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建立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突出体现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保障、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要求的流域综合规划管理体系。

2.2主要内容

2.2.1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和近期完成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和各省(自治区)、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防洪规划基本构建了珠江流域防洪减灾规划体系。修编要协调防洪与发电、水资源配置、航运等综合利用关系,统筹干支流、上下游的洪水出路安排,重点研究西江洪水归槽和洪水异常超频、珠江三角洲腹部地区洪水位异常壅高、龙滩与色水库后汛期防洪库容设置问题,研究不同规划时期的流域骨干水库统一调度和运用方案、临时分洪滞洪方案,研究落实柳江中下游和北江上游防洪工程体系、西江蓄滞洪区和潘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珠江三角洲思贤活和南华关键节点的治理方案,并开展风险分析和防洪保险、洪水风险管理、重点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防洪减灾法规建设等研究和规划工作,完善防洪减灾规划体系。

2.2.2完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

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圈等经济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布局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重要河段和断面的水资源开发控制目标;研究珠江三角洲成潮给澳门、珠海、广州、中山、江门、东莞等城镇供水带来的问题,研究西江、北江、东江河道普遍下切对沿江灌溉和供水带来的问题。在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划基础上,开展重要城市供水规划、主要农业区域灌溉规划等,城市供水规划要注重落实供水方案、保障供水安全,灌溉规划要重视大型灌区规划和灌区节水规划;研究西水南调解决桂南沿海和雷州半岛干旱缺水、西水东调解决三角洲城市群供水安全等流域水资源配置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流域骨干水库赋予流域水资源配置功能问题和枯水期统一调度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特别注重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既有效缓解蒙开个、黔中、桂中、桂南和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等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又维护河流健康、保障生态安全,形成覆盖各专业领域和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修编要提出完善的流域水权分配技术方案,突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2.3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体系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服务人类社会的功能开发,除灌溉和供水外,还包括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河道岸线利用、旅游和景观等。

a)梯级开发及水力发电。要根据新的形势对原规划中的梯级开发方案和水库的开发任务进行复核、调整,控制性水利枢纽首先要服从流域防洪调度,统筹考虑城乡供水、航运、灌溉和生态用水的需要。要着重研究水库调度运用对上下游的生态影响问题,重视移民安置问题,研究优化调度方案和保护措施,填补部分重要支流规划空白。具体来说有以下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龙滩水库按375m正常蓄水位建设带来的流域规划方案调整;原规划的北盘江万家口子、黄泥河大桥、右江瓦村、都柳江、榕江等水库高坝大库方案淹没大,超过了地方的承受能力,需要调整;补充北盘江可渡河、清水江、黄泥河、六硐河等省际界河以及左江、蒙江、北流河、北江上游浈水和武水过境边界河流规划工作;西江的天生桥、光照、龙滩、岩滩、大藤峡、百色,北江飞来峡,东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骨干水库承担流域水资源配置任务的必要性研究。

b)珠江水运体系。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能源危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珠江水运发展的战略问题,综合考虑水力发电、水运及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流域可以承载的水运开发能力和布局。要结合航运部门完成正在开展的珠江航运规划,对珠江三角洲航道规划、西江航道干线等Ⅳ级以上主要骨干航道规划调整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研究平陆运河、粤赣运河、湘桂运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协调好发电、航运、灌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景观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c)水产渔业。结合水产渔业部门的渔业水产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研究河道及河口水产渔业发展的规模和合理布局方案,要_审=视洄游鱼类通道和产卵场的保护。

d)岸线利用与管理。在规划修订中应研究主要岸线功能分区及岸线利用总体布局,研究岸线利用对河势、防洪、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及岸线管理问题。与建设管理司组织开展的珠江流域重要河段(珠江口、西江干流(梧州磨刀门)、柳江柳州河段)岸线利用和保护规划协调,纳入其主要成果。

e)旅游和景观。研究流域与水相关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方面结合河流治理和开发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提出保护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的要求及水工程的景观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也要考虑到水环境的保护。对重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做出规划。

f)采砂控制。河道无序采砂导致部分河道严重下切,严重地影响了防洪安全,并造成河口咸潮上溯。规划应统筹考虑防洪、航运、水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划定河砂禁采区和可采区,在规划中纳入并协调各省(自治区)采砂规划的主要成果。

2.2.4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体系

2001年完成的《珠江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对珠江片主要河流湖库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分,统计‘调查了主要入河排污口,提出了主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并制定了水质监测方案,基本形成了珠江水资源保护总体方案。修编时应加强重要经济或生态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云贵高原湖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等)、重要城市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并与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开展的相关规划衔接;研究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格局下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与对策,尤其是上游地区快速发展是否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可能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并研究水资源保护的部门问协调管理机制等;在入河排污口、面源污染控制、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

2.2.5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1992年完成的《珠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报告》(199l一2000年)对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编制完成《珠江流域南北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报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等,基本形成了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新一轮的修编应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珠江上游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及流域石灰岩地区、东江水源区等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规划等内容。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2

2011年12月11日,应海南省科协的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系生态学专家李百炼教授来海南进行为期四天的学术交流访问。

12日下午,李教授参加了由海南省科协与海南省林业局共同举办的专题报告会,全省林业系统部门负责人、省内高等院校生态学专家及相关的技术人员共70多人参加此次报告会。在报告会上,李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及海南省的实际需求,以“森林公园发展现状、模式与趋势、对海南发展森林旅游的建议以及森林景观恢复”为主题,从“生态复杂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建模与生态修复理论”、“生态景观理论”及“师法自然生态修复的重要理念”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系统管理的切入点、重要性以及国际科技前沿生态研究情况。

在谈到森林公园发展时,他以美国田纳西州盖岭保城为例,指出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是盖岭保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服务多功能开发是盖岭保旅游业的发展保障;以家庭为主体、老幼皆宜是盖岭保旅游业繁荣的核心与动态;互动以及参与是盖岭保旅游业成功的秘决;并建议海南省的五指山、吊罗山等森林公园要打造全新的国际旅游品牌,必须加入国际旅游元素,如动态、互动参与的旅游理念等。李教授一一解答了与会人员的提问,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会后与海南省林业局就有关的领域内容作了进一步交流和讨论。

13日下午,李百炼教授还为海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的生态复杂性》的专题讲座。李教授为师生们讲解海岸湿地的作用,尤其是红树林可以减少台风等自然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另外,湿地还是海洋生物的繁殖基地,对海洋水质、海洋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包括美国都有过湿地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带来灾难的教训。他说,这次是第一次来海南,他发现到过的酒店几乎都建在离海岸线不远的地方,一般距离要求至少200米以上。另外,在河边、海边建水泥堤坝,也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他举例说,河道本来都是弯弯曲曲的,如果人为拉直,将会带来灾难。在海南省科协、海南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师范大学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李百炼先后考察了海南吊罗山、东海岸、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等地。他建议,海南应减少对海岸湿地的破坏,并尝试通过立法保护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使海南免受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林文编辑:梁婧俏)

(海南省科协)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3

刘波是湖南省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的一名普通干部,却怀抱改变中国城市规划、城市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的理想。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刘波给记者翻看他2012年5月4日向七大流域干流城市市长寄出80封信的邮局存根,脸上显出失望和无奈。“把上面的条形码输入中国邮政的主页就能查到,寄过去的信没有丢,都已经被签收了。”

2011年两会期间,刘波曾通过常德市一位九三学社代表提交了《关于建立完备的城市流域管理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关于建设海绵体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还原能力》等7个方面内容的提案。水利部回复了近10页纸,但除了列举水利部多年来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可实质性操作的内容不多。

这条路没走通。2012年,刘波想起给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七大流域干流的80座城市市长写信,千字左右的《中国七大流域干流城市市长宣言》中明确写出了他的改造构想:七大流域干流各城市政府以2012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从2013年起,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至5%;从现在起,以建立“海绵体城市”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

按照刘波最初的计划,在2012年5月30日前,如有超过60%的城市回复同意,此宣言生效,他会将宣言交给国务院及国家有关水资源管理组织备案,并拟建议第三方机构对宣言中的实践内容进行跟踪评估。

然而,至今无人回复。

全流域管理

刘波关注水资源利用始于2000年他在湖南省环卫协会任职期间。那时他到湖南省各城市开会调研,看到许多地区垃圾场都是露天堆放,直接污染了当地水源,农村就地取的地下水基本不能喝。这些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当地官员的关注,请来德国专家对湖南省负责垃圾管理的技术人员做培训。水资源管理的理念也是在当时湖南和德国的合作项目中被引入的。

2005年,在一位旅居德国的常德人牵头下,德国汉诺威市、荷兰乌特勒支市和中国常德三座城市联合向欧盟提交了城市水资源环境对话项目的申请。尽管申报材料并不十分完备,但水资源环境话题得到了欧盟的重视,在同时申报的100个项目中,唯独这个通过了。

欧盟提供了50万欧元的经费,项目于2006年3月在常德启动。在频繁往返于欧洲调研的过程中,刘波真正领会了欧洲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欧洲上世纪80年代曾经态势严重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巴黎塞纳河的水资源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治理。

“他们最主要的理念是全流域管理。大的流域管理是部级的,地区性的流域管理要成立管理委员会,一二三级流域,形成树状结构,从根部管到每一片树叶。而我们现在不是树状,是碎片化管理。”刘波指出国内水资源管理理念中不科学的因素。

欧洲国家的水资源管理都是在《欧盟水框架指令》的指导下进行的,水框架指令的核心要点是强调整体流域系统的概念,所有河流改善计划的细节都要公布、让民众自由发表看法,所有国家都要定期向欧盟报告工作进展,配合以严格的惩罚条例,对无法完成指令的国家进行惩罚。

我国虽然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组织,但是它们并没有行使流域管理的职能。我国《水法》中强调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就无形中削弱了流域管理的作用,地方政府搞开发的时候,不会向流域管理系统申报开发项目对当地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和修复办法。”刘波解释。

打造“海绵体城市”

在严格的水框架监督下,欧洲的水资源管理、污水治理、城市生态修复在最近30年内“脱胎换骨”。

“完备的流域管理法律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机构;注重流域管理规划和城市建筑开发中的水土保持;按就地处理的原则收集和处理雨水和污水;重视河流的生态保护和尝试亲水型防洪策略。”刘波对欧洲经验做出了总结,这其中,他对法律强制城市建筑小区蓄水的做法尤为印象深刻。

德国上世纪80年代末就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90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当地在新建工业、商业建筑和住宅区前,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设施费和排放费。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德国法律要求每个建筑开发后限制排出来的水量,强制蓄水。上世纪80年代,全球水价最高的是德国,一吨水4马克,其中1马克是上水,脏水回到干净的水,处理费要3个马克,这就是在水价上做引导。而目前欧洲水价平均是1.75欧元一吨。”

与德国重视雨水管理的方法类似,美国提出了雨水最优化管理方法BmpS,日本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雨水流出抑制型下水道”,采用各种渗透设施截留雨水并收集利用,该计划纳入国家下水道推进计划,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借鉴上述经验,刘波将城市生态修复的理念概括为打造“海绵体城市”: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重视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地质灾害。

“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时能吸水,有时又能挤出水。”刘波说,“这里说的吸水和挤水,几乎都是运用自然排放和收集的方法,实现雨水和绿地间的自然交换,不依靠抽水泵等高耗能高排碳的人工方法。实现从人工化城市向自然城市、生态城市的转换。”

从居民楼的屋顶开始改装

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让城市蓄水排水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数据显示,在原始森林的天然流域状态下,98%的雨水都可以下渗和蒸发,只有2%从地表流走。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面硬化率增高,失去了自我消化能力,雨水无法下渗,径流量超过50%,北京甚至达到90%,雨水流走后,地面蒸发马上产生热岛效应。

“怎样有效留住雨水,又在需要的时候挤出水,成为中国城市特别是北方缺水城市要重新考虑的治水观。”刘波说。

“7·21”暴雨过后,北京水务局和设计院专家也和赵敏华讨论过,认为是北京的排水标准太低。赵敏华说:“这种找原因的方式,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对症下药。北京地势高低不平,广渠门的积水是从上游流下来的,客水为洪,才造成了人员伤亡。改变‘只排不蓄’的概念,从蓄水到排水到用水,系统考虑才能治理好。”

雨水在数千年前就被人们利用,进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发展,雨水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被当做需要解决的“废水”。“北京团城的排水系统,是古人遵循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观念修建成的,都江堰这样成功的水利工程也是因势利导的结果,成功治水,要顺应自然。”刘波说。

刘波建议,“海绵体城市”首先从小区居民楼的屋顶开始改装,屋檐做成凹形槽,雨水通过管道流下,在与地面交汇处堆上鹅卵石缓冲水流下泄压力,然后将雨水引到小区中央的生态湿地,湿地下面连接蓄水箱。“或者像德国一样,一些建筑物屋顶直接改装成生态绿地。但渗透速度必须经过科学计算,如果遇到暴雨,能不能满足最大的暴雨径流,这些都跟草皮下面的沙子直径有关。”刘波向本刊记者展示德国某小区内部的人工湿地资料,小型湖泊旁设置了瀑布景观,瀑布的水就是雨季蓄水。

用收集到的雨水补充地下水,是防止地陷、天坑现象的有力措施。在干旱季节,能够维持小区景观,调节小区的微气候,绿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可以自然给小区降温。

“而单体建筑做了雨水收集处理,就是健全了城市的蓄水细胞,如果每个细胞都这样处理,那么城市生态必定大为改观。”刘波说,停车场和道路两旁也做同样的改装,做成下凹式绿地。绿化带路面稍有倾斜,水都流进绿化带设置的缺口里。初期雨水含有汽油等油污,含铅量比较高,土壤和草皮可以对前10分钟的雨水进行自然的净化过滤。

“通过海绵体城市建设保存好地下水,10~20年后收效会非常明显,100年之内,地下水基本恢复正常。”刘波说。

最近刚从杭州出差回来的刘波惊喜地发现,2001年开放的位于杭州市元宝街的胡雪岩故居,古宅建筑的屋檐采用了和欧洲一样的排水蓄水管道,雨水经过这样的系统收集到一个大水缸里,形成了天然的人工湿地。

“古人有‘天水不外泄’的观念,我正在考证这个系统是胡雪岩家里本来就有的,还是故居后期修缮加上去的。如果是早期就有的,那古人在很久以前就理解了‘海绵体’的意思,并把它运用到自家住宅当中,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刘波说。

“从飞机往下看处处是刀痕”

一些发达国家的停车场本身就具有储水排水的功能,对比中国式的道路绿化,刘波直言很多时候是做表面功夫,“绿化带的植物用托盆高高挂起,完全起不到涵养雨水、调节气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如果结合湿地改造的功能,对调节北京城中的气候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快速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桥、立交桥的同时,城市与乡村的天然河道被切割成碎片。“从飞机往下看处处是刀痕。”刘波说,“最典型的就是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公路割成碎片,大熊猫的活动区域因此进一步减少。”

理想的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应该紧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一些德国的案例显示人工桥梁下面就是步道,河流下面可以交流,河岸的生态廊道也不会被桥梁阻隔。而当地河流沿线布置着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积水通过公路下的缺口流下,硬化路面下面是沟通的。梯形拦水设施顺着道路坡度修建,一级一级流下来,水流的冲击力也得到缓解。

在中国许多地方,河道经历了由自然坡度向90度垂直大坝演变的过程,刘波的海绵体城市构想要做的,还包括把这个趋势逆转回去。

“修建大坝截断了河道,阻断了鱼类的回游产卵通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生物链条阻断后,自然净化能力就变低,即使不向河里排污,水质也会变差。”刘波说,“建防洪堤都是堵的方法,应该改成生态堤岸,建生态水库、湿地,用柔性波岸代替硬性河床,可以减缓水流冲击力,还能恢复生物多样性。”

三峡大坝现在就在修复鱼类洄游的生态廊道。对于年久失修、已经丧失功能的病险水库,刘波建议直接打掉,把加固资金节约下来用于生态投资。

“生态产业在中国还是朝阳产业,将来它创造的GDp含金量非常高,产业分工明细后还能带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生态修复研究往往停留在纸面研究上,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刘波说。

“阳光谷”和鸟巢模式不适合推广

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同地域城市做雨水收集都有不同的考虑重点,据赵敏华介绍,北京、武汉、广州等容易形成内涝的地区,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昆明雨水利用则要从水资源的角度切入,上海的初期雨水规划,要从提升水质和建造水环境的角度切入。

国内的雨水利用方面,昆明走在了前列,昆明市政府2009年颁布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提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都要建设雨水收集设施。

2011年广州市了《广州市建设用地地表径流控制办法》。而早在十年前,北京就着手建立各类蓄水池、人工湖和下凹式绿地等集雨工程,但收集率却不到1%。

“7·21”大雨过后,北京市出台雨水利用奖励政策,凡小区内建设储水能力达一吨的蓄雨池,政府补贴500元,1000吨补贴50万元。

对收效明显的世博会集雨工程和北京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赵敏华分析说,两者在技术上都套用了国外先进技术,但理念上还是没有脱离人工化的框架。

上海世博会的“一轴四馆”,集水屋面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雨水收集主要用于景观水体补充、绿地浇灌和道路广场清洗。只“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就补给了世博园几十个厕所用水。

但是参与设计规划的赵敏华也承认:“这一套造价太贵,成本非常高,水价超过3元,而目前上海的水价是2元多,这种模式向市场推广,操作非常难。”

北京鸟巢的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最大储水能力高达1.2万立方米,鸟巢70%的用水都来自回收水,每年可节约400多万元的城市防洪费。

鸟巢附近的龙形水系,虽然是人工湿地,但下面没有与蓄水、回收利用的系统连接,草坪也没有集雨设施,仍然是独立的单元,没有系统化。

“‘阳光谷’和鸟巢这些工程的质量肯定是确保的,后期管理也跟得上,而普通城市小区的集雨工程管理跟不上,效益不大,做好了也只是个摆设,所以政府和公司都不愿意做。集雨工程可能是房子的卖点,但卖出去就没人管了。”赵敏华说。

刘波也不认为“阳光谷”和鸟巢模式具有可复制性:“阳光谷太人工化了,为了收集雨水而收集雨水,是大型的收集工程,不是生态处理方法。用自然的方法做地表的雨水收集才适合推广发展,大工程需要维护费用,本身就是高碳的。”

目前,刘波式“海绵体城市”正在他的家乡常德“试水”。

通过与德国的欧盟合作项目,常德请德国专家做了“水城常德”的重新规划方案。以水为中心,第一步是恢复古护城河;第二步治理穿紫河,穿紫河沿线有六座污水基地,从前的露天污水池改为封闭式,通过污水管道引到污水处理中心,新的河道只承接雨水,与柳叶湖打通,雨污分流;第三步建设城市的生态廊道,把整个城市用水沟通起来,上游农业地区要控制农药污染,水质在未来3~5年内得到彻底改观。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4

一、基本情况

彭山区,地处眉山市北大门,辖区分布有岷江、锦江、毛河、通济堰、王店河、湄州河等,水域治理工作案例相对丰富。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长效推进基层河长制工作,特总结辖区河长制工作经验做法,深挖特色案例,形成此调研报告以供上级部门参考。

二、基层河长工作中主要问题

1.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未全部建成,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不高。同时,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生活污水直排河中,加剧水体污染恶化。

2、生活垃圾乱扔现象频发。尽管街道方面不断强化水面垃圾清理,但是此项工作却难起到明显的效果,难以摆脱“重复做功”的困境。卖柚子的将坏了的柚子直接丢进河沟、行人商贩将包装扔入河中,水体污染严重。

3、跨行政区域河道水污染治理联防共治机制不够,上下游、左右岸协调配合仍需加强。

三、河长制工作的举措

(一)全民共治。

积极落实上级对河长制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河长制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一要加强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治河治水责任意识。通过宣传,让群众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并积极监督举报污染环境行为。二是招募民间河(库)长,聘请社会监督员,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因河制宜、因河施策,向河道整治的广度和深度延伸。三是成立专职巡河队,将巡河日常化、常态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二)水岸共治。

河长办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共治的总体原则,将水体修复与沿岸整治两手抓,彻底拔除水体污染源“病灶”。1.加快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镇生活污水、居民聚集区、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2.做好河道清淤、清障、堤岸修复、生态湿地打造、岸线垃圾清理和河道漂浮垃圾打捞工作。3.针对“散乱污”、畜禽养殖污染等严防严查,杜绝反弹。

(三)联防共治。

落实成都市新津县人民政府和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区域环境质量保护联防联治做法,明确合作目标、合作领域和内容、合作机制、推广毛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乡镇(街道)、村(社区)河道治理行动配合、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同防共治经验,推进各流域(河段)、湖(库)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联防共治。

(四)坚持水质标准一票否决。

河长制工作的实效,综合体现在水质标准提高上。各流域各河段国控断面,不同行政区域交接口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变化,就是检验河长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环境监测部门应在各交接口设置水质监测点,定期检测水质,分析原因,在年终考核水质不达标则一票否决。

四、河长制工作的思考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艰巨工程,需要认真谋划、综合施策、兼顾长远,才能真正实现还水以清,还景于民,还绿水青山于子孙后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责任落实是前提

上级部门应明确“河长”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全区上下一盘棋,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各河长认真履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生态执法局综合执法,确保各项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整河治理推进到位。

(二)及时处置是关键

“河长制”的实施要充分发动辖区的前沿力量,充分利用乡镇、村级河长、经常下基层、贴近一线、能在第一时间制止污染行为的特点,有效解决了巡查不到位、查处不及时等问题,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并且积极借鉴他地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黑臭水体特点,破解其治理难点,引入以溶解氧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阻断“外源”流入,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做好“内源”控制,采取清淤疏浚等技术,逐步改善水质。

(三)严格执法是重点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发现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属辖区内的在做好证据收集工作的同时可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属辖区外或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区级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打击;如涉及多个部门、一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由区河长办牵头,开展联合执法。同时,可以成立一支由区河长制办公室统筹管理的巡河督查队协助基层河长处理巡河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四)社会参与是主体

“河长制”的实施激发了民间治水的信心和决心,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形成了“人人关心河道、珍惜河道、保护河道、美化河道”的强大合力,提高了河道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借力全国大力整治黑臭水体东风,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支持,积极探索黑臭水体整治方法和途径,确保整到位,不反复。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5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措施方法

引言

新宾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新宾县境内的苏子河、太子河、富尔江三大流域每年向下游城市输送15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担负着沈阳、鞍山、大连等七个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保护好新宾这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于保障辽宁中部重要城市供水安全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试点工作的基本做法

近几年来,我县对河道上游的水源地进行了涵养、封山育林、植

树造林、种植水草,河道两侧进行生物护岸,种树,种植水生植物,插柳压柳,实行生物护岸累计为400公里。

1.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采取的主要措施:山顶和阔叶林实行封山育林,营造水保林,植物串带;沟谷里建方塘、谷坊等措施。采取以生态保护为主的防治措施,主要对坡耕地采取新修梯田、保土耕作、退耕还果还林等措施,对荒山、荒坡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和果树等。沟道治理主要进行修建塘坝、蓄水池、谷坊、疏溪固堤等措施。对于疏林地和残次林植被较差地块采取封禁治理措施,封禁治理措施主要以围栏、管护、宣传为主。

水源地保护采取的主要措施:在水库上游流域进行监测、封禁,建造围栏,舍饲圈养,建设四位一体沼气池,禁止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库区。

中小河流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中小河道采取疏溪固堤两岸堤前压柳,前坡种植刺槐、油条,堤后种植白杨、乔木、枫叶等植物。

我县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大力开展预防监督工作,对全县水土流失区域进行三区划分,在全县设水土保持监察员,其中专职人员7人,兼职人员265人,对各乡镇的厂矿、采石厂定点定时检查,并对已建成的水利水保工程进行监督管理,防止人为破坏。

2.生物护岸治理措施

发生在我县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洪水给全县人民群众带来了惨痛教训,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生物护岸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因此将生物护岸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列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我县山高坡陡土层薄,土壤胶结能力差,降雨量集中,加之近年来人工针叶林不断蚕食着天然次生林,致使山体水源涵养能力剧降,因此一遇降雨,降水汇流时间短且强度大,对下游无工程沙土堤造成严重破坏。经过总结1995年的“7·29”和2005年的“8·13”洪灾经验,我们发现容易被洪水破坏的堤段绝大部分都是中小河道内的无工程沙土堤,破坏过程多数是由于水力的侵蚀及冲刷,使沙土堤的防洪能力下降致使堤防被冲毁。因此,我们在提高中小河道沙土堤防的抗冲刷能力上下大力气,采取生态治河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沙土堤的防洪能力。

我县在中小河道上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合的治理模式,即在中小河道河堤上,堤前采用工程措施及堤前压柳、堤坡植矮灌木对河堤进行保护,堤后采用种植矮灌木与矮乔木以提高堤身的抗水蚀及风蚀能力,并在重点地段进行防风林带的布设,从而达到河堤在设计防洪标准下运营。与此同时,还对全县的中小河道进行清滩疏浚,对原有土堤进行加高加厚处理,并采取生物护岸措施,即:堤前布设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好且耐涝的树种,以达到提高沙土堤的抗冲刷能力;堤后采用种植矮灌木与矮乔木以提高沙土堤的抗风蚀能力。经过几年的科学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中河道河堤的防洪能力始终控制在设计标准之内,而小河道河堤也从之前的年年冲、年年修,到现在的种一年、管两年、保五年(第一年春季栽树、秋季压柳,管护二到三年,可以保护河堤五年以上)。

二、生态工程建设情况

1.生态治河建设

全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753条,河道总长6310公里,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流域面积在20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流域面积在100—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8条。2008和2009年,县委、县政府对境内的苏子河、永陵二道河、太子河、刘家河、富尔江、巨流河6条河流进行生态治理,投入河道生态整治资金221万元,压柳6.8公里,栽植杨柳树57900棵,油条苗107.5万株,火炬树21000棵。2009年,按照新宾满族自治县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可研报告所列项目,我县城防工程生态建设长度为1780米,投资1247万元。永陵镇、平顶山镇、北四平乡3个乡镇进行生态治河的长度为9.1公里,投入资金325万元。

2.水土保持建设

⑴贯彻推行已有小流域治理模式,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我县的治理模式是以蓄水工程为龙头,封禁治理一片山川、治理一条沟道、开发一条流域、造福一方百姓。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以工程措施为点,以生物措施为面,以中小河道治理为线,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突出拦蓄工程建设、生物工程建设和封禁治理措施建设。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6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20

第四届“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于2012年8月28日在崇明开幕。开幕式上,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李昕、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上海市崇明县县长赵奇分别致辞,认为崇明拥有十分丰富的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岛,就是要依托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整合,逐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崇明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生态退化等诸多挑战,走出一条具有崇明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文明,一直是崇明在探索的问题。本次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论坛,崇明将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为崇明生态岛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加精彩而积蓄力量。

在随后的论坛大会报告中,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晓春、崇明县副县长冯志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系统管理项目协调员Davidosborn、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等先后作了题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崇明生态岛建设》、《以创新驱动崇明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生态系统管理》、《我国清洁能源生产的现状和未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视角下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等主题发言,认为科技创新正成为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支撑,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仍将是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聚焦科技示范重点工程建设、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并凭借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与城市共享发达的交通、信息、市场和技术等资源,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城乡互动的崇明特殊农业类型。

大会安排了三个论坛进行分组会议,主要探讨生态、人居、产业三个话题。在自然生态分论坛上,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作了题为《长江中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的报告,认为长三角流域内湿地所面临的威胁因素繁多,不同区域面临的主要威胁存在差异,而目前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水平不足以应对这些威胁。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湿地演变史,建立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对于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作了题为《湿地生态修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他通过伊拉克两河流域湿地恢复与区域农田需水(2007)、日本三川江湿地生态修复与依势湾生态再生(2010)、美国普吉特海峡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三文鱼保护(2011)、美国密西西比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缓解油污能力(2012)和崇明西沙湿地生态修复与湿地林泽化(2005~2012)五个实例,论述了湿地生态的修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人居生态分论坛上,澳大利亚国家研究中心低碳生活合作研究所所长Deoprasad作了题为《实行低碳发展过程中的挑战》的报告,认为崇明岛是开展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识、技术的独特展示案例,做到适当的平衡也是挑战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在题为《崇明生态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初探》的报告中认为,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其生态岛及其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备受关注,必须系统地探索基于生态文明的崇明生态发展模式以及途径,努力为加快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步伐服务。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Donald作了题为《为保证未来气候安全的低碳城市建设》的报告,建议崇明要致力于通过减少人类生态足迹和提高自然生态能力建设来应对地球上的生存挑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吸取全球经验和教训,实施低碳建设,以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强作了题为《崇明瀛东村生态人居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报告,认为根据瀛东村的地理环境、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绿色本地化等原则,可以统筹考虑节能、环境与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需求,采用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从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和空气品质的角度,最大限度体现被动式建筑设计,为崇明岛的生态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7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1: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矿资源整合项目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概况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审查机关现场踏勘人员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矿资源整合项目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环境保护厅郭春林环评类型环评单位生态调查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建设地点位于邢台县龙泉寺乡车尖村北约1km处,矿区西侧20m为邢台龙泉矿业有限责建设地点及任公司车尖铁矿,两矿权之间留有隔离带;矿区南侧1000m为车尖村,矿山位于山区,周围周边环境无其他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邢台县车尖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由邢台县车尖长林铁矿、邢台县洪晨铁矿和邢台县车尖海魁铁矿、邢台县西黄村寒泉长石矿罗沟铁矿整合而成。整合后采用露天和地下开采,年开采铁矿石5万吨,服务年限8.17a。工程总投资为95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300万元。矿区整合内容面积0.6194km2,矿区范围内累计查明铁矿资源储量(122b+333)81.1×104t;累计动用资源储量(122b)33.2×104t;保有资源储量(122b+333)47.9×104t。露天开采由上向下分台阶开采,地下开采设计为斜坡道开拓,全面房柱法开采。本项目新建4条斜坡道用于地下开采,新建一条回风井,改造利用一条旧回风井,新建一工业场地和排土场。一、工业场地及开采区:1、1、施工期整改措施:①设置地面塌陷监测点,并加强巡查;采空塌陷边界竖立警示牌,对地面塌陷

进行回填、平整、绿化,对地面裂缝采取粘土填堵、平整措施。②废弃的斜井和平硐共8个,对平硐和斜坡道采用大块砌石封堵洞口,对竖井进行回填。③对原露天采坑的高陡边坡采区削坡;将采坑附近的废石渣填入采坑,经夯实、平整、绿化。④拆除废弃工业场内所有建筑,改造的、新建的工业场地加强绿化,施工完毕后对占地区域进行修整绿化,实现绿化补偿。⑤新建工业场地修建临时排水沟,低洼处修建集雨池;沿围墙设两行防护林带。⑥新露天采场在采坑周边修建临时排水沟,将部分表层好土暂存,并修建临时拦挡。

2、开采期整改措施:①对形成的采空塌陷区或地裂缝及时进行回填或填堵治理,治理工程应贯穿矿

山开采全过程,做到边开采、边治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②露天采场治理:对南区露天采场阶段性治理,主要为375、365m以上台阶的绿化。

3、闭矿期整改措施:①对形成的塌陷坑进行回填、平整,并进行绿化。

②回填南北采区回风竖井。

③露天采坑高陡边坡进行削坡、平整,再将部分好土回填到露天采坑区恢复为耕地使用;

采坑区周边进行绿化,选用荆条、紫穗槐等灌木。④拆除临时建筑,并进行绿化。⑤工程结束后,首先将表土进行回填,工业

整合措施

场区恢复施工场地并平整土地再进行土地翻松,恢复为耕地使用。

二、废石场:1、施工期整改措施:①对整合前形成的4个渣堆,进行治理,用于回填塌陷坑、竖井,对剩余的渣

石,合理堆放在荒山沟中,并采取覆土绿化等措施。渣石堆底部修建拦渣坝。②新建排土场修建拦渣坝。

2、开采期整改措施:规范堆存,合理留设边坡、台阶宽度、阶段堆存高度、边堆存边复垦。

3、闭矿期整改措施:堆放结束后进行平整、削坡,分片复土恢复植被;

为保证排水畅通,在拦渣坝底部预留排水孔。绿化选用荆条、紫穗槐等灌木。

三、矿区道路1、施工期整改措施:施工道路作为永久的农用路设计,路面要废石碾压硬化,路面平整。

2、闭矿期整改措施:在道路两侧布置

2排防护林,进行绿化美化,防护林采用乔木。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2:--关于安庆市怀宁县洪镇村五桥村的生态环境调查日志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1-2班胡慧宁调查时间:2013年8月16日--2013年8月19日调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洪镇村五桥村调查负责人:胡慧宁

正文:

(1)前言

洪铺镇是皖江城市安庆的一个偏南小镇,是怀宁县辖镇。我们今天所要介绍的洪镇村与五桥村同是洪铺镇中非常重要的乡村,其中,洪镇村是镇政府所在村,是洪铺镇的中心,也是洪铺镇目前最繁华的一个村。而五桥村与洪镇村紧紧相邻,只有一河之隔,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因为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没有几年的建设治理,原本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得非常富庶美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前往洪铺镇,看看两村的相同与差异。

(2)水是生命之源

常听老人谈起她们记忆里的洪铺镇,由于隶属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水系丰富,水产盛足,那时候还没有三峡大坝,村子里的河流都是和长江相通的,那时在家门口都能捕到江里的鱼种,七八十斤的大鱼也是常常能捕到的,现如今很难见到的江豚简直就是常客,每每洗衣洗菜的时候便会游过来找点吃的。乌龟甲鱼什么的放牛的孩子经常一天能捡一大箩筐回来,可惜那时候竟然不知道怎么吃。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就是洪镇村,奶奶说那时候是没有自来水的,全村人吃喝的水都来自门口的那口方塘,并说那时候的水是很甜很清澈的,于是我便再次前往那口小塘,看到的却是这幅景象。

降雨量的减少,加上人们大量的取用,还有农药,垃圾的污染,原本清澈甘甜的方塘已然变成了一个污水坑了。

我们再看看五桥村经过治理,情况是否会好一些。

这便是五桥村的池塘,水依然那么清澈见底,周围用大理石筑起了堤坝,显得非常干净整洁。

(3)城镇化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跟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步伐,洪镇村也积极响应着国家的号召,但似乎在发展的进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忽略了对自然地敬畏。

这是洪镇村新建的小区,我想说的并不是它建的有多么漂亮,而是要强调一下它的前身,大家一定不敢相信,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水库,为了满足更多人的住房梦,人们不惜将水库填平,将扩建的魔爪伸向了稀软的湖床。广场上一条条歪斜的裂痕仿佛是那冤死的水库在无声的哭泣。

相比洪镇村,五桥村的建设开发则更加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在河道的两边修建了栏杆,住房沿着河堤依次建造,门前有流水,屋后是松林,好不惬意。

(4)土地是我们的根

近年来,与许多乡镇一样,随着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洪镇村的青壮年悉数进城,劳动力的缺失导致耕地大面积的荒废,这些祖祖辈辈留下的农田,曾经肥沃的土地,一经荒废再想重新种植几乎再没有可能。五桥村又是怎么解决这一难题的呢?

我们看到的就是五桥村的整体规划图,他们将村子里的土地通过土地平整,集中到一起,再承包给别人种植,既保护了赖以生存的耕地,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啊。

(5)环境治理

触目惊心!图片上的就是洪镇村最重要的淡水河,早在二十年前,人们从这里上船可以直达武汉,更有很多的渔民以此河为生。现如今,宽阔的河道几近干涸,於黑的河床像一条被剥了皮的巨蟒衰死的暴露在焦阳下,大量的垃圾撒满河道散发出阵阵令人作呕的气息,无奈的村民只能将就着使用已经发臭的河水。不知道老辈们看到如此场景会不会心痛,而或是叹口气,黯然的离开。

这是五桥村的水脉,五桥村的村民通过修建防护提,水堰,很好的保护了河水的流失,通过垃圾清理,河道清淤,使河水保持清澈,在这样的小河边漫步怎能不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6)我的感受

通过这次调查,给我内心的冲击确实很大,曾经鸟语花香,虾美鱼肥的洪镇村,在城市扩张的浪潮中被伤的千疮百孔,横流的污水取代了曾经清澈的小溪,堆积如山的垃圾占领了曾经翠绿的小丘,葱郁的山峦被切去了秀发,湛蓝的天空被掩上了浓浓的乌云……而五桥村却能后来居上,建设的如此美丽,不得不令人深思啊,真心的期盼美丽的洪镇小村能恢复曾经冒昧的摸样,希望像五桥村一样的乡村能越来越多,愿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美好!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范文3:院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年级:2012级班级:物理学师范四班姓名:赵正鹏学号:2012213913

时间:2012年2月5日—2月7日

(1)调查地点及情况介绍:本次生态调查地点,我选取了我的家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关李村委会李子厂村的几条河流作为我的调查对象,由于我的家乡所在地是一个小山村,没有城市化,也污染有工厂,所以我选取得调查对象所能受到的染主要是来自居民的生活垃圾。

(2)状况简介:在本次调查之前,根据经验,我猜想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生活所生产的垃圾得不合理排放,导致一部分生活垃圾排入河流中游,导致河流中有污染。于是我分别到几条河流的上、中、下游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将调查的对象分作甲,乙、丙河,在几条河上游调查时,甲、乙、丙三条河的河水都很清澈,其中生长的各种水草也正常,经对村民进行询问调查得知,三条河上游的河水都可以作为饮用水。由此得知,三条河上游河水仍处于不污染状态;到中游时,三条河的河水虽然没有出现浑浊现象,但都有很多生活垃圾存在河流底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事甲、乙两条河在接近中游居民区时汇成了一条河,这几条河的中游有了一定的污染,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村民进行了采访得知,村民们为了方便,大多数时候都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流中,这表明村民的环保意识不是很高,到中游进行调查时,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情况,在河流中游有大片的田地,村民们在施肥后便进行灌溉,由于河流的分流及地理情况的原因,导致田中的水有一部分会回的河中,所以河流中断出现了一定的水体富营养化,出现了水草疯长等情况。与此同时,我还发现许多牲畜仍以河流中游的水作为饮用水,经对村民们调查得知,本地的牲畜一直以河水作为饮用水,但却没出现大批牲畜死亡或获病现象,牲畜的生长状态处于正常情况,这一情况表明中游河水虽然有污染,但情况并不严重;三条河在下游汇为一条河,在下游调查时,发现河中河水清澈,河中并无生活垃圾,在下游的村民仍以河水作为饮用水,对下游村民调查得知,村民们以下游河水作为饮用水已经有很多年,村民们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我尝试着喝了一下下游的河水,发现下游的河水并无异味,饮用后也没有出现腹泻等异常情况,这表明河流中游的污染属于轻度污染,并没有超出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针对以上的调查情况,我们征求了村民和村委会的意见,结合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一个整改方案。

(3)整改方案:首先,针对主要的污染源,对村民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村民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动员村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综合处理,不盲目倒入河中;其次,对河流中游的生活垃圾进行打捞;再次,改变村民们先施肥后灌溉的习惯,转变为先灌溉后施肥的,这样既降低了污染,有提高了肥效,减少化肥的使用;最后,对河流的水质进行定期检测评估。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8

关键词:城市内河;竹排冲;截污治污;思考与对策,南宁市

1前言

城市内河是城市的连续空间,但由于城市内河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内河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和纳污的容器,使城市内河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破坏城市水环境,严重阻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提升城市水环境,让城市居民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进行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城市内河截污治污是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西南宁市竹排冲整治为例,对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内河水质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城市内河截污治污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力求为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以达到提升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2竹排冲整治概况

2.1竹排冲概况

广西南宁拥有一江两库六环十八条内河,竹排冲是十八条内河之一。竹排冲位于南宁市东部,邕江左岸,是南宁市规划城区内最长的一条内河,源于高峰林场六里分场六怀山和高峰岭,出河口位于葫芦顶大桥津头村附近,河长33.5km,流域面积117k。竹排冲主干流的流向由北向南,在茅桥附近进入市区,经市区江北片东侧,于葫芦顶大桥津头村附近汇入邕江,市区段长约9.5km。竹排冲河道整治前主要功能是行洪和接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体水质污染严重。

2.2水体污染状况

2.2.1水质状况

整治前竹排冲河道中下游及上游河段大多已受到严重污染,河水乌黑,有漂浮泡沫,闻怪臭味。2001年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在《关于确定南宁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批复》中,明确确定南宁市各水体执行标准:竹排冲(包括上游即沙江河)水质执行GHZBi-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

根据2010年2月由广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编制的《南宁市竹排冲河道污染现状调查报告》调查结论为沙江河、竹排冲水质属于地表水劣Ⅴ类,竹排冲干流与支流的水质均为重度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2012年1月由广西大学、广西益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编制的《南宁市竹排冲上游植物园段水质改善工程污染源调查报告》调查结论为竹排冲上游植物园段水质为劣Ⅴ类,污染级别为严重污染级,竹排冲上游植物园段已成为“纳污河”。其主要污染源为畜牧养殖污水,其次是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

2.2.2排污口状况

经过2004年至2007年间的竹排冲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其河道脏乱差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有很多排污口直接向竹排冲排入污水,导致竹排冲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再度遭受破坏。

根据实测资料,竹排冲中、下游北起茅桥湖,南至竹排冲入邕江口处,河道长约为9.5km,雨污水出水口共131个,其中51个雨水(合流口),80个污水口。上游植物园段从长路铁路桥至高峰水库,河道长为17.8km,主要排污口(沟)共有28个。

2.3整治目标

竹排冲是邕江重要支流,是南宁市东部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是南宁市东部地区生态防护景观带。为提升城市水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南宁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决定,在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水城”的大环境下,对“水城”南湖――竹排冲核心环的建设等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和要求,于2009年启动了南湖――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该项目对竹排冲的截污治污总体目标为“控制污染,提高水质,改善水环境”,并按景观和河道行船的水体水质要求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中观赏性景观用水河道Ⅳ类标准。

2.4截污治污现状

早在2004年,南宁市已开展实施竹排冲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竹排冲河道沿线附近城市道路内均敷设了污水截流管,例如:竹溪大道、民族大道、怡宾路、悦宾路、青山路、茶花园路、贤宾路等12条路污水管设计。截至目前为止,该12条道路均已施工完毕,但由于某些原因该12条道路的污水截流管建设未能彻底实施,导致截污工程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9年12月启动的南湖――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了竹排冲截污工程,该截污工程建设主要是在2004年竹排冲综合整治工程基础上,在竹排冲河道两侧重新修建截污管道,对河道两侧的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截流,以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目前一期工程茶花园桥至汇春桥下游竹溪苑附近施工已告段落,污水截流效果明显,该段河道水体水质已得到极大改善,并与两岸景观改造相辅相成,形成一道优美的水体景观。但由于二期工程及竹排冲上游整治项目尚未及时实施,未经截留处理的污水仍然不断排入竹排冲,上游污染直接影响下游水质,造成已整治的河段水质改善不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的观赏性景观用水河道Ⅳ类标准。

3思考与对策

竹排冲河道属于典型的城市内河,整治建设工作已进行多年,但多次整治却未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对这些年的截污治污工程进行反思,以供竹排冲后期建设及其他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借鉴。

3.1坚决彻底实施截污治污工程,保证工程有效性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实施,必须从政策上强力推行,铁腕实施,尤其是截污治污工程,工程实施必须要有连贯性,不留后患,不留缺口,要坚决彻底完成工程目标,保证工程建设有效性。

3.2充分采取引水补水措施,保证水体循环自净能力

根据城市内河的具体情况,加强引水补水系统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取水、引水、蓄水、补水,促使城市内河水系的河道达到水体循环及水系联通,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同时保护水中植物,进一步提高水质。要设法创造活水源头,比如充分利用大型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活水源头,另外可考虑从其它江河湖泊或水库引水,为城市内河提供新的水源。

3.3建立长效的河道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持续效果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开展连续水质监测,保证治理效果,防止突发事件。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开展生态修复评价,监测治理效果,系统评价工程有效性。

4结语

内河整治,治污先行。在城市内河治理中截污治污是根本改善水质的关键,把截污治污工程作为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来有效实施,才是真正达到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西珠委南宁勘测设计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南湖―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0.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9

关键词:黄河规划治理开发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黄河治理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批复实施标志着人民治黄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黄河频繁的水旱灾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人民治黄5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许多自然规律仍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黄河存在的三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威胁着沿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制约着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新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的要求,国务院正式批复的《规划》,明确提出了2001~2010年10年的治理开发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各项措施,并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规划》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加快黄河近期治理开发步伐,为实现黄河“四个不”(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谋求黄河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加快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要的地位,显著的成就

黄河治理,历来是治国兴邦的大事。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问题高度重视,领导人民群众和黄河建设者对黄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治理与开发。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非工程措施和人防体系得到了大大加强,取得了连续5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保障了黄淮海平原12万km2防洪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土高原45.4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初步治理18万多km2,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各种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黄泥沙约3亿t。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地区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万hm2,发展到733万hm2。黄河还为两岸重点工业基地、大中城市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在黄河干流已建在建15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总库容566亿m3,发电装机容量1113万kw,年平均发电量401亿kw·h。

黄河治理开发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大平原的安全,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广大治黄工作者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黄河这条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的基本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促进了治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快了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步伐。

人民治黄50多年来,黄河治理开发的规模和巨大成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

二、《规划》的编制过程

1998年底,遵照温家宝副总理有关指示精神,黄委开始开展了《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分析及调查研究,为其后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河并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发表了《加强治理开发,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的重要讲话,指出:“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必须抓紧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把黄河水害治理好。”为《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明确了指导思想。2000年8月《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及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等10个专题报告上报国务院。2001年11月15日,温家宝副总理主持会议,专门听取黄河问题的汇报。2001年12月5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第116次总理办公会,审议并原则同意水利部《关于加快黄河治理开发若干重点问题的意见》。这次会议要求编制《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报国务院审批。2002年1月,《规划》在北京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其后,水利部广泛征求了中央、国务院18个有关部门及流域8省(自治区)的意见,完成并正式上报《规划》,最终于2002年7月14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

《规划》是继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的《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之后,又一部重要黄河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原则。把防洪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摆到突出位置,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从战略高度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分步推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目标直指黄河洪水、水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三大问题,并突出体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的目标为:通过10年的努力初步建成黄河防洪减淤体系,重点河段防洪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基本控制洪水泥沙和游荡性河道河势;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节水初见成效,基本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基本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干流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支流水质明显改善;水土保持得到加强,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实现以黄河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解决三大问题,造福中华民族

《规划》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复,下一步贯彻实施的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要抓住时机,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为实现《规划》中提出的治理开发目标,谋求黄河长治久安而努力。

1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防洪减淤体系

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基本思路,针对当前黄河下游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近期建设的重点是全面推行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加快游荡性河道整治步伐、搞好东平湖滞洪区和滩区安全建设、加强河口综合治理、完善水文测报、洪水和枯水调度等非工程措施。

第一,全面加固堤防,推行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做好淤背固堤、加高帮宽、堤顶防汛道路建设、防浪林工作。目前,黄委已启动下游河道标准化堤防建设首期工程,规划并开始实施了河南段郑州—兰考159km的堤段,山东分两段,61km长的东明段和51km长的济南段,力争5年内将南岸建成标准化堤防。

第二,加快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和险工加固的步伐。在黄河下游高村以上的游荡性河段,主流游荡不定,易造成堤防“冲决”。目前,黄委已经成立了河道整治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并在抓紧有关工作。加强控导工程建设、险工改建加固。

第三,尽快做好分滞洪工程建设。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东平湖滞洪区仍然是保证山东窄河段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是今后滞洪区建设的重点。抓好除险加固工程、安全建设。

第四,干流河防工程。重点是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渭河下游、河口段。

第五,滩区安全建设。黄河下游滩区面积3956km2,现有耕地25万hm2,村庄2071个,人口178.3万。规划对距堤1km以内和落河的村庄群众共46.7万人实施外迁;对封丘倒灌区22.8万人采取临时撤退措施;修筑村台就地避洪,就地避洪人口127.4万。

第六,修建古贤和河口村水库。根据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布局,为完善“上拦”工程体系,将在2010年前建成支流河口村水库;要加快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步伐,争取2010年前后开工建设。

第七,完善非工程措施。重点建设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河口镇至三门峡气象雷达探测预报系统。建立15支“全天候、快速、灵活”的机动抢险队伍,并加强现有20支机动抢险队。

通过上述措施的不断实施,可望基本控制洪水泥沙。确保防御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m3/s堤防不决口,基本控制游荡性河道河势。相对稳定入海流路。上中游干流重点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设计标准。

2把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按照开源节流保护并举,节流为主,保护为本,强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全力做好水资源管理、利用与调度工作。

第一,进行黄河灌区节水改造。近期规划黄河灌区新增节水改造工程面积323万hm2,2010年节水面积达到483万hm2,占黄河灌区面积的64.3%。

第二,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主要是将水资源费纳入供水水价,适时调整水价,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严格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对超计划或超定额用水实行超额累进计价。

第三,建设水量调度系统。建设全河水量总调度中心,负责全河水量统一调度;按照断面流量和用水总量双控制的原则,监控运行,监督各地和骨干水库执行水量调度方案的情况;建设水质实时监控系统,监督干流省(自治区)界水质状况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方案执行情况;完善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调度纪律。

第四,加强水污染防治、排污总量控制和断面水质监测。以水资源保护为基础,加强黄河干流及重点支流河源区的水源涵养保护、中游水土流失区的面污染源控制、流域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

完成上述主要措施后,可望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节水初见成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左右提高到0.5以上,大中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40%~60%提高到75%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初步缓解,一般年份基本解决断流问题;进入黄河干流的污染物符合总量控制要求,黄河干流水质满足水功能区要求。

3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力争10年内水土保持见成效

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基本思路,重点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因地制宜,分区治理。近期规划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黄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三川河、昕水河、红河等32条支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总面积12.1万km2,其中多沙粗沙区规划治理面积5.5万km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把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为主要内容的沟道坝系建设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体工程,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注重坡面治理,强化预防监督。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近期可望基本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万km2,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达到5亿t,水土保持初见成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加快“三条黄河”工程建设,加强有关前期工作,把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全面推向现代化

大力开展黄河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水土保持和水沙变化、中游水库运用、下游河道演变及河道整治、河口演变及治理、模拟技术等。目前,黄委已经确定今后5年内每年投入研究经费500万元进行黄河基础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来提高黄委整体基础研究水平。要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适时开展龙羊峡以上干流梯级工程开发规划。抓紧开展河口村水库、古贤水利枢纽、大柳树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展碛口、甘泽坡等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

总结“原型黄河”的调水调沙试验经验,为今后利用黄河自然规律减少水库与下游河道淤积积累经验。启动建设并完善“原型黄河”的测验体系。

积极推动“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步伐,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工作:利用遥测、遥感、卫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科技手段进行降雨预报、洪水预报、水库调度、洪水演进模拟分析,提高防汛减灾能力和科技含量;建立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河口地区生态模拟系统、现代化水资源实时调配系统、引水口门的自动监控系统、地下水观测系统等,确保水量调度高效、实时和易操作;在关键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建立实时监测预测系统,提高水质监控准确性和时效性;运用3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治理和评价,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的自动化与科技化;通过远程视频技术,建立水库、堤防等工程运行和管理系统,强化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的自动化与科技化。

河道生态修复可研报告篇10

 一、计划及前期工作(对照目标2、3全部完成)

 1、计划工作。编制完成了2006、2007年财政预算安排计划、2006年基本建设计划。

 前期工作是各项目建设实施的基础工作,前期工作的深度直接影响项目的审批立项和资金安排,也直接影响投资效益的发挥。项目安排要符合国家的投资政策,要抓住机遇,随时提出成熟的项目争取上级资金。项目的前期工作要深入细致,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充分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多方案进行科学比较,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出版了《某市城市水系环境规划》,某市城市水系规划多次向相关单位及有关领导汇报多次,并编制多媒体幻灯片向市领导进行汇报,经专家评审后,已正式出版。总结了“十五”期间的水利建设完成情况,对“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进行了筛选,对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讨,编制完成了《某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草稿)。组织编制完成了海河流域滞洪区安全规划和洪水河可研的编制工作。

 水库:完成了两座小水库的初步设计的评审工作。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要求,完成了石门水库和磊口、两个小水库计划的上报工作。

 灌区:完成了红旗渠灌区节改工程年度计划的上报工作,预计2007年开工建设。

 二、建设管理(对照目标1、4)

 今年我市在建和新开工水利工程共10项,截至目前共计完成工程投资4314万元。对六项工程进行了施工、监理招标(环城河、琵琶寺、南谷洞、大功03、04年度、永兴供水)。

 同时,配合省厅对在建工程进行了质量大检查,对琵琶寺水库进行了稽查。多次对在建工程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

 在建工程八项,即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某河河道治理、漳河护岸二期治理、马家岸水库、引黄入内工程、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引岳工业供水工程。新开工项目四项,即环城河引水工程、大功灌区节水技改2006、2007年度工程、永兴供水工程。其中启动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环城河治理、马家岩水库、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某河河道治理工程四项工程列为市重点工程。

 基本建设工程越来越注重程序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严格规范“三项制度”,强化“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障”的管理体制,建全机构,落实人员,制定制度,狠抓落实。严格执行建设管理程序,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使每项工程能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2006年度各项基建工程完成情况:

 1、环城河综合治理引水工程

 环城河引水工程作为环城河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市发改委于2006年5月31日以安发改办[2006]267号文对可研报告进行了批复,7月19日又以安发改办[2006]383号文对初设报告进行了批复。核定后的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为:引水工程全长12.62公里,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11.38万立方米、清淤4420立方米、玻璃钢纤维增强聚脂夹砂管道埋设12620米、钢筋砼顶管施工280.5米、拆除和修复路面7635平方米;核定概算投资1538.37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1247.83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245.73万元、基本预备费44.81万元。

 水利局作为环城河引水工程项目主管单位,成立了环城河引水工程建管局,报请规划局批复了引水工程规划红线,通过招标完成了施工、监理招标工作,选定了施工和监理单位,通过政府采购确定了管材生产厂家,工程于划9月10日正式开工。

 截至目前,已完成管沟土方开挖8.78万方、清淤2210万方、管道安装7375米、钢筋砼顶管施工136米、拆除砼路面7635平米,完成投资631.4万元。

 资金来

共5页,当前第1页1源及到位情况:资金来源为市财政投资。管材部分由市政府采购办负责采购订货。目前,财政拨款1200万元到位。

 存在问题:1、沿线征地、拆迁、协调难度大,设计变更多;2、铁西排洪沟段施工难度大,干扰多。

 2、马家岩水库工程

 某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年8月31日以豫计农经[2006]1098号文对《某市马家岩水库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某省水利厅2006年11月24日以豫水计[2006]178号文对《马家岩水库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批复工程总投资19920万元,计划建设工期42个月,主要建设内容:大坝(包括左、右岸挡水坝和中间溢流坝)、输水洞、放空洞等。2006年10月某市水利局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局,2007年3月建管局采用委托招标形式进行招标,确定了水库大坝及基础灌浆工作的施工及监理单位。工程于2007年5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截至2007年年底主要完成临时工程、进场公路、砂石料系统、河槽开挖、坡积物清运、上下游围堰、地下截渗墙、导流明渠、移民安置、溢流坝段的基础开挖等工作,完成投资2301万元。

 2006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完成两岸边坡开挖、大坝回填、溢流坝段上下游齿槽砼浇筑及部分坝基浆砌石砌筑等。截至目前已完成溢流坝基础开挖、溢流坝上下游齿槽砼浇筑、溢流坝段基础固结灌浆及部分坝基浆砌石等内容,主要完成土方0.9万方、石方12.32万方、砼及钢筋砼44670方、灌浆5607延米,完成投资2014.83万元,占全年总投资计划的134%。现在正在进行剩余坝基浆砌石砌筑和廊道砼浇筑。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家投资9300万元,其余地方自筹。目前,国家到位资金8000万元,省补资金到位1400万元,地方自筹2400万元,共计到位资金11800万元。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设计料场与施工场地交叉影响,施工作业面小,影响进度。

 下一步工作计划:设法开辟新的料场,继续完成坝基浆砌石砌筑和廊道砼浇筑。

 3、某河河道治理工程

 某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年12月31日以豫计农经[2006]1780号文对《某河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7年3月15日又以豫发改办[2007]368号文对《某河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核定概算投资1227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扩挖河槽和加固堤防53.05公里;险工治理13处,长3240米;改扩建、重建、加固建筑物72座,其中桥梁9座、节制闸2座、渡槽改倒虹2座、防洪闸19座,提灌站40座。核定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633万方、土方回填222万方、浆砌石46285方和砼28986方。2007年4月18日采用自行招标形式对2007年度工程进行了施工、监理招标,确定了施工、监理单位。工程于2007年9月22日开工。截至2007年年底,主要完成于曹至郭盆闸段11公里的测量放线工作、部分征地及河道开挖、900米筑堤,主要工程量为土方20万方,完成投资550万元。

 2006年计划投资500万元,完成四个标段40万方土方工程及部分征地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部分征地工作以及5.05Km河道开挖、2.85Km筑提,共计完成土方36.5万方,完成投资250万元。至此,到位800万元资金全部用完。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可研批复资金来源为省基建资金补助500万元,其余资金争取国家补助、申请银行贷款或市、县自筹。截至目前国家资金到位300万元,省资金500万元,共计到位资金800万元。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缺口大,征地困难。

 下一步计划: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下段施工。

 4、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工程

 某市发展与计划委员会2006年4月20日以安计投资[2006]182号文对《小南海泉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6年9月9日以安计设计[2006]538号文对《小南海泉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核定工程总投资2025万元,计划建设工期2年,主要建设内容有:3.8km河道清淤、河岸护砌、污水截流管沟、拦砂堰8座、溢流堰2座、踏步等。2006年5月某市水利局成立了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2006年11月16日建管局采用自行招标形式通过招标确定了施工和监理单位。工程于2007年3月19日开工,截至2007年年底主要完成2.05公里河道的清淤、河岸护砌,3座拦砂堰和2座溢流堰,完成主要工

共5页,当前第2页2程量土石方30万方,砼及钢筋砼575方,完成投资1113万元。

 2006年计划完成剩余全部工程,包括1.35Km的河道清淤、河岸护砌,5座拦砂堰以及全线3.8Km的沿岸绿化等内容,投资912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征用河滩地89.48亩、河道土方12万方、砌石8900方、砼400方、泉区绿化30亩、主泉区两岸植树19800棵,完成投资829万元,占全年总投资计划的91%。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从水资源费中解决,不足部分由市水利局负责申请贷款,贷款本息从以后的水资源费中列支。目前,建设单位贷款500万元、水资源费支出700万元。

 存在问题:资金缺口大(目前缺口825万元),施工环境差,协调工作难度大。

 预计全年完成情况:全部工程完工。

 5、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省水利厅于2006年2月以豫水计[2006]22号文对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作了批复,省计委于2006年9月以豫水计农经[2006]1160号文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作了批复。工程主要内容是:坝基防渗、上下游坝坡整修、溢洪道、泄洪洞和南北灌溉洞及观测和管理等配套设施,工程总投资2630万元,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4.64万方、土方回填0.83万方、砼及钢筋砼1.15万方、灌浆16838.3延米,计划工期两年。2006年7月某市水利局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局,2006年11月通过自行招标选定了施工、监理单位。工程于2006年10月开工,截至到2007年年底,主要完成了坝基防渗帷幕灌浆、大坝上游坡砼护砌、泄洪洞和南、北灌溉洞建筑物改建、溢洪道开挖衬砌和工程管理设施项目。累计完成坝基防渗钻孔灌浆18492米、帷幕灌浆8500米、灌浆孔687个、土石方6.18万方、钢精砼浇筑9845方和砌体1630方等,累计完成投资1787.7万元。

 2006年计划完成剩余部分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泄洪洞和灌溉洞灌浆、观测设施、坝定防浪墙改造、坝定路面、渡槽等项。完成土石方0.36万方、灌浆890延米、砼及钢筋砼2960方,完成投资151.8万元。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投资1300万元,其余地方自筹。目前,中央国债资金1300万元已到位,市配套资金230万元,累计到位资金1530万元。

 存在问题: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不足,影响部分工程建设。

 下一步计划:2007年主体工程完工并验收。配套项目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

 6、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006年5月省水利厅以豫水计[2006]40号文对《某市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作了批复。主要工程内容是大坝沥青砼面板翻修,两坝肩帷幕灌浆,下游坝面整修加固,坝顶路面翻修、防浪墙拆除、沥青砼面板降温设施更换,坝体排水观测廊道交通竖井改建和增加坝体观测设施;溢洪道工程的进口段、出口段开挖整平、衬护防漏和出口修建导流坝;一级洞、二级洞维修等,工程总投资2756万元,主要工程量为石方开挖1.84万方、帷幕灌浆8420延米、固结灌浆2034延米、砌体1.30万方、砼及钢筋砼0.46万方、沥青砼0.44万方,计划工期2年。某市水利局2006年5月以安水[2006]78号文成立了工程建设管理局,管理局2006年7月自行招标确定了施工和监理单位。工程于2006年9月开工,截至2007年年底,主体工程已完工,完成投资1539万元。

 2006年计划完成剩余部分工程。8月份已进行了招投标工作,选定了施工单位,9月底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截至目前,管理设施基础开挖已完成,正在进行上部结构建设,完成土方8800方、石方1540方、砼140方,完成投资59万元。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申请中央投资1400万元,其余地方自筹。目前,中央国债资金1380万元已到位,市配套资金170万元,累计到位资金1550万元。

 存在问题: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部分工程建设。

 下一步计划:2007年主体工程完工并验收。配套项目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

 7、漳河护岸二期工程

 某省发展计划委员会2006年12月5日以豫计农经[2006]1646号文对《漳河三省桥至观台河段护岸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6年12月31日又以豫计设计[2006]2481号文对《漳河三省桥至观台河段护岸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共5页,当前第3页3进行了批复,批复概算总投资3000万元,核定建设内容为:护岸、护地工程16处,总护岸长度14.965公里(其中某市4.92公里,某县10.045公里)。2007年3月某县水利局成立了某县段工程建设管理局,2007年5月某县段建管局采用自行招标形式确定了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某县段工程于2007年5月开工。截至到2007年年底,主要完成七个村3756米护岸,完成土石方51400方,砼及钢筋砼46370方,完成投资885万元。

 2006年计划投资1115万元,完成某县段剩余全部工程。由于2006年度计划未下达,本年度仅完成2007年度剩余工程,完成投资115万元,完成主要工程量为砼6900方。目前2007年度工程已进行验收。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省基建定额补助某县投资300万元,某市投资1000万元,其余申请国家补助和两县自筹解决。目前,省补300万元已到位,某市到位200万元,某县自筹资金500万元。

 存在问题:资金缺口较大,市、县配套资金到位不足,无法完成剩余部分工程。

 下一步计划: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剩余项目的建设。

 8、某县引黄补源工程

 某省计划委员会2000年2月14日以豫计农经[2000]168号文对《某县引黄补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批复,2000年7月25日某省水利厅又以豫水计字[2000]074号文对《某县引黄补源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核定建设内容为61.38Km的总干渠、7条干渠、1座引水闸、1座引水涵闸、4座节制闸及总干、干渠渠系建筑物,核定概算投资4890万元,主要工程量土方750万方、砌体0.84万方、砼及钢筋砼1.86万方。2000年某市水利局成立工程建设管理局,建管局通过自行招标确定了施工及监理单位。工程于2000年11月开工,截至2007年年底,已完成61公里总干渠开挖,总干渠建筑物已建成24座,其中干渠进水闸及节制闸10座,桥梁13座,金堤河拦河闸1座,累计完成投资4096.88万元。

 2006年计划投资794万元,完成剩余全部工程,截至目前完成投资73.45万元,完成5座桥及古建筑遗址改线工作。至此,61.38公里的干渠已建成通水,等待验收。

 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批复资金来源为省补1400万元,市配套1200万元,县自筹2290万元。目前,省补1400万元已到位,市配套资金到位465万元,县自筹资金2305万元。

 存在问题:市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干渠配套工程(支渠等)建设。

 下一步计划:配套项目根据市财政资金到位情况安排落实。

 9、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6年度工程(某部分)

 某省水利厅2007年5月13日以豫水计[2007]7号文对《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6年度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核定预算投资266.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重建某高平干渠节制闸1座、支渠进水闸4座;重建某瓦岗干渠、高平干渠、柳青干渠生产桥7座。工程于2006年6月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蒙堤、孙白2桥和万古、新庄、向门头、今古店支渠进水闸4座,累计完成投资109.12万元。

 10、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7年度工程(某部分)

 某省水利厅2006年3月9日以豫水计[2006]4号文对《大功引黄灌区节水续建配套2007年度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核定预算投资200.23万元,主要建设项目为:新建某城关干渠北关节制闸、城关干渠五干排分水闸、贾公干渠节制分水闸3座水闸;重建某城关干渠景庄、苗固、白庄3座生产桥。工程于2006年6月开工,截至目前已完成白庄、苗固生产桥2座和贾工干渠分水闸1座,累计完成投资81.2万元。

 三、质量监督(对照目标5全部完成)

 根据《某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2006年对我市10项在建水利工程进行了质量监督,即引黄入内工程、大功节水技改工程2006、2007年度工程、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南海泉域综合治理、某河河道治理工程、漳河护岸二期治理、马家岸水库、永兴供水、引岳工业供水、环城河引水工程。在监督过程中,认真履行政府对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以抽查方式为主,定期和不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抽查体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核准工程项目划分,检查施工质量评定表填写是否真实、及时、准确。规范工程管理程序,严格把好每道

共5页,当前第4页4工序质量关,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参加各分部工程、隐蔽工程、单位工程验收。配合省厅对我市在建工程,特别是使用国债资金的工程,进行多次系统的监督检查,省厅领导对我们的质量监督工作给予鼓励和表扬。通过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截止目前,对5项新建工程,即环城河引水工程、大功灌区节水技改2006、2007年度工程、永兴供水工程、引岳工业供水工程的项目划分进行了核准,共核准单位工程11个,分部工程64个,单元工程2200个。对2006年完工的四项工程中的9个单位工程进行了验收,即南谷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单位工程、大坝单位工程、婴儿沟综合治理工程、漳河护岸二期工程、引黄补源工程某段桥梁工程。其中,7个单位工程达到优良;分部工程37个,27个达到优良;单元工程991个,705个达到优良。完成小南海泉a标、引岳工业供水、永兴供水工程、引黄补源工程单位工程的验收。

 四、统计工作(对照目标6全部完成)

 1、完成了2007年水利综合年报的上报工作。按照省厅和市有关单位的要求,实事求是的、及时的,完成了本年的前9个月水利基建报表任务和水利综合统计双月报上报任务。

 2、组织召开全市水利统计工作会议,安排布置2006年水利统计年报的编制工作。继续做好在建工程基建统计月报、水利综合统计月报的编制和上报工作。

 五、科室其它工作(对照目标7、8)

 1、参与组织召开了2006年全省水利规划计划与建设管理工作会议。

 2、督导完成了卫河重度污染区的农村饮水项目建设。

 3、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项(《某市城市水系环境规划》获省建设厅二等奖、省城乡规划一等奖、市科技三等奖),发表了3篇论文,报送信息8条。

 4、完成防汛值班和治安值班工作。

 5、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007年工作安排

 一、完成安丰沟、洪水河的前期工作。

 二、继续做好在建工程马家岩水库、南谷洞水库、琵琶寺水库、红旗渠技改、大功灌区技改2006、2007年度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质量监督,完成南谷洞水库、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主体工程验收、环城河引水工程、引岳工业供水工程、永兴供水工程、大功灌区技改2006、2007年度工程、小南海泉综合治理工程的竣工验收。

 三、争取石门水库、水库和磊口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的资金和工程开工。

 四、完成某市水资源优化配置规划的编制。

 五、编制2007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计划、全市水利工程基本建设计划和年度综合计划。

 六、负责在建工程基建统计月报和水利综合统计月报及年度报表的编制上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