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19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1

(一)研究背景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会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综合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如何通过融资行为使企业的资本结构保持合理比例,形成最优资本结构,长期以来是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过程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和传统折中理论等古典企业融资结构理论,mm理论、成本理论、激励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等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融资激励理论作为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的一个新理论,是否与我国融资实践相吻合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融资激励理论与我国酒业上市公司融资实践的吻合度研究,从资本结构的角度分析企业融资的优势和不足,并据此提出有助于该行业发展的建议。

(二)激励理论概述企业融资结构理论通常划分为古典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和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融资结构理论称为古典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三种理论观点:净利理论、营业净利理论和传统折中理论。古典融资结构理论的产生以1952年大卫・杜兰特提出的净利理论为标志,认为在资本结构中综合融资成本会随着权益融资比重的下降或负债融资比重的上升而下降,100%的负债融资是最优的融资结构,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1958年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共同提出的著名定理―mm定理为标志和中心。20世纪70年代后期之后,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主要从企业内部因素来展开对融资与资本结构的分析,形成了成本理论、激励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控制权理论等大量新的理论观点。

激励理论作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形成的一个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是将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理论和理论融入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之中从而形成的新理论。激励理论以企业资本结构与管理者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资本结构会影响管理者的工作努力程度和其他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收入和企业市场价值,激励理论强调的是负债融资对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市场价值的积极作用,其主旨是负债可以作为约束管理者的手段,能促使经营者努力工作,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增加公司价值。其结论是应鼓励企业举债,以促使管理者努力工作,避免债务增加时上升的风险导致企业破产。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本文选择2006~2008年沪、深两市16家a股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纵向回归分析法与横向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上市公司年报中提供的财务数据及相关公司信息,对酒类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尽管我国酒类行业的公司既包括上市公司也包括非上市公司,但由于非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难以估量,因此本文仅选择了酒类行业中16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删除了异常样本。本文的会计数据和公司成立时间、地点以及公司职工工资水平等信息均是手工收集自2006年、2007年、2008年16家a股酒业上市公司年报。

(二)吻合度指标设计为了验证16家酒业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与激励理论的吻合程度,分别选取了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价格三项指标,分别反映企业的负债融资情况、管理者“努力工作”情况和企业价值。根据激励理论的推导,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价格三项指标是成同方向变化,即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会促使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进而增加股票价格。反映企业负债融资情况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产权比率和财务杠杆系数等指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负债融资情况最简单明了的重要指标,因此选用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负债融资情况。管理者“努力工作”与否,可以从其经营管理业绩来判断。具体表现可通过反映经营业绩的指标来反映。而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等。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累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能有效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率。因此选用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管理者“努力工作”情况。

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就揭示了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选择股票价格指标反映企业价值。为了便于比较分析,选择16家上市公司年度最后一天收盘价作为企业当年的股票价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1:净资产收益率受管理者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外部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而影响管理者努力工作程度的因素包括两个:管理者的工资待遇和管理者所面临的工作风险。管理者的工资待遇选用工资反映;管理者所面临的工作风险指企业破产面临失业的风险,选用资产负债率反映。因此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受资产负债率、管理者工资和外部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在管理者工资和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只受资产负债率影响。

假设2:股票价格由企业价值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而企业价值受资本结构、企业价值积累时间、企业区位三个因素影响。资本结构选择资产负债率来反映;积累时间选择企业的注册时间距今的时间来反映;企业区位选择企业的注册地点来反映。因此企业股票价格受资产负债率、注册时间、注册地点和外部环境四个因素影响。在注册时间、注册地点和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只受资产负债率影响。

假设3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价格的外部环境因素为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环境。

三、吻合度检验

(一)纵向回归分析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酒类行业的影响非常明显,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下降,各级政府缩减开支,消费者降低消费层级,经销商信心受挫,红酒、洋酒等替代产品的挤占冲击等等,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企业2008年所面临的行业环境,即外部环境明显不同于2006年和2007年,而2006年和2007年的行业环境没有大的差异,符合假设条件3。因此选择2006年和2007年进行纵向回归分析。查阅2006、2007年年报,发现酒类行业管理层的工资没有发生较大波动,两年的管理层的工资可以近似相等。在此情况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只受资产负债率的影响,符合假设1。又因为16家企业进行纵向比较,股票价格只受资产负债率的影响,符合假设2。

根据整理好的指标值数据,运用eXCeL回归分析功能进行吻合度检验,可得到酒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股票价格变化趋势汇总表如表1所示:

结果显示,16家上市公司中有一半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股票价格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酒类行业汇总的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股票价格的变化方向也是一致的,而激励理论所阐述的是三个指标变化方向一致。由此可得如下结论:我国酒类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与激励理论的吻合度为50%,没有较高的吻合度。

(二)横向比较分析为了符合三个假设条件,本文选择了注册地点在同一省份并且同一年注册的上市公司2008年的分析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因为同是2008年的报表数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相同的,而注册地点在同一省份和注册的时间在同一年,企业的注册地点和时间就近似相同,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价格都只受资产负债率的影响。

根据整理好的指标值数据,发现2008年的研究样本中符合横向比较条件的上市公司只有四川省的水井坊和沱牌曲,山东省的新华锦和青岛啤酒,如表2所示:

运用eXCeL相关功能进行处理可得到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股票价格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上市公司融资实践的三个指标变化方向均是一致的,与激励理论的吻合度达到100%,吻合度很高。

通过检验发现,纵向回归分析与横向比较分析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纵向回归分析表明我国酒类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与激励理论的吻合度仅为50%,没有较高的吻合度;而横向比较分析表明我国酒类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与激励理论完全吻合,即吻合度仅为100%。纵向回归比较与横向比较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一方面与假设条件的符合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分析方法的差异性有关。总体来看,我国酒类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与激励理论有一定的吻合度,激励理论在我国酒类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中具有相应的指导作用。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我国酒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融资激励理论与我国酒业上市公司融资实践的吻合程度,得出如下结论:融资激励理论与我国酒业上司公司融资实践吻合度并不高,我国酒业上市公司融资实践存在一定股权融资偏好。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融资激励理论与融资实践相符合,酒类上市公司可以运用激励理论的结论,通过举债融资,促使管理者努力工作,做出更好的融资决策,从而降低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成本,增加公司价值。

因此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平均资金成本,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各个公司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其融资需求、融资目等相关因素均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融资偏好,各公司不能盲目借鉴其他公司的融资策略,或盲目地运用融资激励理论增大负债融资比例,以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因为负债融资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权衡债权融资对管理着的激励作用所降低的成本和企业上升所增加的财务风险。当然企业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公司的抵御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公司可以相应增加债务融资,合理运用融资激励理论,有效发挥其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应良:《财务管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绩效组合模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确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管理学术杂志(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和《工业关系(industrialRelations)》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Resourcemanagement)》都有相关研究专刊。

许多优秀公司,如UpS、Ge等的实践也证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提高组织绩效,开发组织能力并使其最大化,进而提升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实践组合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对于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深受人力资源管理普遍性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三方面: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否是影响组织绩效最重要因素假设的验证、是否存在与组织最优绩效相关联的某些或一系列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研究表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确定与组织绩效有更大相关。但是批评者认为,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不是某些单个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因为单个实践容易复制,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特质化、复杂性、难以模仿和路径依赖的特点。

不少学者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Leverin和moskowitz(1993)调查了美国100家最好的企业,Lawleretal(1995)调查了《财富》杂志上的1000家企业,均发现员工参与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导致更显著的投资回报。当这些实践作为一个系统来实施时,这些影响是最明确的,它将使相互补充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联合成为一个内部一致的系统,并直接与价值创造相关联。

ivhniowskietal(1997)和Berg(1999)研究了钢铁行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发现更创新的实践活动与更高的生产率相关联。在对制造型企业研究后,appelbaumetal(2000)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运用与更高的股票市场价值以及劳动生产率相关联。paauwe和Richardson(1997)总结了以往实证研究的结果后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影响人力资源绩效,而人力资源绩效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与财务相关的绩效,有些实践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样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研究假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了许多不同性质的企业类型,这些企业中除有少数业绩优良的企业之外,还包括着大量业绩一般或较差的企业。那么,不同性质的企业是否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从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呢?

因此,本文的假设是:同一地区和时期内,企业性质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即企业性质相同,但组织绩效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即实践排序)基本一致。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从2005年下半年起,笔者对四川省82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6家,占56%;民营企业36家,占44%。被调查企业主要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烟草、食品、医药及房地产企业。在4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2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20家,绩效差的企业为14家;在36家民营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1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16家,绩效差的企业为9家。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绩效是由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利税总额及其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综合衡量。

在本文所涉及的样本企业里,所谓组织绩效好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前20名,所谓组织绩效差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后30名,所谓组织绩效居中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上述情况的两者之间。

在调查期间,共发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问卷225份,获得有效问卷166份。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有效问卷97份,民营企业的有效问卷69份。被调查的直接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主管以及总经理。

笔者以pfeffer(1994)列举的16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即就业安全感、招聘时的挑选、高工资、诱引薪金(激励)、雇员所有权、信息分享、员工参与与授权、团队和工作再设计、培训和技能开发、交叉使用和交叉培训、象征性的平等主义、工资浓缩、内部晋升、长期观点、对实践的测量、贯穿性的理念等来设计调查表。

该问卷采用对偶比较法,即对问卷表中各实践活动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若a实践比B实践重要则打2分,同样重要则打1分,不重要则打0分。完成所有的比较和打分后,再横向加总。调查对象根据自身企业目前对这些实践的使用(即注重)情况作出选择。

对于有效问卷,按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组别进行分类统计,针对每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先分别统计组织绩效好、中、差企业的均值,再统计总体均值及其标准差,由此得到表1和表2的结果。

本文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组织绩效以财务指标衡量具有局限性,还应包括更多的非财务指标;二是仅对四川省部分企业做了小规模调查,样本数据不充足;三是调查只针对管理层,故不排除有人在问卷填写中弄虚作假;四是问卷设计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因此,这些因素可能对研究的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扩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在我国本土化的研究,发现其特殊性,从而更好地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认识。

通过对我国西部企业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在同一地区和时期内,不同性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组合模式不相同,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所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存在一定差别。

本文主要结论

首先,由表1的统计结果发现,组织绩效好、中、差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同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其均值的最大差异不超过2),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排序基本相同。进一步观察发现,总体均值大于20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时的挑选、内部晋升、就业安全感、培训和技能开发、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等,这6种实践的总体均值(23.47)明显大于后10种实践的总体均值(9.41)。

因此可以说,在同一地区(四川省)和时期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并且在这一组合中存在着发挥重要作用的几种实践活动。同样,由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民营企业也存在类似结论。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直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即在同一地区(四川省)和时期内,企业性质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

本文认为,虽然企业绩效、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等不同,但是由于都处于同一时期和地区,企业的外部环境、地域文化、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基本相同,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可能采取相同或相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例如,无论是组织绩效好、中、差的企业都能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十分重视“招聘时的挑选”、“培训和技能开发”、“内部晋升”等实践活动。

其次,仔细对比表1和表2的结果,进一步发现前6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组成和排序方面有差异,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民营企业有所不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次是招聘时的挑选、内部晋升、就业安全感、培训和技能开发、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等;而民营企业依次是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招聘时的挑选、培训和技能开发、内部晋升、高工资等。

本文认为,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正经历着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处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国有企业,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人员下岗而带来的压力,它们必须过渡到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此时,就要求建立以招聘和晋升为核心手段,以培训、激励和考核为协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这一组合模式以组织内部人员为导向,强调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人员的能力,在通过招聘、晋升、追求就业安全感而缓解人员下岗带给组织及社会压力的同时,又通过培训、激励和考核等手段来促进组织以能力为基础的留人机制的建立。

而民营企业由于是以市场为导向,其产品、运作及管理都适应市场需要,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以市场需要为准绳,在用人、留人上更加基于能力而不是关系。因此,管理者往往以激励和考核为核心手段,以招聘、培训、晋升、高工资等为关键协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以此来促进组织成员的良性流动和工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价值;评述;运用

一、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发展概况

财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分配活动,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美国审计师thomasL.Greene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被公认为最早的财务管理学著作,之后,mead,Dewing和Lyon等学者陆续出版的一系列财务著作,标志着财务管理学的初步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推动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对资金需求显著增加,故最初的财务管理以筹资管理为核心,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筹集资本,以资本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注重筹资方式的选择。这些著作的写作形式以情节描述为主,即将大公司的财务管理实务(侧重于公司生产经营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条文化。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财务管理的核心转移到资产管理,主要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资金,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几近崩溃的资本市场促使人们开始探讨证券内在价值与其价格变动规律,经济计量技术由此被引进财务理论研究中,期间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1934年B.Graham和D.L.Dodd的《证券分析》、1937年J.B.williams的《投资价值理论》和1938年a.S.Dewing的《企业理财政策》。这些著作不再局限于描述性的写作方法,不仅关注概念,而且注重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投资分析,强调方法和原理。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也需要通过各种定量方法来实现,各种计量模型逐渐运用于财务管理,财务计划、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复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大了投资风险,投资决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资金运用效益,财务管理的核心开始转移到投资管理。主要研究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和完善的投资决策程序,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实现了重大突破,新的财务计量分析模型层出不尽,标志着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形成。投资决策方面,1951年JoelDean在《资本预算》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投资决策的内部收益率法,同年F.Lutz和V.Lutz在《企业投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净现值投资决策方法,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在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静态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等动态分析指标。1955年J.Lorie和L.Savage发表的《资本限额的三个问题》及1958年J.Hirshleifer发表的《最优投资决策理论》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同期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证券市场效率理论等,都不同程度地运用到定量分析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

(二)国内发展概况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基本上没有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的自,财务管理的作用淡化,仅体现在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和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其定量分析也仅运用于对国家下达的各类计划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

1978至1991年,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随着国家的逐步放权,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财务管理从成本管理逐步发展到资产运营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投资管理和小范围的筹资管理,并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但在实践中的运用极少,因为中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我国宏观上还没有解决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企业无法完全按市场规律有效配置和使用资产。

1992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生产经营走向市场,投资自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恢复和发展,企业融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发展成为集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于一体的全面的财务管理。西方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股利分配理论等一系列财务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引进,人们在消化吸收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运用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解决我国财务管理实践问题。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向企业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财务管理作用更加凸显。现代财务管理已发展成为全方位的财务管理,从管理内容上看,涉及到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营运、成本、收入、分配等方面;从管理方式来看,采用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分析、监督等方式;从管理的技术方法来看,需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业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财务几乎所有方面、所有环节的管理都离不开定量分析模型。如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应该始终遵循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原理;筹资管理需要进行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成本计量和杠杆效应分析;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投资风险评估和净现值等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的测算;证券投资决策需要进行证券估价;营运资产管理需要对最佳现金持有量、应收账款投资效益与成本、存货成本等进行计量分析;企业重组与兼并需要进行资产价值评估;财务分析需要计算各种财务指标等等。显然,定量分析结果已成为企业进行财务决策、组织财务活动、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模型分析、实证研究更是当今财务理论界最受推崇、最热门的研究方式。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财务管理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财务数据的取得和计算更加快捷,从而使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得到更多的运用和更快的发展,运用定量分析模型进行财务决策业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状况及成因分析

(一)实用状况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是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务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才得以凸显。我国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开始运用定量分析模型解决我国财务管理实践问题。然而,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使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短期内得以快速提升,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但由于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短,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加上我国经济相对落后,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差异等原因,使得我们从西方照搬过来的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并不完全适用,有的甚至误导了企业财务决策。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务管理发展相对落后,对定量分析模型的运用效果差强人意。总体情况是运用程度低、运用效果差、实用价值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益。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运用定量分析模型的基本状况大致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形:

1.灵活运用。极少数企业能积极吸收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注重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但不全盘照搬,对西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只是有选择性地灵活运用,对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模型弃而不用,对选择使用的模型也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分析结果加以适当修正,财务管理成效明显。

2.照搬照用。企业遇到相关的财务问题时,都会用照搬过来的模型计算分析一番,但极少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结果进行修正。表面上看采用了先进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其实质上因分析结果偏离实际而利用价值极低,为分析而分析。

3.少量运用。企业只进行常规性定量分析,如对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指标的计算、计算银行贷款成本等,其他方面如营运资本管理、投资决策等却很少用到定量分析模型,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凭数据决策,财务管理方法落后。

4.形式上用。企业除了进行常规性定量分析外,在一些项目投资决策分析中也计量分析净现值等一系列财务评价指标,但这些分析是为了在项目申报时做给相关部门看的,为了获得项目审批,这些指标往往做得很漂亮,其预期经济效益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误导了投资决策。

事实上,在上述四种情形中,少量运用和形式上用的企业占绝大多数。

(二)成因分析

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我国的运用程度低、运用效果差、实用价值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西方市场差异。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企业差异、中西方资本市场差异,加上国民观念素质差异,使得一些西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我国企业的实用价值受到质疑。实践中我们的确发现:并不是所有“舶来品”都适用于我国企业,我国有的带普遍性的财务现象无法用西方财务理论解释,用照搬过来的定量分析模型作出的财务决策有的是错误的。有的企业因此对西方财务定量分析模型持怀疑态度并抵触。

2.苛刻的假设前提条件。财务学者在建立一些财务分析模型时,为了简化问题,往往设立了许多苛刻的假设前提条件,这些假设与实际条件的巨大差异使得这些模型本身就存在先天性实用缺陷,它们只能用来解释特定条件下的某种财务现象,不能直接用来指导企业的财务决策。

3.企业内在差异。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不仅仅是中西方企业存在差异,国内企业也千差万别,事实上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定量分析模型,因此对财务模型的简单套用是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

4.财务数据繁杂。有些财务模型在运用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务数据处理和计算,在缺乏计算机软件系统支持的情况下,依靠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太大,其实施的繁琐程度让许多财务人员望而生畏。

5.主观忽视。一些中小企业还存在主观忽视财务管理,混淆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职能的现象,极少运用财务分析模型,其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三、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性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益,必须改变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总体运用程度低、运用效果差、实用价值低的现状。针对现有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众多财务学者已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近期的研究如:夏红雨(2009)对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成本分析模型和存货模型提出了修正意见;赵晓龙(2009)对现金持有量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陆志鹏、王洁方、刘思峰和方志耕(2009)研究了区间Dea模型求解算法及其在项目投资效率评价中的应用;吕(2009)论述了eVa在证券投资分析中存在的障碍;王欣兰和甄立构建了全程应收账款管理模式;赵峰(2009)探讨了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公司价值比较法等等,但现有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在吸收西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财务模型在我国企业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如何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进或修正,建立适用于中国财务管理环境,能有效指导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系列定量分析模型。这是我国财务管理实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众多的财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努力。

笔者拟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实用价值研究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及方式方法选择等提出一些思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以期能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我国企业的普及运用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重点研究对象选择

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很多,近年来,许多财务学者还在不断地研究提出新模型。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由,笔者认为应将目前财务管理教科书中涉及的定量分析模型作为实用价值研究的重点对象。

1.这些模型涉及到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的模型通常包括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证券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决策分析模型,而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筹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及证券投资管理,这些模型是企业最为常用的模型,最需要解决实用价值问题。

2.这些模型基本上得到了财务界的普遍认可。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的模型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通常是已经得到财务界普遍认可并基本达成共识的模型,具有推广应用价值。而一些仅代表某学者个人观点的模型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其本身的科学性还有待研究。

3.这些模型为众多财务工作者所熟悉。财务管理教科书中的模型是几乎所有财务管理工作者都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正在运用的是这些模型,他们在运用中感到困惑的也是这些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研究,能够解决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定量分析中遇到的难题,具有普遍性。

(二)重点研究内容及方法选择

研究者首先应该从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入手,对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运用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到一些企业实地调研,了解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被重视的程度及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模式,了解财务模型在企业各环节的财务管理实践中的利用程度及运用效果。学习和总结运用成效好的企业的经验,寻找少用或不用财务模型企业的原因及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探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财务模型运用情况的相关性,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后续研究搜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实地调研人们会发现,各种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的实用状况是有差异的,研究的侧重点也应各不相同。依据各财务模型的实用性差异应该分类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剖析低实用价值财务模型的缺陷,不提倡使用。一些财务模型本身的缺陷是影响其实用价值最主要的原因。有些模型为了简化需要考虑的因素,建立在大量的假设前提之上,而实践中完全符合假设条件的完美状况几乎不存在,当现实与假设偏离太远时,运用此类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会严重偏离现实。与之相反,有些模型为了将影响因素考虑得尽量周全,运用了较为深奥的数学知识建立起非常复杂的财务模型,人们或者因为难以理解,或者因为分析过程过于繁琐而弃置不用。研究者需要通过研究论证,剖析这类财务模型的低实用价值缺陷,告诫企业不要盲目运用,以免误入歧途。

2.研究高实用价值财务模型的适用条件,指导企业恰当运用。每一个财务模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事实上并不存在在任何经济体制下、任何类型的企业都普遍适用的财务模型。对那些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财务模型,研究者也需要对其适用条件及不可套用的情况进行研究说明,指导企业在适当的条件下参照运用,避免一味地照搬照用。

3.对可修复的财务模型进行实用性改进或修正。有些财务模型在设立时由于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或者忽略了某些关键要素的影响而存在一些缺陷,这类缺陷有的是可以修复的。研究者需要在原财务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被忽略的关键要素的影响,对模型进行改进或修正,其实用价值将得以提升。

4.对需变通运用的财务模型进行变通运用方法研究,指导企业灵活运用。经济现象是纷繁复杂的,各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经营方式,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财务管理环境,不可一视同仁。对于同一财务事件,各企业关注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对于同一财务要素,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也可能不同。因此,当我们运用同一财务模型分析不同企业同一财务事件时,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者需要对一些财务模型在有一定代表性的几种不同情形下变通运用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指导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最后还需要研究开发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计算机系统。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建立后,实际运用时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务数据处理和计算,完全依靠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太大,且难以精确、高效地进行定量分析,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此,研究者还需要将具有实用价值的财务管理模型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计算机系统,将复杂而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交给具有强大数据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完成,只要财务人员录入相关的财务数据,即可获得相应的定量分析结果,使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在企业的运用更方便、更快捷,进一步提升其实用价值。

总之,研究者应该始终围绕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需要开展研究,密切联系我国企业的理财环境分析现行财务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而构建有更高实用价值的新财务模型,提升财务模型的整体实用价值,以期能有效应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此外,构建的新财务管理定量分析模型是否具有较高实用价值,还需要在企业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郭复初.中国财务改革实践与理论发展[J].财务与会计,2000(7).

[2]郭复初.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J].四川会计,1997(7):3-7.

[3]张先治.财务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15.

[4]沈洪涛,樊莹,罗淑贞.初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24.

[5]夏红雨.对最佳现金持有量确定方法的修正[J].财会月刊,2009(4上):75.

[6]赵晓龙.上市公司价值与现金持有量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66-167.

[7]陆志鹏,王洁方,刘思峰,等.区间Dea模型求解算法及其在项目投资效率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科学,2009(4):165-169.

[8]吕.试论eVa在证券投资分析中存在的障碍[J].现代商业,2009(23):25.

[9]王欣兰,甄立.全程应收账款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农业会计,2009(8):10-12.

[10]赵峰.企业资本结构决策方法――公司价值比较法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8):131-132.

[11]noelCapon,JohnU.FarleyandScottHoenig.Determinantsoffinancialperformance:ameta-analysis,managementScience,vol.36,no.10,october1990.

[12]alanKrausandRobertH.Litzenberger.aState-preferencemodelofoptimalFinancialLeverage,americanFinanceassociation.1973.

[13]VanceH.FriedandRobertD.Hisrich.towardamodelofVentureCapitalinvestmentDecisionmaking,Financialmanagement,vol.23,no.3,autumn1994,p28-37.

[14]paoloangelis&FulvioGismondi&Riccardoottaviani,anon-parametricstatisticalmodelforthecontrolofitalianinsurancecompanies,DecisionsineconomicsandFinance,Springer,vol.17(1),pages69-84,march.1994.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4

国家的赋权意味着地方与学校已不仅是课程忠实的管理者与执行者,更应是课程创生的领导者与建设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它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它在区域内创生实施的权力更大、空间更广。而且,我国以县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以县为主的课程建设具有特殊的优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县域层面就能更好规划、更好统筹、更好实施、更好评估,更能充分享受和体现国家赋权的优势。

太仓市是最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区之一,至今已历时九年多。期间经历了部分学校试点、分层分段区域推进、区域常态均衡实施、课程有效优质发展四个阶段,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态势良好。但毋庸置疑,在课程实施初期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都碰到了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困难,但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决贯彻课程领导创新理念,通过“行政主导、基地建设、四位一体、科研引领”,逐步构建起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效实施机制,最终实现课程的常态、均衡、有效、优质。

行政主导常态实施

价值先导。转变行为,理念先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型课程形态,我们要充分认识它在新课改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明晰它的重要价值。一是课程价值的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指向标,对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型、学习方式的变革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全市提出了以研究性学习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抓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列为学校和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凸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价值。二是专业价值的认定。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等特点,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它独特的专业价值在于提高师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三是教师个人价值的认可。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地位、作用、价值给予充分认可,将他们纳入到职称评定、带头人评选等评选体系中,并在评先评优中予以政策倾斜。三大价值的先导,为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

组织领导。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落实,全市加强了组织领导,建立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成立由教育局局长牵头、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组成的“课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行政决策与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研究决定课程实施的重大举措;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基本保障;组织对各学校的课程评审;等等。二是建立由市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培研中心”)、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领导专家组成的“课程调控中心”,发挥统筹区域课程资源、协调区域课程服务等功能。其中,市教培研中心是常务实施者,承担牵头作用,通过联席会议推进工作的开展。调控中心具体负责:制定联席会议的运作程序与相关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各部门、各学校、各小组间的工作关系;部署各阶段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指导学校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等等。三是组建由市级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的市、校二级“课程管理团队”,确保教育局的决策、决定全面推进与创新落实,尤其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下的“课程管理团队”为第一推进实施者,保证课程落实到位。

制度引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制度相关。按照“重点突破,分级推出”的思路,在专项调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教育局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实施。如:《太仓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太仓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实施考核评估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校本培训制度》等,这些制度对各学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全面的指导意见,为行政部门开展督查与考核、业务部门进行调研与指导、学校深入推进课程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与科学导向,极大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基地建设均衡实施

合理规划。区域内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基地建设是保障。依托整体规划,教育局先后高标准建设了系列实践基地。一是“太仓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提档扩建。我们采取了提升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项目等三大举措,让“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质实践资源就近就便为全市各中小学校所利用。二是创建“太仓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教育局于2002年先期投入1800多万元,创建了占地近100亩的“太仓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创设了无公害蔬菜及果树种植、经济动物饲养、环境保护、军营生活体验、农家生活体验、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等实践项目,大大丰富了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公共资源。三是建设学校特色实践基地系列。全市学校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立足校本,创建学校特色实践基地。首先,学校利用自身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挖掘校内优势资源不断加以开发建设,逐步形成并彰显特色;其次,依托学校周边的人文、科学、历史、名人等特色资源,就近便利,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再次,重视学生的“生成性特色资源”,学生以其自身特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不断地呈现、扩散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形成了学生独有的综合实践的特色项目,这是课程特色形成的根本所在。目前,围绕艺术板块、体育板块、科技板块、综合板块等,已经建成了21个“太仓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特色实践基地”。其中,以明德学校的“机器人项目”、荣文学校的“江南丝竹的研究”、双凤中学的“少年邮局”、经贸小学的“航模科技”、陆渡小学的“少年军校”等为典型的一批特色项目,在全国乃至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教育局通过落实考核、奖励、复评等制度,每年跟进投入105万元预算内外资金用于学校特色实践基地的建设,促使这些“学校特色实践基地”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科学运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基地要真正持续发挥作用,必须通过科学运作提高其功能效益,为此,我们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政策扶持。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实践基地”分类考核评估标准;“实践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实践基地”创建优惠政策;“实践基地”师资持证上岗制度等政策。二是资源统筹。在教育局全面统筹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实践项目、“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课程与广大中小学校特色项目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我们提出了基地课程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互动互补、均衡发展的运行模式,即“基地―学校互动融合运行模式”,通过定期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到“实践基地”、“活动中心”开展活动,以及分片区域内学校间的“走校”、“走活动”、“走项目”的实践,实现了全市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均衡辐射。这一模式尤其彰显了学校特色基地在区域内促进课程均衡推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三是活动推进。教育局每年举行三次重大活动:年初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基地”创建论坛;年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基地”督查评估;年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基地”总结表彰。三大举措使“实践基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均衡实施中,不断凸显育人功能,帮助学校达成课程目标,使全市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专业支撑有效实施

机制创新。我市教育局创新成立的“太仓市教培研中心”是集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化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机构。这一创新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不仅更好地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惠及到了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指导与服务,整合资源,扩大效应,为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了机制保障。

区域研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需要地方和学校探究实施模式、开发课程资源、培养教师团队。为了增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原动力,我市积极应用“研修一体”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学科中心组为载体,以实验学校为基地,以远程网络和视频会议为平台,组织开展现场观摩、菜单式区域培训、网络主题研修等活动。除了开展公开课、专题研讨课、示范课、指导课、同题异构课等常规的学科研修活动外,我们着重推进了师生主题研究成果展评、主题案例评选、学校课程规划评选等活动的开展,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利用网络视频系统开展讲座、课程实施培训等网络视频研修,突破了传统教研的时空受限,实现了远程直播或点播。这一创新举措有效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区域内全面推开与均衡提升。同时,我们还通过“服务外包”引进课程专家进行高层引领与对话研讨,通过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反思性研究等多种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施模式、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深入研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落实。

网络支持。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区域内更好地实现互动交流、有效反馈、典型推介,我们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区域和学校两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支撑网络平台。这个集管理与培训、评价与考核、教研与科研于一体的多功能网络平台,主要针对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平台的优化设置、管理运作章程的制订等,发挥其在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中的专业支撑作用。我们通过平台运作动态把握全市课程实施情况,科学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依托平台组织开展网络研修,加强过程性管理,有效推动了区域内课程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科研引领优质实施

科研带动。科研引领促进课程发展是一重要战略。教育局于“十五”、“十一五”期间先后申报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城乡一体化校外教育运行机制的实践与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机制的实践与研究”、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县域的课程建设与发展研究”等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广大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到位问题和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机制不到位等问题,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在课程领导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了常态均衡,有效优质。

特色彰显。在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立足实际,选准突破口,抓准切入点,努力探索,开拓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太仓区域特色的课程实施模式。如: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师生互动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由六个环节组成,分别是:教师通过主题展示会提出研究主题的建议;学生根据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及相应的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子课题),撰写研究方案;师生共同进行开题评审,修正研究方案;活动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师的指导,开展过程评价;师生课题分别进行展示、答辩与成果评定(发展性评价)。该模式以其独创性和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典型,并很快在全国乃至海外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又如:沙溪实验中学(初中)凭借沙溪古镇丰厚的人文资源和教师执著的研究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上创出了“学校―师生联动管理”模式,使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全覆盖、常态化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市自编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达100多种,其中20多本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已正式出版,已积累起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5

从无到有的探索

周道炯是在当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上做此番表述的。他指出,在容纳2400家上市公司、超过20万亿元市值的现状下,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形成了无可争辩的“买方市场”,上市公司资本品牌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股东价值管理工程,更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健康的必然要求,没有上市公司的资本品牌,就没有成熟的中国证券市场。

周道炯遗憾地表示,发展市场经济必然需要高度重视品牌。但迄今为止,人们对品牌的认识局限在企业形象和产品上,而对上市公司的资本品牌,尚处于“无专著、无论文、无领军人物、无案例总结、无中介服务”的五无状态。

事实上,“资本市场品牌与股东价值管理”正是此次论坛的主题。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在论坛上了我国首部资本品牌研究报告—《2012中国资本品牌评价报告》。报告显示,a股上市公司2012年度资本品牌价值总计19798.35亿元,平均资本品牌价值为13.71亿元,资本品牌平均溢价率为6.17%。

a股的资本品牌效应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表示,在多年的市值管理实践中,深感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上品牌建设迫在眉睫。为唤醒市场的资本品牌意识,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在广泛征求资本市场和品牌管理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对多年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海量的数据运算,最终首次构建了资本品牌的理论体系,形成此次的《2012中国资本品牌评价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告别了股票供应短缺且上市公司“只生不死”的岁月,进入一个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上市公司数量与日俱增、退市机制不断健全、投资文化日益兴起的全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自觉重视资本品牌,并主动加强资本品牌建设。a股市场已经显现出资本品牌的巨大效应。

报告显示,一方面,a股市场涌现出一批具有资本品牌溢价的优秀企业,2012年度a股市场有73.63%的上市公司产生资本品牌溢价,总计资本品牌价值超过2万亿元;另一方面,还有一批上市公司尽管规模较小,资本品牌价值表现并不突出,但它们能够较有效率地将资本品牌转换成股东价值,即资本品牌溢价率水平较高。

报告还指出,资本品牌不仅能够带来溢价,一旦管理不善,还会产生折价。中国上市公司资本品牌建设尚在起步阶段,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据统计,2012年度资本品牌价值前十位均被蓝筹公司占据,如上汽集团、工商银行等。大多资本品牌价值较高的上市公司仍集中在规模较大的蓝筹公司。同时,a股中有超过1/4的上市公司出现资本品牌折价。而低于6.17%的平均资本品牌溢价率的上市公司达到半数。显然,资本品牌建设仍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市值管理≠股价管理

尽管这份报告的结论来自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但数据并不代表一切。

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张新文表示,市值管理是资本市场在新的情形下产生的新需求。市值管理的深入化、个性化、具体化、实务化,就是上市公司资本品牌的管理。

在这里,资本品牌的管理不应简单理解为股票价格管理,而应定位为对上市公司的价值管理。品牌管理涉及两个领域:一个侧重外延,以股票市场价格为主;一个侧重内涵,以公司自身价值为主。两个领域,前者可称为品牌的价格管理,后者可称为品牌的价值管理。资本品牌的管理和商品品牌的管理一样,既包括市场管理,也包括企业自身的管理。企业商标维护得再好,企业管理不到位,产品有问题,也无济于事。

张新文认为,资本品牌管理现在从实践上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上市公司的自我管理;另一种是逐渐产生的一些专业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市值管理的服务。

张新文呼吁对资本品牌管理的规范。“价值管理则是品牌管理的核心,是品牌管理的主要工作。积极推进品牌价值管理,包括完善治理制度、强化治理规则执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度等多个方面。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和费用、提高资产效率、注重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新项目、保持公司的成长性,是品牌管理从经营角度所要做的工作。上市公司应推进公司并购,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完善产业链,提高公司的竞争力。积极开展股权、债务、融资、创造资金需求,提高资金利润率,也是通过市值管理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坚持、坚守诚信原则,维护公司诚信形象等则应该是品牌价值管理着力点。”

有效益+可持续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武祥认为,成长是上市公司价值管理的关键,而这种成长必须兼顾“有效益”和“可持续”。

“如果没有成长,大多数企业的规模性收益就会缩减。我国现有的商业环境下,上市公司有个劣势就是高成本,因为上市公司的规范成本不可能比非上市公司成本更低。所以就很多企业而言,中小板企业或创业板企业往往上市后短短几年就失去了增长动力,不可持续。”

朱武祥认为,要想获得比较有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成长,有四大原则:

第一,战略、技术领先。企业战略是非常透明的,也没有什么专利保护,不太容易可持续,所以保持持续效益增长,战略与技术要不断改进。

第二,加强管理。我国企业的综合成功大都是因为管理到位。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6

国内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思考国内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思考国内矿业权交易市场的思考

矿业权有形市场构建目的是保障市场参与主体的利益保障现有矿业权主体利益是矿业权有形市场构建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中央财政出钱、地勘单位找矿、国有矿山企业开发的体制对推动全国地质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5]。但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切断了地质工作同它服务的下游产业的联系,至今仍是造成国有地勘单位具有多种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并仍制约着今后矿产勘查的深化改革。比如,国有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仍存在特殊诉求,认为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使资金实力不足的国有地勘单位陷入被动局面[6]。应该承认国有地勘单位和国有矿山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矿产勘查开采领域的投资主体基本形成多元化格局。比如,在矿产资源勘探领域,国有企业勘查许可比重下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并呈现处矿业勘查开发投资人选择项目异地流动的特征[7]。如果仍然沿用不用的矿业权取得方式,矿业权成本必然不同,容易引发在矿业权行政审批过程中产生各种腐败的问题。矿业权有形市场是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的主要场所,市场化配置中矿业权人之间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横向的、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参与矿业权市场交易的主体既有地勘单位、矿业企业,也有其他类型矿业权人,国内矿业权的掌握主体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构建矿业权有形市场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不是限制其他参与者,而是通过一个更加开放有序的市场,吸引和鼓励更加优质的市场参与者参与竞争,优化主体格局,并通过市场哺育主体,提高国家对国际国内矿产资源市场的掌控能力。

矿业权定价机制不完善,目前实行的矿业权价款评估方式,使探矿权人获得探矿权的成本过低,给探矿权转让留下了较大的利润空间,矿业权资产流失[10];许多省(自治区)出现了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专项规划与探矿权设置不能对接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现行政策法规的理解和落实还不到位,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相关政策,使得各地矿业权出让工作发展不平衡,做法不一致;国家对于矿业权转让市场的管理形式比较单一,监管工作比较薄弱以及地方“矿业财政”、等收益分配不合理问题。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是一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这个政策体系包括自身和与外部环境的对接、宏观发展层面和微观操作层面的多种政策。上述问题是矿业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既有矿业权市场自身问题,比如市场主体不成熟,缺乏诚信;市场中介不客观,缺乏职业精神;也有非市场本身的环境因素,比如政策宏观,地方政府会从只从地方利益出发理解和执行政策;政策具体微观,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无法实施。矿业权市场实践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满足矿业市场建设的制度需求就越符合实际,构建的新政策执行成本越小。建立有形市场不仅可以完善市场的软硬件环境,而且通过市场实践不断发现符合发展要求的制度需求,形成适应矿产资源的新形势与新环境的政策体系。

以大视野、大市场的理念构建矿业权市场体系我国是矿产资源大国而非强国,矿产资源保障在基于国内的基础上,实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调节资源需求余缺是必然趋势,而熟悉国际矿业发展和矿业权市场规则是进入市场的基本要求。发达国际矿业权市场既能为满足下游产业需求为目的的矿产勘查、开采与利用活动提供服务平台,又能通过以资本为核心的矿产勘查风险投资和融资、企业改制重组或兼并、股权移转、期货交易等方式调节近期和远期资源需求余缺。目前我国的矿业权有形市场主要着眼于矿业权本身及其所涉及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而通过矿业权的投资、融资或者股权的变动间接地对矿业权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施加影响的市场功能仍未拓展。充分尊重国情,以国际视野,从世界大市场理念汲取矿业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构建矿业权市场体系是与国际矿业与相关市场接轨的基础,当然,如何规避国际资本对我国矿业的恶意战略控制也是矿业权市场体系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实现矿业资本社会化的良性通道建设任重道远。从资产管理与价值管理结合的视角完善矿业权有形市场制度近年来,通过实施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和有偿使用制度,基本实现了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的格局和以矿业权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矿业权是一种物权和财产权,既也可以通过生产经营或者流通获取收益,实现资产增值,也可以通过投资获益,实现资产增值。矿业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吸引较多的资金进入矿产勘探开发领域,关键在于其丰厚的投资的获利能力和水平。矿业权使矿产资源实现了资产化处置,也吸引了较多的资金参与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以致出现了“炒矿权”现象。我国的矿业权有形市场主要着眼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获取收益,实现资产增值,而通过矿业权抵押担保、矿业权保险和以矿业权未来收益为基础的证券化制度以及期货交易等制度实现资本增值的市场功能仍未拓展,无法通过矿产资源资本化分享国际矿业的收益,减少了矿产资源的增值渠道和吸引矿产勘查开发资金的能力。实现矿产资源资本化和资产化管理,不仅能深化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改革,而且通过多渠道汇集资金,找到矿产勘查开发长期而稳定的来源。从实践中不断完善政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的产业,特别是由国家出资勘查转向以商业性勘查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矿产勘查模式转轨时期,要保障矿业权的顺畅进入和自由退出机制,必须依靠矿业权有形市场的有力支撑。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实践发现市场问题,通过健全和完善矿业权准入、矿业权信息披露、矿业权评估、矿业权交易、矿业权流转备案登记和市场监管制度保障与促进矿业权市场自身良性循环。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7

[关键词]旅游本科教育;职业经理人;创新;实践;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8-0059-06

人力资源是旅游业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教育立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建立了规模宏大、层次齐全的教育体系(图1、图2),为旅游业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本科教育在旅游教育体系中处于特殊重要地位,承担为旅游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其办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旅游业人力资源质量。多年来,旅游本科教育在迅速发展中,其质量提升未能与规模扩张相适应,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产业实践,游离于教育规律。旅游业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对口就业率走低且流失率居高两种现象并存的问题,反映出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旅游业高层从业人员需要经历不可逾越的基层职业生涯阶段,加之毕业生质量与市场要求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导致毕业生难以成为现实的高级专门人才。时代背景和教育自身规律决定了教育创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为实现教育和产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本科教育需要准确定位和创新机制,实现从跟进产业型向引领产业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最终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充实到行业中,并逐渐成为主体。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成为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永恒命题。本文从“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出发,探讨旅游本科教育在价值取向、教学模式和支撑体系上的创新发展,以此建立基于职业经理人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模式。

1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育的规格和方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指导性规范的基本思想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符合行业要求和学科特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界对于旅游本科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培养目标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更为精准的研判和定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需要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决定了旅游本科教育应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为己任,为旅游业提供应有的人力资源支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其中的主体是执行机构,即经营管理者。随着市场经济纵深发展,我国旅游企业正逐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力、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之间权责明确、协调运转的有效制衡机制。其间,旅游业应加快形成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优化人才配置,培育一大批优秀经理人和企业家,推行经理人的职业化聘任、市场化评价和契约化管理。

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已被国外企业证明是有效的管理模式。相应地,旅游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旅游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我国的酒店业是较早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经验管理的旅游行业,聘请了国外的知名酒店管理公司或从国外旅游院校引进管理人才。但是,国内目前仍未形成酒店职业经理人阶层。旅游业中的其他行业(如旅行社、景区、休闲娱乐业等)则很少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行专门化的经营和管理活动。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目前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培养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教育价值取向、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没能凸显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要求。由此,也引发了旅游业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旅游企业缺乏专门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旅游本科毕业生很难在旅游企业谋求到管理岗位。

因此,将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旅游业职业经理人,将有效地缓解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和旅游本科教育自身发展困境,实现旅游本科教育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2009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旅游教育界也有学者呼吁建立基于职业经理人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职业经理人后备人才应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质,其综合素质主要包括道德品格、文化素养、旅游职业能力,其中,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国际视野、合作协调能力、创造力和预见力、性格个性和领导力等特质构成其核心竞争力。旅游本科教育应围绕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确定教育价值取向、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支持体系。

2 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取向

2.1 市场化取向

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旅游本科教育应全面与市场接轨,其要求是“知行合一”,目标是市场认可。作为建立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的高等教育应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不断深化体制和教学改革,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质量和效益。应用型旅游本科教育科学与技术的两重性最终统一于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坚持市场化的核心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市场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旅游本科教育体系,真正实现人力资源作为旅游业第一资源的价值。

2.2 国际化取向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旅游本科教育应全面与国际接轨,其要求是“洋为中用”,目标是国际认可。直面世界的中国旅游业急需具有国际水准的经营管理人才。应着眼于产业和教育的长远发展,树立国际视野,积极适应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注重借鉴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吸收反映当代世界旅游业最新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旅游高等教育不仅植根于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学习借鉴不是盲目照搬和模仿,而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从我国国情出发,以我为主,择善而从,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旅游本科教育体系。

3 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创新

3.1 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我学习。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有效载体。现代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案例再现特定的管理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充分激发学生能动行为的互动式教学过程。其核心是促使学生进入模拟的管理实践、建立仿真的管理感受,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适应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旅游本科教育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全面引入案例教学,实现企业管理实践与课堂理论教学、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结合。

目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体制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要求,尚未形成固化的教学范式,案例设计等基础性教研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在素材方面,案例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尤其缺乏符合行业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本土化案例;在教师方面,实践经验的匮乏导致其对案例教学组织驾驭的力不从心;在学生方面,长期的注入式教学遏制了其自主学习能力,难以适应互动式教学模式。为此,加强和改进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研究和教学组织两方面。一是加强案例研究,提高案例质量。鼓励教师在引进国外案例的同时按照拟定课题、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理论分析、成文评审、修正完善等程序自编案例,建设基于我国旅游业实践的动态化、本土化案例库,编写案例教材。二是规范教学组织,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在课前准备、课上讨论、课后总结等各环节取得实效,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以实习实训为重点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和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的重要体现,适应了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旅游本科教育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全面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意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相得益彰的第一课堂教育系统。

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是课程实验。应设置递进式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模拟公司等课程体系,建立网络化的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运用自主性、拓展性、互动性教学方法,建设全仿真、综合性、系统化实验室平台。旅游本科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专业实习。在实习内容上,全面覆盖旅游业传统业态及新兴业态的运营和规划;在实习形式上,以学校统筹安排为主,灵活采取行业调查和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提倡将4年学制分为“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3个阶段;在实习基地上,合作单位的选择应在确保学生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查企业的性质、区位、经营管理水平、业绩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业空间等因素,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促进规范化,通过拓宽合作领域促进共赢化,通过建立境外基地促进国际化,通过自办旅游企业促进自主化;在实习指导上,实习前做好动员交流和培训实训等准备工作,实习中通过健全管理制度、科学配置岗位、注重人才开发、规范日常指导等强化过程管理,实习后做好考核评优和就业跟踪等总结工作。

3.3 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第二课堂

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造就个体的人的丰富性,把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审美价值、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人的精神生活也正是在人的积极活动中使德、智、体、美诸方面需求和兴趣得以形成、发展和满足的过程,社会生活则是其重要源泉。课外教育所构成的第二课堂,必然与第一课堂共同组成了学生精神生活的全部。高校第二课堂涉及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实践、劳动等方面,以其多样性、实践性、灵活性、开放性成为第一课堂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适应了以职业经理人作为培养目标导向的旅游本科教育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应全面拓展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尤其发挥其在职业经理人所需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特质、精良业务素质培养中的特有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成才观,实现全面发展,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制度上,通过学分认证将第二课堂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和学生测评体系;在内容上,以职业道德养成、法规教育、生涯规划、情感塑造、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为重点;在形式上,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提升活动品位,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4 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支持体系

4.1 学科基础体系

一是专业结构。统一性指导下的多元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综合性旅游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旅游本科教育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应针对职业经理人的素质结构和市场细分,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灵活设置酒店、旅行社、景区、会展、交通、休闲、电子商务、行政管理等系列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的新业态和新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在保证办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性,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品牌专业。

二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南,其主体内容是课程设置。旅游本科教育应建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市场化和国际化理念,体现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课程体系。一要突出职业性,按照旅游产业体系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体系的结构进行课程设置,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二要突出整体性,加强人才一体化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三要突出基础性,加强外语、经济学、管理学、数学和统计学、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群打通基础课程,增强学科融合;四要突出实践性,加强实践教学,并与理论教学形成有机整体,为学生志趣和潜力的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智能结构和职业素养。

三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时是旅游本科教育本身的任务。加快旅游学科建设,最根本的是通过对旅游本质的研究建立起以旅游学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为核心的独立学科架构,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学科应用提供先导和根基,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教材质量直接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快速发展的应用型国际化旅游本科教育尤其要加强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教材建设,引进国际先进原版教材,推行部级规划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案例教学等创新教材,建设电子化网络教材,在国际化过程中推进本土化,确保高质量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进课堂。

4.2 产学研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选择,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科技和经济相结合”方针一脉相承,对于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师资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机统一,促进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沟通。旅游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实质是面向市场的校企一体化,基础是合作主体的利益共赢,目标是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服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一种基本的校企合作形式,但产学研合作远不局限于此。应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中心、以政府和行业为纽带,各办学环节与市场全面对接、深度合作的大教育体系,形成紧实型校企战略发展联盟。在合作内容上,一方面在办学思路、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学生管理等环节加强全方位合作育人,另一方面通过面向产业的科研、规划、培训、咨询、策划等合作领域的拓宽实现共赢。在合作形式上,采取建立实习就业基地、邀请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兼职、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和实行学生定向就业、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经营策划及企业文化研究等多种形式。

4.3 师资队伍体系

师资是高等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新型师资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定力量。应用型旅游本科教育的师资需要具备理论拓展、技术实现、实践应用、组织协调、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应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形成面向市场的师资培养和配置体制,把师资建设的重点放在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兼备、教师素质和职业经理人素质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在专职教师方面,实行教师赴企业兼职制度化,规定教师必须具有企业经营管理一线背景,提倡教师取得职业经理人等资质、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评、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并将上述工作直接与教师工作量和职称评聘挂钩;在兼职教师方面,实行职业经理人来校兼职制度化,规定主讲教师中来自企业一线人员的比例及授课学时,反映产业发展前沿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逐步在新生教育、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等全过程引入兼职教师。

4.4 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管理、从严治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应通过制度建设优化教学管理,健全符合旅游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监控机制,培育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在办学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建立一切教育行为均以学生就业和成才为中心的制度、机构、流程;在系科建制上,从教学、人事、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大旅游系(专业)办学自,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旅游学院,以利于突破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以相对独立的建制保证教育创新实践的探索;在经费投入上,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设立产学研合作、实验室建设、实习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等专项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研究上,以“质量工程”等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为抓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学术和业务水平;在办学评价上,建立政府、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以学生测评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教学考核作为职称评聘和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

5 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模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1234”创新发展模式(图3)。“1”指一个培养目标,即旅游业职业经理人;“2”指两个价值取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3”指3种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为载体的理论教学、以实习实训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以职业训练为核心的第二课堂;“4”指4个支持体系:学科基础、产学研合作、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旅游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是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统领和指针,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模式和支持体系的具体内容;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是旅游业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决定着具体的教学模式;各教学模式的真正落实有赖于4大支持体系的不断完善。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8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实践;会计计量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0059-01

当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财会行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财会工作的日益复杂给财会人员带来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要想适应时展的要求,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计量水平。

公允价值是对市场信息的综合反映,它以货币的形式反映出了市场的真实动态,以公允价值为标准来对进财会工作,有利于把握提升计量水平,为企业经营与管理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经营依据。

一、公允价值概述

所谓公允价值主要指的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双方按照市场中的普遍价格作为成交价格的行为中的普遍价格就是公允价值。在资产交易过程中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价格也叫做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也叫做公允市值,公允价格,从其本质上来看主要指的是一种对于市场信息的综合评价,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的真实状况。公允价值这一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前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了国际会计行业的认可。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引用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允价值这一理念的引入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会计行业的水平,当前这一概念已经在我国会计行业得到了广泛推广。

二、公允价值理论

随着公允价值的提出,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公允价值理论,正是因为公允价值理念的提出才使得公允价值实践逐渐成为可能。在公允价值理论中有两方面的内容非常重要:一方面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另一方面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论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现代财会行业中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主要是依靠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来进行评判的。传统的会计计量主要是通过对过去会计信息的评判来了解企业的真实状态,而利用公允价值更有助于让企业者更加容易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在应用公允价值这个概念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只有真正做好这一点才能提升会计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二)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理论是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会计目标主要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在会计工作中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非常重要。传统的以成本计量为主的计量方式在现实条件下已经呈现出了滞后情况,这对于企业经营者掌握企业的真实状况是非常不利的。,正是因为这样会计行业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会计标的,最终形成了完善的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

三、公允价值实践

公允价值实践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行开来,作为面向未来的会计计量,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掌握这些条件,了解这些条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实践的条件主要是四个:一是市场是公允价值的基础;二是公司内部环境的逐渐完善;三是传统成本计量逐渐滞后;四是各项制度和准则的不断完善。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四个条件。

(一)市场是公允价值的基础。公允价值产生的前提是市场,可以说公允价值是市场不断发展繁荣的结果。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公允价值必然要以市场为基础。没有市场或者市场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异常活跃。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其有着显著区别,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公允价值提供充分的条件。

(二)公司内部环境的逐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与内部环境反映着一个企业的真实状况。公允价值实践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公司内部环境与治理必须要完善。只有有了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为了公允价值实践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公允价值的实践离不开健全的完善的组织体系,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明确分工。除了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之外,还要专门建立信息收集程序,要从会计信息收集的各个环节来提升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践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实践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公司内部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三)传统成本计量业已滞后。成本计量是传统计量方式,成本计量方式具有很多优点,它能够满足会计的基本功能,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计量方式也已经出现滞后,传统成本计量主要是以过去财务信息作为基本依据的,它所反映的信息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成本计量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相似资产会得到不同结果;二是不能反映企业的期间损益;三是不能参考外部的市场数据,不能充分考虑市场变动情况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四是无法衡量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效果。这无疑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与成本计量方式相比,公允价值实践则有着很大优点。公允价值实践能够使得相似资产有着相似的结果。它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持续决策和处置决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同时它也能够真实反映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对企业的影响,这对于提升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具有重要帮助。一个最为重要的优点是它能够实现资本保全的要求,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总的来说公允价值实践要优于成本计量,正是因为成本计量的滞后才为公允价值实践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制度的完善。公允价值的实践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在现金或者是在将来,我们必须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为公允价值实践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公允价值的实现。还有就是要加强监管,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不断产生,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壮大,但同时也对会增强市场的风险,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要加强监管。资本的全球化离不开市场监管,加强监管也是公允价值实践的有效保证。

公允价值是一种专业化地面向未来的会计计量方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财会工作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公允价值实践越来越引人关注,当前公允价值的实践必然会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允价值的理论以及公允价值实践。公允价值实践的基础是市场,只有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才能为公允价值实践创造重要条件。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要从各个方面为公允价值实践创造条件,要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和组织体系,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公允价值实践提供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史雪.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l1).

[2]罗立立.完善当前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思考[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09).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9

一、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财务会计行业虽然已经把公允价值与日常的会计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但是因为自身基础知识以及理念的滞后因素、各种操作模式与手段的问题导致其无法深入的践行公允价值内在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对实际的会计工作分析可以了解,在现阶段的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其主要存在以下相关问题:

1.公允价值在资本市场中的相关因素与问题

在财务工作?_展过程中,要想充分的凸显公允价值自身的优势,就要优化其整体环境因素,为相关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实践中因为我国财务会计行业整体环境的因素,导致其存在各种不合理的操作问题,这种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存在的不公平竞争问题,对于公允价值的凸显极其不利的。例如,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其占有的资源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相对更多,民营企业资源相对较为匮乏;我国现有的市场保护机制缺乏完善性,导致在一些企业出现倒闭问题之后,无法解决其存在的各种债务问题,可以说这种大环境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与开展。

2.资产评枯行业对于公允价值产生的相关影响

资产评估行业在公允价值的实践应用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其整体水平对于其实际的交易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此在实践中要构建完善的资产评估系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实践中不得不正视的事,现有的资产评估行业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主要就是因为相关交易人员对于资产评估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相关资产评估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不法操作,在根本上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在实践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具体实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运作产生的相关影响

在公允价值实施与开展过程中,其可以为企业的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可以在根本上维护企业的整体经济价值与效益,但是其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导致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提升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企业的利益进行不法操作与转移,同时因为我国现有的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还具有一定的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对公允价值的具体实施带来的消极的影响。

二、财务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实践研究论述

虽然在实践中,公允价值在工作开展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这一定问题与弊端,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并不会应用公允价值的内在优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充分的探究公允价值的内在作用,就要优化自身的工作环境、提升行业的自律性,进而充分的凸显公允价值内在的作用与优势,为根本上推动我国的财务会计的整体发展。

1.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整体经济市场发展的根基所在,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约,就会导致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这各种极端问题,对此要想有效的提升公允价值的内在价值,就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制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政府要基于法律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探究,完善现有的经济法律制度,避免各种问题的出现,提升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整体活力,增强市场环境的科学性,在根本行净化整个市场环境,进而可以使得公允价值可以在相对较为完善的市场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发展与成长。

2.加强对公允价值的内在理论探究与分析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在我国的实施并不顺利,对此要提升对公允价值的理论探究,通过科学的研究为其实践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作用,进而有效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为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3.会计从业人员要加强培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与资源,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展相关工作都是通过人为控制的,因此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对员工的重视,通过以人为本的观点解决相关安全问题。

第一,提高对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制度的管理与规范,通过科学方法进行人才的选拔与激励,要在综合素质能、专业性以及道德品质等相关方面对其进行综合选择。第二,全面践行在职员工岗位培训模式,要基于现阶段的具体状况,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通过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模式,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对会计信息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开展相关培训。

市值管理与资本实践篇10

正如已故的著名管理学教授苏曼德拉・戈沙尔所指出的,坏的管理理论正在毁坏优秀的商业实践。最大化股东价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经济学信条作为真实的指导原则在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大行其道。“实际上,我们已经把管理学简化成一种‘物理学’,人在其中即使有作用,也被认为是完全受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定律来控制。”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反思,当前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接受程度是异乎寻常的,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各方对社会责任内容理解的分歧程度同样异乎寻常。有的学者列出了企业需要对无所不包的利益相关方所履行的无所不包的责任内容;有的学者大声疾呼我们要重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所谓名言“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为股东赚钱”;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只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戈沙尔指出:同物理学不同,管理学理论能够“自我实现”。因此,探索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已经成为当前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首要问题。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专栏中选择“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作为栏目开篇的内在原因。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指社会和企业看待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立场与基本观点。企业社会责任观,是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和广义制度投资,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观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选择,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演进和变革;对社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观会对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完善产生重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效益和未来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具体演进。下面,我结合自身的社会责任工作实践,具体阐述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五方面内涵。

一、坚持判断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简言之,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判断企业行为是否对社会负责任,要以企业行为能否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福利为标准,而不能单纯考虑道德动机和履责意愿。目前流行的社会责任观确实如一部分学者所言“多了一些感性的期待,少了一些理性的认知”,大多止于道德动机和履责意愿。以企业捐赠为例,如果着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最大化社会福利的高度,可以说目前的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在相当程度上误导了企业家们的资源配置,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被迫从事其并不具有优势的社会决策,或者未能将弥足珍贵的爱心资源投向最具社会福利创造潜力的组织和项目,甚而催生了具有不良动机的企业领导层以支持公益事业为幌子将资源投向特定利益人的交易行径。

二、坚持探索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核心是指企业以新的方式开展正常运营,而不是企业的额外业务。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内生于企业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运营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感谢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的哲思和提醒。“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开展正常运营的应有方式,而不是外在于正常运营过程的额外活动。”当然,我们需要对企业运营的应有方式有深刻的认识。企业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绝不应抽象地理解为实现股东利润目标的方式与手段,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这是一个企业运营对人和自然产生影响的过程,和内生于商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人与人发生社会交往的过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内生于运营过程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

三、坚持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边界

如果认可社会价值创造结果的判断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就是增进社会福利的企业行为。科学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边界,就必须深刻理解企业行为增进社会福利的具体方式和内在机理。企业行为增进社会福利至少具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而创造社会福利,或者说通过实现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而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二是通过优秀的企业公民行为(遵守法律的基本的道德义务)和有效管理内生于提供商品和服务过程中的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而实现和增进社会福利。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边界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确保企业的核心社会功能的充分实现,这是企业最根本的社会责任;二是对利益相关方履行“底线责任”(遵守法定义务和坚守道德底线)和“共赢责任”(与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综合价值)。

四、坚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是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将推动管理实践的深远变革。与传统的股东利润目标管理模式相比,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实现了四大转变:管理框架从股东价值本位,转向社会价值本位;管理目标从追求以利润为核心的财务价值最大化,转向追求以社会福利为核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管理方式从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转向合作创造综合价值;管理假设从视企业为股东实现其利润目标的生产组织,转向视企业为不同社会主体实现其多元价值追求的社会平台。

五、坚持弘扬企业社会责任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