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十篇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十篇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00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微创新,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6)05-0089-06

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脱媒的冲击下,客户资源外溢、市场份额被挤压、竞争力被削弱等一系列问题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在尚未具备全面变革商业银行治理体制和管理框架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集约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走持续“微创新”道路,以量的积累催生质的飞跃。“微创新”是通过版本的持续迭代、用户体验情感诉求的精准捕捉和解决,在创新与发展的动态联系中以一种微调的渐进性形式对原有产品和服务进行功能上的拓展与延伸〔1〕。秉承着“细微性、可操作性、开放性、渐进性”优点和“用户至上、单点突破、积微成著”核心理念,微创新大行其道,霸气外露,昭示了现代化企业经营文化和经营战略的导向〔2〕,彰显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惊人功效和强大魅力。因此,在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下,微创新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主旋律”。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由单一化规模扩张向创新性治理结构转变,将微创新理念和思维深度融入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当中,持续推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质效化发展进程,不断满足商业银行现代化治理需求,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形势、服务实体经济、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一、商业银行微创新的三个维度

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以及银行自身寻求发展突破的当下,微创新大有可为。商业银行作为经济金融发展的命脉,在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提振社会有效需求的同时,亟需将微创新思维元素嫁接和融入其经营管理结构当中,使得微创新在提质增效、完善治理、成功转型等方面充当重要抓手。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微创新表现为金融服务思维、金融服务过程以及金融服务框架三个维度的创新。

(一)微创新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思维的创新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思维的创新是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提升客户金融体验为导向,并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资源禀赋,以单点突破为切入点,精准把握客户情感诉求,在细微的调整和改良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情感。如招商银行的咖啡银行模式不仅为客户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金融服务情感体验,更为跨行业合作实现共赢提供了现实参考。尤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聚焦社会核心需求,对现有产品与服务的持续改善以及一线“草根经济”创意源泉的充分挖掘,不仅是金融服务极致思维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二)微创新是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过程的创新

金融服务过程创新是以提高商业银行治理效益为目标,通过内外部程序创新推动商业银行运营模式的改良与升级。其中,内部过程创新是通过金融服务流程和银行自有资源的整合,以业务流程的集中化、组织架构的扁平化、信息处理技术的自动化为创新导向〔3〕,缩短金融服务流程链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外部过程创新则是在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能够迅速作出前瞻性、精准化的预期,通过快速迭代的调整方式探索出最适合客体需要的金融服务流程和产品,逐步消除金融排斥现象,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满足金融服务客体的潜在金融需求。总而言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过程的创新是在创新与发展的动态关系中不断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尽管不会立竿见影,但会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长远效益。

(三)微创新是金融服务框架内的创新

创新存在于“框架之内”,在框架内思考并寻找灵感是创新的基本法则之一。所有创意都处在问题周遭的一个有限区域是框架内创新的思维体现〔4〕6-10,即从问题本身出发,缩短选择半径,在有限的可能性中紧抓“牛鼻子”。金融服务框架内的创新是在商业银行现有资源和机制的框架内,以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为引导〔5〕,破除思维“结构性固着”,以细微的改变获得重大突破。例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集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优点于一体,成功打破了活期与定期的储蓄选择困境;以atm机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为代表的自助服务顺利跨越了传统经营模式中的柜台服务流程。

二、微创新是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困境,同时“大船难掉头”的现状也限制着商业银行进行系统性创新的可能。因此,微创新是商业银行对现有规模、地位、名誉、品牌等维护的最佳选择,也是拓展经营疆域、重新夺回经济金融发展“红利”的重要举措;从经济社会角度来看,微创新不仅是深化经济金融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是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

(一)微创新有利于抑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侵蚀

互联网金融凭借普惠化、便捷化等优点,迅速布局于投资、融资、理财等领域,以p2p网贷、众筹融资、电商小贷、虚拟货币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商业银行的业务范畴和资金格局,蚕食着商业银行的市场“蛋糕”,金融替代日益明显。2013年~2015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率大幅回落,其中,2015年四大国有银行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均值仅为3.96%,增速位于近年来最低水平(见表1)。而来自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p2p网贷行业成交量由2014年1月份的117.68亿元增长至2016年4月份的1430.91亿元,增幅在12倍以上。可见,互联网金融正以飞云掣电之势挤占着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在商业银行竞争力被削弱的背后,微创新与金融服务的结合正在形成一股新力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成长。一方面,商业银行以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微创新为突破口,量体裁衣,满足市场主体个性化需求,以精细化、精准化营销满足客户情感诉求,以体验式的服务提升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比如,招商银行凭借柜台上一颗糖的微创新触动客户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从而获得“最具创新力”的名号〔6〕。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清除无效金融供给、提升金融供给质量、挖掘潜在金融供给源泉为战略目标,借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东风,贯彻普惠金融理念,抓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痛点”,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三农”支持不足,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滞后等问题。在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逐步推进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平安银行逐步调整治理架构,探索智慧化经营模式,积极布局事业部的构建。历经数年的不断扩容,平安银行“11+8+1”的事业部架构渐趋成型,并形成九大产业链〔7〕。数据显示,2013年~2015年,平安银行以31%左右的营业总收入增长率保持稳定的高增长态势(见表2)。

(二)微创新有利于商业银行应对技术脱媒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商业银行面临着技术脱媒的挑战。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迅猛,其交易总规模高达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5.36%。在“消费者体验”和“用户体验”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圈的视域下,微创新化解技术脱媒挑战的核心在于倾听客户诉求,以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支付结算方式获取客户的情感和行动上的认同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操作经验,开拓在线支付业务、建设移动支付平台,借力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将是商业银行突破技术脱媒困境的关键。例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借助人脸识别技术、腾讯云数据存储、大数据信用评级等技术特色,开辟小微企业“输血”和“造血”新渠道,赢得广大客户青睐。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探索、聚焦社会中令用户感动的概念和文化,将自身的特色优势融入完美的客户体验当中〔8〕,并将用户完美体验元素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辅以精细化销售策略和大众化营销渠道打造自身的卖点,从而提升客户金融消费预期指数。在安全性、便捷性深度融入完美客户体验的当下,银联在线支付异军突起。借力银联便民支付网上平台、银联理财平台、银联网上商城三大业务平台优势〔9〕,“银联在线”正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与支持,冲破第三方移动支付江山永固的神话。

(三)微创新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

时至今日,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尚未成熟,信用基础薄弱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瓶颈。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症结,而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将是商业银行盘活资金和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所在。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以点带面及以量的积累与多因素主体协同发力的微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由线下向线上逐步渗透和跨行业竞争合作方式转型的过程。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依赖于银行日常运作的微创新,特别是对数据的收集、分类、处理、应用等能力提升的微创新。首先,银行各类数据收集的微创新为信用评价体系提供了数据库基础。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东风,传统商业银行纷纷“触网”,着力搭建线上线下数据共享桥梁,不断丰富商业银行信用数据库。例如,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商平台――“社区e银行”将客户的交易动态和信息数据完整记录和整合,为后续的金融服务工作建立真实且完整的信用档案。其次,跨行业、跨领域信息数据交流共享,为商业银行扩大信息来源渠道和逐步建立多元化征信体系提供了可能〔10〕。“银税互动”作为上海税务和银行联合打造的一款金融服务微创新产品,实现了信息共享、征信互认,首批融资高达7.78亿元。再次,借鉴大数据的操作和处理经验,商业银行能够在现有数据整合和应用方面精耕细作,实现信用评价体系的专业化和综合化。目前,以大数据为信用风险控制的新方向,各大银行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强化自身海量数据专业化分类、处理及应用能力,着力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筑牢金融信用基础。

三、当前商业银行微创新面临的困境

微创新是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应当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抓手作用,充分满足经济主体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微创新仅停留在理论和部分实务操作层面,微创新实施效果尚未达到预期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微创新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思维滞后

经营思维新旧与否不但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而且关系着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格局。商业银行经营思维滞后严重制约着微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思维滞后主要表现为盈利模式单一和发展方式粗放。

一方面,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在长期利率管制和垄断地位的背景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高额存贷款利差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主渠道。来自wind资讯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表明: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其营业收入很高的比重,该比重均值在2010年高达85%。但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存贷款外流现象愈演愈烈,自2010年以来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其均值由2010年的84.59%下滑至2015年的71.95%。可以预见,克服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渠道微创新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粗放。长久以来,在“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的影响下,规模扩张、价格竞争是商业银行扩张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部门同构化现象突出,社会资源浪费严重。但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市场结构的调整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种只追求规模、不追求质量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严重透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和潜力,限制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摒弃粗放式发展道路,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二)管理体制僵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金融业正经历着大浪淘沙式的变革。而变革现有管理体制不仅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过程创新的内在要求,更是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服务框架内创新的现实选择。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僵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滞后和绩效考核不合理两个方面。

内部协调不通畅是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滞后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流程银行管理模式,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管理隶属于部门银行模式。银行诸多部门之间相对独立,协作和整体意识缺乏,各部门只注重自身的发展现状,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银行内部的协调成本,金融服务效率因为内部协调掣肘而难以提升。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尚未突破传统单一框架,五级管理层级,即总行、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网点,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框架。管理层级繁多、金融服务链条过长的管理架构不仅加大了不同层级银行间的沟通成本和协调成本,更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时效性。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激励结构不平衡。在激励对象上,商业银行注重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忽视普通员工激励〔11〕;在激励目标上,商业银行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远规划;在激励维度上,商业银行注重目标考核下的个体员工或管理人员业绩,忽视部门乃至银行整体系统性效益;在行业激励水平上,商业银行薪酬福利低于金融同业水平,致使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加速外溢。薪酬激励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不合理。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选择时往往难以摆脱“规模情结”的影响,抢夺大中客户市场是经营管理的既定目标。相对而言,小微客户群体金融服务需求往往被忽视,银行“惜贷”现象凸显。但随着大中客户融资、议价能力的提高,以股票、债券、基金、信托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和二级市场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占大中客户市场,大中客户市场间接融资服务需求已趋于饱和。因此,商业银行亟需改良绩效考核来促进客户市场结构优化。

(三)经济金融环境欠佳

经济金融环境欠佳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微创新步伐,主要体现为经济金融环境中的不稳定因素制约着微创新理念融入金融产品服务的深度和进程。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滞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微创新动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知识产权立法保障不足、司法维权渠道不畅等现状不仅打压了银行业创新的积极性,而且阻滞着商业银行微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因此,商业银行微创新格局取决于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完善。其次,金融监管体制弊端逐步显现,挤压了商业银行微创新的生长空间。随着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和经济融合发展的快速推进,在现有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和“一行三会”监管模式的大框架下,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效率低下、监管技术与模式滞后等因素都限制着商业银行微创新业务活动的自由空间。最后,宏观经济的波动抑制商业银行微创新。商业银行属于顺周期的行业,其自身的发展与经济整体运行存在“荣辱相生、休戚与共”的关系。在“新常态”下,GDp增速放缓,国内市场经济下行,国际市场低迷,汇率频繁波动都给商业银行微创新带来严峻的外部考验。

四、推进商业银行微创新的对策

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质效,实现微创新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效衔接,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快人力资本年轻化建设,活跃商业银行经营思维

就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商业银行治理思维的创新注入一针“强心剂”。青年是一个充满生机、乐于改变和善于创新的群体,人力资本年轻化不仅为商业银行的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商业银行经营思维的活化提供了智力支撑。一方面,积极构建人才甄选和岗位定价机制,拓宽年轻人员“出彩”渠道。在“公平、公正”原则的指导下,深入银行业务流程一线,不拘一格发掘年轻人才,提高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年轻化比重,建立绩效与职位相挂钩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人力资本边际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强化人才梯队建设,重点提升人力资本年轻化质量。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不仅能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值,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储备,而且有利于打破传统经营模式和固有思维模式的禁锢,为实现商业银行盈利渠道多样化和发展方式精细化的成功转型提供知识、技能储备,在全行内部形成一种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合力探索金融服务“新蓝海”的创新氛围。

(二)优化商业银行流程,实现管理模式创新

在商业银行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部门银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银行公司化治理的需求,商业银行亟需优化流程,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实现管理模式创新。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始终以人性化治理和可持续化发展为导向,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核心,逐步打破金字塔管理模式和分层治理框架。在整合不同部门业务优势的思维指导下,以缩短金融服务链条、提升金融服务时效为手段,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进行扁平化和矩阵化构造,建立健全流程银行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亟需完善流程银行配套设施,推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智能化和自助化转型。在互联网技术植根于金融服务的当下,加大自助服务设备研发投入,完善自助终端设备检测体系,筹建大数据收集、整理、应用平台,加快it设备国产化进程,强化硬件网络设备维护不仅是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优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经之路。来自美国商业银行的实践表明,在增加信息科技投入后,其净资产收益率(Roe)提高近10%,成本则下降12%〔12〕69。

(三)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管理质效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化治理进程的深入推进,尽管商业银行建立起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但以财务指标为评价基准的绩效考核管理体制缺陷日益突出。在理念层面,商业银行“规模情结”和“利润情结”强烈,传统绩效考核“绑架”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致使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两高一剩”资金沉淀严峻,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在管理层面,激励结构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推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提高商业银行管理质效刻不容缓。

一方面,商业银行需正视绩效考核理念的不足,优化绩效考核标准。在考核指标顶层设计时更多融入管理与服务因素,将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社会声誉、品牌效应等非财务因素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框架中,逐步提高非财务指标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兼顾“利”的追逐和“义”的担当,激励从业人员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做好大中客户“市场蛋糕”的同时,着力提升小微客户、“三农”经济、能源环境金融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供给质效,不仅是商业银行落实普惠金融政策的行动路径,更是商业银行践行扶贫、扶弱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完善薪酬激励结构〔11〕,提升薪酬水平。第一,推行全体员工激励。激励对象向全体员工放开,更加注重一线员工的工作成果,充分开掘一线员工微创新智力源泉,在全员参与的互动氛围中打造智慧型银行。第二,注重长期激励。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优化是一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长期过程。因此,有必要将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发展目标等元素融入考核指标当中,降低激励不对称程度,提高长期绩效激励结果比重,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逐步实现商业银行的利益与价值。第三,注重团队激励。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团队合作尤为重要,兼顾团队整体效益将是未来考核激励的关键。冲破碎片化、个体化考核视域,更多关注部门和银行整体业绩,充分发挥个体与整体“双轮”驱动作用,形成聚合效应。第四,提升银行业整体薪酬水平。公司化治理实践表明,在从业人员流动性降低、专业性人力资本积聚、经营质效提升等方面,效率工资往往起到了点石成金之妙用。以效率工资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整体工资水平,建立公平、公正的金融竞争平台,将是商业银行走好未来发展之路的必修课。

(四)营造经济金融发展健康环境,打造微创新发展新生态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优化外部经济金融环境,构建经济金融生态圈,不仅是新常态下铸就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商业银行微创新的生命线。

第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政府作为社会治理和市场秩序规范的主体,在知识产权体系完善的过程中应承担主体责任。政府机关要引导全社会树立产权保护意识,深入贯彻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并牵头构建专业化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加快推进法院知识产权部门设置和知识产权司法定价〔13〕,彰显司法维权价值,为商业银行微创新筑牢司法地基。第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在金融产品与服务跨部门交叉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改革“一行三会”框架下的分业监管模式,逐步实现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明确监管主体责任,创新金融监管模式是商业银行监管改革的核心所在。应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监管主体法律地位,建立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金融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反馈机制,将金融联席会议常态化、制度化,发挥金融监管规模效应。同时,创新金融产品业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适时推出微创新“试错成本保障”,为商业银行微创新提供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撑。第三,适度强化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有赖于政府机关“有形之手”的适度调控。财政、货币、收入、汇率等政策和工具的综合发力有利于缓解经济波动,引导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为商业银行微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赵付春.企业微创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10).

〔2〕罗仲伟,任国良,焦豪,等.动态能力、技术范式转变与创新战略――基于腾讯微信“整合”与“迭代”微创新的纵向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14(8).

〔3〕陈磊,罗然然.商业银行优化小企业金融服务流程的路径与构架〔J〕.西南金融,2015(7).

〔4〕德鲁・博迪,雅各布・戈登堡.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m〕.钟莉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5〕雅各布・戈登堡.在“框架内”创新〔J〕.北大商业评论,2014(8).

〔6〕杜欣.模仿产品的新境界:山寨还是微创新?〔n〕.科技日报,2011-09-26.

〔7〕朱志超.平安银行净利增速10.4%行长邵平详解“三年再造平安”〔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3-11.

〔8〕徐浩,温军,冯涛.制度环境、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6).

〔9〕张.对“银联在线”支付业务发展的调查思考〔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1(12).

〔10〕李稻葵,刘淳,庞家任.金融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研究――以我国征信系统为例〔J〕.金融研究,2016(2).

〔11〕乔海曙,王军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J〕.金融论坛,2006(5).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2

【关键词】金融支持大连普湾新区发展思路

2010年,为了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发挥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与龙头地位,大连对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区管理模式开始启动,普湾新区应运而生。伴随着该区各项工作的逐步理顺和发展,普湾新区金融机构重新布局也成为突出而重要的问题。

一、大连普湾新区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

2010年4月9日,普湾新区作为三大功能区组团之一正式成立。普湾新区的面积共计1008.5平方公里,海岸线的总长度为80公里,人口总计40.2万人,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瓦房店市的两个镇(即复州湾镇和炮台镇),普兰店市的三个街道(即铁西、太平和丰荣)、两个工业园区(即松木岛化工园区和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园区)和一个开发区(即丰荣经济开发区),金州的两个街道(即三十里堡和石河)。普湾新区作为大连全域化发展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大连新一轮城市扩建的核心区域,作为大连新市区的三大功能区域之一,既坐落在一核、一轴上面,又与黄渤海经济带为邻,这样的城市功能区在辽宁,甚至在东北也是唯一的一个,同时,它还是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大连发展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发展的核心工业区,其四大园区已基本形成了电力设备器材、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船舶机械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其中,电力设备器材的典型代表是互感器和高压线缆企业,服装加工的典型代表是大杨服装,汽车零部件的典型代表是固特异和东海软管,食品加工的典型代表是中粮麦芽等,精细化工的典型代表是大化,船舶机械制造的典型代表是大连船柴和大连船推。紧紧围绕大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这个核心,筛选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及清洁能源等等作为其重点发展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将以较快的速度优化升级现行的产业结构,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会不断提高,并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区。

“十二五“期间,普湾新区重点建设项目151个,总投资2623.6亿元。其具体构成情况如下:48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为220.3亿元;27个社会事业项目,投资总额为333.4亿元;6个农业项目,投资总额为28.2亿元;9个商贸项目,投资总额为617.5亿元;40个工业项目,投资总额为603.5亿元;19个生态项目,投资总额为20.7亿元;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总额为800亿元。

100平方公里被确定为普湾新区的起步面积,为此,在第一年就要努力争取出形象,在第三年就要把新区建设得初具规模,在第五年则要基本完成新区起步面积的建设任务。规划建设分两个阶段:2010年~2020年,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打造地区产业发展的商务服务基地和人才培育基地,推进高铁客运专线、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2020~2030年,成熟阶段,主要任务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滨海宜居城市,打造为大连新市区的中心,并发展成为大连城市的“次中心”和未来的大连行政中心。

二、金融影响大连普湾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目前,普兰店市原有银行机构网点144个,金融机构存款总量达306.2亿元,比年初增加117.8亿元,增长63.4%,贷款总量140.6亿元,比年初增加72.1亿元,增长105.3%,普兰店市银行机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这重要的资金支持作用。由于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促使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造成农村的金融服务质量严重下降。普湾新区成立后,辖区部分地区金融服务落后的局势变得突出。目前,普湾新区金融机构布局和经营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机构网点布局不适应普湾新区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银行机构网点种类少、覆盖能力不足。目前,普湾新区共有银行机构网点56个,除主城区外,周边银行网点种类较少且覆盖能力不足。例如新划入的4个镇的石河、三十里堡,炮台、复州湾在普湾新区成立前分别位于金州、瓦房店的边缘,这些机构原来是按照各自的行政区划设置的,地域特点使相关银行机构在布局这些地区网点时主观上存在弱化其网点布局的问题银行机构网点布局有空白。新划入的三十里堡、石河、复州湾、炮台共有银行机构网点达21个,分别为农行5个网点,邮储3个网点,信用社13个网点,不存在其他商业银行网点,机构网点类型单一,面对整合后的普湾新区,新划入的4个镇成为普湾新区的重要承载地,原有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机构网点覆盖能力明显不足暴露无疑,根本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普湾新区建设需求。

(二)网点服务功能弱化,不能满足普湾新区发展的基本需求

目前,普湾新区金融服务能力有差距。普湾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职业教育、高新技术等,建设低碳化现代化产业区,发展内湾行政中心,这些重点发展的方向和区域,主要坐落于新划入的4个镇,而进入普湾新区的4个镇目前共有21个银行机构网点,主要为农行、邮储、信用社网点,且均属于涉农银行机构网点,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落后,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全国支票影像系统等结算支付工具落后。这些机构网点根本无法为普湾新区企业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直接影响普湾新区的企业办理业务如结算等业务,有的大型企业不得不将业务放在大连的一些商业银行,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增加企业成本,而且也影响本地区金融机构的形象,银行机构网点金融服务水平低下、弱化,已经不能适应、满足普湾新区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改善、提高银行网点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对普湾新区的支持动能不足

调查显示,部分银行网点信贷供给能力相对不足,金融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是普湾新区部分银行机构网点中能为客户办理贷款业务的网点少,且同质化严重,少数能办理贷款业务的银行网点大多只能办理农户小额贷款,办理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工商业贷款的网点极少,且贷款权限小、额度低,截止2010年12月末,新进入普湾新区的21个银行网点贷款余额9.2亿元,比年初增加0.56万元,增长23%,远远低于普兰店市105%的增长水平,存贷比仅为22%,低于普兰店市46%的平均水平,资金运用效率偏低,对普湾新区支持动力不足,即使是普兰店市内的各大银行机构,在面对普湾新区大型企业急需较大贷额度款时,也只能鞭长莫及,普兰店市内的各大银行机构不得不向上级行申请贷款额度,层层的审批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与日益发展的普湾新区不相适应;二是异地管理使部分银行机构网点贷款业务开始收缩,直接影响其对普湾新区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如新进入普湾新区的银行网点目前仍然类属金州、瓦房店相关银行分支机构,在管理上为“属地管理”,贷款等业务要受制于人,近期个别网点开始出现贷款申请“难”的问题,并且在逐步蔓延,对普湾新区经济发展直接带来负面影响。

三、金融支持大连普湾新区发展的思路

金融机构推进普湾新区发展要遵循“思路清晰、协调各方、定位准确、逐步推进”的思路,逐步解决网点布局、服务功能、资源配置相关问题。

(一)明确发展思路,协调各方共建普湾新区金融大格局

普湾新区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大连加速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为大连新市区的中心,并发展成为大连城市的“次中心”和未来的大连行政中心”的未来设想离不开“大金融”的有力支持,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建设普湾新区新的金融格局。因此,相关监管部门要站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去考虑金融的发展问题,建议成立普湾新区金融发展领导组织,成员由地方金融办牵头,普湾新区管委会、人民银行、大连银监局等共通组成,共同研究、解决金融机构网点设置、金融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为普湾新区发展发挥好组织、协调、推动作用。

(二)合理布局金融机构网点,有效覆盖全域经济

银行机构网点布局应遵循市场化、集约化、扁平化和电子化的基本导向,努力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管理有效、风险防范的网点服务体系。一是优化原有网点。对原有网点进行有效的评估,对多年来市场份额较低、服务手段落后、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网点进行撤并,优化网点布局;二是合理配置机构网点。在考虑对原有网点优化的前提下,重新配置新的银行机构网点,要充分考虑普湾新区“经济要素、金融要素、人口要素、地理要素”,遵循“在恰当的位置设立合适的网点”的思路,尽量避免网点设置“同质化”,网点的优化和布局要充分考虑普湾新区在不同地方的定位,要考虑普湾新区产业发展布局,并充分考虑服务客户的性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布局,避免各银行机构蜂拥而上、各自为战、恶性竞争,既要“百花齐放”又不“臃肿不堪”,网点配置要科学、有效,达到金融机构网点资源配置效率、效益最大化,消除金融服务空白区。

通过对普湾新区银行网点的有效配置,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涉农银行机构等共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不同金融资源对经济的有效配置,推动普湾新区健康发展。

(三)提高机构网点的综合服务功能,有效推动普湾新区发展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3

关键词:社区银行;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困境;片区服务;产品创新

一、社区银行的概述

(一)社区银行的概念

在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冲击下,社区银行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跑马圈地的战场,是商业银行追逐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产物。在国内,对社区银行有不同的理解,巴曙松认为社区银行是“一个全民专注于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并与客户保持长期的业务关系”;王爱俭认为“与我国现状和国情比较接近的社区银行概念重点在资产规模、产权结构、市场定位三个方面,认为在我国,社区银行资产规模应该在20亿元人民币,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模式,服务于当地社区经济。”目前对社区银行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资产规模较小,二是主要为本地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提供服务。

(二)社区银行的特点

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跨国银行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社区银行依然能逐渐发展,得益于社区银行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特点。

1.区银行资产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节约了劳动力和机构设置成本,降低金融服务价格。

2.社区银行对社区的居民和企业更为熟悉,能及时获取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3.社区银行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更加全面化和个性化。

4.社区银行在设立过程中,不同于国有垄断投资或纯粹的民营资本,社区银行投资呈现多元化。

二、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推出了第一个具有社区银行概念的机构――上海农商银行,此后,民生、兴业、光大、中信、浦发等众多股份行都纷纷加入社区银行发展与布局的行列,并开始探索其独特的运营模式。社区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一跃成为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之后的第五大行。

近些年随着缓解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呼声日益高涨以及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揽储业务的冲击,在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建立社区银行的必要性日益凸显。社区银行的出现是富有创新与时代性的,但是也存在严重的漏洞和风险。

(二)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困境

1.社区银行的业务开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法律的束缚。《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只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持牌,“无人”则必须为自助,不存在中间形态。《通知》还规定,社区银行一般不办理人工现金业务,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社区银行深挖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能力。

2.社区银行建立的要素筹备困难。选址难,必须与人口基数、面积与价格等多种因素互相协调。人才少,设备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很难将员工自身利益与当地经济联系在一起。

3.社区银行的服务容易被同质化。社区银行的服务内容很难在现有普通银行的服务内容上再创新;由于规模较小,其所能提供的金融产品也大大减少,不利于风险的降低和控制。

4.社区银行缺乏地方政府政策的支持。社区银行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当地政府对于这种新型银行体制的影响缺乏经验,造成了既不支持又不反对的尴尬局面。

三、对我国社区银行走出困境的思考

针对以上对我国社区银行的优势与劣势的总结与分析,围绕以下三个思考要点,对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瓶颈提出建议。

首先我国的社区银行在现阶段仍应由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进行牵头。我国金融业实行牌照制度,发展新成立独立分散的社区银行存在较大难度,但在大银行牵头下成立的社区银行,既能够克服民众对社区银行的普遍不信任感,也能够帮助社区银行充分的发挥关系型优势,形成以人际关系为网络的金融服务系统。

其次社区银行应在合作中谋求机会。由于对信息的充分掌握,社区银行能够比大银行更好的预测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社区银行应该发挥其信息优势,对周围片区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咨询,积极寻求与居委会以及相应片区政府机关合作,推出便民利民服务。

最后社区银行业务的开展应以服务为中心,以片区居民和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克服产品同质化,加强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体验。

四、根据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建议

(一)社区银行可以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入股成立,二者形成母子关系。一方面社区银行作为子公司,相对于作为大型股份银行的支行来说更加具有资金运用上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负盈亏,社区银行的管理者相对于支行的管理者来说更具有积极性。

(二)社区银行可以为片区内居民以及商户提供类似于“一卡通”的联名卡便民服务,具体如下:区内商户协商,让居民能够直接在商户处使用该卡消费;进一步与当地政府机构协商,将水电费、煤气费等费用纳入该卡的刷卡范围。为进一步激励居民和商户使用该卡,可以通过将该卡的消费量与个人消费信贷和小微贷款额度相匹配。

联名卡便民服务的好处有:①扩大银行在片区的影响,增加银行的业务量;②简化支付程序,降低银行的营业成本;③强调了社区银行的服务性质,有利于树立社区银行的形象;④对社区银行来说,该卡的消费信息将成为银行实行交叉销售很好的分析材料:银行通过对个体消费习惯的分析,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每个个体的特征和需求,节约了银行在获得信息方面的其他成本费用。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

[2]王爱俭,发展我国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07)

[3]钟伟.中国民营银行宜走社区银行之路[J].上海金融,2004,(6)

[4]晏露蓉,林晓甫,中国社区银行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可能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3,(10)

[5]钱水土,李国文,社区银行机器在我国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2)

[6]翟建宏,高明华,中小企业贷款难与社区发展[J],金融理论与是加班,2006(3)

[7]龙超,邓琨,中小企业融资与社区银行发展――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1

[8]楚尔鸣,周嫦琦,中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理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4

关键词:wto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法》

中国于2001年11月13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ge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wto的统一规制本身就是不同法域下的法律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金融“入世”,就是金融法律的“入世”。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的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在外贸业务方面,加入wto时就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任何地方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外汇服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以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开展人民币业务,到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从2002年1月1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一句话,从2005年1月1日之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有什么两样。[1]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却赋予外资金融机构“超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17条(四)项,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却明确禁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即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2]本文拟对《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这一制度,从“两个前提性思考”、“一个折中方针”、“具体制度构思”这几方面展开论证“混业经营”作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意见。

一、两个前提性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我国金融业是实现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人们的争论很激烈。有人主张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混业经营,认为这样才能提高银行实力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有人则反对混业经营,认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将给国家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3]我认为,在权衡分业与混业孰是孰非时,首先必须提及的是两个前提性思考。

(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有必要去关注一下西方国家金融经营体制演进的历史及当今各国的发展趋势。最典型且对中国最具参考价值的应属美国。[4]美国在1933年以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尤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诸多大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及银行业自身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分享巨额利润,开始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跻身证券市场,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不但通过证券业务大发其财,同时也向商业银行渗透,通融短期资金以扩大资金来源。结果,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两者最终紧密地相互融合。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政府部门、经济学界还是工商人士都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是导致证券市场崩溃,并进而引发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致使美国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证券业和商业银行严格分离,并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使美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及有效配置,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规定,并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至于其他银行业较发达的国家,德国一直以其“全能银行”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5]混业经营已是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有力提高本国银行的生存与创新能力,充分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不得不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二)实行分业还是混业,或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措施,还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国情。加入wto后,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即中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中国家享受权利,同时不能承担超过我国经济金融承受能力的金融义务。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严重区域性失衡的国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东部地区,不同省市、不同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与吸收能力亦差异很大。所以在承认“混业经营”是必经之路的同时,于实行具体方针政策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必须采取试点经营、逐步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方法,具体措施留待下文。

二、一个折中的方针

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个行业中,证券业的风险最大(如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病”,限于篇幅,本文不论及)。[6]在选择银行投资方向的时候,2005年之前,可以制定一些行政法规,让银行涉足信托及保险行业,而控制其涉足公司(企业)债券的经营,股票的发行、及买卖等证券业务。等到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再让银行去从事证券业务。这样,既给银行一个投资准备的时间,又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并达到wto所提出的要求。

三、具体的制度构思

反观当今世界银行投资制度改革热潮,归纳起来,现各国银行的投资模式主要有三种:(1)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Bankingmodel),如德国的银行全能制;(2)母银行模式(Bankparentmodel),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这时商业银行已经异化;(3)金融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Companymodel),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名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实现混业经营的高级模式。[7]如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银行通过设立银行持股公司,并由持股公司下设与银行并列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进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是对银行投资的限制,而上述三种模式是在银行投资基本无限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从发展趋势看,银行投资的三种模式的区别正逐渐消失,其基本特点是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和投资的无限制。如果我国固守银行投资限制制度,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和实力,也不利于其参与国际竞争。所以,顺应银行投资趋势是我们必然的制度选择。

当然,上述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至于具体的制度构思,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法》对银行投资的限制仅是一种相对限制,而非绝对限制。从《商业银行法》第3条所规定的银行业务范围可见,商业银行可投资于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等部分证券业务,可经营部分信托业务(主要是一些业务)和保险业务。且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外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对银行之间的投资也未加限制。[8]在法律明确放开投资限制之前,商业银行一定要积极在上述几方面中拓展业务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及配套体系,以积累更多的投资经验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到2005年放开对外资银行入

境的相关限制后,可以着手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逐步放开对银行业的投资限制。一方面,要以一些发展势头较强的商业银行为试点(如成立于1983年的光大集团,已经成为典型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另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管及专业人才的输送,等时机成熟,再将取消限制的政策逐步推广。

第三,至于具体的形式,可以采取银行控股公司模式(类似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由银行成立银行持股公司,银行将继续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其他风险性金融业务由持股公司本身或下设的非银行子公司而不是银行去直接从事。其二,依法设立“防火墙”,防止持股公司的非银行附属机构金融风险侵袭银行。其三,持股公司的附属证券机构不归银行监管机关监管,因为“防火墙”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持股公司金融困难对银行的波及,并且其附属证券公司的业务应由证券管理委员会监管。[9]正是鉴于其这几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效益提高和风险防范并重的优点,所以,建议在逐步取消对银行的投资限制时,可以采取此种形式。

四、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有必要考虑对《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修改,即应逐步取消对商业的投资限制。在未来的3到8年内,前3年应是分业向混业的转变与磨合,也是中国银行业混业体制的立法准备时间;后5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全面开发,应完成从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平行法的修改到混业模式的最终确立,而且这种模式应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而非别的模式。

至于《商业银行法》中的其他问题,限于篇幅,本文简要提及以下几点:第一,该法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权限太大。从第3条、第11条、第13条、第18条、第19条、第24条、第62条等诸多条文中可见一斑。[10]]建议法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审查事项及明确、具体的审查程序,以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第二,建议增加对治理结构方面的更明确的规定。银行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银行产权仍不够明晰,希望立法者对此有所考虑。第三,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建议增加“银行业务电子化”方面的有关规定,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第四,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的逐步开发,在修改《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同时,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法》中增设“外资银行”章节,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及监管等问题作专门规定。

“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的相关规定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想反思的时刻已迫在眉睫了。

mixedmanagingmodeandtheDevelopmentoftheBankingSectorinChina

LawSchoolofChinaUniversitypoliticalScienceandLawZhengKunshan

abstracts:afterChina'accessiontothewto,thecivilbankwillbefacedwithmoreandmorechallengesandcompetitions.Begorefiguringoutthemanagingmodelofbankingsector,weneedtopayattetiontothefinancialmanagingsystem'sdevelopinghistoryofwesterncountry,besides,wehavetotakethespecialityofChinaintoconsideration.whendealingwiththeconcretemeasure,wecantakeacompromise,letingthebankgetasmoothtransition.aswegraduallydiscardtheconfinationonthebankinginvestment,weshouldchangetowardtheHoldingCompanymodel.atlast,therewillbesomesuggestionsontherecitionsofCommercialBankLaw.

主要参考书目:

《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商法研究》(第三辑),徐学鹿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陆泽峰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韩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郑坤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

[1]《加入wto:中国金融法律的反思与变革》,《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1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本法实行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

[3]《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3页。

[4]以下有关分业经营在美国演进的历史,本文主要参考了《美国商业银行转变为“全能银行”的过程》、《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简史》、《美国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经营》等文章,论文来源于中宏网资料(网址:macrochina.com.cn),该网站未能提供详细的文章出处。

[5]关于有关国家变革的具体时间,笔者是从魏敬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课堂讲义中获知的,魏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具体的出处。

[6]详细的介绍可参阅《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3页。

[7]《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析中国银行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法律演绎》,吴敏,《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0页。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改革创新银行机构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在西方国家,“以人为本”思想很早就受到企业家的追捧。二十一世纪是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这段时间内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也把“人本”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把“人本”思想转化为适应于市场经济、提高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获得巨大的成功。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人本”思想纳入到我们银行的经营机构里面。

金融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高素质人才集中的领域,近几年来中国金融机构的雇员逐渐精英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入关后,银行在人力资源上的争夺将日趋激烈。马克思说,“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虽然我们有时候不愿意,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每一个员工都在为他自己工作。正是这一基本目标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表面上来看会影响我们所在银行发展目标的实现,因为,个人得到的多了,银行的成本就会上升、利润自然就会下降。但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个人目标的实现并不排斥同时实现银行的目标。一棵大树、一根小草长高、长大的努力从来不会停止,它们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争取雨露、阳光,去抵御干旱的煎熬、狂风的肆虐、牛羊的啃咬和石头的挤压,直至死去的那一天。员工也一样,只要自己的价值能得到认可,工作能得到赞赏,辛劳能得到报酬,能力能得到提高,目标能得到实现,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正是这种动力,保证了银行的持续发展,保证了银行在被员工认为是好银行的同时,也能被客户、股东、监管者、管理者、评级机构等认为是好银行,从而最终保证了个人目标与银行目标的一致。作为商业银行来说,要想在人才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取得决胜的先机,关键是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不是零敲碎补的单项措施的革新,而是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的改革,以建立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人才经营机制为最终目的。

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劳动人事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的改革,努力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才经营战略。此战略主要包括一下八个方面:

一.加强银行内部和外部对金融创新的促进作用。在银行的创新活动中我们要贯彻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我们客户中发现问题,从而去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在客户那里去检验实施我们的方案,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来总结我们的管理方案,从而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的圆环方式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我们内部促进作用,银行创新的内部促进力是我们银行创新战略发展上的重,更是我们银行提升创新管理能力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此我们银行经营机构的管理层的战略制定和执行,以及我们银行员工和内部用户组成金融创新的内部促进力是我们银行机构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银行创新的外部促进力,来自市场与客户的需求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外部促进力量,毕竟市场和客户是作为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我们要想服务好客户,然后更好的发挥好银行在创新管理中的作用我们银行在创新中应以客户需求做为产品创新项目立项的依据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当前国有银行激励机制的最大特征是行政激励高于经济激励,甚至某些银行仍然存在吃大锅饭的传统之中。行政激励自身又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就会使得很多员工因为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不敢放开手脚去经营或创新。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有银行大部分管理者是由组织部门任命,其企业生涯主要由政府部门而不是银行的营业业绩来决定。银行高管对行政级别的过于依赖,导致了他们对个人政治生涯最大化的追求而不是银行营业业绩和银行股东利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以经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国有银行的员工应淡化行政级别和行政待遇,不要单纯的给以科级或者处级等行政干部等方式的激励,而是要形成银行经营者的激励目标———提升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在收入分配上,可以探索实行期权收入制(部分收入远期支付制度)和补充养老金制度等多种方式,强调收入状况与绩效和贡献大小相挂钩,拉大收入差距,弱化行政级别越高工资越高的境况。

三.把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纳入银行管理范畴,构筑起银行与员工“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如果要问“银行对于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了解多少”这样一问题的话,我想可能没有多少人事部经理说得清楚。因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员工能为银行贡献多少?显而易见,这种做法日益受到人们的批评,长此下去,是留不住优秀人才的。怎么办?一个现实可行的也是备受西方银行界关注的措施就是参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管理,把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纳入到银行管理的范畴,即时下常说的“以事业留人”。因为人,也只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银行的成功来自于能够把富有竞争力的职业生涯发展给于员工,员工成功的同时也就是银行的成功。如此,银行与员工之间就可建立起战略伙伴式的“双赢”关系。

四.服务创新是银行的生命。“满意度是今天的市场,忠诚是永恒的市场”这一描述充分揭示了市场经济环境描述下,服务企业为之追求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除了服务创新,别无选择!随着人们社会财富的积累,银行理财、投资等一些高端服务业亮相于银行柜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紧急社会的迅猛发展,金融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加,银行的供需矛盾也日益显现,对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营产品的同质化,客观上已经把银行逼上了绝路——必须创新服务!近年来,服务创新已成为银行业的主旋律:服务理念的创新,服务产品的创新,服务渠道的创新,服务流程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管理的创新。“服务创新价值”也已日渐深入人心,服务创新将是银行永恒的主题。“文明构筑和谐,规范促进发展”,银行业的服务既是文明,又是规范,这是银行业金融服务的特殊要求。银行服务创新,必须与市场和客户相适应,能够在银行内部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能够促进银行经营目标和效率的实现。

五.全面推行行务公开。遵循“透明、会商、效率”的原则进行行务公开,通过对基层和员工关心的重点审批事项和环节的公开,向群众公开承诺,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认真落实了员工对全行政务和事务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员工的议论猜疑少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较好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总行部门之间、总分行之间努力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团结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全行科学发展、促进企业和谐、服务一线员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行务公开”只是体现了一种决心,一种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的决心,“公开”也体现了一种信心,一种建立更加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信心;“公开”展现了一种胸怀,从我表率、勇挑重担,“公开”更展现了一次聚合,这是一次全员力量的聚合,这聚合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正从总行、从分行、从基层,从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迸发出来。

六.建立以人为本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随着现代知识经济与先进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要如何招聘到人才激励好人才合理实现人力配置如何有效激励员工使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实现团队产出和企业收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围绕银的业务发展战略培养与经营展所需要的人才机制其具体包括人才吸引用好人才以激励人才,为企业实现最大经济效用实现人才保障。我们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制定出不同的管理方案,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档案,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做到人员和岗位的最优组合。另外,完善公司成长机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用不断完善的人才观、用人观来构造商业银行的人才梯队。

八.要努力提高商业银行创新质量。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主要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转换。现阶段商业银行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提高质量,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制定具体的创新实施目标。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结合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分阶段的创新目标,对克服创新目标的空洞、模糊化倾向,提高创新质量,加快创新节奏很有必要。第而,力求创新成果简捷化。只有我们的创新成果越来越简捷才能让我们的成果更好的为我们银行和客户服务。

我们只有根据员工实际建立起一个科学实际的考核机制,能比较科学地量化考核出优秀人才的贡献和成就,并与精神激励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联系以达到使人才不断创造和贡献的目的。在培训人才、锻炼人才、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方面下功夫,去建立一个适合人才培养成长的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我们只有确立人在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才能围绕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创建一种尊重人、爱护人的工作氛围和机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形成一个环境舒适、合作愉快、心情舒畅的员工工作氛围,才能增强了全体员工的荣誉感和向心力,才能更好的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胜,廖进中,万宇洵.《铸造“以人为本”的国有商业人才经营战略》.湖南大学学报

[2]葛惶翅.《中资金融机构:以人为本》.金融经济

[3]杨晏忠.《健全商业银行以人为本激励机制的对策》.金融博览

[4]胡海峰,孙飞.《扩大内需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研究》.市场经济纵横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组织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谁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还不够成熟,所从事的市场营销活动也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更新的速度较慢,同时也缺乏技术主创产品,从促销方式上来就基本上还以广告轰炸和提升服务质量为主,分销渠道发展很快,但效益不是很高。怎样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呢?笔者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1.实施市场营销策略是我国商业银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自从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外资银行开始登陆我国的金融市场,在相似的业务领域中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的调整营销策略,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要通过市场定位与市场分析,准确的把握住每一个机会。目前,市场营销已经成为商业谋求生存发展,创造辉煌业绩的重要手段。

2.实施市场营销策略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形象,使综合实力提高。我国的银行业从最初的货币兑换行业发展成为现阶段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它的管理理念、组织机构、产品服务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面对目前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有必要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加快内部组织机构、产品、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整合所有的积极因素,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良好形象,提高综合实力,这样才能够经得起相对比较成熟的国外银行的冲击。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因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银行的地位很高,习惯了客户自己找上门来,慢慢滋生了、办公效率也极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也由卖方转变为买方,商业银行也必然转变旧有的观念,通过各种营销策略,比如优质的服务、品牌宣传、促销活动来赢得公众的好感,进而赢得信任感。信任感是客户选择银行的第一反应,从某种角度来说,赢得了信任感就赢得了客户。

3.实施市场营销策略能够有效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的满意程度,是银行赢利的重要保证。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满意,是商业银行得以生存的根本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为每家银行所提品和服务大同小异,客户对银行选择的自由度很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营销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客户满意程度的调查,对细分市场进行明确定位,在原有客户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新的客户群体。通过业务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观念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从某个角度来说并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营销观念之间的竞争。营销观念由始至终都贯穿于银行业的管理活动之中,它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要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而不只是说说而已。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从事营销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陈旧的观念,比如将营销和推销相等同,不去寻找客户,而是等着客户找自己,或者是误解了营销理念,认为营销就是打广告,就是请客吃饭拉关系。旧的营销理念,以生产、推销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不善于发现市场,不善于激发客户的需求,也不能加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联度。

2.商业银行内部营销组织体系不够完善

组织机构作为银行市场营销活动一个重要载体,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条件。外国相对比较成熟的银行大都会按照不同的顾客群体设置相关的部门,来负责银行的营销。在银行产品开发环节上,同样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信息来设计产品,通过成本预期提供报价方案并通过客户经理推销给客户。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职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市场营销组织的两条主线。而我国商业银行还停留在纵向直线管理的方式,管理和监督讲求上下对口,在对外提供服务时,多个部门对外,缺乏系统一致的服务标准,服务效率低,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制约了市场营销作用的发挥。除此之外,在分销渠道方面,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还是依靠着网点来提供柜面服务,但由于受到环境较差、功能不完善、宣传推广不到位等因素的限制,其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好。

3.市场调研不够深入,市场细分不够细化,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不够了解

我国的商业银行通常把市场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采用的是无差异营销策略,如果将所有市场都看作目标市场的话,是达不到最好的营销效果的。商业银行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首先要对目标市场进行调研,要按照地域特色、人口状况、顾客的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然后将市场进行细分,分成不同的消费群体,最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如果银行的市场调研不够充分,那对群体的需求信息就掌握的不明确;如果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银行的市场定位就非常模糊,银行很容易迷失方向,产品不能很好的打入市场。银行必须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客户“量身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所采取的策略

1.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数是由国有专业银行过渡而来的,原有的经营理念不容易被消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有的经营理念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进行转变,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意识。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必须要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比如通过市场细分,银行对普通客户提供大众化服务标准的同时,也要为重点、高端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所以说银行市场营销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一定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将注意力转移到市场与客户上去,研究、探索、分析客户的实际需要,挖掘出顾客的潜在需要,开发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2.明确职能,完善营销组织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依据自身的特点,要以顾客为中心,进行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的调整,按细分市场设置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客户需求方面的分析,竞争对手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在产品研发和营销管理方式的优势,并且积极借鉴矩阵式的组织模式,当对一个具体项目进行营销策划时,组成项目小组,负责这个项目的开发和市场推广,明确责任,提高效率。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于小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相比,可借鉴的方面很多,改革投入也比较大。

3.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实现个性化服务

客户经理制是指经过银行的内部培训,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营销人员,负责全面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银行和客户间架起一座桥梁。这种体制能够让商业银行的体制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现阶段已进一步发展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内以客户经理为服务中心和客户前台,建立以“一线为客户服务,二线为一线服务”的、全行联动的市场竞争的机制。

客户经理制是个性化服务的典型模式,也是现代商业银行通常采取的一种营销方式。通过这种“点对点”式的服务,来提高服务效果,建立稳固的市场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客户的市场潜力,真正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模式。

4、创新客户经理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以后,要制定符合营销人员特点的管理和激励考核体系,以鼓励客户经理去开拓市场。考核激励机制是客户经理业务拓展的风向标。在传统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客户经理是“坐商”,而且在传统以“规模考核”为主的考核激励机制下,客户经理肯定是要用相同的时间追逐大企业,而不重视细分的中小和小微市场。而现在要客户经理乐于做“行商”,就必须配备有效的考核办法进行激励。因此,商业银行可逐渐将对客户经理的考核由“以规模考核为中心”向“以创利考核为中心”转变,注重资本约束条件下的经济资本优化,提高资产收益率水平。创利考核的精髓可用以下公式简单表示:每一笔银行业务创利=业务规模*(单笔利率-基准利率)*转移定价-风险资产耗用;客户经理的收入=创利*X%-五险一金-个税。推行切实可行的多劳多得且防范风险的考核激励政策,激发客户经理营销激情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正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与时俱进的。我国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在当前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握住市场经济与金融产业的行业本质,持续改进,发挥出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蕊.关于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8,(04)

[2]郑姝敏.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1)

[3]孙敦国.商业银行开展市场营销势在必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4]吴艳坤.商业银行试行客户经理制的思考[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2)

[5]别保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及采取策略[J].广西轻工业,2008,(02)

[6]马蔚华.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03,(04).

[7]孙恒.加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6,(01)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共享;运营管理

财务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财务标准、流程等将企业分散于各个经营机构的内部财务业务交由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管控风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实现了银行电子审批模式、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财务职能转变以及财务管理提升的要求,促进了共享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业银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在经济共享战略下,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金融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实施此种模式的90.9%的商业银行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低效率运营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管理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无法满足金融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共享模式下客户接触的金融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银行产品存在趋同化现象,因此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发展的,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了银行在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

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第三方平台的竞争,尤其是以支付宝等三方平台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在资金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侧重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评估,而忽视对风险的事中以及事前控制。另外过于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难以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过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运营互联网技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进而达到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控制,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增加了银行营业网点的价值

营销网点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共享金融环境下,虽然银行实现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点是银行最昂贵的渠道,应该成为银行的销售中心。然而根据对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效果看,银行受到传统业务流程的制约,营业网点的精力仍然是以低附加值业务为主,降低了银行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优化了营业网点的资源与简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网点的销售能力,实现网点创新开展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遵循预算控制、内容完整、统一规范以及风险可控的原则,实现了业务细化管理。银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建立费控团队、资产团队对银行提供的业务数据等进行审核,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银行工作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单从组织架构看,银行通过设置完善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银行所有业务的监督与管理,将责任明确到岗、做到了全程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尤其是减轻了基层银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而言则形成了较大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分析与核算,但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内部控制质量不高。首先是人力资源对中心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就如同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于长春表示,“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高级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60%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高要求的工作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是聘请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基于银行的特殊性,开始运行的中心工作人员有部分属于基层银行财务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中心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其次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实施财务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前移,有效的规避了银行风险,但是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属于新型模式,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

(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

绩效考核是促进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银行财务共享中心一般设立于银行财务部门,属于银行的内部非经营部门,这样在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需要分清经营与非经营的性质。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没有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首先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考核的划分不科学。虽然财务共享中心属于银行的财务部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中心属于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门,因此采取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其划入到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象的方式不利于准确的评价其工作质量,也无法准确的检验服务满意度。其次中心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采取的员工之间相互评分、领导相互评分的模式往往侧重主观的定性指标,而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忽视了对员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最终影响整个工作氛围。

(三)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落后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创建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实际上基于银行的特殊性质,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存在偏差,很多财务人员财务共享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共享服务运营,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层面上,造成财务共享价值的丧失或降低。其次缺乏柔性思维。传统的财务共享是以制度为中介的,强调对任人与组织的约束,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降低风险,但是过于强调制度标准化容易忽视质量,造成财务共享运营效率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金融共享丰富共享中心的职能与服务范围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共享模式难以满足服务范围日益丰富的现代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开展增加了银行财务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是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要丰富与完善职能与服务范围。首先要建立系统防范风险的原则。统筹中心自身建设,扩大中心的服务管理范围,将资产管理、会计报告以及分析报表等纳入到中心的管理范畴中,并且要不断扩大职权,集中能力实现业务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其次扩大共享服务的范围。基于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不断推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例如网上理财产品、p2p等产品,对于创新性的银行财务业务等要将其纳入到中心服务范畴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完善的计划目标。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于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理念,优化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缺失及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首先中心服务要以质量承诺为核心,将客户需求作为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为银行内部提供单据审核、薪酬发放以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因此需要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要求,处处体现服务的价值。例如在网络环境下,中心工作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工作方式。其次内部流程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流程的运转效益,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将内部流程运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银行回单为例,由于在电子银行模式下,通过网银转账的越来越多,银行回单问题也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收到回单是提高银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唯一标识码,实现电子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自动匹配,解决了人工逐一整理银行回单、抄录、对应会计凭证编号的方式。此项功能通过优化银行接口需求,节省大量的人工。

(三)创新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

首先是创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本不是一种思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新的思维体系。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营,而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其中,“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都是我们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管理中可以引入并应用的。财务共享服务应当构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对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打造成联通各方的平台核心。其次树立柔化管理理念。柔性运营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直观地说,刚性思维是一套直线式的生产线,而柔性思维模式是这条直线上将差异件分流处理,同时允许员工进行生产线上的多流程环节处理,通过组织的柔性、技术的柔性、流程的柔性带来财务运营的多种可能。

(四)提高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设施建设

首先银行要加强对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系统的设计以及与关联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银行应持续优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持续改进流程,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上下游系统业务功能变化及时更新系统平台。其次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内部控制为主的银行氛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部分员工从原有财务岗位调整到中心从事操作性工作,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管理层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情绪,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积极疏导和开解员工不良情绪。最后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一方面对分行财务人员的安置提供帮助,给予分行财务人员较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对中心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可向总行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输送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以稳定员工队伍。

四、结束语

虽然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大大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一)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对员工的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以员工报销为例,对于报销人和财务审批人而言,财务报销不再填写纸质单据,需要登陆系统填写电子报销单。在线审批,这导致部分员工和领导操作不习惯,对网上报销的便利性有所质疑。(二)先进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仍需持续加强。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作业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共享服务作业平台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数十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构成。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业务需求均已在系统层面实现,但仍有部分需求在系统层面得不到支持,需要持续研发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朱凯.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徐海波.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6(1)

[3]李红燕.F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8

摘要:实现“中部崛起”,使地方经济有所作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在经济相对落后、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优化的中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战略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约束,有明确的服务创新方向为指引,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给予支持,这样金融服务创新才可能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地方经济发展

实现“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既定的重大战略。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实际开展服务创新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中部崛起”的实现作出贡献,是金融部门应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近些年来周口市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典型案例人手,提出在新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周口市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法规和行业政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审时度势,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好评。

(一)工行运用开放式思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周口市县属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区域经济处于低谷,有些地方借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信用环境一度恶化,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普遍上收,银行与地方发展双双受阻。面对严峻形势,工行审时度势,积极探索服务创新,从塑造新型的银政关系人手,采取严格科学的措施,促进银政双赢。工行以郸城县为突破口,经过努力与郸城县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签订了《工行周口分行与郸城县政府友好互惠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政府认真维护银行债权,为银行经营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工行在严格执行信贷政策基础上优先支持郸城县符合信贷进入条件的企业。自“协议”签订以来,郸城县政府严格履行承诺,积极打造诚信政府,构建诚信体系,在维护银行债权、转化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动真格、做实事;工行也认真履行承诺,1999~2000年先后投入1300万元支持金丹乳酸实业有限公司“康复工程”取得成功。郸城县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引来了农、中、建行信贷支持,2000年以来,四家银行向郸城信贷投入的额度一直位于全市8县的前列,尤其是近两年在信贷门槛提高的情况下,工行、建行加大了向郸城的信贷投入力度,信贷增加额度位于除川汇区外9县市的第一位。银行的大力支持,大大促进了郸城经济的发展,使郸城县由一个工业小县发展成为工业强县,县工业产值增幅连续7年居全市前列,成为周口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新星。

(二)坚定不移地支持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城市化加快发展

2001年周口撤地改市,政府提出了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为落实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工行在交通建设项目支持方面第一个“吃螃蟹”,充分运用信贷政策,采用临时周转贷款、项目贷款等形式,大力支持漯周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累计支持贷款15.6亿元,使其按时建成通车。同时期,工行加大市政建设的投入力度,承揽并支持了污水处理、铁路改造、西气东输等项目;建设银行于2005年投入6500万元支持市人民医院改造,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城市化建设。

(三)工行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0~2003年协调帮助财鑫集团先后重组了处于停产状态的麦芽厂、液糖厂、中药厂、化肥厂、热电厂,同时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解决企业因重组兼并而增加的资金需求。通过重组兼并,不仅搞活工行不良资产4739万元,而且财鑫集团3年迈出三大步,资产从2000年不足5000万元发展到2003年的46675万元,产值和利税都有大幅度的增长。2004年以后,工行主要在综合服务上下工夫,向客户提供现金管理、网上银行、票据、银行卡等一揽子业务帮助企业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收益,促进了财鑫集团的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财鑫集团资产规模达到70632万元,实现产值108047万元,以4122万元的纳税额据2005年度周口企业纳税排行榜第一位。

(四)农行率先建立“金融超市”,网点服务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

2001年,周口农行把个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负债业务整合集中到一个营业网点,率先在川汇区建立了周口市第一家“金融超市”,随后又把“金融超市”推广到各县市,引发了营业网点混业经营的革命。同时,“金融超市”推行了开放式、一站式、分区式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打破了银行网点传统的柜台服务模式,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改变了银行与客户之间传统的沟通方式,使客户在同一地点便可办理个人金融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负债业务,并且能够得到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得到了大家普遍认可。目前,工行、建行也在加紧多功能网点的建设,两家银行都推出了具有专业经营特色的“房贷中心”,正在积极筹办推出类似于农行“金融超市”的“财富管理中心”。

(五)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新业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是充分发挥全行整体优势,加强信用卡发卡工作。四家银行成立了信用卡营销领导小组,将信用卡业务纳入支行行长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全行营销信用卡。其中工行在2004年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机构,积极开展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整体营销活动,全面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科技资源和产品功能的强大优势,积极推广电子银行服务。四家银行采取多种措施,着重推广了个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企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网上贵宾室;网上业务等,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跑马圈地”,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周口市政府部分职能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已经成为电子银行客户。

三是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积极帮助企业走出去,增加企业出口创汇水平。

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路

观察分析近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项成功的服务创新,就能给广大客户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实惠,特别是一些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服务创新,则会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因此,要实现“中部崛起”,要使地方经济有所作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在经济相对落后、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优化的中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战略就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约束,有明确的服务创新方向为指引,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给予支持,这样金融服务创新才可能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依据金融法规和政策,按照行业信贷政策要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服务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在当地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支持下,在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的指导和参与下,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要求,认真分析市场发展变化,把握市场需求,积极整合银行优势资源,分区域分层次分客户的进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和银行效益的同步提高。

2.金融服务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创新定位为微观金融创新,不涉及宏观金融制度的创新。地方金融创新更多的放在技术细节完善、流程的改造、服务模式转变和完善方面,这样,创新更容易得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支持,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是金融创新应严格限制在上级行授权范围内。金融创新要在上级行指导和参与下,充分运用授权,整合现有行内资源,集中精力突破创新点。

三是金融创新要具有前瞻性。金融创新不仅要符合金融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全局工作有指导作用,而且便于操作,有普遍推广价值。

四是金融创新要分区域、分层次、分客户进行。分区域就是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尤其是金融生态环境状况,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推广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分层次就是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定做与其相适应的服务模式。分客户就是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以及高端个人客户,根据其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五是金融服务创新要制度先行,确保服务创新不发生偏差。任何一项服务创新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把创新风险控制到最低,否则创新就可能带来与其目的相背离的结果。由于只注重服务创新而不讲风险控制,这在金融发展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教训。

(二)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

1.建立适合中小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个体和私营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是银行拓宽信贷投入渠道,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改善经营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民营经济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在发育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县域差异,必须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不能搞“一刀切”。

一是针对民营企业需求多样化和服务便捷化的特点,根据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信用环境和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防范风险前提下,确定一定额度信贷审批权转授至支行;需上级行审批的,简化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制定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办法。依据上级行的有关信贷政策,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支持中小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工作章程”,规范工作程序,促进业务发展。信贷工作章程中要明确中小企业支持标准。

三是明确重点支持对象,重点支持产品科技含量高且是“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企业;从事近农产业加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与银行重点支持的大企业有上游产品或下游产品供应关系的企业。

2.积极发展个人资产业务,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启动国内市场政策的实施,居民的储蓄倾向弱化,消费、投资倾向及现财观念增强,个人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这就需要银行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个人资产业务。

一是整合客户信息,做好客户信息细分工作。要以客户为中心,对跨系统、跨部门、跨产品的个人客户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银行内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早动手,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共同研究制定个人客户信息整合的业务需求,在全行管理信息系统中先期启动个人客户信息关系管理模块,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为管理层策划和前台营销提供有力支持。二是加大精品网点建设力度。继续加强网点装修改造力度,从实际出发,搞好规划布局,把精品网点建成服务Vip客户的主渠道。在拓展优质客户的同时,必须保证大众客户的服务质量,积极发展自助业务,引导标准确化业务分流,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明确近期创新工作重点。在个人信贷业务方面,重点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深入挖掘高端个人客户需求,加强产品交叉销售,挖掘业务潜能。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合理引导个人客户资金流,推进本外币理财产品销售;大力推进以汇款、灵通卡服务为代表的结算类中间业务,稳步提升包括结算服务收入、灵通卡年费等重要的基础性业务收入规模。

四是加快个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一方面确保客户经理队伍在数量上能满足为所有有价值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质量上严格标准,选拔优秀的业务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岗位,确保客户经理队伍精干、高效。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客户经理队伍。

3.加强银信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是县级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垄断着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发挥着信贷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但农村信用社受科技落后、汇路不通、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国有银行要利用产品和科技资源优势,多方位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银行网络和结算优势,为信用社开办签发银行汇票、票汇结算业务、支付结算等业务,解决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二是积极向农村信用社推广现金管理业务,减少其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三是为农信社开办票据贴现等低风险融资业务,弥补其支持地方经济资金不足。

4.推广信贷新品种,加大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

一是瞄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寻求上级行支持,加快有条件承诺函的办理速度。

二是对已经成熟的建设项目,灵活运用项目储备贷款和流资搭桥贷款及时跟进。

三是对银行重点支持的客户,进一步推广长期贷款分期偿还、整贷零还、循环贷款等新品种,大力推介非回购保理、法人账户透支、委托贷款等新业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5.加强对客户知识服务,实现从“融资”到“融智”的功能性转变。面对客户不断增强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加的对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的需求,应及时推出知识服务。

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银行的业务,尤其是新兴业务,增强客户对银行业务的认同度。

二是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银行要利用人才、信息、科技资源等优势为企业计划投资的项目提供评估测算等“融智”服务,制定投资理财方案,帮助企业科学地把握投资机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针对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客户与国外贸易增多,但对国际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的现状,为客户提供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三、实施服务创新战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要培育创新文化

实践证明,不断创新服务,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研究和创新工作的推广力度,提高支持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一是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员工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创新责任意识,更加坚定地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行发展的原动力和经营转型的着力点。

二是要加大创新投入,保证自主创新资金需要。

三是要加强创新研发机构建设。

四是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营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五是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六是研究制定在年度或任期考核体系中设置金融服务创新特别奖励的政策,以引导和激励自主创新。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6)12-0080-02

银行作为典型的商业机构,既依赖于股东的资本投入,也得益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不同资源为银行所付出的努力。银行的公众性质决定其应发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示范作用。但是,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解和执行上还存在差异,本文就此做些探索。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等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该定义表明了企业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也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从跨国银行的实践看,有社会责任的银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而非法律、规则和习俗使然;二是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三是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追求都纳入银行战略目标予以考量。

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动与时俱进、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对社会公益尽力并协助完成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既符合股东群体的合理期待,也会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局面。

一、强化社会责任是银行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企业作为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其运作强调要对“四方”负责――即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负责,承担“三项”责任――即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对公司治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10月修订的新《公司法》增加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新的认识与实践,如总则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作为特殊的公众企业,商业银行在参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履行社会责任这一问题,把承担社会责任看成是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银行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约束,看成是银行软竞争力的重要内涵。

二、强化社会责任是银行应对经济全球化、主动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扩展全球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设“软实力”、把社会责任纳入银行战略等,都是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课题。包括国际性银行在内的跨国公司竞争已经从过去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从技术和产品方面竞争上升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及商业伦理和道德水准的竞争。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中资银行应制定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社会责任战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业务管理和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立足于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社会责任是银行顺应新技术革命发展混业经营的内在要求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缩短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3a(anytime、anywhere、anyhow)服务成为现实,以客户为导向推出的金融服务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正改变着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体系,高效的电子化设备和清算网络正逐步取代人工处理存贷款、清算和咨询等业务,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但新技术的应用,在促进客户消费多样性和投资理财需求,推动银行混业经营,进一步增加银行业务收入来源,提高银行盈利水平的同时,也向银行提出了同业竞争与金融风险控制等新课题。例如,如何维护客户信息不被泄露、如何保证银行资金安全等等。在新形势下,能否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服务,已成为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而言,更是能否后来居上的关键所在。

四、强化社会责任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追求“基业常青”、“永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愿望,其实质体现为企业从自身能力出发,持续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条件不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和内容也有所差别。在孕育期和求生存期,由于其所掌握资源较少,能力较弱,社会压力较大,企业仅能承担法律框架下的社会责任;步入高速成长期,随着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在承担股东责任的同时,可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思考更广泛利益层面的社会责任,包括对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的满足;进入成熟期,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资源,并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可承担起资源节约、社区服务、慈善和公益事业等道义层面的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一发展进程,银行也不例外。

五、编制和社会责任报告,树立负责任的银行形象

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当前跨国银行的普遍举措。通过社会责任报告,跨国银行与其利益相关者和公众良性沟通,阐释银行自身的价值观与责任观,公布自身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业绩并披露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的深化,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日趋活跃,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动、宝钢集团、海尔集团、中国远洋、大众汽车等在内的一批大型企业相继开展了系列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6年6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作为首家中资商业银行在网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提升金融服务为民生谋福祉、积极参与帮贫救困公益活动、大力传播社区金融知识、帮助提升员工价值修养、支持开展环境保护工程以及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等六方面着手,全面阐释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对承担社会责任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指导,对银行未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提出发展目标和计划,将社会责任内化为全行员工的自觉行动,将帮助他人的行动内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自我习惯,从而构建“行之以礼,出之以仁,成之以信,守之以诚”的企业文化。

国内商业银行应在借鉴境外跨国企业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步探索、梳理与国际竞争格局相呼应、与中国金融改革相协调、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社会责任实践思路,并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philipKotler,nancyLee著,姜文波等译.企业的社会责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王志乐主编.公司责任――挑战还是机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mcintosh,thomas,Leipziger,Coleman.殷格非,于志宏译.全球企业公民必读――对社会责任的企业战略路径.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关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篇10

【关键词】银行吸储大小结合个群结合坐行结合吸放结合

一、大小结合

这里所说的大小结合,是指在吸储工作中,要大客户与小客户相结合,就是抓大不放小,从身边小事做起,强调“细节服务”。

在银行临柜过程中,会遇到大客户,也会遇到小客户。一般来说,临柜人员对大客户会比较重视,态度也会比较好、服务质量也会比较高,包括银行对大客户推出金卡用户、银卡用户等措施,给大客户以某些方面的优惠。而对小客户,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忽视、怠慢。

之所以吸储工作要大小结合,是因为大小是相对的。首先,大客户有大客户的强势,小客户也有小客户的优势。大客户对银行的业务量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营成本也低得多。而个体小客户对业务量影响不大,经营成本却要高得多。但是,虽说小储户个体的数量不大,却比较稳定,很少会集中提款,也就是给银行提供了转为稳定的资金量;而大客户或者公司客户就不一样了,往往其存款的数额大,其取款额度也大,且多是要得急,一旦存款搬家,对于储蓄的影响不言而喻。其次,大小是相对的还表现在总量上,就是大客户的总量与小客户的总量。大客户的数量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小客户。在我国,从企业角度说,中小企业数量要比大企业的数量多得多;从居民角度说,平民比富翁多得多,积小成多,积沙可成塔、集腋可成裘,积小流以成江海。因此,一般说来,银行的吸储主要来源就是居民存款,并且以中小户为主。

之所以吸储工作要大小结合,是因为大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之中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大客户可能会变成小客户,小客户也可能会变成大客户。华夏银行作为一家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始终将服务中小企业作为中长期基本定位,将主要目标客户定位于中小企业客户群,伴随着很多企业从小到大,共同成长。比如,苏宁电器在创业初期遇到资金周转瓶颈的时候,华夏银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这些企业以后的发展中,华夏银行与他们携手共进,业务合作日益深化。

因此,吸储要大小结合,要求银行临柜人员善待每一个客户,尤其强调善待小客户。一定要把储户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包括按照有关规章制度、操作规范,为客户提供规范性的柜面服务;包括理解客户的情绪、过错和需求,在当前银行系统大多实行统一的政策法规、统一的利率情况下,服务就成为竞争的重要利器,只有良好的服务,才能留住老客户,开发潜在客户,巩固存款营销市场。很难想象,在当前银行众多的条件下,如果一家银行连基本服务都遭受社会舆论的指责,大客户不可能仍然不离不弃,小客户更会另选他家。

为此,作为一个临柜人员,即使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也要有“银行兴衰,匹夫有责”的定位,充分体现主人翁精神,增强大局意识、长远意识,除了做好日常的工作之外,还要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一是综合形势研究。包括政治上的安定状况,经济的周期性阶段,政府经济政策的导向,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公众普遍的储蓄倾向等,它们构成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大气候,也是商业银行首先应及时判断和把握的环节。二是对象层次研究。通常有:收入层次,如高收入者、低收入者、退休收入者和特殊收入者;年龄层次,如老年人、中年人、年轻夫妇、婚前青年和学龄青年;职业层次,如工人、农民、职员、教员、自由职业者等。三是行为模式研究。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应研究分析其不同的行为方式,尤其是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关注的核心是直接或间接决定其储蓄数量的各种行为特征,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四是市场的广度与深度研究。如果说广度是指储户的数量的话,那么深度则是指在相同的广度之下,能够吸收的存款量的多少,特别是稳定性存款沉淀量的多少。支行的存款管理策略应当注重开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通过某种存款衍生出更多的客户需要和银行服务。五是竞争对手的研究。对市场竞争者的目标、能力、策略和手段的研究,是银行业竞争中争取主动的必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列知已知彼、百战不殆。通过各方面的思考和研究,给银行提供有效的第一线信息,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二、个群结合

这里所说的个群结合,是指单独的个体储户与相关联的群体储户相结合,并努力寻找不同个体储户的相同点或有机联系点,使众多个体储户转化为有机结合的群体储户。

社会群体是由独立个体构成的,银行柜台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个体储户即散户,“散”是柜台服务的主要特点。但与此同时,社会个体又是会因某种因素构成相互联系的群体。如因区域、行业、阶层,会形成区域群体、行业群体、阶层群体。因此,为了节省运行成本、有效开发潜在客户,银行要着力变散为群。这可以从华夏银行推出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龙舟计划”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散”的难题中得到启发:华夏银行运用独特的中小企业客户开发策略,即依托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分地区分行业、通过产品和渠道批量开发客户。一方面,银行将资金有效注入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将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客户的竞争能力。针对储户的“散”的难题,也可以寻找散户的关联点,使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可以通过一个集团,通过企业这个整体将个人银行业务向其单位管理层和员工渗透,发展集团客户;通过行业协会、商会,可以拓展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的储户。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注重开发群体用户的同时,不能忽略散户。因为某一散户可能就是某集团、某行业、某区域的代表,其对银行的印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某集团、某行业、某区域的群体储户。其影响既可能是老客户,也可能是潜在用户。所以要散群结合,不能偏废。

三、坐行结合

所谓坐行结合,是指银行的临柜人员既要做“坐商”,更要做“行商”,既要守好窗口,更要走访客户,通过两者结合,密切与客户的交流,掌握客户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以更好地留住老客户、开发潜在客户、增加存款。

金融业是典型的窗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一笑一颦,都会给客户留下难忘的印象。今天的金融市场,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充满竞争,为了吸引客户,既需要浅层次的优质服务,比如微笑服务、站立服务,放低柜台“身段”,便于与储户沟通等,也需要方便、快捷等深层次的服务,更需要针对客户不同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和合适的投资理财建议。

一般来说,最能体现窗口服务好差的是在“忙”时,而对服务好差体会最多的是小客户。吸储是有季节性、政策性的。如元旦、春节,被行内习惯性地称之为吸储的旺季;如基准利率上调将有利于增强银行的吸储能力,而基准利率下调将减弱银行的吸储能力;如在股市、基市、房市、车市低迷导致个人投资渠道收窄,居民储蓄意愿会增强;股市、基市、房市、车市活跃,居民储蓄意愿则会减弱。这必然造成柜台服务的忙闲不均,闲时一天也接待不了几个客户,而忙时会出现排队长龙。一般来说,在闲时,临柜人员的服务态度等都会比较到位,而忙时就会使服务质量下降。但如在忙时忽略了客户特别是小客户的服务,就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在当前金融服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优质、便捷的服务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如针对窗口出现排队现象,该如何处理,就会让客户有多方面的解读,包括银行的服务理念、管理水平等等。因此,银行针对忙时出现的排队现象就要着力解决,如一段时间内,股市火爆,买基金、办理银证转账的客户特别多造成排队,就要通过临时增开窗口,延长时间,加班加点来解决。如果在“闲”时也出现排队现象,则要考虑增设网点,或采取新的手段,如更人性化的自助服务等来解决。只有在忙时服务不打折扣,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储户才会满意,才能赢得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的信赖,才会增强对储户的吸引力,从而在忙时留住储户,也能在闲时吸引储户。

要做好吸储工作,光做好窗口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窗外”做大量的工作。作为一个银行的临柜人员,应该有客户的完整资料,有一个客户的通讯录,并利用休闲时间走访客户。通过走访,加大对储户的宣传力度,不断拓宽吸储面;通过走访,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沟通交流,培养较为长期、稳定的客户群体;通过走访,了解客户的动态,随时掌握客户的资金动向,将每笔闲散资金及时吸储到银行。

四、吸放结合

吸放结合,就是吸储与放贷相结合,从贷款户中寻找存款,增加存款;在存款中了解客户的贷款需求,增加贷款。

金融部门一方面吸储,一方面放贷,通过吸储和放贷履行金融职能。吸储与放贷是不同的业务,但两者并非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互为前提、相互支撑的。存款,是银行业的立足之本,而贷款则是银行业的发展之源。只有通过吸储,才能使银行尽可能多地争取银行放贷所需的资金量;只有做好放贷,才能使存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吸储与放贷相结合,强调的是储贷是会相互转化的。作为储户,既可能是自身的需求,也可能是银行的宣传、启发、指导,从而转化为增加消费或投资的贷款户,从而扩大贷款群体,增加银行贷款;贷款户也可能因为经济活动的周期,或应对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或其他原因而变贷款为存款,从贷款户转化为储户,从而增加存款群体,增加银行存款。

吸储与放货相结合,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帮助银行了解客户信息。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个人消费信贷,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讲是不容忽视的,其对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时强调“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但中小企业、农业和普通居民却面临贷款难的僵局,主要原因是银行与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风险控制难、费用率高等诸多问题。而实行吸储与放贷相结合,在贷款户中进行吸储活动,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客户的信息,更多地掌握客户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防范贷款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瑛:商业银行支行管理策略探析[J].济南金融,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