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十篇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十篇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1:58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1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数学;课程体系;课程模块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各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学分制改革试点。学分制的实施为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数学课程的适应性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在对重庆市十一所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数学课程体系与学分制模式极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观念滞后。教师从观念到行动均不适应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等先进教育理念比较薄弱,质量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不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教育科研意识、适应学分制模式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创新意识缺乏。

(二)数学选修课程设置不科学。适合学生专业方向与个性培养的备选科目不足、课程模块开发力度不够,模块的针对性、适应性较差,学分制的灵活性和优越性难以体现,课程设置和学分制改革前没什么根本的改变。

(三)教材建设滞后。教材总的框架和体系设计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有的体系、结构、模式,表现在:第一,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不够、与专业培养目标脱离;第二,与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对数学的多样性需求不适应。www.133229.Com目前,高职生源呈现多元化结构,绝大多数专业文、理、三校生兼收,计划统招生与单独招生并存,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必然形成对数学的多样化需求;第三,教材形式单一,多以纸质的、静态的为主,少有配套的电子版、网络版、动画版。教材体系没有形成立体化与网络化,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相适应。

(四)学生对数学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表现在:第一,数学教育对学习者理性思维的培养及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隐性的、相对较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由于认知境界的局限,导致他们无法感知高等数学对他们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潜在的影响力;第二,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延后的、异步的,离散的、点上的,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性与浓烈的功利性,导致他们对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与价值产生质疑。而目前高等数学教材建设的滞后性与不适应性,又势必负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偏见。

二、基于学分制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与思考

目前,基于学分制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非常薄弱。唐守宪等撰文“实施学分制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2月),对数学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提出要开设“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对教材建设只有寥寥数语;童宏胜撰文“学分制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8年9月中),文章只是对数学课程的模块化原则与框架构建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但是模块内容的构建与现阶段高职数学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脱离;刘杰撰写“学分制下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探索”(高教论坛2008年5月),文章对学分制下数学内容体系的整合与修订提出分层分模块的教学模式,模块分为核心基础模块与拓展提高模块,但是缺乏模块内容的构建,显得抽象而不具体。目前,对基于学分制的数学课程体系建设领域的研究,尚缺乏较为系统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第一,课程内容的模块体系构建,使课程体系在框架构建上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第二,基于“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理念,创新教材体系与教材建设,使教学改革从内涵上与学分制模式的内涵相适应。

三、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模块体系构建

1.模块体系构建原则。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为学生开出足够的、适应个性需要的备选科目是学分制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数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体系构建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模块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模块内容构建首先以“必需”为原则解决“教什么”。以应用为目的,不同专业对数学需求的差异性要在内容设置中凸现,与专业课程对数学的要求相适应,即要“面向专业”;其次以“够用”为原则解决“教学要求”。内容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要适应于个体差异,与学生的现实数学基础和认知特点相适应,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够用”的前提下,考虑部分学生专业拓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要“面向学生”。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高等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以能力为本位,重构“服务型”课程模块体系。根据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社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及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向学生提供支持其一生发展的“文化数学”、为从业服务的“实用数学”、为专业服务的“工具数学”;(2)遵循“淡化理论、注重应用”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在数学方面学生更需要从业中实际应用的归纳性数学经验与数学策略,而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复杂的数学演绎过程则居于需求的从属地位。因此,在模块内容的构建上应以学生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3)遵循“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重构与序化时应置于数学学科自身的、以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之中,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遵守数学自身的内在秩序,避免将数学整体性的知识当作离散的点被人为的肢解,从而背离数学的关系系统;(4)遵循“实用性”原则。课程模块体系要相对系统而完整、相对独立而科学,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数学素质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完备的知识模块体系,适应学生专业发展与个性化需求,为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多种目标模式;课程模块的“容量”要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

另外,课程模块还应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课程模块以较强的灵活性适应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变化,易于及时更新与调整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体现模块教学思想的开放性与自我决策的学习。

2.模块体系的构建。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数学素质的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着无可代取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高等数学课程定位为文化素质基础课。与课程定位和学分制模式灵活的选课制相适应,将高等数学内容体系经重构设置为“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素质提高模块”。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必修课为基础模块,构建的所有模块均纳入公共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为专业应用模块。

对学院专业群数学工具性需求进行调研,调研专业课教师、毕业生及在校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数学课程模块体系。

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60学时,4学分。为开设数学课程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没有开设数学课程所有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我院2009年39个高职专科专业中,只有11个专业将高等数学课程开设为必修课。我们对没有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学生进行数学需求性调查,调查表明:38%的学生对数学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其中7%的学生对数学有较高要求。如何满足这部分为数不少的学生的数学需求呢?答案是明显的。

素质提高模块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能力素质提升的、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课程,每模块48学时,3学分。二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为学生后继发展提供平台的素质提高模块,包括离散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离散数学主要为计算机类专业,或将计算机类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的学生提供,每模块48学时,3学分,面向对数学有较高要求的学生。为学生提供提高模块数学基础平台,在高职学院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要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为专业服务[4]。

专业应用模块按专业群来构建。我们将学院所属专业分为文科、财经、电子信息、计算机四类,文科类专业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实现对数学的个性需求。

财经类应用模块:本模块是财经类专业限选内容,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内容。包括矩阵代数、简单的线性规划、概率初步、数理统计基础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48学时,3学分。电子信息类应用模块:本模块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限选内容,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内容。包括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矩阵代数、概率初步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48学时,3学分。计算机类应用模块:本模块是计算机类专业限选内容,也可作为其它专业的选修内容。包括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矩阵代数、概率论初步、离散数学初步及数学软件matlab应用,48学时,3学分。

应用模块的主要特点是明显的专业指向性与职业性,以应用为主线、以“必须与够用”为原则,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数学分析与计算工具。

选修专业应用模块,并获得相应学分的学生若再选修提高模块的线性代数或概率与统计,则记2学分。

(二)高等数学课程教材建设

1.基于学分制的教材体系构建。与学分制模式相适应,构建数学课程教材体系做到以下两个结合:(1)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基础模块与专业应用模块的模块化特色教材《高等数学》,由我们自主开发与编写,并公开出版。而素质提高模块教材:离散数学、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则选用部级规划教材。通过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形成满足学分制模式的教材体系,为学分制下的数学适应性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平台;(2)“纸介质的”与“非纸介质的”教学载体相结合。不仅为学生构建较完备的、适应学分制模式的、“纸介质的”教学载体,还为学生构建以高等数学网络课程为平台的“非纸介质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的学习载体,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程质量标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静态图形库、动态动画库、教学视频、数学史及数学文化等素材,形成立体化与网络化的教材体系。并开发基于自主学习的考试系统、学习系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异步学习、同步在线交流与个性化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2.模块化《高等数学》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

(1)创新体系、优化结构。将先进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渗透到课程中。教学要求上分层次编写,以满足生源结构多元化、职业选择多样化,以及适应学分制模式的选课制与分层次教学的需要;结构上按模块方式构建,将支撑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个性需求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及其它为专业学习服务的数学知识构建到模块内容中,生成广义的《高等数学》内容体系;在每章的最后编写两个案例:数学文化及数学软件应用,凸现教材的先进性、文化性;教学材料的组织上,从当前人们最关心的经济、能源、交通、科技、环保、社会等热点问题中去寻找案例,体现教材的开放性。

(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打破传统教材体系严密性的桎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允许知识体系出现缺口;以合理淡化理论、强化应用为目的,突出用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消化吸收专业领域的有关概念和原理,习得从业所需的数学活动经验与策略,以加强职业针对性;增加简单的建模实例,强调实践应用,并注重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源于专业的教学素材,以“问题情境—展现知识—实际应用”的模式编排,突出应用性,强化应用意识的培养。

(3)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知识呈现方式上,基于学生的学。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但应注重基于学生的学,实际情况是教师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与教学案例,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新奇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般不会照搬教材内容。但对于学生,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主要载体,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教材基于学生的学远超出教师的教,因此,教材要适应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强化数学“四基”,即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5],彰显教材的基础性;案例选择避免太专业化,原因是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延滞的、后续的,学生缺乏专业概念背景,同时教材还兼顾不同专业的需求,专业背景太强、过于专业化的案例会增加学生的思维负担;设置初等数学预备知识模块,与中学教学相衔接;淡化理论,注重实质,强化几何直观。知识的呈现力求符合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与认知特点,增强可读性。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多媒体;数学建模;应用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国家要对教育行业进行改革,使教育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推动其走向现代化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课程中,用其特有的优势丰富课堂的内容及形式。

大学生数学建模教学目标是把实际问题通过转换,变成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手段及工具进行推理解决。因此,教师要重视数学建模课程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比重,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建模,亲自去完成建模过程,达到培养自身创新意识的作用,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化。本文对大学数学建模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总结,对数学建模课程结构,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1数学建模的概念

21世纪,教学课程迎来了一项重要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帮助他们在进行某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确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并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将其解决。这就是现代教学中备受关注的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是指具有针对性的将现实生活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处理,组成一个由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及数量关系的数学结构。将现实具体事物进行构造、组合的建模过程被称为数学建模(mathematicalmodeling)。数学建模可以归类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都采用它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其将数学学科和社会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实际上,数学建模就是将日常生活存在的问题进行模拟,除去不必要的因素,确立问题中的数学关系,构成相应的数学结构。数学建模是一个将问题系统化的过程,在进行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各种技巧、技能及分析方式、综合认知能力的应用。数学建模并没有―个固定的模式,它的应用往往是因人而异、因题而异。

2多媒体技术在数学建模教学的优势

2.1多媒体的应用加大了课程的信息量

在大学数学教学课程安排中,数学建模课程占据的比例很小,但是其本身的内容又涵盖了高等数学的绝大多数的分支,内容繁多。面多这种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加教案的方式已经无法完成数学建模的教学任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个局面,它可以提高课堂中的信息量,使数学建模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2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数学建模知识形象具体化

数学建模课程会涉及大量抽象性的内容,学生在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消化掌握,因此,数学建模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建模课程的讲解时,可以根据具体隋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补充说明,将抽象、枯燥无味、静态的知识点转化成动态化、具体形象化,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一些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图形演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数据和式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建模的结论,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的积极性及探索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对学习数学建模产生学习兴趣后,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教学质量将大幅度提升,大学生数学技能及综合素质也得到培养。

2.3多媒体教学很好地提高了课程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建模教学,可以缩短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板书、绘图的时间,使教学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在讲解采用Leslie矩阵方式来表达人口变化规律的时候,可以通过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庞大的矩阵进行演示,减少课程中板书的时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否则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的重点难以突出。教师可以将节省出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数学建模的关键内容及知识点,很好的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的质量。

2.4多媒体技术可以实行远程教学

同步式讲授及异步式讲授等模式组成了远程教育。同步式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同时登入到教学平台,完成不同场景的教学活动;而异步式可以让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他们的学习空间不受到限制。开放性和跨时空性是远程教学独有的特点,这决定了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要以异步式模式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同步式和异步式远程教学模式都存在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过少,缺乏亲切感的问题。根据这类情况,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将多媒体话外音介绍与传统模式的板书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质量和效率。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网络上下载数学建模课件及相关资料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拖肮固。

3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再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避免过于形式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教学中,图文并茂、庞大的信息量、灵活多变是其最大的特征。多媒体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觉,他们对教学课件抱着很大的兴趣和注意力。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时,不能过多的追求课件的外在美感和动感,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分析和筛选,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忽视了数学建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3.2快速的课程节奏无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抽象和逻辑是数学思维的两大特征,一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时,快节奏的讲解模式导致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过少,课件翻页的速度太快,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应接不暇,结果就是他们对于教师传授的内容印象不深。这种陕节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破坏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很大程度的阻碍了他们学习后面数学建模内容,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针对这类情况,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增加对建模问题分析、思路讲解、论证推理过程的时间,结合传统教学的板书方式,让学生能真正地了解数学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自身的数学理念,锻炼他们数学思维能力。

3.3数学建模教学课件要做到因材施教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因此,一部分的教师直接使用课本教材或网络上通用的内容来制作课件,这将导致课件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并限制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多媒体在数学建模课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建模课件制作时,要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征及实际情况来进行原创,对于借鉴的内容要做出适当的修改,并进行及时更新改进,使多媒体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4多媒体教学容易导致师生互动不足

数学建模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环境。学生通过老师沟通交流来进行数学建模课程学习,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习效率。一部分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时,都是对事先制作好的视频进行讲解,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减少了。教师甚至一整个课时都会坐在电脑前进行操作讲解,很难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课件展示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时,要注意多跟学生进行沟通互动。教师的眼神、手势、表达方式在课堂中非常重要,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4结论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课程资源库;建设;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135-03

1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库项目建设,是国家推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库资源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热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课程资源库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其交互式及联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它在转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决定了它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2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在高职各专业课中既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又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但由于人们对数学在高职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且日前仍缺乏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大纲,教学所使用教材也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因此影响了数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在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因为高职数学着重对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本作为学校教育的单一教学资源,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做题、复习、考试,周而复始,与专业素养与职教目标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主要体现出如下几点。

2.1忽视专业需求,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

高职教育应以学习应用为目标,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专业素质,提高计算技术为职业技能服务,其教育观念应由“知识本位”转化为“能力本位”。当前教学内容陈旧,难以满足专业需要,所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前进应当改变教学内容陈旧的现状,改进高职数学教学模式,为高职数学教学目标服务,全面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2.2学生主动性差,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高职学生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学生质量下滑,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学习主动性差,基础较弱,学习与职业教育未能直接挂钩,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认识不够,影响了教学成果。

3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库,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的观念,同时也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等。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高职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模式,控究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成果,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高职数学教育其适用度应与高职技能相适应,但还要关注其长远性。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3.1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强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模式,加强高职数学与专业课的联系,针对职业教育的目标着重培养具有技术应用性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所以,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应以为专业服务为前提,重视实用性,提升计算技术,提高学生的专业计算能力。划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应用发展课程,有针对性地排列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发展。数学教师应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专业知识,咨询专业课教师意见,针对不同专业收集相关教学素材,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建立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数学教学课程

数学知识必须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必须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数学思想方法必须满足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学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目标培养系统,数学知识深度以支撑专业后续课程为度,降低理论,淡化形式、避免繁杂运算。并将此落实到教学教改中,具体指导课程体系、教学模块、目的要求、教学方法、教学重点等的确定,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即称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按此要求,建立起具有高职层次的,突出专业性质的各大类专业学科的数学课程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学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这就要求不仅要对本专业教学者进行调研交流,还要对毕业生及主要岗位人群及用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以便掌握确定数学课程对后续课程及专业岗位的数学知识能力的素质要求,甚至还要对相关兄弟院校的数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情况进行部分或具体项目的抽样调查。依托课程资源库的信息流通过信息查询与交流,以制定合理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

(2)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制定不同专业类别教学模块

制定各个不同专业类别的各教学模块,并要明确各模块及相应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分层要求。关键解决模块内容及分层要求与专业需求的一致性、协调性。首先要根据后续专业课程调研,进行研讨论证,确定基础模块和工程模块所包含的具体和二层模块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教学内容的模块的课程资源库数据,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及考核要求,制定出适合各层次学习的教学标准,合理匹配考核评价方法,可任学生通过任一层次的考核标准。

3.2在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主导学习

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共享,实现立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资源(如使用课件、网上答疑、题库、数学软件、数学文化、数学论坛等)。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与网络平台,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网络教学可随时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避免选修与必修课在时间上可能出现的冲突,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巩固,补习不足。网络技术与课程资源促进了教学的自主性、交互性,使数学教学更先进,更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此同时教师也必须不断的加强学习,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学生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积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建设课程资源,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另外还要以“学生为本”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资源与教师的生动讲解、创新评价相结合,相互促进、协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3建立实际问题案例,培养学生以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收集、整理、加工各专业数学教学模块的实际问题案例,形成案例集。通过案例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以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案例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加强它们之间的衔接。重点要做好纵向与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的深入研讨,广泛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专业问题实例;横向与本行业、本区域同类院校进行案例交流,筛选加工。案例的难度应以适应学生实际水平为限,案例加工过程注意条件限制的适度性,争取做到各层次、各阶段教学模块和主要教学内容均有相应的教学案例。基于案例,使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由实际问题引出课题内容,使知识掌握、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发展在问题分析、解决的过程之中,通过形成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注重问题设计,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应有意识地收集与各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尽可能多地将数学与工程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军事学等领域联系起来,展现高等数学的巨大魅力。例如,在生活实际中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是比较难的,在介绍微分方程时可以举抵押贷款买车买房问题、人口增长等诸如此类的例子。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巨大作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结合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加强介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最新前沿动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4建立自主学习模式

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接受教育变为自主探究。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实践探索、讨论合作、解决总结,来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应改变传统教育的方式,加强信息交流与传递,结合课程资源库自主学习、探索发展、结合专业课程积极创新,以便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吸收量,发挥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加强交互式学习,做好课程实践,学以致用。

3.5促进问题探索模式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以应解决专业问题为导向,通过资源共享与整合来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技能,提高创造力、培养创新求知的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指导、帮助学习努力寻求解决方式,启发解决方法,多做针对性的练习和实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专业技能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

3.6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4

关键词:高职数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目前,数学课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不同专业和职业岗位对数学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有较大差异的矛盾,而且传统学科型的内容体系也很难提供给学生实际、够用的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能适应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因此,高职数学的内容体系要逐步向模块化改革的方向发展。模块化内容体系打破了课程界限和教材界限,把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独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各专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的不同可以通过对教材中“模块”的取舍来体现,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选取某些模块作为学习内容,以达到数学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不同能力。

一、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化的设置

对于高职数学建议采用具有“应用数学”特点的基础—拓展—应用型模块设置法。这一设置法包含“基础必修模块”“拓展选修模块”和“应用选修模块”。其中“基础必修模块”包含各专业所需的共性知识内容和必需的基本数学能力;“拓展选修模块”在前一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对应专业和职业岗位特殊需求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进行拓展;“应用选修模块”包括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各专业可以根据对数学知识的不同要求对模块进行组合选择,利于因材施教。

弹性模块化的设置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为专业需求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课程教学注入活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处理好“打好基础”与“专业创新”的关系,使得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更加简单、通俗、实用,贴近实际,突出应用。而且可以在比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开阔视野,学习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三种逐步深入的模块又可以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使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适应专业、岗位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数学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的教学改革

(一)各模块的内容在注重知识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同时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

由于高职数学课时较少,需讲授的内容较多,加上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所以在对模块中数学各分支内容整合时应反复精选,所占的比例必须体现专业应用的重要性,同时降低理论,减少技巧性计算,增加专业所必需的应用知识的实用性,但在取舍时注意不能把教学内容削减为支离破碎的概念、公式、定理及如何套用,以免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内容整合时必须处理好其实用性与学科知识自身系统性的关系,做到既适当地降低理论的严谨性,又不放弃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既强调内容的应用性又不放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指导原则是强调“在应用前提下的系统知识”,而不是以往的“在系统知识下的应用”。

(二)各模块内容中做好教学重点、难点的转化

数学概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要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灵魂。教学中在考虑知识系统性需要的前提下要把握基本概念、突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而不是拘泥于纯数学学科的重点。对于基本概念要理解“透”其主要的实质,把数学概念中隐含的思想性结合专业知识给学生挖掘出来,即主要探讨、理解其思想性、应用性,让学生掌握将相关概念应用于专业问题中的方法。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搞好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及实际问题衔接部分的教学工作,并重视数学知识在应用过程中的分析、抽象与概括,以增强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数学建模,要重点教给学生对具体的实际数学模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再加上学时数的局限性会使前后节课内容的衔接上不够充分,使学生过多地产生疑问;各模块间的内容可能联系较少,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这是教学的难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转化教学的重难点:(1)引进新内容时尽可能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注重本模块知识点小结及其与其他模块知识点的衔接与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寻找关系,发现规律”。(

2)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自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点,布置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3)在阶段复习课中多与学生总结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注重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做到“懂其原理,得其方法,通其变化”。(4)对计算方面适当降低难度和技巧,能查表计算的尽量查表,以增加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效学习时间。

(三)做好课程说明,便于学生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各自要求,灵活地选用不同模块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构成新的教学模块。为了保证学生模块选择的正确性,在模块化的教学计划中应有比较详细的课程说明,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需要的学时数、前导性或后续性课程的名称等。其中课程目标说明是指完成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考核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前导性课程说明是指为了完成该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事先修完的准备课程。

三、模块化内容体系改革的配套资源

(一)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材体现模块化思想,模块与案例相结合。教材中每个模块的内容,要体现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点的要求,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并突出模块化思想。编写时要注意:模块化教材虽然可以把一个较大的课程内容分成容易拆卸互换的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成篇,但是各模块的知识点之间仍然具有一定的逻辑上的关联,仍然能体现教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的过程,即在具体内容设置时应尽可能地保证各模块中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各问题之间衔接的自然合理性,而且对相互关联而又有交叉的内容,应进行适当综合。例如在问题衔接部分可以采用“引导发现法”,便于学生自学。在制定教材中各专业数学模块内容及选择模块进行组合时由同一专业方向的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完成,这将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任务,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的改革要与基本教材统一规划。

2.教学方法要力求“活化”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好的教材如果离开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动态地处理教材,即动态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巧妙地把“死”的教材变“活”。在方法的选择上还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尤其要把“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渗透于理论性教学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另外,应用模块的教学可以采用“探究与讨论式”“案例驱动式”“问题解决式”等方法,把相应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师资方面的改革

1.注重对教师专业目标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高职数学是不同专业的基础课,以提供专业课必需够用的数学知识为课程目标,由于数学课程按照各专业类别进行分类教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自然明确,为了便于教师集中精力研究专业数学内容和模块化教材的编写,建议每位教师要有主要的专业方向,多听一听专业课,以进一步了解专业需求,了解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从而整合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专业数学的相关知识。另外,以往数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是个别教师孤立地完成,忽略了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模块化要求的课程整合,不仅需要教师开展每一模块的教学设计,而且需要不同课程教师之间协同设计、协同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应用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应加强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及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的培训工作,要能胜任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的相关课程,重点培养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能力。

2.注重教师多重角色的转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由课堂的灌输者向引导者的转换;模块化内容体系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而最终的检验者是一线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完成一个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教师是否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是否具有一种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对于解决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至关重要。所以,建议教师从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中选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独立或合作地展开研究,最后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以解决问题。为了树立多元化教育思想,与时俱进,还要多走出去,积极学习借鉴同类兄弟院校及国外最新教育与改革成果,根据所在

学校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此外,要想保证以上各方面的改革落到实处,机制及学生评价等方面也要相应地改进,例如,同一方向的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要就改革后的各方面效果定期和学生进行意见和建议的交流,制定整改措施及方案,并形成机制。学生评价方面应改变以往“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的考核比例要灵活掌握,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为主。

综上是对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化改革方面的一些建议。随着对这一问题逐步深入的思考,更加觉得高职数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困难与机遇同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一线教师多深入实际,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这一课题,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最终一定能让高职数学教学更加适应专业的需求,更加适合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并在提高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重庆,徐国庆.关于模块课程的误解与澄清[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周念,王显金.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

[4]黄映玲.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探究[j].高教探索,2010(1).

[5]朱春浩.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与数学内容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12).

[6]徐利治.关于高等数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看法及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3(3).

[7]刘爱国,等.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模式的初步探索[j].大学数学,2003(19).

[8]刑春峰.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4).

[9]王信峰,张翼.高职教育数学课的教学模式[j].北京联合大学高教研究,1997(1).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5

关键词:高职数学建模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93-01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数学应用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改革。数学建模作为联系数学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在高职数学课程中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

1高职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课程建设的灵魂。高职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将建模思想融入专业需求,注重应用。这一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指出数学教学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密切相关。

数学建模课程建设需要注意把握数学建模与高职学生现实所学数学知识的联系,并结合现实所学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恰当的“切入”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高职数学建模课程的内容安排

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我们要根据高职专业的能力结构要求和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和专业紧密结合,主动适应高职专业对数学基础课的需求。

数学建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打破传统的条块,将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拓展到能力和技能体系,将案例教学、模型建立、数学试验等环节有机的渗透在每个专题中。数学建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数学建模简介。主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模型的概念,了解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及熟悉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初等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数学建模,掌握建模的常用初等方法和基本步骤。(3)数学规划模型。使学生掌握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及其解法,掌握整数规划数学模型及其解法,掌握0-1规划数学模型及其解法。(4)LinGo简介及其运用。使学生熟悉LinGo的软件界面,了解LinGo的功能与特点,能运用LinGo软件求解数学规划的编程问题。(5)matLaB简介及其运用,使学生熟悉matlab的软件界面,了解matlab的功能与特点,能用matlab软件求解复杂的数学计算。

结合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先期数学知识和能力储备的差异性,各专业对数学能力需求的差异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模块教学模式:以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的基础模块要求所有学生必修;注重应用,体现专业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的应用模块供同学们选修。

我们可依据专业的需要,适当合理地进行数学建模的案例教学,选取专业上、生活中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补充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算方法、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体现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数学思维方法的价值。

3高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方法

有了好的课程内容体系,未必能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信息,如果不经过学生大脑的信息加工、处理,那是零碎的,无实际用处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原来的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并以一定结构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使其成为有效的知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由于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差,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少,为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此类心理,并尽力以最简单最让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

由于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有差异,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显然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用启发与研讨相结合的授课方法,通过案例把实际问题展现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数学建模方法的讲授,包括初等模型、微分方程模型、运筹学模型等,应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探讨,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结果,然后发展成能独立地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去解决。

要教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学习、反思。教师可安排一些材料,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成真,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数学建模实训课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般三个人一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并撰写出报告。这样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协助精神和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要多采用数据,图象的方法说明概念、定理、公式,最好运用计算机来进行数值计算和图象演示。对于黑板上难以表现的内容,开发flash等演示动画,使学生提高兴趣。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努力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教学整合在一起。

4高职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评价

数学建模活动主要重过程、重参与。因此要树立科学的高职数学建模教育评价观,建立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制。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包括平时作业、研讨课发言、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调研报告、教学论文等方面,评价学生要更加注重学生在分析和建立模型过程中的考查。

高职数学建模课程作为基础课,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及期末做的一次建模小论文(包括使用LinGo或matLaB程序求解)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我们也可以采取分级考试模式,学生参与命题考试模式等。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所学专业课程中发现数学应用问题,指导学生收集数据尝试量化分析,并将研究成果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这样进行教学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基础功能的认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高职数学建模课程建设应该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运用现代数学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为专业需要服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成果导向;一主、三需、四课、六力、多辅;能力本位

2016年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需求,科学定位,深化改革,创造和提供有效的、优质的教育供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高职教育文件,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应用数学课程重在知识传授,更加偏向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打破以往高职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模式,构建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已势在必行。以提升教学质量工程为契机依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转变观念,重新设置数学课程的核心能力、构建体现综合素养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量方式等,创建并丰富教学资源,形成能力本位的数学课程体系框架,并全面实施。

一、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架构

依据成果导向理念,根据“一主、三需、四课、六力、多辅”的思路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业对接调研,了解“三需”即专业需求、企业需求、社会需求,确定最终成果需要达到的六力(即协作力、学习力、专业力、执行力、责任力、发展力),以六力为起点反向设计包含四门课程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最后进行了多种教学手段与资源改革辅助教学,包括教学方法改革、评量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在线开放课建设、以赛促建等。

(一)一主

根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来进行,要求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实际学情(学前基础、学习效果等)、根据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确定学生学什么(内容)和如何学(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实施合适的教学评价来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三需

“三需”具体包括专业需求、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即通过调查与调研确定学生达到学习成果,学习成果代表了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而不是知识。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为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特别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内容来支撑,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通过与各专业进行对接、调研,明确了每个专业的具体知识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各专业对应的教学大纲;根据企业需求,设计教学案例,形成对应的教学单元设计,引导学生逐渐提高合作、交流沟通、创新等能力;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工匠精神等满足社会需求。

(三)四课

成果导向教育在确定学习成果时包含了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符号我国职业教育提出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构建包含应用数学、经济数学、计算机数学、数学建模四门课程的三必一选的课程体系,其中应用数学、经济数学和计算机数学是根据专业群特色设置的三门必修课,能够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每门课程会针对不同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组合。而数学建模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选修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课程类型,使学生走出教室,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了数学建模选修课,该课程由学生自主决定社会实践类学习主题和学习计划,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制定课程的能力指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建模课程内容尽量生活化、接地气,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重在启发学生心智,使其掌握方法,活跃思维,拓宽视野。

(四)六力

这里的“六力”是根据三需调研归纳而成的,具体包括:协作力、学习力、专业力、执行力、责任力、发展力。协作力是指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能够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还要具有尊重多元观点的素养。学习力是指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多渠道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掌握学习方法,独立思考。专业力是指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术能力。执行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责任力则是社会和职业的基本需求,指的是学生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发展力是指学生具备遵守职业规范、忠诚职业的素养以及具备职业生涯规划和适应岗位变迁的能力。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就要根据学科特点认领这六力中能够承担和完成的培养任务,例如课程设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或者在授课内容中增加数学建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建模过程中就会逐渐培养协作力,即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上述提到的四课中,三门必修课也是根据专业需求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掌握每个专业对应的数学知识,这就是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中专业力能够承担的一部分培养任务。责任力和发展力则是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实现的,在授课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逐步培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多辅

辅助教学资源包括:多元评论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在线开放课建设、以赛促建等。1.针对传统高职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完善等问题,重新构建多元、多角度、多层次考核体系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重新调整了考核方式及权重,打破了传统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量体系,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加强过程管控,在考核方式上引入了实作评量和档案性评量,重新构建了能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多角度、多层次考核体系。原有的期中、期末纸笔测验更倾向于知识考核,无法完全满足素质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原有纸笔测验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档案评量、实作评量和口语评量等形式,既有过程评量又有结果评量,将过程评量覆盖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呼应不同教学目标,目的更明确。不同向度对学生进行评量,不但包括传统知识考核,还包含各项素质能力考核以及努力程度、参与程度等向度。尤其把努力程度即自己现在与过去相比是否有进步也作为评量向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评量人员除包括教师以外,学生进行自评和参与小组其他同学的评量。学生在给自己评量和给其他同学评量的过程中,养成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习惯[1]。多元、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体系从相同标准的统一性评量转变为关注个体差异的个性化评量,能够量化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实时监控教育实施情况。2.针对普遍高职数学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逻辑性强、与专业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重新编写配套教材编写成果导向课程的配套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相关内容与专业的匹配性。同时考虑到各专业的不同需求,配套教材在编写时可以采取模块化方式,让各专业授课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组合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数学教学的灵活性,满足了专业对内容的选择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还要在教材中引入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相关内容,数学实验可引入一些命令结构简洁、交互性较好、易于掌握的数学软件,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解决较复杂的计算,弥补高职学生学时短、计算能力较弱的缺陷,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计算工具。而数学建模主要是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用理性思维作出科学决策的优势,把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融于一体,通过这样的模型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开放、更灵活,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针对学生学习高职数学内容生搬硬套、应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实施“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教学模式通过培训和指导学生参加大赛,促使教师全面掌握应用型人才技能要求,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素材,满足专业与社会需求,进一步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些不断更新的案例再融入到课堂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等。4.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线上平台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师讲授相结合学习模式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录制在线开放课,借助智慧树、钉钉等平台,学生可以完成观看教学视频、小组协作建模、提交课程作业等个人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实施

(一)精准定位需求,调研数据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前和课后两种类型的问卷调研工作,精确了解学生现状和需求,再通过课前和课后的调研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整改反思反馈到下一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对专业和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以专业群为调研对象划分标准进行大类调研。根据现在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招聘特征,由于同一专业群内各专业有很多相似需求,因此不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各专业调研,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量[2]。学情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已接受数学课程教育的老生对课程内容、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接受程度的调研具体包括教学内容难易度调研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量方式的接受度调研;二是针对未接受数学课程教育的新生基本情况的调研,具体包括学生初等数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研、六力相关情况调研等,以上两项调研都是为了对课程进行反向设计作为理论依据和反向设计的起点;三是针对已接受数学课程教育的学生在提升方面的调研,调研内容与第二项调研内容相似,但是调研的重点是各项能力的提升情况,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整改反思,对课程设计进行再次调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循环,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根据实情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在对调研结果分析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特点,用定量数据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3]。例如,在课前调研中关于教学方法和评量方法的分析就可以利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基本原理,利用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教学方式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也可以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在分析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时,可将学生成绩作为观测变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作为控制变量,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有什么影响,并可以进一步研究哪种教学手段与哪种教学内容的组合能够更加优化教学效果。

(二)根据数据分析结论进行反向设计

利用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学生的知识需求、方法需求等,然后进行反向设计。反向设计是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即毕业要求的能力结构)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我们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开始确定数学课程最终学习成果(六项核心能力);由数学课程最终学习成果决定数学课程培养的目标,再由数学课程培养目标决定数学课程体系。

(三)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单元设计

通过与各专业进行对接和深度调研,准确定位各专业对数学课程需求。根据各类专业不同需求设置对应的教学目标以及核心能力权重,并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应用数学》为例,融合后的教学内容都能明确体现出各专业特色。电类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包括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简介,机械类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包括三角函数的图形变换,管理类专业特色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将这些教学内容与之前制定的核心能力相结合制定每个专业对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单元设计,这样就初步完成整个课程体系基本架构工作。

(四)课程实施和调整

首先要选择试点专业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信息采集工作,随时汇总教学效果反馈进行整改反思。在第一个阶段教学过程结束时,还要有相应的满意度调研和提升效果调研,作为下个阶段整改的数据支撑。构建“一主、三需、四课、六力、多辅”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并实施,再通过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反馈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进行整改反思,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可改进的课程体系,不断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典.成果导向高职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简倍祥,万恒,张殷.客户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数学建模;保险精算;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标号1674-6708(2009)09-0105-02

1财经院校应用数学专业开设现状

目前,国内已有十几所财经院校开设了应用数学专业,我院于2004年正式成立了应用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致力于数学与经济学及其交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突出数学在经济、金融及其它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这一特色。通过改革传统的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增设金融、经济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多学科交叉,丰富学生实践知识,增强学生实践环节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训练。通过建立和研究金融、经济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用数学专业的开设为促进经济学科的现代化,加强数理及定量研究方法和手段做出贡献,也为金融保险学、信息统计学与财政税收学科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2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2.1研究目标

财经院校应用数学专业不同于理工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也不同于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财经院校应用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规划要更好地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学生兴趣和发展方向的个性化的要求。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的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它们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2.2主要内容

1)研究和设计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核心是如何使课程内容体系适应创造性经济学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需要;

2)教学队伍的建设和科学研究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只有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才能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这样就要求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才能讲好课、建设好课程;

3)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材的不断更新是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标志,特别是经济与数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教材的建设;

4)教学方式是教学研究型模式的重要体现,关键是“教”和“学”的互动、“学”和“用”的结合。在综合练习中,学生自己选择实际研究对象,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建立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检验和应用模型,完成建模的全过程。独立的实践,教师的辅导和互相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5)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的重要措施。课堂教学以计算机投影为主要技术手段,对于课程,除了能够高效地表达知识信息外,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应用软件的课堂演示和案例的课堂实验成为可能,使得理论方法的介绍和实际应用融为一体;

6)加强教育与教学研究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课程教学是学生培养中的一个环节,每门课程内容体系必须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2.3重要观点

1)适应创造性经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和设计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2)不断更新的经济量化分析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材的不断更新是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标志;

3)体现教学研究型模式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

4)相对稳定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队伍。

2.4创新点

1)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经济管理中的数学建模能力的高层次精算复合人才;

2)数学基础与经济基础相结合的学科基础课;

3)以经济数学模型及软件应用为重点课程的专业主干课,课程内容涵盖全国精算考试的大部分课程;

4)实现精算专业课双语教学,以培养基本功扎实,具有

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现代精算学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人才的长远发展和连续发展,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搭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精算教学平台。

5)鼓励学生加强课堂讨论,尽早接触现代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学文献,了解前沿性的研究热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扩大知识面。

3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经过多方考查,参考国内外30多所院校经济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于2005年修订完成了本院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05、07级教学检验效果良好,并且两位教师和一位学生已考核通过英国准精算师和内准精算师的大部分课程,2010~2012年我校将会拥有英国准精算师和国内准精算师的双向教师。我院教师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发表了应用数学、数理经济、金融数学等研究论文50篇,并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两部专著,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经济数学系列教材3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性、创造性教育与实践教学,我院开设了全院数学建模选修课,组织精算0501、0702班参加2007年、2008年、2009年东北三省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共20队60人参加了比赛,分别获比赛一、二、三等奖,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实验室共建,获奖后保险精算实验室和经济数学模拟实验室共获150万基金支持,为全面实施实验和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实现了部分专业课双语教学。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8

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改革

一、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数学教学显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与高职专业联系不紧密,教材对专业针对性不强;高职生源知识基础整体不扎实,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给高职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高职学校在教学中应贯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思想。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各高职院校加强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数学作为文化基础理论课程需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教学改革。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模块小型化,相对独立,利用模块组合的灵活性,可以比较容易地满足专业的要求,且各教学模块的内容可以不变,各模块的教学方法,手段可以不断改进提高,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化。

二、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教材的编写流程

1.材料收集:通过对新生进行摸底考了解学生进入学校时的数学基础,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研究数控系实施性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了解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找出所有专业课程教材。

2.提取数学知识点:对每一门专业课程教材详细研究,探寻其中的数学结构,提取专业课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学知识点。

3.获取数学知识点纲要:与数控专业教研室进行沟通,对提取的数学知识点进行筛选,获得专业课程所必须的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分析、研讨所提取出来的数学知识点的宽广度及深浅程度。

4.将前3步中获取的材料整理成教学模块:根据所要求的数学知识点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专业教学进度的需要,把知识点的纲要进行归类、整理,建立数学课程的模块。

5.判断所构建模块的适用性:将构建的数学教学模块提供给专业课教师,让他们审核所做模块是否符合专业教学的要求。如符合要求,就按照构建的模块编写教材;如不符合要求,则对构建的模块进行修改,重新构建适用的数学教学模块。

6.进一步改进编写的模块内容:为了更好地把握数学与各专业课程的联系,充分了解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教学中所需的数学知识,并对相关专业的职业标准与能力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数学课教师要主动与后继相关课程的教师加强沟通联系,了解他们课程设置的情况、各门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及深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走进相关专业课的课堂听课,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一步改进编写的模块内容。

三、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教材的模块内容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我们通过大量翻阅数控专业书,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数控专业对数学知识、技能的需求,我们发现,随着数控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广度上,而不是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而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比较低,教学内容多,授课时数少。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数控专业课的学习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将专业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我们将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分为九大模块:

模块一代数基础知识

课题一集合

课题二不等式

模块二函数

课题一函数(反函数)

课题二增长率问题

课题三存款问题

课题四人口问题

课题五周期变化现象问题

模块三三角形边、角的计算

课题一直角三角形边、角的计算

课题二任意三角形边、角的计算

模块四向量与复数

课题一向量

课题二复数

模块五几何(Ⅰ)

课题一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课题二直线与方程

课题三圆与方程

课题四椭圆与方程

课题五双曲线与方程

课题六抛物线与方程

模块六几何(Ⅱ)

课题一平面

课题二空间直线

课题三空间直线与平面

课题四空间平面

课题五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模块七微分及其应用

课题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问题

课题二导数的运算

课题三平面曲线的作图问题

课题四改变量的计算问题

课题五工件的弯曲程度

模块八积分及其应用

课题一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

课题二积分的运算

课题三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体积、平面曲线弧长的计算

课题四变力所做的功、交流电的平均功率、交流电流有效值的计算

模块九概率统计初步

课题一击沉航母需要发射多少枚导弹。

课题二让你当检测员,你会检测产品质量吗

以上每个模块我们都用专业实例提出课题,提供思维方法,进行课题分析,找出工具,最后解决问题。

四、高职数学模块化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主要考察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淡化技巧,数学中有普遍意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应是考试的重点。

2.撰写论文:结合所学专业,以数学建模的形式撰写论文。在学期初教师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给定论文的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所需数据、数学知识,结合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完成所给的题目,得出计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数值分析,最终形成论文,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教师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种考试形式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精神。

3.上机操作: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各种数表、计算器、数学运算软件工具的应用。利用数学软件,在计算机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学会用计算机来做数学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把计算繁琐的计算题、要求精确的作图题在计算机中考核,可以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模块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要在教材、教学模式、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大胆的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实一体;案例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7104

0引言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是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该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熟练掌握成熟的网站设计工具和流行的网站开发语言,以完成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为用人单位培养能够胜任web软件工程师、网站运维工程师等职位的人才。从目前it行业的就业需求看,学生如果能熟练掌握网站开发与管理等技能,可以极大地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促进专业对口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然而,目前的就业问题在于:一方面用人单位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高质量就业者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现象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在it人才培养方向上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变化,需要对人才培养计划作出及时调整。具体到《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研究,在分析职场对网站建设和管理人才技能要求的基础上,传授实用的网站建设和管理技术,提升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

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1《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特点和问题

1.1《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特点

根据学院教学计划安排,《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共32个学时,其中授课24学时,实验8学时。该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主要讲授HtmL语言、CSS样式表、VBScript脚本语言、aSp内置对象与应用、aSp数据库编程等内容。不同于其它基础性课程,《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综合性较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其具体特点如下:

(1)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一般的编程语言课程,如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仅涉及一门编程语言,而该课程涉及HtmL语言,VBScript脚本语言、aSp编程语言和数据库操作语言(SQL)等多门语言。学生掌握以上语言后才具备开发和管理电子商务网站的初步能力。

(2)综合性强。该课程是先修课程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等)的内容。例如,某电子商务网站的体系结构为B/S(Browser/Server)模式,在客户端使用HtmL+VBScript+CSS技术收集用户数据或展现后台业务数据,在web服务器端使用aSp语言与后台数据库进行交互,最后在服务端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和电子商务中涉及到的业务数据。在上述流程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SQL语言操作数据库实现系统管理。

(3)实践性突出。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站开发和管理能力,而能力的培养来自于实践,通过实践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现电子商务网站各功能模块,并独立处理电子商务网站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1.2《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存在问题

本文在结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特点、学生反馈和笔者多年授课经历的基础上,得出该课程在课时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

1.2.1课时安排不足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授课24学时,实验8学时。要在24学时内完成HtmL语言(4学时)、CSS样式表(4学时)、VBScript脚本语言(4学时)、aSp内置对象与应用(4学时)、aSp数据库编程(4学时)、案例分析与设计(4学时)内容的讲解非常困难。为完成教学计划,授课老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相关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进度,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放弃学习。另外,大多数学生在8学时实验课内难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任务,即使比较优秀的学生也难以在2学时内完成购物车模块实验或aSp数据库编程实验等内容。

1.2.2课程内容老化

学院《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主要讲授基于aSp技术的网站开发技术,而目前流行的web站点开发技术包括:aSp、JSp、pHp、CGi、ColdFusion等。Googletrend统计的4种web开发语言流行度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目前最主流的网站开发技术是pHp,其次是aSp,其中pHp技术的流行度远远超过其它web站点开发语言。

另外,知名网站的实现技术反映了各种web开发语言的受欢迎程度。图2显示了访问量排名前40的web站点实现技术统计信息[1]。

由图2可知,利用pHp技术实现的web站点数最多,访问量排名前40的站点中有一半是使用pHp技术设计实现的,如Facebok、Yahoo、QQ、Baidu等;而几乎没有一个web站点使用aSp技术。it企业的招聘信息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用人单位对web开发人员必备技能的需求。图3描述了国外知名招聘网站统计的2006-2013年it企业aSp、JSp和pHp网站开发工程师需求增长率[2]。由图3可知,it企业web开发工程师的需求量自2006年至2011年不断上升,而2012年和2013年需求量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另外,it企业对pHp开发工程师需求量明显高于和JSp工程师。

根据各种web开发语言流行度、知名站点实现技术和就业市场需求,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掌握aSp技术的web开发人员需求较少,而对掌握pHp技术的web开发人员需求较多。因此,学院《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内容相对老化,需要根据it企业的需求作出调整。

1.2.3教学模式不合适宜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台下听讲。这种模式只适合一般基础理论课,而不适用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这种综合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面对零散、广泛的理论知识介绍,学生普遍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对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流程和开发技术的直观认识,不能实现知识点到应用场景的映射。该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门知识,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发能力,要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换,不宜采用以老师为传播主体的教学模式。

1.2.4考核方式不全面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主要通过闭卷考试判定学生成绩。考试内容主要为围绕知识点设置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编程题。大多数学生的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得分较高,而编程题得分较少,从侧面反映出学生一般采用机械地背诵理论来学习该课程。这种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考核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无法考核实际的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开发能力,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改革措施探索

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

2.1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

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时不足的问题,可以与教务部门协调适当增加课时。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可将该课程设置为48学时,包括HtmL语言(6学时)、CSS样式表(4学时)、VBScript脚本语言(6学时)、aSp内置对象与应用(6学时)、aSp数据库编程(6学时)、案例分析与设计(6学时)、实验(14学时)。

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讲授以aSp技术为主的网站开发技术时,建议在aSp数据库编程模块以mySQL数据库替代aCCeSS数据库,讲授aSp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由于mySQL数据库在易用性、可扩展性和高性能等方面都优于aCCeSS数据库,目前主流电子商务站点大多使用mySQL数据库作为后台,如taobao、eBay等。讲授pHp为主的网站开发技术时,授课内容可设置为Lamp环境介绍(2学时)、HtmL语言(6学时)、CSS样式表(4学时)、JavaScript脚本语言(6学时)、pHp程序设计(8学时)、pHp数据库编程(5学时)、案例分析与设计(5学时)、实验(12学时)。

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需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性。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演示某电子商务网站功能不断完善、版本连续更新的过程,使学生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巩固已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下面以电子商务网站中用户登录功能为例,阐述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连贯教学:

(1)讲述HtmL章节时,说明HtmL只能实现用户登录功能的页面,而无法实现后台逻辑。

(2)讲述JavaScript章节时,说明JavaScript代码运行在浏览器中,可在客户端验证用户输入内容是否合法。

(3)课程进行到pHp程序设计部分时,告诉学生可在服务器端使用pHp语言验证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若都正确则允许用户登录,否则要求重新输入。

(4)完成功能后,适时引出问题:如何保存及检索用户名和密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体系,提示其可以使用文件存储用户名和密码,然后讲授如何利用pHp操作文件实现用户登录功能。

(5)分析使用文件实现用户登录功能的劣势,通过从文件中检索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正确性较低的问题,引出pHp数据库编程内容。在pHp数据库编程部分,基于mySQL数据库实现用户登录功能,与基于数据库和基于文件实现用户登录功能对比,分析其优劣。

在课程中使用若干类似例子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web站点开发技术体系。

最后,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选择电子商务站点设计开发中常用功能模块进行讲解,使学生在课程中掌握的技能可以应用到日后工作中,促进其就业对口。除了选择用户登陆功能外,还可以选择文件上传下载、excel报表生成与显示等模块进行讲解。由于电子商务网站功能的实现大多类似,掌握了数据库、文件读写、文件上传下载和报表生成等技术,基本上具备了开发电子商务站点的能力。

2.2教实一体、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及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在该课程中采用教实一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教实一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在机房进行教学活动。授课老师讲述某知识点后,现场演示利用该知识点实现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功能,例如利用Request对象读取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电脑上重复实现该功能。一方面,通过这种方法能够直观生动地让学生观察到电子商务网站功能点的实现过程,对知识点的使用方法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现场动手开发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应用理论知识开发电子商务功能模块的过程,从而激发其继续学习和课后研究的积极性。

“案例引导,任务驱动”[3]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案例为向导,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学活动中以完成案例中涉及的任务为中心,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确定完成任务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利用各种资源,找出解决问题、实现任务的方法,通过完成任务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目前,“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实践性强、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中。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中,按照“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思想,授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电子商务网站经典案例,将经典案例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案例的分析和实现贯穿整个课程,知识点的讲解隐藏在各子任务的实现过程中。经典案例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情景,通过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具体情景中的子任务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完成特定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用户信息管理案例中包含用户登录、用户信息添加、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删除和用户信息查询等子任务,用户登录子任务要求学生掌握HtmL、VBScript和pHp数据库编程等知识;用户信息添加任务除了要求学生掌握HtmL、VBScript和pHp数据库编程知识外,还要求其主动探索图片文件如何上传和显示。学生围绕案例展开的任务进行学习,将传统的再现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改变了学习状态,使其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和运用的学习体系,培养了其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

2.3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

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模式,采取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在课程开始阶段设置若干相关项目,由学生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完成,每组3人。采取考试成绩占30%,项目成绩占70%的比例综合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项目考核采用答辩形式,学生对项目进行演示和讲解,邀请2~3位相关领域的老师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表述能力、界面布局合理性、界面美观性、功能点实现完整性、创新性、代码可读性等。评分项的设置尽可能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以答辩为主的考核形式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方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借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4综合利用企业和网络资源

为了提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和管理能力,可以综合利用企业资源和互联网资源。

(1)邀请企业web工程师做报告。由于企业web工程师活跃在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一线,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熟悉现实生活中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和管理过程,具备相关的职业经验,对于与业界接触较少的学生来说,更能吸引其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更能拓宽其视野,从而使其尽早进行职业规划。

(2)利用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目前,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在全球快速发展,著名的mooC平台有Coursera、Udacity和edX等。这些mooC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斯坦福、麻省理工、伯克利、哈佛等一流名校的相关课程。每个课程中包括文本资料和视频资料,并提供专家互动、推荐学习资源等服务。推荐世界一流名校的课程是对该课程的有益补充,使学生掌握前沿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结语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不断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其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一种有效提高企业营业收入的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满足企业在web站点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提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同时也为其它实践性强、注重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top40websiteprogrammingLanguages[eB/oL].http:///2011/09/06/top-40-website-programming-languages/.

数学建模课程的主要内容篇10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分析

随着“阳光体育”在学校中的广泛开展,‘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已逐步渗人人们的生活。就大学生而言,高等学校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各种技能的关键时期。公共体育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以终身体育意识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强身健体为教学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必修课程。

本文通过对福建、广东和江苏三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修业年限与学时数和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调查对象及时间

调查学校为福建省l0所高职院校、广东省7所高职院校和江苏省6所高职院校。调查对象为各高校体育部(室)部门领导及部分体育教师。调查时间是2008年11月——2009年3月。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形式由原来单一的公共体育课发展为多种课程模式并举之势,除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础课、选项课、选修课和保健课外,三省高校还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和针对性强的如专项普及课、专项提高课、锻练达标课和运动训练课等。从教学形式来看,各校又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条件,将这些不同形式的课程有机组合起来,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模式”教学。(见表1、表2、表3)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三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各具特色,形成以人文、地域特点为主,符合本地区教学环境要求的形式各异的课程模式。福建省高职院校主要是三基型、主副项制和选项制等三种课程教学模式,又以后两种为多数高校所采用;广东省高校普遍采用以三基型教学、选项型等为主的教学形式;江苏省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课内外一体化、分项制和选项制等教学模式。

从全面培养人才素质的角度看,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是可在未来高校推广的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面向新世纪体育教学的特点应该是强调现在要做什么,更重视将来的任务是什么;既要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还要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出发,真正体现出立体式体育教学。据了解,江苏省部分高校试行小范围的俱乐部式教学,效果较好。这些试点高校的普遍看法是,既能缓解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师资、经费等问题上的压力,又能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谓一举两得。因此,积极开发俱乐部式体育教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建立具有特色的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一大趋势(见表4)。

(二)修业年限、学时数

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4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选修课。”第6条规定:‘体育课程的学时数以每学期l8周,每周2学时计每学年为72学时。”这一规定是每位学生最低的体育课时量的有效保证。目前福建、江苏两省所调查的学校均能做到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课时也基本符合要求。广东省多数高校没有执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只在一年级开设体育课,学时在62-68之间(见表5)。

三年级以上开设选修课,因《纲要》未做明确规定,各校从教学时数到形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江苏省部分高校以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福建、广东两省均没有开展,究其原因,主要与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等有一定的关系。高年级以上开设体育课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连续的保障,也是学生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延续。因此,合理、有序地开设高年级体育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三)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除充分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外,还必须体现出教材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从调查中看出,闽粤苏三省多数高校选用教材还停留在传统的习惯思维上,即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球、武术、健美操和小球等项目上,新兴项目和时尚内容开发较少。值得注意的是,田径内容大幅度减少;普遍存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偏少的问题,有的根本就没有理论讲授要求(福建、广东两省部分院校)。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没有体现出教材的实效性、针对性及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上竞技类项目较多,民族民俗体育、健身娱乐等教学内容偏少;(2)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上,重视传统的教学内容较多,体现时尚的运动如街舞、体育舞蹈和定向越野等项目开设很少;(3)师资不足,受学校人事编制的制约,多数学校师资配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问题,必须从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条件等方面加以解决。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真正从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教学内容;

其次,改善教学条件,根据各校的特点及优势,围绕几个特色项目加以普及与推广,或对部分教学项目实行有偿教学,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实现有偿收费,对培养学生形成有意识、有目的的体育消费观念具有积极意义;再次,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力度,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的时数,追本求源,从根本上消除‘重体轻理”的错误做法。

(四)考核

考核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考试的形式、方法及内容对教学过程起着积极作用。从调查的情况看,省高校主要采用综合评定的方式,即考核由理论、技能评价、身体素质和学习态度四个方面组成(见表6)。

目前体育考核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应用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没有在考核中很好的体现,考核注重的是结果评价,没有过程评价内容,形成了‘要我学”与“我要学”之间的矛盾。二是只注重分数,忽略了个体差异。从表6可以看到,技能评价和身体素质是考核的两个主要方面,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应当指出的是,学生学习的掌握与本人的体育基础、体能,以及遗传因素、个体差异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考核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此列入考核内容比较公正客观。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福建和江苏两省的高职院校按《纲要》的要求,一、二年级开设必修课,广东省高职院校多数是一年级开设体育课。没有按教育部的文件要求进行落实。

第二,体育教学模式应体现本地区的特色,要多重并举,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和改革的需要。

第三,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是全新的教学形式,建立并逐步完善具有特色的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是未来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一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