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8:39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79-06

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然而,这种经济繁荣是以损害环境、破坏生态等诸多问题为代价,导致了资源能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气候变化危机等,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保护地球意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苏醒,并先后出现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经济发展新理念。人们期望探索一条能够破解经济增长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环境容量有限性矛盾、促进人与地球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道路。然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涵义相近、边界模糊,而且派生出诸多相关概念,容易在理解和使用上引起混乱,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廓清这些新理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

一、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并给出了描述性解释。我国学者庄贵阳、周生贤、马建平等分别给出了理论界定。综合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可将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概括为:低碳经济是协调经济增长与气候变化矛盾的发展新理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发展新模式,是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新形态,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为支撑,以低碳产业为载体,以低碳城市为平台,以低碳新政为保障,以低碳消费为根基,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减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提升减排能力的同时增强碳汇能力,在承担减排成本的同时扩大减排收益且不削弱自身竞争力,在保护气候安全的同时兼顾其他资源环境问题的协同解决。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低碳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低碳能源以净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和土地碳汇以增强碳吸收能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相对乃至绝对减排,其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低碳技术

潘家华、陈洪波对低碳技术的定义和分类做了初步梳理,认为从广义上说,低碳技术是指所有降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从降碳功能划分,低碳技术可以分为能源与碳排放监测管控技术、减碳技术、零碳技术和除碳技术,涉及农业、林业、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

准确理解低碳技术,需要区别几对概念:一是低碳技术与环保技术。从狭义上说,低碳技术侧重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直接目标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候变化;环保技术侧重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生态破坏、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区域性环境问题。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与环保技术目标一致。然而,低碳并非意味着一定环保,低碳的实现过程有时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水电属于低碳能源,但是水电的开发过程可能引起环境破坏、地质结构变化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显然,既低碳又环保的低碳环保技术应当优先发展,低碳但不环保的技术应当慎重发展,而环保的高碳技术应当进一步实现低碳化。二是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低碳技术有时表现为无形的知识系统,需要设备、工具等有形物来实现,这些设备、工具有时属于低碳产品,有时是碳无关产品。低碳产品是低碳技术的物化形式,通常表现在消费终端阶段,而低碳技术不仅作用于终端阶段,还作用于生产的全过程。三是低碳技术与高新精尖技术。低碳技术未必都是高新精尖技术,一些简易实用的经济技术也属于低碳技术。如,贵州省推荐的新型无烟尘节能柴禾炉(直燃式柴草炉)技术产品,适用于农村、牧区、林区生活的能源需求;“黔林洲一号”自旋流液搅拌玻璃钢沼气池、新型软体沼气池技术适用于发展农村能源。这些技术并不是高新精尖技术,但都属于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低碳技术的边界模糊,且呈开放、动态发展特征。低碳技术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凡是产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都会有低碳技术用武之地,从家庭、社区、商场、工厂到政府部门,从工业、服务业到农业,都需要低碳技术助力减排。低碳技术的“低碳”程度是相对的,旧的低碳技术将随着技术进步而被更“低碳”的新技术所淘汰。(2)低碳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精尖技术联系紧密,往往依赖后者的支持以实现的低碳目的。如,户用热量控制装置技术需要iC卡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以实现家庭节能的目的;分体式锅炉的固体燃料燃烧系统需要采用微电脑控制技术;智能化节电设备需要建立涵盖用户现存各类系统特征的实验数据库,以从数据中挖掘出的规律为基础,开发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智能化节能控制软件,达到智能化节电的目的。(3)低碳技术分散于各个行业之中。由于生产——消费链的关系,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消费全过程往往与多个行业相关,其作用分散在多个行业、多个领域之中。这一特点导致低碳技术行业归口统计较为困难。(4)低碳技术是实现减排的关键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科学规划、优化管理是系统、长期减排的重要手段,较局部技术低碳化意义更大。

(三)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是指相对传统产业,生产具有零碳、降碳或除碳特征的产品的行业,以及专业提供具有促进减碳功能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咨询、碳权交易、碳资产管理、能源管理、融资等各类服务的行业。低碳产业的孵化与形成既源自新兴技术,如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可能从传统产业中分化脱离形成,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从广义上说,可将具有低碳特征的行业都列入低碳产业系列。至于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具体地位,取决于其技术难度、重要程度、市场需求和产业规模等因素。

准确理解低碳产业需要区别几对关系:一是低碳产业与产业低碳化。各行各业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节能、降耗、减排问题,即都存在低碳化问题。但是,不能说低碳化后的产业就是低碳产业,这会将所有产业都纳入低碳产业序列。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在低碳化过程中的分工会日益细化,专业从事某种或几种低碳技术研发服务、低碳生产服务、低碳管理咨询服务、低碳产品生产的企业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新兴的低碳产业。因此,低碳产业与产业低碳化的关系是:低碳产业也需要进一步实现低碳化;各行各业都存在低碳化需求;高碳产业在低碳化的进程中,随着分工不断细化,将逐渐分离出某个或几个环节的低碳专项服务,或某些低碳产品的专业生产,逐渐形成新兴低碳产业,而其他传统产业并不构成低碳产业。二是低碳产业与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像金融、教育、旅游、邮政、广告、法律咨询、网游动漫、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服务业虽然具有低碳特征,但不宜列入低碳产业,因为这类产业较其过去,并未形成新的显著的减碳效果。不过,随着低碳服务需求的不断扩大,在这些行业中分离的专业从事碳权交易和低碳融资服务、低碳教育服务、低碳旅游服务等行业,可列入新兴低碳服务业。三是低碳产业与低碳技术。部分低碳产业完全是随着低碳技术的兴起而兴起的,如太阳能、智能电网、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低碳产业;部分低碳产业与低碳技术并无必然联系,如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低碳服务业;诸多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过程需要低碳技术提供支撑,即低碳技术的存在不限于低碳产业范围内;诸多低碳产业的发展也为低碳技术进步提供了市场需求基础和发展动力。可见,低碳产业与低碳技术两者互为促进,但并不等同。四是低碳产业与名称前冠以“低碳”称呼的产业。如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旅游、低碳金融、低碳农业等,是在传统产业前冠以“低碳”的称呼,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的一种愿景、期待和分工演进的方向,但目前这些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新兴低碳产业大多尚未成型,基本处于分化、成长的初始阶段,并未构成独立成型的低碳产业。不过,随着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推进,由传统产业中分化出来的低碳产业将越来越多,低碳产业家族也将越来越庞大。

二、绿色经济、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

(一)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一种以传统经济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前提,以力求节约资源能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提供人们健康有益产品为约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兼顾当展和后展需求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形态。绿色经济是对现有传统经济的改造,同时承担经济增长、保护环境、增进福利、长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任务。

(二)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所有能够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及有益健康的技术的集合。大体包括:(1)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技术。(2)节约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3)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技术。(4)清洁能源技术。(5)清洁生产技术。(6)“熵”处理技术。(7)生态优化技术。(8)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生产识别技术。(9)绿色消费品生产技术。其中1~3类技术可直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是直接破解增长极限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统称为可持续型技术;4~7类技术是直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技术,统称为生态环保型技术;8~9类直接与消费者健康相关,统称为健康有益型技术。

(三)绿色产业

根据对环境作用的程度不同,产业可以分为:一是直接对环境起绿化作用的产业,包括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统称为生态环保产业。二是对环境既无污染也无进一步绿化作用的产业,如教育、金融、旅游、商业、文化等服务业,统称为白色产业。如果这些产业与环境结合起来(如绿色金融、生态旅游等)则可列入生态环保产业。三是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业,统称为黑色产业。在环保政策导向下,随着环境治理和环境技术在黑色产业中的引入及社会分工的演进,黑色产业会分化出白色部分和绿色部分。这些部分如果形成规模,则可划人白色产业或绿色产业;如果未形成规模或停留在企业内部,则构成绿色经济的绿色成分。因此,狭义的绿色产业仅指生态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产业还包括白色产业和黑色产业中已经被白色化或绿色化的部分。这三者的关系是:绿色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绿化改造,需要绿色技术支撑,由黑色产业的一部分、白色产业和绿色产业组成,但黑色产业将长期是经济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只是比重将有所下降;绿色产业在经济系统的占比并非越高越好,因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仍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白色产业由于体现了经济与环境的相容,应成为绿色经济的主体;绿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但绿色技术的使用并不限于绿色产业,其在黑色产业和白色产业中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三、循环经济、循环利用技术和循环产业

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线性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而运行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中物质是以“资源(能源)——产品——再生资源(能源)……废弃物排放”为路径运动的,在最后排放废弃物之前,资源和能源会经过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大大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分别形成小、中、大三个物质循环层次。在微观层面,要求在生产企业内部形成物料循环,尽可能节约和充分使用物料;在中观层面,要求在生产企业之间形成物料循环,并以此建立现代生态工业园区,使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形成资源能源供求互补格局;在宏观层面,要求回收的生产、生活废弃物再返回原工业生产部门,作为其原料重新加以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持。循环利用技术大体包括:(1)资源能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技术。减量化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物资使用量、节约资源并减少废弃物排放。(2)清洁生产技术,即用来进行零废少废生产和生产清洁产品的技术。(3)废物利用技术。再利用原则要求投入到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的物质要以尽可能多的方式充分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阶段性废物要尽可能再生利用,这些都需要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的支持,如废旧机电装备再制造技术、电子垃圾资源化技术、生态包装技术、垃圾发电供热技术、集约化养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等。(4)污染治理技术。这类技术主要用来对最终排放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填埋和焚烧等环保技术。而循环产业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循环工业园区。二是独立成型的产业,主要包括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再制造产业等。

四、生态经济、生态技术和生态产业

1966年,美国学者肯尼斯·e·鲍尔丁《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首次提出生态经济概念。随后,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经济研究迅速发展,相关文献较为丰富。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可以认为,生态经济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统筹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生态优化的关系,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可承载基础之上,在保证生态再生产前提下扩大经济再生产,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建立经济、社会、生态良性互动的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和技术规律,能够降低消耗、减少排放、防治污染或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动态、开放的技术体系。大体包括:(1)节能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2)清洁能源技术。(3)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4)“熵”处理技术。(5)清洁生产技术。(6)农、林、渔、牧、沙等领域的生态保护改善技术。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且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

五、经济发展系列理念的比较

(一)经济发展系列理念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一,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一是两者的目标指向不同。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及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致暖原因的科学认知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绿色经济是在全球各国普遍出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求矛盾及经济长期不可持续等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破解经济增长极限难题及促进人们健康、增进社会福利。二是两者科学认知的认同度不同。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认知前提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而绿色经济发展的科学认知已经被社会各界所普遍认同,并用以解决本地区实际的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三是两者关联元素或因素不同。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同是对传统经济进行系统性改造,前者主要以碳元素为导向改造经济,后者是多元素、多因素为导向改造经济。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和个人实现节能减排,责任因素体现较多;绿色经济要求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减轻环境破坏和生态损害及提供健康有益的产品等,道德因素体现较多。不过,在多数情况下,低碳经济目标与绿色经济目标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常与其他污染物排放混杂在一起,所以低碳经济在通过节能、降耗、清洁能源来降低碳排放时,也会同时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从而符合了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然而,由于物质联系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减少碳排放目标的实现有时会以牺牲生态环境、增加其他污染物排放或者造成环境安全为代价,这时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便会产生冲突。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目标协同一致的领域,而对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冲突的领域予以慎重对待。

第二,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基本着眼点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在节能、降耗、提高能效、清洁能源、减排等要求方面与循环经济高度一致,在温室气体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两者相似。另外,循环利用资源与低碳目标内在一致。不过,循环经济侧重于固体物质资源消耗方面,而低碳经济侧重于化石能源等液(气)体物质消耗方面。两者关注重心都集中在工业领域,因为工业是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

第三,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差异较大。低碳经济侧重解决经济——气候矛盾,化解未来气候危机;生态经济侧重解决经济——生态矛盾,化解当前生态危机。低碳经济侧重以能源为工作抓手,生态经济侧重以生态经济系统为工作抓手。不过,两者间也有相通点:一是两者都力求实现节能、降耗和减排,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降低生态负效应。二是气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经济过程,所以发展生态经济也需要考虑气候因素。

第四,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针对传统经济的资源——产品——排放的线性运行模式,提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可见,循环经济是建设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是绿色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两者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循环利用物质资源。

第五,绿色经济与生态经济。生态经济通过统筹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努力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这与绿色经济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生态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绿色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不过,生态经济侧重调和经济——生态这对矛盾;绿色经济是要全面调和经济——生态、经济——资源、当代——后代、利益——道德等矛盾关系,因此,绿色经济较生态经济的内涵更丰富、更全面。

第六,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追求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最小化有毒有害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这与生态经济的宗旨内在一致,因此,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在生产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循环经济侧重追求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最小化生态负效应直至零效应;生态经济侧重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不仅要降低生态负效应,而且要争取生态正效应,优化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直接破解资源能源危机;发展生态经济有利于直接破解生态环境危机。资源能源主要在工业领域被消耗掉,而生物性物质主要用于农业领域,所以循环经济的重心是工业,而生态经济的重心除了工业还包括农业,其中工业主要是降低生态负效应,农业则要追求生态正效应。

(二)经济发展系列理念相关技术的比较

第一,低碳技术与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是所有有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的集合。绿色技术是所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及有益健康的技术的集合。可见,两者之间存在交集。低碳技术可以分为单纯的低碳技术、低碳环保技术和低碳但不环保的技术三类,其中前两类可以纳入绿色技术范畴。第二,低碳技术与循环利用技术。低碳技术的功能在于减碳、零碳、除碳或对碳排放进行监测管理等方面,主要与能源发生联系。循环利用技术的功能在于减量、清洁、再利用、无害化等方面,同时与物质资源和能源发生联系,并主要集中于固体物质资源方面。两者虽然差异较大,但也在许多方面交叉。如,许多节能减碳技术也能达到减量目的,零碳能源技术也能达到清洁目的,余热再利用技术也能达到减碳目的,所以低碳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中与能源利用相关的技术往往存在交集。第三,绿色技术与循环利用技术。绿色技术的功能在于增强经济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有益健康等方面,覆盖范围非常广泛。而循环利用技术与增强经济可持续性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目标高度一致,因此,所有循环利用技术都属于绿色技术,即循环利用技术是绿色技术的子集。第四,绿色技术与生态技术。由于生态技术的作用在于降低生态负效应或取得生态正效应,与绿色技术的要求相一致,因而所有生态技术都可列入绿色技术范畴。绿色技术的外延较生态技术要宽,还包括一般商品的有益健康的技术。第五,循环利用技术与生态技术。由于循环利用技术主要发挥减量、清洁、再利用、无害化等作用,实质上都取得了降低生态负效应的作用,因而可以列入生态技术范畴。生态技术的外延较循环利用技术要宽,还包括农、林、牧、渔、沙等领域的生态环保和优化技术。总之,低碳技术、绿色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生态技术之间存在交叉或包含关系。其中,低碳技术与后三者存在交叉关系,而后三者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即循环利用技术是生态技术的子集,生态技术是绿色技术的子集。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营销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石化能源的稀缺性,导致各国对其能源安全的担忧。低碳经济是指以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为限,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国学者鲍健强认为:“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

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陈兴中、孙丽丽,2009)。低碳经济在内涵上包括了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政策创新及制度设计,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李晓春,2009)。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庄贵阳,2009)。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做出积极的响应与配合。从企业营销行为上看,绿色营销也是追求营销效果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因此,推进低碳经济下绿色营销的发展与创新,就是低碳经济微观基础优化的过程。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营销的研究回顾

(一)关于低碳经济研究

英国学者在emissionScenarios中描述了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能源使用相对于气候变化的长期后果(ipCC,2000)。Galeottim.,Lanzea,Richer(1999)在Feemworkingpaper中使用了110个国家的数据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同GDp的关系并对排放进行预测,认为气候变化的争论已经引起了人们普遍对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关注。nicolasStern(2006)指出了二氧化碳导致的经济问题。JohnstonD.等(2006)探索了21世纪中期在英国的房屋股票中减少超出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可行性,指出了通过技术减排的可行性和困难。trefferst.等(2005)在能源政策中探索了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能源系统的可能性。他们在分析节能减排、能源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关系中认识到了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企业绿色营销有助于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健坤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杨昌荣(2009)对我国低碳经济中的外贸体系转型提出了建议。学者们普遍认为,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投资,积极利用财税制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推广教化低碳消费模式,建立客观的减排标准,转变我国产业结构,扩大碳汇等有助于我国推进低碳经济。蔡林海(2009)从世界竞争格局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绿色革命对国家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3

[关键词]低碳旅游;饭店;绿色营销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低碳时代下湖南省旅游景区饭店绿色营销模式研究”(编号:11C0692);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低碳旅游发展研究”(编号:2012BZZ57)

[作者简介]陈琦,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酒店管理、生态旅游,湖南长沙,410004

[中图分类号]F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4)05-0043-0003

一、低碳旅游与饭店绿色营销

(一)低碳旅游与饭店绿色营销的内涵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较少排放温室气体而建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低碳旅游”概念。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低碳旅游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旅游环节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更深层次表现[1]。从构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加强低碳旅游服务与管理、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四个方面实现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响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发展低碳旅游,既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质量,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绿色营销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满足消费需求、争取适度利润和发展水平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远发展,将环境保护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一种新型营销观念和活动。饭店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饭店营销中的应用,从本质上说,饭店绿色营销是饭店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经营指导思想,以满足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以绿色文化作为饭店文化核心,为实现饭店需求目标而进行的营销活动[2]。

(二)低碳旅游与饭店绿色营销的联系

低碳旅游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实践低碳经济模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旅游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3],旅游饭店、交通企业、景区等都以不同的形式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旅游企业的低碳行为是低碳旅游成功的关键。从旅游业来看,饭店是整个产业链中的能源消耗大户,大量排放大气污染物,已成为碳排放的城市污染源,实现饭店低碳化是推动低碳旅游深入发展的关键。饭店在进行绿色营销活动时,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目标,这正是低碳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饭店绿色营销是一种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的低碳旅游的实践活动。

二、发展低碳旅游对饭店绿色营销模式创新的影响

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饭店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从国外饭店引入绿色营销理念。21世纪初,很多国内饭店陆续加入到创建绿色饭店的队伍中,开始实施绿色营销,但是我国饭店绿色营销还处于浅层次、低阶段,未能全方位、深层次上展开,多数饭店仍不能主动、自觉和积极参与,发展也很不平衡[4]。低碳旅游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低碳旅游大大推动了饭店绿色营销模式创新,具体体现在:

(一)提高饭店绿色管理的主动性

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用资源少,许多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具有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产业和重要领域。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提出要发展“低碳”旅游,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各省旅游管理部门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划,推进旅游业向可持续、低碳环保方向上转变。各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饭店企业的节能环保压力加大,创建绿色饭店的积极性增强。同时,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旅游者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在逐渐转变,有着低碳消费的倾向,饭店企业管理者的低碳意识增强,这些都推动了饭店企业进行绿色化管理,实施绿色营销。

(二)推动了饭店绿色技术创新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鼓励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显示,旅游业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以旅游交通和住宿餐饮业的影响较大[5],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支撑,是落实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旅游企业在低碳旅游理念的指导下,加大了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并从人、财、物等各个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许多饭店广泛采用新节能技术和设备,对主要耗能设备如空调、电梯等进行技术改进,通过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使饭店真正实现低碳绿色化。因此,低碳旅游发展推动了饭店绿色技术创新。

(三)唤起旅游者绿色需求,促进饭店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政府要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和生活模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为此,国家十七个部委联合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家庭、社区、学校、企业、媒体等开展节能减排专项行动,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在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中实现节约、绿色、低碳。在一系列宣传和活动的影响下,全民的低碳意识逐步提高,低碳消费观逐渐形成。旅游业的碳排放源于“食、住、行、游、购、娱”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发展低碳旅游时,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的活动,选择绿色产品和服务,绿色旅游产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大,正因为“需求决定供给”,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供给企业,饭店的绿色产品开发会越来越被重视。

三、饭店绿色营销模式创新分析

(一)管理创新型饭店绿色营销模式

管理创新型绿色营销模式要求饭店管理者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并在管理行为上创新,开展绿色营销。首先,饭店管理者以绿色营销为导向开展饭店活动,培养绿色员工。应对员工进行绿色环保教育,使其具备绿色意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自觉主动提供绿色服务,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注意环境保护;其次,应将降低能源成本和实现企业社会价值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建立绿色环保责任制度。全面建立能耗使用情况分析报告制度、节能降耗业绩报告制度和饭店员工节能降耗奖励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以制度规范行为,促进饭店投资方、管理方和员工三方共同积极建设绿色饭店;再次,将绿色环保的经营理念融入到饭店日常经营管理中,建设绿色、环保、生态的企业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降耗活动,营造绿色消费氛围,塑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饭店新形象;第四,积极通过绿色认证。饭店可以申评“绿色饭店”或进行iS014000环境体系认证,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饭店竞争力,美化饭店形象,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创新型饭店营销模式首先要求管理者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再具体到管理行为,因此对管理团队的绿色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绿色营销管理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员工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绿色理念和绿色管理体系一旦形成,将为饭店开展绿色营销带来质的改变。当然,饭店进行绿色营销管理时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二)技术创新型饭店绿色营销模式

技术创新型绿色营销发展模式的内涵是饭店依靠科学技术,通过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为饭店和社会带来效益。饭店可采用的绿色技术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环保能源利用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第二类为节能减排技术,包括建筑节能技术、设备节能技术(如使用节能电器、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等)、再利用技术(如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等);第三类为污染防治技术,包括废水废气处理、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等。

对于还未动工的饭店,要达到资源、能源、环境效益最优化,设计之初就考虑综合运用绿色技术的话,实施起来会相对简单些。当然这些技术虽可以实现,但运用成本还是太高,对饭店经济实力要求较高。对于已经建好的饭店,特别是老的饭店,全面运用绿色技术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除了对成本要求比较高以外,也是长期、复杂的工程,实施难度较大。与此同时,绿色技术设备的使用需要饭店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饭店如果从内部选拔技术人员,需要对原有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设备性能,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员工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从外部招聘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可能会因为外来技术人员的薪金过高而增加饭店的人力资源成本,并引发其他薪资平衡问题[6]。

(三)产品创新型饭店绿色营销模式

产品创新型绿色营销模式指的是饭店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包装、使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出发,生产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安全、卫生、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绿色产品的营销模式。饭店的有形产品主要有客房、餐饮产品;无形产品是服务。因此,在产品创新方面,应着重开发绿色客房和绿色餐厅,提供绿色服务。客房是饭店的核心产品,绿色客房就是从设计开始到提品的全过程所涉及的环境行为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如客房减少一次性使用物品,配备节能电器、节水设备,床上用品均选用纯棉纺织物,有引导绿色消费的提示等。绿色餐饮要求原料采购绿色化、生产环节和服务环节绿色化,餐厅在提供给客人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的同时,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服务应贯穿于饭店每一个服务过程中,饭店设置无烟楼层、无烟客房、非吸烟就餐区,取消一次性日用品和减少床上布单洗涤次数,提示客人按需点菜,主动提供“打包”服务等,通过创新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标准和规范,以达到节约资源,引导顾客绿色消费的目的。

产品创新不像技术创新对资金要求那么高,具有实施成本较小,甚至具有降低成本的优势,而且能满足客人需求的绿色产品容易取得客人的好感与信任。但产品创新源于宾客的需求,虽说现在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增加,但绿色消费观在我国仍不是主流消费观。因此,饭店在开发绿色产品时,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了解饭店客人的消费动机和消费需求,饭店再分析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开发合适的绿色产品,并进行绿色消费的引导,制定详细的绿色营销计划;否则,客人不接受饭店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话,绿色产品就没有生命力,不能给饭店带来经济效益。如全国许多饭店都曾尝试撤除或减少提供“六小件”,但受传统习惯影响,80%的客人不会自带洗漱用品,最后饭店担心客源流失又纷纷恢复供应。因此,饭店应多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支持饭店的绿色产品和服务。

总之,饭店要实施绿色营销,必须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但不同的饭店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在不同发展时期,确定主导的绿色营销模式,逐步深入开展绿色营销,为发展低碳旅游,实现低碳经济尽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灿.河北省发展低碳生态旅游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10,(6).

[2]陈殿玺.饭店业绿色营销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3]石培华,吴谱.发展低碳旅游的思路与举措(上)[J].中国旅游报,2010,(10).

[4]史建强.酒店低碳绿色营销探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http://、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4.从森林碳汇来看:国家森林城市成功获批,绿色发展空间可待拓展。我市确立了以“水乡林城、生态武汉”为主要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城市森林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63%,活立木蓄积量61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224万亩,并先后被授予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断优化的森林环境和绿地体系,将在无形中提高我市的碳汇能力,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5.从绿色消费来看:倡导绿色消费观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选择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着力构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绿色建筑方面,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了15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绿色交通方面,扎实推进了国家“十城千辆”示范工程,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初步形成。绿色照明方面,深入推进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加快了led等新光源在武汉市照明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武汉市在低碳发展上应立足我市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健全低碳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新路。

1.武汉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上应兼顾低碳化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特别是我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不仅要注重低碳,还要加快发展。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来全面提升我市的碳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低碳竞争力。

2.武汉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上应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

排放的相对脱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武汉市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应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3.武汉低碳经济发展主要环节上应重点抓好经济过程

的转化环节。低碳经济的发展领域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未来5~10年内,我市低碳经济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碳捕捉能力。

三、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武汉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要立足全国领先发展,从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营造低碳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武汉市低碳经济的率先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把低碳产业作为直接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第二,要加快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产业,打造武汉经济新的绿色增长点。第三,要把推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电子

转贴于http://

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两型化发展,努力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同时,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功能配套,努力构建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http://源使用效率。第一,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武汉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充分挖掘武汉作为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循环资源,保持循环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物资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策划建设武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全面实施城市节电、节燃气工程,加强电力和燃气需求侧管理。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要全面执行政府机构及公用设施用能标准及管理规范,推动全市政府机构、公用设施节能改造。

3.优化消费过程,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第一,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模式。第二,要加快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尽量形成“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倡导选择绿色商品,对使用禁止的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垃圾处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予以处罚。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义务回收。第三,加快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引导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识的商品和设备,为企业绿色采购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鼓励利用再生纸,推动公务车节油和绿色采购。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5

国务院: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据中国政府网2月22日消息,国务院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绿色技术、法律法规政策等6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并明确了85项重点任务和牵头单位。

 

《意见》提出,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

 

《意见》强调,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促进燃煤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利用,继续提升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比例。

 

金融支持方面,《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发展绿色保险,发挥保险费率调节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推动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此外,《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目标。要求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上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具有较强的宏观性和战略性,也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任务。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做好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部署,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重大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下一步还将深化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领域的政策沟通、技术交流、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既要设定高标准形成倒逼的动力机制,还要增强形成发展自主意识的能动机制建设。通过形成绿色发展的共同意识和绿色标准,倒逼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谈能源产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6

【关键词】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策

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处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94%的区域属于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环保压力大。同时,陕南经济实力薄弱、财政紧张,贫困面大,加快发展是陕南的现实需求和百姓的期盼。如何服务国家南水北调大局,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陕西省、陕南三市地方政府长期探索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陕南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赢。

一、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践

1、强力关停污染企业,全方位治理污染

陕南三市关闭污染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项目。“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秦巴山区传统工艺的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有色金属、钢铁等多个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受限。同时,各县区高标准配套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

2、发挥园区承载作用,培育绿色产业体系

各县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同步建设融资、孵化、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的聚集、承载作用,构建生态改善驱动力,引领产业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体系。

3、依托科技创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通过科技创新,运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改造提升有色金属、现代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促进初级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像黄姜皂素这样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也通过技术升级,走向了循环发展的道路,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4、创新发展机制,“飞地”模式互利多赢

安康市打破县区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的限制,采取“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在允许开发的地方划出一块区域建设产业园区,提供给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来使用,通过土地集约、产业聚集,生态地区的发展诉求得以承载,环境也得到保护。“飞地经济”改变了生态脆弱县的传统发展版图,为生态功能区山林经济、涉水农业、富硒产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腾挪出更多空间。

5、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保护山林水源

陕南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和农村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统一,减轻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压力,促进了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以及迁出区域生态修复进程,促进了绿色、循环产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二、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陕南地区长期发展的基本路径,但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个别地方和部门不重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领导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绿色发展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解读不够全面,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绿色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制度安排及发展规划,不能持续推进,难以形成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个别地方官员甚至认为绿色循环发展只是一种理论,绿色循环发展没有现实意义,发展绿色经济不可能赚钱,没有经济效益,忽视绿色经济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大局意识,致使不能全面系统地规划并落实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水平低,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仍未根除。

2、资金、技术、人才供给不足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以绿色技术体系支撑引领的发展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技g及相关技术管理人才。陕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工业化水平低,高层次人才缺乏,开放程度低。陕南三市除汉中市汉台区外,其余县区都为部级集中连片特困区,为部级贫困县,总体经济体量小,地方财政收入少。2015年三市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6.6%,地方政府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投入能力有限。同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尚未形成,缺乏高端人才和研发资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等低碳技术研发尚在初级阶段。此外,由于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不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有限,地方投入极其有限,加之人才技术缺乏,陕南绿色经济发展普遍遭遇资金、技术瓶颈,难以支撑发展的需要。

3、绿色产业体系层次不高

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0.5:39.5:40调整到2015年的12.4:55.2:32.4,但农业比重依然偏高,第二产业中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份额不高,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而言,陕南三市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产业层次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型、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等仍然占主导地位,产业绿色发展的配套能力有限,制约了三市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提升。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例,陕南代农业园区建设受制于土地供给不足而规模偏小,山林特产资源种类多但总量规模不突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职能单一,作用有限;龙头企业少且实力有限,对周边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短,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农业内部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业难以增产增收。农村农业的低水平发展不利于当地资源优势的转化,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制约了二、三产业结构提升。

三、推进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对策

1、营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社会氛围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内涵及本质,形成绿色发展全民参与格局。首先,要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宣传,让公众了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作用、意义等,提高公众绿色发展意识。其次,要大力推行绿色社会行动,鼓励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绿色公共服务系统,鼓励绿色出行,倡导居民日常生活简约化;鼓励单位和居民从节电、节水等小事做起,形成节约资源的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无纸化”、“网络化”办公,建设节约型政府。再次,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绿色技术开发、对外合作、先进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健全绿色发展评估与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部门协调督导的工作机制,以及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确定不同区域的考核体系,实行考核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行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和工业增加值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评价制度。

3、完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改变以国家为补偿主体、省区对口援助的补偿方式,建立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基础,生态受益地区(包括本省的关中、陕北地区)与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补偿为主体,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面向全国的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有偿使用权的交易平台,拓宽生态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陕南绿色发展基金,对生态建设县区、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给以对等的资金补助,对陕南地区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园区建设、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补偿,将生态产业转化为富民产业,调动当地群众绿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可持续,应向国务院申请尽快设立南水北调汉江水源地保护区,由专门机构负责生态补偿和保护。

4、推进绿色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陕南绿色发展的支撑,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降低产业发展能耗,为节能减排、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陕南要围绕山水农林、矿藏资源的开发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着眼市场需求,通过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结合等方式推进资源产业化难题。充分利用本省科教优势,借力安康高新区,加大与省内外、国际间的技术研发合作,搭建开放式共享式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破解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建立企业研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加大陕南绿色发展基金向企业研发的支持,建立开放、竞争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交易转化平台,吸纳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形成科技―研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h。

5、培育绿色产业体系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路径,陕南绿色产业体系的培育应根植于陕南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顺应产业升级的基本规律,重点在于如何改造提升原有的传统产业,以及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有色、钢铁、能源、非金属材料、装备、生物医药、蚕桑丝绸、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顺应产业升级规律,培育壮大信息技术、新材料、增材制造、绿色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具体县区资源优势、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布局特色产业创新链项目,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强化技术攻关、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以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建设为抓手,扶持龙头企业产能扩张和新产品产业化,打造陕南特色中药品牌;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联合河南、湖北水源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水源地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辛锦凤.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陕西“十三五”发展的思考[J].明日风尚,2016.07.

[2]刘福明、张德清.关于商洛循环经济理念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1.10.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7

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量化减排目标,体现了中国在未来坚持实施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于中国促进绿色就业和低碳就业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绿色就业”概念是指能够减小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领域。类似地,“低碳就业”可界定为能够促进企业和经济部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就业领域。例如:造林和再造林、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供应、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生态农业、节能建筑、公共交通等行业。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目标,因此,能够促进低碳发展的一些部门和企业,其创造的就业也必然属于绿色就业。

为应对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联合国环境署于2008年10月提出“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倡导各国在经济刺激计划中支持和加强“绿色投资”,通过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建筑和有机农业等绿色经济,扭转当前各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而一些国家也敏锐地看到低碳发展所蕴含的发展机遇,利用绿色投资计划积极推动绿色就业的实践。

其中,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复兴计划”,希望通过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并借助新能源投资的溢出效应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据测算,在新能源领域每投资10亿美元,能够为美国创造约2万至3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每年减少6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预测,到2020年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将达到130多万个。

欧洲各国具有注重劳动者福利的传统。1999年,德国联合工会与环境组织和企业一同发起设立“工作与环境联合计划”,旨在通过建筑节能改造措施同时促进环境保护和绿色就业。该计划目前已经创造每年20多万个工作机会,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2001~2009年,德国政府为该计划提供的资金支持接近100亿美元。德国政府还在2009年和2010年推出11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继续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就业岗位将因此达到60万个,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2009年3月,欧盟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此外,韩国提出380亿美元(约占其GDp的1.2%)的绿色新政计划。据估算,该计划在流域治理、森林保护和能效建筑等主要领域的投资将带动约50多万人的就业。日本则宣布在2015年之前将绿色经济规模扩大至100万亿日元。

在国际劳工组织及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对中国实施低碳发展的绿色就业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测算的主要行业包括: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以及4万亿经济刺激投资中的绿色就业。

3000多万绿色岗位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提高能效的新技术投资不但可以给相关行业和企业带来直接的新增就业,而且其他行业也会受益于能源成本的下降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引致更多部门产生投资和就业效应。

低碳发展政策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就业效应可区分为三个层面。直接就业效应是指本行业由于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而增加或减少投资,导致生产规模相应扩大或缩小所带来的就业影响。间接就业效应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其他行业通过产业链效应向该行业提供生产要素的中间投入的生产而带来的就业。引致就业效应则是指在一波投资效应结束之后,企业和家庭由于收入效应导致收入与支出增加,对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和消费需求,由此带来的全部就业总数。

从长期来看,如果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低碳发展不但能够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还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的发展路径。

课题组对林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的测算表明,2005~2020年间,中国主要行业实施低碳发展,至少可创造3000多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

其中,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造林活动具有典型的劳工密集型和季节性特点,2005~2020年间造林与再造林可提供760万个直接就业和1100多万个间接就业岗位。森林管理可以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25万个左右。森林旅游是综合性强、产业辐射广的行业,可提供315万个直接就业和362万个间接就业。林业总计就业效应达2570多万个。

中国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2005~2020年间对低碳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闭落后低效的小型火电机组代之以大功率机组,引起相应就业岗位的减少,直接和间接就业损失约80万个。第二,火电脱硫行业旨在促进二氧化硫减排,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鉴于火电脱硫是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广义层面上属于绿色就业范畴。火电机组脱硫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和维护,直接和间接效应为新增绿色就业岗位108万个。第三,绿色能源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两者就业效应达444万人。总体上,电力行业需要注意转岗培训以及向低碳能源转型。

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大、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多,是减排的一个重点部门。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就业影响主要体现在淘汰落后产能造成的就业减少和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带来的就业增加两个方面。根据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2007~2011年,钢铁行业完成产能淘汰目标可能损失的工作岗位约39万至40万个。与此同时,依据中国钢铁行业规模,推算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的全面推广和采用,将会提供不少于207J-个直接就业岗位,净就业效应为减少就业岗位19万至20万个。

2008年11月,中国政府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其中与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绿色投资”至少有598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5%左右。这里面,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的是节能减排、生态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共有5800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14.5%。此外,农村民生工程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农村沼气池项目,假设民生工程中有5%属于绿色投资,且全部投向沼气池项目,则农村民生工程中的绿色投资估算为185亿元。至于其他一些投资领域如基础建设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灾后重建等,也包括使用新能源、新型节能材料、城市公共交通

体系等与低碳发展相关的内容,但因为缺乏具体数据支持,在课题组的分析中未予考虑。研究显示,上述领域的绿色投资累计将为中国创造大约53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

绿色就业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8年,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0210万人。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中国积极落实低碳发展理念,切实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低碳发展对于不同部门的就业影响有所不同。节能减排将限制发展那些资源和能源消耗大、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企业,许多不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会逐步关停并转,这会带来某些行业的缩减,造成结构性失业。例如,重化工产业、机械制造、钢铁行业的低端技术人员可能在技术升级换代过程中失业,煤炭行业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小企业被关闭,建筑行业、汽车行业、能源行业的某些低端技术人员也会失业。此外,新技术和新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技术含量要求较高,不利于低端劳动力就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大力发展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不但需要巨额资金,还需要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大多是低技术或零技术含量,这将降低许多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但如果在实施低碳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拓宽低碳投资渠道,增强绿色就业意识,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促进绿色就业将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以下建议有助于推动各行业在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促进绿色就业目标的实现。

――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出台绿色就业促进政策

总体上看,未来中国实施低碳发展政策能够带动相关行业、部门产生数千万个直接与间接的绿色就业岗位。因此,通过推动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等低碳发展政策,能够为中国的低碳就业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辅之以合理有效的就业促进政策,则可以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就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的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例如,为了鼓励低碳、绿色的行业、企业创造绿色就业岗位,有必要推动绿色就业岗位标准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与企业投资、税收和就业等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对于推动全社会关注绿色就业和低碳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积极发展低碳行业,优化产业结构

不同行业对于能源和劳动力的依赖度有所不同,经济产出水平也有所差异。目前,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占到32%,产值贡献已超过40%。同样增加1吨碳排放,第三产业能够带动的就业是第二产业的108倍。考虑到各国产业结构提升的客观规律,产业和就业政策需要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为制造业等工业部门提供技术和研发支持的生产型服务业,技术服务业,以及带动内需的消费型服务业;同时,积极制定绿色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第一产业(如生态农业、能源林业、农副特产业,生态旅游业等等),促进绿色就业和低碳发展的双重目标。

――推动就业目标为先的绿色投资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中国在2009年尚未进人就业增长型的经济复苏阶段,表现为投资流向依然偏重于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形成“碳锁定效应”,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减排潜力。目前,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与低碳发展有明确关联的“绿色投资”只有15%。实际上,现有的经济刺激方案中,蕴藏着很多低碳发展的机会。例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城乡绿色节能建筑开发及改造、低碳技术研发及成果应用、低碳科普与宣传教育、绿色就业培训等等。因此,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挖掘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绿色投资潜力,实施就业优先的投资政策导向,为实现结构优化的低碳经济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注绿色就业中的体面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绿色就业理念,其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在全球实现体面就业。所谓体面就业,是指劳动者获得一个受到足够尊重,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维持家庭稳定的职位。然而,中国目前有许多部门的绿色就业却未必是体面的就业。以林业部门为例,初步测算的绿色就业岗位高达2000多万个,相当于每年可创造绿色就业100多万个。然而,由于林业活动的季节性及低技术要求,吸收的就业大多属于非正规的临时就业岗位,如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与现有城镇就业体系中具有各种劳动保障与就业福利的正规就业者相比,这些就业岗位虽然具有绿色的特征,但却并非“体面就业”。目前中国在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非正规、作坊式的个体经营者,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向真正的“绿色就业”和“体面就业”转变。

对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范,规范相关的短期就业市场,为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培训和技术指导,针对不同就业者的需求和特点,引导他们进入合适的就业领域。例如,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从事生态农业、能源林业、农林土特产品开发和深加工、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服务等相关产业,鼓励大学生进入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能源、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等领域,增强劳动者持续经营和自我就业的能力,切实保障就业增进与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同步提高。

――促进低碳就业可先行试点,分步推广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8

[关键词]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绿色低碳经济;新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77-06

程宇航(1957—),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金融。(江西南昌330077)

鉴于传统工业文明“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的损害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条件,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深刻反思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后逐渐认识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引发全球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的罪魁祸首,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

一、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人类的探索与共识

20世纪60年代后,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传统发展观造成的恶果开始显现,关于传统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其中的代表作有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生态学名著《寂静的春天》。该书通过对化工产品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描述,揭示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论证了环境污染对生物圈及人类的影响。《寂静的春天》犹如黑暗中的一声春雷唤醒了人类自我陶醉的心灵,环境问题由此开始得到重视,生态平衡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学”。他把地球比作一个有限空间和资源的宇宙飞船,认为以往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是一种无视资源、环境问题的发展模式,合理的发展模式应是对自然物质循环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得到合理和长久的利用。1972年,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了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个研究报告一出版,就在全世界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梅多斯等人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征是呈指数增长,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经济增长将达到这种极限,人类必然陷入危机。为了应对这个危机,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环境会议。这次会议的一份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当前大多数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会上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关键问题进行为期3年的全面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了由当时的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研究的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指出:当代危机是环境与发展相互割裂的结果。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采取保证使今后世世代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当代人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在社会和环境方面具有持久增长能力的新世纪。”这一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形成。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为目的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以科学节约能源、资源为特点的一种平衡式经济模式。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对环境无损害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出现及其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标志着人类对高碳经济增长模式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在生态平衡中谋求发展的愿景。

进入90年代,人类的探索逐渐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操作层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又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气候异常的《京都议定书》,明确提出了发达国家减排的目标和义务。

进入21世纪,人类对极端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的理论认识更加清晰、深刻,因此,国际社会正从各个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描绘了一个清晰的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基本建立低碳经济社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科特牵头完成的《斯科特报告》明确揭示,全球每年以gdp的1%投入节能减排,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通过决议,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将温室气体减排20%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之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批准了《气候变化法案》;2008年12月17日,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气候变化协定》;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它要求美国以2005年排放水平为基准,到202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

在我国,向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转型早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通过,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1983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七五”、“八五”及以后的各个五年规划中都分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内容。1992年,我国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会后认真履行会议通过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4年我国在发展

二、产业层次低: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一大制约因素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

首先,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阶段。我国需要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和解决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5.7%,预计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25年达到75%左右。在此期间,重化工业化阶段也还将持续约20年左右。同时,伴随着人口在城市的大量聚集,对物质、能源、住房、基础设施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加,并将与重化工业发展呈现相互支撑的态势,这必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这种“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性排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一大制约。

其次,从我国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技术看。“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十分有限。我国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化石能源当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煤富含碳基的特性决定了煤炭在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问题不可回避。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技术特别是绿色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重引进,轻消化”导致了目前一些节能减排的关键核心技术仍旧受制于国外。我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

再次,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6:46.8:42.6。“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部门的“重化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铁矿石、氧化铝、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的5%,但钢材消耗量占世界的27%,水泥消耗量占世界的50%。这带有明显的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必须看到,与重化工业、“两高一资”产业迅猛发展相比,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建设不足,产业整合度不高,而创意、设计、技术、服务、管理、品牌、营销等环节恰恰是高附加值、高收益的环节。这个问题,我们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第一产业,从耕作方式到产值构成,现代的、近代的、古代的技术并存,从老牛拉犁到现代机械耕作并存,传统种植、养殖、靠天吃饭到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并存,多元结构明显,但传统种养结构仍为主体。第二产业,以机器体系大规模生产为主体的传统的技术结构支撑着传统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中能耗资源消耗高而产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其基础性、结构性的根源就是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低度化。从我国2008年在gdp增长速度前14位的省份的经济分析中可以看出,其共同特征是能源、原材料及关联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有明显比重,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金属材料工业、煤炭、石油、天然气、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规模大、增长迅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过大,“重重轻轻”的产业基础是我国经济当前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大的结构性原因。第三产业,传统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业,仍占主体。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保险、现代网络、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等生产性服务和现代医疗保障、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现代消费性服务)发展滞后。

最后,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仅仅处于国际代工的角色,多数企业只承担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资源密集的、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装配的一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材料采购以及品牌、营销渠道等高价值环节,大部分掌握在外商手里,我们赚取的仅仅是廉价的加工费。这种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内核是技术结构的低度化。我国工业的产出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不高,世界知名品牌不多,在全球高端市场竞争力不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结构、技术水平不高。因而造成我国产品出口数量大,大多是低附加值的资源能源消耗型初中级产品。这种低度化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化转型的基础性制约因素。

三、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继续发展的起点,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决定性影响。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基础在经济,而经济实力的基础在产业,产业竞争的关键则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并不断高级化。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的内涵,首先是能源和各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即按绿色发展要求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并按生态循环与平衡原理,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向推动产业升级,在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二是产业的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即在产业中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加工深度,不断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三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业关联协调化,即各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匹配平衡协调,互相适应。由此可见,绿色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作支撑。实现产业的低碳化、绿色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题中之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建立绿色低碳技术支持体系

推动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根本推动力是技术结构的绿色低碳革命。当前,“

(二)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以煤为主体的高碳能源结构及其技术基础是我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根据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变,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颗粒悬浮物排放占我国有害气体排放的70%以上的客观现实,我国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研发和推广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先进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效,减少废弃物排放。我国的能源效率目前只有欧盟和日本的1/4,美国的1/3,未来提高能效潜力巨大。比如在电力生产领域,我国现阶段依然以火电为主,通过大力淘汰小机组,采用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能有效降低单位发电量的排放量;在水泥、造纸、化工、钢铁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也存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巨大空间;此外,在建筑领域,采用建筑节能减排设备和技术,将能大幅度提升建筑节能潜力;在交通领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废气排放标准,将能大量减少交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应高瞻远瞩地继续加大力度发展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我国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成本也在不断降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为今后更好更多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的投入,攻克技术难点,提高新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新能源成本,培育和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是迈向现代化强国不可逾越的阶段。整理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9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经营,低碳营销

 

一、低碳经济时代与企业低碳营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经济带来了高增长,但同时又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重负担。“生态极限”、“地球赤字”、环境污染这样一个全球性问题,这样一个涉及人与环境、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现实问题,给人类生存发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企业经营,在前述这些敏感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背后,也有着人类与之斗争的过程: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被提出并实践。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战略抉择的话,那么低碳经济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又一新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人类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在企业众多战略抉择中,企业营销战略如何适应低碳经济要求,是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慎重考虑和实践的一个问题。低碳营销模式将是企业营销模式的新趋向,同时也是企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营销策略

(一)营销理念“低碳化”

如果从营销学角度来定义“低碳营销”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话,那么在这过程执行之前,观念是先导,观念须先行。因此,企业提倡低碳营销,必先倡导营销理念“低碳化”。低碳发展观,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地发展经济,使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这是以“世界整体”为单元的发展理念。低碳营销观念,也即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是从大的营销哲学角度来谈营销理念“低碳化”,具体而言,笔者认为营销理念“低碳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低碳意识”。从我国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相当多的人对环境问题缺乏认识的实际出发,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

2、引导顾客低碳消费。消费者需求受到消费者行为、认知、学习、态度、文化、个人特征、生活方式、所处情景和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复杂的消费者购买“黑箱”背后企业经营,消费者购买行为多样化,需求多样化也就很正常,但营销的本质是创造需求,满足需求。消费者需求是需要引导和挖掘的,是需要创造的,在引导、挖掘和创造的过程中,企业低碳营销就是要把顾客的需求从笼统的“客户需求”中鉴别出来,着重鼓励、挖掘和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顾客的“合理需求”主要就是要引导消费者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逐渐杜绝对环境产生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企业经营,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3、进行绿色宣传。“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具体化,低碳营销是绿色营销的可操作化”。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方式,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将眼界由自身扩展到自然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宣传绿色,宣传“低碳”,展示安详的田园风光、美丽的自然景观,绿色的生活风情和纯净的心理感觉,激发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欲望。营销的实质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环保意识增强了,企业倡导的“低碳”营销也才有了实质的意义。

(二)技术创新是低碳营销的基础和关键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瓶颈,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实行低碳营销,生产技术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企业要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来实现低碳目标;企业要科学规划,不能依靠能源消耗来促进生产;企业要通过新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来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企业经营,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绿色营销策略

笔者基于“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具体化,低碳营销是绿色营销的可操作化”而谈如下企业营销策略。

1、绿色产品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由重视商品物质价值的传统消费观向强调以非物质为特征的绿色消费观转变,即在购物时,更加注重企业及其商品对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的有益性,在这一观念指导下,绿色产品备受青睐。绿色产品的开发策略有别于传统产品策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包装和绿色标志。

绿色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设计。

绿色包装是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明,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在包装商品的过程中,既要努力降低其包装费用,又要考虑到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研制开发出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如纸包装或一些与桔子皮、鸡蛋皮、香蕉皮等有类似功能的“天然包装物”仿制品,探索一条“绿色包装”的新路子,也有利于突破一些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包装为我国设置的技术性壁垒。

绿色标志是指依据有关环境标准、指标和规定,由国家政府部门或某个具有权威性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印在商品或其他包装上的图形,其样式因国而异。世界上主要的环保绿色标志是德国的“绿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及中国的绿色食品标志等。从各国情况来看,产品一旦被贴上“绿色产品”的标签后,身价大增且有供不应求之势,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绿色价格策略

绿色价格是指附加了开发绿色产品的知识、劳动和物质投入而高于传统产品价格的价格。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要合理考虑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在国际市场上,绿色商品的定价要以有利于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商品的绿色形象度为基本指导思想,主要实行新产品定价策略。在国内市场上,绿色产品的价格定位则必须面向大众消费者,与同类产品的比价要力求保持基本平衡。

3、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要注意选择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良好绿色信誉的中间商,以便维护绿色产品的形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要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来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或专柜,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要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简化供应配送系统及环节;要建立全面覆盖的销售网络,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要在选择经销商时注意该经销商所经营的非绿色商品与绿色商品的相互补充性和非排斥、非竞争性,谋求中间商对绿色产品的虔心推销。

4、绿色促销策略

促销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有着诱导需求、创造需求的功能。绿色促销的核心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传递,在谋求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协调中来树立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绿色形象,实现绿色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拓展。

5、绿色公关策略

绿色公关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途径。它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20世纪80年代,麦当劳因每天都在制造垃圾———废弃的包装物,逐渐成为环保人士攻击的对象。在环保危机的威胁下,90年代初麦当劳推出了“种植一棵树”的绿色公关宣传活动,并着手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减少包装;二是减少使用有损坏环境的材料;三是使用较易处置、能物化成肥料的材料,这样使环境污染物减少了60%,在社会公众面前成功地塑造了“绿色麦当劳”的新形象。

6、“绿色政府”策略

绿色营销,要靠整个社会成员的参与才行。社会大众应明白绿色营销不仅仅是企业的事。绿色营销理念的执行当中,由于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依靠政府力量,可以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否则很难迅速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

7、绿色服务

在商品雷同化、同质化和品牌普及化的条件下,服务更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当然,这种服务并不是一般的笑脸相迎所能概括的,而是指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式消费需求。现今商品多了,消费者不仅重视产品和服务给自己带来的功能利益,更看重在购物或接受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在产品和服务相同的情况下,体验成为消费者购物的关键因素。

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低碳营销、绿色营销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但同时,在低碳经济条件下,企业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变还需要从大到环境经济政策小到企业营销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赵金涛.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2]赵杨.低碳营销——低碳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新模式[J].经济与管理,2010,(7)

[3]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篇10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17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金融理念,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应树立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间接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机制等支持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完善环境评级标准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从而发挥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等资金的追踪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融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从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