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2:20

风险管理策略篇1

风险管理策略包括战略风险回避策略、战略风险回避策略、战略风险转移策略、战略风险自留策略这几方面内容。回避战略风险是以放弃或拒绝承担风险作为控制方法来回避损失的可能性。减弱策略即通过减少战略风险发生的机会或削弱损失的严重性以控制战略风险损失。战略风险转移是指企业以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采取某种方式将风险损失转嫁他人承担,以避免战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战略风险自留策略是说如果企业有足够的战略资源承受该风险损失时,可以采取风险自担和风险自保自行消化风险损失。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风险管理策略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信息采集;分类管理

现阶段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及其相关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了税务部门的重点研究方向。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有助于规避税收执法风险,降低征管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税收风险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管理、申报、协助义务的主体

在履行法定义务时受主客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潜在损失,是税法遵从的潜在危险。(一)国外关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现代意义上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最早源于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1983年,美国联邦税务局(简称iRS)对全国“灰色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问题开展调研。据统计,因纳税人对联邦所得税法的不遵从行为,导致1981年全美有900多亿美元的税款流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税收管理领域,逐步形成了成型的理论体系。1997年7月,oeCD下属的财政事务委员会(简称CFa)了名为“风险管理”的应用指引,提出了在税收管理领域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型的理念;2002年5月,CFa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在伦敦召开,深入探讨了中小企业国内税收遵从问题;2004年10月,CFa批准通过了题为《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将税收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确定优先次序、处理和评价等步骤;2008年3月,oeCD税收管理论坛第四次会议在南非开普敦召开,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纳入研讨范围。

(二)税收风险管理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在税收征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首次正式提出“防范税收风险”的战略目标[1]。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国税局首次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税源管理中,逐渐建立健全了成型的税收风险管理框架。这一创新举措先后得到了江苏省局、总局的认可。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在青岛组织召开税收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研究探讨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如何引进和应用风险管理知识,与会单位就如何有效规避税收风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2011年《“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对税收风险管理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三)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税收征管力量弱化与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激增的矛盾日渐凸显,税收风险压力空前加大。随着现代税务管理的不断深入,对执法精细化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风险也会加大。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是主动适应税收发展新常态,实现税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菏泽市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菏泽市税收风险管理开展情况

菏泽市国家税务局自2016年设置风险防控机构以来,始终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挖掘应用为重点,努力构建税收管理大风控格局。市局机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全市国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为:大力构建涵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处理四个阶段的闭环式管理机制。1.组织专业评估团队。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管辖的格局,面向菏泽市石油加工业、采矿业、货币银行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重点税源和高税收风险行业,针对征管工作中所发现的税收风险点,从全系统内抽调精干人员构建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推广运用行业风险管理模板,实现专业化风险应对。2.落实信息化治税。重点加强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利用。针对涉税信息大量游离于税收管辖外的突出问题,菏泽市国税系统与全市50个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2016年采集整理并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推送涉税信息逾11万条,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税源监管力度不足的困境。3.实现差异化管理。改变传统的以人海战术、均衡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按风险大小对纳税人实行区别管理,将风险较大的纳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重点,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有限税收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2016年,全市共完成纳税评估1405户次,通过风险提醒、纳税评估共组织入库税收2.42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1.42%。

(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菏泽市国税系统在风险防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工作中还将面对更大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办纳税人税收风险大。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在刺激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增长的同时,由于配套管理措施不到位,新办纳税人大量存在登记信息失真的问题,给征管工作带了诸多困难。在税务登记管理中发现,大量按照改革之前的标准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资质较差的民事主体也获得了市场主体的资格,这部分纳税人税务登记信息普遍存在较多问题。例如,经营范围信息模糊,税务人员仅通过登记的经营范围难以准确判断其经营主业,给纳税人税收管辖权的界定带来难题,直接增加了后续税务管理工作难度。2.开展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依据。作为实施风险应对的重要方法,纳税评估是在“征、管、查”三分离的税收征管模式下提出的,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面临着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尽管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各级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加强税源管理有效方法予以强调,并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纳税评估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税收征管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均未涉及有关纳税评估的内容,总局制定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从其法律地位来看仅仅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对税务执法人员和纳税人的法律约束力较低,致使纳税评估工作始终处于法律边缘,实践中缺少法律依据,评估工作无章可循。3.信息应用水平不高。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是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然而,虽然目前税收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预警分析指标已相对完善,但税务部门在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应对能力上还存在不足,信息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涉税信息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一是对现有系统数据信息利用不到位,不能主动整合金税三期管理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以及出口退税系统等平台的有关信息;二是对第三方涉税信息利用不充分,仅仅将其作为校对纳税人自主申报信息真实性的工具,而不能有计划性地进行整合分析;三是数据信息分析深度不够,对“指标元-指标-风险管理模板-防控方案”的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掌握不到位,工作中仅局限于单项数据的校对与鉴别,缺少关联分析和综合运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公民纳税遵从意识有待提高。纳税遵从意识是实现纳税遵从的必要前提,是指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条件下,纳税人基于对自身主体地位、自身存在价值和自身权利义务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对税法的理性认知、认同和自觉奉行精神。根据陈金保2016年的调查结果,我国公民大多数理性上认同依法纳税的理念,但自觉自愿遵从的态度并不积极,往往是迫于严厉的税收征管措施和偷漏税的惩戒才照章纳税[2]。在许多人看来,偷逃税款似乎算不上违背道德的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能力体现。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与道德约束,部分纳税人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容易出于侥幸心理偷逃税款。即便被税务机关发现并严厉查处,纳税人依然有可能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被“抓了典型”。如果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公民的纳税遵从意识,不能实现对偷逃税款行为的零容忍,单靠税务机关日常检查,难以完全防范纳税人恶意逃避缴纳税款的风险。2.税收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完善规范的税法体系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纳税遵从的根本性保障。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型的经济及法律关系不断涌现,现行税法体系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税收立法进程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税收领域长期存在部门规章代替法律的现象,造成税收执法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往往缺乏有效法律依据支持。例如,2011年新疆瑞成房地产公司诉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税局一案中,地税局依照《征管法》第35条规定,认定纳税人销售价格偏低,应补缴增值税。然而乌鲁木齐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地税局作出的处理决定缺乏上位法依据,最终判决税务机关败诉。另一方面,正因为税收法律体系结构不完善,税法执法也存在刚性不足的问题。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后续管理措施较少,因责任界定不清,一线执法人员倍感税收执法风险高,时常有如履薄冰之感,致使在执法过程中缩手缩脚、畏首畏尾。3.税务机关自身存在的不足。去除种种外部因素,菏泽市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时间短、自身管理经验不足、风控理念和工作机制都还不够完善,也是今后工作中亟待改进的方面。一方面,风控思维尚未建立,部分税务机关负责人,对税收风险管理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片面地将评估入库税款作为衡量风险防控工作水平的唯一重要性指标,未充分发挥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职能效应;有的单位未能将税收风险管理与其他征管工作有序衔接,实际工作中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切实开展整体效应分析,不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还有人认为税收风险管理只是针对纳税人,未将纳税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与岗位廉政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另一方面,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有的单位机构设置不到位,受行政编制制约,风险防控机构只是挂靠在其他部门,严重制约了风险管理工作质效;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科室之间还没有形成整体效应,自主查找、集合风险点时仍然是各自为战,不能做到信息共享、协同分析。

三、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税务风险管理起步较晚,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税务风险管理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本章将以英国、美国的税务风险管理为例,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务风险管理经验。

(一)英国:完善的大企业税收风险信息系统

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HmRevenue&Cus-toms,HmRC)自2005年重组后,一直把大企业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成立了大企业服务司(LBS),并成立13个特别调查组防范税务欺诈行为。英国的税务风险评估系统在有效数据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的一体化规范管理。1.配备专门人员,实行对口管理。HmRC针对每一户大型企业,委任一名高级税务官员担任客户经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r,CRm),实行对口管理。CRm负责掌握大企业的营运信息,化解双方的认知差异和误解,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同时为强化企业风险责任意识,英国税法同时也规定,大企业必须指定一名高级人员,全权负责企业的税务会计安排。如有失职,将对该人员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2.整合纳税人信息,建立风险评估系统。HRmC在逐步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于20世纪末建立起由风险情报识别系统(iRiS)、数据分析处理系统(Dapa)和身份认证系统(iDa)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风险评估系统。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可以收集到居民企业甚至部分个人的收支信息,然后再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加工、整理,发现其中数据不匹配的项目则交由风险情报系统进行识别。得益于完善的评估系统,HmRC一旦发现存在税收风险,就可以启动针对性的调查。3.评定风险等级,开展分类管理。HmRC通过开发数理统计模型,对对纳税人收入、资产、负债等信息归类整理,推算出纳税人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分别交由地方办事机构、一般调查组和特别调查组核查处理。地方办事机构对于纳税遵从度高、风险低的企业,一般不采取干预措施,对于涉及个人的疑点信息,尽量采取电话沟通、邮件提醒等“温和”方式处理;对于中高风险的企业,则由调查组深入开展实地核查,采取纳税评估、风险干预等措施,规避税款流失的风险。

(二)美国: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税务审计

美国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交税是永恒的”。偷逃税款一旦被审计人员发现,严重的要身败名裂、倾家荡产,“唯有纳税和死亡无法避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美国,联邦税务局的审计工作具有极强的震慑力:全美50%以上的税务人员从事审计(稽查)工作,配备了经济师、金融产品专家、电脑稽核人员、数据分析师、信息技术员等专业人才;每年自然人约0.65%被审计(其中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自然人约0.98%被审计),C类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约0.87%、S类型企业(类似于国内的个体工商户)约0.3%被确定为审计对象;查补的偷逃税数额每年约有570亿美元,每年提请税收犯罪调查约1300件,平均90.2%证明有罪,人均判刑22.7个月。美国税务系统能够进行卓有成效的税务审计,得益于高质量的涉税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3]。1.审计人员专业化。美国对税务审计人员实行等级制,查帐人员分为普通查帐人员和国际查帐人员。对大企业和跨国集团开展审计时,由法务、国际税收、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审计工作小组,如有必要,还将引入计算机、石化、经管等领域的第三方专家。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循报告和回避制度,审计人员如有违反将严惩或被开除公职。审计案卷由法务部进行复审,法务部有权调整审计人员作出的结论或者退回重查。2.审计选案针对性强。美国税务机关拥有庞大的税收信息资料库和完善的计算机评估系统,每年都运用网络数据库系统和“应收税款预测”等模型,对要对纳税人的整体纳税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开展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通过对大企业年度财务报表、大额现金交易、自雇业主、扣除额超过合理范围和修正申报等方面开展综合排查,鉴别纳税人有税收欺诈或逃税的嫌疑。由于美国的税收来源以直接税为主,所以发现申报所得数额与其收入来源不相符、收入数额庞大且无预扣所得税等情况,相关纳税人就将被列为税务部门审计的对象。3.审计工作效率高。计算机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美国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借助与支付终端联网的检查系统,每当有1万美元以上的现金交易时,税务人员就可以获得消费者、经营者的流动信息,并核实该笔支付是否实现了税款扣除。同时,银行和营业机构在进行巨额现金交易时,必须核对客户的社会保险号和信用卡,纳税人想要利用假名逃避税款将十分困难。州税务署每年至少会对1300-2000万人次的交易信息开展核查。税务人员在审计中,高度重视对现代统计方法和第三方信息的运用,定期对销售发票的相关信息开展抽样检查,从而对交易、收入和支出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四、完善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

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深刻认识征管体制改革以来的税收工作形势,做好规划统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一)创新综合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在当前机构人员编制和总体征管力量受限的形势下,必须转变征管方式,最大限度盘活用好现有征管资源。今后应改变当前税收风险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状态,建立各级税务机关联动的风险管理流程。一是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以地域管辖为特征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转而根据规模、行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信用等级等对辖区内的纳税人进行分类,设立专门的税源管理机构,借助税收风险分析工具,建立完善税收风险特征库和风险分析应对模板,形成分行业、分类型的纵向、横向分析指标体系和预警体系;二是实行差异化监管。改变传统的以人海战术、均衡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按风险大小对纳税人实行区别管理,将风险较大的纳税人作为税源管理的重点,实现有限税收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推进征管机构扁平化。推进机关实体化,精简机关行政管理职能,从行政、税政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直接履行税源监控等实体职能体制为主转变。

(二)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实现信息管税

税收风险管理的起点在风险的识别,而风险的识别基础就在于及时获取准确的涉税信息,如果情报信息缺乏利用价值,税收风险管理将成为空谈。今后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切实加强数据分析应用,提高信息利用水平[4]。一是加强系统信息比对。充分利用金税三期系统、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等税务软件,整合系统信息,加强数据比对,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二是加强第三方信息的利用。加大与关联单位的信息合作力度,理顺信息传输渠道,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实现各类涉税信息即时集中、共享,解决地方财税建设要求和税务机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三是完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办税服务厅、基层分局和业务科室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使各部门及时掌握纳税人的信息,共同防范税收风险。

(三)构建专业组织机构,打造专业团队

为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精准制导能力,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税源规模、行业分布特点等因素,着力打造风险防控、纳税评估和监督评价三个跨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共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一是成立风险防控团队,配备专职人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开展税收分析、风险识别、风险应对、结果评价,落实完善闭环式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等。二是成立纳税评估团队,按照“集中管理+团队作业”的形式,根据评估对象所属行业规模、风险等级和预警指标,统一调配团队成员,组成个案评估组,实施统一管理,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涉税服务和更直接有效监控纳税遵从风险。三是成立风险监督评价团队,主要负责对风险管理全过程和成效实施复审复核、执法督察、内控监督和绩效评价,切实做到把有限优质的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在对重点税源的税收管理中,切实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作者:吴亚辉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振华.山东省国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6.

[2]陈金保.公民纳税遵从意识的内涵、测量及特征[J].税收经济研究,2016(2):16-21.

风险管理策略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从事金融业务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加剧了上述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之后的破坏程度。2004年以来,我国面临的网络仿冒威胁正在逐渐加大,仿冒对象主要是金融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2005年上半年共收到网络安全事件报告65679件,超过2004年全年案件数,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已成为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信息安全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阶段的特点

信息安全管理的策略大体遵循事件驱动(技术和管理脱节)-逐渐标准化(技术和管理逐渐结合)——安全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分析)的发展路径。

(一)以事件驱动的初级阶段时期

19世纪70年代安全主要是指物理设备和环境的安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主要局限在大型计算机上的哑终端,安全问题只涉及能访问终端的少数人。安全管理策略处于初级阶段,由事件驱动,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流程。在此阶段的前期,只重视技术手段。后期开始重视管理手段,但是技术和管理之间脱节。许多组织对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制度,但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静态、局部、少数人负责、突击式、事后纠正式的管理方式。

(二)标准化时期

企业开始将安全问题作为整体考虑,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或称运作管理)。几乎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安全策略,内容也包括了技术手段、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安全教育等等,基本上形成体系,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一,但是安全风险分析还存在不足之处。

(三)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时期

随着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安全管理策略也演进到安全风险管理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1.安全风险管理成为主流趋势;在安全管理策略的演进过程中,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统

一、又融入了风险管理的分析、防范策略,从而安全管理进入了安全风险管理时期。西方商业银行已对安全风险管理形成共识。如安氏公司(is—one),认为信息安全问题最终将归结为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良性的安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依据和基础。

2.安全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各国的规范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国际上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英国标准协会制订的BS7799等。各国也日益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制定了许多规范。例如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电子银行最终规则》、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安全风险管理》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也于2006年颁布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对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给出了指导意见。

3.利用外部专业化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安全性评估已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电子银行面临的安全和技术风险,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系统的设计开发水平,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及其供应商的选择等;银行依靠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已很难识别、监测、控制和管理相关风险。同样,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价和监控。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采用了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

4.在许多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业界的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风险,充分衡量保持安全的代价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寻求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用,在风险分析中也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薄弱点

(一)系统管理思想缺乏

目前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在全局上缺乏系统论理论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安全攻击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漏洞,无法形成一张全面有序的安全网络。

实践中被采用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作为指导意见的规则规范,如《信息安全管理实务准则》(iS017799)、《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18336.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尽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案,层次上也比较清晰,但是还不足以作为一个风险防范系统。实践中,电子商务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过程也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在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风险分析的模型与方法不成熟,定量分析不足

电子商务模式自身的发展历史也不过20几年,在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上并不成熟;如BS7799中推荐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实施风险评估时,往往将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定性划分为几个级别,将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也定性划分为1~5级,实质上是将一些按照概率发生的事件定义为不连续的几个级别,在操作上易行,但造成了度量的不精确。在进行监控和审计之后,也存在无法量化、对比的问题。

(三)忽视与原有的传统风险管理策略的结合

本质上,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无非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对传统的风险的改变,以及产生的在传统风险控制领域暂时无法明晰的新风险;现有管理策略只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或者从偏重技术的角度看待问题,站在金融领域本身来分析研究较少。这种状况导致了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无法立足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忽略了风险的整体性,只进行偏信息和技术的研究,导致了现有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与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风险管理策略存在差距。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传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与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两个方面存在脱节,同样属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策略,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机构之间的扯皮,乃至缺位管理。

(四)风险管理策略无法

依赖外部的信息安全管理行业

在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审计(isaudit)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服务被广泛提供,许多知名的咨询公司都提供类似的信息审计服务。it风险分析师也成为一种职业,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工作。商业银行采用依靠外部专业化机构定期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办法,提高对电子银行安全性和技术风险的管理和监管。而国内初步建立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制定和引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法律法规,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了一定重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外部信息安全管理行业仍有很大差距。

(五)风险管理策略中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均建立起统一的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权限与花旗银行等体制较为先进的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风险控制实质上仍然分散在各个子部门;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实质上完全依靠商业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审稽核部门实质上无法控制电子商务安全风险。例如,风险管理部门接受了电子交易部的风险控制报告,表面上履行的内控审核的流程,但审核作用有限,无法完成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监控与审计环节。

三、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系统的思想构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

利用系统理论作为总体的指导思想,将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本身当作一个开放的自适应系统。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组成循环上升的系统。

在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控制的流程中,经过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资产识别和选择、实施控制降低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后进行监控和审计;尤其重要的是把监控和审计所得到的内容作为新一轮风险分析输入,从而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为动态的循环系统。每完成一个循环,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上一个台阶,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变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定量分析中的改进思路

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成熟的传统金融风险度量中的一些方法来改变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中对资产进行粗略的优先级别排序的方法。实践中,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与对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有其相似之处。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内部估计风险敞口指标、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损失,巴塞尔委员会制定资本要求的转换系数;在度量损失的分布时,主要利用统计和精算技术。商业银行应通过数据库将威胁发生的频率、威胁所造成的影响等精确记录下来,利用现有的度量方法进行精确的风险定量分析的尝试。新晨

(三)将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纳入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范畴

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放在一个框架中考虑。传统风险管理以及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都是风险管理系统中子系统,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尝试借鉴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度量的方法与思想,短期内将其与信用风险控制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风险管理策略篇4

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需求,开展一定的会展项目已经成为非常必要的活动,其中会展活动也就成为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但是,会展项目的开展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会展项目的组织者必须要有很强的洞察能力和防范意识,能够在会展早期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来进行会展风险的预防和管理。

一、会展项目的风险相关内容

(一)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

会展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在项目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对会展项目造成很大的影响,影响会展活动的预期目标,甚至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员伤害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是会展项目风险的总体方面的来源。从小层次来讲,会展项目活动中会有很大的人流量,所以,会展人员的行为也是会展项目风险的重要来源,他们的行为能够直接影响到会展项目的风险的受控程度。另外。会展的设备等设施也会成为风险的来源,例如设备安置不当,设备牢固性不强等造成一系列人员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等。这些会展项目的风险来源是风险管理策略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

会展项目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会存在多种多样的风U,这些风险由于归纳的原则不同,所以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风险。例如,通常我们把影响会展项目目标进度的风险称为进度风险,对会展项目实施阶段产生影响的风险称为实施风险;如果按会展项目风险的来源归纳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向,外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外部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于会展项目开展中会展的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如果按风险的属性特征分类,会展项目的风险类型可分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等。除此之外,会展项目风险也可分为质量类风险、预算类风险、时间类风险等。总体来讲,会展项目风险的类型不同会导致风险管理不同从而影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

(三)会展项目风险的主要特性

针对会展项目风险来讲,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是我们研究风险管理策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会展项目风险主要有四大特性。一是风险事件的随机性,在会展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有时会不可预料的出现一些风险事件,这类风险事件不再预期的计划或者意料之中,是随着某些突变因素而发生的偶然性事件,因此,在实际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这种随机性事件的处理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提前做出相应的应对突变策略;其次是风险的渐进性,会展项目风险的出现往往不会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项目活动的阶段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可能是越来越复杂化,也可能是随着阶段的不同其风险程度不断减弱的趋势,针对这种风险的渐变特性,在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风险的变化特点来采取相关策略进行风险处理;再者就是风险的相对可预测性,这一特性在实际上是有利于风险的管理的。在会展项目开展之前通过预测相关风险可以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及时应对项目风险,减少风险的损害;最后是风险的潜在损失特性,既然是风险就会对实际的活动造成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失,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一特性也是进行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的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保证会展项目顺利的进行。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的这些特性能够对风险管理的规划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在进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中必须依据这些特性来制定相关方案。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

(一)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活动中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对可能影响会展开展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评估,然后综合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保证会展项目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特性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性影响着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时效性、有偿性、动态性以及信息依赖性等特性。时效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时效性主要是指在会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对于组织者来讲,根据这一特性只需要分析好每个阶段的风险然后采取措施承担这些风险即可;有偿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有偿性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用来防治或者最大化降低风险时所要付出的必要性的财力和人力等成本;动态性,会展项目风险管理是随着会展项目活动的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的动态管理过程,当会展项目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相关风险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也就需要重新计划实施;信息依赖性,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需要获得关于风险本身的大量信息,并且分析相关信息来进行管理,因此,会展项目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信息依赖性。

(三)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项目风险的识别、项目风险的度量、制定风险的应对措施、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项目风险管理规划主要就是确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也包括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计划等;项目风险的识别指的是确定项目的风险类型有哪些,基本特性是什么以及产生的主要影响,最后制定出相应的会展项目风险事件识别报告;项目风险的度量主要包括项目风险的定性度量以及定量度量等相关工作,这些相关度量工作又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度量、后果严重程度的度量、风险影响范围的度量以及风险发生时间的度量等;项目风险应对规划简单来讲就是制定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通过对项目风险严重性的考虑来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对严重性较高的项目风险来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对相对严重性不高的风险可以适当放松计划的制定;项目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是在整个会展项目活动过程中依据项目风险管理计划来监测风险发生及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项目风险。

三、会展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依据会展项目风险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风险管理

会展项目的风险相关内容主要有风险的来源、类型以及特性等,不同的内容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不同。在实际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提前分析相关风险的来源以及类型,在依据风险的相关特性制定管理方案。例如,针对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项目风险可以提前预测好这些不确定因素,制定多种应对策略来处理这类风险。对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可以在实际的会展活动中控制约束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来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采取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需要多样化。首先需要风险的预防策略,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估计,然后事先改变会展项目的相关计划来预防项目风险,避免风险的发生。例如,在实际的会展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选择放弃某部分项目来避免风险的发生,也可以提前做好计划以及处理应对的方案。其次做好预防和较少损失的工作,对已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把风险带来的损失较少到最低。具体来讲,可以对相关会展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或者培训;加强现场监控,保证会场能够在监控之下进行;加强治安工作等。再者是接受或共担风险,接受风险主要是对于会展项目影响较小的一类风险而言的,此类风险发生时可以及时安排相关人员疏散,进行医疗救治等。共担风险主要是通过与其他组织合作来降低会展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是做好保险工作,这一风险管理策略主要是通过借助保险机构或者公司来分担风险。多样化的会展项目风险管理策略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应对处理。

四、结语

风险管理策略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阶段性特征;管理策略

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已经日趋成熟,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风险投资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市场当中。新的技术为市场带来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风险投资者不仅要综合分析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具体分析自身可能面临的投资风险。在高新技术和科技发展条件下崛起的新兴产业,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从过去的市场环境中难以找到匹配的参照对象,预估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不仅如此,由于市场当中时刻充满变量,且投资者的决策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都会导致投资者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必须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规划,确保投资的综合效益得到保障。

一、风险投资管理的阶段性特征

1.资本种子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种子期是投资风险投资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对于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或领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是较大的。首先是投资者面临的技术不对等问题;其次,投资者还面临信息不对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投资者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由于掌握较新的技术,其管理架构和模式也一定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只有企业管理者才最清楚。作为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很难在这段时间内完全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更难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评判。最后,风险投资者还面临可能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因为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备新技术或者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才是最佳投资目标。但是要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这中间所耗费的时间和信息筛选过程,都是投资者要付出的信息成本,如果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投资者可能获益。但是,如果投资者由于前期误判,会使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这些都会使投资者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

2.资本导入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资本的导入期,投资者主要是对被投资者进行实际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企业在商业行为当中的计划或报告的可行性,以及新型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通过考察,投资者可以对被投资企业的综合情况得出结论,确定其在市场上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样,投资者才会确定对其注入投资资本。在此阶段投资者主要会面临两种风险,其中技术风险是投资者的投资诱因,同时也是其面临的投资风险之一。因为企业创业者具有的新技术会使其在行业和市场当中具备新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赢得新的客户。但是,如果其产品没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投放市场后其销量远低于预期水平,那么投资者就会因此面临技术风险。而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亏损的可能性,即产品研发生产出来后,能不能推向市场,消费者能否接受等。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有:(1)产品的功能与价格之比过高,顾客难以接受;(2)目标市场定位不准;(3)广告宣传不当或不力;(4)产品有严重的副作用或缺陷。

3.资本管理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投资者在与合作企业确定了合作意向之后,就要全程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当中。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投资者也会由于管理手段和主导的决策等面临诸多风险。决策风险就是投资者在为企业选择项目,或者是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时,由于其所得信息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或者是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企業损失。而管理风险是指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中,由于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限制,或者是受到相关的政策和市场规范限制而出现的风险,管理风险会使被投资企业出现人才流动或者是收益下滑等影响。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市场业务,采取借贷等途径进行融资,但是由于企业经营或市场波动等情况,使企业无法按时还清贷款,这时企业就会面临财务风险,这样的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的正常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4.资本退出期的风险阶段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项风险投资大约需要四到五年时间,一些特殊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不是想长期持有企业股权获利,而是追求资本转让时的高额收益,风险投资者投资后,投资公司能够上市是风险投资者的愿望,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生产等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而倒闭,因此,风险资本家应该考虑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即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二、风险投资的管理策略

1.认真分析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

对于企业的风险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是最值得研究与讨论的,因为在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当中,投资者能够看到企业创办人或者是管理层对于企业现状的认识,同时还能看到企业对于未来的发展路径规划及希望达成的愿景等等。这些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确定投资者是否投入资本的重要依据。此外,投资者还必须对企业所具备的核心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因为很多技术虽然看起来比较超前,但是其可行性还尚待论证,如果投资者贸然投入资本,势必会陷入企业自身不确定市场前景的被动处境。因此,在投资之初,投资者必须对企业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作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考虑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风险投资者与企业创业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创业者通过投资者获得企业的发展资金,而投资者通过选择合适的创业者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最终赢得经济收益,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为确保风险投资者能够在投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使其投资举动更加稳妥,投资者有必要对企业的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因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权大部分都掌握在创业者的手里,而创业者的创业初衷和市场定位又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全面规划和发展方向,创业者必须拥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和机遇意识,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在进行投资合作之前,风险投资者必须了解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投资风险。

3.风险投资可以走合作研究之路

市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转换,因此,风险投资必须提高自身科技的更新速度,确保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投资者必须为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受到企业人员及前期技术基础的局限,其在新技术研发领域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如果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合作研究,发挥各企业在自身领域的长处,就能够有效降低科研成本,使企业少走弯路,不仅节约经济成本,而且也节约了时间成本,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企业的风险投资者也能够因此降低其投资风险,确保稳定的资金收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风险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要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一定的洞察力,应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管理策略,注意防范投资风险,要选择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因为这些企业具备高新技术,或者具有新的市场发展理念,风险投资者的资本支持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市场上顺利崛起,不仅能够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带来收益,同时还能够繁荣市场,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如清.国风险投资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J].经济视角,2014.

风险管理策略篇6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管理策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健康平稳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对于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任何企业都要面对风险,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学会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特别针对金融行业而言,指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金融活动造成的损失或者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确定因素被称为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资金损失的大小以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风险意识开始到风险识别,再由风险识别到风险分析,到风险处理后的风险控制和反馈,最后又返回到提高风险意识,开始新一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风波迭起,危机频发,引起各国政府和金融界的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在原本比较薄弱的金融体制基础上,金融市场产生风险的因素逐渐增加。因此,分析和研究金融风险根源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二、我国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和表现形式

我国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也有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从金融行业内在原因来看:

1.金融业务活动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与一定环境变化相结合,就会出现风险问题,存在潜在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时,风险就会产生。

2.现有的金融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其分析基础是在完全均衡假设和静态假设下得出结论,却要应用于非均衡状态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活动中,必然常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3.金融管理人员能否根据环境变化做出正确决策并组织实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完全做到,就会给金融管理目标带来不良影响,造成风险。

从外部环境来看:

1.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原因,相应的金融运行有时紧缩、有时放松和再膨胀,加大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困难。

2.我国人民银行侧重于法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金融风险控制环节薄弱,金融立法和执法不健全,金融体系不规范。

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市场信用体制的建立更是任重而道远,许多企业改革不规范,造成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给银行信贷资金运作带来风险。

在我国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加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管理体制风险。这是指金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引起的资金损失或运营效益下降。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效率降低,监督乏力的问题,以及其内部之间、与业务部门之间、与外部的经济单位之间,存在不协调和沟通不及时等问题。管理体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对该风险的化解与防范极为重要。

2.金融交易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规约的条款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比较突出的金融风险。虽然我国几次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划出不良贷款,使不良贷款比率下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不良贷款还是相当高的。我国银行自身约束不利,对债务人的法规约束软化也是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

3.金融改革风险。是指因出台一项政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毫无疑问,一项政策或改革的实践是为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但也可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其他问题。从风险的角度分析,就是又增加了一些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轻则影响政策或改革的成效,重则危及政策或改革的成败。因此,政策风险是决策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的。

4.资金运作风险。资金运作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和资金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指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资金管理风险是指因资金被挤占挪用而不能满足支储需要或存储不经济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这种风险出现时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

5.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活动和金融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人员及有关业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技术性差错而带来损失。例如随着金融办公自动化的提高和金融管理任务的增加,线路故障、操作失误、黑客入侵、数据丢失、业务差错等问题时有发生。道德风险是指因金融人员道德品质下降,给资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金融活动中,有些金融人员抓住各种机会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目、借口和手段侵吞公款的事件屡见不鲜。

6.利率汇率风险。我国银行业及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之间时常会互相竞争抬高存款利率,收揽储蓄。这种竞争方式使得利率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建立符合金融行业战略定位的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我们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1.完善金融法制法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法制法规来防止金融犯罪。1993年起,我国着手的金融领域法制建设已经基本形成。法律手段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手段日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待于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2.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工作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完善票据贴现市场为企业和银行短期融资创造条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适度扩大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国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期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继续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国民经济的内外均衡,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投机势力和国际金融风波冲击的能力,实现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3、加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要条件。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从目前的法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从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并重转变。逐步健全对金融机构的接管、终止、兼并和破产等制度,以及对金融机构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制度、要建立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督金融机构降低资产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从金融风险管理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对金融操作人员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把风险意识贯穿于金融人员的工作中,深入到金融部门内部,使他们在注重工作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及时发现可能的风险。只有在金融部门内部形成风险意识的氛围,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才有可能。

2.制定金融风险评级机制。在找出潜在的风险之后,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将造成的损失是非常的重要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取决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风险评级制度可以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可靠依据。风险评级机制就是在风险识别和衡量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排序,列入不同的风险级别。风险级别一般有高频率高损失、高频率低损失、低频率高损失和低频率低损失四种类型。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也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可以用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风险管理策略篇7

企业金融是指将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相结合,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此过程中不但涉及到经济制度的改变还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在这一结合中,由于风险的承担和利益的共享,还会涉及到人事上面的结合。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政策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只有在发达国家中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态势较好。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和相关的金融制度都得到了发展,但是我国的产融结合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产融结合的快慢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1.企业金融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无论是从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还是从理论研究来看,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结合都会对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益处。企业的竞争力的高低在企业的发展和不断壮大方面意义重大。另外,由于我国市场调节力度不断完善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市场形式不断产生,所以,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有效结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同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金融有助于完善企业与金融的结合

企业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结合可以实现金融机构各个部门的相互协同,加强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减少市场风险与生产成本的方法来较少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企业与金融业的正确结合,实现了双方的共同发展,进而降低了风险与资源的损耗的可能性,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3.企业金融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金融可以通过充实金融资本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外,企业金融能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和金融业的相互结合,现了互利互助和共同发展,有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发展风险

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和完善我国的市场调节力度,也增强了对各种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这一举措使得我国的市场形势变得多样化,并且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并且我国在这方面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等方面还不健全。我国的实体经济投资发展还不成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也展现出很高的局限性。加之我国没有成熟的监管体系,所以金融风险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1.导致企业面临多元化风险

企业金融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相互结合,如果企业在还没有发展到完全适应多元化经营条件的前提下就开始大规模扩张,可能会导致企业的资金被分散到各个行业。造成的后果就是会影响企业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尤其是金融行业,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会使企业面临严重的金融风险,可能严重阻碍企业的长足发展。

2.降低金融机构自身的独立性

对于风险频发的金融业来说,企业想要对风险的发生和规避有良好的控制的话,它就要在经营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但是在企业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企业金融的发展产生影响,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金融风险。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独立性,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

3.加大金融市场风险

企业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原有关系。企业金融的快速发展导致市场上很多不正当交易的产生。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所遇到的实体经济类型或者金融类业务的类型是各不相同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风险管理策略

建立快速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是具有高风险的金融行业的首要任务。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相关策略也对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意义重大。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科技水平高低、管理方面的强弱、市场需求、产品质量、企业规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以及经营者的素质等几个方面。那在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方面就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策略。

1.完善政策和制度

政策和制度的制定能为企业金融带来法律保障,有助于降低企业金融带来的消极影响。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督促企业开发和利用高效的融资方式;其次,加大对金融市场的要求和标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避免风险的产生;另外,加大企业内部的监管力度,对金融机构内部出现的违规现象进行制止和做出严格的惩罚。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几率。

2.规范企业的金融化进程

在我国想要创造具有规范性的金融市场的话,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还要对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执行。这样才能创造具有规范的法制化的金融市场;另外,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制度保障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

3.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发展,也使之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以,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来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另外,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能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有助于建立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合监督管理机制,对金融机构之间的危机风险的解决大有裨益并有助于风险的规避。促进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不仅要面临来自国内的各个方面的竞争和挑战,更是要接受来自国际间的压力和竞争。企业间的竞争力也是愈演愈烈。笔者主要从完善政策和制度、规范企业的金融化进程和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这三个方面来管理金融经济效益发展风险。企业金融的发展也像是把双刃剑,能够加快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各种风险则会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企业针对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能否制定出有效迅速的防范措施,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寒冰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1]田莉.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及其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

[2]黄赞平.企业金融经济及其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5.

[3]楼文浪.浅谈如何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国外资,2012.

[4]张萌.试论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财经界,2014.

[5]张舒雅.浅析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外资,2014.

[6]袁辉.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及其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新经济,2015.

风险管理策略篇8

关键词电力物资风险预防

从目前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现状来看,电力物资管理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物资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以及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约,因此,有必要针对电力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预防策略,从而将电力物资管理风险降到最低,提高电力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文章基于电力物资管理整个流程(需求计划招标采购仓储配送)提出了以下风险预防主要策略。

1电力物资管理环境风险预防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组织结构、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构成了电力物资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风险,需要针对性采取以下风险预防措施:

(1)优化组织机构。构建界面清晰、权责明确的电力物资管理组织机构,为电力物资管理高效运作、规范管理提供保障,并辅以职能归口、分工协作的运作机制,促进整个电力物资管理体系的无漏洞长效运转。

(2)统一管理体系。通过物资管理流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设备选型标准、物资调拨配送等环节的标准统一,实现物资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3)实施流程再造。从电力物资管理战略高度对物资管理核心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打通各层面、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上下级和部门间的协同运作,构建大服务链条和内部服务理念,提升电力物资管理全系统的管理能力。

(4)了解政策变化。实时关注和了解国内外法律、法规以及物资管理相关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并根据政策、法律环境及时调整电力物资管理方向、目标,以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2电力物资需求计划风险预防

需求计划管理是电力物资管理的起点,计划对电力物资管理全过程起到指导和组织作用。同时,也会带来需求与计划方面的风险,需要认真对待。

(1)对物资采购实施计划管理。各物资管理分部必须定期向物资管理总部上报物资采购计划,由物流中心进行审核汇总和采购分类,提出采购意见,报分管领导批复后进行采购,物资采购计划不得随意变更。

(2)对重要材料做好市场分析。在电力物资采购中,铜、铝、钢材等金属原材料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电缆、钢芯铝绞线、铁塔等大批量采购材料价格的变化,对重要材料市场要做好预测与分析工作。对国家影响金属原料产业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摸索材料价格的规律,并以此作为指导物资采购的标准和依据。

3电力物资供应商管理风险预防

电力物资供应商管理环节会产生供应商准入风险、供应商评价风险、供应商选择风险,直接影响电力物资采购成本及物资质量,需要针对性的提出以下风险预防策略。

(1)严格供应商准入。制定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条件,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调查、审核和择价,到现场进行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实地考察,并结合供应商的业绩和同行评价,确定合格供应商名录。

(2)规范供应商评价。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审、复核、评价,加强对其调查及能力资信评估,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实现信息共享和互通。要按照年内合同供货质量、合同履约率、准时交货率、来料批次合格率、价格水平、合作态度、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实施对合同供应商名录的动态管理。

(3)科学供应商选择。一方面,通过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等多种方式来完善供应商激励体制。另一方面,对供货不及时、设备质量差、服务态度不好的供应商及时通报,甚至取消供货资格,彻底杜绝不合格供应商所引发的供货环节各种风险。

4电力物资采购风险预防

物资采购管理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质量管理,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该管理环节中的物资数量、价格、合同、质量等风险。

(1)规范物资采购流程。按照招投标采购、比质比价和技术与商务分离的原则,确保采购信息公开、采购政策合理、采购程序规范、评标过程公平,“公平、公正、公开”地确定供货厂家和产品价格,尽量消除人为因素给采购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2)实施物资采购现代化。建立覆盖电力物资管理各环节的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对物资定额、计划、合同管理、库存管理、账目管理、统计报表以及设备材料的产、供、配送、采购、加工渠道、价格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资料贮存与检索,可以随时进行物资设备的综合信息比较,以筛选出性价比最高的采购物资,规避了采购成本过高所产生的风险。

(3)严格订货合同管理。所有物资采购均应按审批的物资招标和采购计划进行技术经济谈判,及时签订合同。合同签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有关规定,并按流程进行合同审核和检查。确保合同签订的技术参数或商务条款与招标投标文件、中标结果相一致,避免由于设备质量不过关所带来的风险。

5电力物资仓储配送风险预防

针对电力物资仓储本配送环节中存在的管理效率、入库验收、运输安全、存量等风险,需要通过提高物资配送能力,科学仓储管理来加以预防。

(1)科学仓储管理。可通过执行aBC分类管理法来加强仓储的科学管理,为了压缩物资品种少、占用资金大的a类物资的库存费用,需精心管理,详细计划,详细记录进出库物资且经常检查,尽量压低a类物资的库存储备水平;对物资品种比a类多、占用资金比a类少的B类物资实施一般控制,有计划地采购,物资进出库均有记录且定期检查,按经营方针和库存决策调节库存水平;对物资品种很多、但占用资金很少的C类物资稍加控制,管理方法可略为简便,集中大量地订货,适当增加库存储备数量。

(2)合理交货配送。在物资采购合同中,应根据不同货物的具体性质,选择合理的配送方式,同时严格区分货物运输的责任范围、时间界定。需要本单位承担运输风险的,按照有关条款办理合理、足额的运输保险,以避免由于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或丢失给电力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6结语

电力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各类风险,文章只是结合笔者认识从主要环节提出了相关风险预防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还需从电力物资管理全过程预防风险的发生,如废品处理风险预防、应急物资管理风险预防等,将各类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风险管理策略篇9

一、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

如何做好防范和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首要任务是清晰的划分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只有对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种类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策略,进而实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一般来讲,信用卡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信贷风险,二是欺诈风险。

1.信贷风险

与一般消费信贷相比,信用卡比更为简便灵活,更能满足客户经常性的消费需要,为客户以随机性支付提供方便和保障。作为发卡银行,在向持卡人提供这些优惠、便利信贷模式的同时,其背后总是要隐含并承担着相应和必要的信贷风险。

(1)无抵押贷款的风险。不同于其他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是一种无抵押贷款,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时,无需向发卡银行提供任何资产抵押,因此,持卡人资金出现问题时,发卡银行不可能通过变卖抵押品偿债。在进行信贷评估时审批员需小心及留意申请人的综合理财情况。

(2)循环贷款的风险。由于信用卡的还款方式较为弹性化,持卡人可选择部分或全部还款,只要是持卡人按最低还款额按期还款,且消费的额度未超过发卡银行核定的授信额度,持卡人仍然可以继续用该卡消费。

(3)客户资料简单的风险。各发卡银行为提升发卡量,抢占银行卡市场,采取简便的申领手续,令客户提供的财务和其他信贷资料愈趋简单化,导致在审批方面,难以掌握全面、准确、安全的授信额度;在后期催收方面往往难以及时、准确地联系到客户,其后果是失卡案件增多、风险系数增高、追索难度加大。

(4)mark-up机制(超额使用)的风险。信用卡在发卡银行核批的信用额度之外,有一个mark-up机制。mark-up,就是为了给持卡人的消费活动提供更多服务,在授信额度之外给予一定金额、一定范围的用款额度浮动。这样,发卡银行的风险承担就不仅局限于信用额度内的损失。

2.信用卡欺诈风险

发卡银行的大部分风险损失都是由欺诈造成的。信用卡欺诈,是信用卡风险源头之一,信用卡欺诈的形式主要有:

(1)虚假申请。一般是利用他人信息资料申请信用卡,或是填写虚假资料。最常见的是伪造身份证,填写虚假家庭地址或单位。

(2)失卡冒用。失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持卡人自身保管不善丢失;二是未达卡,即发卡银行在向持卡人邮寄卡片时丢失;三是被不法分子窃取。

(3)网上冒用。发卡银行为了提高产品的多元化服务,为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相继增加了网上交易、电话订购等功能,由于这些交易都是非面对面式,其安全性相对较低,信用卡卡号、密码等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冒用。

(4)伪造信用卡。伪造卡诈骗,其特点是团伙性质,从盗取卡资料、制造假卡、贩卖假卡,到用假卡作案是链条式的。他们经常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盗取真实的信用卡资料,当诈骗分子窃取真实的信用卡资料后,便进行批量性的制造假卡-贩卖假卡-大肆作案。

倘若发卡银行能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以上所列的信用卡风险种类,并能因类而异,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监控措施,相信可以将信用卡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目前国内的信用卡发展趋势,信用卡市场竞争会愈演愈烈。发卡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采取积极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但是从整体产品发展战略上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1.采取积极、稳妥的市场策略

在信用卡产品推出市场以前,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方面。发卡银行在决定开发某种产品之前,首先应有一个清晰的市场定位;其次是锁定目标客户;再次,发卡银行在推出信用卡时,要分析现有每个产品所带来的风险,由于每个产品的目标客户、信贷政策、推广政策均不同,它们的风险程度也不同,发卡银行可以通过推出不同的产品分散风险,从而降低整体所承受的风险压力。

2.利润评估做到准确无误

产品的本质就是产生利润。在信用卡品种分类上,信用卡属于明星产品,能积聚起一批高素质的客户,有着较大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当然,有利润空间,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得到利润,具体到某一发卡银行,应该避免进入市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好实际的卡产品利润评估。在产品推向市场之前,先根据市场、客户及产品的特性,预测投入量和将会承担的风险,估算可以带来的利润。这种评估只要是审慎、准确和实际的,只要收益大于风险,产品能带来利润,就值得发卡银行进入这一市场,努力推出能为本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信用卡产品。

3.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制订适度的制度政策

风险管理策略篇10

【关键词】房地产信贷风险特征防范策略

要了解和掌握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特征及防范策略,首先要清楚房地产信贷风险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首先从信贷谈起,所谓信贷,顾名思义是指建立在一定信用基础上的以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为条件的信用货币借贷活动,其业务活动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以发放贷款为主,吸收存款为辅;房地产信贷则是指以房地产为投资对象,借款人与贷款人围绕房地产投资等各个再生产环节进行的一种信贷行为。而在这些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房地产行业经济周期波动、房地产泡沫等各种原因,房地产信贷就难免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和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政策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统称为房地产信贷风险,本文将对其风险特征和防范管理策略展开讨论: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特征

上文提到了房地产信贷风险所包括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政策法律风险等5种风险,根据这些风险可以概括出房地产信贷风险所具有的特征。房地产信贷风险除了有一般信贷风险的特征外,还有其个性特征。

(一)一般性特征

1.不可预知性。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经济活动的发生都存在着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加大了对风险预知确定和控制的难度,而这成为房地产信贷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本质特征。

2.潜在性。由于房地产信贷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其转化为现实的风险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并且还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让人察觉。

3.极强危害性。房地产信贷风险一旦形成事实,由于造成的损失大多需要银行本身的资金来化解,即冲减损失准备金或者直接计入成本,最后用利润来消化,显而易见,这会使得银行的留存收益缩水,间接剥夺了投资人和员工的权益。严重的风险后果,甚至使整体业务陷入困境,威胁到银行的经营安全。

4.客观性。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房地产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有多高,经营管理有多完善,对商业银行而言,每个借款人都存在风险,只是风险程度不同而已。

(二)独有性特征

1.周期性。由于房地产行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钢铁、水泥、土地等几大基础性产业,其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宏观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和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周期的特性。

2.行为性。这里的行为主要是指贷款人和借款人双方之间的行为。房地产信贷风险是否造成,多数取决于贷款人和借款人相互之间的行为。

3.政策性。这是属于房地产信贷风险最明显的特征。房地产行业涉及百姓的安居问题,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同时,也难免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行政法规等政策性政策的营销,诸如国务院近几年来连续出台的“国八条”、“新国八条”、“国五条”、“国三条”等诸多政府性行政条文。

二、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管理的相关策略

从理论上讲,房地产信贷作为银行一项重要的长期资产业务,经营决策必然追求由不动产资产回报与借贷成本之间利差决定的未来资本收益目标。针对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政策法律风险等五大房地产信贷风险,投资者该如何预测和防范规避这些风险,对于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能否取得收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市场经济信息瞬息万变,信贷风险难以预测,但也有一些对策可以采取:

(一)引入和完善房地产贷款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开发是房地产投资的主要方式和模式,主要是为了资金周转循环的便利,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消耗巨额的资金,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项目的投资开发,只能按照项目、期次来进行。房地产信贷投资于房地产业,也可以按照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借贷活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房地产贷款项目管理模式将对信贷风险管理起着一定的作用。引进贷款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地将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与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的贷款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做到对开发商具体市场行为的相关信息,以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更好地规避商业信贷风险。此外,由于贷款项目管理需要依托一定的设计技术,需要健全的制度做保证,因此还需不断加大完善贷款项目管理模式。

(二)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金融市场补偿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经验教训,将信用风险适当转移到相关保险行业,通过保险来分散和防范风险,具体可以与投资较高、风险较大的开发商协定对项目开发贷款进行投保。另外,根据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利率同一化的情况,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制定出自由灵活的利率标准,实现“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越低,风险越大,利率就越高”的规律机制。

(三)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机制

由于贷款银行对借款人未来的资信状况难以控制,借款人现时的资产收入状况和历史的信用记录成为贷款审核时风险控制的重点。对个人住房贷款客户要加强信用风险评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客户信息、信用记录以及历史数据,加强对不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群体的信用评价,研究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信用评分卡。要充分利用个人信贷系统的支持,研究建立标准化的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信用评分模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