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25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1

关键词:常态课实验探究;水果;甲烷结构;原电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83-01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33

新课程改革十余载,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应该说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人来听课时才采取探究教学的竟占了47.0%,在所有的探究活动中,单纯地对已知的验证和对指定步骤的重复占了79.4%,探究教学的形式化和内容固定化现象依然明显,原因之一就是部分教师认为探究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普通教师难以胜任科学家的思维。其实,我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教师用心开发,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宝库,我们可以利用常见的材料开发出适合课堂的好看又好用的实验。本文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在常态课中应用的一些尝试。

案例一:利用常见水果探究甲烷及其他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甲烷是高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关于甲烷的正四面体空间结构,我们一般是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的,固然形象,但忽略了思维形成的过程。高一学生还未充分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不强,没有切身的直观体验,所以看过多媒体之后,很多学生对甲烷的立体结构依然印象不深,过目即忘的现象比较明显,对甲烷以及稍微复杂的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共面、共线)等问题不能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探究:

探究教学设计:提供土豆一个(代表C原子)、蚕豆4颗(代表H原子)、牙签四根(代表化学键),请学生搭建甲烷的可能模型。

学生创意:

追问:考虑空间位阻,4个H原子采取最对称,最远离的一种方式是哪种?学生可以轻松得出结论。

还可以将部分蚕豆换为小番茄,探究甲烷的一氯代物、二氯代物有几种,类似的理念可以推广到其他有机物的结构探究部分,比如在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部分,关于顺铂和反铂的结构可以形象的展示如下:

提供土豆一个、蚕豆2颗、小番茄2颗,牙签四根,请学生搭建模型,探究顺铂和反铂的结构,使学生对分子的极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如果这样的实验是在实验室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实验准备量非常大,而且很多实验室未必有这么多套模型,水果实验让学生觉得很好玩,很生活化,但也很能说明问题,所以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中的资源处处都是。

案例二:利用常见水果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原电池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畏难情绪比较明显,而且传统的实验室实验(锌-铜-硫酸铜体系)虽然经典,但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还是采用了生活中的水果,设计了如下环节:

探究教学设计:引用化学史: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继续做实验,后来发表了关于“生物电”的文章。设疑:我们也可以从没有生命的植物中获得“生物电”吗?

提供:酒精、稀硫酸、锌片、铜片、碳棒、水果小番茄,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探究到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之一:形成闭合回路这个环节中,学生们分别实施了以下实验:

(1)将锌片、铜片插入同一颗小番茄,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

(2)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两颗分开的小番茄,灵敏电流计不偏转;

(3)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两颗紧紧靠近的小番茄,灵敏电流计不偏转,但是将小番茄的皮剥开之后紧紧靠近,灵敏电流计偏转。

部分同学兴致勃勃,采用自己带的其他水果:苹果、桔子、黄瓜等都发现了电流计的偏转,还有一组同学还发现了一个更奇怪的现象:

探究实验4、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两瓣桔子,灵敏电流计不偏转,但是插入紧紧靠近的两瓣桔子,灵敏电流计偏转。这个发现激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通过与小番茄的对比,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桔子表面的一层特殊的薄膜,为以后离子交换膜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很直观的基础。

变不可见、不易见为常见,变抽象为形象,变生硬专业为熟悉可亲,把原理寓于常见的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中展现,把原理寓于乐趣中展现,小小水果,不可忽略。现代生活是开放的,现代的教学也绝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室之中,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热爱生活,有强烈探究欲望和资源意识,善于发现问题,那我们就一定能发现生活中的资源,让生活中常见的资源在教学中放出光彩。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2

关键词:知识滞后;现象;对策

生物是一门交叉学科,渗透了许多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其他学科知识滞后的现象。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此类问题的案例和策略。

1.中学生物学中其他知识的滞后现象

1.1知识滞后现象

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其他学科知识不同步的现象。例如:在教学《组成生物的化合物》蛋白质,关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氨基(-nH2)和羧基(-CooH),以及脱水缩合阶段氨基和羧基所构成的化学键等知识点时,由于化学学科还没有讲授有机化学部分的知识,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种交叉学科知识不同步现象在中学生物中常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认知的构建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交叉学科知识滞后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1.2教材中知识的滞后点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教材中不同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地方非常多。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全部统计,笔者把教材中几个比较明显的知识滞后点统计如下表:(仅供参考)

生物学科中学科知识滞后统计

2.解决学科知识滞后的策略

2.1将滞后知识生活化

在解决知识滞后现象时,如果能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新知的构建。

2.2将滞后知识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知识滞后现象解决过程中,把难懂的科学道理类比成学生感兴趣的事或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生物教材中介绍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真正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都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在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老师的童年,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那个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很大。所以,老师的童年中是一个追寻蛋白质的童年,有很多关于吃不饱和对肉类向往的记忆。我记得最为快乐的事情是:‘标蜂子(四川方言)’。就是用一根细线的一端套上很轻的白纸条,另一端套在蜂类的身体上就好像在它身体打上一个标记。由于受到惊吓它会很快飞回蜂巢,我们根据那个白色纸条移动轨迹就可以很顺利的找到蜂巢的位置,这和今天我们讲的同位素标记法原理是非常相似的。”这样不但让难以理解的抽象科学道理更加生动,而且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将滞后知识人文化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把生物学科知识做适当的人文化处理,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滞后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薄弱环节。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

例如:在教学《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时,学生对为什么用丙酮提取色素感到不理解。要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相似相溶的原理。我在教学中这样给同学们讲解:“我们班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他们在异地他乡最牵挂的就是你们的健康和学习,另外最希望遇见的就是来自家乡的人,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呢?因为父母和你们之间有一种力叫亲情,父母和老乡之间有一种力叫做乡情。今天色素提取中,色素与丙酮之间也有一种力,这种力叫范德华力。”学生听过这样的比喻后对于相似相溶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2.4将滞后知识实践化

在处理学科知识滞后现象中,有部分知识是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去学习。

例如:遗传的基本定律教学中,经常涉及概率的计算问题,学生对相对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不能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解决知识滞后对新知构建的影响。我在教学中以计算中奖概率为例,讲述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同学们都喜欢,老师也喜欢,那同学们能不能计算一下双色球中头奖的概率是多少,这些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独立事件概率之积。”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对于独立事件同时发生概率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学生物教材的编排趋向于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更多多学科知识的渗透现象,知识滞后现象也会越来越突出。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让更多的生物教师关注教学中此类问题,找到更多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3

国家针对对临床中应用药物实施了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相关制度,临床医生在进行开具药方的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临床症状、掌握相关药物配伍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等,避免或减少临床西药药剂配伍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1]。为了分析西药药剂合理配伍的对策,我院针对开具的西药处方单进行了分析观察,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药房开具的290张西药处方单作为本次观察对象,西药处方单的开具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290张西药处方单中存在骨科患者59例,妇科患者33例,儿科患者28例,胸外科患者41例,五官科患者29例,内科患者56例,其他科室患者44例。本次观察的290张处方单均存在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现象。

1.2方法

根据相关部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等进行药物配伍使用,对抗生素处方数量、处方药品总数、、针剂药物数量及抗菌西药处方数量进行记录,将药方中涉及的西药药品、用药方式及用药剂量等进行统计及记录,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及总结,分析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的常见问题。

1.3观察指标观察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的常见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对策的解决。针对进行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的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用药过程中的不符合规定现象进行总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对290张西药药剂配伍应用处方单的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统计学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属于计数资料,采用检验。

2.结果

2.1西药药剂配伍应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290张处方单中患者用药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西药药剂不合理使用现象

290张处方单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所示:

3.讨论

临床中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利用不同西药药剂进行配伍应用主要是将药物作用机制及多种药物协同机制加强药物治疗的疗效,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西药联合使用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西药药剂配伍应用过程中患者用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对西药药剂配伍应用不合理现象导致的,患者用药后会产生较多不良反应现象。

临床中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重复用药现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品行业的发展也随之发展,各种药品种类繁多,部分药物存在名称相似、疾病适用症不同及治疗效果不同的现象,也相应的存在部分药品名称不一致,但治疗效果及适应症均相同的现象,部分临床医生在开药的过程中极易由于疏忽或不集中等因素出现用错药物、重复使用相同治疗效果药物等现象,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现象、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及康复[3];(2)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临床医生在进行开药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针对症状及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加大药物剂量的治疗,但药物剂量使用过多或过少均会对患者产生不好的作用,药物使用偏少会出现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治疗周期;用药剂量偏高会导致患者体内出现药物浓度过高现象,极易导致不良反应出现[4];(3)西药药剂配伍不当:多种西药联合使用后不一定会增强患者治疗效果,还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药物与药物之间若不进行禁忌使用原则的遵循,将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出现。临床中针对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的常见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主要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定期对临床医生及药房药剂师进行药剂配伍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活动,提高临床医生的责任心及警惕性;医院应加大医院内用药管理力度,对临床医生开具的药房进行严格把关及监督管理,严格对医院制定的相关用药制度及标准进行遵循及执行,对于临床中出现的西药药剂配伍应用不合理现象进行及时纠正等[5]。

综上所述,西药药剂配伍应用的常见问题主要包括重复用药、配伍不当、剂量不当及用法不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提出相应对策进行解决,减少临床中不良反应出现。

参考文献

[1]刘丹.中西药制剂配伍应用的常见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4):1635-1636.

[2]于娟.浅析西药服用过程中的配伍禁忌问题[J].中国中t药咨讯,2012,04(5):479.

[3]屠艳君.对西药中用复方配伍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5368-5369.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4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血管危象;原因分析;护理方法

断指再植是一项显微外科和手外科的专门技术,能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离断手指,帮助患者恢复手部功能[1]。而血管危象则是断指再植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必须科学合理地预防并及时处理该并发症,才能切实地提高患者的再植指成活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2]。为此,我院在2011年7月~2013年7月,给予3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常规护理,给予30例行断指再植术患者预见性护理,以此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为今后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行断指再植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52指)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3~65岁,平均年龄(34.2±10.1)岁;受伤手指:11指拇指,14指食指,10指中指,9指环指,8指小指;致伤原因:12例刀伤,10例电锯伤,6例绞伤,2例其他原因。观察组30例(52指)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34.3±10.2)岁;受伤手指:10指拇指,15指食指,19指中指,10指环指,8指小指;致伤原因:11例刀伤,11例电锯伤,5例绞伤,3例其他原因。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受伤手指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高度可比性,入选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协议,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两组患者于入院后均行局麻或者臂丛麻醉,然后进行急诊断指再植术,并于手术前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服务,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及断指再植成活情况,并选用我院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很满意和满意的具体例数,计算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

2.2两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

3讨论

血管危象是断指再植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必须科学合理地预防并及时处理该并发症,才能切实地提高患者再植指的成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6.67%(p

3.1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①手术原因:手术期间,若医生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断指血管的损伤程度,未认真观察血管壁内的絮状漂浮物,不能彻底地修剪血管损伤段,而直接行血管端端吻合操作,导致血管内翻吻合,再加上不对称缝合等,均可能形成血管危象;②心理原因:大多断指再植患者均为突然受伤,疼痛突如其来,再加上担心预后,致使患者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导致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提高儿茶酚胺的释放,血管出现痉挛或收缩现象,吻合口出现局部血流减缓,导致血管危象的形成[4];③环境原因:过低的室温容易导致患者血管收缩,一定程度地影响血液的循环,引发动脉痉挛;而过高的室温则会加速机体组织的耗氧代谢。另外,嘈杂环境会导致患者烦躁不安,进而影响其休息,也会致使血管危象的形成;④疼痛原因:疼痛可能导致患者的应激反应,通过神经体液致使患者机体释放前列腺素、儿茶酚胺等损伤因子,引发组织周围血管的收缩,形成血管危象;⑤吸烟原因:香烟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可能导致患者周身小动脉收缩,增加血管的阻力,促使血小板的凝集,提高粘稠度,减缓血流,形成吻合血管栓塞、痉挛,进而形成血管危象。

3.2预见性护理

3.2.1心理预见性护理护理人员应加强自身有效沟通的训练,以此有效地了解患者的实际心理所需,掌握其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原因,并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需向患者耐心地讲解手术过程、预后情况、注意事项等,并强调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2.2有效镇痛预见性护理患者在夜间较易感到疼痛,这是因为白天医护人员的治疗、亲人的照顾、病友的沟通减轻了其疼痛感,但夜间安静的环境致使患者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便能明显地感觉到断指的疼痛,再加上夜间迷走神经更为兴奋,小血管收缩,指端小动脉更易出现痉挛现象,进而形成血管危象[5]。为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行术后预防性用药,不应等其疼痛难耐之时才用药,必须给予其定时用药治疗。

3.2.3环境预见性护理护理人员应保证病室的良好通风,保证室温处于22℃~25℃,相对湿度处于50%~60%。选用紫外线灯行空气消毒处理,2次/d,1次/h。选用40~60w烤灯对再植指行照射处理,以此提高患者的手部温度。选用半导体皮温机行手指皮肤温度测量处理,和健侧温度对比控制在2℃内,若温差超过3℃,则说明患者已并发血管危象,应即刻行有效处理。

综上所述,针对患者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给予其预见性护理服务,能有效地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提高再植指成活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桂娟.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32-233.

[2]刘艺.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4):135-136.

[3]苏玉芳.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2011,09(19):85-86.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5

关键词:荧光物质;荧光现象;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综合实践活动是区别于学科课程的一门非学术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加强课堂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1]。目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学校必须执行的一门课程,已受到各个学校的重视,我们也在摸索和探寻中尝试开展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并力求在活动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011年关于“纸巾荧光剂超标”[2]以及“猪肉发荧光”[3]等新闻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学生因这类新闻而激发出了对于荧光现象以及荧光物质的强烈好奇心。鉴于此,我们在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中开展了“探秘生活中常见荧光物质与荧光现象”这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综合活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研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化学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其他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积累了一些实用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实施方案

1.1知识和技能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首先对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图书馆资料如何查询”、“中国知网如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介绍”等几方面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获取基本知识的来源和方法。然后结合中学实际介绍“苯环的芳香性”、“刚性平面”、“电子跃迁”等基础化学知识,为学生阅读与“荧光”相关文献打下基础。最后综合实践指导老师还必须对需要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训练,以使学生掌握该综合实践活动所需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1.2综合实践小组的划分及研究内容和方案

为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在学校规定的课程实施时间内顺利完成,并使得学生学会团队分工合作,我们在实施该综合实践活动时按照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课题研究的几个具体方面将参加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第一组负责查阅文献获知荧光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及荧光物质的基本结构特点。要求将文献结果整理成文并制作相应ppt在整个课程实践小组展示。

第二组学生结合文献查阅和调查,寻找日常生活及自然界中常见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要求查阅清楚所寻找到的荧光物质的结构,以及产生荧光的原因,并收集含有荧光物质的实物若干,于整个实践组展示。

第三组学生利用第二组同学寻找到的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设计完成引发这些物质荧光现象的实验,完成相应实验报告,并拍摄实验视频或照片若干。

第四组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另三组同学研究成果,撰写“我眼中的荧光现象”综述。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荧光现象目前在日常生活各个层面的应用实例,并结合调查的结果阐述如何正确地看待荧光现象。

2成果呈现

2.1第一组报告——荧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荧光物质的结构特点

该组同学利用搜索引擎以“荧光”为关键词搜索了网络资料,弄清了荧光产生的相关机理。并利用校图书馆馆藏大学教材找到了荧光物质所有具有的结构特征。在实践中提升了资料获取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

2.1.1什么是荧光

常温下,当某种物质被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即进入激发态,并发出比入射光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波长400~700nm),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5]。而萤火虫以及荧光棒则是通过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发光的现象,一般称为“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不属于我们此处研究的“荧光现象”。

2.1.2荧光现象产生的光物理过程

具有荧光性的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如图1所示),该物质中电子从基态S0

(通常为自旋单重态)跃迁至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或

S2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释放其能量回到基态。如激发态S2的电子可经由非常快的(短于10-12秒)内转换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稍低并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紧接着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S0,这里发出的光就是荧光,其频率即为νF。由于S1激发态的能量相对低,故在这一过程中发出的荧光的频率νF低于入射光的频率νa。荧光态的寿命为10-8至10-5秒。

此外,电子也可以先从激发态经由系间跨越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较低且具有不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S1(通常为自旋三重态),再经由系间窜跃等方式无辐射跃迁至激发态t1,最后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而回到基态S0。由于激发态和基态S0具有不同的自旋多重度,这一跃迁过程是被跃迁选择规则禁戒的,因而需要比释放一般荧光更长的时间(从10-4秒到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不等)来完成该过程;当停止入射光后,物质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电子继续保持在亚稳态上并持续发光直至所有的电子回到基态,这种缓慢释放的光通常被称为磷光,磷光频率为νp。

2.1.3具有荧光现象物质的结构特点

发荧光的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结构特点:(1)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等强吸收基团,且在一定程度上共轭体系越大,π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易被激发而产生荧光。(2)分子的刚性平面有利于荧光产生。刚性平面结构主要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和碰撞去活的可能,有利于荧光的产生。(3)诸如-oH、-nH2、-oR等给电子取代基可使共轭体系增强,导致荧光增强[7]。

2.2第二组报告——调查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典型荧光物质

该组同学首先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具有荧光性质的物质名称和结构,再分析这些物质可能存在于哪些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最后再实地寻查菜场、药店、超市等多个场地收集含有荧光物质的具体物品。通过不懈的努力共寻得日常生活中含有荧光特性物质多种(如表1所列)。

该组同学在完成本组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充分锻炼了信息获取能力,更走入了社会提升了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2.3第三组汇报——利用生活中常见荧光物质引发荧光实验

第三小组是由整个实践小组实验能力最强,且最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组成的。他们不仅要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将第二小组同学收集来的含有荧光物质的各种日常物品中的荧光物质释放,还要多次实验从而摸索出观察到荧光现象的最佳途径。多次的实验不仅是实验能力的提升,更是意志的锻炼,荧光实验的成功不仅证实第二组同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2.3.1实验1叶绿素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nm)、研钵和研杵、100mL烧杯、3~5片菠菜叶子、95%乙醇。(此处使用紫外光源为网购一般驱虫用的黑光灯)

实验过程:取2~3片菠菜叶在研钵中磨碎,然后将研碎的菠菜叶溶解在50mL95%乙醇中,过滤得滤液。在暗室用紫外光源照射菠菜汁,观察荧光。如果观察不到荧光,加入乙醇稀释该溶液。实验观察到绿色溶液在紫外灯照射下呈现红色荧光。

2.3.2实验2原卟啉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nm)、100mL烧杯、棕色壳鸡蛋2只、0.1mol/L盐酸。

实验过程:将2只棕色蛋壳放入50mL0.1mol/L盐酸中,盐酸与蛋壳中的碳酸钙反应,鸡蛋壳表面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待碳酸钙反应完毕后,蛋壳中的原卟啉被释放出来。在暗室中用紫外灯照射含有原卟啉的溶液,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现象。

2.3.3实验3维生素B2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nm)、100mL烧杯、研钵和研杵。

实验过程:在研钵中将复合维生素片研磨成粉末,并将粉末转移到烧杯中加50mL水溶解,随后在暗室中用紫外光照射,可观察到黄绿色荧光现象。

2.3.4实验4奎宁荧光实验

所需仪器与试剂:紫外光源(波长315~400nm)、100mL烧杯、黑松汽水或通力水。

实验过程:将黑松汽水倒入烧杯中,直接在暗室中用紫外灯照射,可观察到红色荧光。

2.4第四组汇报——如何正确看待荧光现象

第四组同学通过网络和各类期刊文献调查荧光现象的应用范围、应用实例以及应用原理,并将所调查的结果写成综述,在整个综合实践小组展示。学生在综述的过程中学习了科技文献的写作,提升了资料整合能力。

2.4.1荧光现象的应用综述

2.4.2对于荧光现象的评价

荧光现象是特殊结构的物质产生的特殊光化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此类现象并不神秘,我们应从容看待,遇到诸如“猪肉荧光”等新闻报道时不应为事物表面的“神秘”所蒙蔽,而应具有从事物本质看待具体问题的基本观念。此外,正确利用荧光物质和荧光现象可更多发展科技,造福人类。如奎宁等物质本身具有荧光性,但人们关注这类物质荧光性以外的用途,也是对物质应用的不同方面。同时也应注意荧光现象使用的适度问题,如利用荧光物质给纸类等增白不应一味追求“白”而忽略荧光物质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只有根据生产生活实际,合理适度利用荧光现象才是科学的做法。

3总结与反思

本综合实践活动,是我们尝试在学生中开展的一个较具学科深度的研究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开展,我们认为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应充分关注生产生活热点与学生的兴趣点,兼顾这两点的课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的动力与激情。

本活动的开展教师并未完全放手,而是在最初的知识准备阶段和活动小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是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

该综合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涉及理论的学习,文献的查找、实验的开展、物质的寻求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通力合作方可完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宗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兼顾以上所述各个层面。

从最终呈现的活动成果来看,我们的研究并未能涵盖“荧光现象”的所有问题,研究的结果也未能提出创新的观点。但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科研意识、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阎蒙钢,马旭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8,(2):29~30.

[2]http://.cn/consumer/2011/11/22151411619339.shtml.

[3]http:///zhuanti/fgzr/.

[4]许世生,董占伟等.因地制宜地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J].化学教育,2010,(8):28~31.

[5][6]荧光(百度互动百科)http:///wiki/%e8-%8D%a7%e5%85%89.

[7]华中师范大学等编.分析化学(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3~55.

[8][12]张奚宁,马君等.激光诱导荧光光谱中内源性原卟啉Ⅸ对胃癌生长状态的标示作用[J].激光生物学报,2008,(6):720~722.

[9]田兰,孔彬等.固相萃取结合HpLC-荧光法测定人血浆中维生素B2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12,(12):2150~2153.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6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

学科思维化学学科教学评价中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学科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对学生的活动表现恰当评价,通过评价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润物细无声”般掌握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思想,引导学生热爱化学、迷恋化学、甚至把化学当做终身的事业。因此,课堂中的恰当评价意义重大。

《盐类的水解》是选修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部分的内容,是在研究了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盐在水中可能存在的可逆过程的平衡及移动问题进行研究。该部分知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对教师富有挑战性。

本节内容通过分组实验――现象观察――本质剖析的经典化学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剖析出盐溶液也可能呈现酸性或者碱性的原因;并分析盐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盐电离出的离子存在的水解过程和水的电离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学生活动、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是学生完整展示探究结果的必要条件。

一、做试验、析现象,分析归纳环节

要求:自行选择任意盐溶液进行分析,分析其呈酸碱性的原因。

该活动要求中的关键字“自行选择”,出现在本课堂中的高潮部分,这一要求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分析对象进行探讨;教师完全实现自我隐形,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二、学生展示环节

该过程完成后,学生投影展示的结果如下:学生选取了均呈碱性的盐溶液(CH3Coona和na2Co3)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CH3Coona为例,该溶液中存在两个电离过程,溶质醋酸钠的电离和溶剂水的电离,其中醋酸根会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形成醋酸,从而使得溶液中氢氧根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因而呈现碱性;该类盐为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学生展示后,老师对其作出评价:

评价1:学生在进行研究对象选择时,用到了学科中的分类思想。选择了呈碱性的盐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找出其中一个典例醋酸钠溶液进行细化处理;其他与之同类的盐溶液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类比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类方法在对大量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只要找出代表性物质进行研究,采用类比的方法即可对同类物质分析问题迎刃而解。老师的评价点拨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本堂知识,更是渗透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分类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评价2:学生提到了醋酸钠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的来源、相互作用、作用结果,其中用到了化学中的“微粒观”。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微观粒子的重组、结合是构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微粒观是化学学习的核心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基础的部分;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有微粒构成观的学生,能透过他感知观察到的宏观物质的表象,通过思维中自然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微粒观对表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四位分析。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对研究化学中物质变化及其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化学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性质的变化规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化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从微观角度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选修三第三章晶体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宏观固体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是其第二节内容,是在第一节介绍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特征后介绍的具体晶体类型,把这两种晶体放在同一节论述的原因,是这两种晶体组成元素类似,均主要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组成微粒和微粒之间的作用力及其晶体的性质却存在非常大差异,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缺乏合理的认识。由于微粒肉眼不可见,无法通过看、触摸等感性手段察觉,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宏观现象推测两种晶体微观组成和作用力的差别,如分子晶体在常温下常为气态或者液态,而原子晶体却为固态且熔点很高;同是碳组成,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两种单质:C60和金刚石,C60熔点低,金刚石熔点很高;从而推测出微观体系中两种晶体组成微粒间作用力强度差别非常大以达到由宏观直入微观的效果;并从宏观物理性质熔沸点的比较得出常见的分子晶体其实就是熔沸点较低(或常温下呈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如所有氢化物、大部分非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常见原子晶体为Ⅳa元素形成的高熔点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二氧化硅等。在课堂上结合晶体模型,抓住两种晶体微粒间作用力的差别造成其熔沸点差别这一关键点进行渗透并及时评价,抓住机会再次把微粒观的种子种在学生心里。构建物质的微粒观,理解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决定其宏观性质,会对学习化学的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平台,教师面对的是各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应该用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不应当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是为了教育而评价,为了培养学科能力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学生的心理特点,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各种情况,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应进行智慧的牵引和评价,以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应该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应该保证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学生达到进步和发展且其进步和发展应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应该有效率,相对于师生的教学投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最大化的、理想的。这样高效的教学评价,才能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曹洪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刍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0).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7

   一、概念学习与教学困难原因的实践反思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当教学进行到抽象的理论、概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如:当教学进行到原子结构、化合价与化学式时,这种分化就尤为突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分化呢?笔者基于对多年教学实践的反思,认为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学生的已知(即前概念)作为新知建立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内容的学习。作为初涉化学的学生,总是带着一些直接的生活体验和观念接触化学,而化学为学生引进的多是一些借助新的话语体系表述的抽象概念和解释。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关注他们的直觉逻辑,就难以使学生将抽象的认知内容与已有经验发生联系,从而很难使他们建立认知理解。

   其次,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初三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第三,化学学科本身也有着极端感性和极端理性的特点,经常要跨越宏观与微观来实现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融通,来达到两个极端的和谐统一,学生对这样的学科体系逻辑不适应。

   第四,从教师的教学来看,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往往仅立足于教材本身,目标定位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很少考虑将学生、教材以及教师的教法有机地统一。教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怎么教、教了什么,学生应该记住什么,而很少考虑学生遇到这些内容会怎么学,在不经意之中,常常忽视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因果之间的联系,去启发他们追问一些为什么,或者遇到需要深层理解的东西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第五,有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与升学考试无关,从而使一些学校和教师只是针对考试目标,强制学生识记一些概念和用法,而对学生进行概念理解所需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要求不高,更极少关注跟日常经验的联系。有的教师甚至采用“解题”的方式教化学,学生可以不理解化学,只要能解出题。这种一时的“好成绩”,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当遇到需要寻找解决实际或复杂问题的依据和方法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便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不少学生根本没有养成基本的化学素养。这种教学与评价所追求的内容效度长期两立的现状也造成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自我中心和缺乏远见。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也制约了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二、促进化学概念理解的策略。

   1.建立三个水平理解之间的联系

   寻找概念理解困难的原因一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注意力。国外科学教育研究揭示,从表征方式角度看,对化学概念及现象的理解有三个水平或层次:

   符号水平:包括图像式表征、代数式和术语符号表征等;

   微观水平:包括可以用于描述电子、分子、离子及原子运动的特定表征

   宏观水平:包括对学生日常经验的表征。

   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在这些水平的转变上存在困难。理解化学需要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进行意义制定,若要对某一化学反应做出适当解释,就要开发出心智模型或图式来表征所观察到的宏观物质中的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不幸的是,学生们经常把物质的宏观性质迁移给它的微观粒子,譬如,认为硫是黄色的,所以硫原子也是黄色的。研究还发现,学生做出宏观水平的解释多于微观水平的解释,而微观水平的解释又多于符号水平的解释。这就是说,学生们更相信在宏观水平上对化学现象的描述。这些研究提醒我们,必须真正认真对待学生的日常经验,通过大量的例证(包括正例和反例),帮助学生们在关于化学现象三个水平的理解之间建立连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机械记忆量,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在理解规则和规律的基础上,来进行识记。

   2.做好化学实验,指导概念探究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仔细选择的化学实验可以为所教授的化学概念提供宏观实例。由于通常是从微观和符号水平来解释化学概念及现象的,化学实验就成为学校化学学习中主要的、且往往是唯一的化学概念及现象的宏观水平表征。但是,由于实验通常跟学年考试或升学无关,而常常被设计成“照方抓药”式的任务,学生只要简单地遵循教学指令,而不必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从而使实验丧失了这一重要的功能。对此必须做出改革,要让化学实验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理解化学、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实验教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策略,比如,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以使教师准确获知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放矢地引导概念发展;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预测,启发他们自行设计实验开展独立探究或相互协作,了解科学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公开表达自己的预见和探究过程,阐释科学理解的形成,等等。这些策略对增进团队精神、培养科学兴趣和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概念固定

   以往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一般强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结果的认同,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同时也忽视了另一条更重要的线索,即引导学生去反思为什么在这种条件下会产生这种现象?我的理解错在哪里?这就步及到元认知问题。元认知是指学习者以自己的思考过程为认知对象,确定已知,自主探求如何“学会学习”的高级认知策略,它通常包括利用检查、监督、规划、预测等认识活动,来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采用一些元认知策略,如:

   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反思提示物”:譬如,在实验报告单上写明提醒学生反思的短语:你在研究中尝试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中哪个最有效?你是怎么找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随时观察他们的研究进展,经常过问:进展得怎样?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固定在认知结构中,会把对现象的宏观观察自觉地深入对变化原因的理性探究中,从而形成对概念和方法的实质性理解。

   四、以学生的总体经验为教学基点,为个体的概念学习拓展空间

   如果要求所有学生无条件地跨越由极端感性到极端理性的鸿沟,无疑是不现实的,这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对部分学生来说,化学这门新的充满感性与理性和谐之美的新学科则会因其概念、理论的晦涩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表象的感性愉悦总是短暂的,这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体验感性与理性合奏的交响乐所带来的深沉与持久之美,便已心生去意,失去了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又如何能学好这门新的学科呢?所以,在教学中如遇到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论时,教师要主动地建构一种适合学生总体认知能力的模式,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材料,运用类比的方法陈述抽象的理论、概念,抛砖引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他们自己来由此及彼地得出结论、定义,而后与书上的理论、概念加以对比,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机会,作为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点评和鼓励,就能顺利地引导学生建构起由感性到理性的桥梁。

   五、创设情境,架设理解的桥梁

   真正的学习,必须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情境。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情境才是教学所需?——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现以“化合价和化学式”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情境的几个策略。

   激活经验,类比迁移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从字面上看你对价的含义的理解是什么?

   答:是商品的价格、价值;

   问:价格应该体现一种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答:公平原则;

   问:什么时候交易会发生?

   答:发生在有供需要求时;

   问:商品价值的体现是什么?

   答:货币。

   第二阶段,进行模拟交易活动。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假如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各持有1元(甲)、2元(乙)、3元(丙)面值的货币各若干枚,市场上有a、B、C单价为1元(a)、2元(B)、3元(C)的商品三种,问:在不找零的前提下,最简单的成交方式共有几种?用甲、乙、丙,a、B、C,

   1、

   2、3这九个符号组合在一起表达成交情况,看哪一组的表达方式最简洁明了。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8

一、加强教学理念的转变

物理教学,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以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教学理念。我认为,现在的学生是导演,教师是影视公司的老板,老板只负责裁决拍摄什么样的剧片和结果,而具体的情节由导演自主完成。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是由教师决定本节课的问题,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比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进行探究,验证。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改变教学方式

物理课本中的大部分物理现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由于受地区差异、学生家庭条件、学生认知的差异,有个别现象学生不能亲眼所见。比如,初二物理苏教版“蒸发”一课中天热时,狗靠伸长舌头散热,此现象在近几年我所在的地区学生很少见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死抱住书本不放、而应该在知识点不变的情况下,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代替课本中一些内容去认识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

如初三物理“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中,在教学中要求演示“短路是电流过大的原因”和“总功率过大是电流过大的原因”实验,但由于家庭电路电压为220V,超过对人体的安全电压范围,而改用学生电源供电,用保险丝时又受到限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去思考,去改进实验。经过分析验证,我发现如果用烟盒内的锡箔纸做成窄条代替实际的保险丝,这样既安全,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体会到两种现象都会造成电路中的电流过大。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更换、调整某些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三、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

目前,许多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怕自己,认为这样才有利于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提高,因此与学生谈话时经常说:某某的学习情况怎样和考试成绩不好,以后要加紧学习等等。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关心学生,但却导致了学生谈师色变,一过问学习就反感。笔者认为,如果能改变谈话的方式效果就会好得多。比如,我所带的班中有一位学生,有几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他谈及了一些他家庭的情况和平时他和其他同学的活动,谈得很开心。后来,我观察到他很愿意与我交谈,上课认真学习,作业主动完成,在一节章节测评中他居然考了我班第四名,这就更增强了他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致其他老师都感到他的物理成绩突飞猛进。由此可见,改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9

[关键词]演示美术教学教师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演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被经常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美术课堂特点试图对“演示”这一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做一些个人思考,谈谈演示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及应用。

一、演示的定义

何为演示?只要作为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对学科的理解都能说出一些个人的观点,鉴于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术科”的特点,可能美术教师更有发言权,描述得更准确一些。那么,它和示范有区别吗?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要么将其混为一谈,要么模棱两可、莫衷一是。而尹少淳先生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并做了清晰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首先要理解它们各自的涵义、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以扫除部分教师认识上的障碍。

演示(现代汉语字典: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和理解)是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美术教学中,演示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演示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因此,演示应该经常与讲述结合起来运用,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示范(现代汉语字典: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与演示十分接近,是教师或示范者实际地操作工具和材料,显示完成一项工作和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1]示范在技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技能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在扎染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材料的处理和加工以及制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必要的示范。

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形象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无论是演示还是示范,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师多运用。

二、演示教学法的作用

1.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通晓原理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没有正确的感知觉,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众所周知,美术学科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当然也缺少不了基础理论和技法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美术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相对枯燥、晦涩的概念、原理和观念等专业术语,如,色彩的形成、透视现象等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演示教学法,向学生呈现有关的直观材料或动态过程,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知而获得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例如教师将分别盛着红、黄、蓝三原色的水在玻璃容器中互相混合来演示间色是如何调配的,这种演示是非常直观的,学生易于掌握知识,通晓原理。演示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当学生遇到感觉抽象并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概念、原理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有关教具、实验等手段,使学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记忆。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某种目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对美术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采取的形式和采用的手段是多样的,其中教学演示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演示的鲜明性、生动性、真实性、情境性,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美术既是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信息的获得需要观察得以实现,而教学演示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物象的条件和机会,学生在认真仔细观察后,积极思维,形成想象力。例如《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教师或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植物在课堂上观察植物进行写生,这是一种常规的教学策略,也是课改后课堂上的一种变化、一个进步。观察植物时,如何照顾到全体学生?如何让其他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角度?教师利用摄像机追踪拍摄局部展示植物的生长特点和植物的特征,学生观察目标明确而具体。教师演示的针对性很强,效果很好。

三、美术课堂中常见的演示形式

前面对演示的定义有了比较完整的解释,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我们知道,与以记忆和推理为特征的科学学科比较而言,我们更强调美术学习的情感性,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也不乏理性思考,也会出现一些相对晦涩的概念、原理等,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加以说明和诠释。其中常见且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学演示。根据呈现形式的不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教学演示。

图示演示,就是借助图解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以《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并做了教学演示:展示拍摄好的校园林荫道照片,同时展示搜集的实景照片,如铁路、房屋、街道等,然后画出每张照片的消失线,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透视规律。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生活中物象具有透视现象,即近大远小的现象。

教具演示,即借助已有或亲手制作的教具进行演示。我们还以《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并做了教学演示:准备一张长边较长的长方形(100×20Cm)的硬卡纸,将纸平行于教师面部垂直于水平线竖放在教师前方,以纸的底边长为轴朝教师前方逐渐倾斜,这时,硬卡纸就发生了透视变化,当放置水平状态时,透视现象最明显。也有教师用铁丝制作了如上图的教具对透视现象(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等概念)做更深一步的讲解,教学效果颇佳。又如,教师讲授《运动场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教师出示实物拼摆的“蛋肠人”和基本形教具拼摆的“蛋肠人”,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人物表现方法。

多媒体演示,即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我们同样以《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演示多媒体课件:在一个方盒子里面,由于人物视点的前移,物象发生了大小的变化。由于多媒体具有使用方便,制作快捷的特点,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近年来观察美术课堂所领悟到的有关美术教师教学演示的一些粗浅观点和心得,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广大美术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碰撞出智慧的思想火花,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常见科学现象及原理篇10

关键词: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

中D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2140

农业生产与气象息息相关,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农业气象预报甚至可以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我国的农业生产种类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科学有效的农业气候预警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是比不可少的。

1农业气象预报的依据

农业气象预报往往依据于近代天气或者气候的演变原理来进行预报,并且需要结合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学规律,综合考虑作物生长、发育和成熟不同阶段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地理生物等学科也是农业气象预报的基础,随着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气象预报已经不仅仅是依据于传统经验的整理,更加依据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来对农业气象进行科学判断,及时预警。

2农业气象预报的类别

2.1农用天气预报

农用天气预报比较常见,跟普通的天气预报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如“未来多晴好天气利于麦收”这样的天气预报,能够简单明了的知道农业作业生产,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2.2农业气象灾害预报

农业气候灾害预报包括干旱、霜冻、热风与干枯、连阴雨天气、冰雹、寒露风等气象灾害的预警。当发出干旱预警的时候,天气干燥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严重的时候会造成严重的作物减产。北方受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冰雹灾害,在作物花期或者成熟期,冰雹灾害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减产减收,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也各有不同,根据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应该及时做好应急处理工作,让气象灾害预报的功能发挥到实处。

2.3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

作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2类。侵染性病害又叫传染性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简称病原物)所致,如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引起,如高温或低温伤害,旱涝、污染等。

2.4作物发育期预报

不同的农作物发育受环境因素、作物自身特性等方面的影响,可以采用平均间隔法、物候指标法、积温法、光温法对作于发育期进行提前预告,通过预报作物发育期,可以更好的防范作物病虫害,取得增产增收的效果。

3农业气象预报的发展趋势

3.1农业气象预报水平稳定提高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专业的农业气象研究机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在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进步和发展归功于不断完善的人员和组织机构方面,专业的科研团队不仅提高了农业气象研究的准确度,还大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农业气象预告水平的提高,也与国家各项政策及资金的大力支持有关,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气象预告的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3.2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更加完善

在建国早期,对农业气象进行预报的时候,传播媒介主要是报纸、广播及电视,很难保证时效性,这样的预报速度迟缓,并且难以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现如今,随着技术水平的更新及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气象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等被运用到农业气象预报服务中,大大提高了预报的准确度和科学性,加上传播手段的变革创新,我国农业气象预报更好地发挥了在农业生产中预警预告作用。

3.3农业气象预报方法多样

如今,在电视、电脑、手机上随处可见天气预报,并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气象预报的方式也更加新颖。在熟知的微博中,中央气象台的气象预报经常以诙谐俏皮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与“粉丝”的积极互动,成功“圈粉”,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预报传播效果。可以发现,气象预报也可以不拘一格,在预报方式上适当进行变通,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

农业气象预报涉及到很多方面,及时、科学的预报是保护农业生产,提高产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各项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进行农业气象预报的时候,时效性与趣味性是很多农业气象预报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从长远来讲,农业气象预报还是需要不断提高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和综合水平能力,通过不断完善的方式来为农民朋友们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