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38:37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1

(一)新时期下群众文化代表着我国精神文明的宏观发展方向

站在学术理念的角度上来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历史范畴挂钩,不同的社会领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就我国社会当前的发展阶段来讲,正处于过渡、转型与高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建设,则是我国当前的文化特征。简单来说,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文明为核心,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相适应,这样才能够正确指明我国精神文化的宏观发展方向,有效增强我国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

为此,在具体的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中,必须要满足一下三点基本要求:首先,要可以准确反映出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主流思想,比如反腐倡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等;其次,要可以折射出我国社会现阶段精神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适应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当前全球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除了市场经济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之外,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突出,这也就变向的要求我国群众文化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国际文化竞争;最后,还要更够满足我国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主观需求,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工作获得认同与支持,体现出群众文化的群众性。

(二)新时期下群众文化必须具备开放性

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社会体系越来越开放,这是全球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在社会体系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完善的同时,我国对于群众文化的构建也应当凸显出开放性,集百家之所长,将各种文化精髓集于一体,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扩展眼界,了解到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将自身的群众文化特色之处展现给世界,吸引世界的目光,供其他文化体系参考、学习,推动全球文化进步。总之,在当前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应当尽量实现中西有机结合,吐故纳新、广纳博收,使我国群众文化体系结构不断的丰富、完善,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时代性与有效性。

二、新时期下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对群众文化的建设途径进行扩展

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实践不应当拘泥于某几种形式,在当前应当多空间、多维度以及多形式的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比如青少年文化、商业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等等。尤其要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比如建设农家书屋、大面积覆盖农村信息网络,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培养农村群众文化骨干,将群众文化建设到基层、落实到基层。只有充分扩展群众文化工作途径与空间,才能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性,全面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质量。

(二)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创作事业

文化创作是群众文化的前沿,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充分享用,可以提高群众自身文化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抓好文艺创作,积极进行艺术创新,积极创作反映家乡风貌的优秀作品,繁荣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工作。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往往比较接近广大群众的生活,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思想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要发展文化创作事业,一是创造平台,鼓励艺术人才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并发表。二是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和应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器乐设备等。

(三)突出广场文化的群众性优势

从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阶段开始,广场文化就一直繁荣至今,它一方面为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我国人民的思想精神活动状态。虽然当前我国人民对于广场文化的需求以依赖程度不比早期那样高,但它依然是群众文化开展与落实的一个重要阵地。

在进一步突出广场文化的群众性优势,进行广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能具有明显、浓重的经济性与政治性,要降低广场文化的功利色彩,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核心,将工作重点放在缓解群众生活与工作压力上来;第二,要满足大部分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承受能力,虽然目前我国人均物质生活水平较几十年前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客观来讲大部分人可用于投入到文娱性消费的经济比例依然较低,所以注重广大群众的承受能力与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第三,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性,可以对人民的生活与工作起到激励作用。

(四)注意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层次性

在我国因为人们的文化素质、经济水平差异很大,群众文化的发展和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群众文化的开展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分层次开展,特别是城乡区别开展。城市群众文化因为经济、人口素质、环境等综合因素,发展较迅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广场文化、校园文化、青年文化都属于城市文化的范畴,并都发展顺利,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相反农村的群众文化因人口素质偏低、经济相对落后、空闲时间较少等原因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发展滞后、文化生活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如何解决农村群众文化滞后的问题成为各地方文化部门的首要任务,我县文化局针对这种现象开展了,图书下乡、文化下乡等有意义的活动,逐渐改善了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问题,但是仅靠政府部门的小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无论是城市群众文化还是农村群众文化,都必须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建设进行有效、可持续发展,并且引导群众文化能够代表现代群众的精神面貌,体现与经济物质发展相对应特点。

(五)将群众文化工作融入到各种组织活动中

群众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不是鼓励存在的,也不能鼓励存在,群众文化必须要与群众生活中的各方各面相关联,才能真正准确的反映出我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所以,不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亦或是学习中,都应当进行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落地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群众生活,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目的。群众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群众性、普遍性,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地气,所以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不一定要“高雅”,但一定要受到群众大范围的接受与认同,能够最大限度反映出我国群众现阶段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现状,这样才能使所有人都融入到群众文化的建设中来。所以,应当将群众文化工作融入到各种群众组织活动中,让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群众文化,并参与到群众文化实践中来。比如将群众文化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将群众文化与体育竞技相结合、将群众文化与社会政治活动相结合等等,这一方面能够扩展、加深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宽度与深度,更能有效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质量,从各个细节处引导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健康发展。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身心发展;审美观;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专业的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创造,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心理健康、富有激情、知识广博,创意无限的高素质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在培养群众文化素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参与的主动性,促进群众身心发展

我们都知道,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类活动可以挖掘、发现群众中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可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群众心理健康,提高健身水平。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创造精良的文化艺术产品,创造美好的文化艺术氛围环境,创造文化和艺术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为了让更多的文化活动惠及群众和更多的文化成果与群众共享,群众文化活动要互动性、丰富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能单纯进行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纯粹追求感官的娱乐与刺激,而应该寓教于乐,文以传道,艺以载道,让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多层次的开发群众中各类人才的潜力。尤其是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情动人,可以使群众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心灵美学教育,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心灵净化。群众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接受这种教育是自愿的,因此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性情。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文化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依靠形象来反映美、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按照美的规则把握和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群众文化活动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人类通过多种途径认识美,多种方式创造美,多种艺术追求美,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艺术的繁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群众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炫彩斑斓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都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群众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积累活动的经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活泼、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激感,实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追求理想,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新奇,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群众良好素质的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众;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96-02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及范畴

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在《群众文化学》中,群众文化被表述为“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文化在民间生根发芽,贴近群众生活,这样的文化形式才能受到群众的喜欢和广泛参与,因此真正的群众文化主体为人民群众,是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并且具有很深的民间性和娱乐性的社会性文化。

乡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家庭文化都各自发挥其特有作用,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这些文化都有着品位高尚、积极向上的特色,活跃在群众之中,成为群众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群众文化形式多样、贴近生活,且多表现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式的通俗、大众化面貌,但是群众文化所要追求和表达的主题仍然是被官方所肯定及接受的内容,多数群众文化并不会背离主流文化。

不同地方的群众文化都是地方风土人情的体现,蕴含着当地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群众文化是独特而深刻的。因此,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才有别于其他地方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存在并传承。群众文化由此显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群众文化的功能及作用

(一)宣传功能

由于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使得群众文化自然地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群众文化的宣传功能主要是通过人们口头传诵、代代相传实现的。这种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便于交流、信息内容丰富、传播快速等特点。在我国古代,交通和通讯条件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大量信息都是通过歌谣、民间故事等群众文化的途径来传播的。如今,很多群众文化被保留、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文化和宣传口号,进而成为吸引外来公众的旅游资源。群众文化的广泛社会性和它的宣传功能,使参与者互相交往,产生交流与沟通,成为沟通公众心理的桥梁,加深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育功能

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属于隐形的教育,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当人们在放松消遣、享受群众文化产品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众文化中所隐含的道德、规范、法律、文化等影响,并影响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有益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通过人们的参与和感受,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使人们将群众文化蕴含的寓意和内涵融进自己的头脑,成为符合时代、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在群众文化实现教育功能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公众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使集体中的成员行动一致,步调统一。

(三)娱乐功能

人们创作群众文化、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用群众文化成果,最直接的目的和最主要的需求就是为了娱乐和休闲,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休息、放松、愉悦。群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生命力日趋旺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扎根民众、娱乐民众,给群众带来极大的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旋律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彩的书画,强身健体的活动,都会让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充满活力。同时,群众文化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使人们在娱乐中得到了体力与智力的锻炼。

三、公众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公众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众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由于公众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公众素质更是渗透、体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社会各界都关注公众素质这一话题,公众素质也经常作为一个热门词汇出现在各种媒介的报道上。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道德标准为量度,公众素质有高有低,分为良好的公众素质和不良的公众素质。

(一)良好公众素质的表现及成因

首先,公众的国家意识较高。公众的国家意识是指公众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所持的认知、情感和观点的总和。我国公众的国家意识主要表现在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公众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肯定态度,青少年主动报名参军、保家卫国、拥护团结统一的呼声很高。

其次,公众的文化素质逐渐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及掌握获得知识的渠道和技巧。在我国大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改革下,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及全民教育。教育方面的投入比例增大、各类教育形式为各学历层次、各学习阶段的公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公众的文盲率逐渐降低、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再次,公众的道德认知较高。公民道德认知是指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我国是拥有博大精神传统美德的国家,自古讲究“修身、齐家、平天下”,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公众道德认知的来源。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也对公众道德认知的提高打下基础。公众普遍认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

(二)不良公众素质的表现及成因

首先,公众心态浮躁的表现日趋严重。社会生活中,公众出现的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目光短浅、盲动冒险、甚至一些报复社会、“恶搞”的现象,都在提醒着我们心态浮躁正干扰正常的良好的公众素质发展。公众的心态浮躁主要来是由于失衡的心态在作祟。当压力太大、急于求成、缺乏信仰、过分追求完美等问题出现,却又不能得到及时、满意地解决时便会滋生浮躁心理,就容易出现轻易放弃,贪图安逸,逃避劳神,敷衍塞责,惰性膨胀的不良表现。

其次,公众的公德意识与实践脱轨。公众素质存在着公德意识与实践脱轨、不统一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诸如公众认同在公交车上为老幼病残孕让座是社会公德,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人会犹豫或是逃避。再如公众对插队现象普遍反感,但很多人仍会违反排队秩序。这种知行脱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自控力不强的原因,部分公众缺乏主见与辨别力,迎合或屈从于团体的压力,易于放弃原则,盲目追从不良时尚与习俗。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价值碰撞带来的矛盾造成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

再次,公众的法制意识与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公众的法制意识是指公众对我国现行基本法律制度的认同,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有较强的法治观念,有按照法定界限和程序行使权利,抵制和监督一切违法行为的能力。公众的参与意识是指在公众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参与社会行为的行动。无论是法制意识还是参与意识,我国公众的意识都较低。一方面体现在公众不懂法、法律知识掌握的有限且薄弱,另一方面体现在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枪打出头鸟”的心态上。这说明部分公众心中还没有清晰地树立起法律、权利、义务三者的关联。

四、以发展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公众素质的途径

群众文化活动是承载着一定文化内涵和思想品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同内容和样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品质往往有所不同。对社会来讲,这是个涉及面广、范围大的文化形式。不仅渗透在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上,还参与到社会层面的人际交往文化、休闲文化、环境文化等等,这种文化的建设与教育都是公众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需要通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非正式的教育予以补充、完善,以便更好、更全地提高公众素质。以发展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公众素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

(一)规范群众文化,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群众文化有能够娱人悦己、沟通心理的功能,能够吸引不同群体,激励人们斗志,具有强烈的团结凝聚作用,鼓舞人们团结向上。但当一种不健康或者反动的思想观念反映、渗透、利用群众文化活动时,这种群众文化越吸引群众,其煽动性就越大,危害也就越严重。虽然这种危害不是必然发生的,但我们依旧要予以规范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使消极、低俗的群众文化所产生的负效应被破除、被调控到最低程度。通过对群众文化的严密监控、保证群众文化的组织者、领导者有冷静的健康的思想,规范群众文化。如此一来,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公众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参与群众文化,得益于群众文化,并形成全社会的良好公众形象。

(二)繁荣群众文化,增强公众社会荣誉感和自豪感

每个地方、区域的群众文化都是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的集中表现,这些群众文化中包含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信息是以公众的见闻和感受为基础的。丰富、繁荣群众文化:巩固文化阵地、壮大文化队伍、弘扬传统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化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但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喜爱,还能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拥护,公众也能从中体会到文化归属感带来的社会荣誉感和自豪感,促进公众团结,产生凝聚力。

(三)创新群众文化,提高公众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

创新群众文化,不仅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借鉴公众的集体智慧。群众中隐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和不竭的创作题材。群众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公众的形象、语言和行为的汇聚,才有了群众文化中鲜活的文艺形象。创新群众文化,积极投入公众生活中,才能从公众中吸收更加丰富的养分,从而创作出来更加优秀的作品。群众文化的特色与发展过程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用现代文明和技术来加以改造,群众文化才能永葆生机、不落入俗套。公众参与群众文化的创造和创新,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才艺和智慧,还可以在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群众文化信息中,提高、创新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这对文化视野狭窄、文化观念落后、价值取向缺失的地区及公众更为重要。

在当前的形势下,群众文化活动要不辱使命、担当职责,努力提升文化内涵和思想品质,科学研发、探索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提高公众素质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沈阳群众文化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4

群众文化是一种在群众中自我开发、形成的大众性文化,是文化得到发展的一种体现。当传统的群众文化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时,就需要针对群众文化开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开展群众文化的有效策略,使群众文化得到有效开展的同时,丰富广大人们群众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策略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文化娱乐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升华。随着经济发展,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丰富。当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时,不仅是在家休息,而是有了更多的娱乐活动。

一、群众文化的概述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贯穿着整个人类文明史;作为一种文化结构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作为一种生活内容涉及到人类的所有生活方式。而文化是指在很长一段的历史发展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文化,是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物质积累。我们所说的群众文化是有内涵的,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并不是天生就会有的。群众文化是人类工作以外由自己参与、开发的具有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创造这种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精神世界的需求。

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投入资金不足,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强。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达不到要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的完善和发展。部分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部分县级城市虽然存在群众文化建设,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使得群众文化难以得到延续,因此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

(二)缺乏专业的群众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机构还需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公益性的,主要依赖政府的资金支持,很少有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的支持。由于社会制度的因素,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人才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导致从事群众文化方面的人才在逐年减少。然而群众文化的建设根本离不开专业群众文化人才的引导,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的流失,严重影响群众文化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导致群众文化活动无法顺利的开展。

(三)群众文化的内容不够新颖,无法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群众文化活动是人类娱乐消遣的一种减压的方式,对于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和谐的人际交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群众文化活动缺乏专业人才的引导,国家资金的投入也严重的不足,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受到限制。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专业的指导,组织性不强,通常都是敷衍了事。群众文化的内容不够新颖,无法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真正发挥群众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传播文化知识、规范行为、增强凝聚力、培养团队意识的作用。

三、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

(一)加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发展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自身修养与素质的提高。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自身素质将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想要全面发展群众文化,就需要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制定有利于群众文化发展的政策的同时,加大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科学合理的利用国家投入的资金,完善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不断的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来源,使群众文化活动在各个领域得到充分开展。

(二)培养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众文化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同样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也进入了我们国家,并且得到了基层群众们广泛的认可与发展。使得我国逐渐意识到了文化发展和创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如今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传统道德、传统礼仪、传统知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优秀的群众文化离不开优秀的工作人员。积极的引导群众文化工作者,创造出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

(三)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大部分城市和乡镇地区的娱乐形式以打麻将、打扑克等含有性质的活动为主,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是群众自身文化修养的体现。对于群众文化形式单一,并且群众缺乏群众文化意识的地区,群众文化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文化意识,使群众能够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和丰富。例如,开展广场舞、羽毛球、毽球、马拉松、自行车骑行、篮球等多形式的比赛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对于益智类方面的比赛,可以通过象棋、围棋、五子棋等形式进行开展。结合群众的爱好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形式,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使群众文化得到有效的开展。培养群众的团队合作意识,将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众组织到一起进行文艺汇演,例如剪纸、街舞、演奏等,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教育作用和宣传作用,使群众文化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否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的关键在于活动是否符合群众兴趣爱好,是否具有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的效果。新形势下,想要有效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加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完善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群众文化;不断的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满足群众的精神层次的文化需求,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白域.如何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大众文艺,2015,04:8.

[2]刘红霞,黄莹.浅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策略[J].大众文艺,2015,09:9.

[3]杨建峰.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15,12:25.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5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方式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83-01

人类文化滥觞于原始社会,起源于生产劳动。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遍布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标志。它直接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和文化创造性,是他们完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普通老百姓通过他们喜欢的文化活动获得人生幸福感,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国泰民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满腔热情求真务实地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是党政部门、专业文化部门、尤其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崇高职责。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因此,群众文化工作,首先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尽可能普及到社各阶层各领域。群众文化活动,应以农村文化活动、城镇社区文化活动、军营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家庭文化活动多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覆盖全社会。同时活动内容也要具有普及性,要尽可能通俗易懂,便于把握,易于操作,避免过高的专业化要求。群众文化,重在参与。当然,群众文化也不能永远停留在小儿科的水平上,要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向专业化水平发展,甚至可以为相关专业队伍输送人才。总之,群众文化活动,在规模上要追求遍地开花,在内容上要易知易行。

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要办好群众文化这件事也是如此。主动性,即哲学所说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有了主动性,才会有积极性,进而才会有创造性。创造性最终体现活动及其成果的成效,但创造性源于主动性。凡事贵在主动。对于群文活动参与者来说,要我活动和我要活动,其活动状况不啻霄壤。群众文化活动,贵在自主参与,自由活动,自娱自乐,自我陶醉。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地域、具体部门、具体人员等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尤其是个人的爱好与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切忌强赶鸭子上架。一旦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群众文化工作就一定会事半功倍,开展得有声有色。以爱好和兴趣为基础,主动参与,积极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成功的秘诀。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6

关键词:文化馆;作用;社区群众文化

文化馆是指能够供给社区群众生活娱乐、提供大量丰富书籍、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公益性场所。社区群众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同爱好和相似习性的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范围性的局部文化。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有能够支持社区群众活动的场地;其次,需要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最后还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以便社区群众能够进行相关生活娱乐活动。所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作用是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也是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需求。

一、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作用

(一)场所和物资的供给作用

文化馆是国家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物质文化精神需求而设立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事业单位。文化馆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便文化馆拥有宽敞的活动场所,具有较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收集到较全面的各方面的书籍,归纳、传播了当代前沿的科学知识。所以文化馆的建设应当选用较为广泛和社群群众聚集量多的社区地进行建设,最大限度的包含、辐射每个社区,为社区群众的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场所和物资设备。社区的建设较为分散,政府不能满足每个社区内部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物资的重复及时的供给,重复供给不仅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重复供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产能过剩的表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如若要求社区内部社区群众自己出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购买多样的文化性质的物资,一方面会加大社区群众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会引起社区群众的不满情绪,引起社区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区。所以,在建设文化馆时,应当考虑文化馆的建设位置,让更多的社区群众能够享受和分享到文化馆所带来的场所便利和物资便利的作用。如此,不仅能够保证充足、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丰富、现代的物质资源的同时,还能解决政府的财政支出问题、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和社区和谐建设问题。有利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服务性作用

文化馆作为事业单位,会有专业性的公职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并具有一系列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促使其规范合理的从事文化馆的开展运营工作。第一,针对文化馆外部公用的活动场地,相关公职人员会有序的进行活动安排,和时间安排,避免场地的重叠使用,使得公用场地能够供给人人所用的同时,不会造成混乱争抢的现象;第二,针对文化馆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专业公职人员会对其进行维修和补充,保证社区群众能够使用到种类多样化健身器材的同时保证各类设备的完整性和使用性;第三,针对文化馆的图书馆,相关专业公职人员会对图书进行管理,方便社区群众进行图书阅览的同时,规范借阅制度,保证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运行;第四,针对图书馆的科技馆,相关专业公职人员会对科技馆内部的资料和设备进行整理和管理,对先进技术进行讲解,从而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馆的建立和发展能够为社区群众提供完整的服务,方便社区群众的活动。

二、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场地供给作用

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场地供给作用,需要有序适当地加大社区群众的参与度。首先,应当强调文化馆外部公共场地的公用性,文化馆外部场地的使用不仅供于文化馆内部公职人员,也供给社区群众合法使用;其次,规范文化馆内外场地和物资的使用,一方面文化馆的场所、物资不能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并获得相关商业利润,另一方面要保证文化馆场所、物资的有序使用,避免冲突发生;再次,加大文化馆公益性的宣传力度,号召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馆相关活动;最后,文化馆相关公职人员适时策划安排相关的文体活动,促使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增加文化馆公职人员与社区群众的互动环节,引导社区群众科学、有效、合理的利用文化馆资源,丰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

(二)不断完善文化馆的物资供给作用

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标志着文化馆的物资供给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文化馆内部物资的储备和供应。第一,应当保证文化馆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状况,及时修理和更新陈旧设备,满足社区群众的健身、娱乐需求;第二,应当及时增加和换购文化馆的图书资源,保证图书的先进性和多样性,满足社区群众对图书文化的需求;第三,建设和完善文化馆的信息化技术,使文化馆资源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完整性供给,满足社区群众对科技追求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强化文化馆的物资供给作用,为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积极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性作用

只有完整、系统、周到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社区群众参与到文化馆资源分享的过程中。而文化馆的服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资的服务,二是文化馆公职人员的服务。物资的服务主要强调的是不断完善文化馆物资供给,对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物质资源的服务。文化馆公职人员的服务主要是指相关公职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和服务社区群众的具体表现,加强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做到全心全意的社区群众服务,让社区群众能到、想来文化馆来参与相关活动,使之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三、结束语

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是国家进步的表现,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利用文化馆的场地,不断完善文化馆的物资设备,不断增强文化馆的服务性意识,加强文化馆的服务性能是解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的有效方法,也是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7

一、群众文化现状概述

群众文化在广义上来讲是人们在职业之外的业余时间通过自发的组织参与,进行的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学习、自我娱乐的这样一种民间休闲性质的社会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涵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通过这样一种自娱自教的方式来满足群众业余生活中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群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从群众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我国的群众文化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几个方面:(1)基层群众文化缺乏专业的建设队伍造成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文化建设专业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没有得到保证,从我国人口基数大、受教育人数也十分有限这种现状下需要更多的受教育人数投入到文化教育行列中,但普遍对群众文化的建立和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使得在专业队伍的个人素质需要提高的前提下无法完成带动和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的目标;(2)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各个地区发展产生的不均衡发展状况对群众文化建设产生了差异性影响。

二、社会信任与群众文化互动的关系

社会信任是一种人群之间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基础而建立的一种信任,包含着人际间的信任和制度信任两个层面的内容,从人际的角度讲,信任就是沟通及心理上的认可及对所得到的结果的肯定,而涉及到制度信任就建立在社会制度、规则、秩序等方面,使得信任的参与者建立起规定中的一种框架中的活动。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倡导而来的中国式的社会信任是一种以道德内在制度为基础,以人的善性本质及人行为上的自主性具有高度自觉、充满人性的社会信任。

从社会信任的角度,群众文化互动交流这种民间的文化交流方式是非常有益的,群众文化不但丰富了国民的业余生活,也有效的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文化道德素质,从这个层面讲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信任的加深和提高。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从国内目前的群众文化发展较缓的状态来看,在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群众文化在社会信任层面上的缺失,而在群众文化的培养上,对应具备教育实力的人数没有进行到参与的范畴中也是社会信任层面的一种有待提高的状态。综合看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一方面需要我们加强增进社会信任,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群众文化的品质和意识,两者又具备互相促进的性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提高自身觉悟的同时加强对两方面的建设,从工作重心的角度建议在群众文化开展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从而对社会信任的建立起到培养的效果。

三、关于社会信任与群众文化互动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和企业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资

政府和企业需要认识到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因为作为企业和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带动企业的员工及相应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互动中来,一方面增强体质和精神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塑造了社会成员相互沟通、共同进步的氛围,而这也就要求政府能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建设的投资力度,企业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文化提供相应的融资渠道,在政府和企业对群众文化的完善和努力的过程中也增进了社会信任的效果。从而为群众文化的推进带来了积极作用

(二)加强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8

关键词:地方文化馆;公益性文化品牌;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已渐渐从物质方面转换到精神文化方面,在这样的条件下,衍生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生活形态等内容。如果将文化比作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天平的话,那么群众文化则是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作为基层设施的地方文化馆,对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建设群众精神文化体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一)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是指以群众文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上的人民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着力打造的工程,主要包含了群众文化服务系统、公共图书馆文化系统、博物馆服务系统、广播电视服务系统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等多方面内容[1]。

群众文化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自有人类文化的开始就有了群众文化,其渗透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重要部分,发展得也较为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起对于群众文化的建设。

(二)遵循公益性原则是群众文化未来的主要方向:群众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群众的文化需求,其文化需求是群众文化的前提和发展动力,也是群众文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群众文化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可观文化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要想从根本上满足群众的需求,构建出科学系统的文化服务体系,就要在建设过程中对其需求进行正确、全面、积极的引导。

公益性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基本保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群众文化建设使政府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设立的,其形式表现应该是无偿或低廉收费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遵循公益性原则,也是群众文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公益性文化品牌是群众文化服务的核心推动力:我国在建设群众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能够有利于弘扬我国的先进文化、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发展和完善,能加快我国的公共文化事业迅猛发展,优化人文环境,从而又快又好地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近几年中,国家加大对于群众文化精神方面的投入力度,国家的各个地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创建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并让其成为代表各个地区形象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比如说长春市每年举办书市活动、重庆市开展广场文化之声活动等,都是为了传播精神文化的主旋律,让人民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昌盛。同时,各地的地方文化馆也发挥了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着力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下文中将会对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具体措施作出深入分析。

二、地方文化馆如何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的历史,经济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有了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带动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地方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设施,为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把握自身定位:文化繁荣的种子必须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这片土壤当中,以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文化工作者也要紧密联系群众,坚定践行群众路线。

文化馆就是国家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开设的文化事业机构,因此地方文化馆在建设中要以群众文化为导向,积极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导向性以及规范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为目的,以便于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投身到这些活动当中[3]。

地方文化馆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突出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和便利性,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公共文化权益。并且运用科学的手段,让人民群众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是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二)文化活动要紧扣时代、彰显特色: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地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思想意识,积极寻找艺术和时展相互适应的契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要注意到贴近时代和地方特色,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形式和表现手法等,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文化资源,充分体现时代的主旋律。

(三)践行群众路线,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将群众文化做成品牌化,需要地方文化馆方面长期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以保障文化活动稳定的发展。文化活动的主体应是群众本身,要想把文化形成一个品牌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扎根到基层当中,提高地方文化馆的占地面积利用率,最大化地增加对于群众文化服务的覆盖率,也是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根本做法[4]。

地方文化馆是基层的文化馆,这就要求了其职能要面向基层,服务于大众,不断开展精神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形式上的创新来组织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

结论:文化馆是一个城市文化方面的灵魂性建筑,也是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公益性文化品牌又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二者的关系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公益性文化品牌有助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活动过程中陶冶身心、提升了思想文化素质。地方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设施,应该大力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创建,加快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让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更上一层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荣.地方文化馆打造公益性文化品牌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09):338

[2]任新社,郑颖,申玉兰,张文舒.公益性文化品牌的维护与完善[J].社会科学论坛,2010,(01):180-182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辅导;有效性;针对性;对策;分析

群众文化是基层人民群众以自己本身为参与活动的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活动。群文辅导不仅要把握住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这个关键,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张旗鼓地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群文辅导工作还要科学准确的指引和把握群众文化的方向,切实解决当下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赋予群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优化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发挥传播职能和辅导职能的正能量,进而推动群文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群文辅导的积极意义

群文辅导主要分为文化修养以及思政辅导,其中文化修养是群文辅导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群文辅导的关键形式。文化修养能够传扬和普及文化知识,让群众深刻的了解文化内容,提高基层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帮助基层群众可以更加理性的分辨善与恶、美与丑。并且帮助人们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对待旁人,进而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思政辅导可以有效的引导和把握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起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提高群众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且通过思政辅导组织群众开展各项有益身心的活动,帮助基层群众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避免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毒害和误导.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为我国和谐社会以及精神文明奠定群众基础。

群文辅导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其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关键形式之一。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社会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作用更大、范围更广,对塑造人们正确的人格和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群文辅导可以对群众的娱乐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实现寓教于乐,进而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第二,群文辅导可以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势下,糟粕和精华混杂与各种文化中,很容易对群众进行误导。而群文辅导可以对优秀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筛选,将群众文化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充分融合,突出群文辅导的有效性以及导向性,进而确保群众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二、提高群众文化辅导有效性以及针对性的相关措施

(一)准确定位、广泛调查

群文辅导想要起到导向作用,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一定要做好调查工作,明确服务的主体,并且详尽了解群众需要什么、缺少什么,然后对症抓药,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工作。例如在我们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在一些人口较多的农牧业旗县,牧民和农民都是过着日出而作的生活,生活形式比较单调。因此,在进行群文辅导工作之前,辅导团队要根据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针对人群的不同,因地而异、因人而宜开展辅导工作,确定当地的文化定位,并且明晰和准确群众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而为当地群众提供有效的服务。同时,辅导团队还要关注当地群众的生活风俗,并且将当地的生活形式融入到群众文化中,在思政辅导和娱乐辅导方面更加贴近群众的实际生活,进而传递新风尚以及新面貌的辅导内容。

(二)确保质量、严把关口

群文辅导要确保群众文化的质量,严格把控关口,进而为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群文辅导能够向群众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防止西方腐朽思想在群众中滋生和蔓延。在开展辅导工作时,要严格把控文化质量和文化导向的关口,进而为群众提供高风尚以及高品质的辅导项目,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例如在我国一些北方的城市,地方戏剧具备良好和积极的内容,并且在表演中体现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但是由于其传播方式受限和社会地位有所降低,导致群众对其的欢迎和关注程度下降。甚至一些地方文化打着特色的名目,为了吸引人民观看进而谋取经济利益,而采用低级以及媚俗的内容,对群众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群文辅导工作定要保证质量,严把关口,从辅导形式到辅导内容以及辅导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把控和筛选。力求做到文化作品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导向性、轻易并茂、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以及结构严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三)调动群众、引导群众

群众辅导工作要充分的调动群众、引导群众,进而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开展辅导工作的过程中,要主动发现基层中的文化能力,并且调动这些人的热情,共同参与到工作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进而共同强化辅导工作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群文辅助团队要构建高效的交流和互动机制,一方面开展广泛的基层调查,在进行辅导之前,通过群众座谈以及走访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并且摸清群众的文化需求,从基层中挖掘文化能力,并且利用他们的群众基础,为群文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构建科学的奖励体制,通过各种有效渠道,例如调查问卷以及意见箱的形式,广泛争取群众的意见。如果意见被采纳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群众的热情,也有助群文辅导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建设团队、提高水平

辅导人员一定要更新服务观念,本着为群众服务的思想理念,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建立友好、和谐、亲切以及平等的关系。并且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为群众提供优质和贴心的文化服务。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真正地研究群众、了解群众以及深入群众,掌握群众的所想、所需以及所思,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提高辅导工作的水平,为群众解决难题和问题。同时,群文辅导还要建立以及健全管理机制,辅导工作不能违背人文思想、不居高临下、不好高骛远、不走过场。保证工作按照管理的要求,提高效率、优化程序以及简化流程,实现辅导工作真正为群众服务,起到引导的作用,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

(五)多种形式、多种渠道

为了促进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群文辅导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进行辅导,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培养和教育力度。例如,通过开展国画班以及书法班的形式,对群众进行文化培训,并且组织基层群众中的书画爱好者进行交流和学习。根据群众文化的需求,组织工作人员到社区和学校中进行教育,组织广大群众进行文艺晚会以及健身舞等,引导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同时,各级政府还要与街道和文化馆共同合作,组织各种文化主题的公益活动。通过儿童画以及小儿街舞的形式,为社会培养艺术文化人才,培训要体现科学性和系统性,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群众基本需求,多种形式以及多种渠道的开展辅导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群文辅导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传播正能量,避免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袭和蔓延。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给予群文辅导工作以充分的重视,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其服务和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的性质篇10

关键词:文化活动意义作用

文化馆是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的指导中心、创作中心、培训中心、活动中心,是学习、宣传、实践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公益性职能及其作用,本人在此提出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从而通过在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还将提高人们群众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此外,群众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因为,“十一五”期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群众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社会公益性群众文化传播工作的力度,增强文化馆建设的投入,促使工作思路的创新,创办具有亮点的文化品牌项目,并且将从整体上推进阵地免费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受益者,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政策。所以,群众文化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针,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保障。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

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主要体现在加大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力度,增强投入,创新工作思路,创办具有亮点的品牌项目,整体推进阵地免费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能真正成为文化惠民活动的受益者。

(1)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践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文化馆要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扣时代脉搏,组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2)抓好队伍建设,努力培训新时期艺术人才。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指导的业务部门,其专业队伍建设的好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开展。

(3)打造精品,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艺作品的创作是文化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引导者的群文人,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上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思想,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具有时代感、贴近群众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去教育群众,影响社会。

(4)弘扬民族文化,着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5)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完善用人的机制,引进竞争机制,提高优质服务。

(6)要建立基层文化挂点辅导制度。加强基层文化的辅导,特别要加强对文化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建立长期文化挂点。充分发挥各部门业务骨干力量,以实际行动扎扎实实为基层服务好。

三、深化改革并发挥文化馆的主导作用

社会的进步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文化馆的建设也不例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及时展要求,需要加大其改革力度。调查显示,传统的文化馆之所以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主导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制不完善、不合理,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使文化馆回归与发挥主体主导作用。改革进程中必须牢牢树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方针政策,并要改革文化馆内部设置,优化各机构资源的配置,确保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积极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规定实行优胜劣汰选拔人才。此外,还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充分优化人员组合。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始终要坚持公平兼顾、效率优先原则,并建立以绩效工资为主体的适合文化馆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只有通过不断深入改革当前文化馆体制中所存的弊端,并逐步构建起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定,才能是文化馆运行新机制既满足时展的需要,又充满生机活力并充分发挥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群众文化的建设已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努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群众文化的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是今后文化馆建设的依据,同时,文化馆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立足于服务大众,使我国优秀文化在群众间有效地传播,并努力探索开创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新道路,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繁荣我国城乡文化提高保障。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已成为时展趋势,文化馆必须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的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探索开创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新路子,为繁荣城乡文化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发展龙头作用,阵地与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向健.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3).

[2]卜卫.促进实现工人的文化权利——以北京新工人文化艺术节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