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48:39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1

一个产品形象的价值或“意义”并不是无中生有,它是由所激发的自我形象维度决定的。这一理论不仅说明产品形象和自我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表明了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一致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自我概念——产品形象一致性理论奠定了当代消费者心理研究中自我概念理论基础。

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效用,而是要获得产品所代表的象征性价值。换句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服务不仅为了它们能做什么,而且还为它们代表什么。因此,消费者购买的许多产品或者服务反映了消费者的形象——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目标、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在一项对摩托车拥有者的研究发现,许多购买并不是因为机车的性能,而是由于骑乘时的自由独立、活力蓬勃的感觉以及在摩托车族中形成的微妙伙伴关系。

产品的象征性意义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图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参照群体、具有象征性价值的产品。消费者首先会购买能体现自我一致性的具有某种能够向别人传递其自我概念的产品;然后具有形象性价值的产品作用于参照群体,并使他们产生某种体验;最后参照群体根据自己的体验将产品所具有的形象性价值看作是其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其实,从我们看来,这个过程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应该会循环地产生影响,而且可以说最后一步对于消费者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强化,进一步坚定了消费者对自我概念的认识,从而导致他再次购买类似具有体现这一形象的产品。这实质上也反映了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就是为了拥有某种产品并通过产品的形象性价值向社会传递关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其实,这也正是自我概念决定人们的期望这又一心理功能的体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能通过广告营销活动成为传递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符号或者象征品。一般说来,能够通过广告营销活动成为传递消费者自我概念的象征性意义产品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使用可见性,也就是说,它们的购买、使用和处置能够很容易被人看到;第二,具有差异性,换句话说,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某些消费者有能力购买,而另一些消费者则无力购买。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宝马”、“奔驰”车,那么者遗产品的象征性价值就丧失殆尽了;第三,具有拟人化性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一般使用者的典型形象。像汽车、珠宝等产品均具有上述特征,因此,它们很容易地被人们作为传递自我概念地象征品。

消费者自我概念及其对产品的象征性意义的影响关系如下图所示。消费者决定其实际的和追求的自我概念并使其产品的消费行为与之一致,这是一个有意识的和深思熟虑的过程。消费者在知觉自我概念的同时也对产品的品牌形象进行有意或者无意地审视,并分析自我概念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然后才对能改善和保持自我概念的产品和品牌产生消费行为。伴随消费行为的产生,消费者会根据产品是否有助于自我概念而产生某种体验,即满意与不满意。一旦消费行为使消费者感受到了满意,这种体验促使消费者将产品所具有的形象性价值看作是其人格或者自我的一部分,强化其的自我概念。其实,从我们看来,这个过程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应该会循环地产生影响,而且可以说最后消费者自我概念所受到的强化将进一步坚定了消费者对自我的认识,从而导致再次购买类似具有体现这一形象的产品。这实质上就反映了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中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就是为了拥有某种产品并通过产品的形象性价值向社会传递关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其实,这正是自我概念决定人们的期望这又一心理功能的体现,也意味着营销人员应该努力塑造产品形象使之与目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相一致。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2

[关键词]自我概念;品牌个性;自我品牌联系;文化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21-03

1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的界定

1.1消费者自我概念

20世纪50年代末期,Levy提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不是功能导向型的”,由此自我概念理论开始应用于西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中。消费者自我概念是指消费者所持有的关于自身特征的信念,以及他对于这些特征的评价。简单地说,消费者自我概念就是消费者对“我是谁”的认识。通常社会中的人们会通过臆测外人对自己的观感来做出自我评价,并形成自我概念,外人会借助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来判断其社会身份。因此,通常人们选择购买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品牌产品来维持、强化自我概念。

1.2品牌个性

Jennifferaaker(1997)提出:“品牌个性就是由品牌所联想出来的一组人格特征。”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品牌个性被看做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塑造品牌个性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关键。传统的仅仅以企业为中心的品牌定位已不再最优于品牌的发展。在当今企业品牌建设中应切实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打造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品牌个性,实现品牌个性与消费者自我概念的融合。而且这一融合度的强弱影响消费者产品选择时的品牌选择与品牌偏好。可见,现代企业营销中品牌个性的正确定位对该品牌的成功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3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

学术界对自我品牌联系的研究起源于1982年Sirgy提出的“自我形象与产品形象一致性理论”。他认为:消费者在感知到产品所表达出的形象时往往会对自我形象进行判断,如果产品所代表的形象和消费者对自我形象的判断相一致,那么消费者对自我形象的判断就是肯定的,反之则相反。在此基础上,1994年Richins提出:消费者常常用品牌来构建、强化或表达自我形象,满足社会认同和自我表达的需要。2003年escalas和Bettman教授给出了自我品牌联系概括性的定义,即消费者使用某品牌构建、强化和表达自我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就是消费者自我概念与产品品牌的融合,更准确地说是与产品品牌个性的融合。消费者通过购买具有一定品牌个性的产品来进一步丰富品牌联想从而实现、强化自我概念。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越紧密,越有助于消费者与该品牌之间形成品牌偏好,最终实现品牌忠诚。

2文化背景差异对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形成的影响

2.1文化的界定

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文化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准确、详细的理论框架。所谓文化是指有助于社会成员的个体之间进行交流、解释和评价的一系列价值观、理念、人工制品及其他有意义的符号。文化由很多要素组成,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很早以前西方营销学者就指出“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行为很重要的因素,离开文化背景就会很难理解消费。文化与消费者行为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一方面与文化背景相一致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被消费者选择;另一方面一时期消费者所选择的主流产品与服务又会刺激文化的演进。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营销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2.2文化与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

由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得知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是消费者自我概念、产品品牌个性两个概念的集合。所以以下分别从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自我概念的影响、文化因素对产品品牌个性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证实文化背景差异影响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的形成。

文化背景差异对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形成的作用图

(1)文化背景差异形成差异化的消费者自我概念

所谓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我是谁”的一种认识。很多学者通过实验证实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会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如我国心理学家朱滢教授的实验:首先让被测者选择一些词汇来形容自己、母亲、陌生人,然后测试者提供一些词汇(其中一半是被测者所提到的词汇,一半是新的词汇),让被测者判断哪些是他所接触过的。实验结果证明:第一,被测者对形容自己的词汇,反应比较敏捷,记忆比较清楚;第二,在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母亲是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与母亲有关的信息中国人记忆比较清楚;然而在美国人的自我概念中,对母亲的记忆参照与陌生人是一样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单地说明人们的自我概念是有文化差别的。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人们喜欢自力更生,向往独立、个性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在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提倡“我就是我自己”,建立独立型自我。相反东方文化强调团体主义,人们喜欢相互依赖,更加在乎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偏向建立依存性自我。不仅如此,不同文化背景中价值观念的差异也会推动不同的自我概念。西方文化偏个人导向,崇尚个性自由,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独立性;东方文化的价值观更加的偏向“中庸文化”、“关系文化”、“和文化”、“面子与从众文化”等。由此我们可以说明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形成差异化的自我概念。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消费者自我概念会使消费者形成不同的认知能力、自我认识、喜好和选择等。因此充分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特征表现,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2)文化背景差异创造差异化的品牌个性

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成为企业之间主力的竞争武器,只有建设与竞争对手有差别的品牌,企业才能在商场中立足。品牌包括很多要素,其中品牌个性是最重要的,一个品牌只有当具备了独特性的个性时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品牌个性是竞争者之间最有竞争力的品牌资产,也是品牌对消费者的最大吸引点。

品牌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实品牌在实质上就是文化。一个品牌会反映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文化背景,如:提到万宝路香烟,我们想到的是与之匹配的美国西部牛仔所表现出的个性、潇洒、我行我素的美国文化特色。麦当劳、肯德基,展现给我们的是美国方便、快速的快节奏生活特色。同时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一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也应具有相应特色的品牌与之相适应。如:丽江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重镇,商贸文化是古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丽江古城的商业气息非常浓重,很多商家也建起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不同的品牌个性去适应,具有同一品牌个性的产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企业在赋予某一品牌的个性特征时,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努力让品牌个性去迎合当地主流的文化背景,这样的品牌建设才会成功。

通过以上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以及文化因素对品牌个性的作用,最后我们可以简单证实:文化背景的差异确实会形成差异化的自我概念与品牌个性。而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是在消费者自我概念与产品品牌个性产生交集时出现的,是二者的结合。所以说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的形成同样具有影响力,消费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与品牌之间建立差异化的品牌联系。因此企业营销中应当充分把握文化背景、消费者自我概念、品牌个性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3结论

在当今符号消费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所能折射出的符号意义,更加看重产品品牌的象征意义。当消费者感知到某一产品品牌的象征意义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时,就会与该品牌之间建立起联系。消费者的自我品牌联系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购买决策、品牌忠诚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的形成以及它的影响因素,对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简单地证实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企业营销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这一概念,详细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的形成及特点,并制定与之匹配的营销策略。在企业的品牌建设中要真正做到在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将企业品牌文化与消费者文化进行融合,实现二者的统一。建立真正满足消费者需要、符合消费者个性的品牌。只有在这样的品牌建设下创建出的新品牌才能更好、更久的发展下去。

目前学术界对自我品牌联系的研究还不全面,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停留在“参照群体”这一因素上。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文化背景差异影响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的形成。文章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理论分析,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及数据证明,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加入实证分析,讨论消费者自我品牌联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及组成文化的各个要素之间对自我品牌联系会形成怎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R.所罗门,卢泰宏,杨晓燕.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中国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杜伟强,等.参照群体类型与自我―品牌联系[J].心理学报,2009,41(2):156-166.

[3]罗格•D.布莱克韦尔,保罗•w.米尼德,詹姆斯•F.恩格尔.消费者行为学(原书第10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morgan,amyJ.theevolvingSelfinConsumerBehavior:exploringpossibleSelves[J].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1993(20):429.

[6]aakerJL.Dimensionsofbrandpersonality[J].JournalofResearch,1997,34(3):347-356.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3

【关键词】品牌品牌形象品牌个性代言人

美国营销学会(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把品牌定义为“名称、名词、标记、符号、设计或上述的组合,以辨别卖方的产品或服务,以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作区别”。随着上世纪初企业开始广告销售及宣传活动,品牌作为辨别产品的标记自然成为宣传的重点,企业清楚品牌在市场的重要性,务求经由广告将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建立一个特殊地位。Chernatony、mcwilliam(1989)总结了品牌的内涵,指出品牌除了是可识别的图案以区别竞争者外,品牌还发展了三类无形的内涵:质量一致的承诺与保证;自我形象投射,是顾客用来看自己与别人的象征;一组有关产品的相对定位,提供顾客决策的有力线索与辅助工具。Davidaaker(1996)也指出品牌不但为企业传递了产品的范围、属性、质量、用途等功能性利益外,其内涵还包含品牌自己的个性、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者形象、来源国、企业组织联想、符号、情感利益、自我表达利益等信息。

总括而言,营销活动的发展赋予品牌多方面功能,品牌的作用也超越了其最初的识别功能,企业利用品牌这平台为产品建立更多价值以满足顾客群,品牌也代表了企业在市场积累下来的信用及质量承诺,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品牌的内涵意义或其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由最初的辨识不同产品的供应企业,发展到代表企业的信用及提供质量保证承诺的标记。随着产品的同质化,企业在营销活动上有更大的投入,品牌更发展出很多非产品功能属性的意义,如情感性的利益、个性等。

一、品牌个性理论的发展

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理论是最先受学者及业界研究的理论课题。形象是企业对品牌的一项包装工程,个性则是品牌自身的内涵。品牌形象是企业经由宣传活动,为品牌带来的一种知觉现象,是消费者解读与诠释品牌符号后所得到的知觉,这些知觉令消费者更了解品牌及其建立的形象。有很多学者认为品牌形象比品牌个性的概念范围较广泛,品牌个性仅是品牌形象的其中一部份。Keller(2001)指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知觉,涉及从产品相关属性而来的功能性品牌联想,以及从非产品相关属性而来的象征化品牌联想,而品牌个性只是象征化品牌联想的来源之一。aaker(1991)认为品牌形象是任何与品牌记忆相联结的事物,是人们对品牌的想法、感受及期望等一连串的集合,品牌个性是品牌的人格特质(personality),是组成品牌形象的其中一个要素。其后aaker(1995)将品牌形象分为感知价值、品牌个性、和组织形象这三个维度;品牌个性是指由品牌而产生的象征的、符号的和情感的利益。可见学者普遍将品牌个性包括在品牌的形象概念内,个性只是形象的其中一部分。

尽管笔者同意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却不认同只将品牌个性定性为品牌形象概念内的其中一部分。综合学者对品牌形象的演译,品牌形象经由一组与品牌相连结的联想使品牌发生效力,其主要作用其实也只是为品牌提供识别,品牌经由更多的相关联想而令其品牌形象的识别更为独特,虽然这识别不单是辨别产品和品牌,它是带有感情意义而可能影响消费者行为,但毕竟影响只会是间接的影响。但品牌的个性是品牌的内涵(aaker1996;Kolter1999),个性对消费者的影响却是更直接而深入,企业将品牌人格化,为品牌建立个性,包括建立其价值观、性格、外观、行为、精神面貌等特征,能使消费者对品牌的整个“个性”与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人或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明确而生动的印象,植根于脑海之中,实现更佳的传意目的及沟通效果,所以品牌个性比品牌形象更深入一层,形象只是造成有形或无形的识别,个性却能与消费者加强沟通,甚至可以引致亲密关系的建立。可见品牌个性并非品牌形象概念内的小部分,相反,品牌形象可算只是品牌个性的载体,其联想的内涵令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品牌的个性。

二、品牌个性的内涵及定义

随着上世纪初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企业为求有利竞争,纷纷为其产品及品牌发展差异化的特性,所以将品牌个性化及把品牌形象套上人格特质是企业常用的营销策略。在心理学研究文献中,“个性”与“人格”通常是指相同的概念,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人可以有明显不同的个性,而且个性是特久的。个性令人在面临相似情况时会做出的特征反应的倾向,对个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力;个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因受到个性的影响,都会有着相似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所以心理学学者认为从人的个性就可以判断该人所为。

1、品牌个性的内涵

个性的内涵及定义在心理学理论上已有广泛讨论,品牌个性是市场学学者及企业将品牌拟人化,把心理学的个性应用到品牌管理理论上,令人格化的品牌有更佳的品牌联想强度及独特性;Davidogilvy早已提出企业必须要令品牌有自己的个性,因最终决定品牌的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总体上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的微不足道的差异。但其实ogilvy虽然有谈及个性,但他强调的重点只是外在的品牌形象,他并没有在品牌个性的内涵上作深入讨论。早期学者对品牌个性的内涵及定义鲜有深入讨论,一般都是在研究品牌形象时,将品牌个性并入其中,如Reynolds、Gutman(1984)认为品牌形象包括:产品特性与感受、产品知觉、信念与态度、品牌个性、和产品特性与情绪感受间的联结。

品牌个性是学者将人类心理学上的“个性理论”应用到品牌管理理论中,个性本来是指人的个性,由于人类有一种将物体拟人化的倾向。根据印象形成理论,消费者会把接触到的形象与相关事物翻泽成人类的语言,以便进行人格化的解释;将理论应用于品牌管理上,企业会因应消费者将物体拟人化的倾向而赋予无生命的品牌以人类的特性,所以品牌就如人一样,既有外表的个体形象,也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因此,对于品牌个性的研究中,学者也基于这基础,把心理学中已经相对成熟和完整的个性理论直接延伸到品牌理论中。如plummer(1985)认为品牌个性属品牌的特征属性,品牌是可以用人性化的个性陈述来描述,如优雅的、迷人的等,品牌个性正反映出经由品牌所引发的情感与情绪,从而有助了解消费者作产品选择的因素。Keller(1993)把品牌个性定义为“有关品牌之人格特质组合”;其他著名的品牌理论学者也有相似的定义:如D.aaker把品牌个性定义为“与一个品牌相关的所有个性特征”;Kolter把品牌个性定义为“可以归属于被人类的个性特征所吸引的一个品牌特质的组合体”;J.L.aaker认为品牌个性是指“与品牌有关的人格特质”。

2、品牌个性的形成

至于品牌个性的形成,品牌个性是经由消费者与品牌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形来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如使用者形象、企业形象及产品代言人等(plummer,1985);也可以是来自与品牌相关的属性,如产品类别联想、品牌名称、象征或商标、广告、价格和通路等(Batra,LehmannandSinghl,1993);亦可能是源于广告的创意或是消费者对使用者及使用情境所做之推论(pittaandKatsanis1995);Kolter(1993)认为品牌个性亦可藉由广告代言人来表现。J.L.aaker将影响品牌个性的因素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直接因素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相关人士例如使用者意象、企业员工或总裁特质、代言人等的联想,间接因素包括消费者对产品属性、产品类别、包装、价格、通路、广告、品牌名称、符号或商标等的联想。何佳讯(2006)认为影响品牌个性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与产品相关的因素,包括产品类别、包装、价格和产品属性;二是与产品无关的因素,含使用者形象、公共关系、象征符号、产品上市时间长短、广告风格、生产国、公司形象、总裁特质和名人代言。可见学者普遍认同代言人是影响品牌个性的因素之一。

总括而言,大部份品牌个性来源的因素,都是企业可以直接利用市场营销策略操控的,如产品属性、产品类别、包装、价格、通路、广告、品牌名称、符号或商标、宣传策略、公关、广告风格、名人为品牌产品证言等,也有些因素是企业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间接地掌握,如使用者形象、使用情境、企业形象、企业员工或总裁特质等,这些因素可以经由有效利用传意的平台,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有利的印象。企业从外部建立了品牌的人格形象后,品牌便会流露其自身的精神气质,这种由内而外流露的性质便是品牌个性。品牌是没有生命的符号,但其个性却是有变化的,并非完全由品牌主所操控,原因是品牌个性的感知有着消费者的主观性因素,而个性的形成又会受消费者与品牌的交流所影响。所以在形成品牌个性前,企业或品牌主要从外操控,以反映品牌的内涵;但在品牌个性形成后,企业的营销策略便会经由品牌个性向外展现并与消费者作交流。

品牌个性虽然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毕竟跟个人的个性有分别,比较品牌个性与个体个性之异同,品牌个性不只是心理学的个性内涵,它还包括消费者自身从品牌中获得的情感利益,及反映了消费者的自我特征的投射;品牌个性相对较少注重品牌的产品功能属性,个性主要表达了品牌的情感利益,或者能令使用者表现某些象征意义。事实上品牌的象征性形象也令消费者将品牌成为自我形象的投射工具,令品牌在本质上早已带有人性化的一面(mcwilliam、Chernatony,1989)。此外,两者成因不同,人格特质来自文化、社会阶层、家庭、态度与信念、遗传与体型等,品牌个性则是经由品牌营销活动所塑造,加上消费者与品牌互动而成的,即品牌个性的人性化特质,是由消费者在认知品牌时,与品牌产生情感反应,进而将这特质赋予该品牌的。但品牌个性与人的特质也有相同,两者均有一致性与可预测性的特性(alt、Steve,1998)。品牌的个性也好像人类的人格特质一样,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wee,2004)。

3、品牌个性与代言人

根据品牌理论,当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他并不是购买产品,而是购买产品所带来之实质及心理上的利益,所以在企业推广时,形容拥有产品是代表什么,远比强调产品的实质特性更为重要;而品牌个性便是企业赋予品牌产品之性格,并希望经由品牌传达到消费者,即当消费者拥有及使用该品牌产品时,他会因品牌的个性而令其心理产生的独特利益。从以上品牌个性的形成因素可见,学者普遍认同代言人是形成品牌个性的来源之一。此外,因应竞争环境的转变或产品周期的不同,企业对其品牌的策略也会改变,尤其品牌在消费者心理层面的利益,代言人尤其是名人拥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及形象,令名人成了企业塑造或转型品牌个性的方便工具。

代言人能为品牌创造显著的个性(mcCraken,1989);名人代言能把其特色转移到代言的品牌(Debavec、Lyer,1986;Langmeyer、walker,1991)及提高品牌形象(Keller,2003)。一直以来品牌形象及个性都是企业在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品牌个性跟品牌形象一样,都是与个体具联想性的网络记忆模式有关,是有关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知觉,反应在消费者的品牌联想网络中,所以品牌个性的建立是由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来达成。品牌联想的强度、偏好度和独特性,在品牌个性能否成功是极其关链的;当企业利用名人塑造品牌个性时,目的除了希望消费者能将名人的形象联想到品牌外,代言人因曝光率高,也会令品牌被联想的机会增加,最重要是把代言人的个性转到品牌上,塑造一个独特的个性。正如人的个性有其独特性,品牌个性也是独特的,独特的品牌联想正是众企业要利用代言人为品牌达到的目标。

三、品牌个性的意义

品牌个性是品牌在市场上向消费者展示的人性化特质,是品牌与消费者作联系的纽带,能与消费者进行“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品牌个性也是整体品牌管理上的内在联系,令企业为形成品牌个性而创造品牌的综合形象作一个行动指标。品牌拥有独特的品牌个性,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竞争优势:个性能提升消费者偏好,促成对产品的使用(Sirgy,1982);效益会展现在市占率上,也为广告策略作创作指引(alt、Griggs,1988);引发消费者情感反应(Biel,1993);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提升忠诚度(Fournier,1994);品牌个性在与消费者的个性产生互动后,可进一步形成品牌关系(Fournier,1998);品牌个性能为产品产生差异效果(Halliday,1996);aaker(1995)也同意品牌个性能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了解,产生差异化,为品牌与其他产品有所区隔,创造品牌价值。虽然品牌个性一般是表达品牌的情感利益,但aaker(1996)指出即使是功能性利益的产品,如果品牌个性特征愈鲜明,不但愈容易与消费者建立关系,而且更会增加关系深度、感觉与喜爱度。

Keller(1993,1998)指出品牌个性对消费者具有象征性意义和表达自我的功能,他认为如消费者能明确描绘这品牌个性或认同品牌个性可表达消费者的自我,他/她对该品牌可能会持较正面的态度,甚至可能会促成其购买行为。相较于产品相关属性所提供的实用,品牌个性能为消费者提供象征性价值与自我表达功能。

总括而言,品牌个性理论令品牌拥有人性化的生命和个性,令品牌符号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品牌不只是一个名称,它本身有像人类一样的内涵,使品牌能像人一样,与消费者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品牌个性是经由与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形来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联想,如使用者形象、企业形象及产品代言人,也可以是来自与品牌相关的属性,如产品类别联想、品牌名称、象征或商标、广告、价格和通路等,亦可能是源于广告的创意或是消费者对使用者及使用情境所做之推论。品牌个性能为消费者提供象征性价值与自我表达功能(Keller,1998)。

四、品牌个性与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论

学者普遍认同自我概念一致性对消费者行为有影响,至于影响的运作机制,Sirgy曾先后在两篇研究文献作分析。Sirgy(1982)指出影响是经由产品形象激发具有相同形象的自我基模而起,当个体的自我基模被激发后,其评价会影响对产品形象的评价。若个体对被激发的自我基模具有正向评价,则此正向评价将会被投射到产品上,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自我概念对消费行为有重要意义,两者关系也很密切,个体会将自我投射到他物,以界定自我(Belk,1988);当持有物与个体的自我概念被认为是一致时,持有物便会被个体视为自我的界定及延伸,可见持有物可以向他人表达自我的某些概念,对消费者具有重大意义。Hawkins、Best、Coney(2001)的研究指出社会中的理想自我是会透过他人眼中来评价自己,而他人所看到的往往主要是个体的持有物,所以个体会经由消费或拥有产品而形成自我概念。

根据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论,消费者将品牌的象征性意涵与自我概念与比较,如能产生一致性或自我提升经验,品牌便成为消费者定义、维持与提升自我概念的重要工具。品牌个性是一组与品牌有关的人格特质,为品牌供象征性价值,也有为消费者自我表达的功能(Keller,1998),plummer(2000)认为品牌个性在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方面,扮演着“这是属于我的品牌”或“我在品牌上看到我自己”的关键角色。所以消费者与品牌个性之间应该存有一致性的经验或品牌能为消费者带来自我提升效果,才能影响其行为和态度。当消费者觉得自己的个性与品牌的个性相似时,会认同该品牌并利用品牌是凸显自己个性,因使用与自己真实个性相似的品牌会有自我延伸的效果,而使用与理想自己的个性相似的品牌则会有自我提升的效果。parker(2005)探讨品牌个性与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论,结果发现品牌个性与真实自我之一致性,及品牌个性与理想自我之一致性皆显著影响品牌态度。个人根据自我认识和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形成对自我的概念,品牌购买与使用成为消费者实现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手段之一。

五、总结

品牌个性在过去几十年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学者及众多营销专材均致力对品牌个性理论作探讨、发展和运用,使品牌个性的理论进展很快,在市场营销的应用也很多,研究由最初的个性理论及其操作应用研究,发展对品牌个性与品牌资产及品牌关系的发展等各方面。D.aaker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品牌个性驱动品牌资产的三个模型:自我表达出模型、关系模型、及功能利益模型。自我表达模型是解释消费者是如何通过消费及拥有品牌来表达现实的自我(Belk,1988),理想的自我(malhotra,1988),或自我的概念的某一维度(KleinKernan,1993);而在关系模型中,品牌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品牌个性就如人的个性般,能吸引人与它建立连系,消费者可以通过品牌消费表达这种关系;功能利益模型则认为品牌个性为消费者带来讯息,间接地表示着产品的功能利益和品牌特性。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而不断加大生产规模,当到达供应过剩时,企业为求竞争,将产品及品牌发展差异化的特性,把品牌个性化便是要发展差异。品牌个性理论的提出正是反映营销方向已由大规模的促销转向差异化及个性化的营销趋势,品牌个性强调个性化的消费行为,为企业的市场规划提供了新方向。此外,品牌个性理论令品牌拥有人性化的生命和个性,品牌本身像人类一样的内涵,能像人一样,与消费者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这都令品牌的管理更有独特性。

【参考文献】

[1]aaker,Davida,Biel,alexanderL.:创造品牌资产的战略:品牌经营[m].台北:朝阳堂文化,1995.

[2]arnold,David:品牌保姆手册[m].台北:时报文化,1995.

[3]GeoffreyRandall:塑造品牌的威力[m].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4]LynnBUpshaw:塑造品牌特征[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黄胜兵、卢泰宏:品牌个性的纬度本土化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1).

[6]黄胜兵、卢泰宏:品牌的阴阳二重性[J].南开管理评论,2000(2).

[7]卢泰宏、黄胜兵、罗纪宁:论品牌资产的定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8]范秀成:基于顾客的品牌权益测评:品牌联想结构分析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0(6).

[9]赵艳辉:基于消费者的品牌个性塑造[D].吉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论文,2005.

[10]林嘉威:品牌忠诚者之品牌认同研究――以运动鞋品牌niKe为例[D].国立政治大学广告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

[11]陈俐琦:品牌个性构成向度之研究[D].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

[12]徐明郁:消费者自我概念与品牌个性之一致性对购买意愿之影响[D].国立成功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

[13]aaker,J.L.DimensionsofBrandpersonality[J].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Vol.34,1997.

[14]Borkeanau,p.implicitlypersonalitytheoryandtheFive-Factormodel[J].Journalofpersonality,Vol.60,1992.

[15]Chernatony,L.D.,mcwilliam.BrandingterminologytheRealDebate[J].marketinginteligenceandplanning,Vol.7,no7,1989.

[16]Cattell,R.B.theDescriptionofpersonality:BasictraitResolvedintoClusters[J].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vol.38,1943.

[17]Fiske,D.w.ConsistencyoftheFactorialStructuresofpersonalityRatingsfromDifferentSource[J].JournalofabnormalandSocialpsychology,vol.44,1947.

[18]Goldberg.analternativeDescriptionofpersonality-theBigFiveFactoryStructure[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Vol.59,no.1,1990.

[19]Hough,L.m.&Schneider,R.J.personalitytraits,taxonomies,andapplicationsinorganizations.inK.R.murphy(ed.),individualDifferencesandBehaviorinorganizations[Z].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6.

[20]JeffreyF.Durgee.Understandingbrandpersonality[J].the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Summer1988,Vol.5no.3.

[21]mcCrae,R.R.,Costa,p.t.&Busch,C.m.evaluatingComprehensivenesspersonalitySystems:theCaliformiaQ-SetandtheFive-Factormodel[J].Journalofpersonality,vol.54,1986.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4

二、&

nbsp;什么是品牌?

三、品牌受历史文化与跨越地理限制

四、好棒品牌分析:

五、好棒品牌策划项目单:

第一部份:市场分析

一、市场分析

二、消费者分析

三、竞争品牌分析

第二部份:品牌推广策划

一、品牌建设规划

二、品牌推广策略

三、品牌推广表现

四、公关促销活动推广

五、区域市场整合推广

一、前言

首先,感谢李总给予我建议的机会,在此致以深切的问侯!

深圳市奥莱特广告有限公司自一九九四年成立到现在,先后为国内几十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过品牌策划和工作,积累了近十年的操作经验,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希望这次的建议能为贵公司献上锦绵之力!

在品牌的设计与传播中,品牌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三要素是整个品牌传播系统的核心,也是企业地位、规模、力量、尊严、理念等内涵的外在集中表现,是视觉系统形象设计中的核心并构成了企业的第一特征和基本气质。所以此三要素的确立应特别的谨慎、严格,否则,不仅会带来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传播的负面影响。

二、什么是品牌?

品牌是存在于消费者头脑中的实实在在的印记和选择态度,也是留在消费者头脑中的感觉。消费者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感觉品牌,那就是企业、产品、符号、人(个性)、使用者形象。通过品牌认同的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品牌认同的模式,是达成品牌认同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提炼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我们称之为品牌的大usp)。品牌在实现过程中的统一化,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节省了资源,从此,品牌的营销和传播等所有行为都将于一个核心价值主张的投资。

品牌就是符号,符号包括两大类别:视觉化的标识和不同的做法。我们逐个讨论——视觉化的标识(cis-vi)。“五年内,你希望别人对你的品牌产生什么样的视觉印象?”这个印象将主导一切策略。提到麦当劳,人们马上会想到金黄色的m型标志和红白相间组成放在麦当劳门口椅子上的麦当劳叔叔,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都是最醒目的路标。麦当劳的符号定位强有力且一致化的支持了麦当劳的销售:食品、欢乐、朋友。作为符号组成部分的另一个方面——不同的作法,是一个品牌重要的差异化方面,也是主要行销策略;是可能在相当条件下使用集中企业更多参与竞争。

品牌就是企业,消费者通过对企业的若干行为认识企业的宗旨、态度等,为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牢固的感情基础,对产品的诉求产生信心,达成销售。参加公益活动,既能吸引注意力,同时又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好方法,这样使消费者感觉吃的麦当劳汉堡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品牌就是产品,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品牌,但所有的品牌至少有一种产品。品牌就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销售产品其实是销售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品牌就是人,当品牌的讯息传达到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对品牌往往会产生感性联想,联想到具体的人或品牌个性,就象出牌有牌格一样,品牌同样有着自己的品牌个性。麦当劳叔叔作为代言人,不仅在同行内,就在食品以外都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这样麦当劳赢得了儿童市场。品牌个性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人物化的体现,必须保证一致化,同时也应与产品市场属性保证一致化。我们看到,麦当劳做到了,可以说很绝妙。

品牌是如何实现的?

在对品牌认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者是品牌的接受方也是取决方,实际上,品牌营销的关键是消费者。很多营销专家、品牌管理专家、广告人都论述了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在此不赘。但我们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确立我们的品牌认同,并以此确立品牌的核心价值主张,通过品牌的四个方面传达给消费者品牌的信息,当然这需要多种传播途径的组合并采取一致化的战略性战术来实现。品牌实现的具体战术有:产品层级划分、市场区域划分、确立品牌的大小usp、主题性运动,主题下的营销管理、传播推广、促销、公关、事件、直效等。

对于一个食品品牌,要想战胜阻力,激发自身活力,就必须和消费者建立持续沟通,我们对品牌规划有一个核心的方法论,称之为大小usp,塑造品牌的核心任务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产品、竞争、环境、市场等中去发现品牌的大小usp。在此基础上,形成阶段化的主题运动,进行和消费者的持续沟通和互动。

品牌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建设好一个品牌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品牌的建设来达成或提高销售。

三、品牌受历史文化与跨越地理限制

由于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品牌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一个国家是非常美好的意思,可是到了另一个国家其含义可能会完全相反。比如,在我国,“蝙蝠”的“蝠”与“福”同音,被认为有美好的联想,就有厂家把生产的电扇命名为“蝙蝠”牌,而在英语里,“蝙蝠”(bat)却是吸血鬼的意思。

我国的绝大多数品牌以汉字命名,在走出国门时,便采用汉语拼音作为英文品牌,但被证明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外国人并不懂拼音所代表的含义。例如长虹,以其汉语拼音changhong作为附注商标,但changhong在外国人眼里却没有任何含义。而海信则具备了全球战略眼光,注册了“hisense”的英文商标,它来自highsense,是“高灵敏、高清晰”的意思,这非常符合其产品特性。同时,highsense又可译为“高远的见识”,体现了品牌的远大理想。

可以说,品牌名已成为国内品牌全球化的一道门槛,在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命名中,由于对国外文化的不了解,经常会出洋相。“芳芳”牌化妆品在国外的商标被翻译为“fangfang”,而fang在英文中是指“有毒的蛇牙”,如此一来,还有谁敢把有毒的东西往身上抹,“芳芳”化妆品的受挫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品牌的特征就是品牌的特点、气质和内涵,是品牌的深层次表现,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变成未来的“明星”,就要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富有特征,具有差异性。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品牌特征塑造的过程中,却有很多问题,导致企业的品牌塑造不能成功,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

关于真棒品牌:一、它属于企业名称、也是企业标志、二、在我们的产品包装上打着“真棒”、也是品牌标志,既然我们的产品在国外销售,我们就必须设计一个易识别、能符合国外文化、习性的标志、名称。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接受我们的品牌,形成强大的品牌资源!

三、好棒品牌分析:

1.品牌特征的目标和结果不清晰

品牌效益是给消费者一种什么感觉,去引导消费者逐渐认知和认同自己,要注意品牌特征不是企业告知的,而是消费者感知的,因此要特别关注消费者的感受。而我们以往的品牌推广中却没有明确品牌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什么,没有给出消费者品牌感知度,所以我们的品牌特征目标和结果不清晰。

可口可乐是著名的饮料企业,他的产品概念是针对所有人群的需求概念,就是能够解渴,这是一个共性的概念,他只解决人群的生理需求,而生理的需求应该是所有人都共有的,所以,可口可乐希望自己的消费者人群是各个年龄阶段,希望大家都认同他的品牌,都喝他的可乐,但是他的推广并不是针对所有年龄层的消费者,他选择的是青少年族群,通过各种推广手段教育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对他的品牌产生忠诚度,等这些人长大了变成成年,由于对产品有忠诚度,即使不继续教育也还会购买他的产品,这样可口可乐就通过不断的教育青少年族群而达到了使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购买他的产品的结果。因此,为了让这个群体达成认知和好感,它确定了自己的品牌特征和这个群体的表象特征的趋同即:活力、激情和动感,由于时代的不同性,年轻人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可口可乐还随着年轻人的成长关注着时代的这种变化,适应着新的时代年轻人的特点需要。

2.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关系不

清楚

企业的品牌特征是整个企业给消费者的感知结果,是企业的内涵和企业的行为体现,比如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企业标识、企业口号等。而产品的品牌概念则是产品本身给消费者的利益结果感知,产品既可以是有形的,如消费品、工业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服务业,象酒店、航空运输、咨询等。

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也是有区别的,同时又是有关联的,在塑造上存在着不同性。只有产品品牌被认知,才能达成企业品牌的认知。消费者是先感知到产品利益的,是从产品而去了解企业,因此我们在产品的品牌特征塑造时,不能脱离产品的功能和特点,我们要将我们的产品推广出去,在此构建企业品牌。

比如宝洁公司p&g公司的品牌管理就非常成功,整个公司的品牌定位很清晰,“宝洁公司,优质产品”,企业品牌着重塑造一个专业化的日化类超级巨人的品牌形象。在这个品牌定位基础上,从洗浴类产品、洗涤类产品、沐浴类产品、美容类产品、化妆类产品上都分别用产品概念区分市场,用不同的品牌达成不同的特点和特征,如:洗浴类的“飘柔”是“自信”,“海飞丝”是“清新潇洒”,潘婷是“靓丽”,沙宣是“时尚”等等,从品牌的名称、产品包装就做好前期的定位。在推广形式上针对不同的产品和区隔的人群特点,进行有针对性诉求。并都与自己所设定的群体特征保持一致,从而使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品牌特征不鲜明,缺乏差异性

我们对品牌的特征把握不住,不明白自己的品牌到底应该是什么特征,这个特征怎样区别于竞争产品,怎样能给消费者带来利益。这就是我们以后推广的支持点!

比如现今的空调市场已经基本成熟,产品质量差别不大,各个厂家竞争非常激烈。同时,消费者也日趋成熟,在选购产品时比较理性,并且消费者需求更趋个性化和差异化,因此在品牌的塑造上,需要注意突出品牌的特征,以区别于竞争品牌。这就如同两辆飞驰的火车,竞争对手在前,而你在后,你如何超越他呢?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另外一条路,如果是同一条路,那么必然两车相撞,各有损伤,这条不同的路就是“产品和品牌概念”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品牌特征”。

可是我们看到有些空调企业的品牌塑造,就有问题。比如某空调厂家的广告诉求是“无论你个性如何,××空调总是适合你”,首先,这则广告没有谈产品的功能和特点,没有产品概念和品牌概念,没有强调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利益,只是表明产品适合所有的消费者,但缺乏让消费者接受的理由;其次,作为比较成熟的产品,品牌应具有差异性,可这则广告缺乏市场定位,看似面对所有消费者群体,实际上是缺乏产品定位,因此无法用产品的市场定位来塑造品牌特征。

4.品牌特征缺乏整合性

品牌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除了要保持这两者的整合性,还需要保持品牌的各个要素的一致性,品牌的塑造和增值其实也是围绕这些要点展开的。虽然我们的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相同,但是我们没有把所有品牌的要素都整合到一个品牌特征下,因此给消费者没有特征的感觉,故我们的品牌缺乏整合性!

可口可乐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他的品牌特征是“动感、激情与活力”,因此它在产品色彩、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广告诉求、末端展示、人员推销、dm、售后服务上都对这一概念进行整合,使自己的品牌特征很统一,从而显示了品牌的张力。

往往很多企业不了解这些问题,也就使企业在进行品牌特征的塑造时,走了许多弯路和错路,从而不能使自己的品牌特征更为鲜明和生动,不能让消费者更快的认知和认同,所以根据贵自身情况,我公司品牌策划组为贵公司品牌策划项目提写了一套策划方案!

四、”好棒”品牌策划项目单

第一部分:市场分析

一、市场分析

二、消费者分析

三、竞争品牌分析

一、市场特征分析

1、市场整体特征

2、产品特性

3、产品生命周期特点

二、消费者分析

1、消费群体界定

2、购买产品动机

3、消费者对产品关注的因素

4、消费形态

5、消费心理

6、购买行为特征

7、接触产品广告的方式

三、竞争品牌分析

1、竞争品牌产品作用机理比较

2、竞争品牌营销策略比较

第二部分

一、品牌建设规划

二、品牌推广策略

三、品牌推广表现

四、公关促销活动推广

五、区域市场整合推广

一、品牌建设规划

1、品牌目标定位

2、品牌发展规划

2、销售目标

3、品牌维护

二、品牌推广策略

1、概念营销策略

2、需要什么样的营销概念

3、主张差异化策略

3、需要什么样的品牌差异化

4、

5、产品有什么差异化主张

6、扩大需求策略

6、防并举策略

7、整合策略

三、品牌推广表现

1、电视广告

2、平面广告

3、终端宣传

4、地性广告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5

1、市场细分概述

2、aid、chaid概述

3、算法和特征

3.1aid算法

3.1.1变量排序

3.1.2目标函数

3.1.3选择分类变量

3.1.4分割方向的确定

3.1.5确定停止条件

3.2chaid算法

3.2.1建立交叉分类表

3.2.2x2统计量、似然估计值

3.2.3选择分类变量

3.2.4确定停止条件

3.3aid与chaid的比较

3.3.1aid与chaid

3.3.2chaid的有力特征

3.3.3chaid的局限性

4、chaid的应用案例

4.1购物中心使用者的测量

4.2不使用chaid的调查报告

4.3使用chaid的调查报告

4.3.1剧院

4.3.2儿童乐园

4.3.3展览中心

4.4使用chaid——分析者的观点

4.5使用chaid:购物中心管理者的观点

5、结束语

参考书目

1.市场细分概述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认为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利益,企业应该对市场加以区分。这一概念在营销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功能。市场细分有助于营销者确定市场开发重点,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市场细分也有助于企业降低营销成本。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需要依靠科学的市场细分方法。

在市场研究中,市场细分不仅是市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科学分析消费者特征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市场细分的过程就是将最显著最突出的消费者和最有可能成为消费者的群体打出并加以分类研究的过程。它是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对现有消费者的划分实际上是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消费群体的辨认和分类过程;而对潜在消费者的探测过程则是对不同人中群体的消费模式加以识别的过程。

市场细分的方法有很多种。总的来说,市场总是由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构成的,而每个购买者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收入、购买目的和购买习惯等等,这些特征都可以成为市场细分的凭据。按这些使用刻画消费者特征指标的多少可分为单变量细分和多变量细分。单变量细分相对简单,处于市场分析和研究的初级阶段,其结果也很粗放。多变量细分则是在市场细分中使用一系列描述消费者特征的指标进行市场分割的方法,它可以全面、准确、细致地描述消费者特征,其结果相对比较准确和精细。随着市场变化的日益复杂和对研究深入的客观需要,客观上需要细分全面、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多变量研究越来越受到市场研究和营销者的青睐。纵观市场细分方法,也只有多变量细分才能全面考察消费者的特性,才能更加细致地区分不同消费者的细微差别。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6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心理生活方式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的现状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用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研究(consumerbehavior),也称消费者行为研究(consumerbehaviorresearch),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在宏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态度(attitude)、活动(activity)、观点(opinion)、人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engle,Blackwell,andKollat,1978年)。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多属于解释性研究。

中国早在1920年代就引入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但中国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从19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从1999年起,开始招收第一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致力于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当前,很多研究者也致力于在某个领域内研究消费者行为,也有很多学者把消费者研究渗透到其他领域,如渗透到品牌权益(范秀成)、顾客满意度(赵平)、营销渠道(庄贵军)等。

二、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研究

1.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心理研究

消费者行为的一般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诱因;对信息的处理。消费者需要是指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匮乏状态,即感到缺少什么,从而想获得它们的状态。需要是和人们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有无限发展性,因而人的需要不会有完全被满足和终结的时候。动机这一概念是由伍德沃斯(R.woodworth)于1918年率先引入心理学的。他把动机视为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张春兴在现代心理学中把动机定义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需要和动机之间的关系: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需要只有处于被唤醒的状态,才会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仅有需要不能导致个体的行动。需要只为行为指明大致的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行动路线。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只引起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而不一定引起某种行为动机。即使缺乏内在的需要,单凭外在的刺激,有时也有可能引起动机和产生行为。

消费者对信息的处理:感知和学习。产品的客观情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感知。感知是消费对从环境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感觉、组织和理解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受。环境中存在的物体或事件在专业上称之为刺激物。组织则是指将感觉到的刺激物与记忆中相似的产品类别搭配分组。理解是指为刺激物加上一个含义,形成一个“规则”来决定它是不是你所喜欢的。

消费者的感知有三个决定因素:刺激物特性、背景特征和消费者特征。面对大量的信息,消费者会对其进行选择。通过生理和心理对这些信息进行屏蔽和筛选。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是以获得有关购买问题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的。信息获取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怎样或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得信息,获得哪方面的信息,均需要借助于学习这一手段。消费者关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态度,也是经由学习逐步形成的。消费者态度的转变,也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消费者的学习还影响到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态度也是指对特定刺激的一般心理倾向,即以可预期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倾向。态度的概念在社会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据中心地位。

2.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心理因素研究

消费者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因素是个性、生活方式和自我概念。个性是指决定和折射个体如何对环境做出反应得内在心理特征。根据学者们的定义,个性可以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具有系统性和持久性。生活方式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方式是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总和,即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全部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狭义的生活方式仅仅指人们的物质消费活动和由他人支配的休闲时间活动的方式。自我概念是由美国哈福大学理论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消费者个性研究,它是又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第提出的,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类将自身看做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个性、生活方式和自我概念的关系。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通常是从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的消费者购买决策规律。其中,消费者个性、生活方式、自我概念等都是作为消费者的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些因素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概念,它们分别描述了消费者行为系统的不同层次和侧面。生活方式的研究是由对消费者的价值观研究演变而来,因此,消费生活方式是消费者自我概念在行为中的投射。消费者气质和个性基本属于先天性心理基因,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是消费者先天气质基因在后天不同生活层面的具体表象。这些后天心理行为表象信息都浓缩在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机构之中。

3.内部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消费者心理因素包括一般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前者包括动机、感知、学习和态度,后者则包括个性、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即影响了消费者是否购买。

消费者的一般心理、个体心理、消费行为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各实体模块简单加总,而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有机过程。侧重其中任何一项,都是片面的。同时,消费者所有活动都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消费者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者行为得出的结果是其表象。

消费者主体和消费品之间的关系。商品(服务)等消费客体与具体某一个(类)消费者主体的价值体系不可分离。因为,物是各个不同消费者眼中的物,它是否需要、是否被喜欢完全取决于各个消费者(群)特定时空下的心理和价值标准。特别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消费行为和产品具有更强的联系和体现心理价值。因此,对企业来讲,理解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在可控制的变量中使产品成为消费者所需的商品。

企业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购买情况,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深入分析,继而采取措施满足消费者需求。首先,通过对消费者背景资料的分析,对其进行初步分类。其次,把不同消费群体和产品联系起来,调查产品能满足他们什么样的需求,购买产品的动机是什么。再次,根据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对消费群体进行再细分,调查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对产品的认知和态度,产品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满足感。通过上面这些步骤,我们把消费者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营销人员可以通过对营销变量的有效组合来影响消费者。

三、结论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进行市场调查是其进入企业、在市场立足和发展的关键,要更好地把握消费者,对其行为研究是前提和基础。在消费者行为中,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复杂,但是又是有规律可循。因此,关注消费者心理,从企业可控的环境因素和4p角度考虑,制定相应策略,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卢泰宏:《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engleJBlackwellRD,minardpw.CoustmerBehavior,newYork,theDrydenpress,1995,4

[4]冯丽云:营销心理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7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整合;传播

“整合营销传播”,英文: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缩写为imC,也译为“整合行销传播”、“整合传播”、“一体化营销传播”。适应了信息多元化与企业竞争品牌中心时代的要求,以1993年美国学者唐·e·舒尔茨等《整合营销传播》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整合营销传播”成为全球范围内营销与广告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由于“传播”的包容性非常广泛,“整合”这一词汇本身又相当模糊,以至于很容易在概念的丛林里迷失方向。对此,笔者认为既要追问概念的本源,也要在不断及时跟踪概念本身演化变迁的同时,积极探索imC由概念转化为成功实践的基本规则。

一、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下的“整合”

imC概念的一个创新点在“整合”,也是理解imC的一个难点。那么,在整合营销传播的视野里,究竟什么是“整合”呢?

奥美广告公司所著的《奥美的观点》里描述不同传播途径常常散发彼此冲突的讯息,提出“不是所有客户都需要所有的传播技能,但凡是运用两种以上的技能就该有整合的动作”,而整合传播的基本技能是“协力(synergy)”,不同的乐器必要时能够一起合奏,并且演奏出悦耳怡人的和谐之音。这一定义提出了imC传播技能的组合与追求和谐的结果。美国4a对整合传播的定义涉及到“整合”概念的含义有:评估各种不同的传播技能在策略性思考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将之结合,透过天衣无缝的整合提供清晰、一致的讯息,并发挥最大的传播效果。该定义提出了imC“无缝传播”的一个特质。综上,在imC框架下,“整合”的概念基本是从传播主体出发而言,包括了营销传播过程的信息量、质两方面及其组织资源前提。在数量上,传播工具一般多于两种,还存在处理不同要素的分配、序列,传播量的扩大、质的提高、密度的增强等都成为企业传播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质上,传播活动可以在保持规模的条件下以提高传播密度的方式提高传播效率,即传播的“无缝隙”,追求传播效果最优,传播的目标是各种传播工具的运用要和谐一致,形成“一种形象,一个声音”,而不是信息相互冲突与矛盾。另外,为推进消费者忠诚和实现关系营销,需要实现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的高度匹配。

二、“整合”什么对谁整合

梳理目前的imC概念,imC的整合对象是两个层次或者说两种形式的传播,一种是战术执行层面的,现存各类传播工具的协作、组合,强调的是产品品牌传播的层次;另一种是公司层次的战略传播,关注公司形象、公司与品牌传播之间的协调一致、一体化。

前者的理解方式很多,例如奥美的和谐悦耳、此起彼落的“交响乐”(融合各种传播技能与方式,为客户解决市场的问题或创造宣传的机会)、早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把各种传播方式(广告、直接反应、促销和公共关系)组合起来提供清楚、连贯并且最大化的传播影响”等。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整合传播研究所的整合传播概念四层次中“形象的整合(Unifiedimage)”也是指广告呈现一致的摸样和个性。菲利普·科特勒(2002)指出,消费者不同信源中得到的相互矛盾的信息可能导致混乱的公司形象和品牌地位,企业必须利用所有的沟通渠道,以对其目标市场传递出一致的价值主张。

共2页:1因为整合的对象不同,整合的目标也有不同。战术层面的主要是消费者、客户,战略层面的要广泛得多,包括消费者、潜在消费者,也包括内部、外部公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整合传播研究所的整合传播概念四层次中的第2、3、4层已经提出沟通的对象包括通路、消费者、内部员工、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股东等人,甚至除了与利益相关团体建立关系以外,同时更扩及较广泛的社区团体,最高级“世界级的公民”整合了企业文化与商业行为,其独特强劲的企业文化引导一切,实质上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整合营销。

三、imC概念的实践特征

imC概念里贯穿着“营销可传播”、“传播可营销”的观点。

imC的“营销即传播”的提法强调了传播在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在产品同质化、媒体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在营销对角线下移消费者权利加大占据主动的买方市场,只有传播才会最终造成企业、产品之间的感知差异。正如唐·e·舒尔茨等(2004)所说的“产品设计、包装、品牌的名字、定价战略、场所以及购物环境(或分销)都是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imC还认为传播是可以营销的,这是从企业对营销传播过程的可控制和可影响性来说的,例如广告、Sp、直销、公共关系等。企业是社会的生命体,离不开环境的资源的支持,也无法忽视竞争对手的跟进。就企业传播生态而言,在形成顾客感知的关键接触环节,企业必须减少自己的负面传播,增加正面传播。

总体上,imC概念的实践特征可以归纳为三项指标:

(一)接触管理

接触管理是指通过对接触时间、地点、环境的管理,力求控制信息传播的方向、力度和效果。在信息空间日趋拥挤的情况下,人们无暇分辨何谓广告何谓公关,新闻与广告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因而视一切信息为广告信息,消费者对认知而非事实的依赖也越来越大。正如唐·e·舒尔茨等(2002)所说,“存在于消费者心智网络中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重要的不是该价值是否真实,而在于消费者相信什么;不是消费者确实知道产品与其他品牌的差异,而是消费者心中的想象是什么。”注意,接触管理并非完全消除了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物理属性的重要性,而是建立在市场营销产品、价格、渠道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

(二)协同效应

imC的实质是在消费者接触媒介日益繁杂的情况下强化厂商对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在被动中占据更多的主动,其实施手段则是采取不同于传统单一广告的传播模式,采用多兵种作战的方式。另外,协同效应还意味着推进了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交易费用的减少。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之后,企业减少交易费用的最合理的方法将是一种包括传播在内营销过程的整合,使所有的利益关系人都可以减少交易费用。

(三)双向沟通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各http://类企业的不断涌现,各种各类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产品销售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传统的产品营销手段已不足以应付目前的市场竞争态势。企业要想生存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运用以客户满意度为指针的产品整体概念的营销策略去参与市场竞争。

一市场营销的产品整体理论由四个重要部分组成

广义的产品是指人们通过购买而获得的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和欲望的物品的总和,它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这就是产品的整体概念。通常理解的产品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物质形状和用途的物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是一种狭义的定义。市场营销学认为,广义的产品是指人们通过购买而获得的能够满足某种需求和欲望的物品的总和,它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实体,又包括非物质形态的利益,这就是产品的整体概念。

产品的无形特征和有形特征是相辅相成的,无形特征以有形特征为基础并包含在有形特征中,而有形特征又需要通过无形特征来完善和强化,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的产品价值大小由顾客裁决就是产品有形特征和无形特征参与市场竞争的体现。根据市场营销的产品整体理论,产品可以分为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和心理产品四个部分。

核心产品能够提供给购买者的基本效用或益处是购买者所追求的中心内容。有形产品是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的具体物质外形,产品的形体、外壳。核心产品只有通过有形产品才能体现出来。产品的有形特征主要指质量、款式、特色、包装等。附加产品指顾客购买产品所得到的各种附加利益的总和。它包括:产品安装、产品使用指导、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维修等售前售后服务等。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展开和用户要求的不断提高,附加产品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获胜的重要手段。心理产品指产品的品牌和形象提供给顾客心理上的满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品牌和形象看得越来越重,因而它也是产品整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整体概念的四个部分清晰地体现了一切以市场要求为中心的现代营销观念。成功的企业除了努力使核心产品、有形产品等满足市场需要外,还会对附加产品、心理产品等产品的无形特征给予充分重视,这种无形特征是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可能从一个侧面决定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和成败。

二产品整体概念包含三个层次

产品整体概念包含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其中任何一个层次都可能使产品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

核心产品是产品整体概念中最基本和最实质的层次,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追求的利益,是顾客真正要买的东西。把握产品的核心内容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有形产品,在核心层次的基础上,产品的款式、包装、特色等完全可以突破原有的框架,开发出一系列新的产品。

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不是为了占有或获得产品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某种需要的效用或利益。顾客之所以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冰箱,为的是这款产品对食品保鲜这一基本效用及由此所带来的消费者避免食品浪费的利益和方便。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利益的冰箱就是核心产品。但在在营销实践中,冰箱只有核心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在满足冷冻冷藏功能的前提下,冰箱的形式产品概念成为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重要形式,是冰箱的核心功能所展现的全部外部特征,表现为冰箱质量保证、外观特色、式样、品牌名称和包装等。

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西奥多?里维特曾经指出:“新的竞争不是发生在各个公司的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发生在其产品能提供何种附加利益(如包装、服务、广告、咨询、融资、送货、仓储及具有其他价值的形式)上”。根据西奥多?里维特的理论,满足了核心功能和形式功能的产品只完成了营销实践中的产品整体功能的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消费者购买有形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服务和利益。这种被称为延伸产品的附加服务和利益包括提供信贷、送货、质保、安装、售后服务等。

由于不同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在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上越来越相似,以服务为主体的延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用户购买力增强和对产品需求趋向变化的今天,延伸产品在企业营销中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并逐步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高低的关键。

三营销实践中产品整体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可以不断外延的概念

当产品整体概念的外延再外延一个层次时,市场竞争又将在一个新领域展开。为了把产品整体概念的外延再外延一个层次,比较知名的专卖店会精心选择店面,美化和改善包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内的购物环境,使之成为大家逛街、约会、办事的集合点,成为大众公认的地理标志;设置大幅的pop广告宣传,播放有助于减慢顾客的购物步伐,延长购物时间的动人音乐,多角度、多方位地努力增加消费者购物行为的从众性和趋同性,不断烘托人气和买气等。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把产品整体概念的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及外延的外延发挥到极致。

四企业产品整体营销实践运作构架及战略要素

1.环境

环境指影响和制约企业产品整体营销实践的各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方针对企业产品整体营销实践的影响巨大,企业产品整体营销实践的市场行为必须符合国家的需要和规定才能顺利开展正常的产品整体营销管理工作。微观环境直接影响企业产品整体营销生存、发展及获利能力,更是企业产品整体营销实践需要研究和面对的重点所在。任何一个企业产品整体营销实践都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和协调。不断适应环境、开展的营销活动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

2.内部营销

随着服务营销理论的发展,企业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针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促销”的内部营销已成为整体营销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满足员工需求的各

转贴于http://

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促销”的内部营销已成为整体营销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满足员工需求的各项措施来吸引、发展、刺激、保留能够胜任的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更好地为企业服务http://。其实质实际上就是一种把雇员当成顾客的营销哲学。内部营销的有效实施是企业产品整体营销实践成功的先决条件,也为整体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内部基础。

3.服务型企业互动营销与感知服务质量

在服务行业中,产品技术质量的差异性不大,使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满意,获胜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企业员工与顾客互动过程中的过程质量。为保证服务过程质量,需要开展互动营销活动。互动营销中顾客不再是被动的顾客,而是作为一种决定质量的资源直接参与服务生产系统。

4.整体产品理论在营销实践中能否成功决定于整个企业链条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9

关键词:概念概念营销营销理念

所谓概念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将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加以提炼,创造出某一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向目标顾客传播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功能取向、价值理念、文化内涵、时尚观念、科技知识等,从而激发目标顾客的心理共鸣,最终促使其购买的一种营销新理念。

概念营销产生的原因

时代背景的变迁,不断推动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影响营销理念的关键要素发生了变化,最终促成了概念营销:

信息爆炸引发注意力经济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来临。由于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因此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有限的注意力与无限的信息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就使得企业力求提升消费者对自身及其产品的注意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营销就是通过塑造核心概念来吸引眼球,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

个性需求引发个性化营销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对营销理念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消费者已不再满足雷同的产品,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这在高端产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个性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个性需求引发了个性化营销,而如何实施个性化营销?概念营销是一种重要选择方式,通过概念营销可以把消费者的这种个性需求加以彰显。

产品同质引发差异化营销

目前的市场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占领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构造同质产品的不同点,展开概念营销,以此作为卖点来迎合消费者的买点。概念营销是在产品同质条件下的一柄利器,通过塑造概念为产品的有形同质构造无形差异,进而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

竞争升级引发营销理念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营销是市场竞争升级的必然产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低层次的营销方式已无法赢得市场,概念营销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概念营销的基本特征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如果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的话,是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的。概念营销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推出某一特定概念,展现产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引导出来,甚至达到创造需求的境界。例如采力率先提出“亚健康”概念,这一概念被消费者认可,很快出现了一片新市场,而采力占据了至高点。

细分市场,主动定位

概念营销遵循Stp理论,但是它又有所突破,即在市场细分,锁定目标顾客之后,采取的是主动定位的姿态,有时定位甚至先于细分市场。这是因为概念营销所要推出的概念在还没有推出前,谁也不知道,目标顾客也不一定就是非常清晰的。只有当企业提炼出概念以后,突破了产品的同质,引起了顾客的认同感,产品的市场空间和目标顾客才完全明晰。比如“亚健康”概念就是一种主动定位,即主动寻找不健康与健康之间尚存在的中间状态。

差异营销,个性营销

概念营销的另一大特征是差异营销和个性营销,这三种营销理念互有相通。概念营销既是差异营销,因为概念几乎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概念营销又是个性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满足个性需求而产生的。

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

如何进行概念营销,有很多技巧与智慧。人的创意是无限,也是无从拷贝的,但是方法却是有章可循的。笔者在此把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进行了归纳,提炼为以下五种: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相顺应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对概念营销来说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通过概念营销引导潮流。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包括消费者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和社会发展观念的变化等等。目前,社会发展观念倡导环保和节能,企业在概念营销上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必将事半功倍。

与高新技术相挂钩

高新技术往往能够吸引大众目光,如果在概念营销中把概念适当往高新技术上靠,能够提高产品层次,促使现实购买。例如,以前有家企业利用新型材料发明了一种夜间“发光开关”,产品三次冲击上海市场均告失败。后来进行概念营销,推出“夜视开关”概念,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其实,“夜视开关”与“发光开关”在产品层面毫无差异,但是在概念层面却大不一样:“发光开关”只是一种普通的称谓,而“夜视开关”却成功地将小小的开关与高新技术挂钩,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曾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夜视”技术。

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在概念营销经常使用,有时甚至为了概念营销的需要而制造新闻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概念营销中的概念与新闻事件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而且新闻事件要有轰动效应,而不能盲目地把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

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在概念营销中也常常运用。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关注,因此在食品概念营销中突出健康概念,往往能够引起目标顾客的共鸣与认同。

与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相匹配

消费者心理需求及其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在概念营销中把握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至关重要。比如,日系轿车主打的“省油”概念,虽然其“省油”是建立在车身变轻、安全度变低的基础上的,但是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由“省油”仍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概念营销运作的注意事项

概念营销是一种创新的营销理念,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实际运作中,还须注意以下四点:

概念营销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市场调研是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调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降低营销风险。概念营销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如果概念的运作没有需求为基础的话,消费者一般是难以接受的,即使能够接受概念,也不一定会产生现实购买力。

概念营销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

在概念营销中,产品是概念的载体。换句话说,产品本身要能够体现这一概念,否则消费者即使被概念所吸引,由于对产品的不满意,也会造成购买力下降。因此,在概念营销中,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要确保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要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确保产品的内在质量;要确保产品能够体现概念。

概念营销需要营销渠道的整合

从概念营销到现实购买力,中间还隔着营销渠道,因此需要进行营销渠道的整合,从而确保最终购买。比如,在概念层次取得了成功,吸引了消费者,但是没有进行终端的整合,导致顾客在购买中虽认同概念,但选择了其他品牌的产品,概念没有促成最终购买。这就需要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并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概念营销的效果。

概念营销理应实现价值最大化

概念营销的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须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报酬分析,科学合理地做出是否进行概念营销的决策。此外,还要从整个企业层面来看概念营销,在打造某一概念的同时,也可以带动本企业的他类产品。有时为了竞争的需要,在概念营销中应为跟随者制造进入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汉林.“争夺眼球”的营销新方式——概念营销[J].财会月刊,2000

3.章守明.透析概念营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消费者的概念和特征篇10

关键词:概念概念营销营销理念

所谓概念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将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加以提炼,创造出某一具有核心价值理念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向目标顾客传播产品或服务所包含的功能取向、价值理念、文化内涵、时尚观念、科技知识等,从而激发目标顾客的心理共鸣,最终促使其购买的一种营销新理念。

概念营销产生的原因

时代背景的变迁,不断推动市场营销理念的创新。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影响营销理念的关键要素发生了变化,最终促成了概念营销:

信息爆炸引发注意力经济

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来临。由于每个人的注意力有限,因此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有限的注意力与无限的信息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就使得企业力求提升消费者对自身及其产品的注意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营销就是通过塑造核心概念来吸引眼球,是一种典型的注意力经济。

个性需求引发个性化营销

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对营销理念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消费者已不再满足雷同的产品,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这在高端产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个性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个性需求引发了个性化营销,而如何实施个性化营销?概念营销是一种重要选择方式,通过概念营销可以把消费者的这种个性需求加以彰显。

产品同质引发差异化营销

目前的市场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如何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占领市场?这就需要进行差异化营销,构造同质产品的不同点,展开概念营销,以此作为卖点来迎合消费者的买点。概念营销是在产品同质条件下的一柄利器,通过塑造概念为产品的有形同质构造无形差异,进而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竞争。

竞争升级引发营销理念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概念营销是市场竞争升级的必然产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伴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低层次的营销方式已无法赢得市场,概念营销理念也就应运而生。

概念营销的基本特征

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如果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没有被挖掘出来的话,是无法形成现实购买力的。概念营销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推出某一特定概念,展现产品的核心价值,从而把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引导出来,甚至达到创造需求的境界。例如采力率先提出“亚健康”概念,这一概念被消费者认可,很快出现了一片新市场,而采力占据了至高点。

细分市场,主动定位

概念营销遵循Stp理论,但是它又有所突破,即在市场细分,锁定目标顾客之后,采取的是主动定位的姿态,有时定位甚至先于细分市场。这是因为概念营销所要推出的概念在还没有推出前,谁也不知道,目标顾客也不一定就是非常清晰的。只有当企业提炼出概念以后,突破了产品的同质,引起了顾客的认同感,产品的市场空间和目标顾客才完全明晰。比如“亚健康”概念就是一种主动定位,即主动寻找不健康与健康之间尚存在的中间状态。

差异营销,个性营销

概念营销的另一大特征是差异营销和个性营销,这三种营销理念互有相通。概念营销既是差异营销,因为概念几乎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概念营销又是个性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满足个性需求而产生的。

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

如何进行概念营销,有很多技巧与智慧。人的创意是无限,也是无从拷贝的,但是方法却是有章可循的。笔者在此把概念营销的运作方法进行了归纳,提炼为以下五种: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相顺应

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对概念营销来说非常重要,有时可以通过概念营销引导潮流。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包括消费者对社会时尚的追求和社会发展观念的变化等等。目前,社会发展观念倡导环保和节能,企业在概念营销上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必将事半功倍。与高新技术相挂钩

高新技术往往能够吸引大众目光,如果在概念营销中把概念适当往高新技术上靠,能够提高产品层次,促使现实购买。例如,以前有家企业利用新型材料发明了一种夜间“发光开关”,产品三次冲击上海市场均告失败。后来进行概念营销,推出“夜视开关”概念,一下子打开了销路。其实,“夜视开关”与“发光开关”在产品层面毫无差异,但是在概念层面却大不一样:“发光开关”只是一种普通的称谓,而“夜视开关”却成功地将小小的开关与高新技术挂钩,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曾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夜视”技术。

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重大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通过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在概念营销经常使用,有时甚至为了概念营销的需要而制造新闻事件。需要注意的是概念营销中的概念与新闻事件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而且新闻事件要有轰动效应,而不能盲目地把产品的核心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联系起来。

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

将产品的核心价值与目标顾客的切身利益相契合,在概念营销中也常常运用。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关注,因此在食品概念营销中突出健康概念,往往能够引起目标顾客的共鸣与认同。

与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相匹配

消费者心理需求及其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因此在概念营销中把握目标顾客的消费心理至关重要。比如,日系轿车主打的“省油”概念,虽然其“省油”是建立在车身变轻、安全度变低的基础上的,但是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由“省油”仍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概念营销运作的注意事项

概念营销是一种创新的营销理念,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实际运作中,还须注意以下四点:

概念营销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市场调研是营销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调研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场、降低营销风险。概念营销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如果概念的运作没有需求为基础的话,消费者一般是难以接受的,即使能够接受概念,也不一定会产生现实购买力。

概念营销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

在概念营销中,产品是概念的载体。换句话说,产品本身要能够体现这一概念,否则消费者即使被概念所吸引,由于对产品的不满意,也会造成购买力下降。因此,在概念营销中,需要产品质量的跟进,要确保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要确保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要确保产品的内在质量;要确保产品能够体现概念。

概念营销需要营销渠道的整合

从概念营销到现实购买力,中间还隔着营销渠道,因此需要进行营销渠道的整合,从而确保最终购买。比如,在概念层次取得了成功,吸引了消费者,但是没有进行终端的整合,导致顾客在购买中虽认同概念,但选择了其他品牌的产品,概念没有促成最终购买。这就需要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并建立激励机制,保障概念营销的效果。