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0:5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1

1高中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

1.1高中生身体形态方面的变化经过初中阶段的快速增长,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身高和体重都基本稳定,第二性征发育明显,男孩子肌肉增长较快,纤维明显增粗,肌力显著加大,喉结变大,声音变粗;相对而言,女孩子的身体脂肪较多,身体线条很美,婀娜多姿。身体发育的逐步成熟促进了高中生性心理的发展。

1.2高中生身体机能方面的变化高中生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容量在1400g,兴奋与抑制比较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呼吸系统方面,男生肺活量在3600ml左右,女生在2500ml左右;在心血管系统,高中生的心率与成人接近,平均在78次/min左右。

2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初期,无论是其生物性还是社会性都未发展成熟,处在从青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因而具有如下心理特点。

2.1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不安现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乐于开创、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和师长,不盲从,不轻信任何现成的东西。

2.2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高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希望挣脱父母的束缚,独立处理问题。因而,表现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捍卫自己的观点。

2.3具有社会性高中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希望向大人一样参与社会活动。看到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他们痛心疾首,看到国家的安全问题受到挑战,他们立志投笔从戎等等。他们想做国家、集体、社会主人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2.4具有不成熟性虽然高中生的生理指标接近成人,但是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方面等方面,具有不成熟性。他们思维敏捷,但是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是容易冲动;他们信誓旦旦,但是意志品质还不够坚毅;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容易出现彷徨、矛盾、苦闷和焦虑,对家长和老师表现出逆反和对抗。

2.5心理出现闭锁倾向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向成人敞开心扉,他们的内心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甚至出现闭锁心理。表现为: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不太愿意与成人交流,喜欢写日记,并用抽屉锁起来。这种闭锁心理使他们变得很孤独,希望被人理解,又不主动与人沟通。

3重点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与普通高中相比,重点高中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丰厚,生源质量好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人们普遍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背景下,重点高中的师生承载着比一般学校更重的压力。"高标准、高要求、高竞争性、高升学率、高投入、高产出…",这些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得重点高中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4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3.1学习类问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①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造成学生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睡眠不规律、神经衰弱和记忆力下降等等;②是部分学生有厌学倾向;③是考试焦虑症,特别是遇到一些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3.2人际关系类问题①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高中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缺乏关爱、理解、沟通,学生则会非常失望;②是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会流露出孤独感,直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③是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和谐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会造成孤僻、任性和专横等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这种现象在单亲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3青春期心理问题①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即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与日益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②是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敛。一个微笑可以使其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他们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遇到父母或老师时却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便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③是早恋现象。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面临着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分,不成熟。

3.4挫折适应问题高中生的挫折有来自学习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也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还有个人因素。面对挫折,学生的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反应一旦固定下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那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需要长期关注和恢复。如: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遭到家长和老师的强烈反对和一致抵制,结果学生在强烈的逆反心理作用下,做出出格的行为,致使两个学生的学业都受到了损失,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4重点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1.1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年按照每生10~15元的标准拨专款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邀请名人开办讲座、请专家进校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

4.1.2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要"整洁、美观、大气",巧夺天工;校园绿化新颖独特,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人文环境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中得以养成、历练。

4.2班主任的心理指导策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教育力量,高尚的人格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打造完美的人格,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班主任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4.2.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以正面支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2.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如:召开主题班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辩论会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竞争意识,学会与人交流,提高心理素质。

4.2.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心理脉搏教师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要经常与之谈话、交心,也可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4.2.4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针对有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让教育孩子成功的家长介绍其典型经验,使其他家长能够及时分享这些经验,查找自身的不足。

4.3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渗透

4.3.1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许和关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3.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设置学习悬念、采用激情式的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的迁移现象,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

4.3.3实施成功教育前苏联教育学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功带来的。具体做法有:①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告别自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②采用积极的评价法,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训斥,使学生不同程度地获得成功的体验;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4.4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4.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运用心理测验和调查问卷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那些学习好、成就动机强的优秀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保证其成才;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其树立自信心。

4.4.2设立心理辅导和咨询室,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设立心理咨询室,"谈心信箱"、"心理网站",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交流、信件交流和网上交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4.4.3举办心理讲座,开办心理活动月,积极发挥集体心理辅导的作用。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举办心理讲座,如:"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考试焦虑的调试方法"、等,还可以举办各种心理活动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如:举办心理剧大赛,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感受到心理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连峰.论高中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网络财富,2009(11).

[2]阳萍.浅谈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陕西教育,2011(10)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宿舍导师制

一、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新生宿舍导师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新生宿舍导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新生宿舍导师的优势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所谓新生宿舍导师制,是以新生宿舍为单位,为新生宿舍配备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较丰富的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导师,以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新生宿舍导师制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的具体措施,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在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实践中,进一步扩大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功能与作用,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用制度的形式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种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一种探索,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1.构建和谐校园

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变革加快,学习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一些自杀事件,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新生宿舍导师可充分利用深入学生宿舍的有利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疏导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其承受挫折能力,消除心理隐患,防止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保证。

2.优化育人环境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境。学生宿舍既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细胞工程”、学校育人环境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宿舍内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真实。因此,宿舍氛围对大学生成长、对人格的形成、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新生宿舍导师可利用经常到宿舍的机会,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惑,营造良好的宿舍育人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宿舍氛围,从而为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奠定基础。

3.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并完善了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等。但学生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重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日常学习交往中,由于不同个体差异,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和谐。新生宿舍导师深入宿舍,与学生亲切交流,既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心理动向,又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咨询,从而弥补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凸显新生宿舍导师的独特作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宿舍的综合教育功能。

4.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都包含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教育内容,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帮助学生排解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教育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主要是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方法不同等。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又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新

生宿舍导师在深入宿舍过程中,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实现了二者的最佳结合。

三、新生宿舍导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

新生宿舍导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任务,也是整个学校的任务,是全员育人的重要体现。因此,新生宿舍导师不仅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认真对待,而且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观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和困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了解情况,掌握特点,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宿舍导师工作的基础。当今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比较排斥,而对西方文化比较崇拜,盲目追随时髦与时尚;集体意识淡漠,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心理问题突出,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孤僻症;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整天在宿舍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作为新生宿舍导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3.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新生宿舍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有其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就需要借鉴两个学科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两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使二者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有机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发挥二者的整体优势。

新生宿舍导师开展工作时,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理念,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和态度,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开展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同深受,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

4.加强学习,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新生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

提高新生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新生宿舍导师是学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开展宿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是这一制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新生宿舍导师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借鉴和学习其他学科的方法,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宿舍导师不仅要加强学习,而且学校要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宿舍导师的综合素质,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5.勇于探索,创新方法,强化以宿舍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生宿舍导师要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多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其次要多采用案例教育法,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再次要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小组,充分发挥宿舍长的作用。同学之间容易沟通交流,若有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向教师反映,可以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最后要创建宿舍文化。在学生宿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集体凝聚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因此

,宿舍导师要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以宿舍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实践过程中的建议与思考

1.加强对新生宿舍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量化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院系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并将其纳入新生宿舍导师整体考评体系。考评结果可作为个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考评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调动新生宿舍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2.树立“三心”意识是新生宿舍导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心”就是爱心、热心和耐心。爱心是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爱心不仅指热爱此项工作,而且指热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热心就是对工作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耐心就是做工作要耐心细致,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情况说明,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要耐心地解释和开导。

3.重视新生宿舍导师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

虽然新生宿舍导师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不同,工作内容各有侧重,但工作内容又有交叉,其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与宿舍导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和配合,定期召开工作座谈会或协调会。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并完善新生宿舍导师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从而发挥学校整体的教育优势和合力,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春灿.实施新生宿舍导师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6).

[2]管金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探讨[j].学术论丛,2009,(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3

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从新形势、新任务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要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积极探索在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特别是要对当前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特点、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创新,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特点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对于加强班级管理、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而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笔者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认为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不同于普通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守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对小学生的日常规范和管理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在教育工作方法上必须将宏观把握与微观指导紧密结合志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家长”般的人文情怀,既要严格要求小学生又要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够改变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小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小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学生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表现为外在的变化。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不爱说话,有的小学生也会莫名的出现脾气暴躁,还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成绩下降,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细心的去观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论

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学班主任应切实担负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从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大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融入班级管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晓京.中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中小学电教(下),2010,(06).

\[2\]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0,(06).

\[3\]张嘉玮.中小学班主任怎样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4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

一、渗透式教育简析

渗透式教育是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种较为自然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等内容融入都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日常的管理工作来传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使学生理解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它并不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点,而是将相关的知识进行分解和重构,使其与教学和班级管理活动有机结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渗透式教育的应用,能够使小学班主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工作,使得各项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且也有力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班级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得小学班主任工作内容更为丰富。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以渗透式德育工作的开展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形式。以学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将新课标要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对其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的目标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从而使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基础不断完善并且提高了其工作的效率。

其次,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小学班主任转变其教育理念以及工作方法。小学班主任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教师转变其工作的理念并且有利于推动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变。通过渗透式教学的应用,能够使教师改变传统说教的工作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利和参与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再次,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班主任工作重点的转变。在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能够使班主任在关注学生行为的规范性以及约束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后,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有利于小学班主任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和塑造学生,还应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升,从而更好的完成班级管理和教学的相关要求。这种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使得教师的理论知识得以拓展,并且在塑造学生品质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理素质等得到综合的提升,为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开展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对于小学班主任的要求不仅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专业要求,还要具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班级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巧妙运用的技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心理素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第一,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于班主任有着一定的崇拜和绝对的信任,因此,班主任的行为使其日常生活中模仿的重点,也是其榜样。这对于小学班主任而言,要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对学生的影响,从观察力的提升以及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等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充分认识到人格修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从而更好的完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人格塑造的任务。

第二,要注重班级环境的营造。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班级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的班级环境能够营造一种较为平静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渗透式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接受班级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对其心理也产生必要的影响。这种班级环境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种友好而轻松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从而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也有利于其完善人格的培养。

第三,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渗透式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而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是由某门学科的教师来兼任。为了实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所教授的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充分应用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配合有效的心理辅导,实现学生积极性的有机调动,保证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

第四,以心理辅导活动课来推动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小学中,心理辅导课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为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课堂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实现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的体验,在体验中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内容,提升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更好的感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其从生活中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实现其人格的修养与品质的锻炼,实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结语: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班级管理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及班级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予以渗透,以实现其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仲莹.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3)

[2]屠丹微.拥有爱,请深爱――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71)

[3]刘佳.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困境;策略

独立学院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是近1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独立学院作为社会新生事物,发展还不完善,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也起步晚,而且独立学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而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特征,开创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

(一)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因为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全面普及,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一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大多把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挂靠在学工处,基础教学部,校医务室等部门,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有些高校虽然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是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每年一次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室有的也形同虚设,没有固定或者专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上无人监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二)专职教师缺乏,素质高低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要求都很高,而目前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专职教师缺乏,从教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专职教师缺乏。部分独立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从教人员一般是由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然而大部分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因现实的工作压力,学生事务的繁杂也使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一些兼职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而应该是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以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老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对从教人员的要求也很高。一般来说,需要从教人员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随意任用教师的现象较严重。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师资匮乏、数量明显不足,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固定或兼职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

(三)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单一。虽然教育部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部分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完全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局限于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部分开设了一定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立学院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一个相应地位,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或者心理健康得教育完全照本宣科,过多的强调理论教学,而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引导学生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

二、关于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各独立学院要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独立学院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院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成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使得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中心直接向一个部门负责,使其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在开展工作时也会较少地受到制约,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独立学院要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以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力,学生心理委员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工作体系,在不同层次上,从不同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真正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任务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6

摘要: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可塑性很强,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就其内容来看,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2)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3)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客观性与科学性: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5)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6)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刘益民等《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学;校园文化

现阶段的教学提倡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一个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教学所要求的基础文化知识。目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导致了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强烈,而不注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当前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心智还没有完全开化,自身的可塑性是相当的高的,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加强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老师是否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当前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一个基本要点。学校应当激励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探索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然后再今后的课堂当中灵活的运用自身的经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发挥作用。(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教育改革,更是这个时展所产生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世界已经深入全球化时代,深刻地影响了目前社会的点点滴滴,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以及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们学会了信任他人、接纳自己、拥抱社会才能够很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老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之外,更加应当注重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联系的方式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老师作为传统教学主体,单一式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加无意义。老师应当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尽管让学生作为第一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但如果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没有强硬的知识能力,是很难把握好课堂节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因此老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素养,如此才能够教授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老师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活动,加大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不能够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还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建设学校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心智不是很完全,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并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教学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们感到新奇,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整体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好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大对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这一项工作的一个重点。(三)各个学科通过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最好的选择途径便是课堂教学活动。所以说,如果要想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那么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其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尽量根据教学当中各个学科的特点,找出课堂教学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总结好经验并引导学生们探究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就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清楚的认识。各个学科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当尽量让学生理解到健康心理的作用和意义。(四)加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扩大学生的教育空间。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孩子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会对一个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得当,会导致孩子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形成心理障碍。老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转变家长不好的教育意识,加强其对孩子心理教育的认知并和家长多多探讨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尽管如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局限于传统的知识内容的教育,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起到十分正面的影响,孩子在将来的被教育空间也会被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孤立的教育,它融入到了各个领域和生活当中,老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中能够引导好学生健康的心理建设。学校和老师以及家长各方面教育相互结合并以多种形式建设好学生的健康心理,结合德育培养能够适应时展和要求的人才,一起努力构建新的德育体系以及建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线。

作者:赖惠珊单位: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8

关键词: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120-05

一、引言

加强和改进军校青年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重要建军治军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军校越来越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具有军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如,韩向前等测查了全军各类高等院校57所,对军队高校12616名不同专业学员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军队医科学员心理问题最少,军事特殊专业学员心理问题较少,指挥院校学员心理问题较多,工程技术类学员心理问题相对最多,军校文科学员心理问题居中[1]。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国防科技大学以“心之桥”心理咨询机构为依托,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课堂教学、团体训练、个别辅导、网上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白求恩军医学院的梅清海和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的周建新概括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二三四五”模式,即“两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三全式”(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四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贴近军校培训目标)、“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军事技能教育、体育相结合)[3]。

近年来,我国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知识普及、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地方大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全面了解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尤其是寻找军校相比地方院校存在的一些差距,我们分别选择了4所地方高校和4所军校,采用特定的调查问卷,对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加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优化对策。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4所军校(国防科技大学、南京政治学院、空军工程大学、军事经济学院)和4所地方高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调查问卷共计538份,有效问卷为523份。其中,面向老师的问卷103份,面向学生的问卷420份。在老师问卷中,军校教员和学员队干部41人,占39.81%;地方高校老师62人,占60.19%。

1.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不太健全

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大多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机制。调查发现,4所地方大学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办公室下设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有专职教师,建立了日常规范制度。军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上与地方大学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4所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学工部负责,也有的由“两课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负责,都下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例如“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在学工部,任命一位副部长担任中心主任,下设3个分中心,分布在3个校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规划、部署、实施和督查,每个分中心都配有1~2名专职工作人员[4]。调查的4所军校都没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心理工作一般附属在政治部日常工作中。其中2所军校下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如国防科技大学1997年成立的“心之桥”,该心理咨询机构主要挂靠在军事心理学研究室,由教员兼职从事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没有学校主管部门的统一管理,其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常受到种种限制,如资金缺乏,教员热心而机关冷淡,甚至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略显薄弱4所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成分相对单一,通常包括政治理论教员、心理教员、学员队干部,大多以兼职为主,队伍的专业性、稳定度、职业化等方面都亟待提高。4所地方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涉及不同层次,如机关领导、辅导员、心理老师、志愿者及有关人员,充分体现了专兼职结合、全员参与的特点与理念。例如,国防科技大学的“心之桥”只有1名专职人员,其他成员主要是军事心理学研究室的教员,教员既要搞教学科研,又要开展心理教育,在时间、精力、经验等方面都捉襟见肘;湖南师范大学2000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挂靠学工处,共有4名专职人员,招聘研究生做兼职,人员组成与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稳定有序。

(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太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心理测评制度、重点学员心理排查制度、心理状况月汇报制度、学员心理骨干培养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对重点问题、重点学员的及时发现、排查并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保障。调查表明,4所军校当中,只有国防科技大学从2009年开始尝试学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所有新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建档,其他院校在这方面基本一片空白。4所地方大学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和跟踪机制。以湖南大学为例,建立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四级系统:一级系统以早期发现为主,二级系统以预防为主,三级系统以咨询辅导为主,四级系统以医疗机构治疗为主。

2.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针对性不强

调查发现,地方大学生接触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人数都比军校学员多,说明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更加广泛深入。军地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内容都是“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我,自尊、自强、自信、自律”;其次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热爱生活,树立生活理想”;再次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性健康知识”、“培养职业兴趣,做好就业准备”则占较少比例(见表1)。这说明,在内容设置上,军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均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亟需加强。具体表现为:

(1)性心理教育关注不够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伦理”的知识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盲点[5],国防科技大学“心之桥”机构统计分析了2005年以来494份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记录,结果表明,青年学员的恋爱与性心理问题(47例)位居第四;海军工程大学心理教育工作室以242名来访学员为研究对象,发现咨询事件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6]。性生理发育提前、性心理不成熟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包括军校学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军校大学生大致处于17~23岁的青春期,性心理发展不稳定,情感反应表现出强烈性、丰富性和波动性的明显特点[7]。同样的性早熟和性心理不成熟,地方大学生一般表现为轻率、冒进,军校大学生则大多走向另一个极端――保守、压抑。“谈性而色变”仍然困扰着21世纪我国军校的年轻人,“自责、不安、愧疚”依然是这些年轻人恋爱以及性冲动时的惯常心理[8]。再加上军事院校集中统一的严格管理、性别比例差距大、学习和军政训练任务繁重以及毕业后工作去向的统筹规划等,都严重制约了学员情感的自主追求,对军校学员正确释放自己的情感、解决自己的性心理问题十分不利。因此,军校心理工作者应该以人为本,从青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性教育尤其是性心理教育,促进学员心理健康成长。

(2)职业心理辅导力度不够地方大学生面临择业和就业问题,故地方高校对“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自主抉择能力,做好就业升学准备”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相对重视,其选择比例(31.3%)远高于军校学员(13%)。军校学员毕业后服从分配,似乎不存在就业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关注自身发展前途,他们的职业不需要指导和规划。国防科技大学“心之桥”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青年学员的常见心理问题中,前途发展问题(47例)位居第三,仅次于人际交往问题和学习训练问题。学员考入军校就成为了一名军人,但并非每个学员的性格、能力都适合军营。如何帮助学员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将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这是心理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不够全面多样

(1)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学不仅能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而且能普及心理常识,激发心理潜能。本次调查发现,地方高校都开设了特定的心理健康课程,如《大学生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卫生》,还有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训练》、《大学女生心理保健》、《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针对研究生开设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等[9]。4所军校当中,有的设置成选修课,如国防科技大学,有的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即使设置成选修课,也比较单一,一般为总政治部规定的政治理论课之一――《军人心理学》,缺乏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缺失校园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争之地。在军网设立具有军校特色的心理咨询网站,不仅符合青年学员追求平等、互动、求新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而且有助于缓解专业心理工作者严重匮乏的局面。调查结果表明,4所军校当中,只有1所(国防科技大学)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之桥”;4所地方大学当中,已有2所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中,中南大学承建的“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网站”,是我国第一家“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型门户网站”。

(3)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调查发现,地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形式的开展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知识竞赛等,而军校开展最多的活动是心理健康讲座。调查结果表明,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还是参加活动的人数,军校均与地方高校存在差距。军校应打破知识讲座的单一模式,学习地方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拓展符合军校实际、学员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营造积极上进、轻松愉快的心理文化,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对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机制的健全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军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军校应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以学校政治主官为组长,要求政治部、训练部、校医院等部门参加,以全面领导、规划和协调学校心理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在政治部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由2~3名人员专门负责;在各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指导小组,确定各院系的心理健康联络员;在各学员队培养学员心理卫生骨干(每个队1~2名);组建一个心理健康兴趣小组,以心理网站的各位版主、心理学、教育学和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要成员,同时吸纳其他有兴趣的学员参加,逐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形成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具体来说,应重点落实以下4项制度:一是新生心理测评制度。在新生入校时,对他们开展心理评估和筛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对有问题的学员开展跟踪辅导。二是重点学员心理排查制度。每学期开学时,对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员进行重点排查。由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将重点学员名单交至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再由办公室安排专家对这些学员进行访谈和跟踪。三是心理干预制度。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应及时对高危人群或个体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四是转介制度。对于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学员,应第一时间通知所在学院、系领导,并及时与当地精神卫生机构沟通,进行转介并治疗。

2.打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目前,在相当数量的军队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很少或几乎没有,他们往往凭着责任和热情在做工作,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可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并由学员队干部、思想骨干共同参与的军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这是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9]。

(1)重点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力量军校心理教育专职人员必须具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系统修完心理学课程,具有至少3年以上从事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能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10]。首先,军校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从地方吸引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入伍,充分发挥其在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其次,要借助军队和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定期选派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参加国内、国际的高水平心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和心理工作素养。

(2)大力发掘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力量我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兼职”色彩十分浓厚,许多政工教员、卫生骨干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职做好心理工作。毋庸置疑,由于专职人员相对匮乏,兼职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军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生力量。首先,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心理教育,避免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其次,经常邀请校内外知名心理学专家对兼职人员进行培训,比如个案研讨、临床实践等,着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3)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力量学员队干部是学员的直接管理者和教育者,每天与学员朝夕相处,对学员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应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开展心理教育技能和简单心理问题疏导技能培训。其次,要求学员队干部自身身心健康,行为端正,处事公正,胸怀坦荡,豁然大度,在学员当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9]。

(4)积极调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力量实践证明,以党员、团小组长、区队长、副区队长、班长等组成的学员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具有鲜明的先进性,是开展经常性工作的中坚力量[11]。首先,增强思想骨干的心理教育意识,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员,给予他们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第一时间将他们的异常言行汇报给学员队干部或心理专业人员。其次,在思想骨干中选拔和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peer-counseling)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形式,指由受训或受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朋辈心理咨询员)在周围年龄相当的同学中开展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服务,……实现学生“自助”成长模式[12]。应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开展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成因,并掌握简单的疏导方法。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不仅可以减轻军校心理专业人员的压力,而且可以发挥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在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作用。

3.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知识讲座等传统手段,应着眼信息时代军校学员思想和心理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探索和实践新方法、新途径,将心理测评、网络咨询、文化活动等引入到心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构建“三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心理学课程是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学员整体素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价值。应充分考虑青年学员的心理特点,科学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专题教学、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必修课程可开设《军人心理学》,选修课程则可考虑《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信息时代的心理战》等,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设置方面,应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员两个层次。本科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一般包括军人角色转变与环境适应、学习训练压力、人际交往心理、挫折心理、青春期性心理、军事职业生涯规划等,研究生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则可侧重于科研压力与管理、恋爱与婚姻心理、作战心理品质、突发危机事件应对等内容。

(2)进一步完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我们不仅要坚持传统的面谈、电话、书信等方式,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青年学员喜爱的媒体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匿名性强、互动性强等优势,深化和拓展心理服务的功能。首先,科学设置网站栏目。依据学员心理需求,设置军事心理、趣味测评、知心信箱、知心论坛、网上咨询等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栏目。其次,坚持版主负责制度。挑选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研究生担任版主,坚持定期值班,负责对栏目内容进行更新和维护。再次,加大网站宣传力度。在本科学员中挑选积极分子参与网站宣传活动,安排他们定期在论坛发帖、灌水。以心理网站为依托,组织LoGo设计大赛、“知心论坛”优秀板块评比、“心情故事”征文等活动,在网上进行投票,提升网站知名度和人气。最后,提供网络咨询服务。在网页上公布心理咨询人员的邮箱、电话和值班安排表,对“知心信箱”的网上来信及时进行回复,提供网上咨询预约服务。

(3)营造浓厚的心理文化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总是生活在特定文化氛围中,他们每天所看、所听乃至所从事的活动,都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方面,不能局限于心理本身,局限于某些心理问题的解决,而要拓展视野,着眼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心理培育、激励与升华作用。首先,充分挖掘军校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中的心理因素,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培育作用。其次,通过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文化节,全面开展征集心理美文、放映心理电影、设置心理橱窗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军校心理文化氛围,引导学员逐渐适应并发展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如价值系统、动力系统、情感系统等,进而形成良好、和谐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韩向前,汤家彦.现实与挑战(上)[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钟斌.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尝试[J].教学研究,2003,(4):320-322.

[3]梅清海,周建新.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4,(5):45-46.

[4]中南大学电子校报(校园生活).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eB/oL].http://,2005-04-12.

[5]陈家麟,毛春梅.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盲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35-39.

[6]向娃,于欧.从来访学员咨询事件看军校心理健康教育[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2):39-41.

[7]许爱红.浅谈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J].山东教育科研,2002,(11):49-52.

[8]贾利芳,孙太红.大学语文对军校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旁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5):53-55.

[9]吴慧.我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张宝来.我军心理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政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82-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28-01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信息十分发达,所以受到的诱惑也就多了,因此,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否一致,我们有待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在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渗透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两种教育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从而使受教育者受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包含的较大比例的内容是与德育教育相吻合的。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良好性格的塑造,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培养与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等,这些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所体现,也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为整个社会服务,同时具有社会性与个性的认同感,只有具备融合进社会的个性和道德品质,才能具有真正的幸福感。这一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衔接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等同于德育教育,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根据德育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出发点是满足共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它主要侧重对下一代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对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侧重的是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已具备的水平发展个体的价值,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注重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二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德育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

第三,二者的方式方法不同。德育教育由于它的目的及教育特点是要将社会的需要“强制性”地传递到下一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因此,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希望通过事实上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以实现学生身心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来完成。因此,要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看待,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二)缺乏合格的教师

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行为上勇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但常常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

(三)缺乏环境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里不仅老师,而且许多学校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轻视,实践中忽略。另外,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心理医生那里。

(四)缺乏载体与舞台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二者整合的舞台来自于学生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环境,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因此二者的整合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

三、整合中的对策

1.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互相渗透,德育工作在关注共同要求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别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是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只考虑学生个性的需要,还要看到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意义,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内在积极性。

2.培养一支心理健康的教育队伍。高校不仅要开设德育课程,而且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这就要培养一批教师队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篇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种教育因素的多维参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于专门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医治,它需要各种教育因素的多维参与。

1.多维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属性的必然要求。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既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又包括社会上从事心理、精神卫生工作的专家、学者、医生等;它的对象不仅仅是“问题学生”,还包括其他一般学生;它的路径是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它的内容是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立体的,它需要多维的参与。

2.多维参与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性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开展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而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心理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与渗透,密不可分;同时,各种教育活动本身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参与,健全和谐的心理是开展好这些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因此,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中多维参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多维参与是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局限性与狭隘性。比如:在主体和对象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仅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目标与模式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作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孤立地、简单地采取医学的或是教育学的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仅采取普及讲座及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针对特定具体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活动等。从多维的角度来思考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克服这些不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维参与的基本维度

多维参与就是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努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从多个维度思考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协调共进维度。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生存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机构等。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还要经常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涯。高校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主体自育能力。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心理教师和家长的培训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学院(系)―班级(心理自助社团)―宿舍―学生”五级保障维度。学校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规划、指挥、监控等;学院(系)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按照学校部署扎实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结合本院(系)学生和学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相关特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学生班级或者成立校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加强宿舍管理,把宿舍建成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实践锻炼基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3.“健康普查―知识普及―团体辅导―个体咨询―问题治疗―危机干预―转介”全工作流程维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开展健康普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对初步筛选出的超标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约谈;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面询、热线、网络、书信等方式,及时开展各种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于个别确实存在较为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治疗和必要的危机干预;对于重症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转介,实施专门的康复治疗。

4.“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全过程教育维度。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各种适应能力的培养;二年级的重点放在大学生涯的拓展,经济、学习等压力的舒解,情感问题的疏导等;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人生发展的抉择、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四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职业选择、社会适应等方面。而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各阶段之间的教育辅导还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持续性。

5.“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维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而努力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强调: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此,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直接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努力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做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够在教书、管理、服务等工作过程中,切实承担起育人职责,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格局。

6.“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党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共育维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工作规划、专门教育的推进、个别学生的咨询治疗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务部门要从教学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各级党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党团共建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后勤服务保障部门要立足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保障服务,发挥好服务育人功能。只要各部门积极参与、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努力形成部门共育的良好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7.“心理健康知识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专题讲座”全课程育人维度。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一般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教社政[2005]1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健康心理与潜能开发》等必修、选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学习心理、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引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促进每一类型的课堂教学都能够自觉发挥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用,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态势。

8.“心理辅导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全氛围育人维度。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教育主体性、激发学生成长积极性的有效形式。高校不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个案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来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要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心理知识科普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节、假期社会实践、社区义务劳动等,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智。

从以上八个维度思考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既体现了宏观环境与微观个体的协调性,又体现了各个教育环节与各项教育活动的全面性、全程性,突出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5]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