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管理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08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需要借助科学的概念;而科学的概念,只能来源于客观实际。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概括。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一切概念同样具有质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一切概念同样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列宁说道:“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无穷。”4这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概念本身发展运动的辩证法。“会计管理”概念,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就其实质来说,是会计工作和反映这一工作的概念本身的辩证运动的产物。

“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这一认识基础之上的。我认为,通常讲的“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有人说:“会计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统一”,因此,在“会计”这个概念中,“包含了会计学和会计工作两个方面。”这种说法似乎不太科学。稍懂词法的人都知道,这叫做一词多义,“名义”就是多个概念:把多个不同义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概念,也是违反逻辑常识的。会计工作和会计学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会计工作就是会计工作,会计学就是会计学,尽管它们都可简称为“会计”,但却不能混为一谈。正象有的同志说的那样“企业管理不等于企业管理学,计划不等于计划学,物资供应不等于物资供应学”一样,会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活动,会计学则是一门学问。“会计”这一概念,是人们对会计实践的理论抽象。实践中有会计这种工作,人们把它抽象化形成概念,称之为“会计”。“会计”这个概念产生于会计工作,而会计学则是对会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会计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太古时期的共同体5到今天,上下已有几千年;而会计学的发展历史,则是十分短暂的,即使从1494年算起6,前后也不过几百年。在没有“会计学”的概念时,就有了“会计”的概念,显然就是指的会计工作。“会计管理”的概念,就是建立在“会计就是指的会计工作”这一固有的含义基础之上。

那么,会计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呢?从会计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虽然原来是“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工作”7,但“生产和生产的簿记终究是两件事”。会计的产生固然和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但它不是生产活动本身,而是人们对再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生产越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经济关系越复杂,讲求经济效益的要求越高,会计工作就越重要。几千年来,会计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讲求经济效益的内容和方式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到现代社会,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了。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从上古时期直至十九世纪中叶,在这数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对会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记帐、算帐,会计一直停留在簿记阶段,只是经历了从计数列簿记的发展。以后有了报表,并有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理论,簿记进一步发展到会计,但仍然是以记帐、算帐、报帐为主要内容。因而对’会计形成“工具论”这种朴素的、直观的看法,是不足为怪的。促即使是事后的记帐、算帐,也不能否认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管理的最初形式,就是计数、计量、计算。发展到后来,在记帐、算帐过程中,就包含了对经济业务的审查和对经济活动的综合、分析,就更直接具有管理的性质了。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过几次产业革命以后,现在又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工作的领域也随之越来越广阔。特别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会计已经从事后计算,发展到同时进行事前计算,预测分析,参与决策,加强事中控制。会计工作渗透到生产技术的各个领域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记帐、算帐已不能概括会计的全部职能。簿记在历史上是会计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今天是会计的组成部分,它从属于会计,只是会计职能的一部分。

目前,西方不少会计专家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如果从信息论的观点去理解,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经济信息,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各种信息系统。把作为经济管理组成部分之一的会计,也看作是信息系统,是无可非议的。不仅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样,统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计划也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他各种管理都是一个信息系统。但是,用一种无所不包、如此广泛的概念,表达一种特定的概念,并作为一种规范化的定义来使用,显然是不可取的。问题还在于西方某些持“信息系统论”的会计学家们的会计观,仍然是局限在记帐、算帐的传统观念之中。把会计仅仅看作是一门数据处理的纯技术工作,不具有直接履行管理的职能,只是“输送有关单位的财务信息或其他经济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判断和决策之用。”8虽然他们把视野从过去的数据,扩大到了预测未来的数据,但似乎仍然把会计看成是“算盘”、“电子计算机”一样的数字运算工具。英文information一词只是情报、资料、信息,不包含管理的意思。把会计作用局限在仅仅输送信息,显然也是不符合会计工作客观实际情况的。现时的会计工作,不仅要处理数据,提供信息;还要预测前景,参与决策;掌握动态,进行控制;分析效果,考核业绩。即使是处理数据,也不是象机器人那样机械地、直观地记录。而是一种包含会计人员主观能动作用在内的“观念综合”。更何况核算过程之中交织着监督,不是简单地收款、付钱、记帐,还要审查这笔钱能不能收,能不能付,该不该花。正因为先进运算工具的出现,并在会计领域广泛运用,传统的手工式的占用大量入力的记帐、算帐那一套数据处理工作,被电子计算机所代替,并且出现了“会计电算化”的专门学科,工作速度大大加快了,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核算工作量也大大简化了。可以预计,今后会计发展的前景重点已不在于数据的处理,而在于数据的利用,在于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和控制。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将开拓会计工作更加广阔的领域。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监督,将成为会计的主要职能。

粉碎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国家从,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从片面追求高速度,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在经济体制的大改革中,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由于整个经济形势这些战略性的转变,实际生活中的会计工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

第一,经济工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促使会计工作着重点,从事后算帐向事前、事中转移。会计工作的领域更加扩大,地位和作用更加提高,会计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率。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给企业增添了活力,会计工作也空前活跃,新创造、新经验层出不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出现,促使经济工作从计划到核算、从控制到分析、从预测到决策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以后,会计工作无论在对外经营和对内管理方面也都遇到许多新课题。在实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以后,企业朝“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向迈出了更大的步子;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发展,一个新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正在形成。

第三,在搞活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督,更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会计法》正式颁发后,将使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成熟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管理的概念。

第四,马克思曾经说过,会计“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9还指出价值决定仍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意义上起支配作用,而“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10所以社会主义会计无论从广度和深度较之资本主义都有极大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必需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要强调价值管理。因而,建立一个与国民经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会计体系,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课题;: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方面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出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会计管理如何在核算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核算和监督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会计的职能作用,应该超出一个基层组织,成为社会核算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多层次的经济体制结构,带来社会上会计咨询服务的兴旺。所有这些都将丰富会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

第五、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中我国的涉外会计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整个会计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和外国的经济交流增多,世界各国会计管理的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也吸收到我国会计管理体系的内容之个。经过博采众长之后,需要融合提炼,加工改造,才能自成一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既然现实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反映现实经济关系的概念,也应当不断地校正、改变和更新。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也应该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我国的一些经济管理学家,在今年召开的一次“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管理体系”,要“在国际上形成一个中国的管理学派。”11我想,我国的会计学家们,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关于“会计管理”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由于和传统的会计观大相径庭,引起了一些误解。现在,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看法需要澄清:

1.有人认为,提出“会计管理”是为了提高会计的地位、鼓舞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测,会计的地位、会计人员工作的信心,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决定的,概念的产生也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较之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种客观存在,而不是提出一个概念所能产生的结果;恰恰相反,客观现实中会计地位、作用的提高,是产生“会计管理”概念的重要基础、

2.有人说,不问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就是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就从根本上抹煞了会计的特点。我认为不能这样推理。不同意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说法,并不等于不重视会计的反映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会计不具有提供经济信息的职能。本文前面已经阐明,如果把会计的本质用“信息系统”来概括,以提供信息作为会计的全部职能,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历来认为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离开了核算就无所谓会计,监督也无从谈起,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而离开了监督,会计也就失去了生命,它是整个会计工作的灵魂。正如同理解马克思关于“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论述一样,从职能的重要性来讲,控制是第一位,观念总结是第二位的;从工作的时间顺序来讲,观念总结是先于控制的,会计的监督是融合于核算过程之中的(核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核算)。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监督,不需要控制监督而进行核算是毫无意义的。

3.有人把“会计管理”解释为“就是管会计”,这是极大的误会,也违反逻辑常识。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顺过来、倒过去都可以说的。例如,物资管理可以倒过来理解为管物资;但计划管理,就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管计划;审计监督,不能倒过来说就是监督审计。这位同志把“会计管理”的概念作了“管会计”的解释队后,就宣称这一概念“毫无意义”。如果依此类推,那么“计划管理”这个名词岂不也应当取消。

4.有人说,会计和管理是两个概念,不能捏到一起来,会计是一种整理和提供信息的方法、工具,会计管理是一种由会计人员运用这一工具进行的管理活动。他还举例说,正象企业和企业管理、生产和生产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会计”和“管理”当然是两个概念,但“会计”和“会计管理”是同一概念,“会计管理”是“会计”这一概念内涵的深化,反映了会计工作的本质属性,是同一概念的发展。如果把“会计”说成是一种工具,把会计管理说成是一种活动,把会计人员“运用会计这一工具,进行会计管理”叫做会计工作,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会使人堕入五里雾中。按照这位同志的意见,逻辑地推论下去,计划和管理也不能捏到一起,是不是“计划管理”这个概念也应该取消。至于会计是管理,早已有人论述过。法国的法约尔(henrifayol)l9l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就把会计列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美国的古利克(lutherculjck)1937年出版的《管理科学论文集》提出的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也包括了会计。马克思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更是对会计管理职能的高度概括。

5.有人说,会计本身就包含管理的意思,再加上管理一词,未免画蛇添足,反而损害了会计的本来含义。当然,如果大家对“会计”的含义理解是—致的,都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一词本身就包含了管理的意思,不加“管理”两字也未始不可。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会计就是记帐、算帐,“会计是为管理服务的工具,至今仍广为存在。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会计概念,为了突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突出会计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加上管理二字,十分必要,此其一。其次,当我们谈到经济管理时,可以有计划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事管理,等等,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会计管理呢?在这种情况下,用“会计”一词较之“会计管理”一词远为逊色,而且表达不了会计在微观经济中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经济中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其三,汉语中这样的用法屡见不鲜,例如,审计就包含了监督的意思,在西方国家就没有“审计监督”这个专用辞。但在我国宪法和日常用语中,经常提到“审计监督”,而且这一用辞概括了审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审计是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的一部分——审计监督。会计管理这一概念,也概括了会计的本质属性准确无误地表达了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会计管理。

6.有人说,会计的概念加上“管理”以后,变得无限扩大、捉摸不走了。问题在于这种“扩大”是否符合实际,是原来会计概念的范围过窄了,还是现在的概念过头了。当然。这种“扩大”不.是人为的,不是无限的。会计管理的范围,只在价值运动范围之—内。所谓“过程控制”并非一切过程,只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过程,概念本身是抽象的,由会计管理各项工作体现的管理属性则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如果现实中的会计是管理活动,而理论上的会计概念又不是管理活动,那倒真会使人捉摸不走,无所适从。这里且不涉及所管理的各种具体内容是否应划入会计的范围,仅就核算、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来说,是否应属于管理职能,如果承认核算、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那么,“会计管理”的概念,既没有“无限扩大”,也不是“捉摸不定”的。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2

关键词:管理概念;概念变量;操作变量;测量变量;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52-02

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如果没有概念,我们无法描述这个世界。但是,概念是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而不是具体操作。同时,概念本身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因此,概念是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而不是改造世界的主要工具。

在管理学领域,概念的这些特点仍旧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管理学所研究的很多概念都是无形不可见的,这就对管理研究的客观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换句话说,对于同一概念领域的管理研究很容易出现各执一词,难以论证说服对方的情况。

然而,当我们把概念变量化之后,对同一概念的差异化理解造成的矛盾就得到了有效缓解。尽管变量化的概念仍然处于概念层面,但是这种初步的量化处理使得该领域的管理探讨有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例如,工作态度是管理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研究主题:如果将工作态度划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状态,那么就提供了一个具体的以程度为依据的分析框架(尽管这是一个比较粗糙的分析框架);如果将工作态度划分为认知、情感、行动三部分,那么就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结构性分析框架。不论对于概念做定性还是定量的变量化处理,都意味着从概念的定义化处理向前迈进了一步。

概念变量化给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分析框架,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概念在其若干个状态之间是怎么变化的,因此需要引入操作变量。操作变量是概念变量的具体表达形式,概念变量是操作变量的原型依据。管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强调实战性的学科,管理者期望管理学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换句话说,管理学既要具有原理性,又要具有工具性。概念变量化体现的是原理性的一面,而操作变量体现的是工具性的一面。仍旧以工作态度为例,当我们在变量化概念的层次上认识到工作态度可以界定为由认知、情感、行动三部分构成时,那么在操作变量层面我们就可以设定具体的管理场景,通过操作这些具体变量来理解概念。例如,我么可以模拟一种工作场景,使员工在认知上感觉上级偏袒他的同事,然后观察到员工对于上级的情感是负面的,行动上对上级是不利的,那么我们就倾向于认为工作态度的三要素具有同方向性。为了确保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准确,通常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管理场景中运用操作变量进行各种研究,如果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就保证了我们对管理概念的准确把握,并且掌握了运用管理概念的工具。

按照通常的逻辑,当我们理解了管理对象的原理,又掌握了对应的管理工具,一切都大功告成了。然而,不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管理实践的角度,我们还缺乏测量变量。测量变量的主要作用是测量概念变量的操作结果。同一个概念的操作变量面对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准确了解变化的程度,我们需要构建准确的测量变量。仍以工作态度为例,面对货币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不同的因素刺激,工作态度的变化程度很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为了准确掌握每一种因素刺激产生的状态变化,我们需要构建测量工作态度变化的工具,即测量变量。测量变量可以是问卷量表,也可以是行为尺度等各种形式。

从管理概念衍生出管理工具(操作变量),依据管理工具设计管理测量变量,这就构成了一个管理研究系统。不能变量化的管理概念只是定义,不能操作化的管理概念只是空谈,不能测量的管理概念无法控制。只有将这三者统一在一个体系里展开研究,才能够得到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果。从管理实践的角度看,企业家将管理工作推进到哪个变量化的层次,就意味着企业的竞争优势达到什么程度。

从概念的定义角度看同行业的企业经营管理是没有什么明显差异的,因为同行业企业的产品在概念原理层次是完全相同的。例如,尽管奔驰、福特、比亚迪等汽车厂商的产品千差万别,但是从汽车的设计原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概念原理层次上的同质化是所有同行业企业的共同起点,否则就会被归类为不同行业。例如,尽管汽车和飞机都属于交通工具,但是由于驱动原理不同,所以分类为两个不同的行业。

从概念的变量化开始,不同的企业就产生不同的经营定位。例如,尽管奔驰、福特、比亚迪等厂商都生产汽车,但是分别定位于高端、中端、低端。这就是对汽车概念的一种变量化界定。当然变量化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一种,也可以是运动型、家用型、商用型汽车。但是不论如何变量化,都意味着企业给自身一个明确的经营定位。没有明确经营定位的企业是不可能建立竞争优势的,有了明确定位的企业才有可能拥有明确的经营方向以及竞争优势的来源。

概念变量化完成后就相当于选择了竞争对手,接下来与竞争对手逐鹿市场的过程就是在操作变量层次竞争的过程。例如,奔驰、宝马、凯迪拉克都定位于汽车高端市场,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每个品牌在汽车设计、营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努力差异化的过程,就是在操作变量上努力超越竞争对手的过程。从客户的角度看,客户对产品的感受也是在操作变量层次上去感知的,在这个例子里尤其以试驾最为典型。企业在操作变量上的竞争具体就体现为在技术研发能力上的竞争、在客户需求分析能力上的竞争、在生产服务质量能力上的竞争等方面。这些方面也就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就是这些具体操作变量差异化汇聚的

结果。

在操作变量层面建立起竞争优势之后,企业就在市场竞争中有了一席之地,接下来就想扩大市场份额,换句话说就是在经营管理上复制扩张。以汽车厂商为例,一个汽车厂一旦在本地区建立了竞争优势,就想在其他地区或国家建立更多的生产厂、开设更多的销售店、布局更多的4S店。然而,当一个企业试图开展跨地区经营时,必须面对的挑战是如何保证分店在经营管理上能够与总店保持相同的水准。另一种类似的情况是当总店的规模不断增大时,管理难度迅速增加,也会面临相同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就必须从测量变量的角度建立管理控制体系。以汽车厂为例,测量控制管理体系就是要针对生产厂设计一套测量指标与工具,实时观测每个分厂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果是否与总部要求相同;针对销售店设计一套测量指标与工具,实时观测每个销售店的营销手段与营销过程是否与总部要求相同;针对4S点设计一套测量指标与工具,实时观察每个4S店的售后服务流程与质量是否与总部要求相同。因此,测量变量的重大管理意义在于保证经营管理复制扩张时产品或服务品质高度统一,于是可以保证企业无边界扩张,逐步从一个地方性企业成长为全国性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3

由于概念存在着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关系,对于概念的外延,新生的概念可以与其他概念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从而使得概念的范围不断扩大,就概念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对概念的边际的确认就变得十分重要。例如,管理会计还属于新生的概念,还在发展,尚未成型,仍然需要与其他知识体系进行结合并完善,因此,管理会计根据概念的范围可以分为狭义管理会计和广义管理会计。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概念的关系的时候,是基于概念的内涵开展进行的。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指的是概念的基本职能。只有明确了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进一步明确所要讨论的概念的范围。例如,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战略管理会计,还包括宏观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相关概念。由此可以看出,广义管理会计包含的口径过于广泛,概念的边际十分模糊,不利于我们对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因此我们在讨论管理会计的时候,采用的是狭义管理会计的概念。

1.1什么是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①,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1.2什么是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基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具备对相关经济主体在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本文认为成本会计不仅仅是对成本的汇总、分配、核算,还包括成本的控制,例如标准成本的确定,计划成本的制定等,甚至通过控制进而考核。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联系如图1所示。

2.1逻辑起点相同

纵观前人对会计的概念的理解,无论是会计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会计都是管理的函数,会计有助于管理,这是肯定的,不然会计为什么属于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是会计的灵活运用,进而提升其主体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目标是提升组织的经营效果和效率,难道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不是这个目的吗?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会计,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是属于会计的范畴。范畴是对一个感念的最高概括。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也是会计,即成本会计也属于会计的范畴。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都在会计研究的范围内。

2.2主体相同

会计研究的主体共有3种:①主体是金融机构,②主体是现代企业,③主体是个人。管理会计研究的主体是现代企业,主要研究的是企业如何利用会计进行有效的决策甚至是计划和考核。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运营,其前提是资本的剩余,涉及日常经营管理的方面少之又少,对于个人主体来说,也并不涉及日常经营管理(除非是个人独资者)。成本会计的研究主体同样是现代企业。同样,金融机构与个人并不涉及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对于个人来说除非是个人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归集方法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会造成管理成本大于管理效率等问题。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主体都是现代的企业。

2.3最终目标相同

由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逻辑起点都是会计,而且主体都是现代企业,其目标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为企业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因此,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2.4都具有预测、决策、控制、考核职能

管理会计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成本会计中的计划成本的制定,都体现了预测的职能;管理会计中的长短期决策,成本会计中的成本分配方法的选择也是对成本的决策;管理会计中的存货控制,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体现的都是控制的职能;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均有设置相应的标准,再将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奖惩,也体现了考核评价职能。

2.5都需要与财务会计分享相关的信息

管理会计大多数的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例如,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都是来自于财务会计中所记载的数据。成本会计更是离不开财务会计,对于成本的核算以及成本费用的归集,都需要用到财务会计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和数据。

2.6存在内容交叉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存在内容交叉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各自的学科体系中存在相同的内容,例如成本控制,对标准成本的制定,以及对差异的分析,不仅在管理会计中有相关的知识结构,成本会计当中也有。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内容的交叉。

3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区别

3.1成本的概念不同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成本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管理会计重视成本的原因以及成本发生的必要性,例如在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中,成本的概念通常包括机会成本,即做出选择而要放弃的代价与牺牲。也就是说,管理会计中的成本的时态既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也可以是未来发生的。从成本会计的角度,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生产过程当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不难看出,此处的成本更强调的是已消耗的价值牺牲,强调的是过去发生的。成本会计当中的成本的归集、分配、核算都是针对已经消耗的、已经发生的生产费用进行的。

3.2成本的分类方法不同

成本按不同的标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对于不同的成本研究对象,成本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于管理会计来说,最主要的是以成本的性态进行划分,区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当然在进行决策分析的过程当中,也会根据成本的相关性区分为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利用成本效益原则时,只考虑相关成本,并不考虑无关成本,沉没成本。成本会计主要是根据成本的核算划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因此,在成本的分类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3.3产品成本的构成与核算不同

成本会计当中的产品成本的核算相当于采用了完全成本法的做法,将固定成本在已完工的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当中进行分摊,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成本。而管理会计采用的成本的性态进行分类,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因此,成本核算的方法是采用了变动成本法的做法,产品成本全部都是变动成本。

3.4销货成本的构成

由于销货成本是由产品成本结转出来的,产品成本的构成是不同的,那么销货成本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在完全成本法下,包含了固定性制造费用。

3.5工作对象的范围不同

管理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的范围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成本控制,还包括企业的日常决策、全面预算进行管理。而成本会计所针对的工作对象是对成本的管理,包括对成本的核算,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并不包括是否生产的决策,以及对项目是否投产。

3.6侧重点不同

成本会计的侧重点主要是实物的流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将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生产费用系统合理地分摊到每一个阶段的实物流转当中。管理会计的侧重点不仅包括实物的流转,还包括资金的流动,是二者的结合。例如长期投资决策,不仅要考虑实物流,还要考虑资金流。

3.7作用时效主体不同

虽然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都存在对过去事项的记录和整理,过程的控制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管理。但是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未来的,也就是进行决策,进行全面的预算,进而提升管理水平。而成本会计作用时效的主体部分是面向历史的,也就是对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分配,进而核算产品的成本。

3.8方法体系不同

管理会计设计的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例如对于量本利的作图,就有三种不同的做法。而且管理会计在研究问题中,引入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对成本按照性态进行划分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还有保本点的计算,甚至是利润无差别点的计算,都是需要用到数学的工具进行分析。而成本会计用到的方法主要是简单的数学计算,比如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完工产品成本的分配,以及分步法下产品成本的核算等,主要都是简单的数学运算。

3.9受财务会计的影响不同

成本会计由于是历史资料的反映,而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是利用历史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主要侧重的是未来,对历史资料的应用是有所保留和选择的。因此,财务会计对于成本会计的影响是较大的,而对于管理会计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例如,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成本会计在计量过程当中采用的也是权责发生制,然而,管理会计不仅可以采用全责发生制,还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正如长期投资决策。

3.10货币时间价值的考虑

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了折现,从而判断项目的现值。而成本会计并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主要侧重于对历史成本的处理和加工。

3.11工作程序不同③

管理会计工作的程序性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程序可以遵循,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这会导致不同企业间缺乏可比性。成本的核算对于成熟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已经成为企业的常规作业,凭证的生成、汇总、费用的汇总和分配程序,以及成本核算的方法都是制度化的,常规的,具有稳定性,并不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成本会计的工作程序通常情况下都是不变的、稳定的。

3.12人员素质不同

成本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固定性的,程序性的,以及计算方法仅涉及简单的数学运算,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是太高。但是对于管理会计来说,面临的问题是开放性的,而且需要用到大量的现代数学的方法,例如线性代数的应用等方法,因此,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4结论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4

目前,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的研究热点,如美国nist的设计知识库项目[2];欧洲wise工程知识管理项目[3]、moka项目[4];韩国lg公司资助的知识管理项目[5];国家863资助的知识管理平台研究[6]等,但还没有一个实用的能支持概念设计知识重用的系统,对它的研究也还停留在理论准备阶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体的的概念设计知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户对本体的定义、对知识结构内容的自由扩充以及概念设计知识的检索方法等关键技术。

1、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建模

1.1概念设计知识分类与表达

概念设计是对设计问题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解的设计阶段[7].概念设计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8].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最佳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由功能向结构的转换过程。

图1描述了一般概念设计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综合与评价两个基本过程。综合是指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各种分析、设计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个方案,是个发散过程;评价则从方案集中择出最优,是个收敛过程。概念设计是将所设计的产品看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设计。具体说,概念设计就是将设计对象的总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功能单元,并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级的功能单元,经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对应的各个最末端功能单元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技术原理解。概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功能到结构的映射,概念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功能创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

根据概念设计的过程及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将概念设计知识分为元知识和实例知识(其分类如图2所示)。元知识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等。实例知识中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产品实例等知识。

(1)功能知识。主要描述产品完成的任务,描述产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项。描述产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内容、实现参数、性能指标等;

(2)技术原理解知识。描述产品功能及功能子项的原理解答。它的表达要复杂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数字表达它的说明、解答参数,另一方面,要有图形支持产品原理解答;

(3)结构知识。描述产品的结构设计状况,是对原理域知识的细化和扩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结构载体,可描述产品关键部分的形状、尺寸和参数。产品功能结构的映射(简称为功构映射)就是对产品的功能模型进行结构实现的求解,是将产品功能性的描述转化为能实现这些功能的具有具体形状、尺寸及相互关系的零部件描述。在这里功能是产品结构的抽象,是结构实现的目的;而结构则为实现某功能而选用的一组构件或元件。功能结构间的关系一般而言是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一个功能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特征或元件实现,而一个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

(4)实例知识。已成功或失败的设计范例,包括方案设计实例,产品结构知识实例、技术原理解实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实际因素,是类比设计和基于实例推理设计的基础。

以工程机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总功能为摊铺水泥路面,总功能可细分为滑模作业、控制作业等功能,滑模作业功能又可细分为提水泥浆、挤压成型等功能。其中某个功能的实现可能会由几个结构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滑模作业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几个结构一起才能实现。图3为该水泥摊铺机的功能层次定义和功能分解结构举例。该产品所对应的结构分解则如图4所示。图5中给出了对于滑模作业功能的技术原理解简图、技术原理解的评价、参考产品,以及实现该功能的说明等相关的知识。

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概念设计予以支持,对概念设计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法。目前的知识建模主要是专家系统,最常用的知识模型包括框架、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谓词逻辑等。专家系统的知识建模主要侧重符号层的系统实现,很少考虑动态的,非结构化的知识,造成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使得专家系统不能解决大型复杂问题。

本体作为“对概念化显式的详细说明”[9,10],研究领域内的对象、概念和其他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解决概念设计知识的表达、检索和重用等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概念设计知识可以支持细粒度的产品语义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义特定领域的知识,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支持语义层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体的知识定义可以对知识作普遍的、无歧义的语义解释,可以保证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语义层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本体建模过程描述

本体是某一领域的概念化描述,着意于在抽象层次提出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本体的构建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对目标领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定义;一般性和综合性原则。本体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包括图形方式、语言形式和xml文档形式等。

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建模过程包括3个阶段:

(1)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目标确定。产品概念设计知识定位,概念设计知识的定位决定本体构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终用户。

(2)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分析与建立。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该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概念属性,并用xml语言进行形式化描述。这个阶段是建立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整个本体的生成质量,同时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

(3)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评价。对所创建的本体进行一致性及完备性评价。一致性是指术语之间的关系逻辑上应保持一致;完备性是指本体中概念及关系应是完善的。我们称该3阶段的组合为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建模的一个生命周期(见图6)。

1.3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

在此我们以工程机械中滑模式水泥摊铺机为例,结合图3~图5中的实际知识,从概念实体、概念属性及概念间关系等方面来说明产品知识、功能知识、技术原理解知识、技术原理解实例等概念设计知识的本体表示,通过概念蕴涵、属性关联、相互约束和公理定义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间的本质联系,形成一个语义关系清晰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语言描述。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继承了一个产品的所有属性,此外还具备了关系属性:摊铺能力,同时,又对属性摊铺能力作了限制:只能应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领域,且取值变化只能在摊铺宽度中(省略了关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似属性的定义,如摊铺厚度和摊铺速度等)。

(3)功能知识类

1

1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知识只有一个功能名称,且最少具有一个相关产品(省略了功能知识类似属性的定义,如功能编号、功能说明、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4)功能技术原理解类

表述的语义为一个功能技术原理解具有对应的功能名称,相关的技术原理解简图(省略了技术原理解类似属性的定义,如评价、参考产品、创建人、创建时间、存储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类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两个类(概念)之间的继承关系,如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是产品类的子类。在描述类属性时,使用关系属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类的某个属性同时也表示了两个类之间的某种关系,如摊铺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的一个属性,同时也表达了和摊铺宽度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使用属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属性的应用领域和属性的取值范围,如属性摊铺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摊铺机类,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摊铺宽度数据集。

1.4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可以让设计人员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设计知识,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或优势:

(1)支持用户定制知识类别。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如:功能类、功能技术原理方案解类等。这些知识的描述和使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来处理。基于本体的设计知识建模允许用户对设计中知识类别加以定制,针对每一类别定义其描述属性,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概念设计中多来源多类型知识的表示问题。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识库构建。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的构造澄清了概念设计领域知识的结构,为概念设计知识的表示打好了基础,而本体中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也使概念设计知识更好地共享成为可能。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表示在区分不同知识类别的同时,建立起概念间的共享联系。通过概念间的共享机制,避免了设计知识库的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方便了知识的建模录入、检索及统计处理。

(3)多视图和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在目前的应用系统中一般采用基于关键字的数据库查询方法,由于其数据库组织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也就无法解决语义异构性问题。由于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得不到意义相同但用词(语法)不同的内容。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的时候问题更为明显,多意词和同义词会使查询得到许多不相关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知识库建立在本体的基础上,使得基于知识的设计意图匹配成为可能。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对用户的检索请求,通过查询转换器按照本体把各种检索请求转换成对应的概念,在本体的帮助下从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了语义异构的问题。

从人在设计时的认知特点出发,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还可以利用本体中已定义的概念定义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比如需求功能知识检索视图、软件工具使用知识检索视图等,实现基于知识检索的设计意图的匹配。

2、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

2.1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

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图7所示的基于本体的产品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系统按照知识产生、获取和利用的流程来构建,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数据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库,具体由4个部分构成。

(1)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概念设计知识的获取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定义、本体之间关系定义、本体知识库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获取整个过程。

(2)概念设计知识维护。主要包括从概念设计知识本体维护、本体关系维护、知识库重新生成到概念设计知识维护的过程,实现对本体的属性修改,各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维护,以及知识库的更新等。

(3)概念设计知识检索重用。系统中提供基于多视图的知识检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树的功能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基于产品分解结构树的结构设计知识检索视图,及用户定义的其它知识检索视图。此外系统提供基于本体概念的知识检索方式,通过本体映射库,可以实现同义词的检索,保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表示相同的设计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帮助。

(4)概念设计知识库的构建。要实现基于本体的,支持客户自定义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系统必须由足够的柔性,支持各类知识的存储,作为系统基石的知识库的构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预先定义的方式,在系统中我们采用基础数据库加上在此基础上经过本体定义工具动态生成的各类知识库的方法保证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的实现。

2.2概念设计知识管理关键技术及实现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5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6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7

因此本文将对管理的概念及其特性进行一个全新的综合,希望能帮助大家对管理概念的理解。

2.管理新概念及其特性

根据对管理内涵和本质的充分认识,在分析了众多管理学家对管理的不同论述后,我们认为对管理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

管理就是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其可调动的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行为活动进行优化配置,以达成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创造性社会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了管理者、管理环境、组织目标、组织资源、资源配置及其手段(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和创造性社会活动等几个要素。

首先,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一定得在一个特定时空环境下进行,因为时空环境并不是静止的,所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管理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是组织存续目的的一个阶段性表现;组织目标又是层层分解后的管理目标的最终目标;而达成各级管理目标直至组织目标都是需要资源的,但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这就使得达成目标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衡量,就必须以组织可调动的资源(含组织拥有的全部资源与可以借用、利用的其他组织的资源)为限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于是就需要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或称管理的职能来对组织可调动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或优化配置,其本质就是协调,即使资源与活动协调。

这就是我们管理概念的内涵。对于这样一个管理概念,它具有下面六大特性:

(1)管理的两重性

管理是组织共同劳动的需要,贯穿于生产过程始终。由于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统一体,决定了管理就具有组织生产力和协调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从而决定了管理既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共性或一般性),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特殊性),这就是所谓管理的两重性。

(2)管理的经济性

组织资源的配置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管理的经济性首先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管理主体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配置方式为代价的;其次,管理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法中,每种方法所用费用成本不同,故如何选择就有个经济性的问题。同时,管理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过程,选择不同的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大小的问题,这也是经济性的一种表现。

(3)管理的技术性

从管理的演进历史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管理,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出现的。当组织面临处理一系列复杂问题时,一方面,要求有足够的硬件技术准备,另一方面,更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技术干部和职员。于是,就需要合理招募、培训和利用,这也表现为管理的技术性。同时,管理也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从而产生了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

(4)管理的动态性

由于每个组织所处的外部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随时在变动着,组织资源配置过程中随时也会产生各种不确定性。因此管理不是一种静态的、停留在书面上的东西,它也会随之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这就是管理的动态特性。

(5)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动态特性并不意味着管理活动没有科学规律可循。管理活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程序性活动,一是非程序性活动。

管理的上述特性是管理性质的六个不同方面的反映,他们共同发挥管理的作用。管理的两重性理论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两大核心任务;管理的经济性提醒我们资源配置是有机会成本的,管理的目标之一是降低成本;管理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学会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重视环境分析;管理的技术性要求我们要注重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管理的科学性反映了管理这一能动过程是有客观规律的;而管理的艺术性则说明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富有创造性管理技巧的综合。

3.结论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8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隐喻”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或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因此,隐喻研究的焦点不再停留在语言层面,而转向了认知,关注人们“用一个认知域(mentaldomain)对另一个认知域进行概念化”的过程[3]。“隐喻”一词的意义也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意味着“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常常会成第11期黄华新邱辉:知识管理与隐喻认知为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假设,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指出:“西方哲学关于知识的独特方法,对组织理论学者的知识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笛卡尔学派将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被知物截然分离,由此形成了一种组织即‘信息处理’机制的观念。按照这一观念,组织只是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适应新的环境”[4]。这意味着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西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源于西方哲学中的知识观,主客体分离的笛卡尔传统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管理理论假设: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与西方哲学的传统不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在日本人的思维中,人们几乎看不到笛卡尔式唯理主义的东西。可是,在那里确实存在结合了佛教、儒学和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日本’式认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及自他统一’等特征的知识传统”[4]。基于这种传统,“组织”被看作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它由内而外地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以便重新明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对所处的环境进行了重新塑造”[4]。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知识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组织隐喻。而组织隐喻上的这种差异,往往会使我们过多地关注各种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不同侧重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意识到,“我们的理论是建立在两种观念相互补充的思想基础之上。我们主张,任何适当的知识创造理论都必须包含两种观念中的各种要素”[4]。这暗示着西方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东方知识管理理论是有共通和互补之处的。知识管理的理论建构始于对“知识”的概念化。正如安德森(所说,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我们如何给“知识”下一个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5]。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回到不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的源头,重新考察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思考和探讨“知识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进而深入理解不同理论的共性和互补性。

1.1知识的概念隐喻分析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基于大量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6]。但是,概念系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进行分析呢?认知语言学家于是就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通过对语言表达的全面观察来窥探概念系统的秘密。因为人类交际活动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与影响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就可以成为研究概念系统的重要依据[6]。正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隐喻的认知研究首先从文本分析入手。例如,关于“时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些表达:“你在浪费我时间、“我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多时间、“你需要安排好你的时间、“生病耗费了我大把的时间等等[6]。在这些表达的背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概念隐喻:“时间是金钱6]。这意味着,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将“时间”概念化为“金钱”,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认知上的映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概念隐喻的存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才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的隐喻表达。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文献中,隐喻性的表达随处可见,如“知识库存”、“获取知识”、“保存知识”、“分配知识”、“传递知识”、“知识演变”、“知识流动”等等。这些与“知识”搭配的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反映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如何对“知识”进行概念化的。

1.2同中有异的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较早对“知识”进行概念隐喻分析的是乔纳森•赫伊(JonathanHey)。他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常被隐喻性地概念化为“固体”和“液体”[7]。但真正从隐喻认知角度对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文献展开系统研究的是安德森[5][8-10]。安德森[8]运用概念隐喻的分析方法深入比较了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美国知识管理专家)的《工作中的知识》(2000年,第1章)与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日本知识管理专家)的《创造知识的企业》(1995年,第3章)中涉及的概念隐喻。在有关“知识”的定义性表述中,95%以上是隐喻性的,而且涉及到22种不同的隐喻,例如,"Knowledgeaswater"(知识如同水),"Knowledgeasseed"(知识如同种子),"Knowledgeassoil"(知识如同土壤),"Knowledgeasaship"(知识如同船),"Knowledgeasaperson"(知识如同人),"Knowledgeasacontainer"(知识如同容器)等等。•1699•科学学研究第32卷这22种隐喻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Knowledgeassomethingphysical(知识如同客观事物)”、“Knowledgeasawave(知识如同一种波)”、“Knowledgeasalivingorganism(知识如同有机体)”、“Knowledgeasthoughtsandfeelings(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Knowledgeasaprocess(知识如同过程)”以及“Knowledgeasastructure(知识如同结构)”[8](见图1)。图1美日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概念隐喻的分布对比①①该图根据安德森(2006)中的数据重新制作。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使用最多的概念隐喻,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知识如同客观事物”(59%)、“知识如同有机体”(25%)及“知识如同结构”(6%);而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有:“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31%)、“知识如同客观事物”(29%)及“知识如同过程”(23%)。两者都高度认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这一概念隐喻。在西方知识管理文献中,“知识如同客观事物”实际上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子概念隐喻,分别是:"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Knowledgeasassets"(知识如同资产),"Knowledgeasproperty"(知识如同财产)[5]。第一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物流话语”中,让人们更关注信息交流技术、流程优化和质量管理,因此知识的储存、分享和分布也就成了知识管理的重点。第二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会计话语”中,认为知识是可以控制的,知识是可以带来收益的,生产知识的成本是可以测量的等属性均被凸显了出来。第三个概念隐喻把“知识”纳入到“法律话语”中,强调了知识的所有权、知识的价值及知识的排他性等特征。这三个概念隐喻的共同之处,都是将知识看作一种东西或物质,即物质化的过程(thingification)。通过这种物质化的过程,“知识”就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可以进行操控的对象[9]。

这种物质化的过程实际上与英美分析哲学以及西方管理文化中的科学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当然,西方的哲学和管理传统也会对东方的管理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数据所反映的相同概念隐喻“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也很自然地显示出了东西文化交流在某些方面所形成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两种基于不同认识论传统的知识管理理论对于知识的理解仍有共识,另一方面也将为不同知识管理理论在未来发展中的互补与整合提供了基础。同样,我们也可以在上图中看出东西方管理理论在知识概念隐喻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这种差异也进一步验证了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对东西方知识管理理论不同之处的判断。从泰勒到西蒙,在西方的管理传统里存在着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那就是组织是“信息处理”的机器,换言之,知识在他们眼里就是形式的、正式的和成体系的东西[4]。因此,欧美的知识管理理论更多的是关注显性知识的研究。相反,在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文献中,“知识如同思维与感受”和“知识如同客观事物”两个概念隐喻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两者不相上下。这就是说,在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那里,知识不仅被隐喻化为客观事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被隐喻化为主观性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日本的知识管理理论不仅注重对显性知识的考察,而且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曾指出,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够用一个概念来理解另一个概念的某些方面,同时它也必然隐藏了那个概念的其他方面;它允许我们聚焦于某个概念的某一个部分内容,同时也会使我们忽略这个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内容[6]。这就是说,当我们使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知识”时,我们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我们可能采取的行动也是有区别的。再加上,很多时候我们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使用这些隐喻。因此,知识管理的理论家和实践者需要知道那些潜藏在各种知识管理文本背后的概念隐喻,进而比较不同的概念隐喻到底凸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以概念隐喻"KnowLeDGeaSaReSoURCe"(知识如同资源)为例,“资源”所具有的很多属性可以被用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然而,这个概念隐喻却无法涵盖知识所具有的非竞争性、非叠加性、默会性等属性;如果我们要凸显知识的这些特征,我们就需要使用其他的概念隐喻[5]。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我们要形成对“知识”这样一个复杂对象的全面认识,我们需要借助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个单独的知识概念隐喻,而是一个概念隐喻簇。在这个概念隐喻簇中,某些概念隐喻属于支配地位,而另外一些则属于辅助地位。他们共同发挥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为全面的认知。

2、隐喻认知:从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认为,将暗默知识表述为形式概念的表出化过程是知识创造的精髓[4]。表出化往往是由比喻和类比所驱动的,利用充满魅力的比喻和类比,对培育创造性过程的直接投入非常有效[4]。这就是说隐喻认知在整个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笔墨描述隐喻,但仍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清晰的说明,即“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概念的创新”以及“为什么隐喻可以实现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下文将结合隐喻认知的最新理论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2.1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隐喻的本质

是通过一个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个事物[6]。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认知就是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基于这一理解,我们原来有关类比、模型、比喻等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纳入到这个统一的框架之中。不少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认为隐喻是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它不仅是科学活动的产物,而且有助于新的科学理论的创生[11]。野中郁次郎在《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一文中,直接引入了莱考夫和约翰逊有关概念隐喻的观点,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隐喻认知与知识创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概念网络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运用已经存在的知识创造出面向未来的知识[12]。在日本企业的知识管理中,借助隐喻认知进行知识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了本田、佳能、松下等公司是如何借助比喻和类比进行产品研发的[4](见表1)。正如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所感叹的那样,“对西方管理者来说,我们所使用的事例和比喻语言或许有些奇怪,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例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例子:‘汽车进化论’这个口号怎么会是一个新款轿车有针对性的设计概念呢?或者‘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怎么能够成为有意义的理想呢?虽然在西方管理者看来,这些含义晦涩的口号听起来愚蠢至极,但实际上对于日本企业创造新知识却是十分有效的”[4]。隐喻认知不仅可以被用来解决产品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可以解决组织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中国的盛大网络游戏公司从网络游戏玩家的激励模式中得到灵感,将其用在改造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中,以解决公司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他们构建了一套类似于游戏积分管理的经验值管理系统,采用实时记录的方式,让所有员工犹如游戏中的打怪、做副本一样,完成自己的工作②。在游戏中,玩家靠经验值决定自己的游戏角色是否可以升级,在盛大的游戏式管理系统中,系统记录下来的经验值决定了员工能否加薪、升职。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盛大集团整个人力资源制度创新的背后就由一个强有力的概念隐喻“工作就是游戏”所启动和支撑。

表1产品研发中用于概念创造的比喻和类比产品(公司)比喻/类比对概念创造的影响“本田城市”(本田)“汽车进化论”(比喻)暗示乘客空间最大化乃是汽车终极发展的方向,创造了“人最大化,机器最小化”的概念球形(类比)暗示在最低表面积下达到最大乘客空间,创造出“高而短型轿车(高个小子)”概念微型复印机(佳能)铝制啤酒罐(类比)暗示制造便宜铝制啤酒罐与感光滚筒之间的类似性,创造了“低成本制造过程”的概念家用烤面包机(松下)饭店面包(比喻)大阪国际饭店面包师(类比)暗示比较可口的面包,创造出“麻花面团”的概念隐喻认知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通过将两个在语义上相距很远的概念放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对事物和问题的新的洞见。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隐喻认知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新的概念。其主要的原因是一个有价值的隐喻性表达,经过深思熟虑后,常常会建构起一个如莱考夫所说的概念映射结构。这个映射结构包含两个不同的概念域,即始源域S和目标域t。该映射结构是类比推理的基础,其过程可用如下公式表示[13].”分别代表的是始源域集合S和目标域集合t上的任意论元列表;R表示n元属性,它可以表示一种属性,也可以表示一种关系;a是迁移算子,用于产生新的结论。整个公式的意思是说,认知主体基于两个概念域在,Rk-1等属性上的相似性,可以推导出目标域也具有始源域所具有的一些属性。也就是说,目标域t在推理之前是不具有属性Rk,…,Rn的,但通过基于结构映射的类比迁移,获得了这些新的属性。概念的创新正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由于长期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科学语言严格局限于字面意义和逻辑的、精确的以及可以证实的特征层面,传统上认为科学话语必须是一种完全透明的零度修辞的话语,并期望将科学理性重新建立在不可置疑的感觉材料的基础上[11]。因此,隐喻被严格地排除在了科学之外。受到这种科学传统的影响,隐喻认知的价值在传统管理学中的地位自然可想而知。但是,随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的兴起,我们相信,隐喻认知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价值将被重新发掘。

2.2隐喻认知与知识传播

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安达信公司曾经提出一个导入知识管理实际执行的公式:Km=(p+K)s[14]。其中,Km指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p指人员(peo-ple),K指知识(Knowledge),“+”指it科技,S指分享(Share)。梁林海和孙俊华[15]对该公式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p包括了扮演着知识的生产者、共享者、传播者等不同角色的人员;K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在组织的发展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组织必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和创新;“+”主要指知识管理中所应用的各类信息技术,它们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和催化剂,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以及技术与人的有效结合,促进组织中知识的传播、共享与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至于S,他们认为共享的组织文化是有效知识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安达信的这个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系统模型,反映出了知识传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内容、渠道和语境。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将知识分为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16],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且被知识管理理论与研究领域所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暗默知识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它难以进行形式化,也难以进行交流;相反,形式知识,就是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或系统性的符号做出表征的且能进行传递的知识[4]。对于一个传播系统而言,如果知识是形式化的(explicit),那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传播渠道的建设。然而,如果知识是暗默性的(tacit),那么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让难以表达的暗默知识转变为可以表达的形式知识。野中郁次郎指出,将暗默知识转变为形式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隐喻[12]。但是,他并没有解释,隐喻是如何使暗默知识到形式知识的转换成为可能的。借助符号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可以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见图2)。17]一个符号由符形、对象和概念域(符释)三个部分构成。符形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另一事物的东西;符释是符号形体在接受者的头脑中所形成的东西;对象就是符形所代表的那个事物。当某一认知主体在与对象1的互动中,获得了暗默知识,但没有现成的符形与之对应。这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以直接表达的。但是,我们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同样具有属性的概念域(即概念域2),然后确定与概念域2相对应的符形2,最后就可以生成隐喻性的表达“符形1是符形2”。这个相似联想的过程可能会激活多个具有某一特定属性的概念域。这时就需要考虑语用交际中的最佳个体关联原则和信息的协调性原则,以提高隐喻的可接受性[19]。

隐喻认知在科学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都是普遍存在的,它通常以形式多变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20]。显然,这些发现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暗默知识包含技术与认知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涉及秘诀、手艺以及技能等内容;后者集中关注“心智模式”,指的是人类在内心通过构造和运用类比来创造世界的运作模式[4]。心智模式是指个体认知系统所建构的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内在表征[21]。这种内在表征,如认知图式、范式、视角、信念和观点,是个体过去所体验的现实世界在自己头脑中沉淀下来的假设与印象,它对个体如何认识世界以及如何界定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知层面的暗默知识传播就会涉及到组织的文化传播。我们发现,很多组织的文化理念通常会直接以隐喻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例如:“资本是船,品牌是帆,企业是人,文化是魂”(海尔集团);“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新东方);“我们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管理是树,品牌是挂在树上的果子,细节是大树的枝叶,放弃细节就等于打完大树的枝叶,大树再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品牌”(JVC),等等。隐喻性的组织文化理念的表达不仅有意识地体现在高度凝练的企业宣传语中,而且还不时地体现在企业家的日常话语中。例如,“我们的B2C、C2C的市场很大,要抢占制高点”;“我认为互联网是跟美国同一起跑线的,相差就是两三年的时间”;“我们有很多的错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阿里巴巴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希望在工作中,在平时我们是朋友”;“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了,我们的这套东西,就会被很多企业学习,这个Dna传到别的机体里面,我们的灵魂才能延续下去,这可能要我们看得更遥远一点”。这些隐喻性的话语来源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内部演讲,涉及“做企业如同打仗”、“做企业如同体育比赛”、“做企业如同旅行”、“企业是家庭”、“企业是有机体”等概念隐喻。通过使用这些隐喻性的话语,企业家可以把自己心智模式中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有效地传递给自己的员工。

3、结语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

1.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性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思维和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是对生物学事实共同属性的归纳概括,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概念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2.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2.1通过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实践证明:利用感性材料,如用多媒体、实物、模型、实验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能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概念教学。

2.1.1实验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归纳

“科学来自实验,概念源于实践”。实验既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探究科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概念是物质或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一本质属性又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例如:《血管》一节,为了加强对动脉和静脉概念的归纳和理解,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每组找一位学生,先观察手臂上的静脉,再摸一摸手腕,感受动脉的跳动。用橡胶管扎紧这个人的前臂,过一会儿,摸一摸手腕,感觉它的跳动有什么变化,观察橡胶管以上和以下的部位静脉有何变化。这样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很容易判断出动脉、静脉的血液流向,总结出动脉、静脉的概念,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讲解组织的定义时,先通过学生自制的洋葱表皮、番茄果肉细胞等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再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导管和筛管细胞等,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很容易得出并理解组织的概念。

例如:在讲反射的定义时: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做膝跳反射实验,然后结合实验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反射?学生讨论后,得出:反射的主体必须是人或动物,必须有神经系统参与,必须有刺激,而且是规律性的反应。通过实验学生对反射的定义能够真正理解。关于草履虫、含羞草、鲫鱼对刺激发生反应的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生来说,能将这三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观察及实验过程中已对有关的原料和产物等有较深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2.1.2利用实物引出概念

例如:对“水产动物”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买来的虾蛄、海蟹、墨斗鱼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且进行提问:1.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学生作答后我继续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动物是水产动物?学生能很顺利地回答出:生活在水中对人类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或养殖的动物就是水产动物。利用实物刺激思维,很容易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再如讲单性花、两性花概念时,给每组同学发一些油菜花和黄瓜花,让学生观察其不同并进行分析,很容易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定义。这种实物结合问题提问既生活化又可激发学生解决概念的兴趣。

2.2运用比较法,把握概念本质。

比较法是指“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各种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感性认识需要它,理性认识更需要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免疫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这两个概念,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完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后,提出问题: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有何共同点?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都是生下来就有的,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然后分析第三道防线,问:第三道防线和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从而引出特异性免疫的定义。通过异中求同比较和同中求异比较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异同的认识会更深刻、更全面。这种方法在讲动脉血和静脉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血浆和血清、警戒色和保护色、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等成对相关概念时,都可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3类比法有利于对陌生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可帮助学生在陌生的概念和熟知的事物之间建起适当联系,从而可较好地促进新概念的顺利内化。

例如:《多细胞生物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组织、器官、系统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运用类比法教学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把生物体比喻成一个大厦,那么系统则是一层层的楼房,器官则是一个个房间,组织则是每个房间的墙面,细胞则是一块块的砖。再如把保护色比作便于隐蔽的迷彩服,把警戒色比作令人敬畏的警服;将拟态比作隐瞒身份的伪装,等等。通过这样巧妙的类比,再陌生的概念也显得浅易易懂了。

3.概念的应用与深化

掌握概念往往是学习的开始,而应用概念则是学习的深入,是课堂教学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过程。

有些概念,如新陈代谢、基因、生物圈等,其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细胞的分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得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又如:新陈代谢这一概念,很难在一节课里把它完全讲清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循环、消化、泌尿等章节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内容,那么,再进行新陈代谢的学习时,就不难接受这一概念了。

不动产管理的概念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现有系统营销概念进行剖析,并对系统营销概念进行了再定义,总结其特征,最后探讨了系统营销应遵循的原则,以期对企业的系统营销实践有所借鉴。

近年来,“系统营销”这一词汇在国内营销界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有人把它当做一个概念,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营销观念,还有人把它视为一套营销理论。但是,对于什么是系统营销?系统营销理论框架都包含哪些内容?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尽管如此,系统营销却被越来越多的营销人士和企业所接受,人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对系统营销进行诠释,并作为营销实践的理论依据。系统营销对企业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创建概念明确、理论架构完整的系统营销理论变得越来越迫切。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系统营销进行剖析和再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营销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期望能对系统营销理论的研究有所裨益。

现有系统营销概念剖析

理论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工具,是由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的。理论的最基本方面是概念,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提出有用的概念,并提供各概念是如何相关的解释。通过一个详尽的解释性框架来表达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提供了一整套的概念,如市场营销、需求、产品、市场、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渠道、促销、营销组合等等,通过这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市场营销理论。显然,概念是理论构建的基础。下文对较有代表性的两个系统营销概念从逻辑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国内研究系统经济学的昝廷权给系统营销下的定义是:“系统营销指的是一个经济系统向其他经济系统推广或推销自己的广义商品,包括物质产品、服务甚至某种价值观念”。

从逻辑学角度分析,这个概念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首先,系统营销是在市场营销概念基础上,通过增加“系统”属性,使其有别于市场营销,系统营销是市场营销的种概念,市场营销是系统营销的属概念。因此,在概念内涵上,系统营销的内涵比市场营销的内涵大;而在概念外延上,系统营销的外延比市场营销的外延小,即系统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市场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窄。对照市场营销学专家菲利普•科特勒给市场营销所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综合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送达消费者的一系列整体性活动”。将上述两个定义中所使用的概念列表,如表1所示。从表1中的各对应项不难看出,前者在定义中所使用的概念的外延全部大于后者的外延,由它们所定义的系统营销概念的适用范围更宽。这明显违反种概念适用范围小于属概念的基本逻辑,即违反了系统营销概念适用范围小于市场营销概念的基本逻辑关系。

其次,该定义只是将传统的市场营销定义中的企业和消费者换成了“经济系统”,除了“推广”这个与系统毫无关系的概念外,没有对系统营销特有的本质属性做任何的揭示,让人无法看出系统营销与市场营销之间的本质区别。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昝廷权的定义首先违反了逻辑关系,其次,由于该定义并没有揭示出系统营销的本质属性,让人无法理解系统营销的真正含义,因此,此系统营销概念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概念。

刘祖珂在其著作《系统营销》中给系统营销所下的定义为:实施满足竞争的多维度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管理,在战略的规划和指引下,建立强大的营销组织,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和多个组织系统的协作和参与,形成全方位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在产品、包装、策划、价格、传播、队伍、服务、品牌等单一或几个方面的能力,去争夺消费者资源、客户资源和开拓新的市场需求。

这个定义显然太过复杂,用了大量的概念来定义系统营销,定义中使用了诸如多维度、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强大的营销组织、成熟的业务模式、多个组织系统的协作和参与等概念。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该定义违背了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的规则,从而无法达到明确系统营销概念内涵的目的。

显然,刘祖珂试图用更多的概念更全面的描述系统营销的特征,以期给出系统营销更完整准确的定义,但却又走到了昝廷权的系统营销定义的另一个极端,即由过于简单演变成过于繁琐,甚至晦涩难懂。

系统营销的再定义及特征

系统营销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将系统论思想应用于市场营销,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指导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对系统营销作出如下定义:系统营销是指把企业和外部环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通过对各种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系统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一)系统营销的本质是系统论在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

系统营销是系统论思想和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结合的产物。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以系统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首先,按照整体性原则要求,在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时,要将企业放在外部环境中去考察,把企业与外部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其次,按照相互联系的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对市场营销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品牌、服务、管理、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而不是孤立地考虑某个因素。最后,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分析结果,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1+1>2”的效果,使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系统方法的最终目的。

(二)系统营销的核心是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

正确的经营战略可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方向不出现偏差。很多企业的成功源于出色的市场营销策略,但却最后失败于企业的经营战略失误。如果决策者能够坚持系统的方法和思想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科学的决策,就可以避免经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系统营销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本文认为,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除了要遵守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当遵循如下原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

(一)企业管理者重视系统营销且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

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是企业开展系统营销的重要前提条件。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进而决定个人的命运。同样,企业管理者的思维习惯也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努力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主动克服原有的思维习惯。同时,企业管理者不仅自己要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而且还要倡导企业下属各部门的管理者都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从而为系统营销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有利于系统营销的科学决策机制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面对多变的环境因素,仅依靠管理者的智慧进行决策,其风险是非常大的。为了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有赖于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一是重大决策民主化。通过集思广益来反映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信息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决策的失误。但民主决策并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还必须依赖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是实现科学决策。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最大限度地收集相关信息。信息缺失或信息失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信息社会,掌握足量的信息是实现科学决策的基本前提;建立专业智囊团,并且发挥专家的作用。决策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企业管理者不可能样样精通,如果过于自信又耻于向别人求教或求助,结果便会出现“拍脑袋”决策的现象,此外,决策者应善于从专家身上吸取智慧;广泛听取意见,对重大决策反复进行论证。在许多情况下,决策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和取舍,要考虑利弊得失,进行价值判断,因而,认真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听取反对者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

(三)切实做好各项管理基础工作

管理基础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和绩效。试想,如果没有海尔全方位周到标准的“星级服务”,能有海尔高度的客户满意吗?刘祖珂在其《系统营销》一书中提出的七大基础管理(包括目标管理、预算管理、计划管理、预测管理、业务流程、绩效管理与激励管理七大方面)值得参考和借鉴。他认为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想要胜出,必须要有强大的基础管理能力来做支撑,否则,就会像盖房子只想往上砌砖而忘记打牢地基一样,总有一天房子会倒塌。

综上所述,系统营销并非全新的市场营销理论。事实上,传统的市场营销、整合营销、绿色营销等理论都蕴含着系统思想,尤其是整合营销更被称为系统整合营销。与这些理论相比,系统营销更重视系统思想与方法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应用,而进一步提高系统营销理论的可操作性,将是这一理论研究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昝廷权.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企业活力,2002(9)

2.刘祖珂.系统营销.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