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新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10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1

   关键词:新时代;历史;教育教学

   在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之后,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对受教育者数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受教育者质量的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问题。高素质人才除了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格结构,必须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培养人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历史学科究竟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何在?笔者试图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谈一点自己的设想。

   一、教育观念的要求

   新时代的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专家指出,围绕创新教育,应树立四大观念:一是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是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无差生,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的责任是扬长避短,使他们都成为人才。四是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的毅力,创新的体力。[1]“‘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必将是新世纪人才培养领域被广泛认同的基本教育教学观”。

   [2]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应树立这些观念。

   二、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有人说,面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由传授型向学者、科研、交流、特色“四合一”型教师的革命性转变,把自己造就成一种创新型全能型教师。[3]也就是说,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交流型、特色型“四合一”型的教师。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一般来说,创新型的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教育思想端正,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方面。

   (二)创新能力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他们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培养,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教师及其教法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已日趋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历史教师及其教学应尽快实现由“传承”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转变,即由“传承型”向“创新型”转变。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师应掌握计算机、电脑投影仪、国际互联网的运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其它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的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研究型的教师。历史教师应参与教改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步骤,并能对1/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

   (五)复合型的教师。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还应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实际问题的了解,以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如科技、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成为符合型教师。

   打好学者的根基,每时每刻注意教科研,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独具特色的教师,这是我们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怎样学习,指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怎样思考,指的是思考方法问题。具体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历史人格。

   (一)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当今正处于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要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授学生终身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课堂上应努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拯国教授说:“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知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并做出判断和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这种新型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了。[4]学生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后,历史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力的诱导,历史思维能力就培养起来了。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历史人格。个体历史创新潜能的释放需要对已有历史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容忍,对历史概念外延的灵活性,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向的意志力,总之,需要健全的历史人格。有关专家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历史教育是要学生在研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历史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精华,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优秀遗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

   既然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教育教学方法问题。笔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具体地说应具备如下要求:

   (一)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去学习,要求有现代化的教具相配合,即要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科技含量。在历史课堂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创造性地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历史课堂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会、视听并用。

   (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历史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承文明,这种传承文明包括传授历史知识、优秀文化遗产、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也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历史教训的汲取,等等,这就需要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而贯彻“以史为鉴”的原则也意味着需要创新,因为实施创新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优秀教育传统和成果的发展。而且,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不会有生命力。历史教学应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现实,突出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注重实际运用,并在实际运用中创新。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2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创新型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首先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及在现行体制下运行的教育师资状况,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加快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采取措施着力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创新性”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新型教师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

所谓创新型教师,一般认为就是那些具有创新观念、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师。他们不墨守成规,不为传统所束缚,善于吸收和接受当代最先进科学知识、最新教育理念并运用于教学过程。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好继承与突破、学习与超越的关系,锐意进取,大胆实践,勇于承担并努力完成好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有如下几方面要求:

1.1思想解放到位,观念更新及时,追求并树立反映时代精神要求的最新教育理念。

首先,创新型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和必须符合发展创新型教育的实际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精神品质。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型教师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不懈追求教育科学前沿的创新品格。在教育创新活动中,创新型教师应表现出锐意改革精神;具有突破陈规、超越自我、大胆研究探索的创造魄力。

创新型教师的教育理念应积极反映时代精神要求,反映最新教育思想成果的要求。当代教育及其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型教师应能及时接受时代最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善于吸收和借鉴当代最新教育经验、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

1.2爱岗敬业,具备积极向上的职业奉献精神与职业道德。

创新型教师珍重教师称号,注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与之相应的人格魅力,“为人师表”。

在工作岗位上,创新型教师视教师生涯为自己职业追求,视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自己职业归宿,孜孜追求工作业绩,不断学习、钻研业务知识,注重在学科知识、教育手段、教学方法上跟踪时代前沿,努力增强自己做好创新型教学工作的能力与本领。在具体创新性教育实践及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职业精神,能够不惜气力、不拘一格地调动和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取得良好教学业绩。

1.3学科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方法先进,教育经验丰富。

扎实的学科功底既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更是创新型教师搞好创新性教学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知识不精的教师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创新性教学成果。同样,现代创新性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知识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与结构只有与创新性素质教育要求相匹配,才能胜任和创造出素质教育创新性的成果。

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取得创新性教学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转型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各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教师必须善于突破传统被动式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方法的束缚,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各种创新性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1.4具备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善于吸收当代最先进科学知识及最新教育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最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如果仅仅停留在运用传统教育手段传授现成书本知识上,就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法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一位合格的创新型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学习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所传授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发现并使用与之相应的先进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1.5具备引导和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经验。

创新型教育尊重学生教育教学主体上的独立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作为具体承担创新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备上述组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1.6熟悉和掌握最新教育技术。

创新型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密切联系,创新型教师应率先懂得和掌握各类电子、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教育教学技术并运用于教学,促进提高自己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的能力。

2.创新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方法及措施

根据创新型教学实际需要,借鉴各地在发展创新型教育过程中创造的成功经验,新形势下加快创新型教师培养,大力提升广大教师适应创新型教学要求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在如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培养力度。

2.1注重引导教师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树立新型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的“授业解惑”、“师道尊严”教育学及实践中的应试教育具有牢固历史根基,不管是新老教师都习惯于按此模式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传授知识、辅导学生考试。要想有效推行创新型教育,增长教师从事创新型教学的能力和本领,就必须采取措施要求教师真正从传统教育学及其教育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大胆走向新型教育创新之路。

2.2注重为教师“转型”及获得相应胜任创新性教学的能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对习惯于传统思维和热衷于按老办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要采取切实措施促使他们转化为创新型教师,获得胜任创新性教学的能力与本领。一是在大环境上给予压力、增强动力,促使他们自觉转型,自发学习、增长创新性教学的知识与本领。二是注重为教师获得胜任创新性教学能力、技术提供良好条件。例如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方面实行激励政策;尽量为教师提高创新教学能力提供出国、考察、交流、参加培训等机会。

2.3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型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个性特征、行为倾向的综合反映,教师的人格倾向对其是否适合承担创新型教学任务至关重要。若一个教师的人格类型是开放、有主见,善于搞研究探索,喜欢改革创新型的,他会很快适应创新性教学要求。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3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一、创新教育的提出

192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随着创新这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说,一切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动都是创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应体现在各个行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创新教育的缘起则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创造教育”了。陶先生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提出要培养能够“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的“创造之人”。……而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升华。创新教育是一个通过认识和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去的过程,也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使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入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创新教育坚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凶而必须按照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使大学生在校学到的不仅仅是经验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提高教师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创新教育富的教学资源,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学科教学实验。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可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培养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技能技巧等方面全面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先进、更科学、更完善,更有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应该认识到,教育技术不只是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应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教育技术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学中的局部问题,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从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

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契合点是创新教育所需要的适合创新产生的情景和激发力量,如形式多样的信息环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适合个性特征的教学方式等;而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具备了这些要求。另外,这两者理论上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实践上都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的桥梁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也即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教育的效率,在短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实现教育量上的飞速发展;二是提高教育的效益,实现教育质的突破。而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教育效率的提高和信息资源量成正比,而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教育信息技术是大量提高教育信息量的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实现信息传播的高速化,而且要实现教育的高质化,教育的高质化必须依靠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科学化教育提供了技术保证,解决了传统教育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益,实现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促进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所引起的变革决不会是区域性的革命,必然是教育领域的一场全面性、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可以为建立新型的教育创新体系,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必须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创造一种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作为教育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设计,并且以此为基础设计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全面优化了教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因此,国务委员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也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高校中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教育强调的“三中心论”随处可见,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精神。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媒体作为教学信息传递的工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自己的学习步调。学生可以进行与他人合作,进行自我评价。可见,我们的培养模式已由培养知识积累型的人才向发现成长型人才过渡。这样,学生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总的来说高校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创新教育的日益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观念,注重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充分考虑如何广泛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为社会培养出更具有创新能力的、更能适应时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卷三[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4

一、“两课”教育创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许多重要的方面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两课”教育中开拓创新,促进“两课”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尤其重要。进行“两课”教育创新,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品格要求“两课”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而形成的科学结论,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精神和宝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创新问题,高度肯定创新精神。他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江泽民:《论科学技术》,199、20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品格。因此,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要求“两课”教育创新。在“两课”教育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两课”教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内在地蕴涵着创新的客观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着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就根本不可能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必然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不可能适应和代表社会政治、文化、人民利益发展的要求。概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所以,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指导方向来进行创新。

二、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努力进行“两课”教育创新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创新,就要研究“两课”教育的新问题,在“两课”教育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充分实现“两课”教育的根本目的。

“两课”教育基本理念的创新是“两课”教育创新的核心。教育基本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育基本理念展开的,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基本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是基本教育理念的客观化。因此,“两课”教育的创新,首先应当是“两课”教育基本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人们往往认为“两课”就是教师把社会人生的真理教给学生,教师是权威,学生则是训导的对象,学生围绕教师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把这一科学、合理的教育基本理念贯彻到“两课”教育中,树立“尊重和理解的教育”理念。具体说来,就是在“两课”教育中,教育活动应当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当然是知识的权威,但同时必须是学生的朋友,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就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状况,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两课”教育内容的创新是“两课”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两课”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例如,当代的“两课”教育在内容方面必须涉及或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以往我们所不曾遇到的。需要指出的是,“两课”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面和内容,具有其特殊性,因而“两课”教育在内容方面的创新,绝不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研究、解释新的实际和实践,同时也用新鲜的经验和生活的实际来说明、解释、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地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

当前,“两课”教育内容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两课”教育当中,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使学生通过“两课”教育深刻领会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根本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以及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坚决、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5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来源于国务院在2010年所提出的新名词,是用来特指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离开农村,长时在外务工但户籍身份都还在农村地区的新一代农民工。当前,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已经高达1.2亿,在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新生代农民工是城镇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游离在传统人口二元结构外的第三元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生活当中,其生活工作的地点多数集中在城镇的边缘地区与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从事的工作大多是相对中低端的建筑行业与服务行业,新生代农民工既有着年轻群体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具备农民工群体自身发展中所受到的限制。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1.基础教育程度良好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过去的农民工群体,其在国家推进义务教育的政策下成长,自身相对有着较为良好的基础教育程度。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都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主要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主,其比例已占整体农民工人员的70%以上,同时还有不少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城镇之中成长,没有经历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在城镇中接受义务教育,由于基础教育程度良好,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一定的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

2.良好的城镇接纳度

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生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倾向性,多数希望能够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很强。据调查,近8成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到农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观念逐渐与城市同龄人趋同,在电器、手机、电脑方面也是强有力的消费群体。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习惯使用网络传达信息,也有机会接触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在其良好的城镇接纳度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就业选择机会相对于老一辈的农民工群体要更多,同时其维权意识也在增强,更期待有“五险一金”及发展空间更大的公司。

3.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普遍接受了较为良好的基础教育,但是与城镇人口相比,大多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这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并不强,只能够从事相对中低端的职业,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缺乏,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职业能力较低,造成其整体收入水平偏低,特别是在制造业、服务业行业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行业中就业的超过50%以上,其次在零售批发业、服务业和餐饮娱乐业。新生代农民工多在民营企业工作,从事中低端工作岗位,岗位技术含量低。据调查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

在整体收入较低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却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造成其工作适应性差,工作范围狭窄,就业稳定性差。他们频繁更换工作,在一个企业工作的平均年限为2到3年。他们认为经常跳槽、更换工作岗位可以多学习到一些专业技术,但这种频繁地换工作让他们无法实现工资收入的提升。

二、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教育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首先,通过教育培训能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找准职业发展的方向。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低,即便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老一代农民工长很多,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培养,但与城镇青年普遍能够受到高等教育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知识文化水平的制约会限制他们快速学习新技能的能力与水平。而教育培训可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快速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找到发展方向。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在教育培训中快速适应城市生活。

同时,教育培训可以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可能。新生代农民工触犯法律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较低,只能从事比较脏累的工作。但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在城镇之中成长起来,对于物质也有着较高的需求,收入水平与其物质需求之间产生矛盾,造成其往往铤而走险而违法犯罪。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不强,普遍缺少法律知识。教育培训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养,防止他们走入歧途。

三、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时间安排冲突

当前很多企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城市所在地员工的最低工资标准来对其支付工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能够在城镇生存下去,只有通过大量超时加班来增加收入。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普遍存在着超时加班现象,造成其超时加班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工资薪酬的收入太低,无法让新生代农民工很好地在城市生活。根据调查发现,加班已经成为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常?B,有一半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加班时间超过了法定工作时间,长时间的加班让他们身心疲惫,无精力和时间再去参加教育培训,这造成即使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参加教育培训的意愿,但由于缺乏空闲时间的矛盾让其只能放弃参加教育培训。

(二)培训意愿与实际积极性间的矛盾

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自我的愿望与需求,希望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所接受的培训内容与自身的职业发展要求保持基本一致,新生代农民工特别希望通过教育培训让自己切实掌握一些能够受用的技能,以提升其职业待遇与薪酬收入。但是,事实上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意愿相背离的当前教育培训中的相关培训费用高昂,减弱了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只有接近20%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付出培训成本,过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够获得免费的教育培训,其余的愿意承担少量部分培训费用。对此,虽然我国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设立了专项的教育培训资金,专款专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培训,但相对于数量惊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而言,国家的专项资金并不能完全地解决其实际需求。同时,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资质差的培训机构或违法私设机构严重扰乱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市场秩序,造成了大量培训资金的流失,而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国家专项培训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所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其个人仍然需要负担很大一部分培训费,这使得多数的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培训内容与岗位要求间的不匹配

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当中还存在着教育培训内容与其岗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存在。过于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培训的形式主要学徒制,即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学习,而教育培训则是一种更为形式与全面的教育方式,但是事实上,教育培训过程中理论内容太枯燥,只注重理论,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这并不是新生代农民工真正需要的教育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倾向于能够通过生产现场互动式培训方式或采用现场案例分析式培训方式进行培训,但大部分培训机构很难开展现场指导性的培训,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往往与岗位的实际要求不匹配。

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相关策略

(一)设计积极的教育培训制度

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当中,政府层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应当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从宏观上出台相应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提供制度保障,以制度设计、资金支持的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体系建设。首先,政府层面要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根据我国农村、农民实际,逐渐完善与实行新生代农民工免费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其次,要实施农村新生代就业择业前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让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对于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如果有教育培训需求,也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专业技能培训。另外,作为政府还应该采取鼓励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政策,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引入合规合法的社会资本,推行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市场发展。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

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农民工普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深究其内在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对于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并不足够,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政府应当要逐步引导行业企业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宣传,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职业技能培训从内心接受,转变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职业培训对于自身适应现代化企?i工作岗位和提高自己工资收入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人类文明史早已由工业化社会步入到信息化社会。新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更多地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用单一的手段和方式去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更要求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学习。那么,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相互作用下,是如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现浅谈如下:

1信息技术引发教育教学改革

在当今时代,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的发展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创造分不开的,纵观20世纪末直到现在的新技术革命形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凡是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教育也迟早会发生相应的变革。可以发现目前信息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刻。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同时,信息社会的发展也为这种改革提供了环境和条件,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面向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结果。未来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推动力,将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给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充分认识当前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不容忽视。

2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支持

伴随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步入信息时代的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不仅包括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还包括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资源和过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教育史上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变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历史性变革,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运用系统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开发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对教育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始终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但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会自动使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不能独立成为好的教学工具。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树立系统的教育技术设计思想,运用系统的方法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策略、资源和环境等各个教学要素之间关系,重视经验技术,才能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实现教育信息化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持作用的。信息技术要发挥作用必须整合到课程中去。今天的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运用技术,更要知道如何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支持并实现整合。

3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改革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一定要抓教育观念的问题,革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在信息时代,一切取决于效率,而教学的效率在于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把发展智力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不仅是由于现代生产技术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全面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现代化教育技术不仅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而且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智能型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与过去有了明显的不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将新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以全力推进课程改革。

4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面临21世纪,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着深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因此受到冲击。传统的教育思想、体制、内容、方法和规模都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教育模式的改革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现代教育技术若要实现优化教与学的最终目标,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探索构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教学改革要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求我们在克服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的同时,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已经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实践能力。在教育目标上,既要满足社会要求,也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向多样化发展;在教育内容选择上,从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出发,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更多地提倡合作化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情感技能等;在教育形式上,结合多种教学理论,采取灵活的方法,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很好地协调。因此,现代化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即是对教育的挑战,也是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5信息技术对课程整合的推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教育教学更加方便,知识更加易于获得,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科教学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创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问题层次上展开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认知世界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作为辅导者、教育的工具、学习的对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现代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认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要更多的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必将导致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改变,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同时也使教育风格更加精细和个性化,使教育格局更具开放性,同样也丰富了教育手段,使教育更具高效率。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现代化,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教师现代化教育意识,确立现代化教育新思路、新观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教学改革。教师也要转变陈旧教育理念和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方法、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快捷充分为教育服务。也要鼓励、培养学生实现网上“个性化学习”,学会从网上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努力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意义。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进行现代形式教学的主要教学媒体和手段,具有形象生动、动态直观等显著特点,从而实现把单一、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并能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可见,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造就优秀的新世纪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将实现全区、全国的联网。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只有不断奋进,努力进取,对每一堂课进行最适用的模式、策略和方法的具体设计,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2001~2010

2马宁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

研究所

3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2006.3.28

4徐波.突破误区,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常

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5刘友林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改的必然走向,2006.03.27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7

---教育系统主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党的决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要部署,主要是回顾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回望初心、追本溯源,立足时代、担当使命。我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于9月12日正式启动,教育系统随即也启动主题教育,根据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要求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今天,我结合前段时间的学习调研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感悟与思考。

这次党课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要求,聚焦“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助力xx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启迪思想、校准航向、提供保障。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发展步入新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

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也必将面临新任务、新目标,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围绕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教育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时代教育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承接新担当。

(一)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也相应地表现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解决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给教育改革发展事业提出的时代新要求。

(二)教育发展面临新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当前,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把教育的动力作用充分运用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

(三)教育发展承接新担当。当前,优质和公平是教育重要的时代命题,人民也对教育抱以更高的期待,任何有担当的教育者都应当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为教育事业平衡和充分发展竭尽全力。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改革与突破,就是要紧紧盯住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以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为宗旨,以人民对教育的要求为指向,重点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欠缺、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系列问题。更好地抓住主要矛盾、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落实好党的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办好人民需要和满意的教育。

二、新时代怎样把握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一伟大征程上,需要我们时刻铭记我们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的使命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作为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必须更加坚定的不忘初心、用担使命使命,其对初心和使命的具体践行就是教育部所提出的“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这是对教育工作者初心和使命的高度概括。具体地讲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就是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的概括和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理论学习上下真功夫,特别是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深入学、反复学,学深悟透、会用笃行,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境界,这样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就是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我国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就是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在,教育发展要得到人民认可,就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庭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期待,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要让人民在教育上有获得感,就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认真解决好公办教育资源不足、师资短缺等现实问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的教育排忧解难。

(五)“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就是要坚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抓质量是落实教育方针的需要:纵观《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三个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核心要义就是要提升“质量”;抓质量是县委、县政府的殷切期望: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县教师节大会上,书记的讲话均是围绕着“创品牌、出特色”展开的;抓质量是改变当前教学态势的迫切需求:暑假开班工作会议上,孟局长就我县教学质量与其他县市进行了比较,从比较结果看,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初心和使命的永恒话题。

三、聚焦初心和使命我们应该“做什么”

坚守教育报国初心,担当立德树人使命,具体讲就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各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能力,引领党员教师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保证正确办学方向,掌握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保证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二)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的独特政治优势,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当前我们开闸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牢牢抓住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长期坚持、持续发力、不断深化,使之系统权威进教材、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头脑,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坚持把学习成果体现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上,进一步筑牢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根基。

(三)扎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遵循规律,扎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学校在开展德育过程中,要坚持实效性与创新性并举。我市《教育规范提升工作动态》提到某学校开展“红色十月”系列活动献礼国庆,该校开展的活动有:校内悬挂70面国旗,举行宏大升国旗仪式,举办“我爱你中国”抖音短视频大赛,我与国旗合个影,手绘爱国主题板报,设立青春告白祖国说吧,形式都很新颖,各学校可以借鉴这些形式开展德育,最重要的还是要创新自己的形式,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品牌”。同时,还要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让自己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治国的坚定支持者,认真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四)深入细致开展理论学习。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开展主题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每到重大关头、关键时期,我们党都大力倡导学习,通过学习赢得胜利,通过学习走向辉煌。各学校要把定期学习作为一种机制固定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把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关于教育的论述摆在首位来学;同时还要学习《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还要坚持引导全体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总之,要用思想理念之新推进行动举措之新。

(五)坚定不移强化担当。曾讲:“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为官避事生平耻”,担当就是“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当前,全县教育发展正处在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的关键节点,讲担当就必须通过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激发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干事精神;通过健全责任管理机制激发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通过健全奖优罚劣机制激发事事争先、处处争先、人人争先的争先精神;通过建立台账式、清单式管理方法激发细之又细、精益求精的极致精神;通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发敢闯敢试、求新求变的改革精神;通过建全评优评模机制激发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8

关键词:新经济;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一、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是成人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对成人教育其他创新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1世纪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结合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现行目标进行反思调整,并加以革新,使之更能反映新经济的要求和成人学生发展的要求。

1.时代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必须根据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五大趋势: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新经济逐渐形成和成熟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以及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各国高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全球激烈化趋势。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经济和技术正面临实施“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两个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开放程度由地区的封闭性经济向全球的开放性经济转变”。以上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新经济社会成人教育首要目标——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2.针对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还必须反映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发展的要求。研究表明,个人之间在身心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上有差异,例如,能力、创造力的表现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专长不同,气质、个性的特点不同,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使个人在反映社会要求和实现自身发展上表现出多样性。因而,个人在成人教育目标上也反映出多样性。所以,成人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重视结合成人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如果忽视和轻视了这一点,成人教育目标就容易脱离学员实际.最终落空。

结合学员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承认和尊重个别差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上打破整齐划一、模式一律的格局.鼓励多样性,支持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一条,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鼓励和支持学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成人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

总之,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研究和结合好学员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一项重要原则。

3.创新性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一直沿用普通教育“传承式”、“封闭型”、“应试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学员知识过剩、创新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差。动手能力弱,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对此,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建立起符合成人特点和岗位需要、灵活多样、开放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目标上,要从成人特点出发,由知识型教育逐步向技能型、综合型、创新型教育转变。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十分重视“三基”,即基本理论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但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三基”十分薄弱的美国,其国民的创造能力却异常旺盛:1901~2001年诺贝尔设奖100年中,美国人将43%的奖项收入自己囊中,而我们向来以基础扎实而自豪、而闻名,但迄今却与该奖项无缘。虽然这个奖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由此可以引发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尤其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它应该更追求什么?还仅仅是“三基”吗?非也,我们应该把对学员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

二、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将对成人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创新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示了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在整个成人教育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地说,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主要有如下作用:

1.导向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例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体制、结构创新的导向作用在于:它引导体制创新向更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使体制更具有活力、竞争力;它引导着成人教育体系结构的创新,向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再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作用在于:使这些创新向着树立现代终身教育观念,推行和采用实用型教学法、释疑型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目标型教学法、活动型教学法的方向发展。其他方面,如课程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等,也都会受目标创新的引导,向着轻负、优质、创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抓好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犹如抓住了“牛缰绳”,使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有了明确的导向。

2.动力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是成人教育行为要达到的标准,是成人教育活动的希望与理想所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为成人教育确定了更为合乎时代要求和学员发展需要的目标,反映了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因而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即它吸引和激励着其他方面的创新围绕目标创新广泛深入地展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动力作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使确定的新的更有吸引力的目标更合乎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易于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是动力的源泉。二是目标创新活动本身的示范,目标创新的成功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因而产生一种吸引、促动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动力。

3.约束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因为成人教育目标对成人教育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它要求成人教育行为要以目标为方向、为标准,要围绕目标展开,而不能偏离目标。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所确定的具体目标和所反映的思想,为其他方面的创新实施提出了要求,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例如,目标创新确定了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重点就要求教学创新做到爱护和培养学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扶持学员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员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如果不是这样,仍然坚持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目标创新所确定的重点任务就难以实现。再如,成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也要受到目标创新的约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方法科学并具有艺术性,尤其是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推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是这样,就难以培养创新人才。总之,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能够确保其他方面的创新与目标创新保持一致,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规格

1.适应新经济的道德要求,培养新型的社会公民

以高新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的新经济对生产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公民,都提出了新的包括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道德问题都将是工业经济时代或当今社会所未曾有过的。新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就为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或道德规范,只有在物质文明与相应的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同时,未来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针对新经济时代由于高新科技及其产生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人教育就应当及早研究相应的对策。在培养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应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使成人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新科技发展和新经济时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和抵御各种不良道德行为的侵蚀,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公民。

2.适应新经济社会创新性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

对成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的培养是我国传统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弱项,而这一点正是新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尽管在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中有所提及,但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把这一条放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而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实际上是指成人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其中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新颖而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成人教育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使之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新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所谓创业才能,创业是人生必经之路,从人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每个人都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里从事着创业活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一生,同时恰恰是每个人的创业活动,创造性、决定性和历史性地成就了人类的所有文明,并演绎着人类的历史。走创业之路、成创业之才,正是新经济时代成人学生的精神风貌。

3.适应新经济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培养成人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新经济的开放性及全球化的特点也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新经济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将与整个世界的潮流息息相关。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他国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脱离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存在。不了解别国情况,不掌握世界动向,就难以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经济的这一特点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外向型的,也就是具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与国际同行打交道的能力,这些是我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所忽视的,也正是今后必须改革和创新的。

4.适应新经济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成人教育目标强调成人学生对已有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能力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更新率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新经济的萌发,使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学和掌握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使成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

新时期,高等教育不仅是智力的训练和提高、个人的自我实现,更是从全人类的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培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丰富创造力的综合型素质人才[1]。在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并向其它素质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2]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言行规范要求通过各个方面内容的引导教育对学生进行训练和陶冶,使其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才层次越高,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求越高。由此,在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时,更应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和创新。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砥砺

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精华[3]。从内涵来看,它既涵盖了对人才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才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进取的精神信念,怀着对社会和历史的高度使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国家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品质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以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励自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灵活应变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精神动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始终秉承优良的精神品质,深刻意识到要履行好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提升创新能力,做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精神动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的竞争将不再是数量与结构的竞争,而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一)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渐退

万光侠先生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的目的为唯一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型’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4]。这种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及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其过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服从性、可塑性和统一性,导致“灌输论”“强制论”的泛滥,缺乏自我教育热情,在新时期下愈显其与时代和受教育者特征的不相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忽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况。长期以来,注重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注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和素质提高,注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从主观能动性引导激发。多讲理想少讲实际,多讲理论少讲规则,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思考人生、实现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现实倾于理论

当代大学生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传统空洞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也多被禁锢、个性多被束缚,难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偏于理论脱离现实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其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创新的诉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迫在眉睫。

(一)高校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5]。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模式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的人的社会性,强调尊重人的精神性[6]。因此,这种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顺理成章的应当作为当代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工作积极践行的导向理念。

(二)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

高校应从办学育人、以人为本的层面思考,依托专业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相衔接,与受教育者成长相适应、心理特征相协调、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时,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落脚点,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内容,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审核反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时代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高校教育思想,对不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各学科、各层次的培养实际,制定体现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计划,由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变革,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学分制替代学年制、推行主辅修制、专业方向调整等办学特色,可使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择业标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关系,加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

(四)加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不仅只关注“教与学”关系中的受教育者,同时也要关注教育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重点,校、院党政管理干部、班主任为辅助,创新机制,建设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技能辅导,不断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以及理论研究的素养,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五)营造良好的“教与学”关系和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活动中单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7]。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常会低估受教育者在建构人生规划和价值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则会出现受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自流、盲目自大、缺乏正确引导,同时无法获得成年人有益人生经验的启示、宝贵人生阅历的启迪。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双向交流的教学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地位,在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中,启发、激励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即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强大精神和不懈追求。这一切来自于受教育者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受教育者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培养重点,并为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应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践行相结合,探索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树立坚固的理论导向。

作者:张瑶樊建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陈锡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3(3):34-36.

[2]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蔡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5:83-84.

[4]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1(1):47-51.

新时代教育新要求篇10

一.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虽然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仅仅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教育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方面关注较少,教学理念十分陈旧,学生在学习中倍感枯燥乏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项目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阻碍了体育活动在高校的广泛普及,导致体育教学的作用难以得到切实发挥。同时,很多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专业的体育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很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另外,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为体育课程配备了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设备的应用程度较低。一部分体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以操作教学设备,另一部分体育教师则认为现代化教学设备操作复杂,不愿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一)促进体育教育知识更新

创新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新时期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都需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了生物、数学等方面知识,而不同学科知识的更新也能够促进体育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教育内容、方式等的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和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教学资料,同时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地体育工作者进行交流学习,加快了体育知识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教育理念、知识的更新有重要作用。

(二)实现远程继续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更新自身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切实满足高校体育教学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空限制,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技术随时随地补充自身专业知识,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实现了体育教育中教学方式的改革。例如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向教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从教师处获得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远程教学课程,及时更新调整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一)在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体育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学习健美操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播放健美操的视频,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注意力会被视频吸引,能够主动关注视频中的健美操技术要点。同时,在学习分解动作时,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向学生展现分解动作动态图,使学生细致了解每一动作,并在反复观看中巩固记忆,消除教师亲身示范在时间和学生理解方面的限制。

(二)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育中,往往需要教师自行记录学生动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指导,学生很难根据教师的描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经过教师指导也难以立即纠正错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学习羽毛球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实战对练的实况录制下来,并在训练结束后,要求学生一同观看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更正。

(三)在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包含相关的教育管理系统等。学生能够通过管理系统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项目、上课时间等,教师也能够运用这一技术对学生平常课上表现情况、测试结果等进行记录、总结,并将学生成绩评价上传到网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这一系统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级性评价,为学校考评教师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