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授课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7:49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1

关键词:互联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分组协作;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的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传统课堂模式不同,借助信息化辅助手段进行智慧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智慧教育、人机互动学习、大数据统计等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进阶为多元化、智慧化的生态教学[1]。“材料工艺学”是材料科学和设计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授课内容包括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该课程的教学需要平衡“专业知识的传授”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技能”两者,以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导致老师授课乏味,学生课堂兴趣低、课后作业完成度低以及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因此,针对此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的结合,实现教学媒介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化,旨在使学生能够实际掌握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在产品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今后实际工程案例中合理、高效地设计和使用现代装饰材料。

一、“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南京林业大学“材料工艺学”为例,该课程主要面向环境和室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每年授课人数约500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应用材料和性能、加工和成型方法、如何正确选用材料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在产品设计中选择材料的能力,根据其材料特性设计产品的造型和结构,并以低成本、合适的工艺方式实现其设计理念。具体到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基于材料自身特点,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优化设计方案,以保证产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材料工艺学”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是否切实的掌握材料和工艺相关知识,将决定学生在课程设计实习以及工作中设计成品的好坏。这是因为“材料工艺学”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学生需要对材料的外观、性能和工艺特点等有精准的了解,从而结合客户需求来制定设计方案。

二、“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该门课程在我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使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因“材”设计。我校“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材料工艺学”课程内容庞杂,范围比较广泛,加上课时数少,致使课堂上教师不能将所有内容进行翔实的讲解。此外,作为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该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连续性。在本课程授课时,学生当下可以很清楚明了地获知“材料工艺学”课程重点和难点,但本课程结束后相关材料的应用场所和特点就忘记了,从而导致在后续课程设计实习,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出现了无法正确选择设计材料的问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以及知识应用的持续性。(2)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随着新材料的快速发展,“材料工艺学”教材和知识体系逐渐趋于多样化,传统的授课方式不足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同时授课内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教学方法上,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任课老师为教学主体,课堂上的讲学讨论拖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能充分活跃课堂氛围,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限制了学生对知识主体和主观认识能力的自主探索,抑制了学生对问题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主动能力。在授课内容上,主讲石材、陶瓷、木材、玻璃等传统材料,缺乏新型材料的引入,不能紧跟材料发展前沿,从而使得学生对“材料工艺学”知识掌握不全面。(3)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外训练机会。“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应用型的设计专业的学生,然而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地有限,学生对相关产品或建筑材料没有实际接触经历,对课程内容没有代入感,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考核方法单一。多采用试卷的传统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及时进行合理的教学反思。针对上述“材料工艺学”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种智慧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向进行了以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三、“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设计

根据“材料工艺学”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面,根据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来设置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多分析实际建筑和设计成品案例。教学方式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借助现代化设备、信息化手段和线上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联合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乐趣和学习动力。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3种授课方式展开教学。

(一)“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授课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而提高综合素质[2]。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异,但并不属于两种相对的教学系统。首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身就有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实践教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加深理论知识和理论价值的深刻认识,并为理论的创新提供经验[3]。其次,两者均属于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两个方面任一的缺失都将导致学校整体教育系统的不健全,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起到相互强化和补充的作用,任一方的衰弱均会导致另一方教学效果的下降。所以,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成为了地方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材料工艺学”的授课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交叉融合,通过在课堂上分析石材、陶瓷、木材、玻璃、金属、塑料、无机胶黏材料、新型材料等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案例,把课堂理论和实践应用相关联;将材料带上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材料本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每2周组织学生观察身边产品或建筑的使用材料,并进行课堂分享汇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自我分析和认知能力;通过穿插2—3次课外实践课程,以装饰城、家具卖场和新地标建筑等为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亲自体会教学环节所涉及的所有装饰材料。此外,依托学校“产—学—研”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在企业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材料工艺学”理论知识、行业需求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二)“分组协作学习”授课

分组协作学习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习,且在交谈过程中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分组协作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管理学生的手段。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进而使学习优势得到更好发挥[4]。针对“材料工艺学”课程,在分组方面,根据学生基础和水平的差异,适当搭配,学生之间互相查漏补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任务分配方面,让每位组员都能够参与到材料和工艺的专题讨论中,并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结束,向学生公布本学期的“材料与工艺”相关专题,要求学生以典型建筑为例,研究性学习一种或多种建筑装饰材料的应用及特色;此外,鼓励学生组队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执行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调研、指定计划、分配任务、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效果评估方面,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课堂汇报表现、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打分。

(三)“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授课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材料工艺学”课程应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来展现教学内容,如利用网络上的设计实例视频来展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课上就实例视频进行分组讨论,进而构建以教师授课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体系[5]。针对“材料工艺学”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持续性的问题,利用线上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更加灵活,同时课程结束后学生还能够继续回顾,从而达到时间的合理利用和课程的持续性目的。随着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把VR技术运用到“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上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6]。VR技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材料的加工过程、材料的应用情景、产品的外观构造等。同时,VR技术有助于“材料工艺学”课程的线下教学讲授,其在解决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落后问题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材料工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特性、工艺技术及应用特点,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对材料有直接的感观接触,从而使得学生在设计实践或工作中出现不能因“材”设计的问题。借助VR技术能够将平时接触较少或者无法近距离参观的建筑、工艺品、景观等,以3D形式展现出来,进而让学生对这些建筑、工艺品、景观等有全面了解,并能够掌握其中产品设计的细节。线上线下互动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探索、课中指导、课后拓展3个部分。课堂授课前,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知识的储备情况,查找相关材料和工艺的制作视频、流程图、幻灯片、景观或建筑的VR视图等,通过钉钉软件分享课前导学作业和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线上)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等资源,从而提升学习乐趣,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此外,在平台上课程测试习题,并设立答疑/讨论专区,学生可以在此专区内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程建议,同时指导教师也可以及时在专区内帮助学生解惑,并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醒未完成课前任务的学生。此外,通过收集学生的线上反馈,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聚焦教学的重难点。课中,点评学生在线遗留的问题,采用集中性讲授的方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材料工艺应用案例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协作学习”,再结合实践学习所获的知识,将所学所想分享至线上讨论学习,有助于同学们随时相互查阅,并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后,通过线上平台布置思考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根据作业完成度对学生进行评分。总之,教师根据线上反馈制定线下教学方案,通过线下教学成果整合线上资源内容,使得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

四、“材料工艺学”智慧教学新模式的实施效果

“材料工艺学”课程教学结束后,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借助教育信息化的背景,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分组协作学习”和“线上线下互动学习”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加深了学生对于材料和工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86.5%的学生表示该课程改革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的理论理解,82.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效率,81.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8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效果见下表。此外,以2017级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本课程考试的平均分较16级同专业的提升了近6%。

(一)提高了学生理论认识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材料工艺学”课程更具象,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材料实际应用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通过实际案例的讲授和课外现场实地教学,使得学习内容更有代入感,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作业完成率和正确率也均有了大幅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材料工艺学”课程的授课变得更加灵活,解决了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教师能够实时在线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通过跟踪线上的答疑/讨论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分组协作讨论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讨论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解决了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扩展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课程学习的持续性。总之,三种授课方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出现思维疲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轶,谷士艳,李金洋,刘越洋,薛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以《风能工程》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8.

[2]于恒,张幼琴,王惠丽.浅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6(4):125-126.

[3]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4]叶天赋.分组协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2017(8):987-988.

[5]曹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34(2):106-109.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2

abstract:multi-mediateachingmethodhasbeenwidelyusedinteachingRoadSurveyandDesign.Sotheproblemofhowtomakefulluseofmulti-mediateachingandavoiditsshortcomingsisworthexploring.thispaperdiscusse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applyingmultimediateachingtoRoadSurveyandDesign,andgivessuggestionsforimprovement.

关键词:道路勘测设计;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Keywords:RoadSurveyandDesign;multimediateaching;teachingmethod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20-02

0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道路工程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工程测量》、《交通工程学》、《道路工程制图》、《交通心理学》、《汽车行驶基本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等多门学科,且选线方法紧随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等特点,让学生觉得抽象,难以把握要点。而且随着学分制改革推进,该课程的课时明显减少,课程设计与实习安排滞后于课程教学,因此要上好这门课,面临较大挑战。多媒体教学有减少板书时间,能生动展现教学内容的优点,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普及。面对各种挑战,《道路勘测设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方法,也成为必然。但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方法在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存在的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1采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的优缺点

1.1多媒体教学优点利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优点有:

1.1.1内容生动易懂,易于学生接受《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专业性强,涉及学科多,课程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课程中概念抽象、名词术语较多;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路线方案的优劣只有通过方案比选才能体现。应用多媒体课件,能把与讲授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可利用动画、声音、案例演示、视频短片等信息呈现方式,把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操作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再辅以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演示,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1.2课堂信息量大,拓宽学生知识面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面临两难选择:要加快教学进度,就需要减少板书时间,很多内容以口头形式向学生传达,但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显然会导致学生接受困难;要加深学生理解,就需要用很多时间去板书,不仅绘图质量不高,还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导致教学内容完成不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课件是教师不断改进、累积下来的,涵盖了教材中应有的知识,而且教师也可以把专业相关知识和信息,以及平时自己的科研成绩加进去,也可以把相关学科知识扩充到课件中,因此课件的信息含量大,而且随着教学次数的增加,内容越来越丰富。采用这样的课件教学,不仅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而且内容生动丰富,可以向学生讲授更多知识。

1.1.3变直线式教学为关联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道路勘测设计》涉及学科知识多,课程知识联系紧密,相关知识点之间除了有直线式、收敛式或发散式结构,而且更多的呈现了复杂的自由关联式结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向学生填塞教师所理解知识的方式,对直线式或收敛式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不开小差的前提下是比较有效的。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发散式教学,更别说对普遍关联的知识点,也不利于以“导”的方式,展开课堂内容的探讨。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事先准备的,对于直线式、收敛式、发散式教学内容,都可以灵活准备教学内容,对于关联式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页面的链接实现,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跳转。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学生的提问,自由导航到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利用现有幻灯片进行讲解,以“导”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索,从而使学生能完整理解整个知识体系。

1.2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讲课速度快,授课信息量过大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件信息量明显增大。由于教务任务紧,上课教师,总想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材或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以及一些补充的有用信息,因此会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减少对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时间,放弃在黑板上的板书。这种不停顿的连续式灌输,会使学生应不暇接,独立思考、理解的时间减少,导致思维节奏无法赶上授课速度,难以完成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逐渐散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打折。

1.2.2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各项优点,而且教学课件准备后可以实现“一劳永逸”的目标,也不再在尝粉笔灰的味道。因此,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后,就把它奉若神明,摒弃自己多年养成的教学风格,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方法。殊不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比如基于板书的公式推导可让学生理解更容易,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或多媒体结合常规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发挥各自优势。

1.2.3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容易分神使用多媒体教学,往往容易出现如下场景:教师端坐教室一角,眼睛紧盯计算机屏幕,右手操控鼠标或感应笔,按照课件顺序快速倾泻预先准备好的语言,或是跟读屏幕内容,教学严重格式化、程序化;教室光线暗淡,气氛沉闷,学生面无表情或是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被课件严重束缚,没有临场发挥,缺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没有展现个人魅力,不能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间缺乏互动,显著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此时的学生,就会怀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站在三尺讲台上充满激情的讲课,那时的教师,双眼炯炯有神,表情及肢体语言丰富,深深吸引学生,师生之间互动默契,教学效果很好。采用多媒体教学,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失败。

2改进《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要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在深入认识多媒体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做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实现有的放矢地驾驭多媒体的目标,使其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课前精心准备课件,梳理讲课思路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准备既要避免形式简单枯燥,成为课本的“复制品”;又要避免片面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运用过多的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前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后者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件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准备课件时,应该梳理上课思路,根据讲课需求而不是教材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1重点突出准备课件时,应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考虑专业特点、教学安排及学生情况。课件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重点内容应该从多个角度认真准备素材,同时补充扩展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思路,扩大知识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突出教学重点,还需做到文字精炼,选取的图片和图像清晰典型,视频精细流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1.2层次分明课件虽然能容纳很多信息,但受制于投影版面的限制,每页幻灯片只能承载非常有限的信息,把多个这样的页面组合起来才能承载一小个主题。讲课过程中,教师会有停顿,也会产生暂时的遗忘,学生思路也会打盹,一不留神,教师或者学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迷失”现象。教师“迷失”可以利用手中的鼠标,马上理清思路,如果学生“迷失”了,就只能不知多云了。因此,准备课件时,一定要给出多级标题的层次关系,让学生明白每页幻灯片,是在知识树的那个节点上,是学生对当前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

2.1.3不断更新课件内容《道路勘测设计》的讲授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每次讲课前,需要根据自己的讲课思路,过几遍幻灯片,对其中的错误、不恰当的表达进行修改,与讲课思路不同的地方进行调整;每次授课完成后,需要根据当天讲课时的发挥情况,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的问题或反馈,对课件进行查缺补漏,优化内容表达形式以及布局安排。以此不断改进课件。同时,《道路勘测设计》是门现势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功底,具备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最新专业信息的能力,掌握各种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应用,熟悉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最好还要从事道路勘测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积累各种素材,然后把自己的新知识和新见解更新到课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多媒体课件的强大优势。

2.2加强师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不能手握鼠标、眼盯屏幕,心念教学任务,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完事。而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课件拷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和课件学习辅内容,课堂上讲授关键概念、重点、难点以及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上课时,手握翻页器,深入学生当中,在学生座位间的过道上穿梭,起到缓解课堂紧张气氛和警醒注意力不集中同学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运用讲授、提问、讨论、分析、总结以及自问自答等方式,把重点、难点讲透;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对某一问题没理解,应该通过重复以及举例说明的形式,进一步讲解,也可以采取让已经理解了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形式加深印象。积极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一起思考问题,是授课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点,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配合板书教学,讲解重点、难点多媒体课件在减少板书、增加信息量,生动呈现知识点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对于一些逻辑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果不采用板书的形式,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走,以加强理解的方式讲解,学生往往不得其所,理解不了或印象不深。这也是部分学生怀念板书教学的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逻辑关联性强或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比如回旋线计算公式推导、路线中心逐桩坐标的计算或是陡坡地段纸上的定线等,只有在黑板上进行,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以加深相应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应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时,应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以及普通教具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与板书、与学生交互以及学生反思时间之间的关系。

3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增加课程教学信息量,使内容讲授生动活泼,但也会导致信息过大、师生交互减少等问题,因此使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首先课前应充分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适当时需配合板书讲解,让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黄文雄,张系斌,谭利英.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7,(01).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3

关键词: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护理学;教学

G434;tm07-4

近年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盛行,对其优势及弊端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都是新兴的教学手段。传统课堂以纯线下教育为主,而微课和慕课是线上教育,翻转课堂则是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三者密切相关又有区别,若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应用于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则更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内涵

慕课“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虚拟公开课程。其本质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课堂的改进,将优质课堂进行再现。慕课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1]。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在我国清华大学推出了“学堂在线”、上海交大推出了“好大学在线”。慕课注重网络学习的整体性,学点之一是学习主题相关材料,比如与主题相关的微课设置;同时慕课又强调师生、同伴间交互性学习以及课后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更为完整的线上教育系统。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知识点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一种简短、完整课程。微课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又是慕课的教学元素之一。具有内容短、主题明确、交互性强、模块化、半结构化的特点[2]。

翻转课堂是一种线上线结合下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讲授传统课堂上需要讲授的知识,而知识的内化作为教学重点,协助学生内化知识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能。它要求学生在课下对教学视频事先进行线上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并参与学生互动,对线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实施线下教育。因此,翻转课堂是对慕课的补充和发展[3]。

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传统课堂结合模式优势

1.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上教与学的模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重点选择学习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发挥了线上教育的资源优化选择、直观生动、学生“代入感”强烈、针对性强、有效互动、考察方式多样灵活等优势,强化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生们可以和老师、其他学员探讨交流w习心得,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做作业、参加考试等途径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前所未有的选课自由度,使学生可享受到海内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高端教学资源缺陷弊端。

3.国内线上教育平台也承担着促进高校教学方式转变的任务,教师的角色将从讲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启发者。

三、慕课―传统课堂―实训结合模式教学策略

1.主题的指定及教学目标阐明:拆分知识点,将不同学习内容分别作为主题并阐明其教学目标。根据讲授内容设置教学主题,包括理论部分、操作部分、知识拓展及新进展等。

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专业特点、正确、无误、精炼、紧凑、逻辑清晰、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策略制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设置微课制作、驻点题、课后作业、线上答疑、评价考核等环节。使教学情景化、问题化、案例化、技能化。

四、结语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作为新的学习形式和平台,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教学可以深化大学护理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国际意识、具有国际护理执业资格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才[4]。当然,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虽然发展势头欣欣向荣,但弊端也不容小觑。三者均为线上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技术平台提出了很高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又不能一概排斥,应尽量避免慕课、微课等所带来的过分形式化、知识碎片化等缺点[5],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式的教育模式,建立面对面课堂互动、结合网上知识探索的全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优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SkibaDJ.mooCsandthefutureofnursing[J].nursingeducationperspectives,2013,34(3):202-204.

[2]焦炜.mooCs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4,(4):83-86.

[3]顾容,等.面向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5):72-77.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知识应试型“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路线

引言

高校教师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研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原因之一是:一般来说,教师对所教课程的内容把握得较为清楚,即使不去专门研究有关内容,其理想和现实也不会偏差太多;原因之二是:学生来大学上学的目的是增长知识、培养才能的,只要达到此目的,教学方法可以多样,然而,尽管教学内容相同,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仍然采用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主要特征是填鸭式教育,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极差,不少师生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度日,为扭转这种糟糕的局面,笔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进行了不懈探索。

一、高职高专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及其缺陷

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一般是指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向学员传输知识的一套技术方法。它是目前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法。

(一)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特征

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最显著特征是教师教(讲授)、学生学习(听课、记笔记),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围绕教师所授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虽然在讲授中会涉及到对案例的分析、提问等多种教学技术,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启发学生思考,但教师的中心地位始终十分突出。教师以语言、文字(课件或板书)、图表等形式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和阐述思想、观念为主要任务,包括学科系统知识的讲述、原理讲解和难点的辅导等。这种教学技术路线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即以教师的施教活动为主。它虽然便于教师直接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但学生被动学习,其主体性不能得到体现[1]。

(二)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程序

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程序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组织教学、讲授新课和小结内容“三段式”[1]。

1)组织教学。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和精练的语言,排除分散学生思想和注意力的因素,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织教学,通常是概述设置本课程的理由、讲授的目的、学习内容的要点或提出相应的要求。

2)讲授新课。这是讲授课的主体或关键环节。讲授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包括前沿理论的敏感性、分析判断力、逻辑思维力、知识存储度等多种因素。一堂好的讲授课也许能做到逻辑层次清楚、分析全面准确、语言表达清晰、课件(板书)规范,也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

3)小结内容。一般是概述讲授内容和归纳讲授的要点、逻辑体系,或指出理解、掌握讲授内容应注意的问题,或提出复习、思考题、阅读书目等。

(三)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的基本特征、基本程序蕴含的教学缺陷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接受的地位,思维活动只能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来进行。而且由于教师大都把一个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讲得清清楚楚,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弄清了一个问题的全部答案,使其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

2)学生学习的创造性难以发挥。在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下,教师自以为按教学计划要求全面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讲解、分析、论述知识、经验、思想观点,期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掌握教学内容,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我们曾调查过100个毕业生,其中92个学生说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基本忘记了。采用这种教育路线,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灌输”的知识不仅成为过客,还致使学生的创造性不足。因为在采用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知识的奴隶,而知识倒过来成了教学过程的统治者,使得课堂教学失去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创造性难以发挥[2]。

3)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三段式”的基本程序本身就是“满堂灌”的形式,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缺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

二、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国高职高专招收的学生分数低,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他们的学习习惯、做事习惯已经基本定型,三岁大的儿童,大部分习惯就已定型,所以有“从小看大,三岁看老”之说,人的习惯有正、反两方面之分,我国目前的高职学生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方法是较差的。具体地说,人有智商、情商和律商,高职的学生和本科生相比情商不低,智商可能稍低,而律商则普遍较低,遇到困难就躲的有之,感觉学习困难的大有人在,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没有快乐感[3]。

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小学大多采用压制性教育,学生的一切都是由老师和家长安排的,不少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极力推行,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和过去的高职生相比有大幅度下降,有相当多高职学生讨厌学习,上大学前,他们深受升学压力,勉强应付学习,上大学后,没有压力不愿自觉学习,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对这样的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因此,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般认为高职的学生不爱学习,其实他们不是全然拒绝学习的,只是需要有适合他们的方法[4]。教育起源于学,而不是起源于教,现在的学校大多办成教校了,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校,采用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教学效果极差。由此,笔者认为,应对高职课堂教学作出一系列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场所、探索的场所、探讨问题的场所、锻炼的场所、展示才华的舞台,把学校变成真正的学校,把课堂变成学堂。这种变化将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将产生不同寻常的效果。笔者把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

三、“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是高职高专能力创造型技术路线的主要支撑

由一种教育路线过渡到另外一种新的教育路线,必须有一系列的方法、技术来支撑,产生“你不想贯彻很难”的强势教育生态。培育学生能力就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是以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教师讲课为主,采用“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使学生能力发展成为可能。

(一)“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的理论解释

“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是属于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要在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或者完成任务或者展示自己的成果或者讨论有关问题等等。一般地,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快下课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为下次课的进行做好了动员和安排。如果把一次课当做一欢会,学生就是演员,教师就是节目主持人,演员是要排练节目的,排练的过程要在演出前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方式的设计,从学习任务的布置到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把一个教学项目比作拍摄一部电影的话,学生仍然是演员,教师则是导演。

“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调者、引领者;

2)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是主动的,对学习是充满激情的;

3)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上课、复习)很好的结合起来,即该教学方法的实施离不开三个环节的层层推进,三者环环紧扣构成学习的自然链条;

4)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5)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是靠分组活动来完成的,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学生助教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评价体系更完整,评价结果更公正、更客观,学生们还能从评价中相互学习、相互鞭策、相互促进。

(二)“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

高职高专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可以使用“把课堂变成学堂”技术,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不管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只是可能有一些教师不太会用这种教学技术。此技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乐在其中,更重要的是可以彻底贯彻“能力创造型”的技术路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与知识应试型教学技术路线不同,“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学习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而是重点学习课程的核心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去研究相应知识点。根据我的教学试验,“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的要点如下:

1)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团队,每个小组6~7人为宜,设小组长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业务分工及工作进度的掌控,负责向教师或有关人员传递信息及成果上交。

2)挑选学生助教3~5名,职能是服务学生联系老师,收缴作业,批改作业,评定学生成绩。

3)教师将一个课程学习内容分为几个项目,一个一个地做项目。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做项目,教师进行组织、指导,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的疑问。课堂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实施时根据具体的项目而定。

4)成绩评定:教师提出教学的组织设想,划分不同项目的分值及成绩评定办法。对阶段性的工作实行四级评定: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助教评定、教师评定。助教根据各小组成果的完成情况、自评及互评情况对各组进行评分。教师根据总的情况再进行最终评价。

该教学方法对于各类课程都可使用,优点是对有关知识学习牢固,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趣味性强,锻炼团队合作精神。缺点是项目总数不会很多。该方法也适用于实习或实验时仪器不足的情形,一个组一个仪器,某个学生负责操作的某一环节,然后轮换。该方法还适用于纸上演练――角色扮演的情形,根据项目进行岗位分解,一个组一类岗位,然后再把各个岗位分成子岗位,一个人对应一个子岗位,即个人定岗,组内成员沟通,组间交流,本职工作会干了,然后换岗,先是组内换岗,最后组间换岗,结果每个人都经历一遍各种角色,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牢固的[3]。

四、辩证的看待“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的缺陷

运用“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传授的教学内容不太多,即学习项目总数不会很多。有些教师认为,课程的内容很丰富,总课时量却较少,运用这种教学技术更是搞不了几个项目,感觉好像没把理论体系讲完整,总想把一生所学教给学生,总觉得学生这也不会那也懂,这种想法的出发点虽好,但却无法实现。拿一个刚刚涉足该专业的高职学生和从事该专业多年、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功底的教师相比,其差距确实很大,但前者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必须一步一步来,遵循教育规律方能事半功倍。

我认为,能力高于静态知识,没有上过军事学院能自如的指挥战争,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则有惊人的发明创造。可见,强能力“弱”知识可以很快使少知识变多,无能力多知识会很快使知识变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要在“凿深井”上面下功夫。法国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先生指出了大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可惜很少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其实,有“击溃10个师不如歼灭一个师”的战略思想,运用在学习上就是“凿深井”的方法。与其学了许多知识很快忘了,不如钻研学科的核心问题一辈子忘不了。人们常说的“思想闪光点”,就是“凿深井”技术的表现。“凿深井”技术促成创新高效率,获得人生新突破。思维的这种特异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功能,能将普通知识在运用能力的作用下放大若干倍,为创新者本身提供了独特的运用知识和能力的环境。

也就是说,采用“凿深井”的教学方法,在极有限的课时内,学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学习完本课程的所有知识或技能,只要能学一些核心内容即可,以后学生还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再进一步扩充知识面、锻炼相关技能,这也是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的重要指导原则。

五、结语

1)“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能够彻底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变得自信、向上、自强,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

3)“把课堂变成学堂”教学技术是一个全过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所涉及的时空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已极大地渗透到学生课余学习、生活的时空领域。

4)教育改革方兴未艾,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其教学改革的前景将是非常诱人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

注:本文为2012年云南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职业院校违纪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为2012C056

[参考文献]

[1]鲁伟.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Z1期.

[2]刘志栋.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技术路线应如何改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2期.

[3]吴彩霞,万琦,程相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5

[关键词]化工制图;混合式教学法;课程设计;在线学习

一、化工制图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基础现状分析

化工制图是面向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这些学生在大一阶段刚学习了针对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课程,选择本专业作为修读领域。虽然学生从自身的兴趣和专长出发选择了本专业,但并未接触到专业核心内容,其专业基础十分薄弱。化工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与化工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大多从一个校园走入另一个校园,有些人从未进入过工厂参观实习,对化工厂缺乏认识,对化工设备、化工管道、工艺流程等名词感到陌生,因此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讲到化工设备常用零部件法兰时,学生表示从未见过;讲述其分类和用途时,学生一脸茫然;涉及具体化工生产中的设备实物时,学生依旧是这样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讲授化工制图,授课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化工制图教学中的困境

本专业化工制图课程为32学时,教学内容包括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化工工艺流程图、化工设备布置图、化工管道布置图、化工设备图、化工设备常用零部件图、autoCaD绘图软件学习与应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要能够看懂一般的化工设备图和工艺流程图,并具备绘制简单零件图及工艺流程图的能力。该课程是机械制图、化工制图和计算机辅助制图三门独立课程的融合,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间紧,教学任务重。尤其是机械制图部分,由于学校没有开设先修的机械制图或画法几何课程,学生感到内容抽象难懂,教师也感觉教学难度很大,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课堂时间详细讲解和分析习题,学生课外要做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需要根据化工制图的专业特点,精简教学内容,在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教学的深度和难度,最好能够结合化工设备零件的实例来讲述。因此,授课教师课前需要下大力气备课,力争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容易理解。autoCaD软件在工程设计领域应用广泛,是化工制图课程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绘图能力,机械制图部分的教学中完全摒弃了手工绘图的方式,让学生改用autoCaD软件完成视图的绘制。autoCaD的练习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教师会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绘图任务,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应对能力和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熟练掌握autoCaD软件的应用非一朝一夕之功,课堂上对软件工具的讲授也不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课时数偏少的情况下,教师不会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当堂练习,更不会随时指导。这就迫切需要授课教师探索更合适的教学法,以走出眼前的困境。综上所述,当前化工制图课程存在着授课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学生基础薄弱而学习任务重且要求高的矛盾,对完全依赖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课程的适时出现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随着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化工制图教学刻不容缓。

二、线上网络教学的实施策略

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如何设计、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和如何开展是关键。

(一)线上网络教学内容设计

化工制图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一开始便是机械制图部分的讲授,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很高的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这门课很难”的错觉,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第一堂课十分关键。为此,在绪论课上,我们以该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导引,向学生说明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介绍学习方法,阐明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走,认真听讲,努力克服初期的不适应,轻松进入后面的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配合该章节的教学内容,我们放置了一些化工厂生产车间、典型化工设备、化工设备常用零部件的图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研究对象。另外,高年级同学在工厂现场参观的视频、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和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及鼓励,以及他们用autoCaD软件绘制的化工制图大作业等也放在网络平台上。生动的图片和鲜活的视频消除了理论授课的枯燥感,弥补了工厂实习的缺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为使autoCaD软件的学习贯穿课程的始终,我们在第二章即展开了绘图软件的讲解。首先,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对软件的基本功能做了整体概述,将具体内容的学习作为线上教学内容,以一个或两个工具条的具体应用为例录制了一段5~10分钟的视频,要求学生线上学习。我们接着用4个学时的课堂时间,以简单零件的绘制为例,向学生示范具体画法,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以检验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使其初步掌握对软件工具的灵活运用。在后续章节的学习中,我们给学生布置了相关绘图任务,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为后续的化工制图CaD课程设计打好基础。如此一来,autoCaD软件的学习从以前的集中课堂讲授分散到学生平日的碎片化学习中,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机械制图基本知识是该课程教学的难点,以课堂讲授为主,安排了8个学时来完成。要掌握这部分内容,学生需要多看、多想、多画,因此该章节的网络教学内容以习题为主。我们放置了大量零件模型图片,要求学生用autoCaD软件绘制相应的三视图、补全三视图中所缺线条、根据所给视图绘制剖视图和剖面图、对图形做尺寸标注等。大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我们还针对某些典型例题录制了讲解视频,供学生在线学习。化工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化工设备图及化工常用零部件选用等章节均是一些叙述性和说明性的内容,学习难度不大,但需要记忆的东西多且繁杂,按照常规方法讲授,学生常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我们将工艺流程图、化工设备图、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的具体绘制方法和要求,以及与设备和管道布置相关的建筑设计图的内容录制成不超过20分钟的系列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在线学习。此外,为了弥补学生工厂实践的缺失,我们将大量实物图片也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完成相应章节图纸内容的详细讲解后,我们会列举大量读图实例,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学生一起认识和阅读,若时间充分则开展翻转课堂。除布置读图和识图任务外,我们还给学生布置了绘图任务,通过实际图形的绘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以上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程学习枯燥的状况。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将教师从繁杂的知识讲解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来进行师生间的研讨和对话[4],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二)对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的实时监控和考核

在线学习完全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完成。对于比较懒散、学习兴趣不高、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形同虚设。因此,如何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进行督促和监控,使其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是实施网络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软件会将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教师可在后台查询,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态。化工制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期末考试方式不能充分体现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我们基于课程特点,重新设计考核方式,将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评价上。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而期末理论考成绩只占40%。学生在线学习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线上教学视频的学习时间和绘图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业后可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网上作业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设计的,能够充分体现课程培养目标。以学生完成平时学习任务的情况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对其在线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习惯,为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高度奠定基础。

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内容的拓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知识资源的获取十分便捷。在这种形势下,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也应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新成果,不断更新完善。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对当代教师提出的要求[5]。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不同院校化工制图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十分有益。网络教学平台为实现课程内容的拓展提供了便利。我们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网络链接及优秀教学视频置于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行业发展动态,开阔了眼界,扩展了知识面,了解了市场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它集成了信息、后台监控和交流互动的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有疑问,可随时通过网络提问,老师登录平台就能及时解答。师生也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线上讨论,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方便快捷。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移动智能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打开手机进行学习,不仅提高了时间利用率,也拓展了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6

该部分主要涉及它涉及无线传播、路径损耗、阴影、区域覆盖等方面的知识。移动无线电传播-小尺度衰落该部分知识点较多,主要对无线传播中小尺度衰落、多普勒扩展、多径衰落等知识点展开,并且适当提及了分集技术。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播多址接入该部分主要对多址技术中的FDma、tDma、CDma等技术进行简介。Lte及Lte-advanced技术该部分为新增内容,主要对最新的4G技术(tD-Lte、LteFDD)进行介绍[5]。

2改革教学方法

2.1授课模式的改进思路

“无线通信原理”双语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由于该英文教材有700页左右,但是因为课时限制,我们的教学大纲仅覆盖其中250页左右的章节。由于学生往往忽略剩余的其他章节(在学习英文教材时学生缺少主动性),这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我们今后可能需要引入网络大学堂等改革到此类课程中[6],把部分章节内容转化为网络学习资源,以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学。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课间讨论、课后自学等方式组合授课,这样有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将考虑引入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2.3考核方法灵活化

在“无线通信原理”双语课程考核时,采用课堂表现分、作业完成分、考试成绩分等组合打分的考核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依靠考试成绩考核的局面,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其次,我们也可能考虑引入辅助的线上考核方法。

3教学成果展示

为了更好地评估2014年度教学方案,本文对随机选取的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修习该双语课程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该班级共有学生38人,对学生成绩画出对数曲线拟合图及成绩分布的饼状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看出学生成绩多分布在70-90分数段(该分数段人数占比超过70%),与预期学生考试评价范围吻合。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下双语教学方案还是可行的。

4结束语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7

【关键词】慕课中职院校英语教育职业英语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18-01

一、慕课时代

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指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由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和考试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史朗教授将其所教授的《人工智能导论》放在了互联网上,结果吸引了来自将近200个国家的16万余名学生,最终有2万人完成了该课程的学习,由此掀起了慕课风暴。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之为“慕课元年”,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与传统的在线教育相比,慕课的特点在于“采用短视频形式,一周上传不到一个小时的内容,并且每一次视频后面都会有测验,有互动,便于让自己和老师看到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创新在于让每一堂课程通过互联网碎片扎实地学完,并且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者通过慕课可以随时随地听到全球顶级大学多个领域的课程,极大地弥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所产生的差距,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出国留学的效果。在这股浪潮之下,多个慕课平台被搭建起来,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Coursera、edX和Udacity。受到慕课风暴的影响,2013年,中国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目前已有近70个成员单位,因此有人将2013年称作“中国的慕课元年”。

二、中职英语教学现状与慕课优势

目前我国中职英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而慕课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对这些缺点的弥补。

第一,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脱钩,无法达到“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职英语教学仍然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在基础英语授课结束后才开始专业英语学习,这导致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偏少,有些专业甚至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也正因如此,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对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第二,受到课程设置的限制,很多中职学校在高年级就停止了英语教学。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终身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任何人若想将来不被淘汰,都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这种情况下,慕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绝大多数慕课课程是免费提供的,因此可以在学校英语教育结束后继续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源。慕课的在线课程还包括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这种互动模式,有志于某一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在网上讨论,也可以将这种讨论延伸至线下,以Coursera网站为例,已经有学生在1400个城市组织了线下见面会。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慕课的出现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英语环境,学生既可以听到英语传授的专业课,也可以用英语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讨论专业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高校的英语教师的英语基础知识扎实,但对所教院系的专业知识却相当匮乏,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哪些英语方面的需求。慕课既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巩固已有的英语视听说能力,也可以使其学习了解实用的职业英语词汇与用法,这可以看作是对中职院校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新探索。

第五,中职院校学生构成复杂、英语水平差异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部分学生来自于普通高中,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整体水平不高;另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英语基础非常差。让这些学生坐在同一个课堂,学习同样的内容,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慕课背景下的中职英语

慕课为中职英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对策,以适应新技术、新环境。教育部提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首先,在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专业英语视频作为学习蓝本。每一个专业选择一个或多个英语授课的慕课课程,将教师的讲解与视频相结合,既兼顾基础知识的讲解,又兼顾专业知识的传授,真正做到英语语言教学与专业内容教学有机结合。没有统一的教材,考试内容也会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实际上每门慕课课程都会提供基于软件的测验、作业与习题,而且每门课的考试不是一次,而是频繁多次,学生在将答案上传后由在线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5位学生进行评分,最终以平均分作为总成绩。

其次,面对中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相应专业知识的现状,慕课的出现可以作为对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的重要手段。慕课的课程通常都是顶级大学的优秀教师在授课,完全适合作为培训教师的一种手段,而且慕课还有各种考核手段以检测教师的培训效果。

最后,中职英语的授课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录为主,将慕课带入课堂教学,将教师的讲解与慕课的播放有机结合,必然会丰富课堂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此外,慕课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在网上积极互动,许多学生羞于张口说英语,但是一旦到了网络上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英语听说练习的兴趣。

尽管慕课的优势明显,但是任何技术都只是以资利用的工具而已,任何教育的核心都必须是其内容与教授方法的选择。慕课也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中职英语教学的所有问题,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的具体授课方式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入和利用慕课,只是探索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教学改革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倡行,高校中有以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的,亦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这些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不成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相结合,导致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专业名称混杂、师资结构不完善、阶段式的授课方法、基础课教学与设计课教学完全不对接、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的脱节、传授不求过程只求结果、学生思维的孤立片面、设计意识与社会脱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靠理论知识是无法培养出实用型人才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和实践观念,瞄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市场要求,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操作能力,才能让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能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效益。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1.提升师资队伍,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严重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分析其原因有二点:一是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二是缺乏师资力量,即便是开设了专业理论课,也大多是由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设计课的教师来替代,没有专业理论指导的设计。在教学实力上也存在不小差距,缺少对应的实验室和材料室;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单一地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方法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提高。

2.更新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应实施以培养设计思维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设置以设计课为主的核心课程体系,将并列课程通过设计课为主线连接起来,小课程融于主干课程,根据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地融合在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又一个课题将这些并列课程循环、渗透,把所有的课程细化和分解地整合起来,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一次性集中完成,按照设计的方式科学地进行有机的组合。

整合的方式会把分散的课程相对集中,既提高了时间效率,又加强了相关课程的联系性,使学生能够在接受设计基础的教育时,就建立了整体性、一贯性的思维方式,同时也符合设计艺术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避免学生孤立地去接触一门学科,达到让学生学会设计、驾驭设计的教学目标。

3.建立授课新形式,合理安排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直接利用设计公司现有的设计流程、设计规范及设计成果,将其融入教学;其次,设计师长期工作在设计第一线,这使得他们的授课形式将有所突破,再次,年轻教师需要全程跟踪教学,迅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教学能力、设计能力和科研能力,真正做到“学、研、产”一体。在授课过程中,以资深设计师带动学校的年轻教师。资深设计师作为课程导师,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内容、作业形式及授课方式,在课程的开始、中间、结尾的各关键点和评分总结亲自授课;而年轻教师则需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学生,在技法训练及上课过程中全面辅导。这种授课形式能充分利用资深设计师的经验而又不过多占用他们的时间,也能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年轻教师。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希望打破高校课堂教育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模式,充分发挥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老教师和资深设计师的教学能力和设计经验,带动年轻教师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打包课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设计教育的整体性;强化真题真做,或将已有的题目虚拟化,向研究性发现发展,并让学生在设计第一线进行实习,与设计企业一线设计师直接沟通交流,在设计实践中检验教学成果。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顾湘东.用“系统方法”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J].装饰.2006(3).

[2]?弗兰克·惠特福特.包豪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跨校修读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设置与教授内容一直是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改革较为注重的部分,但对课堂教学指标进行系统评价的相关改革却停滞不前。虽然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非常注重归纳教学方法与研究教学经验,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秀研究结果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探究实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新举措,迫在眉睫。

一、基于“互联网+”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跨校修读学分课堂教学介绍“互联网+教育”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技术,改变传统授课形式,依靠第三方线上教学管理,在各个大学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学生遵从各大学的协定,进行跨地域修读并获得学分,得到本校考核认定的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教学形式。这些优质课程大多数是大学课程,不仅提供给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而且为社会上的所有学习者服务。课程内容丰富,包含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考试题、视频、课后作业等资源,创建了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给予大学生与社会大众许多学习选择机会。跨校修读学分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资源紧张或教师利用率偏低的弊端,合理且高效利用师资,减少办学的成本,对学生与教师都有益处[1]。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效率,教师不需要重复地讲授某个知识点,可以把余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为学生解答疑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改革和研究课程等更加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跨校修读这种优秀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使各地域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学习到各大学的优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国家公平教育,促进多元化教育。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跨校修读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固有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是把教师当作主体,学生被动受教,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教师授课时热情高涨,而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玩手机甚至公然在课堂睡觉,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这样的课堂感到心寒与无奈。如果能够考虑到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特点并恰当地应用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跨校的授课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及其技术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技术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推动师生、生生间的交往,进而使高校学生踊跃地思考、研究问题并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宗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跨校修读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所以其用户可以享受更多有效资源与消息,新媒体使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时搜集资料变得更加方便,由原先的翻阅书本、去图书馆等较为传统且复杂的方式转变为现在运用各大网站、各种搜索引擎等新型高科技手段来查找更优质的信息,得到更全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资源[2]。故而,将多媒体与跨校修读教学结合,进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可为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传授更多的课外知识,提高大学综合教育质量。而且,作为新媒体用户的主体,跨校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能够主动地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去搜集需要的学习资料,提升自我。

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对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课堂教学模式历经实行和反馈,一些不足也暴露了出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前期的精品课程,课程视频主体为教师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形式守旧,“教”的知识刻板无趣,“学”的结果也无人知晓,学生对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没有精准的测评与适时的检测,教与学之间缺乏沟通。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思路过于守旧,缺乏互联网思维且没有完全掌握网络功能,没有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导致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建设不易取得突破。

(二)知识的碎片化程度不够,影响在线学习效果

跨校修读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程学习,改变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采用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body(任何人)的3a碎片化式的跨校修习模式。故而在跨教学课程设计时,应化繁为简,便于理解。而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有的时长达到50分钟,这明显已经挑战了人类专注力的最大限度。某些授课视频虽然时长控制在15分钟内,但也仅仅是长视频的一段截分,并不是单独且完整的一个知识点,由此可见,还需更加精确科学地去分解或者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缺少创新

线上教学结合线下答疑是该教学的常用模式,教师规划学习计划,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课程的知识,完成网络作业,由网络教师批改。线下答疑则需教师针对课程进度,选择必要的知识节点,安排传统式教学辅导学生,并让学生课后反思,但其弊端是无法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状态仅仅依靠自身的自律性,而且,由于教师精力不足,学生一般不主动提问,师生交流在线上教学中普遍处在停滞状态。线下答疑依旧采取传统形式,学生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

(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是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一方面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视频中,将实践与理论联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践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强化跨校修读课堂教学的实践建设,安排有意义的实践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课程内容。增添实践训练项目和实践内容的讲授,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

(二)建立多种交流空间,促进交流与互动

跨校修读作为互联网教学,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跨校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带给师生的福利。高效地沟通可以提高师资利用率,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立线下同步跨校修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式的课堂或读书会、讨论组、思政部落等多种形式的非正式课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一套完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加入其中并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学习的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解知识内涵,传播知识精髓。采用多元化的交流方式,多对一、一对多等都可以成为这里的沟通方式,为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新的生命力,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学生可以尽情地享受知识带来的欢乐[3]。

(三)安排学生互评,督促学生加大学习投入

促使学生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本质,将选修课高校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若干小组,每组4人到6人不等,按照每个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的质量与数量、线上线下回答问题的发言情况等具体表现,小组内成员互相打分,将组内成员得分的平均值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评成绩。这有利于增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探究其课程知识,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良好性与评分的精准性。

(四)通过“碎片化”授课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这一教学模式和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的理论课程教授是以数字化图像为载体,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运用网络上观看录课的形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听课时间变得自由,选课和供课双方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改革,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中,应将知识点进行精练和分解,把庞大的知识体系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点,让“碎片化”授课变成现实。“碎片化”授课对于整体教学而言,是把整体教学当中全面、系统的大知识点最大限度地拆分,拆分成许多小知识点进行教授[4]。在“碎片化”授课方案中,供课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精练,选取重点的问题和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设计、透彻的剖析,达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变为永久记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授课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以及授课内容上,大脑在选择性接收自己不懂的知识,集中注意力能够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有效提高,但心理、生理、病理、环境等因素都会干扰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在对跨校修读课程的时长进行调整和改革上,可以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范围控制在20分钟到30分钟以内,将冗杂且无关紧要的授课内容删去,实现课堂的轻量、知识点的精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将一个知识点教授完毕。选课的学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碎片化教学提升了教学灵活度,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对课堂知识重点进行学习、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率。学生更想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增加互动环节,确定评价标准

跨校修读课程以双校联合的方式,对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共享,将高校思想政治优势资源的应用区域和受众范围进行扩大。突破时间、地点、环境等种种限制,渐渐朝着“互联网+”教学方向发展。供课一方将知识内容、实践要求、案例、常见问题、拓展学习资料等重要内容提前在互联网上。选课一方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学日历、实践大纲、知识模块中的教授重点。选课一方以供课一方的课程安排为依据,定时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控制好学习流程、帮助学生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可以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双方教师定期进行视频通话,对课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供课一方的教师通过互动环节了解选课一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和学习程度,依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根据要求达到教学目的。跨校修读课程可以帮助不同背景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学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学资源,真正提升了教学水平,确保了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

(六)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程,标出章节内的考试部分与重点疑难点等高校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资料,在线上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作业质量进行督促等,告知学生学习视频课程,掌握基础理论。上课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完成小组讨论,引领学生分析思想政治方面的典型案例,帮助高校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梳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开学、期中、期末要分别请外校名师到学校讲课,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取这样网上学习和课后研讨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加以指导,并组织学生参加不定期考核,通过考试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较为薄弱的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两校教育团队要召开具有侧重点的专题研讨会,针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未来发展导向及本院校的情况,适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将课程由通识课变为考试课,邀请专业团队编写考试题,一方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另一方判定考试成绩,最后进行学分认定。

五、结语

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可以使学生有跨校选课的机会,各大高校学生可通过这一途径修习到自己喜欢但本校没有开设的各种类型的课程,可以大幅提高学习积极性,拓宽高校生知识面,提升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文化品位。虽然在跨校修读课堂教学项目实行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情况,但相信通过在实施此项目中总结并积累经验,勇于创新,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更加专业、更高品质的资源公开课跨校共享,给予高校学生更丰富、更优质、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多角度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课程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普通本科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启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6):172.

[2]刘眉.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背景下的学分互认制度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02-106.

线上授课的缺点篇10

关键词:化学复习课;学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22-01

1.是否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受益非浅。就拿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复习来说吧。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而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等,做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尽可能使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2.是否注重归纳总结与实际应用

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如气体的制取,要从制取气体的名称、药品、装置、条件、操作、收集、检验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联合比较,但此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表面上、理性上有所接受,还远远不能在实践和答题中应对自如,还需补充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对于练习题的选择与布置,也是需要精心加以准备的。它既要切合中考实际,又要在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这样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的教法比脱节开来明显有效。

3.是否注重观察异同、对比记忆

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时,许多概念相互对立,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单质与化合物、混合物与纯净物,抓住矛盾的关键,对比记忆最好。而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中,氢气、碳、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氢气与氧气的物理性质,往往会相互干扰,影响记忆,如果分类集中,观察其异同,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容易记忆和掌握了。

4.是否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

任何一节复习课应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这种互动要比上新课时还要多。教师讲是为了引出内容的主线和设计教学思路,这条线可时常让其断开,把连接的任务交给学生,但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一方面要让其感到自己在知识的连接上已掌握点和欠缺点;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读"可让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何采取对策。但提出问题要选题得当,有的问题也可设计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老师总结等方式来完成。这种讲、读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5.是否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复习课往往缺乏当初学习化学的热情,如果复习只是把学过的知识机械化的重复,搞题海战术,那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让复习课变得有趣、有效,学生能有新的提高和收获,教师就要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活动,在教学中应用:启发式讲授、自学式的阅读和钻研、将题目分类分组训练、小组讨论、适当的时候改变复习形式让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对结论进行论证等复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6.是否注重后进生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